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5-09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搜尋
高風險族群
共找到
960
筆 文章
-
-
2022-05-08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桃園今+5494! 鄭文燦:65歲以上確診率上升要注意
桃園今天新增5494本土確診,桃園市長鄭文燦表示,今天確診人數比昨天6882人下降約2成,但目前還是陸續有確診個案,不代表每天都會下降,桃園65歲以上長者確診率略有上升,目前約6%,將密切注意。鄭文燦表示,桃園目前檢驗數量還很龐大,代表民眾有症狀或者快篩陽性後,正在送醫院檢驗途中;分析桃園病例,65歲以上長者確診率略有上升,雖然桃園長者疫苗接種3劑7成多是六都最高,但還是有一部分沒有打,且慢性病也是高風險族群,要特別注意。鄭文燦指出,桃園輕症居家照護的確診者採取「7+7」為原則,新版居隔規定實施以後,目前居家隔離人數1萬7449人,目前確診者採7+7方案有3萬687人,數量非常龐大。鄭文燦說,巨蛋體育館採檢站是快篩陽性綠色通道,採檢確診率超過9成5,平均每天有5000、6000件採檢量;目前醫師公會協調24診所參加基層採檢行列,已經陸續上線中,將公布衛生局網站。鄭文燦指出,目前有醫院參加線上視訊診療,也有診所參加該機制,會由第一線的醫師做線上診療,由護理師線上關懷照顧,如果開處方簽也會由附近的藥局由藥師來送藥服務,目前這類遠距醫療的方式已慢慢上線。
-
2022-05-06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快篩陽即確診」5月12日上路 侯友宜:能夠再快最好
指揮中心宣布,5月12日起快篩陽視同確診。但台北市長柯文哲及新北市長侯友宜從4月底就不斷喊話中央,被問及中央是否落後,侯友宜沒有回答,侯說這樣做可讓醫療量能擺在中重症,居家隔離轉型要趕快面對解決。對於中央開放居家檢疫、居家隔離及自主防疫等3類人「快篩陽=確診」,侯友宜表示,針對相關類別要擴大,前一段時間他都說,一定要讓中央把配套措施做好,昨天中央公布5月12日啟動,其實能夠再快最好。侯友宜說,考量全國PCR量能,尤其北北基桃地區,是否滿足民眾需要,PCR量能不是只有實驗室化驗最重要,重要是前端採檢,要動用很多醫事人員跟場所,PCR量能會有一定極限,就無法再往上,中央預估是20萬,新北一定會全力擴充量能,但也要有醫事人員採檢,所以希望才會推快篩陽,快速轉換後再推其他配套措施能夠更快速。侯友宜表示,快篩確認部分是否要經過醫師人員確認,整個系統傳遞如何做好通報、後端管理要做到更確實,這部分要趕快做,不然PCR到了一定程度,不趕快啟動「快篩陽視同確診」的話,以後挑戰會越來越大。針對「快篩陽=確診」,指揮中心在9天內從反對到昨天公布實施,柯文哲、侯友宜從4月底不斷呼籲,被問及是中央落後,還是因雙北不是綠營,先反對再說。侯友宜說,這樣做可讓後端醫療量能跟醫事人員全力先擺中重症跟高風險族群,也可以分一點力量做居家照顧,更重要的,居家隔離要轉型,要趕快面對解決,電子圍籬要解除,不然會讓公衛、行政體系要花時間跟浪費資源,是要確保中重症醫療量能,做好居家照護,侯友宜表示,新北現在居家照護人數3萬人,加上居家隔離4萬人,不能兩個都要守好,應該居隔要先轉型,讓民眾有自主意識,時間拖久了,民怨會很深,也浪費更多醫療資源在中重症上,希望可以快速轉換。侯友宜說,中央下午將針對居隔轉型開會,衛福部長陳時中有說要取消電子圍籬,這是從被動轉為主動的精神,只要把這部分做了,後面把快篩陽視同確診配套做好,全心全力做好居家照護跟後端中重症跟高風險族群。
-
2022-05-05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口服抗病毒藥今送57核心藥局 醫師開立處方可送藥到府
口服抗病毒藥物被視為與病毒共存重要戰備物資,指揮中心今天配發二萬人份藥物到全台57家核心藥局,並公布領藥條件和流程。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採居家照護的確診個案可透過「健康益友」APP或衛生局提供的電話專線聯繫遠距醫療,後經醫師開立處方就可由親友代領或由藥師送藥到府。羅一鈞表示,輝瑞的Paxlovid適用於12歲以上且體重大於等於40公斤,並有年齡大於等於65歲、癌症、糖尿病慢性腎病、吸菸、BMI大於等於30、具影響免疫功能疾病等患者。默沙東的莫拉皮拉韋則是用於18歲,12歲以上且體重大於等於40公斤,無法使用其他建議藥物且有年齡大於等於65歲、癌症、糖尿病慢性腎病、吸菸、BMI大於等於30、具影響免疫功能疾病等患者。羅一鈞表示,之前的方案需取得病人同意,但因居家照護個案無法簽署,因此以口頭詢問或簡訊方式作為替代,在電子病歷上記載已經過病人同意字樣就可算取得同意。處方箋傳回APP或電子郵件並連結到藥師送藥到府專區的1900多家藥局聯繫取藥。57家核心藥局會連結到1900多家藥局,任何有送藥到府的藥局到核心藥局領藥並送藥到府。羅一鈞表示,目前藥物已使用1415人份,包括輝瑞947人份、莫拉皮拉韋468人份。集中檢疫所也開始針對高風險族群投藥,之後將隨居家照護開立處方藥物用量會快速增加。根據指揮中心統計至5月4日數據,目前居家照護共8萬1706人。另外,羅一鈞也提醒,網路上出現販售兜售口服藥的網站,但目前口服抗病毒藥都是食藥署緊急授權,由指揮中心公費採購依照流程配送開藥,民眾買到都恐為偽藥,且是違法的行為。
-
2022-05-04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長輩確診幾天有藥? 醫:輕症5天內服藥住院 死亡風險降9成
台灣今年新冠肺炎本土病例累計超過10萬例,其中10%是60歲以上長者,大部分應服藥預防重症,卻因嚴管開藥,僅住院病人吃得到,4月底僅開出不到1000人份藥物,外界批評救命藥看得到、吃不到。根據發表於《新英格蘭醫學期刊》的最新研究,台大公衛學者指出,具有任一項高風險因子的輕症和中症患者,罹病5天內接受口服抗病毒藥Paxlovid,可降低88%住院死亡風險,病毒量大降10倍。台大公衛流病與預醫所教授陳秀熙研究團隊今透過直播報告科學防疫新知。團隊成員、醫師廖思涵指出,輝瑞Paxlovid第二、三期臨床試驗收案2246名病人,其中1049人接受一般治療,1053人接受輝瑞口服抗病毒藥。結果顯示,具有BMI≧25、慢性病、免疫疾病、神經疾患等任一高風險因子,被診斷為輕中症的病人,如果能在發病5天內吃藥,降低88%住院死亡風險、病毒量下降10倍。陳秀熙表示,根據台灣今年1月1日至4月30日的中重症及死亡資料推估,目前中症人數是重症的6倍,合理住院率是1%,高於國外的住院率0.6%。台灣需要繼續努力減少重症人數,進而調控住院率。建議居家照護中一定有高風險族群,這些人快篩陽性、症狀出現,應善用居家監測及藥物,儘速安排就醫和給藥,才能精準調整醫療量能分配。廖思涵表示,藥物是阻止疾病進展的利器,確診個案在居家照護期間,發病五天內應接受評估症狀程度及風險因子,並給予抗病毒藥,目前實證顯示輝瑞Paxlovid是首選,若不適合吃輝瑞,也可以吃默沙東的莫納皮拉韋。台大公衛學者林庭瑀說,新冠重症和死亡風險與共病症息息相關,美國研究顯示,慢性腎病、慢性肺病、糖尿病患者接種兩劑後發生突破性感染的勝算比高於一般人,分別是1.34、1.43及1.29倍,住院的勝算比則分別是一般人的2.22、1.37及1.81倍。免疫低下者住院風險也會增加52%。林庭瑀建議上述族群一定要接種追加劑,因為義大利及以色列研究顯示,對於60歲以上長者來說,追加劑降低感染、住院、重症、死亡的效果都比年輕人還要好;接種第四劑效果又比第三劑更好,60歲以上重症風險下降2倍,感染風險下降4倍。
