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4-02 新聞.元氣新聞
搜尋
陳雨鑫
共找到
1980
筆 文章
-
-
2021-03-28 癌症.胃癌
健保大數據/胃癌治療特色醫療院所
患者人數No.1台北榮總/成立胃腫瘤醫學中心 全方位照顧病患據健保署統計,109年台北榮總的胃癌門診申報件數為1萬6935件,位居醫學中心第一;胃癌手術申報件數則為945件,在醫學中心排名第二。北榮胃腫瘤醫學中心主治醫師方文良表示,北榮成立胃腫瘤醫學中心,提供術前到術後的團隊治療,使病人能夠更加信任、安心。方文良說,由於胃癌開刀術後的輔助治療,包括化療、標靶藥物治療以及免疫治療等,乃至術後追蹤和營養補充,都非常重要,因此需要外科、腫瘤科、病理科、放射科、腸胃科、營養師等多科團隊參與。北榮胃腫瘤醫學中心除了將這些科別的醫師集中在相鄰診間,每兩周也會就手邊案例進行相關討論。在診間,醫師也會直接開啟圖文並茂的網頁,向病人衛教可能的治療方式。需要開刀的胃癌病患,也有個管師協助追蹤,在診斷完一個月內進行手術。方文良說,通常侷限在黏膜層的原位癌,可使用內視鏡治療,達到器官保留的目標,但需有豐富經驗的醫師執刀。而較後期的胃癌手術,則以3D腹腔鏡手術以及傳統開腹手術為主,其中3D腹腔鏡手術,北榮一年約執行60至80例,除了術後恢復較快速,操作上也能讓手術進行更順利。患者人數No.2台大醫院/胃癌治療原則 可以開刀就盡量開109年台大醫院胃癌門診收治件數達1萬2582件,僅次於台北榮總。對此,國內胃癌權威、台大醫院外科部副主任陳炯年說,在胃癌治療上,該院由內科、外科、腫瘤科、影像醫學科、病理科及營養等部門組成堅強團隊,提供最好的醫療,贏得病患及家屬的肯定。分析台大胃癌患者的期別,陳炯年發現,近年來早期胃癌患者比率明顯增加,應與國人愈來愈重視健康,不少民眾定期健檢,透過胃鏡檢查出早期病灶有關。不過,確診時已末期的患者仍居高不下,令人遺憾。陳炯年表示,胃癌型態眾多,有些胃癌幾乎沒症狀,當患者感到腹痛、腹脹,都已經到了末期。 陳炯年指出,台大門診胃癌患者始終維持在一定數量,不少患者拿著在其他醫院所做的檢查報告,至台大尋求第二意見 ,並接受手術評估,而胃癌治療原則為「可以開,就盡量開。」陳炯年觀察近幾年來院內胃癌開刀數量有減少趨勢,主要原因在於國人重視飲食,且公共衛生水準變好,減少幽門桿菌的感染風險,加上胃鏡等健檢日漸普及。他提醒,如果持續食欲不振,體重減輕及嘔吐、解黑便,應就醫接受進一步檢查。手術人數No.1林口長庚醫院/確認化療有效再手術精準用藥提高存活率據健保署統計109年各層級醫院胃癌手術,林口長庚的手術申報數最高,有993件。林口長庚醫院一般外科系主任葉俊男分析,林長各科別都講求團隊合作,對於胃癌患者也不例外,也因為團隊合作的介入,統計各期別的五年存活率不僅高於全國平均值,更高於其他醫學中心的平均值。根據林口長庚統計近三年的新確診胃癌人數,並沒有過大的起伏,差不多都在200多人到300人左右。葉俊男表示,治療胃癌最好的方法仍是手術,林口長庚針對胃癌患者提出的治療方針,不是以能留下多少胃為目標,而是如何把癌細胞切到最乾淨,因為晚期胃癌的高復發率是醫師最想避免的。一般晚期胃癌的治療,常常是先手術徹底把病灶切除後再化療,不過許多化療藥物對於患者而言敏感性不高,因此團隊是結合內外科的醫師,一改過去先手術再化療,而是先化療確認藥物有效,再手術,後續再繼續化療,這稱為「先行化療」。葉俊男說,胃癌患者大多年紀較長,化療效果若不能精準下藥會把療程拖太長,影響預後,因此手術前,先確認化療藥物對於患者是否有效,若無效,手術後也能立即更換其他化療藥。手術人數No.3中國附醫/術前術後營養治療 九旬翁恢復良好根據健保署109年統計,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胃癌手術人數,位居全台第三名。胃癌治療團隊召集人一般外科楊美都副院長說,該院特色為手術前的詳細評估及手術前後適當的營養治療。以一名95歲患者為例,因為幾乎吃不下,暴瘦到35公斤,經常臥床。就醫時發現腫瘤堵住胃幽門而腹脹無法進食,經由團隊醫師、營養師及護理師共同努力,住院前兩周先施以營養治療。透過全靜脈營養(點滴注射調配的營養劑),並增加心肺功能訓練及肌力訓練後安排手術。病患除了胃癌還發現合併有小腸憩室及小腸基質瘤,胃癌根治手術及小腸問題一次解決。術後配合均衡飲食及部分靜脈營養,無任何併發症,術後三周出院。楊美都說,文獻報告即便是早期胃癌仍有4%到12%會轉移到胃周圍淋巴腺。此外,微小的腫瘤(小於0.5-1.0公分)轉移到腹膜腔及骨盆腔,無法由電腦斷層或內視鏡超音波檢查發現,因此建議接受傳統剖腹開刀看得最清楚。透過切除足夠安全範圍的病灶、胃周圍淋巴腺以及合併小腸、大腸、腹膜等病灶徹底清除,必要時術後加上化療、標靶治療或免疫細胞治療,才能得到更好的治療結果。
-
2021-03-28 癌症.胃癌
廖啟智胃癌逝/健保署長:常跑腸胃科照胃鏡 不如戒斷一事防胃癌
【03/29編註】曾獲香港金像獎最佳男配角的香港資深男星廖啟智,被爆出罹患胃癌,28日晚間經紀公司宣告他已病逝。>>詳細新聞去年,知名金融學者、實踐大學財金系教授沈中華因胃癌病逝;13年前,藝人徐華鳳被診斷為胃癌第三期,全胃切除後也難以抵擋癌細胞侵襲,三年後病逝。初期胃癌治癒率高達九成,但因症狀不明顯,國內約六成患者診斷出胃癌時已是晚期。今天的聰明就醫×健保大數據,分析國人胃癌就醫情況,並提醒定期內視鏡檢查,有助早期發現治療。據健保署統計,胃癌患者集中於60歲到69歲,男性多於女性,109年因胃癌就醫的人數達1萬8011人。胃癌初期症狀不明顯,常被忽略,據健保資料顯示,胃癌患者確診前五年,因腸胃道疾病就診平均次數高達6.01次,最常見的症狀為「不明原因反覆腹痛」。重鹹、醃漬品、菸酒,把自己推向胃癌風險中。胃癌的發生與飲食、菸酒習慣有絕對關係。健保署署長李伯璋表示,胃癌是發生在胃部黏膜的癌症,胃反覆受到刺激潰瘍後,沿著胃壁形成腫瘤。最直接刺激腸胃道的就是飲食習慣,重鹹、醃漬品、燒烤或是飲酒、抽菸、作息不正常等,都會刺激胃部過度分泌胃酸,進而導致胃發炎,反覆的胃發炎、胃潰瘍就是造成胃癌的主要原因。有以上習慣者,以男性居多。不過,李伯璋表示,台灣近幾年飲食有日化、韓化的趨勢,雖然國內的氛圍是倡議清淡養生,但仍有一群人不避諱重鹹,覺得要吃得「很鹹」才過癮,此舉也把自己推向罹患胃癌的高度風險中。感染幽門螺旋桿菌增風險,但非絕對致癌。除了飲食或生活習慣,幽門螺旋桿菌也被視為增加胃癌風險的因子之一。李伯璋說,感染胃幽門螺蜁桿菌有較高的機率罹患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胃癌,過去雖然有研究顯示,九成的胃癌患者被檢查出有胃幽門螺旋桿菌,但並非絕對的原因。他說,過去曾有一位患者,因胃部不適到腸胃科就診,被檢查出感染胃幽門螺旋桿菌,立即投藥殺菌。但患者還是感覺不適,某次到成大做健康檢查,做大腸鏡發現有橫結腸癌,癌細胞一路吃到胃,才發現先前胃部不適,竟是因為橫結腸癌引起。不過,李伯璋強調,若是被檢查出感染胃幽門螺旋桿菌,仍須盡早滅菌,拖著不滅菌,不斷刺激胃部,增加癌變機率。反覆腹痛別自己買藥吃,就醫診斷才能及早發現。李伯璋說,胃癌早期症狀不明顯,與一般胃部疾病類似,加上台灣指示用藥容易取得,腸胃藥又是廣告常客,民眾只要腸胃不適,幾乎都會優先選擇自我藥療,錯失早期診斷的黃金期。根據健保統計,胃癌患者確診前,最常因為反覆不明原因的腹痛就醫,李伯璋說,當反覆胃痛出現時,千萬不要僅仰賴指示用藥,應盡速就醫,做胃鏡檢查。臨床上多數的胃癌患者是晚期才被診斷,曾有人倡議可以做胃鏡普篩,及早揪出胃癌,提升治療效果。李伯璋表示,胃鏡普篩從健保角度來看效益不大,胃癌多集中在60歲以上的長輩,若完全沒症狀就篩,反而會錯失民眾對於症狀的自我察覺,甚至自認無需維持良好的生活習慣,反而增加罹癌的機率。推胃鏡普篩,不如從「戒斷重鹹」做起。李伯璋表示,胃癌晚期治療效果差,追求良好的治療效果,不如追求不要罹癌。預防胃癌的方法是避免吃重口味食物,像是含亞硝酸鹽的食物如香腸,以及煙熏、油炸等食物,可多吃富含維他命C或新鮮食物,不要吸菸、喝酒,盡可能規律運動,維持正常生活作息。若家中有胃癌家族史,更要提高警覺,當出現反覆消化不良、胃潰瘍、不明原因腹痛等,應立即就醫。李伯璋說,胃鏡檢查無需頻繁且過度,除非有家族史,經醫師建議需定期檢查,否則不必因過度憂心,時常跑腸胃科要求照胃鏡,目前健保雖未限制照胃鏡的頻率,但仍不希望有過度檢查的情形發生。
