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15 焦點.健康知識+
搜尋
食慾
共找到
957
筆 文章
-
-
2025-11-14 焦點.杏林.診間
她是病人,也是我的家人——回應:不是治癒,而是陪伴:我和思覺失調母親的日常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我們對精神病的了解」。一位病人的女兒寫出她陪伴母親多年的感受,而我們有幸能邀請到一位資深精神科醫師以他多年的專業回應。在這種罹患精神疾病的病人本身可能會有困難讓我們真正了解這種疾病的情形之下,這兩篇文章可能是最珍貴的資料,同時我們也希望能得到更多的迴響,以幫忙社會大眾了解這種疾病。看了沈女士的文章讓我很感動,特別是文章寫道「最艱難的不是理解疾病,而是如何陪伴」,真的是很多精神疾病家人的寫照,也讓我憶起一些感人的故事。由於一些精神疾病的症狀,特別是思覺失調症,病人本身缺乏病識感——就是誤認為幻覺與妄想都是真的,不認為自己生病了,以至於要給予治療有重重的困難。首先要面對的挑戰就是如何讓病人就醫,由於對人權的保障,除非病人因嚴重的精神症狀,出現奇怪的行為,且有明顯的傷害自己或傷害他人的風險或行為,不然是無法符合強制治療的規定。所以許多家屬得費盡唇舌,說之以理、動之以情的拜託病人就醫。大多數是以失眠、食慾不好、緊張不安或是憂鬱等,較一般性的理由,說服病人願意到精神科就診。也看過年邁的雙親,跪求生病的兒子去看病;以及讀國中的孩子一面哭,半強迫的把生病的媽媽拉來診間就診。不論是症狀較輕在門診就醫之後,或是嚴重一點的病人精神科急性病房住院完成緊急治療之後,接下來的難題就是如何讓病人規則服藥與返診追蹤。因為思覺失調症就如同高血壓與糖尿病等慢性疾病一樣,需要長期治療以維持症狀穩定,一旦中斷治療就會造成病情惡化,而且有些病人在數次的疾病急性惡化後,會變得越來越難治療,藥物得越用越多,而且生活功能也會明顯退步。就如前所述,有些病人在症狀好轉後就覺得自己好了,拒絕再治療及回診追蹤。病人本身沒有病識感,這時辛苦的就是家人了。就如同沈女士為母親做的努力,需要好好跟親人溝通。因親情的溫暖,以及讓病人感受到家人在乎的是他這個「人」,而不是把他當「病人」,讓他能感到家人對他的同理支持與關心,才有機會打動病人的心達成共識,而願意接受長期治療。不過並不是每個病人或每次這樣的溫情支持都能成功,有些病人仍然堅持自己不需治療,所以變通的辦法之一,就是家屬到門診代替病人說明病情取得藥物,回家後再想辦法勸病人服用。精神科有些藥物因應這樣的需求發展出水劑,家屬想辦法在病人的飲食中給藥,以確保精神症狀得以控制。但是就曾經遇過病人越來越疑神疑鬼,飲食都自己準備,以至於家人沒有機會給藥,這當中的辛酸實不足為外人道。或許這幾年長效針劑解決了一些病識感不佳病人的治療問題,打一針的藥效可以維持一個月到三個月。但是實際的挑戰是,這也得病人願意到門診打針,或是接受社區居家治療才行。因此如同沈女士的溫暖支持,站在病人的立場同理母親想停藥的原因,也分析治療中斷的風險,更重要的是讓母親感受到被關心與了解,而同意不中斷治療,並與醫師討論副作用,使病情可以穩定,媽媽也可以因此維持她想要的生活品質。醫療人員也是,以前輪值到精神科急性病房時,如果遇到嚴重病人症狀惡化而需要保護性約束隔離時,都會提醒工作同仁,要保持堅定但溫和的態度,因為病人的急躁與攻擊行為,是因為疾病導致的,病人也正在因疾病而受苦。而且即使病人再怎麼混亂,他都知道哪個工作人員在執行保護約束的過程中,仍然保持冷靜、安撫病人及避免讓病人不適,而誰粗手粗腳的。他也都知道哪位工作人員在他症狀很亂時,細心餵他吃飯、幫他清潔身體。等症狀好轉時,你會觀察到病人會對這位同仁特別友善。因此不論家屬或是醫療人員,如果都能如沈女士一樣,真心的關懷陪伴,是可以讓病人安心並配合治療,維持穩定,讓疾病對生活的影響減到最低。
-
2025-11-13 焦點.用藥停看聽
吃藥也會肝損傷?9種傷肝藥品一次看 出現「這些症狀」快就醫
吃藥也會肝損傷?「藥品肝損傷」是常見的藥害之一,不僅造成病人傷害,也可能引發醫療爭議;但是透過肝功能檢查及追蹤,早期發現肝損傷徵兆,進而接受治療,有助於保障肝臟健康,避免嚴重藥害發生。民眾在用藥期間若有吃不下、全身虛弱、疲倦、噁心及茶色尿等症狀,可能是肝損傷的警訊,建議就醫檢查。食藥署提醒,民眾應遵循醫囑與藥品標示用藥,注意用藥期間身體反應;醫療人員則應在用藥前審慎評估藥品風險及效益,讓病人了解藥品肝損傷的可能症狀,並在用藥期間檢查追蹤肝功能,以保障用藥安全。9種肝損傷藥品許多民眾擔心吃藥會傷肝而卻步,其實只要正確用藥,大多數藥物都是安全的,少數有傷肝疑慮的藥物,則可監測肝功能,及早發現肝臟受損。根據「藥害救濟統計資料」,常見造成肝損傷的藥品包括:抗結核藥:立放黴素(Rifampin)、異煙肼(Isoniazid)、吡𠯤醯胺(Pyrazinamide)、乙胺丁醇(Ethambutol)、利福布汀(Rifabutin)、利福噴丁(Rifapentine)抗黴菌藥:特比奈芬(Terbinafine)抗生素:複方新諾明(Co-trimoxazole)抗癲癇藥:丙戊酸(Valproate)降尿酸藥:別嘌醇(Allopurinol)降血脂藥:阿托伐他汀(Atorvastatin)、非諾貝特(Fenofibrate)非類固醇抗發炎藥:依托考昔(Etoricoxib)抗甲狀腺藥:甲巰咪唑(Methimazole)抗發炎和抗風濕藥:柳氮磺吡啶(Sulfasalazine)疲倦噁心、茶色尿快就醫目前,有超過6成的肝膽疾患者年齡在50歲以上,大多罹患多重慢性疾病,服用藥品繁雜,容易發生藥品交互作用,造成肝損傷。民眾在用藥期間若有食慾不振、全身虛弱、疲倦、噁心及茶色尿等症狀,可能是肝損傷警訊,應儘速就醫檢查。食藥署呼籲,使用藥品是效益與風險的衡量,不要因為害怕藥品副作用而不敢用藥,以免延誤了治療時程。只要謹慎用藥,注意藥品副作用發生的可能,同時謹記「生病找醫師,用藥問藥師」,隨時與醫療人員保持好的聯絡,醫病雙方共同守護用藥安全。許多民眾擔心吃藥會傷肝而卻步,其實只要遵照醫囑服用藥品,且配合定期回診追蹤,就能共同守護用藥安全。(圖片來源:食藥署)【本文獲uho優活健康網授權刊登,原文刊載網址見此】
-
2025-11-07 焦點.元氣新聞
川普宣布與兩藥廠達成協議 熱門減肥藥將大降價
美國總統川普今天宣布與製藥巨擘禮來公司(Eli Lilly)和諾和諾德公司(Novo Nordisk)達成協議,降低部分熱門減肥藥物的價格,以換取政府取消對兩藥廠加徵關稅的威脅。法新社報導,川普在白宮表示,兩家公司「已同意以大幅折扣,提供旗下最受歡迎的類胰高血糖激素胜肽-1(GLP-1)減肥藥」。川普補充說:「禮來公司與諾和諾德承諾,將為美國患者提供『最惠國』費率的Zepbound和Wegovy。」他表示此舉將為符合資格的人降低藥品費用。使用GLP-1受體促效劑的新一代食慾抑制藥物,包括「胰妥讚」(Ozempic)、「週纖達」(Wegovy)和「猛健樂」(Mounjaro)等品牌,因幫助人們減重的能力,近年來大受歡迎,但這類藥物在美國每月花費可能超過1000美元,已引發關切。一名美國高階官員表示,一旦獲得批准,最新舉措預計將使特定族群的GLP-1口服起始劑量成本,降至約150美元。川普告訴記者:「這對美國患者來說是一大勝利,將能拯救生命並改善數以百萬計美國民眾的健康。」這名官員補充指出,這個價格將適用於主要針對長者的「聯邦醫療保險」(Medicare)、「醫療補助」(Medicaid)保險的受益人,或在TrumpRx直售網站上線後透過網站購買的人。美國官員表示,注射型GLP-1藥物的每月費用將從平均350美元起跳,並應會隨時間逐漸降低。今天在白宮橢圓形辦公室召開的記者會中還出現一段小插曲,一名站在川普身後的藥廠代表突然昏倒。他隨後接受川普任命的聯邦醫療保險和醫療補助服務中心主任醫師歐茲(Mehmet Oz)檢查後,歐茲表示他並無大礙。根據福斯新聞(Fox News),這名藥廠高層是諾和諾德的全球品牌總監芬德雷(Gordon Findlay)。白宮新聞秘書李威特(Karoline Leavitt)後來表示:「白宮醫療小組迅速採取行動,那位先生已經沒事了。」
-
2025-11-07 焦點.用藥停看聽
用藥錯誤恐加速失能!藥師揭「5大地雷用藥習慣」,不按時服藥最常見
隨著年齡增加,長輩往往伴隨慢性病,需要長期服藥控制病情。然而,用藥安全不僅是長者需要了解,家屬與照顧者也必須熟悉相關知識。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藥劑科藥師陳俊延提醒,若用藥不當,可能導致跌倒、認知功能下降、腎功能惡化等問題,反而加速失能的發生。預防失能不只靠復健 正確用藥同樣關鍵陳俊藥師延強調,預防與延緩失能,不僅依靠復健與營養,正確用藥同樣關鍵。長照2.0自106年1月實施至今已邁入第8年,政策重點已從後端照護轉向強化前端預防與整合服務。此外,也提醒民眾多關心長輩在肌力、認知、營養、口腔、視力聽力、情緒等面向的健康。1. 多重用藥的風險 許多長輩同時罹患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病等慢性疾病,需要使用多科醫師開立的藥物。這可能造成重複用藥、藥物交互作用或劑量過高等情形。建議:病情穩定時,至少每半年回診一次,讓醫師進行疾病評估,並由藥師協助檢視整體用藥。2. 需注意的藥物類別某些藥物若使用不當,會增加跌倒或失能風險:● 鎮靜安眠藥、抗焦慮藥:可能引起頭暈、嗜睡、注意力下降。● 降血壓藥:劑量過高易導致低血壓,引起暈眩、跌倒。● 降血糖藥:尤其是促進胰島素分泌的藥物,若劑量控制不佳,容易造成低血糖,導致昏厥或意識不清。● 止痛藥:部分藥物可能影響腸胃或意識狀態,需謹慎使用。3. 留意腎功能與肝功能隨著年齡增長,腎臟與肝臟代謝能力下降,藥物容易在體內累積,增加副作用風險。建議:若長輩有腎臟功能減退或肝功能異常,應依檢驗數值調整劑量,並由醫師評估。4. 避免自行停藥或亂加藥部分長輩擔心副作用,可能自行減藥、停藥,甚至聽信偏方,導致病情控制不佳。建議:任何藥物調整都應先與醫師或藥師討論,不可自行更改。5. 建立正確用藥習慣● 按時服藥:有助藥效穩定,也可減少遺漏。● 使用輔助工具:照顧者可利用藥盒或用藥提醒APP,協助長輩記錄服藥情形。但需注意,有些藥品容易受潮或變質,事先分裝前可先諮詢藥師是否適合。● 觀察身體變化:若出現頭暈、步態不穩、意識混亂、食慾不振等狀況,應立即記錄並告知醫療團隊。【延伸閱讀】藥師解析為何長期睡眠不足「傷肝」 3種「亂吃藥」行為也可能致肝損傷不只酒駕!藥師示警「藥駕」同樣危險 9類藥物要小心【本文由健康醫療網授權刊登,原文刊載網址:https://www.healthnews.com.tw/article/66276】
-
2025-11-06 養生.聰明飲食
明明吃飽卻還是嘴饞?醫揭能立即滿足餐後口腹之欲的飲品
