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2-01 癌症.肺癌
搜尋
鱗狀細胞癌
共找到
51
筆 文章
-
-
2024-07-03 醫療.牙科
吸菸牙周病風險飆8倍!日後植牙恐脫落和失敗率升高
吸菸有害身體健康,一口美牙也可能因此敗壞。牙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江錫仁表示,吸菸者的牙周組織修復能力不佳,牙周病發生率增2至8倍,還會影響植牙,發炎機率增加,導致植體脫落和植牙失敗率升高。菸品中的尼古丁會使微血管收縮,造成牙齦周邊的血液循環不良,影響牙周組織及自我修復能力,且吸菸會促使身體抵抗力降低,一旦牙齦受損,傷口就更難癒合。江錫仁說,吸菸會增加口腔癌風險,口腔癌90%屬於鱗狀細胞癌,癌細胞可能發生在舌頭、嘴唇、頰黏膜、牙齦及上下顎等處。無論是吸入的菸煙或咀嚼菸草產品時,口腔都會直接接觸到其中的致癌化學物質,進而引起口腔細胞的基因變化,從而導致口腔癌的發生。「吸菸、嚼檳榔、喝酒是口腔癌3大危險因子。」衛福部口腔健康司副司長顏忠漢說,吸菸罹患口腔癌的機率是沒有吸菸者的18倍、只嚼檳榔則為沒嚼檳榔者的28倍,若吸菸又嚼檳榔,罹患口腔癌的機率則提高為89倍,如果吸菸、嚼檳榔又酗酒的人,口腔癌機率比完全沒有這些習慣的人高出123倍。台大醫學院牙醫學系名譽教授韓良俊說,吸菸者把菸含在嘴裡時,口腔首當其衝,尼古丁、一氧化碳、焦油等有害物質,在高溫、高濃度的情況下直接影響口腔黏膜,也造成白斑、毛狀舌等各種病變。一般人白斑發生率僅4%,但吸菸者則飆至23%,容易致癌。牙醫師公會全聯會執行長郭文傑表示,吸菸會讓傷口難以癒合,一般拔牙後的患者口腔黏膜很快修復回來,但吸菸者上皮流失、保護減少,牙周病風險增加2至8倍,重度菸癮者更是增至5至8倍,由於菸癮者骨質較軟,不僅牙科治療成效降低一半,口腔就會有癌化現象。 ※ 提醒您:抽菸,有礙健康 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7-01 醫療.皮膚
痣有4種顏色,出現在「手腳這邊」的痣可能是皮膚癌!「ABCDE檢查法」判斷是否癌變
每個人身上都有不少的痣,且痣和「皮膚癌(Skin cancer)」之間有一定的關聯性,但並非所有的痣都會演變成皮膚癌。到底痣是如何生成?皮膚癌的類型與症狀又有哪些?就由台灣皮膚科醫學會副秘書長李政源醫師告訴你。 皮膚癌的早期症狀包括一些慢性不癒、反覆出現的腫瘤或傷口,這些腫瘤可能會出現潰瘍、流血或不正常的增生。如果一個痣或腫瘤突然快速變大或有異常變化,應該尋求專業皮膚科醫師的協助。痣是如何生成?痣的形成通常與皮膚表皮中的黑色素細胞有關。這些細胞在表皮內增生、聚集,成為我們所見的痣,且通常大多數痣都是良性的,不會對健康造成威脅。痣的成因多種多樣,可能與遺傳、陽光曝曬、荷爾蒙變化(如懷孕前後,荷爾蒙的變化會使痣變得更多或更深)有關。 至於痣的顏色,其顏色變化取決於其所在的皮膚層次: 黑色痣:痣位於較淺層,由於上面沒有表皮覆蓋,我們看到的就是黑色細胞,因此痣顯得黑色。 藍色、咖啡色痣:若痣深入到真皮層,黑色素透過皮膚厚度和光線折射後,顏色可能會從黑色變為藍色,甚至咖啡色 紅色痣:通常是由血管腫瘤引起的,而非黑色素所致。例如,櫻桃狀血管瘤或老化性血管瘤就較為常見,通常出現在手臂或身體上,特別是陽光常曝曬的地方。什麼樣的痣可能懷疑是皮膚癌?許多民眾可能擔心皮膚上的黑色斑點或痣是否為皮膚癌,因此了解皮膚癌的基本判斷方法「ABCDE五點檢查法」很重要。 A(Asymmetry,對稱性):健康的痣通常是對稱的,若痣呈不對稱形狀,如多邊形或三角形,應引起注意。B(Border,邊界):健康的痣邊界清晰,若邊緣模糊或凹凸不平,需小心。C(Colour,顏色):健康的痣顏色均勻,若顏色不均或有多種顏色,需警惕。D(Diameter,直徑):健康痣直徑通常小於0.6公分(約四分之一英寸),若超過此尺寸需觀察。E(Evolution,變化):若痣在短期內快速變大或有顯著變化,需特別注意。 若懷疑皮膚上的痣有問題,可以使用手機拍照並配合尺寸記錄,定期觀察變化。雖然ABCDE檢查法主要針對黑色素瘤,但對於其他皮膚腫瘤也有一定參考價值。綜合考慮痣的對稱性、邊界、顏色、直徑和變化,可以初步判斷其良惡性。若有疑慮,及時就醫是最明智的選擇。皮膚癌的類型與症狀皮膚癌主要分為三大類,分為基底細胞癌(Basal cell carcinoma)、鱗狀細胞癌(Squamous cell carcinom,又稱扁平細胞癌)、黑色素癌(melanoma)。其中「基底細胞癌(Basal cell carcinoma)」是最常見的一種,早期可能僅表現為黑色腫塊,容易被誤診。因此,早期的正確診斷非常重要。 基底細胞癌行為相對良性,通常局部侵犯,較少轉移,主要透過局部治療即可解決。但基底細胞癌生長緩慢,患者常忽視其存在,但若發現持續數年的異常皮膚變化,特別是在陽光曝曬部位,如臉部、鼻子等,應提高警覺,尋求醫療建議。 鱗狀細胞癌鱗狀細胞癌的早期形態包括日光角化症和波紋氏症,這些原位癌變化輕微,但若發現臉部、特別是老人家的臉上有紅斑、脫屑、流血等現象,應提高警覺,及時就醫。鱗狀細胞癌的進展通常較慢,但長期未癒的皮膚異常應要注意。 黑色素癌黑色素癌是最惡性的皮膚癌,雖然發病率低,但其惡性程度高,早期診斷和治療對預後影響重大。診斷黑色素癌時,可以運用ABCDE法則判斷:不對稱(Asymmetry)、邊緣不規則(Border)、顏色多樣(Color)、直徑超過0.6公分(Diameter)和變化性(Evolution)。典型特徵包括顏色深淺不一、形狀不規則、邊緣模糊、顏色多樣等。若發現這些特徵,應立即就醫。 另外,使用免疫抑制劑也是一個風險因素,如自體免疫疾病患者(如紅斑性狼瘡)使用免疫抑制劑,雖然能控制疾病,但也可能降低對癌症的偵測能力;此外,曾經接觸過輻射,或有慢性不良傷口、嚴重疤痕或燙傷病史的人,特別是鱗狀細胞癌患者,風險也會增加。對於黑色素癌,急性曬傷尤其危險。如果曾經曬傷到起水泡,黑色素癌的風險會顯著上升。此外,使用日曬機(如健身房中的日曬設備)也會增加黑色素癌的風險。平時如何預防皮膚癌?皮膚癌的主要風險因子,都可能與陽光曝曬有密切關係。因此日常生活中做好防曬工作非常重要。 1.陰天也要防曬:防曬要積極且謹慎,即使在陰天也不能忽視防曬。對於不喜歡使用防曬乳、覺得黏膩的族群,可以選擇戴帽子、穿袖套等。此外,去海邊玩時也要注意防曬,避免曬傷起水泡,因為這會增加罹患黑色素癌的風險。 2.防曬乳的選擇:建議民眾選擇「物理性防曬」,並確保SPF值至少為30,建議選擇PA++以上的防曬產品。 物理性防曬乳的成分通常包括二氧化碳或氧化鋅,它們能直接阻擋、反射或折射陽光。相比之下,化學性防曬乳會吸收紫外線,然後被代謝成其他物質,但這些物質可能殘留在皮膚上,對健康有潛在風險。儘管物理性防曬乳較為黏膩,因此市場上的防曬乳通常混合物理性和化學性成分,但建議優先選擇物理性防曬乳,並挑選質地不黏膩的產品。 3.防曬乳的使用厚度:一般來說,臉部應塗抹相當於十塊硬幣大小的防曬乳。特別是在戶外活動或去海邊時,需要經常補擦,因為水或汗水會沖掉防曬乳。即使在室內,通常每四個小時補一次;若有運動或流汗,則每兩個小時補一次。在高山或雪地等紫外線特別強的環境中,需更加頻繁地補擦。 4.容易被忽略的防曬部位:包括脖子、後頸部、肩膀和耳朵。髮量較少的人也應注意頭頂的防曬。 5.防曬乳的使用時間:過去建議出門前30分鐘塗抹,但現在大部分防曬乳的成分即時有效,因此可以在出門時攜帶防曬乳隨時補擦。 關於防曬乳的形式,無論是噴霧型還是乳液型,都需根據個人偏好和使用感受來選擇。重要的是選擇成分以物理性防曬為主的產品。對於嬰幼兒,特別是一歲以下的小孩,建議使用物理性遮蔽如帽子、袖套,而避免使用防曬乳。使用噴霧型防曬乳時,應注意避免吸入,特別是對小朋友。 延伸閱讀: 月經來就頭痛怎麼辦?竟是「這激素」過低導致!醫點名「經期偏頭痛」7大改善法:先待在涼爽、黑暗房間內
-
2024-06-18 癌症.皮膚癌
指甲紅腫疼痛且傷口難癒?當心可能罹患皮膚鱗狀細胞癌
指甲的傷口老是好不了,指甲看起來怪怪的或有紅腫疼痛等症狀,小心可能罹患「皮膚鱗狀細胞癌」。一位76歲陳先生右手食指指甲出現疼痛腫脹狀況,反覆數個月,原以為只有甲溝炎毛病,但擦藥只有部分改善,經安排切片檢查,診斷為甲床鱗狀細胞癌,後續接受手術切除癌細胞,還好沒有蔓延無須截肢,術後恢復良好。國泰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楊雅棠表示,指甲如果有紅腫疼痛等症狀,或是變形、增厚,大部分是灰指甲、甲溝炎,不過,指甲的問題也可能是皮膚腫瘤所致。指甲是皮膚的延伸,各類良性及惡性皮膚腫瘤都有可能發生在甲床及甲周皮膚,雖然皮膚癌的死亡率比率遠低於其他癌症,仍不能輕忽。甲床鱗狀細胞癌在皮膚惡性腫瘤的占比很低,卻是指甲周邊組織最常見的惡性腫瘤。楊雅棠提到,這種指甲惡性腫瘤,好發於中老年男性,手指又比腳趾更為常見,以單一手指的表現為主。目前致病原因發現與人類乳突病毒感染、慢性輻射暴露、慢性砷中毒等危險因子有關。楊雅棠說,甲床鱗狀細胞癌治療以外科手術為主,若腫瘤尚未侵犯到骨頭,可用莫氏手術或其他完整切除方式搭配冷凍切片確認惡性細胞切除乾淨,再依切除範圍而採用局部皮瓣重建、植皮重建或二級癒合的方式照顧傷口。若是較晚期腫瘤已侵犯骨頭,則需採手指截肢手術。甲床鱗狀細胞癌症狀表現常與其他良性疾病如甲溝炎、灰指甲、病毒疣等非常類似,一般民眾可能難以區分箇中差異。楊雅棠強調,若是發現指甲異常或傷口久不癒合,一定要提高警覺,建議找皮膚科醫師進行評估,及早就醫診斷,及早治療。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5-15 癌症.抗癌新知
你的體型易致癌嗎?重症醫曝身形符合「2大特徵」罹癌風險更高,高個子也有風險?
