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08 養生.聰明飲食
搜尋
食物
共找到
7460
筆 文章
-
-
2025-09-08 醫療.感染科
致死率達75%!南韓新增1病症為一級傳染病 印度孟加拉爆病例
南韓疾病管理廳8日宣布,新增「立百病毒感染症」(Nipah Virus Infection,又稱尼帕病毒感染症)為第一級傳染病,所有從印度和孟加拉入境韓國人士均需完成健康申報。立百病毒感染症由立百病毒引起,可由果蝠、豬等動物傳人,也可能經受汙染食物或體液傳染人類,致死率高達40%至75%。南韓新冠後首次新增第一級傳染病韓國疾管廳表示,此次是自2020年新冠疫情調整「傳染病預防及管理法」後,首次新增第一級傳染病。被診斷或疑似感染者未來都必須立即通報,並接受隔離、接觸者追蹤與流行病學調查。另外,印度和孟加拉近期皆出現立百病毒感染症病例,韓國當局已將兩國指定為「檢疫管理地區」。印度去年有2人染病死亡,今年已有4例,其中2人死亡;孟加拉去年5例和今年新增3例全部死亡。未來不分韓國或外籍人士,自印度和孟加拉入境韓國的旅客,若有發燒、頭痛等症狀,必須透過 Q-CODE檢疫系統或健康狀態問卷向檢疫官申報,以便即時掌握疑似病例。世衛組織早已將立百病毒列為可能引發「國際公共衛生緊急事件」的病原之一,強調疫苗與治療藥物研發的迫切性。立百病毒是什麼?立百病毒感染症最早於1998年在馬來西亞豬農場爆發,因地名而得名,該病毒屬副黏液病毒(Paramyxoviridae)亨尼帕病毒屬(Henipavirus)的RNA病毒,被列為高風險病原體,致死率約40%至75%。該病毒潛伏期4至14天,初期出現發燒、頭痛、肌肉痛,惡化時可能出現意識混亂、昏迷,最終導致死亡。
-
2025-09-08 焦點.元氣新聞
餐桌上的「超級食物」更是平價補鐵劑 醫揭黑木耳五大養生功效
日常餐桌上,黑木耳很常出現,可能是便當裡的一道涼拌菜,或是炒青菜時順手丟一把。很多人覺得,木耳就是個「配菜」,脆脆的口感挺不錯,但好像沒有什麼存在感。但台北榮總婦女醫學部遺傳優生學科主治醫師張家銘在臉書說,黑木耳不是單純的配角,而是默默守護健康的小幫手,黑木耳有維持免疫力、抗氧化、抗發炎、補鐵、補鈣等五大功效。張家銘指出,研究發現,黑木耳裡的多醣體可以幫助免疫力維持平衡,黑色素則是天然的抗氧化,能清除自由基,延緩老化。更驚人的是,它的鐵和鈣含量遠遠高於肉類,營養價值一點也不輸昂貴的補品。「黑木耳可以當成每天的朋友。」張家銘說,早餐打一杯黑木耳露,滑順又能顧腸胃;午餐來盤涼拌黑木耳,爽脆又爽口;晚餐炒青菜時加點黑木耳,馬上讓纖維量翻倍。這些看似小小的習慣,長久下來,就是替自己和家人多買一份健康保險。別看黑木耳黑黑一片、外表低調,它的營養密碼可是相當厲害。研究發現,它的鐵含量是菠菜的20倍、肉類的將近50倍,對容易缺鐵性貧血的女性、青少年,甚至素食族群來說,黑木耳就像是「平價補鐵劑」。再來看看鈣的含量,每公斤黑木耳大約有5.2公克鈣,是肉類的80多倍。對長輩、或是更年期後骨質快速流失的女性來說,每天餐桌上一點黑木耳,就是守護骨骼的秘密武器。除此之外,黑木耳大約含有10%的蛋白質,裡面有白胺酸、離胺酸這些必需胺基酸,對維持肌肉相當重要。而它的脂肪含量呢?幾乎可以忽略,只有0.2%。這代表黑木耳是一種「低負擔、高營養」的食材,不會造成熱量壓力,卻能給身體滿滿的養分。張家銘說,更特別的是,它的多醣體大多屬於1,3-β-葡聚糖,這種結構已經在許多研究裡證實,能調節免疫、降低發炎,甚至具有抗腫瘤的潛力。再加上裡面的黃酮類物質與維生素,黑木耳真的可以說是台灣人隨手可得的「超級食物」。這些科學研究最後的意義,都是要回到日常生活。知道黑木耳的多醣體能幫助免疫,建議把黑木耳當成每天的小藥房;知道它的鐵和鈣含量這麼高,可以善用它來預防貧血和骨質疏鬆,且它的脂肪含量超低,這是控制體重時可以放心大口吃的食材。黑木耳不是昂貴的保健品,不需要花大錢才能擁有。它就在傳統市場、超市裡,隨手就能買得到。每天一點點,日積月累,就是最平實卻最可靠的健康守護。
-
2025-09-08 養生.聰明飲食
烤焦肉和紅肉會致癌是迷思!哈佛醫揭10個「肉類遭污名」的常識
近年來,加工肉與紅肉被貼上致癌、造成肥胖等負面標籤,曾在哈佛大學附屬診療所從事治療工作的精神科醫師喬治亞伊德(Georgia Ede)在著作《Change Your Diet, Change Your Mind》指出,許多關於紅肉與加工肉的健康風險論其實存在大量誤解,她逐一拆解10大常見迷思,根據研究數據釐清事實。誤解1:血紅素鐵會致癌血紅素鐵(Heme Iron) 不僅在動物生理中扮演重要角色,也賦予紅肉獨特的顏色與風味,但血紅素鐵真的是致癌元兇嗎?美國農業部(USDA)國家營養計畫領導者,同時也是世界衛生組織報告書作者之一的克拉弗爾德博士(David Klurfeld)早在2015年就指出:「沒有任何數據顯示,人體腸道中正常濃度的血紅素鐵會造成危害。」誤解2:烤焦的肉會致癌當肉類被烤焦或燻製時,會生成多環芳香族碳氫化合物(PAH)與雜環胺(HCA),在實驗動物中,這些物質確實與癌症有關。然而,動物實驗中使用的劑量,通常是人類日常飲食中含量的100到10萬倍。在人類身上的流行病學研究結果則相當有限,且結論並不一致。此外,HCA並非紅肉專屬,魚、雞肉等高蛋白食材在高溫烹調下也會生成HCA。PAH則存在於任何高溫烹煮過的食材,包括燻製的蔬菜、烤可可製品、粉末奶粉,甚至常見的穀物與麵包,其PAH濃度有時高達烤肉的1000倍以上。誤解3:加工肉的硝酸鹽與亞硝酸鹽會致癌硝酸鹽與亞硝酸鹽常用於製作培根、香腸、火腿等加工肉,但許多蔬菜中天然就含有大量硝酸鹽。例如,菠菜每克含有的硝酸鹽量,是熱狗的80倍以上。硝酸鹽本身並未被證實會致癌,只有在與某些蛋白質片段結合形成「亞硝胺」時,才可能在動物實驗中引發癌症。若硝酸鹽真的如此危險,我們不僅該避免培根與火腿,還得限制菠菜、芹菜等蔬菜的攝取。然而,現實是大部分飲食中的硝酸鹽,其實來自蔬菜,而非加工肉。誤解4:吃肉會便秘肉類是最容易消化的食物之一。胃酸、腸道酵素和膽汁能將肉中的蛋白質分解為胺基酸,將脂肪分解為脂肪酸,幾乎完全被人體吸收,排泄物中幾乎不會留下未消化的肉渣。相反地,植物性食品如花椰菜、堅果、種子、豆類和玉米等,常常會以未消化的形態隨糞便排出。因此,將便秘與肉類劃上等號,其實並不合理。誤解5:肉會導致肥胖肥胖的流行是近代現象,但真正影響脂肪囤積的關鍵在於胰島素濃度:當胰島素長時間維持高值,身體就會傾向儲存脂肪;相反地,低胰島素狀態下,脂肪燃燒會被啟動。一項涵蓋38種常見食品的研究顯示,牛肉引發的升糖反應與胰島素分泌,是所有食物中最低的。問題出在烹調方式,例如裹粉油炸、塗抹高糖分燒烤醬或製作成三明治,這些額外的碳水化合物才是致胖的主要元兇。誤解6:肉會導致糖尿病2型糖尿病的核心問題是長期高血糖,而肉類幾乎不含碳水化合物,自然不會引起血糖飆升。同樣一項1997年的研究指出,牛肉的升糖反應在38種測試食品中最低。真正需要擔心的,還是高糖醬料與高碳水烹調方式,而非肉本身。誤解7:肉會導致高血壓2020年對36項隨機對照試驗的綜合分析發現,與其他蛋白質來源相比,紅肉對血壓沒有任何顯著影響。此外,低碳水飲食(包含適量肉類)甚至被證實能有效降低血壓,減少降壓藥的需求。原因在於,降低碳水攝取量可以減少胰島素分泌,進而促進腎臟排出鈉離子,最終達到降壓效果。誤解8:肉會傷腎腎功能衰竭的頭號風險因子是高血糖,其次是高血壓,而不是高蛋白飲食,健康的腎臟完全可以處理高蛋白攝取。早在1930年,一項針對兩名連續一年只吃肉的男性的研究顯示,他們的腎功能完全正常。近期針對健美運動員的研究也證實,即使連續數月每天攝取高達體重每公斤2.2至3克的蛋白質(約為建議量的3倍),腎功能仍未受損。誤解9:肉會引發痛風長久以來,痛風被認為是吃太多肉的結果,但研究並未支持這一說法。事實上,痛風的根本原因多與胰島素阻抗有關。當胰島素阻抗升高,腎臟排出尿酸的能力下降,血液中的尿酸濃度才會升高,進而導致關節內形成結晶,引發疼痛。誤解10:肉會造成發炎紅肉常被批評含有飽和脂肪、Omega-6脂肪酸、血紅素鐵以及哺乳動物肉類中特有的Neu5Gc等分子,因而可能引發慢性發炎。然而,2020年一項針對24項人體RCT的綜合分析指出,紅肉並不會影響血液中的發炎指標。反倒是長期高血糖,才被確實證實會造成全身性的慢性發炎。總結:紅肉恐懼多半來自誤解從癌症到肥胖、從腎臟病到痛風,許多指控紅肉與加工肉有害健康的論點,其實缺乏嚴謹的科學支持。伊德醫師指出,與其恐懼肉類,我們更應關注的是整體飲食型態,尤其是過量精緻碳水化合物與糖分攝取,這才是許多慢性疾病的根源。
-
2025-09-08 養生.運動健身
不用買器材、在家就能做 治療師推6種運動助改善平衡和穩定度
上年紀後,鍛鍊肌力變得更重要,肌力訓練是預防肌少症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同時打造強壯骨骼並改善平衡和穩定度,降低跌倒風險。不論是新手,還是長時間休息後想重新開始運動,只要以自身體重做幾項簡單運動,每周進行數次就能產生效果。Tom's Guide報導,專為銀髮族設計運動的物理治療師網紅「Dr. Nancy」常常在社群媒體上分享運動技巧,其中一部短片分享適合70到90歲長者進行的6種運動,這些運動在家利用現有的食物罐頭、椅子與茶巾就能進行。1.側向跨步(Lateral step over)將一罐食物罐頭放在地上,站在罐頭其中一側旁邊,雙手插腰、核心肌群出力。先抬起一隻腳側向跨過罐頭,另一隻腳再跟著跨過去;重複相同動作,跨步站回罐頭對側,目標是做3組,每組重複10次。2.紙箱深蹲(Box squats)找一個紙箱放在椅子上,確保椅子夠堅固,而且下方沒有輪子。身體往下蹲,膝蓋彎曲,保持核心用力,直到臀部碰到紙箱即停止,由腳往下推動讓身體回到站立姿勢,站直時臀部用力。能力進步後,可以換成高度較低的紙箱,甚至不放紙箱。向前伸直手臂可以讓運動更簡單,而雙手插腰能增加難度。目標共3組,每組重複10次。3.站姿骨盆伸展(Standing hip extension)面向牆壁站立,雙手貼在牆上形成支撐。將身體重心移到其中一隻腳上,另一隻腳伸直,向後抬離地面幾英寸,保持腳板往上勾,重複往後踢10次再換腳。目標是每腳做3組,每組重複10次。4.單腳滑動(Single leg slides)這項運動需要一條茶巾。雙腳打開與骨盆同寬站立,核心出力,一隻腳踩在茶巾上,兩邊膝蓋微微彎曲。讓踩在茶巾上的腳向外滑動,再向內滑回來,接著向身體後方滑動,動作過程放慢並保持控制,身體其他部份要保持不動,只有一隻腳在動。