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9-12 焦點.杏林.診間
搜尋
長照資源
共找到
116
筆 文章
-
-
2022-09-07 失智.長期照護
服務人次成長七倍 臺中原鄉長照據點五年擴增19處
衛福部2017年推動「長照2.0計畫」擴大服務對象,臺中市政府盤點各區資源,原鄉長照據點數量偏低,特別是臺中市第一大的地區「和平區」長照服務據點僅布建4處,當年僅能服務42人次,後續挹注多達4,690萬元長照服務經費,截至去年(2021年)服務人次增加七倍,達到293人。而臺中原鄉整體的長照據點至今已布建23處(A據點2處、B據點6處、C據點15處)。服務看得到用得到 臺中第一大區設首處原鄉長照機構和平區幅員遼闊,不僅是臺中市第一大區,也是唯一的原住民地區。原鄉長照資源有限,臺中市與民間單位合作,2020年推動設置中部第一家原鄉長照機構「洛卡賀社區長照機構」,也因應洛卡賀社區長照機構的設置,幫助後續廣設據點,讓服務人次大幅增加。在市府連結民間的力量推動下,和平區長照服務據點從2017年的4處至2022年已經成長到23處,包含2處A據點、6處B據點、15處C據點,其中梨山地區佈建3處C據點;長照服務人數因此穩定成長,2017年服務人數為42人,到了2021年已達293人,統計至今年8月為止也已經服務287人,今年可望再突破2021年的紀錄,為偏鄉民眾提供溫暖、符合需要的長照服務。長照服務重要的項目即原鄉「交通接送服務」,為提升原鄉地區之交通接送服務量能及鼓勵業者進駐,臺中市2020年6月起,修訂和平區交通接送服務給支付制度,由原本之定額支付,改以實際交通之里程計費,每趟次補助費用由300元調整為600元。統計2021年挹注和平區長照接送專車補助費用,達到719萬元,大大解決偏鄉民眾就醫不便的問題。協助失智長輩在地安老 和平區首家失智社區服務據點和平區除了逐步設置長照據點以外,原鄉高齡失智也是重要課題。臺中市於2021年在和平區南勢里打造第一處「失智社區服務據點-安康診所」。每週一到五開辦全日課程,提供個案認知促進課程,延緩失智症的進程,也提供家屬支持團體及照顧技巧指導,截至今年8月底,共服務失智者17人(達5,304人次)、照顧者13人(達92人次),讓原鄉長輩能留在家鄉安心養老,達到在地老化的目標。此外,亦透過診所的醫療專業,在提供服務過程中,發掘社區中疑似或失智個案,即時轉介至失智共同照護中心診斷,強化醫療與照護資源的連結性。結合在地醫療成立C據點 提高服務可近性2022年2月起,和平區衛生所發揮優勢,運用原先的醫事人員的專業,將醫療以及長照結合,協助規劃據點活動,在和平區衛生所一樓成立C據點,增加長輩的可近性,幾乎是一條龍的服務,幫助當地民眾預防及延緩失能、失智。考量和平區的居民,多以務農維生,和平區特別安排當地「非農忙」時期,媒合醫療院所,深入和平區梨山地區,辦理包裹式整合性篩檢服務,主動幫當地居民揪出病灶,提供服務,改善原鄉民眾就醫不便的情況。主動出擊挖掘個案問題 媒合長照資源以降低照顧負擔洛卡賀社區長照機構目前收治12位長輩。其中一位陳李女士,過去常常鼻青臉腫被看護帶到和平區衛生所就醫,護理師時常詢問陳李女士,卻難以問出原因,最後漸漸才挖掘出原因。陳李女士的兒子,平常因為工作太忙,沒辦法時刻在家陪伴媽媽,平時雖有看護照顧,但陳李女士卻會趁看護不注意,自行下床活動,不過,陳李女士下肢無力,只要一下床就會跌倒。衛生所主動發現問題,將陳李女士轉介至洛卡賀社區長照機構,機構協助增加陳李女士的下肢肌力,每天固定時間接送,照顧生活起居、接她一起共餐等,幫助陳李女士重拾笑顏,也不再發生跌倒的情況,家屬也減少照顧開支,毋需再聘請看護。機構設置後,也開始讓當地居民更認識長照服務資源後加以使用。以長照交通接送服務為例,因調整和平區交通服務里程計費方式後,交通服務使用人次,從原本2018年的54人次,到2021年增加至2,276人次,均有大幅增加,截至8月為止,也已經服務1,288人次,相較去年同期增加213人次。根據2021年長照服務滿意度調查,和平區的民眾使用長照服務滿意度,全數都是「滿意」,其中居家服務的滿意度平均分數為4.75分。顯示深受當地民眾的肯定。臺中市積極佈建長照服務資源,深入偏鄉及鄰里,提供在地民眾溫暖、符合需要的服務,建構友善、溫暖的資源服務網絡,讓市民好安心。臺中市政府衛生局 廣告
-
2022-08-21 失智.失智專題
新聞眼/走進失智照顧現場 才能給最實際幫助
「照顧失智者就像面對一場永無止盡的喪禮。」看著摯愛之人因失智逐漸失去記憶、能力和自己,是漫長的告別過程。患者因腦部病變,可能情緒不穩定、疑神疑鬼,走失迷路等,總讓照顧者心中懸著大石。目前長照資源大多針對失能者,因應失智時鐘快速轉動,政策制定者應走進照顧現場、聆聽照顧者心聲,才能給予最實際的幫助。大部分的失智者在社區,若沒有安排到日照中心、失智據點上課,幾乎需要主要照顧者廿四小時在旁,像是年邁阿嬤照顧失智阿公、或媳婦照顧失智婆婆、兒女辭職在家照顧失智爸,聘請移工更是常見的選項。照顧者面臨極大照顧壓力,對照現有長照資源,似乎幫不上太多的忙。長照2.0提供照顧服務、喘息服務、居家護理、復健服務及輔具補助等,看似面向多元,但並不是失智者第一需要。失智者不一定需要輔具,但預防走失、記載姓名及電話等資訊的「愛的手鍊」,對他們相當重要,卻不在長照服務中;提供失智者參與活動、照顧家屬可以互相交流的「瑞智互助家庭」,及失智據點等,都不在常規長照給付中,僅屬於專案類型,資源並不穩定。對「老老照顧」家庭來說,更難了解政府有哪些服務,也很難更新資訊。失智年輕化更是警訊,不少五十多歲民眾患有早發型失智症,年輕力壯、情緒波動大,照顧起來更加棘手,且五十多歲多半是家庭經濟支柱,兒女可能還在求學,若沒有日照中心可去,伴侶極可能必須辭職在家照顧或請看護幫忙,造成照顧及經濟雙重負擔。期待政府擬定長照政策時,能從家屬立場思考,建置真正符合需求的軟硬體資源。
-
2022-08-21 失智.失智專題
失智時鐘快轉6-5:掌握患者 衛福部要求醫院補登CDR
國內到底有多少失智症患者?依過去調查推估,今年全國失智人口約卅萬人,但目前健保統計失智就醫人數已近卅 萬。為精準掌握失智症患者人數,據此布建資源,衛福部長照司委託國衛院調查社區內六十五歲以上老年人口失智症比率,並要求失智症診斷需附「臨床失智症量表(CDR)」分數,未來不除必須強制登載。CDR是「臨床失智評分表(Clinical Dementia Rating)」的簡稱,用來評量病患失智嚴重程度,分成健康、疑似或輕微、輕度、中度、重度、深度及末期。失智症診斷不易,衛福部長照司副司長吳希文表示,為精準瞭解失智症患者的嚴重程度,今年三月起,鼓勵醫院補登或是新建置失智症的臨床失智症量表(CDR)分數。「不管是失智資源或服務體系的建置,必須掌握目前患者的嚴重程度。」吳希文表示,衛福部十年前委託台灣失智症協會進行為期兩年的失智盛行率調查,並推估失智症嚴重程度占比,極輕度及輕度約七成四、中度一成二、重度一成四,當時即依循此數據,在各縣市布建資源。目前失智症患者診斷都會進入醫院評估,但過去醫師診斷民眾是否罹患失智症,不需要額外登載失智程度,衛福部長照司自今年起,鼓勵醫院針對新個案註明CDR分數、並希望舊案例補登,每件給予獎勵金兩百元,截至目前已補登回報八萬多件,預計自後年起,研擬強制登載CDR分數才能申報健保。吳希文表示,失智資源建置至今超過十年,全台失智服務據點超過五百處、共照中心約一一○家,其餘還有巷弄站、團體家屋等。只是資源布建是否能滿足當地需求,開始檢討資源分布是否均衡時,希望能尋求更精準數字協助。若能得知各縣市失智人數、程度,吳希文表示,失智據點等資源的布建就能更精準,以現在來說,都會區據點遠高於偏鄉,若有新據點希望申請衛福部的補助,都會優先希望業者至偏鄉設置。未來數據更為明確,也能讓資源布建的位置更貼近需求。衛福部長薛瑞元表示,失智資源布建現在比較辛苦,都會區布建幾乎飽和,就剩下偏鄉,長照資源的推動也是總統蔡英文的主要政策,包含一學區一日照等。如何讓失智症患者能使用資源,現在積極進行中。根據2017年12月頒布「失智症防治照護政策綱領暨行動方案2.0」,其中設定一項行動方案為「進行國家失智症流行病學及相關資源數據調查」。國衛院於2020至2022年已展開全國社區失智症與失能的家訪調查,希望提供政府單位制訂失智症與失能照護相關決策參考依據,結果預計近期公布。
-
2022-08-21 失智.失智專題
失智時鐘快轉6-1:近六年健保失智就醫人數成長近二成
失智時鐘快速轉動,健保署統計,近六年失智就醫人數成長兩成;且健保就醫人數竟然已極接近專家推估的台灣失智人口盛行率。專家提醒,這樣百分百失智者都已就醫的數字應非台灣創下「公衛奇蹟」,國內應有更精準的流行病學調查,並設身處地從患者需求出發,才能正確布建資源,真正幫助失智家庭。即將到來的九月是國際失智月,失智是導致失能及生活無法獨立的主要原因之一,也帶來極大經濟負擔,關心國人失智資源,本報利用健保數據、縣市調查及衛福部資料,加上失智症專家訪查,發現以上「台灣公衛奇蹟」。調查也發現,照顧壓力是照顧者難以承受之重。各縣市雖積極布建失智照顧資源,但民眾認為流程複雜、分配時數不夠,導致自行、在家照顧比率高。台灣即將進入超高齡社會,如何讓民眾在尋求照顧資源時不迷路,也是國內失智照顧一大挑戰,本報也預計十月推出各縣市失智確診率及資源大調查,希望促使各界協助民眾獲取資源。全台失智人數到底有多少?政府公布的失智人數統計有三個不同的數字,包括去年健保就醫人數廿九萬六九九七、依盛行率推估全台患者人數卅萬、衛福部長照司統計全台失智症患者約廿九點七萬。三個數字相近,但代表意義大不相同,盛行率為預估值,盛行率若與就醫人數接近,表示國內失智確診率接近百分之百,與現況並不相符。失智症診斷不易,衛福部公布「失智症防治照護政策綱領二點○」,喊出「失智友善七七七」,期待民國一一四年達到被診斷患者逾七成。如今盛行率推估數字與醫療診斷人數幾近吻合,台灣失智症協會秘書長湯麗玉表示,等同社區內完全沒有尚未被找到的失智症患者,直言:「這是公衛奇蹟」。但專家進一步分析原因,失智盛行率推估與健保就醫數據都有其侷限性。雙和醫院副院長胡朝榮表示,目前失智盛行率依據民國一○○年至一○二年進行流行病學調查,以六十五歲以上失智盛行率百分之七點七八估算,得出卅萬人罹病。距離上次流病調查已十年,衛福部委託國衛院做第二次流行病學調查,預計近期結果將出爐。至於健保就醫人數,胡朝榮表示,臨床上部分民眾可能因輕微記憶障礙或疑似失智而就醫,但診斷後發現並未失智,所以健保就醫人數應高於實際患者數。至於健保失智就醫人數及比率增加,台北榮總失智症治療及研究中心主任王培寧表示,顯示近年經各界努力,民眾對失智症有更多了解,因此就醫人數變多。新北市衛生局長陳潤秋表示,台灣醫療方便,但到醫院就醫不一定就等於確診失智症,而目前診斷為失智症後,未必會使用政府提供的長照資源,導致就醫不一定確診、失智患者未使用照顧資源等情況。彰化衛生局長葉彥伯表示,目前大多部分照顧資源兼顧失能與失智照護,但兩種需求並不完全相同,建議通盤性重新檢視。胡朝榮建議,失智症種類多,包括阿茲海默症、血管型等,必須進一步診斷給予合適治療。失智症協會理事長、長庚醫院學術組副教授級主治醫師徐文俊建議,健保署應擬定計畫,開放專家學者進行病歷調查或比對,讓健保數據更具代表性與參考價值。健保署長李伯璋表示,待部分負擔新制上路,重新分配健保資源,可給予更合理的給付。