你覺得你健康嗎?你知道怎樣的身材容易罹患癌症嗎?胸腔暨重症專科醫師黃軒提醒,身形符合2大特徵者患癌症的風險更高。哪些身材易患癌症?黃軒表示,根據一項33萬人的研究發表在《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s)上,發現不同的體型與整體癌症的發病風險有關。該研究涉及近33萬人,大部分年齡在35歲至65歲之間。研究人員根據他們的體重指數(BMI)、身高、體重、腰臀比、腰圍、臀圍,將他們大致歸納為四種體型:.第1組:全身性肥胖(胖得很勻稱)。.第2組:個子高,全身分布更多脂肪。.第3組:個子高,腹型肥胖(肚子上脂肪更多)。.第4組:個子矮,體重和BMI高,但臀圍和腰圍細。身形符合2大特徵者 患癌症風險更高經過15年的跟蹤隨訪,有超過4.7萬人患上了癌症,研究人員分析這些人的身材,發現有兩組身材患癌風險更高就是:「高個子和大肚腩者」。.第1組:全身性肥胖(胖得很勻稱)該組身形者,總體患癌風險升高了10%,與10種癌症風險升高存在正相關性。這些癌症包括:子宮癌、食道(腺)癌、肝癌、腎癌、膽囊癌、胰腺癌、骨髓瘤、乳腺癌(絕經後)、結腸癌、直腸癌。.第2組(個子高,全身性肥胖)該組身形者,總體患癌風險升高了3%。與甲狀腺癌、乳腺癌、惡性黑色素瘤、腦癌、中樞神經系統癌等5種癌症風險升高存在正相關性。.第3組(個子高,腹型肥胖)該組身形者,總體患癌風險升高了12%。與食管癌、甲狀腺癌、腎癌、胰腺癌等12種癌症風險升高存在正相關性。此外,這些身材的人還與食管鱗狀細胞癌、口腔癌、咽癌、肺癌等癌症風險有較高的關聯。.第4組(個子矮,體重和BMI高,但臀圍和腰圍細)該組身形者,總體患癌風險沒有升高。黃軒精簡了上述研究結果,可發現:1.全身性肥胖(包含大肚腩):罹癌風險升高了10%2.個子高,腹型肥胖(大肚腩):罹癌風險,更升高了13%3.這兩種肥胖身材,只要併有「大肚腩」,罹癌風險就會增加10%以上4.這次研究通過大量數據分析發現,「大肚腩」同時併有「高個子」的人患癌症的風險更高。為什麼身材跟癌症有關聯?根據上述研究結果可得出結論,身材中存在這兩個特點「大肚腩和高個子」的人,患癌症的風險更高。這可能與脂肪分布、體重指數、腹圍和臀圍等因素有關。因此,保持健康的體重和體型對於降低患癌症的風險非常重要。肥胖確實會增加患癌風險,但大肚腩的「腹型肥胖」與癌症風險的聯繫更為緊密。腹型肥胖的典型特徵是大肚腩,腰圍大於臀圍,四肢較細。脂肪主要沈積在腹部的皮下以及肚子里的肝臟、胰腺、胃腸道等器官周圍和內部。一項發表在《BMC醫學》上的研究發現,腰圍越粗,患癌風險越大。研究人員對350萬參與者進行了平均8.3年的長時間隨訪研究,發現有超過27萬的人最終罹患癌症。根據這些參與者的數據,體重指數(BMI)和腰圍(WC)與罹患癌症的幾率有很大關係。另一項針對2000多人的研究,發表在《英國癌症雜誌》上,同樣得出類似結果,無論男女,身高越高相對患癌風險越高。這些研究結果共同強調了「體型與癌症」風險之間的緊密聯繫,提醒我們重視體重管理和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性。日常3大習慣 有效預防大多數癌症2021年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刊發了一篇文章,文中詳細列舉了一系列日常習慣,強調遵循這些建議能有效預防大多數癌症的發生。研究顯示,體重管理是預防癌症的關鍵因素之一,過重或肥胖與多種癌症的風險增加有關,包括乳癌、大腸癌和子宮內膜癌等。世界衞生組織呼籲,通過健康飲食和規律運動來維持適當的體重,對於降低罹患癌症的風險至關重要!以下是這些建議的體重管理和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性。簡要概括:1.營養的平衡維持健康體重首要步驟是,攝取均衡的營養。美國癌症協會(ACS)指出,癌症病患在治療期間如果營養足夠,可幫助維持體重,從而更好地承受治療帶來的副作用,並減少感染風險。此外,適量的體重也能保持良好的體力和活力,對身體的復原有著積極的影響。2.運動的重要規律的運動,不僅可以幫助控制體重,還能提高整體健康水平。運動有助於增強心肺功能,提升免疫力,並且可以直接影響癌症細胞的生長和擴散。根據香港大學癌症專家研究建議:癌症康復者,應該每週進行至少150分鐘的中等強度運動,以有效控制體重3.飲食的控制除了運動,飲食控制也是體重管理的重要部分。避免高熱量、高脂肪的食物,選擇富含纖維、維生素和礦物質的食物,可以幫助維持健康體重,並減少癌症風險。研究表明,減輕體重可以顯著降低某些類型癌症的發生率最後,黃軒提醒,其實很多高風險易罹癌,是「你自己製造出來的肥胖」所導致!我們應該積極維持健康的體重,為自己的身材營造一個健康有益的「防癌環境」。體重管理防癌是一個多方面的過程,透過飲食控制、均衡營養、適當運動,不僅能夠減少癌症的風險,還能提高生活品質和整體健康。延伸閱讀:.幾歲開始老很快?醫曝3年紀是斷崖式衰老關鍵,6方法延緩老化.早睡增死亡風險?胸腔重症科醫曝真相!每天「睡滿x小時」更長壽.研究長壽之道20年!長壽專家培養出5健康習慣
-
2024-01-30 醫療.皮膚
冒痘流膿飄異味 化膿性汗腺炎和青春痘常見差異一次看懂
50歲工程師翁先生,7、8年前鼠蹊部和股溝突然冒出大面積的痘痘,腫痛流膿、流血,常將衣褲浸濕,坐立難安,天天包尿布上班,原來是「化膿性汗腺炎」作祟。不少病友像翁先生一樣出現「椅子恐懼症」,不敢坐椅子,搭乘別人的車也擔心弄髒,經治療後,終於穩控病情。化膿性汗腺炎是一種慢性且反覆發作的發炎性毛囊疾病,台大醫院皮膚部主任蔡呈芳說,病灶通常發生於腋下、頭皮、臀部、腹股溝、肛門周圍及生殖會陰部、女性乳房間和乳下等特定部位,6個月內有2次以上反覆發作的疼痛結節,嚴重者病灶處會不斷滲出膿血而產生異味,甚至形成皮膚瘻管,就像下水道一樣互相連通,輕輕擠壓單顆膿疱,就會引爆周邊膿疱破裂膿液滲出,一般引流手術無法根治。蔡呈芳說,化膿性汗腺炎主要發生於頂漿腺分布處的毛囊,與青春痘發生於皮脂腺毛囊不同,不會有脂漏、閉鎖性粉刺現象,發生時間不局限於青春期階段,可能持續終生,甚至可能轉化為鱗狀細胞癌,是皮膚科門診治療最棘手的疾病之一,嚴重者超過8成會有疼痛、膿瘍發炎、近7成坐姿疼痛等症狀,長期反覆發作不僅容易影響生活品質,也會增加糖尿病、心血管疾病、憂鬱症與焦慮症等共病風險。台灣皮膚科醫學會理事廖怡華表示,化膿性汗腺炎無法根治,但依照疾病嚴重程度,給予一般照護、局部治療、全身性治療與外科治療,都有助達到減少病灶疼痛、改善生活品質等目標,一般照護包括傷口照護、疼痛管理、視共病需求轉介其他專科,以及體重管理和飲食習慣調整;局部治療以抗生素藥膏與抗菌洗劑為主;全身性治療則有抗生素、A酸、荷爾蒙治療藥物、免疫抑制劑或免疫調節劑、生物製劑與小分子抑制劑等藥物選擇。廖怡華指出,國內化膿性汗腺炎臨床診療共識建議,治療時應同時評估內科用藥與外科手術,內科用藥是指接受全身系統性抗生素等治療12周後,如果改善效果未達預期,即應考慮使用生物製劑,外科手術則需視個人病況,予以病灶切除或全面性切除等手術。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1-10 癌症.胃癌
上消化道癌治療困境/給付受限 胃癌食道癌存活率低於日韓
依據衛福部一○八年癌症登記報告,食道癌、胃癌等上消化道癌五年存活率三成,遠不及全國癌症病患的六成,存活率也大幅落後於日韓。醫界認為,目前免疫藥物加化療已成晚期上消化道癌第一線標準治療,台灣健保給付仍以化療為第一線,未能與國際治療指引接軌。對此,健保署副署長蔡淑鈴指出,目前新藥已收載,會盡快協助患者用藥。晚期胃癌存活期 平均僅七個月聯合報健康事業部日前與台灣免疫暨腫瘤學會舉辦「台灣上消化道癌友治療困境與展望」免疫療法專家會議,台灣免疫暨腫瘤學會理事長張文震指出,上消化道如食道、胃本身對毒素抵抗性較高,對化療的反應自然不佳,「是先天的弱勢」,因此化療合併免疫治療是國際趨勢,而台灣給付受限,也造成上消化道癌存活率低於日韓。依據研究,台灣晚期食道癌患者五年存活率百分之三・四,低到只剩個位數,鄰近韓國為百分之十六・六,存活率相差五倍之多;至於台灣晚期胃癌患者五年存活率是百分之六・五,日本則為百分之十五・二。台大醫院腫瘤醫學部主治醫師梁逸歆指出,台灣這五年來在上消化道癌的給付幾乎沒有進展,高醫團隊發表的研究指出,台灣晚期胃癌患者平均存活期只有七個月,反觀國外平均超過一年,日本甚至可達十七個月。梁逸歆表示,日本針對晚期病人在第一線的治療,有各式各樣的雙化療處方,可根據病人的諸多生物標記統合評估,讓醫師依病人腫瘤細胞上PD-L1表現量、年紀或是體能狀況等,來決定是否在一線就合併使用免疫藥物,讓醫師手握更充足的治病強大武器。台北榮總腫瘤內科主任陳明晃指出,這幾年胃癌的治療已大幅進步,多個國際研究以免疫藥物加化療為第一線治療進行研究,發現比起傳統化療,可減少三成到三成五的死亡率,存活期延長三到六個月,目前也成為國際治療標準。而目前台灣第一線給付仍為化療,有HER2陽性可再加標靶藥物。陳明晃認為,台灣這麼低的存活率,除了三到四成的患者發現已屬於晚期,更多時候是因為醫師沒有好的武器,「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國際新療法 延長食道癌存活期食道癌的情形也類似,陳明晃指出,目前針對晚期食道癌患者,國際上一線治療已有免疫藥物加化療或是雙免疫藥物治療,前者比起傳統化療減少四成一死亡率,後者則減少三成八死亡率,兩者都能延長四到六個月存活期。台灣的健保目前僅給付一線化療藥物,藥物的選擇也受限。一名食道癌的患者,同時罹患下咽癌,由於家中還有兩名罕病兒,這名父親堅持只用健保給付的化療舊藥,想要把錢留下來治療兩名罕病兒,「我們想勸父親自費使用較好的化療藥物,或許活命的機會比孩子來得高,但最終還是開不了口。」梁逸歆無奈地說,「任何的超能力,都比不上有錢力,這是必須面對的殘酷事實」。藥費點值偏低 醫嘆治療有落差梁逸歆依據健保署公告的一一一年癌症醫療支出,利用當年度各癌症死亡人數及使用的藥費總點值,算出每位癌症死亡患者的藥費點值。他指出,「肺癌每位患者花了一百一十六萬點、乳癌三百一十二萬點、結腸直腸癌八十五萬點,而胃癌只有五十四萬點,食道癌更慘只有二十七萬點」。陳明晃也發現,上消化道癌一年的藥費點值比肺癌及乳癌低了十六倍到二十倍,由於治療上的落差,看診前必須先觀察病人的穿著,再問有無商業保險,並委婉詢問經濟狀況,才能決定治療的選項,「人亡,還要家破,是我不能接受的事」。癌團盼癌症新藥基金 減輕負擔對此,蔡淑鈴指出,健保署確實花了比較長的時間與藥廠議價,延宕一些時間,目前已受理免疫藥物建議擴增給付用於食道鱗狀細胞癌及併用化療於胃癌,會協助癌友盡速用藥;也發現台灣民眾自付醫療費用(OOP)的比例高於韓國,會影響到國際性的評比,未來將減少OOP,推動暫時性支付及癌症新藥基金,也期待與藥廠共好,希望藥廠多愛台灣,讓健保可以永續經營。台灣全癌症病友連線理事長吳卉汝及台灣癌症基金會副執行長蔡麗娟皆認為,多數民眾仍以健保給付的治療為首選,當給付無法趕上新藥時,財務毒性的經濟負擔成了照護家庭最大的難題,希望癌症新藥基金能補其不足。
-
2023-12-03 癌症.食道癌
為什麼食道受傷難發覺?醫師告訴你熱飲及熱湯最理想飲用溫度
氣溫一降,身體渴望溫暖,本能會驅使我們尋求熱飲、熱湯的慰藉。廣告詞說「熱熱喝,快快好」,但現實是「熱熱喝,未必好」。尤其東方人愛吃鍋、愛喝熱湯、喝燒滾滾的稀飯,專家不斷提醒高溫食物有害食道黏膜,世衛組織(WHO)更將超過攝氏65度的熱飲定為食道癌可能的致癌因子。此外,熱飲帶來的危機還包含「容器」可能釋出的毒物。但,冬天怎能沒有熱湯?該怎麼安全飲用?許多人不知燙口食物可能致癌,主要與高溫食物會損傷食道黏膜有關。長期吃過熱食物可能引起黏膜炎症,進而增加食道癌風險。食道感覺神經不敏銳,燙傷疼痛難靠「自覺」發現。奇美醫院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楊畯棋表示,有些人較不怕燙,熱湯熱飲輕鬆入口,但食道感覺神經與舌頭不同、相較是「非常不敏感」,要靠感覺到疼痛而發現食道受傷「是不切實際的」。楊畯棋說,因高溫食物對食道的傷害不容易馬上有感覺。當食道黏膜損傷漸進地變嚴重時,癌化病灶可能早在病人自覺之前就已存在。因此,不可因為自己不覺得燙口、疼痛,就忽略高溫食物對食道的潛在危害。熱飲溫度應控制在攝氏65度以下,避免對食道黏膜造成損害,但最理想的狀態是,不要吃超過攝氏50度的食物。除高溫食物,抽菸和喝酒更是食道癌危險因子。楊畯棋表示,有動物實驗證實非常高溫的飲料會誘發黏膜損傷;中國大陸研究指出,高溫食物合併每日抽菸飲酒者,罹患食道癌機率較高,但相較之下,抽菸或喝酒比燙口食物更危險。台南市立安南醫院消化內科醫師黃文威則表示,研究清楚顯示,長期大量飲用60度C以上熱飲,會增加食道癌機會。而食道嚴重受傷後,患者可能會覺得吞嚥疼痛、吞嚥困難、胸痛。楊畯棋表示,要判斷熱咖啡、茶飲是否已降溫到可飲用,可在沖泡後稍等一會兒,輕輕吹一口氣或用手臂皮膚靠近感受溫度,在感覺溫度降到「溫熱但不灼熱」時,應已適合飲用。濃湯看起來不燙,卻常在入口後才被燙傷。至於冬天流行的火鍋、麻辣湯、粥品,目前醫學上並無針對特定熱食研究傷害程度。不過,油膩湯品在放置一段時間後,油滴會浮在表面而把熱量鎖在湯水內,從表面不容易察覺到食物熱度,若不注意囫圇飲用,就容易造成口腔黏膜燙傷。黃文威說,凡是加熱過的食物都要小心。通常道理大家都知道,傷害就只是疏忽造成。值得一提的例子是,許多人愛喝的玉米濃湯,加入奶油比較多時,高溫不一定會冒煙,很多人匆匆入口才發現太燙,要特別注意。除了熱湯熱茶,黃文威指出,抽菸、喝酒、嚼檳榔、攝取太多紅肉或加工肉品、蔬菜水果攝取不足,尤其還有巴瑞特氏症,都是食道癌危險因子。早期沒有症狀,感覺吞嚥困難、胸部疼痛時已晚期。食道癌最常見的早期症狀「就是沒有症狀」,晚期可能有吞嚥困難、胸部疼痛、咳血、吐血、嘔吐、慢性貧血、體重下降等等。因此,要留意是否有家族史、抽菸、喝酒、嚼檳榔等風險,長期接觸這些因子會增加罹患食道癌風險,尤其男性、肥胖、蔬果攝取不足的人,更要定期接受篩檢與內視鏡檢查。楊畯棋說,提高警覺才是盡早發現癌變關鍵。若出現症狀,通常病程已較嚴重,應盡早就醫。食道腺癌巴瑞特式食道癌化風險高 與長期胃酸逆流相關食道癌各種危險因子當中,民眾較不熟悉的是食道「巴瑞特氏(Barrett's esophagus)」症狀。常見的食道癌指的是鱗狀細胞癌,但有一成左右是腺癌。腺癌發生與長期胃食道逆流胃酸刺激有關。原本食道黏膜是複層扁平上皮,上皮細胞受胃酸刺激反覆發炎後,會產生黏膜細胞變性,從鱗狀上皮轉變成類似腸道黏膜的柱狀上皮細胞,黏膜變性的食道為巴瑞特式食道。巴瑞特式食道通常是長期胃食道逆流合併症,是食道細胞癌前病變,有腺癌化風險,每年約有0.5%機會進展成癌症。目前巴瑞特式食道診斷,仰賴胃鏡檢查發現疑似病灶後,再合併切片化驗。台灣健保規定,切片確診為巴瑞特氏食道的患者,可以給付一年份質子幫浦抑制劑(PPI),這是目前針對胃食道逆流效果最好的一類藥物。治療後應一年內再次做胃鏡檢查並切片,評估治療效果。黃文威表示,雖然胃食道逆流不一定是高溫飲食造成,要看胃食道逆流的成因及常吃什麼熱食。另外,胃食道逆流的特效藥PPI種類多,有些已不需醫師處方,可在藥局買得到。一旦發現巴瑞特式食道並有分化不良情形,可至胃腸專科門診諮詢是否該接受內視鏡治療根除。當胃鏡看起來發炎不明顯時,可以考慮接受酸鹼值檢測來確定診斷。
