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4-24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搜尋
音樂
共找到
801
筆 文章
-
-
2022-04-24 名人.鄒頡龍
鄒頡龍/從獨臂刀王 談睡前喝酒對睡眠的影響
我喜歡電影,透過電影認識文學、音樂、歷史。為何對電影有如此強烈特殊的情感?我想與兒時和父親一起看電影那段美好的時光有關。在物資不充裕的時代,到西門町或公館的東南亞戲院看電影是最大的享受。那時電影院好大!雪白的螢幕向上延伸彷彿要到太空,空氣中有濃濃的奶油香,那是爆米花機飄出來的香味。全場起立唱完國歌後,燈光轉暗,舞台前方的光影馬上將觀眾帶入另外一個時空。那時候還沒有電影分級,愛情文藝片難免有熱情如火的親吻鏡頭,父親總要將大手遮在我的眼前。最愛王羽、李小龍這些武打明星,他們身手不凡,一出手一抬腿,就好幾個人倒下。影響所及,那時在幼稚園的我也和同學筆劃,有次本大俠的武功還沒施展,就被大個子踹了一腳,流著鼻血回家,被媽媽罵了好幾天。一代大俠王羽日前逝世,讓多少影迷惋惜,也喚起筆者兒時看電影的回憶。「獨臂刀王」是王羽的代表作,為1969年張徹執導之電影。劇中敘述了身懷絕技的獨臂大俠方剛厭倦了腥風血雨,與妻子退隱江湖,武林中卻出現惡勢力「八大刀王」,不僅要稱霸武林,更殘忍的殲滅反對勢力,許多掌門人不是慘遭毒手,就是被囚禁。倖存的門人弟子懇請獨臂刀王出手,歷經多場激戰終於拯救出被囚禁的親人。當晚大開筵席,把酒狂歡,獨臂大俠卻提出警戒:不可以多喝酒!因為敵人隨時可能再度來犯。然而放鬆心防的眾人忍不住多喝了幾杯,沉沉睡去。當晚敵人果然大舉攻擊,喝酒沉睡後的眾人猝不及防,損失慘重。喝酒能助眠嗎?許多人都有酩酊大醉昏睡不醒的經驗。也有人因睡眠障礙而睡前喝酒。然而,睡前喝酒對睡眠有正面幫助嗎?答案是否定的。有研究指出:低劑量的酒精可能延長睡眠時間,但是如果酒精劑量增加,對睡眠卻有負面影響。睡覺前30-60分鐘飲用中等劑量的酒精會破壞睡眠結構。大概在入睡四、五個小時之後,體內酒精濃度隨著睡眠時間持續下降,睡眠開始中斷,也就是說:飲酒後可能容易入睡,卻在睡眠後幾個小時頻頻醒來,整體睡眠時間反而下降。此外,酒精有利尿作用,中老年人原本就容易有夜尿問題,睡前喝酒導致更嚴重的夜尿,影響睡眠。酒精會影響睡眠當中重要的快速動眼期(REM),破壞睡眠結構,導致大腦修復的能力不足,對健康有負面的影響。Britton等人在2020年發表的論文指出:針對6117名民眾長達30年追蹤以了解酒精攝取與睡眠障礙的分析研究,對男性而言,與不喝酒的族群相比,每周酒精攝取超過21單位(大約168公克)的人在夜間醒來多次,睡眠品質更不好。結論是不該鼓勵民眾使用酒精助眠。重新觀賞「獨臂刀王」這部電影,螢幕中的王羽英俊瀟灑,英氣逼人,歲月對於電影中的人物沒有絲毫磨損。現實中的大俠已經遠去,童年與父親看電影的日子也不能復返,只有那電影院爆米花的香氣,銀幕中俊男美女的悲歡離合,一代大俠的瀟灑風範,融合我們與親友一起看電影的甜蜜回憶,長久陪伴著我們。(Facebook請搜尋:鄒頡龍醫師聊生活,談健康)
-
2022-04-20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高雄+97 獅子會會員大會辦兩天 22人確診
高雄今天新增97例本土個案,隔離期間陰轉陽9立、外縣市旅遊史有20立、密切接觸者有64例,其中25人為同住親友、26人為餐飲娛樂、9人為職場環境、4人士高風險場域,另外有4例仍在疫調中。高雄市長陳其邁指出,今天確診有6人是到台北參加張惠妹演唱會,南北移動仍是主要染疫風險。衛生局簡任技正潘炤穎表示,4月9日、15日、16日都有確診個案參加張惠妹小巨蛋演唱會。另外屏東一例為職場環境,其在製麵廠工作,目前正在緊急調查、匡列,因有不少工作人員是高雄市民。某獅子會例會在15日、16日進行兩天,在番太郎,漢來金龍廳等地舉辦會員大會,兩天確診人數22人,其中有3人的家人也確診。潘指出,在198人與會的人,確診的都是有參加餐會的,如只有參加會員大會未用餐的目前都未染疫。陳其邁表示,密切接觸者染疫比例衝高,比昨天多26例,其中以餐飲娛樂增加最多,昨為9例,今為26例。這也表示在密切接觸者的部分,餐飲場所是某社團聚會,連續兩天聚會下新增22人確診,其中有3人是家屬,Ct值相對較高,疫調腳步還追得上。陳其邁說,從整個流行曲線來看,前一波是南北移動多,這一次是密切接觸者增加。因有無症狀者在社區內,這些人因為沒病症所以不知道自己感染,也造成確診數增加,未來感染源朔源會日益困難。陳其邁強調,大型聚會不容易朔源,包括禁止逐桌敬酒,假如有致詞需求,希望能戴上口罩,這樣相對能預防。「議員等民代問我現在跑攤好不好。」陳其邁說,目前的狀況真的盡量不要跑攤,在疫情期間做好自身保護,相信很多民代都很熱忱,但也要在疫情間相互體諒。今天確診個案足跡表有5張,潘炤穎指出,目前的足跡都是生活化空間,包括火鍋店、炸雞店、音樂餐廳、爭鮮、麵店、漢堡店、哈囉市場、星巴克、補習班、鵝肉店、夜市、體育場和高鐵等。
-
2022-04-14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社交距離APP拚下載數「建立保護網」陳時中籲盡快安裝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昨日表示,若「台灣社交距離APP」用戶達1300萬人,可朝向取消實聯制規畫,指揮官陳時中表示,APP用「大數法則」,希望使用下載者多,較易接收到訊息,達到防疫效果,自己也會從自身做起。針對「台灣社交距離APP」是透過開藍芽和產生隨機ID進行比對,在每個人、每天、接觸的人於一定範圍活動超過二分鐘內,就會收到相關接觸者的比對通知。陳時中列舉,今日上午去立法院時,遇到很多記者訪問,如果我和記者每人都有裝設APP,一旦有人確診,我們全體都會收到通知,而進入答詢會接觸的人同樣也是如此,就可以互相保護。而民眾若去聽上萬人音樂會,如果僅用實聯制與足跡重疊進行比對,縱使有門票可追溯疫調,但花費時間長,還要九宮格匡列、通知,但若是採用社交距離APP,那遠在天邊的人染疫不會影響,坐在隔壁的才會收到通知。陳時中呼籲,希望越多人越好,每個人也要互相自我要求,建立防護網,例如未來要吃飯的餐廳都要裝APP,「我也可以今天就從自己做起,跟人聚餐時提出來下載APP,很快就會有保護自己的效果。」
-
2022-04-12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桃園今+53確診足跡曝光 Costco、環東市場入列
桃園今天新增53例確診,市府公布21處確診者足跡,包括Costco桃園南崁店、大潤發中壢店、中壢環東黃昏市場都入列。市府提醒若曾出入相關場所,應自我健康監測10日。今天公布的公共場所足跡包括全家平鎮振興店、中壢區「7-11柏德門市」、龍潭區「龍潭水電材料行」、內壢火車站、桃園區大有路「cut快剪屋」、中壢區「西緹拉音樂工作室」、Costco桃園南崁店」、蝦皮店到店桃園國強店、大潤發中壢店、大溪區「新資生連鎖藥局康莊店」。龜山區「自由聯盟超市楓樹店」、龜山區「麥當勞林口復興店」、中壢環東黃昏市場、八德區介壽路一段「刺客炭火燒肉」、桃園區「蝦皮店到店桃園中山店」、NOVA資訊廣場中壢店、巧米雞腿大王民族店、桃園區中正路「大國民藥局」、全聯中壢領航門市、中壢區榮民路「裕翔藥局」。
-
2022-04-11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苗栗新增4確診案例 便利商店女店員也染疫
苗栗縣政府今天公布新增4名確診案例,後龍鎮、公館鄉兩例有苗栗市功維敘隧道、客家圓樓及便利商店等處足跡,另兩例居家隔離陰性轉陽性,無公共場所足跡,縣府衛生局開設2處社區篩檢站免費採檢PCR。縣政府衛生局今天凌晨接獲醫院通報2例確診,案號均未出,其中1例居住後龍鎮23歲懷孕4個月婦女,4月5日曾有外縣市確診者足跡重疊,昨天下午自覺有感染風險自購快篩試劑,自行採驗呈現陽性,經送醫採驗PCR陽性確診,她在苗栗市國華路全家便利商店苗栗嘉新店工作,4月6日至8日上午7點到下午3點,4月9日上午9點至下午5點上班。另例公館鄉60歲女性,平時在新竹市上班,昨天下午有流鼻涕、喉嚨痛等症狀,與同住的丈夫自購快篩試劑,自行採驗呈現陽性,送醫採驗PCR陽性確診,足跡包括4月5日下午2點至4點客家圓樓,4月8日晚上8點至9點苗栗市某音樂工作室,晚上9點25分至35分在公館鄉五谷村7-ELEVEN苗谷門市ATM提款,4月9日晚上7點半至9點苗栗市某音樂工作室,4月10日上午7點至9點苗栗市功維敘隧道。此外,新增確診案27957是8個月男嬰,為4月8日公告案26134竹南某國小3年級學童、4月9日公告案26501學童母親的同住家人,第2例1歲4個月女童案27958),與4月8日公告確診案26501為母女,都是居家隔離期間陰性轉陽性個案,並無新增公共足跡及接觸者。衛生局指出,確診案所涉的公共場域,及外縣市確診個案27229於4月4日晚上7點至7點半,在竹南鎮龍江街龍鳳快炒平價海鮮的足跡,都已完成接觸者匡列及採檢、清消,及餐飲業者自主停業,縣府並規畫社區篩檢站,今天下午4點至晚上8點在大千醫院急診室旁及慈祐醫院門口旁,呼籲與確診者足跡重疊的民眾免費篩檢PCR。
-
2022-04-09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又見極樂行程?北市足跡遍佈酒店區 M男模會館、IKON再入列
台北市今天新增95例本土確診個案,衛生局公布Covid-19確診個案24982、25203、26404、26405、26428、26577、26583於台北市公共場域足跡,包括中山區「M男模會館」、金拿督商務會所、泰晶殿黃家養身會館等八大場所;而Ai Night Club、IKON紅洋蔥音樂餐廳、Klash Taipei等夜店也再度上榜。北市衛生局提醒曾造訪與確診者足跡相同場域之民眾,加強自我健康監測,每日定時量測體溫及監測有無疑似症狀,如有發燒、喉嚨痛、咳嗽、流鼻水等呼吸道症狀或腹瀉、嗅味覺異常等症狀,先使用家用快篩採檢,也可至本市7家社區採檢站或醫療機構就醫。
