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05 科別.呼吸胸腔
搜尋
降溫
共找到
339
筆 文章
-
-
2020-11-19 科別.精神.身心
自傷連環爆 4解方「TIPP」緩解衝動
國內連環爆出大學生意外事件,心情就像溫度計,難免有時遇到霸王寒流或熱浪來襲,面對自傷連環爆恐出現過度激動與張力,台灣醫療健康諮商心理學會理事長李玉嬋建議「TIPP」4種解方,有助緩解自傷衝動。李玉嬋指出,「TIPP」的第一個「T」是Temperature,意即降溫,可用用冰塊或冰水碰觸臉龐30至60秒;「I」則是Intense exercise,就是激烈運動,維持激烈運動20分鐘,可以衝刺、開合跳或帶著寵物出門走一走。第一個「P」是Paced breathing,也就是規律深呼吸,每分鐘呼吸5至6次,吸4秒、呼7秒,達到類似打坐的效果,讓自己冷靜下來。第二個「P」則是Paired muscle relaxation,即「配對肌肉放鬆」,先讓全身肌肉緊繃5到6秒,緊抓自己、再抱軟枕放鬆吐氣。李玉嬋說明,心理諮商常常會引導學生,先做一些幫助自己緩解衝動自傷意念的解方,等候活下去的勇氣被激發。李玉嬋也提醒,經常近距離、長時間陪伴關懷自傷學生的師長親友,也要能一起練習不受自殺憂鬱負能量干擾的養心功法,自主管理自己的心理健康;好讓情侶、好友、親人互助設好防火牆,逆轉負能量。另外,李玉嬋也建議,透過「心理健康mBMI」來緩解自殺意念,包括友善交友(Be-friends):建立可陪伴自己的人際友伴支持系統以維持人際支持親密感;情緒正念(Mindfulness):培養正念平穩快樂的情緒管理法,以掌握情緒正念平穩感;意義認同(Identity):練習激勵自己並認同自我價值,以創造生命意義感。自殺,不能解決難題;求助,才是最好的路。求救請打1995 ( 要救救我 )
-
2020-11-07 養生.抗老養生
立冬溫補喝四神湯 按摩鼻翼後腰曬背能防寒
今天是立冬,中醫師吳明珠說,立冬進補不宜燥熱,可吃四神湯、黑芝麻糊,多生鮮蔬果和瘦肉。盡量早睡晚起,搓熱雙手按摩鼻翼、後腰,多曬背,晚上泡腳,都可養生祛寒。吳明珠表示,立冬是表示冬季開始,萬物收藏,要歸避寒冷。民間有「立冬補冬」的習俗,習慣在這一天進行食補,為抵禦冬天的嚴寒補充元氣。立冬飲食養生以增加免疫力、補腎養肺為主,吳明珠說,可適當多吃瘦肉、雞蛋、魚類、乳類、豆類及富含碳水化合物的食物。但立冬進補不宜過於燥熱,應以清補甘溫之味和甘潤生津之品,如烏骨雞、鴨、核桃、銀耳蜂蜜、蓮藕等。立冬之後也可適量吃些藥膳如四神湯、蟲草燉鴨湯、蘿蔔排骨湯、花生紅棗粥、黑芝麻糊等。此外,要多吃新鮮蔬菜和水果,補充維生素增強身體抵抗力。吳明珠說,進入寒冷的冬季後,起居養生重防寒,立冬後氣溫下降變化明顯,晴朗無風時,常是「十月小陽春,無風暖融融」。一旦遇到強冷空氣南下,早晚降溫可接近攝氏5度以上,極易感受風、寒之邪。防止寒氣入侵,吳明珠說,每天早上或者外出之前,以雙手搓熱按摩自己的鼻翼迎香穴,可防鼻寒;穿有領的衣服,避免頸部受風寒,對高血壓病人、心血管疾病等都有防護作用。防肺寒,可吃溫食加薑散寒,尤其早上起來可吃些熱粥暖胃養肺防寒;如果要防腰部寒氣入侵,手對搓發熱後,緊按腰眼處,稍停片刻,然後用力向下搓到尾椎骨,有助於疏通帶脈及膀胱經和固精益腎。每次至少30至50遍,每天早晚各做一次。