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7-01 焦點.元氣新聞
搜尋
駝背
共找到
281
筆 文章
-
-
2022-07-01 養生.運動健身
有片|做對電腦桌前好姿勢,腰背肩頸痠痛拜拜!
你是一天八小時必須坐在電腦桌前奮鬥的上班族嗎?長時間下來身體越坐越駝背、手腕肩胛痠痛不已、呼吸不順、頭痛、眼睛模糊不清,甚者連筋膜炎都找上門。這樣姿勢不良又久坐所帶來的傷害,成了許多電腦族生活中這邊痠那邊痛的日常。改正電腦桌前錯誤姿勢,是遠離這些傷害的唯一解決之道。致力推廣脊椎健康教育的身體智慧執行長、也是脊椎保健達人鄭雲龍老師,特別製作一支影片詳細解說坐在電腦桌前要注意哪些事?如何利用輔具幫助我們維持電腦桌前的好姿勢?想知道你到底哪裏做不對,趕快點開影片看看!許多人習慣將鍵盤滑鼠放在桌面上使用,但鄭雲龍老師特別強調嚴格禁止這麼做,因為這必然造成肩頸痠痛、頸椎退化,而且永遠好不了!由於高低角度不對、做錯姿勢,造成的影響會從筋膜,連累到肌肉、關節、椎間盤,也牽扯到頸椎,實在不容電腦族輕視。鄭雲龍老師教導大家掌握一個原理,就是形塑正確的筋膜型態。同時靠強背運動,以及姿勢的維持,雙管齊下幫助你過延伸的電腦族生活,延伸的行立坐臥。想了解更多關於健康運動的影片?快上「有肌勵」粉絲專頁按讚追蹤。原始影片身體智慧—脊椎健康教獻的領導品牌YT延伸閱讀預防腰痠背痛?復健科醫師教你五個姿勢改善硬頸族三招自救,連眼睛都亮起來「有肌勵」是女性專屬健身夥伴,提供健身資訊、健康方法,更提供滿滿的鼓勵和正能量,給女性肌力,也給女性激勵,讓姐妹們的健身路上,不孤單!YT:有肌勵https://pse.is/UYA9XFb:https://www.facebook.com/udnGpowerIG:https://www.instagram.com/udnGpower社團:女性專屬|健身的我超美
-
2022-07-01 養生.運動健身
有片|駝背OUT!一面牆打造完美體態
常常久坐姿勢不良,有駝背、膝蓋痠痛問題嗎?今天讓YT頻道「草魚禾S U」的蘇蘇教你只需要一面牆,一個動作就能打造完美體態,讓你不管是追劇,還是滑手機都能輕鬆動起來!蘇蘇表示,靠牆靜蹲有4個重點,分別是腳與肩同寬、背平貼牆壁、下蹲時雙腳彎曲90度以及核心與內側肌保持工作狀態。動作每次停40-60秒,每天做3組,能有效練習到大腿肌以及股四頭肌。影片中還有教大家3個進階版靠牆靜蹲,加上手部和腿部的變化,讓練習到的部位更多,詳細動作內容都在影片中,快點開看看吧!想了解更多關於矯正體態的運動嗎?快上「有肌勵」粉絲專頁按讚追蹤,一起不駝背!原始影片蘇蘇YT蘇蘇IG延伸閱讀視覺效果年輕10歲!15分鐘背部運動,讓你每天抬頭挺胸!肩頸酸痛?簡單4招即有效改善駝背「有肌勵」是女性專屬健身夥伴,提供健身資訊、健康方法,更提供滿滿的鼓勵和正能量,給女性肌力,也給女性激勵,讓姐妹們的健身路上,不孤單!YT:有肌勵https://pse.is/UYA9XFb:https://www.facebook.com/udnGpowerIG:https://www.instagram.com/udnGpower社團:女性專屬|健身的我超美
-
2022-06-30 醫療.骨科.復健
骨鬆小心!髖關節骨折死亡風險高
骨質疏鬆症是台灣常見的年長者慢性病,根據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資料顯示,高達近四成50歲以上女性有骨鬆問題,但大多因沒有症狀而毫無警覺,一不小心就發生骨鬆性骨折,常見發生在髖關節、脊椎和手腕等三部位,其中髖關節骨折易造成下半身行動困難,長期臥床易引起併發症,死亡風險最高。林口長庚醫院骨部脊椎科主治醫師游家偉表示,人體的骨骼生成來自成骨細胞與蝕骨細胞的交互作用,25至30歲是骨質生成的巔峰,之後會隨著年齡增長而代謝趨緩,骨質生成減慢,女性停經後更會因雌激素缺乏,導致骨質快速流失,成為骨鬆高危險群。逾65歲女性 6成已骨鬆「女性超過65歲時,有60%已發生骨鬆;65歲以上男性,骨鬆比率也有三分之一。」游家偉表示,骨鬆的其他危險因子,還包括體重過輕、遺傳、父母或自己曾發生骨折,以及病患有糖尿病、甲狀腺與肝腎等疾病。游家偉指出,骨鬆可說是一種隱形殺手,因為骨鬆病患的骨質脆弱,極容易發生「骨鬆性骨折」,其中以髖關節骨折的死亡風險最高,因為病患骨折後下半身行動困難,須長期臥床,容易發生褥瘡和肺部感染等併發症,嚴重時會威脅生命。游家偉呼籲,民眾要留意自身可能的骨鬆風險,注意居家安全,慎防發生跌倒等意外,避免發生骨折。建議50歲以上的中高齡者,以及高危險族群,應定期進行骨密度檢測(DXA)。骨鬆徵兆 生活中要注意游家偉說,一旦骨質密度測出的T值小於-2.5,即為骨鬆,可給予藥物治療,包括雙磷酸鹽類、副甲狀腺素與類保骨素等藥物,分別對蝕骨與成骨細胞各有不同作用,醫師會視病患的情況評估用藥,但最重要的是,病患一定要配合醫囑,絕不能任意中斷用藥與治療。游家偉提醒民眾,在日常生活中要多留意骨鬆的一些徵兆。例如:發現身高比年輕時矮了4公分或更多,或是因駝背導致頭頸部與牆面間距超過3公分,即可能是骨鬆引發的脊椎軟骨退化或隱性脊椎壓迫式骨折,身體的長期慢性痠痛也可能是骨鬆的警訊,應至骨科進一步檢查。
-
2022-06-29 慢病好日子.更多慢病
慢病主題館【骨質疏鬆】骨鬆小心!髖關節骨折死亡風險高
骨質疏鬆症是台灣常見的年長者慢性病,根據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指引資料顯示,高達近四成以上的50歲以上女性有骨鬆問題,但許多人因為平常沒有症狀而毫無警覺,一不小心就發生骨鬆性骨折,發生部位常見於髖關節、脊椎和手腕,其中因髖關節骨折易造成下半身行動困難,長期臥床易引發併發症,死亡風險最高。林口長庚醫院骨部脊椎科主治醫師游家偉表示,人體的骨骼生成來自成骨細胞與蝕骨細胞的交互作用,25-30歲是骨質生成的巔峰,之後會隨著年齡增長而代謝趨緩,骨質生成減慢,女性停經後更會因雌激素缺乏導致骨質快速流失,成為骨鬆高危險群。「女性超過65歲時,有60%已發生骨鬆,65歲以上男性,骨鬆比率也有三分之一。」游家偉表示,骨鬆的其他危險因子還包括體重過輕、遺傳、父母或自己曾發生骨折,以及病患有糖尿病、甲狀腺與肝腎等疾病。游家偉指出,骨鬆可說是一種隱形殺手,因為骨鬆病患的骨質脆弱,極容易發生「骨鬆性骨折」,其中又以髖關節骨折的死亡風險最高,因為病患骨折後下半身行動困難,須長期臥床,且易發生褥瘡和肺部感染等併發症,嚴重時會威脅生命。如果是脊椎性骨折也很棘手。游家偉解釋,因為脊椎是人體中樞,一旦骨折惡化會造成行動不便,但常有病患不以為意,只當成是腰痛背痛,臨床上就曾遇到骨折後延誤太久才治療的病患,幾乎危及生命。因此,游家偉呼籲民眾要留意自身可能的骨鬆風險,同時加強注意居家安全, 慎防發生跌倒等意外而引發骨折。他也建議50歲以上的中高年齡者,以及前述的高危險群民眾,定期進行骨密度檢測(DXA)。他說,一旦骨質密度測出的T值小於-2.5,即為骨鬆,醫師會展開藥物治療,包括雙磷酸鹽類、副甲狀腺素與類保骨素等藥物,分別對蝕骨與成骨細胞各有不同作用,醫師會視病患的情況評估用藥,但最重要的是病患一定要配合醫囑,絕不能任意中斷用藥與治療。游家偉並提醒民眾在日常生活中多留意骨鬆的一些癥兆。例如:發現身高比年輕時矮了4公分,甚至更多,或是因駝背導致頭頸部與牆面間距超過3公分,即可能是骨鬆引發的脊椎軟骨退化或隱性脊椎壓迫式骨折,身體的長期慢性痠痛也可能是骨鬆的警訊,應至骨科檢查。最後,游家偉呼籲骨鬆患者平時多運動和曬太陽,日常飲食中也要多多補充鈣質,例如小魚干、堅果類與深綠色蔬菜,都是豐富的含鈣食物。【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一起最愛問粉絲團
-
2022-06-26 醫療.骨科.復健
女性過了更年期後,每3位就有1位可能因骨鬆而骨折 骨鬆中斷用藥骨折風險更高!
