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天鈞/公共衛生的重要性
我曾到過嘉義縣布袋鎮和台南縣北門鄉這些當年的烏腳病流行地區,作過甲狀腺腫的流行病學調查,主要是要證明甲狀腺腫在這裡的發生率較高。當時對國民學校的小朋友每一位都要摸脖子。那時自己還很年輕,而實驗設計者就是現在的副總統,也是很有名的公衛學者,陳建仁教授幫忙的。
今年的醫學系學生新生入學,請我以過來人的身分對他們演講,當時就對他們說,條條大路通羅馬,當醫師並不一定需要看病人,才有貢獻。公共衛生就是典型的例子,而且其影響更深遠。
這怎麼說呢?一個很有名且感人的故事,就是1970年6月17日,謝緯醫師當天從埔里行醫回南投家裡時,已很疲倦,吃過午飯本來要休息一下,但謝夫人看到他一臉倦容在穿衣服。他告訴夫人,早一分鐘到,病人就可少痛一分鐘,但他卻因此車禍去世。
現在台南縣有一座烏腳病紀念館,保存了1957年間烏腳病蔓延南台灣學甲、北門、嘉義縣布袋、義竹等地之際,基督教芥菜種會和王金河醫師如何免費義診這些病患。後來謝緯醫師也加入,為烏腳病患者做截肢手術。不過若問烏腳病為何現在會消失呢?那就非得提到公共衛生大師——陳拱北教授不可。
早期台灣缺碘,日本人河石九二夫就已清楚的畫出大人的流行病學調查圖。陳教授等則將國小五六年級同學的流行病學調查結果做出來,並推動「加碘鹽」,自1967年開始實施四年後,全國學童的甲狀腺腫大盛行率,由原來的21.6%,降為4.3%,是台灣慢性病防治極為成功的典範。
台灣烏腳病流行病學的研究,也肇始於陳拱北。1950年代末期,台灣西南沿海地區出現「烏腳病」。當王金河醫師提出這些地區烏腳病嚴重攀升的報告後,陳拱北教授就率領醫藥衛生工作者到當地訪視,取樣帶回台大醫院研究。
結果發現,在西南沿海烏腳病流行鄉鎮的居民使用兩種井水;一種是大約只有3~5公尺深,可以直接用桶子取水的淺井,這種水的水質比較鹹。另一種是深約30~100公尺,與地下水層接觸的深井,取出的水是淡水,而喝深井水的人特別容易得到烏腳病。進一步分析發現深井水的砷含量特別高。
在確定烏腳病與飲水有關後,向當時主政者提出建言。當時省政府衛生處就依據他的建議,著手將烏山頭水庫和德基水庫的水,引到西南沿海烏腳病盛行地區,使得烏腳病不再流行於當地。
現在肺腺癌盛行,我深深的期待能用公共衛生的手法解決問題,因為醫師一個病人、一個病人的看診處理,比起公共衛生從源頭做起,效率差太多了。

張天鈞
臺大醫學院內科名譽教授、兼任代謝內分泌科主治醫師 專長:甲狀腺疾病、甲狀腺眼病變、內分泌疾病
延伸閱讀
同類文章
張天鈞/由《人間失格》 談日本文學家永恆的美麗
張天鈞/從松雪樓談登山
張天鈞/阿輝伯的小故事
張天鈞/年長者罹瀰漫性B淋巴瘤 應如何處理?
張天鈞/末代皇帝與故宮
張天鈞/疫病的紅色狂想
張天鈞/如何使圖畫更美麗
張天鈞/魯蛇也有美麗人生
張天鈞/由「海獸之子」談人工智慧
張天鈞/抽象畫與人
張天鈞/退出職場 走進自然
張天鈞/一場生命的豪賭
張天鈞/再會吧!北投 粉味年代 純純的愛
張天鈞/心的自由與美感
張天鈞/追求健康的長壽 「喝茶」是日本長壽村的祕訣
張天鈞/找到天賦 還需勤灌溉
張天鈞/長期離開工作崗位後,如何迅速復位?
張天鈞/當醫師變成病人 走出復健病房靠的是信心
張天鈞/當醫師變成病人:復健讓我學會不急不急
張天鈞/當醫師變成病人:手術台上 其實還清醒著
張天鈞/你吃的海鹽含碘嗎?
張天鈞/繪畫與醫學
張天鈞/我們需要什麼樣的看病方式?
張天鈞/高美館╳泰德美術館 窺見《裸》之藝術
張天鈞/從關渡賞鳥 談善意是通往地獄之門
張天鈞/藝術豐富人生
張天鈞/抗甲狀腺藥物引起的過敏
張天鈞/在天命裡,保有樂觀積極
張天鈞/和病人聊天 找到勃起障礙真正病因
張天鈞/美聲背後的人生故事
猜你喜歡
比馬桶蓋髒400倍!醫師曝辦公室最髒的地方在這裡
飯店最髒的地方在哪裡?研究揭曉:你一定會碰到
為什麼會得癌?醫揭健康靜默殺手:喝越多越早死
為何有些國家為疫苗接種前段班 疫情卻仍失控了?
性生活總是不如意?專家:改變說「不要」的習慣
林靜芸/每個人都應該準備一張給醫院的自傳
男女誰的錢包較髒?研究揭易滋生細菌的錢包材質
陳光超/「我真的被球打到!」可以打破耳膜的球
洪惠風/產出10個諾貝爾獎的替代役----黃扁帽醫師科學家
被丈夫死前呼吸嚇出病來 你想像的死亡場景和現實差很大
陳昭姿/藥物共擬會 新藥納健保關鍵
蔬菜水果吃多不一定更好 研究曝長壽飲食最佳份量
為什麼遺憾常發生在假日?醫曝可預防的假日心臟症候群
癌友別輕忽!比疼痛、噁心或掉髮更困擾的癌因性疲憊
黃達夫/癌症病人如何獲得最有助益的醫療
許金川/服藥控制B肝 避免走上不歸路
許金川/人工做腹超 醫師判讀很重要
潘懷宗/百花齊放花粉熱 2因素加劇爆發
林思偕/探病
楊定一/簡化人生 單純活在瞬間
許金川/胃痛未必是胃痛 小心是肝癌
王正旭/健保部分負擔調整 應前瞻改革
許金川/胃口缺缺人消瘦 輕忽出大事
鄒頡龍/從電影《少年的你》談接觸性皮膚炎
林芳郁/推動救護車EMT 醫療捐款恩澤無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