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病平台/由放射腫瘤界的武器競賽談健保制度的改革
我從1992年接受放射治療的住院醫師訓練開始,至今已經二十七年。這二十幾年剛好見證了放射線治療各項軟硬體的進步,也經歷了台灣放射腫瘤界武器競賽的過程,面對這種現象我只能很無奈的說:「廚師不應該廣告他的廚具。」這次剛好有這個機會,我希望能完整的介紹放射線的流程及各項技術。希望讀者能不要再被放腫界的刀光劍影所迷惑。
近三十年來在儀器硬體及治療軟體上有許多的突破及進展。以下介紹歷史上提升放射治療品質之關鍵技術。
一、 Simulator(模擬攝影機)
由照X光的方式去標定病人治療的範圍,進步為使用電腦斷層來進行模擬攝影。在治療範圍電腦斷層上,醫師及物理師可清楚明白的看到病人的腫瘤及附近相關的正常組織,進而可以設計將劑量盡量集中在惡性腫瘤處,而減少正常組織的曝露,以達到最佳的治療成果。
二、 Immobilization & portal films(姿勢固定模具及驗證片)
病人接受治療時姿勢必須與模擬攝影時一樣。為病人量身打造適當的姿勢,因為固定器材的進步變的輕而易舉。這些固定模具的研發是放射技術工作者智慧的結晶。Portal films(驗證片):病人在治療前必須在機器上就真正治療範圍照驗證片,由醫師確定與其設計無誤後才能執行治療。驗證片有分雙角度影像導引或電腦斷層,根據病人病情、醫師必需決定每天或每週照驗證片。因為健保只給付一週一次雙角度影像導引驗證片,若選用每天電腦斷層驗證片(即Image Guide Radiotherapy影像導引射治療),每次都會產生自費項目。
三、 Gantries(治療機可轉動的手臂)
在四、五十年前的治療機器是不會轉的,我們必須把病人要被治療的位置去牽就機器的位置,我們要照背部、病人就要趴過來。幸運的是,這三十年來機器進步到手臂會轉,所以病人只要平躺在機器上。現在機器的床會動,而治療光線出來的頭也可以有許多方向的轉動,所以我們可以彈性多角度的運用放射治療的光線。
四、60 Co Units and Linear Accelerators (鈷60機器及直線加速器)
鈷60已經被市場淘汰,但是在七十至三十年前它是放射治療的主力。直線加速器在近三十年有飛快的進步,所使用的射線是光子以及電子。讀者可能讀過一些放射線治療方式包含強度調控放射線治療(IMRT Intensity Modulated Radiation Therapy),電腦刀(Cyberknife),螺旋刀(Helical tomotherapy)。這些都是直線加速器,所使用的射線也都是光子射線。而電子射線是針對表面的腫瘤,對於深部腫瘤都以光子射線為主。機器的不同主要在於其軟硬體的差異,在治療計畫上有些許的不同,但是本質上並無太大之差異。電腦刀(Cyberknife)不適用大於五公分的腫瘤,螺旋刀(Helical tomotherapy)治療時間太長,漸漸被巿場淘汰。
五、Electron Beam(電子射線)
電子射線也是由直線加速器所產生的,電子射線跟光子主要的不同在於其能量可以停在一定的深度,所以對於身體表面較淺層之腫瘤可以達到很好的治療效果,而不影響附近較深部組織,這在放射治療上也是一大突破。
六、CT(電腦斷層)、MRI(核磁共振)、PET(正子掃描) and US(超音波)
對放射治療進步有很大的貢獻的不止是放射治療本身,一大部份必須歸功於電腦斷層、核磁共振、正子掃描、超音波的進步。由於這些影像的進步,使得放射腫瘤科醫師可以清楚明白的定位病人的腫瘤。而目前的軟體可以將電腦治療計畫影像與病人的核磁共振、正子掃描做合成的工作。而使得放射腫瘤科醫師定位病人的腫瘤更精準、而能夠做很好的治療計畫。
七、Computerized Treatment planning(電腦斷層治療計畫)
電腦斷層治療計畫剛開始的時候為所謂的2D(二度空間)、而二十五年前進步成為3D(三度空間)電腦治療計畫。二度空間電腦治療計畫與三度空間電腦治療計畫最大的差別就在於:2D治療計畫我們可以把腫瘤的位置清楚明白標示,但卻無法知道附近重要組織接受放射線的體積及劑量。三度空間電腦治療計畫除了可以清楚明白腫瘤接受到的放射線治療劑量,也可以量化腫瘤週邊重要的器官如脊髓、肺、心、肝、腎臟等重要器官有多少體積接受多少的劑量,由這些重要資訊的組合,放射腫瘤科醫師可以決定如何修改治療計畫,以達到腫瘤得到足夠劑量而週邊正常組織仍可保有正常的功能之目的。
八、Stereotactic Radiosurgery(立體定位放射手術)