世界骨質疏鬆基金會(IOF)指出女性過了更年期後,每3位就有1位可能因骨鬆而骨折;根據健保資料庫論文資料顯示,發生骨折後,第一年死亡率高達20%。骨鬆須長期治療及追蹤,若期間中斷治療,病患恐暴露於更高的骨折風險中。北榮內科部內分泌暨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黃君睿表示,即便數據顯示「骨鬆性骨折」的嚴重性,民眾對骨鬆的危險意識仍然十分缺乏。黃君睿補充,骨鬆初期幾乎無明顯症狀,民眾難警覺,除非病患曾發生骨折、有步行問題或比較有警覺性的驚覺身高變矮、駝背或有下背痛等警訊,才會進一步就醫。除了症狀不易警覺外,醫師們也在臨床上遇到另一項難題,就是病患即使確診,但因幾乎感受不到症狀,加上健保給付藥物條件較嚴格等原因,使得服藥遵從度不佳,進而有中斷用藥等現象發生。黃君睿說明,一旦骨鬆確診,即應開始治療,骨鬆藥物分為抑制骨質流失及促進骨質新生兩大類,常見口服藥或注射雙磷酸鹽類、副甲狀腺荷爾蒙藥物與類保骨素皮下注射。無論採取何種藥物治療方式,病患的醫囑遵從性及對腎功能的限制都是必須考量的因素。她建議,治療前都應與醫療團隊好好討論。「沒有穩定的用藥持續治療,當藥效過了,骨質繼續流失缺乏保護,發生骨折或二次骨折風險大大提高。」黃君睿提醒,骨鬆是一種慢性病,就如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一樣,需要長期治療和追蹤。在治療持續兩年後,應該再進行骨質密度檢查追蹤和重新評估骨折風險,以決定是否維持現行治療或者轉換治療方式。骨鬆治療目標是為了預防骨折發生,只要治療期間沒有新發生的骨折,骨密度也無明顯下降,就算達到成功治療的目的。也有不少病患治療穩定,骨密度數值進步。為顧好骨本,邁入50歲後的熟齡族和停經後婦女,黃君睿建議於定期健檢時,進行骨密度檢測,以雙能量X光吸收儀(DXA)作為檢測的標準,當骨質密度標準差(T值)小於-2.5為骨質疏鬆症,須就醫治療。骨質缺少者(T值)於-1至-2.5間也可搭配骨折風險評估工具(FRAX),運算出未來十年內骨折的機率,如綜合評估後主要骨折風險較高,也可考慮先進行治療。至於日常生活的飲食與型態,建議多攝取牛奶、豆製品等鈣質來源豐富的食物、負重運動訓練骨骼強度,每天外出曬太陽讓身體生成維生素D,並戒菸戒酒、預防跌倒等,及早預防遠離骨鬆。
-
2022-06-25 醫療.骨科.復健
骨質疏鬆若中斷治療 恐增加骨折風險
世界骨質疏鬆基金會(IOF)指出女性過了更年期後,每3位就有1位可能因骨鬆而骨折;根據健保資料庫論文資料顯示,發生骨折後,第一年死亡率高達20%。骨鬆須長期治療及追蹤,若期間中斷治療,病患恐暴露於更高的骨折風險中。北榮內科部內分泌暨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黃君睿表示,即便數據顯示「骨鬆性骨折」的嚴重性,民眾對骨鬆的危險意識仍然十分缺乏。黃君睿補充,骨鬆初期幾乎無明顯症狀,民眾難警覺,除非病患曾發生骨折、有步行問題或比較有警覺性的驚覺身高變矮、駝背或有下背痛等警訊,才會進一步就醫。除了症狀不易警覺外,醫師們也在臨床上遇到另一項難題,就是病患即使確診,但因幾乎感受不到症狀,加上健保給付藥物條件較嚴格等原因,使得服藥遵從度不佳,進而有中斷用藥等現象發生。黃君睿說明,一旦骨鬆確診,即應開始治療,骨鬆藥物分為抑制骨質流失及促進骨質新生兩大類,常見口服藥或注射雙磷酸鹽類、副甲狀腺荷爾蒙藥物與類保骨素皮下注射。無論採取何種藥物治療方式,病患的醫囑遵從性及對腎功能的限制都是必須考量的因素。她建議,治療前都應與醫療團隊好好討論。「沒有穩定的用藥持續治療,當藥效過了,骨質繼續流失缺乏保護,發生骨折或二次骨折風險大大提高。」黃君睿提醒,骨疏是一種慢性病,就如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一樣,需要長期治療和追蹤。在治療持續兩年後,應該再進行骨質密度檢查追蹤和重新評估骨折風險,以決定是否維持現行治療或者轉換治療方式。骨鬆治療目標是為了預防骨折發生,只要治療期間沒有新發生的骨折,骨密度也無明顯下降,就算達到成功治療的目的。也有不少病患治療穩定,骨密度數值進步。為顧好骨本,邁入50歲後的熟齡族和停經後婦女,黃君睿建議於定期健檢時,進行骨密度檢測,以雙能量X光吸收儀(DXA)作為檢測的標準,當骨質密度標準差(T值)小於-2.5為骨質疏鬆症,須就醫治療。骨質缺少者(T值)於-1至-2.5間也可搭配骨折風險評估工具(FRAX),運算出未來十年內骨折的機率,如綜合評估後主要骨折風險較高,也可考慮先進行治療。 至於日常生活的飲食與型態,建議多攝取牛奶、豆製品等鈣質來源豐富的食物、負重運動訓練骨骼強度,每天外出曬太陽讓身體生成維生素D,並戒菸戒酒、預防跌倒等,及早預防遠離骨鬆。骨折風險評估工具(FRAX)https://www.sheffield.ac.uk/FRAX/tool.aspx?lang=cht
-
2022-06-23 醫療.骨科.復健
骨鬆未積極治療,腰疼竟脊椎骨折!術後10處裂縫
韓國溫馨催淚神作「有你真好」影片中,77歲嚴重駝背的阿嬤為了省下車錢,幫孫子買東西,步履蹣跚地從市場走回家,讓許多人為之鼻酸。從醫學角度來看,該韓國阿嬤骨鬆嚴重,以致彎腰駝背,除了下背或頸椎疼痛,還容易脊椎骨折。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脊椎矯正科主任陳衍仁分享,73歲陳姓婦人多年來同樣飽受駝背之苦,睡覺時只能側躺,無法正面躺睡,認為只是老化所致,直到半年前腰部疼痛,就醫發現為脊椎骨折,才知自己骨質疏鬆,骨密度T值(T-score)為-3.3,但她並未聽從醫師建議積極治療骨鬆。日前再度骨折,症狀更為嚴重,確診為多重脊椎骨折,合併嚴重背痛,接受椎體成形手術治療,沒想到,術後一個月再度骨折,脊椎骨折多達十處,分布在胸椎跟腰椎,以致駝背加劇,甚至變形,需長期臥床,幾無生活品質可言。臨床顯示,骨質疏鬆的高危險群,包括女性、老年人、有家族骨鬆病史、骨骼架構較小、性荷爾蒙低下、甲狀腺功能亢進、副甲狀腺素亢進及皮質類固醇較高等患者,其中以停經後女性最為常見。「骨鬆為沉默疾病,幾無症狀。」陳衍仁說,許多患者都是在骨折後就醫,才發現嚴重骨質疏鬆,事實上,駝背、身高變矮、背痛均為骨鬆跡象,但常誤認為老化、退化而被忽略,未能及時接受治療。陳衍仁表示,當懷疑自己有骨鬆症狀,建議要到醫院做骨質密度檢查(DXA),當T值大於-1,代表正常骨質,介於-1與-2.5為骨質缺乏,如果小於-2.5,即為骨質疏鬆,應該考慮用藥,而陳姓婦人T值為-3.3,顯示骨鬆嚴重,應該積極接受治療。目前治療骨鬆的藥物包含口服及針劑,各有其優缺點,在用藥上須考量病患的牙齒狀況、腎臟功能以及骨鬆的嚴重程度,無論使用哪一種藥物,病患都應尋求醫師的專業建議。「預防勝於治療」,陳衍仁強調,如果已經骨質疏鬆才來治療,就稍微慢了一點,應從年輕時就開始存骨本,要戒菸戒酒,均衡飲食,攝取足夠的維他命D跟鈣,避免飲用過量的咖啡,配合適度的運動,且不要因為想美白,而拒曬太陽。
-
2022-06-22 養生.運動健身
有片|天天走樓梯但姿勢真的正確嗎?錯誤的上下樓姿勢可能會加速退化!
大部分的人每天難免都會走到樓梯,而在上樓梯時膝蓋承受的壓力是平常走路三倍,下樓梯時甚至會到五倍,今天「詹珞遙 物理治療師 Veronica rehab」就要來和我們分享如何上下樓梯,才能避免傷害我們的膝蓋呢。許多人會想,上下樓梯哪有什麼問題,所以不太會注意姿勢應該怎麼樣,那是因為你的膝蓋還是健康狀態,還是充滿水份、軟骨飽滿的狀態,所以久而久之錯誤的上下樓姿勢可能會養成習慣,而這些錯誤的習慣包括了,走樓梯時彎腰駝背看手機、上樓時習慣將膝蓋往後卡死、為了求快下樓梯時小跳和太快的把重量放在前腳等,這些錯誤的姿勢都會對膝蓋帶來傷害。知道了這些錯誤的走路姿勢,回想一下自己是否已經長期走錯,在你的膝蓋還沒有受傷老化前,快點開影片,讓詹珞遙物理治療師教我們正確的走樓梯姿勢,不要再讓膝蓋承受過多的壓力!想了解更多關於日常行動的正確姿勢嗎?快上「有肌勵」粉絲專頁按讚追蹤,正確走樓梯,保護膝蓋不受傷!原始影片詹珞瑤 物理治療師YT詹珞瑤 物理治療師FB延伸閱讀常常牙痛、關節痛、肌肉痛?物理治療師教你如何解決疼痛問題平常暖身都做錯了?物理治療師教你最強暖身,提升運動表現「有肌勵」是女性專屬健身夥伴,提供健身資訊、健康方法,更提供滿滿的鼓勵和正能量,給女性肌力,也給女性激勵,讓姐妹們的健身路上,不孤單!YT:有肌勵https://pse.is/UYA9XFb:https://www.facebook.com/udnGpowerIG:https://www.instagram.com/udnGpower社團:女性專屬|健身的我超美
-
2022-06-19 醫療.骨科.復健
輕忽骨鬆恐增長照負擔!醫:友善居家環境,適度運動及補鈣
一位80多歲的老太太,半夜起床時不慎跌倒,發生嚴重的骨鬆性骨折,呼救了一整夜,重聽的老伴第二天一早才發現,但當他急著打電話求助時也不幸摔倒而骨折,兩位長者從此行動不便,生活無法自理,造成家人的沉重負擔。醫師提醒,骨鬆是長者容易忽略的疾病,常在跌倒骨折後才發現,家屬平時一定要有警覺。初期沒有症狀 定期檢查骨密度義大醫院骨科部長馬景侯表示,骨鬆初期沒有症狀,易被忽略,尤其是一些居家照護中的長者或慢性病患者,往往出現嚴重的背痛或意外跌倒時才發現骨鬆,但這時骨鬆已經很嚴重。因此骨鬆應該提早預防,只要女性逾65、男性逾70歲就要做骨密度檢測,或是當長者出現駝背、背痛或關節變形時,就要留意可能是骨鬆的症狀。很多年長患者在跌倒後發生骨折,形成骨鬆性骨折。馬景侯指出,最棘手的是髖部骨折,根據健保資料庫論文資料顯示,發生一年內有20%的患者會死亡,死亡主因都來自併發症。他解釋,髖部骨折病患因疼痛無法改變姿勢而須長期臥床,會引發肺炎、泌尿道感染和褥瘡等併發症,死亡風險增加,再加上患者的肌肉萎縮、行動不便,生活無法自理,會形成照顧者的沉重負擔。雙親髖部骨折 校長兒退休照顧例如前述的老夫婦,家中無子女同住,兩人同時髖部骨折後,手術期間和術後的藥物治療,都需遠在外地的子女趕回老家照料,最後擔任國中校長的兒子還決定提早退休,回鄉照顧父母。馬景侯說,大家平日忙碌,常見年輕人外出工作,長輩們留守家中,臨床上更看過80多歲的阿公照顧同齡的髖部骨折阿嬤,沒有人可以幫忙,只能每天親自為妻子料理生活起居甚至沐浴上廁所,非常辛苦。友善居家環境 適度運動及補鈣馬景侯並提醒,長者常會半夜起床上廁所,但因視力不佳且周遭黑暗,如果再加上居家環境雜亂,很容易在下床時絆倒而發生骨折,家屬應為長者打造友善安全的居家環境。馬景侯也說,一旦檢測確定骨鬆,建議要有良好的生活型態、適度運動及日曬,以及補充維生素D及鈣,並同時就醫與醫生進一步諮詢,因為其他疾病或用藥也與骨鬆有關。若發生骨折,術後更須配合抗骨鬆藥物治療且不可隨意停藥,目前的藥物包括口服和針劑,而臨床上抗骨鬆藥物的醫囑遵從性及對腎功能的限制也是必須考量的因素。他強調「每一種藥都有各自特色,必須依據病患的狀況使用,家屬和病患一定要尋求專業醫師的意見。」