許多人都會有腳寒的問題,可穿棉襪防腳寒,睡前常足浴按摩,泡腳後擦乾用手按摩足趾和腳掌心2至3分鐘。做好足部保暖工作,既能消除疲勞,又能禦寒防凍,促進睡眠。吳明珠說,立冬後也重「睡補」,盡量不要熬夜,保持充足睡眠,有利陽氣潛藏,成人最好在晚上11時以前入睡,小孩則不要超過晚上9時入眠。中醫也有一句話是「冬日曬太陽,勝似喝參湯」,吳明珠說,白天上班容易疲憊,晚上睡覺手腳冰涼,暖不熱被窩,這些都是陽氣不足的表現。補陽氣,最簡單有效的方法就是曬後背。吳明珠說,因人體後背是多條經絡必經之路,後背經過陽光照拂,背暖和了經絡也暢通,陽氣變足,有助消除疲勞、晚上睡眠品質也會更好。可利用有太陽的時候多散步、或在辦公室靠窗位置多曬太陽也可。
-
2020-10-14 新聞.用藥停看聽
皮在癢怎麼辦?皮膚科醫師的就醫用藥解方大公開
台灣氣候悶熱,高溫潮濕可能導致皮膚紅、腫、癢、痛,尤其皮膚癢常讓人難以忍受。部分民眾習慣自行買藥止癢,但其實皮膚癢的原因很多,需要醫師完整的診斷評估,才能對症下藥,有效治療,更有助於及早發現其他潛在原因或疾病,確保健康。藥害救濟基金會針對民眾常見疑惑,訪談皮膚科柯適中醫師,為民眾解答皮膚科就醫用藥的原則,順利解決惱人的皮膚問題。什麼時候該就醫?部分民眾發生皮膚癢的症狀時,可能會先自行買藥擦,但門診常見的皮膚癢原因很多,像是急性蕁麻疹、蚊蟲叮咬、隱翅蟲、黴菌感染、汗疱疹等,通常要針對症狀選擇不同的藥物,對症下藥才有效。因此柯適中醫師建議,若自行擦藥2-3天,症狀卻沒有改善時,應該儘快就醫,以免因搔抓破皮引發感染或更嚴重的皮膚問題。柯醫師並提醒,市售止癢藥膏成份多含有類固醇,若未經診斷下長期使用,可能造成皮膚萎縮或變薄、血管脆弱易出血等,使用量多時,甚至會影響腎上腺素的分泌,抑制身體正常的防衛系統。皮膚癢可能是疾病警訊?!柯醫師說明皮膚癢大多是由外在環境引起,但也有可能是某些潛在疾病的警訊,像是糖尿病、慢性貧血、甲狀腺異常、表皮淋巴癌、腎功能異常、C型肝炎等,都可能出現皮膚癢的症狀。他就曾在門診遇到一位慢性皮膚癢的病人,經藥物治療不太有效果,進一步照X光之後發現是胸腔淋巴腫瘤,雖然發生機率不是很高,但還是提醒民眾要有警覺,若有長期皮膚癢的情形,可觀察癢的狀態是否一直持續或反覆發作,也要注意身心狀態的改變如倦怠、注意力不集中、情緒焦慮等,就醫時告知醫師,評估是否安排進一步檢查。症狀病情怎麼說才清楚?柯醫師強調,看診時,最重要的是讓醫師「眼見為憑」,若因不好意思或其他因素而不讓醫師檢查患部,容易造成誤判病情;其次,建議民眾可事先準備相關資訊,包括:1.皮膚癢發生多久、發生的時間及頻率、地點或環境。2.家人是否有類似症狀,以確認是否為交互傳染。3.目前使用的藥物,以了解病人是否已先用藥抑制症狀,並排除藥物過敏。4.飲食情況,以釐清是否為食物過敏。5.旅遊史及其他生活作息等等,都是醫師診斷的重要參考。可以只擦藥膏不吃藥嗎?柯醫師解釋,針對胯下癢、嬰兒尿布疹、蚊蟲叮咬或異位性皮膚炎這類較輕微的皮膚癢,通常以藥膏局部治療即可;但若是全身系統性的皮膚問題如蕁麻疹,可能在不同部位同時發作,為避免全身擦藥用量太大且類固醇劑量較難掌握,因此較常開立口服藥緩解。此外,針對急性期的搔癢,也常有同時開立口服藥加上外用藥的情形,一旦症狀緩解,通常會調整或減少用藥,避免對病人身體造成其他的影響;而有些皮膚過敏的疾病如蕁麻疹,用藥後仍會反覆發作一、二週,並不是藥物無效,而是疾病必經過程,病人需要持續配合治療才能儘快痊癒。