-
2022-05-03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研究:曾染疫打第3劑mRNA疫苗 可能難抗Omicron
新數據顯示,先前曾感染COVID-19的人打第3劑輝瑞BNT(Pfizer/BioNTech)或莫德納(Moderna)mRNA疫苗,可能無法提高對抗變異病毒株Omicron的防護力。路透社報導,研究人員從去年11月到今年1月研究美國康乃狄克州近13萬名曾篩檢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的人,包括1萬676名感染Omicron的人。根據在同儕審查前公布於醫學研究論文預印本平台medRxiv的報告內容,約6%到8%的人曾感染先前版本的病毒。耶魯大學(Yale University)研究人員林德(Margaret Lind)表示,2劑mRNA疫苗確實有助先前曾染疫的人對抗Omicron,但「我們並沒有發現這群人接種第3劑加強針有額外的好處」。另一項發布於medRxiv、尚待同儕審查的加拿大研究也發現類似情況,超過2劑疫苗在保護先前染疫的人免受原始病毒株侵害方面「可能具有邊際遞增價值」。林德表示,這項訊息說明了3件事,第一,不論先前是否曾染疫,大家都應該接種2劑mRNA疫苗;第二,先前未染疫的人應打加強針;第三,先前曾染疫的人應該考慮接種加強針,尤其若他們屬於危及生命的併發症高風險族群,但也要意識到這可能無法顯著提供額外防護力。這還須進一步研究以證實結果。
-
2022-05-01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連三天單日確診破萬 專家籲降傳染病等級
陳時中:考慮降級 要看時機指揮中心公布,昨天新增本土病例一五○三三例,死亡三例。連續三天單日確診數破萬,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病例數較前一天成長百分之廿五,但疫情尚未到達巔峰,未來確診數將持續增加,目前最重要的四件事,分別是簡化疫調、輕症分流、即時藥物分配、接種疫苗,以建立群體防護力。新冠輕症患者達百分之九十九點六,為避免政府機器及醫療的正常運作被大量行政作業癱瘓,前疾管局長蘇益仁呼籲,將新冠肺炎從第五類法定傳染病降為第四類,比照流感併發重症。陳時中表示,的確有這樣考慮,「這日子一定會到。」但實施的時間點還要觀察。唾液篩劑 遭質疑和高端有關食藥署日前核准國內首款唾液快篩試劑,該廠商創辦人同時是高端副董事長兼總經理陳燦堅,多位藍營民代質疑圖利高端;陳時中昨反駁,「跟高端有關,有什麼關係?」正常公司按正常程序,依照科學證據,「廠商產品不分藍綠」。確診個案自主疫調回報系統今天上路,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民眾PCR陽性時,會根據採檢時或健保投保時留下的手機號碼,由簡訊門號「○九一一五一四五八八」傳送疫調系統連結通知,請確診個案主動回報密切接觸者資料,民眾切勿誤認是詐騙網址。莊人祥說明,系統內蒐集資料共四大類,包括基本資料、最早出現症狀或篩檢陽性日期、是否為孕婦或慢性疾病等高風險族群、密切接觸者等,也可透過系統了解是否須立即就醫。陳時中提醒,若填寫資料錯誤,會增加很多行政程序,收到疫調居隔單、安排後續診療的速度會變慢。明年脫罩?部分地區擬鬆綁國內專家認為,國人若要脫掉口罩,必須觀察到明年。陳時中表示,未來會隨疫情變化,朝部分地區不強制戴口罩來規畫。台北市長柯文哲希望市民快篩陽性再到醫院做PCR,陳時中說,目前並沒有這樣的規定,但已規畫未來除醫療專業判斷情形外,快篩陽性的人才能進行PCR採檢。昨公布三例死亡個案,包括先前基隆確診於家中死亡的六十多歲女性。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患者有癌症病史,上月廿一日快篩陽性到醫院採檢確診,隔日高燒到急診,經評估治療後狀況穩定返家,兩天後在家無呼吸,死因為新冠感染合併呼吸衰竭。另兩名死亡個案,八十多歲女性有糖尿病史,打一劑疫苗,另一名八十多歲男性為先前重症個案,沒打疫苗,有多重慢性病史。其他新增十六名中重症,中症年紀最小為十多歲國小男童,有神經系統疾病,瑞德西韋治療。
-
2022-05-01 養生.運動健身
有片|脂肪肝並不是肥胖才會有!營養師教你認識脂肪肝
脂肪肝是現代人的文明病,在外食的高油高鹽、大魚大肉還有聚餐喝酒的情況下,不論身材胖或瘦都有可能會得到脂肪肝。若沒有特別去檢查,患者很難察覺自己已經得到脂肪肝,因此認識脂肪肝非常重要,今天李婉萍營養師要教我們認識脂肪肝並了解自己是否已是高風險族群!影片中李婉萍營養師提到,脂肪肝的定義是:「肝臟內儲存的脂肪含量超過5%」,而脂肪肝好發於肥胖的人,若你不是肥胖族群但非常喜愛吃澱粉,也是高風險族群,常常把麵包當作正餐,或者喜歡吃玉米、馬鈴薯或地瓜等,雖然聽起來是健康的原型澱粉,但攝取過多的醣類會使醣類會在體內轉換成三酸甘油脂並儲存在肝臟,這樣不均衡的飲食也會使得肝臟代謝出現問題。所以要避免脂肪肝,我們應該要注意營養的均衡,避免攝取過多的醣類,素食族群也應注意像百頁豆腐、炸豆皮和花干等高度加工的食物,定期做健康檢查,並尋求專業醫生的幫助,影片內容中還提到了許多對脂肪肝有幫助的食材,想要保健肝臟,趕快點開影片了解!想了解更多關於選擇食物對身體的影響嗎?快上「有肌勵」粉絲專頁按讚追蹤,選擇好食物,遠離脂肪肝! 原始影片李婉萍營養師YT李婉萍營養師FB「有肌勵」是女性專屬健身夥伴,提供健身資訊、健康方法,更提供滿滿的鼓勵和正能量,給女性肌力,也給女性激勵,讓姐妹們的健身路上,不孤單!延伸閱讀九成台灣人都缺鈣?專家教你缺鈣該怎麼補最天然別再當低頭族了!醫師:椎間盤突出都來自日常壞習慣YT:有肌勵https://pse.is/UYA9XFb:https://www.facebook.com/udnGpowerIG:https://www.instagram.com/udnGpower社團:女性專屬|健身的我超美
-
2022-04-30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打疫苗無效? 羅一鈞公布數據駁斥 未打疫苗多中重症
指揮中心今公布2例死亡確診個案,其中1人曾施打3劑疫苗,近來有網傳消息,認為打疫苗沒用。對此,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駁斥,表示未接種任何疫苗和接種3劑疫苗的人數有8倍差距,但引發中重症卻不只差8倍,染疫者沒有施打疫苗出現中重症機率較高。羅一鈞指出,國內目前累計189例中重症個案,其中未接種疫苗有56人,占30%;施打一劑疫苗有20例,占比11%;施打兩劑疫苗有41位,施打3劑有72位,接種3劑者最多。羅一鈞表示,全國接種3劑已超過1200萬人,未接種任何一劑疫苗目前150萬人,相差8倍的差距,但中重症卻沒有差8倍,可看出染疫者沒打疫苗,出現中重症比較高。指揮中心也會再精算,但依照現在未接種、未打滿2劑疫苗的民眾,整體出現中重症比率比打滿2劑、3劑更高。指揮官陳時中說,要看施打0劑與其他劑次,染疫是否變成中重症的比例,相比就知道還是差很多,國際上數據也值得我國參考。北市聯醫陽明院區胸腔科醫師蘇一峰於臉書發文,指出1名患者短時間從輕症轉重症。陳時中表示,並沒有掌握到這起病例,但是輕症一下子就病危通知,常理說應該沒有這麼快。羅一鈞補充,以臉書發文資訊來看,該病例原本X光很乾淨,過幾個小時後血壓降低,經過奮戰才救回一命,可能是出現快速惡化的敗血症、呼吸困難、低血壓等,但仍要看病例狀況,因為不確定個案的年齡、性別及是否有慢性病等。羅一鈞說,過去曾公布輕症轉中症個案,也有看到病況變化快速的狀況,像是2歲女童也算是變化很快。根據國際文獻及我國現在Omicron 100多個病例症狀表現觀察,短時間惡化仍然是少見,高風險族群、慢性病年長者、1歲以下幼兒等,病程發展較快,所以會到集中檢疫所或醫院收治。對於確診中症定義,羅一鈞說,先前有說明過,重症是要住加護病房、有急性呼吸窘迫、敗血症等,需要氧氣較多;中症就是肺炎、氧氣下降等,是以蒐集到的病歷摘要,來研判是中症或是重症。
