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1-12 該看哪科.泌尿腎臟
搜尋
雷射
共找到
403
筆 文章
-
-
2022-01-09 該看哪科.皮膚
手指、腳趾黑點是病毒疣?為什麼會受到感染?醫詳解常見症狀
民眾手指、腳趾等各皮膚部位出現黑點、甚至感覺有些變厚,總會讓人有些擔心和疑惑,深怕會不會是皮膚癌。美麗信義皮膚科診所曾奕騰醫師指出,皮膚出現黑點的可能性相當多,若合併出現增厚、變硬、像繭,其可能是受到病毒感染的病毒疣,建議盡早就醫治療,以避免不只影響外觀和生活,甚至可能出現癌化,或掩蓋了皮膚癌的警訊。 什麼是病毒疣?為什麼會受到感染? 曾奕騰醫師指出,皮膚出現黑點,可能因素包括了長痣、長斑、外界因素染色、外傷形成小傷口,亦有可能是黑色素瘤等皮膚癌,常見的也包括了病毒疣。 病毒疣是一種HPV病毒感染,即人類乳突病毒,和常聽到的子宮頸癌是同一種病毒,只是類型不同,途徑以接觸傳染進行,包括間接傳染,例如許多民眾在家沒有穿拖鞋的習慣,到親友家作客等也不穿拖鞋,環境中有病毒就有可能受到感染。另外像是夏季去游泳池、冬季泡溫泉等,這些赤腳的公共場所,自然也是存在一定程度的風險,提醒民眾日常應保持穿拖鞋、室內拖等習慣,以利作可控的防範。 HPV病毒雖然對於皮膚穿透力不強,但有細小的傷口就可能入侵,例如於手腳,民眾常有撕手皮、腳皮的習慣,又或是香港腳的傷口,這些細微傷口就有可能受到感染,因此手腳是常見受到感染的部位,不過也不單僅限於此,身體各處皮膚皆有可能受到感染。而若是患者本身有慢性病、重大疾病、免疫疾病等,或是受到藥物影響,使得免疫功能較為低下,不僅容易受到感染,感染後範圍及嚴重程度也會比一般人更加厲害。 病毒疣的常見症狀,醫:盡早檢查慎防皮膚癌! 曾奕騰醫師表示,受到病毒疣感染,患部外觀常見會出現凸起顆粒、聚集許多黑點,該皮膚表面也常見變厚、變硬、摸起來會粗粗的,和長繭相似,也可能出現搔癢的情況,而若是出現在手部、腳部,容易受到外界壓力進而產生疼痛感,也有患者沒有特別的感覺。 若遲遲不治療,也將可能持續長大、擴散,甚至形成自己的右手傳染給左手,或是身體各處的情況,對於外觀及生活都可能產生影響。醫師診間就曾遇過患者雙手、雙腳長了好幾十個病毒疣,甚至形成大塊病兆。 值得注意的是,病毒疣若遲未改善,也有少數案例研究發現,因皮膚細胞持續受到病毒影響,導致細胞出現癌變,是有形成皮膚癌的可能。而病毒疣常見以手指、腳趾出現黑點表現,也正好與皮膚癌的黑色素瘤相似,即便沒有出現癌變,也有可能因此誤判,也就是其實真的有皮膚癌,但患者一直誤以為是病毒疣。這兩點也都是民眾需要注意的,提醒手指出現黑點,還是先盡早檢查為佳。 如何改善、治療病毒疣?醫:就醫治療為上策! 病毒疣的改善及治療方式,曾奕騰醫師指出,民眾自行改善的方法其實相當有限,最多僅能做到預防,如前述提到的保持穿拖鞋的好習慣。許多民眾會自行以指甲剪、小剪刀、磨刀等方式試圖自行消去,醫師指出,這類的方法其實改善相當有限,因為病毒感染有一定的深度,這類自行破壞的手法,若較淺,對患部一點影響也沒有,只是破壞皮膚而以;若較深,則很容易出現傷口感染,且也未必就把病毒徹底清除。 曾奕騰醫師建議,病毒疣最佳處理方式,就是尋求醫師協助,除了排除皮膚癌的可能性,也可以作良好的治療,徹底根除病毒。治療方式相當多元,主要方向為去除感染及周圍可能被感染的細胞為主,或誘發局部免疫反應攻擊病灶,常見如先以冷凍治療的方式殺死病毒,並提供患者外用的水楊酸溶液返家後塗抹。其他也包括了塗抹三氯醋酸、病灶內注射MMR疫苗、病灶內注射或皮下注射干擾素、局部塗抹DPCP藥水、染料雷射治療等。 不過治療並非一蹴可幾,畢竟通常感染較深,特別是手腳,視患者個人情況療程有所不同,以常見的冷凍治療來說,會需要5~10次,甚至更多,提醒患者應耐心並遵照醫囑持續治療,並與醫師確認是否康復再決定是否還需要回診,並持續觀察有無復發跡象,如此才是良好的解決之道。《延伸閱讀》 .脖子、腋下的小肉芽是什麼?是腫瘤嗎?要如何消除? .皮膚長痣是皮膚癌嗎?醫教簡單3招自我檢測!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2-01-02 該看哪科.眼部
導致失明因素排名第二!眼科醫詳解什麼是青光眼及如何妥善治療、保養
被告知有青光眼,總讓人害怕又緊張,深怕自己會失明,不過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眼科部謝昀臻醫師表示,雖然青光眼確實可能失明,但及早發現並妥善治療,可以像控制糖尿病一般與疾病共存,日常保養就需更加注意。 青光眼致盲排行第2名!醫:留意餘光視野縮小。 謝昀臻醫師表示,青光眼是一種眼壓異常、視神經逐漸萎縮、視神經纖維逐漸變薄,導致視野由外而內逐漸縮小、影響視力的眼部疾病。此疾病是持續進行的,損傷的視神經也無法恢復,因此若遲遲未就醫治療、控制,將可能造成不可逆的視力受損,甚至失明,據統計青光眼在亞洲雙眼致盲機率約有25%,是全世界排名第二的致盲眼部疾病,第一名為白內障,不過白內障經過手術治療是可以恢復視力的。 除了視力受損以外,青光眼會也隨著種類出現各種不同的症狀,主要可分成原發性隅角閉鎖性青光眼、原發性隅角開放性青光眼、續發性青光眼、先天性青光眼四大類。 原發性隅角閉鎖性青光眼,可分急性及慢性,急性症狀相當明顯,患者常見突然感受到視力急速下降、眼睛泛紅、劇烈頭痛、噁心想吐、看見光暈等,普遍來說是個會讓患者驚訝、不適到直接掛急診的疾病。慢性的患者則疼痛較為輕微,偶爾覺得眼睛有點脹、有些頭痛,特別是趴睡、進入較暗的房間時更容易出現,不過也因為症狀較輕微,患者常不自覺,大多在檢查眼睛時才意外發現有此問題。 原發性隅角開放性青光眼: 原發性隅角開放性青光眼,一般而言初期症狀非常不明顯,幾乎沒有症狀,大多是到後期明顯感受到視野縮小才發現。醫師表示,青光眼的視野受損初期會由周邊開始,患者不易注意到,需經由視野檢查確認,當視野中央受損,通常已經是較為後期,患者視力已明顯受影響。因此平時若有注意到餘光有些異常,就應盡早檢查。 續發性、先天性青光眼: 至於續發性和先天性較為少見,續發性如眼睛受到外界傷害、腫瘤、長期虹彩炎發炎、長期使用類固醇等,隨著原因不同,症狀也會有所不同,主要也包括了頭痛、噁心想吐、視力受損。而先天性則為剛出生的小朋友,眼睛、角膜都會較大些,也會一直流眼淚、眨眼,不過小朋友剛出生無法表述自己的症狀,因此多由醫師觀察並進一步檢查。 高風險群防青光眼致盲,40~50歲應定期檢查。 謝昀臻醫師指出,原發性青光眼大多原因不明,以往被認為是個年長者居多的疾病,70歲以上約佔5~10%,不過隨3C產品盛行、醫療技術日益進步,現在年輕就發現青光眼的族群也不占少數。其他的風險因子及風險族群也包括家族史、高度近視500度、高度遠視300度、糖尿病患者、長期使用類固醇藥物、長期虹彩發炎、外傷、甲狀腺眼疾等。醫師建議,若為上述的風險族群,40~50歲開始定期檢查為佳。 青光眼就會失明嗎?妥善治療、保養可避免! 謝昀臻醫師表示,確診青光眼並不代表就會失明,民眾不必太過緊張,現代醫學相當進步,青光眼已經是個在接受穩定治療的情況下,得以妥善控制的疾病,就像三高、糖尿病一樣,可視為需長期追蹤的疾病,患者只要能夠學習如何與疾病共存,一樣可以有良好的生活品質。 青光眼治療: 治療方式第一線主要會以藥水進行,現已有多種藥水可提供良好的治療,此階段大多就可以有效控制。若藥水效果不彰,接下來會視青光眼種類進行雷射治療。再不佳便會進行微創手術,如最為常見的小樑切除術,此手術如同在眼部開個微小隙縫作引流,幫助眼壓下降,患者術後可感受到,成功率約90%,不過因為此手術所開出的隙縫一樣是身體的傷口,亦會結痂,因此術後保養也很重要,而約三至五年結痂成形出現沾黏,通常會以清通管道或重新手術的方式改善。 青光眼保養、術後保養: 謝昀臻醫師提醒,青光眼接受治療後,不論以何種方式進行治療,都應盡量避免不當用眼等前述的風險因子。而術後患者,可透過眼部按摩進行保養,按摩方式應遵循主治醫師的現場教學及建議,避免亂按造成眼部受傷。並且也須注意避免感染,洗頭、洗澡時慎防進水,洗頭建議仰頭或請他人代勞為佳。恢復期應戴著眼罩,睡覺時也要戴著,避免日常或睡覺翻身時壓到眼部,外出時若能帶個護目鏡也是個很好的選擇。而睡覺時也建議墊高枕頭約20度,避免睡覺時眼壓升高。除此之外,術後也應避免出力,包括了憋氣、用力排便、搬重物、劇烈運動等,以免傷口出血。也因此飲食方面醫師建議均衡就好,不必多吃保養品,不過應多吃蔬果、多喝水,以防便秘需要用力排便。在良好的保養下,便可與青光眼和平共處,維持生活品質。《延伸閱讀》 .眼痠、脹是高眼壓?青光眼?6招防範!慢性病、近視500度注意。 .眼壓高引發急性青光眼 偏頭痛眼紅噁心要注意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12-20 名人.潘懷宗
潘懷宗/無針頭也能測血糖和打胰島素?糖尿病患不再皮膚處處是傷口!