-
2022-08-17 焦點.長期照護
臺中長照服務助家庭雙贏 照顧者享生活與親情
「媽媽現在回家,總不斷講著在日照發生的事情。」87歲的程廖玉(化名)今年年初跌倒骨折,術後生活難以自理,但對於陌生人照顧,她從一開始排斥到接受,現在每天期待到日照中心;而她的女兒也是主要照顧者程書琳(化名),在臺中市政府衛生局提供的長照服務支持下,能兼顧照顧媽媽與工作,平時仍可享有自身的生活。程廖玉的案例不是唯一,是許多長照家庭的縮影及借鏡,也是臺中市政府衛生局提供長照服務下的經典案例:善用市府提供照護資源,讓長者長期照護與照顧者的工作能兼顧,減輕家庭照顧負擔。程書琳說,媽媽今年是第二次跌倒,兩年前,第一次跌倒傷及脊椎,經過手術修補,行動雖不如以往,但仍可自理日常,不過媽媽那一年高齡85歲,生活因病改變,充斥著滿滿的不適應,她因此搬去跟媽媽同住,媽媽的日常開始大量地依賴她,有時還會耍賴要她別去上班。於是,程書琳嘗試尋求長照居家服務的幫助,包含送餐、巡視、陪伴等服務,只是每一次照顧服務員來到家中,媽媽都會強烈排斥,直說「他們都是陌生人,她很不喜歡」,後續嘗試想把媽媽送到日照中心,媽媽一聽到要到外頭接受別人的照顧,就誤以為兒女要拋棄她,雖然有與媽媽解釋,但媽媽仍希望親人可以就近照顧,而暫時打消將媽媽送至日照中心的念頭。程書琳與哥哥、姐姐接力照料兩年,今年初,媽媽再次跌倒,這次跌倒比上次嚴重,跌斷五根肋骨,術後完全無法自理日常,特別是媽媽說會頭暈,擔心她自己在家會跌倒。程書琳說,其實她在媽媽住院時,就開始提及住家附近開了一家新的店面,說術後要帶她去嚐鮮,但新開的店面其實是一間日照中心。程書琳說,媽媽那時一看到日照中心外觀以為是間百貨公司,一踏進去看見老師帶著大家在上課,她也充滿好奇,後續才願意踏出這一步,接受日照服務。過去兩年,照顧媽媽的過程中,媽媽常常會說「晚上都睡不著」,其實是她白天獨自待在家中太無聊,只能看電視、睡覺,作息不正常,也讓媽媽總是在晚上睡不著,這樣的狀況也影響到淺眠的她,連帶白天上班的精神受到影響。今年開始接受臺中市政府衛生局提供的日照服務後,程媽媽的作息正常,且每天都在聊日照課程的內容。程書琳說,特別是日照中心的手作課程,完成作品後,讓媽媽很有成就感,她現在就像個孩子一樣,會分享她的作品怎麼製作的,完成後同學都說她很厲害等等。特別是日照的運動課程,平時雖然都知道運動很重要,當子女陪著她運動時,她只要稍微有一點疲憊,就會選擇放棄,運動效果不佳。但是到了日照中心有同儕壓力,她就算有點累,也會礙於面子做完全程,體力愈來愈好。程書琳說,媽媽進入日照中心後,算是突破自身的舒適圈,過往閒來無事就會在社區內與熟悉的親友八卦、說三道四,負面情緒遠勝於正面思考,加入日照中心後,她必須適應新的環境,也開始認識新朋友,接受到不一樣的思維思路,與過往相比開朗許多,這也是使用日照後,她認為對媽媽而言最棒的收穫;她感謝臺中市長照服務的支援,讓她可以照顧媽媽與兼顧工作,也鼓勵照顧者多多使用市府長照資源,減輕照顧負荷。長照2.0從107年開始提供長照四包錢的服務,包含「照顧及專業服務」、「交通接送服務」、「輔具服務及居家無障礙環境改善服務」、「喘息服務」,其中「照顧及專業服務」就包含日間照顧,白天將長輩送到日照中心接受專業團隊照顧,參與團體生活,晚上接回家中享受天倫之樂,讓照顧者可以取得生活與照顧之間的平衡。臺中市政府衛生局 廣告
-
2022-08-14 焦點.長期照護
張慶光/自立‧自理‧自主
台灣目前引進社福勞工人數已超越25萬人,平均每三個失能人口就有一個聘僱外籍看護工,其比例應該是全世界最高的。比我們更高齡化的日本及北歐,鮮少看到老人身邊有外勞隨侍在側,我們必須感謝這些外籍看護工幾乎一天24小時照顧我們的家人,分擔了我們的責任。不過,雖然台灣已經引進許多外籍看護,卻仍無法滿足激增的照護需求。雪上加霜的是,新冠疫情讓東南亞國家的外勞輸出受限,而且經濟逐步發展的東南亞國家,國內的人力資源需求也讓年輕一輩的國民選擇留在國內,隨著台灣高齡化速度加快,此供給與需求的缺口將愈來愈大。那未來的老人怎麼照護?靠國內的照服人員?還是兒女自行照護?根據統計,國內目前照服人數約七萬人,雖然行政院策略性補助照服人員薪資,吸引更多人投入照服領域,但其人數的成長仍遠不及於失能人口成長的速度。另外,由子女照護父母原本天經地義,但是因此而造成的「介護離職」、「流沙中年」問題,亦讓很多兒女處於兩難,擔心自己回不去正常的生活。而高齡社會下,許多兒女也已進入初老階段,老老照護產生的心力負荷也令人憂心。若再加上少子化問題,如何照護老人家?可能不是那麼好解的問題。既然從照護資源的供給上無法滿足需求,那麼我們可不可以換個角度從減少照護需求著手。讓問題從「如何照護老人家?」變成「如何讓老人家不要被照護?」這可以從兩方面進行,一個是針對未來的老人做教育,讓他們提早做好強身健骨的準備,而不是等到失能再投入資源。另外一方面針對輕微失能者,把握黃金復能期,有機會透過復健或輔具,回復自我生活的能力。過往,我們面對長輩的照顧往往依賴外籍看護,看護的確幫了很多家庭的忙,但無微不至的照顧其實也讓長輩失去自我生活能力。本來一些長輩經由訓練有復能的機會,但在外勞協助下,反而失去了練習的機會,吃飯、穿衣、上廁所、洗澡都有人幫忙,長輩自主生活能力也逐漸喪失,最後提早進入失能長照的領域。日本比我們更早面對照護人力不足的問題,因此早在1980年代開始就推展「自立支援」的理念。根據維基百科,「自立支援(Self-Supporting Care)一詞源自於日本,為重視長者本身的意願,並透過適當的輔助與資源,支持其利用現有的身體功能,來維持原來的生活。如此不僅能維持長者日常生活獨立,並能替社會減少照顧成本支出。同時,自立支援本身的核心價值,不僅是身體層面的照顧,更是涵蓋了個人文化、精神層面以及社會文化層面,讓長者能找回、提升自主生活的意識。」我想,沒有一個老人希望被長期照顧,我們應該在長者落入長照深淵前拉他一把,在黃金恢復期導入適當的復健訓練,或使用輔具來補足身體的退化功能,盡可能延緩步入長照的時間,如此才能有效減少照護需求,也讓長者可以享受人生,從自立支援到生活自理,進而可以在自由意志下自主生活,不再依賴外在力量。面對即將來臨的超高齡社會,減少長照需求,而非單方面只增加長照資源的供給,才是符合大家期待的正確解方。
-
2022-08-07 焦點.長期照護
老虐暴增2/老人嚴重受虐事件 衛福部分析有二大原因
衛福部分析歷年通報案件及近年老人嚴重受暴案例,老人因失智、失能衍生的家庭照顧負荷、及施暴者有精神疾病、藥酒癮或長期失業等情形,是老人受暴兩大風險因子。根據衛福部2017年到去年統計,重大家暴案共186件,其中21件為長照家暴事件。新北聯醫板橋院區的陽光學堂為失智長者關壞據點,台灣長期照護專業協會理事長、新北市聯合醫院副院長王祖琪在臨床看過許多高風險案例,郭先生66歲了,一直未婚的他長期照顧90歲嚴重失智的媽媽,每天帶媽媽來,5年從不間斷。郭媽媽睡不好、情緒焦躁,最近郭先生為了照顧媽媽已瘦了5公斤以上。身心俱疲的郭先生曾經想不開說,「想帶媽媽同歸於盡」。王祖琪十分擔心這對母子,不斷勸郭先生帶媽媽就醫,但他說媽媽即使服藥,「也只有好3天」。王祖琪不斷安撫郭先生,希望讓郭媽媽接受治療,母子能好好睡覺,即使只有3天也好。「老人家最怕孤單、寂寞。」郭先生說,大約10年前發現媽媽失智時,病情已屬中度,媽媽情緒不穩定,有次他頭痛不舒服去藥局買藥,為避免媽媽外出把門鎖起來,沒想到媽媽用工具把門鎖敲爛。媽媽個性急躁、固執,失智後又十分黏人,他洗澡、煮飯時,待在客廳的媽媽看不到他,就會催促,甚至開始大吼大叫。「當時與媽媽相處,真的透不過氣。」郭先生說,長期照顧媽媽,看到媽媽失智沒有好轉,加上內心責任感重,精神壓力大,心情十分沮喪,有一段時間確實充滿負面想法。郭媽媽年紀大了,一天上廁所30次以上,郭先生說現在就是盡力照顧,還好自己尋求唱歌紓壓,唱的台語歌、日語歌也都是媽媽會的,有時和媽媽一起唱,多陪伴媽媽,目前也帶媽媽就醫服藥,最近病情穩定,1覺到天亮。這時郭先生緊鎖的眉頭也舒展開來。中正大學犯罪防治學系教授鄭瑞隆說,80多歲長者的子女,年能已經60多歲,「初老」照顧「中老」或「老老」,而長者生活習慣與子女不同,觀念固執,若又因失智症出現幻想或精神症狀,雙方就容易衝突,甚至引起虐待事件,施虐者有時也可能是配偶,如一直給對方吃不喜歡的食物等。台北護理健康大學長期照護系教授陳正芬說,子女長期照顧長者致身心疲累,建議利用長照資源,如居家服務、日間照顧等。此外,民眾面對施虐者常批評並高度指責,日本將照顧者支持立法,只要照顧者訴說照顧壓力,國家可提供援助,不要等到身心俱疲後成為施虐者。王祖琪表示,如果沒有長照服務介入,照顧者壓力爆表卻沒有人可以換手,照顧者可能就出現和被照顧者「大家一起死一死」的負面想法,如此惡性循環,建議長照應與醫療結合,若藉由看診或居家訪視時,一併帶入長照服務,老人家往往較容易接受。
-
2022-07-29 失智.失智資源
台中市長照即時通 - 交通接送預約服務 嶄新登場