-
2022-04-08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北市本土確診54例 衛生局發布12張海量足跡
台北市政府衛生局今天公布Covid-19確診個案24831、25120、25195、25252、25306、25365、25369、25378、25818於台北市公共場域足跡,包括M男模會館、IKON紅洋蔥音樂餐廳、Klash Taipei夜店、唐吉訶德忠孝新生店等處。北市衛生局提醒曾造訪與確診者足跡相同場域之民眾,加強自我健康監測,每日定時量測體溫及監測有無疑似症狀,如有發燒、喉嚨痛、咳嗽、流鼻水等呼吸道症狀或腹瀉、嗅味覺異常等症狀,先使用家用快篩採檢,也可至本市7家社區採檢站或醫療機構就醫。
-
2022-04-08 活動.健康聚樂部
【元氣一日課】高溫其實比低溫更容易誘發心血管疾病?小心冷熱溫差的極端變化
春天氣溫變化大,一下子豔陽高照如夏天,沒幾天又降到低溫10幾度,提醒注意溫差變化,以免在不知不覺當中誤踩了心血管疾病地雷,面對氣溫下降而導致的溫差大,建議務必要加強身體的保暖,並維持室內的空氣流通,避免門窗完全緊閉,適當補充水分及身體的活動等📢除了注意身體保暖,再教你 6 招,提升心肺耐力|保護血管降三高食物!立即登入學會護心訣竅。你注重健康嗎?還是你有健康意識,但卻不知道如何開始?【元氣網一日課程】聚集最豐富的專家群,告訴你生活健康大小事,並透過一日健康學習表,按照自己的步調輕鬆學,發掘自己不一樣的潛能,成為更好的自己!📢快來元氣網,體驗獨家免費一日健康課程,不受時間地點限制,隨時隨地輕鬆學習!【主題簡介】護心訣竅跟著做 讓心血管變年輕近期有名人因心血管疾病,而導致心肌梗塞、腦中風等,甚至造成無法挽回生命的現象,相當令人惋惜,常見誘發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子普遍缺乏規律的運動習慣,加上喜歡高油、高納、高糖的飲食習慣,導致慢性疾病的發生,建議平常可以多瞭解自己的身體狀況(確認是否有三高或其他疾病等問題),及早發現、及早預防,以降低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專屬你的健康學習表】元氣網提供主題式影音課程、內容,可參考健康學習表自主分配個人生活作息時間,並陸續完成目標,無觀看時間與次數限制。📝目標Get:✅ 完成 2 個自主運動(促進心血管健康,還能提升心肺耐力)。✅ 學會 1 個生活技巧(教你這樣吃,遠離三高危機)。✅ 進行 2 個健腦活動(環境徹底清潔,降低細菌孳生風險)。✅ 閱讀 3 篇健康知識(教你喝水、保溫,遠離心血管疾病)。★完成學習目標後,元氣網還會不定期寄送客製化學習包、優惠訊息電子報給你!★【立即開啟你的一日學習】● 09:00-10:00【運動】活力晨操● 10:00-12:00【活動】居家活動● 12:00-13:00【閱讀】食在美好● 13:00-14:00 午休時光● 14:00-15:00【運動】醒腦運動● 15:00-16:00 下午茶時光● 16:00-18:00【活動】放鬆活動● 18:00-19:00【技巧】食在美好● 19:00-20:00【閱讀】洗澡沐浴● 20:00-21:00【閱讀】一夜好眠● 21:00 準備就寢⏰ 09:00-10:00【運動】活力晨操居家運動 心肺有氧訓練:運動專家 許貴婷👉課程來源:WaCare遠距健康⏰ 10:00-12:00【活動】居家活動浴室髒又臭易長霉!譚敦慈:這2個不衛生的行為先改掉:林口長庚臨床毒物科護理師 譚敦慈⏰ 12:00-13:00【閱讀】食在美好長者高溫外出忘記喝水 專家:嚴重恐致心肌梗塞專家分享,一名八旬有慢性病的老人,近期上午出門運動,因為疏於補充水分,出現胸悶不適症狀,就醫後經診斷發現已產生血栓。台灣老人急重症醫學會理事長葉宏一指出,隨著氣溫升高體表血管擴張,心臟負荷增加,再加上夏天流汗,身體水分蒸發讓血液變得濃稠,容易出現冠狀動脈堵塞,嚴重時恐會導致心肌梗塞,建議天氣熱飲水不足需注意,若有症狀要盡快就醫。👉《點此看全文》高溫下感到胸悶、胸痛、冒冷汗?小心可能是心臟功能出狀況⏰ 13:00-14:00 午休時光⏰ 14:00-15:00【運動】醒腦運動預防中風與有氧訓練:愛迪樂健康促進團隊 職能治療師 林鈺祥👉課程來源:WaCare遠距健康⏰ 15:00-16:00 下午茶時間⏰ 16:00-18:00【活動】聽喜歡的音樂⏰ 18:00-19:00【技巧】食在美好飲食保健,三高飲食注意事項:營養師 張雁雲👉課程來源:WaCare遠距健康⏰ 19:00-20:00【閱讀】洗澡沐浴長照常見問題 如何讓長輩能舒適洗澡?洗個舒服的澡是所有人共同的嚮往,也是安撫疲憊整體的身心最好的方式。但是洗澡對於許多長輩而言,其實是個非常複雜又繁瑣的過程,特別是大腦記憶力退化,或是體力不佳的長輩,每次洗澡可能都是大工程。如何讓長輩能夠舒適的享受洗澡過程,又不會因為時間拖延太久,或是水溫不適合而著涼或燙傷,也需要家屬和專業人士協助。👉《點此看全文》家中長輩無法順利洗澡?中醫師教4招,幫助長輩舒服享受洗澡⏰ 20:00-21:00【閱讀】一夜好眠睡覺放件外套助防心肌梗塞 醫籲防範天冷6疾病風險溫度變化過大,例如太冷或太熱,像是在較冷的浴室洗熱水澡,又或者是洗完澡後從溫暖的浴室回到較冷的房間等,這些情況,年長、三高等慢性疾病者、有心、腦血管疾病史者等風險族群更要注意血管收縮,容易引起心、腦血管疾病的問題。因此防範中風、心肌梗塞等,醫師提醒,平時應做好保暖,除了適度添加衣物外,頸部禦寒也很重要。洗澡前建議先用熱水暖暖浴室再進入然後脫衣;洗澡時先用溫熱水暖暖手腳再沖身體;洗澡後則先穿好衣服再出浴室。睡覺時,也建議放件外套於伸手可及之處,以利夜間上廁所時做好保暖。👉《點此看全文》早晚溫差大,嚴防心血管疾病猝發!醫傳授3技巧,保護好自己⏰ 21:00 ~準備就寢————本課程規劃參考————※運動時間點:根據《什麼時候是好時候:掌握完美時機的科學祕密》一書提及,於在早上運動,可以藉此達到,減重、提振心情、保持習慣、增加力量的效果;而下午到晚上運動,則可避免受傷、發揮最佳表現、略為提高運動快感,因為此時肌肉有彈性,不易受傷,心肺機能也較佳。※居家活動安排:天主教失智老人社會福利中心社工主任陳俊佑指出,2013年法國有大型老人世代研究,追蹤3675位健康長者20年,結果發現,相較於不玩桌遊組,每周至少玩一次桌遊、棋類、牌類等遊戲的玩桌遊組,20年後認知測驗表現較佳、罹患憂鬱症機率較低,罹患失智症的風險降低15%。還有更多健康主題粉絲專頁,歡迎加入了解更多!📍 元氣網📍 失智時空記憶的旅人📍 那些癌症教會我的事📍 全銀運動 | 銀髮族遠距健康
-
2022-04-07 新聞.元氣新聞
國寶歌王文夏因器官衰竭夢中辭世 ,享耆壽94歲!
「國寶歌王」文夏昨晚因器官衰竭,於睡夢中辭世,享耆壽94歲,台灣優質生命協會表示,目前文夏大體在一殯,採基督教儀式,無設置靈堂,告別式日期待訂。文夏本名王瑞河,1928年出生於台南,就讀台南高商二年級(1949年)時創作了第一首台語創作「飄浪之女」,也開始組樂團在台南演出,1956年與台南亞洲唱片合作灌錄唱片,為當時最受歡迎的台語歌手,有寶島歌王之稱。1961年組成文夏四姊妹樂團,也是台灣最早流行樂團,1962年演出台語電影「台北之夜」造成轟動,更開啟隨片登台的演唱熱潮,1962到1972年他先後拍了11部台語電影,文夏也是台灣歌壇有史以來活躍最久的歌手,2017年以90歲高齡在國父紀念館舉辦個唱,曾灌錄超過1200首的台語歌曲,代表歌曲有「媽媽請妳也保重」、「黃昏的故鄉」、「媽媽我也真勇健」、「飄浪之女」、「十八姑娘」、「星星知我心」、「再會呀港都」等,曾於2004年獲文化總會國寶級藝人獎章,2012年獲23屆流行音樂金曲獎特別貢獻獎,2020年獲24屆台北文化獎特別獎。 文夏積極投身公益,更於2019年7月愛傳承關懷演唱會,特別將他精彩人生故事製作音樂歌舞劇「Bunk的音樂首部曲-第一次聽見文夏」,希望將生命歷經大風大浪的毅力鼓勵社會大眾與弱勢社福朋友。
-
2022-04-06 該看哪科.精神.身心
失眠別急著吃藥 行為治療助好睡
睡眠問題是民眾常見的困擾之一,從巿面上充斥著琳瑯滿目的助眠配方、神器可知,國人對於睡眠品質要求的渴望。研究指出,長期睡眠不足,不僅會造成大腦如同罷工無法思考,處理事務的能力降低,累了不知放鬆,倦了不知休息,睡了不知如何成眠,醒了依舊昏昏沉沉,易產生焦慮情緒而陷入痛苦深淵。一般人認為,失眠靠藥物治療就好,但隨著睡眠科學興起,採用非藥物的行為治療,也可以讓睡眠系統發揮最大的作用。所謂「睡眠認知行為方法」,可先建立「睡眠日誌」自我評估表格,內容包含:關燈或上床準備就寢時間、多久入睡、半夜醒來幾次、睡著的時段(打盹或中午小睡)、半夢半醒、主觀睏盹想睡、何時開燈或起床、飲酒、喝有咖啡因飲料、吃藥及運動等,記錄重要活動或事件,並將想睏及睡眠品質用量化分數做主觀的評估。對自己的睡眠有概況瞭解後,就要執行「刺激控制法」做行為調整,也就是重新建立床鋪與睡眠意念的連結,「床鋪只用於睡覺」,切勿在床上看電視、看書、滑手機、想事情等。倘若躺了30分鐘仍無睡意,即須起床離開床鋪及房間,嘗試聽放鬆音樂或放空,待有睡意時再回房躺床,睡不著就離開床鋪。透過睡眠日誌得知自己的總睡眠時數後,接著要訂定起床時間,例如若每天六點起床,則須凌晨零時才能就寢,縱使再怎麼想睡也不能提前去躺床,且務必遵守隔天早上六點一定要起床。此做法是將躺床時間限制在所需的六個小時睡眠時間,白天不能因為沒睡好而補眠,待較好睡後,再逐漸將睡眠時間延長,稱為「睡眠限制法」,持續執行可維持規律的睡眠節奏。若有失眠困擾者,可於平日練習「漸進式肌肉放鬆法」,透過動作逐一讓身體每部分的肌肉先繃緊、再放鬆,遇到緊張焦慮時,可在短時間內將全身肌肉逐漸放鬆,有助於睡前放鬆。民眾對睡眠常有錯誤認知,例如:必須睡足八小時否則會有高血壓、幾晚沒睡擔心會中風、多日沒睡好假日需補眠、睡不著也不敢吃安眠藥等。其實,建立正確睡眠衛生習慣,白天有適當的日曬及運動,練習放鬆技巧紓壓,持續進行睡眠認知行為方法,避免讓睡眠成為一個壓力源,可讓睡眠變得有效率,可能改善失眠狀況,提高生活品質。
-
2022-04-05 養生.人生智慧
房產、財產都分配了,那你的數位遺產想交給誰?
