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2-26 該看哪科.百病漫談
搜尋
音樂
共找到
801
筆 文章
-
-
2021-12-25 養生.人生智慧
「不老電競」中最年長選手劉孟德:線上學習不中斷,遇到瓶頸問谷歌都找到答案
75歲的劉孟德是今年「不老電競」中最年長選手,除了打電玩,他也喜歡用影片記錄生活,這兩年來,他的YouTube頻道上傳了30支自己剪輯的生活紀錄,堪稱數位頑童。【延伸閱讀:熱血爺奶尬電競,翻轉老後人生 獲得兒子崇拜的眼光,拉近親子距離!】線上學習不中斷 還能當老師今年中疫情浪潮來得又大又急,劉孟德退休後參加的讀書會和課程統統改為線上,他因此學會使用Zoom、Google meet、Facebook、LINE視訊、U簡報及Discord來上課及開會。疫情致使生活停擺之前,劉孟德參加了兩個日文讀書會,雖然多數成員年紀都比劉孟德輕,但是遇到數位操作問題,例如借閱圖書館電子書,都問劉孟德,他會操作並截圖,在群組線上教學。劉孟德生平首次接觸電腦是用開機片開機,螢幕只有黑白畫面DOS及PE2的年代,當初複雜指令讓他放棄。世界上第一隻智慧型手機在劉孟德45歲時出現,他57歲才擁有智慧型手機。而今,他成為悠遊數位、自己做影片、參加電競比賽的數位阿公,靠的是中年後起的狂熱學習欲望。製作影片自己來 辛苦卻開心劉孟德57歲才開始學習文書軟體如Word、Excel等,邊學邊用,愈學愈有趣,找回對電腦的熱情,65歲還念空大取得管理與資訊學學士學位。後來又報考日語碩士班,親手繕打排版備審資料,有深深的成就感。72歲時,劉孟德對製作影片產生興趣,便學習用「威力導演」軟體,腳本、拍攝、剪接、字幕、音樂、特效都自己完成,「雖然很辛苦,但努力過真好。」他笑著說。遇到瓶頸問谷歌 都找到答案操作數位遇到問題有誰可以問?「問Google(谷歌)就好。」劉孟德一派輕鬆,他也問過兒子,兒子總是回:「你先上網找找看(方法),不會再問我。」幾次下來發現網路上都可以找到方法,也就習慣自學。劉孟德說,任何人對陌生事物會感到懼怕不安,他也是,但是透過科技工具協助學習已是未來不可逆的趨勢,他鼓勵橘世代朋友別害怕,勇敢擁抱科技工具吧。
-
2021-12-23 退休力.理財準備
退休力大調查2021/走過這「疫」年…理解生死 超前部署老年
大疫之年,病毒帶來了隔離,也無預警帶來死亡與離別,今年是許多人開始思考生命中的告別與獨立的一年。與人告別、單獨面對自己與生活,這過去幾乎是老年或退休階段才會遭遇的課題,如此疫情下提前反思,也是一種超前部署。根據聯合報與元氣網進行的「疫情下的退休力應變大調查」,三級警戒期間,六成的人體驗人生無常,大約百分之五寫下了遺願清單。坦然面對生命的悲歡離合與陰晴圓缺,「二○二一年退休力大調查」發現,七十五歲以上近七成準備了解生死、面對死亡,年紀愈長,愈能夠獨處而不感到孤單和寂寞。 周日下午,台大文學院門口總聚集一群太極拳友,裡頭一位帶頭大哥被眾人笑稱「幫主」,他是六十六歲監察委員賴鼎銘,曾任兩所大學校長,如今退而不休,持續關注人權與媒體改革,更是學界知名太極拳高手。想自在 先理解自我需求賴鼎銘認為,追求「獨立自在」,得先理解自我需求。他舉例,享受美食和旅遊要花錢,就得認真儲蓄;若想買塊地下田,或投入運動,則要維持心肺與肌力,每種興趣都有不同的基礎。「我看過很多老師剛退休,生活突然閒下來,還沒找到新的動力,短短幾年迅速衰弱,突然就走了。」眼見前車之鑑,賴鼎銘早早超前部屬,待退階段便開始規畫老年生活。面對自己,的確必須經過學習。長期研究人際關係的社會學家李明璁表示,台灣人長期以來只有工作和家庭,缺少足以形成「自我感」的「第三空間」,更沒有獨處習慣,一旦退休後,工作沒了,「就不知道自己是誰,以及自己還能夠是誰」,對退休生活產生巨大焦慮。尋同好 建立非功利社群李明璁分析,民國四十至五十年間出生的「新退休族」,雖成長於集體主義盛行的年代,但他們的自我認同感多建立在工作上。多年來專注工作,從他人眼中定義自己的成功或失敗,缺乏以自我認同為核心的社群,因此在退休後形成焦慮,「我能做什麼,要跟誰往來,以及活著的趣味是什麼?」他建議,退休族應尋找興趣,例如書籍、音樂或出遊,也可投身志工服務,找到自己的同好,建立起「非功利的社群」,這時往往會發現,退休生活其實仍大有可為,人生才正要精彩開始。旅居日本,在當地長照機構服務多年的何蕙君觀察,台灣社會普遍認為「老人需要照顧」,日本則以「協助老人實現其理想人生」為軸心。何蕙君表示,日本身為高齡化與福利大國,不斷進步的原因來自「團塊世代」,這群現年七十歲上下的退休族,對傳統觀念帶來衝擊。團塊世代在急速西化、經濟起飛的環境下成長,教育和儲蓄資本更高,因此改變了日本社會對「老後生活」的想像,早台灣一個世代開始重視獨立自主。長照是 互相幫忙與尊重當代平均壽命超過八十歲,前卅年努力學習,直到卸下工作,許多退休族才驚覺,社會變動竟如此快速。何蕙君說,長者容易「害怕跟不上潮流,不想被丟下」,這是人之常情,若「互助、學到老、重視自我」等新觀念漸成社會共識,當年輕人老去,換下一代需要被照護時,就不會看輕自己。在何蕙君心中,長照就是互相幫忙、互相尊重。
-
2021-12-17 新聞.杏林.診間
名醫與疾病的對話/工時長、壓力大,40歲時就高血壓!做6件事紓壓
兒科醫師工作時間長、壓力大,還好我很喜歡與小朋友相處,診間小病患很純真、可愛,一張小貼紙就很容易滿足,很紓壓,但我沒想到的是,「我40歲時,高血壓竟悄然而至。」「詹主任,你的臉怎麼那麼紅?」察覺我有異樣的是門診跟診的護理師,她發現我看診時整個臉漲紅,連忙提醒。連3次量血壓都超標量測血壓發現,血壓值150/100mmHg,超過標準140/90mmHg,單次血壓高以為是勞累所致,但經過休息30分鐘再量測,連3次量測都超過140/90mmHg,已是高血壓第一期,需要好好控制血壓。面對高血壓,我做六件事:一、接受治療並回診追蹤:很多人罹患高血壓已達需要吃藥控制,如選擇飲食、運動控制,但效果不彰,且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我常衛教病人,愈早控制好,預後愈好,合併症如血管硬化、中風、心肌梗塞等心血管疾病愈少,存活愈久。確診高血壓後,我吃藥控制,每天一顆降血壓藥,固定回診追蹤,醫師也會依照病況調整藥量,如今控制得宜,調整為一天吃半顆藥。二、自我檢查:愈年輕罹患高血壓,愈要注意是否有其他病變,我有高血壓、癌症家族病史,年輕時就固定每年自費全身健檢,在確診高血壓後,也及早發現患有高尿酸血症。我的飲食清淡,沒有攝取過多高普林食物,但研究顯示,過高尿酸與代謝疾病有共病的關係,高尿酸除了痛風外,也會傷害腎臟、增加洗腎風險,因此我及早服藥治療,控制尿酸。三、飲食上力行「得舒飲食」:少鹽、少油,多堅果,少吃紅肉,多吃蔬菜水果,居家常備小包裝的原味堅果。四、規律運動與作息:符合運動357原則,也就是每次運動30分鐘、一周運動5次、達每次最大心跳的七成,即(220─年齡)×70%;平時下班後,我和太太走路當運動,從住處快走到餐廳約半小時,達到中度運動程度,講話會有點喘,吃完晚餐再散步返家,晚上10時就寢,隔天早起;假日和家人到溪頭、杉林溪等景點,走步道兼森林浴。五、量測血壓:我的床頭擺放血壓計,每天早起、睡前量測,並且記錄。六、給生活找點樂子:高血壓患者要懂得紓壓,除了診間喜歡與小朋友互動,很多患者也是看著他們長大,變成好朋友,很有成就感。每天與太太共進早餐,共飲我手沖的咖啡,相當紓壓,開啟美好的一天。醫學辭典/高血壓高血壓是一種動脈血壓升高的慢性疾病,高血壓平時症狀並不明顯,有些病人即使血壓異常升高,身體不會有不適感,常被忽略,因此有隱形殺手之稱。 國中以上就可以自我量測血壓,年輕人若連三次血壓超過120/80mmHg(量測之間需休息30分鐘),40歲以上連三次血壓超過140/90mmHg,應就醫接受進一步檢查。詹聖霖小檔案現職:●台中榮總兒童醫學中心兒童心臟科主任●陽明交大、高醫大醫學系兼任副教授●兒科醫學會副祕書長、兒童急診醫學會常務理事、兒童心臟醫學會監事學歷:陽明交大臨床醫學研究所博士、中山醫大醫學系專長:●微創心導管手術治療先天性心臟病●兒童心臟病及川崎病診治●兒童急重症加護醫療●兒童腸病毒重症醫療經歷:台北榮總兒童心臟專科研究員、美國哥倫比亞大學醫學中心紐約兒童醫院進修、台中榮總兒童加護中心主任興趣:健走、旅遊、欣賞音樂、品嘗咖啡
-
2021-12-06 該看哪科.精神.身心
悶壞了!身心憂鬱成疫後重要課題 醫師提3要點安定心神
新冠肺炎疫情自2019年底爆發後,整體社會在疫情衝擊下充斥惶不安氣氛,美國疾病管制暨預防中心指出,疫情期間,逾4成民眾出現心理或行為健康問題;統計北市2020年至2021年9月社區心理諮商門診,憂鬱及焦慮議題位居首位,醫師呼籲民眾可透過3要點安定心神、重歸生活步調。疫情期間改變人們互動方式、生活與消費型態、關係與親密感,導致民眾恐缺乏安全感及失落情緒,更因疫情間喪失自由、失去工作、被迫取消重要活動,甚至因親友感染新冠肺炎離世感到情緒失落。北市聯醫松德院區臨床心理科主任吳孟璋表示,疫情變得如何沒人知道,未來的不確定,變成唯一確定的事情,而我們能做的事就是把握當下每一刻,盡力完成自己能做的,並把它做好。醫師提出3要點幫助自身安定心神,第一,「要接納善待自己」,面對不安與失落時,會體驗到許多情緒,包含害怕、擔憂、懷疑、悲傷等,試著不批判自己、不評價自己,允許自己感受它,如實接納、正視自己的各種情緒,才能穩定自我。第二,「要充實正向能力」,一旦專注於當下,全心投入平凡家庭事務,會發現如洗衣、拖地等日常瑣事,也有意想不到的幫助;試著從改變獲得能量,如更珍惜親友間感情及學會使用電子產品、為自己安排活動如聽音樂等,均可成為穩定心理的正向能量。第三,「要增加社交連結」,透過人際交往與他人生命交流,藉此看到不同觀點及更多可能,在面對不安與失落時,除親友陪伴支持外,也可向專業心理支持中繼站如北市社區心理諮商門診尋求協助。
-
2021-11-30 該看哪科.精神.身心
躺床秒睡當心是警訊 美睡眠協會曝健康睡眠關鍵