-
2021-03-28 癌症.胃癌
發現幽門桿菌到確診約3.4年 胃癌患者多數有2症狀
108年十大癌症發生率排名,胃癌位居第8位,與107年相比下降一名。健保署統計107年至109年因胃癌就診的人數,從1萬7588人增至1萬8011人。分析第一次診斷胃癌的縣市分布,六都中,北市位居第一、高雄居次,再者為台中。醫師分析雖然與醫學中心分布有關,但仍與飲食有一定的關係。健保資料首次顯示感染胃幽門螺旋桿菌到確診胃癌的平均時間,約為3.4年。胃癌為日積月累而成,患者年長者居多。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消化內科主任唐瑞祥表示,胃癌患者長期以來都是集中在65歲左右,屬於相對「老」的疾病。年輕人雖然常大魚大肉,但胃癌的形成需日積月累,臨床上少見40歲以下的患者。唐瑞祥表示,胃癌患者年齡較長的另一個原因,是有些年長者味覺退化,容易愈吃愈鹹。臨床觀察,胃癌通常難以早期診斷,與忽略症狀且未能即時確診有關。健保署分析109年因胃癌就診的1萬8011人,過去5年因腸胃疾病就診的平均次數達6.01次,最高有患者5年內因腸胃疾病就診次數達到208次。健保署醫務管理組科長陳依婕表示,該名個案是在100年被診斷為胃癌,後續反覆因消化性潰瘍就診,最高在105年就診55次,分析是胃癌治療後仍不斷復發所致,也可能是焦慮引起的過度就醫。胃癌患者確診前,都有「反覆腹痛」、「胃度度」的症狀。據健保署分析109年因胃癌就醫的患者,近五年因腸胃疾病就醫的十大原因(表格見P5),前三者依序為急性胃炎未伴隨出血、腹痛、胃食道逆流性疾病併食道炎。健保署署長李伯璋表示,十種診斷名稱都是反應症狀,白話文統統是指「腸胃不適」。健保署推動國際疾病傷害及死因分類標準第十版(ICD-10),把疾病分得更細緻,但是臨床醫師並未將診斷下得更精準,有些醫師習慣下腹痛的診斷,或是急性胃炎未伴隨出血,健保也不會給予懲罰,這十大排名僅能反應,多數胃癌患者確診前都有「反覆腹痛」、「胃度度」等症狀。患者確診胃癌前10年,胃鏡檢查平均4.91次,可能低估。根據健保資料統計,109年胃鏡檢查申報量為95萬1059人次,其中做息肉切除的有29萬多件,等於約有30.8%發現異常,唐瑞祥表示,息肉以良性居多。分析109年胃癌患者過去10年胃鏡檢查的次數,平均為4.91次,其中最高達45次。林口長庚一般外科系系主任葉俊男表示,胃癌患者過去10年平均胃鏡檢查的次數絕對是低估的,健保資料庫未納入自費範疇,現在健康檢查,胃腸鏡幾乎是基本套餐。胃癌患者分布,台北市最大宗,與醫學中心較多有關。分析107年到109年因胃癌就醫的患者第一次就診縣市分布,第一名為台北市,其次依序為高雄市、台中市、桃園市、新北市、台南市。非六都的第一名為彰化縣,最後一名為連江縣。陳依婕表示,六都人口最多,北市位居第一,與醫學中心最多有關,新北人口雖是六都之冠,但因鄰近北市,加上縣市內醫學中心數量比北市少,使患者大多被吸到北市,高雄與台中也有類似情形。陳依婕表示,彰化縣為非六都的第一位,應為彰基體系醫院的協助,後續排名的宜蘭以及新竹,應與生活習慣有關。唐瑞祥表示,過去胃癌被認為與社經地位、衛生習慣有關,北市位居第一,仍值得後續觀察。李伯璋表示,連江縣為胃癌患者第一次就診最少人數的縣市,除了與人口數少有關,分析也與台大公衛長期於當地做「胃癌根除計畫」有關。發現幽門螺旋桿菌 及早殺菌為妙唐瑞祥表示,幽門螺旋桿菌雖是罹患胃癌的風險因子之一,但不代表一定會因此罹癌。根據健保署分析109年因胃癌就醫的患者,曾經被診斷感染幽門螺旋桿菌者僅占14%,從被發現有幽門螺旋桿菌到被診斷出胃癌,平均約3.4年。另外,曾經被診斷有藥酒癮的比率為10%。唐瑞祥認為,無論是感染胃幽門螺旋桿菌或是被診斷有藥酒癮,占率都被低估。不過從被發現有幽門螺旋桿菌、到確診胃癌的時間來看,民眾若被檢查發現帶原,應立即接受殺菌治療,不該拖延。
-
2021-03-28 新聞.元氣新聞
健保改革/部分負擔調漲 陳時中:讓民眾有感就好
討論多時的部分負擔漲定了。衛福部長陳時中接受聯合報專訪時表示,各界代表均認為,應該調漲藥品及檢驗費用部分負擔,才能減少不必要的醫療浪費,抑制不當的醫療行為,連醫界代表也贊成,因此目前朝向「讓民眾有感覺就好」,不會漲太多。 至於新制何時上路?陳時中說,「現在這個時間點不會」,正審視各種資料,選擇對弱勢影響最小方案。陳時中直言,自己一向反對以經濟手段來限制民眾醫療行為,因此反對調漲藥品、檢驗等部分負擔,現在之所以贊成,原因在於這項改革對於解決健保困境,確實可發揮一點效果。該如何調漲?陳時中說,「這就很為難」,每一個人都認為要漲,但漲到誰,誰就反對,因此新制上路前,須展開社會對話,達成一定共識。陳時中提出三大原則,首先,擬定配套措施,排除弱勢族群,不要影響他們的就醫權益,雖然這麼做,不見得合理,但仍必須做這樣的選擇,顧及弱勢族群,不至於形成就醫障礙。其次,希望調漲後,有助推動分級醫療,而不要妨礙分級醫療,例如,民眾至診所、地區醫院就醫,必須收取較多藥品部分負擔費用,醫學中心反而較低,這就會妨礙到分級醫療。 最後則是調升幅度拿捏,原則是「讓民眾有感覺就好」,不會到「感覺太多」地步,範圍包括藥品、檢驗費用,均需調漲部分負擔,訂出上限。
-
2021-03-28 新聞.元氣新聞
健保改革/健保「論人計酬」 醫界:難度高
衛福部長陳時中擬將大幅度改革健保給付制度,從現行「論項計酬」改為「論人計酬」,減少不必要的醫療浪費,對此,醫界、長照界鼓掌叫好,但也感到憂心,因為難度極高,但均認為,現在正是談改革最佳時機。家總秘書長陳景寧表示,在長照體系中最看許多醫療浪費,例如,長輩住民常因小病而反覆至醫院就醫,有時家屬過於緊張,即使輕微症狀,也送至急診,造成醫療浪費。若能以「人」為給付的單位,將會大幅改善這類的問題。台大醫院北護分院院長黃國晉表示,台大金山分院曾執行「論人計酬」試辦計畫,有效提升醫療品質,但醫院的門診量卻大減,醫院營運成本增加,最終結果不如預期,讓後續「論人計酬」計畫擱置。「論人計酬立意良善,但較適合偏鄉。」黃國晉說,論人計酬等於宣布讓台灣的醫療照顧走向「連續性」,這一條連通大道必須單純化,才好執行;都市型病人因醫院眾多,多會到處就醫,要以人計酬就很難算清楚,且可能出現重複就醫問題。台北市社區銀髮族長期照顧發展協會理事長吳第明說,「早該執行論人計酬」,不只在醫界,長照也應如此,長照支付場所以居家、日照為主,但只要進到機構,很多項目就成拒絕往來戶,以輔具為例,長輩還沒進到機構前可申請補助,一但住進機構,補助就沒了,明明輔具都是長輩在用,為什麼會因場域不同而增加負擔。陳景寧強調,過去長照資源還沒長出來時,全仰賴健保,但現在長照資源已經長出來了,健保大餅又已經出現極限,政府應均勻分配資源給醫院、長照、養護機構,這才是國人之福。
-
2021-03-28 新聞.元氣新聞
健保給付制度 將出現2大變革
