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天鈞/抽象畫與人
根據維基百科的說法,「抽象藝術」一般被理解為一種不描述自然世界的藝術,反而透過形狀和顏色,以主觀方式來表達。抽象畫派更廣闊的定義,是以簡化但又可以保留原始自然的方式來描述真實的題材。
抽象藝術,特別是抽象繪畫,是現代藝術中一個非常突出的現象,它完全打破了藝術原來強調主題寫實再現的局限,把藝術基本要素,進行抽象的組合,創造出抽象的形式,因而突破了藝術必須具有可以辨認形象的藩籬,開創了藝術新的發展天地。
也可以說,受到工業、科技推動的影響,現代化的建築和環境,要求更為概括、精煉和簡化的藝術形式與之相應,一些對視覺來說比較抽象的觀念,刺激藝術家嘗試創造抽象美。例如去世不久的大建築師貝聿銘,其建築就是典型的例子。
而留法三劍客中,趙無極初到法國時,以寫實為主,後受到保羅克利的符號藝術影響,才開始轉而抽象。但他強調寫實的重要性,認為好的抽象畫必須先有好的寫實底子。此外他亦喜歡甲骨文和收集銅器。但圖中的甲骨文,並非真的字,而是他創造的,只是有甲骨文的感覺。
於1960年代,趙無極的作品變得更加抽象,並開始偏離甲骨文時期著重細節的風格,改以更鮮明、更有力量的手法創作。於1959年,趙無極不再為畫作命名,改以作品完成日期為名,以免引致明顯的視覺聯想。
1956年,另一位更早獲得法蘭西院士的華裔抽象派畫家朱德群,則在巴黎國立現代藝術博物館看了抽象畫家尼古拉·德·斯塔埃爾(Nicolas de Staël)的回顧展後,作出了一個非比尋常的决定:放棄具象繪畫,一切從頭開始。
對於朱德群而言,抽象表現主義代表自由,和中國書法的某些技法不謀而合,兩者都是下筆迅速、一揮而就,一如他曾說過:「畫紙容不下半點錯誤。」
1980年代,朱德群乘坐火車穿越瑞士阿爾卑斯山時,親眼目睹窗外的暴風雪。其後他便創作了一系列動人心魄的雪景畫作,包括1988年作品《冬之回憶A》,反映出自然界令人振奮又敬畏的力量。也正是在這個時期,詩人兼藝術評論家讓-克拉倫斯·蘭伯特(Jean-Clarence Lambert)將他比作「古希臘最偉大的宇宙夢想家之一」。
朱德群坦言:「我熱愛中國詩詞,它們與我的畫作自然融合。西方藝術評論家認為我的抽象作品靈感來自詩詞,而這確實如此。」
趙無極的無形老師--克利,在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時,促成他完全擺脫實象而走向抽象。克利認為 : 「世界越可怕,藝術就越抽象。」但個人認為,實情並非如此。

張天鈞
臺大醫學院內科名譽教授、兼任代謝內分泌科主治醫師 專長:甲狀腺疾病、甲狀腺眼病變、內分泌疾病
延伸閱讀
同類文章
張天鈞/未來的旅行,準備好了嗎?
張天鈞/由《人間失格》 談日本文學家永恆的美麗
張天鈞/從松雪樓談登山
張天鈞/阿輝伯的小故事
張天鈞/年長者罹瀰漫性B淋巴瘤 應如何處理?
張天鈞/末代皇帝與故宮
張天鈞/疫病的紅色狂想
張天鈞/如何使圖畫更美麗
張天鈞/魯蛇也有美麗人生
張天鈞/由「海獸之子」談人工智慧
張天鈞/退出職場 走進自然
張天鈞/一場生命的豪賭
張天鈞/再會吧!北投 粉味年代 純純的愛
張天鈞/心的自由與美感
張天鈞/追求健康的長壽 「喝茶」是日本長壽村的祕訣
張天鈞/找到天賦 還需勤灌溉
張天鈞/長期離開工作崗位後,如何迅速復位?
張天鈞/當醫師變成病人 走出復健病房靠的是信心
張天鈞/當醫師變成病人:復健讓我學會不急不急
張天鈞/當醫師變成病人:手術台上 其實還清醒著
張天鈞/你吃的海鹽含碘嗎?
張天鈞/繪畫與醫學
張天鈞/我們需要什麼樣的看病方式?
張天鈞/高美館╳泰德美術館 窺見《裸》之藝術
張天鈞/從關渡賞鳥 談善意是通往地獄之門
張天鈞/藝術豐富人生
張天鈞/抗甲狀腺藥物引起的過敏
張天鈞/在天命裡,保有樂觀積極
張天鈞/和病人聊天 找到勃起障礙真正病因
張天鈞/美聲背後的人生故事
猜你喜歡
為什麼會得癌?醫揭健康靜默殺手:喝越多越早死
飯店最髒的地方在哪裡?研究揭曉:你一定會碰到
性生活總是不如意?專家:改變說「不要」的習慣
被丈夫死前呼吸嚇出病來 你想像的死亡場景和現實差很大
為什麼遺憾常發生在假日?醫曝可預防的假日心臟症候群
男女誰的錢包較髒?研究揭易滋生細菌的錢包材質
蔬菜水果吃多不一定更好 研究曝長壽飲食最佳份量
黃達夫/癌症病人如何獲得最有助益的醫療
睡眠時間多久才足夠?張金堅教你怎麼睡出健康
癌友別輕忽!比疼痛、噁心或掉髮更困擾的癌因性疲憊
楊定一/簡化人生 單純活在瞬間
王正旭/健保部分負擔調整 應前瞻改革
許金川/人工做腹超 醫師判讀很重要
林思偕/探病
許金川/胃口缺缺人消瘦 輕忽出大事
即便有洗手!你的手機仍可能被前面人的糞便污染
潘懷宗/百花齊放花粉熱 2因素加劇爆發
許金川/胃痛未必是胃痛 小心是肝癌
不只運動員會斷腳筋!醫:尤其運動時易抽筋的人
何之行/死者健保資料再利用 釐清個資疑慮
許金川/B肝患者定期追蹤 預防癌變
林芳郁/推動救護車EMT 醫療捐款恩澤無數
鄒頡龍/從電影《少年的你》談接觸性皮膚炎
傅志遠/急診不治「心情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