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0-13 失智.照顧喘息
搜尋
阿嬤
共找到
623
筆 文章
-
-
2021-10-12 新聞.長期照護
北市國小設日照引家長反彈 失智症協會:政府應多宣導
台北市推行「一學區一日照」,芝山國小率先進駐失能長者的日照機構,卻引來家長會反彈,認為失智長輩發病無法預測,憂心孩子活動力旺盛,恐造成長者碰撞。台灣失智症協會秘書長湯麗玉表示,「老幼共學」各國皆有經驗,國內屏東前進國小、高雄大同福樂學堂等皆有先例,家長會抗拒「是因為不了解失智症」,盼教育部及各縣市政府應努力溝通、宣導,讓全民了解失智症。湯麗玉表示,失智症並不會「突然發病」,輕度至中度的失智長輩,也可以有好的能力,像是畫畫、跳舞等,而失智症因病程關係,的確會有認知障礙,像是失智者可能會錯認年代、容易遺忘、重複問話等等。台灣2025年將成超高齡社會,「與長輩共處」是必然,湯麗玉認為,民眾因為不了解失智症,產生擔憂、害怕甚至恐懼,是因為多半停留負面印象,政府應加速宣導,讓全民認識失智症,如何與失智者互動,將是未來所有人的課題。湯麗玉表示,學校教育科學、藝文等科別固然重要,但專業學問最終都要解決「人」的生活問題,例如科技GPS定位,可協尋走失失智長輩,或是離床顯示器,掌握長輩安全,還有VR虛擬實境互動式影片,呼籲政府辦教育態度,應從社會關懷來規劃。面對少子化衝擊,校園閒置空間增多,湯麗玉表示,若能轉換閒置空間,用作日照服務據點,政府能充分運用資源,活化全民資產,省下社會成本,教育部應「超前部署」針對長照、高齡化社會需求,規範校園空間長照用途,並非讓個別學校決定是否要釋放空間。每個人都會老,要讓學生學習如何照顧長輩、與長輩互動,湯麗玉建議,教育部可反向操作,從教育體系著手,鼓勵校園舉辦青銀共學、老幼共學,徵選學校主管時,發展符合社會需求的特色教育活動,並給予適當獎勵或成為必要條件。以家長角度,湯麗玉表示,或許也能開放在校學生的阿公阿嬤優先使用日照、或享優惠,讓家長可免去來回接送車程,減輕負擔。
-
2021-10-10 新聞.長期照護
復康巴士夯 身障盼與長照分流
「每天要上網搶訂七天後的車,錯過就搶不到」,四十歲陳小姐因行動不便,需復康巴士接送下班。她直言,復康巴士叫車不易,且不時「被共乘」,導致行程延遲,「搶車」情況超激烈。長照二點零近日擴大交通接送給付,讓更多輕度失能者可使用服務,不過陳小姐直言,長照及身心障礙使用者需求不同,盼能「分流」。陳小姐除了要上班外,同時也在在職專班進修,下班後常要趕上課,偏偏復康巴士上下班熱門時段超難訂,有次訂到五點半,要趕六點上課,沒想到司機又繞去小巷,接一位阿嬤「共乘」,又碰上塞車,陳小姐到校時已七點,老師也下課了。有十多年資歷的復康巴士駕駛蔣先生說,不少長輩有殘障手冊,可預定復康巴士與長照專車就醫,使用族群眾多,一天跑十幾趟算剛好,碰上尖峰時段運量大,若前一位民眾行程延遲,就可能導致下一位預約民眾遲到,也可能被投訴,司機壓力不可言喻。陳小姐認為,不論復康巴士、長照專車等或愛心計程車,都希望身障者或長輩外出更便利,隨著長照人口增加,使用復康巴士接送人數也愈來愈多,盼政府正視無障礙交通問題。衛福部長照司副司長周道君建議,現在各縣市與業者發展各自預約系統,調度系統可更完善,透過不同個案需求以及時間限制,讓服務更細緻。
-
2021-10-10 新聞.長期照護
復康巴士搶破頭 提前訂車「被共乘」學生到校已下課
「每天要上網搶七天後的車,錯過就搶不到」,40歲陳小姐因行動不便需復康巴士接送下班,她直言,復康巴士叫車不易,且不時「被共乘」,導致她的行程延遲,「搶車」情況超激烈。長照2.0近日擴大交通接送給付,讓更多輕度失能者可使用服務,陳小姐指出,長照及身心障礙使用者的需求不同,盼能「分流」。陳小姐是上班族,也同步於在職專班進修,下班後常趕著到校上課,復康巴士每十五分鐘一班,上下班熱門時段超難搶,有次訂到五點半,要趕六點上課,沒想到司機又繞去小巷,接一位阿嬤共乘,又碰上塞車,陳小姐到校時已經七點,老師也下課了。陳小姐致電復康巴士,表明自己和阿嬤使用復康巴士的目的不同,不適合共乘,只換來一句「鼓勵共乘」,讓她氣憤又無奈。有十多年資歷的復康巴士駕駛蔣先生說,不少長輩有殘障手冊,可預定復康巴士與長照專車就醫,使用族群眾多,一天跑十幾趟算剛好,碰上尖峰時段運量大,若前一位民眾行程延遲,就會導致下一位預約民眾遲到,也可能被投訴,司機壓力不可言喻。陳小姐認為,不論復康巴士、長照專車等或愛心計程車,設置目的都希望身障或長輩外出更便利,隨著長照人口增加,使用復康巴士接送人數也變多,必須考慮交通運能,避免擠壓身心障礙者使用空間,盼政府正視無障礙交通問題,在2025年超高齡社會來臨前超前部署。
-
2021-10-07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阿嬤走路歪一邊、說話口齒不清 一查右側頸動脈幾阻塞
新冠肺炎疫情趨緩,72歲的阿嬤搭團到南部廟宇進香走路偏一邊,回家後出現說話口齒不清,經家人協助就醫查出右側頸動脈幾乎完全阻塞,差點引發大範圍腦中風,經置放頸動脈支架後已痊癒。阿嬤回診時,感謝澄清醫院中港院區心臟血管內科醫師張耿豪醫治,並說還好有拜有保庇,揀回老命。張耿豪建議,年滿50歲以上的民眾,若突然出現視力不清楚、手腳麻痺無力或講話突然大舌頭等症狀,千萬要提高警覺及時就醫,以免延誤了治療的黃金時機。阿嬤表示,她口罩戴好戴滿隨著進香團到南部廟宇進香,有團員提醒她好像走路會稍微偏一邊,她不以為意,沒想到進香返家幾天後,說話說一半突然口齒不清,還會頭暈頭痛,家人趕帶她就醫。張耿豪說,這名患者經血管攝影,發現右側內頸動脈嚴重狹窄超過90%,因考慮患者年邁,傳統的外科手術風險偏高,與家屬詳細討論後,接受微創頸動脈支架置放術,從患者鼠蹊部放入導管,先置入過濾網導絲預防術中血栓流進腦血管,再置放頸動脈支架,順暢血管通道。患者術後兩天出院,幾個月下來,沒有口齒不清與走路不穩的情形。張耿豪說明,經導管頸動脈支架置放術,治療時間短、不需要麻醉、傷口小恢復快,對年紀大的長輩來說較能負荷。國外研究也顯示,支架置放術與外科手術有同等的療效,對病患來說為另一種有效又安全的選擇。
-
2021-10-04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歹活或是好死,值得深思
【編者按】這星期有三位不同背景的專家學者應邀回應幾週前在「醫病平台」專欄發表的文章「如果時光倒轉,我會堅持放回父親的鼻胃管嗎?」。一位在醫院負責「預立醫療照護諮商門診」的身心科醫師、一位大學醫院老年醫學專科醫師以及一位當年推動台灣「病人自主權利法」的前立法委員,分別寫出他們對生命末期的深入看法。我們誠懇地希望這三篇文章可以讓社會大眾與醫界同仁對這議題有更深一層的認識,並歡迎有更多對這方面的繼續探討。一個新觀念要能讓社會接受,就是要經過多面向、充分的、深入的討論,才可能有深遠的影響。就如羅醫師所說,期盼大家的努力能鼓勵高齡者本身、高齡者的家屬,以及臨床工作人員,主動進行預立醫療照護計畫之討論,並簽署相關預立醫療決定,以便能獲得符合其心願的照護與治療方式,有機會提供高齡者這份珍貴與愛的禮物。「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 」拜讀了八月蔡教授的文章談到進入高齡化社會,衰、老、死是不可避免的過程,以及台灣現況是平均餘命增加之外,「不健康餘命」也增加近一個月,代表部分長壽者不一定生活品質好。因此社會大眾與醫學界更需如何對年長者達到「善終」有更多的討論,期待能有依照個人與各個家庭的共識及想法。賴教授分享了照顧高齡父親的親身經歷,做為人子的為難與掙扎,令人十分動容。二位教授的文章讓我想分享一些在臨床的經驗與想法,斗膽狗尾續貂一下。記得被會診過一位年長的女士,雖然數年前罹患癌症,在經過治療後癌症已然痊癒,並沒有轉移復發。反倒是出現失智的症狀已經有兩年以上,在失智症門診規則追蹤治療。近半年行動能力、吞嚥、語言等都明顯退化,因為反覆的尿道感染或是吸入性肺炎一直進進出出醫院。因為住院時經常有譫妄的症狀,所以會診我去協助處理躁動及睡眠障礙的問題。初次看阿嬤時,她的精神還不錯,很客氣地請我坐下,感謝我去看她。她的先生,一位忠厚寡言的老先生,在一旁微笑陪伴著。我試著幫阿嬤評估她的精神狀態以及認知功能,確認她確實在夜間因譫妄而無法有好的睡眠,記憶力及判斷力也明顯有障礙。結束會談時,我感謝阿嬤的配合,願意花一些時間讓我完成評估。她笑著稱讚我很好,特別來探望她,要我代她向我爸媽問好(原來她把我錯認是她鄰居的兒子),然後說下次我再來時要親自下廚,請我吃她做的雞肉(她錯把病房認為是她家了)。跟阿嬤道別後,我請在旁邊露出尷尬笑容的阿公到病房外,阿公連忙道歉,說她太太近年常把人認錯,希望我不要見怪。我安慰阿公,說明這些是失智症的症狀,阿公說他知道,神經內科的醫師跟他說明過。接下來我請教他是否了解阿嬤頻繁進出醫院的原因,以及他對於治療的想法。阿公又露出不好意思但是又有些憂愁的表情說,他們夫妻倆都沒讀什麼書,這些事情都是兒子跟醫師一起討論決定的,不過他也知道老伴的病情會逐漸地惡化,這幾次住院時,主治醫師都有說明,至於細節還是兒子比較清楚。後來阿嬤再接下來的幾個月住院的頻率越來越頻繁,意識狀況也越來越差,清醒的時間很短。照顧的團隊開始跟阿嬤的家人討論轉向緩和安寧照顧的可能性,只不過阿嬤的兒子說什麼都不願意,終於在一次敗血性休克而轉入加護病房之後,他同意轉入緩和安寧病房照顧。不過問題來了,他除了同意不施行心肺復甦術,其他的部分,如後線抗生素的使用,鼻胃管、導尿管、靜脈營養等,他都要安寧緩和團隊做到最足。緩和安寧團隊很為難,因為隨著阿嬤整體狀況日漸惡化,已經無法自行翻身,身體也開始出現壓瘡。倒不是嫌棄阿嬤難照顧,而是用盡人工的方法讓阿嬤的身體活著,實在跟緩和安寧照顧希望保持病人最佳生命品質的目標有出入。阿嬤的兒子在醫師想跟他約時間討論治療計畫時,常常因工作關係無法出席,只在電話中要求所有可以讓阿嬤延長生命的治療都要繼續。安寧照顧團隊終於在一次阿嬤超長期住院後約到她的兒子來討論,醫師先解釋了目前的治療恐怕除了維持住阿嬤的呼吸血壓心跳之外,也造成了阿嬤水腫,身上多處褥瘡,也感染了抗藥性的細菌,更重要的是,阿嬤恐怕再也不會清醒與家人互動。我清楚記得那一幕,阿嬤的兒子涕淚縱橫的說:「我知道你們要說什麼,可是我寧願每天還是可以看到媽媽,即使她不會跟我說話,也不要一個死掉的媽媽!」安寧緩和團隊了解這是一位十分悲傷的兒子,對於母親的生命即將逝去無法接受。因此醫師向他說明,並不是現在就要把維持母親生命的治療全部停下來,醫療團隊也能同理他即將失去至親的痛,只是如果未來一、二週的治療,沒有辦法讓他的媽媽比現在更好,或許是必須好好思考調整治療策略,轉向以減少痛苦為目標的照顧了。在團隊溫暖同理的支持安慰下,二週後兒子同意讓媽媽減少激烈的治療手段,改為溫和的支持治療,阿嬤也在一週後安詳離世。其實阿嬤的例子天天在各醫療機構、養護機構上演,家屬當然不是故意要病人白白受苦,只是出於割捨不下的親情,或是礙於其他家屬不同意見(特別是不負責照顧的親戚最容易隨便扣上的「不孝」的帽子),所帶來的壓力。使得一些長者,因為身體功能逐漸惡化,必須使用現代醫療一切手段,讓呼吸、血壓、心跳維持住,卻不一定是有品質的活著。曾經問過一些家屬如果是他們自己遇到這種狀況他們會如何選擇,他們的答案相當耐人尋味。他們通常會說:「如果是我自己遇到,我不想這樣的活著,我會告訴醫師停止那些無效的醫療;可是我的父母親,我沒辦法幫他們做這樣的決定。」在2019年正式上路的病人自主權利法就是為了解決這樣的難題,希望我們每個人都可以預先為自己在生命末期預先做好醫療決定,以自己希望的方式接受醫療照顧,而不要把這樣的難題丟給我們的家人。又或是如預立醫療決定的選項之一,可以選擇「維持一段時間的治療」,之後再行決定。這個選項可以讓家人有時間思考與情緒緩衝,以便做最適切的決定。只是現行病人自主權利法所規範的適用時機相當嚴格,例如賴教授提到他的父親,意識清楚,也沒有重大身體系統的衰竭,恐怕仍無法適用。希望未來修法時能把適用時機,考慮到現在國民平均餘命延長,蔡教授提到的衰老死的事實考慮進去。由於病人自主權利法中沒有罰則,醫界中有個很無奈的笑話「死人不會告醫師,活人會」。因此在醫療現場的實務上,醫療團隊即使知道病人已經簽屬預立醫療決定,萬一病人意識不清病情也到了疾病末期,還是會與家屬再次討論與決定醫療方針,以避免後續的醫療糾紛。個人認為比較理想的做法是修改醫療法與醫師法,把病人自主權利法與安寧緩和條例修進去,避免疊床架屋互相矛盾,醫學教育也要把相關領域列為必修,如此全民都能受益。希望未來的修法能更臻完善,能落實病人自主的核心精神。
