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5-27 退休力.社會連結
搜尋
長照
共找到
1659
筆 文章
-
-
2024-05-24 焦點.長期照護
我先生失智,我女兒在美國…手術同意書無人簽字的情況無解?
「妳的家屬呢?過來在手術同意書上簽名。」「可是我沒有家屬可以來簽名。我先生失智了,我女兒在美國。」我瑟瑟發抖著躺在病床上,在開刀房門口等候,準備接受手術。瑟瑟發抖不是因為害怕,而是因為三月初的台北仍是春寒料峭,但手術房的冷氣恐怕連十五度也沒有,以致我不免冷得發抖。旁邊還有其他等候開刀的病人,看起來人人自危。終於,有一位護理師手持資料夾,過來開始唱名:「鄭秋豫!」「我就是。」「妳的家屬呢?過來在手術同意書上簽名。」「我沒有家屬陪同,我自己可以簽名。」「不行,除了妳本人簽字同意,還要妳的直系家屬來簽名,手術中若出現狀況可以做決定。」「可是我沒有家屬可以來簽名。我先生失智了,我女兒在美國。」一陣沉默。「我一定不是第一個,以後這樣的人會越來越多。我可以留幾個電話號碼給妳,必要時聯絡。」「可是他們如果不是直系家屬,不能做決定。」我不免失笑了!很輕鬆地說:「那就請醫師到時候看著辦吧!」手術不能耽誤,此事至此無解,只能不了了之,我終於還是被推進了手術室。這次動刀的原因正是先前所提過的,因為我飽受來自遺傳的拇趾外翻、足弓塌陷和足底筋膜炎的折磨已多年,也就醫多年,無奈行走、站立皆越來越疼。醫師建議以外科手術矯正拇趾外翻,至少解決一個造成雙足疼痛的問題。這場手術要鋸骨、打釘,再休養復原,聽來頗為嚇人,但其實只是小手術一樁,受點皮肉之苦,無須緊張。我已年過七十,很多器官皆已老舊;現今醫藥發達,視茫茫、髮蒼蒼、齒牙動搖皆可修補,修修補補在所難免。根據我自己的定義,七十到八十歲是人體修補期,需要修補就趁早處理,以利復原。因此和女兒嵐嵐商量後,就排定時間,獨自開刀來也。清早八點時,空腹至醫院報到住院,午後手術,住院一夜,次日上午待醫師查房後,宣布一切順利,即可辦理出院手術返家。出院時,雖然蹣跚慢步有些狼狽,卻連助行器和柺杖也不需要,自己走到醫院門口,叫輛計程車就回家了。三個多月後,我再度住院給另一隻腳做同樣的手術時,同樣的簽名戲碼又再度上演,也同樣地再度不了了之。可見只要進手術房接受外科手術,就需要有合法人士在術前簽署同意書,但是若現場實在無人簽字,又如何能勉強?二度術後,我上網查了一下,發現這兩次,護理師在術前表示只有我的直系家屬才能簽署手術同意書一事,其實有些過分謹慎。首先我發現,直系親屬簽署手術同意書並非必要條件。手術同意書本來只需病人本人簽署。根據衛生署公告、二○一八年五月開始適用的新版手術同意書,若立同意書者非病人本人,「與病人之關係欄」應填入與病人的關係,包括:(一)病人為未成年人或因故無法為同意之表示時,得由法定代理人、配偶、親屬或關係人簽名。(二)病人之關係人,係指與病人有特別密切關係之人,如伴侶(不分性別)、同居人、摯友等;或依法令或契約關係,對病人負有保護義務之人,如監護人、少年保護官、學校教職員、肇事駕駛人、軍警消防人員等。還有一項:手術進行時,如發現建議手術項目或範圍有所變更,當病人之意識於清醒狀態下,仍應予告知,並獲得同意,如病人意識不清醒或無法表達其意思者,則應由病人之法定或指定代理人、配偶、親屬或關係人代為同意。無前揭人員在場時,手術負責醫師為謀求病人之最大利益,得依其專業判斷為病人決定之,惟不得違反病人明示或可得推知之意思。換言之,可以在術前簽同意書的人並不少;手術進行中,如遇特殊情況,而病人無法表達、又無親人在場時,的確是由手術室裡的執刀醫師決定的,所以我術前的失笑之語並無不妥。但我兩次手術前,都遇到現場醫護人員「執法偏嚴」,堅持需要我的配偶或直系親屬來簽字,我推測恐怕是為了避免不必要的醫療糾紛之故。其實如果換個位置來思考,完全可以理解醫護人員為何選擇從嚴解讀,因為他們職業的最大風險,莫過於一旦涉入醫療糾紛所可能面臨的精神壓力、工作保障,甚至財力損失。不過,無人簽字反映的社會現象卻不容忽視。隨著全民健保的普及與醫療進步的結合,高齡人口越來越多是事實,無論是老人獨立生活,或是子女無法就近處理,配偶已逝或無行為能力、沒有子女或子女不在國內──沒有關係人、也沒有法定代理人的老人一定會越來越多。舉我個人為例,以我目前的健康狀況,就連指定法定代理人的資格也不具備。因為所謂的法定代理人是為了「協助無行為能力人和限制行為能力人為法律行為」所設計的制度,換言之,只有「無行為能力人」和「限制行為能力人」,才具備指定法定代理人的資格。隨著我年齡的增長,遇到無人簽字的情況只會越來越多。與此同時,我們也迎來了人類有史以來壽命最長的時代,高齡化是已開發國家的共同社會現象與趨勢,台灣自不例外。根據內政部於民國一一二年(二○二三年)八月十一日公布的「111年簡易生命表」,國人的平均壽命為七十九.八四歲,其中男性七十六.六三歲、女性八十三.二八歲。而與聯合國公布的二○二○年全球平均壽命比較,我國的男、女性平均壽命,分別較全球平均值高了六.七歲及八.六歲。二○二三年六月的戶口統計資料也顯示,六十五歲以上的人口約為四百一十九萬,佔全台灣人口比例的18%。預計到二○二五年時,老年人口將超過20%,即每五個人中就有一人超過六十五歲。其中,首當其衝會遇到無人簽字問題的是獨居老人──台灣的獨居老人至二○二三年已有六十餘萬人,佔六十五歲以上人口的16%。高齡照顧的問題越來越多,無人簽字只不過是冰山一角而已。此外,隨著社會變遷及價值觀的改變,短時間內,頂客族與不婚族只會增加,少子化也只會日益嚴重。在可預期的未來,無法指定法定代理人、也無人簽署手術同意書的機率,預計只會有增無減。外科手術前無人簽署同意書一事,代表的不僅是我個人的經歷,也是一個日益普遍,不容忽視的社會現象。我相信除了醫療單位及醫護人員,其他有關單位及工作人員,如社會局、社工、長照機構的工作人員,早已經常面臨並處理同意書的問題,只可能這件事的優先順序,排不到待解決的問題前面,尚未喚起社會的關注而已。(本文摘錄自寶瓶文化出版《你忘了全世界,但我記得你──一位語言學學者與她失智、失語的摯愛丈夫》)
-
2024-05-21 退休力.自在獨立
有沒有子女都要學習「獨老」!光有長照險不夠,還需布局2件事
某日在餐廳用餐時,聽到隔壁桌客人的對話:雖說長照險很重要沒錯,但是我不打算生小孩,未來如果老婆比我先走,我自己一個人住,萬一發生事情沒有人知道,那我買的長照險有甚麼用?長照險只是基本 老年要備「三寶」 都說老年必備三實:老本、老友、老伴。其中老本是要支付老後的花費,為了以防萬一,最好加上2項保護機制:1.保險:預防風險太早發生或損失金額太大。2.信託:確保錢用在自己身上。 雖說錢不是萬能,但沒錢卻是萬萬不能,如果想要過著有尊嚴有品味的老後生活,手頭一定要有存款。所以在年輕時就要做好理財規畫,存夠老本,自立自強。人生過程中存在著各種風險,透過保險,如住宅火險,汽車責任險,意外險,醫療險,長照險等,就可以將事故發生時的經濟損失,轉由保險公司來承擔。保險可以解決事故發生時錢不夠用的問題,不會賠掉自己好不容易累積出來的資產。資產慢慢累積,在退休後就會成為我們重要的老本,讓我們可以不必看人臉色過活,優閒的享受退休生活。 筆者之前在餐廳聽到的對話:獨老時買長照險有用嗎?因為長照的發生時間及經濟損失的風險,有其不確定性。購買長照險,可以解決萬一發生需長期照護時,長期財務支出的經濟負擔,所以高齡之後的老本,除了現金及可變現的資產之外,保險也是一個資金來源,因此買長照險有用嗎?以風險控管的角度來看是有其必要。 2種長期照護險 年紀愈大投保成功機會愈低1.長期照護保險符合長期照護狀態分為:a.生理功能障礙:指進食、移位、如廁、沐浴、平地行動、更衣等六項生活自理能力持續存有三項(含)以上的障礙b.認知功能障礙:指診斷判定為持續失智狀態,且依臨床失智量表評估達中度(含)以上2.失能扶助險(符合特定失能程度之一)保障期間又分終身或定期保障,不過終身保障還是會有保障到期日的限制,可能到95歲~110歲之間,看各個契約的約定。一般0歲就可以投保,投保年齡上限因定期或終身及繳費年期而不同,一般最長可接受最高年齡是70歲。 不過保險是承保未發生的風險,所以若已經在長期照護中,或已失能,就無法承保。另外能否承保還須視提出申請時的身體狀況評估,如糖尿病、高血壓、精神病或體重嚴重超重等,都有可能會加費承保或拒保。所以想購買長照險來轉嫁資金風險,建議還是要及早規劃,否則等年紀大了才要投保,不僅保費會很高,而且年齡越大身體出現狀況的機會越大,能順利投保長照險的機會就會更低。如果無法投保,那時就只能以自己準備的資金因應,若此時發現自己的退休準備金只夠健康的自己使用,不夠支付需要被照顧的花費,除非有家人的經濟支援支應,若是獨老、錢又不夠用,能不能有尊嚴地活著,恐成無解難題。安養信託確保錢用在自己身上 除了用保險幫老本架設經濟防護網之外,也要注意老本的安全性,自己管理老本時會不會被詐騙?自己無法管理老本時,老本會由誰管理?管理錢的人是否可信任?當我們需要被照顧時,錢是否真的會用來照顧自己?會不會被挪作他用?要解決這些疑慮,可考慮從年輕開始,就開辦安養信託來存老本,或者退休時將退休金及未來要照顧自己的財產成立信託,用信託架起一層保護網,來確保老本的安全,讓我們安心生活。獨老還要有健全的照護機制據內政部最新統計顯示,全台單人戶在過去一年大增10.2萬戶,且一人戶總戶數達332.3萬戶,占整體家戶的36%以上,高齡、少子、獨居、晚婚成為趨勢。當老後高齡獨居時,如果在家中發生事情,多快會被發現,關乎長者之後的復原程度,甚至是生命能否挽救?這個跟老本準備的多寡沒有關係。因此如果你以為只要買了完整且足夠的保險就沒有問題了嗎?答案恐怕不是! 之前新聞就報導過一案例:屏東縣萬丹鄉灣內村一對年逾6旬的簡姓兄弟,雖同住老舊三合院,因感情不睦互不往來形同陌路各住一屋,弟弟23日在外工作時心肌梗塞猝死,親友擲筊詢問後回老宅辦喪事,竟又發現住另一間的哥哥也已在床上成白骨,警方研判死亡約3個月。 因此雖然準備了足夠又安全的老本,但發生事情的時候有沒有人可以協助,就是生活照顧周密性的問題了。比如說在家中跌倒、生病、甚至突然昏倒時,有沒有人可以及時發現立即護理或送醫?以屏東簡姓兄弟的案例來說,首要問題是有沒有人能夠及時發現狀況,即時啟動照顧機制,錢反而不是當下最重要的。 老友與老伴 是老後生活照顧機制 高齡化少子化世代,想仰賴子女養老愈來愈不容易,另一半若能做到「執子之手,白頭偕老」固然是美事,但命數難測,所以不管有沒有結婚或生養子女,總有一天,終究會有自己一人面對獨自終老的時候,學會獨處成了人生必學技能。 獨老的生活照護防護網要啟動,以免事故發生無人知曉,錯失救助的黃金時間。「老伴」除了配偶外,也可以是一群每日相聚的同好或同伴,如每日清晨運動,健走,跳舞,社區義工等同伴,又或者是相互照應的鄰居,每天早晨互相問好,甚至是每日固定用餐的早餐店,是否能比仰賴子女晨昏定省發現長輩是否安然無恙,更能及時發現問題? 若可以接受入住老人之家,老人集合住宅或養生村,照顧會更全面化。入住機構常有各種康樂活動或學習課程,老人家憑藉活動參與更能夠彼此交往、互相了解更多。有了這些「老伴」陪伴,不僅生活更加多采多姿,平日若有突發狀況,機構的同伴或社工也能及時發現,甚至機構內有醫護人員能及時處理,防止傷害擴大,在生活安全防護上會更加周密! 人生下半場不該是日日無所事事,覺得自己沒有價值,每天自怨自艾,甚至百病叢生,任由生命流逝,獨老也能活出精采人生。但漫漫人生總有風險,為了活的優閒自在,除了老本的準備要足夠,別忘了也要好好經營一群老友及「老伴」,這樣才能健康又快樂獨老,安享無憂的第三人生!作者:陳瑀莘CFP®國際認證理財規劃顧問大專盃財富管理競賽輔導顧問暨專案講師榮獲2013保險信望愛獎優選最佳專業顧問獎(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4-05-16 醫聲.醫聲要聞
永續健康論壇1/超高齡社會來襲!醫療、科技待整合 法規應與時俱進