-
2022-06-18 醫療.骨科.復健
不可忽視的慢性病:骨鬆,輕忽恐增長照負擔
一位80多歲的老太太,半夜起床時不慎跌倒,發生嚴重的骨鬆性骨折,呼救了一整夜,重聽的老伴第二天一早才發現,但當他急著打電話求助時也不幸摔倒而骨折,兩位長者從此行動不便,生活無法自理,造成家人的沉重負擔。醫師提醒,骨鬆是長者容易忽略的疾病,常在跌倒骨折後才發現,家屬平時一定要有警覺。義大醫院骨科部長馬景侯表示,骨鬆初期沒有症狀,易被忽略,尤其是一些居家照護中的長者或慢性病患者,往往出現嚴重的背痛或意外跌倒時才發現骨鬆,但這時骨鬆已經很嚴重。因此骨鬆應提早預防,只要女性逾65、男性逾70歲就要做骨密度檢測,或是當長者出現駝背、背痛或關節變形時,就要留意可能是骨鬆的症狀。很多年長患者在跌倒後發生骨折,形成骨鬆性骨折。馬景侯醫師指出,最棘手的是髖部骨折,根據健保資料庫論文資料顯示,發生一年內有20%的患者會死亡,死亡主因都來自併發症。他解釋,髖部骨折病患因疼痛無法改變姿勢而須長期臥床,會引發肺炎、泌尿道感染和褥瘡等併發症,死亡風險增加,再加上患者的肌肉萎縮、行動不便,生活無法自理,會形成照顧者的沉重負擔。例如前述的老夫婦,家中無子女同住,兩人同時髖部骨折後,手術期間和術後的藥物治療,都需遠在外地的子女趕回老家照料,最後擔任國中校長的兒子還決定提早退休,回鄉照顧父母。馬景侯醫師說,大家平日忙碌,常見年輕人外出工作,長輩們留守家中,臨床上更看過80多歲的阿公照顧同齡的髖部骨折阿嬤,沒有人可以幫忙,只能每天親自為妻子料理生活起居甚至沐浴上廁所,非常辛苦。馬景侯醫師並提醒,長者常會半夜起床上廁所,但因視力不佳且周遭黑暗,如果再加上居家環境雜亂,很容易在下床時絆倒而發生骨折,家屬應為長者打造友善安全的居家環境。馬景侯醫師也說,一旦檢測確定骨鬆,建議要有良好的生活型態、適度運動及日曬,以及補充維生素D及鈣,並同時就醫與醫生進一步諮詢。因為其他疾病或用藥也與骨鬆有關。若發生骨折,術後更須配合抗骨鬆藥物治療且不可隨意停藥,目前的藥物包括口服和針劑,而臨床上抗骨鬆藥物的醫囑遵從性以及對腎功能的限制也是必須考量的因素。他強調「每一種藥都有各自特色,必須依據病患的狀況使用,家屬和病患一定尋求專業醫師的意見。」
-
2022-06-16 失智.像極了失智
記憶力變差、詞不達意就是失智?10項真實「失智症症狀」大公開
最近記憶力不好,常常找不到東西、忘記與別人的約會?原本熟悉的動作,像開瓦斯爐、門鎖也不會了?某個詞語突然想不起來該怎麼說?當這些情況頻繁出現的時候,會讓人不禁懷疑身邊的人,甚至是自己,是不是得了失智症。這裡就結合失智症照顧者的真實經驗,幫你整理出有關「失智症症狀」的常見問答,讓你全方位了解「失智症症狀」。Q:怎麼發現身邊的人、自己失智?A:失智症一開始的症狀很難察覺,就算身邊的人出現反常行為,大家也可能只當是一時忘記、特殊事件,而不當一回事,都要等到更嚴重才意識到可能是疾病影響。所以讓我們從失智症患者家屬分享的親身經驗中,來看看他們當初是怎麼發現家人失智,如果自己或身邊的人有類似行為,就能及早注意、提高警覺。他們觀察到的行為分成以下幾類:1.認不出、認錯人:當一個人開始認不出、認錯熟悉的人,而且經常發生時,就可能是失智的警訊像是當爸爸看著女兒的臉說:「你是誰?」,看到兒子都要想很久,或是把外籍看護錯認成小三等情況,在有失智者的家庭都會發生。2.忘記事情:由於記憶出現問題,忘記事情也是常見的徵兆,從忘記日期、跟人的約會,甚至到熟悉的例行公事都有可能。像是突然不會打電話、關水龍頭,或是本來很會料理,卻突然不會,明明連續買了一個月衣服卻一直説沒衣服穿⋯⋯。3.遺失物品:經常遺失物品或是懷疑有人偷取他的錢財,也是很多家屬一開始會注意到的跡象,由於記憶出現狀況,會讓失智者記錯或忘記東西在哪,而懷疑被別人偷竊。舉例來說,像是東西壞了就說被人弄的,身分證、健保卡一年掉6次,每次都說是人家偷的。還有家裡出現很多新的東西,患者說人家送的等等。4.幻覺:幻聽、幻覺也是一個徵兆,他們可能會看到一些看不到的人,講一些天馬行空、不存在的事,疑心病也感覺變重了。例如某位家屬的婆婆,只要公公不在家,情緒就焦燥不安,甚至會哭鬧懷疑公公有外遇,之後才發現是失智症引起的。5.性情大變:原本性情溫順的家人,突然變得多疑情緒暴躁,甚至會攻擊打人;平時看電視喜歡邊看邊罵,卻變得安靜呆滯,原本外向熱情,反而不再與人社交,這種極大的性格改變,都可能是失智的徵兆。 Q:什麼症狀是失智症的早期徵兆?A:隨著老化,智能也會減退,許多人分不清楚這與失智症的差別,如果自己、家人或身邊的親友,於日常生活中出現以下10種症狀、情境,就要提高警覺、意識到可能為失智症,並立即就醫接受完整檢查和診斷。 1.記憶力減退影響到工作:忘記頻率高,即使提醒也想不起來。2.無法勝任原本熟悉的事物:例如英文老師忘記ABC、銀行行員無法數鈔票。3.言語表達有問題:想不起來,甚至以替代方式來說明簡單詞彙。4.喪失對時間、地點的概念:搞不清楚早晚、年月,找不到回家的路。5.判斷力變差、警覺性降低:借錢給陌生人、一次吃下一週藥量等等。6.東西亂擺錯位:將物品放置在不合理的位子,如鞋子放在冰箱之類的。7.抽象思考有困難:對言談中的抽象含義無法理解,聽不懂操作機器的指示。8.行為與情緒改變:情緒起伏大,一下哭一下罵人,出現買東西不付錢等異常行為。9.個性大變:變得疑心病重、口不擇言,也可能沈默寡言或失去自我控制能力。10.喪失活動力與開創力:對原本的興趣、嗜好失去動力。Q:真的得了失智症,會有哪些症狀?A:當確診為失智症後,早期出現的病症會以「認知功能」障礙為主,而認知功能症狀包含5大面向。 1.記憶:早期失智症病人會有記憶喪失的現象,像是忘記近期重大的事件,而且連提示都無法回想起來,這種情形還會持續惡化。2.語言:某些病人的症狀表現以語言功能障礙為主,他們常無法說出物品的正確名稱,而以替代詞代替,逐漸減少語言表達,整體溝通能力變弱。有些病人則是理解力下降,也因此被誤以為重聽。3.推理和判斷:病人的判斷力大不如前,做決定變得猶豫不決,會無法了解生活中潛在的危險、處理複雜的事,或解決突發的小狀況。4.視空間:在視覺上,病人可能無法辨識熟人的面孔或認不得物品。在空間上,病人可能認不得周圍環境,而常有迷路的狀況。5.個性和行為:病人的個性會有巨大轉變,像是變得退縮、被動,或出現重複行為、不恰當的社會行為等等。後續則會出現各種「精神行為症狀」,常見的「精神症狀」如妄想、幻覺、錯認;「行為症狀」如重複行為、迷路、攻擊、日夜顛倒、漫遊、貪食,或是出現譫妄、日落症候群;而情緒上則可能出現,如焦慮、憂鬱、淡漠等症狀。●重複行為:失智症患者常出現言語、行為的重複,像是重複提問同樣的問題,或是一直重複說一樣的話。除了言語也能出現重複進食的情形,因為失智者的記憶、判斷力喪失,使得他們忘了自己吃過東西,而反覆吵鬧、生氣。●日落症候群:黃昏症候群又稱日落症候群,它並不是一種疾病或診斷,而是一群行為的總稱。多好發在包含阿茲海默失智症等各種失智症患者或意識混亂長者身上,在傍晚或夜晚來臨前,患者出現行為或意識上的混亂,或是原有的精神行為症狀變得更嚴重,包括躁動、踱步、攻擊、不安、焦慮、沮喪、遊走、注意力不集中、尖叫、幻覺等症狀。●日夜顛倒:失智症患者因為大腦功能退化,逐漸失去分辨時間的能力,所以可能出現日夜顛倒的情況。加上患者對於環境刺激與外界噪音更加敏感,一點風吹草動就容易醒來,睡眠環境需要費心經營打造。Q:失智症有不同類型?不同類型的症狀也不一樣嗎?A:失智症的種類主要可分為:退化性(阿茲海默氏症屬於其中一種)、血管性、混合性(阿茲海默症與血管性並存),以及其他因素導致的失智。不同類型的失智症出現的症狀也有所不同。1.退化性失智症:●阿茲海默症:1906年由德國Alois Alzheimer醫師發現並命名,是最常見的失智症。阿茲海默型失智症的特性為兩種以上認知功能障礙,主要以記憶力不好,經過暗示也想不起來,但並無意識障礙,屬進行性退化。●額顳葉型失智症:退化性失智症中,容易被忽略是額顳葉型失智症,其早期症狀包含言語及人格變化、不合常理行為(拾荒癖)或重複動作,如不停開關抽屜等;與阿茲海默症較大不同是,初期極少出現時空混亂或健忘,但因發病年紀較輕,初期短期記憶不受影響,難被周遭的人發現或誤認是其他精神疾病,確診時間易延誤。●路易氏體失智症:特性為除認知功能障礙外,重複地無法解釋的跌倒、時好時壞起伏變化大、對抗精神藥物十分敏感、鮮明的視或聽幻覺、每次發作持續數周至數月。另外還有巴金森氏病、進行性上核神經麻痺症與合併其他中樞神經系統退化性之病變。2.血管性失智症:腦中風、多發性血梗塞失智症、心衰竭引起缺氧症等。3.嚴重創傷:拳擊性失智症、頭顱大腦傷害等。4.特殊感染:後天免疫不全症候群、進行性多發性血腦病變等。Q:失智症有幾個階段?不同階段症狀也不一樣嗎?A:失智症是一種會不斷退化的疾病,最早期出現的是輕度認知障礙或及早期失智症,接下來分為輕度(初期)、中度(中期)、重度(晚期)三個階段。不同階段的症狀也不一樣,身體機能會隨著病程逐漸惡化。1.輕度(初期):記憶力、語言能力、判斷力等已經出現問題,對工作和社交能力造成影響,無法處理太複雜的事物,情緒、行為也有所轉變,但大部份日常生活仍可自理,時常因症狀輕微而延誤就醫。2.中度(中期):記憶、認知功能、生活能力等更退化,能明顯發現異狀,需要仰賴他人協助,才能處理日常生活瑣事。由於尚有行動力,走失的機會增加,生活中也有吃壞掉的食物、藏東西、日夜顛倒等狀況出現,反而增加照顧的困難度。3.重度(晚期):幾乎認不得自己和家人,認知與日常生活功能更是嚴重退化,只會講簡單的字句,行動能力、吞嚥能力也退化,基本上要完全仰賴他們照顧。Q:容易與失智症混淆的病症有哪些?A:失智症(Dementia)、譫妄(Delirium)和憂鬱症(Depression)最容易發生在老年人身上,因某些症狀相同而忽視了譫妄或憂鬱症。「譫妄」的症狀與失智症很類似,常見的現象有注意力分散、意識混亂、說話語無倫次,出現幻覺及妄想、情緒起伏變化大、行為激躁不安等等。但失智症和「譫妄」兩者最大的區別是疾病發作的時程,失智症是緩慢、持續的腦功能退化,譫妄則是急性發生的精神狀態變化。前者較不易察覺,常被誤認為「人老了就是這樣!」後者則因為是突發性的,照顧者馬上就能發現異狀。「憂鬱症」也經常與失智症混淆,老年憂鬱會引發假性失智症,不定時發生陰霾般的低潮情緒籠罩,連日常生活瑣事都受到影響。其症狀常伴隨記憶力變差、無法專心、食欲不振、體重減輕等,因為表現狀況跟失智症非常相似,讓人難以察覺是憂鬱症所引起。另一個相似的疾病是「巴金森氏病」,兩者都是腦部疾病,雖然某些症狀相似,但發病初期的病症還是不太一樣。巴金森氏病常見症狀包括行動遲緩、不靈活、四肢僵硬、手腳顫抖、駝背等,雖然患者動作障礙、變慢,但智能未受影響,不會出現判斷力減低、問題一再重複、忘記現在何年何月、疑神疑鬼等失智症症狀。但巴金森氏病到了後期,約有三到四成的患者會出現失智症的狀況,所以兩項疾病常讓人分不清。立即加入失智・時空記憶的旅人粉絲專頁!無論你是否為失智者,我們都期盼能認識你。我們提供專業醫療資訊和交流平台;而你來告訴我們,那些關於失智的故事。加入>>