明明吃完正餐又想要來點零食,或是吃飽卻覺得沒有滿足感?有時候想吃東西不是因為身體真的飢餓,而是「嘴巴寂寞了」,日本山下明子醫師就教大家面對餐後嘴饞的解決方法。透過「飲食冥想」管理食慾山下明子醫師在其著作《飲食冥想》中表示,吃完飯後如果還想吃東西,先不用急著行動或是感到罪惡,而是先將注意力從食物轉移到自身,專注此刻身體的感覺和心中想法。此方法來自冥想正念,透過這項技巧可以幫助我們在餐後平靜下來。首先,誠實地面對飯後出現的各種想法,不論是「吃好飽但想喝飲料」、「沒吃飽」、「想吃甜點」,都試著接受產生這些想法的自己,不需要做價值判斷。接著,請用數字1~10來量化此刻的飢餓感,10是「非常飢餓」,1是「完全飽了」,你會逐漸掌握進食量與飽足感之間的關聯,例如:當飢餓感是3的時候,很快就不再想吃任何東西了,又或者飢餓感是4的時候會想再吃一碗飯。透過重複這個過程,將能夠具體感受到合適的進食量,審慎決定是不是還要再吃東西。是大腦還是身體餓了?山下明子醫師表示,人們在餐後仍然感到嘴饞,是因為身體的需求與大腦的需求不一致。即使吃得很飽的情況下還是渴望零食,這種進食慾望來自大腦對食物味道的追求,而非身體的實際需求。如果總是順從大腦的慾望而進食,等同於忽視身體真正的聲音,最終可能導致腹脹、胃灼熱等不適,而長期飲食過度更會造成肥胖和慢性疾病。「飲食冥想」主張吃飽後不要急著收拾碗盤,或是躺在沙發滑手機,試著將注意力集中在口腔的感覺,即使食物已經吞嚥完畢,肯定還能感受到細微的味道、溫度,可以試試閉上眼睛去覺察舌頭上的感受。這項練習可以幫助喚醒口腔的感知能力,對於吃下食物後的感覺會更敏銳,有助於減緩停止進食後的不滿足和不安。喝1飲品有效解決飯後嘴饞想應對飯後嘴饞的情況,除了飲食冥想,山下明子醫師還建議透過「飲用熱茶」來緩解。熱茶中的「茶胺酸」具有放鬆效果,可以幫助抑制食慾,用溫水沖泡的茶葉會減少咖啡因的釋放,即使在晚餐後飲用也不用擔心睡不著,或者無咖啡因的紅茶、國寶茶也是不錯的選擇。下次當吃飽飯後還想往嘴裡放點東西,先別著急著拿零食或點開網路菜單,好好感受身體剛剛吃下食物的感覺,並為自己沖泡一杯綠茶。
-
2025-11-04 焦點.健康知識+
秋天是重啟運動最佳時機!醫提醒:錯過黃金期傷肝、影響代謝
2025年夏季異常炎熱,長時間的高溫讓許多人選擇宅在室內,減少外出活動。雖然順利避開熱中暑風險,但醫師提醒,長時間運動量不足,已讓不少人出現「疲勞感加重」、「下肢變沉」等身體異狀。用賀菊池內科肝臟內視鏡診所院長、肝臟學會專科醫師菊池真大指出,過去這個夏天,在臨床上觀察到不少民眾「看似沒生病,卻明顯變得容易疲倦」。他說:「特別是高齡族群或有慢性病的人,因為活動量下降,肌肉質量減少,體力衰退更為明顯。這不只是暫時現象,而是氣候變遷帶來的新型健康課題。」秋天是身體「重啟期」:氣候涼爽、循環代謝最佳菊池醫師指出,秋天正是恢復運動的理想時機。「氣溫約20度、濕度50〜60%的秋季,是肌肉與關節的最佳活動環境,對心肺功能與循環系統也較無負擔。」他建議,經過漫長酷暑後,應趁秋天「重新啟動身體代謝」,可以從輕鬆的戶外走路、伸展操、深呼吸練習開始,讓身體逐漸適應動態節奏。此外,秋日的陽光與自然節奏,對心理健康也有幫助。菊池醫師指出:「溫和的陽光能促進大腦分泌血清素,穩定情緒、提升專注力。配合運動,更能改善焦慮與季節性憂鬱。」在家也能動起來:善用「微運動」打破久坐生活對於仍不方便外出的族群,菊池醫師建議可在室內安排「微運動」,像是椅子上抬腿、收腹;音樂節奏伸展操;短時間家中行走練習。他表示,不必勉強做劇烈運動,重點是讓身體每天都動起來,維持基礎肌力與循環,這樣才不容易累積疲勞。若放任不動,恐引發「代謝停滯與脂肪肝」若錯過秋天這段「恢復期」,可能會對身體造成負面影響。菊池醫師提醒:「夏季活動量下降後,如果秋天仍不恢復運動,基礎代謝會持續偏低。再加上秋季食慾旺盛、攝取碳水與水果增多,就容易造成脂肪堆積,尤其肝臟最受影響。」他指出,果糖攝取過多(如甜點、果汁)會直接在肝臟代謝,增加脂肪肝與代謝症候群風險。「秋天本該是代謝再啟動的時期,若錯失這段時間,身體會進入『能量過剩、消耗不足』的惡性循環。」
-
2025-10-30 養生.聰明飲食
英政府將「燕麥粥」列入垃圾食物名單!營養師解析燕麥淪落的主因
英國政府近日將「燕麥粥」列入垃圾食品廣告禁令的名單,引起民眾與營養專家的廣泛反彈。燕麥長期被視為健康早餐的代表,如今卻被官方評為「不健康食品」,《Women's Health》整理專家意見,探討燕麥粥是否真如政府所說「不健康」。去年12月,英國政府公布了一份列入垃圾食品廣告禁令的食品清單,將於2026年1月正式生效,名單中包括了「燕麥粥」(涵蓋即食燕麥與其他熱燕麥穀片),歸類於「早餐穀物」類別,同時也適用於格蘭諾拉、什錦穀片及現成食用穀片。英國政府的理由是,依據官方的營養評分系統,會評估食品的鹽分、脂肪、糖與蛋白質含量,結果顯示燕麥屬於「較不健康」的食品。政府網站指出,燕麥粥與鬆餅、洋芋片及巧克力覆蓋食品一樣,被歸入「對兒童肥胖最值得關注的食品與飲品類別」。毫不意外地,英國大多數民眾並不同意這項分類。根據YouGov調查,僅有2%的受訪者認為燕麥應被歸為「垃圾食品」。燕麥健康嗎?普遍專家認為,燕麥本身依然屬於健康食物。個人化營養公司ZOE的首席營養師阿瑪蒂博士(Dr Federica Amati)指出:「全穀物對身體有益,燕麥也不例外。」根據《Foods》期刊的最新研究綜述,學者直言:「燕麥是極具潛力的功能性食品之一,未來有廣泛應用機會。」研究顯示,燕麥對心血管健康、皮膚疾病、發炎反應及第二型糖尿病都有益處。整合營養師楚曼(Hannah Trueman)也同意這一點。她專精於神經系統調節、腸道健康與女性荷爾蒙領域,表示:「燕麥含有β-聚葡萄糖纖維,有助於降低膽固醇並促進腸道健康;此外還含有蛋白質,以及錳、磷、鎂和維生素B群等微量營養素。」她補充:「燕麥有助於維持腸道菌群平衡、促進排便規律,甚至具有提升情緒的效果,這與其穩定血糖和特殊抗氧化物質燕麥生物鹼(avenanthramides)有關。」楚曼提醒,單吃燕麥可能導致血糖上升,「這對糖尿病、胰島素阻抗、多囊性卵巢症候群或體重管理困難者較為不利。」但若搭配蛋白質與健康脂肪,例如希臘優格、蛋白粉、堅果、種子、堅果醬或雞蛋等,便能平衡血糖反應、延長飽腹感,使燕麥粥更營養。即食燕麥健康嗎?阿瑪蒂博士指出,鋼切燕麥是極佳的高纖維暖身早餐。「壓片燕麥雖仍具營養,但經加工後纖維減少,升糖指數(GI)較高,更易影響血糖。」楚曼也認同:「燕麥本身並非『壞食物』,問題多半出在添加物。」那些含大量糖漿、香料、巧克力或超加工添加物的燕麥產品,「更像甜點而非均衡早餐」,確實可能列入政府的廣告禁令清單。但她同時警告,這類禁令也可能導致「誤傷無辜食品」。她說:「不是所有燕麥粥都一樣,我們應該注意添加物;當燕麥與蛋白質、健康脂肪和纖維結合時,它不應該屬於『不健康』的食物。」楚曼認為,只要能分辨細節,禁令未必全然有害。「任何能減少精緻糖與加工食品接觸的措施都是好事,尤其對正在養成飲食習慣的孩童與青少年。」為什麼燕麥有益健康?營養師考克(Tina Lond-Caulk)表示:「燕麥的纖維能提升飽足感,幫助控制食慾與體重。它的升糖指數低,不會造成血糖劇烈波動,是維持穩定能量的理想選擇。」楚曼補充:「若搭配蛋白質與健康脂肪,燕麥能提供穩定能量、降低渴望、促進腸道健康與飽足感。」但她也提醒,「份量與配料同樣重要——加蛋白質與莓果的燕麥粥,與加糖漿、果乾、巧克力的版本,代謝結果完全不同。」如同大多數食物一樣,「適量」是關鍵。在均衡飲食中,燕麥粥絕對屬於健康食物。不過若想換口味,楚曼建議:「可嘗試以藜麥、藜麥片、鋼切燕麥或糙米作為替代。」
-
2025-10-28 養生.健康瘦身
整理包/瘦瘦針是減重神器?種類、價格、適用族群和副作用一次看
近年「瘦瘦針」成為熱門減重話題,許多人被廣告吸引、也有人擔心副作用與安全性。到底瘦瘦針的成分是什麼?真的能讓人變瘦嗎?使用上有哪些風險?誰又適合使用瘦瘦針呢?誰又不適合呢?瘦瘦針是什麼?「瘦瘦針」(又稱瘦瘦筆、減重針)是一種以腸泌素(Incretin)為基礎的注射型藥物,最初被開發用於第二型糖尿病的治療。這類藥物能模擬人體自然分泌的GLP-1(胰高血糖素樣肽-1)和GIP(葡萄糖依賴性促胰島素多肽),透過作用於中樞神經與腸胃道,達到抑制食慾、延緩胃排空、改善血糖控制等效果,從而幫助減重。目前臨床上常見的三種主要成分包括:Liraglutide(利拉魯肽),商品名善纖達(Saxenda),為每日注射型藥物;Semaglutide(司美格魯肽),商品名胰妥讚(Ozempic)、週纖達(Wegovy),採每週注射方式;兩者均為美國FDA核准、並經台灣衛福部核准可用於治療特定疾病的處方藥。另外,今年(2025)6月經食藥署核准的猛健樂(Mounjaro),成分為Tirzepatide(替瑞肽),同樣為每週注射,具GLP-1與GIP雙重機轉,同時作用於這兩種腸泌素受體,透過結合GLP-1和GIP各自的機制,產生更強的血糖控制和減重效果,目前台灣已核准用於糖尿病控制及體重管理。其中,要特別注意的是,瘦瘦針屬於處方用藥,並非一般美容針劑或保健產品。使用前應由醫師根據個人健康狀況進行完整評估,治療期間也須定期追蹤體重、血糖與肝腎功能,以確保安全與療效。切勿透過非醫療管道購買或自行注射,以免因劑量錯誤或藥物來源不明導致嚴重副作用。瘦瘦針如何幫助減重?瘦瘦針的主要作用機制是模擬腸道荷爾蒙GLP-1(部分藥物同時作用於GIP),在多個層面影響能量代謝與食慾控制,像是抑制食慾中樞,降低大腦飢餓訊號,減少進食量。延緩胃排空,讓飽足感維持更久,進食頻率自然下降。穩定血糖、改善代謝,促進胰島素分泌並降低升糖素,減少能量囤積。根據《新英格蘭醫學期刊》(NEJM, 2021)研究,使用Semaglutide每週注射68週後,受試者平均體重下降14.9%,且多數伴隨血糖、血脂明顯改善。瘦瘦針常見種類與差異目前臨床上常見的瘦瘦針主要可分為三種成分,各自擁有不同的注射頻率與藥理特性。Liraglutide(利拉魯肽):最早核准用於減重的腸泌素類藥物,商品名為善纖達(Saxenda),屬於每日注射的短效型藥物。它的特點是能較快抑制食慾與延緩胃排空,因此在初期的體重控制上效果明顯,不過由於需要每天注射,對使用者的生活規律要求較高。Semaglutide(司美格魯肽):目前臨床上應用最廣的長效型成分,商品名包括胰妥讚(Ozempic)、週纖達(Wegovy)。該藥物每週注射一次即可維持穩定濃度,研究指出其平均減重效果在多項臨床試驗中最為顯著。除了降低食慾外,也能改善胰島素敏感度與血糖控制。Tirzepatide(替瑞肽):新一代的雙重腸泌素藥物,商品名猛健樂(Mounjaro),兼具GLP-1與GIP兩種受體作用機轉。這項雙效設計能更有效促進代謝、改善胰島素分泌,並在臨床研究中展現出優於傳統GLP-1單效藥物的減重成效。整體而言,不同藥物在劑量設計、注射頻率、作用持續時間與副作用耐受性上各有差異,適合的藥物種類需由醫師根據個人健康狀況、生活型態與治療目標進行評估後決定。誰適合施打瘦瘦針?並非所有想瘦的人都能使用「瘦瘦針」。根據《新英格蘭醫學期刊》(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與《糖尿病照護》(Diabetes Care)發表的研究指出,醫師通常會建議以下族群可考慮使用GLP-1類減重注射劑(如 Semaglutide、Tirzepatide):1. BMI≥30的肥胖患者2. BMI≥27且合併糖尿病、高血壓或高血脂等代謝疾病者3. 嘗試控制飲食與運動6個月以上、減重效果有限者研究顯示,這些族群在醫師監督下使用瘦瘦針,平均可減重10%~20%,同時改善血糖與膽固醇等代謝指標。另外,治療前也會進行血液檢查,評估血糖、肝腎功能與甲狀腺指數,確保用藥安全。但研究也指出,如果有以下情況需避免或經嚴格評估後才可使用,像是懷孕(哺乳中)的女性、有甲狀腺髓質癌或多發性內分泌腫瘤第二型(MEN2)家族病史者、曾罹患胰臟炎或嚴重腸胃疾病者,以及未滿18歲的未成年人,最後還有對藥物成分過敏者,都需要經過嚴格評估後才可施打。瘦瘦針常見副作用與應對方式根據《新英格蘭醫學期刊》(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臨床試驗資料指出,最常見的不良反應為腸胃道症狀,包括噁心、嘔吐、腹瀉、腹脹與便秘。約70%~80%使用者在初期有輕中度不適,通常於1~2週內緩解。其他偶發反應包括頭暈、倦怠感、注射部位輕微紅腫,以及糖尿病患者可能出現血糖偏低。醫師建議在初期採「低劑量、逐步遞增」方式,餐食少量多餐,避免高油、高糖、高咖啡因飲食。若出現持續劇烈腹痛、黃疸或明顯脫水症狀,應立即就醫檢查胰臟功能。停藥後會復胖嗎?根據《美國醫學會期刊》研究指出,停用Semaglutide後,若未持續調整飲食與生活習慣,維持生活型態,約有三分之二的體重會在一年內回升。專家表示,瘦瘦針可作為減重「起步助力」,但長期維持仍仰賴生活方式管理。因此,治療完後,維持均衡飲食,攝取低油、低糖、高纖飲食;再來,規律運動,每週至少運動150分鐘以上,並建立規律作息。最後,每3至6個月定期回診追蹤數據,觀察血糖與體重變化。瘦瘦針的價格與療程目前在台灣,瘦瘦針仍屬於自費治療項目。依據2025年市場統計,各品牌價格略有差異,其中Saxenda每盒(含5筆劑量)約為新台幣15,000至20,000元;而Ozempic、Wegovy、Mounjaro等每週注射型藥物,則每支約為7,000至10,000元不等。一般完整療程多建議持續3至6個月,總費用約介於新台幣60,000至100,000元,實際費用會依個人劑量與診所方案不同。而醫師也會依據治療過程中的體重變化、代謝數據與副作用反應,逐步調整劑量與療程長度,並在達到穩定階段時評估是否可停藥或改以生活方式維持體重。醫師提醒:瘦瘦針不是魔法針「瘦瘦針」確實可協助調節食慾與改善代謝,但效果建立在醫療監督與健康習慣配合之下。美國肥胖醫學會(Obesity Society)也指出,肥胖是慢性疾病,GLP-1類藥物應與生活型態調整並行,才能達長期效果。若一味依賴注射而忽略飲食與運動,不僅復胖機率高,也可能帶來腸胃與代謝風險。因此在使用瘦瘦針前,應先評估身體狀況、了解藥物特性,並與醫師討論完整的減重計畫,讓「變瘦」同時也更健康。本文內容僅供健康資訊參考,無法取代專業診斷與治療。若有減重或用藥需求,請務必諮詢合格醫師或營養師,依個人狀況評估最適合的治療方式。