五二○新政府上台後,面對超高齡社會、少子化、醫護缺工的夾擊,智慧醫療輔助醫護工作,成為提升病人安全的重要發展,透過遠距醫療也可消弭偏鄉醫療差距,達到健康平權。然而法規未全、健保補助、軟體產業缺乏、醫科文化不相容,成為智慧醫院落地的四大挑戰,急需整合。今年適逢高醫大70周年,高醫大邀集優秀校友們共同舉辦「2024永續健康未來醫療趨勢論壇」,由高雄醫學大學、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中華民國高雄醫學大學校友總會、天晟醫院主辦;台灣醫務管理學會、台灣醫事法律學會與聯合報健康事業部協辦,齊討論智慧醫療科技、大病人小醫院、友善醫療環境等議題。準衛福部長邱泰源指出,在科技持續努力下,也永遠守護以人為本。財團法人私立高雄醫學大學董事會董事長陳建志、前立委暨天成醫療體系創辦人張育美也指出,疫後加速了醫療科技的整合,數位醫療成為重要發展,也可促進醫療平權改善就醫環境,但目前礙於法規限制、各醫院系統各行其是,待持續整合。明年台灣就邁入超高齡社會,高雄醫學大學校長楊俊毓提及,老年人口的增加及照護人力的不足,將成為現代社會重大挑戰,新冠疫情使得台灣在科技與照顧領域的結合成為顯學,智慧醫療將更有效率地照顧民眾健康。清華大學與高醫大即將共同打造智慧醫院,清華大學校長高為元指出,以智慧醫院與轉譯醫學為主的跨域合作,聯手打造達九百床規模的醫院,平時可為急性一般病床使用,疫情時可轉為防疫專責病房。健保署長石崇良指出,利用數位科技推動的大家醫整合照護計畫已啟動,透過疾病風險模型,將病患分流到各級醫療院所就醫,提升照護品質。高醫大持續於偏鄉服務,消除C肝的經歷也獲醫療奉獻獎。陳建志表示,醫界應思考如何提升醫療資源有效應用、運用數位科技完成醫療轉型,並透過遠距技術消弭偏鄉醫療差距。事實上,智慧醫療科技不只可協助醫師手術,還能對疾病預警、照護及追蹤,在管理上也省力不少。台中榮總曾是國際認證台灣第一家的智慧醫院,院長陳適安指出,推行智慧醫療,是要將風險降到最低,中榮與陽明交大攜手研發的「Healthcare GPT」,其中一個是Call center AI,預計六、七月開始可提供民眾即時線上文字回答,讓弱勢、超高齡族群也能感受到智慧醫療的效率。台灣醫療及科技產業聞名全球,智慧醫院卻屈指可數。張育美指出,醫療端提出問題,科技要幫忙解決問題,兩者相容才能對人民產生最好的幫助,但美國跟台灣都沒有成功,原因在於臨床路徑與科技尚無法結合,仍需努力。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院長王照元指出,AI無論如何應用,都要先收集資料整合再發展,才能落地應用,且系統要相容才能讓AI更有效益,目前AI已能生成病歷,但並不合法,法規如何與時俱進也是重要課題。美國的癌症中心曾試圖引進AI系統,卻因與現有的SOP有落差而失敗,十年前,美國FDA規定,軟體應用在醫學上都必須設監測機制,未來如何在保障病患隱私的同時,有效利用數據進行管理和研究,都需要遵守國際法規。「健康台灣推動聯盟」成員、醫師公會全聯會副理事長陳相國表示,目前面臨「受限法規,醫療數據取得困難」、「健保補助有限,醫院缺乏推廣誘因」、「台灣缺乏軟體產業」與「醫界與科技業文化大不同」四大挑戰,期待透過基礎建設、遠距長照、居家在宅醫療的施行,讓「高齡照護不是夢」。中華民國高雄醫學大學校友總會理事長謝尚廷、榮譽理事長藍傳盛、輔導理事長梁明聖都說,高醫大優秀校友在醫療場域各有所長,共同維護民眾健康。
-
2024-05-15 失智.Podcast
【Podcast】EP7.失智照護左右為難? 從失智旅人看照顧者的困境
將失智家人送至安養院的孝順難題台劇《不夠善良的我們》探討人生多面向議題,劇中女主角林依晨的母親被診斷出罹患失智症,姑嫂間就為了是否要將母親送至安養院而爭論不休。嫂嫂蔡淑臻的一句:「 還是把媽交給你?」更引起許多照顧者的共鳴。家人確診失智症後,首要面臨的問題即是「誰來照顧、怎麼照顧?」離職照顧家人或送家人至安養院?無論最終的決定是什麼,都必定會有左右為難的情況發生。照顧的選擇沒有對與錯,只有適不適合現況,唯有心態的調整才能應對與解決往後的照顧難題。最新一集Podcast 邀請失智•時空記憶的旅人(簡稱失智旅人)主編陳韻如,從失智旅人的真實故事中分析與討論照顧者在面臨照護選擇時的心路歷程、情緒挑戰,以及身邊的家人應如何建立支持系統,讓他們不再感到孤單與無助。主持人Carrie分享一段失智旅人粉絲周小姐的真實心聲「 爸爸,我希望您能理解我們全家人所面臨的狀況,我並非不想照顧您,但兄弟姊妹都必須外出工作賺取生活費,而您原來的居住環境並不安全且缺乏專業照顧人員。24小時的全天候照顧,是現在的我們無法親自提供的,但我向您保證,只要有空,一定會去安養院陪伴您、為您準備喜歡的食物。」(完整故事內容,敬請收聽本集Podcast節目)從照顧者個人條件 評估與選擇適合的照顧模式陳韻如分享,可以將照顧這件事情看作一個歷程,家人確診失智症後,第一個要討論、決定的事情即為「用什麼方式照顧?」 但這件事,除了要平衡家人間的不同觀點,還要放下個人對於兩全其美的執著。陳韻如認為,照護的選擇還是要從主要照顧者的個人、家庭狀況、經濟等條件來評估。此外,取得家人間的共識也非常重要,如以尊重彼此觀點為前提開啟與家人間的開放對話,並從中找出共同目標、制定明確的計畫和協議及接受彼此的限制和能力。翻傳傳統社會觀念 減少不必要傷害陳韻如強調,亞洲社會對於「送父母至安養機構」普遍存在「不孝」的刻板印象,是因爲這樣的舉動像「拋棄」,但無論是照顧者還是家人,都需要翻轉這樣的觀念,有時候「交給專業」,才是不讓雙方都倒下的方法。許多人認為親自照顧可以顯現對家人的愛與關懷,但事實上照顧者因爲沒有專業背景,導致自己或家人受傷的案例比比皆是。陳韻如提醒照顧者一定要學會利用社會資源並與現況互相搭配,助自己一臂之力,如長照2.0、日照中心、失智據點等,也提醒照顧者的家人,撇除個人能力與經濟條件,「溫暖、尊重與關懷」是每一個人都能做到的事,可以透過自身力量建立與家人更親密的連結,讓彼此感受到被理解和支持。本集重點:✎照顧者左右為難真實故事分享:送失智家人至安養院就是不孝嗎?✎照顧者在面臨照護選擇時的心路歷程、情緒挑戰分析。✎從失智旅人的故事討論「如何和家人共同制定照護的目標與協議?」失智好好生活Podcast節目收聽平台🎧SoundOn:https://reurl.cc/lQgXQl🎧Spotify:https://reurl.cc/jW3pWL🎧KKBOX:https://reurl.cc/Aj4DjZ🎧Apple:https://reurl.cc/r9rX9b⭐歡迎按讚加入「失智・時空記憶的旅人」粉絲團,並將你的經歷還有故事留言或私訊我們:https://www.facebook.com/ntcdementia⭐更多關於失智症的第一手資訊,都在元氣網「失智」頻道:https://health.udn.com/health/cate/10691
-
2024-05-15 焦點.長期照護
再怎麼捨不得不願意,終須面對將重度失智丈夫送入機構!那一天,是我們母女刻在心頭的痛
七十二歲的我,一方面非常不想、更不捨把先生送走,一方面則終於必須面對「我還可以承擔多久在家照顧」的現實……二○二二年十月十七日,終於到了送伏波進入長照機構那日的前夕。不知從何時開始,日子變得他也艱苦,我也艱苦。他不能理解、不再開口、不肯配合,我悲傷焦慮、憂心如焚、束手無策。身為病人的伏波,心智日漸離去,外界的一切彷彿都不再有什麼意義。身為照顧者的我帶著外傭,光是要維持他的作息、個人衛生及營養均衡,已幾乎沒有喘息時間,長期失眠、腹瀉、暴瘦又精疲力盡。他對任何活動都不再有興趣,從無所事事、任由電視機的光影閃動、在躺椅上打盹,到不分日夜,毫無目標地走來踱去。在家也不識客廳、廚房、書房與臥房的差別及功能,不知何時開始還日夜不分,經常終夜不眠。他隨時都會問:「怎麼還不吃飯?」或是和衣躺在床上。也會在半夜時,戴好帽子、背著包包,啪的一聲打開我書房的燈,對著在地鋪上好不容易入睡又忽然被刺眼燈光驚醒的我說:「我出去散個步。」也不記得從何時開始,任何時候、任何地點都可以是他躺下或如廁的場所,家中的窗簾、地毯、地面及床上總是又見便溺的痕跡。我早已無法熟睡,每每夜半驚醒察看,或見他絲毫不以為意地趴在書桌上打呼,或見他裸露著身體蜷縮成嬰兒狀,睡在浴室的磁磚地上,甚至會坐在馬桶上東倒西歪地睡去。當怎麼提醒他刷牙、洗臉、剃鬚都不再奏效後,早晚舉著擠好牙膏的牙刷和面巾,柔聲規勸和追著他走變成日常,是否刷了牙、洗了臉成了重大的生活目標。完成不了會讓我憂心如焚;一旦完成,新的一天又馬上再度開始。越來越艱鉅後,我開始對自己說:「好吧,一天沒刷牙應該沒什麼關係。」到後來變成一頓飯沒吃,或是三天沒刷牙時,我不免急得跟在他身後團團轉,而且越急越焦慮,就越來越無法達成。洗澡更成了一天、兩天、三天、四天都不能完成的任務!到後來,每日的刷牙、洗臉、淋浴、洗澡、更衣、如廁等,全部都已是不可能達成的任務。隨後吃飯也一樣,雖然每天定時準備營養均衡的三餐,但他能吃多少、願意吃多少,都再也不可預期。擺好了飯菜,他會說「我吃過了」或「我等一會兒再吃」;飯點未到,他會說「為什麼還不開飯呢?」。比吃飯和吃甜點更加困難的是吃藥。正如〈吃藥〉一篇寫道,如何讓他在飯後和睡前合作地張口,把那麼多顆藥片、膠囊加上水劑乖乖地吞下去,比吃飯更困難。「這是什麼東西?」「這是你的藥。」「開玩笑,我好好的,為什麼要吃藥?」「好,這是維他命。」「吃維他命幹什麼?」「每日補充營養啊!我們每天的supplement(補給品)。」「我吃過了。」原本規律的生活,變成他想吃才吃,想睡就睡。而我則已是吃不下、睡不了,終日委靡又焦慮地硬撐著度日,規律的生活已成往日記憶。二○二二年五月時,一位老同事來問候,知道情況後,很慎重地對我說她的親戚負責一個長照機構多年,她深知重度失智病患的照顧,已不宜由家人承擔,建議我把伏波交給機構,由專業人員集體照顧。當時已經七十二歲的我,一方面非常不想、更不捨把他送走,一方面則終於必須面對「我還可以承擔多久在家照顧」的現實。於是,我開始與在美工作、定居的獨生女嵐嵐商量。嵐嵐多年前在美完成學業後,留在美國工作,每年至少回家探親一次。她從小個性開朗又獨立,自信而理智,遇事從容,能從不同的角度思考,與父母一向溝通無礙。嵐嵐自求學期間開始,總是每逢週末便連續兩日來電,與我們無限暢談。週六是我固定探望老母親的日子,也是她與父親談話的日子。伏波話少,但聽傭人描述,他接聽嵐嵐的電話總是立刻綻放笑顏,連聲呵呵地與女兒談心。週日女兒來電時,他會說:「妳跟媽媽說吧!」然後坐在我旁邊,滿面笑容地聽著我們母女談心。曾幾何時,伏波已不再能與女兒通電話,只能一再重複同樣的幾句話。而每週日與嵐嵐通話成為我心靈的慰藉。心情焦慮而束手無策的我,有如一葉扁舟在驚濤駭浪中即將翻覆,嵐嵐溫和又堅定的話語,則有如她向我拋出的繩索和錨。聽到我在電話中猶豫不捨,充滿不忍與自責的求助信號,嵐嵐說:「媽媽,我知道妳一心要照顧爸爸,怎麼也捨不得和不願意把他送走。可是妳已經撐不下去了!只有妳身心健康,爸爸才能繼續依靠妳。若繼續把爸爸留在家裡,妳一定會病倒。只有把爸爸送走,妳才能開始照顧自己的生理和心理健康。」經過數次反覆這樣的肯定後,我決定把伏波送入長照機構,開始了申請作業。八月時接到通知,伏波可以在十月以後入住。此時由於新冠疫情,嵐嵐已近三年未曾返家,我於是通知女兒,打算在十月送爸爸進入長照機構,要她在爸爸離家前回家一趟,再過幾天一家三口團聚的日子。她立刻訂機票並安排防疫旅館,在九月底抵台。嵐嵐返家時,伏波已不識女兒了。嵐嵐在防疫旅館住滿七天後,第二週的白天可以請假外出辦事,於是我們約在南港區公所前見面,好讓已被除籍的嵐嵐恢復戶籍。嵐嵐見到我們時,立刻對著爸爸喊:「Daddy!」但伏波沒有反應。辦完事後,我們一起離開區公所,下樓梯時,嵐嵐一如往常地伸出手打算挽住爸爸,但是伏波露出尷尬的表情,輕輕地把心愛的女兒推開。嵐嵐說那是因為她近三年未曾返家,又戴著遮陽帽、墨鏡和口罩,爸爸要辨識太困難了。於是從第二天起,她每日返家吃午飯時,一進門便低頭取下帽子、墨鏡與口罩,再抬起頭來面對著伏波打招呼。幾天後當她進門時,伏波一看到她就眼睛發光,咧開嘴笑。每當我看到他們父女對視而笑的溫馨畫面,就用手機拍下照片,並立刻到便利商店沖洗出來,準備讓伏波入照顧機構時一併帶去。但伏波在家那最後幾日的照顧,光是便溺滿身的清理,就到了傾我、女兒加上傭人三人之力,也無法移動他一步的地步。原來當一個人不理解、也聽不懂要做什麼時,為了自衛而產生的抗拒,會讓他變得力大無比,不動如山。試想我們三個女性圍著他,一定要把他下身的衣物拉下來時,他有多麼不解與不悅。而我們因為拉不下來的挫折感更是與日俱增。於是只能由兩個人死死地拉住他,另一個人用剪刀把他的衣物剪開並剪碎,直到可以從他身上拉下或扒下。這個拉住而剪開的場面,雖早已是我與傭人的日常,但對於至此境地才加入照顧的嵐嵐,這是何等地令她震驚又椎心。原來她心愛的、從不大聲說話或疾言厲色的父親,在母親和傭人每天為他穿脫從裡到外的衣物時,已變成有如綠巨人浩克般再也推不動了。沒照顧過失智患者的好心朋友總是提醒和建議:為什麼不讓他使用成人尿褲?但他們不知道的是,此時失智的親人已無法聽從指令,完全不能配合,無論是躺著或站著,都因為他雙手推開、身體扭動地極力拒絕,是無論如何也包不上的。