-
2022-06-08 醫療.巴金森病
巴金森治療/長輩悶悶不樂又憂鬱 恐是巴金森病惡化徵兆?專家提醒:觀察細節揪出長者失能危機
巴金森病患者可能合併憂鬱症狀,若未妥善治療,恐加速失能。一位70歲罹患巴金森病的老先生,透過藥物控制動作障礙,罹病2、3年來病況穩定,直到兒子發現父親時常面無表情呆坐、悶悶不樂,言談間甚至拋出輕生的念頭,才驚覺異樣陪同回診。醫師問診後得知老先生過去會自己外出到公園與朋友聚會,但罹病後因爲手顫抖、動作緩慢、步態不如以往穩健,非常介意外界的眼光,更擔心被老友嘲笑,愈來愈不喜歡出門。判斷老先生可能已出現憂鬱症狀,在協助調整治療藥物後,老先生心情慢慢好轉,不僅願意外出,甚至開始主動復健、運動,幫助自身病情穩定。關於巴金森病的憂鬱症狀,醫師怎麼說…Q:為什麼巴金森病會出現憂鬱症狀?巴金森病不僅會有手抖、動作緩慢、肢體僵硬等外顯的動作障礙症狀,還會合併非動作障礙症狀,如憂鬱、睡眠障礙等,若未妥善治療,可能會加速失能。芯禾診所主治醫師/寶建醫院兼任主治醫師李杰勳表示,巴金森病的憂鬱症狀在整個巴金森病的病程都有可能發生,發生率從40-60%不等,有些患者是在罹患巴金森病後出現憂鬱症狀,有的則是因憂鬱就醫,才確診為巴金森病,但究竟屬於前驅症狀或因病而產生憂鬱,目前尚無法釐清。此外,巴金森病患者約有30%會合併失智症,尤其罹病10年後,合併失智症達70%-80%;而睡眠障礙較常發生於巴金森病的晚期。Q:該怎麼預防巴金森病的憂鬱症狀?防止巴金森病惡化出現憂鬱狀況,掌握黃金治療期、穩定病程發展是最重要的。李杰勳指出,目前巴金森病主要治療藥物為左旋多巴及多巴胺受體促效劑,李杰勳表示,如果患者較年輕且需工作,會評估給予一天服用一次的多巴胺受體促效劑,以免因忙碌而忘記服藥,而當效果不佳時,則搭配使用低劑量的左旋多巴;如果年紀較大者且症狀較晚期者,則可優先給予低劑量左旋多巴,並視情況增加劑量。李杰勳也表示,雖然目前最有效果的治療藥物為左旋多巴,不過,此藥具有蜜月期,也就是服用5年左右,藥物有效治療濃度在體內無法維持穩定,會出現無法控制肢體動作的現象,如異動症、斷電現象等,可能使患者遭受異樣眼光,增加憂鬱症狀發生的可能。建議患者及家屬主動與醫師討論症狀,隨時調整治療方式。Q:若患者已出現憂鬱症狀,如何改善?巴金森病的藥物選擇需考量患者的個別狀況,一般而言,會盡量以愈少的藥物來達到治療效果,例如某種多巴胺受體促效劑能治療動作障礙,且藥理上也具有治療憂鬱效果,因此,臨床上會優先給予此藥物治療合併憂鬱症的巴金森病患者。「要活就要動」,李杰勳強調,因肢體僵硬、顫抖而不想出門,減少接受外界刺激,漸漸可能出現失智或憂鬱,時間久了就可能失能、臥床。他呼籲,絕對不能放棄治療,尤其還應搭配復健、運動,讓患者保持生活自理的能力。醫師在地觀察小叮嚀:屏東偏鄉比例高,長者出現症狀勿忽略,需盡快陪同就醫李杰勳臨床發現,在地許多年長者對手抖、動作緩慢等症狀不以為意,尤其居住於偏遠或山區的長者,因接受訊息的媒介較少或子女外出工作,再加上就醫不便,家屬帶來就醫時,患者通常必須扶著枴杖或攙扶,已屬於較晚期;而家住市區者,因子女獲取疾病知識的管道較多,發現長輩異常時通常較早期。除了動作變慢、靜態性顫抖、關節僵硬、步態不穩等常見的動作障礙外,年長的巴金森病患者出現部分症狀時,容易被誤認為老化現象,李杰勳提醒,可留心觀察家中長輩日常動作的變化,若發現異常盡快陪伴就醫,才能及早發現問題盡早治療,如:📍走路開始前傾且駝背📍寫字變慢、字體變小📍手部僵硬無法正常刷牙、扣釦子📍說話音調改變、變小聲📍不明原因的失眠或憂鬱巴金森病自我檢測 40 秒手指操台灣動作障礙學會呼籲民眾透過「巴金森手指操」自我檢測,將右手伸直後打開手指,上下手指輕碰25下後,再換左手做,建議每個月檢測一次,如果發現動作變慢、停頓打不開或開合大小改變,應先就醫排除關節及肌腱問題,再由醫師詳細評估。聯合報健康事業部推出《巴金森病88問》一書,收錄「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等社團中6000位巴友與家屬的真實提問,整理成最常見的88個困擾,由全台逾20位權威專家受訪、審訂,並經台灣動作障礙學會協助審閱,期盼成為溫暖巴友家庭的支持資源。全書集結8大主題:疾病診斷、動作障礙、非動作障礙、生活起居、疾病治療、常見合併症、心理調適、照護資源等,提供給需要的民眾。📖免費閱讀>>>《巴金森病88問》【加入Facebook社團】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 社團提供病友、照顧者及關心此疾病的成員一個互相交流、解決問題的平台,提供醫療知識及互相鼓勵,歡迎您加入
-
2022-05-31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骨質疏鬆症未積極就醫 獨居男跌倒造成多處骨折
1名77歲獨居男性日前跌倒造成左、右側髖關節、右側鎖骨和右側肱骨等多處骨折,醫師發現,會造成多處同時骨折,和他罹有骨質疏鬆症且未積極治療有關,甚至還引起肺炎等嚴重併發症,不得不慎。大里仁愛醫院骨科醫師黃贊文說,人體骨骼的骨量大約在20歲至30歲會達到最高峰,之後骨量逐漸減少。女性停經後因為荷爾蒙減少,骨流失速度會加快。 如果流失過多,使得原本緻密的骨骼形成許多孔隙,呈現中空疏鬆的現象,使骨骼變脆、變弱,就是所謂的「骨質疏鬆症」。他說,骨質疏鬆症本身並沒有任何病徵,若感到痛楚,一般都是由於骨折所致。最常見的骨折部位包括股骨、脊椎及前臂骨。患者或因輕微碰撞,或因跌倒而股骨骨折,脊椎骨即使沒有任何碰撞也會漸漸塌陷,令背部變得彎曲,形成駝背及變得矮小,部分患者亦會出現背痛的情況。黃贊文說,台灣已進入高齡化社會,65歲以上約3分之1婦女和5分之1男性一生中會發生一次脊椎、髖關節或手腕骨折。此外,健保資料庫的資料也顯示,女性髖部骨折病患一年內死亡率為15% ,男性高達22%。台灣將在2025年邁入超高齡化社會,骨質疏鬆症不僅是老年人的常見疾病,所引發的骨折及併發症對個人生活、家庭照護和醫療花費等影響非常大。他說,藥物治療骨質疏鬆症可減少骨質流失、增加骨質密度,並可以減低骨折的發生率。統計上,服藥的規律性對骨骼健康也是相當重要。相較於持續用藥的病患,自行中斷藥物治療的病患有較高的比例依然發生骨折。黃贊文建議,在藥物治療以外也應同時加强飲食中鈣質與維生素D的攝取,且養成規律運動的習慣。每天15分鐘的日曬可由皮膚合成足夠之維生素D。運動可以促進肌肉力量、提升身體的柔軟度及協調性。他說,台灣邁入高齡社會後,骨質疏鬆症是民眾自己、為人子女及政府單位必須面臨的考題。提早預防及治療骨質疏鬆症能避免嚴重骨質流失所造成之骨折、併發症、死亡率及家庭經濟重擔。民眾可適時徵詢骨科醫師,依據骨折風險狀況,提供最適切的治療。
-
2022-05-19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疫情間少動姿勢不正易脊椎側彎 可做3式運動延緩惡化
正值發育期的11歲女童被家長發現走路歪向一側,睡覺常腰痠背痛,就醫檢查出C型脊椎側彎,側彎角度達25度,已屬中度。治療師指出,3C產品盛行,平時少動又姿勢不正,容易造成脊椎側彎,彎角若過大就會壓迫到肺,造成呼吸困難、易喘或腳麻,千萬不可小覷。「活力得中山脊椎外科醫院」復健室物理治療師吳瀚庭說,脊椎側彎輕者常見腰痠背痛,影響外觀與運動功能表現。重者壓迫心臟和肺部,造成呼吸困難或易喘、腳麻等下肢神經症狀。他說,現代人離不開3C產品,防疫期間待在室內時間變多又少動,很容易引起姿勢不正問題,吳瀚庭指出,要避免脊椎側彎持續惡化,平時應保持身體直立、避免三七步、駝背,也避免打棒球或桌球這種高重複性單側運動。患者可在醫師評估下執行3式運動,第一式「嬰兒式」採跪姿,雙腳微開,將手和身體向前延伸,膝蓋貼近上半身,維持30秒,以放鬆脊椎周圍肌肉。第二式「鳥狗式」,手掌和膝蓋貼地上,四肢保持一直線。一側手向上伸,對側腳往後抬起維持20秒,訓練核心、穩定脊椎。第三式採取躺姿,屈膝抱胸維持30秒,伸展並減低脊椎壓力。這三次運動每天做2次,每次做5組,可延緩脊椎側彎惡化。
-
2022-05-06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背痛未必是肌肉筋膜問題,痛到冒冷汗恐是主動脈剝離!8種情況速就醫
