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7-26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搜尋
降溫
共找到
369
筆 文章
-
-
2022-07-25 醫療.泌尿腎臟
平均高溫38°C盛夏晴朗炎熱 醫囑不要忽視中暑會致命
根據中央氣象局天氣預報資料顯示,全台最近仍是「晴朗炎熱」天氣,幾乎各地高溫都有機會達38°C以上,醫生建議避免非必要的戶外活動、勞動及運動,注意防曬、多補充水分,但戶外工作者經常得在豔陽下活動,再加上濕氣高,排汗散熱的效果降低,如果沒有做好防護措施,都可能發生中暑、熱傷害。南投衛生局長陳南松指出,當發現身體疑似出現熱傷害徵兆時,如體溫升高、皮膚乾熱變紅、心跳加速,嚴重者會出現無法流汗、頭痛、頭暈、噁心、嘔吐,甚至神智混亂、抽筋、昏迷等症狀,務必迅速離開高溫的環境、設法降低體溫(如移至陰涼處、鬆脫衣物、用水擦拭身體或搧風等)、提供加少許鹽的冷開水或稀釋的電解質飲料,一邊降溫一邊以最快的速度送醫。竹山秀傳醫院副院長曾俊凱指出,熱傷害分成熱痙攣、熱衰竭、熱中暑等不同程度,特別是中暑時患者大多無意識,因此天氣越來越熱,各地急診室都嚴陣以待,以往的案例比較多是務農的農民中暑送來急診,有的中暑後體溫高達40度,現在則是小朋友暑假貪玩,未及時補充水分及防曬。而民眾大量流汗後,如果補充水分不夠,會感覺自己虛弱無力,首先會造成熱衰竭現象,如果水分流失到一定程度,不夠身體用來調節體溫,熱量蓄積在體內,造成器官的傷害就屬於中暑了,特別民眾中暑後,千萬不可以待在家中,想說自己降溫就會好,一定要趕快送醫,畢竟中暑屬於熱傷害中最嚴重的類型,甚至還可能併發橫紋肌溶解症,所以一旦發生請立即送醫,延遲治療可能導致永久性的傷害,死亡率也較高。
-
2022-07-23 焦點.健康知識+
中暑除了打119「1動作更重要」 醫曝隨身帶2物可救命
酷暑來襲,熱傷害就診人數攀升,衛福部國民健康署統計,今年7月截至7月21日,已有444人次熱傷害送醫,超過去年全7月423人次。專家提醒,患者出現熱中暑、昏迷時,除了叫救護車,旁人應盡快協助褪去衣服噴水及吹電扇,持續降溫到抵達醫院,才有機會讓患者脫險。三軍總醫院中暑防治中心主任朱柏齡表示,近日夏天非常炎熱,中暑病人若「高溫程度越嚴重」及「持續時間過長」,很容易死亡,應盡快協助降溫。救護車近期可預期,會載送到熱傷害患者,建議應於救護車上準備簡易降溫設備,協助患者就醫途中,不斷給予降溫。朱柏齡表示,簡易降溫設備包括,汽車冰桶內放置冰水及多條毛巾,毛巾數量需足以覆蓋全身皮膚,救護車人員儘速協助中暑患者褪去外衣、外褲,將濕毛巾覆蓋其手腳及身體裸露處,尤其像鼠蹊部、頸部等大動脈行經處,及不斷更換冰毛巾,並將冷氣開到最強,以傳導方式降溫。為何提前降溫如此重要?朱柏齡指出,過去美國進行美式足球比賽期間,10幾年來出現10多例熱中暑死亡案例,經過檢討發現,因降溫速度太慢,加上送醫需經過半小時、1小時而救不回,因此美式足球協會規定,足球訓練場必須放有冷水缸,只要有中暑個案,立刻浸泡冷水降溫。朱柏齡表示,根據學者研究發現,降溫效果最好的就是讓中暑患者浸泡冷水缸,每分鐘可降溫0.2至0.3度;若現場沒有冷水缸可降溫,可改用循環式冰毛巾覆蓋,或於皮膚表面噴水加上電扇,每分鐘可降溫0.1度,毛巾維持冰度、覆蓋面積越大越好,10至20分鐘就能降1到2度。朱柏齡說,民眾從炎熱戶外走進冷氣房時,瞬間會感覺冷,原理是皮膚表面的水經過蒸發帶走熱能,因此若要讓中暑患者降溫,於皮膚灑水加上吹電扇,就能加速水分蒸發。民眾可隨身攜帶小噴瓶裝水,溫度過高時可在手、腳、頸部噴水,用扇子或電扇吹風,即可達到降溫效果。朱柏齡表示,若體溫超過40度恐出現昏迷,有生命危險,過去曾收治一名戶外工作者,體溫飆到43.9度,因昏倒瞬間立刻就醫,15分鐘即到醫院,院方緊急降溫後,雖將他救回,不過體溫過高,大腦細胞已受損,後續影響智力,呼籲民眾不可忽視熱中暑。
-
2022-07-23 焦點.元氣新聞
首例熱中暑確診死亡 醫曝1高危險群容易被忽略
連日高溫,國內出現首例確診新冠肺炎且熱中暑的死亡個案,40多歲男性曾施打3劑疫苗,本身有慢性精神疾病,在家中熱昏迷,送醫後體溫高達44度,不幸因新冠病毒併發多重器官衰竭、敗血性休克死亡。專家提醒,除了老人家、幼兒以外,認知障礙患者更是中暑高危險群。三軍總醫院中暑防治中心主任朱柏齡表示,對於熱傷害高危險群,多數人關注老年人、小孩、肥胖、慢性病者及戶外工作者等,但其實「認知障礙患者」更是一群容易被忽視的高危險族群,包括老年常見失智症、智能不足、部分精神疾病引起認知功能不佳者。朱柏齡說,認知障礙患者因3項原因容易熱中暑,包括:一、認知功能差,無法避免處於炎熱環境;二、天氣炎熱時,不會主動補充水分;三、即便出現中暑症狀,也不清楚自己已中暑,仍持續處於高溫環境。三總曾收治多名失智症長者熱中暑個案,朱柏齡指出,曾有一名失智症個案,上午獨自出門卻走失,正當家屬焦急如焚,才接到通知原來長輩在路上昏倒,送醫時不僅昏迷,體溫還超過40度,且炎熱夏天還身穿夾克在大太陽下走動,相當危險。朱柏齡說,另一名智能障礙患者,平時多在家休養,某一天趁家人不注意溜出門,結果在戶外迷路,經過5、6個小時後,被路人發現昏倒在路邊,送醫時體溫高達42度,到院後緊急降溫,住加護病房數天後才脫離險境。也遇過從精神科醫院走失的患者,在酷熱天氣行走數小時。朱柏齡表示,熱中暑致死是因溫度過高、高溫持續時間過久,一般人若遇到天氣過熱會想辦法躲太陽,但認知功能異常的患者如失智症、精神疾病者,當下無法判斷,也不會找陰涼處遮陽或補充水分,他提醒,民眾家中若有認知功能異常的家人,暑假期間避免讓家人獨自外出。國內疫情雖趨緩,但每日仍有破萬人確診,朱柏齡提醒,確診新冠肺炎前幾天身體虛弱,血液循環、散熱能力變差,若處在悶熱環境,很有可能中暑,建議確診者居家照護期間,若有發燒務必開冷氣降溫,避免室內成為高溫環境,引發熱中暑危機。
-
2022-07-23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首例熱中暑+確診死亡 醫:體溫逾40度再發燒加成更恐怖
國內近日出現逾40度高溫,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也公布一名死亡個案,40多歲男性曾施打3劑疫苗,卻因「熱中暑」加上新冠病毒感染而併發多重器官衰竭、敗血性休克等,不幸過世。專家表示,熱中暑體溫超過40度,若確診新冠也可能引起發燒,兩者相加恐造成嚴重影響。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這名死亡個案為40多歲男性,曾接種3劑疫苗,本身有慢性精神疾病,長期於在家照顧,7月18日被發現在家中有昏迷情形,緊急致電救護人員,送往醫院期間,個案體溫高達44度。羅一鈞表示,該名個案家中密不透風、沒有空調,屬於悶熱環境,懷疑是熱中暑,當時救護人員緊急做初步降溫,到醫院急診檢查,同時發現新冠陽性,也有肺炎變化,隔日7月19日因熱中暑併發多重器官衰竭、肺炎及敗血性休克死亡。該個案是首例中暑染疫死亡個案。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急診科醫師高偉峰表示,熱中暑是指體溫超過40度以上,造成人體中樞神經異常,出現神智不清等症狀,死亡率約30%以上,而新冠病毒感染後,個案也會出現發燒症狀,若兩者相加,症狀有可能變得更嚴重。高偉峰表示,感染新冠病毒若出現鼻塞、流鼻水症狀,會使用抗組織胺,此類藥品會抑制排汗,但排汗是散熱重要機轉,以1克的水升溫到100度,需要100卡熱能,若1克水從液態蒸發成氣態,會帶走540卡熱能,是相當有效的散熱方式。當排汗異常影響散熱,確實更容易中暑。高偉峰指出,以目前美國運動醫學會、美國心臟醫學會、美國野外醫學會治療建議,若患者體溫40度以上且神智不清,可讓患者身體浸泡冷水,頭部露出水面,是最有效降溫方式;但若無法執行,可改用身上灑水、皮膚打濕、吹電扇等方式降溫。他強調,優先降溫比送醫更重要。高偉峰說,酷暑曝曬下,置放戶外的車輛若車窗全關,可能在半小時內從30度飆到60度高溫,此外公寓頂樓、一樓平房也可能出現短時間飆高溫的情形,建議民眾應注意,多補充水分、吹電扇或冷氣降溫、或於身上灑水,國外夏季時會於騎樓放置噴灑霧水設備,也有降溫作用。