住在南屯區73歲的張爺爺,10年前在運動中撞擊併發主動脈剝離,造成腎功能受損,陸續發生六次中風並檢查出小腦異常,每月需定期至醫院追蹤治療,張爺爺透過衛生局長照中心評估並媒合使用長照交通接送服務,包括去就醫、快打站接種疫苗、失智據點、日照中心接受服務。爺爺今年3月透過服務單位宣傳及推薦,下載了台中長照APP,從此開始利用APP預約交通車,而且看診後就可以馬上用APP預訂下一次回診車輛,再也不用撥打電話預約或忘記訂車,APP也會很貼心地用簡訊提醒下一次的搭乘時間,不怕忘記返診的時間,好處多!張爺爺表示,使用APP訂車,交通車抵達時會有簡訊通知,提醒該出門上車了,可減少站在外面等候的時間;家屬也能填寫備註注意事項,例如:請求司機協助開門、提醒拿藥等事項,是相當貼心的APP,也是另類的長照小幫手。因應超高齡社會的到來,台中市政府衛生局致力推動長照2.0政策,也積極提升長照服務數位化量能,截至111年7月20日,長照APP累計下載量已逾2萬6千人。APP介面設計簡潔方便,讓銀髮族、失能者及家庭照顧者都能輕易上手,可線上直接申請長照服務,查詢長照服務資訊。現在APP更新增了「長照接送」功能,讓預約長照交通車方式更多元,還有貼心的提醒服務,告知民眾用車時間、交通車到達時間,減少等候時間。陳子敬副市長表示,台中市在109年率先全國推出「台中市長照即時通APP」,透過APP能清楚知道申請長照服務的進度、補助額度、剩餘額度,有效運用長照服務的四包錢;今年更e化升級推出「台中市長照即時通APP 2.0版」,新增「長照接送」功能,讓家屬及個案可透過APP預約台中市的長照交通車,使申請服務的流程更簡化透明,也讓台中長照服務數位化服務更加完整。衛福部長照司長祝健芳表示,台中與全國其它城市相對年輕,市府團隊非常努力推動長照,全國長照服務涵蓋率平均約67%,且已經超越全國的平均值,達70%以上,非常難得!今年中央補助相關服務超過65億元,讓台中長照服務數位化更完整,也希望透過「長照即時通APP 2.0版」,促進長輩健康,減輕照顧者負擔。台中市的長照服務據點數為全國第一,市府積極推動多項創新服務,在中央的支持之下,全國首創「台中長照即時通APP」並擴充及整合長照交通接送預約服務功能,給予民眾無微不至的貼心服務,讓市民感到更便利的服務,使本市成為長者樂活的幸福城市。衛生局呼籲凡居住於台中市,65歲以上失能老人、55歲以上失能原住民、50歲以上失智症者、領有身心障礙證明者,且經台中市長期照顧管理中心評估長照等級2級(含)以上者,皆可透過下載「台中市長照即時通APP」預約特約長照交通車,享有e指化便利的長照交通接送服務。
-
2022-07-05 失智.失智資源
臺中長照APP 讓長照服務零死角
申請長照服務不用再親跑政府機關,臺中市政府衛生局首創推出第一個可線上申請長照服務且能查詢額度的「臺中市長照即時通APP」,打開APP就能「申請長照服務」,同時還合併有查詢的功能,瞭解自己長照服務的進度、核定的項目及額度、長照四包錢剩餘額度等,操作簡易,銀髮族只要有一臺智慧型手機並下載APP都可以自行操作,臺中市也讓長照服務零死角。長照申請常被長輩嫌麻煩,晚輩協助申請也常搞不定資料,需要東補西補。臺中市長照即時通APP補足其問題。進入頁面後,主要有四大選項「線上申請、查詢進度、費用表格、公布欄」,今年再將APP優化,增列第五個選項「長照接送」。點進去「申請服務」,填妥基本資料後,就能選擇欲申請的長照項目,如照顧服務(居服/日照/家托)、喘息服務、到宅沐浴等;「進度查詢」則是輸入個案的身分證字號、出生日期後即可了解申請長照項目的進度。「費用表格」是提供長照照顧及專案服務、交通接送、輔具服務、喘息服務等四大類,從第二級到第八級給付以及部分負擔的費用查詢;「公布欄」則可查看長照服務相關資訊、最新公告政策。今年新增的「長照接送」預約項目,只要輸入個案的帳號跟密碼,即可預約長照交通車,APP會提醒民眾預約用車的時間,交通車抵達時,民眾能透過APP即時掌握交通車位置,免於等待,達到「精準搭車」的效果。APP除了可自動計算交通車補助款與自付額,顯示每個月剩餘補助趟次。還具備司機功能,以人工智慧導入交通接送服務,輔導臺中市交通服務單位執行駕駛人員、車輛管理以及預約派遣交通接送服務。臺中市長照即時通APP介面中,提供民眾可直接連結衛福部管道,包含「衛福部長照專線」、「長照服務地圖」。按下衛福部長照專線則可直接撥打1966;點入長照服務地圖,可查詢周邊長照服務單位,方便民眾找尋住家附近的長照資源。臺中市長照即時通APP於2020年9月推出,期間不斷升級功能,截至2022年6月25日為止,已有2萬4,585人次下載,臺中市長照服務使用人數已達到3萬9,261人。面對高齡浪潮,臺中市以民眾的需求作為出發點,打造「六最」長照服務體系,最積極、最便民、最貼心、最有力、最溫馨、最創意,讓臺中市於2021年時,成功打造全國第一多的「長照服據點數目」、長照服務e指就通。未來,臺中市長照即時通APP將再優化「智慧化交通接送服務」功能,規劃社區式服務交通接送流程,讓長照服務深入社區,以強化社區式交通接送服務,讓市民感到更便利的在地化服務。盼能藉由智慧的科技,與長照結合,打造「智慧長照臺中」讓臺中成為更有溫暖的長照城市。
-
2022-05-08 養生.人生智慧
林依瑩進擊的不老夢:副市長變居服員投入長照,解開年齡束縛打造不老傳說
當台灣高齡社會挑戰節節進逼,現任台灣公益團體自律聯盟顧問林依瑩,25年前,還是中正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學生時,早以「時間銀行」為論文主題,鑽研起台灣高齡社會的未來難題。先後加入老吾老、弘道老人基金會,也曾一度短暫擔任公職;幾年前,為了深入探討長照現場困境,她考取居家照服員,走入真實的照護;看見部落居民與長照現場的兩難,她又創辦伯拉罕合作社。耕耘公益領域20多年,該怎麼定義林依瑩的角色?她是倡議者、是政策家、是管理者、是創業家,也是走入現場的行動者。唯一不變的是心繫台灣高齡現場,嘗試不斷為公益領域,找尋創新突圍的新模式。解開年齡束縛 打造不老傳說在長照公益領域,林依瑩的名字早為大家熟知,但對社會大眾,印象最深刻的是10年前,才32歲、擔任弘道老人基金會執行長的她,「大逆不道」地帶著一群年紀超過80歲的阿公阿嬤環島全台騎車,所寫下的不老騎士傳說。2022年,高齡樂活、熟齡樂活已是社會鼓勵提倡的觀念,但10年前,林依瑩的種種嘗試更像是一場出格的離經叛道。那時社會主流的聲音是:「長輩就該好好伺候安養、怎麼能做如此危險的事,出了事怎麼辦⋯⋯」一聲聲質疑不絕於耳。林依瑩溫暖笑容下,藏了創新的心,不怕衝第一惹來的挑戰問句。隔年她再帶著阿公阿嬤登上小巨蛋,轟轟烈烈地辦了場百老匯音樂會,辦一場還不夠,隔年再辦、後一年再有⋯⋯,登上台的人數愈來愈多,就是要鼓勵大眾扭轉想法,年長不等於衰老,變老也能有夢、活躍帥氣。副市長變居服員 投入長照解開年齡的束縛,林依瑩看到的是,隨著高齡化進程加速,隨之浮上檯面的難解議題:長照現場。2018年,六都選舉,台中市長林佳龍意外落選,當時擔任副手的林依瑩,也跟著卸下職務。突然騰出大片時間,林依瑩發現,幾年前為了孩子移居落腳的台中東勢鄉達觀部落,正面臨中壯青年沒工作、原鄉長者缺照護。她乾脆苦讀考取居服員證照,親身上陣,當時接手的就是照護難度最高的四管個案。一位照服員,一年至多能承接的個案照護是5位,但林依瑩3年來,自己間接、直接照護的數量,就有30幾位,就算用盡所有時間,也無法解決偏鄉照護問題。林依瑩乾脆就地成立「伯拉罕共生照顧勞動合作社」,以合作社模式打造「照護學校」,一手培訓當地居民成為居服員,創造就業機會,一面就地、就近解決偏鄉部落的長照資源缺口,也期待透過在原鄉的實作實驗,打造All in One 24小時整合照護服務,補足現行長照制度的缺口。走進長照現場 找到成長力量一派溫和、笑笑說話的林依瑩,為何總是一馬當先、無畏質疑,嘗試找尋創新方式挑戰傳統框架?她笑說:「可能我從小就是黑乾瘦(台語)的鄉下小孩,排行老大卻不是家裡最聰明的小孩,在班上也是平凡到會被老師忘掉的學生。」大概就是覺得自己這樣平凡不聰明,要做沒做過的事情時,若遇到外界出聲挑戰、質疑,林依瑩就會心頭掂掂思考哪兒沒做好。但正因看見彼此的初衷都是一樣的,林依瑩聽進了建議,修一點、改一些,反倒替自己周全作法,就這樣常常幫自己第一次的嘗試就做到了9分。從青春年華投入銀髮領域20多年從未離開,林依瑩說,都是因為在現場服務,看到了改變。林依瑩在部落打造的照護新模式,被媒體以《大安溪畔的奇蹟》為題登上封面故事,述說一位狀況極差的阿公,在經過完善照護,重新找回日常生活「奇蹟」。這種故事不只一樁。前陣子一位部落青年因車禍重傷臥床,太太承受巨大照護壓力,家中經濟也陷入困頓,而後透過伯拉罕培訓,成為居服員,外出投入居家服務工作。原本被列為低收入戶的他們,過一陣子捎來訊息,說改善了家中狀況。「聽見他們的消息,我真的很開心。」「正是因為在現場一次次看見生命轉變的時刻,才讓我這樣獲得方向與力量。」林依瑩說。啟動「雙大安」 整合照護模式日前,林依瑩又啟動了「雙大安計畫」,串聯台中大安溪畔達觀部落,以及位居首都中心的台北大安區。林依瑩解釋,許多人總以為長照的難題只會發生在經濟困頓家庭身上,但在台北市大安區,即便收入不低,也同樣面臨難題,「長照處境,不論貧、富,面臨的狀況其實都是一樣的。」她說。長期仰賴移工的照護並無法長久,All in one模式是林依瑩想創造一種能讓人安心返家的照護模式。尤其成為居服員後,林依瑩常常在現場看見許多家庭成員因為照護造成的緊張衝突,她知道,長照對於一個家庭,不僅是顧身也顧心。能夠返家,不僅能夠提升照護品質,也能讓許多個家庭重整關係、連結與對話。什麼是All in One 照護服務讓需要居家服務的病患個案在出院前夕,就能串聯醫療、護理,提供最完整的諮詢和照護。以伯拉罕共生照顧勞動合作社為例,以合作社為中心,整合調度人力、照護資源,用「一組人」、「不間斷」針對照護者的變動,客製提供整合、長期的專屬照護,需要照顧的個案不必入住照護機構,也能全時段的就地、在家得到妥善照顧。
-
2022-04-20 失智.失智資源
照護資源╱失智症資源地圖 減輕照顧壓力