-
2025-10-22 養生.保健食品瘋
魚油和魚肝油不一樣,你知道嗎?專家告訴你哪些人不建議吃
魚油和魚肝油是許多人熟悉的營養補充劑,但它們真的適合所有人嗎?其實不然。雖然它們對健康有益,但某些人群服用後可能會適得其反,甚至帶來健康風險。今天,我們就來聊聊哪些人不適合吃魚油和魚肝油,以及後面的原因。魚油和魚肝油的區別魚油是從魚類的脂肪中提取而來的脂類,通常來自魚類的被切除組織,尤其是沙丁魚、鯖魚和鮭魚。魚油的萃取方法包括加壓榨汁、溶劑萃取和超臨界流體萃取等。其主要功效包括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風險,緩解類風濕性關節炎和骨關節炎等發炎性關節疾病的症狀,改善認知功能,減少皮膚乾燥和發炎等。魚肝油是從魚的肝臟中提取的油脂,最常見的來源是鱈魚和大比目魚等。 魚肝油的萃取方法主要是蒸煮魚肝,然後收集上層的油脂。魚肝油的主要功效包括預防和治療維生素A、維生素D缺乏症,促進鈣吸收,維持健康,增強免疫力等。哪些人應慎用魚油魚油富含ω-3,對心臟、血管、大腦健康和大腦發育都有好處,但以下幾類人應慎用魚油。1. 心臟病患者有部分研究指出,心臟病患者若同時合併肝功能異常、脂肪肝或肥胖,過量補充魚油可能導致肝臟負擔加重,甚至出現肝功能損害。建議:若有心臟病或肝功能異常,應在醫師指導下評估是否需要補充魚油,並嚴格控制劑量。2. 有凝血異常或服用抗凝藥物者魚油具有抗凝血作用,可能增加出血風險。若正在服用抗凝血藥(如華法林、阿斯匹靈),或有血友病、出血傾向者,服用魚油可能導致容易出血、皮下瘀斑等狀況。建議:術前1~2週應停止服用魚油,以免影響凝血功能與傷口癒合。3. 對魚類或海鮮過敏者魚油是由魚類提煉而成,仍可能含有微量蛋白質,導致過敏反應,例如皮疹、呼吸困難、腸胃不適等。建議:可改選植物性Omega-3來源,如亞麻仁油、紫蘇油或藻油。4. 孕婦與哺乳期婦女懷孕後期或哺乳期女性若補充過量魚油,可能影響胎兒或新生兒的凝血功能。建議:孕婦若需補充DHA,可選擇醫師推薦之孕婦專用魚油或藻油,並依劑量服用。5. 免疫力低下或服用免疫抑制劑者魚油具有免疫調節作用,若與免疫抑制藥物同時服用,可能干擾藥效或增加感染風險。建議:正在接受免疫抑制治療的病人,應先諮詢主治醫師再決定是否補充魚油。除了上述族群外,每個人的體質、基礎疾病不同,也可能影響魚油的代謝與吸收。若要長期補充,務必先詢問醫師或藥師意見。哪些人應慎用魚肝油?魚肝油主要含有維生素A和維生素D,對脊椎健康、增強免疫力和保健效果。但幾類人群在使用時需特別注意。1. 高血鈣患者魚肝油中的維生素D會促進鈣吸收,若本身血鈣過高,補充後可能導致噁心、嘔吐、心律不整,甚至腎功能受損。建議:高血鈣者應避免服用魚肝油,也要減少高鈣食品攝取。2. 孕婦與嬰幼兒孕婦若過量補充魚肝油,可能造成胎兒骨骼發育異常;嬰幼兒則可能出現維生素A或D中毒,導致食慾下降、煩躁或生長遲滯。建議:孕婦與嬰幼兒應使用醫師指定的維生素補充品,勿自行購買成人用魚肝油。3. 維生素A或D中毒者若體內已累積過多維生素A或D,再補充魚肝油會加劇中毒風險。維生素A中毒可引起頭痛、肝損傷、皮膚脫屑;維生素D中毒則會造成高血鈣與腎臟損害。建議:若出現疑似中毒症狀,應立即停用並就醫。科學使用不要盲目跟風魚油和魚肝油不是萬能補品,是否需要根據健康個人補充康狀況和飲食結構決定。在服用魚油或魚肝油前,建議諮詢醫師或藥師,尤其是慢性疾病或正在服用藥物的人。如果日常飲食中經常攝取深海魚等食物,通常不需要額外補充魚油。若日照充足、飲食均衡,也不必特別補充魚肝油。購買時,請注意查看成分表,選擇正規廠商生產的產品,並注意保存期限與保存方式。
-
2025-10-22 焦點.健康知識+
脹氣不一定和食物有關 營養師解釋5種腹脹類型和預防方式
民眾認為脹氣通常跟飲食有關,然而英國公共健康營養師Emma Derbyshire就在文章中指出,腹脹實際上可能由各種因素引起,例如豆類和碳酸飲料導致的氣體腹脹,荷爾蒙變化、水腫、壓力和消化不良也會造成腹脹。五種腹脹類型腹脹的典型症狀包括腹部有飽脹感或壓迫感,肚子感覺比平常大,甚至胃可能會發出咕嚕聲、隆隆聲和痙攣聲,排氣和打嗝更加頻繁。根據公共健康營養師Emma Derbyshire的說法,腹脹主要可以分為五種腹脹類型:1.氣體引起的腹脹:通常由豆類和碳酸飲料引起,這類食物會產生腸道氣體,導致脹氣與腹部不適。2.水腫引起的腹脹:常見於長途飛行後或使用某些藥物後導致的水腫,臉部、手指和腳踝腫脹之外,水分在體內滯留也會引起腹脹。3.荷爾蒙引起的腹脹:女性在月經周期中,由於荷爾蒙變化,會引發對食物的渴望和水分滯留,可能會經歷暫時性的腹脹和水腫。4.食物敏感性引起的腹脹:常見的如「乳糖不耐症」,某些人對特定食物(如乳製品、麩質)敏感,容易出現腹脹和其他腸胃症狀。5.消化不良引起的腹脹:吃東西太快、腸道消化能力不佳、便秘或腸躁症等疾病也會導致腹脹。另外,焦慮也會使人吞進過多空氣,大腦神經亦會影響腸道消化功能,進而引起脹氣。如何避免與緩解腹脹?營養師提醒,「碳酸飲料、乳製品、含有大量麩質的食物、無糖甜味劑、油膩速食、辣椒和辛辣食物」都是導致腹脹的元兇。另外減少十字花科蔬菜(高麗菜、花椰菜和抱子甘藍),以及豆類(豌豆、豆子和小扁豆)的攝取也有助於緩解脹氣。 尤其在進入秋季和冬季時,人們會傾向吃高脂肪、高糖的食物,但是它們會破壞腸道菌叢,加劇腹部脹氣和消化不良的症狀,當然沒有必要完全避開這些食物,但能盡量少吃是最好。營養師建議,腹脹時應避免大量飲水,建議喝一杯薄荷茶,換掉緊身壓迫的衣褲,並起身走一走,也可以使用熱敷袋舒緩。壓力也是腹脹的主要誘因,可以透過每天服用益生菌來改善腸道健康,有科學研究指出,「長雙歧桿菌35624®菌株」能減輕腹脹和腹痛。也建議平常練習壓力管理技巧,例如:緩慢深呼吸、冥想放鬆,幫助預防脹氣。多吃蔬果、少飲酒、避免暴飲暴食、保持運動習慣都有益於腸胃健康,要注意的是,如果腹脹持續三週、每週發生三次以上仍未改善,或伴隨腹痛、發燒、血便、腹瀉、嘔吐、胃灼熱、食慾不振,都應立即就醫治療。
-
2025-10-21 醫療.消化系統
吃完飯肚子脹是正常的嗎?專家提醒原因可能不只跟飲食有關
吃完一頓豐盛大餐後,覺得腹部緊繃、鼓脹、甚至有壓力感,是許多人都經歷過的情況。所謂的「腹脹」(bloating),最明顯的特徵就是腹部出現脹滿、壓迫或飽脹感,有時伴隨可見的腹部隆起。這種不適可能從輕微的緊繃,到強烈的疼痛不等。對多數人而言,它會在幾小時後自然消退,但對部分人來說卻是反覆出現的困擾。專家指出,腹脹的成因相當多樣,除了飲食之外,消化狀況、荷爾蒙波動、水分平衡與壓力等都可能參與其中。腹脹往往不只有單一原因,最常見的仍是腸胃內氣體過多與消化遲緩。 為什麼會出現腹脹?腹脹與腹痛最常見的原因是腸道氣體過多。如果吃完飯就感到腹脹,往往與消化有關。可能只是吃得太快、吃得太多,導致空氣或氣體堆積,也可能是食物不耐症或腸胃功能異常所造成的。對女性而言,月經週期 期間的荷爾蒙變化也會引起短暫的腹脹與水分滯留。有時,持續的腹脹甚至可能是更嚴重疾病的徵兆,例如腸躁症、消化不良或其他腸胃問題。哪些食物容易引起腹脹?導致腹脹的食物類型相當廣泛。除了眾所皆知的豆類外,碳酸飲料、乳製品、含麩質食物、人工甜味劑、油炸與高脂食品,以及辛辣料理,也都是常見的誘因。專家建議,若經常感到腸胃脹氣,可暫時減少攝取十字花科蔬菜(如高麗菜、花椰菜、抱子甘藍)或豆類,並避免一次大量食用高糖、高脂或重口味食物。如何緩解與預防腹脹?若想快速緩解腹脹,專家建議保持足夠水分攝取,即使出現水腫,也不應過度限水,因為水分有助於身體代謝循環。散步、喝薄荷茶、熱敷腹部、放鬆衣物等方法也能暫時減輕不適。在日常生活中,預防是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可以嘗試記錄每日飲食與身體反應,觀察是否有特定食物或習慣與腹脹有關。此外,壓力管理 也是關鍵。深呼吸練習、規律運動、減少酒精攝取、少量多餐、並維持良好睡眠,都有助於穩定腸胃功能。均衡攝取蔬果、維持健康的腸道菌相,能進一步減少腹脹的發作。什麼時候該就醫?多數腹脹屬於暫時性現象,但若持續三週以上、每週發作三到四次以上,或伴隨腹痛、發燒、血便、嘔吐、食慾下降、胃灼熱等症狀,就應儘早就醫檢查,以排除更嚴重的腸胃疾病。【資料來源】.Feeling bloated? It might NOT be linked to your diet, warns a nutritionist who reveals five key causes of excess gas.Cleveland Clinic: Bloated Stomach
-
2025-10-21 養生.聰明飲食
年紀大吃一點就飽了怎確保營養?「每天一點點365法」吃得巧仍能長壽
上了年紀後,許多人會出現食慾不振、一下子就飽了的情況,但為了健康又想勉強自己多吃點。對此,日本營養師暨料理研究家關口絢子在著作《當胃口變小時!少食也能吃出營養的聰明方法》中指出,只要掌握一些小技巧,即使食量變小,也能讓自己更接近「三餐吃得完又營養充足」的理想狀態。吃得少也能攝取足夠營養素 「每天一點點」持續是關鍵「微量營養素」指的是維持健康所必需的維生素與礦物質。雖然需求量不大,但若攝取不足,即使吃了足夠的三大營養素(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脂質),身體也無法順利運用這些能量來源,結果可能導致能量生成困難、細胞功能下降等問題。微量營養素大多無法在體內大量儲存,且每天都會被消耗,因此不能「一次吃很多就補足」。關口提出「每天一點點365法」,強調與其偶爾大量攝取,不如每天少量、長期持續,這樣更有效率,也更能發揮健康效果。舉例來說,每天吃一小杯優格(約含鈣120毫克),一年下來共攝取約43,800毫克鈣。這樣的日積月累,有助於降低更年期後常見的骨質疏鬆與骨折風險。持之以恆才能看到身體變化研究顯示,即使少量持續攝取營養,也能在長期產生顯著健康效果。例如小魚富含鈣、鐵、維生素D與Omega-3脂肪酸等多種微量營養素,雖然每次吃的量不多,但長期持續能帶來明顯健康益處。日本的大規模流行病學研究「J-MICC研究」指出,每週吃1~2次小魚(如柳葉魚、沙丁魚等)的女性,與不吃者相比,其罹癌及總死亡風險低30~35%。此外,由日本國立癌症研究中心主導的「JPHC研究(多目的世代研究)」追蹤約9萬名中高年者長達15年,結果發現,經常攝取納豆、味噌、豆腐等發酵性大豆食品的人,其心臟病與中風等循環系統疾病死亡風險顯著較低。實踐「每天一點點365法」● 餐桌上的小加料習慣在日常菜餚上加一點「營養小幫手」:黃豆粉、芝麻粉、柴魚片、起司、碎海苔、小蝦米、蔥花等。這些小配料能輕鬆補充多種維生素與礦物質。● 讓湯品更豐富味噌湯、蔬菜湯或羹湯等,只要加入蔬菜、菇類、海藻、豆腐等配料,就能一次攝取多種微量營養素。● 聰明選擇點心若想吃點心,不妨選擇水果、乾果、優格、堅果等富含維他命與礦物質的食物,取代餅乾或甜食。● 善用當季食材時令食材營養密度高、風味佳且價格親民,是「少食高效」的最佳選擇。吃得健康又能感受季節變化,可謂一舉三得。