-
2022-07-22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首例熱中暑染疫亡 40多歲男在家熱暈 送醫體溫飆44度
近日天氣炎熱,更飆破40度高溫,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公布新增86例死亡案例,其中一名40多歲男性,曾施打3劑疫苗,本身有精神疾病,死因為熱中暑併多重器官衰竭、肺炎併敗血性休克,該例是目前首例熱中暑併新冠肺炎染疫死亡個案。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說,這名死亡個案為40多歲男性,曾接種3劑疫苗,本身有慢性精神疾病,長期於在家照顧,7月18日被發現在家中有昏迷情形,有緊急致電救護人員,當時體溫高達44度。羅一鈞表示,該名個案家中密不透風、沒有空調,屬於悶熱環境,懷疑是中暑,當時救護人員緊急做初步降溫,到醫院同時檢查也是檢驗新冠陽性,也有肺炎變化,7月18日到急診,7月19日併發器官衰竭、敗血性休克。該名個案確實是首例中暑染疫死亡個案。
-
2022-07-22 醫療.泌尿腎臟
36歲男太陽下工作整天不適 就醫才知已脫水影響腎功能
連日氣溫創新高,一名在太陽底下曝曬整天的36歲工作者因身體不適到彰化秀傳醫院就醫,到醫院檢查出熱痙攣肌肉抽筋、心跳快,經抽血已經脫水影響腎功能,肌肉發炎產生橫紋肌溶解症,秀傳醫院急診部主任童春濱說,若沒有及時就醫,嚴重可能會昏厥。童春濱表示,年輕人沒有三高,照理來說腎功能應該正常,但該名患者已脫水影響腎臟功能,午後高溫,若長時間在外沒有及時補充水分、散熱身體就可能出現問題。熱痙攣可能產生熱衰竭、熱中暑,灌流不夠也會昏厥、暫時性意識喪失,橫紋肌溶解症嚴重則會造成急性腎臟衰竭,細胞壞死產生高血鉀的併發症;患者治療後尿量出來,生命徵象回穩就比較不致命,重點是病人意識清楚可及時補充水分、醫院點滴利尿效果更好。除了太陽底下勞動易產生熱傷害,童春濱也說,若本身中樞調節異常或慢性病患者在室內沒及時補充水份,保持空調、通風也可能產生不適。童春濱說,民眾想要降溫,考量血管熱脹冷縮,冰浴反而不能及時散熱,反而將冰袋放於主要血管流經的腋下、鼠蹊部較有幫助,或用大風扇散熱,室溫點滴也有降溫效果,但如果中暑意識改變也不建議喝水,因可能會嗆到,應盡快送醫。彰基副院長周志中也強調,熱浪來襲,呼籲民眾從上午10點過後到午後4點前,都要避免暴露在大太陽底下,連續長時間從事勞力性工作、農耕或運動,並要大量補充水分,以防熱衰竭、熱中暑危害而危及生命。
-
2022-07-21 焦點.元氣新聞
「水水的」正常!天熱蛋雞多喝水 雞蛋變水蛋 蛋農點出一方法解決
餐飲業和烘焙業者近日發現雞蛋品質參差不齊,有些正常,有些「水水的」,敲開雞蛋才知道是不良品;彰化縣二林地區是台灣蛋雞主要產區,傳統雞舍的蛋農表示,天氣熱,蛋雞和人一樣多喝水、少吃飼料,有些雞蛋「水水的」是正常現象。林姓等餐飲和烘焙業者抱怨,最近雞蛋的蛋白比較「水」,有些含水量較多,無法用在烘焙方面,因此製作糕點時要個別敲開雞蛋,合格的放入蛋盆,含水量高的放入另一個盆子,只撈起蛋黃使用,捨棄蛋白。林姓等業者認為,雞蛋越來越貴,蛋農和蛋廠應嚴加篩選,守住品質。二林地區的吳姓、陳姓蛋農都指出,政府鼓勵農民做水簾式、密閉冷房式雞舍降溫,前者空氣不太流通,一旦發生雞瘟會整場覆沒,後者的設施成本高,中小型傳統養雞場的農民沒足夠資金改建,所以開電風扇散熱,夏天天氣熱,風也是熱的,蛋雞和人一樣會多喝水解渴,導致雞蛋的含水量較高,比天涼時多約5%至8%水分。吳姓蛋農說,蛋雞又渴又熱,農民照樣餵養飼料可是蛋雞熱到食欲下降,每天減產兩成雞蛋,蛋雞少吃飼料多喝水,視蛋雞的喝水量,含水量有的較多、有的少,含水量高的蛋黃和蛋白容易分離,導致零售端反映雞蛋品質參差不齊,農民也無奈。含水量高的雞蛋和正常雞蛋在外觀有何差異?吳姓蛋農表示,外觀上無法分辨,敲開才知道蛋白比較「水」,煎蛋時特別滋滋作響,如果擔心買到蛋白含水量高的雞蛋,可問攤商何時進蛋,通常雞蛋到一天半內送達消費端,民眾買回家後,放置陰涼處3至4天讓水分蒸發即可。蛋農苦惱地球暖化,世界各國一年比一年熱,台灣沒例外,雞蛋含水量高的狀況逐年增加,只能加碼投資做散熱設施,對蛋農又是一筆不小的飼養成本開銷。
-
2022-07-21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本土+2萬4907例 莊人祥:較上周減少9.7%
國內新冠肺炎持續降溫,今天新增2萬4907例本土個案、74例死亡個案;另有境外移入個案264例。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較昨天減少兩千例,約降7.6%,與上周四相比減少2490例,下降9.7%。目前疫情仍呈現周間的規律,周二、三較高,周四至周日最低,最近兩三天疫情應會較2.4萬再低一些。今日新增2萬4907例本土病例,為1萬1239例男性、1萬3647例女性,21例調查中;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多歲以上;個案分布為新北市(4,365例),台中市(3,115例),台北市(2,677例),桃園市(2,520例),高雄市(2,517例),台南市(2,024例),彰化縣(1,151例),屏東縣(759例),新竹縣(693例),苗栗縣(644例),雲林縣(643例),新竹市(594例),宜蘭縣(543例),嘉義縣(529例),南投縣(452例),花蓮縣(407例),基隆市(381例),台東縣(326例),嘉義市(245例),澎湖縣(168例),金門縣(133例),連江縣(21例)。今日新增74例本土病例死亡個案,為43例男性、31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多歲以上,皆屬重度感染個案、71例具慢性病史、41例未接種3劑 COVID-19疫苗。確診日介於今(2022)年5月22日至7月19日,死亡日期介於5月22日至7月18日。今日新增264例境外移入個案中,為148例男性、116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70多歲,分別自美國(11例)、加拿大(4例)、泰國及德國(各3例)、土耳其、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及日本(各2例)、西班牙、紐西蘭及英國(各1例)移入,另234例感染國家調查中。入境日期介於今年7月4日至7月20日。指揮中心統計,截至目前國內累計436萬2227例確診,分別為1萬7656例境外移入,434萬4517例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3例航空器感染、1例不明及14例調查中。2020年起累計8392例死亡病例,其中8,377例本土,個案居住縣市分布為新北市1,893例、台北市986例、台中市815例、高雄市761例、桃園市639例、台南市631例、彰化縣484例、屏東縣348例、雲林縣244例、南投縣237例、基隆市198例、苗栗縣174例、嘉義縣171例、宜蘭縣167例、花蓮縣144例、嘉義市133例、新竹縣130例、台東縣115例、新竹市80例、澎湖縣16例、金門縣11例;另15例為境外移入。指揮中心再次呼籲,民眾應儘速完成疫苗接種,落實手部衛生、咳嗽禮節及佩戴口罩等個人防護措施,減少不必要移動、活動或集會,避免出入人多擁擠的場所,或高感染傳播風險場域,並主動積極配合各項防疫措施,下載及使用「臺灣社交距離APP」,共同嚴守社區防線。
-