我們誰也沒料到,伏波離家前的最後一夜,是集所有照顧難度最高的一夜,四個人都徹夜未眠!伏波一整夜亢奮不已,腸胃不適而一再地便溺,一再地需要替換衣物。下午打仗般給他洗了澡的努力,又一次付諸東流!最後當天光已大亮時,我們才剛又剪下他的下身衣物,站著的他又再排出糞便。以往每逢這種時刻,我都會盡量伸手接住,以免他又汙了一腿或踩了一腳而不好清理。這次我還沒來得及伸出手,就看到從未經歷過這種場面的嵐嵐,已經像我一樣,本能且毫不猶豫地伸手接住。當下我立刻淚水奔下,模糊的淚眼中,看到女兒對她爸爸的愛。最後因為伏波已睏倦至極,搖搖欲墜,我們三人終於能扛住他,推他靠在浴室的透明隔屏上,由我用熱水把他的下半身洗淨。這時已經接近早上九點,我們把下身裸露的伏波攙扶到躺椅上躺下,蓋上薄被。他漸漸睡去時,我飛奔到住家附近買了內褲型的成人紙尿褲,為他穿上。這是他第一次使用成人尿褲,我心中慶幸,午飯後送他入機構的途中,應不會發生便溺在車上的意外了。照顧機構說入住時間可以是上午十點或下午兩點,我怕早上塞車,所以選了下午。又怕他在途中有狀況,所以不敢自己開車,也不敢搭計程車,請了一位年輕又體貼的友人開車送我們過去。因害怕自己提著大包小包,出門時不能專心牽著他,因此也預先整理了他的衣物郵寄至機構。午飯後,朋友依約而來,可能是因為嵐嵐和我都在身邊,伏波順從地讓我們領著上車,一路無語地到了機構。這也是我女嵐嵐第一次看到她父親將長住的地點。她對寬廣的山林、遍地的樹木很是滿意,對陳舊的房舍則毫不在意,說爸爸喜愛戶外空曠,可以散步很好,房舍只要寬敞、乾淨,住著舒適即可。交接完畢後,我們準備離開。工作人員將伏波領去隔離房間,他順從地跟隨著,不曾回頭看我們一眼。他的短程記憶已衰退到不記得自己已離家,不記得妻女將離去,這只不過是他不復記憶的一日。但這一天其實是我的生日。對嵐嵐和我,這一日是我們母女永遠記得,刻在心頭的痛。(本文摘錄自寶瓶文化出版《你忘了全世界,但我記得你──一位語言學學者與她失智、失語的摯愛丈夫》)
-
2024-05-14 醫聲.高齡社會
母雞帶頭!彰化經驗躍全國 王惠美:負責鼓掌當啦啦隊
在衛生醫療政策上,「彰化經驗」成了全國標竿,無論是2025年消除C肝計畫,或新冠疫情期間的防疫策略,乃至於因應高齡社會推動的骨鬆篩檢車,都跑在全國之先。母親節前夕,媽媽縣長王惠長接受本報專訪,她謙稱自己只是幫忙找資源,當員工的啦啦隊已,她也跟所有的媽媽們說:「不要只顧別人,多愛自己,家庭才會更美好」。王惠美一見到記者,就小跑步了起來,腳底一雙便鞋看得出來是征戰一整天的利器,「我已經沒辦法穿高跟鞋了…一天走路就6千步以上。」日行萬步,縣長光跑行程都快達標了,王惠美笑說,這是勞動還不是運動,運動習慣的建立仍在努力。隨著超高齡社會來臨,彰化縣有備而來,推出有趣又接地氣的政策,「我愛我的老樣子」,找老師進鄉鎮,教長輩穿搭及走秀,舉辦老人盃電動比賽,利用Switch拼輸贏;也在15個衛生所成立不老健身房,只要長輩到衛生所接受體適能檢測,經醫師評估開立運動處方箋,再交由運動指導員提供個別化肌力指導,並鼓勵長輩自主訓練,預防肌少症。「彰化經驗」幾乎是流行病學裡的專有名詞了。王惠美指出,在醫療政策上,協助衛生局找資源,像扶輪社贊助彰化縣C肝篩檢,日前也捐贈偏鄉眼科檢查,這些都整合到鄉鎮的C級巷弄長照站等關懷聚點裡,長照站裡有運動指導員、物理和職能治療師、專業驗光人員、社區營養師以及專業社區藥師等,都能提供健康相關服務。自己的媽媽正面臨失智危機,王惠美心有所感地說,找對照護資源很重要,「去年媽媽去日照中心,跟著上課後頭腦變得靈光,失智症狀減緩,且生活有重心後也變得更愛美,這都可以減輕家人負擔。」彰化縣長照服務使用涵蓋率已達70.25%,高於全國61.97%。彰化縣也開始建構全國首創的老幼共融長照衛福大樓,全縣預計18處,將整合衛生所、日間照顧服務中心、不老健身房、公設民營托嬰中心、育兒親子館及家庭福利中心等,照顧0到100歲的民眾。至於高齡化社會的另一個重點疾病—骨質疏鬆,彰化縣早在2019年就與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合作,打造全國唯一的「骨質密度篩檢巡迴車」,至已辦理了1,021場次社區的骨鬆篩檢,篩檢總人數達11,317人,目前仍在持續進行中。身為媽媽,對縣民的照顧也應用在自己身上,每年都健康檢查的王惠美,不諱言有糖尿病及癌症家族史,早期檢查讓自己提高警覺。王惠美特地在母親節前夕,提醒媽媽們,不要永遠只忙著其他人的事,多愛自己一點,家庭也會更美好。
-
2024-05-13 名人.精華區
洪子仁/健保改總額目標制 才能引領健康台灣
全民健保於民國84年開辦,納保率99%及高醫療可近性,讓初期論量計酬(Fee for service)支付制度虧損嚴重,為解決財務問題,陸續推出中醫、牙醫與西醫總額支付制度(Global Budget System)。時至今日,已經22年。當時為解決醫療機構衝量導致費用膨脹,隨時代演進人口高齡化、新藥新科技及醫療需求增加,健保總額已不足以涵蓋醫療費用,迫使醫院必須倚賴「美停企業(美食街、停車場)」、自費醫療,維持基本營運。醫事人員爆發大量離職潮、醫院醫療儀器設備更新速度減緩、新藥與癌藥納入給付較日、韓慢上好幾年,這些都是當前總額制度下,打折給付造成的影響。總額預算不足 新藥引入慢學理上,總額支付制度適用於單項、需求彈性大的醫療項目以控制預算,例如牙醫、中醫及門診,但現況卻是擴大到住院等剛性醫療需求,醫療服務項目隨醫療科技進步而增加,卻用總額成長率不足的預算支應,造成新藥、新科技無法即時引入,損及民眾就醫權益。近日立法院衛環委員會委員拋出議題,呼籲修正健保法點值保障一點一元,修法不代表能夠解決所有問題,但處理健保總額預算制度,應隨時代滾動修正。當前總額制度下有三個利害關係人角色,第一方是「政府」,擔任政策及預算制定者,第二方「民眾」,為醫療使用者,第三方「醫療機構」,是服務提供者。點值打折 機構財務壓力大過去22年,總預算成長率跟不上醫療利用率、新藥新科技進步、人口老化速度,形成預算與需求的缺口,皆以點值打折,由醫療機構吸收。這個缺口,主要是總額預算設定於過去的開支數據與預測模型,無法準確預估,導致醫療機構承受巨大財務壓力,並完全承擔預算與需求的差距。自總額制度實施以來,醫院平均點值長年維持在0.9以下,在此三方利害關係人中,醫療提供者,即全國醫事人員和醫療機構,就是總額制度下的犧牲者。因此,醫界提出保障健保點值「一點一元」,並非要求回到論量計酬,而是由原先的總額上限制,改為目標制。醫療支出 是投資不是成本以今年總額預算8700億元為例,現況是從零開始,所有點值都打折給付,以控制預算;若調整為目標值,意指8700億元內,保障「一點一元」,超過部分再打折給付,點數超出愈多,打折愈多,超出部分由公務預算支應。若能實施總額目標制保障點值,醫界承諾優先為醫事人員加薪,營造幸福職場,吸引年輕人投入醫療行列。準總統賴清德提出「健康台灣」政策,醫界全力支持,尤其2030年降低癌症死亡率,若要落實,有賴政府及民眾對醫療支出的觀念改變,世衛組織已建議疫後各國應增加醫療支出,強韌公衛體系與醫療機構,因為「醫療支出是投資不是成本」。總額目標制上線後的精神,是優化醫界環境,提供醫事人員友善職場、讓醫療機構有足夠的資源更新醫療設備,才有能力引領健康台灣政策,從預防醫學到疾病治療,銜接長照3.0,提供為全人醫療服務。
-
2024-05-12 性愛.性福教戰
體力大不如前?熟齡也能享受性愛!專家建議透過「這些方法」滿足性欲
「人生遭遇許多問題,因此衍生許多不同的反應,相互交織影響,性是其中一個層面。」台灣性諮商學會的創會理事長、荷光性諮商專業訓練中心執行長呂嘉惠表示,性欲困擾成因複雜,需釐清問題癥結點並調整;特殊場域裡更需專業人員、經費支援。熟齡世代與年輕時不同 需與自己的身體妥協從業廿六年的呂嘉惠表示,隨著網路、社區大學普及,尤其近五年受疫情帶動線上資訊傳播,國人對生命的態度漸趨開放,重視餘生品質,求助心理資源的比率增加,求助原因除了老年階段的各種議題,也包含性生活,如性偏好、性欲頻率不對等、性功能、外遇、性交易、交友等問題。專家建議透過其他方法滿足性欲呂嘉惠觀察,熟齡世代成長環境壓抑,難以表達真實需求,若來向專業人員諮詢提問,專業人員須找到問題背後的需求,讓熟齡人士感覺被聽懂。呂嘉惠指出,熟齡世代共通點是身體功能與年輕時不同,例如有慢性病、關節炎、動作遲緩等,需要與自己的身體妥協,最重要的性器官其實是大腦,重新認識、了解自己的性欲、身體,及對方身心狀態,重建適合彼此的性行為模式與作法。像是改用自慰紓解性欲,或發生性行為時添加潤滑劑、情趣用品等,且不強求年輕時的強度與頻率,而是透過品質更好的溝通,讓彼此從互動擁抱、親吻、撫摸等,滿足性欲,照顧心理親密需求。呂嘉惠表示,單身或在長照機構的住民,或其他特殊族群如何滿足性需求,需要社會更多關注。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5-11 性愛.性福教戰
人能性福到幾歲?熟齡性愛忽視並非沒有慾望,半數中高齡者有性需求
性是人之大欲,但人到了一定年紀,似乎就變成了「無性」之人。熟齡性愛常因傳統觀念與社會刻板印象,被視而不見,甚至不被贊同。但熟齡對親密和性活動仍有需要,不該是羞恥或禁忌,透過國內少見的熟齡性調查,大家從正視需求開始。人能性福到幾歲?十八歲女孩問:「做愛的最老年齡是幾歲?」面對青春少女提問,年逾八旬的老奶奶滿面春風:「這我不知道,妳應該去問年紀更大的人。」這是婦產科名醫鄭丞傑說明熟齡性愛的開場白,人們平均壽命增加,使享有性福的年齡也延長,人類到底可以性福到幾歲?來看專家的說法。電影「高潮速成班(Good Luck to You, Leo Grande)」中,英國女星艾瑪湯普遜(Emma Thompson)飾演一位循規蹈矩的退休教師,此生唯一性經驗對象是已逝的先生,在體會了卅一年「例行公事」後,想嘗試高潮滋味的她,決定去找小鮮肉性工作者,展開一場正視情欲與自己的對話。榮家長者摸胸 輿論討論熱烈電影是虛構,但年齡與性需求被壓抑的困境,真實存在且兩性皆然。時間回到兩年前,桃園榮家舉辦的秋節晚會引發社會矚目,勁歌熱舞團的表演舞者火辣大膽,甚至讓長者摸胸,主辦單位解釋是為了緩解長輩過節的「孤獨感」,傳遞溫暖。輿論討論熱烈,有人說老人家「開心最重要」,但也有人擔心太刺激,「興奮過度就不太好」。看不見不表示不存在,但熟齡談性色變,不僅「老不修」、「不正經」等用語有著濃濃的年齡歧視,更常見的是避而不談。衛福部剛公布最新老人狀況調查,報告中對於六十五歲以上民眾各種狀況有詳細描述,包括居住、健康,甚至玩線上遊戲的比率,但獨缺有關性生活的調查,「性」之於老人,似乎並不存在。衛福部「醫學與健康期刊」於二○二二年發布「中老年人性需求及其相關因素之初探」,是國內少數探討熟齡性需求的研究。作者之一、中台科技大學醫療暨健康產業管理系助理教授何清治表示,調查僅以中部地區中老年人為對象,推論性可能會有不足,但還是有助社會對熟齡性事的了解。長輩性需求 照護員不會關心調查以中部地區樂齡中心、五十五歲以上民眾為對象,有效回收問卷回收三九二份,女性占六成一,雖然五成表示對性事沒有興趣,但顯示半數仍有性需求。調查顯示,最想要的性接觸是性交,其次是擁抱、撫摸、自慰等,其中有七成八因此得到滿足,未滿足的主要原因是沒有伴侶;八成七的人也表示,照護人員不會特別關心性需求。長照住民 欲望來襲只能壓抑何清治表示,研究初期為了製作問卷,先採訪一位住在長照機構的女性住民,她明確表達自己年紀雖長也有著性需求,雖然感到害羞,但後續她仍坦承自己的困境,住長照機構的她,雖然有時想要,但機構人來人往,連自慰都不敢,欲望來襲時,得靠意志力壓抑或轉移注意力。調查發現女性的性需求低於男性,但何清治表示,這項結論應該有點「失準」,因為有些長者接受調查時,認為這是「不三不四」的調查。但以人的角度來看,無論男女、無論年紀,都有性需求,只是男性天性較女性衝動,如果有欲望會較直接表達,女性從小被壓抑,性需求對女性屬於「隱性」需要。長者態度變大方 求診患者多台北秀傳醫院院長、高雄醫學大學婦產科教授鄭丞傑表示,與廿、卅年前相比,中高齡人士對於性愛的態度已經開放很多,熟齡女性對性事常見的困擾是陰道乾澀,以前久久才有一位患者來求診,而且在診間難以啟齒,如今女性因此求醫的患者至少是過去十倍,且態度大方許多。長期壓抑性欲 有損身心健康何清治認為,研究中發現高齡者對於性需求解決的困境,無論是喪偶或是單身長者,大多與人共同居住在同一空間,如與子女同住、機構、安養中心等,即使是看色情片也沒辦法有私人空間,雖然研究並沒有直接調查,性需求若沒有被滿足是否會增加抑鬱的可能性,但他認為,性是人類基礎的欲望,長期壓抑一定會造成身心的損害。性治療師童嵩珍指出,國內對一般老人的性欲調查也非常少,因民眾普遍對性感到害羞、甚至羞恥。何清治說,高齡者對於性議題,往往認為是羞恥、不健康的,當情欲出現時,反而透過壓抑逃避,他認為既然有需求,就應該正視,研究是希望拋磚引玉,期待國內有更多的單位可以針對高齡者的性需求做研究。來測退休力百歲世代來臨,老後生活需要超前部署,歡迎大家填答「退休準備指標─六種動物測退休力」,定期檢視,評量退休攻略是否需要校正調整。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5-11 醫聲.領袖開講
