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你身邊有朋友幾乎不使用社群媒體發文嗎?這樣的人有「8大特徵」

最新文章

more

大家都在看

more

疾病百科

more

我要投稿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udn/ 元氣網/ 名人/ 醫師。娘(隔壁張太)

醫師。娘(隔壁張太)/制度與家屬夾殺,醫療人員out

醫師。娘(隔壁張太)

家醫科醫師


圖/shutterstock

身為第一線臨床醫師,又是待在公立醫院的家庭醫學科,不可避免的會碰到許多公共衛生方面的業務。台灣因為醫療技術大幅進步與公衛環境的提升,國民平均壽命幾乎超英趕美,衍生而來的問題就是老年期人口以及生命末期的照護,長照2.0、安寧緩和醫療條例…等等都是針對這些課題設計的政策與法規。社會上也漸漸出現「生有所養、老有所終」的聲音,反對無效醫療的意識也漸漸抬頭。

但是相當可惜的是,身為台灣大醫療圈的小醫師,深深感覺這些美意往往落於形而上的口號,而非更實際的「攻略」。思考了很久,我發現許多具有美意的政策,常常不願意考慮人性,尤其是人性的黑暗面。而政府機關評估成效的方式,又只能流於表面的數據,數據文化盛行之下,也只能重量不重質了。這也難怪之前會爆出衛生所人員未經同意私抽民眾血液檢驗愛滋病的案例,我堅持相信那不是為了貪圖獎金(因為真的沒有多少),而是數據文化使然。

不論是醫療人員或是病患家屬,終歸都是人。是人就會有人性,人性就會有軟弱與限制。因此醫療制度在考量的時候,如果是預設每個人都道德高尚,那失敗也是情有可原的。以醫療分級來說好了,僅以提高價格作為門檻,當遇到一個錢不是問題的人,一點意義也沒有。

居家醫療也是,提供醫療團隊到府,可是病患端仍有自行去各層級醫院就醫。我就曾經遇到去了病患家中,發現家中至少有三家醫院(當中甚至包含一家大學醫院與一家醫學中心!)的藥包。一個慢性病行動不便的老人家,病情並沒有複雜到需要:一家醫學中心、一家大學醫院與一家區域醫院的居家醫療這麼龐大的醫療資源的地步。這不是浪費,那什麼才是浪費?把衛福部提供居家醫療的美意完全浪費。詢問家屬說,每次就診,你都會帶著病患去醫院嗎?家屬也是表示「你們想來就來啊,反正我覺得他有什麼問題我就自己拿他的健保卡去醫院就好。」最後我要求這個個案撤銷,不再居家醫療。

這一點我一直覺得很矛盾,如果認為病患不良於行就醫困難,因此推出居家醫療政策,希望讓在家裡出不來的病人真正的被醫療人員看到,那為什麼不限制他們自行拿病患健保卡就醫?(也許你會說,醫師法有規定,但是面臨家屬在診間向你表達「他連走路都辦不到,我真的無法帶來醫院,而且藥只吃到今天就沒有了,拜託你幫幫忙。」的時候,若是答應,你得到的會是: 未親自看診病患而處方,醫師面臨倫理與法律問題

若是不答應,你又敢保證病患沒藥吃不會發生什麼事情嗎?

可惜這倫理的困境與風險,通通是第一線的醫療人員在承擔。而發卡機構卻不需要承擔責任。民眾就醫權利,通通推給第一線醫療人員,看了就罰你,不看病人就告你。過度擴張的權利,在人性的使然下,分級醫療的失敗是必然的。為什麼不能將納入居家醫療收案的個案鎖定只能由負責醫院進行診治以及分級轉診呢?

但這樣限制,想必又有民間團體出來疾呼「病患的權益受損!醫療浩劫!」了。之前一例一休傳出某些醫院將收掉夜間門診的消息時,醫療浩劫的呼聲就出現過一次,那時候我不禁在想,只是醫院沒有夜診就是醫療浩劫,那全世界台灣以外的人豈不都死光了?當大家都只希望自己的行業變得不血汗,但是自己生活的便利性完全不可減損時,任何改革都不可能成功。唯有各自退一步、互相包容、互相體諒,多一點點無傷大雅的不便,我們才有辦法往更進步的社會前進。

>>看更多「醫師。娘(隔壁張太)

居家醫療 健保 醫師。娘(隔壁張太) 醫師公衛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課程推薦

延伸閱讀

猜你喜歡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猜你更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