重複10次後換腳,每一隻腳做3組,每組重複10次。5.站姿骨盆彎曲(Standing hip flexion)面向牆壁站立,雙手貼在牆上形成支撐。核心出力,一隻腳膝蓋彎曲90度,並朝著身體方向抬上來,之後再回到地面,換腳重複動作,並持續換邊抬腳。目標為3組,每組重複10次。6.側向腳趾點地(Lateral toe taps)雙腳打開與骨盆同寬站立,核心出力,雙手插腰。將一隻腳向外抬離地面,腳趾向下輕點外側地板,再收回到原本站立姿勢,並且換邊重複動作。目標為3組,每組重複10次。如果要降低難度,一開始只要能完成一次動作,再慢慢增加次數;如果想增加難度,可以增加動作角度,像是移除椅子上的紙箱,或增加側向跨步的步伐長度。這些運動能訓練下半身與核心肌群,並考驗平衡與穩定能力。很多動作一次只訓練身體其中一側,你可能會發現其中一邊做起來較輕鬆,這很正常,而訓練較弱的一邊有助於矯正身體不平衡,降低跌倒風險。 @dr.nancy.dpt All exercises can be modified to be easier or more difficult. Always hold onto a wall or counter if balance is an issue. #seniorfitness #seniorexercise #balancetraining #olderadults #activeaging #fitover60 #fitover70 #exerciseathome #fitnesstips #seniorliving #ageinggracefully #fitatanyage #healthyaging #seniormobility #balance ♬ Ain't No Mountain High Enough - Marvin Gaye & Tammi Terrell
-
2025-09-08 焦點.健康知識+
隔夜菜反覆加熱 醫提醒致命細菌!剩菜剩飯保存5原則
炎炎夏日,食物容易變質腐敗,有些人習慣煮一大鍋菜,吃不完隔天繼續加熱食用。醫師提醒,剩菜最好一次性復熱食用完畢,反覆加熱,除了營養流失,也增加細菌滋生風險。現代人外食頻繁,備餐容易過剩,結果經常吃剩菜剩飯。國泰醫院消化內科主治醫師陳信佑表示,當餐烹煮吃不完的飯菜,就是「剩菜剩飯」,長輩煮東西習慣一次煮好幾餐的量,吃不完冰起來隔天加熱吃,還是吃不完繼續冰存再加熱食用,常常一鍋菜反覆加熱吃了好幾天。「吃隔夜飯菜其實很危險。」陳信佑指出,食物久放不新鮮,除了細菌增長,也會產生有害物質。以隔夜米飯為例,常見仙人掌桿菌中毒,這種細菌能在室溫繁殖並產生熱穩定毒素,可耐受100℃,即使加熱也無法完全去除毒素。金黃色葡萄球菌也是食物中毒主要原因,能在室溫迅速繁殖,其毒素耐熱性更高,煮沸30分鐘仍不會被破壞。滷一鍋狂加料 吃進高鈉膽固醇家中常見的隔夜菜,包括滷肉、紅燒肉、湯品、葉菜類等。滷肉、紅燒肉因為滷一大鍋,加熱時可能又再加進蛋、豆干,結果整鍋愈煮愈多,吃進高鈉、高膽固醇;葉菜類在烹煮過程中會產生硝酸鹽,放置一段時間後,細菌會將其轉化為亞硝酸鹽,有誘發癌症的風險;湯類在加熱過程中,會釋放大量普林、鈉離子及鉀離子,不利慢性病患者。陳信佑說,料理前最好先抓足量,若產生剩菜剩飯,汙染的機會就提高了,尤其台灣氣候潮濕,易滋生細菌、食物發霉。如果需要煮一鍋如咖哩、滷肉、燉菜等,可在食用前先把當餐的分量取出,其餘分裝放進冷凍,避免因重複解凍而影響品質。而復熱次數,以一次為原則;米飯煮後2天不要加熱再吃,已經有長菌的風險。就算加熱沸騰 微生物毒素仍在葉菜類的剩食保存,陳信佑指出,應先把湯汁倒掉,用保鮮膜或保鮮盒裝好盡快放入冰箱冷藏,減少亞硝酸鹽風險。食用時,一次加熱為宜,如果出現異味、變黑,應立即丟棄勿食。有些長輩認為:食物只要沒有腐敗味、充分加熱就沒事,這是錯誤觀念,微生物產生的毒素不會因為加熱而破壞,殺死細菌不等於破壞毒素。長輩常說:「湯滾過就沒有細菌」,陳信佑說,台灣氣候高溫潮濕,食物只要放在室溫下就很容易變質。「許多人常犯的錯誤,就是把湯放在室溫下變涼,以為滾湯直接放冰箱會加速馬達壞掉」。其實,食物應趕快冰起來,離開細菌滋長的危險溫度範圍才是對的。提醒熱湯放進冰箱時,要封上保鮮膜、避開放在生食區,不要影響其他食物。最安全的食物保存方式,為「吃多少煮多少」,適量準備每一餐的分量,盡量少剩食。陳信佑提醒,冰箱並非萬能倉庫,其作用是延緩食物變質,而非殺菌或保證食材不壞。如果打開冷凍庫還看得到年菜、粽子、看不出原貌的魚,就應該趕快斷捨離,塞太滿反而降低冰箱的清潔與效率,縮短食物保鮮度。剩菜剩飯保存原則1.當餐食物在室溫下放置不超過2小時,盡快食用完畢。2.食用前先把當餐的分量取出,其餘用密閉容器分裝後冷藏或冷凍。3.充分加熱,確保中心溫度達到70°C以上,加熱一次為原則。4.葉菜類煮熟後未吃完,建議倒掉湯汁存放。5.剩菜冷藏或冷凍時,應與生食分開存放,避免交叉感染。
-
2025-09-08 養生.心理學解密
利用天然情緒機制 5個簡單方法不上健身房也能提升快樂荷爾蒙
回想一下你上次因為某件事感到興奮或快樂的時候,你的大腦和身體在當下有什麼樣的感覺?我們的大腦在我們感到快樂時,會釋放能夠增加多巴胺(dopamine)並降低皮質醇(cortisol)的快樂激素:腦內啡(endorphin)。「雖然運動是促進腦內啡釋放的一種方式,但其實還有很多方法可以讓你擁有良好的心情,」臨床心理學家羅茲米德(Erica Rozmid)指出,「利用大腦的天然情緒提升機制,專注於那些讓你感覺良好的活動。」為了幫助你找到能自然增加腦內啡分泌的方法,我們諮詢了心理健康專家,瞭解他們最喜歡,能提升情緒的活動;以下是五種能自然增加腦內啡的方法:1.冷水澡羅茲米德指出:「當你的身體泡在冷水中時,它會透過釋放腦內啡來緩解最初的疼痛或不適;因此,泡三分鐘冷水澡可以提升情緒,提高注意力。」如果條件允許,你可以去當地的水療中心或澡堂諮詢一下冷水浴的服務;或者,沖冷水澡也是刺激腦內啡釋放的好方法。「淋浴時快速沖個冷水能刺激神經系統,等你的身體適應後,就會產生釋放腦內啡的反應,」持證治療師施朗(Courtney Shrum)解釋指出。2.唱歌或哼唱唱歌和哼唱對心理健康是有實質並經科學證實的益處。 「用你的聲音刺激迷走神經,並形成一個平靜和愉悅的化學回饋迴路,」施朗表示。不管你是在家還是在附近散步,你都可以花點時間探索一下你的聲音,跟著你熟悉的歌曲哼唱。3.放縱你的感官「你可以去欣賞日出日落,在大自然中漫步探索,或去聽現場演出,」羅茲米德建議, 「專注於縱情你的感官享受(觸覺、味覺、嗅覺、聽覺和視覺),最大限度地提升敬畏感和腦內啡的分泌。」專注於那些你知道自己會喜歡的新奇體驗,但別忘了停下腳步,好好享受於其中。4.吃黑巧克力信不信由你,有一些食物其實是可以幫助促進快樂荷爾蒙的分泌。 「可可自然地能促進腦內啡的釋放,促進血清素的分泌,」施朗表示, 「刻意去食用一小塊可可,既能帶來愉悅感,同時還能促進化學反應。」你可以在晚餐後,犒賞自己一份能提升多巴胺的甜點,感受一下它帶給你的感受。5.行善眾所皆知,行善會讓人感覺良好,而且還不是安慰劑效應。 「幫助別人或做一些慷慨的事情,會激活大腦的獎勵中心,從而刺激腦內啡的釋放,提升情緒,」施朗表示。這可以是任何事情,從為別人開門到為年邁的鄰居買雜貨等都可以。 面對壓力,你還好嗎?1分鐘情緒健康評估➤
-
2025-09-08 焦點.元氣新聞
中醫談白露養生:重清肺防秋燥 多吃「這顏色」食物
今天是節氣「白露」,代表正式揭開秋天的序章,中醫師張家蓓提醒,秋天屬於五行中的金,對應顏色為白色,是養肺的重點季節,也為迎接寒冬做好準備。這季節容易感冒,因氣候乾燥、日夜溫差大,肺部容易受「燥邪」侵襲,水分一樣不可少,滋潤咽喉,緩解乾燥不適。近日天氣高溫炎熱,但是空氣乾燥、易讓皮膚表層的水分流失,中醫認為「肺主皮毛」,肺好自然皮膚好、毛髮滋潤有光澤。張家蓓說,初秋還是很炎熱,要再過一陣子才會有乾燥涼爽的感覺。秋季養生之道首重「潤肺」,飲食部分可多吃白木耳、百合、白蘿蔔、薏仁、山藥、水梨等蔬果,預防呼吸系統疾病。今年8月7日迎來「立秋」,交節時間落在白天,被稱為「公秋」,代表立秋後的天氣會逐漸涼爽。俗諺「公秋爽,母秋凶」,張家蓓提醒,通常遇到「公秋」會降溫較快,民眾要注意早晚溫差,尤其是心血管疾病患者及長者,睡覺要特別加強保暖;就寢時間也可以比平日早1小時,符合「養收之道」。秋天日照時間縮短,大約6點左右已漸天黑,張家蓓說,光線不足會干擾人體的生物鐘,可能導致一些人情緒低落、憂鬱和沮喪,不妨多吃能促進血清素製造的食物。包括五穀雜糧、深海魚及雞肉等優質蛋白質、黑巧克力、菠菜和花椰菜等深綠色蔬菜,鎮定神經並維持血糖穩定,幫助情緒平穩。在養生按摩部分,張家蓓推薦「太淵穴」,太淵穴是肺經的穴道,可加強肺的呼吸機能、改善肺活量。太淵穴位於手腕橫紋的內側,找到拇指第一掌骨的凹陷處,以指腹按壓至有痠痛感即可。這時節氣溫多變,當感覺「快要感冒」時, 按壓太淵穴可調節免疫系統,有助於補肺、保肺。
-
2025-09-07 醫療.骨科.復健
氣溫驟降膝蓋痛?醫師教你秋冬關節養護7重點緩解晨僵不適