-
2022-04-28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Omicron只有輕症是迷思 醫點名2類民眾要警覺
別再認為Omicron只會引起輕症,台灣感染症醫學會、台灣感染管制學會今天聯手打破迷思,強調沒打過疫苗、具高風險因子的民眾仍有重症死亡風險,呼籲落實「三防三擊」自保。國內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情嚴峻,根據衛福部今天提出的最新簡報,4月30日單日確診數最高恐達1.8萬例,5月5日單日確診數最高可能來到3.7萬例。台灣感染症醫學會、台灣感染管制學會今天上午發布新聞稿,呼籲民眾面對疫情不可大意。台灣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北榮感染科醫師王復德表示,根據國際統計,Omicron變異株確診個案的住院率、重症率及死亡率都很低,但這些國家大多是自然感染或接種疫苗後已產生血清抗體高的國家。王復德說,台灣過去從未發生過大規模COVID-19疫情,對於沒接種疫苗、有重症風險因子的民眾而言,染疫後仍然可能演變成重症,切勿對疫情過度樂觀。王復德指出,重症高風險族群包括65歲以上高齡族群,或是有糖尿病、慢性腎病、心血管疾病、慢性肺疾、結核病、慢性肝病、肥胖或懷孕民眾,另像是長期使用類固醇或其他免疫抑制劑的民眾,也是危險族群之一。台灣感染管制學會理事長、台大醫院感染管制中心主任陳宜君表示,這些危險族群一旦染疫,務必在症狀出現的頭5天黃金治療期使用口服藥物,可大幅降低併發重症或死亡風險。陳宜君強調,民眾若有接觸史或出現症狀,務必以「三防三擊」行動換取時間跟機會,「三防」是指3大防疫措施,包括戴口罩、勤洗手、保持社交距離;「三擊」則是3大主動出擊,疫苗打好打滿、主動接受篩檢、及時治療。陳宜君指出,Omicron變異株傳播力強,潛伏期只有1到3天,一旦確診數大量攀升,就算重症率再低,還是可能造成一定的重症及死亡個案,千萬別陷入Omicron只會引起輕症的迷思,延誤治療時機。
-
2022-04-27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3+4五都有異見…新北擬0+7 台南高雄仍公布足跡
中央公布居隔「三加四」新制,除了桃園表示配合辦理以外,其他五都都有不同意見。新北市府前夜急修「居隔轉型試辦草案」,希望直接改成「零加七」,台北、台中也等不及中央「自主回報機制」系統五月七日才上線,即日起實施線上疫調回報機制。另外,中央宣布不再公布確診者足跡,台南、高雄市長均表示「還是會公告」。新北向中央提出居隔轉型計畫,讓確診者同住家人及親密接觸者快篩,陽性就依確診者規定居隔或就醫,陰性則採居家快篩加自主健康管理,「每天快篩、不須隔離、可出門工作及採買生活必需品。」相關計畫昨天送交衛福部,市長侯友宜喊話中央盡快核定,保住醫療量能來照顧中重症者。侯友宜說,居隔轉型重點應擺在高風險族群的同住家人,採取居家快篩、自主健康管理,「三加四」居隔政策並沒有減少醫護工作量,應該把人力放在確診者上。副市長劉和然說,希望讓新北當第一個試辦城市,其他縣市有意願也可一起施行。台北市「確診者自主填報問卷」系統昨天上線,減少疫調人力成本。市長柯文哲說,他理解新北為什麼提居隔轉型,當確診者量大到一個程度,當然無法執行下去;一天確診一萬例、一天要隔離十萬例,確診者都無法追蹤,要電子圍籬、送關懷包更不可能,「北市很快有一樣問題」。台中市長盧秀燕表示,市府即日起推出「確診個案疫調單」,與給確診者接觸者的「接觸者簡易疫調單」兩種,QR碼上架市府官網供確診者與接觸者自行下載、填單,可節省三分之二疫調人力,也有利於當事者優先居家照護、拿到居隔單,未來請假、申報保險也有所依據。
-
2022-04-27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新北居隔3.3萬人!侯友宜喊話中央通過居隔轉型 連7天快篩陰可出門
中央疫情指揮中心日前拍板居隔「3+4」政策,今再取消居家隔離第3天的一次快篩。新北市長侯友宜則向中央提報居隔轉型計畫,若連續7天快篩陰性,可出門工作採買生活必需品,維持社會正常運作。侯友宜表示,新北今日確診人數來到2076人,居家照護累計7419人,居家隔離列管數3萬3368人。未來確診、居隔人數呈現陡坡式上升,居隔12天成長2萬2477人,居護12天則成長7269人,因此居隔要快速轉換,否則量能將面臨重大挑戰。侯友宜說,依照中央給新北的規範,新北居隔轉型的第一階段,目標要維持社會正常運作,之前醫護專案就已經開始執行,在家居隔7天,快篩陰性才可以工作,且前3天不可搭乘大眾運輸,全程戴口罩,禁止進入餐廳飲食、不能參加大型活動等。侯友宜表示, 新北目標很清楚,就是要照顧中重症、高風險族群,中央雖有聽到地方聲音,但3+4居隔政策並沒有減少醫護工作量,且居家照護也指數型上升的情況下,應該把人力放在確診者上,新北疫情發展走得比其他縣市快,其他縣市之後也會碰到,新北先把問題跟中央反映,喊話中央盡快核定新北居隔轉型計畫,以面對Omicron疫情。至於居隔3+4、以篩代隔及局隔轉型差別在哪,侯表示,新北強調自主健康管理,局隔期間沒有必要不要出門,請大家不要因為快篩陰性就趴趴走,每個人都有責任。衛生局則說明,局隔轉型是「0+7」每天快篩,陰性可出門工作,但中央目前還沒有通過局隔轉型計畫,因此現階段仍是執行居隔3+4。
-
2022-04-26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獨/新北市深夜急修居隔轉型試辦草案 今送衛福部
中央公布昨日公布「3+4」方案,不過新北市長侯友宜認為該方案不會使匡列總數減少,應該要以「居家快篩+自主健康管理」才能照顧好中重症確診者。新北市副市長劉和然表示,市府團隊昨日深夜急修「居隔轉型試辦草案」,侯友宜已裁示今日要送交衛福部,力拚早日執行。本土確診數連續2日突破5000大關,居隔者逼近9萬,公部門基層幾快癱瘓,衛福部長陳時中宣布執行「3+4」隔離新制,因應現今情勢。不過新北市長侯友宜認為,居隔轉型重點應擺在高風險族群的同住家人,採取居家快篩、自主健康管理,這樣的方式才能有效減少居隔人數,保持醫療量能,照顧中重症者。劉和然表示,新北市府昨日晚間緊急召開會議,並決定提出「居隔轉型試辦草案」送交衛福部,希望讓新北當第一個試辦城市,若其他縣市有意願,也可以一起施行。劉和然指出,草案大方向就是僅讓確診者同住家人及親密接觸者快篩,如果陽性,就依照確診者規定走,採取居隔或是就醫,若陰性,就採居家快篩加上自主健康管理即可,不須隔離。劉和然說,現在每天5000例,基層就已無法負荷,真正的「大海嘯」還沒有來,未來若真的出現單日5萬例,台灣的醫療量能將會崩潰。劉和然表示,確診數太多,若基層同仁都被居隔者綁住,對於確診者的照顧就會減少,所以他們才提出「居隔轉型」,就是要將重心擺在照顧中重症的確診者身上。劉和然表示,新北市府今日將送草案至衛福部,並與中央溝通、討論細節,只要中央同意,新北就會率先試辦「居隔轉型」。
-
2022-04-26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與疫共存 專家:疫苗打好打滿
