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more

大家都在看

more

疾病百科

more

我要投稿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udn/ 元氣網/ 焦點/ 杏林.診間

名醫與疾病的對話/失智症專家邱銘章預防失智現身說法 「我戴助聽器10年」

先將眼睛閉著,再以雙手的手指頭在兩耳旁邊互相搓一搓,看能不能聽得到,如果真的聽不到,就趕快去做聽力檢查。記者林伯東/攝影
先將眼睛閉著,再以雙手的手指頭在兩耳旁邊互相搓一搓,看能不能聽得到,如果真的聽不到,就趕快去做聽力檢查。記者林伯東/攝影

聽健康

00:00/00:00

專精於失智症醫療領域的我,戴助聽器已10年了。最初是家人抱怨說,「我們講什麼,你怎麼都聽不清楚或聽錯」。有一次開失智症的國際會議,我是主持人,在台上發現我竟聽不懂台下的人問問題,受到了刺激,於是趕快配戴助聽器至今。

聽損 是失智症危險因子

其實我們家有家族性高頻的聽力喪失問題,單音高頻率段集中在3000、4000赫茲(Hz)及以上的頻率為主的聽力喪失,我的父親則是在80幾歲才開始戴助聽器。聽損是失智症的危險因子,但可以治療與預防。研究已證實,聽損的人配戴助聽器,有助於降低失智風險,因此要預防失智就要保護聽力,最好是從年輕開始預防聽損。

聽損在高齡者頗為常見,通常是從在吵雜環境中無法聽清楚別人說的話開始,由於是慢慢發生、逐漸惡化,因此不易被發現,要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就比較困難。

不少來看診的長輩有聽損問題,但就是不願意戴助聽器,我常常會取下耳朵上的助聽器向長輩說,「你看,我有戴喔!」希望能幫助長輩及早配戴助聽器,現在證據很清楚,「有沒有戴助聽器,對於將來發展成失智症,是一個決定性因素。」

邱銘章戴的助聽器很小,從外觀上幾乎看不出來。記者林伯東/攝影
邱銘章戴的助聽器很小,從外觀上幾乎看不出來。記者林伯東/攝影

助聽器 有AI輔助可降噪

多數長輩會嫌助聽器戴起來很吵,其實需要慢慢地適應,先在家裡戴,外出時可以先降低音量,現在很多助聽器有AI輔助,可以把它調整為降噪比較強的模式,只要偵測到很大聲時,它自動會把放大的音量立刻下降,讓人不會覺得很吵雜。

聽損是失智症的第一名危險因子。當家屬發現患者開始常有對話聽不懂或聽不清楚的情形,這是失智症的早期症狀。目前台灣成年人聽損盛行率約20%(優耳聽力音量在25分貝以上才聽得到),65歲以上有失能性聽損者(優耳聽力音量在40分貝以上才聽得到)高達40%,建議要戴助聽器,以預防罹患失智症。

聽損程度愈嚴重、發生時間愈久,失智的風險愈高。跟開始的聽力圖相比,每增加10分貝的聽損,發生失智的勝算比為1.3倍。輕度聽損者(25-40分貝)失智風險是沒有聽損者的兩倍,中度聽損者(41-55分貝)是3倍,重度聽損者(56分貝以上)將近5倍。即使輕度聽損,都會增加失智症風險,也會造成記憶及思考能力下降。

高齡的聽損分周邊聽損和中樞聽損。周邊聽損是聽覺器官或耳蝸神經病變導致無法偵測到聲音,大部分可經由配戴適當的助聽器矯正,這種聽損會增加失智症的風險。

中樞聽損是無法在大腦中處理聲音,尤其是語音,常常有聽沒有到,有些話聽得見、有些話就聽不到,無法用助聽器矯正,可能是阿茲海默症的早期症狀。這時跟長輩講話的方式就很重要,我常表演給長輩的家屬看,你應在長輩的正前方,先招呼他取得注意力,看著他的眼睛,用簡短的句子慢慢說,不要太高頻、太大聲,就可以增加他聽懂的機會,簡單、具體、明確內容的對話,他大部分是可以聽進去的。

聽損跟失智風險相關,腦部磁振造影研究顯示,中年聽損者的顳葉體積縮小速度較快,其中包括海馬迴、內嗅皮質等跟事件記憶相關的腦區。顳葉內側主管記憶、外側主管聽力及語言,如果聽損的人沒戴助聽器,他們在顳葉萎縮速度比聽力正常的人快,大腦萎縮速度也比一般人或戴助聽器的人還快。

邱銘章說,聽損程度愈嚴重、發生時間愈久,失智的風險愈高。記者林伯東/攝影
邱銘章說,聽損程度愈嚴重、發生時間愈久,失智的風險愈高。記者林伯東/攝影

聽損 容易導致孤單憂鬱

聽損也容易導致孤單、憂鬱或社交隔離等,這些都是增加失智症的危險因子。從認知儲備觀點來看,聽損減少了環境中來自聽覺訊息的認知刺激;還有心血管的共病,會導致耳蝸或聽覺的上升神經通道(橋腦到聽覺皮質)的缺血性損傷如耳中風、腦幹中風,進而產生聽損或顳葉內側萎縮造成失智。

如果聽損25年以上的人,失智風險是最高的。研究顯示,失智風險高的族群使用助聽器後,追蹤3年的認知功能衰退風險可下降48%;即使聽損者已有輕度認知障礙,使用助聽器還是會降低變成各種失智症的風險。

自我聽力篩檢法

先將眼睛閉著,再以雙手的手指頭在兩耳旁邊互相搓一搓,看能不能聽得到,如果真的聽不到,就趕快去做聽力檢查。

邱銘章小檔案

現職:

憶安診所神經專科醫師、台大醫院神經部特聘兼任主治醫師、台大醫學院神經科兼任教授

年齡:67歲

學歷:

台大醫學系、台大電機研究所博士(醫學工程)

專長:

●記憶、認知、行為障礙

●失智症

●異睡症、嗜睡症、睡眠運動障礙、睡眠呼吸障礙

●一般神經科(腦中風、巴金森、癲癇等)

經歷:

●台大醫學院神經科教授兼主任

●台大醫院神經部主任

●台大醫院失智共照中心主任

●大醫院睡眠中心主任

●台灣失智症協會理事長

邱銘章醫師專精失智症醫療領域。記者林伯東/攝影
邱銘章醫師專精失智症醫療領域。記者林伯東/攝影

30招日常健腦活動 打造專屬的不失智生活

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與聯合報合作,邀請邱銘章醫師等15位預防失智專家,共同出版《這樣生活不失智》一書,鼓勵民眾依自身日常生活喜好,建立專屬防失智生活。各大書店好評販售中,聯合報亦提供購書優惠。

劃撥資訊

帳號:19920764

戶名:聯合報股份有限公司(填妥書名、姓名、電話、地址、數量)

洽詢電話:02-8692-5588轉5616、5871(平日09:00-21:00 假日10:00-16:00)

《這樣生活不失智》新書分享會

時間| 2025/3/8 (六) 10:00-11:30

主講|柯宏勳 所長 / 延希職能治療所

費用|入場費150元 / 人 (現場繳費)

地點|晴耕雨讀小書院(桃園市龍潭區福龍路二段169巷181弄30衖90號)

報名|請點選連結報名

聽損 助聽器 失智風險 睡眠呼吸障礙 失能 阿茲海默症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課程推薦

延伸閱讀

猜你喜歡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猜你更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