-
2025-10-15 養生.聰明飲食
麵包冷凍再加熱好處多 減糖、控食慾還有助腸道健康
據紐約郵報報導,一個有關減少主食(如白飯與麵包)熱量的小技巧,近期在TikTok上掀起熱潮,許多用戶直呼這比「切片麵包的發明」還厲害,而且神奇的是,它不需要減少食物份量。這個訣竅被一位美食愛好者稱為「亞洲媽媽的秘密」,方法就是將富含澱粉的食物(如飯、麵包或馬鈴薯)煮熟後冷藏或冷凍,之後再加熱食用。這樣的做法背後,其實涉及一種名為「澱粉回凝作用」(starch retrogradation)的化學變化:當澱粉冷卻後,分子會重新排列,形成更緊密的結晶結構,進而讓部分澱粉轉化為「抗性澱粉」。雖然這個方法對總熱量的影響不大,但它能幫助控制食慾。因為抗性澱粉在小腸中難以被吸收,會進入大腸並被腸道菌群發酵,不僅能延緩葡萄糖釋放、穩定血糖,還有益腸道健康。英國外科醫生Dr. Karan Rangarajan(網名 Dr. Karan Raj)便是這項飲食策略的倡導者。他在影片中分享,「如果你把一片白麵包冷凍,解凍後再烘烤,能將其升糖指數降低近一半。」升糖指數(Glycemic Index)是衡量食物對血糖影響程度的指標。Dr. Raj 補充,「這是因為過程中產生了更多抗性澱粉,這種澱粉更像膳食纖維,有助於腸道健康。」這個技巧適用於多種複合性碳水化合物,例如白麵包、米飯、義大利麵、馬鈴薯、燕麥以及豆類(如扁豆和四季豆)等。但對於甜點、糖果這類簡單碳水化合物則無效。根據俄亥俄州立Wexner醫學中心的註冊營養師 Kristine Dilley 表示,「抗性澱粉的熱量大約只有普通澱粉的一半多一點。每克約含2.5卡路里,而一般澱粉則約為4卡路里。」不過她也提醒,重新加熱含澱粉的食物時需注意食安風險,避免細菌滋生。建議至少冷藏24小時,再進行加熱。如果你覺得這個流程太麻煩,只為省一點熱量,不妨考慮改吃全穀類、發芽穀物或酸種麵包,作為白麵包的替代品。加拿大營養師Helen Tieu本周則對福斯新聞(Fox News)表示,「反覆加熱與冷卻,或長時間冷藏,確實能顯著增加食物中的抗性澱粉含量,但最重要的仍然是整體飲食結構。包括你選擇哪種麵包、吃多少,以及和什麼一起吃。」(本文經《世界新聞網》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
-
2025-10-15 焦點.元氣新聞
6大熱門鐵劑推薦!鐵質不足別輕忽!補鐵給你好氣色好體力
你是不是常常覺得頭暈、容易疲倦、臉色蒼白?小心,這可能不是單純熬夜太累,而是「鐵質不足」在作祟!根據WHO統計,全球每四人就有一人患有貧血,而其中有一半以上與缺鐵有關,常見症狀包括體力虛弱、噁心、食慾不佳、心悸、呼吸不順、甚至嗜睡與頭痛,小心別讓「缺鐵」悄悄偷走你的活力與美麗。鐵的功效好處有哪些?鐵是人體不可或缺的微量元素,關係到血液生成、氧氣輸送與能量代謝。補對鐵,不只讓你紅潤好氣色、精神變好,還能維持肌肉、頭髮、指甲的健康,促進循環。特別是女性生理期前後、孕媽咪、哺乳期族群,以及長期愛喝咖啡或茶的人,都容易缺鐵;健身族與忙碌上班族也需要鐵來幫身體「打氣充電」。二價鐵vs三價鐵比一比口服鐵劑主要可分為二價鐵(Fe²⁺)與三價鐵(Fe³⁺)兩大類型,主要的差別在於「來源」和「吸收率」:由此可見,二價鐵吸收率較高又穩定,不易被其他食物影響,是補鐵的優先選擇。補鐵成分大不同:甘胺酸亞鐵勝出目前常見的二價鐵代表型態有:硫酸亞鐵、葡萄糖酸亞鐵、檸檬酸亞鐵鈉……等。其中以甘胺酸亞鐵最具優勢,它的吸收率高,生物利用率超過90%,比其他鐵質來源高,且甘胺酸亞鐵較不會引起腸胃不適和排便困難,耐胃酸、穩定性高,是現代人補鐵的理想選擇。鐵的建議攝取量:最高不超過45毫克衛福部建議,成年男性每日鐵質攝取量為10毫克,成年女性15毫克。不過鐵質並非多多益善,根據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IH)建議,一般成年人每日攝取鐵質的上限為45毫克,鐵質攝取過量可能會引發噁心、嘔吐、腸胃不適、排便不順,甚至影響健康,特別是孩童,應避免自行補充高劑量鐵劑。補鐵3訣竅:這樣吃更有效補鐵不是「吃了就有效」,如果補的方式不對,不但吸收率差,還可能造成身體負擔。想讓補鐵真正發揮效果,從時間點、飲食搭配到食物及營養品相容性,需要掌握三大訣竅:1.飯後服用:鐵劑隨時都可以補充,不過若是腸胃敏感者,可於餐後或先吃一點東西後再服用,保護腸胃不影響吸收。2.避開特定食物:乳製品富含鈣質、高纖全穀類食物富含植酸鹽與纖維,以及胃食道逆流藥品都會影響鐵質轉換和吸收率。建議盡量避免與補鐵同時攝取,若要補鈣最好與補鐵時間間隔2小時以上。3.搭配維生素C:維生素C幫助人體對於鐵質吸收,包括奇異果、芭樂、小番茄等富含維生素C的水果,建議在食用含鐵質食物後一起補充,尤其不容易被人體吸收的植物性鐵質,在維生素C幫助下也能增加吸收率。鐵劑選購4大原則1.選擇高吸收型態:建議優先挑選「甘氨酸亞鐵」,例如國際大廠Albion Minerals的Ferrochel®專利成分。此型態穩定性高、吸收率佳,且對腸胃刺激性低,不易造成便秘或噁心。2.劑量適中、避免過量:鐵質並非越多越好,應依個人需求與醫師建議補充,過量可能導致腸胃不適或干擾其他礦物質吸收。3.搭配維生素B和C複方:鐵劑搭配維生素B群與維生素C可促進紅血球形成並提升吸收率;若再加入膠原蛋白、神經醯胺,更能養出紅潤氣色與青春透亮膚況。4.重視安全認證:優先選擇具完整檢驗報告的產品,確保無西藥、農藥、重金屬與微生物污染,補鐵更安心、安全又有效。2025市售6大熱門鐵劑品牌推薦!【鐵劑推薦品牌1】大研生醫 黑棗補鐵精華飲● 劑型:美國專利甘氨酸亞鐵● 鐵劑量:15mg● 複方成分:維生素B群+C、黑棗原汁、膠原蛋白、神經醯胺● 特色:大研生醫黑棗補鐵精華飲,是專為現代人打造的高效補鐵飲品。採用美國Ferrochel®專利甘氨酸亞螯合鐵,高穩定、高吸收率,還沒有鐵劑常見的腥味,飲用起來更順口。每日補鐵15毫克,能迅速補足鐵質、提升氣色,為身體注入滿滿元氣。配方中特別加入維生素B群與維生素C,幫助鐵質吸收。此外,大研生醫黑棗補鐵精華飲以高達77% 美國加州黑棗原汁為基底,富含天然纖維與豐富多酚,能幫助排便順暢、調整體質。更貼心的是,還加入小分子膠原蛋白1000mg跟10%神經醯胺,打造雙效光潤配方,讓人在補鐵的同時,也能擁有紅潤氣色與自然光澤,從內而外綻放健康光采。這裡買>> https://reurl.cc/GN6VGW【鐵劑推薦品牌2】台塑生醫醫之方 鐵錠紅口含膜衣錠● 劑型:微膠囊包覆技術LipoFer鐵● 鐵劑量:11.2毫克● 複方成分:維生素B6、B12、C、葉酸● 特色:台塑與長庚體系,產醫學三方團隊聯手開發,微膠囊包覆技術LipoFer鐵,生物利用率及安定性高,適口性佳。搭配維生素B6、B12、C,促進鐵的吸收,更加上葉酸、孕婦必備專利磷脂醯絲氨酸(ps),有助於血紅素形成,幫助胎兒的正常發育生長,完整豐富配方,打造紅潤好氣色,並通過多項檢驗標準、安心有保障。這裡買>> https://reurl.cc/6qLERr【鐵劑推薦品牌3】DHC 紅潤鐵素● 劑型:動物性血紅素鐵● 複方成分:維生素B12、葉酸● 特色:DHC紅潤鐵素萃取自動物性血紅素鐵,好吸收,添加維生素B12與葉酸,有助於正常紅血球的形成,是一款能為容易缺鐵的年輕女性、青少年與老年人,有效補充的營養補助食品,讓你天天好精神、好氣色。這裡買>> https://reurl.cc/7VjeLy【鐵劑推薦品牌4】BHK’s 甘胺酸亞鐵錠劑型● 劑型:專利甘胺酸亞鐵● 鐵劑量:20毫克● 複方成分:葉酸、B12、維生素C、蘋果多酚● 特色:BHK’s 甘胺酸亞鐵錠嚴選世界專利鐵,吸收率達90%,搭配葉酸、B12,參與血紅素形成,再添加維生素C、蘋果多酚,保持自在美麗,迅速補充營養,讓你擁有戀愛般的紅潤好氣色。經第三方公正檢驗,通過246項安全測試,嚴格把關,食得安心。這裡買>> https://reurl.cc/mYZGzj【鐵劑推薦品牌5】LOVITA愛維他 當歸亞鐵素食膠囊● 劑型:甘胺酸螯合亞鐵● 鐵劑量:36毫克● 複方成分:葉酸、B群、維生素C、當歸● 特色:LOVITA愛維他當歸亞鐵素食膠囊採用溫和甘胺酸螯合亞鐵,好吸收,不刺激。36mg鐵定補足、營養滿滿,並添加維生素B6、B12及葉酸,參與血紅素生成,搭配維生素C促進鐵吸收,再加上女性調理聖品當歸,調節生理機能,滋補養生,是素食者的補鐵首選。這裡買>> https://reurl.cc/x31OVZ【鐵劑推薦品牌6】佳格天地合補 含鐵四物飲● 劑型:檸檬酸亞鐵鈉● 鐵劑量:未標明● 複方成分:四物萃取液、維生素C、玫瑰果萃取液、紅棗、桂圓、膠原蛋白、枸杞、黑棗、洛神花等● 特色:專為台灣女性體質設計的配方,透過科學技術萃取四物精華,搭配玫瑰果等滋補食材,促進新陳代謝,並搭配好吸收的鐵質,打造蘋果般的紅潤好氣色,加上桂圓、紅棗,順口好喝,榮獲國家健康食品「促進鐵吸收」認證。建議生理期後六天,一天一瓶含鐵四物飲,美麗全方位補充。這裡買>> https://reurl.cc/nYZEpv特殊族群鐵劑補充指南● 兒童:依年齡與體重補充,1歲以上可由醫師建議劑量。● 孕婦:第三孕期與產後哺乳期建議每日攝取45mg,以補足分娩流失的鐵。● 銀髮族:患有慢性病會影響吸收,建議諮詢醫師,注意血中鐵蛋白濃度,避免補過量。● 素食者:植物鐵吸收率低,更需搭配維生素C與多元飲食提升利用率。鐵劑常見Q&A一次解惑Q1:鐵劑會有副作用嗎?A:可能出現黑便、腸胃不適或便秘,通常屬暫時現象。若不適明顯,建議調整劑型或諮詢醫師。Q2:鐵劑可以長期吃嗎?A:慢性缺鐵性貧血患者可長期補充,但需定期監測血液指數,避免過量。Q3:鐵劑能和其他保健品一起吃嗎?A:鈣與鐵會互相搶吸收,若要補鈣最好與補鐵時間間隔2小時以上。維生素C、B群則能提升吸收率,是鐵的「最佳拍檔」。Q4. 兒童可以吃鐵劑嗎?A:缺鐵是常見的兒童健康問題之一,當身體缺鐵到產生貧血時,光靠食補緩不濟急。必須依賴鐵劑的補充,才有辦法彌補不足的鐵質。對於嬰幼兒,有滴劑的鐵劑可以補充。1歲以上可諮詢醫師,依據體重來補充鐵劑。了解更多:維他命C功效有哪些?什麼時候吃?維他命C食物、攝取量說明
-
2025-10-13 醫聲.Podcast
🎧|韓柏檉的「不精準飲食哲學」 擺脫框架、追求生活情趣才健康