國內的新冠確診人數急增,新冠疫苗接種年齡也再往下延伸至六歲,專家們呼籲,把疫苗打好打滿,新冠疫苗、例行的常規疫苗、肺炎鏈球菌疫苗、流感疫苗都要打。而小兒的疫苗措施,應以「輕打」刺激免疫反應即可。每年四月的最後一周是世界衛生組織推動的「世界免疫周」,目的是為了促進疫苗的使用,使所有年齡層的人群得到保護,防範疾病。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專家會議已通過六到十一歲兒童可接種莫德納疫苗,成大醫院小兒部主治醫師沈靜芬表示,兒童接種新冠疫苗,原則上只要減少劑量「輕輕打」、稍微刺激免疫反應就好。感染科醫學會名譽理事長暨台大兒童醫院院長黃立民指出,面對即將與新冠共存的時代,呼籲民眾除了新冠疫苗之外,流感疫苗、肺炎鏈球菌疫苗、百日咳疫苗等,都要打!因呼吸道感染是多種病菌重複感染,高危險族群施打肺炎鏈球菌疫苗或是流感疫苗,有研究證實,可減少二到三成因感染新冠肺炎而重症住院的機會。林口長庚兒童感染科教授級主治醫師、ACIP委員邱政洵指出,我們現在疫情的風暴中心,已經開放六到十一歲接種新冠疫苗,呼籲大家「真的要趕快去打」,國內七十歲以上長者接種率也偏低,又是高風險族群,應踴躍接種。此外,邱政洵指出,今年自三月四日起肺炎鏈球菌多醣體疫苗,疾管署已擴大公費接種對象至七十一歲以上長者,由於十三價肺炎鏈球菌疫苗具有免疫記憶性,若先施打十三價肺炎鏈球菌疫苗(PCV13),後續再接種二十三價肺炎鏈球菌疫苗(PPV23),可產生更佳的保護效果。 因此疾管署也擬針對六十五歲以上長者,採取定額補助制度推行依序接種十三價及二十三價肺炎鏈球菌疫苗。
-
2022-04-25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居隔新制匡列縮小範圍:前3天隔離 後4天快篩陰可出門
行政院昨天召開防疫會議,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在會中提出「三加四」隔離新制。新制為前三天居家隔離,後四天快篩陰性可出門但須全程戴口罩,不能在餐廳內用或參加大型活動。行政院表示,待指揮中心與地方政府會商後,再擇定實施日期。昨本土個案首度突破五千大關國內昨天新增五○九二例新冠本土個案,首度突破五千大關,染疫者遍及廿二縣市,雙北及桃園等三市確診人數破千。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確診病例會愈來愈多,疫情一定會往上升,推估最高點為單日四點五萬人確診,他希望病例增加趨勢是「丘陵」,而非「尖山狀」。陳時中說,昨本土病例較前天增加二成三,成長速度很快,「以目前狀況來看,還沒出現指數型爆發,但時間不會太遠了。」台北市長柯文哲預估,因目前通報數字較慢,國內疫情高峰還沒到,未來可能單日增加五萬人確診,且維持一百天。陳時中說,柯提的數字應從國衛院日前的數學模型推估而來,當時模型結果為單日確診四點五萬人,最高甚至達十萬,指揮中心料敵從嚴,以日增十萬做準備,預計確診總人數介於三五○萬至五百萬人。至於該模型推估這波疫情何時達高點?國衛院院長梁賡義表示,尚未考慮到眾多國內防疫實際狀況,因此研究團隊還在修改推估數字,無法得知最高峰的單日新增人數與時間點。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國衛院提供多種數學模型,原先只預測兩百天,但日本疫情在高峰很久,而紐西蘭與香港疫情則是快速上升、下降較緩,部分國家在疫情爆發後兩百天尚未到最高點,因此要求國衛院重新推估。陳時中估可能三五○萬人確診針對這波疫情致死率,陳時中表示,依據鄰近國家與地區的疫情數據,紐西蘭致死率萬分之五、南韓約萬分之七至九、香港約萬分之七。香港致死率較高與第三劑疫苗覆蓋率低有關,南韓第三劑接種率雖超過五成,但因醫療壓力大讓致死率偏高。陳時中預估台灣疫情走向與紐西蘭較相近。以紐西蘭致死率萬分之五計算,若我國總確診人數三五○萬人,將有一七五○人死亡。行政院發言人羅秉成表示,鑑於今年迄今的本土病例,有百分之九十九點五為輕症與無症狀,為維持全民正常生活,策略上宜將居隔及醫療能量盡量保留給高風險族群與中重症確診者,昨天行政院長蘇貞昌召集相關部會就下一階段居家隔離天數及匡列範圍進行討論。會中指揮中心提出「三加四」新制,以及相關匡列範圍的調整規畫,蘇貞昌原則同意縮短隔離天數及縮小匡列範圍,由於實施的配套及相關細節均需地方政府配合,行政院請指揮中心盡速與各縣市政府會商後再擇定實施日期。
-
2022-04-25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柯文哲拍板 北市一二類防疫人員今起「以篩代隔」
台北市今天本土確診破千,新增1027例本土個案,因應居家隔離人數越來越多,台北市長柯文哲今天下午也正式拍板,台北市今天起,北市醫護人員及防疫必要人員,將採取「以篩檢代替隔離」,確保第一線醫護與防疫量能。至於以篩代隔將採取定時快篩,例如每日或每二日,台北市將於明日與中央會議討論後定案,快篩陰性可繼續上班,若快篩陽性者需立刻通報。北市府表示,「以篩檢代替隔離」第一波實施範圍,為中央新冠疫苗公費接種對象中「第一類」與「第二類」防疫人員,且此二類人員需已接種三劑疫苗、做好自我防護措施,確認非高風險族群,北市衛生局將視疫調結果確認「以篩代隔」對象。北市府表示,北市已要求第一線防疫工作相關單位,整合並提報單位適用以篩代隔人數,及早因應、維持戰力,致力讓防疫工作不停擺。
-
2022-04-24 該看哪科.消化系統
健保大數據/膽結石切除膽囊 沒必要使用達文西手術
大魚大肉之後,總是感到右上腹部不舒服嗎?這樣的症狀可能是膽結石在作怪。當膽結石在膽囊裡形成,多半無症狀,可與之和平共存;一旦掉進膽管堵塞,發生疼痛或發炎,就建議就醫處置,以免後患無窮。今天的「聰明就醫╳健保大數據」,帶您了解國人膽結石就醫、手術狀況,及時適當處理,別讓它成為體內的不定時炸彈。根據健保資料庫統計,膽結石患者從108年到110年稍微上升,整體人數以61歲到70歲為大宗。痛到無法忍受再就醫,一旦變急性膽囊炎需緊急切除。健保署長李伯璋表示,膽結石常以腹痛作為表現,當出現症狀時,都會建議採取手術切除膽囊,沒有症狀則是定期追蹤,與膽結石共存。近年醫界會推薦使用達文西手術切除膽囊,他直言,膽結石沒必要使用達文西手術。李伯璋表示,膽結石症狀多以「腹痛」作為表現,容易被誤診為消化不好,而且腹痛的症狀容易與其他疾病混淆,等到痛到無法忍受再就醫時,往往已經是急性膽囊炎,必須立刻開刀切除膽囊。肝臟發炎影響膽汁分泌,也會增加膽結石機率。造成膽結石的原因通常與肥胖相關,健保資料庫顯示,胃食道逆流、高血脂等共病都與飲食不正常有關係。共病中還包含被視為國病的肝病,李伯璋表示,肝與膽囊的關係密切,肝臟負責分泌膽汁,肝臟發炎會使膽汁狀況不佳,連帶增加膽結石的機會。膽囊因為產生膽結石,讓膽囊發炎,兩者陷入惡性循環,也可能誘發肝癌、胰臟癌等消化道癌症的風險。李伯璋表示,膽結石沒辦法只把石頭挑掉,根據指引,當膽結石出現輕症的疼痛症狀時,就建議將膽囊切除,否則膽結石後續造成的影響,將遠大於初期的症狀,放太久也可能癌變,膽囊癌的發生率雖然低,但也值得注意。切除膽囊後,通常不太會有後遺症,不過急性膽囊炎必須把握黃金24小時,避免嚴重發炎,影響周邊器官,後續引發沾黏等問題。傳統手術、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健保都有給付。目前的手術方式有傳統手術、腹腔鏡手術以及達文西手術三種,但健保署僅針對傳統手術以及內視鏡手術給付。健保署目前針對傳統手術(也就是膽囊切除術)的支付點數為1萬4,736點,腹腔鏡膽囊切除術為1萬6,209點,李伯璋表示都屬於合理的支付價格。達文西手術切除膽囊,除改善傷口滿意度,其他與內視鏡無差異。健保署曾在民國102年針對達文西膽囊切除術進行醫療科技評估(HTA),認定達文西手術與腹腔鏡手術並沒有顯著差異;民國109年再次評估,結論顯示,就良性膽囊疾病而言,達文西膽囊切除手術較腹腔鏡膽囊切除,可顯著改善病人對傷口疤痕的滿意度,及醫師手術時的身心負荷。其餘的手術指標包含總手術時間、術後中重度疼痛降低50%、術中/後併發症、術中失血量、術後疝氣風險、術中轉開腹手術、住院時間,與腹腔鏡相比都沒有顯著差異。李伯璋表示,針對膽結石的手術,健保給付都有涵蓋,除非民眾很重視手術疤痕,否則膽囊切除術無需使用到達文西手術。在檢查方面,110年膽結石患者執行腹部超音波的人數為13萬9,818人,總檢查次數為24萬2,965次,等於每人平均檢查次數為1.73次。李伯璋表示,通常診斷會需要一次超音波,術前也需要一次,他認為這樣的檢查次數算是合理。膽結石會隨著年齡增加而提高風險,特別是高風險族群,如肥胖、女性、40歲以上的民眾等,飲食習慣需特別注意,避免高油、高熱量的飲食,三餐定時定量,平時的作息正常,容易緊張的民眾,必須適時放鬆,避免因緊張過度分泌胃酸,讓膽囊認為胃裡有食物,過度分泌膽汁,增加罹患膽結石風險。
