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預防「癌王」胰臟癌?專家教你遠離高危險因子
Q 危險因子有哪些?
胰臟癌的確切成因目前仍不明,許多研究文獻都指出,胰臟癌和糖尿病、高血糖有高度相關,顯示這個疾病可能與人體代謝能力異常相關。目前已知糖尿病、肥胖、吸菸、脂肪肝、遺傳,都是胰臟癌重要危險因子。另外,如長期飲酒而有慢性胰臟炎者,或胰臟內有水瘤者,罹患胰臟癌的危險也較高。
1.糖尿病:年過50歲 血糖飆高要留意
過去曾有研究指出,空腹血糖值與胰臟癌發生率高度相關,空腹血糖值每上升10,胰臟癌風險平均上升14%,糖友罹患胰臟癌風險比一般人高出兩倍之多。肝病學術防治基金會提醒,年過50歲忽然血糖飆高、被診斷糖尿病的人,有可能是胰臟癌引起之代謝異常,應加倍留意,詳細檢查。
2.肥胖:BMI超過30最危險
身體質量指數(BMI)超過30者,較BMI小於23者,罹癌風險增加70%;BMI超過25且運動不足者,胰臟癌風險也提高。
3.抽菸:四分之一胰臟癌與菸有關
抽菸者罹患胰臟癌的機率增加超過50%,推估高達四分之一的胰臟癌由抽菸引起。
4.脂肪肝:罹癌機率倍增
三軍總醫院根據健保資料所進行的研究則證實,有脂肪肝的病人,罹患胰臟癌的風險會增加2.63倍;普通胰臟癌患者平均存活時間為11至12個月,但若是有脂肪肝又罹患胰臟癌的病人,平均存活時間僅5到6個月,幾乎只有一半。
5.基因遺傳:合併抽菸風險更高
中研院研究發現,超過94%的胰臟癌病人會出現KRAS基因異變,該基因突變將引起細胞分裂異常,進而生成癌細胞及腫瘤。遺傳基因導致的罹癌風險可高達一般人的30至40倍,若合併抽菸,風險更高達100倍。
另有研究指出,家族中有一位直系親屬罹患胰臟癌,家族中其他成員罹患胰臟癌風險就高出一般人4.6倍;若有兩位直系親屬有胰臟癌,家族中其他成員有的風險則高出6.4倍;若有3位直系親屬有胰臟癌,其他家人風險更高出一般人32倍。
Q 可能有哪些症狀?
台大醫院一般外科主任田郁文說,據統計,國內六成胰臟患者腫瘤長在胰臟頭部,如壓迫膽管時,會造成患者出現背痛、胃部刺痛、黃疸等症狀。
「體重大量減輕也得當心!」癌症希望基金會董事長、基隆長庚醫院血液腫瘤科醫師王正旭說,多數胰臟癌患者初期就會出現體重減輕,主要是腫瘤會分泌物質改變病人代謝與營養,來壯大腫瘤成長。他也呼籲民眾若常出現上背痛、腹痛,或皮膚眼球蠟黃、體重減輕情況,都有可能是胰臟癌的前兆,勿掉以輕心。
Q 如何遠離胰臟癌?
雖然遺傳無法改變,還是可以透過生活型態和飲食來遠離胰臟癌。最重要的除了戒菸、少喝酒,也要注意預防肥胖、糖尿病、脂肪肝等代謝相關疾病的飲食方針。
國民健康署建議,遠離代謝症候群相關疾病,飲食上可謹記「三低一高」口訣,選擇低油、低糖、低鹽、高纖的天然食物。實際作法包括以多選擇以蒸、煮、涼拌、滷、燙方式烹調的食物;吃肉時先去皮、少使用醬料、避免高鹽食物、減少攝取含糖飲料及甜食。
另外,最好維持每周五天,每天30分鐘的運動,有助提高代謝率、維持理想體重、減少胰島素阻抗,增加細胞對胰島素的利用。
Q 為什麼難發現?
王正旭表示,胰臟癌難發現,主要是因為胰臟深藏在胃的後方、不易檢查,異狀常被忽略,使胰臟癌發現時都多為晚期;加上患者多數年紀較長,身體狀況較差,連帶使治療過程受到影響,患者從確診到死亡通常不到一年。
王正旭說,他今年暑假前才收治一名年約60歲的女企業家,一來就說胃不舒服、腹部絞痛且皮膚變黃,經抽血後發現有黃疸現象,總膽色素3mg/dL超標(正常值應在1.8mg/dL以下)、肝功能指數也過高,進一步檢查發現已是胰臟癌晚期,且癌細胞已轉移,無法開刀也不建議化療,僅能以止痛藥物等支持性療法加上安寧陪伴,走完最後一程。
Q 做什麼檢測可及早發現?
