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入秋後第一波境外汙染來了!根據環保署空氣品質監測網,今天西半部幾乎一片灰矇矇,西半部、離島及宜蘭地區,空氣品質不佳,空氣品質指標AQI達到橘色等級(對敏感族群不健康),桃園觀音地區AQI甚至高達152,為紅色警戒,指標汙染物為細懸浮微粒PM2.5。
有呼吸道疾病的敏感族群要特別留意,外出應戴口罩,若有破損或髒汙應立即更換,不宜「一罩」戴到底。
報系資料照
境外汙染通常發生每年11月至隔年5月期間,中國大陸有沙塵或霾害現象時,伴隨東北季風增強及冷空氣南下過程時,大陸境外汙染物可能隨東北季風南下影響台灣。
首先影響北部沿海、背景測站(萬里、陽明、觀音等站)及金馬離島監測值,細懸浮微粒及懸浮微粒濃度會有顯著增加,汙染物隨東北季風由北至南,影響台灣西半部地區。
報系資料照
台灣空氣品質會有顯著的區域及季節性差異,冬季時中國大陸空氣汙染物會隨著盛行的東北季風傳輸至台灣,加上東北季風造成下沉氣流,空氣汙染物不易擴散,中南部地區空氣品質較常發生超過標準情形。
報系資料照
中國大陸霾害對我國影響範圍廣,以每年11月至隔年3月為主,汙染物濃度高值發生時,會由北而南,由沿海向內陸地區遞延,東部宜花東,最南端恆春都可能會受到影響,外島連江與金門較台灣本島更容易受中國大陸霾害影響。
報系資料照
99年3月21日受大陸內蒙及華北地區沙塵暴影響,全國51個測站PM10日平均濃度達355μg/m3以上(紫色等級),是近20年來最嚴重;PM2.5也同步上升,5個測站日平均濃度達150μg/m3以上(紫色)。
現況:秋冬空氣品質指標(AQI)中南部地區容易達到紅色警戒等級(PM2.5日平均濃度超過54.5μg/m3)。
改善目標:規畫108年降低50%紅色警戒(相對於104年)。
資料來源:綜合報導 製表:聯合晚報
報系資料照
上班日上午8至9時:上班尖峰,車流量大。
晚上6時到9時:風速下降,海風轉成陸風,氣流下沉造成空氣汙染物沉積;下班尖峰,車流量大。
高危險群:敏感族群、心臟、呼吸道及心血管疾病患者、孩童及老年人
資料來源:綜合報導 製表:聯合晚報
●橘色等級:
減少體力消耗活動及戶外活動,外出應配戴口罩。有氣喘的人需增加使用吸入劑的頻率。
●紅色等級:
盡可能的留在室內,減少體力消耗活動,減少開窗,室內搭配有高效率過濾網空氣清淨機,但要留意機種功能是否會衍生其他汙染物(如臭氧)等問題。外出一定要戴口罩,活性碳口罩如破損或髒汙應立即更換。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推薦閱讀
![](https://udn.com/upf/2022_health/sns/fb_800x100_advocacy.png)
![](https://udn.com/upf/2022_health/sns/fb_300x135_advocacy.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