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氣周報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元氣周報
聽健康
薑在日常生活很常見,可做菜能當藥,尤其台灣人的「歲寒三友」薑母鴨、麻油雞、羊肉爐都少不了它,難怪清末嘉義詩人林臥雲說「園蔬何所重,重在芥與薑」,主張「不撤薑食,不多食」的孔老夫子更在動盪的春秋時期活到73歲高齡,或許與薑食習慣不無關係。
薑的老家在亞洲,起源有中國、印度等說法,薑從亞洲流通到歐洲,主要靠阿拉伯商人看重辛香料的利益而煕來攘往。尤其12世紀十字軍東征之後,歐洲人發現食物裡加薑,有助作戰部隊抵禦風寒,需求更甚,不過從東方進口的薑價高昂,只在耶誕節才把薑加入餅乾烘烤,逐漸形成溫暖的薑餅文化。
台灣的薑應是原住民從南洋引進種植,目前主要品種為廣東大薑(俗稱大有),另有竹薑和少數的泰國大薑、小薑。
市面上的薑主要依生長天數分成嫩薑(子薑)、粉薑(中薑)和老薑3種。嫩薑皮薄肉細,生長4個月就採收,夏天上市,外皮淡黃微帶紫紅,宋朝劉子鞏〈園蔬十詠.子薑〉形容「恰似勻妝指,柔尖帶淺紅」,把嫩薑比作微透淡紅的女子手指,盡顯旖旎;嫩薑口感脆、辣味低,我的岳母以梅汁醃嫩薑風味獨具,除了下飯還能當零食。
粉薑是半成熟的薑,約種6個月,夏末至秋天登場,外皮稍轉土黃,口感細緻有些粉,應用最廣,最宜去葷腥兼提味,蒸魚、煮魚湯必不可少。唐朝詩人白居易晚年信佛,有一次長齋後開葷,妻子準備了肉桂和薑清蒸的白肉魚,讓他食指大動,賦詩「魴鱗白如雪,蒸炙加桂薑」,不過他在詩中稱太太 為「山婦」,不知詩成後能否繼續吃到如此美味。
老薑栽種達10個月,外皮呈土黃、開始乾皺,薑辣素含量最高,味道渾厚,是風味強烈的薑母鴨、麻油雞、三杯雞等必備食材,也常用在中藥方,祛寒除濕效果佳。
薑之為薑,與上古嘗百草的神農氏有關,傳說有一次他誤食毒菇昏迷,醒後發現躺臥處有叢青草,神農順手一拔,把塊根放進嘴裡嚼,過了不久,肚子咕嚕咕嚕地響, 泄瀉過後,身體全好了。神農姓姜,他就把這尖葉草取名「生薑」(古時姜、薑常混用,簡體字也以姜代薑),意思是薑的作用神奇,讓他起死回生。
薑在南宋更對中國刑案偵查起了大用,長期擔任刑事長官的宋慈一生平反冤案無數,寫出世上最早的系統法醫學專著《洗冤集錄》,強調檢驗官親自驗屍的重要性,而口含生薑片,搭配熏燒另兩種中藥蒼朮與皂角,則是宋慈在書中提出驗屍辟穢氣的3寶。
薑也是協助開拓人類視野的良伴,明代徐霞客歷經30年考察,寫出60萬字的地理名著「徐霞客遊記」,身為旅行家的他,行囊裡必備薑,除了每天嚼食,若是野外露宿偶感風寒,他立即「飲薑湯一大碗,重被襲衣覆之;汗大注,久之乃起,覺開爽矣」。
不採收的老薑留種到隔年,與生成的子薑一併挖出就是薑母,苗栗縣大湖鄉薑麻園是台灣薑母的原鄉,我曾前往田調,30多戶人家多是親戚,年輕人出外求學或打拚一陣子後,在長輩耳提面命下多選擇返鄉接手家業或創業。目前已有十多戶都有第2代、甚至第3代的「嫩薑」回鄉,他們帶入新觀念、新作法,包括走向友善耕作、升級休閒觀光產業,甚至打造自有品牌,開創以薑、薑黃為元素的生活產品,將貧瘠山村轉化為富麗新象。
「吾終不為身計誤國家,況吾薑桂之性,到老愈辣,請勿言。」《宋史》記載金人派使者要求國力孱弱的南宋君臣拜見金熙宗的詔書,曾任首相的晏敦復視為奇恥大辱,上疏反對,奸相秦檜派人以高官厚祿遊說拉攏,晏敦復回斥這段話,強調絕不會為己身利益損害國家,「何況我的個性與生薑及肉桂一樣,愈老愈辣,不要再說了!」
薑是老的辣,但不是到老才辣,是不忘初心的厚積薄發。少年如子薑初發,鮮衣怒馬,春風得意馬蹄疾;中年粉薑告別單純,紅塵追逐,欲到中年事更多;老薑世事看盡,辛辣轉深沉,卻是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不負少年頭。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