院長talk/運動防失智症!鄒繼群重拾網球拍防肌少症,帶便當呷健康
新北溪南地區是大台北人口稠密區,醫療需求高,新店區天主教耕莘醫院在當地及周圍布建多處醫療園區,耕莘醫院院長鄒繼群表示,醫院的使命是設法讓病患恢復健康,回到自己的社區,從服務社區民眾到擔起重度急救責任,打造全方位的醫療體系。鄒繼群養生祕訣:重拾網球拍 帶便當呷健康鄒繼群工作相當忙碌,目前多與朋友相約打網球,且做重量訓練,透過運動來強健身體。從學生時代便開始打網球的他,因工作忙碌而中斷打球很長一段時間,直到最近發現自己肌肉慢慢變少、身體變瘦,意識到再不運動肌肉會逐漸流失而發生「肌少症」,於是他重拾網球拍打網球。研究發現,運動可以避免腦部萎縮,是預防失智症的重要一環。因此,鄒繼群平時會做一些重量訓練,讓肌肉有足夠的能量去承擔要做的運動項目。飲食上他會多留意,像每天中午開會的便當,常有炸物,因此近年會自帶便當,減少身體的負擔。沒有抽菸習慣的鄒繼群,曾因肺腺癌開過刀,因此特別注重空氣品質,家中不但有空氣清淨機,裝潢材質也選用不含有毒物質的建材,更希望空汙問題能夠改善。他也鼓勵並補助全院員工每三年免費做一次「低劑量肺部電腦斷層掃描」,結果真的檢查出幾位員工罹患早期肺腺癌。敏捷式會議 團隊溝通順暢重視「整合連結」的鄒繼群強調,病患出院回到社區後,不代表醫院就沒有事情了,後續社福、喘息或有無需要日照機構等都要協助。耕莘醫院加上安康院區,員工逾2000人,為拉動這個大團隊,鄒繼群在乎團隊凝聚力,他直言,「不信任才是阻力」,透過有效率的敏捷式會議,讓開會、溝通變得順暢。63歲的鄒繼群是耳鼻喉科名醫,老家在高雄,北漂服務耕莘醫院體系逾30年,去年6月從永和耕莘醫院長一職調任新店耕莘醫院院長,承擔更大責任。喜歡和病患互動的他,持續在永和耕莘、新店耕莘看診服務病友。盼病人出院 長照沒空窗期「耕莘醫院承接社會大眾的信賴,治療『急重難罕癌』責無旁貸。」鄒繼群並積極推動長輩住院「4M」,也就是要注意長輩住院4大重點,尤其重視出院後續協助連結長照的服務。第一個M「What Matter」,了解病患在意什麼,若住院期間不配合復健,可能造成失能,要找到長輩在意的目標鼓勵復健。第二個M「Motility」,要在意長輩的活動力,若因為臥床而導致肌肉流失,有些病患會不能走路,就無法復原,這非常可惜。第三個M「Mentor」,很多長輩住院不一定是失智,可能是譫妄,若不處理好,就無法順利回到社區,因此必須及時介入。第四個M「Medication」,有些長者吃20多顆藥,這回家要怎麼吃東西,就須詳細說明。「除了4M,醫院要去支持長照體系。」鄒繼群希望病人出院後就能有各式各樣的長照連結,而不要有空窗期。並不是病患手術做完就沒事了,後續整合的連結更為重要,社福、喘息、日照機構等都需要協助。耕莘醫療體系除了新店兩院區,還有永和耕莘醫院,鄒繼群設法將三院整合,各自發揮其特色。新店耕莘是重度急救責任醫院,以治療「急重難罕癌」為主;永和耕莘專注長照,將高齡長照體系結合;安康院區是社區醫院,可滿足社區照護需求。此外,醫院與耕莘護專結合,與新北衛生局合作成立耕莘診所,肩負央北社宅的社區照護。鄒繼群小檔案年齡:63歲專長:耳鼻喉疾病、眩暈、睡眠呼吸中止症、頭頸腫瘤等現職:耕莘醫院院長、耕莘專校副教授學歷:國立台灣大學醫學院經歷:永和耕莘醫院院長、台大醫院兼任主治醫師給病人的一句話:要長壽但不要失能失智,就要保持三動(身動、腦動、互動)與健康飲食。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5-10 失智.失智專題
日照中心失智症家屬支持團體的6年歷程
背景和里程碑天主教主顧修女會(Sisters of Providence)是一個國際性的修會,民國46年在台灣登記設立。90年在新北市泰山區,本著「敬天愛人」的精神,設立奇蹟之家Miracle Home啟動在地的社會服務,並依次於92年推展居家服務和營養餐食,94年社區照顧關懷據點,98年的瑞智學堂和99年的日間照顧中心, 102年的喘息服務,106年的社區整合型服務中心,以及奇蹟照顧咖啡館等重要服務項目,系列性社區照顧服務發展歷程。一、日間照顧中心照顧型態截至112年底,中心核准收托56位個案,失智者35位(佔62%),一般失能者21位(佔38%)。失智者年齡分布分別為:50-59歲1人、60-69歲2人、70-79歲11人、80-89歲16人、90-99歲5人。其中女性26人(佔74%)、男性9人(佔26%)。照顧服務員14位(專職8位、兼職6位)、社工2 位、護理師1位、督導1位、主任1位,共有19 位長照工作人員。二、支持團體的型態106年底至112年12月,每2個月1次,每次2小時的課程。不過,在109-111年的疫情期間,團體聚會也曾經依照政府防疫規定,總計中斷10次。其餘的團體活動,都會邀請日照中心的家屬、志工、社區的家庭照顧者一起參與。運作流程如下:1.新舊交流: 50分鐘讓新舊夥伴說出目前的照顧狀況和挑戰。2.休息時間: 10分鐘咖啡、茶、點心,讓大家輕鬆交流。3.主題時間: 50分鐘.提供失智照護知識/照顧者身心健康/國際或國內失智症趨勢與實務等內容。.邀請營養/藥學/文物/藝術/園藝/身心科等專業人士 (表格一有*者),進行50-90分鐘的演講。.2023年起輔仁大學醫院的醫師不定期參與課程和回饋。(表格一有⊙者).運用影片”女人40” ,”明日的記憶”,”困在時空裡的父親”,”被遺忘的時光” ,”香草世界”,以及相關的記錄片和影音短片等輔助,營造多元的教育情境。.藉由互動回饋和演練,讓家庭照顧者更充能。4.結語: 10分鐘彙整當天的重點和祝福。 三、課程主題與焦點活動照片四、課程安排理念和運用1.新舊交流:介紹新夥伴,請其先發言,介紹自己、照顧的對象和簡單說明挑戰;舊學員逐一分享最近照顧心得。講師自己或請學員,回應分享人的問題。讓學員從中認識更多的照顧者和每個人的生命故事,而且可以凝聚彼此的情誼和自發性的互相幫助。2.主題內容: 在每次的課堂開始,回溯上一次課程的重點,除了加深印象之外,也讓之前沒有參加的夥伴,有一些基本概念,以便融入團體。在進行當天的課程時,會提醒照顧過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項與應對技巧。運用影像和音樂藝術,如:照片、歌曲、短片、網路視頻、電影,來了解失智症的多重徵兆、人性的愛恨情仇、家人關係的糾葛與和解、自我的探討、正向的能量和真實案例等,讓照顧者更能掌握失智者的疾病進程和行為狀況。3.尊重和不批判: 避免學員對自己或同儕在個人私密、責任或家庭問題,過度的反應。講師需要掌握學員彼此關係的分際,避免他們過度投入,或在課後公開討論其他人的狀況。如此才能確保照顧者願意在一個安全友善的環境中,真實的反應自己的困境。4.團體動態:照顧者因為教育程度、家庭組成、家人的支持意願、經濟狀況和當地的文化等因素。在課程進行中,常常會出現傷心、憤怒、委屈、不滿等多種負面的情緒。講師除了提供他們較多的抒發時間,也會讓在場的其他家屬,給予鼓勵、支持。講師也會在每次課程後,記錄每一次的學員狀況,以便做為下一次課程互動的參考。5.關懷和社會福利的運用:對於特殊的個案,在課堂中或下課後,講師自己或開放其他學員,提供相關資源的參考。尤其發現個人或家庭最好能夠有後續的追蹤和協助時,也會轉交奇蹟之家專業人員接手。6.善的循環: 由於這個團體進行已經超過6年,目前有一兩位失智者已經往生的照顧者,主動回到團體繼續充電,或是回來分享經驗。甚至於邀請其他機構資深的失智症關懷員,一起來提供學員,尤其是照顧新手,多方面的知能,這是一個良善的傳承和互助。7.強調愛自己最重要:有些照顧者已經瀕臨照顧壓力的邊緣而不自覺,需要適時地安慰、關注和提醒。也希望能從其他夥伴自立自強或正向的態度中,給予一種繼續向前的力量。8.結語:在每次課堂結束前,都會以文字、影片、音樂、藝術創作、同儕鼓勵等形式,協助學員回顧、整理情緒、進行個別省思或團體支持。六、結論失智症的家屬支持,需要及時和持續的方式並行,才能減少高風險的個人或家庭崩裂。隨著醫療的品質不斷提升,失智者的壽命也在延長中。如何有效地在漫長的告別中,給予照顧者適時的能量,是失智盛行率高升的全球趨勢中,不能忽視的重要課題。奇蹟之家的家屬支持團體除了以上的課程外,在有需要的時候,工作人員都可以機動地的協助。發揮了彈性和務實的模式,提升了照顧者的知能和生活品質。同時以社區整合服務的理念,鼓勵照顧者在失智者離世後還能回到這個團體,進行利他、友誼和支持的循環,讓廣義的愛持續及綿延。備註: 本篇文章於113年4月24-26日在波蘭舉行的國際失智症大會上以海報論文的格式發表。依據規定,篇幅和字數不得超過A4兩頁,所以本文作者和奇蹟之家的邱加瑜主任、林秀玲副主任共同具名,以本文為藍本,發表了濃縮版(點我下載PDF檔)。今特別以完整篇幅呈現,和國內從事失智症或長期照顧的夥伴及家屬們分享。
-
2024-05-10 醫聲.高齡社會
熟齡返校1/緩解大學倒閉潮 第三人生大學成解方
少子化的衝擊,已使許多大學承受巨大壓力,有些甚至面臨倒閉的命運。在人口紅利消退的今日,隨著台灣進入超高齡社會的臨界點,鼓勵高齡者重返大學校園,或許是條可行之路。國立台北大學社工系教授兼高齡社區研究中心主任曾敏傑指出,大學對於高齡化的敏感度不足,常將高齡化視為純粹的社會問題,而忽略了高齡人口中健康或亞健康者占大多數的事實。他認為,教育部需重新思考大學的定位,不應侷限於傳統的教學和研究,更應考慮創新教學模式。自1990年代以來,隨著高等教育的快速擴張,當初的大學畢業生現已步入中高齡階段,這意味著未來的高齡人口不僅數量龐大,其教育程度和學習需求也遠超過去,目前社會和媒體討論的焦點,往往集中在需要長照的老年人,而這一群體實際上只佔高齡人口的13%。因此,真正的挑戰是如何引導,和滿足那87%的健康老年人的學習和生活需求。推廣青銀共學,解套超高齡社會現況曾敏傑指出,青銀共學的推廣,是對這一趨勢的具體解套。透過讓年輕學生與高齡學習者在教室內外共同學習和互動,不僅可以豐富學生的學習經驗,也有助於建立跨世代的理解和尊重。目前臺北大學進行了一系列的青銀共學實驗,結果顯示這種教育模式可以有效改變年輕人對老年人的態度,並增進世代間的交流和協作。同時,還推出了《學老誌》,一本陪伴全年齡層認識老化,並健康學老的雜誌。近期更舉辦「爸媽學老,我抽電腦」活動,鼓勵大學生將「學老」觀念推廣給家中長輩(如父母、祖父母、親友等),並透過跨世代共同閱讀雜誌,一起「學習變老」,進而擴散至社會大眾。「第三人生大學」只聞聲響,未見相關政策被提出面對老化的社會,教育部應推動大學轉型,讓大學不再只是青年學生的學習場域,而是所有年齡層的學習場域。過去由於平均壽命較短,人們生活僅分為兩個人生:第一人生為20歲以前的成長和學習;第二人生則是步入社會工作,直至40、50歲退休後。然而,隨著現代人壽命延長,退休後的生活至少還有20至30年,這就是「第三人生」。在這樣的背景下,「第三人生大學」的概念應運而生,目的是將這些中高齡者重新引入學習環境,提供退休後再就業的培訓課程,或是特定興趣和專業發展的繼續教育課程,滿足他們的學習需求,延續對知識和技能的追求。教育部與大學端原地踏步,「終生學習」須再次進化曾敏傑強調,台灣的高等教育必須進行深度改革,從課程設計、學習模式到校園環境的優化,都應考慮老年學習者的特殊需求,特別是那些有能力且有學習需求的中高齡人口。這樣的轉型不僅能為大學注入新的活力,也將真正實現「終生學習」的理念。對此,教育部終身學習司回應:「目前教育部推廣的是樂齡大學。」事實上,樂齡大學的課程多集中在休閒、健康與藝術文化領域,讓中高齡人士透過終身學習找到人生價值,同時結交朋友,建立社會聯繫。然而,樂齡大學並未提供學位課程或專業技能培訓,而是創造輕鬆友好的學習氛圍為主。國立政治大學教務長林啓屏也指出,儘管社會大眾期待大學能開放給更多年齡層,但目前大學的教學資源,仍然優先滿足正常升學的學生。為了進一步開放教育資源,政大已建立「政大數位知識城」網站,提供多樣化的數位課程,供社會大眾自主學習。面對超高齡社會的到來,未來不該僅關注長照和高齡產業的挑戰,台灣須關注高等教育角色的轉變,以應對台灣少子化帶來的挑戰與社會變遷。