-
2021-10-03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新北幼兒園群聚落幕 醫曝隔離病房的溫情與艱辛
9月初,亞東醫院急診醫師因患者一句話,意外揪出新北幼兒園群聚。父母們無畏疫情,爭相要進隔離病房照顧孩子,連阿嬤都自告奮勇要照顧染疫孫,用愛瓦解令醫界苦惱的倫理難題。9月初新北市幼兒園發生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群聚疫情,累計33人染疫,其中有11名患者是幼童,也寫下台灣疫情期間最大規模幼童隔離紀錄。正當外界目光聚焦於機師染疫群聚疫情,亞東醫院一名急診科醫師在眾多患者中嗅出危機,機警揪出整起事件指標個案,也就是幼兒園老師的丈夫(案16128),經過採檢、疫調,意外揭開整起群聚事件。亞東醫院急診醫學部主任蔡光超近日接受中央社記者訪問時表示,這名幼兒園老師的丈夫9月初就醫時,雖然自述身體不舒服,但並沒有發燒,同樣的患者每天在急診室至少數以百計,很多人只是在太陽底下工作一陣子,也會出現類似症狀,很可能看完診、拿個藥就回家休息了。不過,蔡光超說,那時收治個案的是一名不到30歲的王姓女醫師,她聽到個案提到「前幾天有點發燒」,縱使症狀輕微、不完全符合採檢條件,仍出於急診醫師的直覺,總認為「哪裡怪怪的」,機警替個案採檢,並交代個案戴好口罩、回到家中等待採檢結果。幾小時後檢驗結果出爐竟是陽性,亞東醫院緊急聯絡個案並進一步採檢他在幼兒園擔任老師的太太,夫妻2人雙雙確診,整個幼兒園頓時陷入染疫危機,30多名幼童相繼湧入急診室,焦急全寫在陪同的父母臉上。「幼童鼻孔很小,一個不小心就可能受傷,採檢難上加難。」蔡光超回憶,事發當天正好是假日,以急診的人力根本難以因應30多名幼童的採檢工作,只好緊急動員全院兒科醫師和兒科護理師回醫院,發揮和孩子溝通的本領,和家長合力完成採檢的艱難任務,更一口氣找出8名確診幼童。蔡光超當時心想:「慘了,這一定是Delta變異株」,因孩童染疫率高於大人是Delta變異株主要特徵,萬一真是Delta,以這病毒的傳播力絕對不只8人確診,因此亞東醫院緊急清出近150張病床,並提高防疫規格,要求病房附近禁止住其他病人,避免不知情的人經過被感染,窮盡一切方法圍堵疫情。染疫幼童不可能獨自住院隔離,但沒有染疫的父母陪同又可能遭感染,成為醫界在COVID-19疫情期間面臨最大的倫理難題。「真的是天下父母心。」蔡光超感嘆,即便知道可能被孩子感染,非但沒有一個父母感到害怕,甚至爭先恐後要進病房安撫孩子,還有阿嬤急忙稱自己打過疫苗,自告奮勇要進隔離病房照顧孩子,但考量阿嬤年事已高,染疫後重症風險也高,最後還是讓父母陪同照顧。為了保護父母,亞東醫院無償提供醫護人員使用的防護裝備,舉凡口罩、防護衣、帽子等,並每隔2到3天替他們採檢,最後陪病者竟無一人染疫,令蔡光超大呼「神奇」;在隔離病房的孩子們更是活力滿滿,不僅都沒有症狀,對於氧氣管、各種開關都相當感興趣,最後也都順利痊癒,解除隔離。蔡光超說,這次群聚疫情雖然一路從幼兒園延燒到社區大樓,還好最後成功控制住疫情,也因該名急診醫師機警採檢可疑個案,才讓這次疫情沒有演變成社區大流行事件。蔡光超也感嘆,面對疫情的一年多來,各行各業都很辛苦,他所住的街就不知倒了幾家店,但防疫是全民運動,看到社會願意齊心防疫真的很感動,畢竟防護做得越好,醫護的負擔就愈輕,「很慶幸能在台灣當醫護人員」。
-
2021-09-29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比癌症致命!送急診才知「心臟衰竭」 心臟病5年內死亡率近50%
心臟病患者罹患新冠肺炎風險高,根據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DC)最新數據,約10.5%患者會因原先潛在的心血管疾病導致染疫後死亡,為合併症中占比最高。心臟病高居國人十大死因第二位,致死率最高的就是「心臟衰竭」,但大部分國人認知不足,誤以為「累喘腫」是正常老化,醫師呼籲,民眾應注重個人心臟健康,定期回診及健康飲食、適當運動、遠離菸酒等,疾病可獲得控制。【疾病百科:什麼是心臟病?好發族群、預防方式這邊看】心臟病是國人十大死因第二位!比許多癌症更易致命依據衛福部109年死因統計,心臟病是國人十大死因第二位,較108年相比,死亡人數增加3%,平均每26分鐘就有1人死於心臟病,如再加上腦中風、高血壓、糖尿病及腎臟病等血管性疾病,每年造成5.4萬人死亡。其中致死率最高是「心臟衰竭」,但心臟衰竭患者因低估其危險性,未必會規律就醫或用藥,且心臟疾病患者因心臟已有功能缺失或免疫功能下降等,若染疫更容易導致產生併發症,甚至重症致死。國健署運用94至104年三高資料,串接105至106年健保就醫數據,分析6558位個案發現,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個案,後續發生心臟病風險分別是一般人的1.78倍、1.47倍及1.43倍。也有民眾因三高長期固定在醫院就診,恰逢疫情嚴峻,出現胸痛、冒冷汗等不適症狀卻不敢就醫,撐到最後一刻才送急診,診斷是心肌梗塞,因病情嚴重預後狀況很差,讓人遺憾又難過。國健署長吳昭軍提醒,有三高或心血管疾病的民眾若發現胸悶、胸痛、心悸、呼吸困難、噁心、冒冷汗、頭暈或暈厥等心臟病徵時,不要擔憂疫情而害怕就醫,應把握黃金治療時間,才能增加復原機會。中華民國心臟基金會執行長侯嘉殷表示,心臟衰竭患者初期,常有容易喘、疲累、水腫,甚至端坐呼吸等情形,多數患者,特別年長者誤以為老化,高達九成錯失黃金治療時間,直到緊急送醫住院後,才當場被診斷出「心臟衰竭」,5年內死亡率逼近50%,比許多癌症更易致命。侯嘉殷分享,一位男性患者未接受治療前,因嚴重累、喘、腫症狀不得不住院,原先都已寫好遺囑,後來配合用藥治療,活動力變好,恢復正常生活,還能出門遊玩三天兩夜。心臟相關疾病史民眾 染疫變為重症的比率大幅提升中華民國心臟基金會副執行長趙庭興表示,罹患新冠肺炎臨床表現,多以發燒、四肢無力,呼吸道症狀以乾咳為主,部分會出現呼吸困難等症狀,病毒會直接侵入心臟或使心肌發炎,破壞氧氣供需平衡來間接傷害心臟,大約25%的重症患者透過抽血檢測,發現心臟損傷的現象,其中約6.8%患者會出現心臟衰竭徵兆。若有心臟衰竭、高血壓等心臟相關疾病史的民眾,染疫後演變為重症的比率大幅提升。趙庭興指出,依照國內心臟學會發表之指引,大多數的心臟疾病患者都可以施打新冠疫苗,不會有安全疑慮,只有極少數曾服用抗凝血劑造成血栓的患者,建議或許可暫緩施打,建議先與心臟專科醫師諮詢後,再依個人疾病狀況決定是否施打。國健署、中華民國心臟基金會與台灣諾華共同響應2021年世界心臟日「Use Heart to Connect」,將與知名插畫家「小學課本的逆襲」合作,於9月29日世界心臟日當天,在心臟基金會官方粉絲專頁展開五周的圖文衛教宣傳活動,並與國民阿嬤陳淑芳合作,打造心血管疾病防治長輩貼圖,提供民眾製作屬於自己的貼心叮嚀,透過轉傳關心親友健康與接收心血管疾病防治健康資訊。國健署提供護心3秘訣:1. 力行護心行動:時常關心自己與親友,彼此都要保持健康飲食,適量多次飲水、規律運動、遠離菸酒、定期健檢,做好自主健康管理。2. 善用安心科技:可透過國健署「慢性疾病風險評估平台,了解五種慢性疾病風險,包括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壓、腦中風、心血管不良事件,建議算完風險後落實健康指引,降低罹病風險。若有三高及心血管疾病,應維持正常作息,規律服藥,切勿自行依症狀調整藥量或停藥,並定期回診追蹤,可透過健保署因應疫情指定院所開設的「視訊診療門診」,或就近於社區診所就醫,與醫療人員合作做好個人疾病控制。3. 持續用心防疫:落實勤洗手、戴口罩、維持社交距離,並配合政府防疫措施及確保個人健康。●心臟基金會官方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Taiwan.Heart.Foundation●國衛署心血管疾病防治長輩貼圖https://www.hpa2021whdevent.com.tw●國健署「慢性疾病風險評估平台https://cdrc.hpa.gov.tw/index.jsp
-
2021-09-25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90歲阿嬤骨髓炎4年多 熱心護理師協助就醫終痊癒
南投縣90歲陳姓阿嬤在921大地震時全身多處骨折,送醫搶救救回一命,5年前阿嬤在田裡工作,不小心劃傷左小腿放置鋼板的皮膚,因為出門不方便,4年來傷口經常化膿,去年由伊甸基金會轉介到南基醫院,護理師熱心協助接送,經過1年多治療老人家傷口終於痊癒,可以安心生活。南投基督教醫院護理師楊諭晴說,去年到陳姓阿嬤家中探訪,發現她左小腿4乘5公分的傷口深可見骨且發炎化膿,於是二話不說載著阿嬤一路顛簸回到南基,找骨科醫師沈泰杉幫忙,經過將近一年的時間,在大家齊心努力下終於將阿嬤的傷口治好,才能看到現在的阿嬤一如往常開心的繼續農做。阿嬤說,921地震時她受傷被送到醫院開刀,左小腿安裝鋼板,沒想到5年前工作不小心割傷,她自己塗藥卻發炎化膿,開刀把鋼板移除,但傷口一直未痊癒,前後手術好幾遍時好時壞,幸好楊諭晴不辭辛苦,載她到南基治療。沈泰杉說,阿嬤傷口感染已引發骨髓炎,預期是漫長的治療,於是找來阿嬤家屬解釋治療計畫,在楊諭晴護理師不辭辛勞的協助下,花了將近一年的時間治療完成,成功治好骨髓炎及傷口。他說,南投偏鄉人口老化嚴重,長輩就醫更加困難,還好有社福機構及熱心的護理師,得以讓阿嬤繼續開心生活,他提醒民眾傷口不要亂塗抹草藥及偏方,不可服用來路不明藥物,也請民眾多關懷家中長輩。
-
2021-09-24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瑞芳一女學生打完BNT頭暈全身無力 偵防車前導急送醫
新北市瑞芳區時雨中學一名女學生,今天上午在學校施打BNT疫苗後,頭暈、全身癱軟,學校把學生載送到山下診所,家屬也趕至,但發現情況沒有改善,家屬向附近瑞芳分局求援,偵查隊緊急開偵防車前導送到基隆長庚醫院,所幸觀察後無大礙,已返家休息。女學生的阿嬤表示,孫女注射BNT疫苗後覺得不舒服,頭很晕,全身不舒服。學校幫忙載到山下的診所,但診所醫生認為到大醫院比較妥當,就請女兒自己開車來載送,但擔心路上會太久,後來到附近分局求助,分局的偵防車剛好要出門,馬上幫忙開車前導搶時間,很快就到醫院。女學生說,打完針後感到很喘,後來就全身沒力,覺得不太舒服。基隆長庚醫院指出,觀察後發現女學生打完疫苗後,有過度換氣情形,醫護指導調節呼吸及給藥後,觀察半小時後有好轉,約在中午12點半左右返家休息。瑞芳警分局指出,家屬緊張地到分局求助,因為分局鑑識小組人員剛好要開車出去,警方立即開偵防車前導送醫,以搶時間。