每天晚上睡覺一躺床就能「馬上入眠」代表自己很好睡、睡得很健康?其實不然。根據《CNN》報導,哈佛醫學院睡眠醫學系講師Rebecca Robins表示,「平時休息充足的人並不會立即入睡,一般正常情況下,進入睡眠需要15分鐘,但當一個人處於疲憊狀態時,才會馬上入眠,這表明了平時睡眠不足、睡眠質量差,反而損害身心健康。」如果超過15分鐘還無法入眠,則可以算是「失眠」,若處於失眠狀態,平常可以透過方法「訓練大腦期待進入睡眠」或是使腦袋真正放鬆。睡眠不充足 影響睡眠關鍵「2階段」根據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的研究數據顯示,成年人每晚至少要睡7小時,學齡兒童則需要9-12小時,青少年則是8-10小時。若入睡太快或是白天總感到疲倦,代表睡眠質量受到影響。影響睡眠質量的因素有很多,南加州大學醫學院博士Raj Dasgupta表示,如果半夜常常醒來,會影響進入深深度睡眠階段的能力,例如慢波睡眠(深度睡眠)或快速動眼期(REM)。一般而言,入睡後開始進入4個不同階段的慢波睡眠,腦波頻率會降低,進入深睡狀態,之後又倒轉4個階段,由深度慢波睡眠,逐漸回復成淺睡狀態,進入快速動眼期,如此完成一個睡眠週期。在快速動眼期階段,通常會做夢,這時大腦會開始大量運作,將常用的短期記憶,移送至長期記憶區存放,如果在這個階段突然中斷睡眠,除了影響認知功能、記憶力下降之外,更有研究發現,不僅有害健康,對於心血管疾病患者而言,更會提高致死風險。而慢波睡眠,則是大腦正在休息和排出毒素的時候。「如果想要有健康的睡眠,這兩者階段都不可少。」美國睡眠協會指出,要增加深度睡眠的時間,最重要的就是有充足的睡眠時間。睡不好 這些招數試試看一般人正常入睡時間是15分鐘,超過15分鐘以上還沒睡著,就代表進入失眠狀態。如果平時無法入睡或是半夜突然驚醒睡不著時,可以先起床到另一個光線昏暗的房間,做一些平靜的事情,直到再次感到昏昏欲睡時,回房重新入睡。Rebecca Robins表示,如果一直待在同張床上輾轉反側時,大腦就會將「床」與「失眠」連結在一起,因此,這時候應該先離開原本的環境,培養睡意。也不要在床上工作、看電視、滑手機,尤其電子設備發出的藍光會讓大腦醒來,而不是睡著。在培養睡眠的過程中,有一關鍵是「訓練大腦期待睡眠」,另外,關燈、以及保持室內溫度涼爽,會睡得更好。睡前也可以創造儀式感,例如好好刷牙、洗熱水澡,或是在昏暗的燈光下看書或聽舒緩的輕音樂,嘗試瑜伽或輕柔的伸展運動,訓練大腦放鬆。並且不管平日或假日,每天都要在同一時間上床睡覺,這會讓身體自然而然擁有良好的睡眠習慣。如果每次睡覺時腦袋充滿紛亂的煩惱、壓力、焦慮和五花八門的想法,可以透過「靜心冥想」,或是在床邊放一本筆記本,把煩惱記錄下來,再放到一邊,告訴自己現在想這些事情於事無補,明天早上再來解決。也可搭配「腹式呼吸」,將雙手放在下腹部,並深深而緩慢的呼吸,使肚子上下起伏,幫助放鬆忙碌的腦袋和身體。(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延伸閱讀: ·常早醒後再也睡不著? 小心是憂鬱症前兆!醫揪「致病元凶」:你一定做過 ·台灣10個人就有1人失眠! 醫曝「睡不著惡習」:早醒又繼續躺床也NG
-
2021-11-28 該看哪科.耳鼻喉
聽損治療方式/幼兒嚴重聽損須在5歲前 植入人工電子耳
先天發育不良或後天因素引起的聽力損失,除了配戴助聽器,還有其他治療方式嗎?台北榮總耳鼻喉頭頸醫學部耳科主治醫師王懋哲說,聲音是種能量,首先傳到耳朵骨膜引起震動,並經過聽小骨傳到中耳,再由耳蝸絨毛細胞感應震動,把聲音動量轉為電能,最後為神經訊號透過聽神經,傳遞至腦幹聽覺皮質。骨膜或聽小骨缺損引發的聽力損失,稱為傳導性聽損;而耳蝸絨毛細胞、聽神經、腦幹聽覺皮質缺損,或是聽神經瘤、腦膜瘤壓迫聽神經或腦幹造成的聽損,則為感覺神經性聽損。目前手術治療聽損方式,包括骨膜修補手術、聽小骨置換手術、鐙骨置換手術、側顱底手術及人工電子耳,術前須經醫師評估,選擇最合適的手術方式。1. 骨膜修補手術常用於慢性中耳炎患者,國內最常見手術。王懋哲說,骨膜修補手術常用於慢性中耳炎患者,此類患者上呼吸道反覆感染後,細菌會隨著耳咽管進入耳內,並導致耳膜破洞。此時需使用耳朵前方側臉或耳朵後方頭皮的筋膜,以取代骨膜進行修補。此為目前國內最常見的手術方式。2. 聽小骨重建術若缺損程度大,需置換人工聽小骨。主要是治療慢性中耳炎、先天聽小骨鏈異常或不明原因引起的聽小骨缺損。手術依缺損程度,可採用自己的聽小骨一部分或是耳朵軟骨,雕磨成需要修補的形狀後,重新接回受損聽小骨的位置,但如果缺損程度大,則要直接置換成鈦金屬材質的人工聽小骨。3. 鐙骨置換術耳硬化症亞洲患者很少,手術台灣少見。為針對聽小骨硬化症,又稱耳硬化症患者,因鐙骨底板硬化無法傳導聲音,手術會在硬化的鐙骨足板上鑽小洞,置入人工聽小骨取代硬化的鐙骨功能,再把硬化的鐙骨取出。因耳硬化症好發於白種人,亞洲人患者很少,目前這類手術已越來越少,台灣耳科醫師一生手術患者約八十至一百人已是最多,但在歐洲可能一年患者就有這麼多。4. 側顱底手術用於處理過大的聽神經瘤、腦膜瘤。王懋哲說,聽神經瘤、腦膜瘤患者常有耳鳴、聽不到症狀,一旦腫瘤大於三公分可能會壓破腦幹,引起走路不穩症狀,嚴重時更會危及生命。手術是切開患側耳朵後方的腦殼,如此手術空間比較大,可以看清楚位在小腦與腦幹間的病灶位置,以利直接摘除腫瘤,又可避免在手術過程傷害到顏面神經及周遭血管。5. 人工電子耳嚴重聽損幼兒須在五歲前植入,並搭配語言治療。國內新生兒好發雙耳全聾的重度聽損比率約為千分之一至三,新生兒出生後會進行聽力篩檢,一旦發現嚴重聽損,須在六個月內確診,以利幼兒長到一歲後、體重達十公斤時植入人工電子耳。王懋哲說,人類大腦必須在五歲前接收到聲音的刺激,否則無法發展語言,因此患有嚴重聽損的幼兒須在五歲前植入人工電子耳,並搭配語言治療,往後才能說話。振興醫院耳鼻喉部聽覺科主任力博宏說,人工電子耳手術方式是於耳後腦殼經微創手術打開約2.5公分傷口,將電極順著耳蝸的形狀植入耳蝸,並利用耳朵外的聲音處理器接收聲音,再以電訊號方式經聽神經傳至腦幹,重新建立傳導途徑。因手術傷口小,可讓人工電子耳於24小時開機,加快聽損幼兒語言復健的時間。力博宏說,植入人工電子耳後,該院會加入人工智慧概念,以降低環境噪音對人工電子耳的影響,隨後進行聽語復健時,還會加入音樂治療課程,讓聽損兒的聽語復健更加順利。目前健保給付未滿18歲單側電子耳,力博宏說,「雙耳聆聽,天賦人權」是從醫以來的信念,仍呼籲健保署對於雙耳嚴重聽損的聽損兒,可以同時給付雙耳人工電子耳,以利提升聽損兒的生活品質。除了幼兒,成人也可能因耳蝸絨毛細胞受噪音傷害造成聽損;服用抗生素、癌症化療藥物及治療肺結核等耳毒性藥物,或是暴露於有害重金屬等,都可能造成雙耳全聾,必須植入人工電子耳。不過目前健保特材並未提供成人人工電子耳給付,單側自費就需花費近百萬元。
-
2021-11-28 該看哪科.耳鼻喉
環境太吵千萬別戴耳機 耳科醫:耳機不要連續使用超過1小時
「你說什麼?我聽不清楚!」聽損的原因很多,有先天也有後天因素。先天性因素包括先天耳道閉鎖等,較難預防;但後天成人聽損則可依照聽損類型和原因加以預防。傳導性聽損台北榮總耳科主任黃啟原表示,耳朵的構造分為外耳、中耳和內耳。傳導性聽損通常發生在外耳、中耳,例如聽小骨沾黏、耳膜破損、中耳積水等。成因:慢性中耳炎佔半數以上。馬偕醫學院聽力暨語言治療系系主任林鴻清表示,慢性中耳炎是常見導致後天聽損的原因,尤其傳導性聽損病例中,中耳炎就佔一半以上。若未改善不良衛生習慣,且未好好治療,可能導致耳膜感染、破洞,而長期反覆感染流膿,也可能進一步使得聽小骨沾黏,造成聽力下降。黃啟原解釋,小朋友因為耳鼻喉的距離較短,容易因為感冒而引發急性中耳炎,但現在醫療發達,急性中耳炎90%不會造成聽損後遺症,然而若因為耳咽管結構、體質因素,造成容易反覆發炎,就會成為慢性中耳炎。慢性中耳炎除了造成傳導性聽損外,細菌跑進內耳也會造成感音神經細胞受損,成為混合型聽損。預防:減少感冒、有耳朵悶塞感即刻就醫。要預防慢性中耳炎造成的聽損,除了照顧好自己的身體,減少感冒外,若有鼻竇炎或鼻炎等容易造成慢性中耳炎的疾病,應特別注意,鼻子過敏一周以上、耳朵有悶塞的感覺時,一定要到耳鼻喉科就醫做進一步檢查。感音性神經聽損成因:多因老化或長期暴露噪音環境,藥物也會影響。感音性神經聽損主要是內耳的感音神經受損,例如因老化神經細胞減少,或是長期暴露在噪音環境下而造成神經損傷等。由於感音性聽損常見因噪音、老化和藥物對神經細胞傷害造成。林鴻清表示,有些癌症用藥如Cisplatin,或是抗生素如鏈黴素具有內耳毒性,因此治療過程中應監控聽力。預防1:避免長時間或在嘈雜環境使用耳機。關於職場的噪音傷害,黃啟原表示,現在工廠等工作場域已訂有規範,包括工作場域的噪音監測、噪音時間暴露和配戴合適的降噪裝備如耳罩等。但最令人擔心的,是民眾長時間戴耳機聽音樂、玩遊戲,音量過大不自覺而造成聽力逐漸下降。他提醒,耳機不要連續使用超過一小時,且不要在嘈雜的環境使用,避免將音量調太大聲;若是環境較嘈雜,可選用降噪耳機。預防2:老化聽損難預防,但可及早介入延緩退化速度。老化是自然現象,較難預防聽損的發生。但老年聽損若未能及早介入,神經刺激愈少,罹患失智症風險愈大,若能及早配戴助聽器,有助於延緩聽覺神經細胞凋零,延緩失智的發生。黃啟源表示,聽力老化是緩慢的過程,並非「一夕之間」忽然聽不見。通常聽力老化會先從高音頻、小分貝聲音開始,因此50歲以上成人最好一年做一次聽力檢查;若發現長輩聽不到燒開水的「嗶嗶聲」,也要注意可能有聽力退化的現象。林鴻清表示,若發現家中長輩在溝通上需要重複說明兩、三次,可能或多或少已有聽損,造成溝通障礙,應至醫療院所檢查聽力,並選配合適的助聽器。但林鴻清也認為,目前聽力檢查多集中在醫學中心,診所無法做精密的檢查,政府應透過補助或是支付標準的改變,讓聽力檢查更為普及,以減少聽損的發生。混合型聽損混合型聽損可能中耳構造和內耳神經皆造成傷害,而造成聽損。例如中耳炎導致傳導性聽力損失,同時又因長期處於噪音環境中、或細菌入侵內耳,而引起感音神經細胞受損。不要亂挖耳朵耳垢塞住聽不清 找醫師幫你清臨床上也常見因為耳垢塞住造成聽不清楚的個案,通常只要將耳垢挖除即可。黃啟原提醒,耳垢通常會隨著新陳代謝自行排出,有些人習於挖耳朵,反而又將耳垢往回塞,造成堵塞。如果因耳垢造成聽力下降,最好到耳鼻喉科由醫師以專業器具清除。
-
2021-11-27 醫聲.院長講堂
院長講堂/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院長邱仲峯:追求心靈健康,優先於身體健康!