-
2024-05-08 失智.非藥物治療
失智輔療 北榮、故宮合推「認知牌卡」
衛福部最新統計,國內65歲以上失智症患者約35萬人,至民國130年預計增加至68萬人。隨著台灣人口高齡化,失智症發生率會逐漸上升,國立故宮博物院與台北榮總合作發行藝術輔療工具「今牌人生認知牌卡」,為長者提供增進健康福祉的創新方案。故宮院長蕭宗煌與台北榮總院長陳威明昨簽署合作備忘錄,展開為期3年藝術與醫療專業跨域合作,共同研發以長者為中心的創新服務方案,包含辦理專業人員培訓工作坊、博物館人員教育推廣、舉辦藝術與醫療相遇分享會等推廣活動。失智認知牌卡 國內首創博物館與國家級醫學中心合作台北榮總院長陳威明說,台灣明年邁入超高齡社會,失智患者會愈來愈多,近年失智症藥物治療有所進展,更期待非藥物治療為失智症患者帶來更多助益。認知牌卡為國內首創由博物館與國家級醫學中心深度合作,將文物寓意及意象結合牌卡形式,以非藥物介入活動,打造貼近長者需求與生活經驗的樂齡友善服務。藝術扮演醫療輔助關鍵角色故宮院長蕭宗煌指出,近年世界衛生組織(WHO)和國際博物館界肯定藝術對預防疾病、促進健康和福祉的重要性,扮演醫療輔助、促進民眾身心正向發展的關鍵角色。認知牌卡透過長者、心理師與職能治療師的全新視角,讓故宮60件經典文物與生活經歷結合,從「物」回歸到「人」,關照不同面向的群眾,使藝術輔療成為非藥物活動的選擇之一。台北榮總神經醫學中心副主任傅中玲說,北榮針對輕度失智及認知障礙長者研究發現,透過認知牌卡進行為期四周訓練後,在語文、圖像學習與記憶能力均有所進步。共同研發牌卡的稻香長照設施暨醫事機構所長許庭榕說,「今牌人生認知牌卡」中也收集「清明上河圖」文物部分片段,如一張牌卡是描述迎娶的場景,讓一名輕度失智老太太回想起年輕時自己的姊姊結婚場景,有助情緒穩定。
-
2024-05-04 醫聲.領袖開講
院長talk/王蘭福控制飲食、多運動養生,「騎腳踏車」是健康祕訣
衛福部台東醫院守護後山鄉親健康128年,去年2月台南部立新營醫院副院長王蘭福轉調接掌部東,胸腔內科專長的他,盡其所能將畢生所學奉獻給偏鄉外,更要帶領這台百年醫療團隊列車,提升部東醫療服務量能。王蘭福養生祕訣管理一間百年醫院,若沒有健康的身體和心靈,著實是很難勝任,王蘭福的養身之道就是控制飲食、多運動,始終讓自己維持運動的好習慣,喜愛運動的他,尤其喜歡騎腳踏車,以保持穩定的健康狀態。王蘭福表示,現在2個孩子都讀大學,太太工作也較不忙,所以兼顧家庭蠟燭兩頭燒的辛苦面已經不太常發生,反倒是工作的壓力在所難免,所以休假時他會到處旅遊走走調適心情,讓自己的身體和心緒獲得紓解,有好的身心,才能帶領團隊不斷向前邁進,更上一層。發揮所長 對抗肺結核王蘭福畢業於中國醫藥學院醫學系,是一名公費醫師,87年畢業後,幾乎都在偏鄉地區的縣市服務,包括苗栗、玉里、新營和現在的台東,就這麼巧讓他的胸腔內科專長,得以在肺結核好發的偏鄉縣市盡情發揮,治療更多鄉親。台東縣肺結核發生率居全台第三高,王蘭福表示,結核病常見「發燒、咳嗽超過2周、體重減輕」三大症狀,潛伏期雖然能長達5年但無傳染力,萬一發病只要按時服藥2周即可降低傳染率,恢復正常生活及工作,治療6至9個月就能痊癒。肺腺癌是國內癌症第1名,王蘭福也關注台東民眾的肺,雖然台東有乾淨的好空氣,但肺腺癌的成因與長期抽菸、廚房油煙及家族遺傳史有關,建議民眾一定要定期接受檢查。招募新血 推長照醫療對於台東偏鄉醫療,王蘭福認為,目前部東醫院的規模及設備雖不比台東馬偕和台東基督教醫院,但就醫療體系來說,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尤其部東醫護上下團結一心,疫情期間肩負起收容重症患者的大任,近年更守護起東海岸醫療的責任,讓台東醫療不重疊浪費。部東醫院有128年歷史,歷經無數次的大樓整建及組織調整,但唯一不變的就是持續堅守台東醫療的第一線。要如何讓部東的運作更有效率和提升服務量能?王蘭福上任後積極招募新血,讓本院和成功分院陸續增加了胸腔內科、眼科、牙科、精神科、急診醫學科、麻醉科等8位專科醫師;同時優化醫院資源,與其他醫院合作引進更多資源。「未來醫院持續重視專科醫師的增加和長照的發展。」王蘭福說,目前部東精神科醫師已漸完整,也針對老人、一般成人及孩童的診療爭取更多醫師到部東服務,同時面對台東高齡化的問題,長照醫療將是他推動的重點服務之一。王蘭福小檔案年齡:51歲專長:一般胸腔疾病、肺癌、肺結核、肺炎、慢性阻塞性肺病、氣喘、重症加護現職:部立台東醫院院長、胸腔內科主治醫師學歷:中國醫藥學院醫學系、碩士經歷:台北榮總胸腔部住院醫師、總醫師、臨床研究員;玉里榮民醫院胸腔科主治醫師;部立苗栗醫院胸腔內科主治醫師;台南新營醫院副院長給病人的一句話:照顧健康是自己的責任,唯有照顧管理好自己的健康,才能做更多對自己、對社會有意義的事。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5-04 焦點.元氣新聞
112年度報稅6大變動重點!「2方式」申報繳退稅可抽獎,最大獎20萬
又到了五月報稅季,今年報稅有6大變動重點,包括調高每人基本生活所需費用金額、18歲即算成年可單獨申報等。《元氣網》以下整理關於112年度綜合所得稅申報的實用資訊,利用網路、手機的e化方式申報、繳(退)稅,還可以參加好康抽獎,最大獎項20萬。還沒報稅的人趕快來看!綜合所得稅申報期間112年度綜合所得稅結算申報期間為113年5月1日至5月31日止。報稅網址財政部電子申報繳稅服務網申報方式網路申報6種登入方式1.已註冊健保卡2.自然人憑證3.電子憑證4.行動電話認證5.戶號+查詢碼6.行動自然人認證手機報稅3種登入方式1.行動電話認證2.戶號+查詢碼3.行動自然人認證手機報稅5步驟1.驗證身分:提供行動電話認證、戶號+查詢碼與行動自然人憑證。2.填寫資料:確認納稅義務人基本資料,新增配偶、扶養親屬資料。3.確認稅額:查看綜合所得稅總額及扣繳稅額資料。4.繳退稅款:提供6種繳稅方式,包含行動支付/電子支付帳戶、委託取款轉帳繳稅、ATM繳稅、信用卡繳稅、活期(儲蓄)存款帳戶繳稅及現金或票據。提供2種退稅方式,包含直撥轉帳退稅、憑單退稅。5.完成申報:下載收執聯妥善收存。人工申報至國稅局填寫綜合所得稅結算申報書申報,攜帶文件如下:1.個人身份證件2.薪資扣繳憑單3.所得收入憑單4.列舉扣除額證明文件6大變動重點1.調高每人基本生活所需費用金額:112年度每人基本生活所需的費用金額為20.2萬元,相較111年度的19.6萬元,增加6,000元。2.112年度滿18歲即為成年者。除因在校就學、身心障礙或無謀生能力,得由其他納稅義務人列報為受扶養親屬外,應自行辦理綜合所得稅結算申報。3.長期照顧特別扣除額適用資格放寬。長期照顧特別扣除額今年放寬3大適用條件:.自112年10月15日起「病症暨失能診斷證明書」效期由60天放寬為1年內有效;112年10月14日以前開立之「病症暨失能診斷證明書」,只要開立日起1年內期間含括課稅年度,就屬有效文件。.新增入住社區式長照機構團體家屋具有住宿事實之適用機構。.入住適格機構期間死亡,倘係前一年度已入住達90日且持續入住至課稅年度死亡者,課稅年度不受須入住達90日之限制。4.個人受控外國企業(CFC)營利所得須申報配合國際反避稅趨勢,防杜個人藉於低稅負國家或地區設立外國企業(CFC)作海外投資並保留盈餘不分配,規避我國稅負,並經行政院核定自112年1月1日施行,今年5月首次申報,CFC當年度依規定計算CFC營利所得後計入個人同年度基本所得額課稅。5.網路申報新增下載「查調資料稅額估算表」服務。中區國稅局說,今年只要透過手機報稅或網路申報系統-線上版,進入申報系統後點擊「查調資料稅額估算表」即可開啟PDF檔,該稅額估算表包含所得、列舉扣除額資料及稅額計算式。6.提供網路申報附件上傳服務,提高上傳容量及延長上傳時間。網路申報附件上傳容量每申報戶由10MB提高至15MB。7項特別扣除額7項特別扣除額,符合條件即可適用。其中:.薪資所得、儲蓄投資、幼兒學前:申報時直接扣除,免附證明文件。.身心障礙、長期照顧、財產交易損失、教育學費:須附證明文件,但如果依稽徵機關提供查詢的資料申報,可以免附。另,長照特別扣除額今年放寬3大適用條件;還有花蓮震災也可以減免,詳細如下:長照特別扣除額納稅義務人、配偶或受扶養親屬符合衛福部公告課稅年度「須長期照顧之身心失能者」,於今(113)年辦理112年度綜合所得稅申報時,每人可扣除長期照顧特別扣除額12萬元,但適用稅率在20%以上、股利及盈餘按28%分開計稅或基本所得額超過670萬元者,不得扣除。放寬3大適用條件:1.自112年10月15日起「病症暨失能診斷證明書」效期由60天放寬為1年內有效;112年10月14日以前開立之「病症暨失能診斷證明書」,只要開立日起1年內期間含括課稅年度,就屬有效文件。2.新增入住社區式長照機構團體家屋具有住宿事實之適用機構。3.入住適格機構期間死亡,倘係前一年度已入住達90日且持續入住至課稅年度死亡者,課稅年度不受須入住達90日之限制。0403花蓮震災租稅協助受天災影響,個人或營利事業如有發生財產或營業損失,可依規定申請減免所得稅、營業稅、貨物稅、菸酒稅、房屋稅、地價稅、娛樂稅及使用牌照稅。另外,如無法於法定期間內繳清稅捐,可於規定繳納期間內,向稅捐稽徵機關申請延期或分期繳納,延期最長1年,分期最長3年(36期)。災損減稅3步驟 1.拍照存證:第一時間先拍照存證,後清理現場2.檢附文件:損失清單及相關證明文件(受災財物照片、原始取得憑證、維修估價單、受損財物修復取得發票或收據等)3.申請減免:依規定時限向稅捐稽徵機關申請(可線上申請)何時退稅如果想要最快拿到退稅款,務必注意申報方式及時間。最快的方式是選擇網路申報,5/31前手機電腦都能上網報,再搭配直撥退稅,時間到了自動入帳,省時又安全。第一批退稅113/7/31(三).網路(含手機)申報.稅額試算線上登錄或電話語音回復.5/10前稅額試算紙本回復至戶籍地國稅局第二批退稅113/10/31(四).5/10前稅額試算紙本回復至非戶籍地國稅局.5/11後稅額試算紙本回復至各地區國稅局.人工或二維條碼申報第三批退稅114/1/20(一).逾期申報.申報繳稅及不繳不退,經國稅局核定為退稅案件e化報稅抽獎納稅義務人以手機、或在國稅局以外的處所使用網路,或以線上或語音回復確認稅額試算,完成112年度綜合所得稅結算申報,並透過e化方式繳(退)稅,就可以參加好康抽獎活動。共有「網路報稅獎」、「手機報稅加碼獎」及「e化繳退稅加碼獎」等3種獎項,總獎金465萬元,中獎名額高達1萬1,836名,最大獎現金20萬元。中獎獎項會以簡訊發送中獎通知,請特別留意於報稅時務必填載手機號碼,並確認完成申報上傳,才能參加抽獎。【參考資料】.財政部稅務入口網.中華民國財政部臉書粉絲專頁
-
2024-05-02 失智.非藥物治療
失智照護中的溫暖陪伴 如何透過懷舊活動重拾失智者的記憶
一百個失智長者有一百種失智照護方式,失智照護不需管理,只需要專注地陪伴及守護記憶,透過貼心的觀察與信任互動,以及細緻的理解與同理才能做到,陪伴長者開心度過每一天!在筆者照顧過 200 多位失智長者的臨床實務經驗中,有些長者 4∼5 年間認知退化緩慢,每天都生活得很開心;有些長者生理合併認知快速退化,但不變的是遺失的記憶。生命的回顧是很多長者生活中一部分,常可聽到老人家說「想當年⋯⋯ 」。對於失智長者來說,他們的記憶力因疾病而受損,但長期記憶相對較遲受到影響,因此他們大多記不得現在發生的事,但能記得許多過去的事。透過懷舊活動(回想),可以讓人覺得溫暖熟悉;藉由傾聽長者故事來安定他們的心情,加強他們與週遭人們社交互動,藉以維持腦部認知活動及表達能力以減緩退化,更重要的是增進愉悅之情緒。懷舊活動不但可以了解過去生活,帶領活動者可將長者定位為「老師」,更可以從長者之經驗學習到許多人生與生活智慧,這符合帶領失智長者活動或生活安排原則—「有意義的活動」。懷舊活動即希望帶給長者活動意義性,以提升長者之自尊及增進參與之意願。總而言之,失智長者的生活照顧及懷舊活動帶領原則:「人」是活的,「心」是動的!真心期望在失智照顧中鼓勵帶領非藥物活動的同時,也能了解到這個過程並不簡單,需要花時間培訓有意願、有能力以及能正確執行辦理非藥物活動的帶領活動者(包含家屬、照服員、居服員及長照人員),每一步都有其專業養成,唯有培養這樣的專業,才能正確及有效益的辦理懷舊療法,這也是國家長照及失智照護水準提升重要的指標,而這樣的目標就是本章撰寫的重要目的。了解更多非藥物治療【Podcast】EP6.生活比吃藥重要!失智者日常活動的聰明安排了解更多非藥物治療