-
2021-09-19 養生.營養食譜
朱慧芳/來去阿化窩吃客家菜
羅馬公路的美景是公認的,一端是桃園復興區的羅浮,另一端是新竹縣關西鎮的馬武督,「羅馬」二字隱含著浪漫,但卻與義大利全無干係。沿著山間開闢出的道路,隨處拐個彎就可步入真正浪漫的別致山景,譬如今日走訪的阿化窩。阿化來自泰雅族語,窩則是客家人稱三高一低的單開口地形,也有匯集一處的意思。阿化窩雖遠離塵囂,不沾城擾,但其實在台灣似乎已沒有真正遙遠的地方。我們跟著阿化窩的管家許君能,下關西交流道後轉入羅馬公路,在山路上幾個轉彎就來到了錦山國小,左轉入山沒多久便進入了藏在山壁和樹群之間的別番天地。其實,若不是有扇木門在那兒,還真不知道目的地已到達。躲在山窩內的三層老屋,轉身成舒適宜居的離世園邸。近百年前,阿化窩曾是君能外祖父家的老宅院,他的媽媽和眾阿姨都在這個地方出生,當時他們家經營紅茶廠,後來外祖父搬到鎮上去,老房子也轉手外姓。50年前的屋主,將土竹老屋改建成紅磚三合院,但畢竟上了年紀又缺保養,屋況幾近殘敗、形同廢墟。好在透過君能的撮合,由景觀設計師汪怡嘉接手改造,不惜重資保留了紅磚老屋木結構的靈魂,同時加入現代景觀的巧思,讓躲在山窩內的三層老屋轉身成舒適宜居的離世園邸。剛剛才出版新書「穿著prada的農婦」的汪怡嘉,除了是國際景觀設計師之外,還身兼教職忙得不可開交,好在有好友君能幫她打點阿化窩的裡裡外外,所以大家都稱君能為管家。管家除了管理硬體設施之外,還有個特殊本領,就是安排來客吃到隔壁鄰家的家常客家菜。原來,阿化窩雖然僻居山區一角,附近還是有些熟識的好鄰居,樂意提供打掃、除草、整理花木的服務,有的則在需要的時候,端出滿桌的無菜單家常料理。家常客家菜,像阿嬤在廚房煮出的味道。無菜單家常料理的意思,就是給個預算,廚娘自己斟酌菜色,通常會出現的是客家小炒、家常豆腐、封肉或是梅干扣肉、桔醬白斬雞,以及用在地的陳年仙草乾熬燉雞湯,和季節庭園蔬菜。有幾道需要準備的料理,倒是需要早幾天前預訂,例如客家人逢年過節必吃的蘿蔔絲餡料菜包、粄條、客家粽、粢粑仔。阿化窩旁邊有條野溪,以破布子蒸煮的沒骨溪魚,是可遇不可求的驚喜,能不能吃到也得靠緣分。家常菜的味道,畢竟跟餐廳的過度修飾味不同,有一部分是因為使用的調味料不一樣,另一部分是因餐廳用的,可能是重複炸過的熟油,吃起來口感厚重,雖多了幾層滋味,但也抹蓋了食材的原始味道。到阿化窩吃的客家菜,就是單純的客家阿嬤在自己廚房煮出的味道,搭配著室內戶外的天然氣氛,一頓飯就在聊天、品嚐食物與欣賞室內戶外融合一氣的自在舒暢間度過。沿著地勢改建的阿化窩被綠意圍繞,上中下三層錯落互疊,每扇窗門連接戶外渾然天成毫不造作的院景,不會有捧著巧瓷般的謹慎隔閡。餐前,先到戶外平台伸展懶腰,做樹下做幾個簡單的瑜伽動作,再隨意剪些枝葉花朵,插在花瓶裡點綴空間,讓整桌菜色變得不太客家,就像阿化窩紅磚屋的很不傳統,卻融合得自然輕鬆,讓人想再來叨擾一餐。
-
2021-09-19 養生.聰明飲食
避免將農藥吃下肚 專家公認一招最能徹底洗淨蔬果
當連日雨彈侵襲台灣南部蔬果重鎮,菜價飆漲百姓最有感。農民連忙搶收蔬果的同時,民眾買回家恐面臨農藥超標風險,這時正確清洗顯得十分重要。然而,市面上的蔬果洗潔劑、阿嬤傳承的「加鹽」祕訣,與小蘇打混醋的酸鹼中和,真能消除農藥殘留嗎?專家一致認為,「清水」還是避免將農藥吃下肚的利器。泡水蔬菜回家一定要先處理,洗淨後、切除損傷處。長庚毒物實驗室(兼任)護理師譚敦慈說,泡過水的農產品更容易腐敗,買回家必須先洗淨,把有損傷的地方切掉,放置在可濾水的保鮮盒,或是在容器內墊上廚房紙巾,再放進冰箱,延長保存期限。不論是泡水菜或是搶收菜,清洗方法並無不同。譚敦慈、林口長庚醫院腎臟科醫師顏宗海一致認為,清洗蔬果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將蔬菜放置在裝滿水的清洗盆內,以流動水溢流12至15分鐘即可。譚敦慈進一步說明,首先可以把青菜除根、去頭後,先在水盆中清洗一至兩次,第三次蓄滿水後,將水龍頭水量開到約一根筷子的粗度,溢流12至15分鐘即可。花椰菜最難洗,用盤子下壓入水,再用流動清水洗。針對不同類型的蔬果,清洗方法大同小異,不過有些品項比較特別,清洗也有一些小撇步。十字花科例如花椰菜,是許多人公認很難處理的青菜,除農藥殘留問題外,梗的中間還會藏有菜蟲,似乎無法徹底清洗乾淨。且花椰菜泡水會浮在水面,譚敦慈說,這時可以拿個盤子將花椰菜下壓泡水,再以流動的水做清潔。包葉菜類如高麗菜、大白菜,可切下預計要吃的份量,去掉心,將菜葉撥鬆再清洗。有些蔬果則是表面凹凸不平,例如青椒、甜椒類的凹面處不容易洗乾淨,顏宗海建議,可以購買蔬果毛刷,刷一下比較安心。剝皮才吃的水果,也要洗過再去皮切開。由於農藥大部分為水溶性,若是採接觸型噴灑,例如將農藥直接噴灑在水果樹上的水果,顏宗海說,可以藉由清洗和剝皮去除農藥殘留。有鑑於此,最好將蔬果完整清洗乾淨後再削皮、剖開,以避免表面的農藥殘留沾染至內部可食用的地方。根莖類則是烹調上要特別注意,譚敦慈說,馬鈴薯有發芽情形,會釋放毒素,一定不能吃下肚,至於地瓜發芽還可以食用,只是口感不好。蔬果清潔劑有介面活性劑,沒洗淨仍有疑慮。民眾害怕農藥殘留,業者順勢推出琳瑯滿目蔬果清潔劑,顏宗海說明,蔬果清潔劑含有介面活性劑,雖沒什麼毒性,但若沒沖洗乾淨,對人體仍有疑慮。有些人則會誤信謠言,認為洗米水中含有纖維素,用來洗菜對人體有幫助,顏宗海說,洗米水畢竟還是汙水,比較適合澆灌植栽、沖馬桶。使用酸鹼中和、泡鹽巴洗蔬果的民眾,也建議停止這樣的習慣,顏宗海說,所有五花八門的清潔辦法,皆比不上「流動的水」。譚敦慈則說,若是為了防止水果氧化,賣相不好看,可以去皮、泡鹽水,但沒削皮之前,還是用水洗就好。「連續採收的蔬果最容易有農藥殘留問題。」顏宗海說,避免農藥問題要由三方把關,首先是農民需要友善耕作, 按照正確的耕作方式,並搭配合規、合量的農藥;政府需要設立標準審查,揪出超標不符規定者;而民眾想要吃得健康,還是選擇當季、當地的天然食材最好,還顧得到荷包。蔬菜清洗技巧推薦:流動清水洗滌法把青菜除根、去頭後,在水盆中清洗一至兩次,第三次蓄滿水後,將水龍頭水量開到約一根筷子的粗度,溢流12至15分鐘即可。花椰菜花椰菜泡水會浮在水面,可以拿個盤子將花椰菜下壓泡水,再以流動水做清潔。包葉菜類如高麗菜、大白菜,切下要吃的分量,去掉心,將菜葉撥鬆再以流動清水清洗。有凹面的蔬果青椒、甜椒類的凹面處,可以使用蔬果毛刷,比較容易清洗乾淨。剝(削)皮才吃的水果農藥可能殘留在果皮上,最好清洗乾淨後再剝(削)皮、剖開,避免表面農藥沾染至內部可食用的地方。
-
2021-09-16 失智.失智100問
走失問題/多重策略預防走失,讓回家的路不再遙遠!
社會新聞時常有高齡長輩走失報導,上個月又傳出台中市八旬阿嬤有失智情形,深夜偷溜出門,被熱心民眾發現報警求助,這已是失智阿嬤第三次迷路,若無熱心員警及民眾則後果堪慮。為確保失智症家人安全,如何預防走失是照護者必經的課題,事前做好預防準備,遇到突發狀況時能較從容應對,預防走失須採取多重策略,「看、戴、按、案、陪」之基本準備工作,及配戴個人定位手錶,如myAngel御守錶智慧定位手錶,亦是相當重要且有效的方式。一、「看」- 觀察每日日常時時留意長輩的個人特徵(如身型髮型),與每日穿著(如類型、顏色),也可在衣服與隨身物品縫/寫聯絡資訊,若走失時可提供警方或民眾其辨識依據;於myAngel御守錶亦可記錄配戴者特徵,發送協尋需求時可供志工辨識。二、「戴」- 為他戴上「定位手錶」當失智長輩自行外出時,配戴「個人定位手錶」可主動式的追蹤、透過手機隨時查看所在的位置,尋人不再毫無頭緒。整理目前台灣推出的定位手錶:家人可為失智者申請「愛的手鍊」,但「愛的手鍊」屬於非主動協尋,因此,只能被動等熱心民眾幫助失智者,往往家屬要等上1~2天才會收到警察局的通知。所以我們特別推薦台灣大哥大推出的myAngel御守錶,這個手錶屬於主動式協尋,走失時除了定位功能尋找,也可發送協尋訊息,精準推播於所在區域的民眾,透過熱心群眾共同協尋,讓失智者家屬能有機會更早找到家人,而且目前已在新北市平溪運行。myAngel御守錶還有其他為失智者的貼心設計:(1) 手錶待機時間很長,一星期僅需充電一次,若失蹤時間過長不怕突然沒電(2) 可獨立連線網路不須額外插SIM卡(3) 可設定電子圍籬,只要配戴myAngel御守錶的失智家人離家太遠,家人就會收到通知告警(4) myAngel App不限1個家人使用,可透過清友模式,讓五名親友同時使用myAngel App隨時查看位置,共同守護更多安心。三、「按」- 到警察局「指紋捺印」攜帶失智症長輩前往警察局辦理指紋建檔,一旦走失警務人員可透過指紋確認身分並聯繫家人。四、「案」- 立即報案當發現失智症長輩走失時,可立即報警,不需等候24小時,攜帶長輩的特徵紀錄、照片等提供予警方,同時可於myAngel御守錶發送協尋訊息,精準投放於所在區域的志工或民眾協尋,並開啟尋人鎖定等功能,加快協尋速度。五、「陪」- 照顧資源尋求外界協助,學習與熟練照顧技巧:如上網查詢、撥打『1966長照專線』、或『家庭照顧者關懷專線0800-50-7272』,各縣市有照顧者服務據點,尋求專業評估連結資源,提供指導照顧技巧。失智症者是走失的高危險群,一旦獨自遊蕩街頭很可能會發生意外,家屬平時應做好防走失措施,並強烈建議配戴myAngel御守錶這類型的個人定位手錶追蹤器,家人時刻追蹤,更能有效降低走失風險,讓回家的路不再遙遠。
-
2021-09-14 該看哪科.一般外科
阿嬤料理魚鰭刺傷 數小時手腫成壞死性筋膜炎
1名88歲阿嬤在處理魚類時,左手不小心被魚鰭刺傷,即開始局部紅腫熱痛,且在幾個小時後就演變成壞死性筋膜炎,經送彰化基督教醫院後確診為「創傷弧菌」感染,幸好即時清創、完整抗生素治療後順利出院。彰基急診暨重症醫學部主治醫師林記賢說,阿嬤的傷口不到1公分,當時以即時床邊超音波為阿嬤檢查,發現左手影像上有典型的鵝卵石形狀積液表現,隨即聯繫整形外科醫師做清創手術,最後確診為「創傷弧菌」感染,如果未即時處理,組織可能在幾小時內嚴重壞死,甚至有致死的可能。彰化基督教醫學中心急診暨重症醫學部主任林晏任醫師提醒民眾,秋節家人團聚烤肉時,也常會處理到海鮮要特別小心,大部分海鮮都可能會有「創傷弧菌」,若處理海鮮不慎被刺傷,可能會引發「創傷弧菌」感染,若出現發燒、畏寒、患部紅腫熱痛等症狀時,須儘快就醫。台灣位於亞熱帶,溫暖及中低鹽度海域有利於「創傷弧菌」的生長,生蠔等食物也可能受到該創傷弧菌污染,人們在處理受汙染的海產如魚貝類,或被魚具刺傷等都可能造成創傷弧菌感染。年老、慢性肝病、肝硬化及免疫力低下的患者,創傷弧菌更容易感染並進入血液中,造成發燒寒顫、手足部水泡及壞死現象,傷口潰爛蔓延,甚至造成敗血性休克,死亡率可達50%。韓國衛生部2020年也曾公告截至8月累計37例,至少5例死亡,2020年11月美國衛生部也公布以海灘文化聞名的佛羅里達州累計33例,其中6例死亡,尤其免疫系統較弱之高風險族群應特別注意預防。彰基急診暨重症醫學部副主任謝貝尤提醒民眾預防創傷弧菌感染,儘量不要吃生牡蠣或其他生貝類,要徹底煮熟貝類,不要吃在烹飪過程中沒有打開的貝類,牡蠣去殼煮需至少3分鐘,避免將裸露的傷口或不完整的皮膚暴露於海水中,處理未加工的貝類時,要穿手套防護服等,到海邊遊玩應避免赤腳踩踏在有貝殼或岩石中。
-
2021-09-06 失智.失智資源
復生教會失智社區服務據點 阿公阿嬤視訊上課不怕疫情來阻擋
