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惠風/病史本土化,不是病歷中文化
醫學會時,常常看到講者轉向外籍講者,用英文跟他們致歉「我必須要跟XX教授致歉,因為接下來的演講我將用中文說,但我的幻燈片上全都是英文,相信XX教授從幻燈片就能了解我演講的內容。」
醫學院上課或是醫護之間的交談,用的既不是中文,也不是英文,而是一種混雜專業英文醫學術語的語言。
「68歲男性,3個月前CVA時,右頸動脈放過支架,當時Cath發現Left main加DVD,但病人一直不肯開刀,前天non STEMI來急診,Troponin I最高0.83,外科已經會了,預計下周一開刀。」
早年病歷的紀錄,從希臘文,轉拉丁文,到各國自己的語言。日本時代台灣病歷是用獨逸語(德文)書寫,到了國民政府來台後才改成了英文。那時日本統治的國家(台日韓)都使用德文,現在日本用日文,韓國用韓文(專業名詞用英文),為什麼呢?
英國俗諺說,翻譯基本上是一種背叛行為。
多年前有一次我在看門診的時候,遇到了一位回來複診的病人,我看了一下上次在門診時用英文寫的病歷「chest tightness」,問病人「這回改藥仔,心肝綁綁有卡好沒?」不料病人聽我這麼問,一副不以為然的樣子,瞪了我一眼,回答說:「醫師啊,我就不曾心肝綁綁,我是胸坎匝匝。」
胸坎不是心肝,匝匝不是綁綁!語言很奇妙,許多用語就算聽起來只有一點點差距,意思卻可能大不相同。例如病人會用來形容胸口不適感的各種形容詞:綁綁、匝匝、堵堵、ㄗㄜㄗㄜ、ㄇㄢㄇㄢˋ、憋憋、悶悶、縮縮、漲漲、緊緊、壓壓、幽幽……來表達不一樣的疾病,或是不同的嚴重程度。
如果病人說胸坎匝匝,狹心症的機會可能只有一半;但是如果他用綁綁來形容,就很像是狹心症,如果病人說感覺ㄗㄜㄗㄜ,就要考慮是胃酸逆流。可是寫成英文病歷,不管綁綁,還是匝匝,當時間緊迫想不清該怎麼翻譯時,最簡單的方式,就是選擇最常用的單字來代表一切。
為什麼敘述性的病史,需要使用自己國家的語言呢?讓我們來看看:「胸坎匝匝,中氣不透,請用XX運功散。」這前面八個字「胸坎匝匝,中氣不透」,如果要用英文的話,該如何寫呢?「跟著媽祖繞境,神轎跑真快,走了四天,胸坎真甘苦,攏ㄉㄧㄡˋ ㄉㄧㄡˇ,幽幽阿痛,但是回來給人推推就好了。」英文病歷又該如何書寫呢?
舊約聖經中有一段箴言「以牙還牙,以眼還眼」,但學者考證,這是來自一篇翻譯錯誤的古希伯來文章。它真正的意涵是「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翻譯,是非常容易出錯的,差之毫釐,失之千里,自古皆然,以後也不可能會少的。
「我手寫你口。」我都會這樣的要求我的住院醫師。
「病人怎麼說,病歷就怎麼寫,醫護怎麼溝通交班,病歷就怎麼寫。」
從歷史長河看來,更改病歷書寫語言也不是什麼驚天動地、大不了的事。把病史改用本土語言書寫,可以忠實記錄病人的言語,其他醫師看到前面醫師寫的病歷,才能以最多的細節,做出細膩的判斷。至於專有名詞中文化,既不重要也不是重點,我主張的,不是「病歷中文化」,而是「病史本土化」。

洪惠風
新光醫院教研部副主任
延伸閱讀
同類文章
洪惠風/LDL壞膽固醇大於50都是毒?
洪惠風/忽高忽低的血壓
洪惠風/錢幣上的偽醫學
洪惠風/60-80歲國人 適當的血壓數值是多少?
洪惠風/幸福人與薛西弗斯
洪惠風/考場、考試 與台灣最早的官方醫療機構
洪惠風/WFH to MFH 自我監測的潮流
洪惠風/俯臥 血氧 COVID-19
洪惠風/產出10個諾貝爾獎的替代役----黃扁帽醫師科學家
洪惠風/火星人的起源 來自於翻譯錯誤
洪惠風/價值三百萬,刻著護理師姓名的銀幣
洪惠風/三小、梅杜莎、心臟、食人族
洪惠風/病歷的起源,來自於VIP的醫療糾紛?
洪惠風/睡眠與血壓
洪惠風/臺海海戰真正發生過的「用銀子砸人」的故事
洪惠風/手勢與心臟病
洪惠風/空氣汙染 帶壞心血管
洪惠風/盛裝病人教我的Carpe diem
洪惠風/這病毒好毒,不要進來!
洪惠風/該放支架嗎?
洪惠風/沒放進嘴巴的藥物 是不可能有療效的
洪惠風/希臘神祇也承擔不起的長照
洪惠風/小南門外的鼠疫研究
洪惠風/葉克膜的先驅--稻荷神
洪惠風/飲食、運動、體重中間目標與終極好處
洪惠風/手錶與心臟病
洪惠風/睡眠債與談判
洪惠風/選舉與心臟
洪惠風/年紀越大 血壓就該越高嗎?
洪惠風/23世紀的醫療
猜你喜歡
楊定一/吃好、吃飽 找回代謝的靈活性
許金川/前面美女後面野狗,還是跑不動?是不是哪裡出了問題?
潘懷宗/攝取健康油脂是預防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的良方 一表幫助挑選好油
張金堅/新冠疫情趨緩,如何營造生活新常態?7QA教你與病毒和平共存
洪子仁/三大方向 降低確診重症與死亡率
許金川/生病不看醫師,醫師怎麼活下去?
鄒頡龍/〈從電影看醫學〉從「挪威的森林」 談女性性交疼痛
林頌凱/是皺襞症候群,還是退化性關節炎?
林思偕/診間的強效安慰劑
許金川/救命用超音波,做了沒?
優照護/照顧失智家人有多難?專家照顧心法與你分享
陳景寧/住院看護納健保 不能再等
傅志遠/當醫療保險變「周年慶掃貨」
許金川/防疫夫妻分床睡不准親嘴 這樣怎麼傳宗接代?
黃達夫/醫院要讓病人贏 而非僅追求獲利
許金川/病毒來勢洶洶,要治標或治本?
閻雲/美建構藥品供應鏈給台灣的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