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部穴道按一按 打敗貓熊眼
【聯合報/田宜民/台北市明悅中醫診所副院長】
形成黑眼圈的先天性因素包括天生眼部周圍皮膚較其他皮膚暗沉;眼部皮膚較薄、較鬆弛,微血管容易顯現。也有人是過敏體質,因經常眼眶腫癢、鼻子不舒服,搓揉眼部使眼睛下方肌膚微血管破裂。
而黑眼圈的後天性因素過度疲勞或眼睛過度使用、長期盯看電腦、電視螢幕、熬夜、作息與生理時鐘不協調等且休息不足時,自主神經失調,血管血流循環不暢,引起眼輪匝肌及眼瞼皮膚的靜脈血流鬱塞,而產生黑眼圈,則是形成黑眼圈的後天因素 。
此外,化妝品殘留或卸妝不當,某些深色化妝品可能會滲透,或未好好卸妝導致化妝品色素沉澱、卸妝力道過大,使眼部肌膚過度拉扯;年紀增加,皮膚保水度降低,讓真皮層變薄等皮膚老化因素,使血管顏色更加凸顯;減肥過度或眼袋抽脂過量,數年以後反導致眼眶凹陷,也會黑眼圈。
避免黑眼圈,首先注重睡眠品質。若屬於過度緊張、失眠、睡眠品質不佳,可使用酸棗仁、五味子,以養心安神,抗壓解鬱,幫助入睡;若平常工作勞累,眼睛使用過度,導致疲勞、痠澀者,可以使用參菊茶,即人參鬚與菊花各三錢泡茶,養肝明目,補養元氣。
也可按摩為眼睛減壓,眼睛四周穴道如攢竹、睛明、承泣、太陽、絲竹空、魚腰等,但力道不宜過重,可以消除眼睛疲勞,增加眼部血液循環,促進黑眼圈消散。熱敷、冷敷交替也可以改善眼部的血液循環,減少靜脈鬱血。
改善過敏體質,可利用中醫治療,以減少眼睛及鼻子不適,避免黑眼圈繼續惡化。中醫常使用白芷、薏仁、茯苓、山藥、珍珠粉等,具有美白養顏功效的養生中藥材,內服或敷臉,效果都不錯。
蔬果中含豐富的維生素C,也可以達到美白的功效。另外,適當補充含維生素A的食物,如肉類、肝臟、深色葉菜、胡蘿蔔、木瓜、芒果、柑橘等,能維持眼部正常功能,有助於消除黑眼圈。
延伸閱讀
黑眼圈能不能改善?
常見黑眼圈分類及治療方法
遠離黑眼圈 正常作息才是王道
中醫治療 調體質、減少過敏原
消除黑眼圈 穴道按摩DIY
黑眼圈→遮瑕膏 小缺陷暫時隱形
化妝可遮黑眼圈? 美白眼霜有效嗎?
【2009/03/17 聯合報】
延伸閱讀
同類文章
怕染疫2年不敢回診追蹤 5旬男糖尿病視網膜病變
防窺保護貼反而傷眼 眼科醫:眼睛痠痛時也不建議做護眼操
老花眼怎麼辦?如何保養?會得其他眼疾嗎?眼醫教用眼關鍵!
長針眼怎麼辦?醫:同處反覆出現小心惡性腫瘤,6招有助改善
3C看久眼睛過勞更加速老化!嚴重恐導致白內障、青光眼、黃斑部病變
眼睛很乾,吃葉黃素能改善嗎?專家授護眼6祕訣
翻白眼會視網膜剝離嗎?為何眼科醫師有不同說法
急性青光眼需緊急使用降眼壓藥物 醫揭關鍵症狀
青光眼初期無症狀,5大高風險族群留意!醫建議控眼壓點眼藥水最佳時機
青光眼惡化近25%雙眼失明 部分藥物恐誘發心臟病喪命
全身按摩半小時右眼頓失視力 急性青光眼作祟
年紀輕輕眼睛模糊誤以為近視 竟是早發性白內障!