蘋果公司推送的新系統有一個新功能,可以讓你留下數位遺產:你可以指定5個數位遺產聯繫人,在你去世後,他們可以進入你的蘋果帳號。這些數位遺產聯繫人可以是你信任的朋友或家人,他們可以看到你iCloud裡的大部分資訊,如照片、備忘錄、郵件、通訊錄、日記、提醒事項、通話記錄、文件、健康資料、語音備忘錄、瀏覽器收藏夾和閱讀列表、雲備份,但不包括購買的書籍、音樂、影片,付款資訊、儲存在鑰匙串中的資訊,如互聯網帳號、信用卡卡號。其實谷歌和臉書早已有類似的功能了,用戶去世後,允許親友查看他的帳號,而蘋果公司的此項功能實現過程很漫長,需要法院的許可。伊安‧卡羅爾在2011年出版的《你的數位來世》一書中說,2004年,一位美國士兵陣亡後,家人要求查看他的郵件,雅虎公司不答應,說他們的條款裡約定了帳號不可以轉讓,哪怕是轉給家人。後來法院下達了命令,雅虎才把這些郵件複製後交給了其家人,一共刻了3張CD、裝滿了3個文件盒。很多人對數位遺產抱著無所謂的態度,因為它看不見,而且我們每時每刻都在生產、添加,數量太大,就顯得沒什麼價值了,有的自己都羞於回顧。數位化的東西更新快,過時得也快,人們根本來不及往回看。以前,人去世後留下的東西一般來說都是有形的,如房產、照片、生活用品。但現在我們的很多生活都是用電子設備、透過網路來記錄的,比如存照片、寫郵件,在微信朋友圈更新相當於記日記,發微博然後有人評論、轉發,還有叫計程車、購物、匯款…要想讓別人瞭解你,讓別人記得你,知道你活過,無非是讓別人知道你的行為和喜好,你去過哪裡,寫過什麼。而這些都被網路記錄了下來:你的微博關注什麼帳號,你喜歡看什麼電影、聽什麼音樂、買什麼品牌的東西,你就是什麼樣的人。如果想讓你的後人瞭解你、記住你,除了看你的照片,他們還可以看你的筆記,瞭解你經常跟哪些人聯繫。物質遺產和數位遺產差別很大。首先,物質遺產有的很脆弱,有的卻能保存幾百年,數位遺產既很脆弱(很容易被刪除),又很頑強(保存得當的話可以永存);物質遺產是唯一的,數位遺產卻可以無限複製、為許多人所有;物質遺產占據物理空間,數量大的話管理起來很費勁,數位遺產則不需要多少物理空間,但數量可能極大。你留下的資料或許能讓你獲得「永生」,後人不但能看到你的照片,甚至還可以跟「你」互動。透過分析你的郵件、微博和微信朋友圈,就可以知道你對各種問題和事情所持的想法和觀點。你的博客和筆記透露了你的語氣和常用辭彙,照片和影片中有你的相貌和動作,在社交媒體上的簡介和郵件透露了你的社會關係。卡內基梅隆大學的研究者開發了一種合成訪談,使用歷史人物比如林肯的作品,可以創建一個虛擬的林肯問答。讓遺產聯繫人可以進入你的帳號很有必要。首先,在一個人去世後,很多網路服務商並不知道他已經去世了,還在向他推送東西,這會讓他的親友很難過。影片網站還在向他收費,推薦他愛看的電影,郵箱還在接收郵件…其次,網路雖然容量大,但很多網路公司沒幾年就倒閉了。各類通信軟體上的聊天記錄、博客網上的博客、一些音樂應用上的歌,甚至一些電子相冊都隨著服務關閉而消失了。即使你及時搬遷、刻錄下來,也不見得能把它們一直保存下來。有時數位形態的東西還不如一本書的生命長,它不在你手裡,什麼時候壞了你也看不見,網路遺產需要及時整理。「油管」每分鐘所有用戶上傳的影片一共長24小時。2010年,谷歌估計,每個用戶每天產生約3MB的資料,按平均壽命75歲計算,終生的產出是88GB。留下的東西越多,後人去查看時越沒有頭緒,所以有人說,也許以後會有一種業務,就是幫人整理數位遺產、數位檔案,這樣數位遺產才能真正傳下去,不然只會被堆在那裡,分不清哪些有意義,哪些沒意義。如果關心你會留下什麼數位遺產,也許你以後使用電子設備時要更加小心,拍得不好的照片請及時刪除,發表評論要謹慎,下載應用前要三思。20世紀50年代,美國社會學家歐文‧戈夫曼在《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現》一書中說,每個人的自我都是一種戲劇性的自我表演,個人在創建自己的身分時是在表演給他人看,會自覺地做印象管理,以便給別人留下好的印象。人的表演分前臺和後臺,前臺是讓觀眾看到並從中獲得特定意義,呈現的是可以被他人接受的形象;在後臺則比較放鬆、不加掩飾。當我們使用電子設備、在網上活動時,我們已經把自己投射到網路空間,而且都被一一記錄下來。到最後你是想只留下前臺形象,還是把後臺形象、完整真實的自己也留下來呢?以前很簡單,一些作家在去世前把自己的書信或書稿燒掉,但現在,你的數位遺產不可能刪乾淨。法國作家沃韋納格說:「所有人生下來都很誠實,死後是個說謊者。」這句話現在大概已經不成立了,因為人去世後一切都瞞不住了。
-
2022-04-04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墾丁台灣祭傳疫情 急喊卡
屏東縣府連兩年在恆春鎮墾丁大灣遊憩區舉辦「台灣祭」音樂活動,今年吸引近四萬人次參加,但因出現確診者足跡,昨天緊急喊卡。屏東縣府發言人鄞鳳蘭說,確診者是廿四歲女性,防疫意識高,雖然最後一天活動因此取消,仍感謝這名確診者迅速反應,為民眾健康築起防護牆。屏東縣政府衛生局疫調指出,案二四三九九是台北市廿四歲女性,她因同辦公室同事確診被匡列,二日接獲公司電話通知時,她已在「台灣祭」現場,馬上徒步到會場附近店家買快篩試劑,檢測陽性,隨即走回民宿打一九二二通報,衛局出動防疫救護車接駁到專責醫院,PCR採檢陽性確診收治。一名從台北南下參加活動黃姓男子說,本來覺得活動剩一天還取消有點掃興,但聽到確診者當下的應變「這個人滿猛的,換做我,可能還會回會場找朋友,商量看怎麼辦」。活動取消,網路一片哀號,有網友自稱剛到墾丁,還有人聲稱還在客運上,接下來不知道怎麼辦?也有網友留言自嘲「舞台改成篩檢站好了」。屏東縣民宿協會理事長林淑敏說,今年「台灣祭」很成功,「好像十年前的春吶又回來了,前一晚墾丁大街人潮爆滿,是這幾年難得一見的盛況。」多數參加者口罩都戴好戴滿。屏東縣府發出近萬封細胞簡訊通知足跡重疊民眾,墾丁大街周邊商店、藥局快篩試劑完售,屏東縣府緊急調度一萬兩千份快篩試劑讓民眾免費索取,並開設醫院篩檢站。恆春三處醫療院所開設的篩檢站都有逾百人排隊等候篩檢,一名台北南下民眾坦言「心理壓力滿大,北返後還是會小心,正考慮是否住防疫旅館幾天,保護家人安全」。台北市藥師公會社區藥局委員會主委王明媛表示,快篩試劑需求量暴增,但連假廠商休假,許多庫存都賣光,只能等連假過後再說。
-
2022-04-04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台北市一女連兩天參加台灣祭 墾丁大街足跡去過這些地方
屏東縣昨天接獲台北市女確診者案24399,在4月1、2日到恆春旅遊,並進入台灣祭音樂現場,縣府今下午公布在屏東縣恆春的相關足跡,縣府也送近萬封細胞簡訊通知足跡重疊民眾,現場也準備1萬2千份快篩試劑給民眾免費索取。屏東府指出,根據衛生局疫調顯示,北市案號「24399」4月1日從台北搭高鐵到高雄新左營站後,與友人共乘9人座計程車入住屏東墾丁山水心旅棧,晚間步行至台灣祭會場參加活動,並在墾丁大街購物。2日又再次到台灣祭會場,傍晚接獲位於台北市服務公司通知,同辦公室有人確診,她自行購買快篩劑檢測呈陽性反應,通知1922,屏東縣衛生局派防疫專責救護車送醫,經PCR檢測陽性確診後收治,目前該案匡列接觸友人、商家共30人安排採檢,都是陰性。縣長潘孟安說,今天下午3時台灣祭服務台發放快篩試劑,現場秩序良好,請來過台灣祭活動的朋友務必戴口罩,做好自我健康監測,有任何異常狀況務必跟縣生局連繫,他並呼籲尚未施打的民眾盡快至疫苗速打站施打疫苗,提升自我保護力,做好防疫不恐慌。縣府指出,台灣祭4月1日、2日入場,皆有落實實聯制、戴口罩、量測體溫以及手部消毒,墾丁大街連假也強化防疫措施,啟動人車分流管制、進入實聯制、戴口罩,啟動高規格防疫。
-
2022-04-04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超機警確診者就是她!讓台灣祭喊卡
屏東縣府連兩年在恆春鎮墾丁大灣遊憩區舉辦「台灣祭」音樂活動,今年活動吸引上萬民眾參加,卻因出現確診者足跡緊急喊卡。屏東縣府發言人鄞鳳蘭說,這名編號案「24399」的確診者防疫意識相當高,雖然3天活動因此取消無法畫下圓滿句點,但很感謝她機警迅速反應,形同為民眾健康築起防護牆。根據縣府疫調,案「24399」是因同辦公室同事確診而被匡列,她接獲電話通知時,人已在「台灣祭」活動會場,馬上自行徒步到會場附近的店家購買快篩試劑,因檢測結果是陽性,她馬上走回投宿的旅館,並打1922通報。相關單位一接獲通知,馬上出動防疫救護車,專車接駁到專責醫院,經PCR採檢陽性確診收治。鄞鳳蘭說,這位民眾的防疫意識真的很高,接獲電話通知後僅進行必要的移動,自行快篩呈陽性後馬上返回住宿地點,也沒在不特定地點停留駐足。她在最短時間內做出正確反應,雖然音樂活動最後因此喊卡,但也等同為所有參與者搭起防護牆。一位從台北南下參加活動的黃姓民眾說,本來覺得活動只剩一天還取消,有點掃興,但聽到確診者的反應時間及過程「也覺得這個人滿猛的,如果是我,可能還會回會場找同行朋友,商量看要怎麼辦,事情會越搞越大。」
-
2022-04-03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疫情燒進立院!廖國棟2助理確診 陳時中:要求匡列、國會不停開
新冠肺炎本土疫情再度爆發,連立委廖國棟辦公室也傳出有助理確診。但對於國會是否停開,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現在不到把立院停掉的時候,看匡列隔離有必要,會要求地方政府做一些匡列。而屏東縣府在墾丁舉辦「台灣祭」音樂活動,4月2日晚間因一名北部遊客PCR檢測陽性確診,3日一早宣布「台灣祭」活動取消,並發出簡訊通知曾到場的民眾,請收到簡訊者就近去做篩檢。不過對於其他大型活動是否需要暫緩,陳時中表示,相關密切接觸者要積極匡列,接下來則是觀察是否有新增確診者。正常生活下的防疫就是不會因為一兩個確診者就停下大型活動,但如果有症狀或曾與確診接觸,民眾就要自己進行快篩或PCR檢驗。他進一步表示,不會因為演唱會等大型活動有一個觀眾染疫就停辦,「停也沒用因為已發生」,發生後如何自主防疫才是重要的,但如果工作人員大量染疫就要換工作人員或停辦。不過相較於之前五月天舉辦演唱會啟動天網,從4月1日一連舉辦12場的張惠妹ASMR演唱會則不會啟動天網,外界質疑指揮中心為何有此轉變。陳時中表示,上次活動就因現場監控而有過度使用的疑慮,與法務單位研究結果是只要居家電子圍籬做好也可防止,因此這次不採用這樣的措施。至於違規者則有地方開罰,只要離開處所就會紀錄。而有媒體詢問,近期社區的源頭是否來自境外,陳時中則表示,每個案例追蹤到最後,終究是從國外入境,不論是航空、海運或偷渡,目前不認為是從食物或冷凍品包裝等帶進病毒。高度懷疑是偷渡客,因為其他管道入境會被檢驗,可能性相對降低。
-
2022-04-03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墾丁台灣祭湧3萬人次北部1遊客確診 屏縣發近萬通細胞簡訊
屏東縣府清明連假4月1日到3日舉辦「台灣祭」音樂活動,2日晚間一名北部遊客PCR檢測陽性確診,屏東縣府漏夜緊急研議,今天宣布活動取消。台灣祭昨湧入逾3萬人潮,縣府目前匡列238人自主健康管理,發近萬通細胞簡訊,提醒收到簡訊者就近做篩檢,縣府同步展開疫調,縣長潘孟安預計下午召開直播記者會說明。屏東縣府在恆春大灣舉行「台灣祭」從4月1日到3日,全程免費入場,主辦單位在2日晚間接獲通知,一名台北市民到屏東參加活動,因其在台北市服務公司通知同辦公室有人確診,這名遊客自行快篩發現陽性,縣府衛生局派防疫專責救護車送醫,經PCR檢測陽性確診收治。縣府衛生局表示,目前相關疫調都持續進行中,匡列238人自主健康管理,發出近萬通細胞簡訊,有些是由代表人掃實聯制,也會提醒同行者要前往篩檢。縣府指出,該名遊客4月1日晚間及2日都在台灣祭活動現場,縣府團隊緊急研議,決定3日台灣祭最後一天的活動停辦。縣府在恆春大灣舉辦台灣祭,有四個舞台區,主舞台、副舞台、外舞台與DJ舞台,2日歌手張震嶽壓軸演出,3日預計演出的歌手玖壹壹、滅火器等,因發生確診疫情,3日活動取消。屏東縣府表示,為大家的安全,忍痛停止活動,收到簡訊通知的民眾請務必前往篩檢,同時也請加強自我健康監測,如有上呼吸道、腹瀉、嗅覺異常等症狀請盡速就醫。