-
2022-04-24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疫調簡化:密切接觸者僅限4類 匡列對象縮為2天
指揮中心昨與同為疫情高風險六縣市首長進行「新冠肺炎防疫綜合討論會議」,會中多數共識,將改採「重點疫調」,只針對同住親友、同班同學、同辦公室或同工作場域同事共四類密切接觸者進行疫調,並研議調整居隔強度,匡列對象從目前針對確診者發病或採檢陽性的前四天、縮減為前二天起的密切接觸者。居隔天數也可能縮至七天,或是「以篩代隔」因應。因應Omicron傳播速度快,輕症患者多的特性,必須簡化疫調作法,不能拖垮公衛量能,進而影響醫療照顧。新北市長侯友宜在會議中指出,要考量後端醫療量能及前端公衛體系、轉換過程中如何調整。他表示,居隔轉型勢在必行,重點要擺在高風險族群裡面最重要的同住家人,保持社會動能及醫療量能。桃園市長鄭文燦表示,會中決議疫調採「重點疫調」。基隆市長林右昌則建議,居家隔離通知應簡化並加速,並以疫苗施打的劑數來訂定不同居隔天數的標準。台北市長柯文哲則說,諸多討論都必須要回到「中央戰略是什麼」?決定戰略,才能制定戰術,才能執行戰鬥。柯文哲也詢問,台灣整體醫療體系量能有多少?可容許多少居家隔離?學生停課?只要中央戰略清楚,準確告知地方,北市一定使命必達。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六縣市首長均建議能簡化疫調。礙於地方衛生單位人力有限,密切接觸者對象將以四類為主,同住親友、同班同學、同辦公室或同工作場域同事,不會再往其他的接觸活動匡列。另,除了同住親友,同學、同事等都採「最小匡列原則」。簡化疫調的討論中,也希望確診者分擔防疫責任,須主動通知同住親友及校方、公司、機關及機構的防疫長;陳時中在討論中也提出,未來每個職場都要有「防疫長」,由防疫長提供確診者相關聯性的名冊給衛生局,再由衛生局依名冊開出電子居隔單。會議中另個討論重點為居隔天數與強度,陳時中表示,六縣市首長認為,綜合世界各國經驗,居隔天數應從十天縮至七天,但居隔期間要採取剛性或軟性隔離,甚至是軟硬兼施,六縣市政府各有想法,目前指揮中心也有想法,因此明天將舉行第二次會議討論。隔離在家怎麼「伴」?看元氣網送你這些居家處方!✅處方一:4/25、4/27、4/29 免費線上Live課,讓專家從隔離情境告訴你如何預作準備!立即領取▶https://pse.is/45jb9n✅處方二:隔離在家隨時免費看 8 堂自主課,專家將告訴你飲食、解壓、用藥安全方法,伴你度過居家隔離期。立即領取▶https://pse.is/44zjbp✅處方三:想知道其他輕症隔離的患者在家中的經驗與心情嗎?快加入Line社群,一起來交流討論。立即加入▶https://bit.ly/3MlHBcF
-
2022-04-23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足跡重疊沒收到簡訊怎麼辦?中市府:就近到快篩站篩檢
台中市衛生局配合衛福部疫調簡化政策,昨起不再公布足跡。有先前足跡重疊的市民詢問「怎麼沒有收到篩檢簡訊?」台中市衛生局長曾梓展說,先就近到篩檢站篩檢。曾梓展表示,根據衛福部函文,疫調改為匡列發病日或確診日之前兩天;台中市今明兩天在山線、海線、屯區、市區開設社區篩檢站,若先前民眾有確診者接觸,或足跡重疊,或出現症狀,可就近前往篩檢。他說明,衛福部有正式的公文,台中市疫調取消追蹤感染源與發病前14天足跡,改為匡列隔離期為發病日或確診日之前兩天,所以要請市民回想,是不是跟確診者有共同的居住用餐,那近距離的話,原則上就是面對面在兩公尺以內,交談,吃飯,接觸,而且在任何一方沒有佩戴口罩的情況下,都可以算是可傳染期,就要被匡列為隔離者。台中市衛生局說明,台中市今明兩天在山線、海線、屯區、市區開設社區篩檢站,快篩條件為台中市民或就業就學高風險族群,符合以下任一條件,與確診個案有接觸史、出現新冠肺炎相關症狀,由於篩檢資源有限,請市民「珍惜有限資源」。衛生局呼籲,請符合快篩條件,且認為有篩檢必要者,請務必戴口罩、攜帶身分證、健保卡,自行前往,切勿搭乘大眾交通工具。為避免現場久候增加群聚感染風險,請多加利用線上預約,建議民眾前往前可先與醫院聯繫;居家檢疫及居家隔離者請撥打1922由衛生單位人員協助轉介就醫,請勿自行前往社區篩檢站。
-
2022-04-23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高市+113 陳其邁愛去的牛肉店也有確診足跡
高雄市今天新增113例本土病例,近半月來首度破百,確診案例中有61例屬密切接觸者,有外縣市旅遊史的台北案例中,有6例曾參加台北小巨蛋張惠妹演唱會。衛生局疫調另發現,學生染疫個案極容易在學校或補習班傳開,日前有個高中生染疫後即造成6名同班同學確診,這六人都沒戴好口罩,落實防疫規範。高雄市長陳其邁今午說明疫情,指高雄今天新增的113例本土病例中,其中陰轉陽22例,外縣市旅遊史25例,當中11例台北市,而台北市案例中有6例是參加小巨蛋演唱會,特定娛樂場所5例。密切接觸史中有61例,當中同住親友21例、餐飲娛樂14例、職場環境24例、高風險區域2例。市府下午公布確診者足跡,含6家補習班、環球影城、新光三越三多店、168商務酒店、健身工廠同盟廠、瑞豐夜市、海底撈遠百店及大帑殿KTV都上榜,其中陳其邁愛去的廣東汕頭勝味牛肉店,也有確診者足跡。校園部分,目前兩校全校停課,74個班級停課,2348人居家隔離,2789人自主健康管理。疫情發燒,台北市長柯文哲已提出下周一,國高中生免到校上課,陳其邁對此表示,高雄市校園部分有兩所停課,有些孩子染疫後因到補習班上課,又把病毒帶到校園,高市做疫調有重要原則,會對高風險族群例如醫院、學校、補習班等員在24小時內完成疫調,再依據風險高低,進行處置研判。
-
2022-04-22 癌症.大腸直腸癌
十大癌症之冠大腸癌 醫建議定期篩檢最高存活率達9成