中秋節的腳步愈來愈近,近來天氣逐漸變得涼爽,清晨或夜間甚至能感受到陣陣涼意,但隨著溫度慢慢下降,也有不少長輩感覺到關節、肌肉容易僵硬,一動就覺得「卡卡」,好像被綁住一樣。醫師提醒,秋冬之交要做好保暖,運動前後做好暖身、拉筋,適度伸展熱敷,都可以改善關節僵硬的情況。低溫造成末梢血管收縮,關節更易僵硬不舒服。花蓮門諾醫院骨科主治醫師吳亭諭說,秋冬天氣變化大,突然之間氣溫由熱轉冷,全身血管尤其末稍血管會收縮,造成韌帶、肌肉等部位的血液供應不足,韌帶、肌肉原本的功能之一就是保護關節,一旦因血液供應不足造成彈性下降,關節就容易僵硬與疼痛。吳亭諭說,這樣的現象比較常發生在老人家的身上,長輩們原本膝蓋活動度就沒有年輕人好,也可能有些退化性關節炎的問題,在天氣變化劇烈的時候,就成為加重症狀的其中一個因子,比平常更容易感受不舒服,出現關節僵硬、甚至疼痛的情況,膝蓋、手指頭的小關節等,都容易出現這樣的情況。退化性關節炎患者易出現「晨僵」,久坐也會發生。除了老年人,還有一些從事勞力工作,例如必須在工地爬上爬下的建築工人,長期搬抬重物者,因為工作經常需要蹲下、站起,膝蓋等關節負荷遠比一般人來得大,天氣變化劇烈的時候,也就更容易感覺不舒服。吳亭諭說,一般退化性關節炎患者在秋冬季節容易出現「晨僵」,也就是一早起床時,關節會出現僵硬不適感,持續一段時間後才慢慢緩解。晨僵發生的原因除了清晨氣溫比較低,也與睡覺的時候關節好幾個小時沒有活動,起身後就覺得膝蓋特別卡有關係。這情況也會發生在搭(開)長途車,維持坐姿好幾個小時,因久坐不動,一下車時就特別容易感覺不舒服。睡覺做好保暖,坐著可練抬腿,強化股四頭肌。吳亭諭建議,若有關節容易僵硬的問題,秋冬天氣變化劇烈的時候更要注意保溫。建議長者晚上睡覺時,棉被要蓋得暖一些,也可在床邊準備拐杖,下床時有支撐,才不會因為關節僵硬而跌倒。若覺得關節不適,可以泡泡熱水,活動一下關節、做些伸展,都有助於緩解,但若這些措施都沒辦法減少關節的不適感,甚至外觀出現紅、腫、熱、痛等,可能是發炎,就有必要求醫。醫師也建議居家可做一些簡單的活動,強化肌肉保護關節。吳亭諭說,保護膝關節,主要就是鍛鍊大腿的股四頭肌,他常建議有膝蓋疼痛問題的病患,每天在家坐著看電視的時候,可將雙腿輪流伸直抬高,一次抬一隻腳,大約20秒,如此做個50到100下,持續維持下去,就有很好的效果。膝蓋不舒服也要適度活動,避免關節更僵硬。此外,走路、游泳、瑜伽等對膝蓋的負擔比較小,也都是很好的運動。吳亭諭說,有些人以為膝蓋不好就不要動,這是不對的,長時間不動反而會讓肌肉關節僵硬,還是要適度維持關節的活動度。若是手指容易僵硬,可以多做一些雙手張開、握拳的動作,或是泡泡熱水、熱敷、按摩等,一般來說,僵硬的狀況都可以獲得改善。多喝溫水有助循環,可攝取抗發炎食物。至於飲食的部分,吳亭諭建議適度補充水分,多喝溫熱水有助於維持體內溫度,促進血液循環,也可攝取一些幫助血液循環、抗發炎的食物;另外,平日也可以補充鈣質,雖然這些營養素不可能吃下去馬上就能緩解關節疼痛,但可以當成日常的保養。吳亭諭提醒,從事任何運動前,一定要確實做好拉筋、伸展等熱身,並從低強度的活動開始,尤其是秋冬天氣較冷,務必確定整個身體都熱開了,再開始進行高強度的運動,如此一來,才能夠避免對關節造成運動傷害。秋冬關節養護重點1.保暖防護:夜間蓋暖棉被、外出注意保暖;下床時可準備拐杖支撐,避免僵硬跌倒。2.熱身伸展:運動前後確實拉筋、伸展,從低強度活動開始。3.適度運動:選擇走路、游泳、瑜伽等低負荷運動;避免長時間不動。4.肌肉鍛鍊:坐著時交替伸直抬腿,每次約20秒,50–100下,可強化膝關節支撐。5.舒緩保養:泡熱水、熱敷、按摩可減緩僵硬。6.飲食補充:多喝溫熱水促進循環;補充鈣質及抗發炎食物,長期維持關節健康。7.警訊就醫:若關節紅、腫、熱、痛,或持續不適,應尋求專業醫師診治。
-
2025-09-07 養生.生活智慧王
最明顯的線索就在眼前 餐廳有8種跡象別吃「轉身離開」就對了
選擇餐廳總是令人期待的事,也許是重返熟悉的愛店,也可能是勇敢嘗試一間新開的餐廳。但找到一家真正出色的新餐廳,往往沒那麼容易。根據雅虎新聞網(Yahoo)報導,雖然網路評論和社群媒體讓搜尋變得更加方便,卻也可能掩蓋了真相。有時候,最明顯的線索其實就在眼前,只要你懂得觀察。1.一進門就聞到刺鼻氣味如果你剛踏進餐廳就聞到濃烈刺鼻的氣味,像是化學清潔劑的酸味、漂白水的氣味,甚至是說不出的怪味,就得提高警覺。這可能是通風不良、清潔不當,或廚房處理程序有問題的徵兆。一家好的餐廳應該散發出讓人食指大動的香氣,例如新鮮香草、剛出爐麵包、煎肉或香料的溫和氣味,而不是燒焦油煙或霉味。雖然每間餐廳都有自己的味道,但如果一坐下就讓你皺眉,通常不是好兆頭。別忽視嗅覺的直覺,難聞的氣味,很少預示美味的食物。2.高峰時段卻空蕩蕩如果在晚餐或假日的尖峰時段,餐廳仍門可羅雀,這很可能是一個警訊。當然,有時候你會幸運地發現一間尚未爆紅的隱藏版好店,但大多數情況下,顧客稀少往往意味著某些問題。通常在地人最知道哪裡好吃,若他們避開某家餐廳,很可能是有苦說不出。人氣冷清的餐廳可能面臨營運困難,而這也可能反映在食材品質、員工安排,甚至整體維護上。3.菜單黏膩、餐具不潔菜單若黏黏的、鹽罐沾滿油漬,或餐具看起來沒洗乾淨,這些都說明清潔工作不到位。菜單是全餐廳中最容易藏污納垢的地方之一,想想每天有多少人翻閱它就知道了。若連這些看得見的表面都懶得清理,那你看不見的廚房,恐怕更糟。乾淨的細節反映整體衛生觀念,桌面油膩、地板骯髒、椅子黏手,都是該轉身離開的理由。4.久等卻沒人理會走進餐廳後,若好幾分鐘都沒人招呼你,不只是待客不周,更可能反映出管理混亂。即使店內再忙,至少也應該有員工打聲招呼,或說明大約需要等多久。在熱門餐廳等待是常態,但如果你感覺自己被當成麻煩、而不是受歡迎的客人,那表示這裡的服務文化出了問題。服務品質從迎賓那刻就開始,若一開始就讓人不舒服,後續體驗多半也不會好到哪去。5.菜單又長又亂一本像小說一樣長的菜單,乍看豐富,其實可能代表餐廳什麼都想做,卻什麼都做不好。菜單過長常常意味著:食材冷凍、品質不穩,甚至只是為了迎合所有人而犧牲了專業度。若一間餐廳同時賣壽司、漢堡、義大利麵和墨西哥捲,這很可能代表他們沒有一道料理是真正的強項。優秀的餐廳通常會專注在某一類型的料理,並且做到最好。精簡而設計良好的菜單,正是餐廳對品質自信的表現。6.服務生對菜單一知半解你好不容易研究完長長的菜單,結果服務生卻對菜色內容一問三不知,實在令人洩氣。對任何一家認真經營的餐廳來說,員工都應該清楚菜色的內容,包括常見的過敏原、份量大小,甚至能針對飲食限制提出建議。如果連基本問題都回答不出來,或回答含糊不清,那很可能是訓練不足或態度散漫。專業且有禮的服務,不只是加分,更是用餐體驗的核心。7.廁所骯髒「看廁所就知道廚房乾不乾淨」這句話並非空穴來風。如果洗手間骯髒、有異味、缺乏衛生紙或洗手乳,那絕對是大紅燈。不補洗手乳不只是讓顧客不便,更可能影響員工衛生。乾淨的廁所,反映的是整體對衛生細節的重視。在處理食物的環境裡,這絕對是基本要求。如果連對客人可見的區域都這麼鬆散,後場的狀況恐怕更令人擔憂。8.員工士氣低落員工的精神狀態,往往最能反映一家餐廳的內部管理。如果你看到員工神情疲憊、態度冷漠,甚至彼此爭執,那多半代表管理混亂、工作環境不佳。一間管理得當的餐廳,即使在忙碌時也能見到員工有條不紊、彼此協作。反之,若整體氣氛低迷、毫無士氣,這樣的環境很難提供良好的用餐體驗。
-
2025-09-07 養生.聰明飲食
保護心臟及大腦健康 藍莓和1類食物一起吃更能充分攝取營養
藍莓是很好的抗氧化物、維生素與礦物質來源,相較其他水果的纖維含量較高而糖分較低,成為飲食的健康選擇。Verywell Health報導整理藍莓的食用時機、推薦搭配食物與營養價值,並且比較冷凍藍莓、新鮮藍莓與煮過的藍莓差異。藍莓在一天當中的任何時刻作為正餐或點心吃都很適合,重點是吃多少,以及是否規律食用。一項哈佛大學的研究顯示,食用三份半杯藍莓加草莓,抑或三分半杯藍莓或草莓能提供最大的心臟健康效益。藍莓也有助於維持體重和保護腦部健康。每天任何時候多吃藍莓能降低罹患心臟病或第二型糖尿病的風險。藍莓可以單獨吃,但與特定食物一起吃能最大化吸收營養。例如健康脂肪,因為藍莓富含脂溶性的維生素K,混合藍莓與健康的膳食脂肪食用,有助身體吸收這類維生素和部分抗氧化物;在餐點加入蛋白質,藍莓裡的部分抗氧化劑也能吸收得更好,全脂優格、茅屋乳酪與堅果都是兼具蛋白質與脂肪的食物,常搭配藍莓一起吃。一項大型研究比較16種水果,結果發現吃更多藍莓的人增加體重較少,另一項針對雙胞胎的實驗也有相同結果,而食用更多藍莓的雙胞胎體脂肪量較低。高膽固醇的受試者當中,吃較多藍莓者的發炎指標與低密度脂蛋白(壞膽固醇)濃度都降低了。攝取更多藍莓也能降低罹患第二型糖尿病的風險,每周吃多份藍莓有助降低體重增長和老化,因此降低糖尿病風險。藍莓裡的抗氧化物可以對抗有害身體細胞的自由基。人體會自然產生自由基,產生氧化壓力,這對DNA有害,還會隨著時間增加發炎程度,而藍莓等食物裡的抗氧化物能中和自由基。研究顯示,食用富含花青素的食物,包含藍莓,罹患帕金森氏症的機率較低。另一項大型研究發現,食用藍莓與草莓的人認知衰退的機率較低,食用這兩種莓果也被認為罹患高血壓與心臟病的風險較低。一杯150克的藍莓包含96卡路里、3.6克纖維、18毫克的鈣、21.9克碳水化合物、0.51毫克的鐵、9毫克的鎂、19.5毫克的磷、129毫克的鉀、14克的糖、12.2毫克的維生素C,以及29微克的維生素K。生鮮藍莓與熟成冷凍藍莓的營養價值相同,而煮過的藍莓可能營養較少。冷凍藍莓很方便,特別是需要加入果昔或飲料裡時,只是冷凍會改變質感,讓藍莓變得較軟爛,但冷凍後最高達6個月的藍莓所含的抗氧化物濃度與新鮮藍莓相同。打碎藍莓並不會影響抗氧化物或纖維濃度,因此使用冷凍藍莓或新鮮藍莓調製的果昔應該有相同的營養價值。不過除去果肉的藍莓果汁纖維含量較少。也可以購買含有藍莓抗氧化物的營養品,但對大多數人而言,直接吃藍莓還是獲取健康效益的最佳方式。加熱會降低藍莓的營養成分,包含烘焙成早餐食物或甜點,或製成果醬、蜜餞的藍莓。
-
2025-09-06 醫聲.領袖開講
院長講堂/衛福部旗山醫院院長陳明智 醫療照護偏鄉長者 提升急救等級量能
全國各大醫學中心急診壅塞成棘手難題,高雄市長陳其邁2月宣布,全力輔導區域醫院提升為「重度級急救責任醫院」,拉高急重症醫療處置量能。身為「地區醫院」的衛福部旗山醫院院長陳明智,今年4月接任院長後,提升急救等級成為當務之急,卻面臨院區壅塞、人滿為患問題,既要充實醫師陣容,還要擘劃第二醫療大樓,責任重大。目標區域醫院 擔負重度級急救責任旗山醫院已創立76年,早年門可羅雀,門診量遠不及同地區私人醫院,10餘年來經歷任院長努力以及八八風災因素,一躍成為旗山地區病患量最大的醫院,每年營業額呈現4%以上成長率。陳明智曾在旗醫擔任副院長,此次回鍋升任院長。他說,今年旗醫可望從地區醫院升格為區域醫院。陳明智重返旗山,旗醫正處於重大轉型的十字路口上,對一個偏鄉地區醫院而言,要朝市區等級的區域醫院規模發展是很大級距,財務及人力衝擊都很大,不少組織架構也需要調整。旗山地區幅員寬廣,部立醫院兼具推動公衛政策角色,為了桃源、那瑪夏學生的健檢,必須在清晨4、5點起床出門,山上衛生所護理人力不夠要支援,醫師假日還要去恆春醫院值班,甚至北上支援台南新營、嘉義醫院。充實醫療人力 能24小時心導管手術陳明智上任時院內有65位專任醫師,目前成長至71位,其中3位是心臟科醫師,所以現在24小時可進行心導管手術。他強調,「這是重中之重」,對於心肌梗塞病患來說,30分鐘、甚至15分鐘內就要手術救命,根本沒有時間轉送其他醫院。「預計以2年時間朝重度急救醫院目標邁進!」陳明智說,目前旗醫是中度急診醫院,部分重度急診評鑑今年應該會通過,要達成重症急救等級須克服很多問題,急診、腦中風、重大外傷、加護病房及高危險妊娠五大層面缺一不可。旗美9區是旅遊地區也是山區,災難醫療很重要,若第一線能達到重度急救量能,可以救很多人。對於旗醫未來發展,陳明智很有危機感。他說,高速公路四通八達,義大醫院今年升級醫學中心,國道10號高速公路6年後會從旗山延伸至六龜,山區居民交通更便利,若院區不改建,業務量一定會往下掉,蓋停車場、籌建第二醫療大樓等工作不能等。