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晚報╱記者黃玉芳╱台北報導】
不少醫學生「嫌棄」內外婦兒科,醫學院認為和健保給付制度衝擊醫師生態有關。健保局表示,健保總額預算協商時,各科可以依實際狀況,提出支付標準調整的需求,像是小兒科的診察費、處置費都較其他科別高。
健保局醫管組專門委員林阿明表示,總額預算為了控管整體醫療費用,每年成長的幅度有限,不過醫界代表還是可以在共識下,調整各科的支付標準。
例如,因為國人生育率下降,小兒科經濟規模變小,因此醫師處置費較高,對0到6個月的嬰幼兒可加成60%、6個月到2 歲可加成30%,診察費在3歲以下幼兒也可以加成20%。而婦產科也曾經把自然產的給付,調整到與剖腹產給付相當等。
另外,DRGs被認為「同酬不同工」;林阿明也說,DRGs是為了提升效率,鼓勵醫院「做好給多」,而非過去「做多給多」,才把類似疾病、狀況分組定額給付,健保局在實施後,也會逐步檢討是否要調整給付項目,但不可能無限制細分疾病組合。
他也認為,選擇內外婦兒科的醫學生減少,因素很多,不見得都是健保給付的問題。現代人少子化,孩子當醫師,家長也不想讓孩子那麼辛苦,也會想挑醫療糾紛少、少值夜班的科別,這也要從醫學教育提升學生對醫學服務的熱忱著手。
💪更多健康推薦
‧退休男投資300萬買套房「保證10年收租」僅五年就狂虧出場
‧多年不去超商!40歲主婦一家三口超強節約術:省錢、健康又環保
‧「和丈夫一年來天天做愛」三寶媽產後不敢面對伴侶 用行動找回信心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