台灣健保給付制度將出現重大變革,衛福部長陳時中規畫兩大類全新給付改革:首先,健保給付不再局限於現行醫療院所,長照、安養機構等領域也能獲得給付;再者,健保往前延伸,擴及公共衛生、預防醫學等領域。陳時中強調,「健保是一種工具」,應該善用這個給付工具,促進國人健康,從預防醫學著手,減少日後的醫療支出。以人為主 給付非限定在場所陳時中說,目前安寧療護給付規定嚴格,病人必須住院,如在長照養護機構,就不予給付,「這個觀念一定要改變。」未來給付要以「人」為主,而非限定在「場所」,這將有利於減少健保支出;依現行規定,想要獲得給付,病人就需住院,但住了院,就會用到健保資源,反而增加住院醫療成本。機構安寧 民間團體樂觀其成未來提供安寧照護及特定醫療服務項目的長照機構、養護機構,也能獲得給付,患者不必轉至醫療院所,可以降低醫院的占床率,減少許多醫療支出。對於「機構安寧」構想,民間監督健保聯盟發言人滕西華表示,樂觀其成。她說,養護機構住民一旦病情突然惡化,需緊急搭車轉至醫院進行急救,光車資就是一筆開銷,患者本人及家屬更是疲累不堪;「機構安寧」如能上路,只要事先簽署緩和安寧條例,住民就能在機構獲得醫療協助,減輕痛苦。此外,「機構安寧」應擴展至「機構醫療」,也就是把在宅醫療場景從家庭換至機構,舉例來說,養護機構的住民常因嗆咳、感染或插管而罹患肺炎,未來無須舟車勞頓至醫院就醫,由醫師至機構執行醫療行為,減輕患者及家屬負擔。滕西華說,目前牙科、復健科、精神科等醫師可至養護機構執行醫療行為,但因健保給付不敷人力及交通成本,大部分醫師寧願在門診看病,也不想離開醫院至機構執醫;未來如能改變健保給付規定,並放寬科別,這對於機構住民來說,將是一大福音。現行制度 影響醫師治療行為「健保給付還應往前延伸,從公衛預防醫學著手。」這是陳時中的第二項健保給付變革。他以治療胃潰瘍為例,目前以醫師開多少藥物來計算健保點數,因胃藥價格便宜,給付有限,常影響醫師用藥及治療行為。臨床顯示,胃潰瘍、幽門桿菌感染,與胃癌息息相關,陳時中說,從公衛立場來看,如能治療這些腸胃疾病,就可有效降低胃癌風險,只要改變給付規格,朝向論人計酬,醫師就會積極協助患者,進而減少未來胃癌人數,省下日後龐大的醫療費用。改變規則「就能幫健保省錢」「改變給付規則,就能幫健保省錢。」陳時中強調,應將健保給付制度視為促進國人健康的工具,民眾也能賺到健康,各單位不能站在本位思考,他將積極整合相關業務單位,串聯起來,一起努力。前衛生署長楊志良說,國內現行健保只提供醫療,缺乏健康促進或預防等大健康觀念,陳時中欲推動「論人計酬」,值得讚許,這是世界趨勢,也是對的方向;期許陳能有決心、且有能力說服醫界,讓醫界適應一套全新的給付制度。
-
2021-03-27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疫苗採購 陳時中:受制賣方最痛苦
我採購新冠疫苗過程備受質疑,立法院成立「疫苗採購調閱小組」,但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昨接受本報專訪表示,此時成立對疫苗採購並沒有好處,若因此洩露合約內容,反而可能成為疫苗延遲出貨的藉口。他更首度表示,受制賣方市場是目前疫苗採購最大的痛,他自嘲:「可能是我談判技巧不好,但根本沒有所謂的談判嘛!」身為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強調他最重要的任務第一是簽下疫苗採購合約,再來就是確保合約能被執行,當這兩點都完成,「合約一定可以給大家看。」對於疫苗調閱小組成立,陳時中反問效果和目的是什麼?「我不是不信任其他人,我連自己都不信任了」。他更首度說明談判過程,對方先問「要買多少?」待我們提出數量,對方告知價格和進貨時程,然後問我們「要不要簽?」我們若問時間可否早一點?到貨時程可否寫在合約裡?對方回答「不行。」因為是賣方市場,就算不合理,「你很氣很氣也沒辦法。」整個過程我們就只有「要」跟「不要」兩種選擇。陳時中還說,他對疫苗採購的最高原則是「若你第一季給我疫苗,要給多少錢我都可以談。」但對方說不行,只能盡量設法早一點,還不能寫在合約裡。由於是賣方市場,要能談上價格,都得五千萬劑起跳,「一億劑才可以坐下來談」,而對方也很清楚知道,幾乎沒有疫情的台灣根本不會有這樣的疫苗需求。疫苗成為賣方市場,陳時中說是因為「大家過度超買」,但也很難苛責,因為對疫情嚴重的國家來說,疫苗是「買命錢」,法國現在一天有四萬五千人確診,巴西一天十萬人,以死亡率百分之二來算,一天要死兩百多人,一個月要多死五、六千人,這些國家怎撐得住?所以他們就是把每種可以買得的疫苗買到足。台灣一度面臨要不要跟進的討論,但每個國家狀況不同,陳時中說,台灣疫情穩定,決定採取務實作法,「要夠量,可以超量但不能超過太多。」若以全台六成人口接種,每人兩劑,大約是三千萬劑,我採購量以此設定。
-
2021-03-27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陳:考量政治、台商 才沒排除中國疫苗
蔡政府近日有意修補兩岸關係,陸委會宣布恢復大陸人士來台從事商務履約;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一改過去面對中國疫苗或疫情的負面態度,昨天接受本報專訪時指出,中國疫苗不再是完全的拒絕往來戶,而有此考量是為了讓往返兩岸的台商能夠更早回家。陳時中說,推動免疫護照,最簡單的方式就是直接採取WHO或COVAX認證的疫苗,但目前中國製造疫苗都沒有獲得WHO認證,兩岸關係特殊,若只採取WHO或COVAX認證為依據,反而會被政治化解釋,被質疑「只要是中國我們都不認」。長期在大陸台商們,若被要求打疫苗,打的一定是中國製疫苗,台灣一旦不認中國疫苗,一定讓許多人不服氣,一定也人會說,並非故意去打中國疫苗,而是不得已。若完全拒絕中國疫苗,將增加台商返台困難性。陳時中說,考量「政治」與「台商」,才未完全排除中國製疫苗,但這同時將面對「科學」的挑戰,目前專家會議中,專家即針對此議題爭辯,明明過去指揮中心一律都講求「科學化」,如今碰到政治卻又轉彎了嗎?陳時中說,依照他過去對中國的認識,要中國公開疫苗的科學證據可能性很低,指揮中心專家幾乎都堅持一定要看到科學證據。因此,他認為,若把「只要打過新冠疫苗」作為申請資格,後續再加上PCR以及抗體檢驗,爭議就會變小。
-
2021-03-25 新聞.元氣新聞
帕金森手術全額給付?健保署:再研議
金曲歌后詹雅雯日前被診斷罹患帕金森氏症,左腦已中度萎縮。國內罹患帕金森氏症的患者約有6萬多人,當藥物出現限制時,僅能透過手術改善,目前主流的帕金森氏症手術「深腦部刺激術」(DBS),部分醫材雖納健保,患者仍需自付20到30萬元,導致窮患者無力支付,立委林奕華盼衛福部能將深腦部刺激術納入全額給付,並將帕金森氏症納入重大傷病,對此,健保署認為需要再研議。帕金森氏症是一種退化性的神經疾病,大腦的神經傳導物質多巴胺不足,因此導致患者出現顫抖、動作緩慢等症狀,初步會投以多巴胺藥物,但藥物效果仍有限,部分藥物控制不佳的患者,可採取燒灼術或是深腦部刺激術改善,其中深腦部刺激術已成為目前帕金森氏症最主要的手術方式。帕金森氏症病友也是帕金森氏病友權益促進會理事長吳昌期表示,三年前健保署開始同意DBS費用部分減免,他身受其惠,但仍須支付約20萬到30萬的費用,DBS發展許久,但現在還是只提供給「有錢」、「有能力」的人才能接受手術,盼政府能將帕金森氏症納入重大傷病範疇,減少費用的支出。雙和醫院神經科主治醫師洪千岱說明,目前健保有給付的範疇是需要放置在患者體內的電池與線材,但執行DBS最重要的是核磁共振、3D定位,也導致需要額外支付20萬到30萬的費用。健保署醫務管理組參議吳科屏表示,DBS的手術給付早在民國98年納入健保給付,後續也在104年、105年、108年陸續將特材、刺激器納入給付,整組約要價57萬元左右。不過,對於特材給付可隨時討論、檢討,另,納重大傷病涉及整體醫療資源的運用與公平性,需審慎評估。
-
2021-03-25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接種AZ疫苗後過敏送加護 醫憂「太快了」
