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種你以為超溫和的「養胃食物」 其實也會傷胃
很多人消化系統不好,會選擇吃眾所熟知的「養胃食物」,感覺對腸胃比較友善,但這些食物其實也都有「傷胃」的副作用。生命時報統整了4種大家以為對胃很好的食物,其實存在著某種程度的誤解。
1.白粥、湯泡飯
很多人認為白粥清淡,消化不良時喝點暖身又不刺激胃,但粥如果未經充分咀嚼就吞嚥,沒有足夠唾液進行初步消化,水分稀釋胃酸時會增加胃容量,等於加重胃的負擔,湯泡飯也是同理。
推薦吃法:胃不舒服時不能每一餐都吃粥,一天吃一次即可。
2.蘇打餅乾
很多人認為蘇打餅乾的澱粉經烤後形成的糊化層能中和胃酸,達到保護胃黏膜的作用。蘇打餅乾對胃酸過多的人確實有一定好處,但蘇打餅乾的鈉含量很高,會導致血壓升高和水腫,而且有些餅乾的脂肪量很高,攝取過多不但會增加胃的負擔,還會讓熱量超標。
推薦吃法:購買時要注意成分表,選購鈉和脂肪含量較少的,而且不能把蘇打餅乾當飯吃。
3.素食
很多人以為蔬菜比肉類好消化,所以胃不好的應該要吃素。但肉類有比植物更豐富的優質蛋白、必須脂肪酸等營養,對於胃黏膜修復有幫助。而且長期吃素會導致營養不均,無論胃好不好,都要適量吃一些瘦肉、魚、奶蛋等動物性食物。
4.牛奶
有人覺得牛奶可稀釋胃酸,在胃裡形成保護膜,確實胃脹氣和胃酸過多時喝熱牛奶可舒緩,但牛奶會促進胃酸分泌,比中和胃酸的效果更強。
推薦吃法:正在進行抗酸治療的人少喝牛奶,胃病發作時不要喝,以免造成胃脹等不適。
7個飲食習慣幫助養胃
1.吃飯挺直腰和背
吃飯時若放鬆或是坐在矮桌,很容易彎腰駝背,導致食道和胃遭擠壓,影響消化和血液循環。應該要在高度適宜的餐桌用餐,而且要挺直腰背。
2.兩餐間隔4~6小時
兩餐間隔若太長,會讓人產生飢餓感,影響工作效率;若間隔太短消化器官得不到休息,影響食慾和消化。建議兩餐最好間隔4~6小時。
3.細嚼慢嚥、七分飽
每吃一口飯就放下筷子,集中注意力細細咀嚼;推薦吃七分飽:胃裡還沒滿,但對食物熱情已下降,進食速度也減慢。
4.吃飯不談煩心事
吃飯時講話會讓咀嚼次數和唾液分泌減少,影響消化,所以最好別說話;如果一定要說最好講些開心的話題,因複雜和掃興的話題也會影響食慾和消化。
5.飯後散步半小時
飯後馬上坐著或躺下,會讓胃酸逆流,所以飯後最好站立或散步半小時,如果覺得太飽可以在腹部順時針按摩10~20圈,但不要做劇烈運動。
6.剛吃飽別喝茶
飯後不宜立刻喝茶,因茶中的單寧酸會和食物的蛋白質混合,產生不易消化的物質,給胃增加負擔。建議飯後半小時再喝,這樣可以促進消化,還能殺菌和保護牙齒。
7.炒菜調味料少用
某些調味料像是桂皮、小茴香,吃多了會口乾、喉嚨痛和精神不振,還會造成胃酸過多和胃脹氣,所以烹飪是少放一點。
推薦閱讀
延伸閱讀
同類文章
排便後不要擦太乾淨 醫建議:擦到淡黃色就收手
接觸血液、體液恐感染C肝!出現噁心感、倦怠應警覺
共餐會被感染?肝炎患者遭汙名化
苗栗女長期節食後猛吃高纖蔬菜 腹脹嘔吐掛急診
吃米血上背痛竟是胃病轉移!醫曝轉移原因及胃痛避吃食物
男子罹患肝腫瘤 微波消融術10分鐘讓肝腫瘤壞死
玩社群、走進偏鄉防治肝炎,吉立亞醫藥─亞太ALL4LIVER獎助計畫推動B肝識讀
肛門有突出物可能是痔瘡 若出現這些症狀需就醫
便祕不只傷身也傷腦,導致憂鬱?醫:5招養成腸道好菌顧好腸道健康
婦人誤食4公分魚刺刺破肛門口直腸 竟導致終身洗腎
右下腹痛超過1天不要忍!闌尾炎初期像吃壞肚子 闌尾破裂恐嚴重感染
沒紅字就代表肝臟健康?醫師詳解何謂肝功能指數
憂慮小孩染疫頻拉肚子 醫:焦慮引起的大腸激躁症
吃肝補肝?認識肝臟10個作用 想要護肝排毒該吃什麼、哪些不該吃?