-
2023-10-22 醫聲.癌症防治
頭頸癌免疫藥物治療12月放寬健保給付 此類肺癌也受惠
我國男性癌症發生率第三名的頭頸癌,衛福部健保署共擬會議19日拍板,12月將放寬免疫藥物給付,預估約700病友受惠。健保署副署長蔡淑鈴表示,藥物將適用在先前沒有接受過全身性治療,且無法手術切除的復發性或轉移性的第三期、第四期頭頸部鱗狀細胞癌成人患者。我國頭頸癌發生率世界第一,又高居台灣男性癌症發生率第三位、死亡率第四位,頭頸癌患者的自殺風險更高居各癌別之冠,也比一般民眾多出5倍。台灣頭頸部腫瘤醫學會日前邀集臨床專家、病友團體代表,針對「頭頸癌治療指引」凝聚共識,要求健保署盡速放寬免疫藥物用於第一線治療晚期復發或轉移的頭頸癌。19日「全民健康保險藥物給付項目及支付標準共同擬訂會議」討論通過,蔡淑鈴說,免疫治療將放寬使用在兩類患者,分別為「先前沒有接受過全身性治療,且無法手術切除的復發性或轉移性第三期、第四期頭頸部鱗狀細胞癌成人患者,且是PD-L1表現CPS≥20」,以及「移轉性鱗狀非小細胞肺癌且是PD-L1表現CPS為1~40」第一線治療,各有約680至730人,與250至280人受惠。兩類受惠人數合計上看千名癌友,蔡淑鈴說,目前藥物原先健保支付為5萬5769元,這次再調降為4萬9334元,加上簽有藥品給付協議(MEA),實際上支付價錢還會再更低,預估支出仍在可控範圍內,並於12月生效。★珍惜生命,若您或身邊的人有心理困擾,可撥打安心專線:1925|生命線協談專線:1995|張老師專線:1980
-
2023-07-20 醫聲.疫苗世代
固定性伴侶也難逃、一生中感染HPV機率達8成 告五人任衛教大使
一個人一生中有高達8成的機率會感染HPV,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理事長黃信彰表示,HPV有高度傳染性,主要透過性行為傳播,長期反覆感染可能導致子宮頸癌、菜花等疾病。為了民眾更加認識HPV病毒,此次邀請「告五人」擔任衛教大使,並推出「又到天黑—晨曦版」作為主題曲推廣。黃信彰指出,HPV為人類乳突病毒,感染多無症狀,並且約9成民眾可在一年內清除感染;惟長期反覆感染可能導致子宮頸癌、口咽癌/頭頸癌、肛門癌、外陰癌、陰道癌和菜花等疾病。黃信彰也說,HPV雖然主要透過性行為傳播,但仍可能附著在身體其他部位,若是接觸皮膚、粘膜等接觸也有可能感染。性伴侶多寡不可直接跟HPV感染率劃上等號,即使單一性伴侶,仍有6成的機率感染;若是一生中累計3至6位性伴侶,感染風險高達9成。黃信彰表示,目前全球已經有53個國家實施男女共同接種 HPV 疫苗政策,台灣在提升青少年女性的HPV疫苗接種涵蓋率最明顯的成果,國一女生接種涵蓋率已高達84.7%,而接種HPV疫苗產生抗體可以有效預防感染,更對癌症預防效果達7成。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副理事長李龍騰也說,全球有5%的癌症都與HPV相關,多數都是由HPV引起的子宮頸癌近年來也有年輕化趨勢。再者,感染HPV引發的口咽癌個案仍在上升;2020年台灣男性口腔、口咽及下咽癌發生率更比女性高出近10倍。李龍騰說,感染後能自然產生HPV 16抗體的男性不到5%,而HPV相關的口咽癌(口咽鱗狀細胞癌)有大約85%是由HPV 16感染所導致,因此相較於女性,男性其實有著更高的感染風險,因此男、女都應該及早落實預防。為提升全民對HPV認知,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邀請新生代天團「告五人」擔任衛教大使,並發布「又到天黑—晨曦版」作為衛教主題曲。告五人的雲安呼籲,打HPV疫苗就是為自己人生做出改變;身體是為自己負責。哲謙說,接種HPV疫苗、安全性行為、女性定期抹片是預防的3項關鍵。
-
2023-04-14 醫療.牙科
「假牙」竟可能造成口腔癌!出現口腔流血、破皮要注意...2類人可免費篩檢
除了嚼檳榔、抽菸及喝酒外,人類乳突病毒(HPV)、不適合的假牙摩擦口腔組織、食用過度刺激的飲食造成慢性潰瘍,也都是致癌高風險因子。口腔癌(Oral cancer)是台灣男性惡性腫瘤發生率的第3名,依據衛生福利部110年死因統計和國民健康署109年癌症登記資料顯示,去年超過2千國人死於口腔癌、6千多人診斷為口腔癌。口腔癌的發生比率9成為男性,可能與三大致癌因子為「嚼檳榔、抽菸及喝酒」人口多數為男性有關。而且根據研究顯示,嚼檳榔造成口腔癌的機率為未嚼者的28倍;吸菸造成口腔癌的機率為未吸菸者的18倍!嚼檳榔、抽菸又喝酒,造成口腔癌的機率竟然高達一般人的123倍。不菸不酒也會罹患口腔癌除了嚼檳榔、抽菸及喝酒外,人類乳突病毒(HPV)、食用過度刺激的飲食造成慢性潰瘍,也都是致癌高風險因子。另外,曾有報導指出,有位60多歲的民眾,不僅不菸不酒、也沒有吃檳榔的習慣,確診口腔癌,原因竟是他過往牙口不佳,多年前裝置假牙後,配戴不當導致咬合不正,在長期的摩擦刺激、反覆潰瘍下,將頰黏膜磨出了惡性腫瘤。根據衛福部資料指出,口腔癌為發生在口腔部位之惡性腫瘤的總稱,90%屬於鱗狀細胞癌,口腔包括的部位有唇、頰黏膜(唇和臉頰的內襯)、牙齒、舌頭下方的口腔底部、前三分之二的舌頭、口腔頂部的前面部分(硬顎)、牙齦以及臼齒後方的小區域。台灣口腔癌好發的部位是舌頭及頰黏膜。口腔癌的癌前徵兆由上可知,口腔癌可能是從黏膜癌前病變進展而來,若口腔流血,或黏膜出現不尋常的白色或紅色斑塊,就要注意可能是口腔癌的癌前徵兆:一、流血二、腫塊、不規則突起三、口腔黏膜出現不明的「紅斑、白斑」四、口腔內破皮與潰瘍超過兩個禮拜五、舌頭無法靈活活動、口腔黏膜變硬、緊六、臉、頸部有腫塊或兩側不對稱彰化基督教醫院院長陳穆寬表示,口內潰瘍有時在左邊、有時在右邊的反覆情形,每次差不多3~7天就會痊癒者,不需要太擔心。但若口腔內潰瘍都在同一個位置、超過兩個禮拜,經過治療也無改善,就建議去耳鼻喉科做進一步的檢查。5招遠離口腔癌若想避免口腔癌,陳穆寬教你:1.不嚼食檳榔、不過量飲酒、不抽菸。2.若有佩戴假牙,須選擇合適的假牙,避免摩擦口腔組織。3.避免食用過度刺激、會造成口腔慢性潰瘍的食物。4.別誤信來路不明的藥品或是偏方。5.不熬夜,常保好心情。政府補助「這2類人」免費篩檢口腔癌若在第一、二期接受正規適當的治療,5年的存活率可達百分之70、80以上;若是延到第三、四期才治療,則治癒的機會將降至百分之50甚至低於30以下。因此戒除檳榔、菸、酒,可降低發生口腔癌前病變與癌症風險,而定期接受「口腔黏膜檢查」,可提早發現口腔癌前病變。為了讓民眾可以早期發現、早期介入及治療,衛福部國民健康署提供每2年1次口腔黏膜檢查,若只要符合以下2條件,便可免費檢查:1、年滿30歲有吃檳榔、抽菸的民眾2、18歲以上至未滿30歲有嚼檳榔習慣的原住民(即便已戒除)以上民眾只需攜帶健保卡至牙科及耳鼻喉科,在短短一到三分鐘內,就可保障自己的口腔健康。【延伸閱讀】 一場葬禮要花30萬!火化後,不取回骨灰的終極「零葬」,讓子女從墓地的重擔解放(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4-07 癌症.皮膚癌
「金剛狼」休傑克曼疑癌復發動刀!醫:基底細胞癌像黑痣易輕忽,一方法預防
主演電影「金剛狼」男星休傑克曼,近日在社群放上自拍影片,鼻頭貼著醫療膠布,疑似是多年皮膚基底細胞癌復發,目前正等待檢驗結果。休傑克曼在影片中提醒,出門請做好防曬,不要輕忽太陽的威力,「自己就是從25年前埋下的病因至今。」醫師表示,基底細胞癌為皮膚最常發生的癌症,同時也是最好治療的癌症,建議民眾平時務必做好防曬,以防癌症上身。基底細胞癌像黑痣,易被輕忽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皮膚科主任潘企岳說,皮膚表皮分為三層,從上而下為角質層、鱗狀細胞層與基底細胞層,一旦基底細胞發生突變即會引起癌症,基底細胞癌發生率為每十萬人約數百人,高於同樣為皮膚癌的鱗狀細胞癌發生率為每十萬人約數十人至一百多人,惡性黑色素瘤則為十萬人約個位數,因此,基底細胞癌為皮膚最常發生的癌症。潘企岳表示,基底細胞癌其實很像一顆黑痣,往往會被輕忽,但若此黑痣出現範圍漸漸擴大,邊緣開始隆起,且黑痣中間常常破皮、潰瘍、不容易癒合等症狀,應速就醫檢查,並進行切片檢查,一旦確診後,治療方式為手術切除,只要手術切除乾淨幾乎不會復發,僅需治療後定期追蹤即可。長期日曬好發 預防務必做好防曬潘企岳指出,基底細胞癌好發原因多與日曬有關,因此,西方人較東方人容易罹患此病,可是基底細胞癌為皮膚最常發生的癌症,因此,國人患病情形也不少見。基底細胞癌好發部位在臉頰、鼻頭或耳朵,但也可能是接觸化學物質等非日曬因素,造成基地細胞變異,此類發生部位可能在生殖器或腋下等處。潘企岳提醒,基底細胞癌發生原因是長期日曬,為預防癌症,防曬十分重要,在陽光強烈下,應撐傘、戴口罩、戴寬邊帽及擦防曬乳,以降低罹癌風險。疾病百科/皮膚癌皮膚癌是指皮膚表面發生的惡性腫瘤,好發生臉、頸、手臂常被陽光照射的部位,最常見的三種為:基底細胞癌、鱗狀細胞癌、黑色素細胞癌。「金剛狼」罹患的基底細胞癌,通常看起來表皮周圍光亮凸出;呈現膚色伴隨有微血管擴張的小腫塊,中間偶爾有潰瘍傷口,70%到90%發生在臉部等陽光照射到的地方。》看詳細百科(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3-31 癌症.頭頸癌
18歲起菸酒檳榔不離口 49歲罹口腔癌
54歲的永安是口腔癌患者,18歲進入營造業當學徒,做過模板、裝潢、鐵工,卻養成菸酒、嚼檳榔習慣,49歲時嘴巴突然張不開,口腔內傷口難癒合,就醫確診口腔癌四期,歷經手術、化療和放射治療,因外觀改變講話不清,一度只能靠流質飲食過活。口腔癌好發於25至44歲男性,嚼檳榔、吸菸是造成口腔癌的主因,罹病後輕則毀容,重則奪命。根據109年癌症登記報告,台灣新增8277名口腔癌病友,我國十大癌症發生人數口腔癌排名第5位,而男性癌症發生率排名,口腔癌為第3名。據勞動部調查,台灣勞工口腔癌發生人數前三大行業,分別是漁撈業、建築工程業及汽車客運業。營造業從業人員因工作環境、社交文化及需要付出大量體力,常以菸、檳榔、酒維持工作強度及品質。台灣檳癌防制聯盟主席韓良俊表示,預防口腔癌,應拒絕菸檳、定期檢查,民眾若發現口內出現「破、斑、硬、突、腫」任一症狀,應盡速至牙科或耳鼻喉科治療,也呼籲政府盡速訂立「檳榔危害防制專法」,增強民眾對檳榔危害的認知。疾病百科「口腔癌」口腔癌為發生在口腔的惡性腫瘤之總稱,大部分屬鱗狀細胞癌,可出現在口腔的任何部位,包括唇、舌、口腔底、頰黏膜、齒齦、硬腭部、臼齒後區及軟腭部。絕大多數的口腔癌是由黏膜上皮的鱗狀細胞惡化所形成。》看完整(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3-06 癌症.皮膚癌
以為長痣、濕疹…基底細胞癌樣態多元 皮膚這些狀況是警訊
美國總統拜登2月時接受手術,從胸口切除癌性皮膚組織,經診斷確定為基底細胞癌。台北榮民總醫院皮膚部光化學治療科主任吳貞宜表示,「基底細胞癌是皮膚癌中最常見的癌症。」通常好發於人體經常曬到太陽的部位,建議平常出門時注意防曬,避免過度曝曬在紫外線之下。吳貞宜說,基底皮膚癌患者以白人居多,通常可見局部增生,常出現在頭、胸等部位。曾有個相當嚴重的個案,是一名老婆婆,病灶位於額頭,大小已經跟「一顆鵝蛋」相當,一問才知道增生長達10年,後來經過門診手術切除。【延伸閱讀】疾病百科/皮膚癌:最常見三種皮膚癌:基底細胞癌、鱗狀細胞癌、黑色素細胞癌。皮膚不明腫塊、痣變大、痣變色、傷口久不癒合為常見症狀。》看詳細吳貞宜表示,基底細胞癌樣態十分多元,可能突起也可能是平的,許多人誤以為是長痣、濕疹,就忽略了可能是癌細胞,一旦經醫師診斷並切片後,才發現是早期的基底細胞癌。吳貞宜建議民眾每3個月可以自我檢查身體,看皮膚是否有異常增生物;若黑色表皮容易流血、破皮留下傷口,應立即就醫。紫外線是基底細胞癌最主要誘發因子,農夫、漁民、軍人等長期在紫外線下工作職業屬於高風險族群,務必做好防曬。手術是最直接的治療方式,吳貞宜表示,基底細胞癌屬於較良性的癌症,與其他癌症相比較不易轉移,但患者治療後還是需定期追蹤。白宮醫師歐康納表示,拜登所有癌組織都已經成功切除,不需進一步治療,但將持續接受監測。歐康納指出,基底細胞癌不像黑色素瘤等更嚴重的皮膚癌那樣容易擴散或轉移,這類型癌症是在美國常診斷出的癌症之一。(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2-27 癌症.肺癌
總統府資政辜寬敏病逝享耆壽97歲 為何肺腺癌是國人常見癌症?