國內開打AZ疫苗後,嚴重不良反應個案情況首度曝光。一名醫師透露,北部某醫學中心一名四十多歲護理師,昨天早上接種AZ疫苗後不到十秒,出現急性過敏反應,全身起疹、臉部紅腫、喉嚨腫脹、心悸等劇烈反應,醫師立即給予氣管擴張劑,緊急搶救,生命跡象穩定後,將該個案送進加護病房觀察。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昨天下午確實收到一例類似情節的不良反應通報案例,至於是否歸類在嚴重反應,將再進一步了解。根據指揮中心統計,接種前兩天,共四例接種不良事件,除指揮官陳時中接種後發燒,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張上淳昨天表示,本周一接種AZ疫苗後,當天手臂痠脹,晚間出現畏寒、倦怠,體溫為卅七點五度,第二天持續發燒,吞了「普拿疼」,體溫才降下來。陳時中說他雖發燒,但沒有到必須服用「普拿疼」退燒。一名不願透露姓名的醫師表示,該名醫事人員屬容易過敏體質,接種前評估並無異常,不料接種後立即出現過敏反應,整個過程不到十秒鐘,院方施以急救,二到三小時後症狀緩解,被送至加護病房觀察治療,診斷結果為「過敏性休克」(anaphylaxis)。記者向醫院求證,院方指出,該名醫事人員是在打針後的五分鐘出現過敏反應,較嚴重症狀為「全身起疹」及「心悸」,心跳瞬間飆至每分鐘一三○到一四○下,現場的醫護人員立即給予適當處置。院方表示,該案不屬於「過敏性休克」,因為並未插管或動脈導管等,應屬於「急性過敏反應」。台大兒童醫院院長黃立民表示,接種疫苗引發過敏性休克機率約十萬分之一,此次台灣拿到十一點七萬劑AZ疫苗,可預期會出現一、二例過敏性休克案例,但如開打第二、三天就出現有嚴重不良反應,這「有點太快了」。黃立民表示,若台灣僅施打十一點七萬劑疫苗,出現二例以上過敏性休克的案例,可能有兩原因,一為此批疫苗有問題,二為國人體內已有腺病毒或新冠病毒等抗體,打進疫苗才會出現過敏性休克。
-
2021-03-25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接種AZ疫苗5分鐘內急性過敏 醫護人員住進加護病房
國內開打AZ疫苗後,嚴重不良反應個案情況首度曝光。一名醫師透露,北部某醫學中心一名四十多歲護理師,於今天早上接種AZ疫苗後不到十秒,出現急性過敏反應,全身起疹、臉部紅腫、喉嚨腫脹、心悸等劇烈反應,醫師立即給予氣管擴張劑,緊急搶救,生命跡象穩定後,將該個案送進加護病房觀察。對此,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下午確實收到一例類似情節的不良反應通報案例,至於是否歸類在嚴重反應,將再進一步了解。該名不願透露名行的醫師表示,該名醫事人員屬於容易過敏體質,接種前評估並無異常,不料,接種後立即出現過敏反應, 整個過程不到十秒鐘,院方施以急救,給予氣管擴張劑,二到三小時後症狀緩解,被送至加護病房觀察治療,診斷為「過敏性休克」(anaphylaxis)。記者向該醫院求證此事,院方指出,該名醫事人員是在打針後的五分鐘出現過敏反應,較嚴重症狀為「全身起疹」及「心悸」,心跳瞬間飆至每分鐘一百三十到一百四十下,現場的醫護人員立即給予適當處置。院方強調,該案不屬於「過敏性休克」,因為並未插管或動脈導管等,應屬於「急性過敏反應」。台大兒童醫院院長黃立民表示,接種疫苗引發過敏性休克的機率約十萬分之一,此次台灣拿到十一點七萬劑AZ疫苗,可預期會出現一、二例過敏性休克案例,如果開打第二天就出現有嚴重不良反應,這「有點太快了」,就像第二次買愛國獎券就中獎一樣。黃立民表示,若台灣僅施打十一點七萬劑疫苗,出現二例以上的過敏性休克的案例,可能有兩大原因,一為此批疫苗有問題,二為國人體內已有腺病毒或新冠病毒等抗體,打進疫苗才會出現過敏性休克的反應。指揮中心最新統計,截至今天中午為止已有三二一八人接種AZ疫苗,昨天則有一六三八人接種,比第一天多,若單純分析昨天接種人數的所在縣市,以桃園市接種四二二人最多,其次依序為高雄市三二五人、台中市二六八人。
-
2021-03-24 新聞.長期照護
願景專題/走出白色巨塔 北市聯醫推動居家醫療
樓梯,本該是通往不同幸福家戶、鄰居間相互關懷的道路,但樓梯,對失能者或長輩而言,卻是一條不敢直視的惡夢,不再溫馨、不再是通往充滿歡笑聲的日常,而是徹底因為虛弱的身體,必須得在人生中,強制拔除的一條道路。2002年,年僅38歲的阿正,因事故頭部外傷受創,接續而來的中風,造成他左側身體偏癱,他和哥哥同住在台北市大同區一處老舊2樓國宅,從醫院返家後,就沒辦法再離開10坪大的房子。每天阿正只能靠輪椅在家中繞來繞去。對於社會的認識,除了電視節目以外,就是從二樓望下去的風景。就這樣,他被困了15年。台北市聯合醫院院長黃勝堅說,在居家醫療服務開始之前,他從未想過有人會因為「樓梯困在家中15年」,而且還僅僅是二樓,就已成囚籠。2017年,他陪著市長柯文哲來到阿正家中,北市聯醫的居家醫療已介入多年,團隊認為應讓阿正復健水平達標後,再協助他外出,當天柯市長問了他「你都沒想出去嗎」,阿正回說「想啊,每天都想」。大家為了圓他一個「你我都不可能設為夢想的夢」,當下嘗試了各種方法,4個人一前一後抬著輪椅,想著可以帶他下樓,卻因為樓梯間太矮加上階梯間距落差大,才下幾個台階就放棄,最後只能用最原始的方法揹他下樓。按下樓下大門的開門鈕,大門外的陽光直接灑在阿正臉上,正對大門的麵攤阿姨看著他說:「哎唷!你是阿正唷!」已兩年未見。黃勝堅說,短短的一段階梯,阿正走了15年。・里長、鄰居不說 醫療端永遠不曉得這群人被困住如果沒有到家裡看,根本無法想像,幾階樓梯竟囚禁人生,況且不僅就醫困難,連生活品質也一併失去。黃勝堅說,以目前「長照2.0」的服務方式來看,這群被老屋困住的長輩們,根本無法被挖掘。黃勝堅說,這幾年看著這群人,好像是時光縮影,房子沒變、道路沒變,唯獨變的就是「人老了」,房子不適住了,卻已來不及脫離。・五層公寓下不來 一樓平房卻得爬山都會區「老宅老人」的問題比偏鄉嚴重,黃勝堅說,偏鄉主要是與醫院間的距離遙遠,但居住環境比都會區都大,台北市人口稠密,居住空間比其他縣市差。至於北市的居住型態大致分為兩種,一種是沒有電梯的老舊公寓,一種是依山邊而建的老房。像在迪化街,幾乎都是沒有電梯的公寓。從前建築設計沒有法定標準,於是階梯高度、寬度不一,黃勝堅還說,自己身材比較魁武,某次去大同區一處探訪病人,樓梯窄到自己得「側身才上得去」,有些則是樓梯間太矮,他必須要彎腰避免撞到頭。另一種完全不同的型態,則是依山而建的一樓平房,回家得爬很長很長一條樓梯或脅迫。距離台北101相當近的六張犁,周邊全是這類建築,對當地長者而言,他們同樣不便出門就醫。但居家醫療資源始終跟不上人口老化速度,全國多數醫療所對在宅醫療仍存觀望,推動量明顯不足,需要更多基層醫師和醫療單位投入。黃勝堅解析,推動居家醫療,必須改變醫師心態,例如當患者一年沒回診、只請親友拿藥,醫師會說:「請爸爸有空來看我一下。」但隨著高齡化加速,醫師的叮嚀該改成:「有空我去看你爸爸一下。」另一方面是要與鄰里有好溝通,要讓里長、里幹事相信聯醫的決心,才會樂於轉介個案。▌延伸推薦:【囚居晚年】完整報導https://vision.udn.com/vision/cate/122046【囚居晚年】數位報導https://bit.ly/3rDih82
-
2021-03-21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考量後遺症多 衛福部加碼!染新冠醫護可拿百萬補償金
我國確診案例昨突破一千例,新冠肺炎疫情至今,發生兩起院內群聚感染,前後有6名護理人員、2名醫師染疫;衛福部昨公告修訂「執行第五類傳染病防治工作致傷病或死亡補助辦法」,考量染疫後引發多種後遺症,且與染疫後造成身障的補償金額相差甚遠,因此將醫護染疫補償金從35萬提高至100萬,新制即日上路且溯及過往。根據衛福部修訂的「執行第五類傳染病防治工作致傷病或死亡補助辦法」規定,若因執行第五類傳染病防疫工作導致傷病,補助金上限從原本的35萬提升至100萬,而染疫後導致重度或極重度身障補償金為1000萬、中度身障500萬、輕度身障265萬,三項金額與過往相同,並未調整。規定中說明,醫護染疫補償金從35萬提升至100萬的原因有二,一為與染疫後導致傷病的補償金相差甚遠,二為考量染疫後,已有許多文獻顯示會導致後遺症,才進一步調整。依照文獻顯示,染疫後的患者,容易出現的後遺症包括心血管疾病、肺功能異常、急性腎臟損傷、皮疹、脫髮、嗅覺和味覺功能障礙、睡眠失調、認知改變、記憶力減退、抑鬱、焦慮及情緒變化等。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副院長黃高彬表示,新冠肺炎患者最常見的後遺症就是「肺纖維化」,特別是年長者,出現嚴重肺纖維化的機率比年輕人高,因此容易引起慢性組塞性肺炎(COPD),新冠肺炎屬於感染冠狀病毒的疾病,病毒會增加肝腎的負擔,而病毒本身為抗原,人體會產生抗體作用,免疫複合體跑到皮膚容易引發皮疹,至於睡眠障礙、認知功能改變、情緒變化等,則與罹患新冠的過程容易缺氧所致。對於衛福部調高補償金一事,林口某醫院回應,政府發給醫護的補償金,一定會讓醫護拿到,至於是否比照百萬補償金給予相對獎,則表示今為假日後續待收到衛福部通知後討論。