地中海飲食在《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年度最佳飲食評比中,連續8年獲得第一名。今年邁入70歲的台北醫學大學公共衛生學系名譽教授韓柏檉,透過自創「舒食」料理,經歷抗癌17年。他在元氣醫聲Podcast中分享,運用地中海飲食的原則,融入台式料理中,不僅健康也符合台灣人的飲食習慣。🎧立即收聽 按右下角播放鍵↓「舒食」不僅是食物的選擇,更融入心理層面和烹調方式。韓柏檉笑言,自創一套「不精準飲食哲學」,跳脫框架與束縛,他認為飲食無需過於「精準」,「八九不離十」就好了,賞心悅目的餐點擺盤、五顏六色的搭配不僅增加食慾,也帶來正能量的心情。韓柏檉建議,動、植物食材比例維持在8:2或7:3,以植物為主、動物為輔。並掌握「all in one」概念,種類多且均衡,最好攝取「九色食物」(紅、橙、黃、綠、藍、靛、紫、黑、白),同時避免過鹹、過甜、含反式脂肪的飲料、加工肉品與過多調味。從「韓兩杯」到一鍋料理 簡單落實三餐初學者若想嘗試,又擔心麻煩,韓柏檉也分享三餐的實際應用。從早餐的「韓兩杯」開始,第一杯五穀雜糧堅果飲,由五穀雜糧、豆類、堅果、好油,例如橄欖油、酪梨油、紫蘇油等30多種原形食材打成粉末狀沖泡。第二杯蔬果汁,用20多種蔬菜、少量水果,加入薑黃、肉桂、黑胡椒等辛香料,以及黑白芝麻等種子打成蔬果汁。如果覺得不夠,可再搭配水煮蛋或吐司。外食族的午餐可選擇火鍋或便當。韓柏檉建議,選擇以白開水、昆布或菇類為湯底的火鍋,搭配青菜和肉品,簡單涮煮即可。若吃便當,可選擇菜色豐富的便當,並請店家減少飯量。晚餐可製作方便的「一鍋到底料理」,韓柏檉分享,將番茄、洋蔥、紅蘿蔔、玉米、豆腐、紅黃椒、香菇、蘑菇、洋菇等各種顏色的蔬菜通通放入鍋子,也可鋪上肉片或魚片,加水悶煮。煮好後,淋上橄欖油、紫蘇油或亞麻籽油等好油,再撒點鹽和香料拌勻。他解釋,這種方式快速方便、攝取多樣化的食材,保留營養、也避免高溫烹調產生有害物質。「燕麥拿鐵濃湯」亮相蔬食競賽 從小孩到長輩都能安心喝永續飲食的關鍵在於人心與理念,必須是簡單、方便、不貴。在聯合報舉辦的蔬食競賽中,韓柏檉也參加「高纖燕麥組」,他透露設計的料理是「燕麥拿鐵濃湯」。結合了燕麥、多種豆類、堅果、南瓜、酪梨、胡蘿蔔、洋蔥,並加入牛奶和咖啡,再搭配橄欖油、辣油或松露油等,以天然食材取代奶油增加濃稠度。這道湯品適合從小孩到老人,甚至生病的人食用,且無負擔、無添加物。養生的最終目的是「養一個生活的情趣」,而非一味追求完美自律,過度自律反而可能導致自身不快樂,甚至生病。韓柏檉提醒,飲食知識再多,若無法在生活中簡單、方便地重複實踐,就沒有意義,重點是「做」與「做得久」,而非追求「精準」導致壓力過大而放棄。韓柏檉小檔案現職:建同文教基金會營運長台北醫學大學名譽教授韓柏檉經歷:臺北醫學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臺北醫學大學公衛系系主任、研究所所長癌症關懷基金會董事學歷:台灣大學海洋研究所博士Podcast工作人員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製作人:蔡怡真主持人:蔡怡真、陳慶安音訊剪輯:陳函腳本撰寫:蔡怡真、陳慶安音訊錄製:蘇湘雲特別感謝:建同文教基金會
-
2025-10-12 養生.心理學解密
為什麼餐廳的菜就是比家裡做的更好吃?看懂8個關鍵差異
對許多人而言,餐廳裡的料理總是比家裡做的更有滋味。據雅虎新聞網(Yahoo)報導,即便使用相同的食譜與食材,成品仍常有明顯差異。這樣的現象引發長久以來的疑問:究竟是什麼原因,讓餐廳的食物總是更勝一籌?1.更高品質的食材來源餐廳通常與當地農場、漁港及市場直接合作,取得更新鮮、品質更佳的食材。今天採收的蔬菜,隔天便能上桌;牛肉經過精心熟成;海鮮則以冰塊保鮮,確保風味極致。相比之下,家庭主婦或家庭主廚大多仰賴超市採買,蔬果為了長途運輸與保存,往往在架上之前已存放多日,口感與新鮮度自然大打折扣。因此,同一道菜,吃起來的活力與風味差異顯而易見。2.廚師精通技藝職業廚師經年累月地反覆製作同一道菜,對火候、口感、擺盤皆有極高掌控力。從煎牛排的金黃酥脆,到炒香料的火候拿捏,再到醬汁中的酸鹹油脂平衡,都是專業訓練與經驗累積的成果。甜點師傅更是對麵團的摺疊與溫度變化了然於心,能準確打造出理想的層次與口感。這些看似細微的技術,卻決定了一道菜能否從「不錯」躍升為「令人難忘」。3.時間控制的極致精準餐廳的出餐節奏緊湊又精確,每道菜都在最佳時間點上桌。義大利麵拌醬即擺盤,蔬菜汆燙後立刻冰鎮鎖住色澤與脆度,再次加熱仍保口感,牛排靜置後把握黃金時刻送出。相較之下,家中料理往往難以掌控時間同步。有時部分菜餚提早完成放涼,有些則尚未煮熟,影響整體的熱度與口感,即使只有幾分鐘的落差,也可能讓味道打了折扣。4.專業廚具助一臂之力商用廚房配備工業等級的設備,無論是高火力爐具、真空低溫烹調機、還是高效能的食材處理工具,都讓料理更加精準且穩定。這些設備直接影響菜餚的火候、質地與味道。反觀家用廚房設備雖多樣,卻不一定具備相同的穩定性與效率,造成成品在細節上略顯不足。5.多層次的調味方式專業廚師在料理過程中會分階段調味:鹽分分次添加,醬汁隨時調整,酸味則在最後以檸檬汁或醋細緻平衡。這種逐步調味法能讓味道深入且層次豐富。而家庭中多為一次性調味,常在料理前或即將上桌時才加鹽、加醬,導致味道分布不均,甚至顯得單調。6.用心設計的擺盤美學餐廳的料理不只是食物,更是一道設計。擺盤講求色彩、層次與結構,醬汁有其流向,裝飾物則提升視覺吸引力,甚至誘發食慾。家中煮飯時,大多只求快速上桌,不太在乎外觀。然而研究顯示,食物的賣相確實會影響味覺體驗。好看的擺盤能提升期待感,也讓人感覺味道更佳。7.用餐氛圍的整體營造餐廳的氛圍設計講究:燈光柔和、音樂合宜、服務得體,讓人能專注在當下的用餐體驗。從餐具質感到上菜節奏,皆有助於放鬆情緒、提高味覺敏感度。相對地,在家用餐往往伴隨各種干擾。手機響了、孩子吵鬧、電視開著,甚至邊吃邊處理其他瑣事。這些因素都會削弱對食物的感知與享受。8.食慾與等待所帶來的心理效果在餐廳,等待成為一種前奏:瀏覽菜單、聽見廚房聲音、聞到撲鼻香氣,這些都刺激食慾、提升期待。而等待本身,也讓第一口格外美味。家庭用餐則較為隨性,常在疲憊中匆忙開飯,甚至在備餐時已經邊吃邊試。缺乏等待與儀式感,使整體用餐體驗不如外出就餐來得豐富。
-
2025-10-11 癌症.癌友故事
30歲男一周運動五天 探病順便健檢「驚見胃裡長50個腫瘤」胃全被切除
年輕、看起來健康的人,往往以為自己不會生病,但病魔卻悄悄找上門。日本一名30歲、積極健身運動的男子,無意間做個健檢就被診斷出胃癌、最後胃全被摘除。他分享抗癌的過程,並提醒外在的健康與內在的健康並不相同。ウィメンズヘルス報導,日本男子泰生在30歲那年罹患胃癌,並經歷了全胃切除的手術。他感嘆:「就算有在健身、外表看起來健康,是否會得癌症完全是兩回事。」約14年前,當時30歲的泰生體重超過115公斤,渾身肌肉,從學生時代起就打橄欖球,一周去健身房五次是家常便飯。擔任業務工作的他,天天加班到深夜,應酬喝酒、抽菸樣樣來,是個充滿活力的普通上班族。泰生表示在發現癌症的前一天,還在牛丼連鎖店吃了兩大碗牛丼,食慾旺盛,完全沒有任何不適症狀。轉折點是一位親戚罹患胃癌,泰生去醫院探望,主治醫師建議他這種癌症可能與遺傳有關,建議也做個檢查比較安心。於是他抱著輕鬆心態做檢查,卻被告知罹患胃癌第1至第2期,雖然算是早期,但泰生的狀況屬於特殊類型,胃裡面多發約50個小腫瘤。局部切除不可能,唯一的選擇是胃全切除。醫生說若不是在這個時間點發現,一年後可能就沒有命了。胃全切除後 簡單吃飯都是一場戰鬥由於病情尚屬早期,無須化療或放射治療,只需外科手術切除。然而,真正的戰鬥從手術後才開始。住院約2周後出院,泰生花了1個半月時間全心投入復健。他述說當時病況:「胃沒了之後,最困難的是『吃飯』。術後只要吃一口就會感到撐得難受,甚至出現身體不適。能夠『不勉強地吃東西』這件事,花了好幾年才逐漸找回。能正常吃白飯,是手術後第7到第8年左右的事。」沒有胃的患者常被「傾倒症候群」所困擾,食物迅速流入小腸,導致冷汗、心悸、頭暈等症狀。泰生也長期受到這種折磨:「那時候我一想到『吃東西=身體不適』就害怕,甚至討厭進食。體重因此掉了20多公斤,身高183公分,體重只剩70公斤出頭。」儘管周圍的人都替他擔心,但他以橄欖球員的堅強意志積極面對復健,「不動就會更弱」,他在術後僅一個月就重新開始重量訓練。雖然因腹部開過刀,腹肌完全沒力,連做完臥推都無法自己起來。但泰生認為如果什麼都不做,只會更虛弱,所以從能做的開始一步步來。與戰勝癌症的他同行 也影響伴侶的健康觀泰生的伴侶のの小姐和他相識於2018年,那時他已經戰勝癌症,靠著復健與訓練重建健康的體格。她回憶初次見面時的印象:「就是個很健康、體格壯碩的男人。」交往後才得知泰生曾罹患胃癌、現在沒有胃。因為外表太健康,のの小姐真的很驚訝。至今,泰生仍無法一次吃太多,總是少量多餐,整天分次補充能量。兩人會一起吃飯,泰生餐與餐中間會補充零食。他們也會一起去健身房訓練、假日散步。油炸食物少吃,改吃滿滿蔬菜的火鍋。看到戰勝癌症的男友,のの小姐的生活方式也產生了變化,開始更注意吃飯時放慢速度、細嚼慢嚥。健康檢查有盲點 30歲後應更多加留意經歷這一切後,泰生最想傳達的是「外表健康與是否會得癌症,完全是兩回事。」就像之前的自己,即使有肌肉、天天運動,癌症也會在體內默默進行。而公司提供的健康檢查,並非以發現癌症為目的。因此他希望大家到了30歲,就應該主動「去找出癌症」,抱持積極檢查的意識。日本消化外科醫師榎本將指出,胃癌是從胃最內層的黏膜開始發生,隨著時間推進逐漸變大,若進展,可能引起腹痛或貧血等症狀。若進一步惡化,癌細胞可能轉移到其他臟器,使全身衰弱,最終危及生命。像這次案例中出現「多發性胃癌」的情形非常罕見,但也確實有可能因遺傳因素而在年輕時發病。要發現胃癌,必須進行鋇劑造影檢查或胃鏡檢查,其他檢查難以取代。即使沒有明確的遺傳因素,也可能在30多歲就罹患胃癌。因此,若從未做過胃鏡檢查,建議至少進行一次,以確保健康。
-
2025-10-10 養生.保健食品瘋
吃綜合維他命可能只是浪費錢?醫師揭5個保健食品須知
隨著年齡增長,許多人開始擔心自己營養攝取不足,會依賴維他命或營養補充品。但近年醫界對此觀點出現轉變。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人類營養中心主任李昭萍(Zhaoping Li)醫師指出:「單靠吞維他命就能補足營養,這個觀念已經非常有爭議。」她說,人體吸收與分解營養素的過程極為複雜,即使血液檢查顯示缺乏某種維生素,也不代表吃補充劑就能解決。「均衡飲食仍是預防營養不足的最好方式。」李醫師強調,過度補充反而可能造成副作用。科羅拉多大學老年醫學助理教授希爾德瑞斯(Kerry Hildreth)也補充:「如果你身體健康、飲食均衡,其實不需要再額外補充。」但仍有幾種情況例外,以下是專家整理的五大重點。1. 更年期後女性應注意「鈣+維生素D」進入更年期後,女性荷爾蒙變化使骨質疏鬆風險上升。希爾德瑞斯醫師建議,年長女性每日應攝取1000至1500毫克鈣質,並同時補充維生素D,幫助鈣吸收。不過光靠營養補充還不夠。李昭萍醫師提醒:「骨密度其實與肌肉強度密切相關。若肌肉無力,再多鈣也沒用。」建議同時規律運動、強化肌力,才能讓骨骼真正保持健康。2. 蛋白質是中老年人最容易忽略的營養年紀越大,食慾下降、活動量減少,肌肉流失(肌少症)風險升高。專家指出,50歲以上成人若蛋白質攝取不足,容易導致疲倦、肌力下降。建議每餐都要有蛋白質來源,例如雞蛋、魚、豆腐、優格等,不必大魚大肉,只要確保每餐含蛋白質,就能幫助維持肌肉與體力。3. 補充劑不是越多越好很多人以為營養補充品「無害」,但事實並非如此。希爾德瑞斯醫師指出:「補充劑之間或與處方藥物之間可能產生交互作用,甚至造成肝腎損傷、心臟問題或掉髮。」她提醒,像綠茶萃取物等看似天然的成分,也可能在高劑量下傷身。服用任何補充品前,務必先諮詢醫師。4. 綜合維他命可能只是浪費錢若飲食極度不均衡,綜合維他命或許有幫助。但李昭萍醫師表示:「對大多數飲食正常的人來說,天天吃綜合維他命幾乎沒有額外好處,反而多花錢。」她也提醒,若已同時補鈣,就要注意部分綜合維他命含鐵,鐵質會干擾鈣吸收,導致營養彼此打架。5. 最重要的建議:與醫師討論你的「個人需求」兩位專家都強調,維生素與營養需求因人而異,取決於飲食內容、家族史、生活習慣與服藥狀況。最好的方式是與醫師討論,依建議補充。同時要注意,市售補充品常標榜「多配方」,混合額外成分或草本萃取,但這些額外成分可能反而帶來風險。李醫師提醒:「挑選單純配方、符合需求的產品,才是對健康最安全的方式。」想要讓身體維持最佳狀態,不必追求「吃得多」,而是吃得對。適量、均衡、自然攝取,搭配運動與睡眠,才是延緩老化、穩定健康的真正關鍵。
-
2025-10-08 癌症.肺癌
顏正國肺腺癌逝!經常咳嗽該做LDCT檢查嗎?有「結節」就是肺癌嗎?