2022-07-21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台灣疫情屬緩降坡「0+7」鬆綁? 李秉穎曝邊境開放時間點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先前在6月15日鬆綁邊境檢疫政策為「3+4」,亦即檢疫3天後,再進行4天自主防疫即可。衛福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召集人李秉穎今接受寶島聯播網「新聞放鞭炮」訪問表示,台灣的境外感染的機會,已經與本土感染機會差不多,這一、兩個月就可以來討論「0+7」了,今年底以前應可鬆綁。全台疫情持續緩降,先前指揮中心預計7月有望降至單日確診1萬例以下,但至今每天確診人數都在2萬例徘徊,是否疫情出現變數?對此,李秉穎表示,因為現在疫情變數太多,未來不可預測,台灣是第一次碰到這樣的疫情,沒有過去的經驗來預測未來,只能從其他國家的狀況,來推估台灣可能情況。「全世界疫情趨勢分作2種」,李秉穎指出,一種是「直上直下」,經過3、4個月的大流行,就會回到原本的穩定水平;另一種則是「緩降坡」,澳洲、紐西蘭就是這種,疫情升溫後就待在平原期,4、5個月沒辦法完全降下來,下降速度非常慢,說不定台灣就是這種類型。李秉穎也表示,日本疫情也相當特殊,有一很大的疫情,但後來降溫到原本的平和曲線,可是最近又升溫,高峰還跟上一波差不多;但其他國家即使有BA.4、BA.5變異株,也只會再出現個小峰而已,是否日本「未感染人數太多」造成?或是疫苗接種率影響?還是其他跟各國不同的條件?都需要再釐清。至於先前才放寬一個月餘的邊境入境檢疫「3+4」政策,是否有望鬆綁「0+7」?李秉穎說,最近一、兩個月可以考慮了,因為全世界邊境都開放了,台灣不能落後太多。他說,同時,台灣境外確診人數遠低於本土個案數,境外感染病毒進來機會,不會比本土感染差太多。李秉穎表示,如果怕變異病毒,要阻斷就應該「14+7」,但變異株本來就會進來。主持人周玉蔻也問及是否今年春節前是否有望出國?李秉穎說,明年很可能就可以出國玩了,「0+7」今年底前也應該就會鬆綁。
-
2022-07-20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40多歲女咳嗽多日未就醫 猝死後確診 未接種疫苗
國內新冠肺炎疫情趨緩,連帶死亡、中重症個案數也逐步降溫。今天新增死亡個案57例、中重症102例,其中最年輕個案為40多歲女性。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個案本身有風濕免疫疾病,於家中猝死,死因為肺炎併呼吸衰竭。羅一鈞表示,死亡個案年齡介於40多歲至90多歲以上。其中54例具慢性病史、37例未接種三劑、33人超過80歲。最年輕個案為40多歲女性,本身風溼免疫疾病,長期使用免疫抑制劑,未接種疫苗。羅一鈞表示,數日咳嗽、呼吸喘未就醫,7月17日於家中昏迷,送醫時已無心跳呼吸,於急診檢驗陽性確診。當日急救無效死亡,死因為肺炎併呼吸衰竭。羅一鈞表示,中重症個案包含53例中症、49例重症,無特殊中重症個案。今年以來中重症累計1萬9474例,其中7465例死亡。
-
2022-07-20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直播/本土+2.6萬 指揮中心:整體下降
國內新冠肺炎疫情呈現本土降溫、境外持續升溫的態勢。今天新增2萬6943例本土個案、253例境外移入個案;另增57例死亡。疫情監測組組長周志浩表示,本土病例和上周相比低了一些,死亡比起之前公布數字多了一些,死亡數字趨勢起起伏伏,但整體仍是往下降。今日新增2萬6943例本土病例,為1萬2577例男性、1萬4350例女性、16例調查中,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多歲以上,個案分布為新北市(4,614例)、台中市(3,415例)、桃園市(3,004例)、台北市(2,751例)、高雄市(2,703例)、台南市(1,979例)、彰化縣(1,236例)、屏東縣(833例)、苗栗縣(761例)、新竹縣(756例)、雲林縣(681例)、宜蘭縣(665例)、新竹市(643例)、花蓮縣(536例)、嘉義縣(519例)、南投縣(428例)、基隆市(411例)、台東縣(352例)、嘉義市(295例)、金門縣(185例)、澎湖縣(141例)、連江縣(35例)。今日新增57例本土病例死亡個案,為32例男性、25例女性,年齡介於40多歲至90多歲以上,皆屬重度感染個案、54例具慢性病史、37例未接種3劑 COVID-19疫苗。確診日介於今(2022)年5月18日至7月17日,死亡日期介於6月23日至7月18日。今日新增253例境外移入個案中,為150例男性、103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70多歲,分別自美國(8例)、英國(3例)、土耳其及越南(各2例)、新加坡、泰國、香港及菲律賓(各1例)移入,另234例感染國家調查中。入境日期介於今年6月21日至7月19日。指揮中心統計,截至目前國內累計433萬7076例確診,分別為1萬7389例境外移入、431萬9633例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3例航空器感染、1例不明及14例調查中。2020年起累計8318例死亡病例,其中8,303例本土,個案居住縣市分布為新北市1,879例、台北市984例、台中市799例、高雄市754例、桃園市632例、台南市624例、彰化縣476例、屏東縣344例、雲林縣243例、南投縣236例、基隆市198例、嘉義縣及苗栗縣各171例、宜蘭縣167例、花蓮縣144例、嘉義市133例、新竹縣130例、台東縣113例、新竹市79例、澎湖縣15例、金門縣11例;另15例為境外移入。指揮中心再次呼籲,民眾應儘速完成疫苗接種,落實手部衛生、咳嗽禮節及佩戴口罩等個人防護措施,減少不必要移動、活動或集會,避免出入人多擁擠的場所,或高感染傳播風險場域,並主動積極配合各項防疫措施,下載及使用「台灣社交距離APP」,共同嚴守社區防線。
-
2022-07-20 養生.生活智慧王
吹冷氣「1動作」害壓縮機狂運轉!台電:很耗電 金母湯
身處亞熱帶的台灣,冷氣幾乎是每個家庭夏季必備的消暑家電,然而夏季(6~9月)電費本來就比較貴,讓不少人苦惱於荷包失血。對此,台電就發文提醒,日常生活中不經意間的「1動作」,其實是隱形的耗電魔王,不得不慎。臉書粉專「台電電力粉絲團」分享一張漫畫,裡面的角色說了一句台詞「進出房間沒隨手關門,熱氣跑進來,壓縮機就會一直運轉而耗電」。台電指出,特別是當房門內外溫差大時,一定要記得隨手關門,才不會讓門外的熱空氣跑進來,導致房間溫度上升。台電舉例,冷氣壓縮機為了降溫運轉而耗電,其道理與冰箱類似,「打開冰箱門開太久時,會讓冰箱內的溫度升高,壓縮機就要運轉才能恢復冷藏溫度」。因此,民眾若熱到必須吹冷氣,究竟要怎麼吹才能既消暑又兼顧省電呢?可留意以下三個訣竅:一、進出冷氣房要隨手關門二、溫度設定為26~28度,搭配開電風扇就很舒適三、溫度每調高1度,可省空調電力6%
-
2022-07-19 焦點.健康知識+
天氣太熱受不了 降溫舒緩六招預防中暑
