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秀枝/瘦身的聰明吃法
問他為什麼減重?他說不全是為了形象,而是因為他的許多病人都有「睡眠呼吸中止症」,肥胖是此病的危險因子,既然勸病人要減重,當然要以身作則;而且減重還可以降低罹患三高和癌症等風險,間接替健保節省預算。
減重不就是少吃多動嗎?劉文德醫師說這種靠意志力來少吃的方法很難,縱使成功,也不易持久。因此要聰明地吃,騙騙自己的大腦,使大腦得到飽足感,自然就會少吃,而達到減重目的。
他舉出許多撇步,其中兩項我認為比較容易做到。第一是在飯前30分鐘先吃點東西,如水果、餅乾等。因為進食30分鐘後,血糖上升,讓人不覺得餓,這時再用餐就不會過量,體內胰島素濃度也比較穩定。此法簡單,只要把飯後水果或甜點挪到飯前30分鐘就好了。但這與我們從小聽大人說的「就快要吃飯了,不要吃零嘴,要不然飯會吃不下。」完全相反,那是因為小孩要長高長肉,而成年後身材只會往橫的發展。
第二是細細慢嚼,讓食物留在口腔的時間長一點,放大食物的感覺,讓大腦感到飽足,就不會多吃。現代人忙碌,一個便當可能10分鐘就解決,快得像一陣風吹過,留下的卻是體重。但要細嚼多久呢?一個三角飯糰至少要吃上10分鐘。聽起來有理,卻是要想辦法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方法,例如專注在食物上,體驗食物在舌尖的感覺和滋味,想想它的佐料有哪些,咀嚼多次後才吞下。
另一個方法反而是要轉移對食物的注意力,以拉長用餐的時間,也許可以比照西方人正式用餐時注意社交,常常說話時間多,久久才吃上一口。即將到來的春節是親朋好友們聚餐的好時光,此時不妨著重於聊天敘舊,若不交談就細嚼慢嚥,慢慢品味,而不是興高采烈地一面講話,同時大快朵頤,不知不覺中吃得過量,甚至吃了什麼都沒注意。
平常如果獨自用餐,可以每吃一口,停下來滑滑手機、翻翻雜誌、報紙或看電視3分鐘,如此拖拖拉拉,雖然有違傳統的用餐方式,卻不失為方法之一。另外,把布丁或豆漿冷凍結冰後再吃,吃的速度變慢,也有放大食物感覺的效果。
我自己還有一個學習「棉花糖實驗」裡小孩延遲享樂的方法,有時會把中餐留一部分作為晚餐或點心,延後享用,並想像因為少吃而瘦身的模樣,也能奏效。
這些經驗分享只供需要減重的成年人參考,也要注意營養均衡,更要搭配運動以增強肌力,像劉文德醫師就每天晚上打1小時的乒乓球;而且,每人身體狀況和生活型態都不同,不能一概而論,需要斟酌與嘗試,才能找到適合自己的方式。
歡迎瀏覽作者網站:http://blog.xuite.net/hcliujoy/blog

劉秀枝
台北榮總特約醫師 國立陽明大學臨床兼任教授
延伸閱讀
同類文章
劉秀枝/銀髮族的快樂出遊
劉秀枝/獨居苦?獨居樂?端看你怎麼過
劉秀枝/我是老人好自在
劉秀枝/想要讓腰圍變小 168間歇性斷食可行嗎?
劉秀枝/我愛健行:不僅有益身心,更是感官饗宴
劉秀枝/多出來的時間,你都怎麼利用?
劉秀枝/朋友有益健康:腰椎手術的領悟
劉秀枝/「川普總統也吃這個藥」
劉秀枝/從醫學文獻得出的三個「21世紀的長壽處方」
劉秀枝/樂觀心態有益健康
劉秀枝/銀髮族的穿「金」戴銀生活
劉秀枝/防失智的「快樂食堂」
劉秀枝/預防阿茲海默症 聽媽媽的話就對了
劉秀枝/神經生涯教會我的事
劉秀枝/旅遊不僅是遊山玩水更有益身、心、腦
劉秀枝/你按醫囑服藥嗎?
劉秀枝/沒醉倒,怎麼腦子一片空白?
劉秀枝/做高階影像健檢 最好先有心理準備
劉秀枝/我的聲音怎麼如此蒼老?
劉秀枝/自珍自足 找回人生的從容自在
劉秀枝/從衛教到醫病分享
劉秀枝/頸椎後縱韌帶骨化:小心別跌倒
劉秀枝/自體免疫腦炎─少見但可治療的疾病
劉秀枝/一時說不出名字:失語、失智,還是舌尖現象?
劉秀枝/幸好,是帶狀疱疹
劉秀枝/手腳不自主抽動,到底是什麼問題?
劉秀枝/遠離失智最給力三招:高教育、多動腦、終身學習
劉秀枝/善用生理時鐘節奏 活得輕鬆又健康
劉秀枝/我認識的醫師 幾乎都退休了
劉秀枝/醫師貴人哪裡找?
猜你喜歡
「高潮是什麼感受?」她不想再靠演技配合求解答
第二劑副作用比第一劑更高!一張表看懂新冠疫苗常見副作用
林靜芸/不要低估鼓勵的力量
謝向堯/混亂的呢喃,可能是心裡的牽掛…居家安寧訪視 察看患者也撫慰照顧者
黃達夫/正確的醫療是最經濟的醫療
洪惠風/火星人的起源 來自於翻譯錯誤
許金川/好心不一定好肝 一定要超一下
林靜芸/病患心中好醫師 是人性的關懷
許金川/肺癌、肝癌沒症狀 定檢保健康
許金川/保肝定期超檢 別光想性福
嚴震生/巴納德第一步,被振興醫院發揚光大
張金堅/加速癌細胞惡化 這些邪惡鄰居是助紂為虐的禍首
楊定一/用正向的心,迎接改變
潘懷宗/脂肪不見得都不好!棕色脂肪能降代謝性疾病,但要如何增加呢?
許金川/喝酒傷肝 別等肚子大了吐血才後悔!
林思偕/查房
張鴻仁/有了新冠疫苗,就能「解封」開放?
鄒頡龍/從日劇《半澤直樹2》談老年人聽力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