這項技術之發展一開始是針對不適合開刀的深部腦動靜脈瘤,其原理是由不同平面(noncoplanar)進行弧形(Arc)放射治療,放射劑量集中在腫瘤中心而其周圍的劑量平均分散。一次約18至24葛雷。目前癌症腦部ㄧ至三顆小於兩公分的轉移,可以用這樣的方式治療。
九、IMRT: Intensity Modulated Radiotherapy(強度調控放射治療)
這是由1995年開始發展。到西元2003年已經是非常成熟之技術。其與三度空間放射治療最大的差別有二個部分。第一個部分是治療機器上必須要有多葉準直儀,由多葉準直儀來取代鉛塊的角色。以前三度空間是由六到七個照野所組成,現在的強度調控在角度上可以是五到七個角度,但是在每個角度治療照野會有十到十五個不同照野。一個病人的整個療程由一百至一百五十個不同的照野組成治療的範圍,這就是強度調控放射治療,好像堆樂高積木。為什麼要發展強度調控放射治療?主要是三度空間電腦治療計畫無法達到保留鼻咽癌的病人唾液腺的目的,或是降低腦幹脊隨劑量之目的。強度調控應該是這二十年來放射治療上最大的突破 。
十、 Rapid Arc (銳速刀)
銳速刀為2008年推出,是強度調控放射治療的進階版; 為三百六十度全體積弧形放射治療、與一般的螺旋形強度調控不同(如螺旋刀) 。一次照射全體積而不是像螺旋形強度調控是一個切面一個切面的給劑量。鋭速刀的治療速度比傳統的強度調控快二至八倍,於二至五分鐘完成治療,減少長時間治療的不適。
十一、Respiratory gating technique (呼吸調控放射治療)
呼吸調控放射治療技術應用於因呼吸因素產生移動的腫瘤治療,例如肺癌、肝癌。經由放置於病人體表外紅外線反射標記盒,追蹤治療中病人的呼吸起伏來預測內部腫瘤位移之趨勢,作為控制直線加速器放射線開與關的依據。利用這種技術,醫師可以選擇在病人吐氣的時候機器才打開,縮小治療照野,進一步的減少正常肺及肝臟放射線傷害。
目前台灣健保的放射線治療給付方式以病人治療範圍的複雜度以及次數來計算。同樣的疾病,醫師選用越複雜的技術以及越多的次數就可以申報更多點數。所有的醫院都有強度調控放射治療的技術,所以複雜度不會有太大的差異。主要的差異在治療的次數。制度真的可以改變行為,在這種申報制度下就算目前放腫界許多證據支持短療程的放射治療 (如乳房保留放射療),但在現實社會中卻很少人採用。改革支付制度,從購買醫療服務導向購買醫療價值,以包裹式支付制度輔以論質計酬的設計,短療程但同療效的放射治療才可能在台灣實現。
台灣目前放射治療自費項目主要為電腦斷層驗證片以及呼吸調控放射治療技術,因為歷史的因素,螺旋刀的電腦斷層驗證片自費價差為七千元,而目前最普遍的強度調控放射治療、銳速刀的電腦斷層驗證片自費為兩千五百元左右。達到同樣的效果卻有這麼大的價差真的不合理,如果乘以治療次數三十,總價就有很大的落差。我猜想可能是這次萬芳醫院事件的解釋。
我們常責備病人亂吃中藥,但我們藉由科技創新之名也做了許多沒有證據醫學支持的治療。十幾年前我認識的吳思遠醫師是個熱血的青年,在當今醫療商業化及M型化的潮流中,他只是跟著流行罷了;耶穌基督說過沒有犯過錯的人才可以拿石頭打他。
我必須強調任何癌症的治療對病人的身體都有傷害,如果我們沒有十足的把握可以幫忙病人,就不能害了病人。希望大家可以在自己的能力範圍內努力照顧好自己及幫助他人。祝福大家心安平安隨緣自在。

醫病平台
由老、中、青醫師及非醫界朋友發起的「醫病平台」,期待藉此促進醫病相互理解,降低醫病認知差距,減少誤解及糾紛,找回醫病之間尊重與信任的美好。期改善醫師診療行為、民眾就醫態度,進而帶動改善醫療政策、環境及品質。
歡迎各界踴躍投稿、討論齊進步。
如蒙賜稿,請寄:DrPtPlatform@gmail.com
文章字數1500-2000,因篇幅有限,本報保留刪節權,一經採用,刊出後奉上薄酬。
來稿請附真實姓名(如欲以筆名發表,煩請註明筆名與真實姓名)、簡單的自我介紹、身分證字號、通訊及完整戶籍地址(包括里或村、鄰)、聯絡電話和電子信箱,以及銀行(註明分行)或郵局帳號,也可直接贈與「醫病平台」。
延伸閱讀
同類文章
名醫與疾病的對話/長年壞習慣,身體終反撲!肝膽名醫膽結石發作,痛到掛急診開刀
醫病平台/醫師分享三個乳癌病人,三種故事 (中)
醫病平台/醫師分享三個乳癌病人,三種故事 (上)
我的經驗/喝坊間流行果油 竟然拉肚子
專業觀點/攝取過量易腹瀉 不如吃深海魚
連夢裡都在問,哪裡沒注意到?泌尿科權威憶那些手術臺上的意料之外
長輩心中外科就是神?內科醫師慘被嗆「去藥局抓藥就好」 網曝原因
醫病平台/床邊教學讓醫學生體會「語言」與「態度」的重要
名醫與疾病的對話/0.5公分之差長短腳造成膝蓋痠痛,拜師日名醫造福自己也造福病人
醫病平台/醫病關係中的「語言」和「態度」
醫病平台/阿公送的兩塊太陽餅,對我的影響!