科學家們一直都在研發讓糖尿病患者無需使用針頭,就能夠測量到體內血糖值的方法,像是使用雷射技術取代針頭,或是用近紅外線掃描技術等等,但是當需要給予胰島素時,仍然必須使用針頭,因此,有沒有一種可能,那就是血糖監測和胰島素給藥共用一個無針噴頭,都不需要用針刺破皮膚。紐西蘭奧克蘭大學生物工程研究所生物儀器實驗室負責人塔伯納教授(Andrew Taberner)和他的博士學生徐佳麗(Jiali Xu)以及博士後麥基奇研究員(James McKeage),利用無針噴射注射(needle-free jet injection)技術,首次臨床實驗證明,可以從人體皮膚內抽取足夠的血液量,且能準確的偵測血糖值。這種噴射注射技術雖然對讀者來說,比較新鮮,但卻已經是發展良好且相當成熟的一項技術,目前利用高速細小的噴射流體,該實驗室已能將藥物輸送進入體內(delivery),這次實驗又再證明,同一個噴頭,也可以用來採集血液(collection)。此項研究成果已在2021年11月10日發表於《糖尿病科學與技術雜誌》的國際期刊上,同時也放上奧克蘭大學官網,於是引起各大媒體的注意。以現況而言,糖尿病患者每天在家監測血糖值,最常使用的簡易方法,是由美國國家技術與創新獎章獲得者 - 海勒教授(德州大學奧斯丁分校)所發明的,後由亞培公司利用他的專利,開發出手指驗血糖機,推上市場後,獲得了廣泛的接受。此方法是通過一根細針先刺破手指尖,藉以釋放只需要一隻蚊子叮咬我們時所吸取血液的1/8,然後用測試紙片來收集血液,當試紙插入血糖機後,就可以讀取血糖值,相當方便(圖1)。而指尖確實是血液採樣的首選部位,因為它們有高密度的血管,但是指尖也非常敏感,細針刺入時會有疼痛感,且有皮膚傷口,況且糖友本身皮膚彈性就很差,癒合能力弱,時間久了就會有很多小黑點,當然定期重複不斷的“刺痛”,除了不舒服,也會有感染的風險,因此科學家們期望為糖尿病患者開發出無針血液監測方法。由於噴射注射技術一直是奧克蘭大學生物儀器實驗室多年來研究的主題,其中包括開發藥物噴射注射器,用於注射胰島素、尼古丁和牙科治療時的局部麻醉劑,該團隊此次進一步證明該技術除了用於注射外,還可以用來提取,也就是用少量無害的生理食鹽水率先噴射刺穿皮膚,然後噴頭的鹽水用盡後,就會回吸出極微量的血液在噴頭內,而這就足以準確測量葡萄糖的濃度。此次的臨床試驗,總共招募了 20 名的健康參與者,他們每個人貢獻出四個指尖,每個指尖分別隨意接受了刺血針(標準針)或三個不同形狀和大小噴嘴的噴射注射器來提取血液,參與者在被遮蔽雙眼的情況下,單憑感覺來分辨疼痛,同時必須在採血後的 24 小時內,完成問卷調查,藉以評估四根指尖的疼痛感、腫脹感或瘀傷的程度(每個指尖所相對應的不同採血工具,參與者並不知道)。結果顯示,噴嘴的形狀可以影響提取血液的數量,例如:“槽”形噴嘴(slot-shaped)比圓形噴嘴(circle-shaped)可以提取較多的血液。另外,噴射式提血確實比標準刺血針,來得比較不疼,甚至有些情況下,根本不痛。不過,本次臨床實驗更加重要的目標是:噴射式提取血液的方法,是否能準確的監測血糖值,結果和傳統刺血針相比較後,答案是肯定的,令人驚喜。當然,如果糖尿病患們知道,每次採血時,噴射注射方式並沒有用針刺破你的皮膚時,肯定會比較傾向使用這種噴射方式的血糖監測方法。塔伯納教授自信地向媒體說,奧克蘭大學目前的噴射注射技術,是同時具有輸送藥物和抽取血液的能力,世界上還沒有其他的噴射注射技術能夠做到這一點。他們確實是花了多年的時間,和無針注射技術進行了一場漫長的角力賽,最後才成功,接著就是想將這項技術商業化,相信也需要投入大量的心力,但塔伯納教授心中追求的是,一個更完美的終極目標 --- 那就是開發出一個無針的可吸血,又可以給藥的血糖/胰島素合併儀,這將允許糖尿病患血液採樣和胰島素注射均使用同一台儀器,同一個噴頭。這對改善人類醫療保健將做出重大貢獻,尤其是在糖尿病管理方面。除了間歇式每隔一段時間採血,來量測每個瞬間的血糖值外。也有科學家發展出連續式血糖監控系統,這種系統一經埋入皮下,就能獲得連續的血糖數值,來達到更佳穩定控制血糖的目標,其主要原理是使用一個硬幣大小的感應器(sensor)直接貼附在皮膚上,感應器裡面使用一根軟管細針植入皮下,用來測量皮下的組織間液內的葡萄糖,之後,透過酵素的代謝去計算葡萄糖濃度,再用公式去推算出血糖數值,但這仍需要刺入皮膚造成創傷,而且細針(探針)需要定期更換,目前市面上最長可以連續監測三個月,當同時搭配另一台胰島素自動注射系統後(身上需埋入另一個針頭),就等同是一台模擬的人工胰臟(圖2)。科學每天都進步神速,你認為哪一個比較理想呢? 間歇式無針頭採血/胰島素注射合併儀,或是,二根針分別埋在不同區域的皮下,但針頭仍需要定期更換。Journal Reference:1.Jiali Xu, James W. McKeage, Bryan P. Ruddy, Poul M. F. Nielsen, Andrew J. Taberner. Jet-Induced Blood Release From Human Fingertips: A Single-Blind, Randomized, Crossover Trial. Journal of Diabete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21; 193229682110538 DOI: 10.1177/19322968211053895
-
2021-12-14 癌症.皮膚癌
她想除鼻頭大痣 意外發現皮膚癌
年關將屆,一名30多歲輕熟女想藉助醫美整修「門面」,醫師直覺她鼻頭一顆大痣怪異,建議化驗結果竟是皮膚癌。義大醫院皮膚科主任兼尖端醫美部總監劉懿珊表示,皮膚癌若能早期發現,多數能治癒,一旦深入真皮層,恐需做大規模的整型重建。劉懿珊指出,這名輕熟女鼻頭上的痣從10幾歲就有,因感覺臉部不清爽,想要除痣、除斑,但診斷後懷疑可能是基底細胞癌,檢驗結果確診。「不要以為只是一顆母痣而已。」這些母痣可能因為後天壓力過大或暴露於紫外線下、或無意間接觸到一些致癌因子而導致病變,最近不少做醫美的民眾,都意外發現罹患皮膚癌,有年輕化趨勢。劉懿珊說,基底細胞癌是常見的皮膚癌,成因與暴露於紫外線、老化或接觸重金屬物質有關。辨識皮膚癌有ABCDE五步驟,包括觀察身上的斑點或痣,邊緣是否呈不規則變化,顏色黑黑紅紅不均勻,長在臉上超過0.5公分,或變大變凸,都要有所警覺。皮膚癌約9成是早期可根治,因此早期發現,即有機會治癒,一旦侵犯到骨骼,恐有致命危機。劉懿珊說,這名輕熟女以微創手術切除約0.3公分深的病灶,搭配汽化雷射特殊敷料就平掉,術後口服功能醫學營養素,降低傷口發炎,幾乎零疤痕。但基底細胞癌患者術後,再產生新的皮膚癌機會仍較常人高一些,必須每年定期追蹤。
-
2021-12-13 癌症.皮膚癌
輕熟女鼻頭長大痣 醫師一查是皮膚癌
高雄一名30多歲輕熟女因年關將屆,想藉助醫美整修「門面」,醫師直覺她鼻頭一顆大痣怪異,建議進一步化驗,結果竟是皮膚癌!醫師也表示,最近皮膚癌案例有增多趨勢,若能早期發現,多數能治癒,一旦深入真皮層,恐需做更大規模的整型重建。義大醫院皮膚科主任兼尖端醫美部總監劉懿珊表示,這名輕熟女鼻頭上的痣從10幾歲就有,因感覺臉部斑斑點點不清爽,想要除痣、除斑,但皮膚科醫師診斷後懷疑可能是基底細胞癌,建議手術切除並化驗,患者很驚訝,這顆與生俱來的母痣,竟然癌變!「不要以為只是從小的一顆痣而已」劉懿珊說,這些痣也可能因為後天氧化壓力過大;或暴露於紫外線下;或無意間接觸到一些致癌因子而導致病變,這段時間不少來做醫美雷射的民眾都意外發現罹患皮膚癌,且病患有年輕化趨勢。她說,皮膚癌成因與暴露於紫外線、老化或接觸某些重金屬物質,例如童年喝的地下水含砷或接觸到來路不明,含有重金屬成分的藥物等。辨識皮膚癌有ABCDE五步驟,包括觀察身上的斑點或痣,邊緣是否呈不規則變化;顏色黑黑紅紅不均勻;長在臉上超過0.5公分;或變大、變突、出血、脫屑,都要有所警覺。她也提醒,洗腎患者或動過肝腎移植手術,需長期服用免疫制劑的免疫低下患者,或慢性糖尿病等三高患者及肥胖人士,罹癌機率都相對偏高。不過皮膚癌只要沒往下侵犯,約9成早期是可以根治的,因此早期發現,即有機會治癒,千萬不要諱疾忌醫,一旦侵犯到骨骼,恐有擴散危機。劉懿珊說,像這名鼻上長痣的輕熟女,後來以微創手術切除約0.3公分深的病灶,再搭配術後急慢性專用的敷料與電漿修護,術後幾乎零疤痕。但基底細胞癌患者術後,其他部位再產生新的皮膚癌機會仍較常人高一些,必須每年定期追蹤。而要遠離癌害,保持健康的生活型態還是重要的「保養之道」。
-
2021-12-11 養生.聰明飲食
冬天反而容易失眠?醫師教你從9樣食物中找回好眠
最近天氣冷,大家是不是每天都很想住在被窩裡,不想出門上班呢?很多人都說在冬天特別容易想睡,但其實在冬天反而容易失眠,快來看看醫師怎麼說。林凱信醫師分享:「冬天日照較短,體內的褪黑激素較難轉換為血清素,容易造成情緒不穩定、容易失眠。」以下也和大家分享能幫助找回好眠的3大營養素1.色胺酸:是屬於褪黑激素的前驅物,建議日常中可以多攝取雞胸肉、牛奶豆漿、堅果等優質蛋白質來補充。2.鈣:鈣質可以幫助放鬆神經、穩定情緒,同時適量補充也能避免睡到一半腳抽筋的狀況。建議可以多攝取黑芝麻、小魚乾、黑木耳。或是睡前喝一杯熱牛奶也是能幫助入睡又能補鈣喔。3.鎂:能夠幫助降低壓力賀爾蒙,同時也是協助調節褪黑激素的重要角色。日常中可以從南瓜籽、黑巧克力、深綠色蔬菜中來補充攝取。林凱信醫師也提醒,想要改善睡眠問題,建議也可以在睡覺前先做做伸展操、拉筋,幫助身體放鬆,或是透過建議睡眠儀式感,也能幫助改善失眠問題。除了生活中的這些方法,如果想要更有效的提升睡眠品質,也可以透過像是靜脈雷射等方式,提升血液循環,找回好眠。來源出處:長春藤預防醫學診所
-
2021-12-02 該看哪科.皮膚
看到斑就想打雷射?醫:雷射不是萬能,除斑也要對症治療!
看到斑,就想打雷射?「無限發雷射方案」,好便宜、好划算?這樣的觀念是萬萬要不得的。不正確的雷射治療,反而會火上加油、愈打愈黑,尤其是最為棘手的「肝斑」,反黑機會很高。雷射不是愈多愈好雷射光束照射可將黑色素熱分解或震碎,使大型黑色素團塊裂成小碎片,利於身體自然代謝,而達到除斑效果。不過,雷射伴隨著熱能,受到太多熱刺激的黑色素細胞,會逆境求生、更加賣力地製造黑色素,因而造成術後反黑。隨著科技進步,雷射的脈寬,也就是雷射的加熱時間,從奈秒(10的-9次方秒),進化到「皮秒」(10的-12次方秒)等級。雖然加熱時間愈短,的確愈能讓加熱侷限於黑色素本體,但若是打的發數多,一樣會累積太多熱能,而影響到黑色素細胞。況且,現在稱為「皮秒」雷射的機台,實際上並無法達成僅1皮秒的時間長度,最快的機台也大約仍要370皮秒,因此,皮秒和奈秒雷射之間,並沒有廣告宣稱的相差1000倍之多。有些醫美診所以「無限發數」作為促銷方案,讓消費者誤以為很划算,但醫美應著重對症治療與術後效果,雷射發數多少不是重點,倘若讓皮膚受傷、愈打愈黑,更是得不償失。肝斑最易反黑 小心陷惡性循環斑有先天的,也有後天的,根據黑色素在皮膚中的結構位置,可分成表皮性(如雀斑、曬斑、老人斑)、真皮性(如顴骨母斑、太田母斑)或混合性(如肝斑)。皮膚科醫師以肉眼觀察斑點在臉上的分布位置、顏色、型態等特徵,即可達到八、九成的診斷率。但要注意的是,一個人的同一塊皮膚,可能同時合併有兩、三種斑,甚至有人高達五種斑,需仔細釐清斑點類型,才能施以適當的治療。倘若忽略潛藏的肝斑,貿然施以雷射,就如同戳醒冬眠的熊,一發不可收拾。肝斑又稱為孕斑、黃褐斑,常出現在顴骨、臉頰兩側位置,其形狀不規則,且邊界不明確,黑色素混合分佈在淺層與深層皮膚。其形成原因複雜,目前已知與遺傳、紫外線、女性賀爾蒙、懷孕等因素有關。肝斑者的黑色素細胞特別活躍,較易受到刺激而加強製造黑色素,因此,反黑的機率較其他斑種高很多。此外,肝斑者的基底膜常有缺損,就好像地板破了洞,黑色素便會往下掉到真皮層。而真皮層,不若表皮層能將色素自然代謝,僅能以雷射激爆,於是有些患者就陷入了雷射(變白)、黑色素細胞活性上升(反黑)、又再度雷射的惡性循環。精準診斷 對症治療因此,醫師除了用肉眼與皮膚鏡觀察診斷,若以非侵入式細胞級光學同調斷層掃描儀(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OCT)透過不同方向切面觀察皮膚下細胞的縱切面及橫切面構造,則可瞭解皮膚下黑色素的分布位置、黑色素細胞的活躍程度,以及基底膜是否有缺損等,精準判讀是否為肝斑及其特性,規劃最適當的治療方式。舉例來說,除了以雷射除斑,基底膜有破損的話,必須修復基底膜,避免黑色素不斷落入真皮層;當黑色素細胞活躍性高,則可輔以傳明酸,以及維他命C / E、穀胱甘肽等抗氧化成分,抑制其活性。依照皮膚的情況,有時候溫和一點的治療方式才是上策。此外,斑點形成絕大多數和紫外線有關,無論是平日預防或術後保養,做好防曬皆是重中之重。對於嚴重的肝斑患者來說,醫療或許能幫忙改善三成,另外七成也得要自己付出努力,防曬、維持正常睡眠、服用/擦抹美白相關成分、停用賀爾蒙製劑等皆有幫助。
-
2021-11-30 該看哪科.眼部
三高、空汙都入列!醫:黃斑部病變不再老年限定