「追求心靈健康,得更優先於身體健康。」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院長邱仲峯從醫逾30年,希望民眾能把這一句話好好放在心裡,並付諸實踐。亞洲人過度追求物質,人生目標都是希望擁有財務安全,即使身體喊累、壓力爆表,都認為這是努力應有的代價。我們常說身心靈健康,在邱仲峯看來,心靈優先於身體,心靈先達到平衡,身體健康就達到一半。病人淚謝醫師 讓他感動31年前,邱仲峯在淡水馬偕擔任實習醫師,其中一個月待在腫瘤科末期病房,當時感受到的醫病關係完全顛覆校園所學的一切。「臨終患者躺在床上,醫師仔細地幫他們擦拭身體,同時聊天,氣氛溫馨,醫師離開時,不太有力氣的重症患者,費了九牛二虎之力堅持下床,深深一鞠躬,只為了說一聲謝謝。」這讓他很震驚。邱仲峯說,那個月看見一幕幕病人含淚感謝醫師,讓他們的離別之路盡量舒適,那種激勵人心的感覺,不是物質、名聲、地位可比擬。他內心不斷告訴自己「我想成為這樣的醫師」,於是他不只專長於螺旋刀、化療、放療及標靶等癌症治療,也致力推動安寧醫療。對抗癌症 致力精準醫療 早年進入安寧的清一色都是癌症患者,過去安寧病房是隸屬於放射腫瘤科,他因此選擇擔任放射腫瘤科醫師。一路以來,他接觸不同類型的癌症患者,看著他們被化療、放療折磨,如何讓他們減少痛苦,甚至預防癌症發生,是他致力倡議的事情。全球的癌症治療發展,已走向精準化醫療,個人精準醫療是癌症治療的新利器。北醫附醫預計於明年啟動「癌症大樓」及「質子治療中心」。安寧善終 推動靈性關懷很多事情都是在推動安寧的期間,慢慢發現的。邱仲峯說,安寧的宗旨是「善終」,就是讓患者在臨終時可以滿足心願,安心地離開。邱仲峯常會去問臨終的患者有什麼心願沒有達成,發現很多人的心願都很渺小,問到最後才發現,其實患者真正的心願是想向家人好好道歉。從安寧可以看到很多台灣人對於自己心理的需求是需要被引導、被教育的,因此,北醫附醫積極推動靈性關懷,不一定是臨終患者,若有心靈困擾,都能尋求靈性關懷師協助,進而理解自己。邱仲峯說,人們必須要靠自己去思考,現在的行為是被什麼樣的情緒給綑綁,抽絲剝繭後,重新接納,不斷重複、操練,才有辦法達到心靈健康,身體才能妥適地照顧好。邱仲峯養生祕訣:喜歡思考、運動 回家不用手機北醫附醫院長邱仲峯平時的養生,強調「生理、心靈必須同時兼顧」。生活忙碌的他,一定會空出時間「思考」、「運動」、「上教堂」。飲食落實每天五蔬果,四菜一湯,只有一道葷食,其餘都是素食,降低攝取毒素機會,讓身體器官負擔降低。邱仲峯維持心理健康的方式,會多做一些靜態活動,包含看需要思考的電影、多接近大自然、聽音樂會、看畫展或多聊天,都能幫助他多思考。「人思考後,獲得解答,會相對安心,容易讓心靈達到平衡。」思考也易讓人疲憊,因此,邱仲峯會運動讓自己平靜下來,他喜歡游泳,但礙於工作忙碌,健身俱樂部在疫情期間倒閉了,於是買滑步機在家中,沒事就運動半小時到一小時,若時間允許,常選擇健走、慢跑。很多人下班回家放鬆方式是「玩手機」,但手機對他而言,就是處理公事,若返家又繼續用手機,等於是持續工作,絲毫不得閒,他寧願換個環境跳脫,不用手機,安靜地享受在家的時間。邱仲峯是基督教徒,每周幾乎都會上教堂,讓心靈恢復。他說,心靈健康須持之以恆,不能一天捕魚三天曬網,否則當壓力或情緒來襲時,心靈會瞬間失衡。小時候曾罹患皮膚病,邱仲峯因此更重視飲食。很多人一餐吃四菜一湯,但可能其中三道是肉,他則是吃三道蔬菜一道肉、一道湯。每餐至少吃到三種蔬菜,能讓他達到天天五蔬果的目標。邱仲峯小檔案年齡:57歲專長:光子刀治療、螺旋刀治療、放化學及標靶合併治療、動態式弧形刀放射手術、輔助及完整醫療CAM、癌症基因定序、癌症靈性關懷、磁振導航超音波熱治療現職: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院長、台北癌症中心質子中心召集人、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系教授、台灣放射腫瘤學會理事長、台灣安寧照顧基金會董事、財團法人基督教史懷哲宣道會董事長學歷:國防醫學院醫學科學研究所博士、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系及醫管碩士、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系畢經歷:台北癌症中心院長、台北醫學大學管發中心主任、台灣安寧緩和醫學會理事、美國M.D.Anderson客座教授給病人的一句話追求心靈健康,得更優先於身體健康
-
2021-11-24 養生.家庭婚姻
滅鼠板玩具怎麼玩能紓壓增專注力?專家教你增添多樣玩法
● 按壓彩色滅鼠板,有益智效果● 增添多樣玩法,刺激兒童的教育及發展● 避免誤食塑化劑,選擇安全合格材質你有聽過「彩色滅鼠板」、「滅鼠先鋒」、「彩虹按按樂」嗎?這塊五顏六色、造型多變的彩色矽膠板玩具,正風靡於國小學童,幾乎人手一張,上頭布滿圓形凸起小點,用手指戳弄會發出「嗶嗶剝剝」的聲音,連大人也手癢跟著玩起來。滅鼠先鋒的名稱源自國外指壓益智遊戲「Last Mouse Lost」,每顆球體代表一隻「老鼠」,每人可輪流按壓一至三顆球體,按下最後一個老鼠則為輸家,遊戲規則簡單,玩具外型多變,例如獨角獸、章魚、蘋果、恐龍等圖案,亮眼又吸睛,吸引許多小孩把玩,很多大人也愛玩,可以紓壓解鬱。新奇可重複做 幼童感興趣資深兒童臨床心理師李介文指出,滅鼠先鋒引起國小生瘋迷,就像過去用紙筆玩「OOXX」、「賓果遊戲」等規則的遊戲,迅速好上手,而由矽膠製成的圓點物,則像過去把玩軟Q黏土「史萊姆」,可以立即紓壓,獲得療癒。幼童對於新奇的物品,還有可重複性的連續動作,會產生專注力。前台大兒童職能治療師黃暐恬表示,滅鼠先鋒如果單純只是按壓,變化不夠,需增添多樣的玩法,才能刺激兒童的教育及發展,例如有些會印上字母、數字等圖案,可進行加減乘除、九九乘法表、拼字練習,或訓練用「最快按下兩紅、一白」者獲勝等方式,都能延長孩童的專注及興趣。不同年齡層 玩不一樣遊戲她也提醒,不同兒童對遊戲的需求,需要符合他的年齡發展,例如0到2歲幼童,著重感官刺激跟動作,對於發出光線和音樂的玩具會有興趣,其次是喜歡重複操作遊戲,如反覆拔開積木、傾倒物品,還有學習組裝等。挑對玩具 孩子愛玩愛挑戰「只要挑對玩具,讓他覺得有挑戰性、好玩,就比較不會接觸3C產品被牽著鼻子走。」黃暐恬說,2至4歲幼童,愛玩捏觸感型的黏土,或跑跑跳跳的遊戲,著重在動作、跳躍、拼圖及想像力;到了國小階段,則喜愛探索及創造,對於螞蟻昆蟲的觀察、同儕間的玩耍也有高度興趣。黃暐恬提醒,無論是史萊姆、滅鼠板或指尖陀螺,都是具有感官刺激及觸覺的玩具,可以從玩樂中,評估孩童學習力、動作跟社交,鼓勵多方嘗試,但不要長時間把玩兒童玩具,而且務必要選擇安全合格的材質,以避免幼兒誤食塑化劑或有毒物質。
-
2021-11-22 新聞.活動快訊
疫情拍攝感觸萬分!野田洋次郎與菅田將暉共唱《電影之神》主題曲
由日本「殿堂級名導」山田洋次執導,集結日本影帝、影后共同熱演的《電影之神》,即將在11月26日於台灣感動獻映。雖然這是山田洋次第89部作品,但依然集結許多首度跟山田導演合作的演員,其中就包含「日本奧斯卡影帝」菅田將暉,以及人氣樂團「RADWIMPS」主唱野田洋次郎。兩人更在片中一起愛上永野芽郁,展開一段幽微的三角戀情。值得一提的是,由於本片拍攝遭逢疫情攪局,原本擔任男主角的志村健,更因為染上新冠肺炎離世,野田害怕這些美好的時光與回憶都會因此消失,所以在「自肅」期間,將種種思緒化為歌曲,打造出〈泡沫之歌〉送給導演、製作人與菅田將暉。雖然本曲最初不是為了當電影主題曲而製作,但因為歌詞相當貼近電影內容,同時又包含對志村健的思念,製作人於是決定將這首歌作為電影主題曲,甚至指定要菅田將暉跟他一同合唱。野田也期望:「當各位聽到這首歌的時候,如果能一再想起片中那個世界裡的美好,就太令我開心了。」野田洋次郎為《電影之神》調整巡迴演唱行程 演技獲菅田將暉激賞《電影之神》描繪一群熱愛電影的人們,共同締造奇蹟的溫暖故事,也是現年90歲名導山田洋次,他的第89部作品。男主角「阿鄉」在年輕時擔任片廠副導,這個角色交由菅田將暉飾演。首度跟山田導演合作的菅田將暉表示,他發現導演的拍攝方式跟其他電影大不相同:「劇組很細心地運用時間,一鏡又一鏡慢慢拍,對我來說是很寶貴的經驗,也度過一段非常奢侈的時光。」而飾演菅田將暉片廠同事,同時也是放映師「寺新」的野田洋次郎則說:「山田導演的演技指導非常明確又細膩,最重要的是充滿了對電影的熱愛。」野田也透露當時在松竹攝影所,擔任放映的80歲多歲技師都會跟著他,每天在拍攝結束後教他如何操作放映機:「因為膠捲燒焦的話,一切都毀了,所以不管怎樣,我都會細心地注意,尤其是到放映為止的一系列動作,能夠更加流暢與美麗。」野田洋次郎在準備要舉辦巡迴演唱會時,在彩排期間收到山田導演的邀約,因為無論如何都想演,甚至還為了配合拍攝而調整行程。雖然後來巡迴因為疫情取消,但他也慶幸自己沒有推掉這個演出機會。而他跟菅田將暉的角色在片中惺惺相惜,友誼從年輕持續到年老,兩人更在年輕時,一同愛上由永野芽郁飾演的食堂之女,展開一段幽微的三角戀情,就連菅田將暉都對野田的才華讚不絕口:「看了電影,大家應該會大吃一驚吧!」 疫情拍攝感觸萬分 野田洋次郎與菅田將暉共唱《電影之神》主題曲野田洋次郎為《電影之神》貢獻的才華,除了演技之外,更表現在音樂方面,不僅在片中將有彈奏吉他的演出,私下他更為了對劇組,表達在疫情期間發生種種事情的心情,於是將自創曲〈泡沫之歌〉送給導演、製作人與菅田將暉,並表示:「希望能透過歌詞留下我們拍攝時的情感,並將我們曾生活過的片廠氣氛透過樂音表現出來,於是製作了這首歌曲。我非常喜歡這首歌,也是為電影而生的歌。就算只是以聲音來呈現,也希望能把那個世界,永遠留存在我們所處的世界。」製作人房俊介聽完歌曲後表示:「過去和現代、現實和虛構,以及連結著天堂般的特別的曲子。這時我就確信,必須透過飾演阿鄉與寺新的菅田與野田來演唱這首歌,並將這首歌作為主題曲,電影才會完整。」也因為這個想法,促成了兩人的音樂合作。菅田將暉聽到這首歌,也非常沉溺其中,一口氣把整首歌聽完,也感動地表示:「開拍不久後,野田先生就傳了這首歌的試聽帶給我;後來變成一起演唱時,我感到很不可思議。我們錄了兩次,現在回想起來,為了做出好作品而重錄的這種作風,確實也很有這個劇組的樣子。在演唱這首歌時,感覺野田先生就像導演,而我是演員。」更打趣地說:「『RADWIMPS feat.』這個標註真的是令人嚇壞了,真是光榮之至,連睡覺前想到都會驚歎!」這部由「日本殿堂級名導」山田洋次執導,同時也是電影大廠「松竹映畫」的一百週年紀念作品《電影之神》,不僅風光入選金馬影展,隨後更將在11月26日於全台感動獻映,超值預售票已在「博客來售票網」販售中。本片劇情描述嗜賭酗酒更積欠一屁股債的鄉(澤田研二∕菅田將暉分飾),年邁的他只剩電影可以喜愛。面對失望的家人沒收他一切財物、不准他再隨意揮霍之後,他躲去昔日片廠工作伙伴寺新(小林稔侍∕野田洋次郎分飾)經營的社區戲院,沒想到竟一頭栽進年輕時所熱愛的電影舊夢當中。原來,他過去曾任名導助理,並邂逅氣質女星園子(北川景子飾演),甚至跟寺新共同愛上在食堂工作的淑子(永野芽郁∕宮本信子分飾)。當鄉終於有機會拍自己的電影時,一場意外卻讓機會化為泡影。直到半世紀以後,當初所要拍攝的劇本,竟再度出現在年邁的鄉眼前,也改寫他一生未完成的電影之夢。
-
2021-11-21 新聞.元氣新聞
成骨不全 「玻璃娃娃」忍痛也要拉琴