部分病人為求速效要求打針,柯醫師表示打針也有潛在風險,除非病人發生影響呼吸心跳的嚴重過敏,甚至是危及生命的情況,才會建議注射藥物。請勿萬年藥膏一條通門診常見有些病人表示之前開的藥有效,要求開一樣的藥,然而每次皮膚癢的病因不一定相同,可能上次是黴菌感染,這次是異位性皮膚炎;另外,醫師也會依據不同身體部位的皮膚特性來選擇藥物,例如:皮膚較薄的部位(如眼睛周圍),通常會使用劑量較低或較弱效的藥物,以免造成皮膚萎縮或變薄;而手、腳等皮膚較厚的部位,為加強吸收和止癢,則會開立較強效的藥物;此外,腳部濕疹可能伴隨黴菌感染,與手部濕疹用藥又有不同,所以不能藥膏全身一條通。柯醫師建議,無論取得的是原裝條狀藥膏或分裝藥膏(圓盒),要注意成份和保存期限的標示,藥膏拆封使用後,儘量在標示的期限內使用,不要囤積,以免存放過久變質,影響治療效果。最後,柯醫師提醒民眾天氣炎熱要注意防曬、保濕及保持涼爽,皮膚癢發作的時候,可在患部用冷毛巾冷敷,以降溫使症狀緩解,治癒後可視氣候或個人膚質,使用無香精的乳液、乳霜或凡士林保護皮膚,平時做好自我保護,預防惱人的皮膚疾病。本文經授權摘自《藥害救濟基金會》原文請點此
-
2020-10-07 科別.呼吸胸腔
天氣轉涼溫差大易誘發氣喘 做好3件事控制氣喘不發作!
天氣逐漸轉涼,國民健康署王英偉署長提醒氣喘患者,注意氣溫下降多變,適時增減衣服保暖,以防因溫差過大,促發氣喘疾病之發生。氣喘是一種常見且可達嚴重程度的慢性病,最常見的臨床症狀是慢性咳嗽,咳嗽的同時可能合併痰音。由於氣喘患者的呼吸道長期處於發炎狀態,易受刺激物影響,且許多氣喘患者會因平時沒有症狀發生或暫時緩解,因而擅自停藥或減量用藥,導致氣喘反覆發作,嚴重時更可能會呼吸衰竭,甚至死亡。根據國民健康署106年國民健康訪問調查(NHIS),12歲以下兒童氣喘的盛行率是5.6%,為避免氣喘發作,氣喘患者平時除避免碰觸誘發因子外(包括:塵蟎、灰塵、花粉、氣溫急遽變化、病毒感染及二手菸、三手菸、空氣汙染等因素),應當規律就診,以及遵從醫師指示按時用藥。面對氣溫變化大的時節,國民健康署王英偉提醒氣喘患者應有效控制疾病,並牢記配合三件事,才能避免因為氣溫驟降溫差大而引發氣喘發作。第一:早晚氣溫變化大,適時的保暖不可少,隨身攜帶小外套、絲巾或圍巾,外出時戴口罩,避免接觸空氣中的汙染物質,以及吸入乾冷空氣,導致刺激呼吸道,引發氣喘。第二:淸晨運動前要暖身,及避免從事劇烈運動,由於清晨吸入大量較冷較乾燥的空氣,就可能引發呼吸道的變化,此外也應避免在空氣污染嚴重的時段或路段,從事激烈運動。第三:按時回診就醫,並遵醫囑正確及規律用藥,及配合專業醫師擬定適宜的治療計畫,調整治療,就能讓病情穩定控制。原文:國民健康署
-
2020-09-12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保溫瓶先生」頸椎損傷 體溫失衡疫情當頭常卡關
