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運前空腹吃降血壓藥傷胃?這時候吃藥最有保護效果
節氣即將進入立冬,季節交替溫差大,是心血管疾病患者最大的威脅,對長者來說,病菌活躍更帶來肺炎的死亡陰影。
這兩個身體的重要器官,過冬是一場考驗,尤其是三高等慢性病患,面對溫度忽高忽低,要學會保心顧肺、平安過冬。
狂吃鍋物、水喝得少 心腎負擔大
台灣人冬天的飲食習慣也和心肌梗塞及心臟衰竭惡化息息相關。黃晨祐說,例如吃麻辣鍋、薑母鴨、羊肉爐暖身子,這些油膩、偏鹹的食物對心臟衰竭患者來說,會加重腎臟的負擔和血液膽固醇的飆升,嚴重者會造成嚴重心衰竭、肺水腫,冠心症心絞痛的惡化。
黃晨祐也提醒,很多人以為冬天不太會流汗,水應該不用喝那麼多,實際上,冬天若氣候乾冷風大,人體從呼吸道和表皮散出的熱氣中,其實很容易流失水分。若遇上乾冷天氣汗乾得比較快,等到脫水再補充水分就來不及了,所以要定時定量補充溫水。冬天全身血管容易收縮,血壓較高,如果體內水分不足,中風或心肌梗塞的風險很高。
每天量血壓 別等不適才量
門診時,黃晨祐都會鼓勵病人在家量血壓,並每天做紀錄。因為許多患者在醫院量的血壓經常會偏高,影響臨床醫師判讀。秋冬季節變化時,血壓波動較大,因此高血壓的病友一定要在家多量測血壓,建議一天三到四次,即使無身體不適,也要規則記錄血壓。
很多病人只在身體不舒服時才量血壓,如此往往得到偏高的血壓數值,但是影響血壓的因素很多,包括任何身體不適、疼痛、睡眠品質、心情等。到了冬季,部分病人血壓會偏高,這時候醫師也會根據個別狀況做降血壓藥物的調整。
半夜上廁所 穿衣暖身再起床
另外,黃晨祐也提醒,許多人習慣在早上運動後再服用血壓藥,但是冬天早起運動時,是腦中風、心肌梗塞發生率最高的時刻,等運動過後再吃藥,反而失去保護效果,增加發病的風險。一般而言,降血壓藥物不傷胃,建議可以在出門運動前就先服用。
常聽到老年人半夜起床上廁所,忘了多穿一件衣服,冷熱溫差造成心肌梗塞,他也提醒,天冷一定要在床邊多放一件衣物,清晨起床在被窩中先穿好後起身。起身時也建議採取分段的方式,先坐起來待一下,再慢慢打開棉被,熟悉溫度後再起身如廁。
針對有心臟衰竭病史的患者,黃晨祐建議,每天監控飲食的進出量,記錄所有飲食攝入和排尿、排便量,避免過量的水分滯留身體。如果無法做完整的紀錄,黃晨祐會衛教患者記錄自己的「合適體重」,以體重去評估,加上觀察下肢水腫、呼吸急促的程度來預警急性心臟衰竭的發生,讓患者或家屬有必要時能及早就醫。
暖好身再出門 在家運動更好
若有固定運動習慣,年紀較長及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建議可從事室內運動,或盡量別在清晨、傍晚外出運動,避免因溫差造成心臟及腦部血管收縮過劇,減少心血管疾病發生。
黃晨祐提醒,民眾冬季若要外出運動,建議避免太早出門,最好等太陽出來,氣溫回升後再出門。運動前要先充分熱身,暖身時間至少20分鐘,盡量伸展頭頸部肌肉及核心肌群,運動後也要做緩和操伸展一下,避免身體降溫太快。
運動過程應適度補充水分,最好結伴而行,且過程中隨時注意保暖,可配戴圍巾、口罩。此外,運動時間超過40分鐘建議稍作休息,運動中若有身體不適,如頭暈、胸痛、心悸、盜汗等情形時,應立即停止運動,視情況就醫。
有症狀,快就醫
心血管疾病患者或高風險族群,若有下列症狀,應及早就醫。
●輕度活動下,即感到胸悶不適、喘、頭暈、盜汗。
●頻繁的陣發性心悸感、心跳不規則。
●突發性單側肢體無力、發語困難。
●持續性血壓比平常高,或低於標準20毫米汞柱、伴隨不適。
冬季保心6提醒
1.吃麻辣鍋、薑母鴨、羊肉爐,會加重心血管疾病惡化。
2.定時定量補充溫水,體內水分不足,會提高中風或心肌梗塞風險。
3.高血壓病友,建議一天三到四次量測血壓。
4.冬天早起運動,建議出門前就先服用高血壓藥物。