十一歲的符蓉去年跌倒,用右手支撐身體,右前臂尺骨從中直接斷兩截。醫師認為不對勁,要求符家四口做基因檢測,結果有三人罹患成骨不全症,也就是俗稱的「玻璃娃娃」。也因常受傷,符蓉與哥哥符力丰在校頻遭霸凌,但他們樂觀以對,靠音樂學習與疾病共存。罕病基金會昨舉辦「第十九屆罕見疾病獎助學金頒獎典禮」,符蓉獲得國小組成績優良獎,哥哥符力丰獲得國小組認真負責獎。符力丰說,骨折時很痛,但因為是自己喜歡的曲子,就算很痛也要拉給別人聽。部分成骨不全患者的身高常受影響,但這在符爸爸符積和身上並不明顯,多年前,符積和出車禍,右半邊九根肋骨、鎖骨及肩胛骨幾乎全斷,裝了十多支鋼釘,讓他戲稱自己是「鋼鐵人」。當時以為是車禍撞擊力道過強所致,他也從未想過自己全身裝滿鋼釘以及小孩常骨折,竟與罕見疾病有關。符力丰從小就有注意力不集中的問題,加上容易骨折,同學不敢跟他玩,同學家長甚至直接在群組說「怎麼這麼脆弱,這樣就受傷」等話語。從不明原因骨折到得知生病,符積和還在適應中,但孩子的適應力似乎比他好,特別是符力丰從三歲就主動說要學小提琴,符蓉受哥哥影響,也開始學大提琴,兩人常一起演奏。符力丰說,常骨折讓他最困擾的是演奏時也疼痛,但想到要演奏好聽的曲子給大家聽,忍一下也沒關係。
-
2021-11-16 新聞.長期照護
老年生活擺脫憂鬱失智!「三力、三空、三好」顧身心
根據統計,憂鬱和失智是影響老年身心健康的兩大威脅,全球有7%及5%老年人口,深受憂鬱症及失智症所苦,罹患憂鬱症的長者自殺率更高,失智症則讓長者喪失活動能力,增加對照顧者的依賴。董氏基金會呼籲,透過「三力」、「三空」、「三好」照顧自己身心。總統府資政、董氏基金會董事長張博雅表示,根據內政部報告國人平均年齡,從民國99年平均年齡79.2歲,民國109年增加到81.2歲,因科學進步、醫學發展,注重個人生活、環境改善等,平均壽命不斷延長,但年齡增長不代表每個人都活得快樂,國健署統計,65歲以上有八成長者有1種以上慢性病,近期北榮、國衛院及陽明交大合作研究,發現65歲以上長者,有九成以上有1種慢性病。張博雅表示,根據董氏基金會2016年調查,71至80歲老年人,有明顯憂鬱情緒需專業協助佔12.4%,包括活越久對生活健康沒信心、環境不佳等,越顯憂鬱,董氏基金會便開始推動老年憂鬱防治宣導,提升民眾對「老年憂鬱非老化」的認知,及早發現及早尋求協助,也推動老化體驗課程,讓小學生學習如何陪伴長輩及進行溝通。前衛生署副長賴進祥表示,內政部統計,全台65歲以上老年人口約390萬多人,世界衛生組織(WHO)公布2015年資料,老人人口罹患憂鬱症比例約7%,台灣則有27多萬名長者,罹患程度不一的老人憂鬱症,4年前寶佳基金會結合董氏基金會推動老人憂鬱防治,4年內出版9本專書,教導老人快樂過每一天。台北榮民總醫院精神醫學部老年精神科主任蔡佳芬表示,台灣65歲以上長者,每10人就有一人患有憂鬱症,失智症則是每12至13人就有一人,憂鬱和失智患者常見的共同症狀,包含注意力不集中、健忘、情緒不佳,一般可從「日常」「情緒」「認知」三面向來觀察。蔡佳芬指出,「日常」包括吃不下飯、睡不著覺/洗澡、穿衣功能改變;「情緒」包括情緒低落、常常想哭/多疑、焦躁跟以往不同;「認知」包括時常有負面想法、強烈罪惡感/找錯錢、搭錯車(前者為憂鬱,後者為失智)。年長者罹患憂鬱或失智症,除了影響自身的生活品質和內在幸福感、加速身體其他疾病的惡化,也會對身邊的照顧者帶來巨大的身心壓力。蔡佳芬提醒,照顧是漫長的過程,不要把責任都攬在自己身上,要勇於對外求助,儘管只有一小時,也要讓自己有喘息的空間,避免成為下一個罹病者。蔡佳芬說,可透過身動、腦動、互動「三動」,來預防老年憂鬱與失智。「身動」活動身體維持體能與肌耐力,「腦動」轉動大腦維持腦力並轉換情緒,「互動」與人維持連結互動避免孤獨,不但讓自己預防老年憂鬱與失智,同時有助改善患者的憂鬱症狀,延緩失智程度。董氏基金會與寶佳公益慈善基金會,合作老年心理健康促進宣導計畫,邀請國民阿嬤譚艾珍、飛躍羚羊紀政、時尚老人林經甫、整形教母林靜芸、小李飛刀衛子雲、不老頑童王小棣、退休老總江育誠、生活實踐家丁菱娟、以及品味私塾創辦人王文靜,拍攝全新系列短片「樂齡夢X享實踐」及「獨享的快樂」音樂短片,並發表《給照顧憂鬱和失智長者的你》書籍。影片中紀政、衛子雲分享「三好」箴言,包括有錢真好、有閒真好、有健康才是寶,以「三空」自處之道,包括腦子空:不要想太多、肚子空;不要吃太多、屋子裡空:要常常出去走動,鼓勵大家每日健走一萬步、早晚練習有氧氣功來照顧自己的身心。江育誠、丁菱娟則分享,建議中高齡者及早培養自己的興趣,找到適合自己的興趣並持之以恆。林經甫、林靜芸建議年長者,建立「三力」腦力、體力、社會力,培養「施比受更有福」「珍惜當下」「自得其樂」能力,讓老年生活更自得。
-
2021-11-16 該看哪科.精神.身心
擔心疫苗副作用 憂鬱患者增多
政府正力拚疫苗普及率,不過有些民眾在接種前後因過度擔心副作用出現狀況,台北慈濟醫院身心醫學科醫師陳文建說,近來許多民眾因害怕副作用出現憂慮,甚至吃不下、睡不著,但若影響生活,可嘗試調整情緒或用放鬆藥物緩解,必要時心理諮商治療。35歲的葉姓女患者原本個性開朗,在接種新冠疫苗後出現出現胸悶、心悸等不適症狀,且持續2周都未緩解,她就醫接受一系列心臟與胸腔檢查,結果都沒有問題,但她仍覺得是疫苗導致身體出現狀況,甚至憂心是接種的嚴重後遺症。她後來產生壓力,引發情緒低落、吃不下及睡不著症狀,被轉介到院內身心醫學科診治。陳文建診斷發現她的症狀是壓力下的焦慮反應,應該是她過度擔心疫苗副作用所致,從恐慌轉為憂鬱症狀,心理與生理相影響,在經診斷並開立藥物調整心情,經過3周後,心情放鬆,身體的不適也得到緩解。陳文建表示,近來門診增加許多對疫苗副作用感到憂慮的患者,維持正常作息,培養運動、聽音樂、腹式呼吸等放鬆習慣,是舒緩身心的不二法門,若疫情、疫苗的新聞資訊使自己感到焦慮,也可適度減少過度接觸相關資訊。
-
2021-11-15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打疫苗後身體不適逾兩周 醫師:可能非副作用而是這原因
國內全力拚疫苗普及率,呼籲民眾接種疫苗,不過有些民眾在接種前後卻因過度擔心副作用而讓身體出現狀況,台北慈濟醫院身心醫學科醫師陳文建就指出,近來許多民眾因害怕副作用出現憂慮,甚至引發吃不下、睡不著等狀況,呼籲民眾不要過度擔心,但若因此影響生活,可嘗試情緒調整或用放鬆藥物緩解,必要時亦可輔以心理諮商治療。新冠疫苗接種逐漸在國內普及,施打期間也持續有些不良反應案例,讓許多即將接種或接種過後的民眾相當擔心、越想越多,甚至因這類心裡因素讓身體真的出現狀況。台北慈濟醫院指出,有位個性開朗的35歲葉小姐,在接種新冠疫苗後出現出現胸悶、心悸等不適症狀,且持續兩週都未緩解,讓她趕緊就醫,並接受一系列心臟與胸腔檢查,結果都沒有明顯問題,但她仍覺得是疫苗導致身體出現狀況,甚至憂心會是嚴重後遺症。台北慈濟醫院表示,葉小姐後來還因此產生壓力,引發情緒低落、吃不下及睡不著,後來被介紹到院內身心醫學科診治;陳文建診斷,葉小姐的症狀為壓力下的焦慮反應,應該是她過度擔心疫苗副作用所致,進而從容易恐慌進展為憂鬱症狀,心理與生理又互相影響,在經診斷並開立藥物調整心情,經過三周後,葉小姐心情明顯放鬆,身體的不適也得到緩解。陳文建表示,近來門診增加許多這類「對疫苗副作用感到憂慮的患者」,且他們大多是在接種後對身體的小變化變得敏感,或因不適感遲未緩解而越來越擔心,常見於本身是焦慮體質或性格屬易操煩、緊張者。陳文建說明,新冠肺炎疫苗為近兩年新型疫苗,副作用會因各廠牌及人體體質而異,民眾會擔心也是正常,但若未適時排解不安,嚴重者可能影響心理健康,甚至出現吃不下、睡不著,那時就要小心同時有身心疾患,可能演變為恐慌症和憂鬱症,當民眾出現像葉小姐般的症狀,就可嘗試情緒調整或用放鬆藥物緩解憂鬱、焦慮或自律神經失調的情形,必要時亦可輔以心理諮商治療。陳文建提醒,維持正常作息,培養運動、聽音樂、腹式呼吸等放鬆習慣,是舒緩身心的不二法門,若已察覺疫情、疫苗的新聞資訊使自己感到焦慮,除確認為可信資訊或與信任的醫師討論外,也可適度減少相關資訊的過度接觸,以免增加心理負擔。
-
2021-11-15 失智.長期照護
醫病天地/接長輩回家照顧 不要對衝
疫情期間,有些在日間照顧中心或護理之家的長輩被帶回家裡照顧,但因家人缺乏照顧經驗,造成照顧者與被照顧者都疲累不堪。國立陽明交大醫院護理部副主任張丞淯建議,遇到情緒問題時,先不要與長輩對衝,順著對方情緒先轉移其注意力,帶著他做別的事,有些長輩一下子就忘記了。日照中心或護理之家的長輩多少都有些失智,有時重複問一些問題,又不愛戴口罩,有人在家看電視新聞擔心疫情,使自己情緒更緊張,也造成照顧者的壓力。張丞淯說,長者平常在日照中心都有DIY、肢體運動、音樂或畫畫等課程,讓老人家有事做消耗體力,有助於課程結束後回家好入睡;可是當長輩回家被照顧時,每天不見得有這麼多活動課,造成有些老人家呆坐客廳或重複問問題,晚上不睡。張建議,可以增加長輩白天的活動量,晚上才好入睡,例如帶他共同打掃清理、種花種草等,如果外出耕種,也可帶著長輩去坐在田邊,曬曬太陽也不錯。有些失智長輩可能會堅持要去哪裡、或要去做某件事吵鬧不休,張丞淯說,此時嚴厲跟他講不行,只會造成情緒對立,倒不如順著對方心情,建議先去換個衣服、洗把臉或吃完點心再去,通常長輩做完這些事就忘記先前堅持要做的事了。至於疫情趨緩,還是得注意防疫,如果長輩不愛戴口罩,可透過他所熟悉的老電影或電視人物進行角色扮演,勸對方戴口罩,或換不同圖樣的造型口罩,也可以增加新鮮有趣感及佩戴意願。
-
2021-11-13 失智.失智專題
失智照護/中市失智成果展 點亮愛連網心燈
面對失智海嘯來襲,臺中市積極推動失智照護服務,今(13)日上午在台中慈濟醫院一樓大廳舉辦「110年失智共照中心暨失智服務據點聯合成果發表會」,活動以「臺中憶智網,共照5相隨」為主題,展現臺中市失智照護服務計畫開辦第五年的豐碩成果! 失智照顧的路上,需要政府、服務單位及失智家庭攜手貢獻心力活動開場由童心劇團演出精采舞台劇,帶出失智家庭的照顧議題;為炒熱現場氣氛,特別邀請台中慈濟醫院失智服務據點團隊及阿公阿嬤秀出音樂技藝;活動中安排由臺中市政府、服務單位、失智長輩及家屬共同點亮愛連網心燈,除宣示失智服務成果外,也象徵失智照顧的路上,需要政府、服務單位及失智家庭攜手貢獻心力。另外,活動會場展出失智共照中心及失智服務據點創意課程海報,將持續展出至12月31日,讓更多民眾能認識失智症及瞭解臺中市失智照護資源。衛生局長曾梓展表示,為了讓失智長輩能留在家鄉安心養老,臺中市積極佈建失智照護服務資源,至今已成立10家失智共同照護中心、36家失智社區服務據點,並設有失智團體家屋2家、日照服務單位89家、C據點長照站350家及家庭照顧者支持服務據點9家,逐步提升資源可近性。此外,為了防止失智長輩走失而找不到回家的路,由警察親自走入失智服務據點及C據點長照站,就近提供失智長輩指紋捺印服務;為了減輕照顧者的壓力負荷,臺中市將彙整相關失智照護服務及社會福利資源,製作失智服務資源手冊,將社會福利資源一次報乎你知!便利照顧者快速找到合適資源。失智症是一種疾病 出現疑似症狀請盡速就醫衛生局長曾梓展呼籲,失智症是一種疾病,並非正常的老化現象!如發現家人出現疑似失智症狀,應儘快前往失智症整合門診服務醫院,接受進一步檢查和診斷,並於就醫完成後,至失智共照中心接受個案管理服務,讓失智者獲得最佳的照顧,也讓照護者獲得喘息。相關資訊可至臺中市政府衛生局/失智症防治及照護專區/服務資源查詢(https://www.health.taichung.gov.tw/1679207/Lpsimplelist),或撥打長照服務專線1966,由專人為您服務。
-
2021-11-12 該看哪科.耳鼻喉
小五生為聽損妹留言發聲 盼靠助聽器聽清楚家人聲音