諮商心理師李克翰又叫「保溫瓶先生」為工作東奔西跑得搭台鐵,疫情以來,他常被測到高燒攝氏38度而被拒於門外。他因頸椎損傷,體溫調控失衡,得自行降溫才能搭車。「保溫瓶先生」李克翰因頸椎損傷以輪椅代步,平常為了服務需要個案常跨縣市工作。他靈活駕駛電動輪椅縱然頸椎以下不能自由活動,行動仍毫不受限。但在新冠肺炎(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疫情當下卻常被拒於門外。因頸椎受傷,李克翰排汗功能受損,體溫調節很不容易。偏偏在疫情當頭,到各類場所或搭台鐵都必須量體溫,他因身體「保溫」,常常量到38度以上高溫。尤其在烈日下,如果在戶外活動超過10分鐘,李克翰體溫就會飆高。有一次他想搭台鐵但體溫太高被「退貨」;但趕時間,只好先搭計程車,拜託司機冷氣全開,讓身體降溫,才順利進站。體溫調控失衡不是李克翰的錯,背後成本卻要他承擔。他接受中央社記者採訪時表示,為了體溫能過關,出門隨身得帶毛巾,進車站前先到廁所用冷水全身擦過一遍;或在室內冷氣送風口前狂吹一陣才能順利過關。幸運的話,李克翰可在室內吹冷氣降溫;運氣差的時候就得在炙陽下烤曬,愈曬體溫愈高。有一次,他到監理所辦事,就因為體溫老是量不過只能在室外等降溫,最後仍降溫失敗,只能改日請人代辦。在疫情最緊張時,李克翰儘管牙痛得要命,也不敢看牙醫;他擔心因體溫調控失衡,可能嚇到牙科醫護或被當成疑似個案通報,寧願忍著牙痛。一直拖到疫情趨緩後才就醫,結果牙爛得更嚴重。最讓李克翰有苦難言的是,體溫調控失衡難以對外人解釋,若說明可能會被冠上「逆時中」之名。有一次他好不容易降溫,把關的人就質疑「是不是作弊,怎麼可以去擦臉降溫。」除了「保溫瓶先生」,脊髓損傷的廣播主持人余秀芷也是「暖暖包小姐」。余秀芷接受中央社記者採訪時表示,進出大樓常要量體溫,但悶熱的豔陽烤過身體,她的體溫往往都在「及格」邊緣;有時候超過標準,得在一旁等降溫。有一次,看著其他人可順利通關,她等了20分鐘才降溫。余秀芷曾經跟負責量測體溫警衛說明,因脊損損傷才會高溫;警衛也說,雖知她不可能感染新冠肺炎,但必須奉命行事。也有不少人聽了余秀芷的狀況後,建議她可買涼感衣、用濕紙巾擦,甚至是帶冰塊出門。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疫情期間許多機關、室內場所都需量測體溫,但原則上,量到高溫者應該是經評估風險因子後再決定是否放行。但現在多數場負責量測體溫者都非醫療人員,難有判斷基礎,可能量到高溫就一律拒絕。莊人祥說,對於特殊狀況造成體溫調節失衡,民眾可告知守門人;但因發燒仍是新冠肺炎可能的症狀之一,也不能完全排除相關可能性,實務要判斷並兼顧障礙者需求,確實有難度。也有防疫醫師建議,或許可少用發燒篩檢作為判斷手段,因只有部分確診者會發燒。但發燒可能是身體受感染或不舒服的反應,若有疑似症狀,仍應在家休息、避免外出。台大醫院復健部主治醫師林昀毅接受中央社採訪時說,人體排汗功能主要由自律神經系統中的交感神經控制,交感神經興奮時會促進汗腺分泌排汗、散失體熱。林昀毅說,交感神經由胸椎和腰椎脊髓發出,脊髓損傷患者在受傷部位以下神經受損失去功能。頸椎及高位胸椎脊髓損傷患者因失去大部分交感神經支配造成排汗功能受損,無法正常調降體溫,在炎熱環境下容易有持續性體溫過高。除了脊髓損傷者,林昀毅說,嚴重、大面積燒燙傷者可能因皮膚真皮層汗腺被破壞,且傷口癒合後易產生肥厚性疤痕失去受傷部位排汗功能,太過炎熱環境也可能體溫調節不良。
-
2020-09-10 橘世代.愛玩橘
爬山1日行程排好了!北樹林大棟山,新手老手都上手