-
2024-04-27 退休力.健康準備
熟齡重訓!愛上健康的自己 大汗淋漓超解壓,練出線條比少女時期好看
早上九點,健身房剛開門,六十一歲的陳初青就來報到,在教練黃理騏指導下進行重量訓練,動作熟稔,舉槓鈴的手臂有著明顯肌肉線條,採訪當天現場測量體脂率百分之十五,很難想像一年半前她的體脂率還超過百分之卅三,而且嘗試過各種運動項目卻屢戰屢敗,六十歲之前都找不到適合自己的運動方式,直到她開始重訓。「我一直對健康很有危機意識。」身為獨生女,面對父母衰老生病,她先是照顧失智母親,後來年邁的父親也失智,照顧雙親長達十三年,「父親曾經有一次泡澡後無法從浴缸站起來,努力一小時好不容易才爬出來,很明顯的肌少症。」她希望自己的老後自由自在,不因身體狀況影響生活,而運動就是最好的解方。疫期到健身房 甩照顧壓力但她自嘲各種球類都打不好,排球無法發過網,籃球投不進,瑜伽課永遠被老師說不用勉強,筋骨很硬,很容易扭到、拉傷,跳舞跟不上韻律。疫情期間,原本的運動場地關閉,因緣際會來到以重訓為主的「夢想健身」健身房。剛開始她想減脂減重,也想從照顧者的身分中喘口氣。父親病情進入重度失智後,經常認不得女兒,疫情嚴峻期間無法外出,半夜經常在家裡大吼大叫,吵著要報警抓不讓他出門的陳初青,各種狀況層出不窮。扛著照顧壓力,她格外重視心理健康,嘗試各式各樣方法讓自己抽離照顧者的情緒,後來發現最有效的是重訓,無論多忙都要擠出時間,每周兩次、每次一小時專注訓練,「重訓就像一帖良藥,沮喪疲倦的時候,如果躺在沙發上看電視,反而更累,流汗後心情反而輕鬆,不會一直想著長照的責任」。練出線條 比少女時期好看重訓不到兩個月,體脂肪就減少百分之七,教練黃理騏稱讚她是進步速度最快的學生,甚至超越許多年輕人。陳初青課後認真執行教練給的功課,每天只要天氣允許就會慢跑,三餐按照營養師建議自己準備,「從開始重訓到現在,非常享受不斷進化的過程,運動後大汗淋漓,身心舒暢極了,愛上自己愈來愈健康的樣子」。練出一身漂亮的肌肉線條,現在的她比少女時期更好看,旁人稱讚並請教她作法。影響所及,十多位熟齡親友也加入重訓行列,先生是最早跟進的,訓練出肌肉之後也愛上重訓,她強調,每個人都要運動,但不一定要複製她的模式,應多方嘗試找出適合自己的作法。被貼胖子標籤 重訓解心結擔任家庭照顧者多年,總是把自己放在最後,家人都排在前面,自己的需求是零。即使是長照失智父母期間,也未曾減少對公婆及先生孩子的照顧,沒有自己的生活。「以前的我很沒有自信,我能馬上講出每一位家人的優點,卻想不出來自己的優點,覺得做什麼都不行」。從小被同學貼上胖子標籤,在六十歲時終於透過重訓解開心結,每天照鏡子愈看愈開心,以前走在路上被人多看一眼,會以為是衣服穿反了,現在被多看一眼,會知道是因為自己很漂亮,「現在的我充滿自信,覺得只要想做的事情,沒有做不到的」。去年出版《給自己60歲的禮物:用健康餐盤和重訓改變人生》,她說,以前絕對不敢把餐盤照、健身照公開,但她想鼓勵熟齡族,「不要覺得人生都走過大半,就認為算了就這樣吧下輩子再說」,更提醒像她一樣的家庭照顧者:「一定要放愛在自己身上。」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4-27 焦點.生死議題
每人終生補助一次!「4對象」免費預立醫療諮商6月上路
健保署昨召開共擬會議,通過預立醫療諮商(ACP)納入健保補助。健保署長石崇良表示,新增四類對象分別為65歲以上重大傷病且為安寧收案中疾病、輕度失智、病主法公告疾病,以及居家醫療照護整合計畫對象;財務評估一年約1億8千點,預估有6萬人受惠。「4對象」免費預立醫療諮商《病人自主權利法》規定經「預立醫療照護諮商」做出預立醫療決定AD,如要拒絕積極治療,得符合末期病人、植物人、極重度失智、不可逆轉昏迷以及其他公告重症時才能進入安寧療程。然而,因為預立醫療諮商自費要價約3000元,是民眾卻步遲未簽署的原因之一。目前衛福部醫事司及長照司分別有補助計畫,如中低收入戶、身心障礙,或是長照等級2至8者且使用長照的居家失能者每人補助1500元。為推廣病主觀念,健保署25日共擬會議中通過,在醫療服務及支付標準中新增具有四類具有完全行為能力的病人,每人支付3000點,分別為65歲以上重大傷病,且罹患安寧收案條件所列之疾病別、臨床失智評估量表(CDR)0.5至1分、病人自主權利法第14條第1項第5款所公告疾病別、居家醫療照護整合計畫收案對象。石崇良表示,過往已經有簽署預立醫療決定者不在此限;健保僅支付有完成預立醫療決定,且每人終生僅補助一次。共擬會議雖已經通過,還要經過預告、發布實施等程序,預計6月上路。四類對象合計約近20萬人,以三成執行率為目標,希望一年新增6萬人簽署AD,估計費用約1.8億點。原先專家建議納入80歲以上住院病人,推估一年會增加2.25億點健保支出,考量財務負擔因此暫不納入。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4-26 醫聲.高齡社會
銀髮族家暴事件日漸增多,「這節慶」是高峰!目前長照殺人判決難緩刑
虐老逐年增 逾半是晚輩施暴衛福部去年接獲22540老人保護案件,平均每天至少61名老年人通報家暴,幾乎都在家內受虐,而超過一半的施暴者為其子女、孫子女。衛福部長薛瑞元表示,同住家人易與長者在照顧問題上起爭執,一時忍不住動手施虐,建議適時對外求救,透過長照政策獲得喘息,宣洩壓力。統計資料顯示,老年人保護通報件數逐年增加,民國107至112年間成長幅度達52%,立法委員王正旭昨在立法院社福及衛環委員會質詢時建議衛福部,應分析老人受虐的原因,提出防制措施。薛瑞元指出大部分老人家暴受虐場域均發生在家裡,55%施暴者為子女、孫子女等直系血親卑親屬,26%為伴侶、親密關係對象,剩餘14%為其他家庭成員,非家庭成員僅占5%。統計資料也顯示,年節全家團圓,卻是老年人被家暴高峰。薛瑞元表示,直系卑親屬、親密關係伴侶作為主要照顧者,如果老年人失能、失智,生活上無法配合照顧者的要求,就容易發生衝突,如果情緒失控,就可能出手傷人。台灣自立支援照顧專業協會名譽理事長林金立表示,最近協會處理一件銀髮家暴典型個案,一位男性照顧者因不堪照顧壓力,日前父親執意外出,兩人發生拉扯,不料父親因此跌倒,大腿骨折。林金立強調,長照不能單槍匹馬,家人間需妥善分工,或尋求外籍看護等分擔照顧重任,或將失能長者送至日照中心、安養機構,千萬不要獨自承受壓力。長照殺人難緩刑 平均判刑4年10月長照殺人事件頻傳,司法官學院犯罪防治研究中心2023年度「家庭照顧者殺人」判決書分析研究,結果顯示,因殺人罪法定刑高,大部分加害人難達到緩刑門檻,平均宣告刑為4年10月。司法官學院研究員張瓊文說,研究發現,犯罪特徵與背景上男性被告占%65.4,秋冬季節占67.4%,夜間時段53.8%,進行犯罪預防風險評估時值得注意。張瓊文說,依判決書敘述,32%家庭處於經濟困境,且只有23.1%個案尋求過外部支援;除應關注如何讓長照或其他社福資源進入不符合低收入風險家庭外,也要建立有效機制,鼓勵這類家庭向外求援。在照顧者殺人案件中,40%上被照顧者無法正常溝通,也沒有生活自理能力,73%照顧者同時患有身心疾病或處於身心狀態不佳狀態,有57.7%被告持續照顧被害人長達十年以上;研究說明,大部分照顧者最後走上絕路,與身心長期承載巨大壓力有關。照顧身分類型上,以父母照顧重度失能子女占比最高,共42.3%;重度身心障礙者生理老化速度較一般人提早,如父母為主要照顧者,需同時面對「雙重老化」壓力,照顧者所承受身心痛苦,更難獲得紓解。判決結果觀察,多數案件成立殺人罪,超過一半案件符合獲二次法定減刑,考量有八成犯罪動機集中在「難以負荷壓力」,法官量刑上已盡可能放低刑度。責任編輯 吳依凡
-
2024-04-26 焦點.長期照護
生病長輩該由媳婦還女兒照顧?網一面倒認為不該是「XX」責任:若不想顧就勿說閒話
隨著家中父母年紀漸長、身體健康大不如前,有些甚至生病需要有人隨時照護,許多家庭因此面臨長輩照顧的問題,而究竟家中生病的長輩要誰照顧?要「自己親顧」還是送「療養院」?每個家庭有不同的選擇與不得不做決定的苦衷。近期熱播台劇《不夠善良的我們》有類似的內容,劇中男主角的母親被診斷出早期失智症,媳婦跟嫂嫂間妯娌的對話引發許多共鳴。媳婦不解問「怎麼能把媽送進療養院那種地方?」,嫂嫂認為照顧失智症需要24小時盯著,應交給專業單位照顧,回了一句:「還是把媽交給妳?」。針對長輩照護問題,元氣網在臉書粉絲專頁詢問大家意見,引起廣大網友訴說自身經驗看法。生病長輩該由媳婦還是女兒照顧?「生病長輩該由媳婦還女兒照顧?」,元氣網友們面對分享自身經驗與看法。大部分網友表示照顧公婆不該是媳婦的責任。「媳婦又沒有被婆婆把屎把尿養大過,為什麼有義務一定要照顧,又不是嫁來當免費的看護」、「笑話自己女兒不顧,憑甚麼是媳婦在顧」、「我之前還跟我老公說 :請你搞清楚,媳婦有分到房產?為何要幫你們顧兩老,而我老公說房子以後不是變媳婦的?他認為你們這些做媳婦的想法很奇怪!」、「但媳婦也要對公婆適當的關心,不能完全袖手旁觀不理不睬。必竟公婆也是妳老公的父母,是一家人。」、「媳婦是娘家的養大的,做婆婆的我們不要想太多」、「若給媳婦照顧,沒有照顧,沒有做任何事的兒女,都沒資格評論照顧者的所有事,換位思考,你可做到滿分,換你來做」。而只有少部分網友表示照顧公婆是媳婦的責任。部分網友表示自己的爸媽自己照顧。「當然是兒女顧啊」、「照道理是自己的親生兒女顧才對!不過有的男人想法,認為媳婦是應該照顧」、「子女一起共同分擔」、「當然給有血緣關係的啊!不然媳婦的父母也需要被人照顧時,小姑大姑會來照顧嗎?」、「公公婆婆交給大,小姑照顧;娘家爸媽,則由自己的手足來照顧」、「當兒女理當照應,不用推拖,可好好拹調」、「誰被生被養被栽培就要去照顧。才合理呀! 報恩嘛!」、「父母給跟有血緣的人顧」。一部分網友表示,交給專業的照顧比較安心。「有辦法就請人照顧」、「交給專業的人顧,沒有不好呀!但要常常去陪伴」、「若是需要長期照護,還是交給專業的幫忙照顧,不罐是請看護或送療養院,都比自己顧還妥當」、「父母親遺留的錢,自己請看護照顧,就不必有誰來照顧的問題」。也有網友表示不同意見看法。「可以依遺產分配的比例分攤照顧的責任」、「拿到父母財產的人要照顧」、「分到財產的人,理應照顧到終老」、「交給錢照顧」、「若覺得照顧的不夠好,不符合某些人的滿意度,那個人,可以接手照顧長輩。這樣既能盡孝,又不用擔心別人照顧的不好。若是不想照顧就請閉嘴!」、「誰的義務誰顧,不想顧就花錢請人」、「要是沒錢怎麼顧,有錢出錢,沒錢出力,孝順的孩子就不計較」、「不論是交給兒子、女兒乃至媳婦,都要對那位看顧者投以感恩的心,而不是對看顧者指手畫腳、添麻煩。因為長照是件勞力更是勞心的工作」。誰來照顧家中生病長輩?先思考5件事生病長輩該由誰來負責照顧?在這個問題上,沒有一個固定的答案,而是要考慮到每個家庭的具體情況和成員之間的關係。以下是5點建議:1.家庭討論和溝通:首先,家庭成員應該進行開放和誠實的討論,討論每個人的能力、時間、財務情況以及願望,這樣可以確保做出的決定是全家人都能接受的。2.考慮照顧者的能力和情況:媳婦和女兒都有可能是合適的照顧者,但要考慮到她們的工作狀況、家庭狀況以及對照顧的能力和意願,最重要的是,要確保照顧者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來照顧長輩。3.尋求專業幫助:有時候,家庭成員可能無法提供足夠的照顧,或者長輩需要專業的醫療護理。在這種情況下,考慮聘請專業的照護人員,或者將長輩送到適合的療養院,可能是一個更好的選擇。4.分擔照顧責任:如果可能的話,可以讓多個家庭成員共同分擔照顧責任。這樣可以減輕單一照顧者的負擔,也能夠讓長輩得到更全面的照顧。5.尊重長輩的意願:最重要的是尊重長輩的意願和需求。有些長輩可能希望由家人照顧,而有些則可能更願意接受專業的照護。要傾聽他們的意見,並根據他們的意願來做出決定。無論最終的決定是什麼,都要確保長輩得到了尊重、關愛和適當的照顧。你家有類似的照顧情況嗎?說說你們家的長輩是由誰負責照顧。延伸閱讀:.不要幫忙洗衣煮飯、帶孫!呂秋遠給10忠告,教你如何當受歡迎婆婆.怎能把媽送進療養院?失智照護該學如何放過自己,1事判斷該不該送!.婆婆要求媳婦負責拜夫家祖先!網友:結婚一家人,分遺產變外人
-
2024-04-23 失智.長期照護
《不夠善良的我們》林依晨「怎能把媽送進療養院?」失智症照護該學如何放過自己,1件事判斷該不該送!
