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種壞習慣害慘你的胃!看你已成了哪種「變形胃」
胃位於人體左上腹區域,它就像一個布袋,能儲藏和消化食物,彈性也很好。食物在胃的蠕動和消化酶的分解下,得到充分攪拌和混合,變成利於腸道消化和吸收的粥狀混合物。
一般情況下,水只需要幾分鐘即可被排空,醣類約需2個小時,蛋白質和脂肪需要的時間則相對較長。
我們的胃看似強大,能消化酸甜苦辣各種味道,軟、硬各種食物,但它遠比我們想像的脆弱。
胃是消化系統中最易受傷的器官,胃病在生活中是種常見病,每個人都或多或少出現過胃脹、胃痛等不適。尤其是近年來,胃病發病年輕化,越來越多的人年紀輕輕就患上了胃病。數據顯示,19歲~35歲青年人胃癌發病率比30年前翻了一番。
6種「變形」侵蝕胃健康
1.彈簧胃
「餓扁了」、「吃撐了」是不少上班族的飲食常態,這種飢一頓飽一頓的進食規律,使胃該休息時沒休息,該運動時不運動,而是像彈簧一樣被不斷擠壓。
餓得太久,胃酸增多,會損害胃黏膜,導致胃糜爛甚至胃潰瘍;吃得過飽,會加重胃負擔,導致胃下垂,出現消化不良。
同時,「彈簧胃」的胃內感知也會發生變化,比如,還沒吃就感覺飽了,從而影響正常進食。
2.壓力胃
現代人生活、工作壓力大,很容易觸動消化系統的神經,漸漸招來胃病。在中青年群體中,因精神壓力大導致的功能性消化不良佔絕大多數。
胃腸道是最能表達情緒的器官,長期處於緊張和壓抑的情緒中,會引起神經調節紊亂,削弱胃粘膜保護屏障功能,造成胃功能受損,導致慢性胃病。
3.菸酒胃
聚餐時,少不了以酒助興,但酒精中的乙醇卻能對胃黏膜造成強烈的刺激,久之可使胃黏膜充血、水腫甚至糜爛,發生胃炎、胃出血。
尤其是原本就有消化道疾病的人群,更易因天寒、抵抗力下降、飲酒等原因導致胃病發作。
同時,煙草也是胃的一個勁敵。煙草中的尼古丁、焦油和其他化學物質,會刺激胃黏膜,使鹽酸分泌增加,導致胃炎或潰瘍的發生。
※ 提醒您:禁止酒駕 飲酒過量有礙健康
4.垃圾胃
大魚大肉、油炸等高脂肪食物,會給我們的胃造成巨大的消化負擔。瑞典一項研究顯示,食用過多加工的肉類食品,例如鹹肉、香腸、燻肉,會增加患胃癌的風險。
相比水果蔬菜而言,高脂食物更難消化。一旦消化不了,就會出現消化不良或胃食管反流等情況。
5.熬夜胃
胃黏膜上皮細胞的壽命很短,平均2~3天就要更新再生一次,這個過程一般是在夜間胃腸道休息時進行的。如果經常熬夜,胃腸道得不到必要的休息,胃黏膜的修復能力就會受到影響。
此外,有些熬夜的人還喜歡吃些宵夜,這些食物停滯在胃中,會促使胃液大量分泌,對胃黏膜造成刺激,易導致胃黏膜糜爛、潰瘍等。
6.藥物胃
大量臨床資料顯示,許多藥物會直接或間接地損傷胃粘膜,引起炎症和潰瘍。
比如,阿司匹林和布洛芬等藥物,如果不經醫囑長期大量使用,會對胃腸造成刺激、損傷,逐漸引起急性胃粘膜病變。
一份全天養胃時刻表
7:00 喝杯溫開水
可以溼潤口腔、食道、胃黏膜,促進腸胃蠕動,為進食做好準備。約100c.c.即可,以免沖淡胃酸,影響消化。最好別喝涼水,以免對胃部造成刺激。
7:30 早餐不能省
經常不吃早餐引發胃病、十二指腸潰瘍的機率高達36%,還會導致低些糖、記憶力下降,增加膽結石的風險。
一份好的早餐應包含穀類、奶類、肉類、豆製品、水果和蔬菜,吃的速度不宜過快,最好持續20~30分鐘。
10:00 起身走一走
放下手邊工作休息片刻,做一些簡單肢體放鬆運動,有助早餐消化,順便喝點水和吃點水果可以補充水分、維生素、稀釋血液、促進血液循環和代謝廢物排出。
11:30 午餐補充蛋白
午餐應補充優質蛋白,比方瘦肉、魚類、豆製品等,吃飽後最好站一下,不要坐臥、蹲下、彎腰,以免壓迫腹部導致胃食道逆流。餐後不宜快走或奔跑,以免胃下垂或腹部筋攣。
13:00 睡午覺助消化
午睡約半小時可以讓大腦得到休息,多分點循環中的血液去供應腸胃道,促進營養物質消化吸收。別趴在桌上午睡,以免壓迫腹部、造成胃脹氣。
17:30 晚餐宜清淡
進食量以七分飽為佳,注意補充雜糧和蔬菜。夜晚胃腸運動減慢,如果進食大量高脂肪、高熱量的食物,容易導致血脂升高、消化不良、肥胖、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
19:00 散步防受寒
飯後半小時可以散散步、做做運動,但由於胃靠近腹壁,只有少量肌肉和脂肪包覆,容易受涼,所以外出記得做好腰腹保暖工作,尤其是老年人和體質虛弱者。
延伸閱讀
同類文章
共餐會被感染?肝炎患者遭汙名化
苗栗女長期節食後猛吃高纖蔬菜 腹脹嘔吐掛急診
吃米血上背痛竟是胃病轉移!醫曝轉移原因及胃痛避吃食物
男子罹患肝腫瘤 微波消融術10分鐘讓肝腫瘤壞死
玩社群、走進偏鄉防治肝炎,吉立亞醫藥─亞太ALL4LIVER獎助計畫推動B肝識讀
肛門有突出物可能是痔瘡 若出現這些症狀需就醫
便祕不只傷身也傷腦,導致憂鬱?醫:5招養成腸道好菌顧好腸道健康
婦人誤食4公分魚刺刺破肛門口直腸 竟導致終身洗腎
右下腹痛超過1天不要忍!闌尾炎初期像吃壞肚子 闌尾破裂恐嚴重感染
沒紅字就代表肝臟健康?醫師詳解何謂肝功能指數
憂慮小孩染疫頻拉肚子 醫:焦慮引起的大腸激躁症
吃肝補肝?認識肝臟10個作用 想要護肝排毒該吃什麼、哪些不該吃?
