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忍術後疼痛 恐加重身體負荷
疼痛造成的不舒服,不但可能影響日常生活,甚至影響身體,例如手術後的傷口疼痛。術後傷口尚未癒合,不宜劇烈運動,但有些患者害怕疼痛而不敢移動、深呼吸或咳嗽,可能對身體造成不良影響。
急性疼痛 變成慢性疼痛
台灣疼痛醫學會理事長、台北馬偕醫院疼痛治療中心主任林嘉祥表示,傳統手術後形成的傷口、組織創傷,在麻醉藥效退去後,疼痛感隨即而來,屬於急性疼痛,初期3到5天疼痛劇烈時,多以強效類鴉片藥物,如吩坦尼、嗎啡止痛。
但術後的急性疼痛也可能延長時程,演變成慢性疼痛。林嘉祥說,若術後傷口感染或久未癒合、演變為病理性神經疼痛,或開胸手術須剪斷幾根肋骨,卻破壞肋骨下方的神經與血管,易引起破壞後神經炎或神經痛,形成開胸後疼痛症候群,恐延長疼痛時間,演變為1到3個月的「亞急性疼痛」或維持3至6個月的「慢性疼痛」。
若過度忍痛 身體也會抗議
林嘉祥解釋,有時即便傷口癒合,但因患者曾過度忍痛,未獲得適當的疼痛控制,大腦深刻記住那段時間的疼痛感覺和印象,在傷口痊癒後,反因疼痛記憶猶存,轉變為慢性疼痛。
手術後疼痛若未獲得妥善治療,林嘉祥指出,將影響生活作息、夜間睡眠、工作表現,甚至演變成疼痛惡性循環,情緒感到焦慮、憂慮或害怕,生理上影響呼吸系統、增加心臟負荷、交感神經興奮或降低免疫力。
血壓恐飆升 或影響傷口癒合
林嘉祥舉例,如腹部手術後疼痛,患者一咳嗽傷口就會痛,因而不敢咳嗽,可能使得痰液滯積,增加肺炎併發症發生機會;也可能使心臟跳動變快,增加負擔,易造成高血壓,且若本身又是心血管疾病患者,更可能提高術後中風或心肌梗塞機率。
此外,疼痛也會使交感神經過度興奮,抑制腸胃蠕動,延後排氣與進食;甚至骨科手術置換人工關節,患者因痛不敢下床,減少關節活動度,反而影響術後癒合。
作疼痛評估 依程度給藥
台大醫院麻醉部疼痛科主任林至芃表示,依患者術後麻醉藥效退去的傷口疼痛評估,給予疼痛治療,如大範圍手術、骨折手術後疼痛多屬重度,以強效鴉片類止痛藥嗎啡、吩坦尼治療;中度疼痛採弱效鴉片類止痛藥,如特拉嗎竇;當僅是門診小手術,如皮下腫瘤切除、包皮手術、切片等術後疼痛,以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乙醯氨酚止痛藥等可適度緩解。
疼痛治療給藥方式多樣,林嘉祥解釋,傳統方式為口服或皮下、靜脈注射止痛藥,當患者感覺疼痛時,拉鈴呼叫醫護人員,經核對醫囑或通知醫師後,再準備止痛藥。若患者服藥入睡2至3小時後藥效退去再度疼痛,又得重走一次流程,耗費不少時間,患者疼痛感受波動較大。
自控式給藥 由病人掌握
但另種止痛方式,則由患者自我掌控,稱為「病人自控式給藥」,約有七到九成的患者以靜脈點滴注射方式給藥,或其餘適用大範圍腹部、開胸手術後,在脊椎硬膜外放置導管的自控式給藥方式。當稍有疼痛感時,患者可按下控制鈕,給予單次定量的止痛藥。林嘉祥說,當一感疼痛即刻給藥,不至於忍痛,讓疼痛波動掉至低點,較能維持穩定。
此外,林嘉祥也說,當手術患部侷限在幾條周邊神經管轄的範圍,如一隻手或腳時,可在這些神經的根部注射麻醉止痛藥,稱為「周邊神經阻斷注射」。
止痛安全嗎短期正確止痛 嗎啡不會成癮
重度疼痛時,使用嗎啡止痛會成癮嗎?林嘉祥表示,通常術後疼痛3到5天急性疼痛時會使用嗎啡,但因身體存在痛的狀態,本身對嗎啡止痛成癮就是個解抗,短期正確使用下,並不會成癮。
但林至芃提醒,一般口服止痛藥如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的布洛芬、百服寧等,過量服用,副作用可能引起消化道出血、影響腎功能和血壓變化、血小板機能障礙等;乙醯氨酚止痛藥如普拿疼、泰利諾等,肝衰竭、肝機能不佳患者應避免。
延伸閱讀
同類文章
夜間盜汗,背後問題可大可小!醫提醒5大觀察方向
專業觀點/咳嗽該看哪科?依這些症狀先判斷,找出原因對症治療
我的經驗/咳嗽看錯科 清不完的痰
在家打赤膊最涼爽?醫:當心更容易燥熱、中暑
環保署嚴管營建空汙 毒物醫:PM10危害至少有6項
零食天天吃 13歲男童體胖出脂肪肝
經常感冒、痠痛、疲倦、便祕、胃食道逆流……可能與這原因有關!