-
2022-04-03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北部1遊客確診 屏縣府:墾丁台灣祭活動停辦
屏東縣府在屏東縣恆春半島舉辦「台灣祭」音樂活動,2日晚間因一名北部遊客PCR檢測陽性確診,屏東縣政府漏夜緊急研議,3日一早宣布「台灣祭」最後一天4月3日活動取消,屏東縣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將會發出簡訊通知曾到場的民眾,請收到簡訊者就近去做篩檢。縣府指出,「台灣祭」在4月1日至3日在恆春大灣登場,主辦單位2日晚間接獲通知,一名北部遊客南下參加活動,因其位在台北市服務公司通知同辦公室有人確診,自行快篩陽性後,由屏東縣衛生局派防疫專責救護車送醫,經PCR檢測陽性確診收治。該名遊客4月1日晚間及2日都在台灣祭活動現場,縣府團隊緊急研議,3日台灣祭最後一天的活動停辦。縣府表示,為了大家的安全,忍痛決定停止活動,收到簡訊通知的民眾請務必前往篩檢,同時也請加強自我健康監測,如有上呼吸道、腹瀉、嗅覺異常等症狀請盡速就醫。
-
2022-04-03 養生.人生智慧
面對摯愛離世,該怎麼走出悲慟?朱全斌:放慢腳步釐清生命的意義,找回自我真實樣貌
面對摯愛離世,悲慟之餘,我們還有什麼選擇?每個人的傷心都是獨一無二的,也都在大慟之後經驗另一種「開始」—像小嬰兒一樣,學習邁出第一步、學習如何說話、學習怎樣哭泣、學習重新信任,學習與悲傷共存之餘也能有勇氣重新生活。在4月「大慟之後」的系列報導裡,希望您除了感受到傷痛,也能看見盼望。採訪朱全斌那天3月3日,是已逝作家韓良露的忌日。7年了,當初的朱全斌沒有想到,妻子離世後,有一天他也可以走過悲傷,重新感受到生命的喜悅。「你不能修改劇本,但你可以決定這齣劇怎麼演。」朱全斌說,他無法改變韓良露離世的事實,卻為這件事找到了意義。朱全斌和韓良露結縭30年,他們膝下無子,對美食、藝文有同樣的熱愛,是彼此最好的知己、旅伴、飯友,也是生命共同體。2015年,57歲的韓良露病逝,朱全斌驟失所依。失去摯愛 以為再也無法開心韓良露離世後,朱全斌超過3個月的時間了無生趣,他不開電視不看報紙,對世界上發生的事都沒有興趣,他以為這輩子再也不可能開心起來。因為思念愛妻,有1年多的時間,朱全斌透過各種方式想要得到韓良露的境況,他請靈媒諮商、找人算命。慢慢地,他試著讓自己的生活回到正軌:教書、開會、為韓良露遺作擬定出版計畫。朱全斌如實面對這個傷痛,他不逃避、不壓抑傷心,他願意向友人傾吐心情,也不避諱在學生面前哭泣,過程中不排斥任何方法與陪伴。但喪偶的哀傷比他想像得更難以捉摸。在重整自我的同時,身體卻出現許多警訊—半年內瘦了7公斤、椎間盤突出,甚至不良於行,有將近4個月時間都在檢查治療。還好,陪伴韓良露臨終時的無助感,讓朱全斌重拾了兒時排解寂寞的方法:書寫。這7年,書寫讓他面對內在情緒,得到了安慰與陪伴。悲傷共感 透過書寫走過傷痛韓良露臨終時,朱全斌就在病床邊記錄所有細節,那時文字是一種安靜的陪伴。她離開後,朱全斌繼續寫,將心情寫在臉書上,對他來說,當傷感化成文字按下「發布」的那一刻,那些心情就不再只屬於自己,他從留言與私訊中得到鼓勵,獲得許多人的陪伴。另一方面,這些文字也安慰了許多失親者。朱全斌在韓良露離開1年後出版思念之作《當愛比遺忘還長》、3年後又有告別之書《謝謝妳跟我說再見》。年輕的T女士那時剛失去先生,在第一本書新書發表會時坐在聽眾席,不停地落淚,後來她和朱全斌陸續通了幾次訊息互相打氣、彼此勉勵,看到有幫助的書籍和電影,也會介紹給對方。第二本書新書發表時,T也來了,仍然不捨先生的離去,但已經沒有止不住的淚水了。有許多人像T女士這樣,因為失去摯愛而感受分離痛苦的人,在朱全斌的文字裡相聚、療傷,讓朱全斌知道自己的悲傷並不孤獨,世上有許多相同處境的人,書寫成了陪伴彼此的歷程。朱全斌說,過去人生展開新學習或新嘗試都是因為韓良露的鼓勵—韓良露希望他為她的書畫插畫,他便有了插畫作品;主持廣播節目也是韓良露建議的;一起出遊就跟著韓良露安排的行程;連每次的朋友聚會他都安於當一個沉默者、傾聽者。放慢腳步 謝謝愛妻留下禮物韓良露的離開,讓朱全斌打開了覺知,刻意放慢腳步,想釐清生命的意義。朱全斌愈來愈懂得表達自己、真實做自己,他享受朋友聚會並暢所欲言、寫了3本書、成立了南瓜出版社整理韓良露的占星學說。朱全斌終於理解,每個靈魂都有要修習的課程,韓良露課修完了先離開,他留在世上這7年也修了人生不少課。現在朱全斌想起韓良露,感激之心取代了不捨與傷心,他謝謝韓良露的愛,也謝謝韓良露留下的禮物,讓他完成人生未了課程。60歲後 做自己喜歡的事「為什麼不再找個伴?」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有人問。朱全斌說,一個人過有一個人過的好、兩個人過有兩個人過的好,「兩個人最好的時光我過過了,現在要學習過一個人的好時光。」許多女性都可以在配偶去世後快樂地獨立生活,但男性喪偶後,不是馬上再娶投入另一段關係,就是不久後也跟著離世。「我想活出這樣的典範,過真正獨立的生活。」其實30歲之前,還未與韓良露結縭的朱全斌,也是一個人生活。「但不一樣。」他說,年輕時對生命迷惘、不夠了解自己、太在乎別人眼光,常用別人的標準審視自己;那時的孤獨是寂寞的。但60歲之後,歲月淬鍊之下的他更有耐心,對自我有了解、有認可,生命的自在與美好不需要外求,朋友熱鬧相聚很快樂,一人安靜發呆聽音樂也感到幸福。相較於30歲以前的朱全斌,他更能享受一個人,能體驗孤獨的美好,一點都不感到寂寞。2020年,朱全斌自台藝大傳播學院院長一職退休後,每周上兩堂線上法文課、兩堂教練體能課、一堂畫畫課、錄一集廣播節目,每兩周交一篇報紙專欄,還有每周都至少有一次的朋友聚會,「很忙碌,但都不是基於責任,而是做真正喜愛的事。」「和韓良露一起時,我是精神上不獨立的人,心情上很依賴她。」韓良露離開後,朱全斌擁有大量獨處時間,在哀傷與失落中,一步步地重新拼湊摸索,找回自我真實樣貌。學會在沒有韓良露的人生中好好活著。
-
2022-04-02 養生.人生智慧
「結婚可以,不想要小孩!」歷經被劈腿、結婚觀念不同...蔡依林:還是期待可以讓我幼稚的人
出道已滿23年的蔡依林,憑藉其在歌唱及舞蹈的功力,在台灣奠定了天后的地位。不過讓蔡依林成為台灣人心目中天后的原因,並不只因她帶給觀眾的精彩表演,更多的,是一種專屬於蔡依林的「精神」。「我知道你很難過...」1999年,一個清亮的嗓音出現在電視上,席捲了台灣音樂圈,這道嗓音的主人就是蔡依林。不同於一般新人需要時間建立市場接受度以及觀眾好感度,蔡依林靠第一張專輯《1019》就獲得了巨大的成功,也讓台灣的民眾認識了這位只有19歲、卻蘊藏巨大潛力的小女孩。從「最爛歌手」到天后 靠「就是要做到好」雖然甫出道就贏得高度的聲量,蔡依林卻並沒有順利獲得所有人的認同。2001年,資深音樂製作人林暐哲和創作人陳珊妮曾經共同發布「10大爛歌手名單」,名單第一位就是蔡依林:「雖然蔡依林這張唱片獲選為去年最暢銷專輯之一,但我卻覺得聽完有種被『呼攏』的感覺,也並未感受到她從紐約遊學回來有什麼長足進步。更重要的是,年紀明明未到,卻硬把感情唱得好像她很『了』一樣,實在不是個好現象。」「如果要說『有好歌喉未必能成為好歌星、做出好唱片』,蔡依林正是個典型的例子。」被音樂圈內的專業人士如此批評,讓出道不久的蔡依林信心遭受打擊,再加上又和經紀公司鬧出合約糾紛,接連的災難讓她當時的演藝生涯蒙上一層陰影。不過,這些事並沒有將她擊倒,合約糾紛告一段落後,蔡依林重新出發,發行了對演藝生涯影響最大的一張唱片——《看我七十二變》。這張專輯成為蔡依林轉型的關鍵作品,奠定了她的舞曲風格,更替她獲得年度女歌手唱片銷量第一名的位子。也從這張專輯開始,本來被觀眾嘲笑肢體不協調的蔡依林,開始苦練舞蹈,就算毫無跳舞基礎,甚至同手同腳,她還是咬著牙繼續學習,曾為了練舞一整晚沒睡,隔天清晨又起來拍MV。「就是要做到好」的精神也讓蔡依林從零基礎到現在的台灣舞曲天后地位。做蛋糕做到得獎 任何事都要淋漓盡致「我不能忍受還沒學好就放棄。」許多人都認為蔡依林的爆紅是運氣所致,19歲就被挖掘、第一張專輯就大賣......從出道至今,蔡依林面對挫折的心態:「永不輕言放棄」,或許就不會再如此輕易看待她所獲得的成就,並看見光鮮亮麗的舞台背後,是一次又一次練舞練到磨破腳皮、跌倒再爬起、流淚再擦乾,不斷重複的過程。這樣的精神並不只應用在工作上,蔡依林近年在社群上時常分享自己的休閒生活,其中就包括了烘焙。一般人做蛋糕,大概就是在家裡烤一烤,分給朋友家人一起吃。不過蔡依林就是要超越一般人的程度,她做蛋糕做到飛到英國比賽,還奪下銀牌;更在線上開啟了翻糖蛋糕新品牌。不只如此,最近蔡依林又在社群上分享最新的興趣——親手織衣服。蔡依林就是這樣的一個人,不管學什麼,就是要學到好;做什麼,就是要做到淋漓盡致。三段感情跌跤 卻不放棄找到「那個人」在事業上,蔡依林不斷地創造巔峰,持續引領著台灣音樂走向更高的境界。與此同時,許多人也關心蔡依林的感情生活進展如何?目前42歲的蔡依林,經歷過幾段轟轟烈烈的愛情,最為人之莫過於當初2001年與音樂天王周杰倫在一起,卻遭男方劈腿,「最後一個知道是最恐怖的。」蔡依林過2年後,受主持人訪問才終於鬆口證實當初被劈腿的傷痛,且坦言當初周杰倫當初並沒有道歉,自己也花了1年多才從陰影中走出。在周董之後,蔡依林又與演員彭于晏傳出戀情,兩人雖未親口證實,這段戀情的真實性卻在蔡爸爸口中得到確認。不過經過3年後,兩人戀情告吹,有傳聞道是因為男方公司出手阻撓,加上彭于晏的媽媽對蔡依林似乎也不甚滿意,造就兩人遺憾的結局。近年最轟動的則是和混血男模錦榮的戀情,兩人交往6年看似甜蜜,但雙方收入、地位的差距,都對感情造成不小的壓力,蔡依林工作的忙碌更為兩人相處雪上加霜,錦榮面對媒體曾透露:「每天我都一個人,不敢交朋友,也不敢認識人,我很孤單。」最後一根稻草或許出在於雙方對婚姻的觀念差距過大,蔡依林受訪曾表示:「結婚可以,但是不想要有小孩。」錦榮卻非常想要小孩,同時他也透露結婚3大條件:「婚戒不離手、老婆冠夫姓、夫妻財產共有」,如此傳統的觀念也和蔡依林獨立自主的個性相距甚遠,種種原因導致了兩人最終離散的結果。走過多段刻骨銘心的戀情,被劈腿、不被男方媽媽認同、對結婚觀念不同......這些經驗並沒有讓蔡依林對愛情失望,「我覺得愛情是不分年齡,可以讓大家都幼稚的事情。這也是愛情剛開始美妙的地方,所以我還是很期待可以讓我幼稚的人。」即使被傷過、失望過,她還是沒有停止找尋那個人,可以讓她褪下在眾人面前建立的女王形象,不需要呈現完美的妝容,或是性感的舞步,只求能安心做回一位幼稚的小女孩。延伸閱讀: 還在買一大袋Costco貝果回家吃?它是麵包中最糟的選擇!專家揭:10類麵包中,最健康的原來是「它」
-
2022-04-01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當您失去老伴之後