根據衛福部資料顯示,大腸癌已連續14年居國人十大癌症之首,每年約有1萬多人罹患逾6千人死亡,醫生建議,定期篩檢早發現存活率最高可達9成,建議高風險族群,應落實定期篩檢。柳營奇美醫院胃腸肝膽科醫師陳建宏表示,大腸癌早期症狀較不明顯,如持續出現排便有血、黏液便、大便變細、排便習慣改變、經常性腹瀉及便秘、體重減輕、常期慢性貧血等,如有以上症狀時應至醫院做進一步檢查。若有大腸癌家族病史、年紀偏長者、紅肉愛好者、有抽菸喝酒習慣、肥胖、發炎性大腸疾病患者等,更是罹患大腸癌的高風險族群,平時應提高警覺並多加留意。他說,大腸癌會依據癌細胞擴散程度分成四期,若早期發現大腸癌,可經由醫師施以內視鏡手術切除,就能大幅提高大腸直腸癌存活。根據文獻指出,早期大腸癌經治療後5年存活率可達7到9成。陳建宏說,目前政府有補助50至74歲民眾,每2年一次免費糞便潛血檢查,採用定量免疫法,不易像傳統化學法容易受含鐵食物干擾,能檢查出糞便表面是否有肉眼看不出來血液。因大腸癌腫瘤或息肉會受到糞便摩擦而流血,血液會附著在糞便表面排出,透過糞便潛血檢查能幫助早期發現大腸癌或大腸息肉,若篩檢結果如陽性,則須進一步接受大腸鏡檢查。他表示,糞便潛血呈現陽性,一半的人有腺瘤性息肉,1/20的人有大腸癌,風險比平常人高出50倍。若每2年實施一次糞便潛血檢查,可降低35%大腸癌死亡率,陽性者不做大腸鏡檢查,整體死亡風險增加64%,呼籲陽性者應積極至醫院安排做大腸鏡檢查。此外,提醒民眾若安排大腸鏡檢查前,也須了解清腸重要性,透過低渣飲食、喝瀉劑,將腸道內糞便清理乾淨,以利醫師檢查與判讀;反之,若清腸不佳,不但會降低大腸病灶的偵測率,也會增加檢查時間與麻醉風險。陳建宏表示,民眾日常生活飲食應多吃綠色蔬菜、以白肉取代紅肉、避免吃加工食物,多做有氧運動,適當減重,最重要還是要定期篩檢,才能有效防治大腸癌上身。
-
2022-04-21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4月底兩批莫德納進貨 陳時中:5月還有兩批
國內新冠肺炎疫苗昨天共11.5萬人次,目前第一劑覆蓋率為83%、第二劑79.55%、追加劑為56.39%。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上午赴立院備詢,會前受訪時表示近期會有2批莫德納疫苗再到貨。下午防疫記者會時,陳時中則進一步表示,目前莫德納疫苗尚餘50多萬劑,4月底會有兩批進貨,5月也會有兩批進貨。陳時中表示,目前第三劑接種除高端和AZ疫苗外,最常用的就是莫德納和BNT疫苗。但BNT疫苗還沒有進貨,等簽約後才能和大眾報告。而昨天預防接種諮詢委員會(ACIP)專家開會決議,拍板通過「6至11歲兒童可以開打莫德納疫苗」、「青少年可施打第三劑」以及「針對特定族群接種第四劑疫苗」。不過兒童疫苗何時開打且預估多少需求?陳時中則表示,數字很難估計,因為得先做意願調查。根據國際經驗,歐洲兒童接種率為兩成、美國不到三成,相對較低,因此還是要意願調查後才會比較清楚。另外第四劑接種優先以安養中心、愛滋病等免疫力差、65歲以上長者等對象進行施打,第三劑、第四劑間隔為12周。但外界認為,為何醫護屬高風險族群卻不在第四劑優先範圍內?發言人莊人祥表示,目前其他國家都沒有將醫護列入第四劑接種對象,並非因為疫苗不夠。疫情監測組組長周志浩則表示,第四劑的考量主要是給年長、免疫機能不全者,因此醫護並未列入。
-
2022-04-21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將有2批莫德納再到貨 陳時中:下午公布確診兒童送醫指引
國內昨宣布兒童、青少年及年長者等免疫低下族群施打疫苗新制,未來國內疫苗用量將大增,衛福部長陳時中今出席立院衛環委員會,會前受訪被問及疫苗庫存量是否足夠時,他說,近期會有2批莫德納疫苗再到貨。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昨表示,預計兒童疫苗接種最快5月初開打,12至17歲開放接種第三劑,預估最快5月下旬開打;65歲以上長者、長照機構住民、18歲以上免疫不全及免疫力低下且病情穩定者接種第四劑,預計6月上旬開打。有關青少年第三劑應接種BNT還是莫德納?陳時中表示,目前青少年第三劑準備要打,但時間等還沒確定。台大兒童醫院院長黃立民認為,未來成人也將施打第四劑,陳時中說,目前沒有規畫,昨日ACIP會議決定,第四劑主要以高風險族群,各國也是依照此做法。國內確診病例大增,快篩需求增加,民眾反映藥局買不到快篩。陳時中說,現在便利超商較容易買到,藥局這部分會積極協商,因為現在藥局最大擔憂,是出貨採取買斷方式,且未來啟動實名制快篩,成本會有所差異,因此目前也跟藥師公會全聯會洽談,有什麼方式讓藥局敢進貨,日後差異及如何處理剩下貨等問題。未來為確保社會基本運作不受干擾,指揮中心昨公布,除醫事人員,將擴大打3劑免隔離適用職業別,預計本周定案,機組員昨也發文指揮中心,希望機組員能適用「打3劑免隔離」的職業別。陳時中今說,會整體來討論,篩檢代替隔離的政策方向正確,實施程序需視疫情變化。立委蔣萬安認為應增加快篩頻率取代嚴格隔離,對此,陳時中說,快篩頻率增加都有幫助,但如何確實掌握著病人,需要有科學基礎,用科學化方法擬定。
-
2022-04-21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周玉蔻自爆確診新冠肺炎 陳時中:現在各行各業都會有
今傳北部某醫院副總院長確診,是國內首例醫院高層確診。衛福部長陳時中今出席立院衛環委員會,受訪時表示有接到這樣的訊息,但整體狀況不清楚。關於媒體人周玉蔻在臉書公布自己確診消息,陳時中說,我們知道有些影劇人員確診,現在各行各業都會有(確診),自己注意就好。北市副市長黃珊珊說,全台將有20%人口染疫,等於北市每5個人就有1人確診,陳時中說,20%的機率不是不可能,但希望壓在15、16%。至於是否嚴管內用?陳時中說,餐廳屬於正常生活,希望有接觸人或相關健康管理者,盡量避免內用,目前沒有想要停止內用。指揮中心昨表示一周內啟動居家照護計畫,未來輕症在家照護是否會給口服藥物?陳時中說,若符合65歲以上等高風險族群,符合給藥族群就會給藥。針對有基隆一家三口收到12份隔離通知書且日期都不一,疑似出包,陳時中緩頰「請大家體諒公衛人員,一線人員非常辛苦」。針對確診兒童送醫指引,陳時中表示,昨日專家會議開到很晚,議題很多,包括如何到醫院、送醫指引、119緊急狀況、需要遠距醫療諮詢等,都有擬訂出相關方向,今天下午疫情記者會將公布。交通部前部長林佳龍昨透露,自己對於參選台北市長「準備中」,「六都來講,只有台北我在準備,但不是非我不可。」他也說,他是一個選項,但也沒有一定要選。對此,陳時中回應「現在無法談這」。
-
2022-04-21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兒童疫苗五月上旬開打 高風險族群第四劑接種時機曝
衛生福利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於今日下午召開會議,針對十二歲以下兒童接種、青少年第三劑及成人第四劑等施打政策拍板通過,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晚間宣布最快兒童疫苗可於五月初上路。發言人莊人祥表示,針對兒童接種莫德納疫苗,會先對校園家長的同意書及調查,至少需要一周作業時間,還需要教育局跟衛生局安排到校接種,最快五月上旬可以開放接種。目前對象為6-11歲兒童族群,可接種莫德納疫苗,接種劑數為2劑,間隔12週,接種劑量為成人劑量之一半(50微克),接種作業可視家長與幼童接種意願,由地方政府衛生局指定COVID-19疫苗合約醫療院所及安排校園接種。至於12-17歲的青少年族群建議於第二劑接種後5個月,接種追加劑,莊人祥表示,距離青少年第二劑接種時間點為十二月至一月,第三劑預計最快五月下旬施打,多數則集中在六月開打。最後會議中也有針對成人第四劑進行討論,現已依各國接種政策及科學數據,建議接種「65歲以上長者」、「長照機構住民」完成三劑施打後,可於五個月後進行第四劑接種,最快可於六月上旬開放施打。而針對過去18歲以上免疫不全、免疫力低下、且病情穩定者等,曾經有宣布可以進行「基礎加強劑(第三劑)」接種,其中八大族群,除了可追加劑(第四劑)外,也同樣可以在五個月後進行「第二次追加」視同「第五劑」。對象包含正進行或1年內曾接受免疫抑制治療癌症患者、 器官移植患者/幹細胞移植患者、中度/嚴重先天性免疫不全患者、洗腎患者、HIV陽性患者、正使用高度免疫抑制藥物者、過去6個月內接受化學治療或放射線治療者、其他經醫師評估因免疫不全或免疫力低下。專家建議,成人等高風險長者及免疫低下族群,不論前面劑次接種廠牌,可接種Moderna COVID-19 疫苗半劑量(50 微毫克)、BioNTech COVID-19 疫苗全劑量或蛋白質次單元(如高端、Novavax) COVID-19 疫苗全劑量。