-
2021-03-20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AZ疫苗如期3月22日接種 專家建議這群人暫緩接種
歐盟檢視近期歐洲各國接種AZ疫苗後,沒有明確的科學證據顯示接種疫苗引起血栓的相關性,衛生福利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召集人李秉穎建議,「服用避孕藥」、「接受荷爾蒙治療」為引起血栓的兩大危險因子,建議這兩大類對象暫緩接種。李秉穎表示,無法完全排除疫苗可能與非常罕見的瀰漫性血管性凝固(DIC)合併血小板低下不良事件有關,因此建議民眾接種前應與醫師討論評估相關風險後再接種。另接種疫苗後若14天內出現呼吸困難、胸痛或腹痛、四肢腫脹或冰冷、嚴重頭痛或疼痛加劇、視力模糊、持續出血、皮膚出現自發性瘀青、紫斑等症狀,應立即就醫。首批AstraZeneca COVID-19疫苗共11萬6500劑已於2021年3月18日完成檢驗封緘,並於今日依地方政府調查之接種意願人數,先行配送部分劑量至57家接種點,同時訂於3月22日起,提供專責病房、負壓隔離病房或負責採檢醫事人員接種。
-
2021-03-20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我AZ新冠疫苗確定開打!22日起開放醫護人員接種
近期國際屢見AZ疫苗血栓不良事件,部分國家暫停施打,我國預防接種小組專家會議今下午五時舉行,商討AZ疫苗接種日程,會議歷經一小時,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會後表示,專家決定如期接種,宣布下周一(3月22日)為我國新冠肺炎開打日。我首批AZ新冠疫苗本月3日抵台灣,共11.7萬劑本周三完成安全性檢驗,今起開始配送至57家醫療院所,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今下午表示,AZ疫苗首批配送4萬4500劑,全台57間提供接種服務的醫院,僅剩連江縣的醫院還沒拿到,主因與天候不佳,飛機無法起飛送貨有關。指揮中心統計,截至目前國內累計183386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相關通報(含181364例排除),其中1004例確診,分別為888例境外移入,77例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2例航空器感染及1例不明;另1例(案530)移除為空號。確診個案中10人死亡、959人解除隔離、35人住院隔離中。
-
2021-03-19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侯友宜願「率先打」安民心 莊人祥:首長非第一批接種
首批提供給醫護接種的AZ疫苗今已陸續送達接種點,第一批送出的疫苗為4.45萬劑,新北市長侯友宜日前曾喊話,若民眾施打新冠疫苗過程有疑慮,身為地方首長當願意率先施打,這是地方首長應盡的責任;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地方首長接種疫苗的順位是次於醫護後的第二順位。我國首批到貨的AZ疫苗,預計下周一開始接種,但是歐洲等國陸續因為血栓事件宣布緩打AZ疫苗,指揮中心今天下午5點將會召開專家會議,針對國外接種疫苗後出現的血栓事件做一評斷,並決定下周一是否正式開打。面對疫苗的疑慮,不少專家建議政府官員公開接種,增加國內接種的意願,侯友宜更是喊出「我率先打」的口號。發言人莊人祥今被問及,是否已有地方首長提出申請,要求「率先施打」。他表示,地方首長為第二順位,第一接種順位還是醫護人員,因此也沒有相關的統計。
-
2021-03-19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AZ疫苗下周開打 設57接種點
首批抵台的十一萬七千劑AZ疫苗最快將在下周一開打,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說,為確保第一批施打的對象能夠接種兩劑,首批施打對象為五萬名護理人員;發言人莊人祥補充,優先選擇院內有五百名醫護人員以上願意施打的醫療院所作為施打據點,已選定五十七處,各縣市至少會有一處據點。莊人祥表示,近期開始配送,如果順利,預定本月廿二日開打,第一波接種對象為醫療人員;至於奧運選手,只要宣布疫苗開打後,即按照選手的意願接種。我國疫苗採購爭議不斷,立法院衛環委員會前天首度召開疫苗秘密會議,卻被批評毫無秘密可言,國民黨團昨提案要求設立「疫苗採購調閱專案小組」,藍綠各五票,表決平手,由主席陳玉珍做最後決議並通過,但綠委砲轟過程有瑕疵,要求重新表決,雙方各執一詞,導致議事停擺,綠委預計下周一重新提出異議。國民黨團表示,聽說民進黨團下周衛環委員會輪值召委主持會議時,將以人數優勢,透過強行表決,把昨天已通過的國民黨團臨時提案撤銷;提醒民進黨團,全民、社會、醫界都在看。「只要講到疫苗就像觸動不能碰的神經」,陳玉珍說,前天召開的秘密會議非衛環委員會獨創,外交及國防委員會召開秘密會議早已行之有年,衛福部卻在秘密會議中以不能公開為由,不願說明;儘管參加會議的委員均簽署保密協定,一旦洩密即可送辦,但衛福部仍不願接受監督。對此,陳時中解釋,行政單位不贊成成立疫苗採購調閱專案小組,因為這可能多一個洩漏的可能,恐妨礙到疫苗進貨,相信有任何閃失都不是全民樂見;立院監督行政單位,但委員了解細節對疫苗採購並無幫助,應先讓合約先順利進行,「合約走完後,該公布就會公布。」指揮中心昨天公布,國內新增八例境外移入新冠肺炎確診者,分別來自阿曼、菲律賓、埃及與越南,是繼今年一月卅日新增十病例,暌違逾一個月單日病例又飆升;國內疫情疑內憂外患,廈門出現一例台灣輸入確診者,莊人祥表示,其在台同住家人病毒、抗體採檢均陰性,較可能在廈門感染。
-
2021-03-18 新聞.元氣新聞
醫療營收未達八成補八成 紓困金擬撥4.55億救「醫災」
新冠肺炎疫情衝擊醫療院所門診量,衛福部健保署提出三大配套方案,一為滿足現金流,先支付醫療院所九成五申報醫療費用的暫付款;二為採全年點值結算,取代每季結算;三為醫療院所全年收入低於八成,修正特別條例,補滿八成。衛福部長陳時中今表示,目前仍待行政院的最後核定,原訂是補去年1到8月,改為補到1到11月,初步編列4.55億協助受疫情影響的醫療院所。根據健保署統計,各層級的醫療院所去年門診、住院總額與108年相比,整體減少2.7%,若依不同層級統計,醫學中心減少2.8%、區域醫院減少3.5%、地區醫院減少1.4%、西醫基層減少9.6%、牙醫總額減少2.2%、中醫總額減少3.2%。依照不同科別統計,醫院門診量與108年相比減少最多的科別,前三名依序為小兒科與減少17.3%、急診醫學科減少13.2%、復健科減少11.2%;基層診所前三名依序為耳鼻喉科減少25.6%、小兒科減少20.1%、胸腔內科減少11.3%。醫院門診量增加的科別前三名為血液腫瘤科成長5.9%、風濕免疫科增加2.9%、心臟血管內科增加2.7%;基層診所門診量增加前三名為內分泌科增加16.8%、精神科增加12.4%、心臟血管內科增加10.7%。健保署署長李伯璋表示,降低醫療院所受疫情衝擊,其中第三項方案「未達八成補八成」,必須要修訂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防治及紓困振興特別條例,目前方案已經送到行政院,正等待最後拍板,原本規畫是補償去年1到8月,後來修改為1到11月,編列的預算增至4.55億,只要行政院拍板後,一個月內即可發放。
-
2021-03-18 科別.消化系統