「我終於聽清楚媽媽的聲音了!」今年就讀三重某國小的胡小妹妹,自2歲時因罹患中耳炎開刀住院治療,自此左耳聽力受損,在家人相處和學校學習深感困擾,胡的姊姊上粉絲專頁留言求助,透過新北市好日子愛心大平台的媒合,終於靠著迷你型助聽器,聽清楚外界和最愛的家人的聲音。新北市社會局的粉絲專頁,最近貼出科林助聽器支持新北市好日子愛心大平台的貼文,願意為聽覺障礙又經濟弱勢的市民提供協助,小妹妹的姊姊看到後,上粉絲專頁留言,希望能尋求協助。經由社會局、輔具中心、學校特教老師和科林助聽器公司共同會合協商,科林公司願意全力贊助所有費用。昨天(11日)下午,胡媽媽帶著小妹妹到科林三重門市選配裝戴,聽力師施治渝再度仔細測試、使用教學、選配由丹麥進口最適宜的迷你機型,胡小妹妹戴上助聽器後,可以雙耳聆聽音樂,相當開心。社會局了解後得知,越南籍的胡媽媽因家庭因素,獨立撫養3名女兒,原本在火鍋店上班,但受疫情影響,火鍋店生意頓挫,連帶她沒有收入,生活陷困,幸好有申請到3萬元生活補助,目前在一家早餐店工作,月薪2萬元,勉強撫養3個小孩。社會局長張錦麗表示,科林助聽器公司為響應「好日子愛心大平台」,專案捐贈200萬元的助聽器,以供經濟弱勢且有聽覺障礙的學生及兒童,胡小妹妹家人看到相關訊息後,由就讀國小5年級的姐姐主動上網留言,為妹妹發聲,透過新北市輔具中心的追蹤和協助,終於圓滿達成胡小妹妹的心願,三重社福中心後續並為胡家申請中低收入,每月有6千多元的弱勢兒少生活補助。
-
2021-11-12 養生.人生智慧
一度中年危機、想追回盛年鮮肉的自己!以父親為偶像,現在的蔣偉文「把50歲的我扮演好」
模特兒起家,曾擔任VJ、主持多年行腳節目,49歲的蔣偉文近年靠著精湛廚藝大放異彩,2019年更憑藉《蔣公廚房》獲得第54屆廣播金鐘獎「生活風格節目主持人獎」。曾經的不婚玩咖,如今成了愛家人夫、好爸爸,蔣偉文也走近了半百的人生關卡。「那天看新聞,有個半百老翁心臟麻痺猝死。年過半百?我也50歲了,你是老翁了,我的媽呀!」蔣偉文用自問自答開場,坦率地幽默自嘲。 「老」對藝人來說格外殘酷,幸好此刻的蔣偉文已然釋懷。放下,是來自老婆大人Lisa的話:「其實你在什麼年紀扮演好那個年紀的角色,才是最重要的。」 不同年齡,把那個年齡扮演好就好了 「如果50歲要去扮演20歲的偶像,要跟他身材一樣精實、做跟他一樣的事,要去吸引他所吸引的對象,你一定無法停止焦慮。」 他莞爾一笑:「還好我不是所謂的偶像,不像有些超級偶像要永遠保持在偶像的地步,我的快樂在於,我在不同年齡,可以把那個年齡扮演好就好了。」 正如現在的蔣偉文,「我50歲,我有家庭、有小孩,我是一個爸爸,我就把這個角色扮演好,做好爸爸該做的事情。」 而他憧憬的爸爸形象,正是75歲的父親。「爸爸沒有給我家財萬貫,他給我最大的財富就是讓我無後顧之憂,總是把事情安排的好好的,我只要去想,怎麼把自己想做的事情做好。」 人過中年,仍把自己父親當作偶像 就連生死之事,亦是如此。蔣爸爸日前在打疫苗前備好遺書,豁達正向讓網友讚嘆。「就連人生最後一件事,我爸都不要讓我覺得麻煩、不知所措。」他無法掩飾崇拜的眼神,人過中年仍把父親當作偶像。 蔣爸出身軍人世家,從小父子關係疏離,讓他一直想當孩子的朋友,因此對蔣偉文的任何決定從不干預,這包括蔣偉文在大學為了把妹,從「設計學院中的哈佛」—ArtCenter轉學到南加大,以及回台進入廣告公司後,卻決定轉行踏入演藝圈。 「我年輕的時候對世界充滿好奇,太多事想做了,不管是主持節目、出唱片、出寫真集、做全裸DJ…,我想到都去做了。」 年輕時像浮萍,完全隨著命運走 有段時間,他覺得人生該像浮萍,「隨波逐流,漂到哪兒去,那兒就是一片風景。」不買房,住膩了就換個地方,曾花25萬整修一間老公寓,但住不到1年就退租。 「我曾騎機車騎到沒油,停在路邊看到一家美術館,就走進去逛一天,完全隨著命運走。」但曾經的漂泊浪子,遇上了太太Lisa後逐漸安定,「這也是我爸常說的話,人是潛力無窮的動物,你以為不可能,其實是你沒有盡力。」蔣偉文忍不住大笑。 一如初進演藝圈,父親便提點:「人的一生有很多選擇,還有很多事可以做,就算演藝圈不順利,也不必自暴自棄。」這影響他後來往多方面發展,主持、演戲、學做料理、繼續畫畫,後來更成立文創品牌。 「其實做品牌很有壓力,我又沒有真的學成,配色、數位繪圖真的好難,有時好想放棄。」但想到父親40歲帶著全家移民,在美國開餐廳失敗,又咬牙重回航空業找工作,「他沒消沉、沒放棄,就算跌倒了,也能站起來,讓我覺得這是父親該有的樣子。」 一度中年危機,狂練寫真集身材 曾經覺得人生該像浮萍,那40歲後成為父親,心情可是塵埃落定?蔣偉文卻說,幾年前因瘋狂健身被狗仔跟拍,還露了上半身的精實肌肉,其實當下他正經歷中年危機。 「我沒辦法接受自己已經進入40後半場,為了證明我還年輕,每天去健身、吃得非常少,回到以前拍寫真集的身材。」 但再怎麼追,終究無法回到盛年,「那陣子過後,我突然覺得不再需要這樣,我也蠻滿足現在的我。」 做不成嘻哈小鮮肉,卻可以當個帥氣的型男老爸,「男人都需要目標,以前可能是吸引異性,或是很炫、很酷、對很多事做新的嘗試;我現在則是扮好這階段的角色,讓人家覺得這個老爸真的很好。」 這中間的轉捩點,說來有點玄,竟是與韓流團體「防彈少年團BTS」有關。眾所皆知蔣偉文是BTS的粉絲,其實接受美式音樂洗禮長大的他,一開始並不認同這個團體,「他們紅什麼紅?跩什麼跩?」 50歲愛上BTS:這種熱情好新鮮 後來才發現,BTS唱出年輕人的迷惘,作品積極、正面,「即使我不年輕了,也可以學他們努力不懈、讓自己發光發熱的付出,把那種光和熱,轉化為我現在生活的能量。」 他調侃自己:「誰50歲會愛上少男團體?但突然之間,喜愛他們的那個心,讓我覺得對生活更有熱情,這個熱情好新鮮喔!」 若說熱血是青春的載體,可以突破年齡的束縛,誰又能說為K-POP音樂狂熱的50歲男子不夠年輕? 正如蔣偉文所說,年齡只是一個數字,人在任何時刻都可以點燃內心的熱情、熱度,找回生命的活力。 ●原文刊載網址●延伸閱讀:.當你成為蝴蝶,自然吸引到蝴蝶!家族會追尋你讓自己蛻變,有什麼比這更有價值的愛.丈夫升主管常出差,竟外遇希望離婚!1故事體悟:外遇,是夫妻之間最深沉共謀.姐弟抗壓性都很高,只有我…在比較中長大的她也想堅強:你們說的我都懂,但我做不到
-
2021-11-09 該看哪科.罕見疾病
只吃雞塊誤以為挑食 11歲女患有食物攝入障礙
小朋友挑食常讓大人感到頭痛,但你有想過挑食是一種疾病嗎?英國威爾特郡斯文敦鎮的一名11歲女孩潔西卡(Jessica Thompson),自從18個月大時,就只吃雞塊,並拒絕嘗試新的食物。直到她媽媽帶潔西卡看醫生時,才發現潔西卡患有食物恐懼症──迴避或限制性食物攝入障礙(ARFID)。根據英國《每日郵報》報導,潔西卡的母親茱莉婭(Julia Cain)表示,過往潔西卡嘗試吃其他食物,但總是失敗,並只吃嬰兒時期吃過的食物,例如雞塊。有時候,潔西卡的三、四頓膳食中會有薯條,但通常不會全部吃完,而帶去學校的便當只有一塊麵包,其他什麼都沒有。茱莉婭指出,他們一家人從未一起享用過聖誕大餐,因為潔西卡完全拒絕嘗試;許多人說,「長大後問題就會改善」、「讓她肚子餓,餓了自然會吃其他食物」,但潔西卡寧願挨餓也不會進食。茱莉婭曾帶潔西卡看過很多醫生,但都診斷為「太挑剔」而已。直到潔西卡遇到催眠治療師大衛(David Kilmurry),才診斷潔西卡罹患ARFID。在看診的三周內,大衛會在潔西卡進食前播放舒壓的音樂,至今她已經能嘗試新的食物,也能吃下完整一盤、並能吃下二十四種新的食物,「雖然還不能接受所有的食物,但對她來說已經是一個很大的進步」。茱莉婭表示,十年以來第一次終於能一家人一起吃飯,享用美食。催眠治療師大衛指出,許多人不了解ARFID,認為只是對食物挑剔的表現而已,但其實患者像潔西卡會有不舒服、焦慮、昏昏欲睡的症狀。ARFID患者要嘗試新的食物,身體反應就會如同恐懼一樣,會作嘔或嘔吐。而針對ARFID的研究甚少,許多家長常誤以為是挑食。前期徵兆包括嗅覺、味覺高度敏感,或過敏反應、被食物噎到等,更嚴重的話會引起身心理疾病,如憂鬱症、飲食失調、缺乏維他命、視力退化等。值得注意的是,ARFID的病症較為複雜,既不是厭食症,也不是暴食症。
-
2021-11-08 養生.家庭婚姻
電影《瀑布》憂鬱母親賈靜雯:不要再問我「你還好嗎」,我會想辦法好起來!
近兩年受到疫情影響,我們的生活模式產生或大或小的改變,原本遠距離的情侶可能面臨不能見面的困境,而待在家的時間變長,與同住家人的摩擦可能增加,但同時也是陪伴家人、增進家庭關係的好時機。電影是一個時代的縮影,劇情往往反映著當代人們的生活。《瀑布》的背景設定在 2020 年台灣疫情爆發初期,鍾孟宏導演與編劇共同思考該如何在電影中呈現人們在疫情中面對的困境。由王淨飾演的女兒「小靜」因同學確診必須在家隔離,在密切的居家相處之下,與母親間(賈靜雯飾)的關係,也產生了巨大的變化。《瀑布》於 10月 29 日 開始上映,是鍾孟宏導演繼《陽光普照》之後,首度執導的女性電影,不僅受到威尼斯國際影展「地平線單元」入圍肯定,也成功在第 58 屆金馬獎中獲得11項提名,賈靜雯與王淨精湛且細膩的表演讓他們雙雙入圍了金馬獎。*本文有劇情微雷,請斟酌後再繼續觀看卸下武裝的盔甲,我們都只是個等待被愛的人賈靜雯飾演的母親品文,原本是一個在外商公司擔任主管,性格剛烈且事業有成的女性。但婚姻的失敗與經濟的多重壓力讓她逐漸崩潰,尖銳的言語都是她用來掩蓋自己脆弱的包裝,她內心還是十分渴望一個可以倚靠的肩膀。我不知道為什麼好好一個家,會變成現在這個樣子。王淨飾演的女兒小靜,原本是一個青春叛逆的高中生,但她發現媽媽生病之後,也逐漸學習如何去理解母親的行為,並學會愛與承擔。大人的世界或許很複雜,但她試著同理母親的心情,陪伴媽媽度過人生的谷底。當不小心墜落,誰能夠接住我?《瀑布》的故事靈感來自導演鍾孟宏友人發生的真實故事,片中以「瀑布」的意象暗喻現實的巨大衝擊,猶如瀑布般向下墜落,考驗著品文的身心。在電影前半段,詭異的氣氛營造,加上賈靜雯優異的演技,讓人覺得好像在觀看一部心理驚悚片。家本該是一個溫暖的地方,但在片中「家」的場景,因為建築物拉皮工程的藍色帷幕遮蓋了整片落地窗,始終呈現濃烈的藍色調,充滿濃濃的陰鬱氛圍,這也映照了品文與小靜母女倆的心境。「十幾年前,我第一次跟你爸爸來這個房子的時候,陽光也是這樣照進來的。」一直到劇情來到後半段才會發現,《瀑布》其實是一部溫暖療癒的電影。隨著藍色帷幕的拆除,母親的身心狀況也逐漸好轉,整體電影調性由絕望走向希望、黑暗走向明亮,母女兩人最後決定搬離這個裝潢精美卻充滿沉重回憶的房子,開始新的生活。《瀑布》細膩的刻畫了一個家庭故事,用瑣碎的日常對話堆疊母女間的情感,也告訴我們人生是無常的,每個人的生活都可能出現無法承受的壓力事件,而最終愛你的人會陪你度過難熬的時刻。「也許雨一停,我就能再見到你,也許雨該一直下不停。」——《瀑布》主題曲〈抉擇〉鍾孟宏導演邀請金曲歌后陳珊妮來演唱主題曲——蔡琴的老歌《抉擇》,電影尾聲陳珊妮用獨特低沉的嗓音娓娓唱出感嘆,淡淡哀愁間又帶著療癒感,將觀眾的情緒渲染至更深層的境界。歌手魏如萱在《瀑布》中也客串一角,飾演賈靜雯在精神療養院遇到的病友,她有一段清唱《抉擇》的戲,清新溫柔的美聲,貼和著電影角色孤獨的情感,讓人隔著銀幕,卻深切地感受到主角的那份孤寂與惆悵。>>點這裡聽《瀑布》主題曲《瀑布》的配樂十分用心,由在《返校》獲得最佳原創電影歌曲的音樂人盧律銘擔綱,他採用一款特別的「斑鳩琴」做為主奏樂器,盧律銘分享他選擇斑鳩琴的原因:「它有著很不完美也很不受控的響線共鳴音色;它可以同時灑脫、喧愉、蒼涼,也可以非常孤寂。」「你可不可以答應我一件事?不要再問我『你還好嗎』,我會想辦法好起來。」就如劇中的母親品文一樣,當我們遭遇壓力的時候,可能會抗拒現實,不願承認自己需要幫助,甚至把所有身邊的人都推開。但請不要害怕,「每個人都有難堪的過去,只是大小不同而已,而且未來會怎樣,也沒有人會知道。」愛你的人會在你墜落的時候接住你,心理的傷口,雖然沒有辦法一夕之間好起來,但或許慢慢地,會有一絲和煦微光從傷口的裂縫中透進來。在經歷了傷痛之後,還是可以抱持著希望,迎向未知的未來。※本文由《VidaOrange生活報橘》授權刊登,原文出處:「也許雨一停,我就能再見到你。」在電影《瀑布》中賈靜雯演出「母親」角色最孤單的一面