台北榮民總醫院證實,總統府資政辜寬敏今(2/27)上午8時55分於北榮辭世,享耆壽97歲,據媒體人周玉蔻在臉書表示辜寬敏是因肺腺癌病逝。什麼是肺腺癌?台北榮民總醫院胸腔部主任陳育民曾指出,肺癌蟬聯癌症死因榜首超過十年以上,發生率也居高不下。肺癌分為小細胞癌與非小細胞癌,肺癌患者大多屬非小細胞肺癌,又分為肺腺癌、鱗狀上皮細胞癌及大細胞肺癌。國人常見肺癌以肺腺癌居多,約占六成,其次是鱗狀細胞癌,占一成五到兩成,大細胞肺癌僅占百分之五,小細胞肺癌約占一成三。肺腺癌大多發生在較小的支氣管黏膜分泌黏液的上皮細胞,肺部的周邊,腫瘤擴大速度較慢,早期無徵兆,通常診斷出來已是晚期。【延伸閱讀:肺癌分四種 肺腺癌占六成】肺腺癌危險因子有哪些?肺腺癌主要與亞洲人基因、家族史及環境汙染等因素有關。女性肺腺癌患者約有九成都不吸菸,男性患者約三到四成也沒有抽菸史。》看更多肺腺癌成因肺腺癌症狀有哪些?.咳嗽.咳血.厭食.呼吸困難.肋膜積水.聲音嘶啞.吞嚥困難.上腔靜脈症候群.疼痛及無力感早期肺腺癌是「安靜」的癌症,出現咳嗽、咳血、胸悶、胸痛、發燒等症狀時,往往已是三、四期,加上轉移速度快,死亡率較高。如沒來由的呼吸不順、體重減輕、疲倦,或頸部、鎖骨淋巴結出現腫塊、久咳不癒,一定要提高警覺。患肺腺癌該如何治療?台北榮民總醫院胸腔外科主治醫師洪榮志曾指出,早期的非小細胞肺癌,一般指一期及二期肺癌,治療首選是手術切除。第一期非小細胞肺癌手術切除後,預後更佳,根據文獻報導,1A期和1B期肺癌患者術後5年存活率可達83%和71%。【延伸閱讀:五大類肺腺癌 這二型預後差很多】除了以手術切除病灶,為早期肺癌病患首選治療方式之外,其餘治療方式還包括化學治療、放射線治療、標靶治療及免疫治療。》看更多肺腺癌治療方式肺腺癌該如何預防?陳育民在《元氣網》疾病百科指出,定期接受肺部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檢查LDCT對於偵測小於1公分的肺部結節敏感性高,最小可抓到0.3公分的病灶。且對於檢查長在肺臟肺泡旁腫瘤組織(結節)時,清晰度與敏感度不輸標準電腦斷層,且輻射量低,成為篩檢肺癌可行的工具。台北市立聯合醫院胸腔內科醫師蘇一峰曾建議,只要你年紀一過50或55歲,本身又是以下高危險族群,都應該早期定期接受肺癌篩檢。【延伸閱讀:蘇一峰/如何早期發現肺癌】
-
2023-01-09 焦點.元氣新聞
回首2022/向他們說聲再見 追悼英女王、倪匡、顧寶明等名人
2023農曆新年即將到來,回首2022年世界殞落了許多曾經引領風騷的一代人物,包括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中共領導人江澤民、蘇聯領導人戈巴契夫、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巴西球王比利、作家倪匡等人。國內也有不少知名人士離世,像因癌症病逝的蔡頭、巴戈、朱俐靜、余苑綺等人,或是疾病過世或猝逝的顧寶明、明金成、張念慈等人,《元氣網》回顧有哪些名人在2022年離開世人。引領世代的代表人物伊麗莎白二世 96歲/英女王 史上在位最久女君主英國前女王伊麗莎白二世(Queen Elizabeth II)9月8日駕崩,享耆壽96歲。她1953年加冕至今在位70年,成為英國史上在位最久的君主、全球史上視事時間最長的女性君主及女性國家元首,畢生服務公眾,鞠躬盡瘁。》看更多戈巴契夫 91歲/改革蘇聯終結冷戰蘇聯末代領導人戈巴契夫(Mikhail Gorbachev)久病纏身,8月30日辭世,享耆壽91歲。他執政期間推動開放與改革力圖復興,最終導致蘇聯解體與冷戰終結,西方世界奉他為「可以打交道的改革者」,蘇聯共產國家則視他為「民族罪人」。》看更多江澤民 96歲/勇於探索兩岸關係前中共領導人江澤民因患白血病合併多臟器功能衰竭,11月30日在上海病逝,享年96歲。六四事件之後趙紫陽遭罷黜,江澤民匆匆登上中共總書記大位,是中國新經濟崛起、兩岸關係翻轉的關鍵時期。》看更多球王比利 82歲/巴西足球傳奇 世足賽3度奪冠唯一一位三度贏得世界盃足球賽冠軍、被封為「球王」(O Rei)的巴西足球傳奇人物比利(Pelé,又譯貝利),12月29日在巴西醫院因大腸癌去世,享年82歲。比利逝世讓整個足球世界,尤其是培養和崇拜他的巴西陷入哀傷,因為它們永遠失去了「國寶」。》看更多安倍晉三 67歲╱最長政權日相 推動安倍經濟學安倍晉三是二戰後最年輕的日本首相,也被視為二戰後最重要的日本國家領導人。安倍曾任首相長達三一八八天,是史上任期最長的日本首相。安倍在7月8日奈良市街頭輔選演說時,遭槍手持改造槍枝伏擊身亡,終年67歲,留下戰後日本政治史上最無言的結局。》看更多2022年因癌症離世的華語圈名人倪匡 87歲/皮膚癌名作家倪匡以衛斯理為筆名寫的小說「鑽石花」,開啟了華文世界科幻小說的時代。據倪匡生前朋友透露,倪匡生前患有皮膚癌,已在港島防癌會「賽馬會癌症康復中心」住院一段時間,身形也明顯消瘦。他離世前對朋友表明,「唔怕死」(不怕死),又形容離開人世「早日解脫」。倪匡於7月3日逝世,享年87歲。》看更多【疾病百科】皮膚癌大部分的皮膚癌都發生在臉部、頸部、前臂和手背等暴露於陽光的部位,陽光中的紫外線是導致皮膚癌最主要的原因,另外人工紫外線如太陽燈及日光浴中心,或將皮膚曬成古銅色的燈具,也可能導致皮膚癌。最常見的三種為:基底細胞癌、鱗狀細胞癌、黑色素細胞癌。巴戈 67歲/胰臟癌巴戈8歲就以童星身分出道,參與過不少台語電影,國立藝專畢業後,他成為華視基本演員,80年代他和鄒美儀主持的華視「雙星報喜」紅極一時,兩人還以該節目拿下金鐘獎最佳主持人獎,這也成了他的主持代表作。曾自曝一年只休假5天,半退休後生活過得怡然自得,不料2月16日傳出胰臟癌過世,享壽67歲。》看更多【疾病百科】胰臟癌是一個高度惡性的疾病,約90%的病人無法以手術根除治療,因爲胰腺位於腹膜後,惡性腫瘤藏在體内,通常在晚期才被發現以致患者存活率極低。好發60歲以上男性、家族病史者、吸菸者、肥胖者、糖尿病患者及長年接觸化學藥品者。蔡頭 71歲/肝癌資深藝人蔡頭在2021年11月傳出肝癌末期,不料2022年1月26日傳出病逝消息,據報導蔡頭早在消息傳出1個月前就病逝雙和醫院,享壽71歲。蔡頭個性率直,生前曾表示若有天走了也不會告訴大家,此外,他生前也拒絕上節目聊過世友人,表示不願賺死人財。》看更多肝癌小辭典台灣肝癌的患者以「病毒性肝炎」為最大宗,大多是B、C肝的帶原者,其次為酒精性肝炎,第三位為脂肪性肝炎。肝癌初期幾乎無明顯症狀,但是若是已經出現黃疸、腹脹、疲倦、右上腹疼痛、發燒、食慾不振、體重減輕,又或是肝衰竭、肝昏迷,恐怕都已經是晚期肝癌。朱俐靜 40歲/乳癌從選秀節目《超級偶像》出道,纖瘦的身軀卻能唱出極具爆發力的歌聲,這巨大的反差,是朱俐靜給人的第一印象,從超偶出道12年、出過多張專輯的她,在2021年發片記者會上宣布罹患乳癌,於7月3日逝世,享年40歲。》看更多【疾病百科】乳癌乳癌是從乳腺的上皮細胞或小葉生長出來的一種惡性腫瘤,因癌細胞的生長失去控制,會侵入並破壞鄰近的組織及器官,或經由血液或淋巴系統轉移到其它器官。乳癌真正的病因尚待研究,下列幾項可能有關:輻射線、病毒、女性荷爾蒙、飲食(高脂肪食物)、酗酒及遺傳基因。余苑綺 39歲/大腸癌藝人余天的二女兒余苑綺自2014年發現直腸癌第3期後,積極接受治療,抗癌長達8年,但在2019年再度復發持續化療,接著癌細胞擴散到肝臟及淋巴,2022年病情每下愈況,癌細胞擴散到全身,於8月21日病逝,享年39歲。》看更多【疾病百科】大腸癌一般所說的大腸直腸癌是屬於腺癌,也就是從腸黏膜上的細胞所演變出來的癌症,其確切的病因仍然不明。90%以上的大腸直腸癌是由息肉轉移而來,會演變成癌症的息肉一般稱為腺瘤性息肉。而到底有哪些因素會造成腺瘤性息肉的惡性變化呢?除了家族病史等遺傳因素外,大腸直腸癌的發生主要仍與生活習慣有關。2022年因心血管疾病逝世的名人顧寶明 72歲/心肺衰竭從綜藝節目演短劇走紅,再以舞台劇《暗戀桃花源》中的「袁老闆」奠定喜劇一哥地位,人稱「寶哥」的顧寶明舞台上搞笑逗趣,讓丑角散發人生不同層次、笑聲中帶著喜怒哀樂。3月19日因腸胃道出血導致心肺衰竭,不敵病魔病逝,享壽72歲。》看更多明金成 51歲/心因性休克中年得子、喜迎龍鳳胎的知名戲劇導演兼演員明金成,擅長拍攝偶像劇,以執導《我的秘密花園2》嶄露頭角,於1月20日才和妻子歡喜迎接龍鳳雙胞胎,未料寶寶還沒滿月,他卻於2月8日猝死,原因為心因性休克,年僅51歲。》看更多張念慈 72歲/心臟病台灣浩鼎生技創辦人暨董事長兼執行長張念慈博士,12月29日傳出在美國聖地牙哥家中因突發心臟病猝逝,享壽72歲。據了解當天上午九點,張念慈還和台灣幾位主管通電話討論事情,沒想到半小時後台灣端就接獲美國傳來的噩耗,令浩鼎員工都感到震驚。》看更多楊碧雲 84歲/腦中風淡水老街阿婆鐵蛋創立於1980年,是淡水最早賣鐵蛋的老店,當初阿婆鐵蛋創辦人楊碧雲經營小吃店,滷蛋經過多次滷製,滷蛋越滷越小,味道越來越好,意外成為現在的「鐵蛋」。楊碧雲不僅事業有成,對於回饋地方公益更是不遺餘力。7月12日因腦中風突然倒下,送醫後搶救不治,享壽84歲。》看更多柯賜海 66歲/心因性休克因經常在媒體採訪新聞現場站在受訪人背後高舉抗議牌,因而被封「抗議天王」的柯賜海,近年因罹患帕金森氏症已顯少露面,11月21日被發現陳屍於北投區建國街前山公園籃球場旁的車內,法醫相驗後證實死因為心因性休克自然死亡。》看更多
-
2022-11-21 癌症.皮膚癌
黑色素瘤轉移了怎麼辦?醫詳解皮膚癌治療方式及健保給付現況
依據108年衛福部的癌症登記報告,每十萬人當中有315.9人新發癌症,其中皮膚癌症佔10.1人(每十萬人),位居第八。男女發生率與排名相仿,女性新發生皮膚癌的比例為8.7人(每十萬人),男性的比例則為11.8人(每十萬人),皆位居第八。皮膚癌與黑色素瘤關係黑色素瘤(melanoma)是常見三種皮膚癌的其中一種,也是最嚴重的一種,風險因子包含較淡的膚色、較多曝曬於太陽底下的時間、住所緯度較低或海拔較高、身上較多數量的痣、具有家族病史、免疫系統較弱等等。造成黑色素瘤的原因是製造色素的黑素細胞(melanocyte)產生突變。除了背部、四肢、臉部的皮膚之外,也可能會出現在看不到的地方,比如指甲底下、眼睛、鼻子、喉嚨、消化道、陰道等位置。常見的症狀包含:新發展出原本沒有的痣,或是原本就有的痣產生惡性變化,典型如不對稱的形狀、不規則的邊緣、顏色改變、直徑變大、看起來正在發展等特性。而另外兩種皮膚癌分別為基底上皮癌(basal cell carcinoma, BCC)及鱗狀細胞癌(squamous cell carcinoma, SCC),其中基底上皮癌則是三種當中最常見的皮膚癌。此外,不常見的皮膚癌有默克細胞癌(merkel cell carcinoma)、隆突性皮膚纖維肉瘤(dermatofibrosarcoma protuberans)等。黑色素瘤常見治療方式病人被診斷為黑色素瘤之後,醫師會根據腫瘤厚度,是否轉移至淋巴結,或轉移至其他器官來進行醫療處置的決策。若為早期黑色素瘤,標準建議以手術切除為主要治療。但黑色素瘤若有轉移到其他器官,導致無法局部切除, 建議以全身治療為主,方法包括化療藥物、標靶藥物、免疫療法等,下面的段落將針對這三種藥物療法之作用機制、代表性藥物與相關健保給付規則加以整理,並提及與國際建議標準療程之差異。 化學治療化學療法是給予針對快速分裂的細胞進行毒殺作用的藥物,阻止其分裂,進而促使癌細胞死亡。常用於治療轉移性黑色素瘤的化療藥物,根據機制分成烷基化合物alkylating agent(如商品名:達卡巴仁Dacarbazine、帝盟多Temozolomide等),植物萃取藥物如微小管抑制藥物antimicrotubular agent長春花鹼類(如商品名:愛得生Eldisine、長春花鹼Velban等),紫杉醇類(如商品名:太平洋紫杉醇Taxol、亞伯衫Abraxane等),以及鉑金類Platinum analogs(如商品名:順鉑Cisplatin、卡鉑Carboplatin等)等類別,醫師會再根據病人狀況,考慮單用或混合不同機制之化療藥物給予治療。標靶治療標靶療法則藉由給予單株抗體,結合癌細胞上特有標記,藉此阻止其生長。治療轉移性黑色素瘤時,會注意病人第七條染色體上的BRAF基因是否帶有突變。若此基因突變,普通細胞在沒有外來活化訊號時也會持續生長,最終形成癌細胞。若病人攜帶此突變,且不打算使用免疫藥物,建議併用BRAF抑制劑與MEK(BRAF路徑當中,更下游之分子)抑制劑,協同阻止癌細胞持續活化的訊號傳遞,進而達成阻止癌細胞生長之目的。常用的藥物組合有:• 泰伏樂(商品名為TafinlarR、機制為BRAF inhibitor, 成份為Dabrafenib)+ 麥欣霓(商品名為MekinistR、機制為MEK inhibitor、成份為Trametinib)• 康奈非尼(商品名為BRAFTOVI、機制為BRAF inhibitor、成份為Encorafenib)+ 比米替尼(商品名為MEKTOVI、機制為MEK inhibitor、成份為Binimetinib)• 日沛樂(商品名為Zelboraf、機制為BRAF inhibitor、成份為Vemurafenib)+ 可泰利(商品名為Cotellic、機制為MEK inhibitor、成份為Cobimetinib) 免疫治療免疫療法則利用腫瘤細胞常見之逃避體內免疫系統的特性,進而設計破壞此免疫逃脫功能的藥物。舉例來說,白血球上的PD-1如果開著,可以殺死癌症細胞,但有些癌症細胞會分泌PD-L1去結合PD-1,一旦PD-1被關起來,白血球就無法執行殺死癌症細胞的功能。常用於治療轉移性黑色素瘤的免疫療法藥物,則包含吉舒達、保疾伏、益伏三種。吉舒達(商品名為Keytruda、成份為Pembrolizumab)及保疾伏(商品名為OPDIVO、成份為Nivolumab)的機制相同,藉由結合PD-1、使PD-L1失去目標,白血球得以保有殺死癌細胞的功能,目前健保已開放給付黑色素瘤、非小細胞肺癌、典型何杰金氏淋巴瘤、泌尿道上皮癌、頭頸部鱗狀癌、晚期腎細胞癌、默克細胞癌之治療。然而對於黑色素瘤,健保僅支付無法切除、轉移之第三期或第四期、先前曾接受過至少一次全身性治療失敗的黑色素瘤患者,條件是每12週須附上評估資料,內容包含病人身體狀況是否良好、心肺肝腎功能是否正常,以及影像檢查確認治療反應如何。