台灣失智症人口逾31萬人,65歲以上老人約每13人即有一人是失智者。根據「失智症防治照護政策綱領暨行動方案2.0」指出,失智者獲得診斷及服務比率為54.1%,約超過13萬人尚未被確診,而無法得到妥善照護,聯合報健康事業部因此進行「台灣失智症資源地圖」問卷調查,期望能幫助失智症家庭獲得更多使用資源及服務。認識社區失智症窗口失智症平均病程約8至10年,甚至超過15年,對家屬來說,照顧之路艱辛且漫長。衛福部長期照顧司副司長周道君表示,我國自2017年推動「失智照護服務計畫」,全國有超過95處失智共同照護中心、逾494處失智社區服務據點,協助民眾取得社區中的長照資源。未來「台灣失智症資源地圖」可凸顯失智共同照護中心的角色,引導民眾認識社區裡失智症的第一個窗口,並銜接後續長照資源。周道君指出,當有失智疑慮或疑似確診階段,應先找到住家附近的失智共同照護中心,做進一步諮詢與安排轉介;家中有失智患者,則可利用失智社區服務據點,參加多元課程減緩症狀。藉問卷認知失智症 高齡化社會帶來長照相關需求與挑戰,每個人都有可能成為照顧者或被照顧者,面對這一波失智海嘯,政府設置社區照顧關懷據點,凝聚各地安老能量。聯合報健康事業部進一步舉辦「台灣失智症資源地圖」問卷調查,蒐集失智症資源使用現況,包括失智症是否為正常老化現象、十大警訊、預防方法,藉由基礎題了解失智症識能的提升與友善認知。問卷也針對資源使用調查,包括目前布建的資源與實際使用狀況有沒有落差?資源夠用嗎?好用嗎?長輩行為異常應求診周道君提到,部分民眾對失智症仍有癡呆、無能等刻板印象,政府積極推動失智友善社區,期以打破迷思與歧視。例如有些個案走失未在第一時間被民眾發現,若能了解失智症況、及時伸出援手,就能防止迷路及誤闖國道等憾事。衛福部雙和醫院研究副院長、台灣臨床失智症學會理事長胡朝榮說,民眾應加強失智症識能及敏感度,若家中長輩出現行為異常、經常遺忘事情,一定要求診神經內科或老年精神科。若是確診,院方可以協助患者、家屬預做準備;若是正常老化,日常生活則要降低失智症危險因子。各縣市政府正努力提升這部分,包括舉辦標準化課程、訓練師資,判斷社區的失智者進而轉介共照尋求資源協助。年底公布調查結果失智症對家庭、社會衝擊非常大,「台灣失智症資源地圖」問卷調查結果,預計於今年底公布,希望能針對失智症照顧提供許多解決方案,提高民眾對失智的正確認識及友善態度,協助連結資源延緩失智退化。
-
2022-03-20 養生.人生智慧
看遍無數老後照顧現場的體會!居服員楊嘉敏:50歲後該做好的3個心理準備
編按:每個人都無可避免會面對老後與病痛,如何才能讓人生最後一哩路少些顛簸,又該做那些身心準備?因緣際會下,從零經驗開始從事居服員工作4年多的楊嘉敏,由於照顧長輩的經驗,也讓她像是提前預習了自己的老後,她說:老並不可怕,只要做好心理建設、以正視而非逃避的態度面對,就能安穩地抵達。人人都嚮往充實而有尊嚴的老後生活,但也有不少人對於老有著許多不切實際的想像與恐懼,如何在人生暮年活得更好、更自由?從事文字工作的楊嘉敏,在偶然的一次因緣際會之下,做了4年多的居家服務員工作,原本她只是想將這段經驗做為寫作題材的田野調查,卻意外有了深刻的身心體會。「生老病死,是每個人生命的必經之路,但我們可以選擇用什麼心態走完它。」楊嘉敏說。母親罹癌急逝 來不及準備就面臨至親的老病死在接觸居服員工作之前,楊嘉敏才經歷母親的離世不久,「我覺得這在冥冥中好像是一個緣分,補足了我當時還沒有修完的人生學分。」楊嘉敏的母親因罹患淋巴癌,發現時已是末期,從罹癌到過世僅有短短3個月:「在很短的時間內,我快速地經歷了一個和我最親的人老、病、死的過程,對我來說這些事都很陌生,沒有人告訴過我該怎麼處理面對,就像在什麼武器都沒有的狀態下就到前線作戰,其實是很手足無措的。」楊嘉敏回憶,當時由於已經不適合做積極治療,母親選擇在家裡接受安寧照護,但若是身體有突發狀況,還是必須回醫院急診。「那是我這輩子最頻繁坐救護車的時期。」不只如此,隨著身體狀況的惡化,母親逐漸無法自理生活,唯一同住的楊嘉敏成了主要照顧者。「那時我半夜經常要攙扶母親上廁所,也曾問過她要不要穿尿布,但母親堅持不肯,後來我做居服員才理解,有時候不是照顧者方便就好,也要顧及被照顧者的心情和意願。」後來,平常經常上圖書館、也習慣坐在固定位置的楊嘉敏,因為旁邊也有一位總是坐同一個位置的中年女性,一聊之下,才知道對方是居服員。「我總覺得在照顧媽媽的時候犯了很多錯誤,或許也想藉此機會解除一些疑惑和遺憾。」照顧失智者的難題 在於同理對方而非同情實際投入居服員的工作,楊嘉敏的第一個體會是:「照顧長者絕對不是大家想像中歲月靜好的溫馨畫面,而是戰場。」在楊嘉敏所服務的個案中,有6成屬於失智症患者,輕重程度不一,「我們必須要學會安撫他們許多不知從何而來的情緒、嘗試理解各種異於常人的反應;更不要說經常與各種異味、髒亂共處,甚至有部分失智者會有暴力傾向。」「同情很容易、同理很困難。」她曾遇過一位失智阿嬤,會把所有身邊的東西拿起來咬,「一開始我無法理解為什麼,後來才想到,也許她是因為感官認知功能已經退化,用嘴巴咬可能是她僅存能認識物品的方式,就像幼兒一樣。」最後她經過家屬同意,買了一個奶嘴給阿嬤咬,才解決了這個問題。「有時候失智者因為已經無法理解眼前的狀況,有時候他們以為我是闖到家裡的小偷、或是有時和患者的配偶說話,就以為我是小三,很生氣要趕我出去。」面對無法以常理溝通的失智者,她也曾感到沮喪、甚至有點生氣,但後來她換位思考:如果自己的周遭的一切變得陌生、不認得身邊的人或是無法處理日常生活,一定也會很擔心、害怕。「所謂的關懷或照顧,並不是當濫好人,而是用理性和客觀去對待。」面對生死第一線的照顧工作 體會人生的無常悲喜雖然和照顧者相處有許多不為外人道的辛苦,還要面對病患和家屬的各種狀況,但楊嘉敏卻認為,居服員是她做過最有價值的工作。「我曾經照顧過一位低收入罹癌的阿嬤,因為申請政府的長照服務,有時會陪她去看醫生。有天因為候診的人很多而超過了規定的陪病時數,她很不好意思要掏錢給我,還要買東西給我吃,但她其實自己都沒有錢了。那份心意就讓我覺得很感動。」從事照顧工作,也讓她體會生命的悲歡無常,「很多失智者年輕時可能擁有很好的工作或是學歷,但到了人生的最後階段,他們最需要的其實都不是錢、而是陪伴與關心他的人。」楊嘉敏說,她曾經照顧過一位住在五星級病房的董娘級阿嬤,「但最後享受那些設備的其實是我,本人反而已經感受不到。」「我爸爸是在我做居服員的期間過世的。當時我雖然馬上放下工作趕了過去,但還是來不及見他最後一面。一開始我非常懊悔,甚至質疑自己:如果照顧別人卻讓我無法陪伴爸爸最後一刻,這份工作有意義嗎?」後來負責照顧父親的護理師告訴楊嘉敏:很多醫護人員都有這樣的經驗,雖然可能沒辦法親自照顧自己的家人,但同時也有別人在照顧他,她這才釋懷不少:「我想或許照顧者的價值,就是分擔起這個責任,讓家屬的生活能夠維持如常、不被拖垮,就像是一種生命共同體。」50歲後的照顧與自己未來的老後 該做好的3種心理準備50歲後的人,開始面對照顧現場與自己未來的老後,該做好哪些心理準備?1. 做好心理準備,父母隨時會有狀況「如果要說這份工作帶給我什麼體會,我覺得:家有年邁長輩的50世代,首先要做好心理建設和準備,老人家的健康隨時會有突發狀況,也許是忽然記不起你是誰了、甚至突然倒下都有可能。」楊嘉敏說。2. 不要無止境燃燒自己此外她也提醒,若家中有需要長期照顧的對象,「千萬不要無止境地燃燒自己,不管是家屬或是照顧者都不是萬能的,有時候放下一些無謂的心理障礙、設下停損點,及時尋求幫助非常重要。現在政府其實已經提供不少長照資源,但很多悲劇都是因為家屬沒有尋求外界協助,最後撐不下去而崩潰。」3. 住家附近一定要結識朋友「如果不想孤老而終,一定要建立有地緣關係的人際網路。平常多參與鄰里活動,有時候里長、鄰居甚至常跑這一帶的房仲或是保險員,可能都比遠方的子女更能提供即時協助。很多孤獨死的人,最早發現的都是房東,因為時間到了沒有繳房租。」楊嘉敏說。自己也來到50後的人生後半,目前單身的楊嘉敏,對自己的老後安排也已經有所體認:「若我到了無法獨立生活的那一天,就是去住養老院。對於老,無須過度憂慮,但也不應一無所知,但在我還有能力的時候,多盡自己的一份力量去關心周遭的人事物,那麼也許就會建立起一種善的循環。」原文:看遍無數老後照顧現場的體會!居服員楊嘉敏:50歲後該做好的3個心理準備
-
2021-12-29 新聞.長期照護
長腫瘤遲不開刀「憂臥床夫沒人顧」 長照資源助喘息
63歲的秀禎10年來獨力照顧臥床的先生,去年底被檢查出腫瘤,擔心先生無人照顧而猶豫就醫,申請使用長照2.0服務後,終於能好好住院治療。透過高雄市家庭照顧者關懷協會承辦的家庭照顧者支持服務中心的社工引導,秀禎嘗試使用喘息服務、參與紓壓活動、支持團體,她發現:「大家都是照顧者,一起吐苦水,原來我不是最苦的那一個,讓我更珍惜當下」。鼓勵民眾善用長照資源,衛福部委託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舉辦「第5屆聰明照顧月計畫圖文徵求活動」,符合長照資格的照顧家庭,至少使用一項長照資源,如居家服務、日間照顧服務、交通接送等,皆可報名參賽。作品以「照顧計畫適切性(30%)」、「資源利用創新性(40%)」、「運用資源後的改變程度(30%)」等項目進行評選,並透過分享促進經驗交流。獲得第一名為56歲的宜蘭新住民華里,原本家人希望她離職照顧失能的先生,她仍珍惜工作機會,透過維揚診所承辦的家照據點護理師支持,善用長照資源,兼顧照顧與工作。評審團給獎原因是「長期處於照顧逆境,不向命運低頭,始終懷抱希望,抓住改變的機會」,同時評審團認為,因新住民的資訊來源及支持系統相對不足,「新住民家庭照顧者議題」值得被大眾關注。長期照顧先生的秀禎獲得第二名,接受家照服務中心協助後,過去她與先生以前經營的刻印店,現改成工作室服務老客戶,現在也加入「友善照顧商家」行列,服務客人的同時也推廣長照服務。評審團給獎原因為「打開心房、勇於嘗試,受助者成為助人者,不讓照顧擊垮」。37歲的瑋臻獲得第三名,原本在台北生活,2年前母親驟逝,不得不返回花蓮照顧失智父親,但不熟悉失智照顧,且父親病情加重,充滿負能量及憤怒感確無處可說,直到碰到門諾基金會的家照據點社工,才感覺「有人耐心聽我說,彷彿得到救贖」,他決定讓父親到失智據點接受服務,在社工鼓勵下報名且完成照服員訓練,即將投入照服員服務。評審團給獎原因是「從1對1的家庭照顧者,變成1對多的專業助人者,把照顧經驗與痛苦,變成自我成長的養分」。今年共64件作品參賽,經評審團評定擇優前3名及5名佳作接受表揚,64位參賽者平均年齡55.6歲,65歲以下佔七成七;女性占71.9%,男性占28.1%;平均照顧7.7年,照顧年數最高達35年,最少為0.5年,除了往年較多的老老照顧者,今年年輕照顧者、男性照顧者、原住民、新住民照顧者報名者都有增加趨勢,顯示家庭照顧者的多元性。衛福部自107年1月即推出「長照2.0」給付及支付新制,民眾撥打1966長照專線,經縣市照顧管理中心派員到家評估,可提供「照顧及專業服務」、「交通接送服務」、「輔具服務及居家無障礙環境改善服務」、「喘息服務」等四大類補助。而聘僱外籍看護工家庭也能申請部分項目。此次得獎作品將公布於家總「長照四包錢」網站分享聰明照顧經驗。
-
2021-12-16 新聞.長期照護
撐起長照的移工卻是無援孤島 誰來撐起移工?