老婦腹痛但因疫情不敢住院 病情加劇發現罕見小腸穿孔
常常便秘怎麼辦?成因有哪些?營養師教你從日常生活養成8個好習慣,讓便秘不再找上你!
不喝酒就沒有脂肪肝?小心落入飲食陷阱!聰明吃、規律動,醫教4大預防秘訣
你被大腸癌盯上了嗎?醫:出現6大警訊要注意,5大族群要當心!
簡榮南:B肝用藥停不停 讓證據說話
簡榮南/固定療程或長期治療?B肝治療的省思
健保大數據/110年膽結石門診就醫10大院所
健保大數據/腹腔鏡膽囊切除術特色院所
到底要不要開刀?切除膽囊後不能吃油?醫詳解如何應對膽結石
健保大數據/膽結石切除膽囊 沒必要使用達文西手術
61歲至70歲為膽結石發作高峰 醫揭膽結石常見共病
藥物縮小膽結石不見得是好事!醫:更易卡在膽管
膽結石需要積極處理嗎?醫詳解膽結石症狀及如何治療與預防
老是「解放」不出來?營養師推薦4類「腸道順暢」食物,解除便秘危機
老翁半年2度總膽管結石 內視鏡逆行性膽胰管造影術取石
急性腸胃炎個案增 醫師籲勤用肥皂濕洗手
用藥三年後先停藥還是繼續用藥?B肝治療指引 研究及臨床權威世紀大辯論
打嗝停不了的原因是什麼?專家教簡單10招止嗝及如何預防
猜你喜歡
國內驚見首例「猴痘」個案!會人傳人嗎?有哪些症狀?該如何預防?11個QA一次看懂
膽固醇多高才叫超標?醫師揭什麼情況下需要服用降膽固醇藥物
ELLE總編輯楊茵絜心臟衰竭過世!輕忽甲亢恐釀「甲狀腺風暴」,醫提醒:注意這些不典型症狀
男頻尿、夜尿留意攝護腺肥大!攝護腺功能?造成攝護腺肥大原因與如何預防
腳麻該怎麼改善、預防?醫指2大原因,3種情況盡早檢查!
獨/防猴痘不用第一代天花疫苗 竟有想不到的特殊用途
白天常常想睡覺?醫提醒當心可能與三高、心血管疾病有關
病毒傳染力很強!醫師詳解猴痘感染途徑、潛伏期及預防方式
從鞋底磨損看腳部健康!醫指6種情況代表該換鞋了
服用他汀類藥物能否改善動脈硬化進展?美國醫學會期刊研究解答
加強核心肌群預防下背痛 專家教怎麼練核心才正確
膝蓋痛只要休息就會好是錯誤觀念?專家:軟骨磨損更快
QA/與天花類似但傳染力較弱的新興傳染病「猴痘」,一般人如何預防?
確診住負壓病房 猴痘指引惹議
二尖瓣脫垂常伴隨心悸、胸悶 健保大數據揭常見10大共病
高血壓診斷標準修改至130/80 醫揭今年最新指引2重點
連戰傳因中風住院,靠她相助脫險!醫:7大中風危險因子,熟記FAST助判斷
首例猴痘侵台 林氏璧分析威脅不比新冠、但有1提醒
壯陽藥正確使用不掃興!醫:牢記4重點,不是吃越多越猛
骨鬆未積極治療,腰疼竟脊椎骨折!術後10處裂縫
人畜共通傳染病 變得更常見!新冠、猴痘之外 疫情恐還沒完
猴痘列第2類法定傳染病 須24小時內通報
常見「膽固醇迷思」你中幾個?醫破解:太低也非好事
糖尿病什麼應該吃、什麼不應該?專家教你讓血糖穩定也能吃飽的關鍵
猴痘侵台關鍵20天 台大醫:入侵社區後「傳播難斷根」
巴金森治療/長輩悶悶不樂又憂鬱 恐是巴金森病惡化徵兆?專家提醒:觀察細節揪出長者失能危機
糖友、腎友、免疫疾病患者 也要小心骨鬆危機及早檢測骨密度
常常皮膚癢竟是「身體發霉」?黴菌感染好不了有4關鍵,醫教6招預防
苗栗女長期節食後猛吃高纖蔬菜 腹脹嘔吐掛急診
40歲二寶媽頻尿檢查不出異常 醫師發現這問題做雷射
男大生無故翹課還想尋短 檢查發現是躁鬱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