益伏(商品名為YERVOY、成份為ipilimumab)的機制則與上述兩種藥物不同,CTLA4是一種白血球的分子,如果跟B7(一種蛋白質)結合會失去殺死癌細胞的功能,益伏可以提前結合CTLA4,使得B7無法結合CTLA4,進而恢復白血球殺死癌細胞的功能,然健保尚未給付此藥物於各種癌症之使用,不僅僅是黑色素瘤、其他疾病也必須自費申請來使用。當今國際建議黑色素瘤標準治療之治療準則,會先判斷病人之BRAF基因是否於V600E之點位有突變,若有,則根據病人意願決定是否先用標靶或先使用免疫治療。決定先用免疫,第一線建議使用單一種免疫療法之藥物,如吉舒達或保疾伏等;或臨床帶有較高惡性度表徵,則考慮合併治療。高惡性度的表徵包含肢端型腫瘤,是否有症狀、是否轉移至肝臟或腦部,以及乳酸脫氫酶 (Lactate dehydrogenase, LDH)是否上升等。合併治療的使用,有保疾伏與益伏之混合療法,或成份為Nivolumab-relatlimab(商品名:Opdualag)的新藥。不過,根據前面標靶療法、免疫療法之段落所述,目前健保僅給付「先前曾接受過至少一次全身性治療失敗」的黑色素瘤患者使用免疫療法之藥物。若BRAF基因有突變,患者可申請健保BRAF合併MEK標靶藥物於一線使用,疾病惡化後才再接續申請健保免疫治療。但若BRAF基因沒有突變、又沒有能力自費購買藥物的患者,則僅能先使用療效較差的傳統化學治療,治療失敗過後才能申請健保免疫療法的藥物。然而其中做為可能的免疫治療合併藥物的益伏,迄今尚未納入健保給付,如臨床上考慮使用則需自費負擔。這些都是未來仍需努力的目標,期待有一天這些有效的治療藥物能被更早期、也更合理地納入健保,以增進黑色素瘤患者之預後。參考資料:1. 國民健康署資料2. 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署3. Bhatia S, Tykodi SS, Thompson JA. Treatment of metastatic melanoma: an overview. Oncology (Williston Park). 2009 May;23(6):488-96. PMID: 19544689; PMCID: PMC2737459.4. Mayo clinic: melanoma5. UpToDate: Overview of the management of advanced cutaneous melanoma6. UpToDate: Systemic treatment of metastatic melanoma lacking a BRAF mutation【本文獲問8健康新聞網授權刊登,原文標題:【洪家燕醫師】黑色素瘤轉移了怎麼辦?幸好現在有新藥可用了!】
-
2022-11-07 癌症.頭頸癌
嘴破一直沒好是火氣大,還是口腔癌前兆?醫教自我檢測7重點
「嘴破究竟是火氣大,還是口腔癌?」新聞標題聳動的寫著嘴破一年未癒竟罹癌,您是否也擔心自己的嘴破是不是口腔癌前兆?抑或是火氣大而已?別擔心!只要學會自我檢查,您也可以自己分辨、不致過度恐慌或錯過就醫時機。口腔癌是什麼?口腔癌是所有發生在口腔內惡性腫瘤的總稱,口腔的部位包含唇、舌、齒齦、口腔底部、硬顎、頰黏膜。根據組織病理學的特徵,又分為鱗狀細胞癌、唾液腺癌、黏膜惡性黑色素瘤、惡性淋巴瘤、軟組織肉瘤、與HPV病毒有關的口咽癌、其他惡性腫瘤等。其中口腔癌中 90% 以上為鱗狀細胞癌,與HPV病毒有關的口咽癌近年的比例則是持續增長,原因可能跟歐美國家口交性行為增加有關[1]。除了狹義上的口腔癌,廣義上的口腔癌也時常與口咽癌、下咽癌相提並論,差別僅在於生長部位的不同。根據《Head and Neck Surgery and Oncology》,口咽部的範圍為懸雍垂至會厭軟骨,下咽部的範圍則是會厭軟骨至氣管的環狀軟骨之間。口腔癌是一個致病因子非常明確的癌症,三大最常見的菸、酒、檳榔便是引發口腔癌的元兇。在台灣早期的研究中,發現單獨嚼檳榔得到口腔癌的機率是正常人的 28 倍,比同時喝酒加抽菸的 22 倍還高;三個因子都有的話,得口腔癌的機率竟然高達一般人的 123 倍[2]。除此之外,口腔衛生習慣不良、陽光照射、長期營養不良也是口腔癌的致病因子之一[3]。根據GLOBOCAN 2018年數據資料庫,全世界的口腔癌年齡標準化發生率約為每十萬人 4.0[4]。然而,根據108年衛福部的癌症登記報告,台灣的男性口腔、口咽及下咽癌年齡標準化發生率為每十萬人 41.82,比全世界高上許多倍。此外,口腔癌的男性發生率為女性的 11.43 倍,是一個十分好發於男性的癌症,好發年齡約為 60 歲左右[5]。口腔癌有什麼症狀?發現癌前病變怎麼辦?口腔癌的常見症狀,包含持續兩週以上不癒合的口腔黏膜潰瘍、口腔內出現白斑或紅斑、出現不明原因的麻木感或疼痛觸痛、不明出血或腫塊、舌頭活動受阻、牙關緊閉及張口困難、牙齦腫脹導致假牙無法固定、拔牙傷口持續不癒合。值得注意的是,即使出現腫塊或潰瘍也不一定會痛,往往被忽略而不自知。因此,若發現有長期沒癒合的口腔潰瘍,就要十分注意潰瘍的顏色、質地是否產生變化。口腔潰瘍在癌化之前的階段,醫學上稱之為「癌前病變」。若放任癌前病變惡化,則會形成癌組織。口腔癌前病變包含白斑、紅斑、口腔黏膜下纖維化、扁平苔蘚等肉眼下可觀察到的病變。顧名思義,白斑和紅斑是肉眼底下可見到的白色或紅色病變,兩者都有可能惡性轉變成癌組織,白斑較紅斑常見,而紅斑轉變成癌組織的機率較高。口腔黏膜下纖維化、扁平苔蘚是口腔內慢性發炎的疾病,也有機會癌化成口腔癌[6]。值得慶幸的是,癌前病變不一定都會轉變成癌組織,而且癌前病變是可以治療的。因此,早期發現並接受治療,就可以有效遏止癌組織的生成。然而,在沒有切片及病理組織檢查之前,光靠外觀無法分辨病灶為良性組織、癌前病變或癌組織。因此,當發現有異常組織時,就要好好到醫院進行檢查,越早期發現癌前病變組織,則越可以避免其惡化為口腔癌。口腔自我檢查要點了解口腔癌及口腔癌前病變後,要怎麼進行口腔的自我檢查呢?以下列出幾點注意事項,供民眾參考:1.持續疼痛或壓痛2.口腔黏膜局部外觀產生變化:正常黏膜顏色粉嫩,不會有特別明顯的顏色變化。若黏膜組織變色,則要小心是否為癌前病變或癌化組織。3.口腔黏膜局部質地產生變化:正常黏膜質地柔軟。若硬化或纖維化,甚至形成硬塊,都是不正常的情形,可能會導致嘴巴打不開、咀嚼困難等症狀。4.持續出現白斑、紅斑、白紅交錯的斑:誠如上述文章提及,白斑及紅斑可能會惡性轉變成癌組織,需特別注意。5.口腔黏膜上出現凸起來的斑塊6.口腔黏膜上出現疣狀增生7.局部出血幾乎所有口腔癌都可以透過完整的口腔檢查被發現。因此,若出現以上問題,就要趕緊去就醫。如果「口腔病灶已超過兩週未癒合」或「近期內曾拔牙或拔除牙科植入物」,則更要考慮去醫院進行切片檢查,因為惡性的機率更高[6]。口腔癌就診資訊學會口腔的自我檢查後,發現異常病變應該掛什麼科呢?在醫院中,口腔外科或耳鼻喉科都可以處理口腔癌。醫師會透過視診和內視鏡更仔細檢查口腔內的病灶,要確定診斷的話,則需要做進一步的切片及病理組織檢查才能確定是否為癌組織。不論切片結果是良性或惡性,都仍然要注重口腔的自我照護,因為癌前病變也可能演變成癌組織。發現癌前病變,也需要好好接受治療。如何預防口腔癌?回到最一開始的問題「嘴破究竟是火氣大,還是口腔癌?」,最重要的是檢查嘴破病灶的顏色與質地是否產生異常變化、問問自己嘴破是否已超過兩週未癒合。學會自我檢查,並願意就醫進行切片,再進行治療,就可以有效遏止癌組織的生成。口腔癌是一個可以有效預防的癌症,戒掉菸酒檳榔,保持良好口腔衛生、配合正確刷牙習慣,基本上就可以免於口腔癌侵犯。另外,男生可施打9價HPV疫苗預防,但台灣HPV引起的口腔癌發生率遠低於歐美,更重要的還是要照顧好自己的口腔健康,努力戒掉菸酒檳榔的習慣。參考資料:1.Chow LQM. Head and Neck Cancer. N Engl J Med. 2020;382(1):60-72.2.Ko YC, Huang YL, Lee CH, Chen MJ, Lin LM, Tsai CC. Betel-nut chewing, cigarette smoking and alcohol consumption related to oral cancer in Taiwan. J Oral Pathol Med. 1995;24:450–3.3.Montero PH, Patel SG. Cancer of the oral cavity. Surg Oncol Clin N Am. 2015;24(3):491-508.4.Sarode G, Maniyar N, Sarode SC, Jafer M, Patil S, Awan KH. Epidemiologic aspects of oral cancer. Dis Mon. 2020;66(12):100988.5.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108年癌症登記報告6.Abati S, Bramati C, Bondi S, Lissoni A, Trimarchi M. Oral Cancer and Precancer: A Narrative Review on the Relevance of Early Diagnosis. Int J Environ Res Public Health. 2020;17(24):9160.【本文獲問8健康新聞網授權刊登,原文標題:【蔡明劭醫師】嘴破一直沒好,是不是口腔癌前兆?!別擔心,醫教一要點分辨】
-
2022-10-16 名人.劉秀枝
為什麼醫師看診總是先留意年齡和性別?名醫告訴你原因
與好友走郊山,兩人拄著登山杖一步步地下階梯,生怕走太快會傷膝。她說,有次她9歲的孫兒從二樓樓梯蹦跳地跑下來,她看得好羨慕,孫兒卻說:「奶奶,我才羨慕妳呢,不是看電視就是睡覺,都不用唸書。」兒子連忙說:「奶奶是先幫我們準備了晚餐,才躺著休息一下呢。」各個年齡層的體力、心智與責任都不同;每個人都曾經年輕,將來也都會老。社交場合問別人的年齡很失禮,但年齡和性別在醫療上至關重要,才會有兒童、婦女與高齡醫學等不同科部。不同年齡層好發的疾病有所不同,如嬰幼兒多感染或飲食不適,青少年常為青春痘煩惱,中年開始要注意三高,老年則需小心癌症及器官退化等。然而,年齡是個連續數字,並沒有明顯的界線,好發年齡並非絕對。例如屬於自體免疫疾病的重症肌無力就有兩個好發的年齡層:20-30歲以及50-60歲。又如腦瘤雖是中老年人的病,但兒童也可能罹患腦瘤,只是其病理不同,治療和預後也有差別。不僅疾病的發生與年齡有關,同樣的症狀也常因年齡層不同而需考慮不同的疾病。例如頭痛在各年齡層都很常見,發生在青少年常是偏頭痛,中年人多為肌肉緊縮型頭痛,到了老年才出現的頭痛則要考慮是否有腦部病變。又如癲癇,出現在幼兒時可能是腦部發展異常、代謝疾病或不明原因,在老年人則需先排除腦瘤或其他腦病變的可能。而且,同樣的疾病,其療效與預後也會因年齡而不同。例如老年人的COVID-19死亡率較高,是因為老年人的免疫力降低,並常有其他共病的關係,因此老年人優先打疫苗,且健保給付抗病毒藥物。有位外表年輕的朋友,快篩確診後去看門診,詢問醫師可否開立抗病毒藥,醫師說她不符合條件,但看了她的健保卡資料,才發現她是「長輩」,讓她樂得症狀當場好了一半。但醫師考慮其活力十足,生理年齡較年輕,且症狀輕微,因而沒開立抗病毒藥。性別也是個重要因素,除了明顯與性器官有關的疾病,如女性的子宮肌瘤與男性的攝護腺肥大外,其他像偏頭痛、紅斑性狼瘡和多發性硬化症等好發於女性。叢發性頭痛則好發於男性。又如肺癌,肺腺癌以女性居多,而小細胞肺癌和鱗狀細胞癌則是男性居多。在病例討論會,醫師的開場白如果是「一位30歲男士突然頭痛且左側肢體無力」,患者很年輕,大家就會想應該不是一般的中風,也許是先天的動靜脈畸形破裂造成的腦出血。又如二十多年前,一位10歲女孩來看門診說:「我有時從椅子上站起來,或是走得快一點時,手腳就會自己動起來,但一下子就好了。」簡直就是「陣發性動作誘發型運動不良症」的最佳描述,讓我印象深刻。因此,當有人要問他親友的某種病痛時,我一定會打岔:「請問他幾歲?」當然,年齡加上精準的症狀描述是很好的診斷線索,但還是要靠醫師的分析、鑑別以及進一步的檢查,才能正確診療。歡迎瀏覽作者網站:http://blog.xuite.net/hcliujoy/blog
-
2022-10-12 癌症.其他癌症
吳淑珍眼瞼長惡性腫瘤 眼科醫提醒「反覆復發的針眼」是警訊
前總統陳水扁妻子吳淑珍左上眼瞼出現異物,經診斷為惡性腫瘤,10月10日在高雄長庚醫院手術切除,初步順利。眼瞼會長惡性腫瘤?醫師指出,眼瞼留80%為良性,20%是惡性,惡性之中有九成是基底細胞癌,一成是鱗狀細胞癌和皮脂腺癌。如果眼瞼反覆發炎、出現突起或腫塊,甚至出現少見的睫毛脫落症狀,都應提高警覺。吳淑珍左上眼瞼有異物 檢查結果是惡性腫瘤陳水扁於十月十日晚間在「陳水扁新勇哥物語」臉書專頁中透露吳淑珍手術訊息:「日前經慶明眼科盧兆功醫師切除腫瘤,吳淑珍的左上眼瞼已確診為惡性腫瘤。高雄長庚陳順勝教授安排楊怡慧醫師,留學英國倫敦大學眼科醫學博士,現任角膜科主任、眼整型科主治醫師,利用10月10日國定假日犧牲休息,幫吳淑珍做眼瞼腫瘤切除及重建手術,前後約2個小時以防止惡性腫瘤蔓延。未來重建後眼瞼形狀不理想再做修整。非常感謝楊主任及其團隊的高超醫術,並祝眼部挨刀的吳淑珍早日康復!」吳淑珍今年6月間確診,住院11天,一度消瘦到剩32公斤,今年7月過70歲生日,家人齊聚為她慶生,她當時氣色不錯。但吳淑珍今年健康考驗似乎特別多,家人發現她左上眼瞼有異物,經檢查確認是惡性腫瘤,安排在國慶日到高雄長庚手術,手術時間約2小時,陳水扁陪在妻子身旁,展現深情一面。【延伸閱讀:扁嫂吳淑珍眼瞼長惡性腫瘤 國慶日手術近況曝光】反覆復發針眼為徵兆 醫:有時併有潰瘍傷口三軍總醫院一般眼科主任呂大文表示,每年診間都會看到一到兩個眼瞼惡性腫瘤的病人,推估台灣每年可能有幾十例,以50到60歲以上年長者為主,女性比男性略多一些,病人主述多為「反覆復發的針眼」,有時併有潰瘍傷口,這種更要警惕。新竹諾貝爾診所眼科專科醫師連祐暘表示,不少門診病人抱怨「眼皮凸凸一顆」,最常見有兩種,會痛的常是良性的針眼,也就是麥粒腫,會出現紅腫熱痛等發炎症狀;不痛的常是因皮脂腺堆積導致的霰粒腫,大多熱敷就會消腫。要是腫塊反覆出現,通常就要做病理切片,確認是否為惡性腫瘤。眼瞼腫瘤20%是惡性 常被誤認為良性霰粒腫眼瞼腫瘤80%是良性的痣、黃斑瘤、囊腫、肉芽腫、血管瘤;20%是惡性腫瘤。惡性腫瘤中,九成是較不易轉移、預後較佳的基底細胞癌,常長在下眼皮或眼睛內側;一成是較容易轉移,好發下眼皮的鱗狀細胞癌、好發上眼皮的皮脂腺癌,後者常被誤認為是良性的霰粒腫,而被忽略。切除腫瘤術後定期追蹤 確認癌細胞是否轉移連祐暘指出,占惡性眼瞼腫瘤九成的基底細胞癌,第一好發部位是下眼皮,第二是眼睛內側,外觀常見一顆凸凸的,中間有潰瘍狀凹陷。基底細胞癌相對較不會轉移,大多局部侵襲,只要切除乾淨,預後較好。另外一成的惡性眼瞼腫瘤,常見好發於下眼皮的鱗狀細胞癌和好發於上眼皮的皮脂腺癌,雖然少見,但比較有機會轉移或侵犯神經。鱗狀細胞癌與日曬有關,易使皮膚發紅脫屑,外觀較無特色,易與其他皮膚疾病混淆,需切片檢查才能確認。皮脂腺癌較長在上眼皮,要是腫塊反覆發炎變硬,或是出現「睫毛脫落」這種針眼不會發生的病癥,就要特別小心。 連祐暘提醒,上眼皮的皮脂腺較旺盛,皮脂腺癌和霰粒腫都容易長在這邊,也都有腫塊,兩者常會被混淆,如果霰粒腫治療無效,就要小心評估皮脂腺癌的可能性。呂大文表示,治療上,眼瞼腫瘤通常在眼科門診切除,然後送病理切片;若發現惡性,就要安排二次手術,做更廣泛的切除,以免癌細胞經由眼眶旁的鼻腔和血流轉移。術後因眼皮被部分切除可能導致眼睛閉合不全,要暫時用紗布蓋著,以免角膜過乾,接著要安排眼瞼重建手術,通常重建後3到6個月,8成病人可恢復正常睜閉眼。但病人需要定期追蹤檢查,以確認癌細胞是否轉移;若已轉移,就要再做放射治療。【延伸閱讀:扁嫂吳淑珍眼瞼發現惡性腫瘤 醫師分析這種癌最容易忽略】