「好小子」顏正國因肺腺癌4期病逝,消息傳出,令影迷及演藝圈同感遺憾。除了顏正國,去年十月汪建民也因肺腺癌離世;另包括魔術師劉謙、前副總統陳建仁、柯文哲妻子陳佩琪等人,也都是肺腺癌患者。肺癌初期症狀不明顯 警覺肺部7大「求救信號」因不時傳出名人罹患肺腺癌的消息,而且他們很多都是不菸不酒沒不良嗜好,讓大家對於這肺癌當中很難捉摸的肺腺癌感到害怕。國健署提醒,肺癌初期通常症狀不明顯,但應了解肺部7大「求救信號」,若出現長期咳嗽、咳血或體重驟減等症狀,應盡早就醫檢查。1. 持續咳嗽且未見好轉2. 咳痰帶有血絲或咳血3. 呼吸急促、呼吸出現喘鳴聲4. 持續胸痛且有惡化情形5. 聲音沙啞6. 骨關節疼痛7. 無預警的體重下降與食慾不振等為什麼肺腺癌被發現經常已是晚期?不少患者被檢查出肺腺癌時,經常已是晚期。振興醫院內科部主任陶啟偉曾受訪指出,肺腺癌被形容為「無聲」癌症,因為患者早期沒有明顯症狀,慢慢出現咳嗽、咳痰,常被誤以為是感冒,因此難早發現。但當肺臟被侵犯時,會先出現胸悶、胸痛、慢性咳嗽;癌細胞再擴散時,接著頻繁氣喘或呼吸不順,甚至有咳血情況;當癌細胞轉移到大腦,會出現肢體無力、頭暈等類似中風的症狀;若轉移到骨頭,會引發劇烈疼痛。懷疑肺部有問題,該做胸部X光或LDCT檢查?以前肺部疾病的檢查以胸部X光為主,但蠻多病例是多年持續X光檢查,卻都未發現異常,因為胸部X光敏感度有所限制,較小的腫瘤也不一定看得到。目前醫界公認低劑量胸部電腦斷層檢查(LDCT)是早期發現肺癌的篩檢工具,低劑量電腦斷層相較於胸部X光片,可透視整個肺部構造,有效揪出肺癌第一、二期。尤其長期抽菸者、家族有肺炎病史、曾患有肺結核、接觸化學物質的工作環境、常吸油煙的廚房工作者,都是高危險族群,更應定期受檢。而國健署也自114年1月1日起擴大肺癌篩檢服務,下修具肺癌家族史之篩檢對象年齡5歲,符合資格者每2年可享1次免費胸部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檢查。1.具肺癌家族史:45至74歲男性或40至74歲女性,且其有血緣關係之父母、子女或兄弟姊妹經診斷為肺癌之民眾。2.重度吸菸者:50至74歲吸菸史達20包-年以上,仍在吸菸或戒菸未達15年之重度吸菸者。經常咳嗽,我該去做LDCT檢查嗎?而如果不是符合上述資格者,但經常性的持續咳嗽,需不需要去做LDCT檢查?根據《台灣癌症防治網》刊登出自《癌症新探86期》、亞東紀念醫院放射腫瘤科主任熊佩韋撰寫的衛教文章指出,肺癌低劑量電腦斷層篩檢並不完美,它會衍生出肺癌偽陽性、長期追蹤的輻射暴露、過度診斷及費用問題。有專家建議,如果經濟情況允許,45至50歲以上可先做一次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檢查正常者,由醫師根據個人生活習慣評估何時再次檢查,一般建議每三年檢查一次;但檢查結果異常則應遵從醫囑定期追蹤,特別是有肺癌家族史,和暴露在高危險環境中的民眾。國健署也指出,雖然LDCT輻射劑量低,但長期累積仍對人體有一定程度的影響,故僅建議肺癌高風險族群定期接受肺癌篩檢,並強調,LDCT僅能早期發現肺癌,並不能避免肺癌發生,呼籲積極戒菸更重要,若有疑似肺癌警訊,如持續咳嗽且未見好轉、咳痰帶有血絲或咳血、呼吸急促或出現喘鳴聲、持續胸痛且有惡化情形、聲音沙啞、骨關節疼痛、無預警的體重下降、食慾不振等症狀,應儘速就醫檢查。LDCT檢查出「結節」,是肺癌嗎?近年也有一些民眾雖不是高風險族群,但健檢自費做LDCT,卻檢查出有「結節」而感到恐慌,擔心肺結節就是肺癌嗎?發現肺結節後該追蹤還是手術?三軍總醫院醫務企劃管理室主任暨胸腔外科主治醫師黃才旺曾受訪建議,通常透過LDCT檢查出有肺結節者,會隔一段時間後做第二次追蹤,以確認結節是否有尺寸或型態的改變。結節型態上有實心、部分實心,原則上0.6公分以下每年檢查,0.6公分以上改為每半年,0.8公分以上建議切片更進一步檢查或手術切除。【參考資料】.衛福部國健署-保健闢謠.衛福部國健署.台灣癌症防治網
-
2025-10-08 癌症.肺癌
「好小子」顏正國驚傳肺腺癌病逝 衛福部籲注意肺部7大「求救信號」
「好小子」顏正國今天驚傳離世,殯葬業網紅鋼鐵爸在臉書曝光顏正國死訊,指他在7日下午16點57分撒手告別人間,享年50歲。據了解,顏正國因肺腺癌4期病逝。衛福部統計,民國113年國人十大癌症死因首位就是「肺癌」,造成10495人死亡,其中最能快速找出肺癌的檢查,就屬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國健署自114年1月1日起,擴大肺癌篩檢服務,讓民眾及早發現與治療,減輕經濟負擔。國健署指出,肺癌是種生長於支氣管或肺泡的惡性腫瘤,我國每年新增肺癌個案人數約有1萬3000人。肺癌成因中「吸菸」是影響最大的危險因子,其他包括環境因素,如二手菸、空氣汙染、油煙、氡氣、石綿、砷,或是有結核病、慢性阻塞性肺病病史、肺癌家族史等疾病史,也被指出會增加得到肺癌的機會。國健署提醒,肺癌初期通常症狀不明顯,但應了解肺部的「求救信號」,有助提高自我警覺,察覺早期症狀,及早發現與治療。常見的肺癌症狀包括七大症狀:常見肺癌7大症狀1. 持續咳嗽且未見好轉2. 咳痰帶有血絲或咳血3. 呼吸急促、呼吸出現喘鳴聲4. 持續胸痛且有惡化情形5. 聲音沙啞6. 骨關節疼痛7. 無預警的體重下降與食慾不振等》認識肺腺癌民眾若出現上述症狀,雖有可能不是肺癌引起的,仍建議尋求醫師諮詢與評估,找出原因及早診治,以免耽誤病情。國健署自114年1月1日起,擴大肺癌篩檢服務,下修具肺癌家族史者篩檢年齡至男性45歲、女性40歲,並放寬重度吸菸者條件。符合資格者每2年可享1次免費胸部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檢查。
-
2025-10-07 焦點.元氣新聞
30歲女發燒盜汗找不出病因「智慧戒指」比醫生更早發現癌症末期前兆
現在穿戴式裝置產品也納入人工智能技術,市面上有不少健康智慧手錶、健康手環,甚至是體積更小巧的「健康戒指」,協助使用者追蹤健康數據。國外一名女子就分享,自己身上配戴的智慧戒指竟然比醫生還提前8個月透露出自己罹患癌症的徵兆。智慧戒指發出警告信號根據外媒報導,美國一名30歲的女性Casey Cattie去年八月開始出現頻繁的發燒和夜間盜汗,每天早上醒來都滿身大汗,但她一點都不是因為熱,反而覺得很冷。而她一直配戴著朋友送的智能健康戒指「Oura Ring」,在盜汗的那段期間,戒指就經常提醒她「有嚴重疾病的跡象」。但是儘管她多次就醫,除了有些缺鐵之外,血液檢查結果都顯示一切正常,也做了腸胃鏡診斷,醫師也並沒有發現什麼可疑症狀。因此Cattie就沒有把Oura Ring的警示放在心上,覺得也許只是因為生理週期讓體溫升高,被裝置監測到而已。健康狀況急速惡化直到今年春天前往冰島旅行,她的健康狀況突然惡化,在平地上,Cattie卻感覺到自己像處於高海拔區域呼吸困難,到最後甚至難以行走,失去食慾,最後她不得不在出發前一天去急診室,因為身體已經虛弱到她擔心無法坐飛機回家。醫生診斷她是胸腔積液,有大量液體在肺部積聚,導致呼吸困難。醫院先緊急將她胸腔的積液抽出,並安排了CT掃描,後來他們提醒Cattie回國後一定要再詳細檢查,因為掃描結果看起來很像癌症。回到美國後,Cattie確診為「霍奇金淋巴瘤(Hodgkin lymphoma,HL)」第四期,胸部深處腫大的淋巴結不斷分泌液體,所以導致她出現胸腔積液的情況。霍奇金淋巴瘤是一種起源於白血球的癌症,常生長於淋巴結,通常發生在胸部、腹部和骨盆部位,無痛的淋巴結腫大、發燒、盜汗、體重減輕和疲勞都是霍奇金淋巴瘤的常見症狀。穿戴式智能裝置真能預測疾病?像是Oura Ring這樣的智能穿戴裝置能偵測到人體的體溫、心率等,並產出數據報告,讓使用者能察覺到身體某樣指數發生的變化。雖然可以準確地追蹤身體數值,但它們並不能識別出身體指數變化的原因,好比說心率連續幾天都很高,很可能是因為配戴者剛參加一場馬拉松,又或者是因為長期的壓力。穿戴裝置的作用在於告訴使用者身體出現異常變化,其他的則要交由醫療機構診斷。就像是車子的引擎故障燈,如果只是閃爍一下,駕駛也許不必理會,但如果持續亮燈,就算感覺不出哪裡故障,最好還是進場檢查。所幸經過化療與免疫治療後,Cattie的抗癌成果非常樂觀,她希望藉由自身經歷,提醒其他人切勿忽視身體發出的任何警訊,如果覺得有些地方不對勁,不要覺得是自己大驚小怪,而是相信直覺,持續觀察與追蹤,盡可能排除任何潛在的疾病。
-
2025-10-06 養生.聰明飲食
一碗擊退秋季疲勞!醫激推超市買得到的終極食材:同時補充鐵和蛋白質
隨著夏季酷熱轉為秋季,許多人開始感到倦怠、食慾不振,甚至提不起精神。順天堂大學醫學部全科醫師兼副教授齋藤瑞江提醒,這種被稱為「秋季疲勞」(下簡稱秋乏)的症狀,與自主神經系統紊亂有關,若忽視不理會,不僅影響日常生活,甚至可能增加生活習慣病的風險。齋藤醫師表示,今年夏天異常炎熱,平均氣溫比往年高出攝氏5度,許多人身體還沒完全從「夏季模式」恢復過來,就迎來秋天。臨床上,不少50多歲的男性病患抱怨「食慾回不來」、「日夜溫差大,覺得特別疲累」。有些人雖然體檢指數正常,但仍出現頭痛、倦怠、體重異常增減等現象。夏季飲食習慣埋下隱憂秋乏常見於夏季長期只吃「清爽好消化」的食物,例如冷麵、水果、冰飲。雖然看似健康,但實際上缺乏肌肉和造血所需的營養,導致「隱性營養不良」。齋藤醫師強調,想改善秋乏,必須補回夏天最容易缺乏的三大營養素:維生素B1、蛋白質、鐵。對抗秋乏的「終極一碗」——豬肉味噌湯醫師直言,最推薦的食材就是——豬肉。豬肉同時富含維生素B1、蛋白質與鐵,堪稱對抗秋乏的「終極食物」。其中,維生素B1被稱為「恢復疲勞的維生素」,能幫助糖分代謝,快速為大腦與身體補充能量。「雞肉有蛋白質、牛肉有鐵,但豬肉兩者兼備。」齋藤醫師指出,若能把豬肉搭配味噌、蔬菜、菇類一起熬煮成豬肉味噌湯,一碗就能補足所需營養,同時溫暖腸胃、改善倦怠。小心「秋乏發胖」不少患者誤以為秋乏等於體重減輕,實際上卻常見「吃得少卻變胖」的情況。疲憊的身體會渴望能量,導致糖分攝取過多,進而造成血糖與尿酸上升。齋藤醫師提醒,與其刻意減少食量,不如調整飲食品質,用營養密度高的一碗料理來改善代謝,效果更好。他提醒,季節改變帶來的不適,只要稍微調整飲食,身體狀態就能明顯改善。「即使食慾不佳,一碗豬肉味噌湯也能幫助你恢復。」