背痛是日常相當常見的毛病,但未必是閃到腰等肌肉筋膜問題,嚴重也有可能是危及生命安全的急性心血管疾病或是臟器感染等。大灣健全診所家醫科王威傑醫師指出背痛主要可能,並提供一般情況可應對方法,也提醒若有察覺不對應盡早就醫,以維護生命安全。 為什麼會背痛?醫指主要3大原因。 結構性背痛:王威傑醫師表示,背痛主要可分成結構性、發炎性、臟器性三大類。結構性包括肌肉、筋膜、韌帶、脊椎等,各結構關係密不可分,一個結構出問題,其他也可能受到影響。肌肉、筋膜、韌帶常見如扭傷、拉傷、發炎等。脊椎相關如椎間盤突出、脊椎滑脫、椎間盤退化、癌症骨轉移、骨質疏鬆造成的壓迫性骨折等,其中前二者則可能背部某處脊椎呈現明顯突出,後三者可能造成脊椎塌陷,出現「矮、駝、痛」的情況。脊椎相關問題也容易有椎體敲痛的情形,也就是敲擊患部會有明顯疼痛感。 發炎性背痛:發炎性則由各類發炎性疾病所引起,如僵直性脊椎炎容易晨間僵硬,疼痛在活動之後會減緩。乾癬性關節炎患者除了出現乾癬以外,也會影響到脊椎等關節。發炎性腸道疾病,如克隆氏症、潰瘍性大腸炎等,除了腹瀉、血便以外,也會出現脊椎疼痛。骨結核則易有低燒、半夜發燒盜汗的情況。 臟器性背痛:臟器性常聽到、也常被聯想到的如腎盂腎炎,容易有發燒、噁心、嘔吐、泌尿道感染等,疼痛常見於腰部兩側。除此之外也包括泌尿道結石,疼痛於腰的兩側或轉移到腹股溝,容易出現血尿。 特別注意劇烈疼痛!要特別注意的是,主動脈剝離和心肌梗塞也可能出現背痛。主動脈從胸腔至腹腔皆有經過,不單只在胸腔,出現主動脈剝離時,會產生劇烈的疼痛,甚至嚴重到冒冷汗,疼痛在背部也有可能出現。心肌梗塞則在發生時除了胸悶胸痛外,常見也會出現心臟周圍各處的延伸性疼痛,或稱轉移性疼痛,如左肩、左臂、頸部、下巴等,背部疼痛也可能出現,和主動脈剝離一樣,痛到冒冷汗是嚴重的警訊。 背痛未必是肌肉筋膜問題,8種情況盡速就醫不要拖! 綜合上述,王威傑醫師提醒,出現背痛時可先觀察有無其他症狀出現,若出現脊椎敲擊時會痛、半夜平躺特別痛、身高變矮或駝背、晨間僵硬、單側麻木或抽痛、噁心想吐、發燒等,這類問題通常恐怕不單純是出自於肌肉或筋膜,應盡早就醫檢查。而若是出現劇烈疼痛,甚至冒冷汗,更應即刻就醫。 肌肉筋膜背痛通常一週好轉,超過四週、4種情況早檢查。 觀察背痛,民眾也常會以時間計算,對此王威傑醫師表示,症狀感受以外的觀察方向,若以時間來看,一般而言小傷通常1周就會好轉,但視情況也會有較久的時候,最久別觀察超過4週,超過建議盡早檢查為佳,包括「內科治療無效」藥物遲遲無法改善。其他像是第一次出現不明背痛但小於20歲或是大於50歲者,以及長期使用類固醇、有骨質疏鬆症、癌症病史等也都不能大意,盡早就醫為佳。 背痛怎麼辦?4招助改善!醫:貼布別超過4小時。 民眾出現背痛,最常見優先使用的如痠痛貼布,不過有時效果相當有限,對此王威傑醫師表示,痠痛貼布主要對淺層肌肉筋膜效果較佳,對於較深層或是肌肉筋膜以外的問題效果有限,甚至沒用。因此背痛出現時,民眾可先嘗試使用痠痛貼布改善,但不宜過久,視藥物有所不同,應詳細了解包裝上用藥說明,一般約4小時左右就得取下,以避免接觸性皮膚炎或過敏,若未改善也可以適度使用消炎止痛藥,藥效可透過血液傳到全身。酸痛貼布和消炎止痛藥也可以兩者一起使用,適量使用鮮少有藥物過量疑慮。另外背痛剛出現時也可以使用冰敷降低發炎反應,後幾天則用熱敷促進血液循環幫助復原,並適度休息。上述為推斷是肌肉筋膜疼痛等一般疼痛的處理方式,因此建議若狀況較輕可多觀察其他症狀,較嚴重應先檢查確認,若遲未改善則盡早檢查。 《延伸閱讀》 .睡覺躺平會背痛,側躺就沒事?醫指常見2原因,4招有助改善! .閃到腰未必是扭傷!醫:3情況速就醫,5姿勢搬物避免受傷。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2-04-27 養生.運動健身
一個動作就能消除背痛!印度瑜珈冠軍教1分鐘瑜珈還能減緩便祕、活化神經
編按:Sujit老師專為現代人普遍常見的肩頸、脊椎、坐骨神經、核心肌群、肌肉與關節等問題,設計100個以上的瑜珈動作,以及能放鬆身心的呼吸法!每個動作只要練習1分鐘就能緩解不適。跟著Sujit老師練習以下4個動作,改善你的坐骨神經問題:手肘支撐眼鏡蛇式 Resting Bhujangasana1.趴姿,額頭貼地。雙腳伸直併攏。2.手肘彎曲,前手臂平貼地板,掌心朝下。手肘放在肩膀下方,靠近身體。身體放輕鬆。3.上手臂支撐讓胸口、肩膀向上挺起。頭抬起微微後仰。手肘、前手臂及手掌保持平貼地板。停留60秒,或盡可能久一點。胸口放下,回到趴姿。【練習小筆記】▪ 手肘支撐眼鏡蛇式也能以連續動作的方式練習。這是進入眼鏡蛇式很好的預備練習【呼吸方式】▪ 吸氣,胸口、肩膀及頭抬起▪ 停留時,保持正常呼吸▪ 吐氣,回到趴姿【覺察點】▪ 呼吸▪ 背部放鬆▪ 手臂及肩膀的力量【修復效果】▪ 鍛鍊手臂▪ 強化肩膀▪ 消除背部僵硬雙手離地眼鏡蛇式 Uthita Bhujangasana1.趴姿,雙腳伸直併攏。手指併攏,掌心放在胸口兩側,指尖朝前。手肘朝向後方,靠近身體。額頭貼地,閉上眼睛。全身放鬆,尤其是下背部。2.頭抬起並微微向後仰,下巴往前,接下來頸部、肩膀依序抬起。背部先出力,再手臂用力,將胸口抬高,背部呈弓形。3.腹部中間、肚臍及恥骨平貼地板。手掌離地抬高。雙腳併攏、不離地。停留30~60秒,保持正常呼吸。回到趴姿,背部放鬆。【呼吸方式】▪ 吸氣,胸口抬起▪ 停留時,保持正常呼吸▪ 吐氣,回到趴姿【覺察點】▪ 呼吸▪ 背部流暢的曲線【修復效果】▪ 開展胸部,讓呼吸更加順暢,增進肺臟功能▪ 緩解背痛,維持脊椎柔軟有彈性,強化背部肌肉與脊椎▪ 促進食慾,減輕便秘▪ 有益於所有腹部器官▪ 矯正體態,改善彎腰駝背單腳蝗蟲式Eka Pada Salabhasana1.趴姿,雙手置於大腿兩側或大腿下方。額頭貼地,脊椎延伸,身體放鬆。練習過程雙腳都要伸直。2.背部用力,左腳盡可能抬高。右腳在地板上放鬆伸直。停留60秒或盡可能久一點。不過度勉強。骨盆擺正,不傾斜。左腳慢慢放下。換腳練習。【練習小筆記】▪ 先抬左腳,再換右腳。左腳抬起時,會使右側腹部受壓,可以依照大腸蠕動順序,先按摩升結腸,再按摩降結腸【呼吸方式】▪ 吸氣,腳抬高▪ 停留時,保持正常呼吸▪ 吐氣,腳放下【覺察點】▪ 呼吸▪ 下背部▪ 腹部▪ 心臟【修復效果】▪ 有益於背部和骨盆腔器官,釋放骨盆壓力單腳鱷魚式 Eka Pada Makarasana1.趴姿,雙腳併攏,額頭貼地,雙手向前伸直。2.左手置於下背部。練習過程中,右手及雙腳都要伸直。3.吸氣,右手向前延伸上提、頭抬高及左腳向後延伸上提,盡量抬高。停留60秒或盡可能久一點。不過度勉強。左腳、頭及右手放下,回到趴姿。全身放鬆休息,讓呼吸慢慢回復正常。換邊練習。【呼吸方式】▪ 吸氣, 手臂、頭和腿抬起▪ 停留時,保持正常呼吸▪ 吐氣,手臂、頭和腿放下,回到趴姿【覺察點】▪ 呼吸▪ 從抬起的腳趾尖至抬起的手指尖,身體對向的伸展【修復效果】▪ 對背部僵硬、無力的初學者相當有益,可強化背部肌肉、活化神經,尤其是下背部▪ 讓身體徹底做到對向伸展▪ 動作與呼吸的協作▪ 培養專注力書籍介紹Sujit老師的修復瑜珈全書,幫你鬆綁糾結的身心:1分鐘解痛有感,5大重點鍛鍊,30天療癒老毛病,比按摩更有效的每日瑜珈練習計畫作者:Sujit Kumar出版社:商業周刊出版日期:2022/03/10作者簡介Sujit Kumar五歲開始修習瑜珈,參加多項瑜珈比賽獲獎無數,至今仍是印度Bihar州立瑜珈比賽蟬聯6次冠軍紀錄保持人。2013年創辦全台唯一由印度大師設立的瑜珈會館──索莉雅太陽瑜珈(Sujit-Sauryayoga),立志推廣瑜珈這門古老科學,並維持每年回印度進修至少兩次的傳統,與各地不同派別領域瑜珈大師學習交流,希望藉由超過二十多年的教學經驗帶給男女老少身心靈平衡健康的生活。Sujit老師認為,「瑜珈不僅是坐在瑜珈墊上練習各種不同的體位法而已,瑜珈學習更是與我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從瑜珈練習中學習與自己的身體對話,靜下心來慢慢體會,感受每一次的練習,觀察自己身體的變化與進步。」為商業周刊良醫網專欄作家:「Sujit老師的3分鐘神奇瑜珈課」。著有《3分鐘解痛瑜珈》《全家老小不生病的健康瑜珈》《Sujit老師的七堂神奇瑜珈課》等書。【獲獎紀錄】.地區及公開瑜珈冠軍賽金牌7次.州瑜珈賽冠軍14次.全印度及東印度金牌3次.全印度國家冠軍賽銀牌1次.2006年印度瑜珈阿爾諸納王(YOGA ARJUNA)頭銜.蘭契大學(Ranchi University)瑜珈冠軍賽金牌.第七屆Jharkhand瑜珈冠軍賽最佳表現獎.獲選墨西哥世界瑜珈冠軍賽印度隊隊員(因故未能出席)索莉雅太陽瑜珈web:www.sujit-sauryayoga.comSujit老師臉書粉絲團FB:Sujit-Sauryayoga延伸閱讀: 家中有老人要注意!「譫妄」發作後一年死亡率達1/3,台大院長:可能是這些重大疾病徵兆
-
2022-04-25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每天30分鐘強化心肺!專家教居家能做的有氧運動增強免疫力
●心肺有氧運動,加強肌力、心肺耐力●中等強度運動,微流汗效果佳●運動注意通風、適時補充水分疫情又起,每日確診病例不斷上升,除了確實做好清潔消毒、勤洗手、戴口罩外,增強免疫力是防疫關鍵!對抗新冠病毒的侵襲,必須飲食均衡、作息規律,更要有適量運動,建議做中等強度的運動,例如四肢做拉筋伸展,能讓身體獲得舒緩,在緊繃的疫情氛圍中稍微放鬆心情。新冠肺炎的感染,以咳嗽、喘等下呼吸道為主,對患者最大的威脅是併發症。研究顯示,不論輕中重症都可能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風險,要避免染疫引發重症,日常應多進行心肺訓練。WaCare專家、運動教練謝光中建議,居家防疫期間,每天可以進行30分鐘的中等強度有氧體能活動,加強肌力、心肺耐力與身體柔軟度。謝光中說,居家做中等強度心肺有氧運動,包含暖身、主運動、肌力訓練及伸展動作,應循序漸進,運動完之後還能「說話」,就是最適當的強度,微流汗運動效果最佳。維持運動習慣好處多,一張椅子輔助可變化多種動作,利用零碎時間就能進行簡單的運動。謝光中提醒,運動時必須注意室內空間通風、適時補充水分,若有任何不適,應放慢速度或休息。保持適當的呼吸節奏,活絡血液循環、擴張肺活量,可以更輕鬆的持續運動。居家心肺有氧運動●暖身運動1.身體挺直,雙手放在肩膀上繞圈轉動,往前繞10圈後可增加繞圈幅度,再換方向往後繞。2.接著雙手伸直向前,往後繞圈;繞10圈後換方向往後繞,過程中打開胸腔,使呼吸順暢。●心肺運動1.坐在椅子上以前勾腳的方式往前踏,左右腳交換,雙手先往兩側推;再換單手單腳,保持勾腳踏步動作。2.