「這個外籍看護照顧得不好,我要換一個新的。」雇主向台北市勞動力重建運用處(重建處)抱怨,家中老人在移工的照顧下越來越虛弱。「這類申訴真的很常見,」重建處處長葉琇姍表示,依法雖可轉換移工,卻很難從根本解決家庭照顧問題。截至今年,台北市共有三萬多個家庭靠移工照顧親人,占長照需求家庭的四成。葉琇姍表示,外籍看護提供全天候的照顧,月薪一萬七,對一般家庭來說是相對可負擔的選擇,卻不見得是「最完美」的照顧者。葉琇姍說,移工在母國只接受90小時的照顧訓練,對於中風、失智、癌症等各式各樣的疾病認識有限,甚至要到雇主家裡才知道照顧對象的疾病、年齡與性別。「但是照顧失智症長輩與照顧腦麻兒童,是完全不同的照顧任務。」翻身拍背、抽痰換藥,每個照顧細節都需要專業與經驗。「被照顧者的狀況非常多元。」葉琇姍說,同樣是失智症,隨著個性、家庭環境的差異而照顧需求有不一樣;就算是同一個被照顧者,也會隨著疾病發展,需要不同的照顧技能。不過,照顧者的專業性固然重要,也只是影響被照顧者健康狀態的因素之一。葉琇姍畢業自台大社工研究所,深知照顧情境的複雜。她指出,國家、雇主長期漠視移工的照顧困境,長照2.0的資源完全不考慮移工;但協助移工,才能改善照顧品質,受惠的仍是國人。因此,葉琇姍從四年前開始規劃「聘雇移工家庭安心支持計畫」委託長照社工、通譯到家庭訪視,了解勞資糾紛背後的長照困境,諸如失智症者攻擊移工、移工因語言與文化代溝誤解照顧指示,或缺乏休息出現憂鬱徵兆等問題。社工了解問題後,會為家庭媒合適合的長照資源、提供移工需要的長照專業訓練。葉琇姍強調,照顧問題不是「換個移工」就能改善的。主管移工的重建處,過去雖然也會派員家訪,但訪視重點在於雇主是否按月給薪、移工的居留證是否遭雇主扣留、居住環境是否合法等勞動條件,對於移工是否具備照顧知能,有無照顧困難卻一概不知。葉琇姍指出盲點:「訪員連移工照顧對象是男是女都不清楚,要如何預防因照顧不周而引起的勞資爭議?」為使全國首創的「聘雇移工家庭安心支持計畫」更具參考價值,重建處也委託台北護理健康大學長照系教授陳正芬展開研究,並建立一套「聘僱移工家庭高關懷偵測指標」,以精準提供相對應的長照資源。陳正芬發現,許多家庭請了移工,就與長照2.0脫鉤,不會再接受長照評估、轉介長照資源。但根據她的研究,未接受長照評估的家庭照顧者自評健康較差、較憂鬱,家中移工的照顧問題也較多。以長照2.0的喘息服務、專業照顧資源支持移工,其實是支持整個家庭。承辦移工支持計畫的健順養護中心社工分享,與通譯一起到家訪視移工、為移工提供母語學習照顧技巧的機會後,才真的見到移工與雇主的照顧困境得到改善。疫情爆發後,國際移動受限,國際間出現「搶工」潮,台灣許多長照家庭等不到移工,苦不堪言。陳正芬表示,台灣的長照現場長期缺工,亟需外籍看護,卻未曾改善工作待遇;日本、韓國已向移工提出相對優厚的居留條件。陳正芬認為,要提高照護品質,就要給外籍看護專業訓練,並將照護品質提高的成果反應在薪資待遇上,如此才能保住長照勞動力。葉琇姍向台北市府爭取培訓移工的預算時,經常遭到「勞政單位為什麼要管到長照?」的質疑。即使她爭取到預算,仍要擔心長照機構不願意承辦如此創新的業務。但人的照顧,不應該分社政、勞政,而須共同改善困境。「社政、勞政之間,斷掉的點必須接起。」葉琇姍強調,打破不同部門界線,改善移工的專業,才可能提升長照的供應量和照護品質,撐住全台80萬個家庭,不因長照重擔一路下墜。了解更多家庭照顧者的支持性服務,請撥打家庭照顧者關懷專線:0800-507272
-
2021-11-14 醫療.巴金森病
巴金森病警訊/及早警覺憂鬱焦慮 不能忽略的巴金森病前兆
巴金森病(又稱巴金森氏症)平均好發年齡為60歲,年紀愈大、盛行率愈高。大腦基底核中的黑質細胞會分泌一種神經傳導物質稱為多巴胺,多巴胺的正常分泌與否將影響動作順暢程度,包括手腳不自主的抖動、四肢僵硬、行動遲緩和平衡障礙等動作障礙。此外,巴金森病病友也常有焦慮、憂鬱等問題,多半出現在病程早期或晚期階段,但容易被視為心情不佳、老年憂鬱,而相關症狀也易與老化、阿茲海默症混淆,為此耗費多年時間,遊走其他科別門診,耽誤治療。巴金森病病友及家屬常出現情緒障礙或照顧壓力,下列三個摘自「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FB社團」成員的案例顯現無疑。案例一:父親由於肢體僵硬難以行走,容易跌倒,即使想勸父親多做運動、寫字看書,但父親只想坐在沙發看電視,什麼都不想做,不知道怎麼與父親溝通。(張小姐)案例二:母親半夜睡覺時總是會一直發出「啊啊……」的叫喊聲,問她為什麼叫呢?母親說她是因為睡不著,然而母親半夜的叫喊聲會干擾鄰居作息,請問該怎麼做才能幫助母親。(羅小姐)案例三:父親自從得到巴金森病後,母親就一直陪伴在身邊照顧,長期以來母親承受生病父親的負面、憂鬱情緒,很擔心母親的心理狀況。(陳小姐)神經傳導物質分泌減少,引發憂鬱、焦慮。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蔡睿蘋說,巴金森病廣義分為三型,包括原發型,病因為基因、老化及不明原因引起退化性腦疾病,其中包括年輕型及家族型,占比約七成屬最大宗;次發型為腦中風等腦血管問題、水腦症,或長期暴露殺蟲劑、重金屬環境等;非典型是罹患路易氏體失智症、脊髓小腦萎縮症、多系統退化症等,這類病友藥物治療效果不好。受到上述因素影響,在腦神經細胞老化過程,代謝退化性蛋白-路易氏體慢慢沉積在腦部等處,在巴金森病病友真正發病前十至二十年,路易氏體逐漸沉積在腦幹,造成正腎上腺素、血清素、多巴胺等神經傳導物質分泌減少,引發不自知的憂鬱、焦慮或失眠等自律神經失調。一旦路易氏體沉積至大腦皮質,即正式發病出現單側肢體僵硬、動作慢、手抖等巴金森病的運動症狀。憂鬱高峰期,多發生在剛確診及疾病後期。蔡睿蘋說,巴金森病病友可能出現不自知的憂鬱症前驅症狀,但憂鬱高峰期仍多發生在剛確診及動作功能變差的疾病後期,此疾病發展階段中,五成病友患有輕度憂鬱症,好發族群為女性、年輕型病友及有憂鬱症家族史等。巴金森病治療依不同致病原因給予治療,蔡睿蘋說,如多巴胺分泌不足,就用補充多巴胺藥物來治療。當病友出現憂鬱症狀時,則給予不影響巴金森病治療的抗憂鬱藥物為主。讓巴金森病病友不開心的三句話用對溝通技巧 才能舒緩憂鬱與巴金森病病友相處,溝通方式很重要,蔡睿蘋表示,溝通順利能幫助舒緩病友的憂鬱情緒 。以下是徵詢「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FB社團」成員後,整理出病友聽了最容易感到不開心的三句話。×不要總是面無表情扳著一張臉。○適當溝通技巧病友因腦部多巴胺分泌異常,容易導致臉部肌肉僵硬,沒有情緒反應,此時應讓病友按時服藥,可鼓勵病友練習做「臉部微笑操」,減緩臉部肌肉緊張讓說話放鬆。臉部微笑操:嘴角往上揚做微笑動作,將上揚動作做到最大,維持五秒,放鬆後回到原表情。×整天看起來悶悶不樂,你應該要想辦法讓自己開心一點。○適當溝通技巧病友容易有憂鬱表現,對生活沒有動機、興趣,此時除藥物控制病情外,應讓病友尋求心理支持及正面思考,或藉由病友團體的力量,多與人接觸互動。巴金森病症狀不可逆,長期對於照顧者的身心也造成壓力,除了尋求社會長照資源及喘息照顧協助,也可以透過心理諮商輔導或治療舒緩壓力。×吃飯變慢、連筷子和湯匙都拿不穩,如果不想吃飯就不要吃。○適當溝通技巧病友因手抖症狀,無法拿穩餐具吃飯,一旦步入中晚期病程,肌肉活動力變差,造成吞嚥困難,家人可以準備方便進食的輔具和軟爛好吞嚥的食物,讓吃飯更順利。此外,「陪伴用餐」也相當重要,不要把病友當作小孩子責備,應保持基本尊重,讓長輩心情愉悅、增加食欲。若罹患巴金森病,想要了解更多與巴金森病和平共存的資訊,包括罹病後如何復健、日常照護與飲食推薦等,歡迎加入「幸福巴士」巴金森FB社團
-
2021-11-14 該看哪科.巴金森病
巴金森病治療/藥物、運動雙管齊下 延緩巴金森病效果明顯
你知道什麼是巴金森病嗎?巴金森病有哪些症狀以及治療方法?自己是得到巴金森病的高風險族群嗎?聯合報於110年10月份在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FB社團舉辦「巴金森病疾病問題大募集」問卷調查活動,以下彙整關於巴金森病,民眾最想知道的問題,邀請成大神經部主治醫師簡崇曜解惑!Q:哪些治療方法可以延緩巴金森病病程?巴金森病患者需「藥物治療」、「規律運動」雙管齊下,才能獲得改善。成大神經部主治醫師簡崇曜指出,若肢體抖動及僵硬程度,未造成日常生活困擾,就不用提高用藥量。此時,規律運動、積極復健,有助於延緩神經流失及退化,效果比只用藥的患者還要好。運動時,必須達到一定強度,一周運動三次,每次30分鐘,感覺到流汗、小累、有喘等程度,簡崇曜建議,「最好可以做自己愛的運動,如果不愛打太極,就改打球,重點是要願意長期作自己喜愛的運動,且項目愈多元愈好。」Q:藥物治療巴金森病,可改善手抖、動作慢等動作障礙,但部分患者出現憂鬱、便秘、睡眠障礙,這是藥物的副作用嗎?除手抖、動作遲緩外,巴金森病患者也常有憂鬱、焦慮、便祕、嗅覺遲鈍等問題,或出現姿勢性低血壓,如突然坐起身,就覺得頭暈,有時合併睡眠障礙,但這些症狀並不全然與藥物副作用有關。臨床透過通用量表,進行手指開合點、重複踏腳,搭配個案主述等方式來評估病情程度,至於如何判讀為藥物副作用,簡崇曜指出,患者服藥完後,若感覺腹部脹氣、噁心感,或者頭暈、姿勢性低血壓、白天嗜睡等原有症狀更為明顯時,務必再回診時,主動告知醫師,作為調整藥物的重要參考。Q:照顧者平常應如何照顧和幫助病友?可以申請長照資源嗎?剛診斷為巴金森病的病友常因想不開而憂鬱加深,此時家屬陪伴非常重要。簡崇曜指出,曾遇過一名熱愛出國旅遊的患者,確診後鬱鬱寡歡,整天宅在家裡,在好友的邀請下,每周外出釣魚,即便拿釣魚竿時,手抖無力,但同伴不以為意,時常結伴出遊,他情緒逐漸穩定,恢復原本開朗個性。簡崇曜提醒,巴金森憂鬱跟一般憂鬱症不一樣,對吃藥的反應也不同,建議民眾與神經科或身心科醫師充分討論病情,規律用藥,也能舒緩照顧者身心壓力。照護壓力沉重,家屬容易與病友起爭執,心力交瘁,簡崇曜表示,政府提供長照申請、聘僱看護申請、輔具等社會福利資源,有需要者可至衛福部網站及各縣市社會局查詢。對於疾病認識與照護資源,也可以上「台灣巴金森之友協會」網站搜尋。根據台灣巴金森之友協會提供長照資源申請資格:申請身心障礙手冊:經藥物適當治療,並且須追蹤至少六個月後,仍遺存足以影響生活機能之障礙者,並符合相對應之巴金森病等級、量表。申請聘僱看護:1.受看護人持有經社政機構核發之身心障礙手冊,且屬「特定身心障礙項目」重度級以上者,不需再經醫師診斷,可經長期照護管理中心推介媒合聘請外籍看護。詳情請洽各縣市長期照顧管理中心。2.經醫療機構以團隊方式(至少一位醫師及一位醫事人員、臨床心理師或社工人員),所作的專業評估,並開具病症暨失能診斷證明書,認定被看護人需全日二十四小時照護者。)Q:對於罹患巴金森病的病友,建議用什麼態度面對巴金森病?病人有機會重返正常生活嗎?簡崇曜表示,病人應認知「這是不會痊癒,不會完全好的病」,可以視為糖尿病慢性疾病,一開始症狀還不明顯,透過藥物就可控制病情,但須持之以恆,定期回診,規律用藥,就能延緩疾病惡化速度,讓嚴重併發症較晚再顯現。簡崇曜說,沒人說罹患糖尿病,就不能出國旅遊,四處遊玩,頂多飲食習慣要注意,巴金森病也是如此,只要藥物控制得當,沒有什麼是不能做,就連打新冠疫苗也是可以的。每個患者病程不一,有人過了十年,仍保有良好智力與認知功能,仍可以繼續學術研究,但也有病友罹病五年就走路困難、平衡出現問題。每個病人狀況不一樣,調藥速度也不同,簡崇曜提醒,病友不要過於焦慮,擔心病情,不可自我設限,認為自己生病了,就只能關在家,應該盡情享受人生,活得更精彩。台灣動作障礙學會建議,50歲以上民眾每個月8號都做一次「巴金森病手指操」自我檢測若罹患巴金森病,想要了解更多與巴金森病和平共存的資訊,包括罹病後如何復健、日常照護與飲食推薦等,歡迎加入「幸福巴士」巴金森FB社團