新冠疫情未歇的110年8月,臺北市南港區復生教會附近的巷弄,人們因走避酷夏艷陽而安靜無比;然而教會裡牧師張其嵩的筆記型電腦正開著視訊視窗,裡面與會者吱吱喳喳地你一嘴我一句,仔細一看都是平均年齡80多歲的長者,彼此熱烈討論著。「XX阿嬤,妳今天第一名咧,真厲害!」「XX阿姨,妳前幾天打針,有沒有不舒服,記得多喝水!」張其嵩一一點名。「有啦!有啦!」「欸,奇怪!剛才我的麥克風怎麼不見了?」視訊鏡頭的那一端窗格,長者們此起彼落地回答張其嵩的早安關懷。長輩用Google Meet隔空上課,阿公阿嬤沒人缺席。這裡是教會,也是食物銀行,更是失智長者們開心過生活的失智社區服務據點。這正是臺北市政府衛生局設置失智社區服務據點的典型案例:即以具創意又能連結地方特色的作法,運用市政規畫資源,佈建綿密的失智照護服務網絡,讓南港區在地民眾更方便使用這些服務,延緩失智者失能退化。受到新冠疫情影響,復生教會據點一周三次、每次上午9點到下午4點的課程,不得不於5月中旬暫停。「坦白講,家屬都很擔心。」張其嵩說,但轉念思考,來上課長輩的家庭支持系統不錯,他想到各公司行號因疫情居家辦公使用視訊會議,「何不也來給長輩試試?」因此復生教會據點失智社區服務據點今年6月起,請據點的12位長輩,一周三次利用Google Meet視訊會議隔空「上課」,並創下沒有一位長者中斷服務的紀錄。96歲阿嬤自己操作視訊按鍵,各個變身科技人。用視訊會議上課,最年長的是96歲的李玉桂阿嬤,她的家人替她架好手機後,李玉桂自己操作視訊的按鍵並沒問題。一起在線上視訊的還有95歲的陳淑英和83歲的劉來富兩位阿嬤,這些年齡介於72歲到96歲的長者們使用數位科技的熱勁,並不輸年輕人。「剛開始不少人覺得不可行,但我們還是做到了。」復生教會據點成立三年來,首次運用視訊上課,課程就很豐富,包括失智認知功能促進、毛巾操和體適能等,阿公、阿嬤都能準時出現在視訊鏡頭前,沒有遲到。張其嵩表示,上課前,長輩家中的子孫會幫忙架筆電或智慧型手機,稍微教一下,長輩很快就能上手,家屬也不再擔心長輩因為不能去據點上課而整天在家睡覺。學員之一胡媽媽眼睛有黃斑部病變,曾因視力不佳而不敢到處走,日益變得行動不便,常待在家裡。胡媽媽的兒子幫她上網尋找到復生教會據點,胡媽媽每天都很期待來這裡上課,這次她也參與了視訊課程。張其嵩分享教會視訊上課兩個多月的經驗。他說,長輩視訊上課人數以8人到10人為宜,因為講師可能要常提醒長輩開麥克風等指令,如果人員過多,要花很多時間指導,可能上課時間很快就過去了。另外,每堂課的前半小時是測試時間,以確定長輩的設備已開妥當。失智長者參與食物銀行,達到自立生活目標。復生教會多年來也設有食物銀行,提供志工職務讓長輩參與,失智者得以逐步做到自立生活。張其嵩說,聖經馬太福音有「五餅二魚」故事,講述耶穌講道到下午,門徒安德烈的孩子手上有五餅二魚,耶穌神蹟展現而餵飽了5千人。復生教會秉持聖經精神開設食物銀行,也成了失智據點長者的身心寄託。像是一位70多歲的美枝姐,她就負責裁剪材料並包裝各界捐贈物資,連照顧她的外籍看護都一起來幫忙,做得不亦樂乎。教會一樓外牆有原住民彩繪畫作,常吸引路人駐足欣賞。在教會外牆的一處角落,更有5年前臺北市政府環保局贈送的冰箱,提供來自安得烈食物銀行、生技公司和家樂福等機構捐贈的物資,給社區弱勢者取用。而教會更主動出擊,將物資送給附近舊莊國小、胡適國小和誠正國中輔導室,由其轉送給弱勢學生,長者和學生青銀協力以行動實踐助人為快樂之本,也為南臺北市南港區打造一個溫暖、有溫度的失智者自立生活樂園。臺北市政府衛生局廣告
-
2021-09-06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不良反應衝擊 移工拒絕打疫苗
越籍移工阿文來台6年多,在織帶工廠操作機台,有空就滑手機看有關台灣的越南文新聞,1922預約平台開放意願登記,仲介公司詢問意願,他認為「很多人打疫苗出問題」,毫不考慮就回絕;印尼籍看護阿友照顧8旬阿嬤,就是不肯打疫苗,還比手畫腳指很多人打完後「那個」,雇主追問「誰告訴妳?」她用生硬國語說「印尼新聞有講」。國人施打AZ疫苗後陸續傳出疑似不良反應或猝死個案,讓不少外籍移工對接種的態度從觀望轉為抗拒,更別提施打高端;雇主夾在防疫與勞動權益間傷透腦筋,即使雇主親自示範接種,移工仍不為所動,讓主雇雙方備感壓力,關係變得緊張。台北雇主小惠說,她拜託照顧婆婆的移工上網登記打疫苗已被拒絕多次,「移工堅持要嬌生疫苗才打,但台灣哪來嬌生?」最後雙方溝通,請移工休假時別出門,加發一千元「不出門獎金」,避免外出增加染疫風險。彰化縣溪湖鎮一家機械公司雇用近20名移工,逾半不肯打疫苗,雇主夫婦以身作則「打給他們看」,翌日向移工出示打過疫苗的手臂和接種卡,移工仍不為所動。有雇主說,若看護不幸染疫,實在沒有人可以照顧。桃園市家庭看護工職業工會秘書長黃姿華表示,移工不想打疫苗的原因包括懷疑疫苗安全性或偏好特定廠牌;但家庭看護工未被列入各類對象,只能與本國成人一起登記意願,有些人「想打也打不到」,和多數台灣人一樣。據統計,全國約有70萬名外籍移工,其中近46萬人為產業移工,看護工23萬餘人,這還不包括5萬多名失聯移工及逾期或無居留證者;基層衛生官員指出,移工注射疫苗非地方管理權限,排在第幾類?有多少人沒注射?完全不清楚,只能鼓勵雇主勸移工施打,以免防疫出現破口。台灣國際勞工協會專員許淳淮說,1922不是多語平台,勞動部開發1995LINE Group製作多語的操作步驟懶人包供移工登錄,但有多少移工使用?政府對移工的防疫宣導側重在多洗手、戴口罩,應建置多語解答防疫問題、注射疫苗資訊和預約系統,方便外國人操作。自負染疫風險 移工傳被迫簽切結書記者簡慧珍/彰化報導「休假是我的權利,外出(或不打疫苗)染疫是自己責任,如造成雇主營運損失,一概跟仲介公司無關。」許多移工抱怨被仲介要求簽切結書,要求自負染疫風險,台灣國際勞工協會認為台灣勞動人權還有進步空間。台灣國際勞工協會表示,移工圈流轉著被要求簽切結書不公平對待,抱怨的大多是工廠移工,移工可能在擔心工作不保壓力下妥協,無可奈何地接受疫苗注射。勞動部指出,疫苗接種非屬強制性,雇主若有此舉已涉違反刑法強制罪規定,可移送偵辦。彰化縣衛生局長葉彥伯說,注射疫苗屬侵入、預防性治療,政府不能強迫國民注射,也無法強制移工接種,須採勸說和誘導。「都是道德勸說,哪敢要求寫切結書?」彰化縣某紙器加工廠林姓負責人說,移工也怕染疫,放假不敢出去。陳姓仲介表示,願意和不願注射疫苗的移工約各占一半,仲介沒強迫接種及要求簽切結書,「要是真打出問題,誰敢承擔道義責任?」▌延伸推薦:憂失聯移工未打疫苗成防疫破口 地方政府發特赦令卻成效冷清
-
2021-09-06 養生.營養食譜
絲瓜鮮嫩可食 老熟亦有大用
絲瓜如炎夏中穿著淡青衣裳的女子,從金色小花中走來,不帶煙火氣,輕巧躍入人間。絲瓜的親民性,也讓它成為不少文人畫的主角,齊白石常以它入畫,表達對田園生活的嚮往。絲瓜,是讓人最接近田園生活的蔬果,小時候,阿嬤在菜園一隅用乾竹架起小棚子,春風細雨中,絲瓜藤交錯蔓延,接著冒出黃花,如我國中參加學校樂隊吹奏的黃銅小喇叭,在號音中,絲瓜爭相掛枝,結實纍纍,瓜瓞綿綿。絲瓜原始生產地在印度等亞洲熱帶地區,經由中南半島進入中國大陸南方栽培,明朝李時珍《本草綱目》說「絲瓜唐宋以前無聞;今南北皆有之,以為常蔬。」不過宋代詩人杜北山就有「詠絲瓜」一詩:「寂寥籬戶入泉聲,不見山容亦自清。數日雨晴秋草上,絲瓜沿上瓦牆生。」可見宋人已知絲瓜之用與美,李時珍的時代感可能要再加強。王禮陽曾考證,絲瓜最先傳入並盛行於大陸南方,因古時稱南方為蠻,所以稱為「蠻瓜」,約在清朝改稱「絲瓜」,主要是如福建省泉州府誌記載,「絲瓜老則其中有絲,故名」。台灣在明末有大量移民進來,在移民不願承受身居蠻荒之地的心態下,以其果實可為蔬菜,改稱「菜瓜」。絲瓜性寒,可消暑解熱,是夏日最佳食材,清炒、煮湯皆宜,但煮食記得加點薑絲,除了增添風味,更可寒熱中和。清朝李漁在「閒情偶寄」曾叮嚀煮絲瓜「忌太生」,原本不甚解其意,後來從現代營養學才知,絲瓜所含的植物黏液和木膠質易刺激腸胃,要熟透食用以免腸胃不適。最常見的家常菜應屬絲瓜炒蛤蜊,山與海的融合,是仁者與智者的對話,平和清淡見真味,如果灑入一點白胡椒粉,打個噴嚏,笑而忘言。以生鮮小卷取代蛤蜊,海味更顯深厚,小卷Q彈口感、絲瓜軟而不爛,譜出和諧的山海奏鳴曲,誰也取代不了誰。我最愛的是絲瓜麵線,或許說,更懷念久未嘗到的絲瓜豆簽,起鍋前再加點蛋酥同燴,台味一絕。瓜綠、蛋黃,如胡竹峰形容,「儼然夕陽山外山,夕陽是雞蛋,山外山是絲瓜片」,不過對岸作家沒體會到的是,穿梭其間的麵線(豆簽),是隱沒的天際線,主導浮沉。絲瓜鮮嫩可食用,老熟亦有大用,高纖維的「絲」瓜,曬乾即成「絲瓜絡」,用來洗滌餐具、甚至擦澡,都很適合,即使有現代化纖製品取而代之,仍通稱「菜瓜布」。南宋陸游在「老學庵筆記」中說,「絲瓜滌硯磨洗,余漬皆盡,而不損硯。」更顯風雅。「化作春泥又護花」,絲瓜另一大用是「絲瓜水」,從老熟植株的頭部收取瓜藤中的汁液,是台灣民間的美容聖品,除了清潔皮膚,更能常保臉皮「水噹噹」,彰化有業者更把它發展成草根保養品牌,年銷300萬瓶,還準備進軍大陸和世界各地。絲瓜的親民性,也讓它成為不少文人畫的主角,齊白石常以它入畫,表達對田園生活的嚮往。「枯藤老樹昏鴉」,元朝馬致遠的「天淨沙‧秋思」傳誦多年,悲秋是中國古今文青的情懷,對岸作家畢亮說他認為「枯藤」就是乾枯了的絲瓜藤,因為下一句「小橋流水人家」最適合種絲瓜了,是國民蔬菜。談絲瓜其實不用這麼悲苦,絲瓜如炎夏中穿著淡青衣裳的女子,從金色小花中走來,不帶煙火氣,輕巧躍入人間。絲瓜,諧音也有思念、掛念之意。「思」的是恬淡生活,悠然見南山,歸去來兮,「掛」的是白日依山盡,床前明月依舊,歲月靜好。至於台灣俗語「種瓠仔生菜瓜」,是人走霉運,還是意外之喜,就看你喜歡瓠仔還是菜瓜了。
-
2021-09-04 該看哪科.巴金森病
巴金森治療/被診斷「巴金森氏症」怎麼辦? 醫師詳解四大治療方法
在患者被診斷巴金森氏症的時候,家屬和患者本人往往會突然面臨生活的失落感,不知道未來該如何是好。 最近一位患有巴金森氏症的阿嬤回來門診,她手拿著拐杖,面帶些許微笑緩緩走進診間。 半年前她是坐在輪椅上來的。 把時光再倒回兩年前,其實她有來找過我,因為走路不穩,我那時看出她有動作緩慢,手微微顫抖,診斷是巴金森氏症,阿嬤當時有點不知所措,之後就沒有回到門診。直到半年前女兒推著輪椅帶她進來,因為走路越來越慢,常跌倒,因此有點害怕走路。我問阿嬤這些年來她有治療嗎? 她說因為害怕,不知道她得了什麼怪病,她聽說這病是不會好了,所以她沒有真正的做什麼治療。回想起來,當初如果再多花點時間跟阿嬤解釋清楚,阿嬤是不是比較有機會接受治療? 很多可能覺得的理所當然,對阿嬤來說可能是一個完全未知的世界。 因此我認真地跟阿嬤及女兒再說明一次巴金森氏症雖然是個退化性的疾病,但透過適當的治療以及輔助,還是能大幅改善生活品質。經過藥物的治療,阿嬤走路可以比較不會那麼僵硬,步伐也可以比較大步,另外鼓勵阿嬤去復健,阿嬤慢慢的可以越走越遠,越走越有信心。心情也開始比較開闊,甚至願意跟其他患者分享她的經歷。 因此我更常提醒自己,對於患者衛教的重要性。巴金森氏症治療◎藥物治療:巴金森氏症的治療主要以改善生活品質與減緩病程惡化為主,因此藥物治療時醫師會以漸進式的方式調整劑量以及藥物種類來達到治療效果,所以在初期接受藥物治療時要有一些耐心,必須按時規律依照醫囑服用藥物,並觀察服用藥物後的反應與副作用,經過醫師與患者不斷地溝通調整藥物。才能達到最適當的效果。 ◎復健治療:因為多巴胺的缺乏,讓巴金森氏症的患者逐漸有動作障礙,例如:不自主地抖動、行動遲緩、肌肉關節僵硬等等症狀,可以利用復健治療的方式來鍛鍊身體,透過不斷地學習動作轉換,來增加患者對於動作反應的靈敏度。如果患者因巴金森氏症導致在語言表達能力上逐漸無法正確表述或可能有吞嚥困難,也可以透過語言治療,或相關職能治療的方式來訓練。同時建議患者家屬可以協助安排手工藝、畫畫等課程,讓患者可以在訓練自己的同時,也不會因為生病宅在家,讓心靈也跟著生病。◎團體治療:慢性疾病的患者往往更需要接觸人群,一個人待在家的面對疾病容易讓心靈也跟著生病,建議患者家屬可以篩選適合的病友團體或社區課程,讓患者可以維持社交圈,透過與人的良性互動,交換自身經驗與互相協助彼此接受治療。在各大醫院與社區設有大大小小的病友團體,若有相關資訊也可以上網查詢巴金森氏症之友協會,查詢相關照護、醫療資源與活動。◎手術治療:當巴金森氏症的藥物治療開始導致患者出現異動症或效果變差,可以考慮選擇外科手術來減緩症狀,不過患者是否需要進行外科手術,需要透過醫師的專業判斷以及家屬的風險評估來決定。最後提醒大家若需要專業醫療協助,可以於大醫院詢問相關資源,慢性疾病需要長期抗戰,讓我們同心協力一起努力!來源處:林志豪醫師 腦神經內科