再將雙手往上舉,依舊保持勾腳踏步動作;接著腳步變化,單腳往旁邊跨出,配合手部繞圈動作,左右交換。●肌力運動1.雙手抱住右腳,右腳小腿往前慢慢伸直,伸到最直、不要有彎曲的動作,再輕輕放下。共做10下,最後一下保持腳伸直狀態10秒,感覺有點微痠。2.換左腳做,這個動作在訓練大腿前側的肌肉。●收操拉筋1.雙手往上畫圓,配合吸氣,雙手放下時吐氣,來回約5回。2.掌心保持在向前的方向,注意禁止駝背、維持正常的呼吸。居家有氧運動提醒1. 有任何不適,先放慢速度,深呼吸調整成自己的節奏。2. 坐在椅子上,保持腰背挺直,保持平衡度。更多「元氣一日課」歡迎加入元氣網的「會員專屬一日課程服務」,推出自主運動、生活技巧、健腦活動、健康知識等課程,鼓勵民眾線上學習。除了中醫健身的八段錦,另規畫熟齡減重、預防大腦退化、血糖控制、舒眠瑜伽等內容,每日制定規律飲食與運動計畫,找出最適合自己的健康養生法。更多健康主題粉絲專頁「健康聚樂部」歡迎加入了解更多:https://pse.is/45ylyc隔離在家怎麼「伴」?看元氣網送你這些居家處方!✅處方一:4/25、4/27、4/29 免費線上Live課,讓專家從隔離情境告訴你如何預作準備!立即領取▶https://pse.is/45jb9n✅處方二:隔離在家隨時免費看 8 堂自主課,專家將告訴你飲食、解壓、用藥安全方法,伴你度過居家隔離期。立即領取▶https://pse.is/44zjbp✅處方三:想知道其他輕症隔離的患者在家中的經驗與心情嗎?快加入Line社群,一起來交流討論。立即加入▶https://bit.ly/3MlHBcF
-
2022-04-15 新聞.健康知識+
你每天都在做這些危險行為!常見10大不良習慣 癌症、中風、心肌梗塞都上門
民眾日常注重養生,但往往忽略身邊更需注意的「不良習慣」。義大醫院家庭暨社區醫學部預防醫學科主任洪暐傑醫師指出日常常見的10大不良習慣,提醒養生之道也包括了避免相關風險。 常見10大不良習慣!防癌、中風、心肌梗塞等早改善。 1.肥胖:肥胖、代謝症候群是相當常見、形成因素繁多、且位於抽菸之後排名第二名的健康風險。肥胖對於心腦血管負擔相當大,最常見引起的問題如三高、代謝症候群、中風、心肌梗塞等,也容易增加罹癌風險。而現代人營養充沛,常見進補僅為一種吃鍋吃大餐的理由,且未必真的有補到,這點也需注意,建議適度控制體重。 2.缺乏運動:運動是最主要增強代謝的方法,缺乏運動者膽固醇、血脂、血糖都容易升高,三高、中風、心肌梗塞機率也會較高,除此之外也容易引起肥胖,間接使得罹癌風險增加。建議培養運動習慣。 3.抽菸:抽菸不僅與肺癌有關,也可說是與所有疾病、癌症、慢性疾病、心腦血管疾病皆有所關連、關聯性也最高的風險。有個笑話說道「醫學院學生考試若答不出疾病風險,回答抽菸通常就沒問題。」可見關聯性極高。建議減少菸量,戒菸最佳。 4.酗酒:酗酒容易升高血壓,血糖、血脂也容易提升,心腦血管疾病風險也就隨之上升,且也會提升致癌機率,最直接的影響就是引起「酒精性肝炎」,再更進一步就形成肝癌。其他癌症也包括食道癌、胃癌、大腸癌等。建議酌量或戒酒,一般人一天喝個一兩杯無傷大雅,但有上述這些疾病者,就需與醫師討論為佳。 5.飲水不足:水分不足容易影響代謝、身體各處運作、提升血管黏稠度、增加血管阻塞風險,阻塞風險提升也間接使得中風、心肌梗塞風險上升。因此平時建議一日最少體重X30的飲水量。而喝湯、喝飲料也都能補充水分,但需考量的就包括糖分過高、鈉含量過高等,因此水分補充還是以飲水為佳。 6.手搖飲、含糖飲:添加糖攝取過量,除了容易增胖、成癮等,對於三高、心腦血管疾病、癌症等都會有所關連。若以國民健康署建議攝取量來看,一日建議不超過50克,雖說每杯手搖飲有所不同,但50克往往一杯就超量了。因此建議少喝手搖飲,若真的要喝也以微糖、無糖為佳。其他食物也常見含有添加糖,如糖醋排骨、滷肉飯等,需留意。 7.加工食品:加工食品對健康的傷害各有不同,但不論如何大多都不利健康。舉例來說香腸、培根等醃漬食物,當中的添加物就容易形成對人體有害的致癌物質「亞硝胺」,研究發現腸癌影響尤其明顯。餅乾、炸物等其他加工食品,較擔心的則是反式脂肪,是心腦血管疾病的重要風險。建議避免加工食品,以原形食物為佳。 8.不吃蔬果:充足的蔬果有利攝取膳食纖維,膳食纖維有助糞便排出,代謝體內廢物,也有利於平穩血壓、血糖、血脂,反之則不利,像是糞便常堆積於腸道中,也容易提升腸癌風險。建議一日3蔬2果,蔬菜3份,蔬菜每份約煮熟後半碗,水果2份,每份約近於一拳頭。 9.過多3C:頭的重量約為5公斤上下,平均每前傾斜15度負擔重量為原本的2倍,30度為3倍,60度達5倍,民眾常常低頭滑手機、駝背使用電腦、一用往往就是一整天,傷害不單只有眼疾,也包括脊椎、神經、肌肉、筋膜等,因此也常會出現腰酸背痛、肩頸痠痛、椎間盤突出等問題。而此族群也常有久坐問題,也和心腦血管疾病、肥胖、癌症等息息相關。建議下班後就盡量減少使用3C,滑手機也給自己設定時間。 10.自行停藥/偏方:許多民眾都有慢性病問題需長期用藥,但常見感覺好轉便自行停藥,或認為要吃多了要洗腎等,各種錯誤認知自行停藥、使用偏方,將容易使得病情加重,甚至有致命危險,以高血壓藥物來說,自行停藥心肌梗塞的風險便會大幅提升,而誤信使用偏方是常見造成腎功能損害的關鍵之一。如欲停藥應和醫師詳細討論並評估狀況。 如何養生較健康?醫:避免不良習慣也很重要。 洪暐傑醫師表示,民眾養生常見方式如保養品、保健食品、進補、天然食材等,但卻往往忽略了「不良習慣」,不良習慣有如踩地雷一般,沒踩到沒事,但放越多、放越久也就越危險,對健康越是不利。而人們也常會莫名出現「比較」的習慣,例如看到有人抽菸抽了幾十年,便會心想「我才抽個幾年,應該不會有事」,但事實上確實也有人抽個幾年就罹癌。 洪暐傑醫師提醒,若是平常相當注重使用保健食品、正確進補、天然食材,但卻依舊不運動、肥胖、酗酒、抽菸等,那吃再多、補再多,對健康整體而言正面影響恐怕也不彰。養生最重要的觀念在於「如何活得更健康」,呼籲不僅注重日常養生,也要在取得平衡下,盡可能的避免不良習慣。 《延伸閱讀》 .關心三高更要注意代謝症候群!中風、心肌梗塞高出3倍,醫教6招逆轉! .便祕、腹瀉、血便是大腸癌?3症狀速就醫,早期存活率達9成!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2-04-11 該看哪科.巴金森病
簡報忘詞、公文寫不了字…壯年得巴金森病 衝擊事業和家庭 醫:漸進式用藥、可延緩
61歲的吳大哥,原本擔任廚具業務,銷售表現亮眼,是同事主管眼中的模範,但56歲時毫無預期出現手部顫抖、走路駝背、右手僵硬無法擺動等動作障礙,就醫後被確診是巴金森病。由於簽公文寫不出字、介紹產品常常忘詞等認知障礙,工作不再得心應手,在無奈之下選擇離職,備受挫折感的他,不願向疾病認輸,也不想成為家人的絆腳石,開始主動了解病況,積極接受治療。靠著規律用藥、打太極拳和維持正向樂觀心情,如今已能自理生活,並回到工作崗位。每年4月11日是世界巴金森日,根據健保資料庫110年統計,台灣有超過七萬人罹患巴金森病,其中約有6600名患者正值工作黃金年齡,或像吳大哥一樣是家中經濟支柱。專家表示,巴金森病病程漫長,建議病友配合醫師治療,隨時更新病況,且積極運動、調適心情,有助於延緩惡化。巴金森病非老人專利 早發患者病程長易封閉巴金森病是一種退化性神經疾病,好發年齡在55-65歲,「顫抖」是巴金森病最常見的症狀之一,林口長庚醫院神經內科部動作障礙科主任陳柔賢指出,一旦出現手部顫抖、動作緩慢僵硬、應盡早就醫治療,降低對工作和生活的衝擊。台北榮總一般神經科醫師蔣漢琳指出,臨床上也有40歲以下的年輕患者,愈年輕的患者可能與遺傳有關,根據觀察,早發性巴金森病患者比年長患者病程進展慢,受動作障礙及憂鬱等非動作障礙影響的時間更長,容易出現自我封閉狀態。由於中壯年正值衝刺事業和成家的重要階段,一旦確診對個人與家庭都產生巨大影響。然而,早在巴金森病發病前10年可能出現非運動障礙症狀,包括便秘、嗅覺異常、常做惡夢且拳打腳踢、憂鬱等,陳柔賢呼籲,民眾千萬別輕忽,一旦等到出現動作障礙影響生活,就必須接受藥物治療控制症狀。漸進式用藥 控制病況與副作用陳柔賢表示,目前緩解及控制巴金森病以藥物治療為主,分左旋多巴與多巴胺受體促效劑兩大類。藥物能讓多巴胺細胞分泌多巴胺,或減緩多巴胺代謝速度,但每個患者對藥物的反應不同,長期用藥可能出現副作用,如不由自主的動作,又稱異動症,醫師會視病患狀況採漸進式用藥來控制病況。值得注意的是,醫師最擔心的是巴金森病患者沒有遵從醫囑,一旦感覺身體良好時減少用藥,需要克制顫動時又自行加藥,甚至擔心藥物的副作用或異動症而減藥,長期下來影響用藥成效。陳柔賢說,藥物治療的重要關鍵不是改善吃藥當下症狀,而是持續維持血中藥物濃度的穩定,讓大腦適應在正常狀態。蔣漢琳也提醒,若未配合醫師規律用藥,藥效波動及異動症可能會提早出現,治療需要更複雜的相對應用藥。巴金森治療方法百百種 主動與醫師討論很重要因此,陳柔賢特別鼓勵患者積極運動,研究證實運動有助延緩巴金森病的病程,建議從簡單的跨步做起,一天兩次,每次40分鐘,或是也可以跳舞、國術、做伸展運動和打太極拳。蔣漢琳說,若心理沒有調適好,也會影響患者病況,有些人往往確診時伴隨焦慮和憂鬱,導致病況更糟。她建議患者主動與醫師討論自己病情,一百種病人就有一百零一種治療方式,家人給予支持也很重要,巴金森病的治療已經比過去進步許多,健康飲食、好好運動、規律治療是有機會回到正常生活。【加入Facebook社團】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 社團提供病友、照顧者及關心此疾病的成員一個互相交流、解決問題的平台,提供醫療知識及互相鼓勵,歡迎加入
-
2022-04-06 該看哪科.巴金森病
煮婦聞不出味道 巴金森病前兆