鮭魚團注意了!女童愛吃生魚片 肛門拉出260公分絛蟲
壽司郎今明兩天推出活動,只要名為「鮭魚」,吃壽司整桌免費,意外掀起改名風潮,各種姓氏的鮭魚、極品鮭魚等名字紛紛出籠,新北市一名男子更是挑戰36字的鮭魚姓名,鮭魚之亂還引發內政部關注,呼籲民眾注意改名次數。不過,學者呼籲,大量吃進生魚料理,恐增加感染日本海裂頭絛蟲、廣頭裂頭絛蟲等風險,這類寄生蟲最長可達10公尺,並吸取人體內維生素B12,導致宿主嚴重貧血。為了吃免費鮭魚、壽司,改名鮭魚竟成了期間限定運動。台北醫學大學分子寄生蟲暨熱帶疾病學教授、國際熱帶醫學研究中心主任范家堃說,「只要是吃生食,就有可能感染寄生蟲。」,台灣近年有不少起因為嗜吃生魚片,體內發現絛蟲的案例,他印象最深刻的就是2007年有位30多歲的工程師排便時自行拉出絛蟲。該名工程師幾乎天天吃生魚片,某日排便時意外發現有白色的條狀物,往下一拉且愈拉愈長,一度拉到斷掉,嚇到趕緊就醫後,後續還拉出2公尺長的廣頭裂頭絛蟲。三軍總醫院也於2017年時發現,一位8歲女童平常愛吃生魚片,家長也未阻止,某天發現肛門搔癢,檢查發現蟲在蠕動,醫師協助拉出2.6公尺長的廣頭裂頭絛蟲。范家堃表示,日本海裂頭絛蟲以及廣頭裂頭絛蟲是相當相似的寄生蟲,日本海裂頭絛蟲多存在於日本周邊海域的鮭魚體內,廣頭裂頭絛蟲多存在於北美、阿拉斯加洋流一代的鮭魚體內。被這兩種絛蟲感染,有可能會直接被排出,不過通常被感染者都是大量食用、長期食用而被感染。范家堃表示,兩種絛蟲都會寄生在人體的小腸、十二指腸中,可長三到五公尺,最長可達10公尺,只要一個月就能長成成蟲,絛蟲是吸取人體內的維生素B12維生,當缺乏B12時就可能引發貧血,患者可能會因為貧血才意外被發現,不過通常會是絛蟲的節片掉落,排便時意外發現,少部分人因為嚴重腹痛才被發覺。范家堃表示,治療寄生蟲都是投以寄生蟲藥,約2個星期會見效,不過,絛蟲的頭節若沒有在體內打開,即使投藥也可能無法根除,頭節仍有生發細胞,會使絛蟲再次重生。他說,寄生蟲在台灣仍舊少見,但也可能是沒有通報,有被低估感染的可能。范家堃表示,很多人會以為寄生蟲冷凍後就會死掉,這是錯誤的想法,要杜絕絛蟲必須要將其煮熟才能完全避免,也呼籲國人減少食用生食。
-
2021-03-15 科別.心臟血管
腰痛到爬不起來,腹主動脈瘤破裂!5高危險群應警覺
●腹主動脈瘤並非血管長腫瘤,而是血管「膨脹」●腹主動脈瘤破裂時,患者可能從腰部痛到後背●腹主動脈瘤超過5公分,應盡速動手術切除「還以為只是單純的吃壞肚子,沒想到竟差點被死神抓走。」年約70的莊男,家族有主動脈瘤病史,但腎臟功能不佳,沒辦法打顯影劑,從未檢查過血管狀況,某日左腰突然感到一陣疼痛,從後腰桿竄升陣痛感,沒過多久就冷汗直流,跪在地上怎麼也爬不起來,家人趕緊協助叫救護車。不是血管長腫瘤難觸摸到當時恰好是下班的尖峰時刻,送抵醫院時,已呈現休克,診斷為腹主動脈瘤破裂,緊急動支架置放手術才救回一命。萬芳醫院心臟血管外科主任李紹榕表示,腹主動脈位於兩顆腎臟中間,肚臍附近。腹主動脈瘤並不是指血管長腫瘤,而是血管「膨脹」,多發生在50歲以上的高齡者,男性罹患機率比女性高,家族中有人曾罹患腹主動脈瘤或冠狀動脈心臟病、周邊血管疾病,或有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以及抽菸習慣者,都是高危險群。李紹榕指出,腹主動脈瘤被稱為「隱形殺手」,多數患者幾乎沒有症狀,也難以透過觸摸找到血管膨脹處,常常出現疼痛感,往往已經是腹主動脈瘤破裂。各國倡議篩檢勝於治療李紹榕表示,無論主動脈瘤或腹主動脈瘤破裂,都難以令人忍受,腹主動脈瘤破掉時,位置通常會靠近脊椎,患者常反映會先感受到腰部膨脹的疼痛,再感受到後背的疼痛。李紹榕說,腹主動脈瘤破裂後,若沒有及時就醫,死亡率高達八到九成,但隨著台灣醫療系統發達,急救速度快,死亡率相對比過往低。腹主動脈瘤死亡率高,各國皆在倡議篩檢勝於治療,國內對於高危險群會建議做腹部超音波檢測,若有家族史更是會協助做電腦斷層掃描檢查。超過5公分應盡速拆彈李紹榕指出,腹主動脈瘤大小介於4到5公分,每年破裂的機率為5%,一旦超過5公分,每年破裂的機率將提升至21%,皆會建議腹主動脈瘤超過5公分患者,應盡速動手術拆炸彈。新光醫院心臟內科主任洪惠風表示,曾有腹主動脈瘤的患者,住院準備接受「拆彈手術」,卻在手術當天早上,刷牙準備進手術房前腹主動脈瘤破裂,所以「什麼時候破裂,真的誰也都不敢保證。」有抽菸習慣者也應警覺洪惠風說,美國、英國、瑞典等先進國家,對於65歲以上長者,且為男性、有抽菸習慣者,皆會協助定期做篩檢,國內雖然沒有提供免費的篩檢,但這類民眾應該要提高警覺,至少要做一次腹部超音波確認是否健康。
-
2021-03-14 養生.健康瘦身
打擊肥胖!衛福部促看診測BMI
台灣成年人肥胖盛行率突破二成、五到十九歲兒童青少年則每十人就有一人肥胖,為協助國人「鏟肉」,衛福部國健署研擬從醫療端下手,推動「健康體位認證醫院」,協助監測患者體位,盼能每次看診皆紀錄身高、體重及BMI值,一旦有過重、超重或過輕將主動介入協助。國健署調查,國人肥胖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不動」、「久坐」、「嗜高糖高熱量飲食」。近期APEC國家肥胖盛行率公布,台灣五至十九歲排行從第十名降至第十一名,肥胖比率為百分之十一點二,但相較於南韓的百分之八點五、日本的百分之三點三,仍有一大段距離。國健署社區健康組組長羅素英表示,維持健康體位過去大多認為是「個人的事」,政府盼能改變角色,化被動為主動。目前研議於健康醫院認證中增加「健康體位認證」,並從兒童青少年開始做起。台灣肥胖醫學會理事長楊宜青說,兒童青少年對健康體位認知不足,即使教育單位交由校護協助監測兒童青少年體位,礙於事情繁雜,最多也只能提供衛教單,告知「要減重」,進一步瞭解過重或過輕的原因,幾乎難以達到,但要從校園端取得兒童青少年定期量測的體位,相對困難。因此希望通過認證的醫院,可以協助監測患者體位,過去初診患者需量測身高、體重,之後建議應記錄所有患者就診當天體位,確認BMI值。一旦發現異常,建議協制定健康體位計畫,也將不健康體位的兒童青少年資料,提供給學校。
-
2021-03-12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北歐泰國緩打AZ疫苗 台大院長吳明賢:一定帶頭打
AZ疫苗各國陸續緩打,但我國目前能夠使用的僅有日前進貨的11.7萬劑的AZ疫苗,衛福部長陳時中今在立法院表示,歐盟有表示目前沒有直接證據顯示這種情況,因此呼籲持續施打疫苗。台大醫院院長吳明賢今表示,對於新冠疫苗有信心,他自己是內科醫師,被列為第一順位的施打對象,他強調自己不但會打,也應該是第一批接種AZ疫苗的對象。丹麥、挪威及冰島宣布暫時停用AZ疫苗,主要是有部分新冠肺炎患者接種後出現血栓,引發接種疑慮。我國醫護也一度發起希望可以選擇接種品牌的訴願,吳明賢今表示,台大目前有針對院內醫護做接種意願調查,全院的同仁都已經回覆,不願意打的醫護「非常少」,大部分的醫護都願意接種施打。吳明賢表示,問券中也有說明,接種疫苗有選擇品牌的機會,若接種後出現副作用,將會給予員工適當的「恢復假」,對於有些醫護仍對於AZ疫苗有所疑慮,他強調,能夠上市的疫苗,都是有通過嚴謹科學檢驗的,他自己不會太擔心,且台灣是醫療發達的國家,呼籲國人也一定要有信心。其實流感疫苗的有效率比部分新冠疫苗還低,也沒有發生什麼問題。吳明賢表示,目前台大醫院已經做好萬全準備,就等待疫苗到貨。新冠疫苗有很多地方需要考量,如必須在六小時內施打完畢,因此事前調查意願非常重要。
-
2021-03-12 科別.腦部.神經
長庚研發聚焦超音波 有助治腦瘤