想爬山不想跑太遠,可來新北市樹林區爬大棟山,這裡不但風景美,步道難度也不高,從老到小都適合來走走踏青,下山還可來參觀山佳百年日式車站,順遊三峽古蹟和鶯歌老街,安排悠閒的一日遊旅程。大棟山又叫做「龜崙山」或「橫坑子山」,海拔405公尺,名列台灣小百岳之一,坐落在林口台地最高峰,此處還有一座觀景台,視野極佳,可遠眺樹林、鶯歌,甚至是大台北與桃園的美景,而且上山步道十分親民,不論老弱婦孺皆能輕鬆攻頂。想要來爬山看美景,建議可從「大同山」連走至「青龍嶺」山峰,視野不僅遼闊,還可俯瞰樹林、新莊以及如長龍一般的高鐵和大漢溪,常吸引不少登山客、單車愛好者、攝影迷來賞夜景。下山之後可來看已有百年歷史的山佳火車站,舊站經重新修復後,已經成為知名的打卡景點,除了有設置小小候車室、粗粒洗石子外壁,古樸的日本與西洋複合式建築,非常受到遊客歡迎,更意外成為拍攝婚紗的新景點。展場還有利用廢物料做成的復刻迷你版山佳車站、擬真版的山佳鐵道模型、光復時期臺鐵旅客時刻表、日據時期鐵道旅遊觀光摺頁地圖,另外還有放大版人物立牌、車票及大小朋友都愛的一日站長穿戴體驗服等,都讓民眾流連忘返。另外,在火車站旁就是「鐵道地景公園」,沿著山佳街會發現牆面上有許多時下最夯的3D立體彩繪,如大白鯊、袋鼠、恐龍、台灣黑熊等,個個逗趣又逼真,拍到手機容量都不夠用。觀旅局表示,結合台鐵修復山佳車站工程,市府推動「新北市定古蹟山佳車站修復與周邊環境改善工程」,以山佳火車站為核心,結合鐵道意象與時下最夯的3D彩繪,整合站前廣場、山佳街與隧道截彎取直後所留設的鐵路用地空間打造鐵道地景公園。交通資訊大棟山:民眾可走台3線接116縣道,至北74鄉道向右轉,沿路往步道芳向行駛就可抵達鐵道公園:可走116縣道接樹林大安路,沿114縣道前往山佳街就可抵達目的地鶯歌老街:從台3線、高爾富路駛入台65線,沿台65線和國道3號接三鶯出口下交流道,沿著鶯歌區尖山埔路即可抵達特色美食阿嬤ㄟ豆花 店家地址:新北市鶯歌區尖山埔路115號豆花店在鶯歌陶瓷老街是知名甜品,手工製作的豆花口感綿密,搭配上有焦香味的糖水跟碎冰,在夏日中非常消暑解熱來發咖啡所 店家地址:新北市樹林區樹興里啟智街111號一店位在樹林火車站前站,店內的生起司蛋糕是必點名單之一,連明星彭于晏都喜歡這家咖啡店,許多人也因此慕名而來,店家外牆是以白色為主,非常好拍,在等候入座的時候可以拍照等候。更多愛玩延伸閱讀老少咸宜玩台中清水!先從鐵馬出發藤枝山消暑秘境-山上山下兩世界,自然降溫涼10°C推薦▶️▶️▶️找同好,來揪團!不用line來line去,揪團幫手搶先體驗》
-
2020-09-10 科別.呼吸胸腔
男子嚴重呼吸急促昏迷指數3 苗醫低溫療法治癒出院
苗栗縣一名有氣喘病史的43歲男子,日前在家中突然呼吸急促,在凌晨時由家人陪同到衛生福利部苗栗醫院求診,男子到達急診室時已嚴重呼吸急促導致說話困難、臉色發紺,血氧濃度更急降至79%,急診醫師即刻施予緊急氣管內管插管,隨後收治在加護病房時,男子突然心跳停止,醫師立即施予心肺復甦術,並以低溫療法治療,在醫療團隊照護下,最後男子康復「走」出醫院,順利回到工作崗位。部立苗栗醫院加護病房主任陳俊偉指出,病患送至加護病房不久,依然呈現重度昏迷,昏迷指數僅有3分,且瞳孔放大無光反應,呈現心跳停止確定無脈搏跳動狀態,加護病房團隊立即對病患施予心肺復甦術,急救過程中,病患心電圖持續呈現電機械分離PEA (pulseless electric activity),俗稱無脈搏性電器活動,經10分鐘心臟按摩與反覆急救藥物處置,最終病患恢復脈搏。陳俊偉說,因急救過程全身器官組織都處於嚴重缺氧狀態,急救後容易引發多器官衰竭,其中又以大腦半球缺氧所導致的缺氧性腦病變最令人擔心,因為大腦神經元壞死無法再生,缺氧的代價通常容易導致病患急救後的神經損傷後遺症,甚至恐有成為植物人的風險。