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晚報/記者林進修/台北報導】
糖尿病是近年來急速竄起的慢性病,糖尿病引發的心臟病變、腎臟病變及視網膜問題,更威脅國人健康及生命,台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推出的中西醫合併療法,已見初步成果,也許值得病患一試。
該院腎臟內科主任鍾炫光舉一名七十多歲的糖尿病患為例,這名已有十年以上高血壓及糖尿病史的老先生,八年前出現腎功能不全及蛋白尿;兩年前又因心律過緩、心臟衰竭及腎臟衰竭而兩度住進加護病房。經醫療團隊設計藥物、飲食及簡易運動計劃,改善糖尿病、心臟衰竭、腎臟衰竭和水腫症狀,這兩年來都未再住院,且未淪為洗腎患者。
他們採行的中西醫合併療法,糖尿病藥物、降血壓藥物、心臟衰竭藥物、護腎藥物及利尿劑都照常開列服用,再配合低蛋白質、低磷、低鉀、低鹽及適當熱量的飲食,以及簡易雙拳尾互擊、立式扶牆挺身等運動,效果不錯。
簡易雙拳尾互擊運動並不難,首先是全身放鬆、雙手握拳、兩手分開比肩寬半倍,並與肩同高。接下來,雙拳略用力向胸部中央正前方伸出30~40公分,拳尾互擊即可。鍾炫光說,根據中醫經絡理論,拳尾內側屬手少陰心經所行經,當雙拳尾互擊時,可刺激心經所循行路徑,並收縮胸大肌及前鋸肌,改善局部心肺循環。
立式扶牆挺身運動,則是全身放鬆站立,腳尖離牆約20~30公分,雙掌舉起與肩同高,比肩寬半倍,平貼牆壁,此時胸部向牆壁靠,頭向一側轉略向上看即可。就中醫經絡理論來說,立式扶牆挺身可刺激肺俞,改善肺部功能,肺屬金,金生水,水屬腎,可改善腎臟循環及利尿。鍾炫光表示,這名已出現心腎衰竭的老先生經中西醫合併療法後,腎功能由每分鐘16.7毫升上升至每分鐘21.6毫升;蛋白尿則由每天流失0.936公克,減少到每天只流失0.198公克,已和每天流失0.15公克以下的正常值相差不遠,可望延緩必須接受血液透析治療的時程。
【2009/03/03 聯合晚報】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