老婦腹痛但因疫情不敢住院 病情加劇發現罕見小腸穿孔
常常便秘怎麼辦?成因有哪些?營養師教你從日常生活養成8個好習慣,讓便秘不再找上你!
不喝酒就沒有脂肪肝?小心落入飲食陷阱!聰明吃、規律動,醫教4大預防秘訣
你被大腸癌盯上了嗎?醫:出現6大警訊要注意,5大族群要當心!
簡榮南:B肝用藥停不停 讓證據說話
簡榮南/固定療程或長期治療?B肝治療的省思
健保大數據/110年膽結石門診就醫10大院所
健保大數據/腹腔鏡膽囊切除術特色院所
到底要不要開刀?切除膽囊後不能吃油?醫詳解如何應對膽結石
健保大數據/膽結石切除膽囊 沒必要使用達文西手術
61歲至70歲為膽結石發作高峰 醫揭膽結石常見共病
藥物縮小膽結石不見得是好事!醫:更易卡在膽管
膽結石需要積極處理嗎?醫詳解膽結石症狀及如何治療與預防
老是「解放」不出來?營養師推薦4類「腸道順暢」食物,解除便秘危機
老翁半年2度總膽管結石 內視鏡逆行性膽胰管造影術取石
急性腸胃炎個案增 醫師籲勤用肥皂濕洗手
猜你喜歡
膽固醇多高才叫超標?醫師揭什麼情況下需要服用降膽固醇藥物
國內驚見首例「猴痘」個案!會人傳人嗎?有哪些症狀?該如何預防?11個QA一次看懂
別讓錯誤姿勢害椎間盤出軌 醫揭7個易引發椎間軟骨突出的日常動作
男頻尿、夜尿留意攝護腺肥大!攝護腺功能?造成攝護腺肥大原因與如何預防
腳麻該怎麼改善、預防?醫指2大原因,3種情況盡早檢查!
病毒傳染力很強!醫師詳解猴痘感染途徑、潛伏期及預防方式
獨/防猴痘不用第一代天花疫苗 竟有想不到的特殊用途
白天常常想睡覺?醫提醒當心可能與三高、心血管疾病有關
加強核心肌群預防下背痛 專家教怎麼練核心才正確
ELLE總編輯楊茵絜心臟衰竭過世!輕忽甲亢恐釀「甲狀腺風暴」,醫提醒:注意這些不典型症狀
副總統賴清德椎間盤手術一天出院、免穿背架 名醫解析原因
確診住負壓病房 猴痘指引惹議
二尖瓣脫垂常伴隨心悸、胸悶 健保大數據揭常見10大共病
耳朵癢別亂挖,小心越挖越癢!醫指常見原因,4招有助改善
胸痛記住這口訣 出現這4狀況需注意是否為急性心肌梗塞
從鞋底磨損看腳部健康!醫指6種情況代表該換鞋了
首例猴痘侵台 林氏璧分析威脅不比新冠、但有1提醒
骨質疏鬆若中斷治療 恐增加骨折風險
打過牛痘或水痘疫苗能防猴痘嗎? 醫師給答案
骨鬆未積極治療,腰疼竟脊椎骨折!術後10處裂縫
骨鬆小心!髖關節骨折死亡風險高
糖友、腎友、免疫疾病患者 也要小心骨鬆危機及早檢測骨密度
膝蓋痛只要休息就會好是錯誤觀念?專家:軟骨磨損更快
連戰傳因中風住院,靠她相助脫險!醫:7大中風危險因子,熟記FAST助判斷
壯陽藥正確使用不掃興!醫:牢記4重點,不是吃越多越猛
猴痘侵台關鍵20天 台大醫:入侵社區後「傳播難斷根」
糖尿病什麼應該吃、什麼不應該?專家教你讓血糖穩定也能吃飽的關鍵
50歲男裝心臟支架7年後胸悶竟又梗塞 再放1支架救命
男大生無故翹課還想尋短 檢查發現是躁鬱症
常常皮膚癢竟是「身體發霉」?黴菌感染好不了有4關鍵,醫教6招預防
服用他汀類藥物能否改善動脈硬化進展?美國醫學會期刊研究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