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佳璇
遠東聯合診所身心科專任主治醫師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吳佳璇
遠東聯合診所身心科專任主治醫師
十多年前,我在大學醫院擔任主治醫師,除了臨床服務,還有教學任務,帶過「醫師與人文」、「醫師與社會」以及「醫學倫理」等課程的小組討論。
記得有回要討論「醫界典範」,教學指引羅列了史懷哲、杜聰明等中外大咖,可我絞盡腦汁,仍無法炒熱討論氣氛,眼看時間分秒流逝,忍不住問道:「今天之前沒聽過杜聰明的請舉手?」
我望著幾位勇敢承認不識台灣第一位醫學博士的同學,腦筋約莫空白兩、三秒,竟迸出「那你們認識財前五郎和里見脩二嗎?」結冰的討論室火熱起來。不只一位同學在追唐澤壽明和江口洋介主演的日劇《白色巨塔》,還有人讀過山崎豐子的原著小說,以及侯文詠的台版白色巨塔,討論欲罷不能。最後,多數仍未弱冠的醫二學生同聲關心:台灣醫界是不是更黑暗?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吧!當年未正面回答同學的我,不久便離開台灣最大的白色巨塔,卻不改閱讀醫療相關題材作品的興味。比起揭發體制的陰暗面,我更鍾意描寫醫病雙方面臨兩難抉擇的作品,《姊姊的守護者》是其中佼佼者。
茱迪·皮考特創造了一個因罹病姊姊誕生的妹妹安娜,十三年來不斷提供自己的臍帶、血液與骨髓為姊姊延命。直到姊姊發生腎衰竭,父母要安娜捐腎,她終於受不了自己為別人而活的荒謬存在,找律師控告父母侵害自己的身體使用權,並要求法院解除父母對她的醫療監護權……「這才是能讓學生眼睛一亮的醫學倫理教材!」驚呼之餘,我還期待民眾從故事得到啟發:疾病不只影響個人,更衝擊家庭每一份子的發展,而這不就是醫學的人性面?
想不到,日本醫師會(相當於台灣的醫師公會聯合會),新潮社與厚生勞動省(日本政府部會,台灣分為衛生福利部與勞動部)竟與我有類似想法,產官學共同創辦了「日本醫療小說大賞」,希望藉著獎勵優良文學作品,增進國民對醫療體系理解,構築民眾與醫療人員良好的互動環境。
打開受賞名單,無論是入圍或得獎者,各個來頭不小──帚木蓬生、中島京子、中山七里、東野圭吾……不但是當地知名作家,且台灣已陸續譯介,也因此,探討法醫的《希波克拉底的誓言》,以及有關腦死、器官移植的《沉睡人魚的家》,中譯本於獲獎當年(2016)迅速上市。
2018,台灣終於等到久坂部羊。大阪大學外科訓練,外務省(外交部)駐外醫官九年後,作家長期從事以安寧緩和治療為主的在宅醫療,直到四十八歲(2003年)小說家出道,至今交出了十七部作品,無不圍繞著生與死的主題。2014年獲獎的《惡醫》,是末期胃癌病人與外科主治醫師,在力搏一線生機與避免無效醫療的拉扯中擺盪,一路跌跌撞撞,直到病人生命中止的故事。至於稍早出版的《有一天,你也會遇到》,則是在宅醫療短篇小說集,作者改寫親身經歷的六個案例,希望故去的病人,能以某種形式存留人間。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