-
2021-11-14 新聞.元氣新聞
健康長壽論壇/台研究登國際期刊 關渡醫院創宜居社區
慢性病長輩除了醫療照護,透過生活環境調整,健康狀況也能同步提升。台北市關渡醫院推行「次世代健康長壽 宜居新關渡」計畫,針對本身有3種以上慢性病患者,整合醫療、生活品質改變,發現慢性病長者腦力、體力明顯提升,成為創新的健康模式,該計畫命名為「Tiger」研究論文近期更發表國際知名期刊《Lancet Healthy Longevity》。台北榮民總醫院高齡醫學中心主辦,聯合報健康事業部合辦的「次世代健康長壽大未來」論壇今天上午舉行,高齡醫學權威、關渡醫院院長陳亮恭分享如何運用AI科技,幫助長者安心走出社區,結合關渡在地藝術文化、地貌景致,讓青壯世代提早規畫適切的長壽生活。陳亮恭表示,國人平均餘命逐年增加,每10年平均會多2、3歲,但不健康餘命也伴隨增加,從2018年的8.4歲,到2019年增加到8.5歲,未來一定會活得更久,但要活得健康,不失能、不失智、不需被人照顧的狀態。此外,全球每年票選宜居城市,除了自然環境、人文、空氣品質等,健康醫療也是重要因素。陳亮恭指出,世界衛生組織(WHO)提到,健康長壽要整合多元層次,包括身心運動、優質飲食、社會心理、健康生活、慢病管理等,並依照個人的功能狀況,導入適當的醫療或長照資源。他直言,應以個人狀態、需求組裝不同服務,而不是用服務體系切割每個人的需求,應打破現行服務提供者所畫定的界線。陳亮恭表示,WHO更指出,一個社區級的醫院就能做到幫助民眾健康長壽,包括提供醫療、長照、社區健康促進及改造。他說,若關渡醫院做得到,台灣任何社區都可以成功,於是展開計畫,並與法國、日本合作,盼「關渡」成為長壽代名詞。過去芬蘭著名研究「Finger」,社區長輩每周運動5天、2至3天重訓,研究結果成效非常好,全球更掀起「Finger」網絡,台灣先前也曾做類似研究,收案1千多名、平均75歲的健康長輩,導入運動認知、營養衛教、人際關係連結等,發現結果相當好,體力、腦力明顯進步。雖然因訓練頻率前密集、後下降,6個月後運動效果遞減,但腦力仍遞增,表示訓練仍可改變長輩思考邏輯,以及處理問題的方法。繼芬蘭「Finger」、新加坡「Singer」研究後,陳亮恭以台灣來命名「Tiger」研究,是延續先前研究的進階版,於門診中篩選有3種以上慢性病患者,且身心功能衰退者,結合少數人有研究的慢性病管理,結果比原本研究更好,尤其在實際生活中,許多人有慢性疾病,因此整合慢性病管理更是關鍵。該篇論文更刊登國際知名期刊《Lancet Healthy Longevity》,是多年來台灣本土設計、執行計畫,唯六刊登的論文之一,整篇論文沒有抽血報告,全是透過體力、腦力及生活品質改變等,創新健康模式,這將影響未來世界照護模式的發展。陳亮恭新創名詞「關渡學(Gandaulogy)」,延續「Tiger」在台灣高齡整合研究中代表的五種精神,包括「強化Training」、「智慧Intelligence」、「連結Gathering」、「快樂Enjoyment」、「回春Rejuvenation」,並成立關渡學苑,提供民眾遊戲化訓練,相較一般社區據點提供更多元更有強度的活動及運動,預計12月招募第一批學員開課。陳亮恭表示,關渡醫院除升級軟硬體成「智慧醫院」,推行整合門診,減少醫療費用支出及兼顧品質,減少失能機率,也融入病患體驗導向,讓「客戶回饋」減少醫療資源不當使用,除了高齡醫學,也整合神經內科等其他專科,並落實「Tiger」研究,疾病急性治療後,也創造適合運動的環境,真正打造宜居社區。
-
2021-11-13 新聞.長期照護
健康長壽論壇/「光吃藥就吃飽了」 高齡醫療照護正夯
台灣人口高齡化速度於世界數一數二,預估2025年將進入超高齡社會,聯合報系今舉辦「次世代大未來論壇」,從長壽、健康兩方面探討,人可高齡化可能帶來的衝擊及應如何因應。專家表示,為促進高齡者健康,應藉由醫院開設的高齡醫學門診照顧身體健康、延緩失能,。聯合報社長游美月說,現代人健康、長壽是兩個重要關鍵詞,許多民眾會祝福長輩長命百歲,但長壽、健康應要連在一起,尤其台灣即將進入超高齡社會,以長壽來說,國人年齡越來越高,於2020年平均餘命達81.3歲,女性更高達84.7歲。雖然國人往長壽方向邁進,但健康卻無法與長壽同步。據統計,國人不健康身體年數於2019年創下新高已達8.5年,且趨勢還會持續往上。游美月說,如何透過有效方法縮短不健康年數非常重要,本報會持續關注及推廣健康議題,促進國人健康。今參與論壇的台北榮總高齡醫學中心主任林明憲說,台灣高齡化速度在全球數一數二,若依65歲以上人口比率逾總人口7%,稱為高齡化社會,當增加至14%時則為高齡社會,而歐洲從高齡化社會進入高齡社會花費近百年時間,鄰國日本花費了26年,但台灣卻僅花費25年,因此對社會文化產生巨大挑戰。林明憲表示,隨著醫療進步,國人平均餘命增加,高齡者面臨醫療費用上升、失智風險增加等影響,甚至在用藥方面,高齡者因常有多重疾病,曾有報導指出,有高齡者每天吃18顆藥物,「光吃藥就吃飽了」,因此該院推動以「終」為始的照護模式,從預防醫學、急性醫療、長照體系,從個人觀點及醫療服務提供高齡者醫療應對方法。林明憲說,2006年起北榮開設高齡醫學門診,收治患有任何疾病的80歲以上長者,以及65歲以上有多重複雜性疾病、急性功能衰退等患者,多年來患者逐步增加,2016年至2020年每年平均1.5萬多人次就醫,解決多重共病、多重用藥問題。其次,北榮建立高齡友善病房,提供個人化復健服務等,每年收治患者有800多人次,平均年齡87.5歲,住院時間平均為兩周,經對虛弱年老患者持續追蹤照顧,均改善行走及疼痛、憂鬱等症狀。北榮更整合長照資源、日照中心,延緩高齡者失能。與會民眾關心,新聞報導有年長者每天吃18種藥物,多元體系照顧是否可以介入。林明憲說,高齡者每天吃18顆藥物,原因是高齡者與很多種疾病共存,如高血壓、氣喘等,因此可透過高齡醫學門診檢視用藥,並重新整合,減少重複用藥問題。
-
2021-11-05 新聞.元氣新聞
不只年輕人! 長輩疫情期間整天掛網就為這
偏鄉長者過往因距離遙遠,下山就醫、復健不容易,近年國健署、原民會與科技平台WaCare合作,研發遠距智慧平台,讓長輩線上與醫療專家面對面,聽課、做運動以及個人醫療諮詢等,提供長輩有多元醫療照護,甚至成為全新數位社交場域,讓長輩每天早到晚「都掛網」。「研發遠距智慧銀髮科技互動平台5D計畫成果發表會」今於張榮發基金會國際會議中心舉辦,國健署長吳昭軍說,透過數據(Data)、數位(Digital)、對話(Dialogue)、尊嚴(Dignity)及擴散(Diffusion)的5D理念,拉近距離突破偏鄉資源不足的問題,專家亦可免於路途遙遠及交通不便,直接在線上教學。WaCare遠距健康延攬物理治療師、護理師、營養師及運動教練等15個領域專家,共同在線上設計失智預防、用藥安全、飲食控制、心肺有氧、伸展瑜珈、藝術治療等多元課程,讓長者及照顧者在家也能學習新知識,並獲得陪伴。WaCare遠距健康執行長潘人豪表示,目前已有50多位專家提供1100多堂線上健康促進課程,全台有15個縣市、60多個社區據點在線上參與,截至今年10月參與人數多達3萬多人次,最高曾有單場500人同時在線。潘人豪表示,線上平台致力促進民眾居家健康、協助照顧者建構照顧能力,整合多元專業醫療資源。疫情期間實體活動受限,而數位虛擬化空間不受影響,順利引進社區,長輩有任何健康問題,可線上諮詢專家,及早下山就醫。照服員亦可透過平台學習更多專業知識。潘人豪指出,平台集結超過千位專家,包括醫師、護理師、營養師、職能治療師、心理師、聽力師等,提供遠距服務,也針對不同社區及文化,分析社區疾病樣態及健康需求,而設計個人化服務。疫情期間,潘人豪發現,部分社區照服員專業背景不足,不了解長輩需求,長輩也不願意分享,因此線上增加「健康導師」,透過線上與長輩溝通互動,了解長輩需求並記錄,提供給照服員參考,協助引介長照資源等,這些服務過去僅在醫院、長照機構內,如今透過網路,擴及到各地社區內。潘人豪表示,疫情期間開放平台給各社區使用,長輩從不會用手機,到子女、孫子協助長輩上線,平台形成的新數位社交場域,也有專家陪伴,讓不少長輩「早中晚都掛在線上」,樂得將數位融入生活,他表示,今年做出「數位健康分級」,從過去的自主照顧就醫,到現在長輩可線上上課、做健康諮詢,成為全新的健康促進模式。
-
2021-09-30 新聞.長期照護
長照2.0日照中心不好用 衛福部:會輔導做彈性設計
長照2.0上路五年,能否對準民眾需求引發外界關注。以日照中心的服務時間為例,衛福部官員表示,會請縣市政府輔導轄下的日照中心,針對服務量能和收托的服務對象家屬的需求,做一些有彈性設計,以回應民眾的多元時段需求。國發會今天召開委員會議,會中討論衛福部提報的「長期照顧十年計畫2.0及整建長照衛福據點計畫的推動情形」,主持會議的國發會主委龔明鑫表示,我國老年及失能人口逐年攀升,長照需求快速增加,長照政策的落實推動已成為因應高齡化社會的重要政策,請教育部、內政部、國防部及輔導會等相關部會持續全力配合衛福部推動,並請衛福部督導各地方政府,公私協力加速推動,積極強化長照據點營運管理,以提升長照服務效益。衛福部長照司專門委員楊雅嵐指出,到110年7月為止,已布建ABC三級據點1萬797處,長照服務使用人數31萬3614人,在職照顧服務員人數8萬2850人。為加速及均衡發展長照資源,推動一國中學區一日照中心,並針對無住宿式機構之地區布建住宿機構資源,至110年7月已於472學區布建650家日照中心,預計113年前達成814國中學區至少各設置1處日照中心;住宿式機構部分,已核定布建10個生活圈,預計114年優先完成布建34個高、中需求生活圈。針對民眾對於日照中心服務時間不符合上班族需求的問題,楊雅嵐說,顧名思義,日照中心比較像是老人的幼兒園 ,對於開放時間如何對應到民眾需求,目前已有有交通接送服務,以配合家屬工作後的回家時間;此外,在長照相關補助方面,若日照中心有提供夜間服務,例如提供晚餐等,會有加乘設計,鼓勵日照中心提供比較符合民眾需求的服務時間。楊雅嵐指出,就像幼兒園也有延托設計,因此衛福部會敦請縣市政府輔導轄下的日照中心,針對服務量能和收托的服務對象家屬的需求,做一些有彈性設計,回應民眾的多元時段的需求。
-
2021-09-29 新聞.長期照護
新聞眼/一廂情願 長照2.0不好用不夠用
長照政策喊得震天價響,但仍成為拖垮女性勞參率的原因之一;近年,社會還時不時就傳出長照悲歌。推行多年的長照政策,之所以無法接住有長照需求的家庭,顯然一路以來出現「不知道、不會用、不想用、不敢用、不能用、不夠用、不好用」等政策盲點。長照二點零上路五年,剛開始問題在於民眾不知道有此政策;就算知道了,也不會用,光長照四包錢如何用就讓民眾霧煞煞。此外,長照也挑戰傳統文化觀念,不少長輩抗拒外人進家門,對子女來說可能被孝道文化綁架,導致家庭明明有需求,卻不想、不敢使用。申請長照服務資格認定也是問題,有被照顧需求,礙於資格落在邊緣,導致不能用。現階段長照預設勞工晚上都在家,在家就等於有能量可照顧失能者,於是長照服務多集中在白天,導致民眾認為不好用、不夠用,是長照面臨的最大障礙。目前提供的走動式服務,居服員一天頂多來家裡兩、三小時,但只適用輕中度失能家庭,對廿四小時隨時有照顧需求的中重度失能家庭來說,可能光兩小時就要翻身一次,在夜間未提供服務的狀態下,家人仍無法適度喘息。對許多勞工來說,長照服務固然有幫助,但服務卻是斷裂的,像是日照中心大多五、六點就關門,但上班族可能要七、八點才下班,勞工來不及接長輩回家,這也是為何有家庭寧可選擇全天候的看護移工,因服務型態相對靈活、機動。儘管民團呼籲政府仿照育嬰假提供長照安排假,該假雖可讓勞工不必離開職場,但也僅能說是長照總體政策的配套之一,主責長照政策的衛福部應讓有長照資源需求者能想用、好用、也夠用。
-
2021-08-10 失智.失智資源
失智據點/據點重啟服務 為配合防疫措施將面臨什麼挑戰?
