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慶順教授(科學的養生保健站長)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林慶順教授(科學的養生保健站長)
好友寄來一個視頻的連結。視頻裡是一位自然療法治療師,在演講膽固醇及心血管疾病相關的議題。演講裡,比較讓我感興趣的是,他說食用納豆可預防心臟病及中風。
納豆在日本通常是早餐粥飯的佐菜。它的製作方法是將黃豆煮熟,然後加入枯草芽孢桿菌(Bacillus subtilis),使黃豆發酵。
由於發酵所造成的特殊風味(臭味),納豆是被日本研究人員,在早期的醫學文獻裡,稱之為“植物奶酪”(vegetable cheese)。
第一篇有關納豆的醫學文獻是發表於1987年,其目的是報導納豆含有一種酶,可溶解纖維蛋白。
很不幸的是,研究人員把這個酶誤稱為「納豆激酶」(nattokinase)。
為什麽說是誤稱?
因為「激酶」(kinase)在生化學的定義是,會將蛋白質「磷酸化」(phosphorylation)的酶(通常是一種激活作用,所以才會叫做“激酶”)。
可是,納豆裡的酶並不具有激活的作用。
事實上,該報告很清楚地說,納豆裡的酶是蛋白溶解酶。所以,它的正確稱呼應該是「納豆酶」,而其英文名稱應該是nattoin,就如同木瓜的papain一樣 (都是具有“分解”的作用)。
但儘管如此,「納豆酶」並不是源自於納豆,而是由枯草芽孢桿菌分泌,以利分解黃豆裡的蛋白質。
無論如何,「納豆酶」現在已被大量地生產,並製作成許多不同品牌的保健品。而它們的廣告都是說,「納豆酶」可以預防心臟病,中風,及老人失憶症,也能降血壓及降膽固醇。
但是,這些廣告裡所說的功效,目前並沒有任何直接的臨床證據。頂多,也只是有報告說,「納豆酶」具有溶解血栓的“活性”,所以有可能可以降低血管栓塞的風險。
可是,儘管沒有確切的臨床證據,有人卻因為被誤導,而出了問題。
在一篇2008年高雄長庚醫院發表的臨床報告裡,一位52歲婦人因同時服用阿司匹林及納豆酶,而發生腦出血。
在一篇2015年的臨床報告裡,一位換了心瓣膜的53歲男性病患,自己決定不吃醫生開的抗凝血劑,而改服納豆酶。結果,他的人工心瓣膜出現栓塞,以致需要再次換心瓣膜。
那是不是如視頻裡那位治療師所說,吃納豆可以預防心臟病或中風?
在一篇1993年的研究報告裡,為了要證明食用納豆可以增加血液裡的纖維蛋白溶解活性,研究人員要志願者每天吃200公克的納豆。
200公克的納豆含有424大卡的熱量,約等於成人一天所需熱量的四分之一。
所以,除非你相對地減少攝取其他食物來源的熱量,否則,每天吃200公克的納豆,可能會使你因過度肥胖,而增加心臟病及中風的風險。
總而言之,要以吃納豆來預防心臟病或中風,不但是不切實際,而且也沒有任何醫學文獻可以支持。
像這類所謂的自然療法,聽聽就好,不要信以為真。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