近日高溫持續,降雨機率又高,別以為下雨帶來豐沛水氣,比較不容易發生熱衰竭、中暑等熱傷害。國民健康署建議,在如此高溫溼熱的環境中,尤其是戶外工作者因環境溼度增加影響排汗功能,若缺乏保護措施恐引發熱傷害,「降溫舒緩六招」有助身體降溫、預防熱傷害。每年夏天氣候炎熱又潮濕,發生熱衰竭或中暑潮集中於6到9月。國民健康署社區健康組提醒民眾,人體若長期處在高溫環境中,且缺乏適當的防護措施,就可能發生常見的熱痙攣、熱衰竭、中暑等熱傷害,其中又以中暑最為嚴重。若沒有盡快採取相關措施、降低體溫,可能導致器官衰竭、甚至死亡,死亡率更超過30%。不少人誤以為下雨、有水氣,就比較不會發生熱傷害。其實高溫溼熱的環境會影響人體的流汗功能,排汗散熱的效果也會降低,國民健康署署長吳昭軍提醒,尤其熱傷害的高危險族群,包括65歲以上的長者、嬰幼童、戶外工作者、運動員、密閉空間工作者、慢性病患者等,更應小心謹慎面對。據健保署疾病資料顯示,中暑最常見的狀況,剛開始身體會感覺到有點熱、皮膚乾燥發紅、心跳快呼吸也快、低血壓;當情況繼續惡化時,身體對熱的調節機能失常,體溫快速上升,無法流汗、頭痛、頭昏、噁心、嘔吐、出現視力障礙、神智混亂、昏迷、抽筋等恐危及生命。且一旦中暑,身體的核心體溫多半超過40.5度,需盡快降低體溫。健保署建議,降低體溫第一件立刻要做的事,是將中暑的病患移到陰涼處,除去身上過多有束縛的衣物,接著用溫水或噴霧狀冷水將病患噴溼、用毛巾擦拭,並用電風扇替病患吹風,提供添加少許鹽的冷開水或電解質水,並將冰毛巾置於頸部、腋窩、鼠蹊部等處有降溫舒緩,並盡快送醫。而預防熱傷害平日的防護措施也要做足,健保署建議,避免穿著會妨礙熱量散出的衣物,尤其是嬰幼兒及長者,盡量避免在上午10點至下午2點天氣炎熱的時間外出,如必要外出建議做好防曬、隨時補充水分,或適當地塗抹白花油、紅花油、曼秀雷敦等在太陽穴、腋下等處增添清涼感,但盡量不要補充大量糖分的飲料以免身體流失更多水分。●預防熱傷害,降溫舒緩六招式1.穿著輕便、淺色、寬鬆、透氣及抗UV的衣服。2.隨時補充水分,不可等到口渴時才補充。3.外出避免陽光直射,行走於陰涼處並做好防曬。4.在太陽穴、腋下等處適當塗抹白花油、紅花油、曼秀雷敦等,增添清涼感。5.外出備妥攜帶型電風扇、扇子降溫。6.避免長時間陽光照射,盡量待在室內涼爽、通風或有空調的地方。資料來源/國民健康署
-
2022-07-18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今本土新增1.7萬、48死 指揮中心:疫情穩健下降
國內新冠肺炎本土疫情持續降溫,今天新增1萬7549例本土個案,再度降到二萬例以下。但境外移入個案激增至454例,指揮中心表示,因先前檢疫措施調整,陽性個案未轉入系統。另新增48例死亡,是5月25日以來首度降到50例以下。疫情監測組組長周志浩表示,疫情正穩健下降。本土個案分布目前仍以六都最多,新北市新增2975例、台中市2236例、桃園市1903例、高雄市1883例、台北市1613例、台南市1327例,其他縣市新增個案數則皆低於千例。今日新增本土病例,為8283例男性、9263例女性、3例調查中,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多歲以上,個案分布為新北市(2,975例)、台中市(2,236例)、桃園市(1,903例)、高雄市(1,883例)、台北市(1,613例)、台南市(1,327例)、彰化縣(883例)、新竹縣(543例)、屏東縣(518例)、苗栗縣(481例)、雲林縣(467例)、宜蘭縣(409例)、新竹市(400例)、嘉義縣(345例)、南投縣(344例)、花蓮縣(304例)、基隆市(235例)、嘉義市(231例)、台東縣(214例)、金門縣(109例)、澎湖縣(105例)、連江縣(24例)。今日新增48例本土病例死亡個案,為24例男性、24例女性,年齡介於50多歲至90多歲以上,皆屬重度感染個案、47例具慢性病史、34例未接種3劑 COVID-19疫苗。確診日介於今(2022)年4月24日至7月15日,死亡日期介於4月30日至7月15日。今日新增454例境外移入個案中,為267例男性、187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70多歲,分別自越南(10例),美國(9例),泰國及新加坡(各7例),印尼(5例),日本及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各4例),德國、澳大利亞及土耳其(各3例),韓國、加拿大、菲律賓及荷蘭(各2例),香港及馬來西亞(各1例),另389例感染國家調查中。入境日期介於今年7月14日至7月16日。指揮中心統計,截至目前國內累計428萬2777例確診,分別為1萬6768例境外移入、426萬5955例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3例航空器感染、1例不明及14例調查中。2020年起累計8224例死亡病例,其中8209例本土,個案居住縣市分布為新北市1,868例、台北市982例、台中市794例、高雄市750例、桃園市626例、台南市608例、彰化縣464例、屏東縣339例、雲林縣239例、南投縣232例、基隆市196例、苗栗縣169例、宜蘭縣及嘉義縣各166例、花蓮縣139例、嘉義市132例、新竹縣128例、台東縣109例、新竹市77例、澎湖縣14例、金門縣11例;另15例為境外移入。指揮中心再次呼籲,民眾應儘速完成疫苗接種,落實手部衛生、咳嗽禮節及佩戴口罩等個人防護措施,減少不必要移動、活動或集會,避免出入人多擁擠的場所,或高感染傳播風險場域,並主動積極配合各項防疫措施,下載及使用「台灣社交距離APP」,共同嚴守社區防線。
-
2022-07-16 醫療.皮膚
夏天玩水小心更容易被曬傷! 皮膚科醫授「緊急處置原則」:冒水泡快就醫
1名45歲男性因疫情工作壓力大,在暑假安排與家人玩獨木舟外,隔一天也爬山踏青享受大自然美好,沒想到一回家發現雙腿顏色像深紫色芋頭,同時出現許多水泡,原來個案在水上活動時就已嚴重曬傷,又爬山更是加重病況。海上獨木舟2小時 雙腿就已經曬傷整形美容科主任醫師黃季怡表示,個案在上午8時至12時玩獨木舟,一時大意沒有任何防曬措施,加上穿著短褲,海面上完全沒有陰影遮蔽,同時由於海水反射,而且水上活動不容易發現到自己已經曬傷,而個案泛舟結束雙腿就已經嚴重發紅開始刺痛,但個案卻不以為意,繼續明天爬山行程。黃季怡繼續說明,個案皮膚已經到達深2度灼傷,患部正在發炎充血且紅腫熱痛,隔天登山步道行程,雙腿不斷與褲子摩擦外,由於長時間站立,雙腿血液較難回流,導致受傷雙腿發炎更加嚴重,回家疼痛難耐就醫,才發現雙腳不僅嚴重曬傷,也出現許多大小水泡,受傷皮膚不僅發紅,甚至呈現紫色。水上活動容易忽略活動警訊 大面積曬傷最好就醫處置黃季怡提醒,玩水上活動很容易忽視皮膚警訊,當皮膚曝曬到過量紫外線受傷,會有刺痛感,如果一般狀況下,大部分人會開始遮陽並到陰暗處,但水上活動的水溫會讓人難以感覺到刺痛感,皮膚已經曬傷卻不知道,等到上岸才發現皮膚受傷嚴重,當下比較好的處理方式,就是用流動的水或溼布協助受傷部位降溫。黃季怡也說,當皮膚出現嚴重曬傷起水泡時,比較好的方法是盡量不要擅自戳破,如果水泡大,皮膚被撐很薄,最好是去尋求醫生,並在適當器具下,協助處置水泡,以免傷口感染。如果受傷部位不斷有滲出液,記得一定要適量補充水份與電解質;假使傷口感染或發生休克未能良好處置,就有可能發生最嚴重的狀況。新生皮膚好好保護 否則容易黑色素沉澱黃季怡提到,門診曾遇過曬傷患者治療後不到幾天,以為沒事了又外出運動,結果水泡惡化趕緊回診。黃季怡補充,當曬傷皮膚顏色開始減退,表層逐漸乾燥開始要脫皮,下層新生皮膚會比較薄弱,顏色也會比較嫩紅,一定要保護好新生皮膚,否則很容易黑色素沉澱,最好讓皮膚休息一下新生皮膚才能有足夠保護力。不論夏日戲水或冬天有機會賞雪 防曬用品都不能少黃季怡提醒,夏日戲水不要輕忽紫外線的殺傷力,特別是水面上或雪地反射出的殺傷力更大。為了避免曬傷,防曬措施要確實,其中耳朵及頸後是容易被忽略的防曬部位,除了勤擦防曬品,可搭配物理性遮蔽方式如穿著長袖或防曬衣物保護皮膚,適時補充水份,才能降低曬傷的機會。黃季怡補充,夏日戲水不要輕忽紫外線的殺傷力,特別是水面上或雪地反射出的殺傷力更大。為了避免曬傷,防曬措施要確實,其中耳朵及頸後是容易被忽略的防曬部位,除了勤擦防曬品,可搭配物理性遮蔽方式如穿著長袖或防曬衣物保護皮膚,適時補充水份,才能降低曬傷的機會。(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NOW健康)  延伸閱讀: ·夏季皮膚曬傷怎麼辦? 美國皮膚科醫學會「6條建議」緩解不適 ·山上陰涼不用防曬? 皮膚科醫曝「慘痛教訓」:出發前先準備4樣東西
-
2022-07-15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第3劑保護力 專家估到8月中