「那是一位年輕護理師,才二十多歲。因為需要輪三班,生活相當忙碌。」衛生福利部雙和醫院眼科馬尚德醫師說,「高度近視800度的她,有一天突然覺得看東西怪怪的,中間視野有一片灰灰的、被遮住的感覺。到眼科檢查,才發現視力僅剩0.3!」進一步做視網膜光學斷層掃描(OCT)以及眼底螢光血管攝影(FAG)後發現,年紀輕輕的她已出現黃斑部病變,馬尚德醫師說,後續經過三次治療,視力能夠恢復到0.6,目前仍持續追蹤治療。馬尚德醫師強調,「老年性黃斑部病變已經不是老人的專利了!」黃斑部病變危險因子,三高、空氣汙染、高度近視都入列視網膜位於眼球後極部,若將眼睛比喻為一台相機,視網膜就如同相機的底片,視網膜本身有感光神經細胞,黃斑部則是視網膜中最敏感的感光區域,具有精準的彩色視覺,能助視力看得清楚。隨著年紀增長,眼睛內感光神經細胞密度下降、分布不均及代謝廢物的累積導致黃斑部退化,一般認為跟老化、人種、體質都有關係,馬尚德醫師表示,目前也發現現代的生活型態及生活環境亦扮演很重要的角色,所以也可視為一種新型態的文明病。「高度近視是黃斑部病變的危險因子,」馬尚德醫師指出,「台灣高度近視的人口比例在世界上名列前茅,臺大醫院的研究顯示,高度近視兒童比例,近年來大幅上升,可能讓黃斑部病變年輕化。」根據公衛的研究,抽煙、PM2.5空氣汙染、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體重過重、心血管疾病等,也可能與黃斑部病變有關。看東西扭曲、有暗影,黃斑部病變症狀莫輕忽!黃斑部病變分為「乾性黃斑部病變」與「濕性黃斑部病變」,馬尚德醫師解釋,乾性黃斑部病變是在黃斑部出現一些代謝廢物沉積;濕性黃斑部病變是因為黃斑部下方的脈絡膜長出不正常的新生血管,這些不正常的新生血管會出血、滲漏液體導致黃斑部水腫,使黃斑部的結構異常,因而造成視覺扭曲、視力惡化。因此濕性黃斑部病變患者看東西時,筆直的線條會變成波浪狀或有中心視野缺陷。馬尚德醫師分享,「年輕人出現黃斑部病變時,通常會較早發現,因為年輕人較常用眼,在發現視野怪怪的時候,便會就醫檢查。臨床上很多老人家都是拖到視野出現大片缺損或黃斑部病變末期才就診,黃斑部的感光細胞因已萎縮、死亡甚至已經形成疤痕組織,不僅預後較差,還可能有失明風險。」及時診斷、及早治療黃斑部病變懷疑黃斑部病變時,可以安排視網膜光學斷層掃描(OCT)來檢測黃斑部狀況,馬尚德醫師說,黃斑部的厚度非常薄,正常時小於300微米,視網膜光學斷層掃描OCT是利用紅外線來掃描視網膜,不需要施打顯影劑,便可幫助我們了解黃斑部的結構,並能偵測黃斑部血管的分布、判斷新生血管的活性、是否有出血或積水的情形,既能診斷黃斑部病變,也可以追蹤評估治療的成效。確診老年性黃斑部病變後,要及早接受治療,以阻止視力繼續惡化。馬尚德醫師解釋,目前的治療方式包括眼球內注射抗血管新生藥物(Intravitreal Injection of Anti-VEGF)、光凝固雷射療法(Laser Photocoagulation)、光動力治療PDT(Photodynamic therapy)等。馬尚德醫師強調,「如果可以越早進行治療,新生血管還沒廣泛延伸、出血或形成疤痕組織,及早治療讓新生血管消退,視力就可以明顯進步,避免視力不可逆的喪失,甚至失明!」貼心小提醒我們要養成良好的用眼習慣,保持足夠的用眼距離,每用眼30分鐘,便休息5至10分鐘,馬尚德醫師建議,日常生活中要注意眼睛防曬,使用3C產品時可將螢幕的亮度調暗。為了早期發現黃斑部病變,美國眼科醫學會建議每天使用阿姆斯勒方格表(Amsler grid)自我測試,輪流遮住一隻眼睛,用未遮住的眼睛盯著方格圖的中心點,正常狀況下應該會看到筆直線條,假使看到線條扭曲、變形、有暗影,便可能是黃斑部病變,務必盡快就醫。老年性黃斑部病變不再是老年人疾病,高度近視、抽菸、空氣汙染、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體重過重等皆可能增加黃斑部病變的風險,具有危險因子的民眾記得要定期檢查眼睛,馬尚德醫師呼籲,由於年紀越大,黃斑部病變的風險越高,50歲以上民眾,即使沒有症狀,也應定期檢查。如果看東西出現扭曲、模糊、黑影務必盡速就醫,才能及早診斷,把握治療時機!原文:
-
2021-11-28 該看哪科.眼部
5大高危險群定期視力檢查 眼壓正常也可能有青光眼
「別再以為青光眼一定眼壓高、眼壓高一定是青光眼。」長庚醫院台北院區青光眼科主治醫師陳賢立表示,大多數青光眼患者「沒有任何症狀」,且有一部分的患者屬於「正常眼壓青光眼」,無症狀加上疏於檢查,也讓患者確診時多是中晚期,距離失明僅有幾步之隔。專家也提醒五大高風險群,一定要定時篩檢,才能避免致盲危機。眼壓致視神經傷害,視野受損恐致失明。青光眼被稱為「視力小偷」,在人們不知不覺之下,造成視神經傷害奪走視力。青光眼的成因主要是受到「眼壓」的影響,傷害到視神經,進而讓視神經網膜纖維缺損,患者視野因此受侷限,隨著缺損愈嚴重,視野變得愈小,若未及時介入治療,最後只能走向失明。導致視神經受損最關鍵的原因是「眼壓」,眼壓為什麼會增加?陳賢立解釋,眼睛是很特殊的結構體,每天都會生成一定的水分,稱之為「房水」,房水在眼睛內流動,並滋養眼睛組織。但每天眼睛生成多少的水分,就得排出多少的水,當水分無法排除時,眼壓就會增加並壓迫到視神經,傷害視神經功能。陳賢立醫師表示,排出房水的地方稱為「隅角」,水分會由小樑網組織排出。當出口因故被阻塞,就可能導致眼壓增加。臨床上常見的兩大類型青光眼為隅角閉鎖及隅角開放型兩種。有家族史者,罹病風險高於一般人七到十倍。三軍總醫院青光眼專科主任呂大文表示,隅角是虹膜與角膜之間的夾角,大於20度稱為「隅角開放」、小於20度稱為「隅角閉鎖」。罹患這兩大類青光眼的患者,以五大高風險族群為主,除了家族病史外,例如三高、高度近視或高度遠視以及高齡長者都要小心。呂大文表示,隅角開放的患者有許多是高度近視者,因高度近視造成眼軸拉長及末梢循環不佳,讓房水代謝受阻;其餘像是三高的患者,因為血管健康不如一般人,血氧供應不良亦會導致視神經受損。另外,遺傳也是一大因素,若直系血親任一人罹患青光眼,子女遺傳率高達四成,比一般人得到青光眼的風險增加七到十倍。隅角閉鎖的患者有四大特徵,女性、年齡大於55歲、身高小於160公分,以及遠視100度到300度之間。只要同時符合四大條件就非常可能發生隅角閉鎖青光眼。隅角閉鎖青光眼常為急症發作,需要在八小時內讓眼壓降下,否則會有立即失明的風險。二成五屬「正常眼壓青光眼」,發現多已中、晚期。陳賢立說,講到青光眼時必定會提到眼壓,但眼壓高並不等於青光眼。常會有民眾說「我眼睛很腫,好像眼壓很高,一定是得到青光眼」。事實不然,約有二成五的青光眼患者屬於「正常眼壓青光眼」,而且這類患者確診時都已經是中、晚期,視野已明顯狹窄才被發現。正常眼壓青光眼通常與曾經動過雷射近視手術、外傷或其他不明原因有關。陳賢立醫師說,台灣人正常的眼壓落在約10到20毫米汞柱之間,青光眼的患者平均眼壓為15.5毫米汞柱,有些人會直接取正常眼壓的最高值,認為眼壓高達21毫米汞柱就是罹患青光眼。臨床上,眼壓能超過21毫米汞柱的青光眼患者很可能只是高眼壓症,但並沒有青光眼。治療方式-降眼壓藥水眼壓降1mmHg 視神經受損率降低10-19%「愈早介入治療,愈有辦法預防青光眼惡化。」呂大文表示,高危險族群每年都應該要定期做視力檢查。而且不僅是高齡長者需要注意,因為現在高度近視的年輕人愈來愈多,台灣約有二成的人口是高度近視者,且臨床確診青光眼患者近三成都是50歲以下。呂大文表示,青光眼患者眼壓只要降低1毫米汞柱,視神經受損的機率就會大幅下降10%到19%。降低眼壓的藥物通常為兩大機轉模式,一種是減少房水產生,另一種是增加房水排除。他解釋,第一種類型的藥物問世較早,也是現在第一線最常使用的藥物,如乙型阻斷劑以及甲型促進劑。乙型阻斷劑降壓效果顯著,但其副作用會影響心肺,因此患有慢性肺氣腫、氣喘者則不建議使用;甲型促進劑較不會對心肺造成影響,但使用頻率相對高,一天需要點二到三次眼藥水。增加房水排除的方式,如前列腺藥物,它的好處是一天僅需在夜晚使用一次,方便性高,且效果極佳。歐美國家治療青光眼患者幾乎都以它作為首選。呂大文呼籲,只要及早就醫,就有機會預防青光眼惡化,維持視力,避免走向失明之路。線上觀看講座網址:https://health.udn.com/health/story/6008/5877141
-
2021-11-27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歡樂耶誕城恐受變種病毒波及?新北市府:依CDC指引調整
新北歡樂耶誕城將在12月3日開城,但國際出現新變種病毒,是否會對耶誕城開城及相關活動有所影響,新北市觀光旅遊局長蔣志薇表示,面對變種病毒的應對措施,一切均以市民健康為第一考量,會依據疫情走向及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引,滾動式調整防疫工作。新北歡樂耶誕城今年以「樂高」為主題,除了打造獨家3D樂高雷射光雕投影秀,還將展出全台最大的14米高LEGO耶誕老人。今年耶誕城規劃了包含:新北市市民廣場「樂高耶誕城」、板橋車站站前廣場「樂高歡樂薑餅村」及萬坪公園「樂高耶誕奇幻小鎮」三大燈區,以充滿樂高童趣的裝置藝術,打造獨一無二的耶誕奇幻世界。觀旅局近日在市民廣場試燈,到了晚上,耶誕樹閃爍著紅、綠、藍的燈光,也照亮一旁的樂高耶誕老人,成為夜晚最亮焦點,即便不能出國,也能透過耶誕裝置體驗偽出國的氣氛。不少民眾經過此處,都被吸引目光,拿起手機開始拍照,搶先跟耶誕樹合影放上社群軟體分享。對於國際出現新變種病毒,耶誕城是否會受到影響,蔣志薇表示,一切均以市民健康為第一考量,會依據疫情走向及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引滾動式調整防疫工作。蔣志薇說,新北市歡樂耶誕城活動的防疫措施總計6點,包含:設定管制範圍,民眾僅能從管制口進出,進入採實聯制、體溫測量、手部酒精消毒後蓋上手章識別;全程戴口罩及禁止邊走邊吃,現場規劃飲食專區;擴大活動場域內相關物品與器材消毒;攤位人員工作均配戴面罩及口罩;透過記者會、新聞稿持續宣導防疫規定,並建議有身體不適的民眾,應避免參與活動;活動期間持續於活動官網、社群網站粉絲專頁「新北旅客」等宣導相關防疫資訊及規定。
-
2021-11-27 該看哪科.婦科
誰說生完小孩後的性生活就不再美滿 即使成為媽咪也可以很有魅力!
在旁人眼中微不足道之處,也許正是媽媽們心中最在意的地方,當產後對自己沒信心時,就會感到心情憂鬱,認為生活索然無味,只是忙碌地圍繞著孩子打轉,與老公間的房事更是提不起勁。Q:如何判別自己是否有陰道鬆弛的情況?A:禾馨民權婦幼診所院長陳保仁建議,可以先做陰道鬆弛自我檢測,若在以下第一部分有1項以上或第二部分有3項以上符合,就必須找專業諮詢該如何保養與預防陰道鬆弛及老化,幫助夫妻倆性生活美滿。第一部分:◎尿失禁(咳嗽、跳躍、跑步時會漏尿)◎陰道分泌物減少,甚至乾澀造成性交疼痛。◎性伴侶曾抱怨有鬆弛感或不夠緊實第二部分:◎曾經生產過◎下腹有垂墜感◎過度肥胖以及減肥過快◎常常急尿且頻尿(一有尿意就想排尿,且一天排尿八次以上)◎分泌物增加或親密行為時,私密處有排氣聲音。Q:產後該如何增加陰道濕潤度,以利性行為進行?A:產後初次性愛,陳保仁院長建議,一開始可適時使用潤滑劑,幫助陰莖進出陰道,因為泌乳激素會抑制荷爾蒙,導致陰道較為乾澀,等產婦的性慾被挑起後,私密處就會越來越濕潤,因為陰道黏膜及子宮頸黏膜原本就會有分泌物,只要受到刺激時,分泌物就會增加,成為性行為的潤滑液。另外,也可以選擇補充荷爾蒙,若擔心口服荷爾蒙會影響健康,也可以選擇使用局部的荷爾蒙軟膏,來達到濕潤效果甚至是使用緊實雷射,讓陰道黏膜回復年輕時的功能狀態。Q:自然產後第一次性行為,覺得傷口緊緊痛痛,正常嗎?A:產後初次性行為依照個人感覺不同,多半仍會感覺陰道有傷口,但不至於無法忍受,但若已經嚴重疼痛,影響到性行為的進行,就還是必須找醫師討論,曾有案例的陰道傷口縫線吸收不佳,甚至長出肉芽而疼痛出血,最後必須將肉芽切除將傷口重縫,因此請媽咪們積極處理,讓自己能享受愉悅的性愛。Q:產後性行為當下,是否容易出現噴乳反射?A:當性行為進行時,有時會因為性高潮過於興奮,加上乳頭受到刺激,而有噴乳反射的情況,建議夫妻倆可以盡情享受當下,接受自然的生理反應,倘若會介意,則可以在進行性行為前先哺乳,或在噴乳反射時按壓乳頭即可。Q:自然產的女性會有陰道鬆弛的問題嗎?A:女性的陰道非常具有彈性,才能勝任被撐大十倍,生出嬰兒的工作,不過陰道雖然有彈性,但仍與全身肌膚及組織相同,因此會有萎縮及鬆弛的情況,若加上生產及未來更年期荷爾蒙的影響,每個女性都可能面臨陰道鬆弛的問題。採訪諮詢/禾馨民權婦幼診所院長陳保仁(依內文出現順序排列) 部分資料參考/《姊妹的50道陰影:婦產科名醫教妳好好愛更性福!》平安文化出版 ※本文由媽媽寶寶授權提供,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
2021-11-26 醫療.自體免疫
異位性、脂漏性皮膚炎傻傻分不清楚? 醫:一張表看懂兩種皮膚炎差異,細心照護並不難!