-
2021-09-01 該看哪科.泌尿腎臟
年輕人高血壓別輕忽!患多囊腎52歲得洗腎染新冠恐致死
年紀輕輕出現高血壓,恐是「多囊腎」來惹禍!根據統計,目前全台9.2萬洗腎人口,大多以為是糖尿病、或飲食習慣引起,不過醫師指出,有2至3%洗腎病患罹患「多囊腎」遺傳疾病,常出現高血壓、腰部疼痛、血尿等症狀,若多囊腎患者感染新冠肺炎,恐因腎功能驟降引起重症與死亡。中華民國多囊腎腎友協會理事長、天主教輔仁大學附設醫院腎臟科醫師高芷華表示,多囊腎正式名稱為「自體顯性多囊性腎臟病」,又稱泡泡腎或PKD,為一種慢性腎臟病,有九成原因來自遺傳,男女遺傳機率相同,只要父母有一人患病,自己就有五成機率罹病,且未來一定會發病。高芷華指出,多囊腎患者發病後進入病程,腎臟上會長出充滿體液、無功能的囊腫,就是俗稱的「水泡」,以平均每年超過5%速度變多變大,可能膨脹到正常腎臟的20倍。她表示,一般正常腎臟約12公分,有些較小約9.5公分,多囊腎患者可能變大到20公分,造成腎功能下降,相較一般慢性腎臟病患平均67.3歲才洗腎,多囊腎病友約52歲就洗腎,足足提早了15年。國家衛生研究院暨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腎臟科醫師黃道揚表示,多囊腎發病初期大多無症狀,但腎臟囊腫進入快速生長期後,會出現高血壓、腰部疼痛、血尿、泌尿道感染、腎結石等五大症狀,一旦腎臟受損,血壓調節功能就會降低,超過五成患者不到30歲就會出現高血壓,若沒有及時控制,有5至10%機率出現腦出血。黃道揚說,巨大如「橄欖球」的腎臟,可能壓迫腹腔器官,導致長期腰痛,若擠壓到胃會降低食慾,營養不良引發肌少症。若囊腫破掉導致血尿、泌尿道感染,囊腫甚至會阻礙排尿,引發腎結石,他強調,多囊腎不僅衝擊腎功能,還會引起全身併發症,導致腦中風或死亡。建議若出現以上五症狀,應進行影像、血液、尿液、基因等四種檢查,特別是有家族史、腎臟有囊腫者或洗腎者等三類為高風險族群,須至腎臟科進一步檢查。台中榮民總醫院內科部腎臟科主任陳呈旭指出,多囊腎患者擔心將疾病基因遺傳下一代,中斷結婚或生子計畫,若年輕就開始洗腎,也會影響工作表現及生活,更有六成的患者陷入憂鬱。他表示,目前有口服藥物可抑制腎臟囊腫增長,有助於守住腎功能,延後洗腎時機點。有些患者服藥後會頻尿,多半可在服藥2至3周後習慣,也建議可早起服藥,延長最後一次服藥與睡眠間隔,解決夜間頻尿問題。一名44歲胡先生,22歲時確診多囊腎,阿嬤與父親皆為多囊腎患者,阿嬤發病後,因當時洗腎技術不普及,40歲因腎臟衰竭過世,父親則是52歲開始洗腎,61歲出現包囊性腹膜硬化症罕見副作用,69歲離世。目前胡先生透過藥物控制,治療2年半病況穩定。高芷華提醒,感染新冠肺炎後,人體可能會發生細胞激素風暴,導致全身器官受傷害,多囊腎患者本身腎功能不佳,若不幸感染新冠肺炎,恐因腎功能驟降,引起重症或死亡,提醒患者疫務必主動打疫苗,平時也要穩定服藥、積極回診、多喝水,選擇低鹽飲食,降低血壓及腎臟負擔,控制血壓、血糖、血脂,避免激烈運動或撞擊腰部。
-
2021-09-01 癌症.其他癌症
91歲嬤無痛血尿得泌尿道上皮細胞癌 達文西手術切腫瘤
91歲姚姓婦人因血尿就醫,檢查發現左側輸尿管腫瘤,診斷為泌尿道上皮細胞癌第三期,家屬很擔心阿嬤年事已高,無法承受治療。光田綜合醫院醫療團隊採以對患者傷口小、出血少、感染風險低的第四代達文西微創手術切除病灶,阿嬤術後一周即康復返家,至今將近一年未再復發,成功抗癌。光田綜合醫院泌尿外科主任盧智強表示,泌尿上皮癌涵蓋膀胱、腎盂、輸尿管等,是世界前十大常見的癌症之一,輸尿管腫瘤是上皮細胞癌的一種,隨著年紀越高發生機率越大,洗腎患者也是高風險族群。泌尿道上皮細胞癌初期症狀以無痛性血尿為主,其他可能包括因腫瘤阻塞而造成腎積水引起的腰痛,晚期症狀包含疲倦、貧血、體重減輕等;患者的兒子說,去年6月他開始發現媽媽食慾差,經常性頻尿且尿深,卻不以為意,因媽媽有糖尿病,同年9月到光田醫院回診時發現有血尿,立刻安排檢查。盧智強說明,患者先經腎臟科超音波發現腎臟腫脹,高度懷疑有癌細胞,電腦斷層進一步檢查後,確認左側輸尿管有腫瘤,再經內視鏡切片病理報告確定姚女士罹患泌尿道上皮細胞癌。盧智強強調,以往傳統手術切除腫瘤,傷口長達至少20到30公分,對高齡患者來說負擔風險很大,常因家屬拒絕接受手術而錯失治療良機,泌尿外科團隊輔以最新第四代達文西機械手臂系統,僅需4個1公分以下孔洞,即能精準切除腫瘤,10倍放大3D立體影像避免損害週遭血管神經,術後傷口小、出血少,感染風險大幅降低且復原快,對高齡者而言是相當安全的手術方式。依據衛福部公布的死因統計,台灣每年有3700人診斷出泌尿道上皮細胞癌,其中超過1400人死於這個疾病,威脅不可忽視,醫師提醒,當發現有無痛性血尿、腰痛等症狀,應及早就醫檢查,經專業醫療團隊評估,得到最妥善適合的治療方式。
-
2021-08-31 養生.人生智慧
火來了,快跑!大師兄:棺材不只是容器,更承載了思念與祝福
「棺材」,在大家眼中會產生什麼樣的連結呢?曾經有段時間,我很膽小,或許是殭屍片看太多了,只要一想到棺材,自然而然,下一個畫面就是殭屍。●高中時,一位很疼愛我的阿姨得癌症走了。我們一家子一聽到這個消息,立刻趕回南部外婆家。那是我人生第一次「奔喪」。我一直覺得「奔」這個字用得很美。當我們聽到這個消息,準備趕回去時,我妹還在想穿什麼衣服比較不失禮,被爸爸臭罵一頓。「奔喪的意思,就是無論如何立刻要趕回去!」直到現在,我還深深記得那時在趕回去的路上,心情多麼沉重。回到外婆家後,我發現一件很悲哀的事情:我不敢看我阿姨。很諷刺吧?單身一輩子,從小對我疼到大、過年都帶我買玩具,生病時牽著我的手,告訴我以後她不在了,我要好好保護外婆的阿姨──她過世了,我不敢看她。我不為自己辯解。不是因為怕太難過,而是不敢看。老爸強拉著我去看阿姨。那是放在鄉下家裡的一種移動式冰庫,裡面躺著一個女人,臉色蠟黃,眼睛半瞇半開,下巴放了一疊銀紙。後來我才知道,那疊銀紙是要讓她的下巴可以闔上。但我只覺得害怕,連為她守夜都不敢。直到大殮那一刻,阿姨的遺體被放入可怕的棺木裡,棺蓋準備要關上時,我才驚覺:「要是再不多看她幾眼,等棺木蓋起來後,我就再也看不到她了!」瞻仰遺容時,我一邊哭、一邊看。阿姨從未化過妝,而我第一次見她化妝,居然是她躺在棺木裡的時候。這次,我不怕了,只有滿滿的難過。我哭倒在棺木旁,最後被我爸拉走。「叫你看的時候不看。等到看最後一眼,你又看得拉不走!」這句話一直在我心中存著。從此當看見棺木時,我只有滿滿的哀傷,而不見太多的恐懼。●在殯儀館,我看過各式各樣的棺木,有的非常名貴漂亮,有的簡單隆重,有的是幾片木板釘一釘。而最令我意外的,是一個死胎被放在一個小紙箱中。到了火葬場之後,研究棺木變成我的興趣。第一次看到紙棺,覺得超酷的,用很厚的紙做成棺木,聽起來就很環保。禮儀師卻在一旁冷冷地說:「等到下雨的時候,你就知道什麼叫環保了。」啊,原來紙碰到水容易散呀!第一次看到土葬棺,覺得超氣派的。就像在電影裡出現的那種大棺木,兩邊各有一個圓弧突出,看起來就很霸氣。禮儀師卻在一旁冷冷地說:「等到叫你抬的時候,你就知道什麼叫霸氣了。」啊,原來土葬棺那麼重呀!●某天在火葬場,看到一具白色棺木,上面寫滿了字,就像是以前學生時代要畢業時,大家在畢業紀念冊上寫的一樣:一路順風下輩子做個更快樂的人來生再相見各式各樣的祝福,不像「英年早逝」、「痛失英才」那種制式喪禮用詞,而是很口語化地直接寫在棺木上。真的很酷。原來,往生者是一位老師。他生了重病,知道自己快要離開了,告訴學生們,希望願意來參加喪禮的同學,在他進火爐之前,可以給他一些祝福──就像是學生們離校的時候,他給他們的祝福。看著這樣一副棺木被送進來,聽那一聲聲「老師,火來了,你快跑呀!」真的很感動。有一次,來了一具好小的棺木,上面有蠟筆小新的圖案。雖然有「白髮人不送黑髮人」的古禮,但是我聽到在火爐外面,有個堅強的爸爸喊著:「小佑,火來了,你要跑呀!不要怕,爸爸陪你,小新、小葵和小白也陪你喲。小佑,火來了,趕快跑呀!」還有一具棺木上的圖,是一棵一棵的櫻花樹。火化爐外,子孫滿堂。子女請媽媽「火來了,快跑」,孫子喊著「阿嬤,火來了,快點跑」……家人們用老母親最愛的櫻花樹,送她最後一程。●每一具棺材,有著不同的樣式,裝著離去的人們縮小的身軀,也載著親人、朋友們滿滿的思念與祝福,送進火化爐。還沒來火葬場工作之前,我覺得在棺木上花這些心思很浪費。反正都要火化掉,一下子就沒了,弄那麼多花樣幹麼。但,假如有一點點,一點點讓人感受到自己對於逝去的人可以做到更多,其實又有何不可呢?畢竟棺木裡面那緩緩地被推進火化爐的,都是一生中最愛的人呀。※ 本文摘自《火來了,快跑》。《火來了,快跑》作者:大師兄出版社:寶瓶文化 出版日期:2021/07/27
-
2021-08-27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87歲老婦胸悶頭暈 外籍看護警覺性高送醫化解心梗危機
苗栗縣苑裡鎮87歲莊姓老婦日前在家中出現胸悶、頭暈現象,外籍看護警覺性高,立即將老婦送至苑裡李綜合醫院急診,醫師發現她的心肌酵素上升且心電圖出現變化,研判是心肌梗塞,下午老婦又出現明顯盜汗及胸悶,院方立即將她轉至大甲李綜合醫院進行心導管治療,術後恢復良好。莊姓老婦患有帕金森氏症,因家人住台北,平時都由外籍看護陪伴照護,老人家曾因低血鉀、膽結石住院過,前2個月也曾因疝氣開刀,這次因胸悶、頭暈來急診,醫師診視後建議住院治療,並同步為她進行心電圖與胸部X光檢查,在抽血檢驗心肌酵素後,醫師發現老人家的心肌酵素上升且心電圖出現變化,研判為心肌梗塞,下午老婦更明顯出現盜汗及胸悶,院方立刻聯繫心臟內科,醫師陳彥舟認為刻不容緩,立即搭上救護車陪同老婦到同醫療體系的大甲李綜合進行心導管治療。苑裡李綜合醫院心臟內科醫師陳彥舟說,老婦是典型的心肌梗塞患者,雖然不像一些急性患者會突然昏迷倒地失去意識,但以老人家87歲高齡,風險隨時存在,這次幸好看護的外藉移工警覺心相當高,立即將阿嬤送醫才化解危機,老人家經血管攝影顯示心臟的左主幹冠狀動脈及左前降支顯著狹窄,分別在這兩處各放1支支架維持冠狀動脈血流通暢,術後阿嬤恢復良好並已順利出院。陳彥舟表示,心肌梗塞是危險性極高的疾病,極有可能在就醫前就猝死,但其實多數患者在發病前就有跡可循,像持續性的胸悶、胸痛、有壓迫感,且沒有獲得改善,這就是個明顯警訊,應該要立刻就醫諮詢,通常在心肌梗塞確診當下緊急施行心導管手術治療,可避免心肌損壞範圍擴大,保留較多完整的心臟功能。他表示,雖說心肌梗塞仍以老年人風險最高,但現在中壯年人因生活作息不健康,發生案例也較以往多出許多,建議有三高或其他危險因子者應定期健康檢查,政府每年都有補助成人老人健康檢查及四癌篩檢,民眾不妨多利用,了解自身健康情況。
-