陳明智說,4年前旗美9區人口12.9萬人,現在剩11.9萬人,以前旗山每10人有2.5人,現在比率又高很多,甚至有外鄉鎮老人移居養老,人口流失快、高齡人口增加快速,老人醫療需要多元且連貫性照顧,從門診到住院、護理之家、居家照護,健康「三段五級」全包了。除擴充硬體設施外,旗醫組織架構也需要調整,陳明智下一步希望規畫主題中心,如癌症中心、放射血管攝影中心、心理健康中心,外科更需要特別照護,可考慮成立傷口照護中心、中醫健康門診也是不錯的選擇。許多構想不斷從腦海中浮現,他強調,病人比以往更依賴醫院,醫護責任愈重大,改革腳步不能停。每天只吃晚餐 找到適合自己斷食法不常做激烈運動的陳明智,唯獨喜歡打羽球,平常喜歡散步或爬小山,鼓山公園及旗尾山都有他的蹤跡。最引以為傲的是斷食經驗,體重從92公斤下降至86公斤,保持多年不變。陳明智是斷食主義者,起初接觸生酮飲食,後來覺得麻煩,多方研究找出自己的路,別人是168斷食,他研究出20小時斷食法。他10幾年來不吃早餐,逐漸變成一天只吃晚餐,有時甚至斷食超過40小時;即使是一天唯一的一餐也盡量不吃飯或麵,先吃水煮蛋,再吃菜、肉,因為精緻澱粉會讓血糖會飆高,因此不要讓胰島素太早出來工作。陳明智分析,人體細胞能量來源是葡萄糖,入口食物產生的熱量約維持4小時,之後肝醣發揮作用,可維持16小時,若20小時未進食,葡萄糖及肝醣都沒有了才開始消耗脂肪,所以覺得斷食20小時燃脂效果最好,間歇性斷食及低碳水飲食可以促進新陳代謝。提醒斷食前最好先諮詢醫師,評估身體狀況是否適合。陳明智● 專長:微創手術、腹腔鏡、甲狀腺超音波及手術、疝氣手術、血液透析用雙腔導管手術、肛門出血結紮、瘡廔管手術治療● 現職:衛福部旗山醫院院長● 學歷: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系、亞洲大學健康產業管理學系碩士● 經歷:衛福部新營醫院院長、旗山醫院副院長、恆春旅遊醫院副院長、南投醫院外科主任、彰化基督教醫院外科醫師、日本昭和大學橫濱北部病院研究醫師給病人的一句話:先生緣,主人福。
-
2025-09-06 醫聲.高齡社會
太害怕失智 沉浸體驗帶民眾走進失智者世界
9月是國際失智月,臺北立聯合醫院在捷運大安森林公園站陽光廳舉辦-勇闖《記憶Reset島嶼任務》闖關活動,希望透過互動設計及沉浸式體驗,讓更多人理解失智者的世界,也傳遞失智不只是醫療問題,更是社會須要共同面的責任,現場吸引很多民眾及親子一起玩遊戲吸收新知。民眾分享親身經歷 盼國家與醫院推動更積極衛教一位參與活動的小兒科退休醫師提到,自己在照護父母長達28年的過程了解高齡化社會對來的衝擊,尤其自己的母親就是失智失能者。他認為,活動不僅能幫助民眾建立正確認知,也期盼未來國家與醫院的衛教能朝更積極、正面的方向推動。一位來自新北市,即將退休的60歲劉小姐,在過去曾為了照顧父親而接觸市政照護資源,不過也在展覽中發現了許多過去不曾知曉的新資訊。其中,她特別提到對醫師能開立的社會處方籤感到非常認同。由於即將退休,希望這些有益的服務能更加普及,讓她未來也能享受到。63歲的 Mary(化名)則分享,她在神經內科醫師的測驗下,被發現有輕微的短期記憶衰退。她分享,醫師建議了三種非藥物方法來延緩失智,包括保持快樂、積極社交以及多動腦筋。活動現場也有家長帶著孩子一起體驗,陳小姐指出,活動設計的學習單及闖關活動很吸引孩,來來回回拍照好幾次;也很多體驗過的長者,要呼朋引伴明後一起來體驗。展期從9月5日至7日,捷運大安森林公園站B1陽光大廳,全程免費開放。本次展覽以「智憶守護,臺北相伴」為主題,設有五座主題島嶼的關卡,透過沉浸式遊戲闖關的模式,帶領民眾進入失智症者的世界。希望讓更多人認識、理解失智者的處境,將理解轉化為日常生活中的友善行動,共同成為失智者與家屬的堅強後盾。重現失智日常 從迷霧到希望啟發同理心這些任務不只是遊戲,而是讓人親身體會失智者在日常裡的掙扎。打開失智者家中的冰箱,民眾發現裡面放的是衣物。在迷霧島的展區中,參觀者一步步踏入失智者的家,發現周遭牆壁與地板扭曲、變幻的模樣,透過認知混亂體驗,感受失智者的認知視角,認識失能行為背後的原因。試煉島的感官任務挑戰中,民眾需接受一連串感官挑戰。透過展區模擬失智者的視角,試圖分辨氣味、文字和食物;在奇幻島,透過沉浸式的失智情境VR體驗,讓參觀者從第一人稱視角,從獨自搭乘捷運刷卡進站、逛超市買菜等日常,親身感受失智者在生活中的困惑與挑戰,讓民眾學習,只要多一些善意和同理心就可協助遇到困難的失智者。在預防失智與照護資訊方面,展場也設置了「地中海小島」,由營養師向民眾解說飲食如何延緩失智,並邀請大家依照自己的日常飲食習慣進行評分。在「希望島」中,參觀者則能一次了解臺北市跨局處的失智資源照護服務,包括「地表最強里長手冊」、高齡暨失智友善賣場、防走失資源、監理所協助方案,以及北市聯醫首創的「社會處方箋」,提供民眾完整的失智者的照護資源。
-
2025-09-06 醫療.骨科.復健
不只是老化,研究揭粒線體決定你的關節壽命!做好4件事延緩膝關節退化
許多人以為,年紀大了膝蓋就是會退化,不過研究指出,真正決定關節壽命的不只是年紀,而是細胞裡的粒線體,雖然基因不能挑,但透過後天良好的生活方式保養好粒線體,多動一動、吃對東西、好好睡覺,能讓膝關節撐比較久。決定關節壽命的隱形關鍵:粒線體中年後,身體最普遍出現的毛病之一就是膝蓋問題,但如果你以為,年紀大了膝蓋註定就會退化,那你就錯了!基因醫師張家銘在臉書粉絲專頁分享,根據《Bone Research》上面一篇最新的醫學研究指出,真正決定關節壽命的,不只是年紀、體重,而是身體細胞裡一個小小卻很重要的東西-粒線體。若是粒線體壞掉,關節就跟著出問題。張家銘解釋,粒線體就像細胞裡的發電廠,專門生產能量讓我們得以走路、爬樓梯。研究發現,一旦發電廠壞掉,能量不足,自由基(ROS)冒太多火花,細胞就會受傷,軟骨裡的基質慢慢流失,膝蓋就開始不靈光。很多人以為這只是退化,但其實背後原因是細胞「耗電過頭」,發電廠扛不住。更特別的是,粒線體DNA還會影響每個人的關節命運。有些人天生自由基少,關節比較耐用;有些人相對脆弱,就會比較早出現退化。關節能不能顧好,不只是看運氣,也不能只能怪老化,而是粒線體有沒有保養好。張家銘總結指出,雖然基因不能挑,但透過後天良好的生活方式保養好粒線體,就能讓膝關節撐比較久。4件事保養粒線體 讓關節不退化1.多活動很多人怕膝蓋痛,就乾脆不動,但研究發現,適度的活動反而能幫助粒線體把多餘的自由基清掉,維持正常代謝。建議:選擇「溫和但持續」的運動,比如快走、游泳、騎腳踏車。這些運動就像定期幫發電廠檢修,讓它能發得久、發得穩。2.吃對東西飲食是粒線體的燃料,發電廠要有好燃料,才有辦法持續運轉。研究裡提到一些天然物質,例如二氫楊梅素(Dihydromyricetin)、尿石素A(Urolithin A),能幫助粒線體修復功能。其實這些成分就藏在日常食物裡:葡萄皮、藍莓、柑橘裡面有豐富的多酚,石榴、莓果則能提供尿石素前驅物。建議:每天多吃一點顏色鮮豔的水果蔬菜,不只抗氧化,更替粒線體補充能量。3.控制體重 肥胖不只讓關節本身承受更多重量,也讓粒線體在發炎環境下更快壞掉。體重每減少一公斤,膝蓋壓力就能少三到四公斤,這對粒線體來說就是大大減壓。4.適度壓力與良好休息粒線體不是越操越好,過度壓力會壞掉,但完全沒有刺激,它也會變懶散。日常生活裡,適度運動就是粒線體的「良性壓力」,而睡眠則是修復的時間。睡著的時候,粒線體會進行「自噬」清理,把壞掉的零件拆掉再利用。讓壓力與休息取得平衡。建議:規律睡眠比熬夜再補眠更重要。關節退化初期症狀不明顯 晨起關節僵硬注意雲林基督教醫院骨科主任醫師洪琮瑄曾受訪指出,膝關節退化有四大進程,一開始患者本身不太會察覺,一、二期時通常需藉由關節鏡才能看清退化徵兆。一、二期患者在早上剛起床時,會發現膝蓋呈現僵硬,活動時會有疼痛感;二、三期的症狀則是在上下樓梯時,膝蓋疼痛,膝蓋難以彎曲伸直。原發性或次發性的關節炎初期症狀不明顯,若是早上起來感到關節僵硬、無法久站、膝蓋有卡卡的感覺、上下樓梯困難,或是久坐後站起困難等徵兆,都有可能是退化性關節炎。關節退化四階段第一期:關節軟骨會有輕微發炎。第二期:關節發炎部位開始有隆起症狀,骨骼間隙變得狹窄。第三期:隆起部分開始破裂,成為須絲狀組織,骨骼也會開始長出骨刺。第四期:軟骨逐漸裂開與分解,而膝關節的間隙也逐漸消失,關節開始變形。【資料來源】.《Bone Research》 .《基因醫師張家銘》臉書粉絲專頁 .聯合報系資料庫
-
2025-09-05 癌症.血癌
別以為只是年紀大了! 多發性骨髓瘤的早期症狀需警覺,及早發現有機會長期共存生活
出現貧血、泡泡尿或骨頭疼痛,不一定只是老化的自然現象,可能是多發性骨髓瘤正在悄悄發生。這是血癌的一種,大多發生在60至70歲長者,因症狀與老化相似,常被忽略,延誤診斷,臺灣每年約新增700至800位病人。所幸近年標靶藥物大幅進步,不僅延長無惡化存活期,也改善副作用與生活品質,讓病人能把它當成慢性病,長期穩定共存。CRAB症狀是警訊:高血鈣、腎功能異常、貧血與骨痛出現時需警覺臺中榮民總醫院血液腫瘤科主任滕傑林指出,多發性骨髓瘤源自骨髓中漿細胞的癌化,這些漿細胞原本負責製造抗體,對抗外來病菌,一旦失控,就會大量產生異常抗體,形成多發性骨髓瘤。臨床常用「CRAB」來記憶四大主要症狀:•C(hyperCalcemia,高血鈣):可能導致食慾差、口渴、便秘、噁心,嚴重會意識混亂。•R(Renal insufficiency,腎功能衰退):蛋白尿或泡泡尿、尿量減少、腳水腫,甚至急性腎衰竭。•A(Anemia,貧血):會有頭暈、疲倦等表現。•B(Bone lesions,骨病變):骨頭疼痛、甚至病理性骨折,是最常見的症狀。滕傑林回顧,過去多發性骨髓瘤的治療選擇有限,診斷後平均僅能存活一至兩年,且常伴隨反覆感染、骨折及腎衰竭,生活品質極差。但近十年來,包括蛋白酶體抑制劑、免疫調節劑及單株抗體等標靶藥物問世,治療效果明顯提升。三合一、四合一療法接力上場,為病人帶來更好的治療成果目前治療是從「引導治療」開始,再依病人年齡、體力決定是否進行自體幹細胞移植,之後再以鞏固和維持治療來延長病情穩定期。傳統化療療效有限,僅約兩三成的「天選之人」有效;現行標靶藥物的三合一療法(蛋白酶體抑制劑、免疫調節劑、類固醇)能讓九成病人在治療兩個月內明顯改善。如果在此基礎上加入單株抗體的四合一療法,經過二到三年治療,有八成病人的無惡化存活期甚至可長達五年。滕傑林充滿信心地說:「現在藥物選擇很多,只要規律治療,活十年、二十年都不是夢。」幹細胞移植:年輕體力佳者優先評估雖然標靶藥物療效佳,若病人年輕、體力良好,仍建議接受幹細胞自體移植,因為能拉長穩定期,降低疾病復發。滕傑林解釋,移植目的並非根治,而是「延長疾病可控的時間」。對於無法承受移植的年長者,標靶藥物同樣可以延長存活,甚至已超越國人平均餘命,因此「不需要冒高風險治療,只要溫和控制就好。」副作用比化療小,但別忘了按時治療最重要!談到副作用,很多人聽到「標靶藥物」仍會緊張。事實上,目前藥物副作用比傳統化療輕微得多。滕傑林說,例如蛋白酶體抑制劑可能導致帶狀疱疹、手腳麻或腹瀉,免疫調節劑可能造成血球數下降或手腳麻,大多可透過預防性用藥或減量處理。類固醇會有「失眠」的暫時副作用,但藥物減量或停用後就會恢復。單株抗體常見的過敏或血球下降,通常只在第一次出現,後續治療就不再發生。及早診斷,多發性骨髓瘤有機會成為「可共存疾病」除了規律治療,病人也要配合良好的生活習慣。滕傑林建議,每天早晚走路15分鐘、曬太陽,可幫助維生素D活化、增加骨密度。飲食方面沒有嚴格限制,他笑說:「還是吃自己喜歡的食物,不要把人生變黑白。」「多發性骨髓瘤無法根治,但可以好好治。」滕傑林強調,只要及早發現並選擇最合適的治療,病人有機會和這個疾病長期和平共處,「我對病人的期待是不但活得久、也要活得好」。因此,如果家中長者出現莫名的骨頭痛、泡泡尿、腎功能異常或貧血等症狀,建議盡快到大型醫院做檢查。把握治療黃金期,就能大幅延長穩定期,有機會維持正常的生活品質。
