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膀總是卡卡的?名醫教你五個基本的肩部保養觀念
肩部疼痛說大不大,說小也不小,但痛起來總是這邊卡卡、那邊怪怪,門診時最常見的就是痛了兩、三年才來治療的頑固型肩友,彼此聊起五十肩過往,個個都是感觸良多!以下就和大家分享五個基本的肩部保養觀念,讓肩膀勇壯壯!
一、肩頭不能沉甸甸
常聽人說「肩頭沉甸甸」,但從解剖構造來說,肩頭並不是個耐重的關節。肩關節是全身最圓滾滾的關節,用非常多的帶子拉住固定,用意就是要讓肩部可以非常靈活的前後左右轉動。既是靈活關節,自然不耐重, 就像馬拉松選手沒辦法參加舉重比賽一樣。若是兩位選手交換比賽項目, 成績絕對都墊底,因為那不是他們擅長的項目!
二、善用工具與合作
肩頭沒辦法耐重,但是工作與生活之中,真的有許多需要「一肩扛起」的業務,所幸人類是萬物之靈,有顆好使的腦子,懂得製作工具。肩友要是需要搬運重物,請務必使用推車、輔助繩,或是找人幫忙一起搬, 才不會違反造物主本來的設計,因為使用不當而讓身體受了傷。
三、保持肩部適度活動
過多的活動與不動,都是讓肩部受傷的原因。關節透過擠壓,會刺激關節液的形成,讓關節持續有自體產生的潤滑液,若平日太少活動,人體以為這個關節沒有在使用,便會慢慢廢棄它;反之,若過度使用,肩關節每日加班沒辦法休息,當然也會提早抗議!
四、感覺怪怪的,盡早就醫
肩部構造非常精巧,環環相扣,就像是滾動的車軸,若不及時校正, 會連帶其他部分一併受損。肩部感覺怪怪時,請務必先就醫確診,而非自行甩手、拉扯、吊單槓,因為很可能會讓已經受損的肌肉二度受傷。不少肩友原本沒有五十肩,卻因肌腱斷裂又未妥善就醫,平時不敢動,久了反而引起關節沾黏,裡外都痛。
.作者:許嘉麟
.出版社:時報出版
.出版日期:2018/09/11
五、控制內科疾病
身體確實具有自我修復的功能,但若是身體長期在對抗其他內科疾病,一旦有新增加的疾病,自然無暇兼顧,甚至可能會一起沉淪。以糖尿病友為例,罹患五十肩的機率比一般人高五倍,但也有七成控制得很好的糖友沒有五十肩的問題,代表積極控制身體的狀況,身體自然會回報健康的體態給我們。
人類從平均餘命三、四十歲,到現在已經增加兩倍,早超過了造物主設定的肩膀四十年保固期。意思是說,我們得多留意自己的身體,當自己的保固靠山,讓肩膀陪我們「呷百二」!

許嘉麟醫師
復健專科醫師,壢新醫院復健科主治醫師、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 復健科主治醫師、林口長庚醫院復健科總醫師暨住院醫師。
醫療專長:肩部整合治療、五十肩、沾黏性肩關節囊炎、肩關節囊擴張術
延伸閱讀
同類文章
動太多或太少皆可能引起 醫教2招預防退化性關節炎
閃到腰9成可自行好轉 復健科醫提醒3情況盡速就醫
婦人腰痠背痛到不行才揪出骨鬆病因 花5年救回骨質
刺青師傅長期彎腰下背痛 水冷式射頻解痛術改善疼痛
常嗆到是肌少症警訊!復健科醫一招讓口咽喉部肌肉更有力
運動傷害當下該冰敷還熱敷? 醫:有幾種情況增生療法助修復
走路常踢到地板、半蹲無力,肌無力警訊!2招測試下肢肌力夠不夠
跑步出現「跑者膝」疼痛困擾 學會這三招明顯改善
女子下背痛長期無法入睡 原來是椎間盤突出壓迫神經
