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臟疾病死亡時鐘逐年快轉,醫師提醒,有15%冠狀動脈阻塞的病人從未發生胸痛症狀,也有的人症狀不嚴重,皆容易忽略疾病,預防之道除了培養健康的飲食與運動習慣,呼籲一般人多加利用衛福部國健署提供的公費健檢、40歲以上應至少安排一次運動心電圖檢查。
衛福部統計,國人心臟疾病死亡時鐘有逐年縮短趨勢,民國99年每33分32秒就有1人死亡,隔年就縮短至31分50秒。振新醫院心臟醫學中心主任魏崢有感於許多青壯年正值人生精彩階段,卻因心臟疾病快速送命,但追溯病史發現經常是可以預防的,因此近日出版衛教新書《知心》,今日舉行新書記者會。
「遺傳基因仍是冠心病的主要致病因素」,魏崢說,有三高或心血管疾病家族病史的民眾,冠心病死亡率比一般民眾高出3倍,卻有不少人忽略定期健檢,自己就有位醫師同學,有家族病史,更積極注意健康,自年輕時就吃得清淡、每天游泳,以為這樣就絕不會罹病,忽視定期健檢,未料有段時間游泳感到胸悶,妻子警覺、要求他就醫,才赫然發現竟快心肌梗塞,立即開刀。
魏崢說明,冠狀動脈源於主動脈根部,覆蓋在心臟表面,負責供應心臟肌肉血液。其管徑僅3至4毫米,在人們長時間不間斷地使用下,難免發生阻塞或鈣化,一阻塞就影響血流正常運送,進而造成心肌缺血、危害心臟功能。
魏崢說,當心肌缺血缺氧,可能引發胸悶、胸痛、心悸、呼吸困難等心絞痛症狀;若發展到完全堵塞,心臟肌肉將壞死,此時即急性心肌梗塞,典型症狀包括持續胸痛、休息無法改善,同時合併氣喘、盜汗、心悸、頭暈、嘔吐等症狀,即便經救治,壞死部位形成結疤後不會再生,影響未來心臟功能,也提升死亡率。
魏崢表示,男性超過45歲、女性超過55歲,心臟疾病發病機會便開始大幅增加,然而據統計,有15%冠狀動脈阻塞的病人從未發生胸痛症狀,也有不少病人在疾病不嚴重時容易忽視,建議多加利用衛福部國健署提供的公費健檢,40歲以上民眾應至少安排一次運動心電圖檢查。心電圖報告異常,應考慮進一步作高階斷層掃描,以了解血管壁鈣化程度與心臟冠狀動脈是否狹窄;報告若無異狀,3、5年後再追蹤即可。
● 衛福部國健署公費健檢資訊:
https://www.hpa.gov.tw/Pages/List.aspx?nodeid=189
編輯推薦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