-
2022-10-11 癌症.其他癌症
扁嫂吳淑珍眼瞼發現惡性腫瘤 醫師分析這種癌最容易忽略
70歲的扁嫂吳淑珍近期切除左上眼瞼之惡性腫瘤、接受眼瞼重建手術。眼科專科醫師指出,80%眼瞼瘤是良性的痣、黃斑瘤、囊腫、肉芽腫、血管瘤,20%是惡性腫瘤,其中多數為較少轉移、預後較佳的基底細胞癌,常長在下眼皮或眼睛內側。剩下10%較容易轉移的,是好發下眼皮的鱗狀細胞癌、好發上眼皮的皮脂腺癌,後者常因誤認為良性的霰粒腫,而受忽略,若反覆發炎治不好,都應提高警覺。新竹諾貝爾診所眼科專科醫師連祐暘表示,眼科門診病人不少會抱怨「眼皮凸凸一顆」,最常見有兩種,會痛的常是良性的針眼(麥粒腫),有紅腫熱痛的發炎症狀;不通的常是因皮脂腺堆積導致的霰粒腫,大多熱敷就會消。要是腫塊反覆出現、治不好,通常就要做病理切片,以確認是否為惡性腫瘤。連祐暘指出,最常見的惡性眼瞼腫瘤是「基底細胞癌」,大約佔90%之多,好發部位第一名是下眼皮,第二名是眼睛內側,外觀常見一顆凸凸的,中間有潰瘍狀的凹陷。基底細胞癌相對較不會轉移,大多在局部侵襲,只要切除乾淨,病人預後也比較好。剩下10%的惡性眼瞼腫瘤,是好發於下眼皮的「鱗狀細胞癌」和好發於上眼皮的「皮脂腺癌」,雖然少見,但比較有機會轉移出去,或侵犯神經。連祐暘提醒,上眼皮的皮脂腺比較旺盛,皮脂腺癌和霰粒腫都容易長在這邊,也都有腫塊,因此兩者常會被混淆,如果霰粒腫治療無效,就要小心評估皮脂腺癌的可能性。要是腫塊反覆發炎變硬,或是出現「睫毛脫落」這種針眼不會發生的病癥,就要特別小心,可能是癌病。三軍總醫院一般眼科主任呂大文表示,每年診間都會看到一到兩個眼瞼惡性腫瘤的病人,推估台灣每年可能有幾十例,以50到60歲以上年長者為主,女性比男性略多一些,病人主述多為「反覆復發的針眼」,有時併有潰瘍傷口,這種更要警惕。呂大文表示,治療上首先要在眼科門診做切除,然後送病理切片。若發現是惡性,就要安排二次手術,做更廣泛的切除,以免癌細胞經由眼眶旁的鼻腔和血流轉移出去。術後剩餘的眼皮可能導致眼睛閉合不全,要暫時用紗布蓋著,以免角膜過乾。接著要安排眼瞼重建手術,通常重建後3到6個月後,8成病人可恢復正常睜閉眼。病人還需要定期追蹤檢查,以確認癌細胞是否轉移;若已轉移,就要再做放射治療。
-
2022-10-11 癌症.抗癌新知
哪些免疫治療有健保給付?醫師詳列常見免疫治療藥物使用條件
接續上篇的免疫治療介紹。在臨床醫療現場,由於免疫治療的新藥價格高昂,許多病患最關心的就是健保給付的問題。要使用免疫治療必須符合某些條件限制[1]:1.身體狀況良好。2.心肺與肝腎功能良好。3.部分腫瘤的PD-L1表現量須高於健保條文上的個別標準:這是非常重要的一點。許多研究均顯示腫瘤細胞的PD-L1表現量高,免疫治療藥物對腫瘤的反應強,療效才會好。4.每位病人每個適應症僅給付一種藥物且不得互換,治療期間也不可申報同一適應症中的其他標靶藥物。5.給付期限上限為2年。目前健保給付的免疫治療藥物有四種,包含兩種PD-1抑制劑(Pembrolizumab、Nivolizumab)及兩種PD-L1抑制劑(Atezolizumab、Avelumab)。CTLA-4抑制劑(Ipilimumab)則尚未納入健保給付範圍。根據食藥署的藥品適應症[2]及健保署的藥品給付規定[1],以不同免疫治療藥物為索引,整理出以下不同藥品的健保給付規定,供病患參照。Pembrolizumab(商品名:Keytruda、吉舒達):PD-1抑制劑1.晚期黑色素瘤:健保僅給付「腫瘤無法切除」或「轉移之第三期或第四期黑色素瘤」,而且「先前曾接受過至少一次全身性治療失敗」者。若為「腫瘤完全切除」或「第一期或第二期黑色素瘤」,雖然符合藥品適應症,但健保不予給付。2.轉移性非小細胞肺癌:健保僅給付「不適合接受化學治療」或「先前已使用過鉑金類化學治療失敗後疾病惡化」之晚期或轉移性患者,非鱗狀癌者需為「EGFR/ALK/ROS-1腫瘤基因原生型」、鱗狀癌者需為「EGFR/ALK 腫瘤基因原生型」。病人PD-L1表現量需符合「TPS≥50%」。3.典型何杰金氏淋巴瘤:健保僅給付「先前已接受自體造血幹細胞移植(HSCT)與移植後brentuximab vedotin (BV)治療,但又復發或惡化」的「成人」病患。若為「兒童」病患,則健保不予給付。4.晚期頭頸部鱗狀細胞癌:健保僅給付「先前已使用過鉑金類化學治療失敗後疾病惡化」的「復發或轉移性」患者,給付範圍不包含「鼻咽癌」,而且「與 cetuximab 僅能擇一使用,治療失敗時不可互換」。病人PD-L1表現量需符合「TPS≥50%」。若為「第一線治療」,則健保不予給付。5.晚期泌尿道上皮癌:健保僅給付「不適合接受化學治療」或「先前已使用過鉑金類化學治療失敗後又有疾病惡化」的「局部晚期無法切除或轉移性」患者。病人PD-L1表現量需符合「CPS≥10」。6.轉移性胃癌:健保僅給付「先前已使用過二線(含)以上化學治療均失敗後疾病惡化」的「轉移性胃腺癌」成人患者,但於109年4月1日後即不再給付新申請個案。吉舒達列在其他藥品適應症上,但未符合健保給付規定之癌症,包含:腎細胞癌、肝細胞癌、原發性縱膈腔B細胞淋巴瘤、高微衛星不穩定性或錯誤配對修復功能不足性癌症、子宮頸癌、子宮內膜癌、食道癌、三陰性乳癌、高腫瘤突變負荷量癌症等。Nivolumab(商品名:OPDIVO、保疾伏):PD-1抑制劑大致上與pembrolizumab的規定相同,但細部規定仍然有些許差異,因此需要仔細確認。1.晚期黑色素瘤:健保僅給付「腫瘤無法切除」或「轉移之第三期或第四期黑色素瘤」,而且「先前曾接受過至少一次全身性治療失敗」者。若為「腫瘤完全切除」或「侵犯至淋巴結」者,雖然符合藥品適應症,但健保不予給付。2.轉移性非小細胞肺癌:健保僅給付「不適合接受化學治療」或「先前已使用過鉑金類化學治療失敗後疾病惡化」之晚期或轉移性患者,非鱗狀癌者需為「EGFR/ALK/ROS-1腫瘤基因原生型」、鱗狀癌者需為「EGFR/ALK 腫瘤基因原生型」。病人PD-L1表現量需符合「TC≥50%」。3.晚期腎細胞癌:健保僅給付「先前已使用過至少二線標靶藥物治療均失敗後疾病惡化」之「晚期且病理上為亮細胞癌」之成人患者。若為「先前未曾接受治療」者,雖然符合藥品適應症,但健保不予給付。若不是「亮細胞癌」,健保也不給付。4.晚期頭頸部鱗狀細胞癌:健保僅給付「先前已使用過鉑金類化學治療失敗後疾病惡化」的「復發或轉移性」患者,給付範圍不包含「鼻咽癌」,而且「與 cetuximab(商品名:爾必得舒)僅能擇一使用,治療失敗時不可互換」。病人PD-L1表現量需符合「TC≥10%」。5.典型何杰金氏淋巴瘤:健保僅給付「先前已接受自體造血幹細胞移植(HSCT)與移植後brentuximab vedotin (BV)治療,但又復發或惡化」的「成人」病患。若「接受3種或3種以上全身性療法,包括自體造血幹細胞移植(HSCT)」後復發或惡化者,雖然符合藥品適應症,但健保不予給付。6.晚期泌尿道上皮癌:健保僅給付「不適合接受化學治療」或「先前已使用過鉑金類化學治療失敗後又有疾病惡化」的「局部晚期無法切除或轉移性」患者。病人PD-L1表現量需符合「TC≥5%」。7.轉移性胃癌:健保僅給付「先前已使用過二線(含)以上化學治療均失敗後疾病惡化」的「轉移性胃腺癌」成人患者,但於109年4月1日後即不再給付新申請個案。8.晚期肝細胞癌:適應症為治療「先前經sorafenib(商品名:蕾莎瓦)治療」患者,但健保給付規定須同時符合五項條件,包含「Child-Pugh class A」、「先前經 T.A.C.E.於12個月內≥3次局部治療失敗」、「已使用過至少一線標靶藥物治療失敗後疾病惡化」、「未曾進行肝臟移植」、「於109年4月1日前經審核同意用藥,後續評估符合續用申請條件者」,而且「與 regorafenib(商品名:癌瑞格)、ramucirumab(商品名:欣銳擇) 僅能擇一使用,治療失敗時不可互換」。但於109年4月1日後即不再給付新申請個案保疾伏列在其他藥品適應症上,但未符合健保給付規定之癌症,包含:惡性肋膜間皮瘤、胃食道癌或食道腺癌、轉移性大腸直腸癌、食道鱗狀細胞癌。Atezolizumab(商品名:Tecentriq、癌自禦):PD-L1抑制劑1.晚期泌尿道上皮癌:適應症為治療「局部晚期或轉移性」患者,不論是「接受鉑金類化學治療後疾病惡化」或「不適合鉑金類化學治療之一線患者」,皆符合健保給付標準。病人PD-L1表現量需符合「IC≥5%」。2.轉移性非小細胞肺癌:健保僅給付「不適合接受化學治療之一線」或「先前已使用過鉑金類化學治療失敗後疾病惡化」之晚期或轉移性患者,非鱗狀癌者需為「EGFR/ALK/ROS-1腫瘤基因原生型」、鱗狀癌者需為「EGFR/ALK 腫瘤基因原生型」。病人PD-L1表現量需符合「TPS≥50%或IC≥10%」。癌自禦列在其他藥品適應症上,但未符合健保給付規定之癌症,包含:肝細胞癌、三陰性乳癌、小細胞肺癌。Avelumab(商品名:Bavencio、百穩益):PD-L1抑制劑轉移性默克細胞癌:健保僅給付「先前已使用過鉑金類化療藥物治療失敗後疾病惡化」之「轉移性第四期默克細胞癌」之成人患者。百穩益列在其他藥品適應症上,但未符合健保給付規定之癌症,包含:晚期腎細胞癌、泌尿道上皮癌。參考文獻:1.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署—藥品給付規定—第九節 抗癌瘤藥物(111.7.28更新)2.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西藥、醫療器材及化粧品許可證查詢3.FDA approves pembrolizumab for BCG-unresponsive, high-risk non-muscle invasive bladder cancer【本文獲問8健康新聞網授權刊登,原文標題:【洪家燕醫師】新的免疫治療好厲害!健保老司機帶你搭上治療新希望列車】
-
2022-10-10 癌症.抗癌新知
運用人體機制精準殺死癌細胞 專科醫詳解免疫治療原理及適用哪些癌症
免疫治療是什麼?癌症的傳統治療包含開刀、放射線治療、化學治療。隨著醫療發展,現在多了許多新興療法,包含標靶治療、免疫治療等。相較於開刀、放射線、化學物質用外力破壞癌細胞,免疫治療的理念就是希望藉由提升或恢復人體原有的免疫系統去攻擊癌細胞。免疫治療在近十年來蓬勃發展,致力於研究癌症免疫治療的詹姆斯•艾利森(James Allison)博士和本庶佑(Tasuku Honjo)博士,也因此獲頒了2018年的諾貝爾醫學獎與2014年的唐獎。大家一定會好奇,如果人體身上原本就有免疫系統的話,癌細胞又怎麼會持續生長而不受消滅或控制呢?科學家們發現,癌細胞非常聰明,他們會創造一個適合腫瘤生長的微環境(tumor microenvironment),讓免疫細胞難以在腫瘤附近作用,進而躲過免疫系統的攻擊。我們可以把免疫想像成一套有煞車和油門的平衡系統:當油門變強,免疫細胞就會開始攻擊;當煞車變強,免疫細胞就會被迫停工。癌症便是利用加強免疫的煞車系統,以躲避免疫細胞對癌細胞的攻擊,繼而持續增長。免疫治療所用的概念,就是去恢復免疫系統原有的油門功能。利用各種方法活化免疫細胞,讓免疫細胞能成功辨識並殺死癌細胞。廣泛而言,免疫治療是一個大概念,其中涵蓋了許多正在發展的療法,包含免疫檢查點抑制劑(Immune checkpoint blockade)、免疫細胞治療(Adoptive cell therapy)、癌症疫苗(Cancer vaccinology)等等[1]。目前大家講的免疫治療,通常以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為主。關於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的臨床證據比較多效果也比較明確,許多癌症均被列為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的治療適應症。因此,本篇文章會著重於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的介紹,下文的免疫治療將泛指免疫檢查點抑制劑。CTLA-4、PD-1、PD-L1是什麼?談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的作用機制免疫系統在攻擊外來細胞的時候,會有自我調節的機制。煞車踩過度,可能會造成癌細胞肆意侵略;油門踩太多,也可能讓免疫細胞攻擊自己體內的器官,造成自體免疫疾病。因此,在免疫反應活化的過程中,會有好幾個免疫系統檢查點(Immune checkpoint),去抑制過度活化的免疫反應,CTLA-4(Cytotoxic T lymphocyte antigen 4)和PD-1(Programmed cell death)便是兩個最著名的例子。