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氣即將進入立冬,季節交替溫差大,是心血管疾病患者最大的威脅,對長者來說,病菌活躍更帶來肺炎的死亡陰影。
這兩個身體的重要器官,過冬是一場考驗,尤其是三高等慢性病患,面對溫度忽高忽低,要學會保心顧肺、平安過冬。
冬天低溫會導致血管收縮,加上血管內皮調節功能較弱,發生心肌梗塞的機會比較高。衛生福利部金門醫院心臟內科醫師黃晨祐表示,心臟衰竭最常見的原因是心肌缺氧,所以秋、冬急性心肌梗塞發生比率較高,有慢性心臟衰竭的族群,也較容易發生急性惡化。
狂吃鍋物、水喝得少 心腎負擔大
台灣人冬天的飲食習慣也和心肌梗塞及心臟衰竭惡化息息相關。黃晨祐說,例如吃麻辣鍋、薑母鴨、羊肉爐暖身子,這些油膩、偏鹹的食物對心臟衰竭患者來說,會加重腎臟的負擔和血液膽固醇的飆升,嚴重者會造成嚴重心衰竭、肺水腫,冠心症心絞痛的惡化。
黃晨祐也提醒,很多人以為冬天不太會流汗,水應該不用喝那麼多,實際上,冬天若氣候乾冷風大,人體從呼吸道和表皮散出的熱氣中,其實很容易流失水分。若遇上乾冷天氣汗乾得比較快,等到脫水再補充水分就來不及了,所以要定時定量補充溫水。冬天全身血管容易收縮,血壓較高,如果體內水分不足,中風或心肌梗塞的風險很高。
每天量血壓 別等不適才量
門診時,黃晨祐都會鼓勵病人在家量血壓,並每天做紀錄。因為許多患者在醫院量的血壓經常會偏高,影響臨床醫師判讀。秋冬季節變化時,血壓波動較大,因此高血壓的病友一定要在家多量測血壓,建議一天三到四次,即使無身體不適,也要規則記錄血壓。
很多病人只在身體不舒服時才量血壓,如此往往得到偏高的血壓數值,但是影響血壓的因素很多,包括任何身體不適、疼痛、睡眠品質、心情等。到了冬季,部分病人血壓會偏高,這時候醫師也會根據個別狀況做降血壓藥物的調整。
半夜上廁所 穿衣暖身再起床
另外,黃晨祐也提醒,許多人習慣在早上運動後再服用血壓藥,但是冬天早起運動時,是腦中風、心肌梗塞發生率最高的時刻,等運動過後再吃藥,反而失去保護效果,增加發病的風險。一般而言,降血壓藥物不傷胃,建議可以在出門運動前就先服用。
常聽到老年人半夜起床上廁所,忘了多穿一件衣服,冷熱溫差造成心肌梗塞,他也提醒,天冷一定要在床邊多放一件衣物,清晨起床在被窩中先穿好後起身。起身時也建議採取分段的方式,先坐起來待一下,再慢慢打開棉被,熟悉溫度後再起身如廁。
針對有心臟衰竭病史的患者,黃晨祐建議,每天監控飲食的進出量,記錄所有飲食攝入和排尿、排便量,避免過量的水分滯留身體。如果無法做完整的紀錄,黃晨祐會衛教患者記錄自己的「合適體重」,以體重去評估,加上觀察下肢水腫、呼吸急促的程度來預警急性心臟衰竭的發生,讓患者或家屬有必要時能及早就醫。
暖好身再出門 在家運動更好
若有固定運動習慣,年紀較長及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建議可從事室內運動,或盡量別在清晨、傍晚外出運動,避免因溫差造成心臟及腦部血管收縮過劇,減少心血管疾病發生。
黃晨祐提醒,民眾冬季若要外出運動,建議避免太早出門,最好等太陽出來,氣溫回升後再出門。運動前要先充分熱身,暖身時間至少20分鐘,盡量伸展頭頸部肌肉及核心肌群,運動後也要做緩和操伸展一下,避免身體降溫太快。
運動過程應適度補充水分,最好結伴而行,且過程中隨時注意保暖,可配戴圍巾、口罩。此外,運動時間超過40分鐘建議稍作休息,運動中若有身體不適,如頭暈、胸痛、心悸、盜汗等情形時,應立即停止運動,視情況就醫。
有症狀,快就醫
心血管疾病患者或高風險族群,若有下列症狀,應及早就醫。
●輕度活動下,即感到胸悶不適、喘、頭暈、盜汗。
●頻繁的陣發性心悸感、心跳不規則。
●突發性單側肢體無力、發語困難。
●持續性血壓比平常高,或低於標準20毫米汞柱、伴隨不適。
冬季保心6提醒
1.吃麻辣鍋、薑母鴨、羊肉爐,會加重心血管疾病惡化。
2.定時定量補充溫水,體內水分不足,會提高中風或心肌梗塞風險。
3.高血壓病友,建議一天三到四次量測血壓。
4.冬天早起運動,建議出門前就先服用高血壓藥物。
5.半夜如廁,要穿上衣物保暖,避免溫差造成心肌梗塞。
6.冬季避免太早出門,最好等太陽出來,氣溫回升後再出門。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