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more

大家都在看

more

疾病百科

more

我要投稿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udn/ 元氣網/ 名人/ 吳佳璇

吳佳璇/你還是可以找人聊聊

吳佳璇

遠東聯合診所身心科專任主治醫師

心理治療絕不是單向、而是平行的過程,病人會為治療者開啟自己必須思考的問題。如果治療中是透過治療者的適度回饋,讓病人看清自己,同樣的作用也會發生在治療者身上,彼此都會看見自己還看不見的角落。
心理治療絕不是單向、而是平行的過程,病人會為治療者開啟自己必須思考的問題。如果治療中是透過治療者的適度回饋,讓病人看清自己,同樣的作用也會發生在治療者身上,彼此都會看見自己還看不見的角落。
圖/ingimage

上個月下旬,一位女網友出面指控某男精神科醫師,曾以心理治療為名,與她多次發生性行為,讓她度過了一段角色混淆,不知是病人還是女友的痛苦時光。她相信不只一人受害,故選擇站出來。

爆炸性的發言,引出數則手法相近的指控,輿論一片譁然。以至於該醫師在衛生局與醫學會尚未完成相關調查程序前,任職醫院已火速批准辭呈。  

評論排山倒海。有位不知名的網友吶喊:「教我以後怎麼相信精神科醫師?」實在令人揪心。無論是看診或是心理治療,建立健康、互信的醫病關係,不僅是成功治療的起手式,更是每趟驚滔駭浪心靈之旅的「定海神針」。

我想起既是科普又如小說般好看的《也許你該找人聊聊》。該書作者羅蕊‧葛利布(Lori Gottlieb)是一位在美國執業的資深心理諮商師,她在書中坦誠,心理師也會找心理師協助。先是受訓期間,坐上診療椅接受一定時數的分析,是取得資格的必要條件。即便開始執業,許多心理師還會去看自己的心理師。有時,去傾吐自己工作的情緒負擔,但也有去面對心裡不請自來內在魔鬼的時刻……

治療者也有心魔?是的,每個人心裡都有,或大或小,或新或舊。心理治療過程中,治療者相信協助病人為自己困境負起責任,了解自己可以(也必須)構築人生,就會促成改變。當人們陷入窘境,走進晤談室,讓治療者為病人捧起一面鏡子,照見自己看不到的角落。但病人何嘗不是治療者的鏡子?作者告訴我們,心理治療絕不是單向、而是平行的過程,病人會為治療者開啟自己必須思考的問題。如果治療中是透過治療者的適度回饋,讓病人看清自己,同樣的作用也會發生在治療者身上,彼此都會看見自己還看不見的角落。

正因為這是一門高度運用人與人心理連結,換成術語就是「移情」和「反移情」作用的行業,心理師也有自己的心理師,變得不足為奇。為了避免過往和未來的人際關係造成嚴重阻礙,心理治療和其他科醫療很不一樣,你可以讓親叔叔看糖尿病、青春痘,你也可以邀請自己的物理治療師組讀書會,但精神科醫師和心理師就是不行,會違反「雙重關係」(dual relationship)的倫理原則。

連跟病人一起打球都要避免,更何況變成男女朋友、上床?但治療者也是人,且鑑於過往斑斑血淚,美國心理學會明文規定,治療者不宜與接受自己治療的個案發展親密關係。就算情況特殊,至少要在終止治療兩年後,才能減少爭議。台灣輔導與諮商心理學會甚至強調,治療者必須證明此段關係非發展自治療關係,且不具剝削特質。

無論是電影《危險關係》,還是國家戲劇院曾上演過的《心理醫生愛上我》,在在詮釋了診療室裡的張力與風雨。但你還是可以找人聊聊,因為人是活在關係裡,透過與人連結而成長。

吳佳璇 醫師公衛 醫病關係 心理治療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課程推薦

延伸閱讀

猜你喜歡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猜你更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