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晚攬鏡照屁屁? 5招壓瘡不上身
原來傷友們因脊髓斷裂受損,感覺、運動、自律神經失靈,不但手腳動不了、屎尿不自主,久坐輪椅後血液循環差,皮膚長期受壓迫,導致細胞容易缺氧損壞,更糟糕的是因沒感覺不知痛,一不小心就造成了「壓瘡」(俗稱褥瘡),一個小傷口就需數月耐心療養,更多人渾然不覺直到高燒送急診,才發現傷口深及見骨腐敗惡臭,甚至如橄欖球大小,併發敗血症危及生命。
根據調查,台灣脊髓損傷發生率為每年每萬人2.46件,相當每年新增4、5000人,全台累積數目相當可觀。基金會104年訪問近數百位傷友,曾被壓瘡襲擊高達六成五,而一年內重複發生竟一成五。發生後,嚴重到必須住院治療約有三成,工作須中斷,家人得密集照護,亦增加醫護人力與資源,壓瘡如影隨形不可漠視。
褥瘡好發臀部、手肘及腳跟 傷口不易察覺
壓瘡非久坐輪椅族的脊損傷友專屬,長期臥床、肢體行動不便者、住院或安養機構中的病人、體重過胖或過瘦、大小便失禁、糖尿病或腎臟病患者等,都是壓瘡好發族群。最容易發生壓瘡部位為臀部,其他如骨頭突出處的手肘、腳跟、腳掌、肩胛骨等。
夏天因天氣較熱,棉被和衣物較單薄,皮膚和床接觸部位摩擦力變大,發生壓瘡更嚴重。壓瘡從皮膚出現紅腫或紅斑持續30分鐘沒消退,到皮膚出現傷口,有水泡或龜裂,到傷口滲液及潰爛,到傷口深可見骨,組織壞死,整個病程發展極快,最嚴重常合併致命併發症,如敗血症、骨髓炎,導致死亡率較一般住院患者高出四倍以上。
美國曾統計急性醫療機構壓瘡盛行率為2至12.9%,長期照護機構為1.9至23.9%,居家護理機構為0至17.0%,壓瘡盛行使得健康照護體系造成沉重負擔。因此每天勤照全身、檢查皮膚,透過屁股朝上趴躺,讓平時受壓迫的屁股一吐悶氣,待壓力釋放。一發現蛛絲馬跡,除了早發現及早就醫治療外,早做預防是減少發生率最佳之法。
臥床患者的翻身、起床等動作,如果得靠家屬或看護徒手搬運與移動,患者和照護者都很容易受傷。國外以人性化輔具來取代照護人力,已行之有年,台灣雖有補助預防壓瘡的氣墊床,但缺乏翻身功能;有補助移位機,但卻沒有補助懸吊移位系統,且補助費用極少,引進居家照護的使用率低。
為讓經濟弱勢者也能減少人力依賴,重拾生活尊嚴,希望政府在接下來的長照規畫中,體察失能家庭中實質的照顧生活所需,建立更完善的輔具給付與租借制度,讓照顧生活更科學、更健康。
▇ 預防壓瘡5招
1.減壓:減少局部壓力,使用減壓床墊和椅墊,臥床者保持床單被褥平整;至少2小時翻身,常坐者慎選輪椅,留意坐墊、背墊、軀幹側支撐配件,至少20分鐘撐起、改變姿勢。
2.乾爽:多用抽換式小尿片、紙尿片墊、看護墊,取代長時間穿紙尿褲,及時更換髒汙衣物,局部透氣。以溫水及中性肥皂勤擦洗澡,每天清理皺摺處,保持潔淨乾爽。
3.保濕:清潔後擦拭乳液,保持皮膚健康,適度運動及按摩增進局部血液循環。
4.營養:補充水分與電解質,預防皮膚過乾,攝取蛋白質、維他命及礦物質,促進傷口癒合。
5.檢查:落實早晚自我檢查,或善用居家護理服務進行通盤檢查。
製表╱洪心平
延伸閱讀
同類文章
從「眉毛」看健康!專家解析「毛相」:出現6種眉型就得去就醫,小心內分泌已失調
為什麼能夠安全接受陌生人輸血?你不知道的血液二三事
大麻到底是不是危險的藥物?專家解析大麻成分與作用
你每天都在做這些危險行為!常見10大不良習慣 癌症、中風、心肌梗塞都上門
把走上癌細胞道路的細胞送進體內:為何基因編輯可能是把雙面刃?
為什麼基因療法治癌症很困難?表觀遺傳調控機制是解藥嗎?
救護車搶救生命 常用10種設備
為何自來水裡有特殊氣味?其實和預防傳染病有關
銀髮族群適合登高山嗎?年紀並非主要關鍵,做好「2件事」以免遺憾發生
造就女人比男人複雜的原因:為何男性X染色體基因量只有女性的一半?