-
2025-10-02 焦點.元氣新聞
搜救人員不僅救牠還領養牠!光復鄉爆紅的「168」有家了
花蓮縣光復堰塞湖溢流潰壩災情慘重,不只人命傷亡、財物損失,還有大批貓狗死傷,花蓮縣府與獸醫師、台灣寵物保姆協會攜手設立義診照護站,連日救援上百隻貓、狗,還有一級保育類柴棺龜,志工24小時悉心照護,受災的「168」由救出牠的高雄特搜隊員領養,今天專車送達,讓牠和人團聚。花蓮縣政府邀請國立屏東科技大學教授莊國賓、林春福領軍的獸醫團隊,災後前進光復糖廠設置犬貓義診照護站,與花蓮縣獸醫師公會及台灣寵物保母協會,照護受災動物,到昨天已救治57隻犬、46隻貓、1隻鵝、1隻鴨及兩隻柴棺龜,另也提供物資、寵物美容等服務。志工蕭立強說,在場的都是義工,每天約有上百人,24小時輪流照顧,獸醫師診治的上百動物,有些是搜救人員救出,也有飼主帶過來,大部分都是穿刺傷等外傷,現場就有一隻車禍受傷的狗兒,腳部外傷已見骨,還有骨折,已緊急縫合,也有的是感冒、身體虛弱。不少動物災後受到創傷,有精神不好、食慾下降、害怕等情況,志工們努力陪伴,還帶牠們出去散步,擁抱,悉心呵護希望毛小孩早日恢復元氣。蕭立強表示,診治後飼主領回的約20隻,領回率算蠻高的,若沒被領走也沒有晶片,會協助媒合飼主。其中一隻受災而爆紅的「168」,上月28日高雄特搜隊在佛祖街搜救時,一直緊跟在挖土機後,特搜隊員把牠抱上車,帶到救護站安置,「168」對其他人都顯得不信任、害怕,唯獨看到救牠出來的隊員瘋狂搖尾巴,這名隊員決定領養牠,今天一早已由志工派專車「快遞」,從花蓮送到高雄,完成一段美好的緣分。不只「168」,也有其他消防隊員認養受災貓、狗。蕭立強說,寵物義診照護站預計設置到7日,目前仍蠻缺人手,協助物資整理、發放等工作,非常歡迎志工加入。
-
2025-10-01 慢病好日子.深度報導
50個好故事【脈動台灣 醫路前行】守護篇4_科技輔助
在病房裡,護理師常被急促的呼喚與滿桌文件拉扯,人力不足的現場,焦慮與疲憊幾乎成為日常。科技介入,不是取代,而是陪伴:90秒腦波檢測,讓隱形的憂鬱被看見;AI定位儀器,讓時間不再浪費在奔波;自動登錄醫材,讓照護回到初心。這些智慧工具,彷彿是醫護的分身,讓他們得以專注回到照護核心,守護病人安全與尊嚴。90秒腦波看見憂鬱 十年研究打破患者治療心防故事16主角:陽明交通大學電機系教授劉益宏記者許凱婷/台北報導一名年過六旬的老先生,長期失眠、食慾不振,家人苦勸都不願就醫,他堅稱只是「老了、累了」。醫師解釋「憂鬱症」時,他冷冷回絕:「我沒病」。直到看到「憂可視腦波壓力評估系統」報告顯示腦波落在高風險區間,他沉默良久,第一次點頭接受治療。三個月後,症狀改善。這張薄薄的報告,不僅證明憂鬱症是「大腦出問題」,更讓愛與陪伴得以回到家庭。一句話 他從機器人改研究腦波這套系統的誕生,要從2012年說起。當時劉益宏還是工業機器人專家,與臺大精神科醫師廖士程的一次對話改變了他的人生。廖士程直言:「精神科是最需要客觀工具的領域,我們卻還在用問卷、量血壓」。這句話讓他毅然投入腦波研究。十年後,他帶領團隊打造的系統,成為全台唯一獲美國FDA認證的憂鬱症腦波診斷工具,已在20多家醫院協助超過2000名患者,看見自己看不見的傷痛。「核心技術是90秒靜息腦波採集」。劉益宏解釋,系統利用8個電極捕捉腦神經訊號,上傳雲端後由AI演算法分析,「就像從喧鬧的市集中聽出特定頻率的旋律」。這些「大腦旋律」會轉化成1至10分的SEA指數,8分以上即顯示憂鬱高風險。最讓他驕傲的是「速度」,從檢測到報告僅需2分鐘,患者與醫師能當場討論。建全台最大腦波資料庫 AI助辨識最難的挑戰不在技術,而在人性的複雜。「憂鬱症有千百種面貌—產後憂鬱、創傷憂鬱、慢性壓力憂鬱,每種腦波特徵都不同」。劉益宏決定走出實驗室,成立新創公司宏智生醫與四大醫學中心合作,建置全台最大憂鬱症腦波資料庫,累積逾1萬筆腦波片段與500名患者數據,訓練出能辨識多種憂鬱模式的AI模型。數據也證實憂鬱症的生理基礎—壓力會改變大腦化學分泌,導致神經傳導失衡。然而最打動醫師的,不是技術的精準,而是它帶來的可能性。三軍總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觀察,腦波報告讓說服時間從3小時縮短為30分鐘,特別對男性與年長族群特別有效。但劉益宏強調:「這永遠是輔助工具,就像X光之於骨折,最終診斷仍需醫師專業的判斷。」不用一筆一筆登錄醫材 成大智慧系統替護理師減壓故事17主角:成大醫院護理部督導陳嘉容記者楊正敏/台北報導住院的患者點滴給藥時,都要用一支空針筒把藥劑打進點滴裡,這在患者眼中是個不起眼的小動作。但有的患者打好多種藥物,每天要打好幾次藥,每一種藥物比例不同,針筒容量也不一樣 ,護理人員光做好這些照護就已經忙不過來,還得記下當天總共用了多少空針筒,一一登錄,才能下班。繁瑣行政事務 讓護理超時工作「這是記憶力和體力的雙重考驗。」成大醫院護理部督導陳嘉容形容,給藥、換藥、管路照護等,多項衛材需護理師逐一登錄,稍有遺漏即可能影響病人權益或健保核銷。有時難免忘記登錄或登錄與庫存數字對不起來,還會被追著重新計算,這些繁瑣的行政事務,對人力吃緊,工作已常常超時的護理人員而言,是不小的負擔。2025年起,成大醫院院長室團隊集結護理部、藥劑部、資訊室、臨床醫師、資材室、醫療事務室等攜手組成「智護小組」,跨專業合作打造最貼近臨床需求的「衛材自動計價智慧系統」,盤點常用、複雜及共通的處置與衛材項目。新系統模組化 大幅減少錯誤率負責推動的陳嘉容解釋,不同於過去護理師必須在系統上一一點選使用的衛材,「衛材自動計價智慧系統」會將醫療照護處置會用到的耗材,整合成一個套組,建立自動判讀與登錄的邏輯,在「醫囑執行」及「給藥」確認後,連結所使用的衛材,自動計入系統,大幅減少人工登打與錯誤率。例如醫囑點選要為化療患者做「Port-A人工血管置入手術」,系統就會自動判讀和帶入處置中會用到的彎針、導管、敷料等各項醫材,不必手動一一勾選輸入。讓護理師把精力專注在病人身上「衛材自動計價智慧系統」可以協助護理師回歸本職,把時間精力用於專注照護病人的專業上,而不是耗費在行政事務的操作上。目前已有八成的醫療處置導入系統中,醫護人員的回饋都很正面,希望能趕快全面實施。「衛材自動計價智慧系統」第一階段優先導入全院共通性項目,未來將持續擴展至各科別專屬的衛材與處置項目,實現「以病人為中心、以護理為核心」的智慧照護願景,長遠來看,可提升整體醫療作業效率與病人安全品質。從文書到翻譯⋯醫院找AI當護理師最強助手故事18主角:聖馬爾定醫院護理部副主任林苑雅記者楊正敏/台北報導住院的患者需要監控心跳、血氧,護理師急忙推著儀器到病房,還要抽空在護理站的白板上註記。護理站交班時清點,一旦發現遺漏,又得花上20幾分鐘尋找⋯近年來醫護人力不足,護理人員不僅要照顧患者,還得負責許多瑣碎事務,常忙得焦頭爛額。AI定位儀器 省下寶貴時間相較之下,嘉義聖馬爾定醫院的護理師幸福多。護理部與資訊部AI發展中心共同打造AI發展系統,透過類似GPS系統,可定位儀器的位置,讓護理師不用「追著儀器跑」。林苑雅說,以前儀器推到哪就寫在白板上,「有時忘了寫,寫了還會忘了擦掉」,現在五分鐘就搞定了。聖馬爾定醫院護理部督導林苑雅說,這只是AI的功能之一。從前年開始還導入「AI護理問、AI護理摘要、AI儀器定位、AI病人風險預測、AI翻譯小幫手」等多種功能,配合大數據及行動醫療系統,減輕護理師的工作負擔,營造更優質、有效率的工作環境。AI工具多元 減輕工作負擔林苑雅表示,「AI病人風險預測」可讓護理人員先了解病人後續可能會有什麼狀況,預先採取必要處置或密切監控,防範未然。近年外籍患者患者人數成長,「AI翻譯小幫手」則能幫護理師解決語言不通的溝通壓力。要讓AI來幫忙,一開始不是這麼容易。林苑雅說,「口碑很重要」。介面不好用、網路不穩定,都會讓同仁失去耐心。因此他們先選定「模範病房」試用,累積正面口碑後再擴散。「當同仁聽到別的病房省了很多時間,就會主動來申請要用。」她笑說。下一步願景 設智慧藥櫃林苑雅說,未來會持續規畫跨部門的合作,與藥劑部一起規畫病房的「智慧藥櫃」,醫師開完處方護理師就可以直接在藥櫃取藥用藥,簡化領藥用藥的流程。對聖馬爾定醫院來說,AI不止是護理人力短缺的解方,更是打造未來醫院的具體實踐,在醫院大力支持下,會持續在優化與創新的道路上前進。延伸閱讀:50個好故事【脈動台灣 醫路前行】守護篇5_身心支持
-
2025-09-26 養生.聰明飲食
早餐多加一樣「神食材」助消化、飽足感持久 營養師大推的超市好物
只要在早餐中多加一樣食材,就能讓飽足感延續更久。令人驚喜的是,這個「神食材」在一般超市就能輕鬆買到,許多人甚至早已為了美容或減重而經常食用。來自Pure Sports Medicine的女性健康管理暨運動營養師莉妮亞帕特爾博士(Dr. Linia Patel)明確指出,這個食材正是希臘優格。蛋白質+益生菌的完美組合「希臘優格能提供豐富的蛋白質與益生菌,這兩者對女性尤其重要。」帕特爾博士解釋。選對早餐食物,不僅能延長飽足感,還能支持腸道健康與整體代謝。「腸道就像體重調節的中控室。」她說,「腸道內的數兆微生物不只是被動存在,它們會影響你吸收多少能量、感覺多餓,甚至決定身體如何儲存與燃燒能量。」如何吃得更豐富?或許有些人會覺得單吃優格很單調,她也建議大家可以加上燕麥、堅果,增添膳食纖維與健康脂肪;或是搭配莓果或菠菜,增補維生素與抗氧化物,讓早餐更均衡。她分享,把蛋白質、纖維、健康脂肪結合起來,才能延長飽足感並避免過度飲食。早餐真的是一天中最重要的一餐嗎?對此,帕特爾博士認為因人而異。「有人適合一日三餐規律進食,有人偏好少量多餐,也有人兩餐就能保持健康。最重要的不是模式,而是找到適合自己的節奏,並長期維持。」她也分享,若你是「早餐愛好者」,那麼早上就是攝取纖維的絕佳時機。理想上,男性每日應攝取22公克以上的膳食纖維,女性則為18公克以上。另外,她也建議可以在上午10點前先達成10公克的目標,能為一天打下良好基礎。小改變帶來大效果只要在早餐中加入希臘優格這個小習慣,就能穩定一整天的能量水平,幫助控制食慾,甚至對長期體重管理有所助益。帕特爾博士強調,若能將其融入日常生活,將為健康帶來長遠好處。