-
2021-11-04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身體莫名疼痛恐是「公主病」醫師建議做運動舒緩
花蓮一名40歲的陳小姐平時無不良嗜好,是標準上班族,但最近身體多處出現疼痛,影響睡眠品質,從婦產科看到神經科都找不出病因,直到復健科醫師確認是俗稱公主病的「纖維肌痛症」。醫師提醒,若有不明原因疼痛,有可能是腦部或肌肉出現問題,適時伸展做運動就能緩解疼痛。門諾醫院復健科醫師郭惟致表示,「纖維肌痛症」比較接近腦部的疾病,是腦部的皮質有不正常的放電,讓身體誤以為一般的感覺是痛覺;治療要打破痛覺循環的迴路,像是用神經痛的藥物,阻斷循環,加上有氧運動與輕緩的運動,對於治療有幫助。郭惟致指出,公主病成因不明,推測是壓力大、曾經有創傷、運動傷害等,病人疼痛有3個月以上,有難確認的痛點,儀器、抽血都檢查不出什麼原因,就有可能是纖維肌痛症。此症會稱為公主病,郭醫師說,是因為身體一碰就痛,一般人能做的動作,患者一做就很不舒服,容易「唉唉叫」。像是求診的陳小姐,認為是工作壓力、久坐久站,肌肉很緊繃,檢查沒有神經壓迫等,因此醫囑做運動舒緩,用藥物輔助治療。她提及,若有民眾有類似症狀,除了給醫師診斷外,做運動時不要做到太操勞的程度,每天可以選一小段時間留給自己,做輕鬆的活動,像是做瑜伽、冥想、聽音樂等,達到放鬆的效果。物理治療師王志銘說,若要伸展身體右邊的話,右手可抓住椅子下緣或椅背,把肩膀固定住,再伸起左手將頭往左邊傾,拉伸脖子右側的肌肉,讓肌肉放輕鬆。若想拉伸脖子右後方,一樣右手固定住,將頭往左轉45度,左手將頭往左下壓,皆停留20至30秒時間,簡單的動作坐在辦公室也能實行。
-
2021-11-03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爸爸病危後靠「氣切」救回生命! 在護理之家陪他度過往後餘生
【編者按】這星期我們的主題是「當親人面臨重病時」。一位太太在先生嚴重頭部外傷後,幾年來隻手扛起照顧摯愛家人的各種辛勞工作,寫出這篇令人感動也感傷的文章。一位女兒在父親病危時,要求醫生盡全力搶救,而三年來他老人家在安養中心,完全沒有溝通能力,吃喝拉撒樣樣需要別人照顧。女兒百感交集,但最後還是覺得「不管怎樣,做就對了。」一位長年關心這議題的醫師,應邀闡述她長年的倡導:「愛一個人,請讓他好好的活,時候到了,也請讓他好好的走!」隨著醫學的進步,延長生命的方法越來越多,也使我們不得不思考「怎麼樣的活才是真正有意義的活」。我們應該主動與親友討論自己對生命的看法,並造訪各大醫院在「病人自主權利法」通過之後,所成立的「預立醫療照護諮商門診」,以避免將來我們無法好好的走,照顧我們的人也無法好好的活。 爸爸三年前嚴重中風,送到醫院時差點就回天乏術,在搶救過程中,醫師曾語重心長地詢問我和弟弟,是否要盡力搶救,如果爸爸的命救回來,卻要面臨長期照顧的問題時,我們是否還願意救? 由於親身經歷到爸爸手腳有力的求生過程及看到他大口呼吸的模樣,所以我和弟弟經過審慎商量與評估後,決定請醫生盡全力搶救,而醫院的醫護團隊也盡心盡力,讓爸爸的生命再次延續。不過為了搶救爸爸的命,必須進行氣切才能維持生命,我和弟忍痛簽下手術同意書,但從此以後爸爸就終身無法再發出聲音。後來爸爸生命穩定後,我們完全不知道爸爸到底還認不認識我們,因為他只能點頭及搖頭。爸爸接受醫治期間也有一些人對我們為爸爸做的氣切決定及生命的品質有所質疑,但不是子女的他們,真的無法瞭解我們當時做決定的難為與痛苦,而我和弟弟覺得只要做好我們該做的事就好,就不必太理會旁人的閒言閒語。爸爸生命呈現穩定狀態後,由於他行動無法自主、生活無法自理,我們只好委由醫療及環境品質較佳的護理之家對他全時照顧。住進護理之家後,爸爸成為他們的新住民,全時都有護工及護理師照顧,每隔一段時間的餵食、餵藥及身體清潔、大小便的清理等,定期定時的血壓量測、抽血檢查,五官及皮膚不定時的觀測與用藥,讓爸爸生命的延續,獲得妥善有效的照顧。居住當地的弟弟和弟妹,每天會撥空前往探視,而居住他地的我和家人,也至少每個月請個幾天假,回到家鄉的護理之家看看爸爸,雖然我們真的不知道他認識我們的程度有多少,但至少和他打招呼時,他會和我們眼神對焦,還會跟我們點頭,有一些親人之間的小小交流,讓我感恩不已。時間飛快,轉眼間,爸爸在護理之家已經居住了三年多,期間爸爸曾因長期臥床而得到一些病症,也曾發燒不止引發肺炎,再次住進加護病房一個多月,每一次的住院對他對我們來說都是煎熬,看他打著點滴身體插著一些管子,都讓我們不捨,我們的心也跟著他病情的不明發展而難過不安。還好一切到最後都轉危為安,苦盡甘來,烏雲過後現藍天,當他病情平穩出院,再次回到他護理之家的病房時,我們忐忑不安的心才放了下來。爸爸居住的是兩人房,他們都是臥床病人,通常安排的都是同性人員居住,在這不長不短的三年裡,爸爸的同住鄰床住民,已經更換兩人,前一個病人的家屬跟我們家人一樣,經常前來探視,但現今病人的家屬可能因為忙碌,從未見其探視過。多年來,這個護理之家已成為爸爸的另一個家,他的吃喝拉撒睡,完全都在這個家中解決,每每去探視時,看到護工與護理人員與他對談與互動時,都能以溫言柔語及開玩笑的方式與他連結,讓我窩心不已、溫馨感滿滿。記得有一回,我還親眼見識到護工們,以穿手套的手為大便不順的爸爸處理他排便的問題,原本躁動不已的爸爸,在護工清柔完成處理後,整個人變得清爽與舒適,然後沒有罣礙、舒舒服服的睡去。我看了很感動,一直向護工道謝,但她們總謙稱這就是她們工作的日常,能夠讓每一個在他們這裡居住的住民,身體健康、吃得下、睡得著、排得出,身體運作沒問題,就是每一位醫護人員最歡喜的付出,也是她們該做的事。她們每項工作做得自然,但她們為每位住民做的每個動作,卻是值得親眼所見的我學習與欽敬的事。其實就我以前的想法來說,對於他人的屎尿,不管是味道還是實體,我會非常排斥及嫌惡,但看到護工們,不但不畏懼,還把這樣清理的工作視為平常,真的是顛覆了我以前的執著想法,而且我還為此深深自我檢討一番,把這樣的畫面化為感恩的想法,不再對生命賦予的外在排泄物有所排斥與掙扎。現在,我還是每個月回去探視爸爸一次,真的非常感恩老天爺的恩惠,讓爸爸還活得好好的,讓我還有機會回故鄉看看他,看到爸爸從剛開始患病時的滿身插管,慢慢減少為三管(尿管、氧氣管跟鼻胃管),到現在只剩餵食流質食物的鼻胃管,就覺得很欣慰,雖然爸爸現今動彈不得,手腳也有些變形,但能趁此機會幫他按摩手腳(以前爸爸沒患病前,我們是有距離的),增進父女之間的情感,也算是爸爸患病後的一項良性的收獲。爸爸不能講話,我去探視他的時候,就對著他講一些村里的事情給他聽,也向他傳述他認識的親人的現況,有時候我就寫字讓他看,有時候拿各類鈔票讓他觸摸,有時候就放音樂給他聽,打開電視讓他觀看,還隨著音樂聲跳舞娛親,我的各種表現,爸爸的回應不大,但我相信聽得到這些親人的聲音,看到親人晃來晃去的身影,他的心裡應該會有溫馨與幸福感才對。「不管怎樣,做就對了。」我在爸爸的另一個家,建立起像家一樣的情感,也以感謝的言行與照顧他的醫護人員互動,就連清潔房間的人員,我都同理以對,每每都會帶一些食品,與她們分享,希望藉由良善的互動,為爸爸的餘生帶來一些看得見陽光的片刻。
-
2021-11-02 該看哪科.腦部.神經
血管性失智症治療新契機 台灣團隊成果登上國際期刊
目前失智症難以有效治療,台大、中研院研究團隊成功利用微能量超音波,找到刺激神經再生的機轉,有望開啟血管性失智症新的治療方式,研究成果領先全球,登上國際期刊eLife。台大醫學工程所教授王兆麟表示,全球失智症治療市場規模高於100億美元,並以複合成長率10%成長中。市場目前還沒有把超音波用在治療失智症的產品,團隊研發領先業界3到5年,預計在3年內完成專利布局、動物實驗以及人體臨床試驗驗證療效等。科技部今天舉行研究成果記者會,在科技部「台灣腦科技發展及國際躍升計畫」支持下,王兆麟、中研院生物醫學科學研究所副所長陳志成、台大醫院復健科主任陳文翔、台大醫院神經外科主任賴達明組成跨校、跨領域團隊,探索微能量超音波在治療腦中風所引起的血管性失智症的可能性。陳文翔指出,失智可以分成阿茲海默症跟血管性失智症2大類。血管性失智症可能由小中風引起,有手腳局部失能或影響情緒與記憶力等狀況,目前治療方式可能是針對受影響功能來做復健,藥物主要是增加活性或做預防,臨床效果有限,另外也有幹細胞臨床試驗,但尚未有明顯成果。王兆麟指出,過去學術界對於超音波對神經細胞的機轉運作方式並不清楚,團隊這次開發出微針式超音波刺激儀,透過比細胞小百倍的玻璃針尖發射超音波,針對神經細胞的特定部位進行刺激,進而調控細胞內鈣離子濃度,影響細胞內的生物訊號傳遞。也就是說,團隊一大突破在於找到超音波刺激對神經細胞進行調控的機轉。王兆麟表示,團隊進行多項實驗,發現可以透過超音波刺激產生神經再生現象,有機會應用在未來治療血管性失智症所需要的神經修復。陳文翔指出,未來臨床上會希望達到非侵入式的治療方式,未來也許可以讓病人戴上類似耳機的設備,「但不是聽音樂,而是聽特殊頻率的微能量超音波」,來刺激局部神經再生,極具發展潛力。
-
2021-10-27 名人.黃軒
忍不住就想挖鼻孔?醫:常挖到流鼻血恐有強迫症
你有狂挖鼻孔嗎?一篇1995年2月發表在《臨床精神醫學期刊》(The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iatry)的研究,調查1000位居住在威斯康辛州戴恩郡(Dane County, Wisconsin))的成年人,發現91%大人也很常挖鼻孔。其中1.2%每個小時會挖鼻孔。2001年6月,《臨床精神醫學期刊》(The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iatry),又刊出另一篇研究,這次的調查對象是亞洲人,結果指出,平均每位成人一天要挖四次鼻孔。有7.6%的成人每天重複挖鼻孔 > 20 次。17%的成人,承認自己有狂挖鼻孔的習慣。如果你喜歡挖鼻孔,不用感到跟大家格格不入,也毋須感到罪惡。只有少部份的人,會出現狂挖鼻孔的症狀,我們醫學給他一個名稱叫「強制狂挖鼻孔」(Rhinotillexomania)。雖然人們通常會因為無聊、緊張或僅僅因為他們試圖擺脫討厭的鼻屎而挖鼻孔,但患有強制狂挖鼻孔(Rhinotillexomania)的人卻覺得不得不挖鼻孔。患有這種疾病的人也可能會經歷嚴重的壓力和焦慮,並養成咬指甲等其他習慣。強制狂挖鼻孔(Rhinotillexomania)條件研究人員將強制狂挖鼻孔(Rhinotillexomania)歸類為一種強迫症,可能屬於以身體為中心的重複行為障礙。要使挖鼻孔成為強制狂挖鼻孔(Rhinotillexomania)必須滿足下列標準: - 狂挖鼻孔,佔用個人過多時間- 有這種情況的人,很可能多次嘗試,但未能戒除這種狂挖鼻孔習慣 - 重複狂挖鼻孔,導致自己鼻孔反覆受傷 - 這種狂挖鼻孔習慣,擾亂一個人的日常生活運作強制狂挖鼻孔(Rhinotillexomania)併發症大多數挖鼻屎的人往往會在抓癢或擺脫任何鼻屎後立即停止。強制狂挖鼻孔(Rhinotillexomania)的人不會如此,他們會反覆常出現:- 流鼻血 - 發生呼吸道感染的風險- 鼻中隔穿孔 - 發生鼻竇感染的風險增加 為什麽會有強制狂挖鼻孔(Rhinotillexomania)?與大多數強迫症的情況一樣,強制狂挖鼻孔(Rhinotillexomania)的原因很複雜,尚不完全清楚。然而,研究提供了一些解釋 :1.遺傳學一些研究表明,患有強制狂挖鼻孔(Rhinotillexomania)的人,可能有以傷害身體的重複行為家族史。這意味著他們可能有一個父母或兄弟姐妹,他們可能沒有狂挖鼻孔(Rhinotillexomania),但可能有其他狂抓皮膚的習慣。2.焦慮一些患有嚴重焦慮症的人,會養成狂抓皮膚的習慣、狂挖鼻孔的習慣,在焦慮的情況下,挖鼻孔足以讓他們自己平靜下來。 3.藥物某些藥物的副作用可能是導致以前沒有挖鼻病史的人突然出現狂挖鼻孔的習慣。用於治療過動症的興奮劑藥物,之前發現與狂抓皮膚的習慣有關。 4.荷爾蒙變化在某些情況下,女性荷爾蒙的變化,也許與狂挖鼻孔的習慣有關。一項關於荷爾蒙變化,對女性狂抓皮膚的習慣的研究發現,在更年期時荷爾蒙的極端變化,這種狂抓皮膚情況會惡化。怎麼處理?挖鼻孔通常不需要治療。然而,狂挖鼻孔(Rhinotillexomania)可能有害,患有這種疾病的人通常需要得到幫助才能停止挖鼻孔。1.減壓方式如果您的狂挖鼻孔(Rhinotillexomania)的原因是嚴重的壓力,可尋找其他健康的方式減壓,比如運動、音樂,可以幫助阻止這種情況。 2.保持鼻子濕潤如果您的鼻腔非常乾燥,則更有可能要用力挖掘乾燥鼻屎。當您在室內時,您可以使用鹽水噴霧保持鼻子濕潤,保持充足的水分或使用加濕器。3.盡快處理鼻子疾病别忘了,過敏也會導致粘液的產生增加,從而導致鼻屎增加。您可以找醫師,是否可服用非處方抗組胺藥來防止過敏升級。 4.藥物 目前還沒有藥物專門用於治療狂挖鼻孔(Rhinotillexomania)。但是,可以嘗試某些用於治療強迫症相關疾病的藥物。如果該病症與另一種精神疾病(例如焦慮症)有關,則治療這些病症可能有助於緩解狂挖鼻孔(Rhinotillexomania)的症狀,甚至可以幫助一個人完全戒除這種習慣。※本文由黃軒醫師博士 Dr Hean Ooi MD MM PhD授權提供,未經同意,請勿任意轉載,原文請點此。