異位性皮膚炎與脂漏性皮膚炎是常見的皮膚疾病,有時會造成混淆,亞東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蔡雅竹表示,兩者的成因、症狀不盡相同,但只要配合醫囑治療,平常生活中細心照護,避開誘發因子,病友都可以維持不錯的生活品質。異膚三大成因:基因遺傳 保水力差 免疫失衡異位性皮膚炎是一種慢性皮膚疾病,蔡雅竹醫師分析,異膚主要來自三種因素,第一和患者基因遺傳有關,其次是皮膚屏障功能不完全,保水能力下降,易受外來物質刺激和誘發發炎,第三,現在醫界研究更發現和免疫細胞Th2也有密切關係,也就是免疫失調。異位性皮膚炎在不同年齡層的表現會不一樣。嬰兒約二到三個月大時發作,常常在臉部會出現紅紅的潮濕斑塊。如果出現在四肢,多半集中在伸展面,例如膝蓋和手肘。到了兩歲以上的兒童期,發作部位轉移至四肢的屈側,主要是手肘內部和膝蓋後方的膕窩。當患者成長到青少年和成人,病灶多集中在四肢屈側,嚴重時甚至可能到全身性的紅皮症。生物製劑可改善中重度異膚病灶針對異膚的治療,蔡雅竹醫師表示,近年已有生物製劑和小分子口服藥物,可以幫助中重度患者改善病灶,效果很不錯。小分子口服藥物,方便性佳,止癢效果快,但基於用藥安全,病人仍須定期抽血監測肝腎血脂肪等功能。至於輕度和局部發作的異膚患者,蔡雅竹說,可先由外用藥膏著手,像是類固醇或非類固醇式免疫調節藥膏。中重度患者除了針劑,亦可選擇如口服類固醇(急性發作時使用)或傳統免疫抑制劑或照光治療,但必須遵照醫囑,不要自行購買服用或突然斷藥。異膚患者的日常照護關鍵在於為皮膚保水,應使用不含香料的保濕乳液,成份盡量單純。蔡雅竹說,一般的凡士林就是不錯選擇。洗澡的水溫控持在攝氏 35-37 度,沖澡泡澡小於10-15分鐘,不要太久,洗後盡快全身擦上乳液,最好一天擦三次。但她也提醒,塵蟎是可能的誘發因子,嬰幼兒患者應少接觸絨毛玩具。脂漏性皮膚炎成因: 體質 皮脂腺 皮屑芽孢菌蔡雅竹醫師說,脂漏性皮膚炎也有三大成因,分別是:個人體質、皮脂腺的組成和分泌量異常、皮屑芽孢菌增生,但三種成因會相互影響。例如皮屑芽孢菌原是人體常見的共生菌,在外界環境刺激下,皮脂腺旺盛,此菌過度增生,引起發炎反應,造成皮膚發紅和脫屑。成人的脂漏性皮膚炎,普遍出現在T字部位,包括鼻子兩側、眉心、眉毛和髮際線,更嚴重的連胸部中線都會出現,有的患者甚至連整個頭皮都有。嬰幼兒的脂漏性皮膚炎,也可出現於包尿布的皮膚皺摺處。嬰兒脂漏性皮膚炎別擔心以年齡層來說,脂漏性皮膚炎會在嬰兒出生兩三周時發生,但蔡雅竹表示,過一陣子即會代謝掉,嬰兒大概三個月時開始逐漸緩解,家長不必緊張,照顧時只需以清水為寶寶清洗,並盡量不要處在太熱的環境。青春期後也是脂漏性皮膚炎的好發時機,多半與荷爾蒙開始發達有關,甚至直到成人。蔡雅竹說,壓力和季節變化是常見脂漏性皮膚炎復發的原因之一,脂漏性皮膚炎則大多用藥膏可控制,蔡雅竹表示,使用局部類固醇效果較快,只要劑量和位置正確就不必擔心副作用,也可使用局部免疫調節藥膏,不需用到生物製劑和小分子口服藥物。日常照護 洗髮精很重要在日常照護上,脂漏性皮膚炎好發於頭皮,洗髮精很重要。蔡雅竹醫師表示,含有活膚鋅成份的洗髮精,有抗菌效果,有助於脂漏性皮膚炎的頭皮,患者可以留意洗髮精成分;選用含有字尾「- azole」成份的產品,也有抗菌效果。此外,含二硫化硒的洗髮精,也有抗炎和細胞穩定作用,可抑制皮屑快速產生;植物性松焦油的成分也有抗發炎作用。使用這些洗髮精洗頭時,要停留在頭皮5-10分鐘左右,但蔡雅竹提醒患者不用手抓摳皮屑,以免引發傷口感染。在日常飲食方面,脂漏性皮膚炎患者要少吃辛辣、油炸等刺激性食物,喝酒、抽菸更應避免。異位性皮膚炎VS脂漏性皮膚炎比較表蔡雅竹醫師現任:亞東紀念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臺灣乾癬暨皮膚免疫學會理事經歷:臺大醫院皮膚部研究醫師亞東醫院皮膚科總醫師亞東醫院皮膚科住院醫師林口長庚醫院內科部住院醫師專長:■皮膚免疫疾病與生物製劑治療:乾癬、異位性皮膚炎、慢性蕁麻疹 ■落髮生髮門診:雄性禿、休止期落髮、圓禿■一般皮膚疾病:帶狀皰疹、青春痘、脂漏性皮膚炎、濕疹、黴菌等 ■常見皮膚腫瘤診斷及治療■皮膚醫學美容及雷射光療
-
2021-11-18 該看哪科.腦部.神經
婦人偏頭痛困擾20年 做完這個終於一夜好眠
住台中的67歲李姓婦人受偏頭痛困擾達20年,每月至少發作1次,一發作天旋地轉,夜不成眠,她四處求醫但無法具體改善,今年10月至高雄榮總求診,復健醫學部主任張幸初替她做靜脈雷射光療,第三次症狀即緩解,她欣慰地說,以前睡覺像「做苦工」,現在已能輕鬆入睡!李婦有巴金森症病史,會手抖,走路往右偏斜,20年前偏頭痛無預警發作,頭頂心、眼眶都痛,左右也因出現不平衡,半夜或吃飯時暈眩嘔吐,每次疼痛只能吃藥打針控制,且鼻子不通暢,睡覺會打鼾,口渴,夜不成眠,感覺像做苦工,但接受靜脈雷射光療後,手抖情形改善,也能好好入睡。以前覺得人生無趣,現在重拾信心。高榮診斷,李婦腦部基底核退化、偏頭痛、且患有乾燥症、慢性支氣管炎、纖維肌痛症等病症,因長期頭痛、走路嚴重右倒,雙手顫抖,連拿筆寫字都做不到,經靜脈雷射光療搭配高壓氧治療後,病症改善許多。高榮復健醫學部主任張幸初表示,靜脈雷射治光療是將632.nm的低能量雷射紅光導入人體靜脈血管,光療時就像在打點滴,這個波長的光線落在紅血球最佳的吸收光譜,可啟動血液中如白血球,巨噬細胞等有核細胞,用來促進血液循環,改善疼痛,也適用於中風復健、治療一氧化碳中毒、風濕性疾病、血清陰性關節病變及骨折癒合等。目前張幸初共收治15名偏頭痛病患,他表示,這些患者偏頭痛發作時,大腦額葉循環會顯著低於正常,但經靜脈雷射光療後,下降的腦血流可回到正常狀態,解除偏頭痛。進行光療時,是透過靜脈注射將雷射紅光導入血管,促進血液及細胞活化,一個療程需做10次,每次60分鐘,休息一至三周後,再做第二次療程。他表示,目前靜脈雷射光療仍屬自費,少數人會有副作用,癲癇病患者及腦中風剛出血的患者不能使用。
-
2021-11-17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睡覺時肩膀痛可能是肩膀旋轉肌撕裂!會自己好嗎?復健科醫師教判斷何時該治療
50歲的林先生,近日肩膀疼痛已經將近半年之久。鄰居說:可能是五十肩,表示之前有自己做復健運動改善很多,因此建議他跟著每天做運動。因為疼痛許久,林先生決定至家裡周邊的民俗療法接受治療。本來肩膀有點卡,手法治療後改善一些,但仍感覺無法完全恢復。近日感覺肩膀疼痛變嚴重:現在是 睡覺壓到肩膀就會痛,甚至不動時,肩膀就感覺隱隱作痛。手有無力感,抬高時疼痛特別明顯。稍稍拿個東西,肩膀就會疼痛起來。吃藥效果不甚佳。骨科診所X光檢查後,無看見骨折、骨刺等情形,於是林先生決定去復健科就診做超音波檢查。林先生的問題很常見,肩膀痛大家第一個想到的:是不是五十肩?然而肩膀疼痛的原因,我歸類為四大類:1.肩夾擠症候群—手抬高就痛 不動不太痛2.五十肩—最有名的肩膀痛3.肩旋轉肌撕裂—常被忽略的肩膀問題4.肩鈣化性肌腱炎—肩膀長小石頭 許多的肩膀旋轉肌破裂的問題,最大主因來自於長期的 肩夾擠症候群。肩夾擠問題可以參照其他文章,本篇將專注於肩旋轉肌撕裂。 肩旋轉肌是什麼?肩膀是人體自由度最高的一個關節而無例外。因為肩膀關節自由度最高,所以穩定性特別重要。肩膀由:外層肌肉—移動型肌肉—前三角肌、中三角肌、後三角肌構成。內層肌肉—穩定型肌肉—由四條旋轉肌群:肩胛下肌、脊上肌、脊下肌、小圓肌構成。內層的穩定肌群—旋轉肌—因為靠近關節骨頭,過度使用之下容易摩擦損傷,長久之下造成肌腱破裂。 肩旋轉肌撕裂疼痛特色A. 做過頭的動作時,肩膀會疼痛疼痛區域在三角肌的地方(激痛點在三角肌)B. 晚上特別痛,睡覺壓到會痛不動也會疼痛,因為撕裂產生的發炎現象。(不同於肩夾擠症:夾擠症通常不動是不會痛的)C. 手會突然無力手主動側舉時,會感到疼痛或無法完成,感到無力。 肩旋轉肌撕裂原因1.長期的肩夾擠症候群:就像繩子(肌腱)磨久了 就斷裂破掉了。2.車禍外傷:很常見於 車禍後肩膀拉傷,手抬不起來,原來是旋轉肌破裂斷裂了。3.過度使用:物流業大哥、常搬家者,家庭主婦常常拿東西到高處,手抬高做家事。4.運動傷害:打排球、羽球、游泳等 常常需要 手舉高過肩膀並且出力。很常發生長期肩夾擠症進而撕裂。 肩旋轉肌撕裂分型旋轉肌撕裂嚴重程度,使用超音波檢查可分嚴重程度:第一級 部分撕裂—SS partial thickness tearGr.I50%)第四級 全部斷裂- 旋轉肌腱整個斷掉了—SS totally rupture超音波檢查可進一步分辨撕裂部位。治療難度及癒後不同。詳細可諮詢臨床醫師。 旋轉肌撕裂部位 LocationA. 靠近關節處 Articular sideB. 靠近滑囊處 Bursal Side 也就是靠近體表層處C. 肌腱內撕裂 Intratendinous撕裂靠近關節處,治療的預後最差;撕裂靠近滑囊處,治療預後較好。另外臨床上發現:靠近肱骨頭上的肌腱撕裂,預後也較差。 肩旋轉肌撕裂自我檢查以下提供自我檢查方式可當作參考。醫療上建議,還是請復健科醫師照個肩膀超音波最準確。 Test A- 成站立姿勢,手不拿東西,手臂向側邊舉起到耳朵旁。Test B-成站立姿勢,拿一公斤的物體,手臂向側邊舉起到耳朵旁。如果 B 疼痛的嚴重程度>>>A 並且過程中有手臂無力的現象,應該就是肩旋轉肌撕裂。 肩旋轉肌撕裂—非手術最佳治療方式初階治療—熱敷、電療、超音波、微波、雷射治療等等一般復健治療。進階治療—高能量雷射治療、震波治療—撕裂傷範圍不大時可以考慮更進階治療—注射治療:羊膜注射、HAPRP注射。效果較直接。建議注射次數 1-3次。 注射間隔 2-4週一次。患者可以建議由初階治療、非侵入方式為主。治療2-4週若恢復狀況不如預期,考慮進階治療。注射治療一定要搭配超音波導引注射。因為肩關節極精密且空隙狹小,需由超音波導引以免傷害其他正常組織。建議找復健科醫師執行為佳。 Q:常見問題:肩旋轉肌撕裂 會自己修復嗎?遺憾的是,以筆者醫療經驗不太會。若是經過一個月的初階治療沒有自我修復,後續自我修復機會不大。超過40歲以上的人,肩旋轉肌自我修復的機率隨著年齡而越來越低。 主因是:肩旋轉肌的血液循環極差,因此自我修復能力不佳。通常需要醫療端的幫忙。而且許多人並不清楚自己的肩膀痛是「肩旋轉肌撕裂」,反而還過度使用,過度鍛鍊。反覆刺激之下,就會很難自我修復。 肩旋轉肌撕裂—手術時機目前許多近期文獻指出:肩旋轉肌手術患者以:職業運動員,肌腱嚴重撕裂傷。復健6個月無效者可考慮開刀。年齡>65歲以上者,旋轉肌撕裂傷甚至斷裂,不要考慮開刀。開刀預後極不佳。其他一般民眾皆建議:不開刀的治療,恢復的會比開刀好。 許多民眾聽到肌腱斷裂、韌帶斷裂,直覺是想要去開刀把它修補回來。這是過往的觀念。因為開刀也會造成局部傷口,或是皮膚會產生疤痕,關節沾粘等問題。手術後還需要持續復健治療等。而且會破壞周邊筋膜的整體張力,日後造成其他關節的痠痛不癒。 現代復健及運動治療的觀念,應該以侵入性最小的方式先治療修補。真的無效或是範圍過大時,再考慮手術治療。 肩旋轉肌撕裂 自我復健動作原則是:在不痛範圍內訓練旋轉肌加強。旋轉肌復健目標-積極訓練肩旋轉肌群肩胛穩定肌 三角肌。 首先:肩關節活動度:每日5分鐘,手指爬牆2-3次 至 全關節角度 避免肩膀沾黏。不需要練過多。這個動作只是要避免五十肩沾黏而已。 駝背矯正動作:胸椎滾筒放鬆。胸大肌、胸小肌放鬆。滾筒放胸椎,做投降姿勢。 肩胛穩定動作:划船動作、肩部外旋、滑輪下拉(不痛範圍)、前鋸肌訓練。 肩旋轉肌強化:徒手重量 或是 啞鈴0.5—1公斤側舉訓練(不太痛範圍 疼痛指數VAS