-
2022-04-20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兒童急診醫師不足 醫學會6聲明示警:疫情升溫恐難應付
新北市2歲男童確診新冠肺炎引發重症病逝,引發社會輿論。台灣兒童急診醫學會今發出6點聲明,提醒家長若孩子出現症狀或有相關危險因子,應及早送醫,更示警兒童病例將占總病例中17%,且有23%需住院,但醫院近年縮減兒童急診醫師人力,疫情升溫恐無法有效應付。台灣兒童急診醫學會召集全國相關專家,依照實證共識下制定「早期辨識兒童COVID重症病患共識」6點聲明,包括「急診就醫與轉送」、「危險因子評估」、「急診病患嚴重度評估」、「兒童重症流行病學」、「醫院量能準備」、「兒童急診人力準備」。兒童確診新冠肺炎,變重症往往進展快速,若高燒超過39度C、意識變化、呼吸淺快以及合併嘔吐、腹瀉的腸胃道症狀,建議及早就醫。若出現抽搐、昏迷、胸痛、嘴唇發紫、低血壓,已屬於後期器官衰竭症狀,根據文獻,以早期徵象送急診治療的兒童預後效果較佳,而非晚期徵象才送醫。針對大規模兒童重症研究顯示,「過去有肺炎病史」、「有共存的慢性病」、「症狀開始4天以後才就醫」是產生兒童重症的危險因子,且年齡小於1歲更是高危險群。更大型研究發現,大於5歲的兒童重症風險更高,另外5至11歲的孩童,發生多系統發炎症候群(MIS-C)風險高。導致重症的三大兒童慢性病,包括為第一型糖尿病、先天性心臟病與早產,家長和臨床醫師需提高警覺。學會指出,目前國際統計自兒童急診就醫的病患,僅有3%產生較嚴重的併發症,包含肺炎、心肌炎、腦炎或敗血症,最終致死率為0.1%,相對於成人還是致死率相對非常的低。長庚醫院兒童加護科主任夏紹軒表示,兒童重症危險因子是從大型調查中歸納出,不代表說沒有危險因子就不會重症,像是新北這名孩子沒有上述危險因子但仍然確診,代表即便沒有危險因子要注意,有危險因子更要小心。兒童因為沒有施打疫苗,疫情爆發時會快速蔓延,根據國際統計,流行高峰時,兒童病例大約占全部新冠肺炎病例的17%,其中有23%會需要住院,學會建議政府相關單位應進行國內兒童醫療量能準備,並使用兒童專屬、經過驗證的統計預測模型進行量化的風險評估。過去一年來兒童急診就診人數大幅下降,許多醫院因為無法負擔虧損,縮減兒童急診醫師人力,當疫情升溫,兒童急診醫師人數將無法有效地應付,兒童急診醫學會建議政府提早準備因應措施與補助方案。夏紹軒直言,急診的裝備一定要足夠,且急診人力目前是應付「一般狀況」,但大量病患湧入時「急診人力一定有問題」,有許多醫院急診室沒有兒科醫師看診的,民眾可透過衛福部網站,查詢有「緊急醫療能力」評鑑醫院,較高機率夜間有兒科醫師。「疫情這麼久,大家已經筋疲力竭了」,夏紹軒坦言,現在病例數量太多,現在中央要求自主管理者不要就醫,是怕醫院若淪陷後果更不堪設想。但父母是最了解自己的孩子,若看起來不對勁,不要猶豫趕快帶去醫院給醫師評估最安全。依照疾管署發布「COVID-19 確診個案注意事項」,病患若有就醫需求,需連繫119、衛生局或撥打 1922,再由公衛人員安排就醫流程。學會建議公衛人員,若為高風險族群兒童病患或已出現可能進展為中、重症的高風險症狀時,應及早建議就醫並安排轉送。緊急狀況,照顧者可直接撥打119,通報病況並請求緊急送醫,方能保障兒童生命安全。
-
2022-04-20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2歲童染疫病歿 兒科急診醫學會籲4大症狀速送醫
新北2歲童染疫重症死亡,引起廣泛討論。台灣兒童急診醫學會今天提醒,兒童染疫早期若有高燒逾攝氏39度、意識變化、呼吸淺快,以及合併嘔吐腹瀉症狀,務必盡速送醫。台灣兒童急診醫學會今天發布早期辨識兒童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重症病患共識聲明,提醒家長兒童染疫後出現重症徵兆務必盡速送醫,以及兒童染疫重症的危險因子,並呼籲政府與醫院整備兒童醫療量能,針對兒童急診醫師人力也要有所準備與補助。兒童急診醫學會榮譽理事長、長庚醫院兒童加護科主任夏紹軒接受媒體電話聯訪說,現在輕症或無症狀患者會採居家照護,但家長應注意孩子染疫後的重症徵兆,出現時要盡速送醫,勿留在家中。兒童急診醫學會提醒,兒童染疫早期若高燒超過39度、意識變化、呼吸淺快以及合併嘔吐、腹瀉的腸胃道症狀,有較高的重症危險性,建議及早就醫。兒童急診醫學會強調,抽搐、昏迷、胸痛、嘴唇發紫、低血壓屬後期器官衰竭症狀,建議以早期徵兆而非晚期症狀作為急診就醫或轉送的依據,文獻顯示早期治療的預後較佳。兒童急診醫學會也建議公衛人員,若為高風險族群兒童病患,或已出現可能進展成中重症的高風險症狀時,應及早建議就醫並安排轉送,緊急狀況時照顧者可直接撥打119,通報病況並請求緊急送醫。夏紹軒也提到,文獻顯示兒童過去有肺炎病史、有共存的慢性病,以及症狀開始4天後才就醫,都是染疫後演變成重症的危險因子;慢性病包含第一型糖尿病、先天性心臟病與早產。但他也提醒,即便沒有危險因子,仍可能會演變成重症,家長仍要留意早期徵兆。兒童急診醫學會也提到,小於1歲的嬰兒雖有研究顯示是染疫重症高危險群,但是更大規模的研究卻顯示,大於5歲的兒童重症風險更高,另5至11歲的孩童,發生多系統發炎症候群(MIS-C)風險高,也不能輕忽。因應COVID-19疫情升溫,確診數持續增加,夏紹軒提醒,無論是政府或醫院,應再度檢視目前兒科急診裝備是否足夠,再者兒科急診人力也要予以整備或補助,以因應未來大量兒童患者湧入的需求。夏紹軒最後提醒,有些醫院未設有兒科急診,不見得能清楚掌握與觀察兒童病況,家長不妨可上衛生福利部網站查詢可提供24小時兒科急診服務的醫院,若察覺孩童不對勁,切勿猶豫,應立即將孩子送往有兒科急診的醫院評估治療。
-
2022-04-17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南投今增2例本土 中年男打3劑疫苗突破性感染「陰轉陽」
南投縣今新增2例本土個案,案33728的65歲男性、案34219的59歲男性,其中案34219已打3劑疫苗,12日PCR採檢為陰性,昨發病確認「陰轉陽」,2人均收治集中檢疫所隔離,經調查,無公共足跡史,親友先前均已匡列居家隔離。南投衛生局指出,案33728南投市65歲男性,其59歲妻子(案33378)15日發燒就醫,PCR採檢陽性,他雖無症狀,但採檢為陽性,2人均已收治集中檢疫所隔離,而其感染源不明,同住5名家人則為陰性,先前已全數匡列居家隔離。另一名新增個案則是案34219南投市59歲男性,其58歲妻子(案29534)因父母染疫期間曾到南投與他們團聚,12日PCR採檢確診,案34219當時採檢為陰性,居隔至昨天突然發燒、咳嗽,經採檢確認由陰轉陽,已收治集中檢疫所隔離。南投衛生局表示,案33728與其妻子均未接種疫苗,案34219則已接種3劑疫苗,未料事隔5天仍傳突破性感染,PCR採檢由陰轉陽;而經足跡調查,案33728、案34219兩人在縣內均無公共足跡史,後者則與妻子居住,無同住家人未匡列。衛生局長陳南松則說,現行預防COVID-19感染最好的方式就是接種疫苗,接種疫苗不代表完全不會染疫,但能降低中重症、住院或死亡風險,因此特別提醒長者及高風險族群應盡速完成接種3劑疫苗,同時呼籲民眾務必戴好口罩、勤洗手、保持社交距離,避免去人潮壅擠的地方聚餐或活動,以降低社區感染風險。
-
2022-04-16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常常胸悶、心悸?留意心房顫動!醫:可控制,盡早檢查慎防腦中風!