台劇《不夠善良的我們》受到關注討論,探討婚姻、家庭和人性等關係,劇中男主角的母親被診斷出早期失智症,妯娌的劇情對話引發許多共鳴。女主角林依晨說:「怎麼能把媽送進療養院那種地方?」嫂嫂蔡淑臻認為照顧失智症需要24小時盯著,應交給專業單位照顧,回了一句:「還是把媽交給妳?」後來男主角的母親在浴室滑倒不幸失能,女主角林依晨被要求辭掉工作全職照顧婆婆,反映「離職照顧家人」的現實生活寫照。家人罹患失智症該怎麼辦?要24小時全程照顧嗎?是否應該全心全意盡孝道?台北榮總高齡醫學中心主治醫師陳亮宇說,「有好的照顧者,才會有好的照顧品質」,別苛責彼此。「失智準備」3大照顧重點陳亮宇表示,失智症照護是一門學習如何放過自己的學問,每當家屬詢問「該怎麼辦?」他會請家人先列出以下準備事項:1.對失智症的認識失智症(Dementia)是一種疾病現象,與正常老化不同,除了記憶力減退,還會影響到其他認知功能,另會出現個性改變、妄想或幻覺等症狀,需要同理患者。2.失智症的治療失智症無法治癒,可進行藥物治療及非藥物治療,延緩已經受損的大腦細胞。早期診斷是控制病情的關鍵,幫助患者學習以正向的態度面對生活,有助於維護最佳的生活品質。3.善用政府資源盤點所有可使用的失智共照資源,例如長照喘息服務,可向各縣市長期照顧管理中心提出申請長照服務;未符合長照需要等級者,照管中心會協助轉介至失智症共同照護中心。中華民國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推出「家庭照顧協議」線上指引工具,民眾可上網盤點可運用的長照資源、評估資產與付費能力,最後列印可召開家庭會議的文件。陳亮宇分享,要不要將長輩送到機構接受專業照顧,需評估健康狀態、經濟能力,可諮詢專業人員選擇居家照顧、社區照顧、安養中心。要不要送安養中心?最重要1件事判斷若患者還能自理基本的生活,陳亮宇建議,留在自己熟悉和舒適的家中照顧,但不要「親力親為」,各種大小事都幫忙處理完了,可能傷害了長輩的自尊,也加速退化。不得已送機構,代表已經退化到一定的程度,家裡照顧能量超過負荷。陳亮宇說,送到安養中心可以增進患者的生活品質,減輕照顧者的負擔,最重要的是維持家庭的關係和溝通。(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4-04-21 退休力.理財準備
普遍房東不願意租房給弱勢者!「友善二房東」房東與弱勢的橋梁
蔡小姐除了現住的房子,名下還有一間台北市老公寓,是先生生前購入,隔間後出租給房客。兩年前先生病故,房子管理、與租客溝通的工作落在蔡小姐身上。但她年紀大了,管理公寓讓她力不從心,尤其有許多老房客從年輕租到老,也到了需要長照的年紀。蔡小姐曾想過將房子收回售出,免於管理的困擾,但是又不忍:「這些老人再搬會去哪裡呢?只會愈住愈糟吧!」後來蔡小姐找到崔媽媽基金會,希望加入「地表最友善二房東計畫」,這個計畫是崔媽媽在二○二二年啟動的方案。崔媽媽長期的服務中,有一個是為弱勢者找房租屋,他們理解到房東不願意租房給弱勢者的原因,管理和收租都麻煩,很多房東寧願空著,也不願出租。崔媽媽希望透這個方案成為房東和弱勢房客的橋梁,向房東承租空間,整理成弱勢可負擔的房源,再轉租弱勢房客。計畫保障房東出租的房子完整管理、交租準時,甚至還負責修繕老舊房屋;另一方面,弱勢者能在不被歧視的狀況下,穩定租屋。與目前地方政府包租代管、社宅計畫最大的不同是,這個計畫會引進社福與長照資源,讓弱勢租屋者安居,也讓房東知道弱勢者有社會資源協助,確保繳租不中斷、租約到期房屋可收回。二房東的計畫負責人,崔媽媽社會發展處長張偉瑜表示,有愈來愈多充滿善意的房東,甚至有的房子屋況很好,在租屋市場能有很好的價錢,但房東願意空著房子等有緣的弱勢老人家。計畫開辦兩年多,約有四十幾件主動聯繫,但真正可承租的案件不到卅件。「我們二房東在找屋,就跟弱勢者找屋一樣,條件很多。他願意來,我們不一定能承接。」張偉瑜舉例,兩百多坪要租一個月廿萬,價錢太高,服務對象承擔不起;或五樓沒電梯、頂樓加蓋,也得審慎評估。高齡社會裡,許多房東也老了,管不動房子的房東,或許可以試試友善二房東。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4-19 醫聲.癌症防治
2024癌症論壇/癌友職場保障少 游懿群:跨團隊支援回歸
中壯年癌友、癌友家庭常面臨許多經濟、職涯困境,在2024癌症論壇,台灣癌症基金會癌友服務組主任游懿群表示,根據該會針對31到60歲所做調查顯示,癌友無法回歸職場因素以「體能因癌症的影響無法找到適合的工作」、「癌友的標籤,老闆不敢用我」為主,對比於身心障礙勞工,癌友勞工在職場上所受到的法律、求職保障,相對較為薄弱。調查也發現,癌友若要回到職場,所需協助中,以「企業友善職場宣導」、「心理輔導、重建自信」占多數。游懿群指出,除了病程發展、身心需求,中壯年癌友、家庭的生活需求更值得關注,因此進行跨界資源合作、建構專屬癌友支持平台,對於癌友回歸職場,便扮演重要角色。以台灣癌症基金會來說,在幫助癌友、癌症家庭回歸職場上,提供「癌症病友職能評估」、「第二職業技能培力訓練」與「癌家職力學堂」三大服務面向,加上跨團隊的服務,癌友可獲得全方位支援。談到癌友第二職業技能培力訓練成果,像參與照顧服務員訓練班的癌友、癌友家屬,已有76%穩定從事長照工作,期待以永續精神讓更多癌友在求職、職場上得到更多暖心支持。
-
2024-04-19 醫聲.癌症防治
2024癌症論壇/癌症後多訓練代替長照 不運動增死亡機率
癌友治療後的不良反應是首要運動障礙,北醫附醫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謝政毅表示,缺乏運動易導致慢性病、肌少症、骨鬆,增加失能、死亡機率,因此鼓勵民眾、癌友養成運動習慣,藉此幫助身體恢復,同時也能代替長照。研究已證實,運動有助於舒緩焦慮、憂鬱、疲憊、淋巴水腫,並提升生活品質、維持身體功能,但調查發現,癌友常因治療後的不良反應而不運動,恐會讓肌力掉到低體能表現,甚至是失能臨界線下,屆時不僅無法自行站立、坐下,還需長照介入。謝政毅說,癌友診治後應盡快恢復日常生活,並以抗老化為目標進行肌力訓練,依據壓力恢復適應理論,讓肌肉反覆接受訓練、疲勞恢復來提升整體肌力,最好每周150至300分鐘中等強度活動,或75到150分鐘高強度活動,讓身體流汗、感到疲累,呼吸和心跳加快。基金會也與健身房合作,針對生活可自理且病況穩定的癌友,制定訓練不同身體部位的運動處方,後續追蹤也發現癌友體能狀況穩定成長,恢復癌後健康體能,讓常訓代替長照。
-
2024-04-18 退休力.自在獨立
單身老後生病不想讓親友困擾怎麼做?理財顧問教依3狀態、3步驟完整安排退休及身後事
近年台灣「生不如死」,指的是低出生率及人口老化問題已愈來愈嚴重。為何頂客族越來越多?中華民國生育醫學會公布網路調查,列出年輕人不想生小孩的原因,其中「買不起房,沒辦法給孩子一個家」位居第一名,第二名是「低薪養不起小孩」,第三名則是「社會、職場對孕婦不友善」。單身族涵蓋7族群除了頂客族,現在不婚不生的單身族似乎也越來越多了,在頂客族年邁後,若一方先身故,留下來的一方也會成為單身族,日本趨勢大師大前研一於2011年在《一個人的經濟》一書當中就提到,這些單身族包括7個族群:青年未婚、單身寄生、中年未婚、頂客族、類單身、離異單身、退休獨居。小雯就是一名不婚不生主義的中年未婚女子,她最親的家人是已經各自成家的三個兄弟姊妹。今年初爸爸離世,因為辦理爸爸的繼承,讓小雯心有所感,於是開始著手規劃自己的「身後事」,以免在什麼都沒交代的情況下離開,未來會替其他親友帶來困擾。她首先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更改保單的身故受益人以及預立醫療決定書。因為小雯的母親很早就身故了,所以小雯自工作後開始買的保險都是以爸爸為身故受益人,現在爸爸不在了,自然要變更保單的身故受益人。當她找到財務顧問諮詢有關保單身故受益人的變更時,顧問給小雯建議 : 「像您這樣的單身一族,除了變更保單受益人、預立醫療決定之外,還要預立遺囑、簽訂意定監護契約、設立信託,才能更全面的解決妳擔心的問題。」小雯聽了顧問詳細的說明和案例,這才發現,果然要做的更完整才能夠更全面的照顧好自己。退休安排依3狀態而不同到底單身族要如何安排自己的退休、醫療及身後事呢?顧問建議可以分為以下幾種情況來思考:1、人還活著,身體健康要考慮退休金是否足夠,以及使用一些能夠保全財產、確定在退休後能有穩定現金流的工具,以防止金融詐騙、人情綁架、情緒勒索或自己的消費習慣不佳而影響退休後的生活品質,較適合的工具有安養信託、年金保險等。2、人還活著,但身體不健康因為沒有配偶子女同居的照顧,所以更要先準備好醫療預備金、長照預備金以及萬一自己面臨癌症末期、不可逆轉之昏迷、永久植物人狀態、極重度失智時,是否希望接受維持生命治療或人工營養及人體餵養的預立醫療決定。較適合的工具是透過保險搭配保險金信託來解決預備金準備是否足夠,以及保險金給付是否能運用在自己身上的問題。做預立醫療決定時,也可以指定能夠信任的人來擔任醫療委任代理人來協助聽取病情告知、簽署侵入性檢查。除此之外,還可以簽訂意定監護契約,這是民法中允許成年人可以自由來選擇自己的監護人的一種契約關係,在自己萬一需要受監護宣告時,可以由契約中的受任人來擔任自己的監護人,跟醫療委任代理人的差別是監護人對於侵入性手術等重大醫療行為也有同意權,且監護期間的一般非重大的醫療行為,原則上也會由監護人負責處理,還可以事先與意定監護受任人溝通自己對於監護期間事務安排的意願。3、身故後現代人普遍有買保險的觀念,就像小雯,第一時間想到自己的身後事可以透過保險金來支付,同時還想將部分保險金捐贈給公益基金會來回饋社會,但問題是由誰來協助申請保險金並匯款給公益團體呢?除了保險可以透過身故受益人來指定之外,不動產、現金、股票又該如何分給你愛的人,以及你想照顧的人呢? 這時候就可以透過預立遺囑,並由遺囑執行人來代為安排身後的喪葬事宜、稅務申報,甚至可以設立遺囑信託,在本人死亡,受託人依遺囑內容管理運用信託財產,並依內容給付信託利益給指定的受益人。3步驟全面解決老後身後事顧問最後給了小雯這樣的總結 : 1.透過買保險、成立保險金信託安排好退休後現金流,及儲備年老生病的醫療養護費用。2.簽署預立醫療決定書及意定監護契約等,解決生病或失能失智無法自理時的各種金錢、照顧問題。3.再透過保險金指定受益人、預立遺囑和遺囑執行人、遺囑信託,解決身故後的喪葬事宜、公益捐贈、協助親友稅務申報、辦理繼承。財務規劃的工具和做法有很多種,每個人的資產樣貌以及對老年生活、財產分配的想法也不盡相同,最重要的是要提早思考,早做安排,就好像幫自己打造一個安全穩固的防護網,除了保護自己,也能保護心愛的人。作者:楊馥瑄經歷:TFPA台灣理財規劃產業發展促進會理事樂學網[理財觀念實務班]講師理財周刊線上直播課程講師Smart智富月刊保單評選委員政治大學壽險經營管理碩士學分班台灣大學高階財富管理研究班壽險公會表揚全國最佳績優外勤人員(2006)專業證照:CFP®國際認證高級理財規劃顧問信託業業務人員信託業務專業測驗合格投信投顧相關法規乙科測驗合格人身保險業務員銷售外幣收付非投資型保險商品測驗合格投資型保險商品業務員資格測驗合格財產保險業務員資格測驗合格人身保險業務員資格測驗合格
-
2024-04-17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改善護理人員執業環境是我們責無旁貸的工作
【編者按】:醫病平台在春節過後,邀請到兩組護理人員就他們的不同位階分享他們對護理教育以及護理工作的感受與心聲。在第一組(2/19,21,23)的護理系師生寫出他們對「護理工作的學與教」的看法,第二組(3/18,20,22)護理系畢業後在國內經歷過不同的臨床職場訓練,而走入不同生涯規劃的心路歷程。他們分享護理工作的心得,也發出希望提高「友善職場環境」的呼籲。感動之餘,我們邀請了兩位醫師發表他們對護理師需要得到尊重的看法。一位當過兩個大醫院的行政首長又是護理界傑出領導人物的夫君,寫出護理人員的奉獻以及他們應得的尊重。→想看本文衛福部王必勝次長寫出政府對護理人員的肯定以及正在改善的政策。本人也從醫學教育的角度指出國內外護理人員在臨床醫學教育的重要性。護理人員在醫療公衛長照領域的重要性相信大家都很清楚,除了執業人數將近19萬人是所有醫事人員最多,參與的業務範圍也非常的廣泛。因此護理人員相關問題近來也成為大家討論的議題。我國的護理人員執業數是呈現逐年上升的,這個趨勢沒有改變過。只是這兩年因為疫情因素及國考錄取率下降,增加的執業人數比以往少些。以2023年來說,淨增加3,700人左右,比2022年的2,500人好些,但比疫情前大約5,000人為少。也就是說,有護理人員離開職場放棄執業,但也有新加入職場的人員,總的來看還是增加的。但為何還是常聽到缺乏護理人員的聲音呢?除了增加的人數減少外,職場需求的增加也是原因。隨著社會高齡化的發展趨勢,不僅醫療需求增加,長照需求也不斷擴大。因此護理人員的需求也持續增加。這個現象是世界性的,所以WHO建議各國到2030年前以每年8%的比例增加執業護理人員。那麼我們要如何增加執業的護理人員數呢?從三方面來做:改善目前的執業環境,以減少在職護理人員離開職場;提高誘因,讓有證照而沒有執業的護理人員回到這個場域;優化教考訓用的制度,從源頭增加護理人員養成。衛生福利部針對上述的目標擬定了12項相關政策,陸續規劃實施中。但光憑衛福部的力量並沒有辦法完全達成目標,還要仰賴其他部會、醫療院所、長照機構及教育單位的一起努力才行。規範合理的工作量是改善職場環境的重要一環,其中三班護病比的制定是關鍵的政策,目前正式實施的是全日護病比。但在衛福部與護理團體及醫院團體數次討論之後,已經制定出三班護病比的數字,並在今年1月底公布。第一階段不強制,但達成的院所會給予獎勵。在此階段我們會持續監測護理人員的執業及流動的狀況,同時也注意醫療院所達標的情形,來評估正式實施的期程。第二階段則是正式實施,會要求所有醫療院所達標。另外護理人員的薪資及津貼部分,我們先從額外的夜班津貼開始,今年編列40億經費,已經在農曆新年前開始陸續發放,希望能讓最辛苦的醫院夜班護理人員有獎勵,也帶動護理人員薪資的提升。之後我們會再規劃護理工作的繁重津貼,逐步讓護理人員的福利增加上去。在此同時,我們也發現很多醫療院所已經開始主動提高護理人員的薪資,這是值得肯定和鼓勵的行動,也是良性循環的開始。我個人從事臨床工作多年,也曾在各級醫院服務過,後來更擔任體系醫院的主管很長的時間,所以跟護理人員的接觸算是多且深,而且對於護理目前面對的挑戰有相當的了解。護理人員工作的繁重複雜,以及經常遭遇學業和家庭的多重挑戰,的確是非常的辛苦,也值得社會大眾的尊敬和關注。尤其經歷了新冠肺炎的百年大疫,更清楚的看到護理人員的重要性。也因此我要代表衛福部再次感謝所有護理人員的付出和犧牲。當然,改善整個護理工作環境,以及營造更友善幸福的職場,也是我們責無旁貸的工作,我們一起繼續努力!延伸閱讀:2/19 護生看醫療環境2/21 我的護理志業2/23 護理友善職場環境維護,沒有局外人——將心比心的教學3/18 有護理師在,真的讓我們很安心3/20 感謝護理職涯中的你/妳,成為我持續在護理工作努力的養分3/22 由護理臨床教育反思護理專業與自我成長4/15 請對護理人員給予應得的尊重