-
2025-09-26 焦點.健康知識+
覺得自己快感冒了怎麼辦?8招快速自救讓你感冒不用看醫生
大家應該都有感冒的經驗,在感冒生病前,就會開始有一些小徵兆。如果不想讓感冒變嚴重,可以在開始有些小症狀出現時,先做一些事來減輕感冒,例如喝點蜂蜜水、進行輕度運動。雖然可能最後仍無法阻止感冒發生,但至少可以減緩嚴重程度,甚至可以比較快好。8招搶救初期感冒1. 多喝水我們在感冒時經常被告誡要多喝水。沒錯,甚至在快感冒時也要多喝水或喝點果汁,因為這時可能已經有點解喉嚨痛和鼻塞等症狀了,因此多喝水和果汁可讓喉嚨舒服點。如果吞食時喉嚨很痛,也可以吸一下冰塊。2.喝蜂蜜水蜂蜜具有抗菌特性,可以緩解發炎氣管的刺激及咳嗽。但切記不可給未滿1歲的嬰兒餵食蜂蜜,會導致嬰兒肉毒桿菌中毒。3.喝熱湯除了多喝果汁和水,也可喝點湯,雞湯具有抗發炎作用,是生病時舒緩的好選擇。蔬食者則可改喝蔬菜或扁豆湯來增強免疫系統。4.吃營養豐富的食物專注於健康、營養豐富的飲食,為您的免疫系統提供能量並抵抗感冒。優先考慮富含蛋白質的食物,例如瘦肉、魚或豆類。添加全穀物,如糙米,以及大量富含抗氧化劑的水果和蔬菜。5.用鹽水漱口長輩常說,如果感覺快感冒了,用溫水加些許鹽巴漱口,一天漱個幾次,這其實也是有點作用的。鹽水漱口也有助於緩解喉嚨痛。但這方法不適用太小的幼兒,他們可能還不太會漱口。6.進行輕度運動如果還有體力,可適度做一些輕度運動增強免疫系統,但一定要隨時警覺身體狀況,如果不舒服就要馬上停止。並記得此時不要做太劇烈的運動項目,例如跑步。7. 待在家休息快生病或已經生病了,請假、暫停外出,待在家休息確實是有必要的。好好休息、好好睡覺,不要讓身體太累,就可以更好地抵抗病毒。不要外出的另外一個重要原因則是,可避免將感冒病毒傳給其他人,尤其感冒的最初幾天是傳染性最強的時候。8. 自行買藥吃雖然在台灣看醫生算是很方便,但有些人有時會因為只是小感冒而不想去看醫生,直接去藥局買綜合感冒藥吃。但感冒真的可以自行買藥吃嗎?對此,食藥署指出,除了6歲以下的幼童不建議自行使用綜合感冒藥,沒有複雜慢性病的成人可視情況吃,但一定要知道,感冒藥只能緩解症狀,不能預防感冒,並且一定要跟藥師詢問清楚,依照藥師指示用藥,不要自己亂買亂吃。食藥署呼籲大家遵守正確使用綜合感冒藥五要五不原則。五要為「要知道、要問藥師、要告知、要看標示、要遵醫囑」,五不為「不過量、不併用、不輕忽、不飲酒、不亂買」,若有任何問題一定要「生病找醫師,用藥找藥師」。感冒何時該就醫?很可能我們在試著做一些緩解感冒的事仍沒用,仍在幾天內感覺狀況更糟,這時就別撐了,趕快去看醫生吧。感冒症狀到什麼時候需要迅速就醫呢?亞東醫院藥學部駱婉毓藥師建議如下狀況供判斷。●發燒,且持續3天●喉嚨痛且伴隨發燒●呼吸短促或喘鳴●頭、胸、胃、耳朵或頸部淋巴腺有嚴重疼痛情形●喉嚨痛、流鼻水、咳嗽持續一週以上●食慾越來越差感冒一定要吃藥、看醫生才會好嗎?感冒到底需不需要吃藥、看醫生,一直有不同見解,實際上仍要視個人狀況而定。感冒大部份是由病毒入侵所致,疾管署指出,目前對於感冒的治療大多以症狀治療為主。醫師開藥也是針對發燒、流鼻水、咳嗽等症狀治療。也就是說即使不吃藥,時間久了也會靠身體機制自然痊癒。因此感冒不見得要吃藥,吃藥的好處僅是減緩過程中的不適,盡快讓身體恢復體力來對抗病毒。食藥署也解釋,一般健康成人在充分休息、補充水分或電解質後,感冒症狀多會在一到二週內痊癒。如症狀一直持續沒好,就需要就醫。但要特別提醒,如果有發冷、發燒以及肌肉或身體疼痛的症狀,應該不是一般感冒,很可能是流感,這種情況請一定要就醫,不要自行買藥吃。【資料來源】.《health》 .《疾管署》 .《食藥署》
-
2025-09-25 癌症.其他癌症
最新研究發現刷牙習慣不好 罹患這項癌症風險增3倍
一項最新研究指出,如果口腔裡有害的細菌和真菌太多,可能會讓人罹患胰臟癌的風險增加三倍。紐約大學醫學院(NYU School of Medicine)的團隊分析近900名美國人的健康數據,發現口腔中的細菌可能隨著唾液跑到胰臟,進而提高致癌機率。研究員、公共衛生專家海斯(音譯,Richard Hayes)提醒,刷牙和用牙線除了能保護牙齒和牙周健康,還能幫助預防癌症。據DailyMail報導,醫學期刊「JAMA Oncology」指出在一次研究中首次發現一種名為「念珠菌」(Candida)的酵母菌可能間接導致罹患胰臟癌。研究團隊比對445名胰臟癌患者與445名隨機健康者的唾液樣本,在剔除吸菸、年齡、種族等既有風險因素後,仍能辨識出24種細菌與真菌與罹患胰臟癌的風險呈正相關,其中3種細菌已知會導致牙周病,現在則是發現還有可能進一步影響癌變。該研究的參與者起初以漱口水清潔並提供唾液樣本,隨後研究團隊追蹤約9年,記錄癌症發生情況。結果顯示,受試者的口腔微生物群(oral microbiome)中的有害微生物群會使罹癌風險提高三倍,研究人員也依口腔微生物組成開發工具,以估算個人胰臟癌風險。研究員安芝英(音譯,Jiyoung Ahn)表示,透過分析口腔中細菌與真菌的分布,腫瘤科醫師未來可能找出最需要胰臟癌篩檢的高風險族群。不過研究團隊也強調,目前結果僅顯示相關性,尚不足以證明直接因果關係,後續將進一步探討口腔病毒及微生物群對病程與預後的影響。胰臟癌因早期症狀不明顯,被稱為「沉默殺手」,在英國每年造成逾1萬人死亡。若能於早期發現,約半數患者可存活一年以上,但多數病例確診時已擴散全身,僅一成病患能存活。統計顯示,1990年代以來,英國年輕女性的罹病率上升近200%,專家懷疑肥胖與環境因素有關。吸菸被估計佔病例22%,肥胖則佔12%。常見症狀包括黃疸、皮膚發癢、尿色加深、食慾減退及非預期體重下降等,專家建議若持續超過四周應盡早就醫檢查。
-
2025-09-24 焦點.健康知識+
口腔細菌恐增3倍胰臟癌風險!美研究揭牙齒清潔與癌症關聯
美國最新研究指出,口腔內有害的細菌與黴菌,可能讓罹患胰臟癌的風險增加三倍。專家提醒,日常刷牙與使用牙線,不僅能預防牙周病,也可能在某種程度上降低癌症風險。有害菌群與癌症風險相關紐約大學醫學院團隊分析900名美國民眾長達9年的健康資料,透過唾液樣本比對445位胰臟癌患者與445位健康參與者的口腔菌相,發現至少有24種細菌與黴菌會影響胰臟癌風險。其中包含三種與牙周病相關的細菌,已知會導致牙齦與牙槽骨損害。研究人員更首次發現,一種常見於皮膚與體內的白色念珠菌(Candida),也可能在胰臟癌的發展中扮演角色。專家強調:目前研究僅證實相關性,無法確認確切的因果關係研究團隊進一步設計出可根據口腔菌相組成來推估個人胰臟癌風險的模型。共同作者Jiyoung Ahn教授表示:「藉由分析口腔內的細菌與黴菌組成,未來腫瘤科醫師或許能更早找出需要胰臟癌篩檢的高風險族群。」不過,專家也強調,目前的研究僅證實相關性,仍無法確認口腔微生物與癌症之間的因果關係。未來將進一步探討口腔病毒(如口腔鵝口瘡)是否也參與其中。胰臟癌:致死率高的「隱形殺手」胰臟癌因早期症狀不明顯,被稱為「隱形殺手」。目前每年奪走超過1萬條人命,平均每小時就有一人因病去世。若能在癌症擴散前被及早發現,約有一半病人可存活至少一年;但若已轉移至胰臟外,存活率僅剩一成。專家指出,胰臟癌主要好發於75歲以上族群,但近年來在年輕女性中出現令人擔憂的上升趨勢。根據統計,自1990年代以來,25歲以下女性的胰臟癌發生率上升近200%,但在同齡男性中未見相同變化。預防重於治療英國癌症研究基金會推估,約22%的胰臟癌病例與吸菸有關,12%則與肥胖相關。研究人員建議,維持良好口腔清潔、避免吸菸、控制體重,仍是降低癌症風險的關鍵。胰臟癌潛在症狀包括皮膚與眼白泛黃(黃疸)、皮膚搔癢、深色尿液、食慾下降、體重不明原因減輕,以及長期脹氣或便秘。醫師提醒,若上述症狀持續四週以上,應及早就醫檢查。
-
2025-09-23 焦點.元氣新聞
症狀不明顯...40歲男胰臟炎鬼門關走一回 北市聯醫微創手術救命
一名病患嚴重壞死性胰臟炎復發,上月鬼門關前走一遭,卻又併發假性囊腫與膿瘍,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醫療團隊9月為他執行北市聯醫體系第一例的內視鏡超音波導引下胰臟膿瘍金屬支架引流術,也因健保將新式金屬支架納入給付,大幅減輕其經濟負擔。 北市聯醫和平婦幼院區消化內科主治醫師黃柏翰表示,「癌亡」胰臟癌早期症狀不明顯,常與腸胃炎等疾病混淆,因此超過8成的病患確診時已是中晚期。他說,胰臟深處人體後腹腔,加上腹部悶痛、食慾不振、體重驟降或黃疸等初期症狀多變,很容易被輕忽。民眾若有疑似症狀、胰臟癌家族史或健檢發現腫瘤指數CA199異常升高,都應考慮「內視鏡超音波(Endoscopic Ultrasound, EUS)」檢查。黃柏翰提及,EUS結合內視鏡與超音波,能高解析度地近距離觀察胰臟,對於早期病灶或切片診斷有極大幫助。他不諱言,急性胰臟炎也潛藏致命危機,約15%患者會產生胰臟壞死性胰臟炎,形成積液或假性囊腫,若擴大恐壓迫周邊器官,甚至引發敗血症。一位40歲男性因家族性遺傳高血脂症,導致反覆性胰臟炎,他8月再度因嚴重壞死性胰臟炎復發,合併呼吸衰竭、腎衰竭與敗血性休克,情況一度危急。經和平婦幼院區醫療團隊悉心照護,男子已從加護病房轉出,感染也逐步控制。和平婦幼院區表示,胰臟炎併發症形成的假性囊腫與膿瘍,卻成為後續治療的棘手挑戰。經過6周抗生素治療後,黃柏翰9月攜手內視鏡室團隊,為該名病患成功執行北市聯醫體系第一例的內視鏡超音波導引下胰臟膿瘍金屬支架引流術。院方指出,這項微創手術透過內視鏡,將金屬支架精準地放置在胰臟病灶處,並與胃內建立引流通道,有效排出壞死組織或囊液,成功避免傳統外科手術的巨大創傷與高風險。黃柏翰說,新技術成功代表和平婦幼院區在處理複雜胰臟疾病的能力已邁入新里程碑,藉由內視鏡超音波精準定位後金屬支架的置放,能以更安全、更有效的方式,幫助因胰臟炎併發症而飽受折磨的病患。健保已正式將此新式金屬支架納入給付範圍,大幅減輕病患的經濟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