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惠風/手錶與心臟病
今年3月的美國心臟醫學年會,Apple Heart Study(蘋果心臟研究)是開場的重頭戲,這是史丹佛大學的研究,由蘋果公司全額贊助,在網路上招募,有近42萬人參加,其中兩萬五千人超過65歲。千分之五的人(2162人)被手錶發現了心跳不規則,但在超過65歲的人中,有超過3%的人異常。
發現異常後,研究者會用長時間的心電圖貼片來跟Apple Watch做比對,在參加比對的450人(佔發現異常人數的1/5)中,71%是正確的,就是說手錶雖沒通知,但卻確實是心房顫動,當接到Apple Watch心房顫動通知時,有84%的正確率。
換句話說,當接到Apple Watch通知說你有心房顫動時,它大概沒錯。
參加美國心臟醫學會二十幾年來,這是我第一次沒看到醫學書商擺攤,往年書商陣容浩大,甚至還曾有專賣古董醫學書籍的書商來湊上一腳,但今年這些都消失了,只剩下一些醫學雜誌攤位,取而代之的,是在展示區中「未來中心future hub」的舞台。
在這個未來中心有許多演講,討論電子科技、人工智慧、穿戴裝置這些新的議題,甚至在這個舞台,還舉辦了許多場次的創新競賽,由各地的參賽者秀出他們利用各種新科技,輔助醫療的新點子。
蘋果心臟研究,就屬於這種新趨勢的研究,它的目的,是要利用穿戴裝置,抓出隱藏的心房顫動。
當心房顫動發生時,有的人會心悸、頭暈、氣喘、甚至昏倒,但也有人一點症狀都沒有,但是它最重要的問題,就是很容易讓人中風,要是罹患了心房顫動,每一年中風的機會是4~5%,一年4~5%,看起來好像不太高,可是十年呢?二十年呢?
但這些是可以預防的,抗凝血劑可以降低它2/3的風險,也就是說只要知道了這個壞蛋的存在,就有手段可以預防它作怪,所以最重要的,是要知道我們到底有沒有心房顫動。
傳統的方法像警察抓小偷,有症狀時做心電圖,但是往往病人在家中不舒服,一到醫院就好了;也可以做24小時心電圖,或是7天的貼片檢查來守株待兔,但還是一樣,常常檢查時好好的,一拆下來後就發病(在蘋果心臟研究中,一周貼片就能抓到心房顫動的機會只有34%);還有一種自己測心電圖的儀器,當不舒服時可立刻測試,這種器材的好處是可以知道不舒服時的心跳狀態,但萬一太不敏感,一點症狀都沒有時就傷腦筋了。
有些不用心電圖的方法,利用脈搏的不規則來猜,有的用特殊的血壓計在每次量血壓時順便測試,有的利用手機的攝影機,有的用手環或是手錶的感測器,來抓不規則的脈搏,但要判斷是否真的是心房顫動,最終還是要用心電圖來佐證。
蘋果心臟研究,是手機24小時間斷性的脈搏監測,當不正常時,就提醒主人就醫,第四代的蘋果手機,還有立即心電圖的功能,但是這個功能在台灣沒有開放。
這個穿戴式裝置的研究,引起了心臟學界廣泛的討論,像這種無症狀的心房顫動,是否跟有症狀的心房顫動一樣危險?是否該用相同的治療方式?或是當穿戴裝置暴露了個人隱私及生活習慣時,該如何處理?都成了有待探討的新問題。

洪惠風
新光醫院教研部副主任
延伸閱讀
同類文章
洪惠風/產出10個諾貝爾獎的替代役----黃扁帽醫師科學家
洪惠風/火星人的起源 來自於翻譯錯誤
洪惠風/價值三百萬,刻著護理師姓名的銀幣
洪惠風/三小、梅杜莎、心臟、食人族
洪惠風/病歷的起源,來自於VIP的醫療糾紛?
洪惠風/睡眠與血壓
洪惠風/臺海海戰真正發生過的「用銀子砸人」的故事
洪惠風/手勢與心臟病
洪惠風/空氣汙染 帶壞心血管
洪惠風/盛裝病人教我的Carpe diem
洪惠風/這病毒好毒,不要進來!
洪惠風/該放支架嗎?
洪惠風/沒放進嘴巴的藥物 是不可能有療效的
洪惠風/希臘神祇也承擔不起的長照
洪惠風/小南門外的鼠疫研究
洪惠風/葉克膜的先驅--稻荷神
洪惠風/飲食、運動、體重中間目標與終極好處
洪惠風/睡眠債與談判
洪惠風/病史本土化,不是病歷中文化
洪惠風/選舉與心臟
洪惠風/年紀越大 血壓就該越高嗎?
洪惠風/23世紀的醫療
洪惠風/從英國歷史 談國民醫療權
洪惠風/兩黨惡鬥中的智慧
洪惠風/到理髮店治療高血壓效果更好?
洪惠風/心臟符號的起源不是愛,而是愛愛
洪惠風/台灣銀餅與醫療
洪惠風/雞婆的醫護人員
洪惠風/蘇東坡喝酒的量,會引起心臟病嗎?
洪惠風/魔鬼代言人-- 為反向思考而故意唱反調的人
猜你喜歡
飯店最髒的地方在哪裡?研究揭曉:你一定會碰到
為什麼會得癌?醫揭健康靜默殺手:喝越多越早死
性生活總是不如意?專家:改變說「不要」的習慣
男女誰的錢包較髒?研究揭易滋生細菌的錢包材質
被丈夫死前呼吸嚇出病來 你想像的死亡場景和現實差很大
黃達夫/癌症病人如何獲得最有助益的醫療
蔬菜水果吃多不一定更好 研究曝長壽飲食最佳份量
王正旭/健保部分負擔調整 應前瞻改革
癌友別輕忽!比疼痛、噁心或掉髮更困擾的癌因性疲憊
為什麼遺憾常發生在假日?醫曝可預防的假日心臟症候群
林靜芸/每個人都應該準備一張給醫院的自傳
洪惠風/產出10個諾貝爾獎的替代役----黃扁帽醫師科學家
潘懷宗/百花齊放花粉熱 2因素加劇爆發
許金川/人工做腹超 醫師判讀很重要
楊定一/簡化人生 單純活在瞬間
即便有洗手!你的手機仍可能被前面人的糞便污染
許金川/服藥控制B肝 避免走上不歸路
林思偕/探病
許金川/胃口缺缺人消瘦 輕忽出大事
許金川/胃痛未必是胃痛 小心是肝癌
不只運動員會斷腳筋!醫:尤其運動時易抽筋的人
鄒頡龍/從電影《少年的你》談接觸性皮膚炎
何之行/死者健保資料再利用 釐清個資疑慮
許金川/B肝患者定期追蹤 預防癌變
傅志遠/急診不治「心情急」
林芳郁/推動救護車EMT 醫療捐款恩澤無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