-
2024-04-16 焦點.長期照護
中風後就無法再站起來了嗎?看56歲的他如何在短短幾個月內拔除鼻胃管、走路回家
為什麼密集訓練對於中風患者格外重要? 尤其是在病發後初期,若家屬能提早了解復健程序,我們可以更有機會康復回家,這是我為何要成立粉專不斷推廣的目的,多一個人知道,就多一個機會-「活下來就是要活得更好,脫離生病的桎梏,回家恢復原本的生活。」為什麼密集訓練對於中風患者格外重要?我會盡可能地分享每天在機構重建樂活護理之家內的所見所聞,分享這些順利回家的病友們是怎麼做到的?病友不想復健時該怎麼做?心情低落時該怎麼辦?以及建議如何密集訓練等等,再一一分享給大家。【看病例】56歲林大哥右腦中風左側偏癱、全身無力林大哥因為中風緣故,導致左側偏癱、全身無力,不僅林大哥要面對身體巨大改變的衝擊,家屬的心情也是焦慮惶恐,但林大哥的努力配合與第一線照護人員的用心投入,林大哥真的是躺著進來,走著出去! 我們以申請專利的ADL80為主軸,開始了「上肢肌力訓練」、「下肢肌力訓練」、「頭頸課訓練」。三個月的上肢訓練一開始練習的手部運動,將患側用彈力繃帶固定,而健側則給予協助;患側手臂在懸吊下(抵抗地心引力)訓練背肌、胸肌、核心。初期的動作明顯緩慢吃力,千萬不要洩氣,繼續下去!每一個中風病友都是這樣過來的。入住十天、入住十五天後,林大哥的患側還需要彈力繃帶; 入住二十天後,已經不需要彈性繃帶固定; 入住一個月後,此時患側開始能做阻力訓練; 入住後一個半月,我們讓林大哥練習抓球。不要小看這樣的練習,除了要有抓握能力,還需要前臂上臂、肩舺骨的相互協調,透過每天不間斷地訓練,這些動作協調能力越好,林大哥抓球越抓越順。 到了入住後兩個半後, 除了肌力訓練之外,同時加強日常生活功能訓練,讓林大哥回家後能生活無礙!三個月的下肢訓練林大哥剛來的時候,雖可維持獨立坐姿平衡,但因為患側上無力,只能透過被動站立。此時患側還無法有作用,我們便讓林大哥開始學著「扶手跨步」,當患側腳無力時,我們會輕微協助。協助他透過重複性的下蹲動作,訓練下肢肌力,加上踢球訓練、抬腳動作同時訓練,當他扶手走路穩定後,開始能拿助行器行走;入住後20天,換成能拿著拐杖走,穩定度越來越好;而到入住後一個月後,林大哥開始爬樓梯訓練,等待「畢業」!順利拔除鼻胃管機構除了重視身體機能、肌力訓練,「頭頸課訓練」也是我們的重點項目,目的是為了拔除鼻胃管。在此特別強調一下,俗稱的「三管」,也就是鼻胃管、尿管、氣切管,都是有機會脫離的,千萬別悲觀地以為「就這樣了」。頭頸課訓練約半個月到一個月,我們依序由口清水加凝固劑、清水、麵茶等等,經過醫師評估鑑定後拔除鼻胃管,一個人的由口進食能力,就可以由大碗稀飯、剪碎食、正常餐食循序漸進回到正常飲食。也因此入住一個半月,林大哥的鼻胃管拔除了!復健每個階段都有它辛苦的地方,但透過穩定的進度,達到我們共同想前進的目標。對於我們第一線照護人員而言,沒有什麼比病友順利康復、順利回家更加有意義!心有餘力開始幫助別人來到我們這裡的家庭都帶著不同的故事,我們聽到了、看到了病後家庭的無奈與痛苦,但我想說,「不要絕望,會有解決的方法。」只要不放氣,我們就能一起想辦法。中風復健六大要點1. 開始比等待重要2. 安全比訓練重要3. 核心比四肢重要4. 有效比設計重要5. 次數比時間重要6. 肌肉收縮比功能重要只要開始,遵循原則,努力進步, 我們一定能看到成績, 80歲也能復健康復回家, 只要願意努力, 一定會有機會!關於作者/譚雪莉• 重建樂活護理之家負責人• 上海交通大學神經內科 臨床醫學研究所畢業• 長照機構經營30年• 500位以上復健成功回家案例• 曾任麻醉科護理師、護理長「如果下定決心,像我這樣資質平庸的人都能達成目標,那我相信我想做什麼,我一定做得到;同時我也相信,你一定也做得到。」「我從來沒想過要退休,只要精神體力都在,我會為患者和家屬,一直服務下去。」YT、FB搜尋:重建樂活護理之家
-
2024-04-13 醫聲.癌症防治
2024癌症論壇/治療權、工作權、心靈支持 癌後三支好箭
隨著精準醫療的治療趨勢,癌症已成為慢病化,但新藥、新科技費用昂貴,健保財源有限情形,政大商學院副院長彭金隆提出第二層健保的可能性,期待公私保共營解決醫療負擔;另外,針對困難癌症治療,國衛院癌研所帶來「癌王」胰臟癌最新治療方式;癌友如何保留工作權、運動防癌及社區癌友關懷啟動,都希望讓癌友的第二人生可以活好活久。聯合連續六年與國衛院攜手舉行癌症論壇活動,今年論壇主題是「Love & Care友善抗癌行動」,於4月13、14日於政大公企中心A2國際會議廳隆重登場,兩天活動中,超過20位重磅級專家、學者登台分享最新癌症相關政策、治療趨勢等最新資訊,現場三百多位民眾也熱情參與。國家衛生研究院癌症研究所副所長蔡慧珍以「國衛院推動癌症治療的核心-台灣癌症臨床研究合作組織(TCOG)」為題進行演講,她指出,TCOG推動跨院際癌症治療方法的臨床試驗、開發新抗癌藥物、合併藥物新組合及免疫療法等新療法,目前持續進行多種癌別的精準醫療計畫。蔡慧珍帶來最新晚期胰臟癌與膽道癌治療計畫,以膽道癌為例,以免疫藥物nivolumab加 gemcitabine、口服S-1的藥物組合,總體反應率可達45.9%,整體療效明顯提升,副作用降低、也不需住院治療,可以讓癌症病患治療品質提升。癌症新藥愈來愈貴,健保總額年成長率年跟不上藥費成長,商業保險成為癌症治療重要資源。政治大學商學院副院長彭金隆勾勒出「第二層健保」想像,未來民眾在繳交健保費時,可能同時收到衛福部通知,可選擇第二層健康保險,並有不同計畫,行政程序由健保署來負責,但由商業保險協助民眾支付健保無法納入的醫療項目。彭金隆說,第二層健保必須「公私協力」,目前商業保險36%的費用花在核保、行政及管理,實際用於理賠比率僅五成,若能讓使行政機關負責醫療保險行政成本,以公辦民營方式邀集保險公司成立共保組織,提供民眾加保選項,加上健保署管控醫療費用與藥價議價能力等,能讓民眾保費費率下降,在不排除病弱體的情況下,形成大數法則,讓商保普及成第二層健保。第二層健保未來或許可解決政府財務難題,但癌友更擔心工作權受影響,台灣癌症基金會癌友服務組主任游懿群表示,隨著癌症醫療科技進步,罹癌後存活率逐年上升,青壯年癌友與癌症共存也成為趨勢,但對比身心障礙勞工,癌友在職場上受到的保障相對薄弱。台灣癌症基金會提供「癌症病友職能評估」、「第二職業技能培力訓練」與「癌家職力學堂」服務,希望進一步提升癌友就業機會,創造癌友就業友善環境。亞太心理腫瘤學交流基金會董事長方俊凱指出,近年癌症病人自殺率並沒未隨著癌症治療進步減緩,每十萬人仍有一百一十人,分析院內資料發現,一年內有六名患者輕生,其中只有一人看過身心科,半數是早期患者,多數輕生時間是離開醫院,回歸社區或家庭之後,如何在社區進行關懷,至關重要。衛福部國健署今年四月推動「發展慈悲關懷社區暨以癌友家庭為中心之照護模式」試辦計畫,主動找尋癌友的蹤跡,目前全台有6家醫院參與,希望主動解決癌友心理層面的問題。運動更是在國家癌症防治政策健康促進的一環,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癌症希望基金會運動處方計畫負責人謝政毅表示,缺乏運動易導致慢性病、肌少症、骨鬆,增加失能、死亡機率,因此鼓勵民眾、尤其癌友,應盡早養成運動習慣。謝政毅表示,癌友仍應以抗老化為目標進行肌力訓練,定期並逐漸增加活動量,每次10分鐘從事中度以上會喘的運動,每周150至300分鐘中等強度活動,或75到150分鐘高強度活動;基金會也與健身房合作,制定訓練不同身體部位的運動處方,協助癌友遠離靜態生活,讓常訓代替長照,恢復癌後健康體能。作家H分享罹癌經驗,他不改幽默大砲風格,被診斷為攝護腺癌的他,提到罹癌前進行性行為已有「遲射」狀態,當時不以為意,甚至認為「持久」是幸福象徵,回想才發現早有徵兆。談到論壇前幾日才回診,攝護腺特異抗原指數(PSA)又從0ng/mL升回0.07ng/mL,犀利的他自己沒在怕,還說「醫師說我很厲害,不服藥也可以撐到0.07,看來我要繼續吃藥了!」但也因藥物副用導致男性女乳症,作家H特地以一襲俐落西裝,內搭女性束胸衣,開胸坦乳明示自己的副作用,他鼓勵癌症病患,「我們無法控制疾病的到來,也無法改變治療副作用;卻可以改變自己心態與生活作息。」
-
2024-04-11 養生.人生智慧
不婚不生也沒兄弟姊妹,老後會孤獨死嗎?做好6件事替老後做準備
台灣不婚單身人數愈來愈多,「一個人生活」已成普遍社會現象。你有是否有思考過,一個人如果不結婚、不生小孩,也沒有兄弟姊妹,那老後怎麼辦?是會晚年生活過得多采多姿,活出自己理想的樣子?還是晚年沒有親人朋友陪伴,在無人聞問的情況下孤獨死去。對此,元氣網在臉書粉絲專頁詢問大家如何看待「晚年一個人生活」,引起廣大網友訴說自身經驗看法。延伸閱讀 / 孤獨死很悲慘?65歲日本奶奶之死,教我理想善終方式如何看待晚年一個人生活?「一個人如果不結婚、不生小孩,也沒有兄弟姊妹,那老了之後怎麼辦?」針對此問題,大部分網友表示有錢很重要,老了一定要有錢過活!「存一筆錢,老了去老人養老院,開心度過」、「只有自己和錢最能靠」、「有結婚,有小孩,有兄弟姊妹,老了就會有人養嗎?想太多,老了身邊有錢就會有吸引力」、「不管結不結婚,經濟獨立規劃好,對自己該有最基本責任」、「怕沒錢而已,老了有錢依然瀟灑過日」、「年輕時努力存錢規劃老年生活」、「這種人會越來越多,以後甚至成為主流,只要存夠錢,商人會想出好辦法來的!」、「年輕時一定要認真賺錢,有錢了好好規劃後半年生就可以了」、「沒錢才是重點吧!」、「那生小孩又能比沒有小孩,好很多嗎?要有錢小孩才理你啦!沒錢兩老跟垃圾沒兩樣,想開點」、「年輕時多存點,年老時找個專業女看護陪著,等往生後,還留在世上帶不走的都給她吧」、「只要身體健康有錢有朋友其他你就不用擔心啦好好的照你的計劃走,因為我們人要過什麼樣的生活?是由自己決定的加油。」、「現在這社會現象,錢可以解決99%的問題,趁現在努力存錢,最重要的是身體健康」。也有網友表示一個人沒什麼不好,就算結婚生子也不一定能保證有依靠。「你知道自己沒有兄弟姐妹還不想結婚,更別說小孩了,那代表你已經心裡做好準備一個人學會孤獨的生活,其實也是可以很充實的」、「就算生了兒女,等你老了你的兒女對你一起不聞不問,甚至直接把你丟到養老院不理你,你養的兒女又有什麼用」、「有孩子就一定會養你嗎?兄弟姊妹就一定會互相幫助?」、「那如果生到把自己砍死的小孩又該怎麼辦」、「結婚未必有小孩,兄弟姊妹未必一直活著!孤獨是人人都必須克服的關卡,沒有哪個人能例外,心靈不孤獨比較重要」、「趁年輕就要先規劃好老年的生活,子女不一定會孝順你,養老是自己的事,不想拖累別人」、「就算結婚,有小孩,小孩未必會照顧你,老伴可能會先你一步離開」、「兄弟姊妹兒子女兒 不要來坑你就很好了 當今社會啃老的一堆」。多數網友覺得一個人生活很好,但要提早做好人生規劃。「要為自己老年生活多做打算,理財與保險該規劃就要規劃」、「顧好自己,人生是自己選擇,不是生了小孩結了婚」、「可以申請長照2.0」、「年輕時先買好醫療保險、長照險」、「養寵物陪伴,毛孩不會給你惹事,叛逆跟頂嘴。主人就是牠的唯一」、「住養老院,會有一堆老人跟你作伴」、「且戰且走,還是用陸戰隊教我的這種人生觀:面對、征戰、失能、放手」、「不管有沒有結婚、有沒有親人,凡事都要先有規畫、未雨綢繆,餘生就會過得非常精采」、「人生而孤獨,想當然爾也是孤獨的走」、「一個人的生活最怕生病」、「這和年齡和有無親人無關,應該問一個人衰弱病痛身邊沒人照顧時怎麼辦」、「規劃好自己,其實別擔心!船到橋頭自然直」。年輕「做好6件事」替老後做準備對於一個人如果不結婚、不生小孩,也沒有兄弟姊妹,老了之後的生活,以下是一些建議:1.經濟規劃和儲蓄:經濟獨立非常重要!建議要盡早開始儲蓄和投資,以確保在老年生活中有足夠的財務支持。2.保持身體健康:健康是一切的基礎,要注意飲食、運動、定期健康檢查,以及避免不良的生活習慣。3.良好的社交活動:即使是一個人,也可以通過參加社交活動、加入俱樂部或志願者團體等方式來擴展社交圈,建立友誼和支持系統。4.寵物陪伴:有許多研究顯示,與寵物相伴可以減輕孤獨感,增加生活樂趣。養一隻寵物可能是一個很好的選擇。5.長期照護計劃:考慮未來可能需要的長期照護安排,例如申請長照2.0或者購買長期照護保險,以應對老年期間可能出現的健康問題。6.提前做好老年生活規劃:年輕時請提前做好生活規劃,包括居住地點、生活方式、健康照護等,以確保老年生活過得充實而有品質。不管你是否有結婚生子、有兄弟姊妹,或者是一個人生活,都可以把生活過得很充實、幸福,關鍵在於如何規劃和經營自己的生活,做自己人生的主人,充實且快樂的度過每一天。延伸閱讀:.失去至親如何走出悲傷?心理師教你「怎麼好好說再見」.不婚不生獨居養毛小孩變多!寵物取代新生兒陪伴主人紓壓填補寂寞.後青春的友情,學會不執著!人生的道路上各自有了選擇,最終走上不同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