-
2025-09-05 養生.聰明飲食
吃黑巧克力配牛奶很搭?6種食物組合不要一起吃 吃錯沒營養還可能傷身
有些食物組合簡直是天作之合:牛奶配餅乾、紅蘿蔔沾鷹嘴豆泥、炸雞佐鬆餅、培根搭雞蛋,這些經典搭配令人難以抗拒。不過,並非所有流行的組合都對健康有益。根據Real Simple報導,從營養學的角度來看,有些食物同時食用反而可能帶來反效果。「某些化合物會影響維生素和礦物質的吸收。」註冊營養師Avery Zenker指出,「為了達到最佳的營養攝取效果,特別是在補充特定營養素或有營養缺乏的情況下,了解食物的搭配就格外重要。有些搭配甚至可能導致某些營養素的過量攝取。」雖然營養專家普遍不鼓勵把食物分為「好」與「壞」,但他們仍建議我們應該有意識地選擇食物的組合。以下是六種營養專家建議應避免的食物搭配:1.牛奶和柑橘類水果若你習慣一邊喝牛奶一邊吃橘子,可能得重新考慮這個組合,特別是對乳糖不耐者來說。「將牛奶與柑橘類水果(如柳橙、檸檬)同時食用,可能導致牛奶中的蛋白質凝結,從而引發消化不適或腹脹。」Zenker解釋,「柑橘中的檸檬酸會使牛奶中的酪蛋白聚集凝結,這類凝結物較難消化,可能引起脹氣、腹痛等症狀。」2.黑巧克力和牛奶這個看似完美的甜點搭配,實際上可能抵銷黑巧克力的健康益處。「高品質的黑巧克力(可可含量70%以上)富含黃酮類化合物,有助於降低血壓、促進心臟健康。」心臟病專家 Dr. Elizabeth Klodas指出,「但牛奶中的蛋白質會阻礙這些營養素的吸收。換句話說,當你把黑巧克力配上一杯牛奶,實際上可能失去了它的保健價值。」這並不代表你要放棄甜點,只要改變食用方式即可,例如單獨享用黑巧克力。3.咖啡和香蕉這是許多人早晨的快速選擇,但從能量穩定的角度來看,並非最佳組合。「咖啡因與快速消化的碳水化合物(如香蕉)一起攝取,會讓人產生短暫的精力充沛錯覺。」Alkaline Herb Shop 創辦人Suhaul Rivera解釋,「但當血糖迅速下降時,那股能量也會隨之崩潰,反而更容易疲倦。」建議先喝一大杯水,再搭配富含蛋白質的早餐(如炒蛋),然後再享用咖啡與碳水食物,以穩定血糖與能量。4.泡麵和醬油為泡麵加點醬油似乎合情合理,但這樣做可能讓你的鈉攝取量爆表。「泡麵本身就含有大量鈉,再加入醬油或其他高鹽調味料,可能導致一天攝取上千毫克的鈉,遠超建議上限。」Zenker表示,「過多的鈉攝取與高血壓、心臟病等慢性疾病有關。」若又同時出現脫水情況,身體負擔將更沉重。5.花生醬和米餅花生醬塗在米餅上看似是健康點心,但其實難以提供持久的飽足感。「這樣的組合消化速度快,很快就會讓人再次感到飢餓。」Rivera解釋,「缺乏纖維與複合碳水化合物,讓身體迅速燃燒這些能量,導致疲倦與飢餓感。」若你需要長時間維持精力,這並非理想選擇。6.酒精和咖啡因像義式馬丁尼這類酒精與咖啡因的混合飲品雖然受歡迎,卻可能對身體造成負面影響。「咖啡因是刺激劑,酒精則是抑制劑,兩者同時攝取會讓人誤以為自己沒那麼醉,進而喝下更多酒。」Zenker警告,「這種假性清醒可能導致過量飲酒。」無論咖啡因來自咖啡、茶還是能量飲料,飲酒時最好避免同時攝取。(本文經《世界新聞網》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
-
2025-09-05 養生.營養食譜
不要怕吃澱粉,南瓜、糙米都是優質澱粉!澱粉攝取不足恐代謝失衡、影響免疫
許多重視體態及養生的人,尤其癌症病患,會盡量避免攝取澱粉,坊間也流傳飲食應著重蛋白質,攝取澱粉恐導致癌症擴散等說法。癌症關懷基金會營養師黃書宜說,這些說法並不正確,民眾日常飲食或癌友治療過程,經常會忽略澱粉角色,因此可能會影響身體修復及免疫功能,甚至干擾內分泌,造成情緒不穩、代謝失衡等健康傷害。澱粉不是敵人 南瓜、糙米都是優質澱粉「民眾不該把澱粉視為敵人。」黃書宜表示,民眾不妨選擇「非精緻澱粉」,例如南瓜、鷹嘴豆、地瓜、糙米等,都是優質澱粉來源,這些食物含有大量膳食纖維、植化素與維生素,只是口感較為粗糙,對治療中癌症病友或高齡長者較不友善,建議可以利用調理機,把質地較硬的非精緻澱粉打成細滑口感,方便癌友與長者入口。黃書宜說,一般俗稱澱粉在營養分類上為「全穀雜糧類」,分解成醣類、蛋白質與脂肪三大類營養素,作為熱量供給身體運作。全穀雜糧類主要功能是提供醣類,為人體最直接、最有效率利用的能量來源,建議癌症患者及一般民眾,醣類攝取應占總熱量45%至55%,若攝取不足,身體會把蛋白質拿來當能量,不僅影響免疫功能,還會干擾內分泌,造成情緒不穩等問題。秋日能量濃湯 補足多種營養素黃書宜推薦一道「秋日能量濃湯」,這道料理含有β-胡蘿蔔素、膳食纖維、維生素B群,且有優質植物性蛋白質,以堅果作為油脂來源,比傳統奶油更健康,還能補充身體中的「鎂」成分。
-
2025-09-05 癌症.飲食與癌症
常吃辛香料降發炎反應!飲食6習慣 癌細胞不上身
癌症的生成有八成與環境、飲食因素有關,因此透過環境的改善及飲食的調整,可以預防癌症的發生。尤其建立良好的飲食習慣,是國內外醫界公認最好的防癌措施,幾乎可以減少一半以上誘發癌症發生的機率。防癌飲食應該怎麼吃?不可不知6重點。1.吃七彩蔬果 提升免疫力每日飲食應包含多種蔬菜與水果,這些蔬果蘊含大量的植化素,具有抗氧化、對抗自由基等作用,當人體攝入這些蔬果,也能夠起到抑制癌細生成的好處。例如番茄的茄紅素、深綠色蔬菜的葉黃素、白色大蒜的大蒜素、十字花科蔬菜的含硫化合物,都被證實有抑制身體發炎、提升免疫功能、消滅癌細胞的好處。2.膳食纖維足 排泄即排毒膳食纖維除了能夠穩定血糖、幫助脂肪及膽固醇的代謝,最重要的是能夠增加糞便體積、軟化糞便,縮短有毒物質在腸道的時間,從而預防癌症的發生。因此應該養成吃全食物的習慣,除了天天五蔬果(三蔬二果),三餐也盡量以複合性主食為主,例如糙米飯取代白米、全麥取代白麵粉、根莖類取代麵條或白飯等。3.每天吃好油 堅果免調味油脂是提供身體能量、維持體內荷爾蒙、內分泌正常運作的重要營養素。研究發現,好油有防癌的功效,足夠的Omega-3脂肪酸能降低大腸癌、胃癌、肺癌等癌症發生,Omega-9脂肪酸能減少發炎物質的生成,Omega-6也有一定的抗癌活性,能夠誘導癌細胞凋亡等好處。因此每天都要攝取足夠的好油(以冷壓初榨的油品為主),同時每天能夠吃一小把無調味堅果,以攝取好的脂肪酸。4.食材多樣化 有機是首選蔬果中的農藥、化肥、殺蟲劑等,會對身體造成傷害。尤其是免疫機能較差、甚至是在抗癌階段的民眾,建議應該攝取有機或自栽無農藥的蔬果;如果難以執行,也盡量選擇多樣化食材,經常到不同的市場,向不同的攤販買多樣化的蔬果,以降低攝入同類農藥的風險。5.烹調多蒸煮 少燒烤油炸研究發現,食物經過高溫烹煮,容易生成致癌物質,例如肉類經過燒烤會產生多環芳香烴,異環胺等致癌物質,而澱粉類經過高溫烹調,也容易產生丙烯醯胺致癌物質,尤其是燒焦的部位致癌物最多。建議烹調手法,應以涼拌或蒸煮為主,能保留較多的營養成分,也比較不會產生毒素。6.常吃辛香料 降發炎反應印度的癌症發生機率極低,原因就在於他們攝取非常大量的辛香料。研究發現,常見的辛香料如蔥、薑、蒜、洋蔥、新鮮辣椒、花椒、胡椒、乾辣椒、丁香葉、迷迭香、小茴香、孜然、香茅、九層塔等,都有很強大的抗氧化與消滅癌細胞的作用,建議一日三餐,應該盡量攝取辛香料,來幫助身體抗癌、降低發炎反應。
-
2025-09-05 養生.抗老養生
「白露」後早晚溫差大易出現呼吸道症狀 多吃白色食物抗秋燥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做為秋天第三個節氣,白露節令開始後時序正式進入涼秋,夜涼水氣到早晨就會凝結成白色的露珠,掛在樹葉和葉尖上,可見晶透露珠,秋天屬於五行中的金,金的代表顏色即白色,將秋天早晨裡隨處可見露水的現象取名為「白露」即為這個節令的命名由來。白露過後早晚溫差明顯 秋燥易出現呼吸道症狀因為太陽直射點逐漸南移,天氣逐漸開始變得涼爽,台灣的東北季風逐漸強烈,這時節也就正式告別悶熱潮濕,在早晨起開始有了絲絲涼意。也由於天氣變得涼爽,俗語裡有句:「處暑十八盆,白露勿露身」,就是老祖宗觀察到剛步入秋天後白日天氣雖然炎熱,但到白露過後早晚溫差十分明顯,這時可隨身帶著防曬薄外套,可以避免溫差而受寒著涼之外,也是白日防曬的最佳工具。在中醫理論裡秋主金,屬肺。肺主皮毛、司呼吸,白露的日間秋燥加上早晚溫差容易讓民眾出現呼吸道症狀如咽喉不適、口乾舌燥、咳嗽、鼻腔乾癢、急性鼻咽炎等症狀;也因為台灣地處亞熱帶,雖然離開處暑的日曬,但在白露日間太陽依舊炙熱,皮膚接受紫外線的曝曬並不亞於夏日接收量。秋令所致皮膚乾燥、異位性皮膚炎、皮膚乾癢,若再遇上秋天陽光中穿透力強的UVA,更容易在這個時候曬黑曬老。揮別乾燥肌 多吃白色食物想養出水嫩潤白肌,具有美白效果的中藥包括薏苡仁、玉竹、白芷、白芨、白木耳、白蓮子,及具有防曬功效有蘆薈、丹參、黃芩,都適合做為茶飲及搭配入菜的好選擇。銀花白耳露材料:乾荷葉5g、金銀花5g、綠豆半碗、白木耳一碗、薏苡仁半碗步驟:將乾荷葉、金銀花放入鍋中,加入600毫升的水一起煮開後續煮3分鐘後熄火濾汁備用。綠豆、薏苡仁、白木耳均需泡軟後,置入1000毫升水中煮軟後,再倒入荷葉金銀花汁倒入以小火煮滾,後續依個人口味加入冰糖調味。清潤飲材料:蓮子5-6粒、蓮子心1g、玉竹5g步驟:將蓮子5-6粒、玉竹5g,加入500毫升的水煮開。蓮子心裝入濾茶袋後,置入第1步驟茶飲內悶泡10分鐘即可飲用。三補益穴位 白裡又透紅藉由穴位的按摩也具有美白的效果,主要的原理是增加皮表的循環代謝功能,能讓皮膚微血管循環增加,帶走囤積在體表的廢物,使得皮表更加白裡透紅,氣色更佳。曲池穴:兩側肘部橫紋外側的凹陷處。太白穴:足內側緣,第一跖骨小頭(大拇趾關節)後下方凹陷處。合谷穴:位於手背,拇指和食指併攏時,虎口處隆起最高點的凹陷處。參考資料:1. 陳正之 台灣歲時記: 二十四節氣與常民文化 行政院新聞局1997年第一版2.迷羅 24節氣自癒養生法 出色文化出版社2016年第一版3. 中國養生文化研究中心 秋養生-二十四節氣養生經 大都會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4年第一版