擁有一手好廚藝的陳媽媽,最近幾年卻不太願意進到廚房烹調三餐,原因是她的嗅覺愈來愈差,無法聞出真正味道,多次至耳鼻喉科就診,卻也找不出原因,直到去年因為手抖、走路變慢,至神經內科檢查,確診為巴金森病,這才解開嗅覺異常之謎,原來這正是巴金森病的前兆之一。台大醫院神經部巴金森暨動作障礙中心主任吳瑞美教授表示,巴金森病患者以老年為主,平均在60歲後發病,其中七成出現肢體顫抖症狀,少部分為早發型,50歲前即發病。典型症狀為動作變慢,單側手或腳出現靜止型顫抖,關節僵硬,雙腳沒力,步態緩慢,軀幹駝背。除了嗅覺變差是巴金森病的前兆之外,有些病人在凌晨二、三點惡夢連連,夢到小偷、壞人,雙方激烈打鬥,以致於揮動肢體,傷及枕邊人,或恐懼大叫,嚇醒同睡的家人。有趣的是,病人早上醒來並不記得做夢的事情,有時還會被老伴誤以為是假裝做夢,藉機半夜打人。吳瑞美說,這是典型的「動眼期行為異常」,也是巴金森病的前兆,造成病人睡眠障礙。吳瑞美提醒,如有上述嗅覺或睡眠等前驅症狀,務必至神經內科接受神經學檢查,如確診為巴金森病,在醫師評估下,選擇適合藥物,積極治療,加上規則性運動,延緩肢體功能惡化速度。在治療藥物上,由於巴金森病是神經細胞退化,大腦缺乏多巴胺神經物質,導致控制運動功能的迴路出現障礙,因此目前以「左多巴」(Levodopa)及「多巴胺接受體促效劑」(Dopamine Receptor Agonists)為主,用以增加腦內多巴胺的活性,改善運動功能。吳瑞美說,「左多巴」是改善巴金森病症狀最重要、最有效的藥物,幾乎所有患者都會用到此藥,但隨著病情惡化,「左多巴」藥物療效愈來愈短,需增加服藥次數,或增加單次的劑量,以維持血中藥物濃度,保持正常的功能。例如,「左多巴」藥物用藥頻率從一天三次增至一天五次,還會出現來電、斷電等現象,運動功能時好時壞,醫學名稱為「運動波動症」,藥效不足時,病人突然處於斷電狀態,寸步難行,有如木頭人。為了解決病友用藥困境,健保署核准新劑型左多巴膠囊,透過不同藥物動力學,膠囊裡的三分之一小顆粒快速釋放,三分之二小顆粒則緩緩釋放,藉此維持穩定的藥物血中濃度,可長達五小時,大幅降低「運動波動症」頻率,減少服藥次數。吳瑞美強調,巴金森病雖是一種不可逆的神經退化疾病,但醫學進步,新藥不斷開發,巴金森病友必能逐漸走出幽谷,擁有不錯生活品質,甚至期待有朝一日能被治癒。
-
2022-04-05 養生.運動健身
讓身體變成一直線!78歲前奧運體操選手每天做這個動作預防骨幹變老
編按:如何預防駝背,導致視覺上有衰老感?今年78歲的前奧運體操選手中村多仁子,從事體操指導多年,長年保持著優美的體態與姿勢,如何做到?本文推薦在生活中也可以隨時實行的習慣與簡單的伸展動作。隨著年齡的增長,許多人也會有體型「橫向發展」、或是習慣性駝背的困擾。對此中村多仁子認為:老化難以避免,骨骼與肌肉也會因此產生變化,因此如果沒有特別在日常生活中留意姿勢,骨幹就很容易隨著年紀逐漸而衰老,整個人也容易看起來缺乏精神。那麼,她是如何留意保養自己的體態?中村多仁子說,首先每天早上她起床之後,會先在床上,一邊深呼吸,一邊緩緩地伸展雙手雙腳,並轉動腰背部位,讓筋骨經過一晚的睡眠後得以活絡。「30歲多的時候我開始練瑜珈,也學習呼吸法和冥想。我把這些和體操動作結合,維持了40年的鍛練習慣。我經常在早晚時段進行,特別是經過一天活動,透過這些動作可以讓疲勞的筋骨獲得紓解。視當天的體力狀態,短則20分鐘、長則進行一小時。」不少瑜珈動作強調意識骨盆底肌,並配合呼吸進行,在做動作的時候,一邊呼吸提肛縮小腹,想像內臟往上提拉的感覺。由於骨盆底肌連接著腹肌與背肌,若可以改善它的歪斜或鬆弛,就可以讓小腹收緊、減少駝背的現象。生活中時時留意腰腹背狀態 養成端正姿勢的習慣此外,中村多仁子認為,保持良好姿勢最重要的一點,就是隨時留意、對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動作有所意識。不只是在上健身房或是運動的時候留意自己的身體動作,日常生活中會做的動作所佔的時間和頻率更高,所以若能多加注意,就能看到明顯效果。像是在廚房做菜、掃除,或是拿取物品的時候,如果可以留意小腹有沒有突出或是有沒有駝背,久而久之,就能養成保持端正姿勢的習慣。她也分享,在做家事的空檔,會隨時做一些簡單上的動作舒展筋骨:像是兩手在背後交握後往上拉抬,這個動作可以活動到平常很少使用的肩部及背部肌肉,每天做,久而久之就能鍛鍊柔軟度,往後抬的角度可以逐漸拉開,僵硬的肌肉也會慢慢鬆開。立刻來試試!隨時隨地可做的矯正體態伸展操1. 雙手在背後交握,視線朝上,慢慢將雙手往上抬,慢慢用10秒左右抬高到自己的極限。習慣了之後可以慢慢增加上抬的幅度。2. 完成1的動作後,雙手手掌朝向地面,同樣伸展約10秒。77歲開始跳社交舞 讓身體到老都優美擔任體操選手以及指導教練有60年以上資歷的中村多仁子,在專業上追求美麗的姿勢和動作,但也曾經因為天生的股關節習慣性脫臼,在67歲時裝上人工關節、一度必須以輪椅代步,也曾經歷長達半年的復健期。她在研究人體結構時,發現從頭、脊椎、尾椎、膝蓋到腳踝,如果經常保持呈一直線的姿勢,除了可以保持優美的體態,對身體的負擔也比較小。去年搬到橫濱居住的木村多仁子,因為當地流行社交舞而加入了舞蹈教室。她在社交舞教室中看到有90歲的奶奶仍然能夠穿著高跟鞋和洋裝翩翩起舞,感到非常意外。「我不禁想:真希望我到了這個年紀的時候,也能和她一樣美。」不久前,她還曾一度因為感覺體力衰弱,而考慮是否要搬到附設看護服務的住宅,但現在她不但固定去上舞蹈課,每天也會在家自主練習。她笑說:現在自己已經可以穿上7公分的高跟鞋跳舞了,只要每天都比前一天更進步一點,身體就能保持靈活而自在。無論是體態或是健康的養成,每天的日積月累、以及養成規律的習慣就是關鍵。每天在日常生活中多加留意,並且適度練習伸展動作,一定能感受到效果和變化。圖片及資料來源/ハルメク原文:預防骨幹變老,讓身體變成一直線!78歲前奧運體操選手:每天做這個動作
-
2022-03-25 該看哪科.風溼過敏免疫
男背痛拖20年駝背領殘障手冊 一查才知是僵直性脊椎炎
53歲王先生在年輕當兵時出現下背痛困擾,起初以為是當兵太操勞不以為意,結果下背痛竟持續超過二十年,曾經服用過止痛藥但效果有限,後來背部彎曲駝背只能低頭走路,只好求診骨科並進行脊椎矯正手術,但仍無法改善症狀,並領有殘障手冊。未料前幾年兒子當兵也出現下背痛,幸好兒子機警上網找資料,到安南醫院求助風濕免疫科主任醫師林理信,診斷確診為遺傳性「僵直性脊椎炎」,經生物製劑治療後,現在過著與正常人一樣正常的生活。林理信表示,像王先生兵時下背疼痛的類似情況,常見被誤當過度勞動原因而延誤治療。僵直性脊椎炎好發於20至40歲的年輕族群,男性是女性的3倍,是一種全身性發炎疾病,一旦發病就是終生疾病。臨床上約七成病人會出現下背痛典型症狀,頸椎、胸椎及腰椎都可能會被侵犯,只要持續治療減少脊椎及關節破壞,就可維持良好的生活品質。林理信說,發炎性的下背痛跟一般的下背痛最大的區別在於,一般下背痛會越動越痛,而發炎性下背痛則是越動越不痛,越不動越痛且容易發作在早上清晨起床,在睡午覺後或久坐椅子上工作,只要身體一段時間沒有活動就會開始疼痛,不過只要活動伸展幾分鐘疼痛就會舒緩,臨床上也經常看到僵直性脊椎炎患者誤被以為是椎間盤凸出或其他脊椎疾病,以致延誤黃金治療時間。林理信指出,由於僵直性脊椎炎疾病進展緩慢且具遺傳特性,因此診斷上會以X光為主要判斷,若下背薦腸骨關節有明顯雙側第二級以上薦腸骨關節炎,或是單側第三級以上薦腸骨關節炎,再搭配患者發炎性下背痛等典型症狀及參考抽血驗HLA-B27基因,由以上來整合評估來診斷僵直性脊椎炎。在僵直性脊椎炎治療方面,過去僅能靠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及免疫調節劑來控制病情但治療效果不彰。近來透過生物製劑治療,讓僵直性脊椎炎可得到良好治療效果,且對周邊關節炎、骨接點發炎及虹彩炎等併發症也很有效,不啻對患者是一大福音。對於有生育計畫及需要哺乳的女性患者來說,目前也有適合的生物製劑,患者可與醫師充分溝通,以達控制疾病跟成功懷孕雙贏局面。林理信提醒,若發現自身有長期發炎性下背痛症狀、有僵直性脊椎炎家族病史,或眼睛虹彩炎等情況時,就應儘早尋求風濕免疫專科醫師檢查診斷。目前僵直性脊椎炎治療藥物多元,只要積極治療,都可以像日前媒體報導的東京奧運僵直性脊椎炎羽球選手一樣,正常生活運動都沒問題,保有良好的生活品質。
-
2022-03-20 醫療.骨科.復健
睡醒腰痠背痛怎麼辦?骨科醫教檢視3重點助改善
腰痠背痛是現代人常見的困擾之一,除了工作時姿勢不良會導致外,骨科醫師提醒,如果睡覺沒有足夠的位置翻身、枕頭高度不夠往往也是身體痠痛的主因,尤其當一睡醒後疼痛感最為強烈時就要警覺。平時駝背導致睡覺維持同樣姿勢睡覺往往是人最放鬆的時候,但若睡覺時姿勢不良不僅會出現落枕,還會讓你一睡醒就全身痠痛,家寶診所骨科董振楨醫師坦言:「如果一睡醒全身腰痠背痛的感覺特別強烈,就可能跟睡眠姿勢有極大關係,尤其有些民眾睡覺固定睡一邊,可能早上起床就會引起肩膀疼痛、頸椎痛、腰痠背痛。」臨床上類似的情況非常常見,家寶診所陳柏瑜物理治療師觀察下也發現,他表示:「有一定的比例患者會有此困擾,本身工作時姿勢就不好維持『圓背』的習慣,當要睡覺時也會維持相同的姿勢,就會造成不舒服。」通常一般人一個晚上會翻身至少 6-8 次,但有些民眾可能是因為受傷、中風過在睡覺時一直保持不動,可能會讓肌肉變得比較僵硬,睡姿不正確,會造成慢性疲勞與脊椎傷害。居家寢具快檢視符合三大要件董振楨建議從居家寢具中可以做調整,讓睡眠狀態改善,可以從以下三點著手:1.枕頭高度:枕頭高度應為肩膀到脖子的距離,常看到民眾枕頭高度都不夠高,如果高度不夠的話可以拿書、衣服墊在枕頭下變高。2.床鋪寬度:床鋪至少要 200 公分,讓人睡覺時有足夠的空間可以翻身,若寬度不夠可以將兩個床鋪併在一起。3.床墊軟硬度:不宜太硬、太軟,如果打地鋪睡在木板的族群,上面應該要有4公分的棉被。若是軟的床墊則不要壓下去時,床墊下陷超過 5 公分。別忽略只是因為睡姿不良造成的腰痠背痛,陳柏瑜解釋:「若不加以處理,會造成上半身駝背越來越嚴重,也會影響脊椎、胸椎,尤其胸椎也會影響到呼吸,當氣沒辦法讓肺部做完整收縮、擴張,讓人開始覺得容易喘,影響層面非常廣,千萬別以為只是件小事。」腰痠背痛不處理也會影響到呼吸、精神陳柏瑜近一步解釋:「因為文明病的關係,不少人都沒運動的習慣,肌肉都沒有被激活,久而久之肌肉就會非常緊繃,這時就沒辦法正常發力,會出現長期痠痛。」至於該怎麼改善這樣的疼痛?臨床上物理治療師會先將患者肌肉最緊繃的位置先放鬆,同時加強訓練背側肌肉,再搭配向量干擾波、低能量雷射讓肌肉達到恢復,往往依照醫囑很快就能改善疼痛問題,當重拾良好睡眠自然精神狀態也跟著變好。延伸閱讀:3C看太久,眼睛不舒服?成因、症狀、治療方式一次解
-
2022-03-17 養生.運動健身
有片|視覺效果年輕10歲!15分鐘背部運動,讓你每天抬頭挺胸!