昨起,國人、持有效居留證、來台轉機等三類人,免持二天內PCR陰性報告即可搭機,新制首日有四八七四人入境、一二九二人轉機。新制上路,各界憂心將加速BA.4、BA.5疫情,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目前持續觀察疫情變化,不過國內疫情趨緩,BA.4、BA.5疫情上升機率不大。莊人祥表示,據國內民眾接種第三劑疫苗的時間,保護力約可持續到八月中,他評估八、九月可能會有BA.4、BA.5一波小規模流行,但對本土的威脅並不大。疫情降溫,國人期待出國旅遊,莊人祥表示,並未限制國人不能出國,只要有能力有假期都能訂機票出國,出團則須視交通部觀光局規畫。國內今年已採購莫德納兩千萬劑疫苗,目前還有一千萬劑的額度,其中包含次世代疫苗,如有問世即可下單。而莫德納次世代疫苗預計九月底、十月初問世,已請廠商提供文件,持續交由食藥署進行審核。另,四月也與BNT/輝瑞簽署合約,當中也包含次世代疫苗,今年還有四百萬劑的擴充合約,廠商如有開發出新疫苗則可購買,明年也有五百萬劑疫苗的擴充合約可購買。
-
2022-07-15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6成免疫低下族打疫苗不易產生抗體!陷染疫恐懼
各國逐漸解封,但一項調查發現,6成癌友等免疫低下族群因接種疫苗後不易產生抗體,仍身處染疫恐懼,不僅不敢出門,也害怕與人接觸,病友團體籲借鏡國外注射抗體來提升保護力。國內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情降溫,多數民眾生活逐漸回歸正常,但仍有一群免疫低下的患者因罹癌、器官移植、接受免疫製劑治療等自身免疫問題,即便打了疫苗也難以產生保護力,出門處處擔心受怕。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統計,截至7月13日,全台染疫死亡個案中,癌友就占了13%。台灣病友聯盟與台灣癌症基金會4月間針對病友疫情困境進行調查,發現近8成病友已打完3劑COVID-19疫苗,但仍有35%的病友擔心即使打完3劑保護力仍不足。調查也顯示,超過一半的患者認為疫情影響就醫治療,超過6成病友因為擔心染疫,不僅不敢出門,也害怕與人接觸。台灣移植醫學學會理事長吳麥斯指出,國外臨床研究顯示,免疫低下病患施打COVID-19疫苗後,抗體反應並不如一般人,其中血癌病患於接種後僅有50%能產生抗體反應,而器官移植病患則僅有31%。同是洗腎患者的台灣病友聯盟理事長吳鴻來表示,她對於病患在疫情下的擔憂與恐懼深有所感,曾聽聞有病友每次回診都非常恐懼,除了治療幾乎足不出戶心生憂鬱,導致需要看身心科。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賴基銘也坦言,癌友染疫後有較高風險併發重症,但癌友在接種疫苗時可能要暫停治療、化療期間也不建議施打;即便真的打了3、4劑疫苗,也可能因自體免疫因素無法產生足夠保護力,在打與不打之間陷入兩難。隨各國逐漸解封,如何保護免疫低下病友的問題值得各界關注。吳麥斯說,目前歐美及亞洲部分國家除了藉由疫苗提升病友保護力,也利用注射抗體來被動免疫,讓免疫低下的病患也能有更高的保護力。
-
2022-07-12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疫情降溫指揮中心降級有規畫?莊人祥:時機未到
全台疫情持續走緩,今本土新增3萬1152例,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今日與上周二本土3萬5914例相比,降低13.4%,有整體趨勢下降。連日以來疫情降溫的態勢明顯,是否指揮中心有規劃降級?對此,莊人祥則說,世界衛生組織仍把新冠肺炎定為「緊急公衛事件」,因此降級時間「還沒到」。莊人祥昨表示,每周一的確診人數都會大幅降低,主要還是因為周末國人篩檢人數減少,但與上周一相比下降近4000例,降幅是7.3%。今指揮中心公布最新疫情概況,本土新增3萬1152例,莊人祥則說,今日與上周二本土3萬5914例相比,降低13.4%,有整體趨勢下降,但幅度比較緩和一點。疫情持續緩降中,各界都相當關心指揮中心是否有降級相關的規畫?對此,莊人祥表示,過去指揮中心在每日0病例時也都維持一級開設,何況目前WHO仍把新冠肺炎視作「緊急公衛事件」,因此降級時機「目前還沒到」。莊人祥說明,台灣致死率在萬分之17,要到千分之一以下才是所謂的「流感化」,因此還需要再努力,未來若有疫苗次世代,指揮中心也都會提供給民眾接種。新冠肺炎流感化的路途仍然遙遠,同時面對即將來臨BA.4、BA.5變異株疫情,是否將導致台灣致死率再度攀升?莊人祥則說,從其他國家來看,致死率並未因BA.4、BA.5疫情而升高,可能只會增加2、3萬例,但死亡不會像先前這麼多,指揮中心會進行快速診斷、積極治療給民眾,避免疫情增加到萬例的程度。
-
2022-07-12 養生.生活智慧王
開冷氣馬上調溫度超耗電!吹冷氣搭電風扇或循環扇哪個比較好?
炎夏來了,多數人都會開冷氣消暑,但電費也將調漲,不少人擔心電費會爆表,進而搭配電風扇或循環扇使用,不僅提高冷氣效果,同時也能省電,但吹冷氣究竟要搭配「電風扇還是循環扇」?哪個比較好嗎?電風扇、循環扇 依需求挑選台電電力粉絲團在臉書發文指出,電風扇跟循環扇要依照個人使用目的挑選,如果是想吹風讓人涼爽應選電風扇,如為加速室內空氣循環則要選循環扇。一般電風扇吹出的風,經過皮膚表面,把熱量帶走讓人覺得涼爽,而循環扇吹出的風與電風扇不同,為螺旋柱狀且更為集中,吹起來可能會覺得太強不太舒服,因為其主要用途是用來帶動室內空氣流通。冷氣設定在26-28度 搭配兩者皆能省電事實上,冷氣機配合電扇或循環扇一起使用會「省電」。電扇可幫助室內空氣循環,加速降溫,讓冷氣機壓縮機運轉時間減少來省電,所以家中冷氣設定在26-28度,再搭配風扇使用,就會有涼快的感覺,但也別忘了要定期清潔。剛開冷氣調低溫度 實際很耗電此外,不少人剛開冷氣想快點涼,便會拿起遙控器嗶嗶嗶,把冷氣的設定溫度調很低,台電電力粉絲團也曾提醒,這樣做會很耗電,因為冷氣剛開始運轉時,為了達到設定溫度會高功率運轉(是最耗電的時候),如果溫度一下子就調得太低,反而將高功率運轉時間拉長也耗電,因此想幫冷氣加速降溫來省電,除了開電風扇或循環扇外,也建議將冷氣風量設為自動模式,以提高冷房效果,並達到省電作用。延伸閱讀: ·變頻冷氣吹8小時or吹整天哪個省? 台電公布正解 ·太熱狂吹冷氣小心「空調不適應症」上身! 醫列「6叮嚀」防冷氣病
-
2022-07-10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疫情較上周降溫14.9% 莊人祥:比預期緩慢
指揮中心今公布全台疫情概況,本土新增2萬7708例、境外移入136例。較昨日本土確診2萬8135例,疫情有些微下降的趨勢。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上周日確診約3萬2千例左右,本周來到2萬7千例,整體疫情下降14.9%,比預期來的要緩,疫情仍屬緩降。先前精神科醫師潘建志預估7月11日「最有可能降到1萬人以下」。莊人祥當時回應表示,「當然都有可能」,不過以目前疫情看起來相當緩慢。莊人祥今再度對此表示,先前有醫師預期7月11日會降到日確診1萬例以下,但現在疫情主要還是「比預期來得要緩」,沒有比先前快,全台整體疫情還是「緩降」。同時,莊人祥也公布最新開打的Novavax疫苗施打狀況,由於各縣市開打時程不一,尚無法統計出全台打氣最旺的縣市,整體施打狀況昨日一共打了5483人次,其中第4劑最多人打,有2803人次接種、追加劑1385劑、第一劑834劑。醫療量能部分,全台空床率來到6成,全台各區都超過5成的儲備量能,其中台北區空床率僅52%最低;口服抗病毒藥物部份,莫納皮拉韋領用212人份、倍拉維領用2295人份,共計領用2507人份。
-
2022-07-09 養生.生活智慧王
冰箱太久沒清髒如馬桶!專家指2大風險,簡單4步驟輕鬆清潔