-
2025-09-05 養生.抗老養生
早餐後別馬上刷牙、多打網球…6個小習慣可能讓你活得更健康
我們常看到一些世界各地的人瑞分享他們的長壽養生法,長壽不一定是所有人追求的人生境界,但健康卻是大家所想要的希望。而健康與否,很多是從每天生活累積下來的結果。以下幾個小習慣,可以讓你有更健康的生活。1. 吃各式各樣全食物豐富腸道菌營養專家們常會告訴大家某種食物很好,要大家多吃。但其實最健康的飲食方式,絕不是大量吃某種食物,而是少吃加工食品、多吃各式各樣的全食物,這有助於建立健康的腸道微生物群,提升整體健康。一個簡單的做法是準備一個罐子,放入富含纖維和多酚的全穀類、種子、香草和香料等,不但促進腸道健康,還能依照口味調整成甜或鹹的風格。2. 用奇亞籽降低血壓控制好血壓、血糖,可以避免掉很多慢性病。小小的奇亞籽含有豐富纖維、鐵、鈣和硒等營養素。研究指出,每天吃至少一大匙,可能有助於降低血壓。但奇亞籽怎麼吃呢?把它加入湯、果醬、燉菜、沙拉、穀物碗或優格裡,融入日常飲食中。3. 早餐後30分鐘再刷牙有人習慣起床後馬上刷牙,也有人喜歡飯後刷牙。若要在早餐後刷牙,建議至少等 30 分鐘,讓唾液有時間中和食物中的酸性物質,並修復琺瑯質。4. 把網球列為你的運動項目運動對於健康的重要無需贅述,但如果你還在煩惱該做什麼運動,不妨將網球列入考慮。網球是一項節奏明快的運動,能夠提升體能、認知能力和社交能力。研究發現,經常打網球的人比久坐不動的人壽命延長近十年。打網球能強化肌肉、保護心臟,也因為需要快速移動,因此常打網球能提高敏捷性和平衡性,還能提升大腦功能,訓練大腦的反應時間和認知功能。它還能促進心理健康,因為比起獨自運動,和朋友一起打效果更好!5. 充足且良好的睡眠維持每天睡大約7-8小時、不吃安眠藥入睡的習慣。睡眠是大腦和身體器官修復的重要時間,長期睡眠不足或品質不佳,罹患心臟病和癌症等慢性病的風險將會增加,也降低有益菌多樣性、增加腸道發炎指數。6.調節紓解壓力長期壓力會影響心臟、腸胃、免疫系統。自己要能找到紓解的方法,例如冥想、深呼吸、寫日記、運動、培養興趣等,都能幫助紓壓。【資料來源】.《verywell health》 .《healthline》.聯合報系資料庫
-
2025-09-04 醫療.呼吸胸腔
以為還不胖?這個隱藏部位變化比體重更早出現還偷走你的睡眠
當談到體重增加時,你腦海中最先浮現的畫面,可能是腰間或大腿上的脂肪。但研究指出,體重上升的最早跡象,往往出現在你意想不到的地方,也就是你的舌頭。為什麼舌頭會「變胖」?你可能不知道,舌頭其實是一個結構複雜的器官,由多塊肌肉和脂肪組成。根據美國賓州大學的研究,舌頭後方約三分之一是脂肪組織,這部分有助於食物順利滑入喉嚨。然而,當你體重上升時,這塊「隱形脂肪」也會跟著增加。研究發現,舌頭內部脂肪增多會讓它在熟睡時下垂、壓迫氣道,導致呼吸變得困難,甚至引發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這些變化常在鏡子照不到、體重計還沒變化前發生,是身體最早出現的警訊之一。打鼾可能是舌頭變胖的第一個症狀雖然從外表看不出來,你的床伴可能會先聽到這個警訊。醫學觀察發現,打鼾可能是舌頭脂肪堆積的早期徵兆,尤其是那些以前不打鼾、卻突然開始打鼾或半夜驚醒、喘氣的人,更要特別留意。另外,如果你站在鏡子前,看不清懸雍垂(俗稱小舌)的所在位置,這也可能代表舌頭後方脂肪堆積過多,遮擋了視線。這些微小的變化,往往比腰圍變粗、褲子變緊還要早出現。為什麼要重視這個早期警訊?打鼾可能看似只是小困擾,但它的背後,可能潛藏著更嚴重的健康風險。未治療的睡眠呼吸中止症會大幅提高以下疾病的風險:.心臟病.高血壓.中風.第2型糖尿病.記憶力減退、憂鬱症.睡眠品質下降、日間嗜睡、專注力不集中好消息:減重能明顯改善舌頭脂肪與呼吸問題根據前述研究,無論是透過飲食或手術,參與者僅僅減去10%體重,睡眠呼吸中止的症狀平均改善了31%。MRI影像顯示,舌頭脂肪的減少正是改善的關鍵。研究作者指出,舌頭脂肪減得越多,呼吸中止症狀改善得就越明顯。因此,別再忽略那些「微不足道的打鼾聲」,它可能正是你健康亮紅燈的第一聲警報。【資料來源】.Doctor reveals the first sign you're gaining fat BEFORE it appears on your belly - and it's not where you think.Why having a fat tongue could be to blame for your snoring .Fat got your tongue? Study finds sleep apnea linked to tongue fat
-
2025-09-04 醫療.百病漫談
當壓力情緒過度 七情內傷會致病
人有七情六慾,但「七情」竟能殺人?中醫師吳宛容表示,人的七情為喜、怒、憂、思、悲、恐、驚等,正常情況下,不會造成生病,但當壓力情緒過度時,便會造成身體出現不適現象,這就是「七情內傷」致病,甚而「七情能殺人」。吳宛容說,為避免生病,應隨時保持生理或心理平衡,適度的心情愉快,可使人氣血調和,全身通暢,但過度的情志會影響臟腑,導致臟腑氣機的混亂而生病。尤其愛美的女性最擔心皮膚生病,當過度壓力反應時,皮膚血液循環會減少,養分和氧氣供給不良,使皮膚降低新陳代謝,進而導致皮膚乾澀、皺紋、老化,發炎、發癢等。特別是情緒控管不佳時,容易出汗,促進皮脂腺活動,使皮膚出油,長粉刺,也易免疫系統失調,感染疱疹等。更嚴重的是壓力會破壞毛囊,造成掉頭髮,甚至出現「鬼剃頭」狀況。吳宛容指出,治療應由內而外,首重養生怡心,喜樂的心乃是良藥,有壓力時要學會放鬆、減壓、改善睡眠,必要時可藉助中醫改善體質,改變神經質的個性,練習情緒管控是最好的方式。睡眠、食物與運動對情緒也很重要,充足的睡眠與運動,對膚質改善有正向的幫助。保養皮膚最重要的是保濕,吳宛容提醒,勿過度清潔,通常以冷水或是接近皮膚溫度的水洗臉是最適宜。外出記得防曬,如有化妝要養成每天卸妝的習慣,讓肌膚的負擔愈輕愈好。 面對壓力,你還好嗎?1分鐘情緒健康評估➤
-
2025-09-04 養生.聰明飲食
別讓變質供品成健康隱憂 譚敦慈教你聰明普渡不吃壞肚
周六中元普渡,家家戶戶準備豐盛供品祭拜好兄弟,桌上擺滿三牲、水果、零食、飲料…小心普渡變「普肚」。林口長庚醫院臨床毒物中心兼任護理師譚敦慈說,拜拜的供品適量就好,且三牲往往因長時間在室溫下擺放,容易滋生細菌吃壞肚子,建議熟食祭拜不要超過2小時。譚敦慈表示,家中人口不多,逢年過節準備食物盡量不鋪張,尤其是熟食部分,「量夠就好」。但三牲無法免俗,還是會準備整隻全雞、一塊豬肉和一條全魚來祭拜神明和祖先。不過,因熟食在室溫下放置時間愈長,細菌數量就愈多,應該在2小時內結束;若天氣炎熱更要縮短祭拜時間,且拜完立即處理食物。「一整隻雞放進冰箱,很占空間,塞太滿也會影響保鮮的效率。」譚敦慈分享,祭祀完後會把整隻雞拆解,把雞頭、雞翅、雞腿、雞腳、雞屁股剁下後分裝,就像菜市場切好的一盒盒熟雞肉,沒有吃完趕緊放進冰箱。拜拜的豬肉多是汆燙處理,當餐沒吃完的,可以再次烹調做成回鍋肉。全魚多半是炸好的,祭拜時為了怕沾到香灰、灰塵,會用保鮮膜覆蓋防止汙染。譚敦慈說,她很不喜歡食物碰到塑膠製品,加上少吃油炸物,所以在食用時會剝除魚皮;魚肉不耐放,建議優先吃魚。海鮮類最好當日食用完畢,或是冷藏保存1、2天即料理完食,較不建議再冷凍保存。至於其他供品,可以購買耐放的乾貨、罐頭、泡麵,選購時需檢查包裝完整性,注意罐頭的罐身是否有凹陷、生鏽或膨脹;乾貨則是檢查包裝是否有破損。罐頭、泡麵含鈉量高,烹調時可加些青菜、菇類、雞蛋,增加營養和風味;零食應選擇較天然的無調味堅果或果乾,避免高熱量的甜點、洋芋片。天氣炎熱,要嚴防食物中毒,即使是拜拜,也要注意熟食置放在室溫的時間。譚敦慈提醒,易腐敗的食物在祭拜完後要馬上冷藏,食用前一定要充分加熱,攝氏7至60度是細菌最容易繁殖的溫度,食物確保中心溫度達到70℃以上,不要讓變質的供品成為健康隱憂。
-
2025-09-04 焦點.元氣新聞
2025市售6大熱門薑黃品牌推薦!「薑黃」功效、如何吃、挑選指南一次了解
近年「薑黃」成為保健食品的熱門關鍵字,它對身體有許多好處,甚至被譽為「黃金香料」。然而,許多人在購買時,常把「薑黃」和「薑黃素」混為一談。到底兩者有什麼差別?日常飲食中要如何正確補充?讓我們一起來搞懂。薑黃是什麼?薑黃(Turmeric)是一種來自薑科的多年生植物,外觀與薑相似,但切開後能看到鮮明的橘黃色。它原產於南亞,特別在印度、東南亞料理中廣泛使用,是咖哩粉的主要成分之一,因此常被稱為「黃金香料」。除了烹飪上的應用,薑黃也因其特殊色澤,被用作天然染料。薑黃vs. 薑黃素有什麼不同?薑黃粉是薑黃根莖磨成的粉末,含有膳食纖維、揮發油與多種活性成分。其中薑黃素(Curcumin)是薑黃中的主要活性成分,屬於「多酚類化合物」,約佔薑黃重量的 2–5%,也是發揮抗氧化、抗發炎作用的關鍵。簡單來說,薑黃是食材,薑黃素是養生精華。若單靠料理中添加的薑黃粉,薑黃素攝取量往往有限,因此許多保健食品會額外提取濃縮。薑黃素的功效好處?近年多項學術研究討論,薑黃素可能具有以下保健作用:1.維持日常活力:補充薑黃能保持充沛的精神,增強體力,讓人白天工作更輕鬆自在。2. 調節生理機能:現代人生活繁忙飲食不均衡,薑黃素能促進代謝運作順暢。3. 增強保護力:面對外在環境變化,薑黃素有助於增強保護力,調節生理,保持健康狀態。4. 維持氣色:薑黃能減少疲累感,是維持體態和氣色管理的好幫手。誰適合補充薑黃?生活忙碌、壓力大的上班族;長期飲食不均衡、想幫助代謝者;經常進行體力活動或運動的人都適合補充薑黃素。但提醒薑黃素實際效果因個人體質、生活習慣及攝取狀況而有所不同。該如何正確補充?日常飲食可透過咖哩、薑黃粉料理入門,但食物中的薑黃素含量有限,加上薑黃素不易溶於水因此不易吸收,很難在體內產生高濃度。