文明病讓你經常駝背嗎?當了媽媽後,腰酸背痛日漸嚴重?香港藝人「林芊妤」以自身經驗為例,教大家每天15分鐘的背部保健運動,只需要一面牆和一片瑜珈墊,出門就能抬頭挺胸,看起來減齡10歲! 林芊妤同時是個瑜珈老師,自從當了媽媽後每天彎腰抱小孩、弓著背餵奶,駝背、寒背(雙肩向前彎)導致的腰酸背痛越來越嚴重,身為瑜珈老師的她,透過後彎練習訓練背肌、改善姿勢,穿衣服更覺得自信好看!影片中教了大家後彎練習、後彎進階動作以及最後的抗衡動作,在動作中感受下背用力,胸大肌、脊椎、髖關節放鬆,當成每天基本的保健運動,只要15分鐘就能完成,詳細動作教學,點擊上方影片看看吧!想了解更多關於健康運動?快上「有肌勵」粉絲專頁按讚追蹤,一起抬頭挺胸!原始影片林芊妤YT林芊妤FB延伸閱讀肩頸酸痛?簡單4招即有效改善駝背讓你一覺到天亮!日本美魔女教你10分鐘睡前瑜珈「有肌勵」是女性專屬健身夥伴,提供健身資訊、健康方法,更提供滿滿的鼓勵和正能量,給女性肌力,也給女性激勵,讓姐妹們的健身路上,不孤單!YT:有肌勵https://pse.is/UYA9XFb:https://www.facebook.com/udnGpowerIG:https://www.instagram.com/udnGpower社團:女性專屬|健身的我超美
-
2022-03-11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35歲女長時間使用手機工作 頭竟無法左右轉動
現代人常低頭、脖子前傾使用手機、電腦等,嘉義市35歲張小姐因長時間用手機工作,日前突發現頭無法左右轉動、右邊脖子疼痛,一度以為要中風了,衛福部嘉義醫院復健科醫師黃維清發現,她脖子第5及第6節椎間盤突出至神經柱,才導致疼痛無法轉,經過3個月療程、復健才大幅改善,疼痛感也消失。黃維清說,頸椎在正常姿勢下會呈現呈「C」字型的弧度,能夠支撐頭部重量及肌肉平衡,但在長期低頭及脖子前傾下,會讓頸椎承受比平常更大的重量,而且後頸肌肉長期過度緊繃,導致肌肉不平衡,久而久之不僅頸椎可能長出骨刺,更可能會有椎間盤突出,壓迫神經及脊髓而肢體癱瘓。黃維清也說,以往都頸椎候群症是隨著年紀增加,多出現在50歲到60歲以上,近年來年齡層有下降趨勢,不乏20-30歲的年輕族群,因為常落枕、肩頸痠痛難耐、頭痛、失眠等症狀就醫,經診斷才發現是長期低頭使用手機及電腦惹的禍。黃維清提醒,長期不當姿勢導致肩頸痠痛,甚至麻痛感傳至頭部及手部,這是已開始出現的頸椎候群症警訊,必須要早點開始治療,否則會嚴重到需要手術治療。復健科組長楊必誠建議,治療頸椎候群症最好的方式還是從平常的姿勢改善做起,減少維持低頭、前傾、駝背、枕頭不要睡太高、避免趴桌上睡,不要固定維持同一姿勢太久,此外也可以做一些頸部伸展及肌力訓練,但若症狀太嚴重還是要盡早就醫,做進一步診斷及治療,避免發生永久傷害。楊必誠提供2個簡單的頸部伸展運動,「伸展左右側提肩胛肌」用一手在身體側垂直向下伸直,可拉住椅子,頭往對側45度角往地板處出力伸直,會感覺後上背處緊繃,一次約20秒,左右兩側各20下;「收下巴運動」眼睛平視前方,輕微收下巴,感覺到後頸的肌肉拉緊的感覺。維持20秒後放鬆,一次可做20下。
-
2022-02-28 養生.運動健身
有片|讓你一覺到天亮!日本美魔女教你10分鐘睡前瑜珈
平時壓力大,常常失眠睡不好嗎?有日本凍齡女生之稱的「るんず 潤子」分享幾個睡前拉筋的瑜珈運動,只要10分鐘就能改善睡眠品質,還能幫助睡眠中繼續新陳代謝,輕鬆瘦身!睡前瑜珈除了能幫助入眠,還能放鬆大腦、釋放壓力、矯正駝背等不良體態,以及燃脂促進新陳代謝。研究顯示,睡前瑜珈後的24到48小時,就算躺在床上睡覺,身體仍可以保持在高度燃燒脂肪的狀態,輕鬆瘦身!這次潤子教大家的姿勢有8個動作,可以分別伸展到全身的肌肉,要記得瑜珈時要慢慢調整自己的呼吸,讓整個人放鬆下來,快打開影片看詳細動作,今晚一起睡個好覺!想了解更多關於健康運動的影片嗎?快上「有肌勵」粉絲專頁按讚追蹤,讓你一覺到天亮!原始影片日本姐姐るんず YTるんず 潤子 FB延伸閱讀逆齡臉部瑜伽!六招改善下巴鬆弛問題教你5分鐘改善駝背 體態年輕20歲「有肌勵」是女性專屬健身夥伴,提供健身資訊、健康方法,更提供滿滿的鼓勵和正能量,給女性肌力,也給女性激勵,讓姐妹們的健身路上,不孤單!YT:有肌勵https://pse.is/UYA9XFb:https://www.facebook.com/udnGpowerIG:https://www.instagram.com/udnGpower社團:女性專屬|健身的我超美
-
2022-02-22 養生.運動健身
有片|肩頸酸痛?簡單4招即有效改善駝背
想要改善駝背和糾正體態?Youtuber「Eugene & Jayn」將透過4個拉伸動作教大家,讓體態恢復的超簡單方法!駝背會讓脊椎承受過度壓力,嚴重的話還會造成肩頸痠痛,甚至是無法彌補的脊椎傷害!因此,Youtuber「Eugene & Jayn」在影片中,提供了改善駝背的建議,協助大家解決問題。例如養成正確站姿的習慣、滑手機時應注意的距離、辦公時座椅如何適當的調整。至於4個拉伸動作是什麼呢? 想知道更詳盡的內容? 那就別猶豫了!快點擊連結跟著Eugene & Jayn改變生活中的小毛病吧!想了解更多關於健康運動的影片?快上「有肌勵」粉絲專頁按讚追蹤,讓身體更強壯!Eugene & Jayn YT: 點我看 Eugene & Jayn 原始影片:點我看 延伸閱讀逆齡臉部瑜伽!六招改善下巴鬆弛問題居家訓練超有感 空姐教你4組動作練出蜜桃臀「有肌勵」是女性專屬健身夥伴,提供健身資訊、健康方法,更提供滿滿的鼓勵和正能量,給女性肌力,也給女性激勵,讓姐妹們的健身路上,不孤單!YT:有肌勵https://pse.is/UYA9XFb:https://www.facebook.com/udnGpowerIG:https://www.instagram.com/udnGpower社團:女性專屬|健身的我超美
-
2022-02-20 該看哪科.耳鼻喉
鼾聲有鼻鼾、口鼾、爆鼾3種 權威醫哪種鼾聲最危險
重低音、飆高音、突然爆破音!哪一種「鼾聲」最危險?【機轉定義】睡眠呼吸中止症也稱睡眠窒息症、睡眠呼吸暫停症很多病人的太太會說:「我老公打鼾很可怕,有很多種聲音,中間還會閉氣、停止呼吸,接著,突然爆出巨大聲響,這是怎麼回事呢?」這是門診中很常聽見的描述,大部分的情況是病人家屬提到半夜的鼾聲,有很多種聲音的混合,像交響曲般多聲部合奏,複雜而變化多端;不像彈吉他等樂器單一而無共鳴。但即使像這樣生動的病況說明,仍無法成為診斷的精確資訊,所以,會需要患者做進一步的睡眠呼吸檢查。「命運交響曲」之深夜奪魂劇:枕邊人請警覺!病人的伴侶和家人通常是一邊抱怨,一邊疑惑:為什麼打鼾會有那麼多種聲音?有時卻又沒有發出聲響?頻率忽高忽低,又是怎麼一回事呢?其實,這是因為打鼾大部分是發生在吸氣時,依據呼吸道吸氣的途徑與部位不同,就會產生不同的高低音頻以及大小聲響,宛如多重奏一般。無論你和家人的打鼾聲是公害較低的呼嚕聲,還是高達八○分貝像汽車在按喇叭、九○分貝像火車開過、鑽地機啟動一樣令人抓狂,或是更危險一點,在安靜幾秒鐘之後突然又來個爆破音!各種鼾聲交響樂中,都暗藏著健康密碼與危險殺機,有待我們好好的辨識,提高警覺。鼻鼾、口鼾、爆鼾三種經典鼾聲依照不同的呼吸方式和途徑,打鼾有以下三種類型的聲音:●鼻鼾:悶悶的鼾聲先從鼻部、咽喉構造來看,鼻子吸氣時因為鼻腔內空間不大,後方的軟顎、舌頭空間較大,所以經鼻吸氣時,空氣灌入後方,經過九○度的轉角向下,和我們打球反手拍一樣,力道會比正拍來得小,發出的鼾聲響度當然也就比較小。●口鼾:響亮的鼾聲若是從嘴巴吸氣,氣流直接進入咽喉振動軟顎,聲音會比較大。口鼾就是睡覺的時候嘴巴張開,吸入空氣,直接振動到軟顎,能量比較大,發出的聲響會比鼻鼾來的大。張口呼吸健康風險多多數人會以為:用嘴巴呼吸也一樣吸得到氧氣啊!其實,意想不到的傷害很多,包括:臉部肌肉浮腫鬆弛、皺紋變多、嘴唇乾裂、口乾舌燥、喉嚨乾燥、嘴唇外翻、口臭、牙周病、牙齦發炎、齒列錯位、咬合不良、上顎狹窄、微笑時會露出牙齦、牙齦色素沉著、臉部凹陷、臉型變長、下巴後縮、雙下巴、扁桃腺腫大、腺樣體腫大、容易感冒、肺功能效率差、駝背等等。小孩經常張口呼吸會有所謂的「浩呆臉」,特徵是兩眼無神、臉部中段凹扁、容易流口水、無精打采、注意力不集中等問題,智力也可能受損。●爆鼾:生死一瞬間―呼吸中止後尖銳的氣爆聲最讓枕邊人失眠、打鼾者自己也會驚醒的鼾聲,應屬呼吸中止後的氣爆聲。氣爆聲來自呼吸中止發生後,身體為了保命,啟動「喚醒→呼吸」的機制。當鼻腔、咽喉等上呼吸道部位被完全阻塞時,會在原本一片嘈雜的打鼾聲中突然靜默,此時呼吸停止,體內氧氣下降、血中二氧化碳濃度升高,刺激到大腦的呼吸中樞,警覺到「要趕快呼吸」!可是,此時呼吸道因各種原因已堵塞,加上睡眠時呼吸道的肌肉力量也很放鬆,氣道周邊的軟組織表面吸附在一起,黏住了撐不開,所以唯有把自己喚醒,恢復肌肉力量,用力打開呼吸道並強力的呼吸才能自救。就像是人溺水上浮時本能的猛力吸氣,也會突然發出巨大的聲響。大腦先把人從睡夢中喚醒,恢復肌肉力量,才能夠將被軟顎和舌根擋住的氣道打開。對比幾秒鐘前呼吸停止的寧靜,顯得特別嚇人。有時不只是伴侶被嚇醒,自己也可能因此而清醒。所以,呼吸道瓣膜瞬間打開的空氣爆裂聲,比鼻鼾、口鼾,還要來的劇烈尖銳。爆鼾後病患可能會驚魂未定,氣喘不已。振動部位,決定鼾聲頻率氣流從呼吸道進入,會經過多重的構造和組織,鼻子塞塞、喉嚨緊緊、舌根堵堵、扁桃腫腫、軟顎鬆鬆,到底是哪裡塞住了?氣流衝擊在哪個部位上?這些條件,決定了鼾聲的頻率與強弱。●打鼾頻率呼吸氣流作用在不同的組織部位,打鼾頻率也會有差別:●作用在軟顎軟組織 → 低頻●作用在扁桃腺 → 中頻●作用在舌頭 → 高頻●鼾聲長短呼吸氣流受阻的部位不同,發出鼾聲時間的長短也不同:●作用在軟顎組織 → 鼾聲通常會比較長一些,可能三.五~四秒鐘●作用在會厭軟骨 → 大約一.五~二秒鐘●作用在舌頭 → 因為很快就會塞住呼吸道,所以鼾聲時間非常短,大約一~一.五秒睡眠深度、睡覺姿勢,也會影響鼾聲睡眠姿勢不同,呼吸道受壓迫的角度和形狀變化也會不同,所以會產生不同的鼾聲:●睡眠深度不同睡眠週期當中,可分為淺睡期、深睡期及做夢期。在不同的期區,呼吸道肌肉的鬆弛度不一樣、阻塞程度不同,鼾聲也就跟著不同。●睡眠姿勢不同仰睡和側睡所發出的鼾聲不一樣。多數人是軟顎鬆弛、舌根肥厚的問題,仰睡時容易阻塞,造成打鼾。但是側睡也並非所有鼾症的萬靈丹,例如扁桃腺較大的人,側睡反而會阻塞,一樣會打鼾。肥胖的病患,睡姿的變化則通常不會影響鼾聲,都容易打鼾。整體來說,呼吸道不同部位阻塞,加上不同的睡姿,產生的阻塞程度不同,鼾聲也就不同。側睡能改善打鼾嗎?根據研究統計,睡覺側躺對於打鼾的改善率將近六成,它的原理和軟顎舌頭因為重力下墜有關。仰睡時,呼吸道內的軟組織例如舌頭,容易塌陷往後滑,呼吸道會變得狹窄,氣流經過就會振動。但是側睡時,從解剖構造圖來看,呼吸道比較有空間,可以對抗重力,所以側睡時就比較不會打鼾。曾有患者的太太說:「我是他暗夜裡的生命推手。」意思就是本來仰睡、打呼震天嘎響的人,稍微輕推一下讓他變成側睡,狀況就會有所改善。※ 本文摘自《睡眠外科權威、長庚醫院李學禹醫師告訴您如何:熟睡迎接每一天!》。《睡眠外科權威、長庚醫院李學禹醫師告訴您如何:熟睡迎接每一天!》作者:李學禹 出版社:方舟出版 出版日期:2021/12/28
-
2022-02-20 養生.運動健身
有片|想瘦哪就瘦哪?醫師:雕塑身材三大要素不可少!
我們大部分的人都很懶,都希望是可以瘦我們在意的地方就好,因此局部瘦身運動,從以前到現在就一直非常流行。至於可行性有多少?「好邱醫師」將告訴你雕塑身材的三大真相。多年來,各界都瘋傳「局部瘦身」的有效方法,好邱醫師破除迷思,強調要達到局部瘦身,必須有三大必要條件:體重脂肪要減少、重訓強度要夠、重訓完馬上接著做中等強度以上有氧運動30鐘。好邱醫師表示,他常看到大家的瘦身計畫中,星期一瘦手臂、星期二瘦小腿…這跟想要全身都瘦,有什麼不一樣?並要大家仔細想想,我們真的需要局部瘦身嗎?想了解更多關於健康知識的影片嗎?快上「有肌勵」粉絲專頁按讚追蹤,找回健康活力!好邱夫妻 頻道: 點我看 好邱夫妻 原始影片: 點我看延伸閱讀改善體態、矯正駝背 彈力帶6招學起來為什麼對甜食毫無抵抗力?醫師:問題可能出在睡眠!「有肌勵」是女性專屬健身夥伴,提供健身資訊、健康方法,更提供滿滿的鼓勵和正能量,給女性肌力,也給女性激勵,讓姐妹們的健身路上,不孤單!YT:有肌勵https://pse.is/UYA9XFb:https://www.facebook.com/udnGpowerIG:https://www.instagram.com/udnGpower社團:女性專屬|健身的我超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