每年台灣約有612人因腦癌病逝,腦瘤宛如大腦內的炸彈,治療難度高、存活率低,原因出在腦部有著保護機制「血腦屏障」,使高達98%藥物因此受阻,藥效無法直達病灶。長庚研究團隊在國衛院與科技部的支持下,研發出「聚焦超音波系統」,經臨床試驗證實可安全又有效打開血腦屏障,下一步將確認有效投藥劑量,一旦成功研發,可望能大幅提高腦瘤的治療效果。林口長庚醫院神經外科教授魏國珍表示,腦瘤中以惡性膠質瘤為大宗,每年新確診的患者約300人,盛行率為每10萬人就有2到3名惡性膠質瘤的患者;惡性腦瘤在臨床上治療,多以手術為主,但是有些無法手術的腦瘤,就得仰賴藥物協助。現在能對抗腦瘤的藥物僅有兩種,且這兩種藥物通常投藥半年內就會出現抗藥性,與腦部特有的「血腦屏障」有關。魏國珍說,患者一旦出現抗藥性,等於無藥可用,也使得惡性腦瘤患者平均存活期僅有14到16個月。聚焦超音波是一種可以無創穿透顱骨的能量,像是配合微氣泡一起作用,在腦部特定區域「暫時」開放血腦屏障,開放時間最長是4小時,通常2小時內即可關閉,因此可以運用此技術,投以治療藥物,消除腫瘤。魏國珍表示,長庚醫院自2018年收案進行臨床試驗,收案6人,結果顯示,聚焦超音波系統安全又能在特定區域打開,顯示該系統能夠成功突破特定區域的血腦屏障,此次試驗成果在今年2月刊登於頂尖國際期刊「科學前沿」(Science Advances)中。
-
2021-03-11 科別.腦部.神經
血腦屏障打開了!長庚聚焦超音波系統助腦瘤投藥
幾乎無藥可治的惡性腦瘤,患者即使接受治療,平均存活期僅有14到16個月,主要是腦部特有的血腦屏障會阻絕藥物進入。長庚醫療團隊今發表最新研究成果,國衛院及科技部攜手開發「手術導航導引聚焦超音波系統」,進入臨床試驗,成果傑出,收案六人,使用該系統,不但能順利打開血腦屏障,讓藥物進入腦部,血腦屏障更能在四小時內自行關閉,未來可望成為治療腦瘤的利器。林口長庚醫院神經外科教授魏國珍表示,惡性腦瘤以惡性膠質瘤為大宗,每年新確診的患者約300人,盛行率為每10萬人就有2到3名惡性膠質瘤的患者,該疾病以年長者為大宗,不過近年來有年輕化的趨勢。惡性腦瘤在臨床上治療,多以手術為主,但是有些無法手術的腦瘤,就得仰賴藥物協助,只是,現在能對抗腦瘤的藥物僅有兩種,且這兩種通常半年內就會出現抗藥性,皆與腦部特有的「血腦屏障」有關,一旦出現抗藥性,幾乎就無藥可用。魏國珍表示,為了對抗血腦屏障,醫學界與科學界積極想辦法,但至今都沒辦法有效地突破,雖然有高濃度的降腦壓藥物甘露醇(Mannitol)可以使用,但是使用後血腦屏障會全部都打開,引發的副作用太大,臨床上幾乎不敢使用。為了讓藥物能成功進入腦部,長庚研究團隊在國衛院及科技部的支持下,研發出「手術導航導引聚焦超音波系統」,聚焦超音波是一種可以無創穿透顱骨的能量,像是配合微氣泡一起作用,在腦部特定區域「暫時」開放血腦屏障,開放時間最長是4小時,通常2小時內即可關閉,因此可以運用此技術,投以治療藥物,消除腫瘤。魏國珍表示,目前臨床試驗第一步已經成功,顯示聚焦超音波系統,安全且能在特定區域打開,下一步將會調整藥物的濃度,確定劑量,確保藥物的有效性,研發成功有機會大幅提升治療惡性腦瘤的效果。長庚醫療團隊表示,手術導航系統引導聚焦超音波系統,是世界上三大領先的系統之一,雖有其他團隊正在研發,但長庚團隊已完成第一步的臨床試驗,領先其他團隊。
-
2021-03-07 科別.眼部
眼壓高按壓眼球舒壓?眼科醫:一類人不建議
案例故事:總是戴著厚重眼鏡的甜甜(化名),早在高中時就已是高度近視一族。出社會後對繪圖有高度興趣,總在工作之餘忙著進修,時常熬夜趕繪圖作業,眼睛的疲憊感被她視為過勞後的正常發揮。前年公司提供免費的健康檢查,平時毫無症狀的她,眼壓正常,近視度數沒有變化,但經眼底檢查竟是低眼壓青光眼,視野早被疾病吞噬,需長期靠藥物控制,日夜顛倒的作息也必須要全部打掉重練。正常眼壓青光眼,需靠眼底攝影才能發現。別以為青光眼的表現方式只有眼壓高。三總一般眼科科主任、青光眼專科主任呂大文表示,一般正常眼壓值介於10mmHg(毫米汞柱)到20mmHg(毫米汞柱)之間,七成的青光眼患者可以透過眼壓檢測被察覺,但仍有二到三成的青光眼屬於正常眼壓青光眼,或被稱為低眼壓青光眼,需靠眼底攝影才能被發現。正常眼壓青光眼的患者,大多是近視超過500度的高度近視者、心血管疾病患者、低血壓、免疫疾病者,這類的患者通常是「女性」且常反應「手腳冰冷」。而過度使用3C產品的民眾,也是正常眼壓青光眼的高危險族群之一。呂大文表示,台灣高度近視的患者每年不斷增加,加上手機等3C用品早已滲透你我的日常生活,眼睛過度使用已是常態,他推估正常眼壓青光眼的患者,未來一定會愈來愈多。房水無法正常代謝,長時間堆積,壓迫到視神經。他解釋,高度近視的患者,眼軸增長,眼球壁、神經纖維皆會出現變化,整體的結締組織變得鬆軟,現行的眼壓檢測容易出現「偽陰性」;血液循環不佳者,因為血氧量供應不足,無法讓房水正常代謝,長時間堆積在眼睛內,壓迫到視神經,同樣也可能導致視神經萎縮。呂大文解釋,房水是充滿在眼球前後房的透明液體,每分鐘會分泌2.5μL(微升),但排出的速度慢於分泌的速度就會導致眼壓增加,因此控制青光眼,多是透過控制房水代謝,讓眼壓維持在正常數值。血液循環不佳者也包含糖尿病患,因高血糖使前房虹膜血管增生,增加眼壓,進而產生青光眼。其實糖尿病患者血液循環不佳,連帶影響眼部血液循環,除了青光眼以外,罹患白內障的機率也高於一般人。青光眼會從周邊視力開始喪失,容易被忽略。呂大文表示,青光眼會從周邊視力開始喪失,最後僅剩下中央視力,最終走向失明。他說,青光眼可粗分為四期。輕度患者的視神經受損小於50%,視野缺損在3dB(分貝)以下;中度患者的視神經受損小於70%,視野缺損未滿14dB;重度患者視神經受損則大於90%,視野受損也大於20dB;最後為完全失明的患者,視野受損達31dB。冬季晝短夜長,瞳孔放大時間長,好發急性青光眼。正常眼壓青光眼患者因為未被及時發現,連帶容易發生急性青光眼。呂大文表示,冬季晝短夜長,瞳孔放大時間長,容易好發急性青光眼。此外,冬季也是感冒盛行的季節,部分感冒藥物為副交感神經阻斷劑,特別是正常眼壓青光眼患者,在未被確診之前,受到藥物的刺激也可能出現急性青光眼的問題。青光眼檢查建議● 高危險族群:建議18歲以後,每年至少做一次眼科檢查,包含視力、眼壓、眼底視神經,若懷疑有青光眼的可能,則建議加做視野檢查。高危險群包括:直系血親為青光眼患者、心血管疾病如三高、低血壓、貧血、長期使用類固醇、年齡超過65歲以上、虹彩炎患者、高度近視、時常偏頭痛、眼睛曾受過外傷。● 一般民眾:建議每兩年做一次基本的眼科檢查,但35歲以後則建議每年做一次基本的眼科檢查。資料來源/呂大文 製表/陳雨鑫 聯合報喝水勿牛飲 勿按壓眼球舒壓林口長庚醫院眼科部青光眼科主任蘇蔚文表示,一旦被診斷為青光眼就要有「長期抗戰」的心理準備,才有辦法長期與青光眼和平共處。1.藥物不得間斷使用。2.生活作息需改善。3.適當的運動。4.盡可能避免會增加眼壓的動作,如倒立、按壓眼球舒壓。5.喝水時不可「牛飲」,此舉會讓房水快速堆積,增加眼壓。6.不能過度飲用咖啡、茶、酒。7.避免吸菸。
-
2021-03-07 科別.眼部
視力模糊、頭痛、想吐?小心急性青光眼發作
青光眼為全世界導致失明的第二大原因。很多人以為眼壓高才會有青光眼,事實上,很多眼壓正常、沒有症狀的青光眼被輕忽,一旦發現異常時,視神經已嚴重受損,造成不可逆的傷害。3月6日是世界青光眼日,在普遍用眼過度的現代社會,青光眼的防治更不容忽視。根據健保署統計,目前台灣有40多萬人正在接受青光眼治療,約占總人口的1.7%;全球有7800多萬人正在接受治療,約占全球總人口的1%。隨著人口老化,青光眼的患者也將隨之增加,以台灣為例,青光眼患者中,超過40歲者占比達到七成三。僅次於外傷,青光眼為我國導致失明的第二大原因。林口長庚醫院眼科部青光眼科主任蘇蔚文表示,青光眼可粗分為先天性及非先天性,續發性及原發性,再者可依照結構分為隅角開放、隅角閉鎖、原發性隅角開放、原發性隅角閉鎖。眼軸短,東方人常見隅角閉鎖性青光眼,易急性發作。蘇蔚文表示,先天性的青光眼係指發生在16歲以下的青光眼患者,先天的隅角結構異常,導致眼壓升高、眼球變大,黑眼球會因為水腫顯得模糊。而眼球變大會讓孩子的眼睛像「牛眼」,孩子通常會出現畏光、容易流淚,也會有眼瞼內翻等情形,通常需要多次手術治療改善症狀。隅角閉鎖性青光眼大多發生在東方人身上,台灣的青光眼患者多以隅角閉鎖性青光眼為大宗。蘇蔚文表示,主要因是東方人眼軸短,隅角的房水排出管道容易被虹膜影響而阻塞,患者眼壓增高,易引起急性發作,若後續沒有繼續治療,也會發生慢性青光眼。遠視、女性、身材矮小,符合兩特徵,留意隅角閉鎖。