若要達到功效,建議透過補充較高劑量的薑黃素萃取。世界衛生組織(WHO)特別針對薑黃素的安全劑量提出建議:成人每日攝取量應依照體重計算,以每公斤體重乘以0~3毫克為原則,且每日總量不應超過200毫克。且孕婦、膽結石、有凝血問題、糖尿病或胃食道逆流等患者,建議先諮詢醫師再補充。不過美國FDA認定薑黃及薑黃素為安全食品,因此看到高劑量的薑黃也不需太過擔心。4大撇步挑選薑黃保健品市面上產品眾多,挑選時留意四大要點:1. 薑黃素含量標示:確認產品是否清楚標明「薑黃素(Curcumin)」含量,而非僅標示薑黃粉。選擇95%高濃度萃取,1000mg足量劑量的產品,較能達到理想效果。2. 專利認證薑黃素是首選:薑黃素的品質良莠不齊,一般消費者無法辨明判斷,選擇經過臨床實驗、專利認證的原料,如: C3複合薑黃素,較能確保功效。3.添加黑胡椒或複方加乘:看是否具備提升吸收率的設計,如搭配胡椒鹼提升利用率,特別是採取黃金比例100:1,研究顯示可提升20倍吸收率,或是添加 維生素B群、E等抗氧化成分,功效更全面。4. 產品來源與檢驗:選擇有第三方檢驗與國際認證,如國際A.A. Clean Label、美國FDA GRAS食品安全認證的品牌,才能安心食用。2025市售6大熱門薑黃品牌推薦!【薑黃推薦品牌1】大研生醫 超級1000薑黃錠● 薑黃素含量:1000mg● 原料來源:專利C3混合型薑黃素● 複方加乘:專利BioPerine®胡椒鹼胡椒鹼、維生素B+E● 安全檢驗:獲國際A.A. Clean Label無添加認證,原料獲美國FDA、GRAS食品安全認證● 特色:國際專利C3超級薑黃含量高達1000mg,95%高濃度薑黃素萃取,一次補足,超過90篇科學實證,有感撲滅虛火。薑黃素搭配胡椒鹼的黃金配方比例100:1,激增20倍生物利用率,突破吸收屏障。維生素B+E加倍防護,全方位抗氧化。並擁有多項專利認證、科學研究支持,榮獲國際A.A.潔淨無添加認證。這裡買>> https://reurl.cc/1OkKZW【薑黃推薦品牌2】DHC 濃縮薑黃● 薑黃素含量:每日2粒能攝取到31毫克薑黃素● 複方加乘:維他命、礦物質等特色:DHC濃縮薑黃結合日本常見的紫薑黃、春薑黃、秋薑黃3種薑黃素,經110倍濃縮而成,富含獨特薑黃素和精油成分,能激活代謝、提振活力,幫助擺脫甘苦,維持精神旺盛。這裡買>> https://reurl.cc/9npmaO【薑黃推薦品牌3】台塑生醫醫之方 薑黃丹參活力草本複方粉末● 薑黃素含量:112mg● 原料來源:8大專利認證● 複方加乘: 穀胱甘肽、丹參、牛磺酸、朝鮮薊、真珠草安全檢驗:通過多項檢驗特色:薑黃丹參活力草本複方粉末由長庚團隊專業把關,25倍濃縮技術,同時保留「類薑黃素+薑黃精油」,純度高達95%。取得美日8大專利+30篇臨床實驗認證。100%薑黃萃取、非基因改造、無添加物、無過敏原、去草酸好吸收。經特殊製程技術,實驗證實相較一般薑黃吸收率提升7倍,功效可在體內維持長達8小時。這裡買>> https://reurl.cc/0WXM8x【薑黃推薦品牌4】義美生醫 補不足薑黃萃取物● 薑黃素含量:500 mg● 原料來源:義美專利技術萃取● 複方加乘:胡椒鹼、義美自製檸檬酸鈣安全檢驗:經過義美實驗室重金屬、農藥殘留等檢測特色:嚴選台灣在地紅薑黃,經義美專利技術,提煉出高達70%以上珍稀薑黃素。搭配國際大廠胡椒鹼,薑黃素生物利用率提升20倍,幫助促進新陳代謝、調節生理機能,並添加義美自製檸檬酸鈣,穩健調理,全面守護關鍵與保護力。這裡買>> https://reurl.cc/LnVWmK【薑黃推薦品牌5】好市多 Nature's Lab 薑黃萃取及胡椒鹼膠囊● 薑黃素含量:1000 mg● 複方加乘:胡椒鹼特色:Nature's Lab 薑黃萃取及胡椒鹼膠囊採用專利技術 薑黃C3複合物,每一份量(2粒)添加薑黃根莖萃取粉末1,000毫克 (含薑黃素Curcumin C3 Complex)、胡椒鹼 5毫克,幫助營養補給、滋補強身。這裡買>>https://reurl.cc/mY3aOG【薑黃推薦品牌6】葡萄王超極薑黃MAX複方膠囊● 薑黃素含量:1000 mg● 原料來源:薑黃C3複合物● 複方加乘:胡椒鹼特色:葡萄王創新研發中心獨家開發,雙黃代謝新配方:95%高濃度薑黃X專利桑黃菌絲體,加上胡椒鹼輔助代謝、BCAA關鍵支援,達到「運動、輔助、順暢」三大加強,從原料、製造、品管到出貨一條龍,嚴格品質把關。這裡買>>https://reurl.cc/daW4AM薑黃素常見Q&AQ1.薑黃素會有副作用嗎?一般正常食用薑黃素,多數人耐受良好。但若攝取過量,可能引起腸胃不適。少數人可能對薑黃或其成分過敏。若本身有疾病、正在服藥或懷孕哺乳,建議先諮詢醫師或藥師再使用,以確保安全。Q2. 糖尿病患者可以吃薑黃嗎?糖尿病患者若飲食中適量攝取薑黃,一般並無明顯風險。但因薑黃素可能影響血糖代謝,若同時使用降血糖藥物,可能增加低血糖風險。因此建議糖尿病患者補充前,務必與主治醫師討論,並持續監測血糖。Q3. 薑黃素可以長期食用嗎?一般來說,適量食用薑黃素是安全的,且每天食用也沒有問題。 只要注意劑量控制、與其他藥物的交互作用,或特殊健康情形,根據個人健康狀況和需求進行調整。Q4. 如何判斷薑黃產品的品質?挑選薑黃產品時,可檢視是否標示「薑黃素(Curcumin)」含量,而非僅寫薑黃粉。建議選擇有提升吸收率設計(如胡椒鹼或專利技術)、來源清楚、通過安全檢驗的產品。最好挑選具國際認證或台灣檢驗報告的品牌,以確保品質與安全。Q5. 薑黃素與其他保健品可以一起吃嗎?薑黃素通常能與大多數保健品併用,但仍須注意與魚油、維生素K或抗凝血相關產品同時使用時,可能增加出血風險。建議避免與同類功效過度重疊的產品同時大量補充。若同時服用藥物或有慢性病,應先諮詢醫師或藥師。了解更多胡椒鹼是什麼?吃薑黃必備黑胡椒?5大胡椒鹼功效和副作用一次看
-
2025-09-04 養生.生活智慧王
保冷劑該放在食物保鮮盒上面還下面?業者透露最有效保鮮的位置
日常外出帶食物或便當,天氣熱最怕食物壞掉,因此最好能放個冰袋或保冷劑保冷,以防食物變質,業者並建議冰袋應放在食物上方,保冷效果最佳。常溫放超過1至2小時 食物就容易變質平常我們要帶食物或便當出門,最怕食物壞掉,例如許多上班族帶便當當午餐,但有時中午要吃時卻發現便當裡面的食物餿掉了。因為食物只要放置在常溫超過1至2小時,就容易變質,產生毒素、細菌孳生等問題,天氣熱時食物變質的速度更快。因此出門時最好將食物放在保冷袋裡,裡面再放個保冷劑或冰袋(冰塊)保冷,以防食物變質。而有些人習慣將冰袋/保冷劑放在食物保鮮盒下面,有些人則放側邊,也有人會放上面,但冰袋放哪裡有差別嗎?其實冰袋放的位置,還真會影響保冷成效。如何讓保冷袋發揮最佳保冷效果?根據日媒《grapee》訪問冰袋製作的業者指出,如果只用一個冰袋/保冷劑,建議將其放在食物盒上面。因為冷空氣的流動是從上到下,因此將冰袋放在上面最能有效地冷卻食物,讓食物均勻冷卻。如能放1個以上的冰袋更好,除了放上面,其他的就放側邊。而如果袋子還有空間的話,建議在裡面放一條毛巾,冷空氣比較不會跑出來,可讓冷藏環境更穩定。此外,如果記得的話,也可事先將保冷袋、冷藏袋放在冰箱預冷,等到要出門使用時再從冰箱拿出來裝食物,這樣可讓袋子裡的冷藏環境保持更長時間。露營食材多 生熟食分開放不同冰桶或保溫袋現在也有許多人喜歡露營,露營所需帶的食物就更多了,可能有生食也有熟食、蔬果等。食藥署提醒,各種生肉、海鮮、奶類,以及切好的蔬果或熟食,都需要低溫保存,建議露營需帶較多食材時,應準備小冰箱、冰桶或保溫袋分開存放食材,生食與熟食分開存放,因為生食可能含有微生物或寄生蟲,若將熟食與生食共同存放,可能會遭受污染。而如果只用一個隔熱袋或冰桶,就比較不建議攜帶生鮮類。此外,容易出水的食材應放底層,乾鬆的食材放在最上層,冰桶或冰箱應置放於陰涼處,並減少打開次數。【資料來源】.《grapee》 .《食藥署》 .聯合報系資料庫
-
2025-09-04 醫療.心臟血管
美國2025高血壓新指南出爐 6大建議幫助你有效控制血壓
高血壓不僅與心臟病、中風密切相關,也影響腎臟功能與大腦健康。為了幫助人們更有效控制血壓,美國心臟協會(AHA)與美國心臟病學會(ACC)在2025年8月發布了全新高血壓診療指引,這也是自2017年以來的首次重大更新。雖然這些生活型態與飲食建議早在 2017 年就被提出,但 2025 年版指南強化了建議的明確性與急迫性,並納入更近年的臨床證據,讓醫病雙方更具行動依據。高血壓診斷標準未變新版指引延續了2017年的血壓分級標準。當收縮壓低於120 mmHg且舒張壓低於80 mmHg時,才算是正常血壓。若收縮壓介於120至129之間、舒張壓仍低於80,即視為血壓偏高。而只要血壓達到130/80 mmHg或以上,就已屬高血壓。1.及早用藥預防腦部退化新版指南建議,若經過三到六個月的生活型態調整(例如改變飲食、增加運動)仍無法將血壓降到理想範圍,醫師應考慮及早啟動藥物治療。與過去「觀察為主」的做法不同,這次更新更加積極,因為新的研究指出,高血壓與認知功能退化與失智症風險增加之間有明確關聯。即使開始服藥,健康的生活型態仍然是治療核心,藥物與運動、飲食等方式並不衝突,反而應該互相搭配,提升整體控制效果。2.嚴格限制鹽分攝取減少鈉攝取新版指南再次強調「鹽吃太多」是血壓上升的主因之一。建議成人每日鈉攝取量應控制在2300毫克以下(約一平茶匙食鹽),而理想值則是1500毫克。建議從選擇天然食材做起,避免高鈉調味料(如味精、雞粉、醬油),外食時可主動要求少鹽、醬料分開,並嘗試使用含鉀鹽替代品或增加富含鉀的食物,如香蕉、地瓜、菠菜與香菇等。3.減少甚至戒除酒精攝取新版指南更清楚指出,酒精對血壓有負面影響,即使每天只多喝一杯酒,長期下來也可能使血壓逐年升高。雖未完全禁止飲酒,但建議男性每日不超過兩杯,女性不超過一杯;若能戒酒,效果會更好。4.管理壓力與建立運動習慣壓力的管理同樣是這份指引的重點。壓力不僅影響情緒,長期下來也會間接導致血壓升高。新版指南鼓勵民眾透過運動、冥想、深呼吸、瑜伽等方式紓壓,同時建議每週維持75至150分鐘的運動量,其中可包含快走、騎自行車、游泳等有氧運動,並搭配簡單的肌力訓練,例如彈力帶運動或輕量啞鈴,幫助血壓更穩定。5.體重減少5%可明顯改善血壓對於體重過重或肥胖者來說,只要減少5%的體重,血壓就會明顯改善。不需要立刻瘦到標準體重,只要減少腰圍與脂肪,就能減少心臟負擔。在臨床上,許多醫師會建議搭配飲食調整、運動,必要時使用減重藥物(如GLP-1類藥物 Wegovy、Zepbound)或評估減重手術選項,這些都應由專業醫師評估後決定。6.採用得舒飲食:吃對比少吃更重要得舒飲食(DASH飲食)是目前公認對血壓最有幫助的飲食模式。特色是高纖、多蔬果、多全穀、多低脂乳製品,少紅肉與加工食品,並降低鹽分與糖分攝取。具體的飲食方式包括以蒸煮為主的烹調方式、減少鹽與醬油、用地瓜飯替代白飯,都是簡單又有效的落實方法。最後指引也強調,知道自己的血壓比什麼都重要。許多高血壓患者在早期並無明顯症狀,若不主動監測,很容易延誤治療時機。因此,專家建議民眾應自備血壓計,定期在家測量,記錄數值並與醫師討論。這樣才能即時發現變化,及早調整生活或藥物,將風險降到最低。【資料來源】.6 Essential Tips for Lowering Blood Pressure, According to New Guidelines
