葉金川/取消醫院分級 避免一頭獨大
【聯合報╱葉金川】
1985年,政府開始實施醫療網,當時為了因應醫療環境,將醫院分為三級,包括第三級的區域醫院、第二級的地區醫院以及第一級的基層醫療。而第三級的區域醫院如果兼俱教學、研究的能力,就是醫學中心,根據這個精神,當時醫院僅作三級分類。
1995年,全民健保實施,為了因應當時醫療環境,將支付制度分為四級:醫學中心、區域醫院、地區醫院、基層醫療。
環境改變 四大科變冷門
而在2014年的今天,物換星移,科技、社會、醫療環境等整體的進步,造成大環境改變,譬如當初在規畫醫療網時,所謂四大科( 內、外、婦、兒)是熱門科別,現在卻成為乏人問津的冷門科;而過去醫療分區為17區,現在也因為交通、民眾就醫習慣的改變,轉變為6區。一些都會區的地區醫院,也在大環境的變化下,不斷地轉型,有些變成呼吸治療中心、洗腎中心、護理之家,有些則面臨了淘汰的命運。
在沒有全民健保的年代,沒錢的人就只能到比較小型的地區性醫院就醫,也都還覺得可以接受。但現在,人人有健保,民眾要求的水準提高了,希望各醫院都有差不多的醫療品質,如果醫院的水準不夠,轉個身就可以到附近的醫學中心去看病了!
醫療水準 現已差距不大
全民健保一直在拉近醫院與醫院之間的醫療水準,事實上,像慈濟醫院、萬芳醫院、新光醫院、奇美醫院、亞東醫院、國泰醫院等醫學中心,跟一些區域醫院,譬如雙和醫院、義守醫院、慈濟新店、慈濟大林、或是嘉義長庚、嘉義基督教醫院等,差距並不大。
上述這些醫學中心和區域醫院,無論在醫療品質、醫療水準、醫院功能上都是相似,難免會讓人質疑說,到底評斷的標準何在?
甚至有些醫院,明明是分隔兩地,單獨看的時候,是區域醫院,卻在評鑑時又可以合併為一間醫學中心,譬如像柳營奇美醫院或台北長庚醫院,在功能與規模上,明明不是醫學中心,在評鑑時,卻又可以跟奇美醫院或林口長庚合併,以醫學中心來認定。
在這樣混亂的制度下,醫院間差距又很小,評鑑的結果,只能靠運氣來賭賭看了!入圍的表示理所當然,而被淘汰的一定會忿忿不平!
分級名稱 最好全部打散
現在衛生福利部要限制醫學中心總額,只能有19家!我想,這只是治標,如果終究是要讓醫療資源能夠平均發展,就應該取消醫院分級,或是把區域醫院與醫學中心合併,不應該再做這方面的區分。最好的方式就是把分級名稱全部打散,基層醫療不變,但二級的醫院,就都改稱為「社區醫院」,不要再用地區醫院這個名稱,三級醫院則統稱為「教學醫院」。
教學醫院方面,不論是醫學院的附設醫院或醫學院合約的教學醫院,都應一視同仁,支付相同,包括綜合醫院、專科醫院,譬如和信醫院或某些精神科醫院。
和信是癌症專科醫院,與醫學中心水準有差嗎? 而目前有些精神科醫院,是教學醫院水準,絕不會比台大、榮總的精神醫學部門水準差。
回歸三級 需有配套措施
回歸到醫院的三個層級:教學醫院、社區醫院與基層醫療,才能避免醫學中心持續膨脹、一頭獨大的現象,也可以避免所有區域醫院,都一心想擠進醫學中心之列的奇特現象。
要達成這目標,當然要有配套措施,在醫療法、健保法、施行細則、子法規上都需要做修改,而教學醫院的支付制度,則要將區域醫院支付逐年提高,比照醫學中心來支付。
這樣,才能讓區域醫院水準提高,否則永遠都會只照顧到19間的醫學中心,醫學中心將一再膨脹,而像是台東馬偕醫院、屏東基督教醫院或是花蓮門諾醫院,這些較偏遠卻很好的區域醫院,注定要一直成為健保支付的二等醫院!
健康保險署應該透過逐年的調整,逐步完成這個醫療再分級的目標,解決整個醫療體系,一直往尖端發展,醫學中心一頭大的不平衡現象!
(本文作者葉金川為前衛生署長、慈濟大學教授)
●健康名人堂邀請國內外醫藥公共衛生專家分享健康觀點與視野,每周二刊出

葉金川
前衛生署長、現為慈濟大學公共衛生學系兼任合聘教師。
延伸閱讀
同類文章
葉金川/老了就會衰弱?你一定要知道的老而不衰秘訣
葉金川/明日台灣 衰老的國度如何逆轉
葉金川/讓人生沒缺憾的12件事
葉金川/三代健保若採家戶總所得 加倍不公平
葉金川/防制酒駕 試試酒品健康捐!
葉金川/台灣醫療改革 從價值觀開始
葉金川/超高齡社會的年輕銀髮族
葉金川/人力不足 醫界真的五大皆空?
葉金川/菸捐應補助中低收入戶健保費
葉金川/健保是互助 退休制度是儲蓄
葉金川/二代健保雖開跑 財務改革功虧一簣
葉金川/「心理健康司」與「口腔健康會」合併?
葉金川/健保應買健康 不光買醫療!
葉金川/健保是保險,不是福利
葉金川/受刑人的健康權
葉金川/淡定看待H7N9
葉金川/要長壽更要健康
葉金川/漲部分負擔 恐影響弱勢就醫
葉金川/台灣需要幾個「醫學中心」?
葉金川/開放6家兒童醫院 再三思!
葉金川/處理食安危機 不必誇大、炒作
葉金川/標準化方式 推動國際災難醫療
葉金川/我在美參議院 分享台灣健保
葉金川/全民健保 必須面對的致命傷
葉金川/勉強救治末期病人 就是凌遲
猜你喜歡
張金堅/乳癌好發年齡,台灣竟比歐美少10歲!年輕型乳癌惡性高易轉移,留意4特徵
許金川/前面美女後面野狗,還是跑不動?是不是哪裡出了問題?
楊定一/吃好、吃飽 找回代謝的靈活性
陳旺全/醫無囿於中西 救人方法愈多愈好
優照護/照顧失智家人有多難?專家照顧心法與你分享
許金川/生病不看醫師,醫師怎麼活下去?
張金堅/新冠疫情趨緩,如何營造生活新常態?7QA教你與病毒和平共存
潘懷宗/攝取健康油脂是預防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的良方 一表幫助挑選好油
林思偕/診間的強效安慰劑
林頌凱/是皺襞症候群,還是退化性關節炎?
鄒頡龍/〈從電影看醫學〉從「挪威的森林」 談女性性交疼痛
洪子仁/三大方向 降低確診重症與死亡率
許金川/救命用超音波,做了沒?
許金川/防疫夫妻分床睡不准親嘴 這樣怎麼傳宗接代?
傅志遠/當醫療保險變「周年慶掃貨」
陳景寧/住院看護納健保 不能再等
黃達夫/醫院要讓病人贏 而非僅追求獲利
閻雲/美建構藥品供應鏈給台灣的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