【編者按】本週邀請三位文學藝術非常有造詣的醫師與音樂家分享他們如何在老、病、死的考驗下撥雲見日。一位精神科教授深信寫出不愉快的經驗有助於症狀的減低,而以自己因為「慢性腦膜下血腫」住院、開刀的經驗,娓娓道出身為病人的各種感受與反思,「化為較有頭緒的故事,讓自己無需怨天尤人」;一位神經科教授在罹患新冠病毒感染之後,在絕對的社交隔離期間心煩氣躁,卻在機緣巧合的網路搜尋,瀏覽各種文藝訊息,緩解心中的不如意,「發現藝術創作欣賞,讓我知道半空,但我選擇熱愛半滿的一面」;一位音樂大師在同為音樂人的終生伴侶過世後,更忙於各種音樂活動,而領悟「內人會希望在她走後,我不因此而沮喪,能夠照樣工作,她尤其會希望,我的餘生能過得有意義,能把所學所知,傳諸後起之秀,用我們累積的生活知識與經驗,進一步造福社會人群。或許這就是失去老伴之後,我們所應省思與實踐的生命旅程」。【醫病平台/寫作有益健康!精神科教授把自身醫病過程化為有頭緒的故事,讓自己無需怨天尤人】【醫病平台/醫病平台/緩解病痛:杯子半滿】「期待白頭偕老的夫妻,終究得須面對一人先走,一人留下來的現實。」這話聽起來很平常,但當事情臨頭時,我們才知道這確是生命旅程中的一大考驗。這種生離死別,即使我們已年過八十,它依然重擊我們的心靈。內人離開我們已四個多月,一開始,我和孩子在急忙處理喪事,幾乎沒暇顧及憂傷,但事情做完後,靜下心來,你才會發覺,你的身邊真的少掉了一個至親的人,尤其當你凝視著她的骨灰罈,孤零零地擺在靈塔上的時候,一些雜亂且未經梳理的思緒,就會一下子湧上心頭。這時我才了解,為何有些未亡人,會把丈夫或妻子的骨灰罈放在家裡,甚至置於自己的床櫃之上。我也曾經想過,要帶著內人骨灰甕,駕車沿海繞台一週,作為兩人一起最後的一趟旅行,但那天的追思行程緊湊,火葬後直接帶到晉塔儀式,這使我預想中,環島同遊的計劃無法實現,最後就改只在日光苑的枯山水管風琴廳堂,舉行了一場莊敬肅穆的緬懷音樂會。回想在內人住院的最後,我跟孩子向醫生說,決定內人不插管,也不進加護病房,這樣在那最終的時刻到來時,我們可以陪伴在她身邊,我跟兒子握著內人腫如壽桃的雙手,感覺到她的手心還是十分溫暖,想著,如果我們一放手,明天她就會被推進在冷凍的冰庫裡,想到這一點,就更難以割捨,甚至慶幸還能多擁有她一天,這是家人的貪戀,致使我們無法感知病人多待一天,她就須要強忍著多少的折磨。而其實我們所祈求的,只是想在這個艱難的時刻,讓內人不覺孤單,尤其在她踏上那擺渡冥河的小舟時,她雙手能有我們扶持,而更俱有安全感。我想到陪伴我們,和支持內人與病魔奮戰的醫護人員,他們能照顧個別的病家,更能構築整個國家的防疫工程。我感佩我們的醫護人員,即使我不叫他們做護國神山,也要說,他們是守護台灣生命力與國力的定海神針。內人離去,留給了我一種寧靜與孤獨的時空,但我似乎有著快速衰老的感覺。這讓我意識到,過去的這段日子,原來不是我在照顧她,而是她在支撐著我。她是真正的強者,這十年來,她與病魔纏鬥,就像羅馬競技場上的勇士(Gladiator),遍體鱗傷,仍然奮戰不懈,從不退怯!而越接近生命終點,她整個人越發祥和,她會感謝醫師,還不時讚美照顧她的護理師說,她們長得很漂亮。女兒從日本趕回來那段時間,我讓她們母女安靜交談。臨別的最後一刻,內人躺在病床上端詳著小女,也是說了一句:「妳長得很美! 」 一個母親讚美女兒也讚美自己。她在逐漸枯萎的生命中,舉目之下一切都是祥和,甚至連她顯現給我們的死亡,都是如此的美好。當一個人失去老伴,就像是你遲緩了一步,看著她搭乘早一台的捷運先走了,在月臺上,我望著她的列車尾燈沒入在黑暗的隧道中,心中難免悵然,但沒關係,下班列車馬上就到,我們會在終點站重逢!但在下一班列車到來之前,你要作的功課還是得要完成。在內人離開我們的前後,我指揮了「臺灣文化協會」百年紀念音樂會的合唱,還有耶誕的音樂會,以及為「單親與未婚媽媽基金會」而唱的慈善歌劇公演,這些我都照常舉行和籌劃。或許有人認為,我是以演出來鎮定心緒和排解憂愁。事實不然。我的結論是:「我認為內人會希望在她走後,我不因此而沮喪,能夠照樣工作,她尤其會希望,我的餘生能過得有意義,能把所學所知,傳諸後起之秀,用我們累積的生活知識與經驗,進一步造福社會人群。或許這就是失去老伴之後,我們所應省思與實踐的生命旅程。」
-
2022-03-30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緩解病痛:杯子半滿
【編者按】本週邀請三位文學藝術非常有造詣的醫師與音樂家分享他們如何在老、病、死的考驗下撥雲見日。一位精神科教授深信寫出不愉快的經驗有助於症狀的減低,而以自己因為「慢性腦膜下血腫」住院、開刀的經驗,娓娓道出身為病人的各種感受與反思,「化為較有頭緒的故事,讓自己無需怨天尤人」;一位神經科教授在罹患新冠病毒感染之後,在絕對的社交隔離期間心煩氣躁,卻在機緣巧合的網路搜尋,瀏覽各種文藝訊息,緩解心中的不如意,「發現藝術創作欣賞,讓我知道半空,但我選擇熱愛半滿的一面」;一位音樂大師在同為音樂人的終生伴侶過世後,更忙於各種音樂活動,而領悟「內人會希望在她走後,我不因此而沮喪,能夠照樣工作,她尤其會希望,我的餘生能過得有意義,能把所學所知,傳諸後起之秀,用我們累積的生活知識與經驗,進一步造福社會人群。或許這就是失去老伴之後,我們所應省思與實踐的生命旅程」。【醫病平台/寫作有益健康!精神科教授把自身醫病過程化為有頭緒的故事,讓自己無需怨天尤人】【醫病平台/醫病平台/當您失去老伴之後】生活就像扭曲的榛枝,彎上彎下,難以預料。病人求治,往往以為醫生能醫好我的病,自己不會有問題。然而,都是人,誰都免不了生老病死。我曾想站在醫生的立場,寫出他們會如何面對病痛生死。但因為答案很簡單,所以就暫擱一邊:「醫生是人,解決方法也是因人而異。」我很幸運,這些年來,每天常離不開醫院,但從來沒住過院。幾十年來,體驗不少病人經歷的悲歡苦樂。自己的一些長期疾患也不算什麼,每天服些藥,和一些病人一樣,不太樂意,但也不掛在心上。冠狀病毒爆發初期,我參與CAIPA籌集個人防護裝備給醫療工作人員,知道他們和在前線作戰的士兵一樣,職責所在,會盡力而為。沒想到自己卻很早就感染到病毒。那時人心惶惶,每天都有那麼多人因冠狀病毒而死。那我也會那樣嗎? (詳見 2020/4/13 醫病平台:我也感染冠狀病毒了!小心,誰都會感染冠狀病毒)好在常和病人討論,瞭解「杯子都是半滿,不是半空」。那麼自己有97%的存活率,又何必執著於3%的死亡可能呢?和大家一樣,絕對的社交隔離期間一久,心很煩!不過也因此有很多時間上互聯網,瀏覽許多現在與過去的記錄。不必親自到圖書館去查,就馬上可以從網絡上得到要找的信息。就像要在機緣巧合(Serendipidy)博客中,我想表達一些意外的機緣。網絡往往帶來許多的驚喜,從古人留下的記錄,我們可以知道他們經歷的病痛不如意, 他們的解讀和應對。例如網絡上我一再看到蘇軾的影子,從蔣勳、意公子、百家講壇等等的視野,體驗出蘇軾種種的不如意、他的超脫、他如何應對。當然他處在不同的時代和環境,跟我們一樣,他不是全部都做得對、處理得好。我也意外的在澳洲網絡上結識蕭耀漢。他用隸書寫宋邵雍詩【人生一世吟】,讓我得知這一千多年前邵雍寫下的規勸:「如何不喜歡, 強自生憔悴。」讓我們開解。從這個角度來看,冠狀病毒的社交隔離也是個變相的祝福,所以心就能不煩而高興。看到的不如意事,經年累積越來越多。例如「今天如果在烏克蘭,我會怎樣?」我參寫過幾篇親身體驗及解除了的動物逆境,如「 一隻小土撥鼠緊依在泳池的浮標上,命在旦夕。」 「紅千層花樹的葉叢裡有隻被線困綁著的小鳥在哀叫。」有時,真的身不由己,不能預料何時會處在「錯誤的地點,錯誤的時間。」但是,「每個人,不同時候都可能會有不同的網把我們從不同的困境救出來。這些網,可大可小。有時是父母,朋友,或者是老師的教導、鼓勵。有時很巧,像我這片網,適時的給土撥鼠一臂之力。網有時只是一句話、一個手勢。施(安全)網的人也許無心,受益的,也不一定知道……」這幾篇被歐銀釧在「天人菊寫作班」引用,想不到竟得到學員們的共鳴。常常在自己不如意的時候,想到上面那些,心情就能開解。「那麼大的事,都能解決。我這點算得怎麼?讓我好好去面對吧!」我越來越喜歡讀紐約時報上的訃告,知道某人如何過他、她的一生,如何渡過許許多多的考驗。他們能,那麼,我們也能。友人要我寫下如何以藝術創作與欣賞來緩解心中的不如意。這是個艱難但也簡單的題目。網絡上都是緩解我心的例子:用正向的解讀,杯子都是半滿,榛枝扭曲都是向上的。不如意,是給我們解決困難的考驗。不是嗎?「不經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事情都是「橫看成嶺側成峰」。「當代醫學的傳奇」不就是運範所謂的「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嗎?我們身邊都有大大小小的美好,又何必因為執著於瑕疵,就視而不見呢?藝術創作欣賞,讓我知道半空,但我選擇熱愛半滿的一面。
-
2022-03-28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寫作有益健康!精神科教授把自身醫病過程化為有頭緒的故事,讓自己無需怨天尤人
【編者按】本週邀請三位文學藝術非常有造詣的醫師與音樂家分享他們如何在老、病、死的考驗下撥雲見日。一位精神科教授深信寫出不愉快的經驗有助於症狀的減低,而以自己因為「慢性腦膜下血腫」住院、開刀的經驗,娓娓道出身為病人的各種感受與反思,「化為較有頭緒的故事,讓自己無需怨天尤人」;一位神經科教授在罹患新冠病毒感染之後,在絕對的社交隔離期間心煩氣躁,卻在機緣巧合的網路搜尋,瀏覽各種文藝訊息,緩解心中的不如意,「發現藝術創作欣賞,讓我知道半空,但我選擇熱愛半滿的一面」;一位音樂大師在同為音樂人的終生伴侶過世後,更忙於各種音樂活動,而領悟「內人會希望在她走後,我不因此而沮喪,能夠照樣工作,她尤其會希望,我的餘生能過得有意義,能把所學所知,傳諸後起之秀,用我們累積的生活知識與經驗,進一步造福社會人群。或許這就是失去老伴之後,我們所應省思與實踐的生命旅程」。【醫病平台/醫病平台/當您失去老伴之後】【醫病平台/醫病平台/緩解病痛:杯子半滿】三十多年前我曾應洛杉磯台美人筆會之請,討論「為什麼寫作有益健康」。書寫無關名利,而是個人因應人生不時需要面對的種種挫折時的有效工具。孟子說:「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幾希」。但這「幾希」之中,最重要的,還並不只是他老人家念茲在茲的「仁義」,而是不分賢愚都時時掛在心頭的「為什麼」。這個疑問,在諸事平順時,或許還不常浮現,一旦面對危機,就無由逃避。為了試圖回答這個看似單純的問題,我們不得不去追朔事情的來龍去脈,整理頭緒,釐清因果關係。如果因此而能編織出一個有頭有尾的故事,我們也就比較能覺得安心,覺得不管世事如何紛擾雜亂、許多發生在我們周遭,或我們身上,出乎意料的災難、病痛,或都事出有因,我們到底還是活在一個理應有其秩序的世界。也正因如此,我們的先人,無分歐亞美澳,都遺留下無數的敘事性的石洞壁畫,詩歌、戲曲、神話。我們從來都愛聽故事、愛說故事、需要故事。這也許就是為什麼古人發明文字吧。有了文字,故事就更可以代代相傳、四向傳播,「傳道解惑」、安頓人心。面對困難與不安,不知何以應付時,如果能夠把心裡的感覺、思緒講出來、寫出來,一方面可以與人分享而比較不覺孤單無助,同時也由此有機會去比較客觀地評估情況,既不逃避,也不過度反應。除此之外,寫作(與其他類似的表達方式)也可能對身體的生理功能有直接的影響。近年許多研究顯示,高血壓、氣喘、關節炎等等問題的患者,在寫出他們過去任何不愉快的經驗後,症狀往往明顯減低。其他學者也發現,大一新生如有機會在課堂上寫出他們任何痛苦的回憶,他們的免疫力會明顯提升,此後一年因傷風感冒等而就醫的次數也跟著減少。寫到這裡,我想不妨分享我最近因「慢性腦膜下血腫」住院的經歷。幸而「死裡逃生」,沒想到出院後急著要做的,就是要把這次生病與住院的經歷寫下來。寫完重讀,發現這短文的確與「為什麼」有關。回頭細想,這場「橫禍」的源頭,應是住院十星期前半夜在浴室跌倒撞到頭,而之所以會跌倒,則應與長期失眠而多吃了安眠藥有關。如今痛定思痛、「亡羊補牢」,唯有痛下決心,尊重大腦的韻律脾性,不再走捷徑把它(祂?)當成可以隨意開關的機器。至於撞在左邊為什麼血腫卻在右邊,就只有歸諸機率,同時也感謝腦膜上下那麼多血管都撐住了,只裂開一個地方。雖然前此因爲置換髖關節、修補疝氣、盲腸炎等,曾與醫院打過交道,大抵時間短暫,又因早有心理準備,並沒有太大的影響。此次事出突然,幾天之內,經歷急診處、影像攝影、手術房、恢復室、加護病房、一般病房到出院,從不知道問題的根源到等待手術、擔心手術的成敗、擔心開刀的後遺症,每一個環節都可能錯、沒有人能給你確切的解釋,更遑論保證。