癌細胞就是利用這些免疫檢查點,逃過免疫系統的攻擊。CTLA-4免疫細胞活化時,會需要T細胞的CD28受器(刺激型受體)和抗原呈現細胞上的B7配體結合。但是當T細胞上的受器變成CTLA-4(抑制型受體),免疫反應就會被抑制。當科學家們發現這個現象,便猜測:如果我們抑制CTLA-4,是否就可以減少免疫反應被抑制,達到負負得正的效果,將抑制性的免疫反應重新活化,進而殺死腫瘤細胞。因此,研發出CTLA-4抑制劑—Ipilimumab(商品名:Yervoy、益伏),應用在黑色素瘤上,獲得了很好的效果,長期追蹤的數據顯示,用了益伏的晚期黑色素瘤病患增加了3年的存活期。然而,後續的研究想把同樣的經驗複製到其他癌症上,卻未能如預期般理想。原因可能是因為腫瘤的微環境及CTLA-4的機制並不如我們想像的那麼簡單,未來還有待更多研究去證實CTLA-4抑制劑的有效性。PD-1/PD-L1相較於CTLA-4,PD-1的藥物研發就比較多,也應用在比較多癌症的治療上。跟CTLA-4一樣的是,PD-1也是一個抑制型的受體,當有配體與之結合時,就會抑制免疫細胞的活化反應。腫瘤細胞會表現出可以跟PD-1結合的配體PD-L1,就會導致免疫系統被抑制。當腫瘤的PD-L1表現越高時,就能結合越多抑制型的PD-1受體。因此,科學家們針對這樣的機制,研究出了抑制PD-1和PD-L1的藥物,希望可以透過抑制免疫檢查點,去重新活化免疫細胞清除腫瘤。台灣常用的PD-1及PD-L1藥物有三種:Pembrolizumab(商品名:Keytruda、吉舒達):PD-1抑制劑Nivolumab(商品名:OPDIVO、保疾伏):PD-1抑制劑Atezolizumab(商品名:Tecentriq、癌自禦):PD-L1抑制劑免疫治療適用的癌症類別根據組織學特性,癌症可分為固態瘤(Solid tumor)及血液腫瘤(Hemalogical cancer)。固態瘤指的是有一明顯之團塊,非液體或囊腫,在血液裡的癌細胞就不算是固態瘤。上皮細胞癌(carcinoma)及肉瘤(sarcoma)等都屬於固態瘤的一種。免疫治療適用的癌症主要都是固態瘤。台灣健保有給付的免疫治療癌症適應症有:1.晚期黑色素瘤(Melanoma)2.轉移性非小細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NSCLC)3.典型何杰金氏淋巴瘤(Classical Hodgkin’s lymphoma)4.晚期泌尿道上皮癌(Urothelial carcinoma)5.晚期頭頸部鱗狀細胞癌(Head and neck squamous cell carcinoma)6.轉移性胃癌(Metastatic gastric cancer)7.晚期腎細胞癌(Advanced renal cell carcinoma)8.晚期肝細胞癌(Advanced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9.轉移性默克細胞癌(Merkel cell carcinoma)以上的癌別還是分別需要符合不同的臨床條件,健保才會給予給付,詳細條文請見衛福部健保署藥品給付規定[2],其中需注意從109年4月1日起,轉移性胃癌及晚期肝細胞癌已從健保給付之癌別中被移除了。健保規定整理請見另一篇文章「常見免疫治療藥物的健保規定幫你整理在這裡」免疫治療的使用時機一般選擇癌症治療的原則是以臨床實證療效為主,加上其他各面向的考量,包含療效、副作用、價格、健保給付、保險規定等等。通常新興治療如標靶或免疫治療的價格通常比較高昂,在無健保或保險給付的情況下往往有許多可能有效的患者無法接受到這些有效治療。通常當醫師決定換藥時,可能是因為以下幾種原因:前一種藥物療效不佳、病人難以忍受藥物的副作用、病人負擔得起新藥物的價格(健保或病人自己的保險可給付)等等。雖然免疫治療提供了癌症治療的另一個選項,但不是每個病人都對免疫治療有良好的反應。癌症的治療,仍然要依據醫療團隊的專業判斷,選擇不同的治療方法。免疫治療藥物的健保規定只是主治醫師考慮的其中一個因素,最後仍要尊重主治醫師的判斷。若病人有自己的考量,也可以跟主治醫師討論,在決策共享下,共同決定一個最合適患者的治療方向。參考文獻:1.Waldman AD, Fritz JM, Lenardo MJ. A guide to cancer immunotherapy: from T cell basic science to clinical practice. Nat Rev Immunol. 2020;20(11):651-668.2.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署—藥品給付規定【本文獲問8健康新聞網授權刊登,原文標題:【洪家燕醫師】幫體內免疫系統催油門!運用人體機制精準殺死癌細胞的治療?】
-
2022-09-15 癌症.皮膚癌
80歲阿嬤長「青春痘」 診所醫師警覺發現竟是皮膚癌
南投縣80歲林姓阿嬤上唇右側長痘子,且轉成糜爛性腫塊,衛福部南投醫院切片手術,確診為「上唇惡性腫瘤」,安排腫瘤切除及鼻唇溝皮瓣重建手術,減少阿嬤長時間麻醉的風險。林阿嬤術後恢復良好,後續改為追蹤治療。南投醫院表示,長青春痘是相當平常的事情,如果長久未消失,甚至出現越長越快、變大或不規則形狀時,可能是癌變的徵兆,應盡快就醫檢查。80歲林姓阿嬤平時至名間鄉的文和佑生聯合診所追蹤慢性疾病,醫師阮千文觀察到她的上唇右側與人中有個糜爛性腫塊,將她轉至南投醫院就診,經切片手術後確診為惡性腫瘤。阿嬤與家屬得知罹癌嚇一跳,原以為只是顆消不掉的痘痘,而且疫情期間都戴口罩,鄰居也沒有發現阿嬤臉上病變,還好阮千文醫師請她脫下口罩後注意到異狀,很感謝阮千文醫師的警覺與轉診,而接手的南投醫院也很快地掌握病情,順利完成治療。南投醫院耳鼻喉科醫師賴文森說,患者的切片病理報告為「鱗狀細胞癌」,是亞洲人第二常見的皮膚惡性腫瘤,好發在臉部、嘴唇、耳朵,會依患者的狀況與腫瘤的型態給於治療建議,廣泛切除手術治療為目前標準治療方式。早期皮膚癌在手術後,大多可達到治癒的效果,不過由於病灶在臉部,需要整形外科醫師參與手術重建,減少患者在外觀上的缺陷,進而影響身心狀態。賴文森醫師與整形外科醫師呂明暐組成跨科別醫療團隊,擬定最適合病人的重建手術,一次到位進行腫瘤切除及立即性的鼻唇溝皮瓣重建手術。林阿嬤術後恢復良好,後續將回原診所繼續追蹤。
-
2022-09-10 癌症.食道癌
平均存活率不到2成 導致食道癌的飲食習慣有哪些及如何預防?
飲下一杯單一麥芽威士忌,感覺就能忘掉一天的苦澀嗎?當心了!長期飲用烈酒的習慣對你的食道與胃可是會帶來反效果的!台灣人喜愛喝高級烈酒,不管是金門產製的高粱,或蘇格蘭威士忌都各有擁護者,但在這些烈酒流入咽喉的同時,也燒灼著食道與腸胃,使人體承受慢性侵蝕之害;再加上代謝酒精時產生的致癌物,久而久之便會發展成癌化的細胞、癌前病變,並最終演變成上消化道的癌症。導致癌症的飲食習慣有哪些?不只飲酒,吸煙 (Cigarette)、飲酒 (Alcoholic)、嚼檳榔 (Betel nuts)合稱為高危險因子ABC,一項因子約將增加3~10倍的罹癌風險,3項習慣皆吻合的人,罹癌風險將是完全沒有上述習慣的人的79倍(數據取自台灣癌症基金會)。除此之外,喜歡大口吃肉、大口喝酒嗎?燒烤、醃製類,或是辛辣刺激的食物也容易刺激脆弱的食道,增加罹癌風險,因此我們也建議民眾減少食用上述種類的食物。而有些人則喜歡飲用「滾燙」的湯或茶類,這些飲食習慣也會增加對食道的刺激,從而導致食道表面的細胞癌化。這些習慣引發的作用是什麼?當食道長期有辛辣刺激的食物、酒類,或滾燙的液體經過、不斷刺激,引發其表面的粘膜產生異化,如此長期演變下來,將造成管腔內襯粘膜的「鱗狀上皮細胞」病變、形成「上皮鱗狀細胞癌」。食道的鱗狀細胞癌在亞洲約佔食道癌病患的8、9成,在台灣也是80%以上;病患以中年男子為主,在台位列男性十大癌症第九名,因此不可不注意啊!胃食道逆流導致的腺癌而食道癌的臨床表現共有兩種,除了鱗狀細胞癌,另一種是腺癌。這是指在食道下緣、靠近胃的腺體細胞,所發生的癌變。食道腺癌的發生原因與胃食道逆流有關,胃酸長期湧上食道與胃的交口「賁門」,導致附近的細胞發生變異。前期會出現名為「Barrett’s esophagus 巴瑞特氏食道」的癌前病變,症狀是食道粘膜的鱗狀上皮細胞由扁平細胞轉化為柱狀細胞,但是病患多半不會有顯著的症狀,而極容易遭到忽略。若未及時治療Barrett’s esophagus,病情可能持續惡化,引發食道腺癌。食道腺癌發生在已開發國家的比例較高,以美國為例,佔食道癌病患的8成以上;在台則不到2成。預防策略也是避免大量飲酒,導致嘔吐,若有胃食道逆流,建議及早救治,以免惡化。(數據取自台灣癌症基金會)食道癌五年存活率定期篩檢保平安從文章一路看下來,覺得很擔心嗎?其實食道癌並不可怕,台灣的治療技術成熟,在全球數一數二;但是往往病患來就醫時,病程已經發展得很嚴重了。因此希望大家將胃鏡、內視鏡視為重要的健檢項目,早期檢查、早期預防,就是成效最棒的治療方式了!東亞各國家因飲食與生活習慣,中日韓台皆是食道癌盛行的國家,然而日韓兩國注重早期篩檢,因此存活率遠高於台灣,方法值得借鏡。同時,注意飲食,多喝水、多吃富含維生素C的蔬果,並戒菸戒酒戒檳榔,這些都有助於身體對抗病症、降低癌症的罹患風險!莫待飲酒澆愁愁更愁,共勉之。參考資料:台灣癌症基金會-食道癌【本文獲問8健康新聞網授權刊登,原文標題:【李佳穎醫師】平均存活率不到2成的恐怖癌症!我該怎麼預防食道癌?】
-
2022-07-26 醫療.皮膚
身體出現的紅痣是什麼?跟皮膚癌有關嗎?醫詳解櫻桃血管瘤症狀
身體出現紅點、紅色的痣常會讓人納悶「這什麼?」,也有人會擔心「是癌症嗎?」,其實這是一種名為櫻桃血管瘤的良性血管瘤,黃柏翰皮膚科診所黃柏翰院長表示大多不用擔心,不過有些情況也還是要留意,以避免將皮膚癌誤認而延誤治療。身體出現紅痣、紅點是什麼?醫:大多是良性的櫻桃血管瘤。黃柏翰院長表示,外觀紅色的櫻桃血管瘤又被稱為紅痣,通常都很小,約直徑0.1~1公分。其身體各部位都可能出現,主要形成原因為靜脈血管擴張或增生所引起,因此一開始會是平的,常見過些日子就會凸起。不過使得靜脈血管擴張或增生的確切原因還有待研究,早期認為是老化現象,被視為長壽的象徵,因此也稱老年性血管瘤,但後來發現年輕人也會有,與遺傳、癌症的關聯性尚待更多證據證實。 櫻桃血管瘤不會自己消失,除非該處血管因栓塞而變黑,由於屬於良性病灶,不會變成惡性腫瘤,因此民眾發現時不用緊張,一般而言也不必治療;若想去除病灶,也可透過染料雷射或冷凍治療等方式進行。 紅痣、紅點就是櫻桃血管瘤?醫:也有其他問題長很像。即便櫻桃血管瘤為良性、發現紅點也大多為此,但發現紅點、紅痣也未必就一定是櫻桃血管瘤,也有可能是其他皮膚問題,包括惡性腫瘤。 黃柏翰院長指出,像是也算常見的蜘蛛狀血管擴張,外觀也是個紅點,不過會有些星芒狀、放射狀的延伸,形似小蜘蛛,通常是平的或不是那麼凸,按壓後會消失,手指放開後又會重新出現;此外,角化性血管瘤外觀也頗為相似,不過質地與外觀較粗較黑;而化膿性肉芽腫則是屬於快速長大的血管性皮膚病灶,1-2個月內就可發現明顯變大,且輕碰會流血。 外觀神似而須列入鑑別的惡性腫瘤,包括結節狀基底細胞癌,屬於基底細胞癌中較為罕見的類型,較常在日光曝曬的部位形成,在屬於有色人種的亞洲人身上大多接近黑色,但因膚色的關係,在白人身上就可能呈現紅色,恐與櫻桃狀血管瘤難辨,因此也須加以鑑別。而無黑色素性黑色素細胞瘤也是白人較常見,此種黑色素瘤因不具黑色或深色外觀,因此其膚色、粉紅色或紅色的外觀令早期診斷更加困難,有時外觀與病毒疣相似,若進行冷凍治療遲未好轉,應多留意。痣出現很久就不是皮膚癌?醫:未必,掌握1觀念助防範!發現身體出現紅點不用緊張,大多為櫻桃血管瘤,但民眾只從外觀也可能誤判,那麼到底什麼情況下會建議儘早就醫? 對此黃柏翰院長表示,其實皮膚良性、惡性腫瘤種類都不少,特徵也相當多元,有得甚至沒有明顯特徵。而民眾常認為出現較久就不用擔心,其實也不然,像是基底細胞癌長得像再平常不過的痣,被皮膚科醫師無意中發現時,病患還常堅持這只是一顆痣,而不願切除。鱗狀細胞癌則長得像病毒疣,發展也慢,常需十多年的時間才會從日光性角化進展成為皮膚癌。而較罕見的皮膚淋巴癌則沒有明顯特徵,大多形似濕疹,有時脫屑,外觀長期沒有變化。 至於惡性度極高的黑色素瘤,則有ABCD4警訊可供民眾辨識,包括外觀不對稱(Asymmetry)、邊緣不規則(Border irregularity)、顏色不均勻(Color variation)、直徑大於0.6公分(Diameter),民眾自我檢查時如果發現這些特徵,便鼓勵盡早檢查。不過就算符合這些特徵也未必就是黑色素瘤,只是民眾必須警覺。而透過這幾點來觀察,雖然可以揪出黑色素瘤,但若只以此觀察,依然無法揪出其他皮膚癌。 因此黃柏翰院長建議,只要發現痣或任何顏色之皮膚腫瘤慢慢變大、異常出血、外觀怪異等任何異常、可疑現象,都應該考慮找皮膚科醫師診斷與檢查,就算是已經出現很久了沒變化也是一樣,看個心安也好,以避免確實是癌症卻遲未就醫,特別是常曝曬者也建議定期檢查。台灣皮膚癌與其他癌症相比之下相對罕見,但最常見的基底細胞癌,風險族群就以陽光曝曬處居多,農夫、茶農、果農、工人等需長時間曝曬者都應留意。身體出現痣、出現紅點不必緊張,可疑現象盡早作個檢查,更有助安心之餘確保健康! 《延伸閱讀》 .手腳掌有黑痣是癌症?醫:5徵兆注意黑色素瘤 .皮膚長痣是皮膚癌嗎?醫教簡單3招自我檢測! 以上新聞文字、圖片皆屬《今健康》所有,網站、媒體、論壇引用請註明出處。
-
2022-07-21 焦點.元氣新聞
拜登演說中自爆罹癌?白宮緊急澄清:之前曾罹患、目前已痊癒的皮膚癌