-
2021-10-23 養生.人生智慧
60歲考研究所、長期運動顧體態!美聲歌后潘越雲:享受孤獨,好好面對人生
帶著標誌性的微捲波浪黑長髮、民俗風印花長洋裝、配上黑色煙燻妝,潘越雲一拿起麥克風,儘管是詮釋抒情老歌《The Way We Were》,但一開口強大氣場,立刻滿溢全室;下台後,訪談時的舉手投足,又流洩出優雅女人味。潘越雲用時間釀成的美,迷人多變,這是她自律多年的成果,她說:「就算我今天沒當歌手,我還是會好好打扮自己、維持自己,不會放縱。」簡單吃 番茄配蛋就是一餐數十年來,潘越雲始終維持不錯的體態,問她是否嘗試過現在正流行的168斷食?潘越雲微笑說,自己吃東西本來就不會暴飲暴食,「我從以前就只吃早午餐跟晚餐,中間不吃消夜跟零嘴,其他16小時都在忙工作、睡覺,其實就是168了。」很多女藝人都有專屬瘦身菜單,潘越雲說她沒把心思花在菜單上,基本上就是冰箱有什麼就煮什麼。不過她說自己確實偏好簡單吃,例如番茄切片放鍋裡煎後撒鹽,再煎顆蛋,就可以是一餐。顧體態 學西班牙舞當運動潘越雲飲食簡單之外也注重運動,之前固定會到北市東區健身房做重訓,不過家住淡水的她覺得交通太花時間,這兩年改跟一位老師學西班牙舞,她說:「我覺得學西班牙舞,會讓你很挺、不會駝背,對提升姿態與氣質滿有幫助的。」樂享受孤獨 勤於整理人生不只吃得簡單,潘越雲生活也很樸實。不愛應酬的她,大多在家做喜歡的事。她說:「我是一個很享受孤獨的人,因為多數時刻還是要跟工作夥伴、家人、小孩相處,屬於自己的時間並不多,一旦有獨處機會當然要把握。」潘越雲說,她一個人在家時,除了聽音樂、看書,更喜歡動手整理家裡環境,例如種種花草、照顧貓狗等,尤其來到60歲後,她說:「走到這個門檻,我覺得更該好好面對人生,所以我很認真整理過去的東西,等於是在整理我的人生。」潘越雲說,自己是很重視居家生活的人,經過這樣邊收拾邊跟過去打招呼,重新整理後心情都會特別好,充滿能量迎向未來!」鑽研音樂 重拾書本回校園對生活很有想法的潘越雲,對音樂自我要求更高。女兒離家讀大學後,她重拾書本回校園,就讀台師大流行音樂產學應用碩士在職專班,只是已是歌后等級的她,為何還想回學校進修?潘越雲表情認真地說,從沒覺得音樂有學完的一天,她說心中對歌手的標準是要看懂五線譜:「讀五線譜能看懂節奏拍子,知道從哪裡下歌,就不容易唱錯。否則若是跟弦樂團、管樂團等合作演出,看不懂譜唱錯了,樂團不會停下來等你,也顯得歌手不專業。」而潘越雲在音樂上的鑽研,不只於國語、台語歌,對經典西洋歌曲也很有研究。她說:「我國中放學後每天都在家播黑膠唱片,或聽陶曉清及余光主持的廣播西洋音樂頻道,這些歌都是我日後當歌手的養分。」這次受邀到《BACK TO 70'S西洋金曲演唱會》獻唱,潘越雲將詮釋多首經典西洋金曲,要讓歌迷聽見不斷進化的自己。疫情下的退休應變力調查載入中…
-
2021-10-20 新聞.杏林.診間
醫奉31/呂鴻基:催生台大兒童醫院 創多項醫學史紀錄
兒童若患有先天性心臟病,早年僅有一半機會能續命。被譽為「台灣兒童心臟學之父」的台大醫學院名譽教授呂鴻基,畢生投入兒童心臟病研究,創立中華民國心臟病兒童基金會,開啟「一月救一心」計畫,將心臟病孩童存活率提升至九成,也是他30年奔走各管道,催生成立台大兒童醫院。今年高齡90,呂鴻基仍持續教學、為兒童權益發聲。已救7500位心臟病兒童呂鴻基很喜歡小孩,早早立定志向當小兒科醫師。那個年代治療先天性心臟病不易,他於1965年赴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研究心臟病學,而台大心臟外科教授洪啟仁早他兩年到哥倫比亞大學進修,兩人陸續返台後,由呂鴻基診斷、洪啟仁開刀,合力挽救許多寶貴生命。50年前,開一次心臟手術至少要萬元。呂鴻基發現,家屬無法負擔手術費時,選擇讓孩子「自動出院」。於是他號召各界有錢出錢、有力出力,1971年成立「中華民國心臟病兒童基金會」,以「一月救一心」每月募款4萬元為目標,隨著舉辦慈善音樂會、路跑活動募捐,迄今已救治約7500位心臟病兒童,也推廣學生心臟病篩檢,受惠學童超過200萬人次。參與WHO訂心臟病指引1995年全民健保實施,許多病症陸續有健保給付,心臟病兒童基金會因而集中資源,協助患有特殊心臟疾病的兒童及健保不給付的治療項目。呂鴻基並注意到家有心臟病兒的父母親承受諸多壓力,因此發起成立「中華民國關懷心臟病童協會」,關懷病童的家庭,支持他們勇敢走下去。台灣1950-1980年代風濕性心臟病盛行,呂鴻基研究風濕熱及風濕性心臟病,推動長期預防風濕熱之再發,風濕性心臟病終於在台灣絕跡。世界衛生組織(WHO)聘請他出任專家委員會委員,參與制定「風濕熱暨風濕性心臟病診斷基準指引」,使台灣在國際學術舞台上博得目光。呂鴻基多次代表台灣赴國際交流,看見英國、美國、莫斯科等皆設有兒童醫院,便積極與政府部門溝通、說明,經過30年的推動,以及許多醫師接棒,台大兒童醫院終於在2014年誕生。主張設立「國家兒童局」 現任台大兒童醫院院長黃立民說,沒有呂鴻基,就沒有台大兒童醫院,他目睹呂鴻基為了兒童醫院奮力克服一關又一關的困難。台大醫院院長吳明賢說,呂鴻基關心兒童的整個健康福祉,正為設置獨立的國家級兒童醫院奔走,並主張設立「國家兒童局」,以實質保障兒童權益。呂鴻基2000年自台大醫院退休,赴桃園敏盛醫院任院長六年;再受邀出任羅東聖母醫院第一位「非神父」院長。歷經3次退休,90歲的他仍退而不休,在台大醫院開教學門診,出席晨會、心臟病例討論會等。精神奕奕、體力充沛。「照顧兒童讓他長大,可發揮最大的潛能、替國家社會做事,這是我們小兒科醫師的目標。」一輩子致力提倡兒童權益,呂鴻基如今依舊呼籲政府重視,包括投資兒童醫療、教育發展等面向。「我做的都是應該做的,人生這樣比較有意義。」呂鴻基說。學生稱他「不可能的任務」呂鴻基在兒童心臟學耕耘超過60年,創下台灣醫學史多項紀錄,包括施行兒童心導管手術、心臟超音波檢查、心瓣膜及血管氣球整形術、建立正常新生兒心電圖標準等,桃李滿天下。學生們替他取了「Mission Impossible」(不可能的任務)的綽號,學生們共同認為呂鴻基做事很堅持,不接受失敗也不接受不可能,告訴他有困難,他還是要求繼續做。虔誠天主教徒的他,感謝上帝一路看顧,使他有機會替國家、替兒童做事。第31屆醫療奉獻獎 特別報導 特殊貢獻獎個人獎呂鴻基小檔案年齡:90歲出生地:台中市豐原區現職:台大醫學院名譽教授、台灣兒童心臟學會名譽理事長、心臟病兒童基金會董事長、心臟基金會董事長學歷:台灣大學醫學院醫學士、東京大學醫學博士經歷:台大醫院小兒心臟科主任、中華民國小兒科醫學會理事長、亞太區小兒科醫學會理事長、心臟學會理事長主要事蹟:●台灣兒童心臟學之父●催生台大兒童醫院●創立中華民國心臟病兒童基金會、台灣兒童心臟學會、中華民國兒童健康聯盟
-
2021-10-16 養生.人生智慧
「我本來以為我從來不記恨...」吳淡如:那些年,我在印度學到的放下
那些年,在印度學到的放下剛跨過三十歲的那幾年,應該算是我感覺自己最老、最茫然的時候。單身,收入頗豐,忙碌,有過幾段不太如意的感情,也有固定男友。看來生活精彩,但是只有我自己明白,我的靈魂多麼虛弱。 那幾年,大過年假期長,我一結束工作就飛往印度的某社區靈修,糊里糊塗上了一堂「薩滿的大地能量課程」,課前甚至連薩滿是什麼都沒搞清楚。一上課才知道,老師是一位新時代的印地安女巫。 有一堂課,她要我們閉著眼睛想像自己是某種動物,又吼又叫;隨著音樂群魔亂舞,圍著一個想像中的火爐,從外往內,每一步,都要想到不愉快的事,不管大小,不論是誰,狠狠把那個討厭的事或人,丟到火裡燒掉,獸吼一聲!燒了什麼只有你自己知道。 「不管廚房裡的小強、童年陰影、父母、負心男友!別怕,都燒掉!」 祭典音樂響起。我本來以為我從來不記恨,沒想到我能丟進火裡燒掉的東西,還真是源源不絕!音樂乍停時還沒燒完。閉眼的我聽見身邊不太熟悉的各國同學,有人聲聲啜泣。 換成了非常溫柔的音樂。「把你燒掉的東西,一一撿起來放心裡,每往外走一步,撿起一個,往後一步。」 無聲的淚水流下來。我明白放進來的東西已經和我燒掉的東西不一樣。從小最讓我糾結的,其實是不管我怎麼做,從來沒讓母親滿意過……這當然也是每年過年時我竟不願回家面對團聚的原因。我的逃亡性格一直濃烈。 當下這個領悟不可能驟然改善關係,但它幫助我面對了原本想要隱藏的某些愛恨痛憂。我慢慢的了解,母親也並不是故意要讓我不舒服,她內在或許也有某些能量在衝撞著,焦慮的在尋求某種出口。她不覺得自己幸福,所以並不知道自己變化如浪的情緒與不規則的控制欲會讓愛她的人難過。 多年觀察,不管擁有多少,只有一種女人能夠真正幸福,那就是:誠懇面對一切困擾,能解決的解決,不能解決的就不憂惱,自己活得不欠缺,自覺幸福。不管別人說什麼,她知道自己在做什麼,並能自我對話:「嘿,現在我能為妳做什麼?」 那是真正有價值的理性與感性最不幸的,就是一味覺得自己孤苦,一直向外求憐,把願望及控訴都掛放在他人身上。 要讓女人活得好的能力,始終應是自發性的。惡水不時會來,若不想溺水,妳得學會游。妳要活,就要讓自己身體愉快,精神也健康。 身體愉快—有時隨興放開跑個五公里,比在原地焦慮的想著問題好。 精神健康—做妳喜歡的事,比如閱讀遠比聊八卦或追劇讓我不空虛。 我們的能量必須是一口井,那個掘出源源湧泉的人,始終是勤於自救自足的妳。 我在印度學過好些課程,包括自由繪畫、自由舞蹈。這些印度的老師啟發我的是,只要你喜歡你的畫,那就是美的;不管學什麼,他們讓我明白,只要一心一意的,用安靜的心學習,本身就是一種享受。 我的印度經驗,讓我在離開學校之後,真正的愛上學習。不管學到什麼,把它當成是一種恩賜。 書籍介紹人生雖已看破,仍要突破作者:吳淡如 出版社:有方文化出版日期:2019/03/19作者簡介吳淡如:台大法律系學士、台大中文研究所、台大EMBA雙碩士,上海中歐國際工商學院EMBA碩士。現為知名作家及主持人,思考人生,一直是她的樂趣,抓住種種生活樂趣,人生就能有源頭活水來!中年之後,她最大的自在是:再也不勉強自己,深信:活得越久,就是活得越好!延伸閱讀: 打完BNT怕副作用,「第2、14、28天」要注意,醫師教你分辦:症狀只是副作用?或是有心肌炎風險?