-
2021-11-17 該看哪科.皮膚
眼周旁凸起的小顆粒是長瘤嗎?會不會有危險?皮膚科醫師解析眼周常見3種疾病
●眼周旁凸起小顆粒,不是脂肪粒●眼睛周圍最常見汗管瘤,也可能出現在全身各處●眼皮上方黃斑瘤,50%機率與血脂肪有關你的眼周旁有凸起的小顆粒嗎?坊間流傳稱其為「脂肪粒」,其實醫學上根本沒有此說法。眼周常見的皮膚疾病以汗管瘤、粟粒腫與黃斑瘤最多,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李采暹指出,這3種皮膚問題都難以透過藥物改善,坊間宣稱只要塗抹藥品就能消除,則大多是錯誤的資訊。汗管瘤不痛不癢 非真「腫瘤」李采暹表示,汗管瘤是一種分化良好的汗管細胞組合而成的良性腫瘤,顏色偏黃或呈現膚色,汗管瘤有時會因汗液堆積,略為增大且呈半透明,位在皮膚真皮層,有一定深度,難以自行去除。汗管瘤可以出現在全身,包括胸部、腹部各處,但最常見是長在眼部周圍,一般來說不痛不癢,皮膚受刺激或較敏感時可能會有癢感,讓民眾感受不適。汗管瘤雖被稱為「腫瘤」,但醫學上將組織增生的腫塊突起物都是以腫瘤稱之,民眾不要過於害怕。粟粒腫 類似白頭粉刺粟粒腫是一種良性表皮腫瘤,顏色呈現珍珠白色,形態類似白頭粉刺,但不同的是,粟粒腫為包覆角質的囊袋構造,生長的位置於真皮層與表皮交界或真皮層,也屬於相對深層的位置。黃斑瘤「對稱生長」 與血脂肪有關眼皮上方的顆粒,若是黃斑瘤,50%機率與血脂肪有關,因為不正常脂質代謝,使膽固醇沉積在皮膚真皮層裡。黃斑瘤有一大特色,大多是「對稱生長」,左眼皮有黃斑瘤,右眼皮八九不離十也會出現。擦保養品不會增加或是消除 不處理也無害李采暹強調,不管是汗管瘤或是粟粒腫,大多都是體質造成,換言之,「會長就是會長」,沒辦法多做什麼趨吉避凶,也不會因為多塗抹什麼保養品就會增加或是消除。這兩種皮膚疾病大都不會造成人體疼痛或是傷害,唯獨美觀受到影響,如果不在意美觀,可以和平共處一輩子。治療汗管瘤、粟粒腫、黃斑瘤的方法,以雷射、電燒、手術等三種方式為主。李采暹表示,臨床上多採取不侵入式的雷射治療,敷麻藥後施打雷射,療程一次就能有不錯成效。但由於汗管瘤與黃斑瘤深度較深,雷射後還是有可能在數月以後逐漸長出來。坊間有許多美容機構會協助挑除粟粒腫,李采暹呼籲,「千萬要小心」,眼周皮膚脆弱,加上生長的位置相對深,使用的器械不乾淨,最後可能導致感染。臨床上雷射治療效果佳,針對較大顆的汗管瘤與粟粒腫,或難以接受可能復發的患者則多採行手術治療,但臨床上多優先採取非侵入式的方式解決問題。
-
2021-11-12 該看哪科.風溼過敏免疫
32歲女視力衰退、飛蚊症惡化 竟與這「免疫疾病」有關
一名32歲女性,日前因急性左眼視力衰退、飛蚊症惡化求診,而女患者雙眼高度近視,進行散瞳間接眼底鏡檢查,發現左眼是網膜周邊裂孔合併局部玻璃體出血。左眼接受治療後改善許多,但發現疑似視網膜血管炎,醫師詢問病史後,才知女患者正接受「全身性紅斑狼瘡」治療,再次檢查發現,雙眼皆有視網膜血管炎及黃斑部病變。書田診所眼科副院長廖士傑表示,全身性紅斑性狼瘡為全身性自體免疫疾病,好發於14至40歲的年輕女性,男女比約1:10。全身性紅斑性狼瘡具有全身性共病風險,如眼睛、皮膚、心血管、腦神經、骨關節、新陳代謝、腎臟泌尿系統、血液系統、呼吸系統、免疫系統等。有15%的全身性紅斑性狼瘡患者,會發生眼部症狀。廖士傑指出,眼部症狀表現為視力模糊、畏光、乾澀、刺痛、異物感、流淚等情形,眼部疾病主要以視網膜血管炎、乾眼症為主,其他如眼瞼炎、結膜炎、白內障、虹彩炎、青光眼、黃斑部病變、視神經病變等亦可能發生。以該名32歲女患者個案,左眼接受視網膜周邊裂孔雷射治療,觀察一周後回診,左眼視力、飛蚊症皆改善,周邊裂孔雷射治療良好,而因全身性紅斑狼瘡病史,因此近一步安排視網膜螢光血管攝影(FAG)、視網膜斷層掃描(OCT)檢查,發現雙眼皆有視網膜血管炎及黃斑部病變。全身性紅斑性狼瘡患者,治療眼部症狀方面,廖士傑指出,會先治療乾眼症,輔以使用眼睛局部或全身性類固醇,免疫抑制劑治療及眼部視網膜雷射治療,黃斑部血管強化劑治療。他提醒,患者要杜絕光害,審慎用藥,才能有效避免黃斑部病變,平日要注意眼睛的保養,避免長時間用眼,並留意視力、眼壓問題,除了定期視網膜檢查,倘出現視力模糊的狀況建議提早就醫,避免延誤治療時機。
-
2021-11-05 該看哪科.皮膚
腳上硬硬的一塊,是長雞眼還是病毒疣?皮膚專科醫師解答
「醫生,我腳上長這個硬硬的很痛,是不是雞眼?」、「醫生,我腳上這顆長很久了,是不是人家說的長疣?」、「醫生,病毒疣就是雞眼吧?」以上對白可說是皮膚科門診每天都會聽到的台詞。「病毒疣」和「雞眼」(正式名稱:釘胼),兩者皆是很常見到的皮膚疾病,且兩者有許多相似之處,包含好發部位、症狀及部分治療方式,無怪乎民眾及病患常將兩者混為一談,事實上兩者還是有許多不同之處必須教導民眾和病患,以下針對兩種疾病的成因、症狀、治療方式分別介紹。病毒疣是病毒感染造成的疾病內湖國泰診所皮膚科主治醫師曾奕騰表示,病毒疣是一種病毒感染造成的疾病,致病原為人類乳突病毒,許多人聽到的第一個反應就是想到子宮頸癌,雖然同是人類乳突病毒相關,但人類乳突病毒有100種以上病毒型,不同病毒型的好發部位和症狀有所不同。感染皮膚的病毒型,最常見感染手、腳,且不限於較易摩擦或壓迫部位,其他包含臉、頭皮、頸部、軀幹及四肢亦不少見,黏膜型病毒則可感染生殖器、肛門、口腔甚至呼吸道上皮,亦可能出現皮膚型病毒感染黏膜(或相反)的情況,簡而言之,有皮膚的地方都有機會被感染,病人常常認為病毒疣只會長在手腳,這是一個錯誤的認知。容易得病毒疣的族群有哪些?曾奕騰指出,門診常見的病患包含習慣赤腳踩地或是穿著拖鞋、涼鞋,這類病患足部容易有可見或不可見的小傷口,讓病毒有機可乘趁虛而入(夏天於泳池畔赤腳走路亦是常見的感染途徑)。此外如從事餐飲或是清潔工作等,手部較易有傷口的情況也是可能的感染途徑。腳部多汗的病患除了較容易感染足癬(香港腳)及掌蹠蠹蝕症,亦有稍高的機會感染病毒疣。部分病患則可能因有慢性病、重大疾病、免疫疾病,或是因用藥影響其免疫功能,較易被感染,且一旦被感染,範圍及嚴重度較一般人厲害。另外衛生習慣不佳的病人也比較容易被感染,且就診時常常病況較嚴重。症狀可能無感,治療方式很多元曾奕騰進一步說明,病毒疣的症狀可以是完全無感,亦可有疼痛、壓痛、癢等表現,外觀呈現表皮增厚顆粒或結節,表面可有(或無)乳突狀凸起,如以皮膚鏡或放大鏡觀察,有時可見黑色小點或出血點,觸摸多半呈現粗糙的觸感,如果病人有摳抓病灶的習慣,則可能進一步傳播至其他部位,甚至指甲下緣或是甲床、甲溝等。治療方式多元,主要原理是去除被感染的表皮細胞及周圍可能被感染的細胞,以及誘發局部免疫反應攻擊病灶,最常見如醫師執行液態氮冷凍治療(可搭配表面刮除)、醫師處方水楊酸類溶液由病患在家自行塗抹。在此提醒民眾,上述常用方式多半需多次,療效並非一蹴可幾,尤其長在手腳的病毒疣,常因較厚或較深,冷凍治療常至少需5到10次,或更多次的治療。治療病毒疣要有耐心,別有錯誤認知和期望病患塗抹水楊酸溶液,亦需數週甚至數月的治療期,很多病患認為冷凍一次或是兩、三次就會好是不正確的認知和錯誤的期望,自行塗抹藥水者亦常因自認病灶較平坦就停藥也是不保險的做法,病毒疣是否已治癒,常需醫師使用皮膚鏡仔細觀察、觸摸甚至將部分角質刮除才能判斷,有時還要追蹤一段時間確認沒有復發才能判定為治癒。其他治療方式還包括局部塗抹三氯醋酸、病灶內注射MMR疫苗、病灶內注射或皮下注射干擾素、局部塗抹DPCP藥水、染料雷射治療、醫師處方Imiquimod病患在家塗抹,但所有方法皆不一定立即見效,仍可能需多次治療。至於汽化式雷射以及電燒灼手術,因可能產生含病毒顆粒之煙塵,威脅病患本身及醫護人員健康,且亦非保證治癒,個人較少使用且較不建議常規使用。雞眼跟病毒疣是不一樣的病曾奕騰指出,雞眼和病毒疣最大的不同,在於其形成的原因不是病毒感染,而且不具有傳染性。雞眼的根本成因,來自於發生部位反覆的受力、摩擦,人體的表皮因為反覆的刺激,增厚而形成一個向真皮層凸出的錐狀結構,如果厚皮形成一整片平鋪或向外凸的斑塊(非錐型向內凸出結構)則稱為胼胝(一般俗稱的厚繭)。雞眼的好發部位,主要位於足部易受壓或凸出易摩擦的部位,例如大腳趾關節、第五趾關節、腳掌前段與趾關節面掌側、足後跟等。相對少發生在手部(除非病人常有手部用力摩擦的動作如:拉單槓等,且手部較常見為向外凸出的厚繭),但這些部位也都可以感染病毒疣,所以病患容易混淆。雞眼的好發族群及誘發因素為何?曾奕騰說明,雞眼的好發族群及誘發因素,包含先天或後天足部骨骼或結構異常,後天最常見的就是拇趾外翻的病患,另如長期糖尿病患、或糖尿病控制不良出現足部骨骼結構異常亦屢見不鮮。此外,穿著不合適的鞋子(過鬆或過緊皆然),鞋子前段楦頭較窄,後跟較高使壓力集中於腳掌前段,鞋底較硬較薄無法平均分散足底壓力,襪子過薄等都是常見臨床情境。多數雞眼病患有疼痛或壓痛曾奕騰進一步說明,症狀上,多數病患都有疼痛或壓痛,外觀呈現圓形增厚顆粒或結節,中心有時略可見向真皮層深入之錐狀核心,表面多半有粗糙之觸感,著實與病毒疣有許多相似之處,但雞眼一般不會有乳突狀凸起或小黑點等表現。