一般人鮮少有定期清潔冰箱的習慣,食物一冰往往就是好幾天,有得放到過期、有得捨不得丟、有得甚至放到根本忘了,翻冰箱時驚奇「竟然有這個!」或「這是什麼?」,不少人笑稱冰箱根本是「時空膠囊」。 這樣的情況雖說起來好笑,但其實影響著食安,嫚嫚營養師呼籲,民眾平時就應妥善冰存食物,並定期清潔冰箱,以免造成食物中毒,或增加罹患肝癌機會。 冰箱不清恐增肝癌風險?營養師指2大健康疑慮 嫚嫚營養師表示,食物冰存不當最擔心的就是細菌和黴菌,細菌等微生物多是怕熱耐冷,在常溫之下約放一小時就可能倍增,放進冷藏後雖能抑制增長,但無殺菌功能,本來的細菌依舊存在,也還會在冰箱內持續擴增,只是速度較慢。另外像是如滴出的熟食湯汁、飲料、醬料、油脂等,或是生食的包裝、塑膠袋、報紙等所帶的塵土、上頭的細菌等,這些也是常見冰箱的汙染源,不少研究發現,民眾家中的冰箱的汙染程度普遍和馬桶差不多。 據統計,台灣引起食物中毒最常見的就是「隔夜菜」,包括民眾準備的「便當」,很多人準備便當會習慣先將原本的食物放置常溫環境中一陣子再放到冰箱,在不知不覺中就吃下了不少各式各樣的細菌,這不僅容易食物中毒,腸道健康受到影響,免疫力也會受到波及,身體常期處於慢性發炎的狀態,對健康而言不論是短期或長期影響都不佳。 另一方面,食物冷藏環境是有保有濕度的,這也是發霉的基本條件。冷凍庫因溫度通常在-18˚C,水活性會下降,黴菌無法作用,發霉機率較低,但冷藏溫度約在5-7˚C,並無法抑制黴菌,食物放久便會發霉,吃下帶有黃麴毒素的發霉食物,除了恐引食物中毒,也會增加肝癌風險。而黴菌也會擴散,同個食物一處發霉其他地方也會跟著發霉,周圍的也可能受到波及,且肉眼未必可見。因此看到食物發霉就該丟,旁邊的也最好捨棄。 使用冰箱保持6大觀念,確保食物無虞,更有助健康! 分裝冷藏:為避免冷藏不當引食安疑慮,嫚嫚營養師建議,採買回來的食物,或是一次性置備較大量的食物,在放入冰箱之前應先分裝好,最好使用透明玻璃容器盛裝,較不會有因酸或熱溶出有害物質的疑慮,之後也會比較好拿取;另外是飲料、乳製品等無法ㄧ次性食用完的食物,需要避免沾到口水孳生細菌,並在熱的情況下就放進冰箱保存,降緩細菌在危險溫度帶下繁衍速度。 冷藏隔夜菜:若要裝隔夜菜,也應先分裝並在熱的時候就冷藏,然後再開動,可放在獨立一層或周圍沒有其他食物的位置,減少對其他食物溫度干擾,在流通性好的冰箱空間內,熱的食物也能很快降溫,不至於使冰箱壞掉或旁邊的食物壞掉。也建議冰超過一天就該丟棄,像是許多人會將火鍋冰起來加料連吃好幾天,這實屬不妥。 充分加熱:從冷藏取出後,食物應充分加熱超過75度至少5分鐘殺菌,並且也要留意,食物每經過一次加熱,營養素就會被破壞一次,在第二次加熱時幾乎已沒有甚麼營養可言,更不用說是第三或第四次,只有果腹和吃下細菌的風險,長期如此也有營養不良的問題。 清出過期:平時也應檢視冰箱中的食物,有保存期限的應定期清出過期的,根本忘了是冰什麼或是好久不見的食物更應盡早清出,並保持先進先出的習慣,快過期的放在最外面,避免真的放到過期。冷凍庫則通常1-3個月是可接受的。 放7分滿:冰箱空間也建議存放至7分滿就好,以免冰箱內冷氣通風不佳使得冰存效果不佳,像是許多民眾會放到全滿,後續近來的食物、食材就較不易受到妥善冷藏,也容易腐壞。 生熟分開:熟食、生食應分開放,並且熟食放上面、生食放下面,以免交叉汙染,或生食包裝上的細菌、泥垢、灰塵等掉落至熟食造成汙染,即便熟食有封蓋、包裝,但風險還是能避免則避免。 至於許多研究認為蛋、牛奶等不宜放在冰箱門,觀點在於冰箱門開關時會影響溫度,食物容易壞掉,對此嫚嫚營養師則認為可作為參考,因為蛋其實本來就可以放在常溫下,就像購買時那樣,冰箱門的擺蛋區只是方便有個空間存放蛋,且經測試冰箱開關時的溫差也僅0.5˚C,差異並不大,因此參考即可。 防冰箱不潔引肝癌、食物中毒,簡單4步驟10分鐘定期清潔! 除了食物冰存的方式外,嫚嫚營養師也呼籲平時應定期的清潔冰箱,以確保食物、食材冰存環境無虞。建議每個月清一次,最久也該每一季清潔一次,並用中性天然的清潔劑清潔擦拭,如檸檬水、小蘇打水、白醋等。抹布建議使用全新的、乾淨的抹布,避免使用流理臺上的以免汙染,那通常都已有相當大量的細菌、油汙。 為進行定期徹底清潔,建議先將所有食物、食材取出,可不用關閉電源,先將冷藏食物移置保溫箱或其他常溫的位置,冷凍食物移置冷藏,將冷凍庫先擦拭後再放回,接著再擦拭冷藏區然後放回冷藏食物。不用擔心食物在過程中壞掉,一般普遍建議冬天食物避免放在常溫超過2小時,夏日則為1小時,清潔過程通常約10-20分鐘內可結束,在可接受範圍,而若平時就有定期清潔,時間自然更短。除了內部擦拭外,門邊磁條也要擦拭,以免汙垢、灰塵等堆積久了影響冰箱密合,使食物冷藏效率變差、容易腐壞。養成良好的冰存觀念、食用準備,並時常留意冷藏環境,對健康更有幫助! 《延伸閱讀》 .食物發霉易引肝癌,切掉就好?營養師:母湯,這4種情況都不能吃。 .避免隔夜菜長細菌引中毒 營養師:食物溫熱時就該冷藏 以上新聞文字、圖片皆屬《今健康》所有,網站、媒體、論壇引用請註明出處。
-
2022-07-08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專家建議 口罩改高風險區佩戴
昨新冠本土案例增三萬一三六四例,疫情逐漸降溫,但仍受BA.4及BA.5變異株威脅,使口罩措施鬆綁還得再等等。國際研究第二劑疫苗覆蓋率破八成,可僅維持在室內戴口罩,國內專家也建議,未來口罩令可改採軟性需求,僅在高風險場所佩戴。昨新增一O五例死亡。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說,死亡個案中最年輕為卅多歲男性,打過三劑疫苗,確診當天住院,隔天心跳停止,急救無效死亡,死因為敗血性休克合併胃潰瘍出血。新增二四三例中重症個案,包括兩名兒童多系統發炎症候群(MIS-C)。台大公衛教授陳秀熙說,口罩令仍有其必要性,從研究顯示,口罩令已可改為「軟性」需求,並限縮在重點高風險場域,如大眾運輸、公共集會、脆弱族群密集場域如醫院及長照機構,或有未接種疫苗者在場時。
-
2022-07-08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BA.5傳播力強20% 指揮中心暫不升級防疫措施
Omicron BA.5亞變種病毒本土病例現蹤,疫情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BA.4、BA.5傳播力比原本的Omicron傳播力強20%,但暫不考慮升級、匡列等防疫措施。國內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情持續降溫,但日前國內出現首例Omicron BA.5本土病例,防疫措施是否升級引發關注。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今天下午在疫情記者會中表示,BA.4、BA.5的傳播力比先前主流Omicron變異株多約20%,民眾還是要注意勤洗手、戴口罩,社區防疫措施也沒有鬆綁。羅一鈞指出,針對入境確診且經定序確認的個案,會對同行、同住家人進行檢驗,根據第1圈檢驗結果再決定是否加驗第2圈,此外暫未考慮升級篩檢措施。至於入境檢疫何時能從現行3+4縮短為0+7,即入境免隔離。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說,今天才剛剛宣布7月14日起,台灣民眾、持居留證者、轉機者登機前免附2天內PCR證明,實施後會再觀察一陣子,根據大家需求做最適當安排,防疫方面政策要比較謹慎,一步步來。據統計,昨天共開4199人份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口服藥,其中輝瑞「倍拉維」共3499份、默沙東「莫納皮拉韋」700人份,今年以來累計開立約34萬9938人,包括共28萬2356人倍拉維及6萬7582人份莫納皮拉韋。據醫療資源統計,全台專責、負壓病房共1萬2050床、空床6964床、空床率57.8%,其中台北區51.7%、北區55.5%、中區59.3%、南區56.6%、高屏區64.9%、東區60.8%;53家集中檢疫所共7610床、空床數5307床、空床率69.7%;42家地方加強型防疫旅館3857床、空床數1457床、空床率37.8%。
-
2022-07-03 養生.營養食譜
朱慧芳/老派涼麵簡單吃