2021-08-25 該看哪科.婦產科
長輩帶寶寶收驚,義大利爸爸從反對到直呼「真的有用!」吳子龍克服台義文化差異,帶女兒一起玩音樂
原本在威尼斯就讀中文系的吳子龍,多年前曾以交換學生身分來到台灣,畢業後,他選擇再次踏上這片土地,在這裡落地生根。成為奶爸後,他沒有迷失在育兒的忙亂中,反而將生活視為創作動力,持續在音樂的夢想路上堅持不懈。來到台灣14年,吳子龍說,台灣已經是他的第二個家,不僅說得一口流利中文,台式習慣與飲食也難不倒他,只是當遇到婚姻、育兒,面對觀念不同的另一半與長輩,可就不是調整心態如此簡單的事了。面對文化差異更需溝通與適時退讓吳子龍提到,剛開始,他與老婆曾因為「對異性朋友的態度」而發生爭吵,「在義大利,有異性朋友是很正常的,如果你因為交了一個女朋友,就不和其他異性朋友來往,或是把關係打斷,其實是很沒有禮貌的行為。」看在台灣老婆的眼裡,難免有些介意,但當時兩人都不願意放手,僵持了幾天後,才決定各退一步,衝突才總算和平落幕。除了個人想法,有時還需面臨文化差異,其中他對「買房」特別有感。婚前,他們住在合租公寓,吳子龍一方面覺得合租的租金較划算,且對歐洲人來說,為了買一間房而背負著幾十年的房貸,根本是天方夜譚,認為租房子比買房子還划算,因此普遍不願意買房。而台灣人則難以接受婚後繼續住在合租公寓,也容易對於「一輩子租房」感到不安。吳子龍坦言,即便經過多次討論,買不買房,仍是無法解決的一大難題。長輩帶女兒收驚.他從驚嚇轉為驚喜談到育兒觀,夫妻倆還算相似,讓我們好奇的是,當自然派的義大利女婿遇上傳統台灣長輩,究竟會產生哪些化學變化?吳子龍分享,女兒Martina是去年8月出生,儘管正值炎炎夏日,但有種冷,是阿公阿嬤覺得冷!長輩擔心寶寶著涼,總是將孫女裹得厚厚的,他不解「為什麼不能只穿尿布?穿這麼多,還要為了不讓寶寶滿身大汗,開很強的冷氣,有必要嗎?」但台灣的傳統習俗更是讓吳子龍大開眼界。他表示,有段時間,女兒晚上都睡不好、哭鬧不休,因此岳父岳母提議要帶孩子去「收驚」,他第一時間非常反對,「義大利信天主教,對這種宗教儀式有點反感,而且又沒有科學根據。」無奈最後只有他一人反對,只好妥協。沒想到收驚後,女兒不但安穩入睡,還睡得頗好,讓吳子龍驚呼「好像真的有用!」當爸爸後.發現自己和父親的共通點回顧和爸爸相處的記憶,吳子龍說,「其實我本身也是混血,爸爸是匈牙利人,因為是上班族,所以基本上只有週末才看得到他,爸爸會教我匈牙利文、騎腳踏車、爬樹,印象中都是在教我一些能力,比較嚴格,小時候跟爸爸玩的回憶很少。」雖然父子間的對話不多,但吳子龍的生活軌跡,卻與爸爸有許多雷同,「我的生活都是複製爸爸的,爸爸當初就是20歲從匈牙利到義大利當兵後,再也沒回去,我也是,20歲到台灣,就一直留在這裡。爸爸不斷努力融入當地環境,他娶了義大利老婆、說起義大利文流利到聽不出他是外國人,我也差不多,在台灣結婚生子,落地生根。」孩子出生前,吳子龍原以為自己會是個很隨性的爸爸,沒想到他反而是扮黑臉居多,像是女兒堅持不吃飯,便會將她抱到遊戲區,從小開始培養「坐在餐桌就是要好好吃飯」的好習慣。吳子龍表示,他嚴格的一面可能遺傳自爸爸,「自己帶孩子後才了解,爸爸的行為和每一句話,都會在孩子身上留下深遠影響。」重新找到家庭與工作間的平衡從前,吳子龍無時無刻不在思考工作上的事,但寶寶需要的是24小時全天候的照顧,「女兒讓我了解到,家庭、工作、健康都是一樣重要的,不應該為了工作犧牲家庭,尤其是因為孩子成長得很快,每天都不一樣,如果我沒有參與她的成長過程,以後一定會很後悔,所以更珍惜全家人在一起的每一天。」今年5月,吳子龍發行了單曲《我選擇快樂》,女兒也是他的小小粉絲,「不管在家、車上,都會放給女兒聽,後來甚至變成安撫女兒的歌,只要她聽到這首歌,就會停止尖叫。」雖然單曲發行一波三折,發行後又不巧碰到疫情升溫,只能轉向網路宣傳,但他不氣餒,「我還是做該做的事,把握防疫的日子多陪家人,也持續錄製新歌,準備發行新的音樂作品,不會因為這個狀況就失去樂觀、失去希望。」正如他的單曲歌名,在育兒和人生的道路上,你永遠無法控制即將發生的變化,但仍然能夠選擇用正向的心態,擁抱迎面而來的挑戰。採訪諮詢暨圖片提供/吳子龍※本文由媽媽寶寶授權提供,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
2021-08-16 養生.人生智慧
忙著健康美,沒空理會老!楊秀慧54歲從王品華麗轉身:如果不下山,怎麼看得到另一座山的美景?
「我喜歡爬山,如果不下山,怎麼看得到另一座山的美景?」王品集團前執行長楊秀慧如此形容人生與職場。2年前,她從職場高峰華麗轉身,退休時才54歲,外界詫異、惋惜,她卻認為是時候交棒,多留一點時間給自己。 她為自己設定目標:學畫、運動、登山…,「每年都要做一些自己覺得可以紀念或挑戰的事。」去年完成百岳挑戰,今年將22年王品經驗寫成新書《我這樣管理,解決90%問題!》,並計畫國境解封後攀登非洲最高峰—吉力馬札羅山,「我忙著健康與美麗,就沒有時間去理會『老』這件事情。」 聊起這次的採訪主題,楊秀慧笑了,「以前約訪都是談管理,最近談的卻是樂活、熟齡,啊~原來我已經50好幾!」 退休後,把多數時間留給自己 不知老之將至,是因為她心態、體態皆維持年輕,不但月跑100公里、年攀2座百岳高山,即使近來疫情升級無法出門,她仍在家裡做瑜珈、跳有氧舞蹈。 2019年退休後,楊秀慧就把多數時間留給自己,一周至多花2天演講、擔任顧問,將多年管理經驗傳承。 「現在人越來越長壽,每10年平均壽命在拉長,後面還有更多的日子可以走,說實在那些職位、抬頭都是一時,最終要回歸到自我。」她笑道:「有一天位置總是要給年輕人,那到時我要做什麼?應該趁著現在去學一些、做一些我想做的事。」 學習素描,目標5年後開畫展 會計師出身的她,32歲進入王品,先是擔任財務長,一路歷練稽核、人資、營運長等職務,也曾參與內部創業,創辦夏慕尼鐵板燒。2015年王品因食安風暴重創形象與業績,她臨危受命接任執行長,帶領集團走出低潮,卻在2019年選擇功成身退。 「我喜歡嘗試很多東西,現在也不算退休,只是放慢腳步、做傳承的工作,又有時間可以多愛自己。」像她小時候嚮往畫畫,退休後便為自己報名素描班,更設定5年後要開畫展。 極其自律的她笑說,自己還是會排目標與計畫:1年爬2座百岳、跑3場馬拉松、參加2次單車活動,「目標不是挑戰體能極限或個人成績,我就是在玩,但還是習慣有紀錄,因為我覺得人要動,動才會有活力。」 陪女兒追劇,不將職場抬頭帶回家 疫情爆發前,她每年安排旅行,「老了有朋友是一件很幸福的事,到了某個年齡一定要走出去、有不同群的朋友。」她透過登山、瑜伽課認識新朋友,「每年跟姊妹淘出國旅遊,姊妹淘又會形成姊妹淘,就會多一些朋友圈。」 但這些活動,並不強要家人參與,「我最幸運是老公體諒我很多,女兒也理解我很多。」楊秀慧回憶,女兒曾寫過一篇作文:「我的媽媽不像媽媽,百年難得一見地煮菜,半夜常偷抓我的零食吃光,還有在家常常講電話。」 所以她從不將職場抬頭帶回家,「只要可以跟她們在一起,我就會努力以她們為中心。」像是周末盡量排除行程,陪女兒追劇,看一些好笑、無厘頭的網紅影片,「把這些可以做好的事做好,互動的量也許不多,但質可以更好。」 和先生彼此給空間、尊重雙方興趣 與先生的相處,則是維持舒服的相處距離。過去公司辦旅遊聚餐,常要求另一半出席,但先生參加幾次就討饒:「主管都男的,帶的都是女生,我跟那些太太沒話聊,可以不要配合嗎?」 她反思,自己也很少陪老公參加活動,不該強加壓力在對方身上,兩人溝通後以1年參加1~2次為限,但每年安排家庭旅遊,一家人仍有共遊時間。「我們做自己喜歡的事,需要陪伴時就在一起,我尊重他的生活,他尊重我的興趣,彼此有空間。」 生活有所羈絆又各自獨立,她的日常過得有滋有味,「我也會聽Podcast、音樂,去一些網紅推薦的民宿、美食,讓自己接收新資訊。」楊秀慧調侃自己愛玩,卻也藉此不與時代脫節,笑稱:「年輕是可以訓練出來的。」 她認為,進入熟齡一定要有目標與興趣,無論是學做菜、彈琴、畫畫或爬山,「認真地跟自己對話,想想做些什麼,可以讓自己全神貫注或覺得快樂。」 自律自主、自修自省,都靠自己 另一個必修學分,則是養成運動習慣。楊秀慧建議,可以從一些小動作養成自律的習慣,像她每天起床梳洗完便套上運動服,自然有了想動的情緒,晴天出去跑步,下雨在家裡做瑜伽,「那就是一個『開關』,你就會去做這件事情。」 又如她常在公園遇到一位打扮入時的92歲阿嬤,人喚「美美阿姨」,「她看起來只有70多歲,每天打扮得漂漂亮亮,到公園拍一張照片,再搭公車到處跑,她的開關就是每天照相。」 「自律、自主、自修、自省,都是靠自己。」說到底,這些追求美好和快樂的慾念都是隨心所欲,楊秀慧說:「多一點時間與心靈對話」,一定能找到自己的幸福開關。●原文刊載網址●延伸閱讀:.她13年不想性愛、夫提分居才配合!他被當「提款機」當然不公平,妳用心才能真挽回.預防癌症、血栓、更年期症狀!50後飲用5種香草,輕鬆安度熟齡人生.50後放過自己,好好享受生活!這樣嘗試「極簡生活」,讓心靈更加放鬆、樂觀
-
2021-08-13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當個「老而快樂」的智慧老人! 盡管時光不停地流逝,心中定會留下許多美好回憶
【編者按】旅居國外多年的作家朋友張至璋寄來email,敘述由於新冠肺炎疫情,回台「避難」一段時間,回到美國與也是作家的夫人夏祖麗因為嚴重時差,而彼此擔心老伴「昏睡不醒」的真情流露。感動之餘,忍不住鼓勵他分享老人快樂的生活。接著又邀請兩對「老夫老婦」分享他們的故事:一篇來自醫界神鵰俠侶的醫師陳榮基與護理前輩周照芳、一篇來自名作家黃春明與林美音夫婦。也許有人會以為這好像與「醫病平台」的主題有點差距,但事實上有智慧的老人可以跨過「健康」與「疾病」的鴻溝,見證生命的奇妙:雖然「老而無病」可望不可及,但「老而快樂」卻是這些智慧老人享受到的生命。 台灣目前已經是高齡化社會,80歲以上人口逐漸攀升,老年人的種種問題,常在報章雜誌上被討論和関懷。每位老年人在他漫長的歲月中,各有不同的生活習慣、環境背景和觀念,我也是其中之一。老伴兒曾說,每個人都是一部小說,有機會聽他說説他的過去,一定有非常精彩和動人的故事。小說有短篇、中篇、長篇,那我自己呢?八十年的歳月,是否也是一部長篇小說呢?要從年輕時候想起,可不容易,從六十歲職場退休至今,整整二十年的時間來說,許多事情倒還記得淸清楚楚。其實,我並不太在意自己的年齡,但這二年來有幾件事,怎麼好像是在提醒我,我是真正步入「老年人」的行列,親屬們眼中的長輩了。今年五月中,新冠肺炎疫情再度緊張,六月中一再被提醒,85歲以上、80歳以上的長輩,要記得去打疫苗。還有去年生日,兒子、媳婦,訂了個大壽桃,又給了個大禮物,兒子笑著說:「媽媽,不知不覺您今年80歳了!」 「是啊!媽媽不知不覺也看到更多的白頭髪」這時孫子倆兄妹,雙手一齊抱給我一個大壽桃說:「阿嬤生日樂!」我好高興!好奇地看著這個大壽桃,要阿孫一齊切開來看看,慢慢切開一看,哇!裡面還有6個小壽桃,太有意思了,子母壽桃!一臉驚喜的阿孫急忙拿出小壽桃分給大家,大家吃得好樂!其實,我沒覺得自己有多老,年齡只是年齡,並沒有太影響到我的心情,我想,這可能是我每天的生活,還是過得很忙碌的関係吧!。退休後常被問到:「退休後會很無聊嗎?都在做些什麼?」我說:「怎麼會無聊呢?我時間都不夠呢!」每天固定的家務事之外,有充分的時間看書、聽音樂、唱唱歌、用line和朋友問候聊天、用e-mail回覆來信、小陽台上數十盆花兒、植物要照顧,有時突然發現去年開過的蘭花,奇妙地又長出花苞逐漸開放,讓我好驚艶!更重要是上小學的孫子、孫女每天下課後會過來吃晚飯,這是我們倆老最期待也是最快樂的時刻。有一次,吃飯時想不到老伴兒還說,我每天給阿孫做好吃的,廚藝也進步多了!