胰臟癌不好發現,透過抽血或照超音波的效果都不好,可透過電腦斷層(CT)、核磁共振(MRI)攝影等方式檢查胰臟癌。但田郁文說,胰臟癌發生率不算高,目前並不建議民眾將CT、MRI當做常規篩檢,但如是遺傳基因與家族病史者的高危險群,則建議定期做影像檢查,才能及早發現。
延伸閱讀
同類文章
血尿是膀胱癌唯一症狀 這二種人要特別注意
排出血尿不會痛 卻可能是罹患這種癌
50後好發「癌王」胰臟癌!醫:留意背痛、上腹痛常見8徵兆
患胰臟癌4期未氣餒 他治療7年伴兒女成家生子
罹口腔癌會少活20年 好發30至64歲 嘴有五異狀恐是徵兆
黃疸、上腹痛、體重減輕 小心胰臟癌找上門
「癌王」胰臟癌難治!初期有5症狀 醫師建議基因檢測
單側鼻塞半年當感冒 五旬婦遭黑色素瘤吃穿顱骨
使用無線藍芽耳機會增加腦癌風險嗎?美國FDA這麼說
健康男子突洗腎 醫查出他罹患發性骨髓瘤第二期
船長嚼檳榔上癮罹口腔癌 經治療仍留下不可逆功能傷害
膽管癌傳統手術效果有效 醫:次世代基因定序有新契機
抽菸、喝酒 醫師:是下咽癌的危險因子
男大生右膝痛 竟是惡性骨肉瘤上身
植物性蛋白質來源黃豆 日研究:可能增加胰臟癌風險
台灣全切除率高於美國 治療甲狀腺癌到底要不要全切?
口腔癌篩檢量降4成 民眾擔心疫情不想張口檢查
瞳孔有白點如貓眼?別開心!恐是罹患「眼癌」
八旬翁左耳抽痛被當中耳炎 轉介檢查竟是口咽癌第三期
「癌中之王」該怎麼防?生活中這些細節要注意
胰臟癌難以發現?這項檢查有助於早期診斷!
耳朵痛不停恐是癌前兆! 出現6大症狀快就醫
人類乳突病毒 也會引發頭頸癌
老婦肚臍「流湯」 醫師一看:糟了!竟然是修女結
腎臟癌早期很少讓人感到不舒服 6常見症狀要注意
甲狀腺結節好發女性:5%藏有癌細胞 留意身體6警訊
講話「燒聲」要注意 恐是罹患此癌!
「被遺忘的睪丸」癌化機率高10倍 醫師提醒別輕忽
工作過勞骨頭疼痛 竟是多發性骨髓瘤
李明依罹甲狀腺癌/醫:甲狀腺結節多良性,僅5%藏有癌細胞
猜你喜歡
少年3度罹癌恐切半張臉 單親爸戶頭剩4百善心協會全出
腸躁症會變大腸癌? 兩者差異比一比!醫警告「3情況」最好快就醫
不讓大腸鏡白做 醫師教你做檢查前如何清腸最乾淨
防癌不可少「植化素」!血液腫瘤科醫師教蔬果怎麼吃最好
腹痛以為消化不良 卵巢癌逾5成確診時已為晚期
朱俐靜曝罹癌!6個乳癌好發族群 這些人每月要自我檢查
肺癌及早發現是關鍵 男子不抽菸竟因空汙罹癌靠這檢出
攝護腺癌可以不治療? 醫師分析「低度風險攝護腺癌」的治療選擇
連4年健檢正常竟罹肺癌? 醫師曝原因:X光不一定看得到
愛吃辣、飲酒、喝熱湯恐釀食道癌 這些不良習慣也要戒
鍾沛君右肺異常開刀 醫師告訴你肺結節到底是不是肺癌
早期發現治癒率9成 5天5千人連署肺癌篩檢普及化
鍾沛君肺癌開刀 醫師許文虎籲有家族史40歲做LDCT
名醫蔡俊明:一期肺癌患者幾乎都是健檢意外發現
癌症為何難治?研究揭致治療失敗和腫瘤復發原因
鍾沛君肺腺癌出院 醫提醒:有家族史 更要警覺
大腸直腸癌可預防 出現7大高風險症狀別輕忽!
吃對也能減少罹癌率!《JAMA》發現降低肺癌機率達33%的飲食法
活越久就會得!從攝護腺癌中存活 那些被閹割的男人們
頭頸癌晚期患者藥物二擇一 醫病陷兩難
癌症時鐘快轉11秒 大腸癌連13年蟬聯十大癌症之首
鍾沛君疑肺癌今開刀 權威醫:一等親家族史及早篩檢
女性罹患肺癌人數 首度超過大腸癌
吃不下、消化不良是胃癌前兆 醫:避開飲食地雷可預防
預防子宮頸癌 接種疫苗保護力有10年
胃口差、吃不下以為感冒別輕忽 當心是胃癌警訊!
議員鍾沛君疑肺癌今開刀 吳淡如也驚爆「疑似肺癌前期」
血尿不會痛沒關係?醫:膀胱癌8成有無痛性血尿,還有其他這些症狀更要留意
血尿是膀胱癌唯一症狀 這二種人要特別注意
排出血尿不會痛 卻可能是罹患這種癌
頭頸癌患者重返社會 盼政府拉一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