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佳璇/告訴我,你為什麼殺人?
曾文欽、謝依涵、鄭捷、龔重安、王景玉,倘若您記得這些名字,以及他們登上媒體頭條的共同理由,即便您不是被/加害者親友,內心除了一陣翻騰,想必有更多不解:為什麼要殺人?
為滿足民眾知的權益(與獵奇心理),近來媒體處理重大治安事件,總會找精神科醫師分析加害者心理。儘管「隔空診斷」不符專業倫理,弔詭的是,遊走於尺度邊緣的評論往往最吸睛,曾參與上百件精神鑑定案的我,常看得冷汗涔涔。
當殺人事件進入司法程序,倘若檢察官或法官對被告的「責任能力」有疑義,真正的精神鑑定才會登場。鑑定團隊並不針對人怎麼被殺(犯行),或為何被殺(犯意)進行評估,鑑定關心的是,犯罪時,被告是否「因精神障礙或其他心智缺陷,致不能辨識其行為違法或欠缺依辨識而行的能力」。依照當代刑法體系,行為人必須「認知辨識能力」與「行為控制能力」健全,才須負擔刑事責任;我國《刑法》第十九條亦明定,無能力者不罰,顯著減低者減輕其刑。
可當湯姆熊割喉案、八里雙屍案、北捷隨機殺人案、文化國小女童割喉案一一定讞(僅鄭捷判死),卻再再激起民眾「司法不公」之怒,甚至加深「精神病脫罪」之成見。如何弭平法律與人民的鴻溝?司改國是會議結論之一便是加強公民法律教育。但教材在哪兒?若有一系列「白話本」精神鑑定報告書,用故事娓娓道出人心幽微曲折,會不會是拉近彼此距離的重要一步?
這是我自二十年前參與精神鑑定就開始做的夢,今夏陸續成真。《告訴我,你為什麼殺人:司法精神醫學專家眼中暴力犯罪者的內心世界》的作者娜拉·塞美,透過平實的敘事手法,剖析九個殺人案,展現這些記者筆下的「禽獸」與「怪物」,實非另一種人類,只在少數幾個層面和你我不同。
您或許一時不能接受,自己(或子女)和殺人犯沒多少不同的論點,卻害怕哪個環節走岔回不了頭。《誰都可以,就是想殺人:被逼入絕境的青少年心理》的作者碓井真史,便試圖回答這個疑問。作者以2008年日本秋葉原無差別殺傷事件破題,分析這群「就是想殺人」的孩子,人生怎麼會走到只剩下殺人與自殺這條路,並從中思考個人、家庭以至於社會的對策。
我相信多數人認同塞美醫師主張,「破壞性行為是人類固有可能性……我們都是用同一種木材刻成的,只在細微紋理上有所差別,我們必須辨認出那些犯下醜陋罪行的人也是人,從而在其中也看出我們自己」,也不排斥碓井心理師建議,「不畏懼地、好好地觀察人心的黑暗處」。但我猜想,當您服膺一個人要對自己所做的事負責時,很難不在意犯罪者的精神異常抗辯,會不會鼓勵再犯,產生模仿效應?而犯錯受罰,除了報應,不也威嚇其他潛在犯罪者莫以身試法?
如果我說出您心裡的話,請回想塞美醫師的案例,在德國,犯嫌若因精神障礙無罪或減刑,須至專責司法精神病院,治療到無再犯風險,常有人終身失去自由。更驚人的是,美國法學教授亞當·班福拉多,長期爬梳歷史判例與行為科學研究,發現以正義之名讓犯錯的人受苦,不一定有助於根絕犯罪,也不保證我們更安全。於是,他撰寫《不平等的審判:心理學與神經科學告訴你,為何司法判決還是這麼不公平》主張,唯有全面研究人類的認知與心理特質,如何與法律系統漏洞相互加乘,才能減少其中的不公不義,追求真正的平等。

吳佳璇
精神科醫師為業,自由寫作為志。曾因諸多機緣到東部離島服務三年半,得了個浪人醫師的別號。近作是《為什麼開藥容易開心難》。
延伸閱讀
同類文章
吳佳璇/租一個什麼都不做的人
吳佳璇/你還是可以找人聊聊
吳佳璇/專注此刻 是生命力源源不絕的秘密
吳佳璇/數位遺產超前部署
吳佳璇/啊!沒關係啦!
吳佳璇/一位實習護生家長教我的事
吳佳璇/尋找照護的靈魂
吳佳璇/防疫心部署
吳佳璇/疫病的隨想
吳佳璇/從敗犬到俗女
吳佳璇/讓我們好好變老
吳佳璇/帶病好好過生活
吳佳璇/脫離兒子照顧黑洞
吳佳璇/老後的積極與自在
吳佳璇/比醫療選擇更重要的事
吳佳璇/傳遞生命的火焰
吳佳璇/從兩個人到一個人
吳佳璇/探觸兒虐事件的深井
吳佳璇/公投過後來看書
吳佳璇/另類治療寶可夢
吳佳璇/面對父母老去的勇氣
吳佳璇/絆---地震教會我的事
吳佳璇/《病人自主權利法》上路前你我必須做的功課
吳佳璇/積存與父母相處時光
吳佳璇/看小說、救醫療
吳佳璇/走路,就是一種哲學
吳佳璇/是罪人還是病人
吳佳璇/假如你的精神科醫師 也是精神科病人
吳佳璇/男人的心是什麼做的?
吳佳璇/理想的告別
猜你喜歡
他們明明都有戴口罩,怎麼會傳染?醫:「這個地方,最危險」
施昇輝/「破產上天堂」是第三人生花錢最高境界 但花完還沒上天堂怎麼辦?
潘懷宗/牛津女大生跳機身亡,異常行為元凶竟是抗生素?
婚姻不美滿7成跟性生活有關?你們是同居房客還是親密盟友?
張金堅/脂肪細胞亦敵亦友 有方法可以遠離肥胖嗎?
台灣冬天真的會冷死人!醫師:小心「1月份」心肌梗塞猝死
明明就好冷,為什麼眼睛不怕冷?天冷要怎麼保養眼睛
吳佳璇/租一個什麼都不做的人
冬天最常聽「他健康得很,怎麼會猝死?」5大隱藏式猝死族群
李伯璋/負擔公平 改變不必要的醫療行為
許金川/保肝像養車 別等故障才挽救
我急救的手,正製造一個活死人?那年聖誕節…我也曾心碎
李偉文/登山防寒最要緊
沒有AND 難有DNR...一位好醫師的願望「願你,願望成真」
陳亮恭/解鎖無齡 現代人不應被年齡局限
劉秀枝/銀髮族的快樂出遊
林靜芸/一起吃個飯好嗎?
張天鈞/未來的旅行,準備好了嗎?
許金川/肝腫瘤不自覺 定期檢查防惡化
許金川/年逾40要保養 每半年做肝篩檢
許金川/提醒肝臟檢查 「你今年超了沒?」
洪惠風/價值三百萬,刻著護理師姓名的銀幣
魏崢/健保別讓醫療變得過度廉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