診斷書一定要出現「意外」兩個字?醫師的診斷書作文大賽
醫病平台/醫療的最小與最大
我的經驗/腰痠多年傳統療法沒效 椎間盤突出靠開刀解決!
醫病平台/火花是活著的熱情,不是活著的目的! 作為醫者我的「火花」是什麼?
醫病平台/如何做一個好醫生?醫師分享他的醫學生涯規畫二十年
醫病平台/賀台大醫學院神經科及台大醫院神經部40周年
名醫與疾病的對話/父愛囤物水果放到爛 精神科醫師兒也沒轍
醫病平台/退休精神科教授的「退而不休」生活 2019超前部署充實人生
醫病平台/邁入老年的醫師在想什麼 放射科醫師回顧他2020的退休生活
外科醫師變網紅擁34萬粉絲!江坤俊寫診間日記:遺憾的故事,能讓更多人不再遺憾
醫病平台/家有身心障礙子女的父母該如何面對 教養院的教養之路與您同行
我的經驗/心跳高達180幾下 直奔醫院一次處理2種心病
專業觀點/WPW症候群 建議手術治療
醫病平台/兒童精神科的診療工作 幫助孩子在正向環境中成長
影/30年已捐上億 離島狂醫大病暴瘦今再宣布遺產全捐公益
醫病平台/正向解決問題,會幫助我們往前邁進忘記煎熬
醫病平台/發燒感冒腹瀉,到底何時會好?
名醫與疾病的對話/身歷其境才真的體會病人苦痛…當泌尿科名醫成了攝護腺癌患
冷漠前輩澆熄行醫熱忱?選錯專科的醫師其實不是少數
猜你喜歡
余苑綺過年前發現癌症2度復發 肝臟和淋巴又出現癌細胞
吳孟達傳病況惡化 藝界好友認「來見最後一面」
元宵節12大禁忌 別穿這色條紋衣、剪髮「一年都存不到錢」
港媒報導 吳孟達今下午病逝 享壽70歲
赴高醫調查罔腰懷孕案 高市衛生局結果出爐
罔腰再曝「流血」引熱議! 高市衛生局今發函通知說明
喉嚨癢咳不停,吃枇杷有用嗎? 中醫警告「4種情況」淺嚐即止
長輩吞嚥退化易嗆咳! 營養師建議「高齡飲食準備3技巧」
「我好喜歡住安養院」堅持送婆婆去,媳婦忍兩年不孝罵名,終於證明一件事
友曝吳孟達肝癌化療虛弱無力說話 僅能手勢給反應
名醫與疾病的對話/長年壞習慣,身體終反撲!肝膽名醫膽結石發作,痛到掛急診開刀
變性網紅罔腰自曝懷孕 衛生局明發函要求一周內陳述意見
總統府國策顧問「崑濱伯」於老家安詳去世 享耆壽92歲
如果有一天我們比寵物先走 遺物整理師告訴你遺留寵物的孤獨死現場
肌肉量少也會影響心臟?研究:心臟病風險多81%
為什麼老人會有「老人味」?簡單3招改善異味
天氣一變就頭痛 竟是鼻竇炎惹禍!
健康「乳」妳所願!醫:遠離乳癌靠「三及早」!
可樂、氣泡水用二氧化碳 納食品添加物列管
你都幾點才睡? 神經科醫揭「愛熬夜下場」恐從內傷到外
自曝懷孕引關注!罔腰接受調查 高市:釐清事證中
整理包/228三天連假就醫別亂跑! 醫院服務門診資訊一次看
一輩子都被責任追著跑....一個精神科醫師罹帕金森氏症告白:生病12年,我才真正「活著」
撞球「黑寡婦」珍娜李驚傳罹患卵巢癌 剩不到一年壽命
「癌症只是數字遊戲」得癌的機率很大程度取決於一事
有性功能障礙?先看看你是否正在吃這些藥
「等死了再睡」不再成立 你該知道的長壽最佳睡眠時間
醫病平台/醫師分享三個乳癌病人,三種故事 (上)
陳時中證實:部分負擔會小幅提升、不影響弱勢慢箋
初二回娘家禁忌別踩 民俗專家:兩撇步招好運
部分負擔調整方案曝光 衛福部:還沒收到健保署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