衛生福利部於7/20公告失智據點防疫管理指引,讓失智據點終於能重啟服務。但重啟服務面對多重挑戰,其中最嚴苛的是,配合防疫措施需增加工作人力,且需減少活動出席人數,結果卻使得補助經費驟減,嚴重影響據點營運的意願和失智照護服務的穩定性。台灣失智症協會呼籲衛福部和縣市政府給予失智據點支援:(1)放寬原本6人才補助活動費用的門檻規定。(2)對於提供電話關懷或線上服務認列補助費用。(3)縣市政府提供快篩資源(如免費篩檢服務或補助)和防疫清消物資。失智社區服務據點(以下稱失智據點),不同於服務一般長者的社區照顧關懷據點,是專門提供失智家庭多元複合支持服務的場域,服務內容包括辦理認知促進活動、緩和失智活動、照顧者訓練課程及照顧者支持團體、協助轉介疑似失智者、連結相關長照資源等。在整個長照系統中,失智據點負責承接照顧還不需進入日照機構接受全天生活照顧服務,但亟需認知促進活動以延緩退化的失智者。目前全台有508處失智據點,遍布22縣市,一年服務逾1.5萬人。然而,失智據點服務並沒有納入長期照顧給付支付制度,而是由民間單位每年申請政府計畫補助來承接並免費提供服務。補助費用依據實際服務時段數、參與活動人數而認定,且有諸多條件和限制。其中很重要的門檻是,每次活動須滿6人才能補助活動費,補助費用隨人數遞增,但滿20人為上限。換句話說,若單次活動少於6人參與,該次活動費需由承接單位自行吸收。政府於7/20公告「失智據點因應COVID-19防疫管理指引」,失智據點需經各縣市政府核准才可以恢復失智照顧服務。但失智據點在原本的補助條件下提供服務已屬不易,在當前疫情氛圍、疫苗施打率和解封指引措施重重影響下,重啟服務後的營運更加艱難。失智據點重啟服務必須降載 人數未達門檻補助驟減台灣失智症協會在8/2-8/6進行「失智據點重啟服務線上調查」,獲全台19個縣市114個據點回應。調查結果顯示:約九成據點預計或已向各縣市政府提出申請重啟服務,但因各項防疫整備工作,多數據點預計最快在八月中旬開始服務。重要的發現是,失智據點每個時段的服務人數預期比三級警戒之前大幅減少約3成。有逾2成據點每時段平均服務人數將不滿6人,若按照原本的補助原則(每次活動須滿6人以上才補助活動費),重啟服務後,許多據點補助經費將驟減。造成服務人數減少的主因包括:陪同者因未打疫苗或未做快篩無法帶失智者前來(55%)、空間不足而無法兼顧防疫措施和維持原本的服務量能(33%)、部分失智者回來接受服務的意願低(28%)(因無法打疫苗,也擔心疫情)。參與調查的據點人員表示:「雖然已經開始提供服務,但個案回來據點上課人數不足6位,無法請領費用,經費無法滿足現有的營運成本,據點人力大多只有一位,許多據點紛紛面臨需要關閉的壓力。」、「希望中央與地方能同步,復課人數規定可以下降。」實體服務之空間人力有限 遠距服務可作為補充 在重啟服務過程中,失智據點需以現有空間、人力、物力等資源條件落實指引中42項防疫項目,需要克服的挑戰包括:場地空間難符合規定(維持社交距離,出席人數將低於補助標準) (57%)、「疑似感染應變措施」執行困難(26%)、缺乏執行防疫控管及清消人力(26%)、原有人力不足以支應防疫和活動(25%)、據點相關人員之快篩難以執行或認定(25%)。另一方面,因三級警戒而無法提供實體服務時,失智據點所發展出的電話關懷和線上活動等遠距服務,在此逐步解封、疫情反覆、疫苗仍未普及的情況下,仍有必要持續提供以照顧到無法到據點的失智者。在調查中,近九成據點表示重啟服務後,將持續提供電話關懷和線上活動等服務。台灣失智症協會呼籲政府放寬補助條件並提供防疫支援在疫情之下,一般人的工作、生活均發展出新的型態,照顧服務當然也不例外。失智據點的服務在原本空間、人力等條件限制下,努力增加人與人的活動距離、為失智者準備多重防護、加強空間清潔消毒、嚴格執行人流與感染的管控、重新設計出避免長輩互相接觸的活動課程,希望能提供安全的失智照護服務。在種種條件限制下,服務人數減少是必然的現象,但若因此減少補助費用,將會傷害失智照顧服務的穩定營運。失智據點努力重啟服務,以幫助社區中失智家庭獲得幫助及喘息,但失智據點們向中央及地方政府求助,逾九成希望補助標準因應疫情適度放寬(95%),以及希望電話關懷認列補助服務(82%)、線上活動可以認列補助服務(57%)、政府提供免費快篩服務(69%)、政府提供防疫或清消物資(56%)。另有據點人員提到希望獲得防疫應變措施的輔導與協助。 為避免失智照顧服務在疫情下,不堪營運壓力而告終,導致失智者無服務可使用,台灣失智症協會提出以下三點建議,懇請衛生福利部及各縣市政府在二級警戒期間給予失智據點支援:(1)放寬原本6人才補助活動費用的門檻規定,讓失智據點和失智家庭有充分的空間和資源,逐步調整並恢復失智照顧服務。(2)除實體服務外,失智據點透過電話關懷或線上活動提供失智個案關懷服務、照顧諮詢與認知促進服務,應認列補助失智據點量能提升費及活動費。(3)各縣市政府提供快篩資源(如免費篩檢服務或補助)和防疫清消物資(如酒精、漂白水、防護衣、面罩、護目鏡、血氧機等),讓失智據點提供服務時,無後顧之憂。有任何失智症相關疑問請於上班日上午9點至晚上9點撥打【失智關懷專線0800-474-580】
-
2021-07-19 失智.失智資源
共照中心/醫療照護諮詢、轉介與追蹤 失智共照中心提供找得到的資源
在面對失智症照護路途中,照顧者總總面臨許多照顧困境,及照顧負荷,台灣社區流行病學調查發現失智症於老年人盛行率是1.7%到4.4%,平均每3秒就有一人罹患失智症,失智症早期症狀不易被察覺,而失智者的自覺健康狀況往往高於實際健康狀況,有鑑於此,唯有經由宣導民眾如何正確判斷以及面對失智症, 如能在失智症病症未發生或輕微時,即介入提供服務及健康促進,能減緩退化、維護老人安全、減輕家屬困擾並提昇患者及其照顧者之生活品質,在未來期許結合各項長照資源、地方環境、跨專業人力、民間企業等,共同推動失智症共同照顧,提供更多友善社區服務,才能提升對於失智症的預防與治療。天主教耕莘醫院對於發展社區失智症照顧,將以失智症共同照顧中心整合各項服務,建立跨領域服務平台,將提供除了個案與家屬完整且有效的服務外,促進失智者照護服務可近性,減輕失智者家庭照顧負擔,規劃擴展失智社區照顧服務資源,讓每個失智者及家庭都能就近找得到資源並使用服務,以獲得適切及妥善照護。107年度起耕莘醫院在新北市政府的輔導下,在院內成立失智症共同照護中心,團隊成員包含神經內科、精神科、護理部、長照部、社工部、復健科,失智個管師的跨領域等專家的共同合作,結合住院、門診及社區合作,落實高風險失智個案篩選,轉介記憶門診,提升確診率,專責個案管理師提供家屬是當諮詢與衛教資源。並在新店區提供推動在地老化,並發展以「失智症友善社區共同照護模式」為主,由失智症相關醫療團隊主動深入社區並連結服務據點與長照資源,為失智長者及主要照護者辦理各項相關的照顧服務,讓長者增加社會互動及增加家屬的照顧技巧,並以專業的服務提供民眾方便且專業的醫療服務。每個長輩面臨的失智症程度不同,相對精神行為也不同,但收集資料,針對其個別性給與不同處遇也是相當重要的,了解長輩過去生活經驗、生病前後個性是否有改變、興趣、生活日常照護、禁忌話題、精神行為其背後是否有其他因素、哪些處遇對長輩是有效性…詳細記錄長輩的點點滴滴,並提供給醫師參考,達到多效合一,知己知彼,用對方法才能百戰百勝。失智症長輩因相關精神行為,如:被偷/被害妄想、幻覺、重複話語、攻擊行為、遊走、尋找出口…會有許多情況題,隨時也在考驗照護者的智慧,如何從中去了解她們,發覺並創造相關應對照護措施,難免中間會遇到許多困境時,如何對外尋求資源,正所為山不轉路轉,人不轉自轉,家屬間與照顧者間彼此需有共識,一同努力,除了正確藥物治療外,了解長輩其需求,除了醫病還要醫心,適時滿足其照護。失智共照中心的成立,藉由個管師或跨團隊提供失智症個案不同階段所需要之生活照顧與醫療照護之諮詢、服務、協調、轉介與追蹤,失智個案及家屬可就近獲得服務資源,期能造福更多長照族群,讓照顧失智長輩〞憶〝路上,有你有我,不孤單。
-
2021-07-15 養生.運動天地
長輩終於願意「動」!物理治療所推免費線上運動課
新冠肺炎本土疫情爆發,全國疫情警戒進入三級,原本日照中心與失智症據點會有專業治療師帶著長輩一起動,如今長者無法前往,長輩在家也不願跟著運動教學影片一起動,讓需要長照資源的家庭們一團糟。為此,康齡安健物理治療所攜手所內所有治療師,免費提供線上運動課程,讓長者在家有治療師陪同,更有動力運動。這波本土疫情自5月中爆發,許多長者自日照中心與失智症據點返家,但仍不願相信或忘記暫時不能前去據點,讓許多家屬冒著染疫風險,每日打理好長輩,再把他們推到據點門口,再跟長輩說「今天沒有開」,接著一同返家,呈現長輩每天焦慮、家屬為難的日子。在失智症長輩無處去、整天坐著、沒有活動量的情況下,家屬找了運動影片,想讓長輩跟著做運動,但少了原來治療師的帶動與學員間互動,長輩對運動難以提起興趣,直說,「要做你自己做!」,因此成效非常有限。為此,有服務失智長輩18年經驗的康齡安健物理治療所院長陳雅玲,攜手所內所有治療師,陸續與原本合作的失智據點和日照中心,免費提供線上運動課程。目前已開設11個班級,有的課程1周1次、有的1周2次,由帶領社區活動經驗豐富的物理治療師,根據各班長輩程度和需求帶領課程。台灣長期照顧物理治療學會理事長林佩欣表示,遠距線上運動、活動互動指導課程對據點的長輩仍可行。除因應此次疫情需求,她並表示,針對較衰弱或不容易請出門的長輩,未來或許可以透過這種線上互動課程開始,讓長輩慢慢熟悉後,可再引導他們外出至據點定期參與活動,效果可能會更佳。另外,林佩欣建議,衛福部、國健署等部會應盡速研議將社區長者線上互動課程納入補助給付中,讓長輩疫情下的社區活動得以持續,以延緩衰退。
-
2021-06-22 失智.失智資源
照護資源/失智症照顧資源有哪些?專家教你如何善用資源,減輕負擔
👉新手照顧我陪你,更多需要知道的都在這▶照顧失智症患者不必苦撐!當家人被診斷出罹患失智症,你我都會因為對社會資源不了解,而辛苦地獨自面對,本篇專家將告訴你失智症照顧資源有哪些、該如何運用,讓你好好照顧家人之餘,也能有喘息的空間。照顧失智症患者是一條永無止盡的學習路!全球失智症人口快速增加,以目前每3秒新增1人的速度,你我都有機會成為照顧者或被照顧者。有失智症患者的家庭,生活確實比較辛苦,但是及早準備、尋求資源協助,才能好好照顧治療家人,少走一些冤枉路。失智症的病程長達八至十年,又以一到三年的「新手照顧期」最令家屬頭痛,這段關鍵期最需要建構照顧知識以及患者相處模式,協助照顧者在過猶不及之間尋求平衡點。資深個案管理師簡均穎分享實用密技,多善用社會資源、訓練課程轉介,讓自己有喘息的空間,在照顧這條道路上,不用孤獨一人撐起重擔。(推薦課程:照顧失智症患者不必苦撐 一次瞭解政府補助、申請方式,減輕你的負擔)失智照顧越來越多元,善用資源減壓失智症主要表現分為三個面向:生活功能、認知障礙和精神行為,不僅患者辛苦,照顧者也容易心力交瘁。簡均穎輔導過許多個案,家屬剛開始的反應都是「為什麼是我?」「下一步該怎麼做?」從慌張到接受事實,中間可能還會經過「拒絕他人協助」的過程,因為不信任他人照顧或不相信社會資源介入,結果照顧者自己先累倒。自2017年1月起實施《長照2.0》,整合了多項服務,在失智照護方面強化失智症初級預防,包括設置失智症社區服務據點以及團體家屋等。簡均穎強調,使用長照資源之前,建議先申請身心障礙證明(手冊),在居家服務及社區服務、托育養護費用、社會保險自付保費、輔具購買或租賃等補助方面的申請額度較多元,能減輕經濟負擔。其中,照顧及專業服務、交通接送服務、輔具與居家無障礙環境改善服務、喘息服務又總稱為「長照四包錢」,也就是四種給付項目有提供補助。以失智症者來說,《長照2.0》有居家服務可申請,但居家復能服務更適合失智症患者個案訓練及照顧者的照護技巧教導、心理減壓等。許多人未申請身心障礙證明即打1966開案,會歸到《長照2.0》之中的「65歲以上衰弱者」資格申請相關服務,無法善用失智症患者類別的補助。舉例來說,居家復能≠居家復健,居服員≠復健師,《長照2.0》有居家服務,但居家復能服務更適合失智症患者個案訓練及照顧者的照護技巧教導、心理減壓等。「長照四包錢」的補助金額主要針對身分別、失能等級、居住地、經濟條件等因素補助額度,以照管專員評估最後結果為主。在申請服務資源之前,不妨先洽詢個管師協助,找到評估適合最適合個案的的長照2.0組合,減少自己摸索的時間。或是出院前向醫院洽詢「銜接長照2.0出院準備服務」,由專人到府評估補助額度,訂定中長期照護計畫。💡陪你一起照顧失智家屬,更多實用資訊點此▶