阿孫也說:「阿嬤你做的菜太好吃了,你把菜單寫下來好嗎?以後我們可以照做。」多窩心的讚美。每天陪伴阿孫的日子裡,自己好像也重溫了一次快樂童年。記得孫子五、六歲活動力特別大,喜歡找阿公在家裡的樓梯上玩射飛機,阿公上上下下不知跑了幾趟,看阿孫高興,阿公也越起勁兒。好玩是好玩實在很累,直到阿孫們回去了,我們倆老如釋重負,心中浮起一股喜悅,不約而同地說:「孫子回來很高興!孫子回去更高興!」這句令人會心一笑的話。如此日復一日快樂的負擔,累歸累,想想每天有阿孫在身邊,也是我們老人家的福氣啊!記得孫子誕生時,我樂得幫忙媳婦照顧孫子,二年後接連著孫女誕生,我每天像上班族一樣,到兒子家照顧二個阿孫,媳婦工作忙,有我這個自告奮勇的婆婆幫忙,她也常表感謝,我說這是我阿嬤最快樂的負擔。轉眼,今年暑假後,孫子要上國一,孫女要升五年級了。十多年來,看著幼幼嫩嫩的嬰兒,學走路、學説話、會跑會跳、會騎腳踏車、會游泳、寫日記、背古詩詞、自己選書閱讀、作文、寫讀書報告、用筆電、會和阿公聊天討論話題,會教阿公、阿嬤使用ipad搜尋資料⋯⋯小可愛的阿孫長大了,也懂事多了,個子一年一年長高,心智也一點一點成長,想到這些心中很是欣慰。老伴兒前幾年的一場大病,辭去所有工作,每天在家看書,整理他說存在腦袋中,要寫出來的東西。星期六、日阿孫放假,我們倆老也放假,沒事,各看各的書,半天下來,他說:「天氣還不錯出去走走吧!」 「好吧!」反正也走不遠就在家附近,看看堤防邊花草、樹木,河邊草地上有時候會看到成群的白鷺鷥,一些不知名的鳥兒飛過。走累了,可到我們常去的小咖啡館喝杯咖啡,靜靜的小咖啡舘,播放著優雅聖歌,心情也隨之舒靜。輕鬆喝完咖啡慢慢走回家已傍晚,看到觀音山落日,像大自然的畫筆,揮灑出一片紅藍灰紫渲染般的落日餘暉,好美!可惜只有短暫的幾分鐘,夕陽無限好,可惜近黃昏啊! 當然,我們這把年紀,不可能像五、六十歲的人那麼勇健、活躍、遊山玩水。會突然覺得容易累,睡眠品質不好,書看久了字會模糊,多走點路腳力不夠,膝蓋不靈活,多提點東西腰椎無力等等。 我們家是沒電梯的五樓公寓邊間,附近是雙溪河濱公園,從五樓窗戶左邊可看到觀音山,右邊看到芝山公園、陽明山,這180度的視野是最大的優點。但是,每當朋友來訪,有的一進門氣喘噓噓!就是年輕人也會又喘又累地問: 「你們每天這樣上下樓不累啊!」 「當然會累,每天下樓不只一趟,可能二、三趟,有時掛號信、包裹,為了不讓郵差先生久等,得快步下樓」。朋友也勸我們年紀大了,該換個有電梯的房子。35年前剛搬來,可以小跑步上下樓,現在不行了,得慢慢走,當做是運動也好,醫生也說老人家多走路是最好的運動,有這麼美的視野,我們還真捨不得換呢!「突然覺得⋯⋯」這句話,倒是成為必須面對的事實。老人家免不了有些慢性病,只要定期回診,應該是可以放心。我更擔心的是,老人家的大腦,會在不知不覺中退化嗎?有何辦法?多動動腦是否可以延緩大腦退化呢?我竟然有個天真的想法:今年年初特地買了幾本新版本的唐詩宋詞,背一背自己特別喜歡的幾首詩詞,每天睡前覆習一、二首,考考自己的腦力有沒退化,有用嗎?自己也覺得好笑。老伴兒又有個觀念「退而不休」——老人家不要說我老了,什麼都不會,跟不上年輕人了!其實,只要體力精神還好,沒有特別的病痛,最好有點事做,動動腦、動動筋骨。這幾年眼看著幾位五、六十年的老朋友一個個走了,心中縂有一股不捨的失落感和無奈,「生命有限」這句話常在心中纏繞著。老伴兒喜歡在晚餐時和阿孫邊吃飯邊聊天:「以前阿公年輕的時候還是農業社會,一家人到晚餐時間最熱鬧了,大人小孩一大桌吃飯,小孩聽大人說今天遇到的種種事情,小孩邊吃飯邊聽,在長幼有序,敬重長輩,熱鬧溫馨的氣氛中,可聽到很多有趣的大人話题和新鮮事,也學習到一些生活中長輩身教言教的規矩⋯⋯」老伴兒還說:「阿嬤每天辛苦為我們做飯,如果沒有阿嬤,阿公是沒辦法這麼細心照顧你們,我們家現在是三代人家族,阿嬤要煮飯給你們吃,爸爸媽媽要賺錢養你們,所以我們家按照排隊順序,不要插隊,只有阿公可以先走。」接著又說:「人老了會離開這個世界是很自然的事,你們會長大,阿公阿嬤到很老很老也會離開你們,這都不要太難過⋯⋯」阿孫二兄妹好像也聽懂了阿公的話,笑笑點著頭。這時哥哥笑著說:「阿公,你已經說很多次了!」妹妹說:「已經説三次了!」接著説:「阿公你的飯前藥吃了沒?」阿公笑笑說:「是嗎?我說過很多次了?阿公真的老了老了,你們要記得就好⋯⋯」是啊!孩子會長大,父母會老去,我深信只要一家人,能在相處的時光裡,時時相互關懷著,珍惜我們所擁有的,盡管時光不停地流逝,我們心中一定會留下許多美好的回憶。
-
2021-08-13 養生.運動天地
黃筱雯東奧拳擊奪銅,正向人生觀扭轉破碎家庭,刺青師爸:我以她為榜樣,做更好的父親
黃筱雯在東京奧運女子拳擊51公斤級奪下銅牌!爸爸邊看轉播邊落淚,為了她,更願意成為更好的人,令人感動!孩子,也能成為改變爸媽的力量!她,在東京奧運女子拳擊51公斤級摘銅,拿下我們拳擊史上的第一面獎牌,成就歷史性的一刻!並用正向奮戰的精神,改變了家庭局面,讓人忍不住想大力地為她拍手!好樣的,黃筱雯!黃筱雯做爸爸的榜樣,拳擊人生改變家庭困境黃筱雯1歲時父母離異,由阿公開計程車帶大。身為刺青師父的爸爸因吸毒誤入歧途入獄3次,曾讓她無法諒解:「為什麼我的爸爸是這樣?」她一度活得很自卑,還好,蘭州國中體育班教練劉宗泰帶她接觸拳擊,找到生命的重心,現就讀輔大體育系的她,心態變得正向,「我還是可以有不一樣的路。」漸漸打出成績後,黃筱雯反過來成為爸爸的心靈導師,他在獄中時她會寫信與他分享近況,並鼓勵他:「我雖然有獎金撐著家裡,但你也要有點貢獻。」她說:「希望我這麼努力改善家裡狀況,有帶給他正面影響。」果然,爸爸這次出獄後,「的確有看到他的改變了。」黃筱雯表示,知錯能改才是重點,「該講的都講過,講難聽的,阿公阿嬤也沒多少時間等他了。」當黃筱雯在奧運八強戰中勝出,那時全程觀看比賽直播的爸爸感動飆淚,受訪表示,「我會以女兒為榜樣,現在就做給她看。」拿下銅牌後,她也對爸爸喊話,「他永遠是我的靠山,我也希望成為他的驕傲。」她用正向的態度,正面迎戰人生困境,成功地拼回破碎家庭,她在臉書上寫道:「我改變不了原生家庭的環境,但我能改變我自己的命運,甚至,我想改變家人的命運!彼此互相支持與祝福,在生命個體上活出自己的人生。」如今在最高奧運殿堂上奪下獎牌,再對照這段話,不向命運低頭的她,令人萬般心疼,看了不禁淚流滿面。(延伸閱讀:麟洋配奧運奪冠飆淚!有一種努力,叫做李洋,用盡力氣追趕王齊麟!勵志10金句,鼓勵孩子永不放棄)「一直拚!」爸爸刺青的圖案,「是我的國家台灣」「你想要打到人,你就要學被打!」林義傑的一句話,或許就能理解,國中開始學拳擊的黃筱雯,需要多大的毅力和忍耐力,才能走到今天,猶如她在前往東京奧運賽前,在臉書說的:「就是一直拼,我想拼,我要拼!!」林義傑強調,「每出一拳躲一拳是無氧動作,每靠近對手一步是有氧動作,拳擊是介於有氧與無氧的運動模式,也是我們學體育教育時所理解『最累的運動』項目之一。別忘了,還要被忍受『打』這件事。」不僅如此,黃筱雯為了挑戰蠅量級(48-51公斤),2020年開始降體重,從56公斤一路降至51公斤,努力的維持體重控制。左手臂的刺青圖案,象徵著她的決心,也是支撐著她打進奧運賽事的願望。「刺台灣,主要是出去比賽,想讓大家認識台灣。」她的左手上臂上刺有台灣形狀的圖案,她奪牌後,會接受記者訪問告訴全世界:刺青是爸爸刺的,「這是我的國家台灣」。圖/FB@教育部、黃筱雯 Huang Hsiao Wen
-
2021-08-09 養生.聰明飲食
瓠瓜 葫蘆裡賣什麼藥
「吾豈匏瓜也哉?焉能繫而不食?」孔子要子路別以為他如瓠仔,只能掛著,中看不中用。孔子的話,點出一個重點,除了食用,瓠仔一直也被當做賞玩之物。瓠仔(學名扁蒲,又稱瓠瓜、葫蘆、蒲仔)易保存、好料理,煮湯、炒食甚至乾曬、醃製皆宜,而且熱量低、水分多,在炎夏有助利尿消水腫,武俠小說裡的大俠,也常腰懸葫蘆「落魄江湖載酒行」,堪稱居家旅遊兩相宜。瓠仔原產印度、非洲,傳入亞洲極早,詩經「幡幡瓠葉,采之亨之。君子有酒,酌言嘗之」,兩千多年前不只食瓜,還吃葉,家常菜餚,傳達待客之殷、人情之濃。論語陽貨篇,懷才不遇的孔子還說「吾豈匏瓜也哉?焉能繫而不食?」要弟子子路別以為他如瓠仔,只能掛著,中看不中用。孔子的話,點出一個重點,除了食用,瓠仔一直也被當做賞玩之物。作家胡竹峰說,「地間的茶葉本是個俗物,經人一喝就雅了。瓜棚下的葫蘆本是個雅器,經人一吃就俗了」。葫蘆除了造型優美,諧音「福祿」更帶吉祥,中國畫家自古常以入畫,到民初吳昌碩、齊白石等集大成,還常常給自己所畫葫蘆取名「依樣」。舊諺「依樣畫葫蘆」,白石老人畫葫蘆曾題詩「萬事不如依樣好,九洲多難在新奇。」很多事,難在平凡中見新意。「葫」裡乾坤大,把老熟葫蘆的瓤掏空後曬乾可當容器,更常成為道教法寶,如「西遊記」裡銀角大王的紫金葫蘆,就讓翻個觔斗可行十萬八千里的孫悟空,只是答應一聲就被吸進葫蘆肚內,吃了不少苦頭。銀角大王的主人太上老君也是葫蘆愛用者,把它拿來當藥瓶裝仙丹。後漢書還記載,東漢道士費長房從小立志為醫,曾見一老翁,白天在街上掛一葫,走街賣藥,晚上跳入葫中睡覺,他知其異,拜師習醫,成為「懸壺濟世」的開宗祖師。後世末流,習醫不精,靠著三腳貓功夫走江湖賣藝,則是讓人不知葫蘆裡賣的是什麼藥。阿嬤曾在北投老家附近菜園種瓠仔,收成時,餐桌天天是炒瓠仔、瓠仔燉排骨湯,分送親友仍吃不完,老人家就會刨絲加絞肉包水餃,如果還有剩,終極解決方案是曬成乾或醃醬菜。如今隨著阿嬤往生,已難吃到。紅樓夢裡,劉姥姥進大觀園獲贈許多禮物,她「枵鬼假細膩」說不好意思,善解人意的平兒回說:「到年下,你只把你們曬的那個灰條菜乾子和豇豆、扁豆、茄子、葫蘆條兒各種乾菜帶些來,我們這裡上上下下都愛吃。」「葫蘆條兒」就是瓠瓜乾,吃慣山珍海味的姑娘們,也不忘情瓠瓜的平淡滋味。近來利用煮湯剩下的半顆瓠仔,加上「新豬肉」、蛋絲炒成瓠仔麵,起鍋前撒點白胡椒提味,頗獲妻女好評。吃瓠仔麵據說是南部人在節氣立夏時的傳統,瓠仔剖開後白白胖胖,藉著「立夏補老父」,成就子女對父親的孝心,當然,下一句是「穀雨補老母」,以免引發家庭紛爭。前人果然有一套高明的處世哲學。莊子「逍遙遊」裡,惠子對莊子抱怨,他種出了大葫蘆,用來裝水不夠堅固,經不起提舉就破了;當作水瓢舀水,卻大得沒有裝得下它的水缸,實在大而無當。莊子聽了笑著回答說,你何不把葫蘆綁在腰上,好像一個浮球,自由自在地去漂泊呢(以為大樽而浮乎江湖)。無用、大用,取決於境界與創意。想起蘇東坡某次酒後返家,家童睡死了沒來開門,詩人聽著江聲,感嘆「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想要趁著月黑風靜,「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蘇大學士的詞意曠達又傷感,當時腦海裡應該浮起腰繫葫蘆、遨遊江湖的畫面吧。只是,江湖恐不由人。
-
2021-08-09 養生.營養食譜
防家戶感染 自製家庭防疫便當