天氣熱,涼麵是開胃首選。嚴格的說,一個多月前,天氣還算涼爽的時候,我就開始準備這碗涼麵了!那時,心血來潮買了四株小黃瓜苗,將它們種在院子邊,靠近臨路的柵網旁。聽說小黃瓜屬於容易活的新手友善作物,只要有陽光、勤澆水就會有收成,結果證明確實如此。買來的小苗,已經發了三、四片幼葉,我用種樹的方法,先把苗盆浸泡在水裡。苗盆泡澡的時間,好整以暇的挖了小苗穴,先下點有機肥再埋入培養土,然後才把盆中的小黃瓜苗取出放入土穴中。泡過水的小苗,伸展身體的速度和姿態超乎我的想像,沒兩三天就攀捲上立在旁邊的支架,沿著柵網向天空攀去,在不注意之間,葉下已經有了可以採摘的小黃瓜。之後,每一兩天、兩三天持續有收成,可愛的小黃瓜真的很會鼓勵人啊!剛採收的小黃瓜帶著新鮮的刺瘤,深綠色的外皮閃著青春的光采,簡單的切絲,不需要鹽漬,在一旁安靜的看著我準備其他食材。我腦海中的老派涼麵,就是極簡的吃法,用芝麻醬、鹽、糖、醋、少許醬油,淋在油麵上拌一拌就是最新鮮好吃的做法。涼拌好吃的祕訣在一個「鮮」字。小黃瓜是新鮮的,芝麻醬也絕不能有油耗味,所以要現做現吃。好在自己做芝麻醬一點都不難,不但可以控制油量,還可以調製自己喜歡的口味,只要做過一次,之後可能都不會想要買現成的。不怕麻煩的話,可以買生芝麻,洗淨、瀝掉水分,在乾鍋裡面以小火不停的翻炒,直到水分炒乾,飄出香味,白芝麻開始變成淡褐色就要離火,等待降溫。芝麻經過烘炒會有香味,也更容易出油,利用調理機打到開始出油的膏狀時,加入適量的糖、鹽和醋,再繼續打一下即可取出。製作芝麻醬的過程中,最花時間的部分在洗芝麻、炒芝麻。如果可以買到已炒好的新鮮熟芝麻,會大大縮短時間。取出的芝麻醬,用少許冷開水拌勻,淋在油麵和小黃瓜絲上,撒上一點芝麻粒和蔥花,就是一碗簡單好吃的老派涼麵。喜歡麻辣重口味的話,在攪拌芝麻淋醬的時候,加入喜歡的麻辣醬或是辣醬即可。嫌太簡單、想要來點豪華版的,可以加些煎蛋皮絲、清燙筍絲、蘋果切絲、滷牛肉切絲,或是將冰箱裡吃剩的菜切碎當涼麵澆頭,看起來更澎湃,口感也會更豐富。我用的調理機是口徑只有12公分的小型機種,一次大約300g的白芝麻,做出的芝麻醬,拌了5碗涼麵還有剩。調理機打好的芝麻醬,用薄口的刮刀可以輕易取出,一次沒有用完,可以找個寬口短身的玻璃瓶保存。自己做的芝麻醬質地很軟,很容易取用,攪拌起來也很快散開。外面買的芝麻醬,大多是已經打出油或是額外加了植物油,放久容易變硬、結實的醬體要拿湯匙奮力挖取。自己做的芝麻醬除了可以拌涼麵,還可以有很多涼菜的變化,或是當麵包和饅頭的抹醬等等。只不過,這年頭還自己做芝麻醬來用,會不會太老派啊!
-
2022-06-29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長新冠易導致細支氣管發炎 年輕人竟占7成
國內疫情降溫,確診人數已破350萬,但長新冠成為康復者的難題。亞東醫院胸腔內科主任鄭世隆表示,許多病人因新冠肺炎康復後依然咳得厲害,甚至出現呼吸困難、運動後容易喘的現象,尤其40歲以下年輕人出現細支氣管發炎占門診人數7成,提醒患者盡快到胸腔內科門診就醫。新冠肺炎綜合症候群(Post-COVID-19 Syndrome)又被稱作長新冠,也是確診後的「後遺症」,目前世界衛生組織將其症狀定義為感染後 3 個月內發生、症狀持續超過 2 個月、無法用其他診斷排除,症狀持續恐長達 1 年。權威級學術期刊《自然(Nature)》指出,造成長新冠,2種情況最有可能,一是大量冠狀病毒在急性感染後繼續潛伏在人體各種組織如肺臟、腸道、肝臟或大腦中,並繼續造成傷害。其次是感染新冠病毒後所引發的廣泛免疫反應,引發了人體組織的抗體和其他免疫反應,而這些反應引起後續的組織與器官的損傷。此外,根據國際期刊最新研究顯示,約有7至8成染疫者康復後,至少會出現一個長新冠症狀,又以全身倦怠、呼吸易喘、肌肉容易痠痛、睡眠障礙、焦慮和沮喪、胸悶與胸痛4種更為常見,並持續6個月之久。且除了上述後遺症,感染程度愈嚴重,也會導致肺部功能程度不一的傷害。鄭世隆指出,雖然Omicron症及肺纖維化的比例不似Delta高,多為輕症患者,但許多年輕康復後卻出現呼吸困難、咳嗽、易喘等,多為細支氣管發炎,長期下來同樣影響肺功能,且追蹤報告顯示,許多康復者在隔離期間不一定會出現症狀,須等到隔離期滿後才慢慢浮現,因此更容易忽略就醫重要性,提醒患者若有上述症狀盡快到胸腔內科門診就醫。【加入Facebook社團】肺纖維化(菜瓜布肺) 慢病好日子邀請病友及家屬加入社團,在這不但能了解其他病友罹病經驗、生活小撇步,還能提出問題,也會不定期提供醫療知識,讓我們一起勇敢面對疾病,與肺纖維化共存!
-
2022-06-24 養生.聰明飲食
天熱沒胃口、吃不下!別再吃冰了,營養師推薦消暑5食材,「辣椒」居然是第一名
炎炎夏日,胃口盡失,除了飲料、剉冰之外,能放進嘴裡享受沁涼的食材到底還有哪些呢?其實屏除刻板印象,能達到清涼消暑的好食材,其實就在你我身旁。冷氣房、手搖飲,治標不治本台北市營養師公會居家照護營養師程涵宇表示,人體為恆溫動物,會依據外在環境來調節身體溫度,當我們覺得熱,大腦體溫調節中樞便會督促汗腺發汗,以達到解熱降溫的效果。然而,現代人長期待在冷氣房內,全身毛細孔也跟著收縮,造成身體不易流汗、暑氣無法散出,代謝也跟著下降。代謝一降,人自然會易感疲倦,胃口更不佳,就算冰涼飲品一杯接著一杯,還是治標不治本,吃完反而更燥熱!營養師推薦的消暑食材有哪些?怎麼吃的美味營養又健康?就讓我們跟著程涵宇營養師一起來「實際應用」看看吧!◎辣椒說到發汗食物,當仁不讓的就屬辣椒了。辣椒內含辣椒素,是一種主要的刺激性物質,其內部固定辣椒籽的白色部分是辣度最高的地方,辣椒素不僅能刺激唾液提高食慾,還能加快血液循環與腸胃蠕動,並緩解關節炎、神經痛以及外傷引起的輕微至中度的疼痛症狀。不過程涵宇特別提醒,儘管吃辣好處多,還是有些朋友在攝取上需要多加注意,像是患有痔瘡的朋友,如果大量食用辣椒恐會刺激腸胃加速血管擴張,反而會使痔瘡疼痛加劇。還有本身腸胃不好、患有胃食道逆流,甚至胃潰傷或胃出血等情況的朋友應避免辛辣,過多的辣椒素會劇烈刺激腸胃粘膜,誘發或加劇病況。◎蒜頭蒜頭是華人飲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食材,也是發汗食物的成員之一,既能入菜又能提味,素有抗菌、消炎、抗氧化、抗血栓、降血壓、維持脂蛋白平衡、防治動脈硬化等功效。不過卻鮮少人知道,食用大蒜還可以「溫化濕氣,消除疲勞」!程涵宇指出,蒜頭裡富含大蒜素,不僅能促進維生素B1的吸收,還能有效提高新陳代謝並修復人體疲勞,其獨特的辛香更能提振食慾,是許多主婦餐桌上的秘密武器。現代人長期待在冷氣房中,室內和室外溫差過高,一個不注意就中招感冒,若想避開夏天感冒的窘境,只要適量地攝取蒜頭就能提高免疫力,可說是一石多鳥! ◎洋蔥在國外被譽為「菜中皇后」的洋蔥,同樣也有助於人體發汗、提升代謝,富含槲皮素的洋蔥還能抗癌、抗發炎和抗病毒活性,並幫助我們的身體排毒,促進腸蠕動,將多餘脂肪排出體外。此外,洋蔥還可以刺激胃酸分泌,增進我們的食慾,所以在各國料理的前菜中,都能看見洋蔥的身影,不僅美味可口又開胃,更是祛濕降壓消暑的好食材! ◎薑常言道「薑是老的辣」,其原因就是來自薑裡的「薑辣素」,薑辣素會隨著薑的生長累積的越來越多,所以薑才會越老越辣。而薑辣素可推動消化、促進血液循環,幫助我們發汗,炎熱夏日吃上一點,暑氣也能消掉一半。除此之外,另一個辣感來源的「薑烯酚」也能抗氧、抗菌、抗發炎,能緩解關節炎或相關病因所引起的疼痛症狀。程涵宇也特別提到,薑可以促進唾液腺酵素分泌增強胃腸平滑肌蠕動,加速消化速度,減輕反胃發生的機率,所以生理期會感到反胃不適的女孩們可以喝點薑茶,舒緩噁心嘔吐感,還能達到利水、散熱的功效喔!◎紅豆、綠豆既然談到了利水,那就不得不提及前陣子風行一時的「紅豆水」了!,程涵宇表示,多數人都知道紅豆水是夏日消腫神器,其實綠豆也是不遑多讓,紅豆、綠豆皆有消濕利水的功效,能幫助水分循環、促進代謝,還能排除體內濕氣,其富含的高膳食纖維更是有助於新陳代謝,豐富的鉀幫助多餘的鈉排出,吃進熱量的同時也提供了蛋白質及膳食纖維,既能提供飽足感又不怕胖,是夏日減重的好選擇!  延伸閱讀: 。高溫不斷攀升,夏季必備「4物品」,正確使用防曬、防中暑 。高溫防中暑病,「3族群」要特別注意,夏日出遊注意「5件事」!