治療的部分,最重要的是「去除根本原因」,即去除「同一部位反覆受力、摩擦」的情況,這也是病患必須建立的首要觀念,否則其他的治療皆是治標不治本,病患勢必無法獲得心中期望的長期緩解或是治癒,復發也是必然。配戴適合輔具或手術切除治療曾奕騰表示,有足部結構的問題,建議至復健科或骨科門診,經專業評估使用適合的輔具(例如軟墊、綁帶、貼布等)或手術治療。鞋子的建議穿著大小適中,但前端楦頭較寬的款式,有氣墊的鞋子為佳,盡量減少穿著高跟或前端過窄的鞋子,襪子的亦建議有一定厚度,可有緩衝及減少摩擦的效果(尤其是有運動習慣的病人)。先讓病人有正確的認知,再針對表皮增厚做治療,常用治療包含醫療人員執行部分刮除、電動研磨、塗抹三氯醋酸,醫師處方的水楊酸溶液或藥膏(或其他可軟化角質的藥膏,如尿素藥膏)病患可自行塗抹,搭配適度去角質(洗澡或泡腳後,使用安全的器械研磨去除增厚角質),達到治療效果。 有症狀先就醫,讓醫師正確診斷曾奕騰指出,冷凍治療在過去亦是常規療法之一,但近年較新的研究及治療指引,認為冷凍可能誘發原病灶周圍之正常皮膚角質化及增厚,擴大厚皮的範圍,建議將其治療順位後移。手術切除雖是選項之一,但僅切除病灶而不除去病因勢必復發,且足部手術傷口有較高感染風險,個人較少採用也較不建議。綜合以上,病毒疣和雞眼雖看似相近,但有根本不同的成因,治療雖有部分重疊,但其中心思想亦完全不同,病患常無法分辨,自行使用不正確的治療,徒勞無功適得其反,建議任何疑似的病灶先尋求皮膚專科醫師正確診斷,才能接受最適當的處置。延伸閱讀:。腳長硬繭是病毒疣or雞眼? 常見感染途徑一次看!用1分鐘自我檢測 。腳底長繭、長雞眼怎麼辦? 日本醫師授「護足保養術」
-
2021-10-27 該看哪科.指甲.足部
灰指甲不一定是灰色 醫曝最常見顏色:8種人易罹患
提到與指甲相關的疾病,許多人首先會想到灰指甲!食品藥物管理署表示,指甲的疾病並不容易診斷,很多狀況都易與甲癬混淆,如乾癬指甲、指甲失養症、運動摩擦造成變厚變色、外傷、指甲下方腫瘤、指甲逆生等,一定要諮詢皮膚科專科醫師,才能得到正確的診斷和治療。指甲變色不一定是灰指甲 高風險群需注意彰化基督教醫院皮膚部主治醫師邱足滿說明,灰指甲的醫學名稱是甲癬,是指甲受到黴菌感染而導致變色、變形、質地改變,最常見的致病菌是皮黴菌,但顏色不一定是灰色,反而常見黃、黑、白色等,但要注意的是,並非指甲出現變形、變色就是甲癬喔。邱足滿補充,血糖控制不好者,會增加黴菌感染風險,而且因為血液循環不好、感覺神經變遲鈍,很容易因為甲癬的存在形成難以癒合的傷口,甚至發生蜂窩性組織炎;而需要長時間穿鞋,如不透氣防水鞋之類的工作也是高風險族群;具有某些特定基因的人容易得到黴菌感染,主因是體質比較無法清除黴菌感染。(推薦閱讀:一下雨香港腳就發作? 皮膚科醫列「日常5大黴菌感染源」:這種腳型也易得)另外,免疫抑制的患者,如愛滋病患者、洗腎病患、器官移植的患者、肥胖、抽菸、年老、穿不合腳的鞋子、指甲美容不當都較容易得到甲癬。(推薦閱讀:拇指外翻跟你穿的鞋有關! 醫教「自測法」:關節凸出、腳長繭要小心了)治療灰指甲 4 種方式可參考萬一感染了灰指甲該如何根治呢?邱足滿指出,目前治療灰指甲的用藥,包括口服、外用、雷射和拔掉指甲等方式:1、口服藥:藥物經由肝臟代謝,須檢測肝功能指數變化;有些藥物會和其他藥物產生交互作用,使用要小心,而有些藥物則不建議充血性心臟衰竭的患者使用。在肝功能檢查方面,必須在服藥前和服藥數週後各檢測一次;口服藥物的治療期為一天1次,手指甲感染需連續服用42天,腳趾甲則是84天。2、外用藥物:因為指甲板結構較難穿透,所以治療甲癬的藥劑有比較特別的指甲油劑,透過溶劑快速揮發的作用提升藥劑濃度、穿透指甲板殺黴菌,每週一次,腳趾甲需要持續9-12個月,怕吃藥或有禁忌症的人可選用此法;但每次擦新的藥劑前,必須先磨掉上週的藥膜。3、雷射:許多外國研究利用雷射的光熱效應殺黴菌、促進指甲生長速度,但療效不如上述兩類治療,若想自費嘗試請尋求合格的醫療機構治療。4、拔掉指甲:如果拔除指甲後,指甲生長環境仍充滿黴菌的話,結局仍是再復發,而且傷口照護是個問題。要注意的是,糖尿病、血液循環較差、凝血功能差的人不適用。保持腳的涼爽和乾燥 修剪長度要適當另外,治療甲癬時也要治療足癬,口服藥可兩者兼具,有些患者身上可能有不同部位受到黴菌感染,如:臀部、胯下、身體、四肢,若採用口服藥物治療可一網打盡。此外,日常生活要盡量保持患部乾爽,才能避免有利於黴菌生長的環境,進而幫助治療成功率。邱足滿進一步補充,甲癬嚴重程度、以前是否有過甲癬感染、家人是否也有類似感染症而沒有接受治療、病人合併其他疾病的狀況,例如糖尿病血糖控制情形、病人當下其他用藥的狀況、病人是否服藥規則及正確擦藥、是否提供皮膚、指甲(趾甲)乾爽、乾燥的環境等因素會影響甲癬治癒率。(推薦閱讀:喜歡把腳趾甲剪很短? 用錯方式很容易就會凍甲)邱足滿提醒,在公眾場合要穿著適合的鞋子,不要打赤腳,並保持腳的涼爽和乾燥,而指甲也要修剪成適當長度,不宜過長或太短,平時要穿充分吸汗的襪子,清洗時可用60℃以上的水溫洗45分鐘,鞋子則可用臭氧來殺菌。延伸閱讀: ·灰指甲會傳染!到底該如何治療? 日常生活中這些壞習慣都會引黴菌上身 ·治療香港腳、灰指甲,擦藥4關鍵沒做到當然不會好! 第一點常常被忘記
-
2021-10-26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3成女性恐罹患靜脈曲張不自知 專家揭8個常見症狀
許多需要久站的工作者,像是專櫃銷售員或開刀房醫事人員,或是久坐上班族,常常在辦公桌前一坐就1、2個小時,會有小腿腫脹僵硬的不舒服感,等到經年累月才發現,小腿上浮起形狀怪異的青筋,就醫才確診是靜脈曲張,如果未妥善處置和保養,嚴重者皮膚恐出現潰瘍,傷口無法癒合,生活品質也因此大幅下降。久站久坐下肢血流難回心臟 靜脈曲張女性盛行率30%恩主公醫院心臟外科主治醫師張雲媛表示,人在站立或久坐時,下肢靜脈血液無時無刻都在對抗地心引力,靜脈血管內有瓣膜阻止血液回流,但是站太久或坐太久時不利血液循環,靜脈血液累積在下肢流回心臟困難,久而久之下肢靜脈血管壁擴張,讓瓣膜逐漸失去原有作用,就陷入了負面循環。張雲媛接著說,按照性別劃分靜脈曲張盛行率,女性約25%至30%,男性約10%至20%,風險因子包含女性、多次懷孕生產史、家族史、年紀、久站、久坐等;常見症狀包含,下肢靜脈鼓脹扭曲、蜘蛛絲狀、腫脹感、疼痛、抽筋、小腿前側與腳踝色素沉澱、皮膚慢性傷口、流血等。嚴重恐會潰瘍傷口難癒合 規律運動與抬腿有助保養靜脈張雲媛說明,靜脈曲張可分成6個階段,由無症狀到可以看見蜘蛛絲網狀靜脈、再來曲張變形、水腫,接著發生色素沉澱與皮膚病變,潰瘍傷口從可癒合轉變成難癒合,想要阻止靜脈曲張越來越嚴重,可先採用保守性治療,也就是保養小腿靜脈,養成規律有氧運動、抬腿,必要時養成穿壓力彈力襪的習慣。張雲媛解釋,有氧運動能夠增加血液循環,強化靜脈血回流到心臟,將雙腿抬高則是利用地心引力讓血液流回心臟,在搭長途車或飛機時,可以扭動腳踝關節,如果預計可能會久站,在前一天可以準備好壓力彈性襪,放在明天要穿的衣服旁,起床換穿衣服時就不容易忘記,另外如果能維持理想體重最好。積極治療可截斷淺層曲張靜脈 傷口小恢復快病症有效消除張雲媛強調,下肢靜脈分為深層與淺層,絕大部分血液都藉由深層靜脈回流心臟,相較之下血液從淺層靜脈上流量少非常多,但靜脈曲張多在淺層出現,可以利用手術將曲張淺層靜脈閉合或抽取,就能大幅度減少不適症狀,手術方式包含雷射、熱射頻、靜脈膠、局部靜脈抽取等。張雲媛接著說,大隱靜脈高位結紮手術,會在鼠蹊部與患部兩端,打小口放入導管手術,局部靜脈抽取手術則是在皮膚上切開一個小孔,處理發生曲張靜脈,靜脈內雷射閉合手術也是用小孔,將雷射光源導入靜脈內,讓靜脈緊縮阻止不讓血液流入,手術後靜脈能恢復平坦,傷口小恢復也很快。(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腳水腫、浮青筋是靜脈曲張? 嚴重會致命!生活中「1動作」常無意識就做了 ·靜脈曲張要治療嗎? 不只影響美觀,還可能致命!現在開始這些事要少做
-
2021-10-13 性愛.性病防治
「連結」對象不固定 小心菜花朵朵開
25歲小陳,前不久透過社交軟體和前女友重逢,久別勝新婚,很快就相約「連結」了。不料幾周之後發現生殖器長了好幾顆像花椰菜的東西,像極了一支花束,雖不會痛但愈來愈大,他緊急就醫,褲子一脫,就「花」現了,是「菜花」無誤,馬上安排手術燒除。菜花如延誤治療,有可能病變成陰莖癌,女性則會提高子宮頸癌風險。俗稱菜花的尖形濕疣,是人類乳突病毒(HPV)感染導致,主要是藉由性接觸感染,或經由被患者分泌物汙染的器物(如三溫暖、游泳池、泡溫泉的共用毛巾、馬桶坐墊)而間接傳染。這些贅肉可能單獨長或叢生聚在一起,就像小朵花椰菜長在皮膚或黏膜上,男女都有機會發生。值得注意的是,只要可能接觸到病毒的任何部位,包括肛門、耳朵、嘴角甚至口腔內,都有可能長菜花。很多病患說他們都有戴套,為什麼還會感染?其實只要是和患者親密接觸就是高風險的行為,因為性行為的前戲大都不會使用保險套,且保險套也只能保護陰莖部位,陰囊及其他會陰部也是感染風險區。也有病人說他結婚後單一性伴侶、沒在外捻花惹草,但為何還是中標?別忘了病人本身或是另一半,婚前的生活有可能「相當精彩」。據統計,80%的50歲成人都曾感染HPV,但都沒有症狀且能藉由人體免疫系統自行清除病毒。但若發病,潛伏期依病毒量與被感染者的免疫能力有所差異,大約三周到八、九個月,平均約三個月,而且潛伏期時即有傳染力。菜花的診斷,主要是肉眼先看到,手術檢體的病理診斷最為可靠。一旦確診,可用藥物治療、手術、電燒、冷凍、雷射療法等,但治療後常復發,所以病人也常需接受多次或多種的治療。想要預防感染菜花,可考慮施打HPV疫苗,有研究指出,已感染者確實清除菜花病灶之後施打疫苗,仍約有50%的保護力。避免「連結」對象不固定,建議單一性伴侶並全程使用保險套,才是預防性傳染病的不二法門。如果一方已罹病,性伴侶也應接受檢查和治療,以免反覆傳染。
-
2021-10-12 該看哪科.泌尿腎臟
日男射血精嚇壞 醫生查出射精管結石小蝌蚪出不來