陳太太已經當阿嬤了,從結婚後她就是專業的家庭主婦,直到現在還是習慣為家人料理飲食,尤其是晚餐。「家戶感染」一直是新冠病毒防疫上難防的「漏洞」。有回看診她憂心忡忡地向我傾訴,擔心家人一起共餐容易染疫。但購買外食終究不如家裡準備的飲食營養、衛生。我建議她使用「家庭防疫便當」,將準備好的飯菜都裝入便當盒內,錯開彼此飲食的時間,即使共食也加大吃飯時的距離,既保有家庭溫馨,又可避免飛沫傳染。●香草番茄燉牛肉片(6人份)購買超市不含任何添加物的純番茄泥,與輕薄易煮熟入味的牛肉片共同烹調,20分鐘即可快速完成。香辛料含有多種植化素,尤其大蒜含有豐富蒜素,而洋蔥則有硫化物,皆有助於抗病毒及發炎。番茄含有茄紅素及維生素C,都具有強大的抗氧化能力。而由於蛋白質是製造免疫細胞的原料,牛肉不僅是優質蛋白質,也同時是鐵、鋅等重要微量元素的來源。食材:洋蔥1粒、牛肉片500克、蒜頭8片、山茶茸200克、香菇素蠔油1大匙、無添加物香草番茄罐頭(或純番茄罐頭)800克、巴西里少許、乾燥綜合香草適量、鹽巴&黑胡椒適量作法:1. 洋蔥切丁、牛肉片切成適口大小、蒜頭切片。2. 鍋子開小火,放入橄欖油、洋蔥、蒜頭炒至洋蔥變成透明狀。3. 接著放入山茶茸,翻炒至香味四溢,再放牛肉片炒到變色。(若希望香味更濃郁,可在此時加入乾燥綜合香草)4. 放入香草番茄罐頭,並加入素蠔油,以小火煮約15分鐘。5. 最後接著加入鹽及黑胡椒調整味道,撒上巴西里末就可以端上桌享用了。●昆布檸檬風味&台式泡菜醃製時放入高維生素C的檸檬汁,除了增添清新滋味,更可減少硝酸鹽的生成,讓泡菜吃起來更安全。醃製蔬果給人高鹽、高糖的印象,要將台式泡菜變身為防疫食品,需注意鹽與糖的數量與比例。吃泡菜可以增加腸道好菌,有助於增強免疫系統,而主角高麗菜身為十字花科蔬菜,含有異硫氰酸酯,是調節免疫的重要營養素。食材:高麗菜1/4個、胡蘿蔔1/2條、檸檬皮、昆布15公分、辣椒少許、鹽1大匙泡菜醃汁:檸檬汁3大匙、白醋3大匙、細砂糖3大匙、鹽 1小匙作法:1. 高麗菜切片,枝梗部分斜切成小片,胡蘿蔔切絲、檸檬皮切絲、昆布剪成絲狀、辣椒斜切成圈狀。2. 將高麗菜與胡蘿蔔放在碗內,並用鹽均勻混合,置放約20~30分鐘左右出水。3. 用冷開水大量沖洗,去除菜中的鹽及生味,並將水分壓出。4. 將2的食材放入辣椒、檸檬皮及昆布。同時倒入泡菜醃汁且均勻攪拌,至少半個小時就可以使用。TIPS● 洗蔬菜的水必須用冷開水或過濾水,否則易腐敗。● 讓蔬菜脫水的鹽,使用數量為總蔬菜量的1~3%。迷迭香蒜&海鮮彩蔬溫沙拉(4人份)迷迭香和百里香氣味濃郁,非常適合與肉食、海鮮共煮。尤其最後淋灑散發蒜香的熱橄欖油,更能激發迷迭香與海鮮食材迷人的風味,這道冷盤也瞬間加熱為溫沙拉。透抽與蝦子低脂高蛋白質,是減重、抗發炎好幫手。尤其海鮮富含鋅、硒、銅等微量元素,大大提升免疫力作用。食材:透抽1隻、蝦子12隻、玉米筍150克、蘆筍100克、酪梨1粒、黑橄欖8粒、迷迭香2枝、檸檬百里香4枝、黄檸檬1/2粒、小番茄150克、橄欖油3大匙、蒜頭6粒、鹽與黑胡椒適量作法:1. 透抽切花、蝦子剝殼去泥腸,玉米筍、蘆筍切段。以上食材氽燙煮熟。2. 酪梨切塊、黑橄欖切片、小番茄剖半。並將迷迭香切末,百里香撕成小葉狀。3. 將以上的食材混合,並放入鹽與黑胡椒調味。接著將檸檬汁擠出喜好的份量,並充分攪拌。檸檬皮取適量且磨成泥狀,撒在沙拉上。4. 將橄欖油與切末的蒜頭混合,並放入鍋中開小火,待蒜香溢出即可熄火。5. 去除蒜末(喜好重蒜味亦可不去除)並將熱油淋在做法3食材上,醃約10分鐘即可端上桌食用。● 若手邊缺乏新鮮西式香草,亦可用較易取得的香菜、九層塔取代。
-
2021-08-06 養生.聰明飲食
88歲阿嬤也能執行168斷食,甩肉10公斤、血糖血脂都下降!營養師教一道「不挨餓的瘦身菜單」
Sunny營養師的88歲阿嬤,因為捨不得浪費食物常常飲食過量,加上餐餐過油過鹹,長期下來不僅「三高」上升,體重、體脂也過高。利用均衡飲食+分量控制+168斷食,不僅幫阿嬤瘦下15公斤,連醫師也說不用再打胰島素、吃血糖藥。高齡阿嬤也可以執行間歇性斷食?在阿嬤搬來臺北與我們同住之前,我和安媽已經進行168斷食一段時間了,加上阿嬤早睡早起的作息和我們差不多,所以就很自然的和我們在相同的時間一起用餐。不過由於糖尿病患者如果血糖突然降得太低,會有即刻性的危險,所以在幫阿嬤控制飲食時,採取緩慢的方式進行,避免一下子大幅度的減少食物分量,並且早晚測量血糖值,觀察血糖是否安定。在這段期間,阿嬤也持續回醫院檢查,我們也和醫生保持密切的討論。一般糖尿病、慢性病等患者,不建議自行貿然進行斷食,務必尋求專業人員的建議與協助。阿嬤的瘦身飲食重點在幫阿嬤瘦身前,已經有安媽的成功案例,所以執行起來更為明確、有信心。主要原則仍是以「吃得均衡、控制分量」為主,從總熱量和營養素兩大方向來調整阿嬤的飲食習慣。阿嬤的用餐時間和我們相同,早上十點吃第一餐,六點前吃最後一餐,二點會有個小餐點,在進食的八小時期間,阿嬤吃得營養又均衡。重點在於全面攝取六大類食物且控制好分量,碳水化合物總量不要過量,蛋白質與蔬菜需要充足,水果、堅果需要適量。說起來好像很簡單,但執行起來還是需要花一點時間適應,畢竟以前阿嬤自己會默默吃掉一整條木瓜,現在規定她只能吃兩片,如果說以前是「豪飲」,那現在就只能是「小酌」了。阿嬤的瘦身計畫和安媽差不多,都是以168斷食+均衡飲食+減醣飲食為原則。不過阿嬤年紀大,又有血糖問題,更需要漸進式的調整飲食分量,不能調整得太快、太激烈,心態上也得更有耐心,不能心急。剛開始,阿嬤體重降得非常緩慢,我們一度也感到小挫折,還好阿嬤配合度很高,我們也耐心的堅持繼續,第一個月雖然只有減下了二公斤,但是到了第五個月,已經瘦下十公斤。正確的飲食方式,可以融入日常的持續進行,把時間拉長一點來看,效果還是很棒的!怕阿嬤又會想回臺東老家,我們每天都會找事情讓她做,讓她不會覺得無聊,或是請她做一些小加工,提升她的自我價值感。改變飲食後,不用再打針、吃藥阿嬤來臺北就醫檢查後,大約住院三個星期,靠著注射胰島素和吃血糖藥控制了高血糖,但出院後身體變得虛弱,也有水腫問題。幫她進行瘦身飲食三個月之後,當她再度回醫院檢查時,體重已經從原本的七十五公斤降到七十公斤以下,她的糖化血色素也降到6.4%,於是醫師判斷她可以不用再打胰島素,也可以不用再吃血糖藥了。在停血糖藥後的下一次回診中,醫生發現阿嬤的血脂也下降了,於是血脂藥也可以減量,從每天一次變成兩天一次,這些都是改變飲食後出現的正向回饋。這樣的改變,不只我們很開心,不用再吃那麼多藥的阿嬤也很開心,並且更相信改變飲食的力量,而持續執行。就在我寫書的現在,阿嬤的體重已經降到了六十三公斤左右。對阿嬤來說,減肥不是為了變更漂亮(當然穿衣服變好看她也是很開心),而是改善她的健康,以前的她晚上睡覺總是會抽筋,現在抽筋的頻率變少了、睡眠品質變好了、人也變得有精神了,這些一環扣一環的影響,都是從她改變飲食那一刻開始的。阿嬤驗證了當飲食不正確的時候,只靠吃藥是沒有效的;當飲食正確的時候,是可以不需要吃藥的,所以我們需要的是好的食物,不是好的藥物。只要控制「吃下肚子的東西」跟「每天吃的分量」,八十八歲的阿環小姐不挨餓、不節食,也能瘦得健康,希望她的故事,也能鼓勵你或你家中的長輩。阿嬤體重減輕之後,我開始帶她做一些簡單的阻力訓練。食譜:全穀雜糧類 蒟蒻炒麵傳統炒麵需要用較多的油量拌炒,相對來說熱量也較高,利用熱量低、富含膳食纖維的蒟蒻麵,就可以聰明避開熱量地雷。這道料理的關鍵在於油量控制,建議使用量匙測量,就可以控制熱量。另外,加入黑木耳、高麗菜等蔬菜,即可提高膳食纖維的攝取量。餐餐吃飯吃得有點膩了嗎?不妨試試看這道美味又無負擔的蒟蒻炒麵。材料:蒟蒻麵 360g、香菜 10g、黑木耳 20g、青蔥 5g、紅蘿蔔 15g、蒜頭 5g、高麗菜 100g、 紅蔥頭 20g、洋蔥 50g、玄米油 15ml、辣椒 2g調味料:鹽巴 適量醬油膏 10ml作法:1.黑木耳、紅蘿蔔、高麗菜、洋蔥切絲;蒜頭、紅蔥頭、香菜切末;辣椒、青蔥切小段。2.熱鍋後加入玄米油,放入蒜末、紅蔥頭爆香,加入紅蘿蔔、洋蔥炒熟,再加入黑木耳、高麗菜絲、辣椒以及蒟蒻麵拌炒。Tips:蒟蒻不吸油也不吸水,烹煮時建議不要加太多水。3.加入鹽巴、醬油膏調味並拌炒。4.起鍋前撒上蔥花、香菜末即可。總熱量:353 kcal蛋白質 4.8 g脂肪 14.9 g碳水化合物 58.7 g膳食纖維 15.4 g書籍介紹Sunny營養師的168斷食瘦身餐盤:媽媽、阿嬤親身實證!6大類食物 × 95道家常料理,不挨餓的超強必瘦攻略作者:Sunny營養師(黃君聖)出版社:采實文化出版日期:2021/08/04作者簡介 Sunny營養師(黃君聖):畢業於文化大學食品營養系,擁有臺灣營養師、美國ACE-CPT國際私人教練雙證照。當營養師前,為潮流服飾店老闆,在臺北擁有五間店面,長期作息不正常,體悟健康的重要,便嘗試轉換人生跑道,意外接觸到許多長輩,深感健康飲食的重要,便重新拾起營養專業,希望可以幫助更多人建立正確觀念,提升更好的生活品質。成為營養師後,最先幫助的對象就是自己的媽媽和阿嬤,用健康且容易執行的方式,幫助她們成功瘦身,並將營養學實踐於家庭日常中。常在社群媒體Youtube、Facebook、Instagram分享專業有趣的營養知識,獲得廣大的迴響。也是許多企業與媒體力邀合作與採訪的對象,分享營養、健身、瘦身等知識,是兼具實力與人氣的營養師。延伸閱讀: 台灣大腸癌發生率已經是世界第一!胃腸肝膽科醫師:早餐我絕不吃的4種食物
-
2021-08-05 新聞.杏林.診間
從癌症治療到安寧緩和…台灣癌症醫學之母彭汪嘉康:「為病人多做一點,就不會遺憾」
在聽起來好像很遙遠、其實沒那麽久的三十年前,癌症在台灣就是所謂的「絕症」;也就是説,得了癌症等於沒救,當年電視連續劇劇本如果照現在的説法「灑狗血」的話,罹患「不治」的癌症就是劇情的必要因素。那個年代如果得知罹患癌症,患者大概就不去看醫生,反而到處求神拜佛或者尋求偏方,例如到某些廟宇求香灰,所以當年有些不肖的廟宇在香灰内摻加沒有療效、但是可以令病人感覺病情比較舒緩的類固醇甚至麻醉藥物。但是三十多年後的今天,「抗癌」卻成為了經常聽到的名詞,一般民衆對癌症的認識也愈來愈多,也懂得如何預防或者學習和癌症共處。在台灣民衆對待癌症的觀念出現如此巨大轉變的過程中,有一個人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她就是中央研究院院士彭汪嘉康女士。與「癌症治療之母」面對面走進彭汪院士在萬芳醫院後面大樓的辦公室,吸引你眼光的是辦公桌上那一堆又一堆的資料、文獻,還有站在桌邊起身迎接、滿臉笑容的院士。身形瘦小的彭汪院士看起來和隔壁的媽媽、阿嬤沒什麽不一樣,不開口講話,你不會覺得她是享譽國際醫學界的大人物、是那位推動台灣癌症治療研究的科學家。按照彭汪院士的説法,當年台灣在癌症治療和研究上面是「什麽都沒有」,雖然她在美國的時候時常動用人脈介紹台灣的病人就醫,長期下來不是辦法,因為只能幫助有錢去外國就醫的人、卻幫不了其實可以救治、但是沒有錢的人。看到這種問題,開始思考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如何在台灣推動癌症的治療和研究,講到台灣現在的癌症治療,被媒體形容是台灣「癌症治療之母」的彭汪院士語氣明顯地非常驕傲,她説「現在台灣癌症的治療技術已經是世界的Top level(前段班),很多癌症的研究和治療都不輸給別人」。但是牆上掛著一張「安寧與緩和醫學」專科醫師的執照,也告訴我們,癌症的存活率並非百分之百,而彭汪院士也是台灣最早一批倡議引入安寧緩和醫學照顧癌症病患的醫師。彭汪院士這時表情嚴肅的説「癌症沒有辦法治好的時候,就要想怎麽幫病人多做一點事情,讓他們舒服一點」,有些癌症到現在依舊是無藥可醫,而且患者到末期的時候,得要承受極大的痛苦,不但患者難以善終,對病人的家屬更是生理和心理上造成了莫大的負擔,彭汪院士指出「這時候為病人多做一點就很重要」,她强調説一個醫生只要為病人多做一點、多想一點,就不會有所遺憾。在彭汪院士的心中,要當個「好醫師」最重要的就是「為病人多做一點」,這個對她而言是有切身之痛的,彭汪院士原本是四個兄弟姊妹,但是最小的弟弟因病早逝,不但促成了她後來走上行醫之路,也因為質疑當初的醫生如果「多做一點」,也許結果就會不一樣,這個觀念也就深深地烙印在彭汪院士的心中。(本文獲《醫學有故事》授權刊登,更多內容請看>>精采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