-
2025-09-03 養生.聰明飲食
每天吃2顆雞蛋沒問題!美最新研究揭開了壞膽固醇的「真兇」
近20年來,雞蛋的健康形象幾經翻轉。過去,人們長期擔心蛋黃中的膽固醇會提升心血管風險,因此一度流行「只吃蛋白」的飲食方式。然而,隨著營養學研究進展,專家逐漸發現,雞蛋這個小小的優質蛋白來源其實不必被過度妖魔化。近日,《美國臨床營養學期刊》(The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發表最新研究,提供了進一步證據:每天吃兩顆蛋並不會顯著增加LDL(俗稱「壞」膽固醇),真正需要注意的,其實是常與雞蛋一同出現在餐桌上的培根、香腸等高飽和脂肪酸食物。蛋vs.脂肪,誰才是兇手?這項隨機對照試驗納入61位成年人,分別被分派至三種飲食組別,持續五週。一組是,每天2顆蛋,最後得到結果是膽固醇攝取高,但飽和脂肪酸含量低。再來是無蛋組,膽固醇低,但飽和脂肪酸攝取高。最後是對照組,每週僅1顆蛋,膽固醇與飽和脂肪酸都偏高。結果顯示,每天吃2顆蛋的族群,反而比對照組的LDL膽固醇更低;而單純不吃蛋的組別,並未顯示相同益處。研究指出,真正導致膽固醇升高的,是飲食中的飽和脂肪酸,而非雞蛋本身。專家怎麼看?美國營養師Scott Keatley表示:「這份研究結果,與過去十年多項綜合分析一致,也就是飽和脂肪酸比膳食膽固醇更能影響LDL值。」他指出,近年來的飲食指引也從單純限制雞蛋,轉向更重視「與什麼食物一起吃」。營養師Sonya Angelone也補充,膽固醇本身在體內扮演多種重要角色,包括荷爾蒙生成與細胞膜維持,「因此肝臟會自行調節膽固醇的生成量,飲食攝取的影響並不像想像中那麼大」。換句話說,吃蛋本身並不會大幅提高膽固醇,更關鍵的是是否搭配了高油、高鹽的加工肉品。為什麼要少吃飽和脂肪酸?來自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醫學中心的營養師Matthew Black強調,過量的飽和脂肪酸不僅提升LDL膽固醇,還可能引發細胞發炎、胰島素阻抗,進一步增加第二型糖尿病與代謝問題風險。這些脂肪常見於加工肉品、奶油與油炸食品中。除了蛋白質完整且好吸收外,一顆全蛋還富含維生素A、D、E、K、B12,以及鐵、硒等礦物質。蛋黃中特別含有葉黃素與玉米黃素,有助眼睛健康;同時也是腦部所需營養素「膽鹼」的重要來源。專家一致認為,雞蛋並非問題食物,重點在於整體飲食搭配。若搭配蔬菜、全穀類,雞蛋能成為健康來源;但若與培根、香腸、奶油吐司一同出現,真正帶來風險的其實是那些高飽和脂肪酸的食物。
-
2025-09-03 養生.聰明飲食
飲食完全戒除脂肪?營養師破解6個高膽固醇迷思:別再上當了
全美約有2500萬名20歲以上成年人有高膽固醇的問題,有人認為飲食中的膽固醇是主因,也有人主張是遺傳所致。美食網站Eating Well指出,關於膽固醇的錯誤資訊充斥,使得想要採取行動降低者莫衷一是。Eating Well諮詢專業營養師,分析了高膽固醇常見的六個迷思,有助了解真正影響膽固醇數值的因素、可執行的管理技巧,以及改善心臟健康的科學方法。迷思一:避免攝取含膽固醇食物許多人表示,在被診斷出高膽固醇後,會被告知要戒除雞蛋等含膽固醇的食物。這是因為過去專家認為,飲食中的膽固醇會導致高膽固醇;最新研究顯示,飲食中的膽固醇對血液中的膽固醇濃度影響相對較小,反而飽和脂肪與反式脂肪對提升低密度脂蛋白(LDL,即壞膽固醇)的影響更大。營養師瑪麗莎·貝克(Marissa Beck)指出,與其完全避開高膽固醇食物,她建議限制攝取肥肉部位及全脂乳製品中的飽和脂肪;同時攝取有益心臟健康的脂肪,如堅果、種子、酪梨及多脂魚類。迷思二:調整飲食能治療高膽固醇雖然飲食調整有助改善異常的膽固醇數值,但單靠飲食改變不足以產生顯著效果。營養師派翠西亞·柯萊莎(Patricia Kolesa)表示,這是因為血液中的膽固醇濃度會受睡眠、壓力、運動及遺傳等多種因素影響;除飲食外,設定可達成的小目標來改善睡眠品質、加入愉悅的運動及壓力管理技巧同樣重要。迷思三:需完全戒除飲食中的脂肪高膽固醇者常聽到需徹底戒除脂肪,這純屬錯誤。營養師卡莉·哈特(Carly Hart)指出,雖然某些脂肪可能導致高膽固醇,但並非所有脂肪都有不好的影響。研究顯示,過量攝取飽和脂肪與反式脂肪會增加高膽固醇風險,但不飽和脂肪反而有助降低此風險。哈特說,不飽和脂肪具抗發炎特性,能提升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即好膽固醇)並降低LDL,減少心臟病與中風風險。與其完全戒除飲食中的脂肪,不如增加不飽和脂肪的攝取量,多吃堅果、種子、酪梨和多脂魚類,同時減少攝取飽和脂肪。迷思四:可透過症狀判斷是否有高膽固醇多數高膽固醇者並無任何症狀,未經檢測難以確知。部分膽固醇極高者可能出現脂肪堆積及眼瞼黃斑瘤等症狀;然而中度病例通常沒有症狀,因此定期接受家庭醫師檢查以監測膽固醇水平十分重要。迷思五:體重過重者才會膽固醇過高有人或許認為只有體型較大者才會膽固醇過高,營養師曼迪·威利格(Mandy Willig)表示,任何體型都可能出現膽固醇過高,這與遺傳基因、家族病史及飲食習慣等因素相關。無論體型如何,定期檢測膽固醇水平很重要,20歲以上健康成年人每五年至少檢測一次,若有糖尿病或家族心臟病史則需每年檢測。迷思六:年輕時無需擔憂膽固醇問題營養師亞歷珊卓·哈迪(Alexandria Hardy)說,高膽固醇可能發生在任何年齡,尤其有心臟病家族史者,往往從年輕時就開始出現。事實上,美國約7%的6至19歲兒童及青少年存在總膽固醇偏高問題。理想情況是,不應等到確診高膽固醇才開始關注飲食模式與生活習慣;及早建立心臟健康習慣,如增加高纖維食物攝取、限制飽和脂肪與添加糖、規律運動及壓力管理。哈迪建議鼓勵膽固醇偏高的兒童及青少年多活動,與朋友在公園奔跑嬉戲、跳彈簧床或加入運動隊伍,皆有助提升好的膽固醇HDL。
-
2025-09-02 醫療.中醫
眩暈3個月4度進急診...中醫治好她
50多歲的梅女士,兩年前反覆出現眩暈,並因暈倒而扭傷腳踝,就診各科別,多被診斷為自律神經失調,建議減少壓力、睡眠充足,但嘗試後仍無改善,甚至在三個月內因嚴重暈眩合併頭痛、惡心嘔吐而四度進出急診,工作與生活嚴重受影響,半年前求助中醫,經治療四個月後,不僅擺脫頭暈頭痛,體力與氣色都明顯獲得改善。馬偕醫院中醫婦科主任瞿瑞瑩表示,梅女士初診時虛弱到需要扶牆走進診間,坐下後直接趴在桌上,聲音微弱、對話斷續,狀態極差。脈象細弱無力,屬於「虛脈」,加上臉色蒼白、步態不穩與視線模糊,顯示全身氣血極度不足。她因工作忙碌,常以生菜水果取代正餐,造成「虛寒體質」,生活緊繃、缺乏運動,血液循環差,逐漸演變為嚴重眩暈與虛弱。從中醫觀點來看,這是「脾胃火力不足,食物無法轉化為氣血,水濕滯留體內,上泛干擾腦部」,因此出現暈眩、疲倦虛弱、面色蒼白等症狀。瞿瑞瑩說,治療上,以「溫陽健脾、利水化濕、活血通絡」為主,透過中藥調理,讓脾胃恢復消化與產生能量的功能,把身體裡多餘的水分代謝出去,並改善血液循環。梅女士在接受中醫治療四個月期間,飲食避開生冷食物,重視蛋白質攝取,頭部不吹風不淋雨,一周二次熱水泡腳或泡澡,促進血液循環,每周三天進行每次30分鐘的坐姿腳踏車,再進展到全身訓練的滑步機,強化心肺功能與肢體大肌肉群,在體力恢復開始運動後,不僅暈眩消失,也感受到汗水淋漓的快感,體重也減了3公斤。馬偕醫院復健科醫師陳麗如提醒,大病初癒者想要恢復運動千萬不可躁進,建議先從較為緩和與不具衝擊性的運動開始練習,可先採取坐姿訓練下肢肌力,例如用坐式腳踏車練習肌力與增加心肺功能,運動強度以「有點喘,但還能講話」的程度較佳。
-
2025-09-02 焦點.用藥停看聽
服用低劑量阿斯匹靈促進心臟健康?醫揭適合族群、何時吃最好
阿斯匹靈(Aspirin)是一種常見的消炎止痛藥,許多人也許還聽說過每天服用阿斯匹靈可以維持心血管健康、預防心臟病,根據國外網站資料,美國心臟協會報告曾指出,超過48%美國成年人患有心血管疾病,所以每天服用阿斯匹靈是合理的,對此醫師又是怎麼看呢?為何有些心臟病患者會服用低劑量阿斯匹靈?阿斯匹靈藥物具有血液稀釋劑的作用,對於已確診為動脈粥狀硬化的患者來說,阿斯匹靈可以防止血栓形成,降低血流堵塞導致的心臟病發作或中風。有些接受過心臟瓣膜置換手術的患者,醫生也會建議服用一陣子的低劑量阿斯匹靈來預防血栓。除了心血管方面之外,一項研究也發現,長期服用低劑量的阿斯匹靈可以降低肺癌、乳癌和大腸癌的死亡風險。什麼是低劑量阿斯匹靈療法?在國外如果醫師對患者進行「阿斯匹靈療法」,具體來說是請患者服用100毫克以下的阿斯匹靈,在美國最常使用的處方是81毫克。不同患者的服用頻率應視個案調整,像是40~59歲、未來十年內患心臟病的機率為10%以上,醫師可能建議每日服用低劑量阿斯匹靈,然而如果是60歲以上的長者則不建議每天服用。誰不適合服用阿斯匹靈?除了被診斷為動脈出現粥狀斑塊的族群,大多數人其實是不需要透過阿斯匹靈來預防心臟疾病,民眾也切勿自行購買服藥,必須經由醫師判斷年齡、血壓、膽固醇和糖尿病史等因素是否適合服用,並排除與其他藥物交互作用的風險。不適合阿斯匹靈的族群包括:出血風險較高的人、已服用血液稀釋劑或皮質類固醇藥物患者,曾患有潰瘍、胃腸道出血或胃炎、腎衰竭、嚴重肝病、出血性疾病、凝血障礙等等。其他關於阿斯匹靈的注意事項如果醫生同意你服用低劑量阿斯匹靈,則務必遵循醫囑。而阿斯匹靈該飯前還是飯後吃呢?答案其實取決於個人喜好與身體狀況,一般來說空腹配水服用阿斯匹靈即可,但如果胃敏感者,則可以和食物或飲料一起服用,幫助保護胃黏膜,減少胃酸倒流、潰瘍和出血風險。另外,阿斯匹靈是早上還是晚上吃效果最好呢?醫師表示,最重要的原則其實是「堅持在同一時間點服用」,建議將吃藥動作與日常習慣結合起來,例如:刷牙前吃藥,保持規律就能降低忘記吃藥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