-
2021-10-15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徵召日記4/馬達聲轟隆響起 啊,那是確診的聲音
安靜的時候,耳朵能聽見的聲音格外豐富多樣。六月中旬的上午七點,三級警戒的台北市區,非常安靜。從重慶南路的總統府、西門町一路步行到醫院的篩檢站,車輛稀少,反而顯得腳踩落葉的沙沙聲,特別響亮。竊竊私語、煩躁不安……走進篩檢站,瞬間開啟靜音。用聲音記錄的防疫現場,有時更能感受情緒流動。「在這裡領號碼牌嗎?」「什麼時候會開始?」「我可以代家人拿號碼牌?」……上午八點不到,篩檢站外排了長長人龍。竊竊私語、煩躁、不安,所有的喧嘩嘈雜,以掛號處為分水嶺,掛了號走進篩檢站等候區,聲音嘎然而止,像按下了手機上的靜音符號,瞬間無聲。坐在等候區約莫20張排列整齊、保持安全距離的白色塑膠椅,大家小心翼翼不敢放聲說話,接電話時也會刻意壓低音量,有種進入寺廟的肅穆。當我叫他們的名字並核對健保卡時,隔著口罩就能感受到緊張:額頭冒汗、眉心緊皺,或慌張找剛剛才拿出來的健保卡。若多問一句,怎麼會想來篩檢?通常大家好像鬆了一口氣,在短短1分鐘步入篩檢區的空擋,滔滔不絕說著心裡的憂慮:多半是鄰居、家人或同事確診,有些是解隔離,有些則是出現感冒、咳嗽症狀,每個都擔心自己會不會確診?可惜誰也沒有標準答案。「放輕鬆忍耐一下就好,不要動喔!」一天要聽(說)上百次。進到篩檢區,要被戳鼻子接近喉嚨深處才能採到檢體,很不舒服,因此我們護理師最常說的就是:「放輕鬆忍耐一下就好,不要動喔!」一天要說上百次,剛開始上班,我連晚上睡覺耳邊也不停迴盪著這句話。偶爾也會出現「咚」的一聲,原來是民眾採檢時很害怕,一直往後退,醫師透過隔板的手就要一直往前伸、人也往前傾,幾次差點把隔板撞倒,我只好一個弓箭步,右手拿著要接檢體的試管,左手稍抵住民眾背後,再一聲「忍耐一下下,快好了!」讓醫師可以順利地戳鼻子採檢。對,就是穿著那令人手腳不靈光的防護衣,協助做完採檢,我都可以聽得見自己的喘氣聲。一有確診個案,化學兵立刻啟動,馬達聲轟然響起。有時,等候及採檢區會出現巨大響聲,是馬達發動機的轟隆轟隆聲。第一次聽到時,醫師輕聲說了句:「啊,這是有確診者的聲音。」確診者來自篩檢及院外轉入。譬如快篩30分鐘可得知檢驗結果,若是確診陽性個案,會從篩檢區右邊的小門進入專屬隔離病房等候;若是從檢疫旅館送來的確診患者(通常是出現咳嗽、發燒等不舒服症狀),則從右後方的專門通道進入隔離病房。有時他們會進入篩檢站左邊的X光室照片子,觀察肺部狀況。不論如何,一有確診個案,化學兵就會背上重達20多公斤的消毒桶,沿著確診者走過的路徑噴灑漂白水消毒,從左邊的X光室、中間的篩檢區、及右邊隔離病房外的廊道,包括等候區,全部消毒一遍。馬達聲也很像田裡種稻的聲音。有次去花蓮長濱採訪,當地婦女告訴我,這裡很常聽到直升機的聲音,這是悲傷的聲音,因為表示有人落海需要救援,她的大伯及好友,都在捕魚時不幸被浪捲走,失去性命。比起來,或許確診的聲音沒那麽可怕。7月確診者逐漸減少,終於聽見夏天的聲音。6月中旬,一天都要聽到好多次馬達聲,篩檢確診的人、接獲外面確診的患者整天沒有間斷,譬如有天60個篩檢的人裡就有10個確診,說實話,醫護人員心裡也不好受。幸好到了7月初,白班篩檢100個以上也沒有出現確診,「今天零確診!」醫護人員交班時常為此小小歡呼。有時我們也會安慰民眾說,放心啦,現在確診的人已經很少很少了,現在除了定時消毒外,已經很少聽到轟隆轟隆的馬達聲。7月的篩檢站,偶然傍晚還能聽到輕音樂流洩,氣氛輕鬆許多。我喜歡午後下雨的聲音,聽著雨滴打在屋頂遮陽板,帶著重低音的叮咚聲,讓人想起日本的紫陽花(繡球花)祭,一球一球飽滿鮮豔、藍色、綠色、粉色、白色的繡球花,看著都覺得心花怒放,搭配百貨公司促銷一把把漂亮的雨傘,真是雨季裡的美好回憶。疫情趨緩,雨季初歇,午後唧唧蟬鳴聲如雷雨般壯麗,正式宣告夏天來臨。(待續)
-
2021-10-12 寵物.照顧指南
寵物知識+/「我差點殺了一隻貓」關於寵物溝通和安樂死決定
前幾天接到一個朋友的訊息,說希望我能跟她家的貓咪-蒂蒂溝通,據所知蒂蒂是一隻高齡15歲的老貓,器官已經衰竭,已達到醫生說的可以安樂死的標準。主人告知我這次溝通,是與蒂蒂最後一次說話,因為曾經看過另外一隻過世的貓,最後臨終時很痛苦,所以打算給蒂蒂使用安樂死,希望她走好。連線蒂蒂其實蒂蒂給我的感覺還沒到非常重病,除了上半身氣管部分,好像卡卡的,有水在裡面。或者是說,連她自己也沒感受到痛苦(聽主人說蒂蒂的個性呆呆的)。主人問:『蒂蒂你還想繼續活著受苦嗎? 還是明天帶你去找醫生,幫你舒服睡覺好不好? 』蒂蒂傳給我看一個溫暖、令她安心的地方,很明顯是她的家。我說:『蒂蒂比較不會說話,大都用畫面傳達,我想她是說想要繼續待在家裡。』提到安樂死,蒂蒂有傳出『害怕』、『恐懼』的情感出來。我:『你們是有曾經在蒂蒂面前討論過安樂死嗎?』主人說有。其實動物無法100%了解,什麼是安樂死,牠們大都無法理解,人們選擇幫寵物安樂死的背後動機,其實是想要解緩牠們的身體上的痛苦,對牠們來說,安樂死的意思,就是要離開主人了。試著想一想,如果你今天是寵物,身分對調,真的會希望離開你所愛的人、離開你所愛的家嗎?我曾經遇過,因為幫寵物做了安樂死而感到自責的主人;也曾遇過沒幫寵物做安樂死,而感到自責的主人。所以問題的核心,不是在於是否要幫寵物做安樂死,而是主人自己是否可以真正放下,超越生死。所幸最後,朋友打算不幫蒂蒂做安樂死了,打算依照蒂蒂的願望,讓牠在家裡靜待時間到來。關於生死,宇宙間自有安排與蒂蒂的溝通結束,對我來說這不過是一場平常的溝通。 直到隔天,我收到圖書館通知,告知我半個月前預定的書已經抵達,就是這一本《陪牠到最後》,我拿到後隨便翻了一頁,就翻到了作者對於寵物安樂死的看法。『人與動物都必須自己去完成生命的全程,勇敢的去面對所有病痛與衰老去逝,整個過程都是學習,及格了才有學分,學分夠了才能畢業。』『不要輕易決定濫用安樂死,所有的醫學判斷、主人的想法,遠遠不如動物自己的決斷,你得用心去傾聽牠們的聲音。』試想如果你是一個讀了四年大學,準備要畢業的準畢業生,結果你朋友擅自幫你申請延讀,然後申請還過了!你會不會氣死?(好我承認這個舉例很爛)但要說的是,目前看起來幾乎9成的安樂死,都是主人自以為幫寵物判斷的結果。我覺得你讀書、寫論文很累呀,我主動乾脆幫你申請退學,你說好不好呀?前面說過了,動物對於安樂死沒有太大的觀念,牠們只懂得死了就是離開主人了,為什麼主人你要讓我離開你?我曾經遇過被安樂死的貓咪,祂說來的很快,根本來不及就走了,懵懵懂懂的到了另一個世界,雖然不恨主人,但祂是滿頭問號。可是我無法看著寶貝痛苦下去……大部分會選擇幫寵物做安樂死的主人,都是無法眼看家中的寶貝衰落下去,或是受苦。 這本書也沒有完全禁止安樂死,甚至書中有些案例是用安樂死的,但作者主要是想要表達:動物寵物們有自己的自由意志,我們應該好好尊重且去觀察,而不是一昧擅自幫寵物做決定,牠們與人類一樣有靈魂,更應該幫助牠們的靈魂圓滿、永恆不朽。 碰到寵物已經得了嚴重病症,我們可以換個角度去想,這些都是靈魂課題的一部分,而你與寵物是命運共同體,放開你的心輪去感受,這部分的課題到底是要你與寵物學習什麼?寵物雖然不會說話,但能懂主人的心為什麼牧羊犬可以指令牧羊群?那是因為寵物們彼此習慣用細微而小的動作與心電感應,人類因為有語言了,久而久之已經卻忘這像能力,其實寵物溝通就是心電感應的一種。 我也時常說,寵物溝通其實是每個人都會的,人也是動物不是嗎?所以你只要透過大量的練習與寵物心電感應,自然會學成。 當寵物生了重病,大部分的人都會出現這種念頭:『寶貝好可憐,不要痛了喔….好可憐你好受苦喔……』,這種意念就會自動傳到寵物,寵物就會覺得備感壓力。 想想如果你自己是一個重病患,已經病懨懨躺在床上,然後你的家人都跑來跟你說『你好可憐喔….怎麼會發生這種事…….』這樣你的感覺會如何? 那今天再換個角度想想,如果你自己是一個躺在床上的重症病人,你的家人跟你說:『好好休息,不用擔心,不管發生甚麼事情我都會永遠陪伴著你。』並且懂得接受這件事情與放下。 這個放下是必須要你與寵物雙方的,你知道已經盡了全力,你知道你會用祝福牠的念頭,來迎接牠的死亡,你們倆沒有再多的遺憾,只有滿滿的感謝彼此這段時間的陪伴,那才是放下。 我對於安樂死沒有特別的想法,每一件事物都沒有絕對錯誤與絕對正確,錯誤與正確都取自於個人決定。 但我希望看見有緣這篇的人,如果你正碰到安樂死這議題上,希望你可以去感受寶貝寵物真正的想法,並且用一種祝福與愛的念頭,去看待整個事件發生。我差一點殺了一隻貓 主題回到我幫忙蒂蒂溝通這件事。當下溝通完,我沒有特別心情轉變,對我來說是一場平常的寵物溝通罷了。但到了隔天晚上,與彩油諮詢師Sophia聊天,自己才驚覺如果與蒂蒂溝通收到錯誤的訊息,那是不是蒂蒂就已經不在這世間上了? 而又因為我的關係,蒂蒂目前到今天,還在家裡,與牠最愛的主人在一起。寵物溝通師不僅是溝通,更要有職業道德上面的人一直給我課題,一直盤繞在我必須要學習穩固自己的能量場,因為一個人的能量場不夠穩定,接收到的訊息有可能被外在的因素、心情給受到影響,因而說出錯誤的訊息,給人錯誤的判斷。彩油師Sophia說,她前陣子也有一個客戶,80歲癌末的病患來占卜塔羅牌,就這麼巧抽到【死神】,【死神】代表著重生與死亡,身為占卜師的你會如何解讀? 我們身為身心靈工作者,維持穩定自身的能量場就是對於客人、學生的一種職業道德,穩固好了,你的能量才能流通,也才能更發揮,而不被外在的事物、能量給干擾。我曾經想說繼續學習靈氣,學習到四階就可以出來教人了!但後來了解到,一個身心靈老師不僅是要教人,更要把正確的觀念教導給學生,更穩固自己的能量、找回自身的力量,這才是一位身心靈老師該教導的東西。寵物安樂死決定如果你現在正對寵物是否要決定安樂死,可以先看這本《陪牠到最後》,或許你的想法會有轉變。 或者書中有寫得了重症的寵物,其實除了醫療方法外,也許多有用的輔助方法,像是顏色治療、音樂治療、花精、靈氣,這些都可以舒緩病情。本文摘自海音小牧師|寵物溝通安樂死 我差一點殺了一隻貓 寵物溝通-蒂蒂 關於寵物安樂死決定,經作者授權轉載。海音 x 靈光綻語 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heiin0726海音 x 靈光綻語 IG:https://www.instagram.com/heiin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