清大教授研究 注音符號字太小恐提高近視率
黃斑部病變視力驟降 八旬翁循中醫療法重拾歡樂
低溫乾燥+長時追劇 乾眼症病人增3成
低溫乾燥+長時追劇 眼睛乾癢病人約增3成
51歲婦人角膜發炎難以睜眼 醫:使用3C時間太長導致
呵護靈魂之窗 天天一綠一紅+熱敷按摩養成護眼習慣
長輩婉拒外出不是體力差 醫師曝可能跟這細節有關
健保大數據/109年白內障就醫件數5大院所
健保大數據/白內障手術特色院所
健保大數據/白內障手術自選人工水晶體 以單焦、非球面最多
健保大數據/白內障與糖尿病關連性最高 共病人數超過19萬人
白內障手術可能有哪些併發症?術後無法恢復如初可能有哪些原因?
原來我用很差的視力在開車!當眼科醫師也患白內障:拖延病情絕對是自討苦吃
有哪些症狀?一定要動手術治療嗎?6問題了解白內障
青光眼、白內障、黃斑部病變 醫:防3大眼疾,40歲起務必定期檢查!
導致失明因素排名第二!眼科醫詳解什麼是青光眼及如何妥善治療、保養
高慧君視線模糊因垂直斜視 眼科醫師指這幾類人都可能
白內障不治療可能失明!白內障手術後會復發嗎?
猜你喜歡
國內驚見首例「猴痘」個案!會人傳人嗎?有哪些症狀?該如何預防?11個QA一次看懂
膽固醇多高才叫超標?醫師揭什麼情況下需要服用降膽固醇藥物
醫貼病例報告若得猴痘超痛…肛門、陰莖潰瘍 排便、睡覺都有問題
膝蓋痛只要休息就會好是錯誤觀念?專家:軟骨磨損更快
ELLE總編輯楊茵絜心臟衰竭過世!輕忽甲亢恐釀「甲狀腺風暴」,醫提醒:注意這些不典型症狀
男頻尿、夜尿留意攝護腺肥大!攝護腺功能?造成攝護腺肥大原因與如何預防
腳麻該怎麼改善、預防?醫指2大原因,3種情況盡早檢查!
壯陽藥正確使用不掃興!醫:牢記4重點,不是吃越多越猛
獨/防猴痘不用第一代天花疫苗 竟有想不到的特殊用途
服用他汀類藥物能否改善動脈硬化進展?美國醫學會期刊研究解答
從鞋底磨損看腳部健康!醫指6種情況代表該換鞋了
QA/與天花類似但傳染力較弱的新興傳染病「猴痘」,一般人如何預防?
連戰傳因中風住院,靠她相助脫險!醫:7大中風危險因子,熟記FAST助判斷
常見「膽固醇迷思」你中幾個?醫破解:太低也非好事
吃米血上背痛竟是胃病轉移!醫曝轉移原因及胃痛避吃食物
二尖瓣脫垂常伴隨心悸、胸悶 健保大數據揭常見10大共病
高血壓診斷標準修改至130/80 醫揭今年最新指引2重點
首例猴痘侵台 林氏璧分析威脅不比新冠、但有1提醒
骨鬆未積極治療,腰疼竟脊椎骨折!術後10處裂縫
不可忽視的慢性病:骨鬆,輕忽恐增長照負擔
糖尿病什麼應該吃、什麼不應該?專家教你讓血糖穩定也能吃飽的關鍵
猴痘列第2類法定傳染病 須24小時內通報
巴金森治療/長輩悶悶不樂又憂鬱 恐是巴金森病惡化徵兆?專家提醒:觀察細節揪出長者失能危機
人畜共通傳染病 變得更常見!新冠、猴痘之外 疫情恐還沒完
猴痘侵台關鍵20天 台大醫:入侵社區後「傳播難斷根」
打呼聲突然不見了?醫教4招觀察睡眠呼吸中止症,防死亡風險
常常皮膚癢竟是「身體發霉」?黴菌感染好不了有4關鍵,醫教6招預防
肛門有突出物可能是痔瘡 若出現這些症狀需就醫
牙周病患若確診,死亡率高8倍!「刷牙抗疫」,牙醫教你4招挑對牙刷
不明原因發燒是感染或罹癌?感染科醫師教你區別關鍵指標
苗栗女長期節食後猛吃高纖蔬菜 腹脹嘔吐掛急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