5.半夜如廁,要穿上衣物保暖,避免溫差造成心肌梗塞。
6.冬季避免太早出門,最好等太陽出來,氣溫回升後再出門。
延伸閱讀
同類文章
醫病天地/心絞痛患者 心導管療效佳
超前部署 預防腦中風健檢、減重、戒菸等方法不能少
CRT治療 幫心臟節奏跳動 避免衰竭
肥胖對血管危害多大?醫:大小動脈都可能出狀況
血壓正常卻很喘 主動脈瓣膜狹窄不到1公分
高血壓越控制越喘?8旬嬤主瓣膜狹窄剩不到1公分險喪命
心臟長出果凍瘤全身亂竄 22歲女突腦中風栓塞北榮搶命
降低動脈硬化 基因治療防猝死
領先全球 台美研究找出冠狀動脈硬化新機轉
喝綠茶、咖啡改善中風早逝風險? 醫:須定期服藥回診
26分鐘有1人死於心臟病 6大壞習慣最傷心血管健康
67歲中風男長期未回診 疏於照顧瀕死邊緣送醫救回
冠狀動脈狹窄最常見 4因素中1恐讓你罹心血管疾病更近
不想頸動脈長斑塊,就讓血管變年輕!12指標檢測你的血管年齡
心血管疾病猝死頻傳 醫:溫差大比低溫更可怕
一破就要命!心外科醫教你如何預防主動脈瘤炸裂
醫病天地/心血管疾病年輕化 無故胸悶胸痛要注意
心律不整會影響全身!醫曝5大危害:一發生恐跟你一輩子
年輕人得心臟病比例增加? 醫曝保命3關鍵
重訓習慣持續閉氣用力 醫:小心造成大動脈受傷
年輕就不會罹心血管疾病?專家提醒:未爆彈可能就在身邊
你是主動脈剝離高危險群嗎? 醫揭「奪命過程」:完全無預兆
29歲男年輕又不胖!大夜下班運動後心梗險猝死路邊
腰痛到爬不起來,腹主動脈瘤破裂!5高危險群應警覺
41歲高膽固醇血症猝逝 醫師:6類人是高危險族群
再現團長死於高膽固醇血症 醫師曝光好發年齡
血管怎麼變硬?醫:動脈硬化從血管「長斑」開始
你是三高候選人嗎?醫提醒檢視自己是否有6大危機
杜絕疾病後患 心內醫教你如何在三高前期就擋下
血管凍齡有方法!逆轉三高 吃少不如做對一件事
猜你喜歡
為什麼有「老人味」?皮膚科醫師揭3大臭味來源
你的肺有多老?專家教你用一招簡單診斷肺年齡
飲料喝半糖也會糖尿病?營養師分析「含糖地雷」食物,韓式炸雞也上榜
洗完頭真的得用潤絲精?潤絲精可與洗髮精一起用?專家解惑
如何增加持久度?多打手槍有用嗎?醫教3招鍛鍊助延長
熟女失禁悲嘆都停經了還買衛生棉 用這招後開心趴趴走
你有雙下巴嗎? 小心是血管疾病警訊
睡不好很傷身!規律運動、調整睡前吃點心習慣…專家提點「好眠10招」
55歲男牙齦紅腫掉4齒 嘉基發現他另患這病互相影響
月經量變少,是不是提早進入更年期?醫師教先判斷這些事
常腹瀉、傷口慢好…免疫力低下病毒易入侵!醫師教從生活型態5方面調整
血壓高應該會頭痛?醫曝高血壓為什麼是寧靜殺手
你有多硬?勃起硬度也分等級!醫:硬度不足恐增心肌梗塞風險!
女友下體狂流「寶可夢」般墨綠色液體 男聞味道瞬間崩潰
控血糖先吃菜再吃肉?專家揭正確進食順序:大部分人都做錯
總是膝蓋痛怎麼辦? 骨科醫師教日常6招保養
9種人最易養出膽結石 醫提醒:右上腹部不舒服當心
「天邊孝子」批評給壓力,照顧者情緒爆發!轉念5方法
國人40歲以上成人夜尿盛行率近4成 醫曝常見4大原因
台灣百萬人有腸躁症 可試低腹敏飲食
全台350萬人的困擾!退化性關節炎影響行動 醫建議手術
吃飽就打嗝、放屁…3動作緩解脹氣 少吃這些高產氣食物
痛風不能吃豆類製品?醫:限錯飲食對控制尿酸沒用!真正不能吃的是這些
喉嚨異物感可能與6大類問題有關 醫:這個部位的最要警覺
洗髮精加水稀釋用更久?皮膚科醫揭「可怕下場」
7種大便型態代表什麼?醫:4種情況要當心,盡早就醫
穀雨易患熱性感冒 2招有效斬斷病徵發起!
半夜肚子痛是怎麼了?醫師解析這三種問題最常見
空氣品質亮紅燈 醫提醒少出門外也要關緊門窗
常嗆到是肌少症警訊!復健科醫一招讓口咽喉部肌肉更有力
如何讓大腦得到高效休息 腦神經科醫師給出這個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