走路是防記憶力下降最簡單的有氧運動! 研究揭「建議運動頻率」
少吃真的可以讓你長壽 耶魯研究揭更能維持免疫力關鍵
免疫系統的豁免部位 眼睛可能是基因編輯首選器官
心痛、手麻…我是不是血管阻塞要中風了?容易被誤認為心血管疾病的四種病因
假如我們通通是遺傳的受害者 遵循營養建議、健康養生還有意義嗎?
或許有一天,人類最好的朋友不再是狗而是豬?當使用動物器官做器官移植會發生什麼事
發炎害你瘦不下來!想減肥要先消炎,醫師教你「對抗發炎」該怎麼吃、怎麼動
想對抗Omicron病毒?提升免疫力很重要!讓營養師帶你認識人體免疫系統的運作
發霉易增罹癌風險,怎麼清潔?譚敦慈教2招除黴,日曬、擦拭都沒用
洗碗精能拿來當洗手乳使用嗎?專家指出這樣做的下場恐害慘你
肥胖影響認知功能!體脂肪每增加9% 大腦就老1歲
春季引發肝火旺,需注重養肝和情緒調節!透過精油釋壓,有助於疏鬱通陽、氣血暢通
大罐能量飲=3杯濃縮咖啡! 英國研究曝「頻繁飲用下場」:恐心臟衰竭
「健檢做太多反而嚇自己」 日醫學教授認為重點在這兩項
突然體溫偏高是發燒嗎?醫揪「背後原因」:很多人都沒料到
對抗瘟疫最古老的回應 為什麼人們對隔離檢疫總是心存懷疑?
喝酒前別吃巧克力、番茄!專家教預防、解除宿醉最有效科學方法
初二回娘家禁忌別踩 民俗專家:兩撇步招好運
吃飽就想睡是「5大因素」害的! 營養師認證「提神妙招」:多喝水也有用
一天該喝多少水?「飲料、湯」可取代水嗎?營養師教你判斷:你喝水喝夠了沒
猜你喜歡
65歲陳美鳳羞暴「每天都DIY」 超兇肉體養成術大公開!
現代新孝道/「送你去有專人照顧的地方好不好?」認清能耐 女兒放手媽媽點頭
笑看疫情下的人生/備酒精、漂白水 居隔先環境消毒
名醫與疾病的對話/接連抗癌 光肝癌就開刀20次!靠3件事挺過5癌症
疫情輕症流感化 與病毒共存需把握「三大要點」
高醫大研究 金銀花、黃耆有助抗新冠
頭部陣陣抽痛,右耳聽不清楚… 竟是中耳炎引起! 醫師詳解4原因
老顧老/雙雙失能 阿公的愛阿嬤的傷
早餐吃對了嗎?/水果、雞蛋、麵包及豆漿 例行早餐
從「眉毛」看健康!專家解析「毛相」:出現6種眉型就得去就醫,小心內分泌已失調
笑看疫情下的人生/淡然看疫情 防護做好做滿
「白袍VS.白衣」醫師與護理師同穿一身白,相互扶持成為守護病人的好夥伴
照顧者/雙殺悲歌 55歲的孝子為何走絕路
笑看疫情下的人生/兒確診爸媽居隔 朋友送餐送快篩
翻轉腳本/照顧腦麻女50年不曾出遊 無人伸援的他們累了
誰來顧老…解開枷鎖 找對的照顧方式
健保部分負擔「新制」原訂5月15日上路 衛福部正式發函註銷
專家籲65歲以上每年做防跌篩檢 3問題中1項即跌倒高風險族群
笑看疫情下的人生/太太確診居隔 我臨時學做菜
止痛藥不含阿斯匹靈不傷胃是真的嗎?醫師提醒飯後忘了吃用這1招
笑看疫情下的人生/辛苦買快篩劑 希望備而不用
科學實證「午睡」有3個好處:提升記憶力、還能降低這種疾病的罹患風險
李伯璋:部分負擔及早上路 有助分級醫療
笑看疫情下的人生/做好一切防護 保持樂觀心情
制度漏接…照顧不了 解脫病夫誰之過
笑看疫情下的人生/兒女玩黏土彈琴 一家人居隔自娛
笑看疫情下的人生/居家練廚藝 傳照片報平安
使用生物相似藥 我追不上歐美車尾燈
脫線離世!享耆壽90歲「佛祖召喚我了」 誤信友人偏方喝草藥 4年前開始洗腎
防疫新思維該怎麼做?專家傳授7方法建構抗病毒的環境,跟著節氣吃4種抗疫食補
生物相似藥 健保署有條件擴增給付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