隅角閉鎖性青光眼的患者若急性發作,眼壓瞬間拉高,症狀會有視力突然模糊、頭痛、噁心、想吐,常常會被誤以為是「腸胃炎」或「心血管疾病」,導致延誤就醫。隅角閉鎖性青光眼的慢性發作患者,常常反應的症狀是,夜晚看燈光時,周邊會出現光圈,偶爾會有眼球脹痛、頭痛的情形,特別是進入到燈光昏暗處,眼球會脹痛且當下會感受到視力明顯減退。三總一般眼科科主任、青光眼專科主任呂大文表示,隅角閉鎖性青光眼患者大多有遠視、女性、身材矮小等特徵,只要符合兩項以上,就應該提高警覺。隅角開放性青光眼,初期無症狀,視野縮減才發現。大多數的西方人屬於原發性的隅角開放性青光眼,初期幾乎沒有症狀,到了晚期患者才會明顯感受到視力衰退且視野變小。這類患者大多是「雙眼」同時受影響,且多數具有家族史,疾病以緩慢的速度進行,常常是透過健康檢查才發現。過去台灣以隅角閉鎖性青光眼較多,但近年來國人生活極度西化,過度使用3C等,漸漸地隅角開放性青光眼已大於隅角閉鎖性青光眼。蘇蔚文表示,續發性青光眼大多是指外傷、手術、長期服用類固醇,或是糖尿病、高血壓等疾病引起的眼部發炎反應導致,特別是對於藥物敏感的孩子,當接觸到類固醇時,眼壓會突然變得很高,意外引發青光眼。不過還有一群人需要被注意,即「正常眼壓性青光眼」,眼壓一切正常,但眼底檢查時,視神經已經有部分萎縮。蘇蔚文表示,東方人有不少是屬於正常眼壓性青光眼,多是因為例行性檢查或健康檢查時才被診斷。每年作眼睛檢查,應提前至35歲。蘇蔚文表示,不同的青光眼類型會有不同的症狀反應,除了要注意眼壓以外,視野變化也是需要注意的部分。青光眼的高危險群,如直系血親為青光眼、罹患糖尿病、長期使用類固醇、高度近視、眼睛曾受過傷、年齡超過40歲,都應特別留意、定期檢查。呂大文表示,過去會建議40歲以上民眾每年應做一次眼科檢查,但隨著高度近視的患者愈來愈多,改建議為35歲以上民眾每年至少做一次眼科檢查,檢查的項目包含眼壓、眼底檢查、視野檢查等。
-
2021-03-07 養生.家庭婚姻
22歲女歌手莊凌芸墜樓非個案 調查:青少年輕生連3年增
22歲的女歌手莊凌芸昨墜樓輕生,引發社會討論。台灣憂鬱症防治協會今舉辦憂鬱症音樂會,理事長張家銘指出,近年積極宣導自殺防治,我國各年齡層的自殺人數皆明顯下降,唯15歲到24歲的青少年人數連續3年增加。董氏基金會曾調查,我國高中職學生每7人就有1人有明顯的憂鬱情緒、大學生則每5人就有1人,但其中僅有一成尋求協助,如何主動找出需要幫助的年輕人,更顯重要。張家銘表示,去年底台大校園連續發生輕生事件,昨又有一位年輕女歌手選擇輕生。衛福部統計,107年到109年,15歲到24歲青少年,自殺人數從193人升至257人,足足增加33.2%,曾有自殺企圖者更是上升62.9%。但其中僅一成向輔導老師求助,多達四分之三的青少年表示不會告訴家長或老師。同樣是衛福部的調查,有21.1%的國中生、18.7%的高中生曾認真想過自殺。青少年的十大死因中,自殺位居第三位。張家銘表示,現在的青少年面臨到社群世代,任何訊息都可能只接受到壞的一面,若是長期累積心裡,又不願對外求助,很可能都會增加憂鬱傾向,導致想不開。另外,現在的青少年物資比過往富裕,當青少年表達不想唸書,或是表達沒有成就感時,大人大多會強調「你已經很好命了,還嫌什麼?」反而讓青少年更加挫折,找尋不到目標也找不到成就感,特別是社會上大多灌輸著「成功=幸福」的觀念時,青少年會開始認為自己很悲慘。教育部統計,我國高中職、大學生出現嚴重「雙失」,高中職每年休學人數接近一萬八千多人,大學生則接近八萬人。也讓年輕人面臨到失學、失業的困境。衛福部心口司長諶立中表示,衛福部定期與教育部舉行自殺防治會議,目前已向教育部提出,希望能透過憂鬱量表篩檢,全面對青少年普篩,一旦篩出有風險,將加強導師、家人與孩子之間的陪伴,第二則是教育部也已經提出要加強三級輔導的品質,增加導師對於自殺防治以及憂鬱症陪伴關懷的知能,才有辦法進一步改善青少年不同的問題。衛福部近期也在積極建置社安網2.0,鼓勵地方設置社區心衛中心,目前全台已設置5處,預計從明年起後四年內,建立70處社區心衛中心,除了照顧社區內的精神疾病患者,也希望可以有一部分的力量能協助校園的心輔,降低青少年自殺比例。衛福部長陳時中表示,走過心理幽谷最需要的是陪伴、同理心及關懷;國際扶輪社3523地區總監阮虔芷說,憂鬱症就像是心理上的感冒,陪伴就是最好的藥物,今舉辦的音樂會,希望協助更多人幫助家人或朋友走出憂鬱症的困擾,也希望各界關心青少年自殺議題。 自殺,不能解決難題;求助,才是最好的路。求救請打1995 ( 要救救我 )
-
2021-03-06 養生.家庭婚姻
陳時中爆在家是「悶葫蘆」! 靠與太太冷戰解決家庭糾紛
3月8日為國際婦女節,衛福部社家署今舉辦「勇氣論壇」盼社會可以重視婦女角色,衛福部長陳時中今參與活動,實測九大勇氣題,被問及與家人發生爭吵時該怎麼解決,他笑稱「應該要立即溝通」但自己跟太太都是悶葫蘆,每次都是冷戰後就自然解決了,很少想辦法去解決問題,他強調「這不是好方法」大家不要學。無論是因為經濟或是自我期許,職業婦女在台灣已是相當普遍的現象,但無論是職場或是家庭,仍對於女性存有刻板印象,職場中不被允許育兒、家庭中又被期許生子照顧家庭。陳時中今參與活動時,實測對於兩性間觀念的測驗,其中「家庭題」讓他打開話匣子。主持人提問「當你與家人意見不合爭吵時,該怎麼面對」,他笑稱,當然是要當下解決,但是他跟太太都是「悶葫蘆」,通常吵了架都不會吵架,會冷靜一陣子,大概就是一直冷靜之後就會自然解決,他說,我對社會反而比較積極想辦法解決。他說,人生中會遇到很多困難,年輕時的自己會選擇逃避,畢竟自己年輕時也曾經荒唐過,逃避雖然不太好,但是也是個暫時讓自己舒緩的方法,不過「不能逃太遠拉」,當面對問題選擇逃避時,需要靠家人、朋友才能跑回來。他說,他在年輕時也是靠家人朋友才回歸正軌,也感謝家人朋友「可以讓我跑一跑」,不過成年後,接觸的事物變得更多,責任也更多,出現許多需要解決的問題,正面迎擊困境會是他現在的選項。陳時中說,他自己從來沒想過自己會當部長,他認為會走到這個階段,是建立在對家人、朋友、工作負責才能成就這樣的事情。他被問及「什麼是勇氣」,陳時中表示,他自己的勇氣是來自於關懷,無論是對人或是大自然,有關懷才會起了想要解決、幫忙、改善的想法,進而產生力量。這一次防疫,他相信防疫人員也是用同理關懷的態度去協助國人,每一位國人也是建立在同理關懷的架構上,才讓台灣的防疫成果變得更好。陳時中說,許多防疫人員都是女性,他自己也被女性溫柔的特質感染,有時候也發現自己是愈來愈溫柔。
-
2021-03-06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國產疫苗65歲以上收案卡關 陳時中:可先開放65歲以下
國產新冠肺炎疫苗正如火如荼進行二期臨床試驗,不過目前高端針對65歲以上的收案進度落後,恐延後進度。衛福部長陳時中今出席活動時表示,若是因為65歲以上收案進度落後,將會依照科學證據進度,不排除先開放給65歲以下民眾接種,後續等對65歲以上的科學證據備齊後再開放,他強調「這不是特殊情況」,以往各類疫苗也有分年齡施打的情況。陳時中表示,國產疫苗原預計最快七月可以通過緊急授權(EUA)開始接種,國產疫苗目前的進度看起來是相當順利的,不過高端高齡者的收案少。屆時國產疫苗開始接種後,國內也有國際疫苗時,依照優先順序施打的對象,是可以選擇希望施打哪一種疫苗。陳時中表示,相信民眾會擔心疫苗施打後的副作用,他說明,施打任何疫苗人體一定會出現反應,除了施打疫苗後的免疫反應以外,會有部分的民眾出現頭痛、肌肉疲勞等副作用,一旦有出現副作用都可以向醫療院所反應,但出現這些副作用都是預期內可能會出現的,也請民眾不用太過擔心。至於日本出現民眾接種輝瑞疫苗後出現嚴重不良反應,日本為降低民眾接種疫苗的疑慮,考慮大規模發送鎮痛解熱藥物給予民眾。陳時中表示,接種疫苗前,民眾應與醫師做諮詢,包含自身是否有食物或藥物過敏,讓醫師評估後再做施打,避免嚴重不良反應的發生,而大規模發送鎮痛解熱藥物一事,需要謹慎評估,仍建議出現副作用仍赴醫療院所,尋求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