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佳璇/面對父母老去的勇氣
「瑞齡學堂」是新北市各區為促進失智長輩認知並緩和失能,定期開辦一年兩期,每期十二周的團體課程。由於多數家庭照顧者既不知如何運用相關資源,也不具專業照護技巧,為了支援這群任重道遠的照顧者,阿公阿嬤上課時,「瑞齡學堂」同時幫她們開課充電。
生平第一次透過即席口譯演講,我有點緊張,不時自我提醒,這回不是個人秀,要按照事前交給口譯員的中英文PPT講,隨興脫稿演出,會害她高血壓。我還頻頻留意台下十位印尼看護與家屬的表情,確信語言並未成為溝通的藩籬。未料,戒掉平日在台上閒扯淡的習氣,原定一個半小時的演講,竟提早十分鐘講完。
口譯員以印尼語傳達,接下來是Q&A時間,眾看護突然靜下來。
當我不住揣想,莫非亞洲人都一個樣?雙臂環抱、坐在最後一排的女士開口道:「政府應該把外勞訓練好再送進各家上工,而不是像今天這樣……」
女士劈里啪啦抱怨了一堆和講題不相干的照顧問題,正當我試著接話,一位老太太不顧外勞攔阻,從隔壁房間衝了進來,嚷著要來接女兒放學回家。
送走這對母女,房間氣氛突然輕鬆起來,一位看護以中文說,「阿蒂老闆娘很兇,阿嬤算錢算錯了不可以下課,要算到對才能回家」。
「是老師叫阿嬤練習算錢?」負責學堂的職能治療師才向我點頭,另一位看護旋即以印尼語補充,口譯員翻譯如下,「阿嬤在家也要算錢,有一次一直算錯,阿蒂偷偷幫忙,被老闆娘發現,阿嬤和阿蒂都被罵哭了。老闆娘說下次再幫阿嬤作弊,就送阿蒂回爪哇。」
「這未免太超過」,我咕噥著,腦子閃過「虎媽」、「恐龍家長」……沒一個名詞適用。
「醫師,阿蒂的老闆娘不喜歡阿嬤頭腦壞掉,可是沒辦法。老闆娘太緊張,對自己不好,對阿蒂也不好。我覺得她應該找妳看病。」說中文的看護話一出,全場大笑。
隔壁房間真的下課了,看護們紛紛離席,回到阿公阿嬤身邊。我忍不住向職能治療師打探方才沒能來上課的阿蒂,以及她的雇主。
「我覺得女兒一直不能接受母親失智的事實。」職能治療師嘆了口氣,「我們一直想幫助她理解,對認知功能退化的母親大呼小叫真的沒好處。」
「沒別的照顧者?父親不在了?」
「您真是一針見血。父親在世時,母親是主要照顧者。兩年前父親心肌梗塞去世,母女哀傷不已。接著,母親被診斷失智,做老師的獨生女,說甚麼也要拚到底。」
身為講者的我,做了個有點突兀的決定,「我想送她一本書,叫做《面對父母老去的勇氣》,就說今天來不及回覆她的答案在書裡。」
【延伸閱讀書目】
1.《面對父母老去的勇氣》
岸見一郎╱遠見天下文化,2016
2.《如果父母老後難相處》
葛瑞絲.雷堡,芭芭拉.肯恩╱橡實文化,2018
3.《面對久病家人的勇氣》
貝瑞.雅各布,茱莉亞.梅爾╱三采文化,2017
4.《送走父母》
井上理津子╱太雅出版社,2018

吳佳璇
精神科醫師為業,自由寫作為志。曾因諸多機緣到東部離島服務三年半,得了個浪人醫師的別號。近作是《為什麼開藥容易開心難》。
延伸閱讀
同類文章
用不修行的方法修行 名醫揭「走路的人」療癒祕訣
難以直視的人生陰影:糖尿病患承受的心理壓力 遠超過一般人想像
吳佳璇/他們有想過妳的人生嗎?
「如果我死了,你們會很高興吧?」當失智症醫師得了失智症 一針見血說出照顧者的兩難
吳佳璇/人性比你想像的光明
吳佳璇/生命的功課
吳佳璇/和你一起慢慢變老---疫情中的星兒與肯納莊園
吳佳璇/聰明活在疫情下的虛擬世界
吳佳璇/從同理心出發的安全文化
吳佳璇/你所不知道的假病患研究
吳佳璇/租一個什麼都不做的人
吳佳璇/你還是可以找人聊聊
吳佳璇/專注此刻 是生命力源源不絕的秘密
吳佳璇/數位遺產超前部署
吳佳璇/啊!沒關係啦!
吳佳璇/一位實習護生家長教我的事
吳佳璇/尋找照護的靈魂
吳佳璇/防疫心部署
吳佳璇/疫病的隨想
吳佳璇/從敗犬到俗女
吳佳璇/讓我們好好變老
吳佳璇/帶病好好過生活
吳佳璇/脫離兒子照顧黑洞
吳佳璇/老後的積極與自在
吳佳璇/比醫療選擇更重要的事
吳佳璇/傳遞生命的火焰
吳佳璇/從兩個人到一個人
吳佳璇/探觸兒虐事件的深井
吳佳璇/公投過後來看書
吳佳璇/另類治療寶可夢
猜你喜歡
張金堅/乳癌好發年齡,台灣竟比歐美少10歲!年輕型乳癌惡性高易轉移,留意4特徵
許金川/前面美女後面野狗,還是跑不動?是不是哪裡出了問題?
楊定一/吃好、吃飽 找回代謝的靈活性
陳旺全/醫無囿於中西 救人方法愈多愈好
優照護/照顧失智家人有多難?專家照顧心法與你分享
許金川/生病不看醫師,醫師怎麼活下去?
張金堅/新冠疫情趨緩,如何營造生活新常態?7QA教你與病毒和平共存
潘懷宗/攝取健康油脂是預防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的良方 一表幫助挑選好油
林思偕/診間的強效安慰劑
林頌凱/是皺襞症候群,還是退化性關節炎?
鄒頡龍/〈從電影看醫學〉從「挪威的森林」 談女性性交疼痛
洪子仁/三大方向 降低確診重症與死亡率
許金川/救命用超音波,做了沒?
許金川/防疫夫妻分床睡不准親嘴 這樣怎麼傳宗接代?
傅志遠/當醫療保險變「周年慶掃貨」
陳景寧/住院看護納健保 不能再等
黃達夫/醫院要讓病人贏 而非僅追求獲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