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佳璇
遠東聯合診所身心科專任主治醫師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吳佳璇
遠東聯合診所身心科專任主治醫師
這個月初,網路瘋傳一段七分鐘告別式影片,由歌手跨行電視劇的盧廣仲,在《花甲男孩轉大人》完結篇,聲淚俱下為阿嬤念祭文。
上個月底,現實生活也有一場比戲劇還戲劇的告別秀,為秀場天王豬哥亮送別。《花甲》導演透過告別式,讓轉大人的長孫(盧廣仲飾)凝聚崩解的家族人際關係;媒體大肆報導的豬哥亮告別秀,風光有餘,卻可能放大了謝家人心結。
什麼是理想的告別?如果有,必須具備那些元素?在這凡事講求效率的時代,能不能搞成簡明指引,甚至「懶人包」,需要時立刻上手?有的,去年在廣島旅行,隨意走進一家社區書店,門口疊成小山的暢銷書,就是談親人去世後的待辦事項(身近な人が亡くなった後の手続のすべて)。即便我因閱讀趣味與工作需要,長期追蹤病人自主、臨終關懷、預立醫囑及悲傷輔導等相關主題出版動態,對於日本社會已到達處理身後殯葬、稅務事宜工具書,一舉登上銷售冠軍的境地,還是感到不可思議。
台灣現況呢?一如整體社會發展緊追日本,因應國民平均壽命大幅延長與人口快速老化,出版界早已默默關注相關議題,隨時可能出現叫好叫座的話題書。引領風潮的文化人曹又方,早在2001年率先舉辦生前告別式;15年後,資深記者傅達仁亦透過生前告別,疾呼開放安樂死之必要。
理解醫療極限,避免無效醫療,拿回死亡的自主權,雖是這波風潮的核心價值,然而,一如孔子回應弟子季路:「未知生,焉知死。」除了尊嚴死,長照體系倘若欠缺好好活,以及還想「做點什麼」的「雄心壯志」與想像,再多的資源,也鋪陳不出「理想的告別」。
於是乎,台灣以不老騎士歐兜邁環台紀錄片先導(2012)。2016年,荷蘭文壇出現一顆對磨磨蹭蹭、嫌東嫌西的老人毫無好感的神秘之星亨利·戈登(Hendrik Groen),以83歲之齡,出版養老院日記《83 歲皺紋小朋友最瘋的一年》,描繪出不似遊樂園美好,亦不晦暗的真實老年景況。
相反地,仍ON檔的日本朝日電視午間劇《安寧之鄉》(やすらぎの郷),則是82歲的國寶級劇作家倉本聰,為全日本四分之一人口的老人打造的烏托邦。只不過,劇中這群曾對日本電視有功的大明星與幕後人員,雖住在遠離東京的濱海養老院,卻和亨利.戈登筆下的荷蘭平民老人沒兩樣,嗜八卦,渴望愛、友誼與親情,也有人還想讓餘熱發光。倉本聰透過一個個住民的故事,反思家庭、死亡、青春、藝術與世道,由於高潮迭起,其實是「不太安寧」的養老院日常。
這才是生活之味,無關年齡,始終有情有欲,有愛有憎,有爭執有怨懟,有理解有釋然。也因著這份體會,理想的告別,似乎近了些。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