退化性膝關節炎別急著開刀 先讓醫師試一試這方法
全身痠痛可以推拿、整骨嗎?骨科醫師:4種情況不建議!嚴重恐脊椎骨斷裂
移工做脊椎手術 匿名恩人幫大忙
醫病天地/髖關節退化性關節炎 超音波導引注射改善
醫病天地/9旬嬤跌倒骨折 骨鬆症害的
醫病天地/騎單車騎到手麻 原來手腕尺神經損傷
健走會讓小腿變粗? 醫揪「常見錯誤」:走來走去不算運動
阿嬤髖關節退化難走路 醫師一招治療重拾走路樂趣
蹲跪盤腿坐易退化性關節炎!預防關節退化,4件事平常就要做到
健身完請人推壓竟致骨裂 復健醫:運動後拉筋自己來
8旬嬤1周跌2次骨折開刀!醫師公開「常跌地點」教保命防跌
驕傲的翹臀痛到睡不著!33歲女確診梨狀肌症候群
預防脊椎側彎?專家傳授簡易居家脊椎矯正3運動
前十字韌帶斷裂一定要手術嗎?醫師:這個情況建議開刀
年輕運動員膝韌帶再斷風險達28% 蘇麗文:復健一輩子
高齡髖關節骨折一年再住院率達64.5% 醫師教你這麼做
膝蓋老了嗎?這類族群看過來 1分鐘自我檢測馬上知
9成人有過下背痛困擾!常見6大症狀你有嗎?
下背痛、坐骨神經痛如何舒緩? 物理治療師教坐椅子就能做的「簡易動作」
小五女童肩頸僵硬腰酸背痛 可能背書玩3C引起脊椎側彎
健康主題館/長期長短腳 小心骨盆歪掉
猜你喜歡
控血糖先吃菜再吃肉?專家揭正確進食順序:大部分人都做錯
女友下體狂流「寶可夢」般墨綠色液體 男聞味道瞬間崩潰
痛風不能吃豆類製品?醫:限錯飲食對控制尿酸沒用!真正不能吃的是這些
女連忘密碼2日憂患「年輕型失智」 精神科醫師這樣說
小便顏色混濁、泡泡多…有問題嗎?7種尿液健康狀況,一次詳解
手抖、行動慢…恐罹巴金森氏症,一張表自我檢測
走另外一條路線回家…打破習以為常讓大腦更靈活!保持睿智的5項生活小事
常嗆到是肌少症警訊!復健科醫一招讓口咽喉部肌肉更有力
7種大便型態代表什麼?醫:4種情況要當心,盡早就醫
媽祖遶境徒步遠行 醫師提醒注意2件事避免致命風險
你是落枕高風險群嗎?醫提醒:伴隨其他症狀當心
動太多或太少皆可能引起 醫教2招預防退化性關節炎
2名6歲童發燒腹瀉!原來都有養小烏龜 真相大白了
如何讓大腦得到高效休息 腦神經科醫師給出這個建議
別小看PTSD 太魯閣號事件 醫師:這三類是高危險群
換季就全身癢爆!皮膚科醫認證蕁麻疹7大止癢攻略
清明節前後最容易犯春睏 中醫建議多吃2食材解疲勞
睡不好很傷身!規律運動、調整睡前吃點心習慣…專家提點「好眠10招」
閃到腰9成可自行好轉 復健科醫提醒3情況盡速就醫
40歲男為帕金森氏症所苦 深部腦刺激術助恢復生活
抗氧化、降脂又保肝 中醫教你不知道的陳皮吃法
喉嚨異物感可能與6大類問題有關 醫:這個部位的最要警覺
你又胃食道逆流了嗎?醫揪「常被忽略的傷胃習慣」,睡覺姿勢也有差
4歲男童右側腹股溝發現鼓起未就醫 1年後疼痛不適
高血糖引起肌肉不自主抽動!糖尿病診斷4標準,2項符合即確診
全台九萬人正在洗腎!日常一方式加速排除尿毒素
肥胖對血管危害多大?醫:大小動脈都可能出狀況
很少覺得肚子痛表示很健康?3種「病態便秘」快就醫
婦人腰痠背痛到不行才揪出骨鬆病因 花5年救回骨質
孫愛用3C不聽勸 醫師:長輩這樣做、孫近視度數愈低
婦人吃素雞塊噎到昏厥 幸好隔壁就是醫院救回一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