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佳璇/傳遞生命的火焰
由於器官移植精神科會診經驗,我一心想進行相關創作,當然不會錯過新戲,甚至找出收藏書籍重讀,幫助入戲。
2015年譯介到台灣的《遺愛》,正是美國器官移植協調師現身說法。作者崔希.葛拉夫開宗明義便說,器官移植是醫學界獨特又充滿爭議的領域,器官移植協調師,常被醫院其他員工謔稱為「器官禿鷹」----這不正是我多年來藏在心裡,不敢說出的比喻?的確,一旦得知醫院裡有人的生命將走向盡頭,器官協調師就會趕到現場,評估是否適合捐出器官。由於器官捐贈與移植過程不僅複雜,還得爭分逐秒,協調師的到訪從不分晝夜,一旦家屬點頭,猶如按下開關,啟動腦死判定、器官分配、協調配對成功患者所在醫院進行移植手術等一連串過程。直到取下器官,修復遺體,連續工作二十四小時不闔眼,幾乎是協調師的日常。
然而,葛拉夫告訴讀者,挑戰精神體力極限只是入門,協調師最艱難的是開口要人同意捐出自己的丈夫、妻子、孩子或父母的器官。要不是為了傳遞生命火焰,堅信自己的作為可以「讓一條走向盡頭的生命,成為另一人的人生恩典」(且常不只一人),協調師就會變成一隻「器官禿鷹」。
不只是協調師,移植團隊所有成員,都必須懷著虔敬生命的態度,戒慎恐懼地完成份內之事,才不愧對抱著「不願失去親人痛苦發生在別人身上」悲願,捐出器官的家屬。任何閃失,甚至輕率的決策,都可能產生意想不到的巨大影響,2011年台大愛滋器捐事件,正是一個記憶猶新的慘痛案例。1968年,日本的和田心臟移植事件,則推遲日本器官移植發展三十年。
主事者是時任北海道札幌大學外科教授和田壽郎(1922~2011),他將一個溺水昏迷青年的心臟,成功移植給另一位患有多重心瓣膜閉鎖不全的青年。這是日本心臟移植首例,全球前三十例,和田成為全國英雄。可當受贈者術後八十三天死亡,相關批判旋即指出,受贈者並不適合接受移植,且醫療團隊未全力救治捐贈者,腦死判定過程也有嚴重瑕疵。同時擔任捐贈者與受贈者主治醫師的和田,旋即被告上法庭,舉國譁然。儘管和田被控告殺人等罪名獲不起訴處分,移植醫療發展,仍因器官移植與腦死判定討論成為社會禁忌,受到嚴重打擊。1997年,日本終於通過相關法令,又等了兩年,才重啟腦死器捐。
正當日本停滯不停,台大外科李俊仁(1930~2006)醫師1968年完成首例親子間活體腎臟移植;1984年,高雄長庚陳肇隆醫師完成首例活體肝移植;1987年6月,立法院公告人體器官移植條例,8月,台大朱樹勳醫師來不及報備衛生署,畫下心臟移植第一刀。正如李俊仁回憶錄《生命的火焰》(2002)所言,台灣移植醫學領先亞洲的地位勢將受到挑戰,但我深信,因為熱愛生命,我們的團隊一定會繼續衝,讓「昨日認為不可思議,今日也很難達成的,成為明日的醫療常規」。
【延伸閱讀】
《站在器官移植前線》
《外科大歷史》
《遺愛:器官捐贈背後的真相》
《拼圖人:一個器官移植外科醫師的回憶錄》
《生命的火焰:李俊仁回憶錄》

吳佳璇
精神科醫師為業,自由寫作為志。曾因諸多機緣到東部離島服務三年半,得了個浪人醫師的別號。近作是《為什麼開藥容易開心難》。
延伸閱讀
同類文章
吳佳璇/租一個什麼都不做的人
吳佳璇/你還是可以找人聊聊
吳佳璇/專注此刻 是生命力源源不絕的秘密
吳佳璇/數位遺產超前部署
吳佳璇/啊!沒關係啦!
吳佳璇/一位實習護生家長教我的事
吳佳璇/尋找照護的靈魂
吳佳璇/防疫心部署
吳佳璇/疫病的隨想
吳佳璇/從敗犬到俗女
吳佳璇/讓我們好好變老
吳佳璇/帶病好好過生活
吳佳璇/脫離兒子照顧黑洞
吳佳璇/老後的積極與自在
吳佳璇/比醫療選擇更重要的事
吳佳璇/從兩個人到一個人
吳佳璇/探觸兒虐事件的深井
吳佳璇/公投過後來看書
吳佳璇/另類治療寶可夢
吳佳璇/面對父母老去的勇氣
吳佳璇/絆---地震教會我的事
吳佳璇/《病人自主權利法》上路前你我必須做的功課
吳佳璇/積存與父母相處時光
吳佳璇/看小說、救醫療
吳佳璇/走路,就是一種哲學
吳佳璇/是罪人還是病人
吳佳璇/假如你的精神科醫師 也是精神科病人
吳佳璇/男人的心是什麼做的?
吳佳璇/告訴我,你為什麼殺人?
吳佳璇/理想的告別
猜你喜歡
「高潮是什麼感受?」她不想再靠演技配合求解答
第二劑副作用比第一劑更高!一張表看懂新冠疫苗常見副作用
林靜芸/不要低估鼓勵的力量
林靜芸/病患心中好醫師 是人性的關懷
謝向堯/混亂的呢喃,可能是心裡的牽掛…居家安寧訪視 察看患者也撫慰照顧者
黃達夫/正確的醫療是最經濟的醫療
許金川/肺癌、肝癌沒症狀 定檢保健康
洪惠風/火星人的起源 來自於翻譯錯誤
許金川/好心不一定好肝 一定要超一下
楊定一/用正向的心,迎接改變
張金堅/加速癌細胞惡化 這些邪惡鄰居是助紂為虐的禍首
嚴震生/巴納德第一步,被振興醫院發揚光大
潘懷宗/脂肪不見得都不好!棕色脂肪能降代謝性疾病,但要如何增加呢?
許金川/喝酒傷肝 別等肚子大了吐血才後悔!
林思偕/查房
鄒頡龍/從日劇《半澤直樹2》談老年人聽力障礙
張鴻仁/有了新冠疫苗,就能「解封」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