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佳璇/理想的告別
這個月初,網路瘋傳一段七分鐘告別式影片,由歌手跨行電視劇的盧廣仲,在《花甲男孩轉大人》完結篇,聲淚俱下為阿嬤念祭文。
上個月底,現實生活也有一場比戲劇還戲劇的告別秀,為秀場天王豬哥亮送別。《花甲》導演透過告別式,讓轉大人的長孫(盧廣仲飾)凝聚崩解的家族人際關係;媒體大肆報導的豬哥亮告別秀,風光有餘,卻可能放大了謝家人心結。
什麼是理想的告別?如果有,必須具備那些元素?在這凡事講求效率的時代,能不能搞成簡明指引,甚至「懶人包」,需要時立刻上手?有的,去年在廣島旅行,隨意走進一家社區書店,門口疊成小山的暢銷書,就是談親人去世後的待辦事項(身近な人が亡くなった後の手続のすべて)。即便我因閱讀趣味與工作需要,長期追蹤病人自主、臨終關懷、預立醫囑及悲傷輔導等相關主題出版動態,對於日本社會已到達處理身後殯葬、稅務事宜工具書,一舉登上銷售冠軍的境地,還是感到不可思議。
台灣現況呢?一如整體社會發展緊追日本,因應國民平均壽命大幅延長與人口快速老化,出版界早已默默關注相關議題,隨時可能出現叫好叫座的話題書。引領風潮的文化人曹又方,早在2001年率先舉辦生前告別式;15年後,資深記者傅達仁亦透過生前告別,疾呼開放安樂死之必要。
理解醫療極限,避免無效醫療,拿回死亡的自主權,雖是這波風潮的核心價值,然而,一如孔子回應弟子季路:「未知生,焉知死。」除了尊嚴死,長照體系倘若欠缺好好活,以及還想「做點什麼」的「雄心壯志」與想像,再多的資源,也鋪陳不出「理想的告別」。
於是乎,台灣以不老騎士歐兜邁環台紀錄片先導(2012)。2016年,荷蘭文壇出現一顆對磨磨蹭蹭、嫌東嫌西的老人毫無好感的神秘之星亨利·戈登(Hendrik Groen),以83歲之齡,出版養老院日記《83 歲皺紋小朋友最瘋的一年》,描繪出不似遊樂園美好,亦不晦暗的真實老年景況。
相反地,仍ON檔的日本朝日電視午間劇《安寧之鄉》(やすらぎの郷),則是82歲的國寶級劇作家倉本聰,為全日本四分之一人口的老人打造的烏托邦。只不過,劇中這群曾對日本電視有功的大明星與幕後人員,雖住在遠離東京的濱海養老院,卻和亨利.戈登筆下的荷蘭平民老人沒兩樣,嗜八卦,渴望愛、友誼與親情,也有人還想讓餘熱發光。倉本聰透過一個個住民的故事,反思家庭、死亡、青春、藝術與世道,由於高潮迭起,其實是「不太安寧」的養老院日常。
這才是生活之味,無關年齡,始終有情有欲,有愛有憎,有爭執有怨懟,有理解有釋然。也因著這份體會,理想的告別,似乎近了些。

吳佳璇
精神科醫師為業,自由寫作為志。曾因諸多機緣到東部離島服務三年半,得了個浪人醫師的別號。近作是《為什麼開藥容易開心難》。
延伸閱讀
同類文章
吳佳璇/租一個什麼都不做的人
吳佳璇/你還是可以找人聊聊
吳佳璇/專注此刻 是生命力源源不絕的秘密
吳佳璇/數位遺產超前部署
吳佳璇/啊!沒關係啦!
吳佳璇/一位實習護生家長教我的事
吳佳璇/尋找照護的靈魂
吳佳璇/防疫心部署
吳佳璇/疫病的隨想
吳佳璇/從敗犬到俗女
吳佳璇/讓我們好好變老
吳佳璇/帶病好好過生活
吳佳璇/脫離兒子照顧黑洞
吳佳璇/老後的積極與自在
吳佳璇/比醫療選擇更重要的事
吳佳璇/傳遞生命的火焰
吳佳璇/從兩個人到一個人
吳佳璇/探觸兒虐事件的深井
吳佳璇/公投過後來看書
吳佳璇/另類治療寶可夢
吳佳璇/面對父母老去的勇氣
吳佳璇/絆---地震教會我的事
吳佳璇/《病人自主權利法》上路前你我必須做的功課
吳佳璇/積存與父母相處時光
吳佳璇/看小說、救醫療
吳佳璇/走路,就是一種哲學
吳佳璇/是罪人還是病人
吳佳璇/假如你的精神科醫師 也是精神科病人
吳佳璇/男人的心是什麼做的?
吳佳璇/告訴我,你為什麼殺人?
猜你喜歡
為何新冠疫苗已試驗成功卻仍有副作用?醫師解惑
「高潮是什麼感受?」她不想再靠演技配合求解答
林靜芸/不要低估鼓勵的力量
第二劑副作用比第一劑更高!一張表看懂新冠疫苗常見副作用
謝向堯/混亂的呢喃,可能是心裡的牽掛…居家安寧訪視 察看患者也撫慰照顧者
劉秀枝/東西找不到?別怕!可能只是心不在焉
洪惠風/火星人的起源 來自於翻譯錯誤
黃達夫/正確的醫療是最經濟的醫療
許金川/保肝定期超檢 別光想性福
林靜芸/病患心中好醫師 是人性的關懷
閻雲/疫情後省思 深化醫界、資通訊界合作
許金川/肺癌、肝癌沒症狀 定檢保健康
許金川/好心不一定好肝 一定要超一下
楊定一/用正向的心,迎接改變
潘懷宗/脂肪不見得都不好!棕色脂肪能降代謝性疾病,但要如何增加呢?
林思偕/查房
張鴻仁/有了新冠疫苗,就能「解封」開放?
鄒頡龍/從日劇《半澤直樹2》談老年人聽力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