影/飲酒過量讓他痛到不行還暴瘦!手術+戒酒獲重生
持續上腹痛要注意 醫師:慢性胰臟炎案例日增
乳頭出現分泌物,到底正不正常?醫教從這三重點判斷
腸病毒緩步進入流行期 今年累計已五例重症
她腿部痠痛無力 竟是副甲狀腺機能亢進引起
你吃對了嗎?正確飲食可減少代謝症候群發生
鐵釘刺傷 染特殊菌恐截肢
遭鐵釘刺傷打破傷風仍腫大包 罕見細菌搞鬼
兩次檢查發現肝出血 醫:肝不會痛易被忽略
流感誤認感冒當心喪命!流感vs.感冒症狀比一比
感冒該吃藥?何時需就醫?醫師教你辨別感冒嚴重程度
怕脖子腫她18年來戒吃海帶 結果腫如乒乓球
流感疫情仍在流行 同染A、B流感未必較嚴重
7月為何流感的人這麼多?醫生這麼說
「哈啾」沒遮住 昨天的噴嚏能害你今天感冒
盛夏流感還在燒 塞爆急診室
疫情再發威 7絕招流感不近身
發燒狀況不一樣 感冒流感別搞混
天氣忽冷忽熱 急診A型流感 增
咳嗽就想止咳 你可能多吃了這些冤枉藥
感冒怎麼辦? 醫師:餐餐喝味噌湯
診所醫師真心告白:感冒藥有效是因為摻了…
全台175萬人偏頭痛 女性比男性高3倍
猜你喜歡
膽固醇多高才叫超標?醫師揭什麼情況下需要服用降膽固醇藥物
國內驚見首例「猴痘」個案!會人傳人嗎?有哪些症狀?該如何預防?11個QA一次看懂
別讓錯誤姿勢害椎間盤出軌 醫揭7個易引發椎間軟骨突出的日常動作
男頻尿、夜尿留意攝護腺肥大!攝護腺功能?造成攝護腺肥大原因與如何預防
腳麻該怎麼改善、預防?醫指2大原因,3種情況盡早檢查!
病毒傳染力很強!醫師詳解猴痘感染途徑、潛伏期及預防方式
獨/防猴痘不用第一代天花疫苗 竟有想不到的特殊用途
白天常常想睡覺?醫提醒當心可能與三高、心血管疾病有關
加強核心肌群預防下背痛 專家教怎麼練核心才正確
ELLE總編輯楊茵絜心臟衰竭過世!輕忽甲亢恐釀「甲狀腺風暴」,醫提醒:注意這些不典型症狀
副總統賴清德椎間盤手術一天出院、免穿背架 名醫解析原因
耳朵癢別亂挖,小心越挖越癢!醫指常見原因,4招有助改善
確診住負壓病房 猴痘指引惹議
二尖瓣脫垂常伴隨心悸、胸悶 健保大數據揭常見10大共病
胸痛記住這口訣 出現這4狀況需注意是否為急性心肌梗塞
從鞋底磨損看腳部健康!醫指6種情況代表該換鞋了
首例猴痘侵台 林氏璧分析威脅不比新冠、但有1提醒
骨質疏鬆若中斷治療 恐增加骨折風險
打過牛痘或水痘疫苗能防猴痘嗎? 醫師給答案
骨鬆小心!髖關節骨折死亡風險高
骨鬆未積極治療,腰疼竟脊椎骨折!術後10處裂縫
糖友、腎友、免疫疾病患者 也要小心骨鬆危機及早檢測骨密度
膝蓋痛只要休息就會好是錯誤觀念?專家:軟骨磨損更快
連戰傳因中風住院,靠她相助脫險!醫:7大中風危險因子,熟記FAST助判斷
壯陽藥正確使用不掃興!醫:牢記4重點,不是吃越多越猛
猴痘侵台關鍵20天 台大醫:入侵社區後「傳播難斷根」
糖尿病什麼應該吃、什麼不應該?專家教你讓血糖穩定也能吃飽的關鍵
排便後不要擦太乾淨 醫建議:擦到淡黃色就收手
50歲男裝心臟支架7年後胸悶竟又梗塞 再放1支架救命
常常皮膚癢竟是「身體發霉」?黴菌感染好不了有4關鍵,醫教6招預防
巴金森治療/長輩悶悶不樂又憂鬱 恐是巴金森病惡化徵兆?專家提醒:觀察細節揪出長者失能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