-
2022-06-22 醫療.泌尿腎臟
部分用藥抑制排汗 增中暑風險
台灣夏季炎熱潮濕,若長期待在高溫環境且無適當防護,人體無法正常調節體溫,常見出現中暑等熱傷害,嚴重恐器官衰竭、甚至死亡,死亡率超過三成。專家提醒,若民眾服用治鼻塞、流鼻水等含抗組織胺,或抑制腸胃蠕動的抗膽鹼藥物,都可能抑制汗腺,不易散熱,劇烈運動增加中暑風險,呼籲民眾夏季保持涼爽、多補充水分,遠離熱傷害。北醫附醫急診科主治醫師高偉峰表示,常見熱傷害包括熱痙攣、熱衰竭、中暑等,當出現頭暈、頭痛、惡心、想吐、虛弱、口乾等熱衰竭症狀,趁清醒時及早處置,可避免熱中暑,包括在陰涼處休息、灑水、吹風,降溫到39度即脫離險境,若降溫5分鐘意識、呼吸循環沒改善,就要立刻送醫。高偉峰說,人的體感溫度受溫度、濕度、風速影響,即便是室溫36度,但濕度100%,相當於63度高溫。而當人體「產熱」速度大於「散熱」速度,就容易出現熱傷害,影響中樞神經系統。夏季頂樓、車內都容易高溫,高偉峰指出,日前一名70多歲男性,與太太住在頂樓,因沒有開窗、開冷氣,也不開電扇,某日中午先生熱昏被送到急診,當時體溫飆到41.8度,且神智不清,醫院緊急搧風、灑水、吹電風扇,所幸1小時後清醒。國健署提醒,熱傷害高危險群,包括65歲以上的長者、嬰幼童、戶外工作者、運動員、密閉空間工作者、慢性病患者等。預防熱傷害三要訣:首要保持涼爽,可穿輕便、透氣衣服;其次多補充水分;三是避免上午10點到下午2點外出。
-
2022-06-22 焦點.元氣新聞
老婆怕冷不開窗 70歲男住頂樓體溫飆41度險喪命
夏至來臨,台灣夏天炎熱又潮濕,若長期待在高溫環境且無適當防護,人體無法正常調節體溫,常見出現中暑等熱傷害,嚴重恐器官衰竭、甚至死亡,且死亡率超過三成。專家提醒,若民眾服用治鼻塞、流鼻水等含抗組織胺,或抑制腸胃蠕動的抗膽鹼藥物,都可能抑制汗腺,不易散熱,增加中暑風險,呼籲民眾夏季保持涼爽、多補充水分、提高警覺,遠離熱傷害。北醫附醫急診科醫師高偉峰表示,常見熱傷害包括熱痙攣、熱衰竭、中暑等,若人體「產熱」大於「散熱」,就容易出現熱傷害,恐影響中樞神經系統。體感溫度由溫度、濕度、風速三個層面影響,像是室溫36度但濕度100%相當於63度,因為濕度高,即便溫度不高,加上風速小,就有機會讓人產生熱傷害。高偉峰表示,夏天期間熱急症較多,但冬天也可能發生。他以2019年12月15日台北馬拉松,當天急診就收了4個神智不清的跑者,體溫高達40度,明顯中暑。演變中暑前會先經過熱衰竭,症狀包括頭暈、頭痛、噁心、想吐、虛弱、口乾等,若仍是清醒狀態,可以透過適當處置,避免發展到嚴重熱中暑,像是到陰涼處休息,避免厚重衣服,盡量灑水、吹風。熱中暑致死問題各國關注,高偉峰指出,歐美等在北半球國家,夏天發生熱中暑的對象,包括老人及小孩居多,老人家長時間待在溫度較高的、且大多只有暖氣沒有冷氣的頂樓而中暑,或是父母到賣場購物,把孩子放在車內,因高溫最後中暑死亡。美國曾統計一年內因熱中暑死亡高達10多例,也有研究指出,中暑相較龍捲風、閃電等天然災害,所造成死亡率更高。高偉峰表示,台灣先前也有類似案例。一名70多歲男性,與太太住在頂樓,因太太非常怕冷,不准先生開窗、開冷氣,也不開電扇,日前中午約12點30分,先生熱昏被送到急診,當時體溫飆到41.8度,且神智不清,醫院緊急搧風、灑水、吹電風扇,所幸1小時後立刻清醒。中暑後若盡快給予處置,也能有很好恢復。高偉峰表示,救護人員「高級心臟救命術」最新2020年版本加入「中暑」處置,建議遇到中暑患者時,應該先降溫、後送醫,像是灑水、吹電風扇,或者讓中暑患者泡冷水,通常很快可降溫到39度以下,意識也能跟著恢復;若現場降溫執行5分鐘後,其意識、呼吸、循環尚未改善,就要立刻送醫。國健署提醒,熱傷害高危險群包括65歲以上的長者、嬰幼童、戶外工作者、運動員、密閉空間工作者、慢性病患者等。預防熱傷害三要訣:「保持涼爽」可穿著輕便、淺色、寬鬆、透氣衣服,勁量待在室內涼爽、通風或有空調處,不可單獨留幼童在車內等;「補充水分」;「提高警覺」幼童及長者避免上午10點到下午2點外出,或建議行走於陰涼處,做好防善。勞工避免在高溫場所工作超過6小時,應適度休息。高偉峰表示,根據國外建議,氣溫32.2度以上不建議勞工在戶外工作、執行軍事訓練行軍或戶外運動。台灣人對熱耐受度力較好,但也要注意部分用藥可能抑制排汗,增加熱中暑機率。像是流鼻水、鼻塞藥物含抗組織胺,以及腸胃炎服用抑制腸蠕動的抗膽鹼藥物,都可能抑制排汗,若民眾服藥後應避免劇烈運動。另外像是曾大面積燒燙傷的患者,因皮膚汗腺受影響,也會抑制排汗。國健署提醒,若出現體溫升高、皮膚乾熱變紅、心跳加速,嚴重者還會出現無法流汗、頭痛、頭暈、噁心、嘔吐,甚至神智混亂、抽筋、昏迷等症狀,都是熱傷害警訊,應迅速離開高溫環境、設法降低體溫(例如鬆脫衣物、用水擦拭身體或搧風等)、可提供添加少許鹽的冷開水或電解質飲料,並以最快的速度就醫,多一分警覺,少一分傷害。
-
2022-06-19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專責降載 新冠重症決戰加護病房
本土疫情降溫,台北市本土案例昨剩三千多例、新北市約六千多例。指揮中心日前宣布北區、台北區專責病房可降載至百分之十五。專家指出,降載百分之五需花費至少二周,重症死亡案例有遞延效應,平均延後一到二周,新冠重症決戰點不再是專責病房而是加護病房,北部加護醫療資源已經緊繃。五月七日起,指揮中心要求雙北、基隆、桃園急性一般病床五百床以上醫院,一周內開設卅%專責病房,後續因應疫情趨緩下修至百分之廿,十六日再降至百分之十五。新光醫院副院長洪子仁表示,若北部確診人數再降,如北市降至單日一千人以下,專責病房比率應可再降至百分之十,否則會持續擠壓非新冠的重症患者醫療。洪子仁表示,專責病房目前收治兩類患者,新冠確診後出現中症或有高風險轉為重症的患者,或是因其他重大疾病就醫,入院前採檢確診的患者。洪子仁指出,真正新冠重症患者都在加護病房,疫情高原期過後的重頭戲就是這批「重症」患者,後續病床的決戰點,將在加護病房床數,而不是專責病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