-
2021-06-21 慢病好日子.腦中風
慢病主題館【腦中風】中風後的復健長路 風友「要認真」定目標
急性腦中風後的3至6個月是復健治療的黃金期,當患者病情狀況穩定,一定要盡早開始復健,才能恢復日常生活與行動功能。家住南投的中風之友「要認真」,2018年的11月正值高中時期,在學校跟同學聊天時突然右側癱瘓無力、頭痛,好險校護和導師機警,通知家人馬上送至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急救、馬上開刀,住了加護病房20幾天才脫險。 這是「要認真」第二次生命的轉折,原因是「先天性動脈畸形」導致中風。首次中風發生在一年前,因為頭痛、胸悶緊急送醫,醫生診斷是「風濕免疫症的抗磷脂質症候群」引發左右肺栓塞80-90%,危急時刻兩度裝上葉克膜,才險些救回了一命。年紀輕輕的他面臨生命兩次重大轉折,並沒有因此喪志,經常在臉書上分享復健過程,鼓勵其他病友。歷經二次中風,現在說話能力已經進步許多,行走能力也從「臥、坐、站、走」循序漸進,他非常感謝父親的守護陪伴,一起走過生命低潮。 我們是彼此的嘴巴和手腳張爸爸若沒開口說話,根本看不出來他也是中風患者!「2008年,我因為壓力太大常引發頭痛,老是依賴止痛藥卻忽略了就醫治療,結果發生憾事。」張爸爸中風的後遺症,傷到大腦的語言區域,迄今仍有些微口語表達障礙。父子兩人互相擔任對方的左右手,彼此督促讓感情變得更好,「他陪我說話、我陪他積極復健啦!」張爸爸愛子心切溢於言表,因為疾病常樂於表達對兒子的愛意。 張爸爸說話不清楚的情況已大有改善,他努力協助「要認真」復健,在家中裝設了扶手、床欄、轉位輔具等,包括無障礙的居家生活空間,希望早日達到中風復健的終極目標:生活自理、獨立自主。「從出院到回家,這段醫院銜接社區照顧非常重要,長照政策提供3個月內12次的復能訓練,可跟個管師討論訓練期程的調配。」張爸爸建議多加善用資源,減輕照顧者的負擔。 設定復健目標一關關打怪重新站起來走路是中風患者最想達成的目標之一,「要認真」反覆練習站立,藉由足踝輔具協助步行功能,穩定之後再調整行走的目標距離。甲類輔具評估人員李晋宇表示,「復健一定要設定目標,像打怪一樣不斷破關,最後晉級完成任務!」目前「要認真」住在自家透天厝一樓,他設定未來可以自行爬樓梯上二樓、甚至三樓,規劃在家可執行的復健訓練,以便每天加強。 腦中風的復健過程辛苦而漫長,張爸爸和兒子「要認真」不斷跨越障礙,運用長照資源與專業人員的醫療照護,將復健治療融入生活當中。風友們可以試著這樣做,制定可達成的目標然後實際行動,若有問題一定要洽詢相關醫護人員幫忙,重新踏出人生的下一步!【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一起最愛問粉絲團
-
2021-06-09 失智.像極了失智
失智症治療重點、照護資源,醫師圖文解說
「醫生,我先生都會一直問同樣的問題,才剛講過的話,馬上就忘記。他從前愛看電視,現在卻連遙控器都不會用,而且常搞不清楚白天、黑夜。」老太太一臉擔憂地說,「前幾天出門去散步,結果竟然在公園迷路,走不回來。怎麼會這樣啊?」員林基督教醫院神經醫學中心林君襄主任指出,失智症的症狀以記憶力退化為主,患者會反覆詢問相同問題,才剛講過一回頭又會再問,有些患者則會反覆購買同樣的東西,讓家屬相當困擾。另外,患者的判斷力、計算能力、語言能力都會受到影響,整體的認知能力越來越差。失智症還會出現一些精神症狀,例如妄想、幻覺、憂鬱等,可能會誣賴別人偷他的錢、或是配偶有外遇的狀況。「該如何區分老化健忘?還是失智症呢?」林君襄醫師舉例說明,「如果上週五帶長輩去看花展,長輩可能會忘記看過哪些花,但是失智症患者可能會記錯交通工具,嚴重的話甚至完全忘記去過花展。正常老化的健忘,可以透過寫筆記提醒自己;若是失智症患者,可能連寫筆記也沒有辦法提醒自己,而且失智症患者沒有病識感,會覺得自己一切正常。」懷疑失智症該怎麼辦?林君襄醫師解釋,失智症是一個總稱,它包含非常多種失智症,其中大概6、7成是阿茲海默症,另外還有血管型失智症、額顳葉型失智症、巴金森氏症失智症、路易氏體失智症、或是包含兩種以上失智症的混合型。若懷疑家人有失智的狀況,要儘快至神經內科就診,醫師會透過較完整的檢查來診斷失智症。抽血檢查是為了排除一些可以治療的疾病,例如甲狀腺低下、或長期吃素可能導致維生素B12缺乏等。影像檢查是為了排除腦瘤、外傷、水腦等問題。臨床上,大多會使用「臨床失智症評估量表(Clinical Dementia Rating Scale,簡稱CDR)」、「簡易智能測試(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簡稱MMSE)」來進行評估。MMSE會依照教育程度跟年紀去校正,分數越低代表越嚴重。CDR會分成0.5、1、2、3,代表疑似或極輕度、輕度、中度、重度失智症。及早治療失智症,才能延緩病程失智症的嚴重度不同,所需要的治療與照護也不相同,林君襄醫師強調,早期介入相當重要,倘若放任不理,患者的認知功能、生活功能將迅速衰退。目前已有失智症的藥物能夠延緩病程,如果能夠提早警覺到失智症,並早期開始治療,患者的認知能力與生活能力可以被改善且延緩。針對阿茲海默症造成的失智症,可考慮使用乙醯膽鹼酶抑制劑(Acetyl- cholinesterase inhibitor)或NMDA受體拮抗劑(NMDA antagonist)。乙醯膽鹼酶抑制劑可以減少神經傳導物質乙醯膽鹼的分解,改善認知功能;NMDA受體拮抗劑可抑制NMDA受體的過度活化,延緩失智症惡化的速度。醫師會根據病情及健保給付條件來用藥,若能在失智症早期開始治療、按時服藥,有助於減緩病程。「假使到了失智症中晚期才開始治療,患者可保存的功能就會有些差距,也就是有無照顧自己的能力」林君襄醫師說,「早期介入治療就有機會可保存較多的認知與生活功能。」早期治療會有大概半年的時間,患者生活功能會變得更好,甚至接近正常老化的曲線。由於失智症患者容易忘記吃藥或忘記吃過藥,有時還會一次吃掉好幾天份的藥物,建議可使用分裝藥盒或由照顧者餵藥,以確保用藥安全。善用失智症照護資源除了藥物之外,不同程度的失智症也需要不同的照護,林君襄醫師說明,目前有多種社會資源可以運用,包括「喘息服務」、「居家服務」、「家庭托顧」、「營養餐飲服務」、「安養服務」、「巷弄長照站」、「失智症團體家屋」等,提供給患者及照顧者各方面的協助。「疑似或極輕度失智」患者若未接受治療,一年內進展到輕度以上失智症的機會達15%,建議利用長照服務地圖尋找巷弄長照站、失智據點參加認知促進活動,有助維持認知功能。在患者仍有判斷力時,要把握機會討論相關法律問題,例如預立醫療決定、預立遺囑、遺產處置等。因為患者判斷力變差,較容易受騙,財務保管須更為謹慎。「輕度失智」患者可透過巷弄長照站、失智據點獲取相關資訊,也能考慮參加日照機構。患者白天可至日照機構參加各種活動,維持社交功能。部分機構亦提供夜間臨時住宿,讓家屬或照顧者能獲得短暫天數的休息。由於失智症患者相當容易走失,務必事先準備,倘若走失48至72小時沒有得到救援,死亡率會提高三至四成。可以使用安心手鍊、智慧手環,讓患者穿著鮮豔、顯眼、容易辨識的衣服,並至警察局捺印指紋。「中度失智」患者可能出現嚴重的行為問題或大小便失禁,可以考慮居家服務或機構收住。生活環境要預防跌倒,可安裝扶手、止滑條、減少障礙物、充足照明,減少意外發生的機會。「重度失智」患者已經無法思考、表達,需要完全仰賴他人照顧,可能有吞嚥障礙、需要長期臥床,最後可能因為反覆感染而逝世。「失智症照護牽涉生理、心理、家庭、社區等很多層面,」林君襄醫師說,「我們的失智症團隊有個案管理師、心理師,收案後個管師會每個月進行電訪,並依照失智家庭的狀況去規劃合適的長照資源。當家屬的壓力過大時,也有心理師可以諮詢、協助。」貼心小叮嚀林君襄醫師提醒,失智症並非單純的老化或健忘,如果發現家人出現重複發問、迷路、性格改變、判斷力變差、混淆時間地點、無法勝任原本熟悉的事物等狀況,務必盡快至神經科或精神科做進一步評估。目前已有藥物能夠延緩失智症的病程,應及早接受治療,才有機會保存較多的認知能力與生活能力。同時,也建議家屬多善用各地區共照中心的資源,起初可協助疑似失智患者的就醫服務,再透過社區長照資源的輔助,延緩患者病程進展,並提供最適切的照顧建議。原文:
-
2021-03-28 新聞.元氣新聞
健保延伸公衛及長照 社保司:是去年就公布的配套之一
衛福部長陳時中日前受訪表示,健保給付改革規畫將往前往後延伸,往前延伸至公共衛生,往後延伸至長照或安養機構。不過,長照與健保的財務規劃及整合、是否需再漲保費、執行方式,這些實務細節,陳時中並未闡述。衛福部社會保險司司長商東福表示,其實這就是去年調整驗保費率前,部長就提出三大配套之一。三大配套包括,減少浪費、負擔公平、提升品質,當時就有提到,提升品質的部分就包括四到六年的「健保中長期改革計畫」、改革健保給付及支付制度與健康照顧體系、整合公衛體系與健保資源。商東福表示,「健保中長期改革計畫」範圍很廣,其中一部分是國家衛生研究院透過論壇對外溝通的「健保支付給付制度改革」,已進行兩年,目前是彙整建言的階段,內容就會包括上述往前、往後延伸的部分,例如公共衛生上,由國健署篩檢再由健保提供治療,也包括全責照護相關的支付制度改革。初步了解這些納入會增加多少錢?商東福表示,政策面的東西要跟外界溝通就會請健保署去估算,也是到時要請署裡面去估,但目前沒有還沒有估算。健保署署長李伯璋表示,政府是一體,資源要做最有效的利用,以病人為中心去整合健保與長照資源,是合理的規劃。
-
2021-03-28 新聞.元氣新聞
健保改革/健保「論人計酬」 醫界:難度高
衛福部長陳時中擬將大幅度改革健保給付制度,從現行「論項計酬」改為「論人計酬」,減少不必要的醫療浪費,對此,醫界、長照界鼓掌叫好,但也感到憂心,因為難度極高,但均認為,現在正是談改革最佳時機。家總秘書長陳景寧表示,在長照體系中最看許多醫療浪費,例如,長輩住民常因小病而反覆至醫院就醫,有時家屬過於緊張,即使輕微症狀,也送至急診,造成醫療浪費。若能以「人」為給付的單位,將會大幅改善這類的問題。台大醫院北護分院院長黃國晉表示,台大金山分院曾執行「論人計酬」試辦計畫,有效提升醫療品質,但醫院的門診量卻大減,醫院營運成本增加,最終結果不如預期,讓後續「論人計酬」計畫擱置。「論人計酬立意良善,但較適合偏鄉。」黃國晉說,論人計酬等於宣布讓台灣的醫療照顧走向「連續性」,這一條連通大道必須單純化,才好執行;都市型病人因醫院眾多,多會到處就醫,要以人計酬就很難算清楚,且可能出現重複就醫問題。台北市社區銀髮族長期照顧發展協會理事長吳第明說,「早該執行論人計酬」,不只在醫界,長照也應如此,長照支付場所以居家、日照為主,但只要進到機構,很多項目就成拒絕往來戶,以輔具為例,長輩還沒進到機構前可申請補助,一但住進機構,補助就沒了,明明輔具都是長輩在用,為什麼會因場域不同而增加負擔。陳景寧強調,過去長照資源還沒長出來時,全仰賴健保,但現在長照資源已經長出來了,健保大餅又已經出現極限,政府應均勻分配資源給醫院、長照、養護機構,這才是國人之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