到此也才暸解,作為一個病患,是如何地無助、無奈。「為什麼還需要導尿管?為什麼全身上下,有這麼多形形色色的管子?為什麼無分晝夜,每小時要被叫醒,查驗『今夕何夕』,我到底知不知道我在哪裡?為何在這裡?」 「手腳會不會麻,有沒有力氣?可以用手指碰自己的鼻子嗎?」作為一個學醫的人,我當然暸解這查驗都是需要的。但是每小時來一次、週而復始,還有入眠的可能嗎?醫院當然不是睡覺休息的地方。可笑的是,大半生與醫療場所打交道的我,直到這時才知道這個道理。加護病房設備齊全,處處是不知名(也看不到)的儀器,交替作響。響聲來時擔心,忽然不響時,更是擔心。「有任何疑問時,儘管叫我們,隨叫隨到」親切的護士如是說。但是呼叫器在哪裡?它早已神不知、鬼不覺地溜下床或躲到被窩裡去了。如果不自覺地離床去找,就馬上驚動大隊人馬。「你絕不能下床!如果再不聽話,我們只好把你綁起來。」這樣的話,我以前也曾對病人說過,沒想到現在應驗在自己身上了。直到快出院時,我才發現床旁不止有呼叫器,還有電視遙控器、電話線及調節病床頭尾高低的控制器。電話除了可與家人通話外,還可以用來點餐。電視遙控器除了用來挑選電視、電影之外,還讓你能找到醫院首頁、種種應用病房設施的資料及與個人的病況及治療應注意的種種資料。「為什麼沒有人告訴我呢?」不過更有可能的是,醫護人員早已善盡告知的職責,不過由於出入院時的慌亂、注意力的不集中及手術後麻醉劑的殘留作用,讓我把這些基本資料都忘得一乾二凈。不過最讓我揪心的則是直到住院的最後一天,我才發現我頭上還有一個管子引流血腫移除後殘存的液體,滴入放在頸旁的液袋。我一時慌張了起來,想像這幾晚睡時壓到這液袋,阻擋引流的可能。這時主刀的神經外科醫生剛好來查房,看了一眼,說「是時候了」,一瞬間就把管子拔了出來。既然專家認為這引流管已經善盡其功能,我也就不再需要去擔心它了。手術後至今已四個多月,沒有再出現症狀,應不致再出血。逃過一劫、驚魂甫定,急著要把罹病及治療的始末書寫出來,應有助於把這場無端的「災難」化為較有頭緒的故事,讓自己無需「怨天尤人」,也讓許多關心我的親人友人,不至於太為我擔心。
-
2022-03-25 新聞.元氣新聞
丘丘合唱團邱晨肝硬化病逝 金智娟慟:感謝留下美好
丘丘合唱團團長兼吉他手邱晨(邱憲榮)今天下午因肝硬化病逝台中沙鹿光田醫院,享壽72歲。邱晨於1981年成立了台灣第一個搖滾樂團「丘丘合唱團」,並找來金智娟(娃娃)擔任主唱,並於隔年推出首張專輯「丘丘合唱團-就在今夜」,專輯推出後迅速紅遍大街小巷,後來因為酬勞分配的原因心生嫌隙,僅成立3年就於1984年解散,但他仍持續創作,擔任過幾次金曲評審,也關心社會運動,今年也回歸母語,投入客家音樂的創作。不料今晚傳出他下午因肝硬化的關係病逝於台中沙鹿的一家醫院,享壽72歲,太太透過友人證實死訊,當年丘丘合唱團的主唱娃娃經紀人透露她在傍晚6點多聽到噩耗、心裡很難過,對邱晨老師充滿感激,也謝謝他把這麼多美好的音樂留給大家,據悉他們已經很多年沒有聯絡,但仍表示:「希望他好走,請家人們節哀。」
-
2022-03-18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自閉症是神經發展多樣性的表現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自閉症」。一位特教老師分享自己如何照顧兩位自閉症子女的經驗與期待;一位自閉症孩子的母親分享自己與一些家長共同組成病人團體,開啟與公部門斡旋的的各種心得;台大醫院宋維村醫師以多年研究、教學與照護這種病人的經驗,寫出這篇幫忙社會大眾以及醫療團隊更了解「自閉症」的文章。希望他們的共同努力,可以使促使社會大眾更了解過去以為「可望不可即」的「星星兒」,並給予支持。【延伸閱讀:醫病平台/一個特教媽與兩個自閉症孩子的故事】【延伸閱讀:醫病平台/回首四十載與命運拔河的歲月,展望未來自閉兒被關注的社會】自閉症是神經系統發展障礙的疾病,呈現人際互動和相互溝通的缺損,以及狹窄、侷限、刻板的行為、動作或興趣等症狀,譬如,眼睛不看人、沒有聽力障礙,但叫他沒有反應、語言發展遲緩、仿說別人的話、你我代名詞反轉(如,給我說成給你),不喜歡和人互動但極度偏好某些物品或符號,用獨特的方式玩玩具、不會扮家家酒等,都是幼兒時期常見的現象。神經系統發展的問題大多是胎兒期就存在,在成長過程逐漸表現出來,或者在成長過程受到環境的影響出現症狀,或環境的要求增加,出現功能的缺損。神經系統的障礙可能繼續存在,因而自閉症的症狀可能持續終身。自閉症也常併發其他的發展障礙,譬如智能障礙、動作障礙、過動症、焦慮症、憂鬱症、土瑞症等神經精神疾病。因此,各年齡的自閉症患者,常因功能缺損和奇怪的行為,被另眼看待、覇凌、孤立,在求學、工作和生活上,承受很大的壓力和困擾;他們的父母,常因為自閉症子女受到他人的誤解和汙名化,努力要求大眾正確認識自閉症,爭取符合自閉症者的需要的制度和福利,譬如早期療育、特殊教育、職業技能培訓和就業輔導、生活輔導和必要的居住安置、長期照護等。2011年蔡文哲醫師追蹤了61位我在1987至1995診治的典型自閉症個案,追蹤時平均24歲。追蹤時他們的綜合能力,歸類為功能不良,即沒有語言或只有少數單字、完全要人照顧或有部分在家生活自理能力的,佔50%;歸類為功能尚可,即可以完全自理生活、會使用句子,但仍有仿說等怪異語言溝通方式、能在熟悉的社區活動、可以從事簡單工作的,佔25%;歸類為功能良好,即能與人語言相互溝通、在社區獨立生活,具有如同一般人工作能力的,佔25%。這61人,36%有工作經驗,以非技術性的工作為主,但能持續有工作的只有個位數;62%沒有朋友;都沒有結婚;只有1人是在外工作自己獨立生活,90%住在家裡,其中一部分可以獨立生活,已有5位住在養護機構或精神科慢性病房。這個資料告訴我們,自閉症者到成年期的個別差異很大,從完全不能獨立生活要人照顧,到完全可以獨立生活和一般人無異。因此在討論自閉症者的需要時,要考慮從最多需要的到最少需要的,以及是否合併情緒行為問題和神經精神疾病。上述資料也驗證了自閉症障礙的嚴重性和持續性,只有極少數可以自己完全獨立工作和生活。我在這裡要討論的是有工作能力和工作經驗的22人,為什麼有持續穩定工作的只有個位數?進一步分析,他們不能持續工作的原因很多,包括工作督導者不知道如何分配適當的工作,使自閉症者的能力和工作的性質不符,讓自閉症者感到工作太難無法完成而挫折,或工作太簡單沒有成就感;工作的環境太吵雜,聽覺敏感或要求環境整齊有序的自閉症者無法忍受;大部分自閉症者對不喜歡的事情,不會表達自己的意願和情緒,到忍不住時爆發出來,讓同仁不能理解甚至害怕;同仁不瞭解自閉症,不知道如何和自閉症者相處,把自閉症者看成怪人,避開或是加以隔離排斥;有的同仁注意到自閉症者不會計較,一定會完成分配的工作,而把自己不喜歡做的或大量工作分配給自閉症者,欺負自閉症者。這些不利於自閉症者持續工作的因素,其實都可以解決的。我們大都以「一般人」的角度看功能障礙者的「缺損行為」,希望障礙者的缺損行為可以「正常化」,譬如一般人看到聽力障礙者在學習和社區活動的困難,希望醫學進步,以人工電子耳、助聽器等,使其聽力正常得和一般人一樣。自閉症也一樣,父母希望透過各種方法幫助孩子達成正常化的目標;醫療研究者努力地從遺傳、基因、神經系統、生化免疫系統鑽研自閉症的成因,希望能發展有效的治療方法和預防措施;治療師也想盡可能的辦法,包括各種早期療育、特殊教育和生物、心理、社會、靈性治療,幫助自閉症者正常化。然而,這四十年來,越來越多的自稱是「亞斯」的人(醫學診斷稱為亞斯伯格症、高功能自閉症),站出來說話,主張「人生而平等,我們不應該被特別對待;我們不是不正常,只是生來神經系統發展不同;我們有你們一般人沒有的特長,譬如良好的記憶、符號、空間能力,我們堅持原則。你們看不見我們的特長,只看見我們聽不懂比喻和諷刺的話,不會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等社會性溝通缺損;只說我們社會互動很差、不會建立社會關係;說我們看不懂別人的表情、不瞭解自己的情緒,控制不住情緒,亂發脾氣,亂講話。你們的研究方向錯誤,花那麼多金錢、時間、精力研究自閉症醫學生物學的成因,研究結果到現在都沒有用處,幫不了自閉症者。為什麼你們不研究我們在現實世界的需要?不硏究我們真正需要的政策並落實有用的措施?」這些亞斯的呼籲逐漸被社會聽到,有學者從社會正義和倫理的角度切入予正面回應,認為應將自閉症等神經發展障礙,看作神經發展多樣性(neurodiversity)的表現,人生而有不同的神經系統,發展各異,各有長處和短處,不能用醫學診斷治療模式只關注自閉症者的缺損,應同時關注自閉症者的強項和神經反應,譬如對某些知覺刺激的過份敏感和不敏感,較佳的記憶力但較弱的理解力,視覺符號的能力優於聽覺語言能力等。我們應該尊重神經多樣性表現出來的差異,依個別化的評估結果,發展對個人有利的學習、工作、生活的環境和方式,使他們能以自己的方式學習、工作、生活,就像社會已經普遍接受,對肢體障礙者提供無障礙環境的概念和做法一樣。譬如,若一個孩子不會和人互動溝通,但是有優良的絶對音感和旋律感,我們不應一直只想教他和人對話互動交朋友,要他克服人際互動的缺損,希望使他具有一般人的社會溝通互動,成為「正常人」,而應該以他在音樂的能力,協助他在音樂方面發展,欣賞音樂、演奏樂器,有機會成為演奏、作曲的人,甚至藉著他在音樂的優勢,創造人際關係,或是以其絕對音感,成為最棒的鋼琴調音師。這個觀念,和我多年來在教學和臨床工作,重視自閉者的優勢能力加以發揮和應用,在幫助自閉症者發展不會的能力時,要以自閉症者為中心,用稱讚鼓勵的策略幫助他們學習,這樣的原則是一致的。綜合而言,自閉症是神經多樣性的表現,這個觀念運用到早期療育,就是以兒童為中心,而非治療者為中心的療育策略,順著兒童神經發展的能力和特色,陪伴他協助他發展。到學齡和少年期,依學生的強項和神經反應特色,安排學生為中心的個別化教育計畫,幫助學生學習發展。到成年期,同樣地以自閉症者為中心,依其特色和個人意願,協助他選擇合適的工作培訓、工作場所,協助工作同仁了解他的特色,學習相處的點點滴滴,促進他發揮能力,得到成就感,滿足地生活。至於需要生活和居住協助者,一樣要考慮自閉症者的神經發展特色和特殊需求,安排適性生活的環境,協助自閉症者適應和發展。在研究方面,應優先支持能找出幫助自閉症者有效的療育策略、模式的研究計畫,以推展有實證基礎的早期療育、教育、職訓、就業、生活、居住系統。這是我從事自閉症工作最大的期望。有關自閉症的研究,並不是生物醫學研究(biomedical research)不重要,而是要優先支持循證管理策略研究(evidence-based management strategy research)。
-