好發於中老年族群的心房顫動,隨著人口老化,風險族群也日漸普遍,且不一定有明顯的症狀,加上中老年族群常認為年老毛病多,更容易忽略警訊。屏東基督教醫院心臟血管科主任張雲德醫師提醒,民眾日常應多留意相關症狀,如有疑慮盡早檢查,心房顫動可透過治療穩定控制,有助降低腦中風、心肌梗塞等風險。 心房顫動盛行率高,更須注意腦中風風險! 張雲德醫師表示,心房顫動是常見的心律不整疾病, 65歲以上的發生率約為5%,且隨年齡增長,發生機率也會逐步提升,到了80歲約可高達10%,其中男性的發生率又比女性來得高。而人口老化也使得盛行率逐漸提升,再加上慢性病盛行率急遽攀升,對於心房顫動患者而言相當不利,若合併有三高、糖尿病、心衰竭等慢性疾病,腦中風等風險更會大幅提高。 張醫師更進一步解釋,心臟出現異常發生顫抖、血液亂流,就有可能形成血塊,這些血塊會隨著血流再送往身體各處,若形成血栓,身體塞住的部位就容易受損,例如梗塞型腦中風、心衰竭、腸中風、腎臟衰竭等,且不單僅限於器官。梗塞型腦中風和心房顫動的關係更是密切,約占成因的1/4,不少患者是在中風後才發現,已錯失了黃金治療期。 也藉此呼籲高風險族群應積極地接受治療、控制慢性病,並定期接受預防腦中風等風險評估,以利降低併發症的風險。 胸悶、疲憊、焦慮莫輕忽,留意心房顫動防腦中風! 了解心房顫動的重要性,張雲德醫師也提醒,心房顫動症狀往往會讓人輕忽、混淆,民眾日常必須留意,例如除了心跳節奏紊亂,也包括了容易讓人誤以為是緊張等心理因素的心跳加速,或是許多身體問題都可能造成的心悸,又或是胸悶、覺得喘、呼吸困難、頭暈等。值得注意的是,心房顫動也可能不會有上述症狀出現,取而代之的是情緒焦慮、疲倦等身心狀態異常。由於這些症狀發生的頻率相當不規則,若持續一段時間,應盡早檢查,透過病史詢問、心電圖等方式精準評估及判斷,若發現為心房顫動,及早治療,可望回歸正常。 除了觀察症狀以外,目前也有不少智慧型手錶、手環等,內建可偵測心律不整的心電圖功能,手指按壓錶面30秒便可偵測有無異狀,不論是心跳加速或漏拍皆可偵測,若使用者有心房顫動的跡象便會收到警示,並提醒前往醫院檢查。日後使用藥物、治療期間,亦可透過此方式持續追蹤,透過自我觀察及科技協助,更可大幅降低腦中風等風險。 婦突然手麻、無力,竟是心房顫動引中風! 張雲德醫師分享,診間曾遇過一名86歲、長期追蹤的婦人,田間工作時突然發現右手發麻、無力且蒼白,緊急前往急診就醫,經診斷為手中風。 所幸該案例警覺性高及時就醫,在經過導管手術取出血栓後恢復血流,得以完全緩解症狀。後續透過24小時心電圖確診陣發性的心房顫動,在服用抗心律不整藥物及抗血栓藥物治療後,至今健康的持續於田間工作。 心房顫動可控制,盡早檢查遠離中風危機! 張雲德醫師表示,心房顫動治療目標主要包括「矯正心律」、「減緩症狀」、「降低風險」三大方向,當中以矯正心律最為優先。早期的心房顫動就可以透過抗心律不整藥物、心臟電擊整流術、電燒等方式,矯正心律回歸正常,如此不僅有助降低心房顫動的發生,也減少腦中風等問題的機率。除此之外也包括了抗血栓藥物,有助降低血栓發生的機率,亦可降低腦中風風險。治療方式因人而異,因此鼓勵患者多與醫師詳細討論、溝通,以利使用最適合的方式治療,再配合良好作息、飲食控制、培養運動等,更有助穩定控制病情。 MAT-TW-2101526-1.0-04/2022 《延伸閱讀》 .愛運動也會心房顫動?!醫:留意心悸,早治療防中風、心衰竭。 .心房顫動染疫重症、死亡風險高!心臟科專家教正確護心關鍵!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2-04-16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大規模確診可能人人有獎?如何自保?醫教4情況應對
Omicron在台灣延燒,多日確診數破百,在大規模確診的新疫情時代,雖普遍知道此病毒多為輕症,但也還是有重症的可能性不可大意。重症醫學暨胸腔內科黃軒醫師表示,未來人人有獎會是個可能的發展趨勢,雖不必緊張,但該有的心理準備、防疫準備要有,萬不可已染疫、病情已開始往中重度發展還毫無警覺。 Omicron大多無症狀、輕症,哪些情況要自行快篩?篩幾次? 黃軒醫師表示,Omicron和先前的病毒有所不同,主要攻擊上呼吸道,較難也較少進入下呼吸道,因此才多為無症狀、輕症,現主要多為咳嗽、流鼻水、喉嚨痛。但普遍無症狀、輕症不代表無所謂,也要先為中、重症的可能性先作準備,並且保護身旁的高風險族群,心裡要有個底。 一般人可維持正常防疫生活即可,但若身處熱區、足跡重疊、出現輕症這三種情況,就建議開始居家檢疫10日並自行快篩,快篩也並非篩一次就好,為避免陰轉陽,建議在第3、5、10日進行,並在後續7日自主健康管理中再進行2次。醫師解釋,據研究,Omicron在第10天左右通常就難以測到,換句話說免疫系統能殺死病毒約落在10天左右,不過也難免會有意外,因此後續還需再進行兩次快篩。 若發現為陽性、確定病例也不必緊張,落實居家隔離10日,注意轉中重症的症狀,並於第5-7日、10日,及後續自主健康管理的第2、4日自行快篩,共4次。 Omicron中重症不可輕忽,3大症狀立即通報就醫! 黃軒醫師表示,Omicron轉中重症機率極低,但以台灣現況來看還是約有0.2%的可能,因此這段時間若有出現呼吸急促、胸悶胸痛,以及嘴巴、指甲、臉色等顏色改變,這三種症狀就要留意可能正往中重症發展,建議立即通報並尋求協助就醫為佳。 較容易往中重症發展的族群,主要為免疫低下者,如年長者、三高、糖尿病、腎臟病、各項心腦血管疾病、癌症等族群,而年長者、慢性病這些也可說是每個家庭中都有的成員,建議多留意。另一方面若家中有小朋友,各界專家普遍認為12歲是免疫較為健全,中重症的可能性較低,但5歲以下的幼童免疫系統正在發展、尚不健全,中重症的可能性就相對來得高,因此小朋友的身體狀況一樣需要注意。 至於因先前病毒的「隱形缺氧」引起關注的血氧機,最近也再度引起討論,黃軒醫師則認為雖然有可能往中重症發展,但畢竟算是少數,是否先準備血氧機,可先視家庭成員健康狀況進行評估,若都健康狀況皆良好,必要性便不高;若家庭成員大多免疫低下,則可斟酌先行準備。 黃軒醫師再三提醒,現在可說是台灣疫情發展的轉捩點,是守住醫療量能、大家與病毒共存、正常的過生活,還是醫療量能不堪負荷、死亡率增加,需靠每個人在維持生活下,持續作好防疫。 《延伸閱讀》 .打疫苗前後這樣吃增強保護力!營養師:接種前要睡飽、避免空腹! .一圖看懂!打完疫苗可以XX嗎?10件日常大小事,重症醫詳解!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