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人過了四、五十歲會抱怨自己體力下降,反應或記憶力越來越差,嘆說自己老了,但事實真的是如此嗎?重症醫師黃軒就在臉書上分享,其實55歲的中年,才是大腦黃金巔峰期。
大腦不是越老越退化
大腦老化並不是一路走下坡,英國一項研究分析了四千多位參與者的腦齡差異,發現大腦蛋白質的濃度變化呈現出波動性,並在57歲、70歲和78歲這三個年齡點出現明顯的高峰。
這項結果顯示,年齡並不單純是腦力衰退的信號,更像是大腦「重新調整」的機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認知能力在不同階段達到高峰,幫助我們適應不同的人生任務。
研究指出,18歲時大腦的反應力最強;35歲時開放心智最高;40歲時情緒智力開始領先;55歲後道德推理與責任心達到高峰;到了70、80 歲則能放下執念,不被心理偏誤影響判斷。
報系資料照
55歲是大腦的黃金巔峰
科學研究指出,傳統上往往只依據智商評判大腦功能,忽略了「晶體智力」(Crystallized Intelligence),晶體智力是知識與經驗的結晶,影響心理與認知特質,例如:情緒智力、道德推理、記憶力、開放性、責任心、金融判斷等對生活決策至關重要的要素。
如果綜合考量,人生整體的心理功能曲線其實在55到60歲之間的中年晚期達到高峰。
簡單來說,年輕時候大腦的確讓我們學得快、反應更快,但中年的思維模式則讓我們能想得更深入、全面,做出更有利精準的判斷。
黃軒醫師指出,55歲左右更懂得從經驗學習教訓,知道應該將資源花在哪裡,想得更加長遠,策略能力和洞察力都更勝於年輕時期,這也解釋為何許多人在這個階段累積出事業成就,世界各地頂尖的領導者、科學家、政治家也多半集中在五、六十歲的年齡區間。
養腦靠這4招
大腦跟身體一樣,越缺乏訓練退化得越快,大腦具有可塑性,能透過刺激不斷強化,醫師建議用4項習慣來保養我們的大腦。
1.閱讀
看書就像在幫大腦「重訓」。閱讀能增加我們的晶體智力,不只是單純讀字句,而是重新鍛鍊理解能力、聯想力與批判性思考。
2.學新技能
活到老學到老不只是口號,更是能增加我們腦力的不二法門。不論是學習一門新語言、吉他、畫畫、做菜,都會促進腦神經長出新的突觸。研究顯示成年人只要每週學習一項新技能,大腦記憶與創造力中樞「海馬迴」的體積就會增長。
3.運動與社交
散步、聊天和有氧運動都能提升「腦源性神經滋養因子」(BDNF),刺激額葉與杏仁核的協調,研究指出每週進行3次以上的有氧運動,並持續8週以上,可以使血液中的BDNF提升30~45%,改善執行功能與記憶力。
4.好好睡覺
沒有比好好睡一場覺更好的保健品了。夜間大腦的「清潔系統」——類淋巴系統(Glymphatic system)會開始運作,清除累積在大腦的β澱粉蛋白與毒素,β澱粉蛋白是與阿茲海默症相關的代謝廢物,如果沒有睡好,累積在大腦的β澱粉蛋白又會進一步加劇睡眠障礙,形成惡性循環。
‧還在用清水煮白飯?食譜網老闆推「用一物取代」味道立刻大升級
‧女子連4天大吃麝香葡萄「差點爆肝」專科醫曝傷肝的意外陷阱
‧69歲退休師赴學生聚會「豪氣全包6萬費用」回家打開存摺心裡發寒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