2022-03-16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回首四十載與命運拔河的歲月,展望未來自閉兒被關注的社會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自閉症」。一位特教老師分享自己如何照顧兩位自閉症子女的經驗與期待;一位自閉症孩子的母親分享自己與一些家長共同組成病人團體,開啟與公部門斡旋的的各種心得;台大醫院宋維村醫師以多年研究、教學與照護這種病人的經驗,寫出這篇幫忙社會大眾以及醫療團隊更了解「自閉症」的文章。希望他們的共同努力,可以使促使社會大眾更了解過去以為「可望不可即」的「星星兒」,並給予支持。【延伸閱讀:醫病平台/一個特教媽與兩個自閉症孩子的故事】【延伸閱讀:醫病平台/自閉症是神經發展多樣性的表現】1945年中日戰爭結束,稍有能力的家庭想方設法送子接受教育,窮困家庭的優秀青年大都考上免繳學費的師範學校,而有心智障礙或感官障礙者幾乎進不了學校大門,家有障礙者的父母為顧及顏面會盡量隱藏而不被發現,有的甚至用籠子關了起來,有的就任其四處流浪被兒童追逐、戲謔。左鄰右舍偶有人竊竊私語,卻沒人會同情或關心,在當年的價值觀真的是一件不名譽的事。1981年一個先天有障礙的自閉兒闖入我的世界。他的眼睛不看人不理人,無言無語成天沉迷於旋轉的物品,一副與世隔絕的怪樣子,我無法面對一個有障礙的孩子,只能怪天怪地怪自己前世是否造了孽?佛徒說:是「因果報應」公公說:「祈求神明保佑,孩子會變好。」老公說:「大隻雞慢啼。」不管怎麼說我總是心亂如麻,終日以淚洗面,負面的情緒更沾滿了哀傷的心靈,理智告訴我孩子無辜,我也無辜。1983年從醫學寶典看到「早期發現,早期療育,預後良好」的立論依據,才兩歲就送進日托中心接受訓練,天天等待奇蹟出現,但日子一天天過也看不到進展;要駕馭一個小小孩只不過是吃喝拉撒、開口說說話、學學生活本能,但孩子的障礙程度卻難以突破,有天負責的老師建議我北上至台大醫院日間病房,幸運地得到由宋醫師給的一帖良藥:「馬上要一對一的密集訓練。」不到半年光景就看到一線曙光,光只是開口說話的動機,就足以讓家人雀躍不已。俗語說「同病相憐」,這可是一群與命運拔河的家長最好的解藥。1989年我與大高雄地區幾位求助無門的家長組成「高雄市自閉症協進會」,開啟與公部門斡旋的途徑,跟隨宋醫師倡議將自閉症納入「殘障福利法」,並緊跟劉俠女士倡議立法增加社福預算而撬開社會福利大門的經歷。義務教育的普及並未嘉惠身心障礙者,尤其是伴隨情緒障礙的自閉兒。我兒得力於宋醫師的輔導評估可進普通班,在融合的教育環境,費心改變老師的觀念,指引老師如何帶領學生幫助自閉兒。當年的自閉症學生猶如燙手山芋,從普通班丟到特殊班;特殊班丟到啟智學校。家長團體洽借學校場地辦理特殊教育或親職溝通講座時,亦遭學校高層的奚落,對自閉症家庭的不友善,讓自閉症家庭遭受第二次的傷害。老師害怕自閉症學生也是情有可原,高雄市教育局基於實情,特別委託家長團體培訓自閉症種子老師,歷經三個階段後也成立自閉症資源班,教學問題逐漸有解,俟特教法修法納入自閉症類,後來才有普遍的師資。自閉兒的行為模式千奇百怪。椅子沒排好,他會去排整齊或者你翹腳他會走過去把腳扳好,是好意但會嚇到別人;有的會直盯著喜歡的對象傻笑(常常不會分歐巴桑或小姐)引起他人的不舒服,口語表達不足的可能緊貼或依著對方,拉小手或熊抱。還有的聽了廣告詞喜歡上成人紙尿褲,趁機跑進安養中心拿幾塊紙尿褲塞進背包而被當成現行犯處理。前年有位在外工作自閉症青年看到女生亮晶晶的鞋子,因為喜歡而俯身觸摸,當下被懷疑性騷擾,女生就糾眾毆打他。一般人對自閉症者認識不足,無法理解行為背後的意義,而其特殊癖好所衍生的行為問題造成社會事件者屢見不鮮。即便星星兒的世界難以企及,仍不乏經由教育、家庭、社會合力而融合成功的例子。住屏東的小文,剛入學在座位上半分鐘都待不了,普通班老師招架不住,屢次抗議校方的安排,心理處於歇斯底里的狀態,經過團體出面溝通輔導後,老師調整接納的心態,再由專業老師的介入,家長的努力陪伴。小文的轉變讓老師刮目相看,如今小文已是小有名氣的藝術家。自閉症者因先天上大腦神經系統損傷,好像被鎖進了密閉的空間,為了打破那道牆,為人父母者莫不竭盡所能,耗盡財力、物力、精力,堪稱無所不用其極,還經常幻想著,有一天能翻轉命運,可是等啊等啊,無法等到那一天的到來,因而開始未雨綢繆在西元2000年集資成立「星星兒社會福利基金會」,針對自閉症者的成年後的人生,希望孩子未來有尊嚴的過好每一天。三十多年來在倡議路上,見證政府在身心障礙政策上的修正蛻變。從早療評估系統、特殊教育個別化合併融合教育的方向、社會福利多元化服務的安置模式、職訓及就業方案的促進,種種為身心障礙者量身訂造的政策,對障礙者的助益顯而易見,且有目共睹。唯獨對自閉症者特殊障礙特質,尚未發展特別解決方案。近十年來,陸續接觸離開教育體制的成人自閉症者,空有就業能力卻未能融入就業市場,多數還殘存情緒行為困擾而不易被雇主接納;如果與其他身障者相較,自閉症者成功的就業率真是少之又少。職訓局如能有一至二年的職訓課程,針對自閉症特質而設計擘劃,其實會創造有潛能的自閉症者的就業機會。桃園有家科技大廠晉用十多位高功能自閉症者,負責影印機的品管工作,另聘兩位諮商心理師就近輔導,結果為企業創造極佳的業績。有些自閉症者擁有天賦異稟的音樂、繪畫才能,經過家長組織,數十年有家長陪伴的努力學習,已經培養出稍有自食其力的技能,勞政單位應支持以非典型就業的模式,給予支持性就業輔導的人力,但現況是沒有支持系統,無法減輕家長的負擔。一直很納悶為什麼歷經二十幾年從早療、特殊教育、社會福利的雕琢,仍無法讓大部分的自閉症者有更穩定的情緒及具備融入社會的條件,這或許是老師專業工作人員及家長要深入探討的課題。台灣已加入「國際身心障礙權利公約(CRPD)」,公約的目的是要保證身心障礙者跟其他人一樣,有相同的權利。身為家長莫不期待,我們的社會大眾都能秉持平等的人權概念,讓子女能生活在不被歧視的社會。而實際上伴有嚴重情緒行為的自閉症者,在尋找安置機構往往都碰一鼻子灰,所以期許政府正視自閉症及其家庭困境,成立情緒行為中心或中途之家,並投入自閉症相關研究。無論如何,我們期盼社會大眾對這群星星兒有更多的認識、關懷與接納。很多父母真正擔憂的是「自己老了、走了」,孩子還能在社區自由自在的生活嗎?
-
2022-03-14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一個特教媽與兩個自閉症孩子的故事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自閉症」。一位特教老師分享自己如何照顧兩位自閉症子女的經驗與期待;一位自閉症孩子的母親分享自己與一些家長共同組成病人團體,開啟與公部門斡旋的的各種心得;台大醫院宋維村醫師以多年研究、教學與照護這種病人的經驗,寫出這篇幫忙社會大眾以及醫療團隊更了解「自閉症」的文章。希望他們的共同努力,可以使促使社會大眾更了解過去以為「可望不可即」的「星星兒」,並給予支持。【延伸閱讀:醫病平台/回首四十載與命運拔河的歲月,展望未來自閉兒被關注的社會】【延伸閱讀:醫病平台/自閉症是神經發展多樣性的表現】是老天的玩笑,還是巧妙的安排…我是一位資源班老師,同時有兩個被診斷為自閉症類群障礙的孩子。我在孩子出生前,就擔任資源班老師,但卻是在孩子被診斷後,才清楚自閉兒從小的面貌原來是這樣,也因為兩個孩子雖然都是同樣的診斷卻展現完全不同的特質,讓我見識到自閉症的光譜原來真是有這麼多的樣貌。如果說學校的養成教育給了我專業知識,我的孩子無疑給了我最深度的實務訓練,促使我在家長和老師的身分轉換中,更能感同身受,也更有機會為星兒們爭取資源。擁有兩位自閉兒,與其說是老天爺開的玩笑,我更相信是上天巧妙的安排。原來,挑戰是從接受確診事實的那一刻起,才真正開始…「終於可以解釋她為什麼有些怪,也終於可以跟別人解釋她不是故意的……」剛確診時,我的心裡是這麼想的。即使訓練有素的專業理智告訴我,自閉症的特質乃天生,但我依然與一般家長相同地曾擔心著貼標籤的問題,猶豫著是否該辦理身心障礙手冊。但是,這樣的百感交集,無法掩蓋孩子需要療育的事實。即使我的孩子從小展現極佳的語文學習能力,但她對書本比對人有興趣,進到幼兒園便處處顯得格格不入,即使額外帶她到更少人的小團體,試著體驗音樂性、律動性的課程,但女兒從小在團體的經驗似乎就是,從充滿期待,接著不得其門而入,到最後變成想把自己隱藏起來,結果反倒讓她更排斥參與團體。印象中,她大概只對一位從小陪伴她的兒心科職能治療師的課程不排斥,而治療師的細膩觀察和有效建議,還有治療團體家長們的經驗交流,在那段漫長的時間裡,對我而言也具有療癒意義,大概是因為有「共同患難」的友誼和相互支持的力量,令我在面對不同挑戰和困境時,不至於太孤單無助。學不會沒關係,媽媽會一直教你…不同於女兒從小與人生疏、靜默不擅表達情感、動作不協調、觸覺敏感、愛書更甚親人的特質,我的兒子則擁有幾乎相反的特質,所以我從沒想過他可能也是自閉兒,直到他不管是進入幼兒園或是小學,都出現極大的分離焦慮,在開始學習注音和國字時吃足了苦頭,寫作業和考試時會漏字跳行更是家常便飯,身為特教老師的敏感度讓我不禁懷疑,孩子莫非是有注意力問題或是學習障礙?再次帶著孩子看兒心科門診,確診為「自閉特質,注意力缺陷過動症」,意思就是共病(Comorbidity),一個在教育診斷上很難釐清的障別,竟讓我碰上了。因為自閉症的核心缺陷,讓他理解抽象概念有困難,加上注意力問題,所以學習成效更不彰,曾經帶過姐姐的經驗在他身上不太管用,我必須重新思考如何用他能理解的方式教他學習,還記得有一次,上學極挫折的他,看我坐在一旁不斷的想著,要如何拆解生字編一個故事讓他記住,他突然認真問我:「如果明天考試時,我忘記了怎麼辦?」我微笑地說:「沒關係,媽媽會再教你。」他繼續問:「我如果還是記不住怎麼辦?」 「那媽媽就再教你,如果一次不會就教兩次,兩次不會媽媽就教三次。」兒子不滿意的繼續追問:「那一百次呢?」 「就算一百次我也還是會教你。」我保持著輕鬆的口吻回答,兒子終於放心似地繼續練習,但我別過頭,眼眶盈滿了淚。我知道,努力想學的他比用心想教的我更辛苦!我們的睡前儀式有時孩子回到家,情緒莫名火爆,我猜想也許是因為一整天在學校接收過多的刺激,所以回到最熟悉安全的家,就全宣洩出來,顯得在家裡處處都不順心。為了舒緩孩子們的情緒,我們發展出一套「睡前儀式」,也就是「按摩加禱告」,通常就是我幫孩子按壓肢體,讓他們身體物理性地放鬆一些,接著釐清他們今天遇到的事,有時引導他們說出心中的委屈和不平,並向上天祈禱著希望下次再遇到相同狀況時,可以即時提醒自己用什麼合適的方式或態度面對。通常我也會在這個時刻,預告式地為孩子說明隔天可能遇到的事情,因為他們總對不可預期的狀況有莫名的焦慮,給個腳本,教他們如何因應面對,就像是我平常會為我的學生設計的「社會性故事」一樣,從認知上,幫助他們可以在不知所措的時候,讓自己不至於受困,能有較好的應對方式。這樣的睡前儀式,實際的效用多少我無從考證,但可以肯定的是,當孩子身心靈都放鬆之後,會比較好入睡。 因為熟悉的模式,讓他們有安全感,並減少焦慮不安所引發的種種延宕效應,而我和孩子們的「睡前儀式」讓我們一起度過了各種大大小小的不如意。兩個孩子都深信媽媽的「按摩加禱告」法能幫助他們順利度過各種難關。即使媽媽不在身邊,孩子們也能有方法穩定自己的情緒!黑暗中幸見曙光,感謝生命中的貴人們即便自己有特教背景,但孩子在成長和求學過程中,仍仰賴許多專業人士和特教資源的介入,女兒的學校「個管老師」就是我們很大的支持者,透過每學期召開的IEP (Individual Education Program個別化教育計畫) 會議,家長和班級導師會共同討論,了解孩子的適應狀況,並安排相關特教需求,諸如:特需課程、專業治療師的入校評估、年段間的轉換等。因為女兒在小學中高年級的整體適應狀況漸入佳境,因此到了國中需要再做鑑定時,家人們思索著,也許可以讓她回歸「一般生的生活」。萬萬沒想到,這個決定竟埋下日後心中久久難以撫平的痛!因為選擇放棄特教生身分,校園適應的許多環節便少了個管老師居中協調。女兒因為不懂得情境中非語文的線索,難以拿捏同儕間玩笑話的分際,她的怪逐漸被凸顯,各種冷言酸語在背地四處流竄,孩子被霸凌的狀態在國三畢業旅行時達到最高峰,遺留下每夜淺眠做惡夢且每日恐懼上學面對人群的身心焦慮症,導致最後僅能以向校方請長假,並安排每兩週固定密集到兒心科回診的方式來穩定情緒,熬過國三下面臨會考的日子。當時導師一句:「她有特殊需求,為什麼不幫她爭取身分得到服務?」狠狠敲醒了我,趕緊商請學校特教老師協助,重新送鑑定爭取特殊生身分。因為女兒情況特殊,一直了解且持續協助她的職能治療師,毅然以專家身分陪同參與了鑑定安置會議做說明,讓我非常感動。巧合的是,當天的鑑定會議,我既是家長也是老師,同時為女兒和我的一位自閉症學生爭取特教資源:一個是適應狀況不佳,需特教資源介入;另一個,則因為特教資源支持下適應良好,需重新評估跨階段到國中之後,是否仍需特教服務。幸好在各自說明後,兩人都通過鑑定安置,也都得到該有的特教資源。用我無可救藥的樂觀,接受挑戰!先生笑稱我是無可救藥的樂觀主義者,我不確定自己是不是天生樂觀,讓我可以坦然面對老天的美意,或是上天這樣巧妙的安排,造就了我的樂觀,才足以面對這一切。但無論如何,我依然會繼續用這樣樂觀的態度,陪伴我的一對孩子,迎接未來人生的挑戰!