36歲日籍男子因射精射出帶血精液引驚慌就醫,醫檢發現精液中竟無精蟲恐致不孕,原來是射精管結石堵塞致微血管出血,經雷射碎石治療,終讓精蟲能順利外放並解決了蟲蟲危機。衛福部立台北醫院新聞稿表示,近期有日籍男子以衛生紙與塑膠袋包覆帶血精液求診,由於日男中文不通,在醫護人員辛苦地手機翻譯日文、比手畫腳示意與搭配簡單的英文溝通後,才順利完成精液分析檢查與泌尿超音波檢查,意外發現精液中竟完全沒有精蟲,恐致不孕。醫師蔡伊達表示,日男血精的狀況常見結石、儲精囊炎、高血壓、慢性肝病等引起,經安排精囊鏡檢查發現射精管出口被數顆結石塞住,於是採雷射粉碎結石治療後,回診精液分析檢查發現精液量恢復正常、精蟲數也從零增加至數千萬隻,讓日男恢復笑容並感謝醫師。蔡伊達表示,血精合併阻塞性無精蟲症很少見,大部分血精只是良性儲精囊發炎或射精時微血管破裂出血,像此案例必須進行儲精囊鏡碎石治療,查遍國內外文獻實屬不多見。他表示,射精管結石常常是慢性發炎的結果,由於射精管跟儲精囊寬度只有0.1至0.4公分,因此血精合併阻塞性無精蟲症在診斷跟手術治療上,對泌尿科醫師而言都是挑戰,能夠幫助男子順利喚回數千萬「小蝌蚪」也感到很開心。
-
2021-10-09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熟女「卡卡」難梳頭、扣內衣?就醫讓肩膀「解凍了」
五十肩並非只好發於50歲以上的民眾,台中市一名40多歲婦女前陣子因右肩疼痛、「卡卡」的,連梳頭髮、扣內衣等動作難以順利完成,甚至睡覺壓到右肩而痛醒,經向衛福部台中醫院復健科醫師李麟求診,確診為冰凍肩,即俗稱的「五十肩」,在接受一系列的復健療程後,肩膀終於「解凍」,重拾昔日的生活品質與歡樂。醫師李麟說,五十肩並非只好發於50歲以上的民眾,臨床上40歲左右女性並不少見,醫學上稱為沾黏性關節囊炎,即肩部關節囊慢性發炎,產生囊壁的增厚沾黏,導致肩關節活動受限,伴隨程度不一的疼痛,舉凡手高舉拿物品、梳頭、扣內衣、洗澡等變得困難重重。李麟指出,五十肩的發生原因可以分為兩大類,第一類原發性五十肩,發生原因不明,第二類次發性五十肩,通常是因為旋轉肌腱撕裂、肩部外傷等原因所間接導致。治療主要是以止痛消炎,通常以口服藥物搭配物理復健治療,如電療、熱療、低能量雷射光療等,促進局部循環並增強組織的修復來達到症狀緩解。此外,物理治療中的徒手治療也可以藉由專業的物理治療師協助將患側肩部關節囊的沾黏以活動拉開,讓筋膜能夠放鬆而產生更好的治療效果。如果症狀沒有明顯改善,可以接受肩關節內注射治療,或是到骨科接受關節鏡的手術治療。李麟呼籲,若有肩膀活動受限,甚至疼痛的民眾,建議要及早就醫評估。另外,五十肩的患者也要注意日常生活的保養並維持適當的運動習慣,才能避免惡化及復發。
-
2021-10-05 該看哪科.耳鼻喉
鼻塞是過敏、鼻竇炎還是鼻咽癌?醫:單側鼻塞2周盡速就醫
鼻塞在台灣相當常見,不少人習以為常,這看似事小的問題卻也可能藏有重大隱憂。賴耳鼻喉科診所賴盈達醫師就提醒,鼻塞若遲遲沒有改善,日久各項慢性病恐找上門,又或者其實是癌症警訊卻沒自覺而延誤就醫,提醒民眾多加留意。 鼻塞是因為過敏?醫:單側達兩周盡早就醫 賴盈達醫師表示,鼻塞最常見的原因不外乎就是感冒、過敏、鼻竇炎等,當中又以過敏為台灣常見鼻塞原因,也就是民眾常聽到的過敏性鼻炎。 台灣氣候多為濕熱,容易孳生塵螨等過敏原,引起身體的過敏反應。過敏性鼻炎常見特徵包括了兩邊同時鼻塞、也可能左右兩邊輪流鼻塞,常合併鼻癢、打噴嚏、流鼻水、眼睛癢、皮膚癢等。 鼻竇炎和過敏性鼻炎相似,常會讓人混淆,有別於過敏性鼻炎起於對過敏原的過敏,鼻竇炎主要發生原因是因為感染,也就是位於鼻腔內的鼻竇,因感冒等原因造成的細菌感染或黴菌感染等,所形成的發炎情況。 單側鼻塞等兩周早就醫,可能為鼻竇炎或鼻咽癌! 鼻塞即便看似小問題,但也可能是疾病警訊,應留意相關細節,例如前述的鼻竇炎,又或者是鼻咽癌等癌症問題,一樣都可能造成鼻塞,但常見為單側鼻塞。 賴盈達醫師解釋,一般而言感冒或過敏所引起的鼻塞,因是全身性的免疫反應,鼻塞時會多以兩側出現或輪流呈現。但特定鼻竇炎、鼻咽癌等等的腫瘤疾病引起的鼻塞則非如此,因此常常多以單側呈現為主,且也可能因為神經壓迫的原因形成上述這類不尋常症狀,包括了單側鼻塞、頭痛或頭暈、視力模糊、膿鼻涕、臉部脹痛、脹麻、流鼻血、味覺喪失等。若以上這些症狀,時間超過兩個星期,宜盡速就醫。 婦單側鼻塞不見好轉,檢查驚見大塊黑影! 賴盈達醫師舉例,近日診間來了一位年約60歲婦人,告知左側鼻塞已有一段時間不見好轉,且隨時間漸漸出現臉部脹脹的感覺,還有黃色濃痰、視力模糊等,經內視鏡檢查竟見在鼻竇開口有一個體積相當大的黑影,原來是左側鼻竇嚴重發炎化膿,更進一步檢查發現是因黴菌感染所致,因此出現這些異常症狀。值得慶幸的是並非癌症,否則依症狀來看恐怕拖延已久,再次提醒民眾特別留意單側鼻塞等症狀。 遲未改善恐釀慢性病,醫籲過敏性鼻炎早治療! 即便是雙側鼻塞、確定是過敏性鼻炎,賴盈達醫師也提醒應盡早治療,因為過敏性鼻炎雖然通常並不嚴重,但很有可能在身體形成一連串的影響,進而造成各種疾病、慢性疾病。 賴盈達醫師舉例,情節較輕者像是過敏性鼻炎就常因為鼻涕倒流,進而引起過敏性聲帶炎,造成喉嚨搔癢、沙啞、卡痰等。但常見過敏性鼻炎患者以嘴巴呼吸,嘴巴呼吸不僅容易造成口乾舌燥,也容易因此孳生細菌,進而形成口臭、牙周病、蛀牙等。除此之外不少研究也認為,過敏和失智症、心腦血管疾病、慢性呼吸道疾病等有所關聯,提醒民眾盡早就醫治療。 鼻塞的治療上,自然是以改善根本問題為主,以最常見的過敏性鼻炎來說,普遍會先以口服藥物或噴劑進行,視情況調整。也建議患者調整作息,避免菸酒,多運動等,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因為過敏和免疫有關,免疫力的好壞則看日常生活。並且也建議檢視生活環境,控制濕度、定期清掃房間,以避免灰塵、塵螨等隨電風扇、冷氣等在房間內到處飄散。在進行生活改善後,若還是有不舒服,則可考慮進行手術,方式繁多,包括傳統切除手術、新型的雷射手術等,將腫脹的鼻黏膜組織縮小。 不論如何,還是再次提醒,鼻塞事小,但也有可能是嚴重問題,應盡早檢查確認原因,並加以改善及治療,以免後續產生更多不必要的健康問題。《延伸閱讀》 .噴鼻劑改善過敏有副作用嗎?專家祥解! .嘴巴呼吸易生病、口臭、牙亂,醫教4招助改善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09-30 該看哪科.眼部
戴口罩未緊貼鼻梁 易罹乾眼症
新冠肺炎疫情沒有盡頭,戴口罩是每個人的「標配」之一。馬偕醫院眼科主任鄭惠川表示,若口罩配戴不正確、沒有緊密貼合鼻梁,呼吸氣流向上流動通過眼球表面,淚液容易蒸發,增加罹患乾眼症風險。眼睛淚液由外而內共三層,分別是脂肪層、水層和黏液層,以維持眼睛濕潤,如果其中一層分泌不足或不穩定,可能造成角膜破皮或發炎,導致「乾澀、異物感、灼熱感、畏光」四大症狀。基隆長庚醫院眼科教授孫啟欽指出,國內乾眼症盛行率7.85%,約180萬名患者,且年紀愈大,乾眼症比例愈高。近來3C產品使用量增加,加上防疫生活形態改變,罹患乾眼症年齡下降。研究發現,乾眼症患者角膜損傷風險較一般民眾提高2.7倍,若不及早確診治療,可能致角膜穿孔、發炎潰瘍等併發症,恐有失明風險。乾眼症成因複雜,鄭惠川表示,除了年齡、環境、疾病史,3C產品使用過度、65歲以上長者、停經後女性、自體免疫疾病患者也是高風險群。另外,長時間不正確配戴口罩、長期配戴隱形眼鏡、動過雷射手術患者,也容易引起乾眼症。根據研究,長期戴口罩6小時以上,約增加乾眼症機率一到兩成。鄭惠川提醒,新冠肺炎疫情間,配戴口罩需緊密貼合,必要時可用透氣膠帶將口罩上緣黏合在自己皮膚上。乾眼症根據嚴重度有不同治療,第一級輕度乾眼症,可使用人工淚液,搭配熱敷按摩緩解症狀。第二、三級中度乾眼症,可加入抗發炎藥物、自體血清治療、淚管塞等治療。第四級重度乾眼症,須接受局部免疫抑制劑或手術,以避免視力損害。孫啟欽表示,日常照護上,眼睛要多休息,可在桌上放一杯水,以提高室內濕度,多眨眼或熱敷,促進淚液分泌。
-
2021-09-29 該看哪科.眼部
長時間戴口罩別漏風 免得導致乾眼症
新冠肺炎疫情沒有盡頭,口罩到現在都還是每個人的「標配」之一。但你知道嗎?口罩如果佩戴不正確,可能也會間接提高乾眼症的風險。馬偕紀念醫院眼科主任鄭惠川表示,若口罩沒有緊密貼合鼻梁,呼吸氣流向上流動通過眼球表面,容易增加淚液蒸發,無形中增加乾眼症風險。眼睛的淚液由外而內共三層,分別是脂肪層、水層和黏液層,以維持眼睛濕潤,如果其中一層分泌不足或不穩定,就可能造成角膜破皮或發炎,導致「乾澀、異物感、灼熱感、畏光」四大症狀。基隆長庚紀念醫院眼科教授孫啟欽表示,林口長庚研究團隊針對1997至2013年台灣健保資料庫中的乾眼症患者進行研究分析,國內乾眼整體盛行率為7.85%,約180萬患者,且年紀愈大,乾眼症比例越高。但近年來3C產品使用量增加,加上防疫生活型態改變,罹患乾眼症年齡下降。研究也發現18歲以下的乾眼症患者出現角膜損傷風險,較老年患者增加6.66倍;乾眼症患者角膜損傷風險較一般民眾提高2.7倍,若不及早確診治療,可能致角膜穿孔、發炎潰瘍等併發症,恐有失明風險。而乾眼症成因複雜,鄭惠川表示,除了年齡、環境、疾病史,3C產品使用過度、65歲以上長者、停經後女性、自體免疫疾病患者也是高風險群。另外,長時間不正確佩戴口罩、長期配戴隱形眼鏡、短期內動過雷射手術患者,也較一般人容易引起乾眼症。鄭惠川表示,根據研究,長期佩戴6小時以上,約增加一兩成患者,尤其現在新冠肺炎疫情間,人們長時間戴口罩,乾眼症也增加。因此,佩戴口罩需緊密貼合,必要時可用透氣膠帶將口罩上緣黏合在自己皮膚上。乾眼症根據嚴重度也有不同治療方式,第一級輕度乾眼症,主要是淚液層不穩定,視力有時清楚、有時模糊,可使用不含防腐劑的人工淚液,搭配熱敷按摩緩解症狀。第二、三級中度乾眼症,則是角膜和結膜過於乾燥,會出現分泌物,引發強烈不適。這時除了人工淚液外,也可加入抗發炎藥物、自體血清治療、淚管塞等方式控制病情。但到了第四級重度乾眼症,已出現角膜潰瘍,因此除了上述治療方式,也必須接受局部免疫抑制劑或手術,以避免視力損害。孫啟欽表示,日常照護上可在桌上多放一杯水,空調別開太強,以提高室內溼度;多眨眼或熱敷促進淚液分泌。另外,讓眼睛多休息、避免長期使用隱形眼鏡、適當使用人工淚液也是避免乾眼症的眼睛照護準則。
-
2021-09-24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靜脈曲張怎麼辦?保健及預防4招,秘訣就在「小枕頭」