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20日在馬薩諸塞州(Massachusetts)進行一場演說時意外說出「這就是為何我和一起長大的朋友們罹癌」,一席話引起外界譁然,不過白宮隨後立即澄清拜登指的是他成為總統之前曾罹患、目前已痊癒的皮膚癌。根據報導,拜登20日在馬薩諸塞州一座停止運作的火力發電廠外進行演說並談到氣候變遷,他回憶道自己在家鄉德拉瓦州(Delaware)一系列煉油廠旁長大,而這些煉油廠更是該地區汙染的罪魁禍首。拜登談到需要擺脫對石油燃料的依賴時提到「這就是為何我和與我一起長大的許多人都患有癌症,以及為什麼德拉瓦州長時間以來癌症發病率都是全國最高」,此語一出引發外界對現任美國總統身體狀況的擔憂。對此,白宮發言人貝茲(Andrew Bates)立即澄清拜登指的是在他上任之前已被切除的「非黑色素瘤皮膚癌」(Non-melanoma Skin Cancer),貝茲在推特上解釋道「這(皮膚癌)就是總統所指的」。根據去年11月公佈的總統健康摘要,拜登在擔任總統之前已經切除幾處局部的非黑色素瘤皮膚癌,並補充說「目前沒有任何可疑的皮膚癌」。疾病百科/皮膚癌皮膚癌是指皮膚表面發生的惡性腫瘤,好發生臉、頸、手臂常被陽光照射的部位,最常見的三種為:基底細胞癌、鱗狀細胞癌、黑色素細胞癌。基底細胞癌是最常見的皮膚癌。它的惡性度較低,幾乎不會轉移,大多以手術切除即可根治。由於鱗狀細胞癌會轉移且即使手術切除,仍有復發的可能,鱗狀細胞癌的預後與發現的早晚有關,因此及早發現,治療容易且預後較佳。黑色素細胞癌容易轉移且難治療,只有在早期發現的情況下,予以手術切除才有治癒的機會。>>看更多
-
2022-07-05 癌症.皮膚癌
維他命B3能預防皮膚癌嗎?皮膚科醫學會有指引
讀者Leah在2022-6-10利用本網站的「與我聯絡」來詢問「用維他命B3來預防皮膚癌」以及「用維他命C來保護皮膚」是不是偽科學。我會用兩篇文章來討論這兩個議題。有關維他命B3的部分,讀者Leah的提問是:「在美國,越老越多皮膚科專科醫師宣稱口服高劑量維他命B3(每日1,000mg)可以預防皮膚癌,甚至是在診所內販售。由於家人長輩有melanoma病逝的家族史,自己本身曾經手術切除basal cell carcinoma,但口服高劑量維他命B3讓我感到red flag,憶起教授昂貴的尿一文,維他命B3又是水溶性,超高劑量人體能夠吸收?先感謝您的寶貴時間閱讀本函,困擾許久,也一直不知道從何求證,才打擾您進行詢問。保養護膚的偽科學似乎也不亞於保健養生的偽科學。」這位讀者所說的維他命B3,應該是其衍生物「煙酰胺」(Nicotinamide)。根據一篇去年發表的論文,大多數皮膚科醫生會開具口服煙酰胺來給病患預防皮膚癌。這篇論文的標題是Systemic Photoprotection in Skin Cancer Prevention: Knowledge among Dermatologists(皮膚癌預防中的全身光保護:皮膚科醫生的知識),而它的摘要裡有說:「一百零八位皮膚科醫生回答了調查。 大部分(85.2%)表示口服光保護劑具有預防皮膚癌的作用,而主要是提到煙酰胺。……大多數皮膚科醫生 (>80%) 都知道有科學報告顯示口服全身性光保護劑對非黑色素瘤皮膚癌 (NMSC) 的影響。」這段話所說的「科學報告」,主要指的是2015年發表在新英格蘭醫學期刊的A Phase 3 Randomized Trial of Nicotinamide for Skin-Cancer Chemoprevention(煙酰胺用於皮膚癌化學預防的 3 期隨機試驗)。這項研究只調查「非黑色素瘤皮膚癌」,也就是「基底細胞癌」和「鱗狀細胞癌」,而結果是,高風險的人(曾經罹患過這兩種癌)每天口服1,000毫克煙酰胺可降低罹患新生基底細胞癌的風險20%,也可降低罹患新生鱗狀細胞癌的風險30%。(註:新生的意思是新長出來的)請注意,這項研究是針對已經罹患過基底細胞癌或鱗狀細胞癌的人,而且也與黑色素瘤皮膚癌完全無關,所以口服煙酰胺並不適用於一般人(非高風險的人),也沒有可以預防黑色素瘤皮膚癌的證據。事實上,在試驗期間裡有發生6 例原位黑色素瘤和 4 例侵襲性黑色素瘤,而它們是均勻分佈在煙酰胺組和安慰劑組之間。這也就意味著,口服煙酰胺並不能預防黑色素瘤皮膚癌。縱然是針對高風險的人,美國和歐洲的皮膚科醫學會也都沒有建議要口服煙酰胺。美國皮膚科學會是在2018年發表兩篇指南論文,而它們都是說:「沒有足夠的證據推薦使用口服煙酰胺」,請看Guidelines of care for the management of basal cell carcinoma(基底細胞癌治療護理指南)Guidelines of care for the management of cutaneous squamous cell carcinoma(皮膚鱗狀細胞癌治療護理指南)歐洲的皮膚病學論壇,皮膚腫瘤學協會,和癌症研究與治療組織在2020年聯合發表European interdisciplinary guideline on invasive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of the skin: Part 1. epidemiology, diagnostics and prevention(歐洲侵襲性皮膚鱗狀細胞癌跨學科指南:第 1 部分:流行病學、診斷和預防)。它說:「煙酰胺已被用於高危患者後續皮膚鱗狀細胞癌的化學預防,但不常規推薦。」由此可見,皮膚科醫師開具口服煙酰胺來給病患預防皮膚癌,是出自他們個人對於文獻的樂觀解讀,而不是遵循皮膚科學會的指引。今年發表的兩篇綜述論文也是一方面樂觀看待,另一方面卻給予「弱推薦」和「應進行討論」這樣的評論:2022-2-8:Effect of Nicotinamide in Skin Cancer and Actinic Keratoses Chemoprophylaxis, and Adverse Effects Related to Nicotinamide: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煙酰胺在皮膚癌和光化性角化病化學預防中的作用以及與煙酰胺相關的不良反應:系統評價和薈萃分析)。結論:「有皮膚癌病史的健康患者或器官移植受者應考慮口服煙酰胺(評級:弱推薦;中等質量證據),尤其是基底細胞癌和皮膚鱗狀細胞癌。」2022-3-28:Oral nicotinamide for non-melanoma skin cancers: A review(口服煙酰胺之用於非黑色素瘤皮膚癌:綜述)。結論:「目前的證據尚不確定口服煙酰胺補充劑可降低非黑色素瘤皮膚癌的發病率,但它構成了一種低風險管理選擇,可能與高風險個體特別相關,應作為這些患者的一種選擇進行討論。」所以,有關維他命B3能預防皮膚癌的聲稱雖然不是偽科學,但它的科學證據卻還嫌薄弱。原文:維他命B3能預防皮膚癌嗎
-
2022-07-04 癌症.皮膚癌
倪匡逝世/生前患皮膚癌,曾說:不怕死當作是解脫
名作家倪匡逝世,享年87歲。據倪匡生前朋友透露,倪匡生前患有皮膚癌,已在港島防癌會「賽馬會癌症康復中心」住院一段時間,身形也明顯消瘦。他離世前對朋友表明,「唔怕死」(不怕死),又形容離開人世「早日解脫」。據星島網,倪匡在2019年時曾透露患有皮膚癌,前後看過7位醫生,但當中有3人說是癌症,4人說是濕疹,最後發現有惡性腫瘤,斷定是皮膚癌。倪匡曾對朋友交代說,身上大大小小毛病有十幾種,折磨了他二、三十年,而皮膚病問題亦有十幾年,透露腿部的腫瘤有一巴掌這麼大,情況不樂觀。「潰爛了又發炎,醫生當作濕疹來醫,搽了一些藥膏,感覺又好了一點。」醫生曾建議倪匡接受化療,但他自覺很快與疾病同歸於盡,故不打算做手術化療。另據香港電台「鏗鏘說」節目,30年前的倪匡受訪時曾說:「這個國家不屬於百姓,國家是屬於極權統治者的,跟百姓沒有關係。」一些大陸網友則回應說:「倪老先生說的話都是事實,至今都無誤是因為看的清楚看的透徹。一個寫小說的人理解歷史,分析合乎邏輯且觀人於微,是個善良風趣又有智慧的人,共產黨的確不可信,傻瓜才信!」、「根本先知阿!30年前講的話今日一一應驗。」也有網友稱,「倪匡:100多萬人上街都沒用!頂,預言好神」、「怪不得在大陸後來看不到倪匡了。凡是反共產黨者皆被封殺,凡是舔共產黨的就被奉為上賓款待」、「不是他準,而是太多人都視而不見,都認為事不關己,都認為誰管都一樣,才會有現在的香港」、「30年前已預言了今日的香港!倪匡真是一個智者!是我最尊敬的作家」 【疾病百科】皮膚癌大部分的皮膚癌都發生在臉部、頸部、前臂和手背等暴露於陽光的部位,陽光中的紫外線是導致皮膚癌最主要的原因,另外人工紫外線如太陽燈及日光浴中心,或將皮膚曬成古銅色的燈具,也可能導致皮膚癌。最常見的三種為:基底細胞癌、鱗狀細胞癌、黑色素細胞癌。>>看更多
-
2022-06-21 癌症.食道癌
何時該切除食道?醫師詳解食道癌手術過程及術前術後照顧
認識人體腸道構造食道是一條中空管狀構造,由外層的肌肉和內層的黏膜構成,總長度約25公分,上面接著下咽部,下面接著胃部。食物吞入後的路徑,是從口腔、咽部、食道、胃,再到小腸、大腸消化吸收,最後形成排泄物由肛門排出。食道就像一個中繼站一樣,功能是靠肌肉收縮把食物送到下面的腸道消化吸收。如果食道堵住了,食物就無法被送下去,人體便無法獲得營養,可能會產生體重減輕、吞嚥困難的症狀。食道癌手術切除時機在台灣,食道癌有九成都是鱗狀細胞癌,由內層黏膜細胞增生形成。這種鱗狀細胞癌好發於老菸槍身上,而且通常長在食道的中上段。腫瘤起初還沒變大時,因為還沒塞著整個食道管徑,通常不會有很明顯的症狀。除非剛好做胃鏡發現食道病灶,不然大部分人都是等到有症狀才發現腫瘤,這時癌細胞常常都已經轉移出去。腫瘤如果長到黏膜下層,因為會有轉移出去的風險,就要做手術切除。如果影像上已經確定有轉移到淋巴結,不只要進行手術,還要加上術前化療、放療,先讓腫瘤縮小、把轉移出去的癌細胞殺死,再做手術切除,會切得比較乾淨。食道癌手術核心概念了解食道癌的術前、術後照顧前,先認識食道癌手術的基本概念會非常有幫助。食道癌的手術是一種腸道重建手術,雖然步驟十分繁雜,也常常耗時六七小時以上,但其實它的核心概念非常簡單。1. 食道切除與腸道重建手術精髓就是把長了腫瘤的食道切除,再把胃管拉上去跟剩下的食道接合在一起。胃管指的是把原本胖胖的胃切成一條細細的管狀構造,再拉到胸腔代替原本食道的功能。整個手術最重要的地方是胃管和食道的接合處,如果血液循環不好或是沒有接好,會讓傷口癒合不佳,有可能在術後發生滲漏的情形。一旦有滲漏,食物就沒辦法好好送到腸道消化吸收,產生非常嚴重的併發症。食道很長,佔據了一小段頸部、整段胸腔以及一點腹腔的空間,中間會經過許多重要構造,如主動脈、心臟、喉返神經等。把食道跟其他構造分離時,要格外小心不能傷到其他重要構造,因此手術時間往往會耗時較久。傳統食道癌手術會在胸及腹部切一條很長的傷口,但現在已經很少這樣做。現在食道癌切除都是使用胸腔鏡及腹腔鏡,分別在胸腔與腹腔各切幾個小小的傷口。如果食道癌病灶比較高的話,也會從脖子清除淋巴結,從兩側脖子各切出一條傷口。因為術後可能會流血、接合處可能會滲漏,醫師會在傷口附近置放引流管,除了引流組織液外,也可觀察有無滲漏的情形。2. 空腸造瘻新接好的管子,在還沒確認功能前,不太適合一下給予太大量的內容物,避免壓力太大造成管子接合處滲漏。食道癌手術也是一樣,剛接好的胃管和食道,不能馬上給予食物,如果接合處破洞,食物跑到其他地方,可能會造成嚴重的感染,產生危險的併發症。因此,在食道癌術中,除了把食道切除並做腸道重建外,醫師還會放一個空腸造廔,以供術後短暫的餵食管道。空腸屬於小腸的其中一段,空腸造廔的作法就是直接經過皮膚放一根管子到空腸,如此一來食物便可直接進入小腸消化,不經過口腔、食道以及剛接好的胃管。食道癌術前準備食道癌的術前準備跟其他手術差不多,一樣是要做好術前評估、填寫同意書、前一天晚上12點開始禁食。比較特別的是腸道準備,因為要進行腸道重建手術,希望腸道內是完全乾淨的,所以會在前三天開始調整飲食並進行清潔灌腸。 食道癌術後照顧重點上述有提到,手術的核心概念是把食道腫瘤切除再重新接合腸道,因此術後最重要的便是維持腸道的暢通,希望能恢復原本腸道的功能—進食並消化吸收營養。以下列出術後的照顧重點:維持腸道暢通:最大的關注重點是胃及食道接合處有無滲漏。若有滲漏,則可能產生感染的症狀。此外,也要注意排便情形。即使接合處沒有滲漏,灌食後仍無法排便,代表腸道出了問題,要通知醫師尋找背後的原因。留意併發症:食道旁邊有許多重要構造,即使盡量避免,術中仍有可能不小心傷及無辜。傷到喉返神經,則可能會造成單側或雙側的聲帶麻痺,導致聲帶沙啞或呼吸困難;傷到胸管,則可能產生乳糜露滲漏(Chylothorax)導致免疫力低下或營養吸收不好。術後如果注意到上述症狀,或有任何異狀,務必告知醫師或護理師。疼痛控制:跟所有手術一樣,只要有傷口的地方,就有可能會產生疼痛的情形。每個人對疼痛的感受不同,一般術後都會給予止痛藥,但如果仍然疼痛難耐,可告知護理師或醫師,請他們調整止痛藥種類或劑量。傷口及引流管照護:術後會由醫師或護理師定期換藥,視傷口情形決定何時拆線。注意維持傷口清潔乾燥,期間發現傷口有紅腫熱痛或敷料滲濕的情形,請告知醫療人員來評估。除了傷口外,身上會有非常多的引流管,用來引流和觀察傷口滲漏的情形,是非常重要的一個評估工具!可採取半坐臥姿以利引流管引流,並盡量避免管路拉扯或受壓。醫師會評估每日引流管的流量及顏色,再決定何時拔除引流管。呼吸調整:手術會使用胸腔鏡,而胸腔鏡的原理是讓其中一側的肺部塌陷,增加手術空間。因此,術後可多深呼吸、咳嗽,讓肺部擴張回原本的大小。有些醫師會在術後固定抽痰,避免吸入性肺炎的產生。營養調控:手術對腸道來說是一個很大的壓力,需要一點時間讓腸道休息恢復。術後會先從靜脈給予營養,接著再慢慢從空腸造瘻灌奶。如果灌奶後,排泄都正常、沒有嘔吐的情形,就可以開始練習經口進食。一開始會從喝水開始,再慢慢調整為半流質、流質食物,等到可以吃固體食物時,就會拔除空腸造瘻。復健訓練:手術後胃管會取代食道的功能,成為胸腔內食物經過的通道,但是胃管畢竟不是食道,功能沒辦法像以往一樣健全。因此,術後都要進行吞嚥復健訓練,配合上述營養調控慢慢調整食物,避免吞嚥嗆到產生吸入性肺炎,造成嚴重的併發症。另外,術後在允許範圍內要盡早下床活動,可促進消化、痰的排除,加速復原速度。出院後醫師會安排定期門診追蹤。除了關注排便、傷口、營養、吞嚥復健之外,醫師會安排X光,確認有無吸入性肺炎,也會給予胃藥,舒緩胃食道逆流的症狀。另外,腸道接合處很容易產生疤痕組織,使管徑變狹窄,術後門診追蹤會安排在接合處放一支支架,避免術後管徑再狹窄。食道癌的切除是一個滿大的手術,術後照顧會比其他手術更辛苦。但只要好好遵從醫囑,注意自己的進食、營養情形,都可以很好的復原。術後再接受其他治療,就能更徹底把癌細胞清乾淨,勇敢戰勝食道癌!【本文獲問8健康新聞網授權刊登,原文標題:【趙盈凱醫師】認識食道癌手術—談食道癌術前術後照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