他指出,苗栗醫院加護病房今年引進全身包覆式合併中心體溫監測的低溫療法,取代之前採用冰毯作為急救後腦部缺氧的低溫治療選項;目前低溫療法在研究及臨床運用上已相當盛行,低溫療法能改善心跳停止病人的死亡率、減少神經損傷的後遺症,因此引進全身包覆式低溫治療,能精準監測並控制病患降溫與回溫的所有過程,增加低溫治療的成功率,並降低回溫過程中可能造成的風險。
-
2020-09-07 養生.抗老養生
入秋之後當心這些疾病來報到 醫師傳授養生六招
露凝而白,「白露」這名字不只詩情畫意,它還暗示這是一個白天熱、夜晚涼的時節,而清晨露水最多的時候,往往也就是晝夜溫差最大的時候。一層秋雨一層涼,入秋之後要小心哪些疾病來報到,又該如何預防?先來跟洛桑醫師學六招防身。 ◎第一招、吃大蒜:提前來預防之後日夜溫差變大,辛溫入肺的大蒜,是風邪最害怕的剋星。大蒜富含珍貴的大蒜素,對提升免疫力、維持細胞健康有小兵立大功的助益。煮成大蒜雞湯,或切末配水餃、配肉類,都不錯。我自己感冒時不吃感冒藥,而是嚼兩粒生大蒜消炎兼殺菌。 ◎第二招、顧鼻子:「秋天到,鼻炎鬧」白露前後,有過敏性鼻炎史的人,更要注意日常保養。不妨多多熱敷眼鼻,或把雙手來回搓熱再搓搓臉。搭配按壓鼻子周遭穴位,如印堂、鼻通、迎香、人中等(下圖),疏通臉部氣血循環, 可增強抵抗力。 ◎第三招、笑開懷:秋冬為季節性憂鬱症好發的季節。一般人即便不到發病的程度,悲秋傷感, 很多人亦會不自覺感到低落。建議多跟開朗有趣的人相處、看喜劇電影、找些令人開心的事來做,以大笑抒發肺氣。大笑是一種很好的排毒運動,能排肺部濁氣,並使氣血通暢。 ◎第四招、練靜心:對治心性上浮躁,首重靜,靜而後能定。《黃帝內經》建議「使志安寧,以緩秋刑;收斂神氣,使秋氣平」秋季最適合透過「靜心」,收斂肅殺之氣,以和為貴,利他仁慈,能為自己積福。除了心情上的急躁、暴躁,行事躁進、躁動,也當自覺避免。練靜心,還能預防因浮燥而注意力、專注力下降的問題。 ◎第五招、戒西瓜:從前老人家若看見小孩這時候還捧著西瓜猛啃,便會搖搖頭說:「秋瓜壞肚」。寒涼食物在秋天,會讓體內陽氣較弱的人,飽嚐腹瀉腹痛之苦。除了西瓜,絲瓜、苦瓜也不宜再大量食用了,偶爾吃沒關係,重點是不能再像夏天那樣餐餐上桌。 ◎第六招、智慧穿衣:養生這檔事沒有絕對,因地而異、因個人體質而異。秋天吃西瓜,也非人人必定腹瀉,你去熱帶地方生活,或許就可以吃。秋天穿衣這件事,也需靠智慧來下判斷。體虛的,掌握「白露勿露身」的保暖原則,不打赤膊、不穿無袖,尤其肚臍不要著涼。體健的,倒是可以來練練「秋凍」。我小時候住的地方很冷,還會下雪,怕最冷的時候再厚的衣服都穿不暖,所以不會在一開始冷的時候,就把最厚的衣服拿出來穿,而是讓身體慢慢去適應降溫,跟「秋凍」的意思很像。 「秋凍」是什麼呢?秋意漸濃後,到入冬真正變冷前,刻意不提早添加衣物,不做預防性保暖,促進身體新陳代謝,靠自己產生足夠的熱能,增強適應寒冷的能力,這就是古人養生大絕招「秋凍」。人的適應力與耐受力經由鍛煉,能越練越強,但若身上有疾病未癒的,還是先把病治好了再來練,切勿逞強。(本文節錄自:時報出版【靜心・淨心:52周的修煉,一年後與完美的自己相遇】)
共
12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