大多數的人認為,靜脈曲張大多只發生在久站的人身上,像是服務業、醫護人員,但其實許多老年人也有這樣的狀況。而老年人出現靜脈曲張,主要是因為老化所造成,若是輕微的靜脈曲張可不需太過擔心,只要留意是否變嚴重即可。 什麼是靜脈曲張?如何造成?靜脈主要是負責將血液送回心臟,正常的靜脈血管中有瓣膜,可防止血液逆流。而靜脈曲張即是因久站等其他因素,造成腿部血液不易回流到心臟,進而積淤在腿部靜脈中,也就是俗稱的「浮腳筋、靜脈腫」。 另一個原因則是老化導致活動力及肌肉收縮下降,時間一久,影響血管壁的彈性,加上靜脈瓣膜功能不全,加速了靜脈曲張的形成。 靜脈曲張常見於大腿內外側、膝蓋窩、小腿內外側、足背,在初期,靜脈只是較為明顯;嚴重的患者,靜脈會明顯膨脹,突出一顆一顆,或是形狀如蚯蚓的青筋,就要就醫接受治療,避免更加嚴重,引發其他更嚴重的問題,像是血管破裂造成失血、休克,或是感染引發蜂窩性組織炎、敗血症。 靜脈曲張治療■ 靜脈曲張的硬化劑注射治療:主要針對小型靜脈曲張症狀患者,治療方式是將藥物注射到患肢的血管內,破壞異常靜脈曲張血管的內膜,形成局部血栓,因此稱為硬化治療,可於門診進行,約10~15分鐘即可完成。 硬化劑治療安全性高,返家後會患處會有局部紅腫或瘀青,但數天後便可恢復,術後當天即可拆除彈性繃帶,隔天睡醒再穿上,可淋浴,但一週內勿泡澡或是用過熱的水洗澡。 ■ 傳統靜脈抽離手術:於大腿內側切2~3公分切口,將隱靜脈與股靜脈分叉交接處與一些分支結紮,再於腳踝切一小切口穿入抽離的導管,將隱靜脈的一些異常分支抽離。術後大腿會有瘀青的情況,數天後即可恢復。 ■ 雷射手術:主要作用是是讓血管腔內閉合。傷口小、復原快,疼痛大幅降低,門診即可進行,手術後幾小時患者即可步行,但只限於大腿部分的靜脈曲張,目前尚無健保給付,需自費進行。 ■ 經皮透視動力輔助式靜脈切除顯微手術:利用特殊器具取出穿透靜脈曲張支,或蚯蚓狀鼓起的靜脈曲張支。 傷口小,疼痛感也較小,復原快。適用於下肢集中型以及較粗大的靜脈曲張病患,此方法也是需要自費進行。靜脈曲張保健及預防方法四招: 久坐時盡量將腿部墊高避免下肢久垂於地:老人家坐在椅子上時可用小椅子至於雙腿之下,夜間睡覺時,足部也可以墊個小枕頭,稍微高於心臟即可,幫助血液回流。秘訣,就在讓腿部抬高。年輕愛美女性,會利用抬腿讓血液回流,老人家也是喔!可找個舒適的小枕頭,讓老人家睡得更安眠,也能預防靜脈曲張。 適當運動:年老後由於體力下降,肢體行動不變,很多長輩幾乎是坐整天,血液循環越來越差。可鼓勵跟陪伴長輩走動、散步,若是不方便行走可透過按摩或是被動關節運動,幫助下肢關節活動,強化靜脈血液回流的功能。 注意飲食留意營養、避免過胖:不論是營養不足或是過度肥胖,都會使身體機能下降更快。 穿著彈性襪輕微的靜脈曲張或是靜脈曲張手術術後,可選擇適當的彈性襪,購買時請詢問專業人員,避免穿著過緊或是緊度不夠的彈性化,否則也無法達到保健的效果。 靜脈曲張是老年人常見的小毛病,預防更甚於治療,維持良好的運動及健康的飲食才是長久的保健之道!❤ 愛長照提醒您,每個人的身體狀況都不一樣,若有任何疑問或不舒服,請記得向醫師諮詢、問診,以及遵守醫囑喔! 參考資料:臺安醫院醫藥專欄馬偕紀念醫院
-
2021-09-16 該看哪科.眼部
貨車司機因飛蚊症險釀車禍 雷射治療改善助恢復工作
一名62歲貨車司機日前開車時右眼視野突然被被環形飛蚊遮擋,險些釀成大禍,檢查罹患「後玻璃體剝離」,而環形飛蚊即所謂的魏氏環(Weiss ring),醫師建議與之和平共處,但他卻為此困擾不已,後來經亞洲大學附屬醫院施以「雅各雷射玻璃體消融手術」治療,症狀改善8成,才順利恢復工作。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視網膜科主任張耀中指出,後玻璃體剝離會引起退化性飛蚊症,好發於50歲以上成人、高度近視者、眼睛曾經受過外傷,和曾經接受過白內障手術的民眾。研判患者是因年紀老化,才會罹患此退化性的飛蚊症。他說,這類患有退化性飛蚊症的患者,因年齡增加,玻璃體會慢慢液化,到了一定程度,玻璃體和視神經周圍原本緊密相黏部位會被拉扯脫離,形成白色纖維組織,即Weiss ring環形混濁物,會在玻璃體內四處漂動,使得患者經常感到眼前出現環形、C型或長條型的懸浮物,外型有如飛蚊,會跟著眼球左右轉動而在眼前飄動,擋住光線影響視覺,及降低對比度。少數飛蚊症患者如察覺眼前飛蚊數量突然遽增、看見閃電般的光影或視力驟降等,有可能是視網膜剝離、玻璃體出血,或其他嚴重眼部問題的警訊前兆,務必立即追蹤治療,才能避免嚴重併發症。張耀中強調,過去針對退化性飛蚊症患者,通常會建議患者門診追蹤與飛蚊和平共處,但若長期為飛蚊症所擾,可考慮接受玻璃體切除手術,不過玻璃體切除手術術後會有早發性白內障的情形出現,術後更要定期散瞳檢查,以防止視網膜剝離的併發症。而且,相較玻璃體切除手術,透過「雅各雷射玻璃體消融手術」,在專業的準則下,可有效安全治療飛蚊症。雷射可將飛蚊爆破、氣化,並分解成肉眼不可見的碎片。術後無傷口,療程會根據飛蚊大小、發生位置及數量,決定治療次數,通常首次治療能改善症狀約5至6成。他提醒,民眾若發現眼前出現飛蚊症時,應先至眼科進行完整眼底視網膜檢查,並抱持與之和平共處的心理準備。若飛蚊症嚴重影響生活,應先詳細諮詢醫師意見,再進一步考慮雷射手術治療。
-
2021-09-14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改善靜脈曲張怎麼辦?醫:彈性襪只能維持現狀
陳小姐38歲,是一位百貨公司的櫃姐,走進診間跟醫師表示,兩隻小腿的血管越來越明顯,以前只是細細的血絲,現在不只變多,有些還凸出來了,上完班一整天小腿還常常會痛,有時候回家會抽筋。靜脈曲張盛行率相當高內湖國泰診所皮膚科主治醫師曾奕騰表示,經過詳細的問診,陳小姐從大學時代開始,腳踝附近有許多紅的或紫的血管擴張,隨著年紀增長越來越多,在開始從事櫃姐的工作後,症狀變得更加明顯,而陳小姐的母親也有類似的症狀。靜脈曲張(台語俗稱:浮腳筋)盛行率相當高,2012年美國統計至少20%民眾有相關症狀,若將較輕微的血管擴張也算進去,可能高達70%民眾有相關的問題,然而根據過去的統計,在台灣每年只有約不到1%的病人尋求醫療協助,即便在台灣靜脈曲張盛行率可能不及美國,然而根據臨床觀察,仍有很多病人未就醫並獲得適當的處置。久坐久站是惡化因子曾奕騰指出,成因包含個人體質、家族遺傳、懷孕時血液容積及腹內壓上升、賀爾蒙變化、外傷、感染或藥物等造成靜脈發炎、先前曾有靜脈血栓等。久坐久站則是常見的惡化因子,在特定職業(櫃姐、教師、服務生等)尤其常見。靜脈曲張依據臨床症狀分為7級,完全無症狀為0級,血管擴張或較粗的網狀靜脈為1級,如有凸起如蚯蚓狀的為2級,合併水腫症狀為3級,如出現鬱積性皮膚炎、色素沉澱、脂肪真皮硬化症等為4級,更嚴重有潰瘍但癒合者為5級,如有未癒合或無法癒合之潰瘍則為6級。曾奕騰說明,由此可見靜脈曲張絕非僅是美觀問題,還可能造成各種皮膚的症狀,臨床上也常遇到病患以疼痛或小腿肌肉痙攣表現的,此外,2018年美國統計,罹患靜脈曲張的患者相對正常人,有較高風險罹患深部靜脈栓塞,甚至可能危及性命的肺栓塞,因此有相關症狀的病患,應積極就醫尋求治療。治療方式因程度有異曾奕騰表示,治療的方式,依據症狀嚴重度做區分,血管擴張及網狀靜脈可以硬化劑、雷射治療,凸起的靜脈亦可以硬化劑治療或手術剝除,如果表淺靜脈系統的主幹(大隱靜脈、小隱靜脈)有回流或曲張,可以雷射或射頻燒灼、靜脈黏膠黏合或是採取手術剝除,且主幹的治療應優先於分支,以減少復發的機會。曾奕騰特別強調,「彈性襪」的穿著對於已形成的靜脈曲張,多半只能達到「維持現狀、減緩惡化」的效果,改善靜脈曲張的程度相對有限,但是對於有水腫、潰瘍等症狀的病患仍有相當程度的幫助,且於施打完硬化劑、燒灼、手術後仍需搭配穿著一定時間的彈性襪,以增加治療的效果及減少治療相關的副作用。延伸閱讀: 。嚴重的靜脈曲張可能會致命,醫師曝:這種療法救命之外,術後恢復良好 。搬重物小心也會靜脈曲張! 快看看你正處哪一等級?
-
2021-09-12 性愛.性病防治
固定性伴侶為何還會染菜花? 醫曝「潛在感染源」:半年內都可能發作
菜花多發生在性接觸複雜的人身上,那固定性伴侶是不是就完全沒有染病風險呢?答案是否定的!中醫師黃慶雲指出,菜花雖然主要透過性行為傳染,但仍有在公共場合不慎感染的機率,建議性行為之前都應做好預防措施,若不幸發作,也須盡早接受治療。【延伸閱讀:性交出血正常嗎?專家分析6大可能原因,熟女更應當心婦科疾病】菜花又稱為尖頭溼疣 哪些地方易間接感染菜花又稱為尖頭溼疣,是由人類乳突病毒(HPV)引起的疾病,發病時會在男女性生殖器、肛門部位發現增生的白色肉芽狀突起物,非常容易透過接觸傳染,少數也可能因為三溫暖、游泳池,與患者共用浴巾、馬桶及浴缸等媒介,讓病毒有機會造成間接傳染。診間也曾遇過患者雖然固定單一性伴侶,卻染上菜花的案例,黃慶雲表示,原因可能在於伴侶過去曾與1人以上發生過性行為,這也同時增加潛在的感染風險。因為菜花病毒潛伏期較長,感染後約半年內會發作。值得注意的是,若病毒在體內大量繁殖,甚至2年後才會因身體免疫力功能下降而再發作,菜花病毒本身傳染性很強,可能引起睪丸炎、攝護腺炎、子宮頸炎等,嚴重引起男性陰莖癌、女性子宮頸癌。中西醫治療菜花 安全性行為為首要針對菜花治療,西醫多以雷射、電燒或二氧化氮冷凍及化學藥膏等方式,去除表皮突出肉芽,但有些肉眼看不到的肉芽無法清除,加上雷射電療將會破壞皮膚組織,傷口需要修復,要是患者抵抗力下降,病毒又伺機復發。而中醫在治療菜花上,則採用內服金銀花散,以產生清熱、解毒、消疣之效,提升內在細胞免疫功能,再加上外抹蒲公英、冇骨消的萃取液,加速菜花病原體就自然脫落,進而達到改善病症的目的,既不會有傷口也不會留疤,約1至2個月病毒可清除而癒。預防菜花上身首重安全性行為,若有不適症狀、勿忌諱求醫。黃慶雲提醒,菜花治癒速度與個人體質和生活作息有關,接受中醫治療期間,應禁止性生活、注意個人衛生,睡眠充足、適當運動,避菸酒和辛辣飲食,才能及早復原。(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NOW健康)  延伸閱讀: ·感染菜花會怎麼樣? 專家曝「發病症狀」:不分男女老少 ·泡溫泉、做SPA怕染菜花! 這2個地方最容易藏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