-
2022-03-11 新聞.元氣新聞
台語歌手葉勝欽因骨髓癌驟逝 友人慟:他只想瀟灑的走
台語歌手葉勝欽憑「21世紀新人歌唱排行榜」校園組冠軍入行,出道發行過數張專輯,也經常參加各大活動演出。他前年發現罹患骨髓癌後,鮮少公開現身,甚至曾與好友失聯,讓好友十分擔心,今身邊好友證實他已病逝,享年47歲。曾雅蘭與葉勝欽曾合唱「牽手」,她也於臉書哀悼寫道「感受到你滿滿對於歌唱的熱愛,更感受到你做事情認真的態度,工作期間沒有聽到你喊過累,甚至還體貼的提醒我要找空檔休息,謝謝你給了我難得的機會創造人生美好的經歷,相信在天堂的你一定是最帥氣的天使,持續創作著、唱著最好聽的歌,我永遠都會記得你的好」。葉勝欽當初鼓勵翁立友一起上台北發展,在翁立友還未走紅前,還曾住在他家、共擠小床,一起努力闖音樂夢,雖2人不同唱片公司,後來星途也迥異,情誼依舊深厚,至於好友過世的消息,翁立友所屬豪記唱片表示:「尊重家屬,不方便回應」而圈內好友證實葉勝欽於2月26日病逝,並於3月6日火化,「他其實不想讓人知道,想要瀟灑的走,不知道誰告知媒體的」,透露葉勝欽並沒有舉辦告別式,也沒有公祭、家祭,只有幾位很好的親朋好友去送他,「他非常低調,他家人還跟我們說,不要讓人知道他走了」。
-
2022-03-05 醫聲.院長講堂
院長講堂/經歷台南登革熱,為控制疫情瘦10公斤!安南醫院院長林聖哲鼓勵醫病多討論才能進步
台南市立安南醫院院長林聖哲上任滿周年,在醫院院長中算是新手,但行政經驗相當豐富,曾任台南市衛生局長六年,經歷台南市登革熱戰役,重回醫療體系。他認為,「醫療已經從是非題變為問答題」,醫病關係大大改變,精準個人化的治療取代過去傳統治療方式,不論醫師、患者或家屬,都必須有所調整。從醫療專業轉醫療行政63歲的林聖哲是整形外科醫師,原本在成大醫院服務,副總統賴清德擔任台南市長時,延攬他進入小內閣,擔任衛生局長,之後陸續擔任郭綜合醫院、安南醫院副院長,去年三月一日升任安南醫院院長。待人親切、沒有院長架子的林聖哲,從醫療專業轉做醫療行政,經歷與一般的醫院院長不太相同。之前在成大醫院服務時,前任院長林炳文找他擔任公共事務室主任,打破由行政人員擔任的慣例,醫師做公共事務有什麼不一樣?他開玩笑說,「光是幫忙喬病床就不同。」處理登革熱瘦10公斤成大病房經常一床難求,病患與家屬在急診等待多日常有抱怨,林聖哲安慰他們「去病房只有一位醫師照顧,但在急診至少有三名醫師照顧」,往往就能化解,良好的績效讓他在行政系統中冒出頭來。醫師出身的賴清德擔任台南市長時,希望有現職的醫師擔任衛生局長,林炳文院長即推薦林聖哲出任局長一職,2016年竟碰上台南最嚴重的登革熱疫情,病例超過兩萬人、死亡112人,他每天忙得焦頭爛額,兩個月體重掉了10公斤,但在他的努力下、引進大數據及AI等技術,疫情獲得控制,隔年的病例數降為2例,此歷程成為全球典範。成立九年盼與同業合作安南醫院成立九年,在台南是一家年輕的醫院,一度被其他醫院視為「搶病人的醫院」,林聖哲接任院長後,積極與其他醫院打好關係,希望大家不是對手而是合作的夥伴,鼓勵年輕醫師到新的醫院發揮專長,並跟上醫學最新發展,引進新設備,企圖在台南激烈的醫療競爭中闖出一條路。期待醫護都能跟上時代新醫院新觀念,他期待醫護都能跟上時代,「不再像過去醫師說什麼病人就只能聽從,沒有討論空間」,隨著科技進步,醫療走向個人化,像癌症治療就會依不同的基因等而有不同的治療方法,所以是非題變問答題,要多討論才能進步。林聖哲養生祕訣:愛跟家人健走,留時間放空台南市立安南醫院院長林聖哲身高181公分,在人群中總是一眼就被看見,外表斯文帥氣,多年來維持好身材,被認為是最適合擔任整形外科的醫師。從年輕時就喜歡運動的林聖哲,即使工作忙碌,每天也不忘運動,目前健走是他最愛的運動,因為健走不僅可以健身,還能聯絡家人感情。林聖哲出身嘉義的醫師世家,舅舅與哥哥都是外科名醫。原本大學想讀理工的他,因為成績太好,被高中老師遊說改讀醫,考上台大醫學院。由於高中時資優班與體育班混班,班上很多運動高手,他也愛上球類運動,是籃球與手球校隊;從醫選擇走外科,除了跟隨舅舅的腳步外,他笑稱,「我是來自嘉義的『土雞』,體力好,最適合走外科。」「年紀愈大打的球愈小,年輕時打籃球,後來是網球、高爾夫球,現在最愛的是健走。」林聖哲表示,每天晚上與家人一起外出至少走半小時,還會找老父親散步,平常大家都忙,只有散步健走,一邊運動還能一邊交流,感覺很棒。由於家族有易胖體質,多年來他很注意體重管理,如果知道明天有聚餐,今天就會先運動消耗熱量,每天量體重,維持85公斤左右,只要胖一點就會少吃多動減重。午餐如果吃碳水化合物、下午容易沒精神,因此中午他只吃水果,其他時間並不忌口,但會盡量營養均衡。除了健康管理,林聖哲很重視身心靈的平衡,覺得現代人太忙,往往沒有時間留給自己,他每天都會留下一小段的時間放空,或是偶爾唱唱歌、聽音樂,「心靈的平靜,是支撐我往前衝的力量。」林聖哲小檔案●年齡:63歲●專長:美容醫學、手外科、腫瘤手術、燒燙傷、再生醫學、脂肪幹細胞、醫學倫理●現職:台南市立安南醫院院長●學歷:台灣大學醫學系學士、成功大學醫學工程研究所博士●經歷:成大醫院整形外科主治醫師、成功大學醫學院外科學系臨床助理教授、台南市政府衛生局局長、郭綜合醫院社區醫學副院長、安南醫院副院長給病人的一句話●醫療已從是非題變為問答題,相信醫師專業,多討論找出個人化治療選擇
-
2022-03-04 養生.抗老養生
如何讓大腦老得慢?科學實證減緩大腦老化5方法,改變刷牙方式很關鍵!
工作一段時間後,偶爾會感覺到大腦似乎沒有之前那麼靈光,不僅學新東西的速度很慢,也開始忘東忘西,進而影響到工作的效率。雖然,人們不能避免大腦會隨著時間慢慢退化,但只要透過日常生活型態的一些小改變,或許就可以讓大腦變得更靈活,減緩大腦老化的速度。VidaOrange生活報橘編輯為你整理了5個科學實證可以延緩大腦老化的方法,如果想讓大腦一直維持在良好的狀態,你可以做的有:5方法延緩大腦老化1.試著擴大你的社交圈全球腦健康協會(Global Council on Brain Health,簡稱GCBH)執行長Sarah Lenz Lock在接受《時代雜誌》訪問時指出,長期的社交孤立(Social Isolation)會提升50%罹患失智症的機率,另一份刊登在國際期刊《The Journals of Gerontology》的研究則顯示,擁有社交生活的人大腦較為健康,在認知功能的表現上也較為優異,而這是因為經常與他人互動可以增加大腦的灰質,有助於提升記憶表現,降低罹患失智症的機率。2.參加有氧舞蹈課程由紐約朗格尼醫學中心(NYU Langone Health)發表的研究指出,保持運動習慣能夠增加腦中的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簡稱BDNF),有助於提升記憶力與認知功能。而《時代雜誌》的報導則表示,如果想透過運動延緩大腦的老化,可以選擇加入認知挑戰(Cognitive Challenge)的運動,像是一份刊登在國際期刊《Science Daily》的研究就指出,結合了有氧運動、聽音樂、記舞步、與他人社交的有氧舞蹈課程,能夠幫助刺激腦部、減緩老化,讓你的大腦越來越年輕。3.採用對大腦有益的飲食方法除了保持運動習慣之外,採用對大腦有益的飲食方法如:地中海飲食法(Mediterranean Diet)、麥得飲食法(MIND Diet)等,也能有助於減緩大腦老化。國際期刊《Neurology》曾在去年6月發表一篇論文,指出地中海飲食可預防輕度認知障礙以及失智症,而衛生福利部也鼓勵大家運用地中海飲食來預防失智;而根據一則刊登在國際期刊《ScienceDaily》的研究指出,與實行一般飲食法的人相比,遵循「麥得飲食法」的受試者在記憶力跟思考清晰度的表現上較為優良,不僅認知功能退化速度較慢,且大腦較同齡的其他人年輕了七歲半,由此可見,採用對大腦有益的飲食方法,能夠延緩大腦的老化症狀,讓你的大腦更加健康。4.多聽喜歡的音樂根據一則刊登在國際期刊《Science Daily》、由芬蘭科學院(Academy of Finland)發表的研究顯示,經常聽音樂有助於提升大腦的認知功能,該研究指出,聽音樂不僅可以刺激人類的聽覺系統,同時也會幫助刺激大腦中掌管情緒、運動和創意的區域,讓你的記憶力變得更好。而另一則由義大利帕斯卡拉大學提出的研究更指出,常常聽音樂有助於提升你的工作記憶(Working Memories),幫助減緩認知功能退化以及記憶力退化,進而達到預防失智症的效果。5.改變你的刷牙方式日本失智症專科醫生長谷川嘉哉在他的書《35 歲開始,牙齒決定你的後半生》中提到,跟手指一樣只佔全身表面積不到1/10的嘴巴,卻在腦中的運動區與感覺區分別各佔據了1/3,因此,想要預防大腦老化、延長大腦的壽命,關鍵就在維持口腔與牙齒的健康。他建議,刷牙的時候可以同時使用慣用手與非慣用手,也就是左右手交替刷牙,透過變換持牙刷的手,不僅可以刷到不同的角度、讓牙齒的污垢能更徹底地被清除,同時也可以為大腦帶來適量的負荷,達到訓練大腦的效果。因此,如果想要讓大腦保持在年輕、健康的狀態,試著改變刷牙的方式也許是很不錯的方法之一。參考資料:1.《Time》:5 Ways to Keep Your Brain Sharp As You Age2.《Healthline》:Older Adults Can Reduce Brain Shrinkage by Gardening, Dancing, Walking※本文由《VidaOrange生活報橘》授權刊登,原文出處:如何讓大腦老得慢?科學實證5個「減緩大腦老化」的方法:享受社交生活、上有氧舞蹈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