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5-13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搜尋
醫療器材
共找到
188
筆 文章
-
-
2020-05-12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消毒產品爭議連環問 陳時中:今天以後不再回應
防疫期間,各類消毒液產品熱賣,旺普貿易公司的「水神」次氯酸抗菌液,遭民眾投訴涉廣告不實,北市衛生局調查後,認為水神抗菌液為一般商品,廣告內容卻涉及讓民眾誤解有醫療效能,以違反藥事法開罰66萬元,並說是「人家檢舉、中央交辦」;日前中央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則回應,「中央從來沒有交辦過」。今天記者會上,陳時中則再次針對此一開罰事件做出解釋,並強調「未來不再回應這個問題」。陳時中表示,今天看到某商品的廣告,所以今日一次回應,但日後不會再對特定商品回應。首先針對是否交辦台北市衛生局回應,陳時中表示此為例行性的監控及處理,109年1到4月共有498件,台北市在其中來文衛福部兩次,查明相關解釋,衛福部只有行文這兩次,是例行公事。再者,關於「別人為什麼可以,我卻不行」此點,主要是因為其他商品有醫療器材許可證,食藥署針對類似產品發出三張許可證,經過醫療器材審查程序,才能確保用在人體、宣稱有抗菌效果就要通過此醫療器材許可證。且需根據生物相容性、成分、濃度、製造品質也要符合GMP管理,不是任何人想做就算,還要政府來管理,人民才能安心使用。最後,「連三歲小孩也知道」的部分,陳時中表示,台北市評估違規部分不在圖片,而是產品官網宣稱相關效果,像是十秒有效抗菌百分百、還附上細菌與疾病名稱參考圖等;若要宣稱達到這樣的效果,必須經過驗證,要送正式文件到食藥署作相關查驗登記,才能符合我國規定。陳時中表示,官網想避開藥品宣稱醫療效果的第69條規定,但這依然違反了醫療器材審查驗證通過,才能宣稱抗菌則規定。除此之外,產品官網還把效能與某些疾病和諸多細菌病毒結合起來、串連在一起,違規成分最多的部分就在官網上這些內容,要提出這樣的效果必需經過驗證。陳時中更進一步表示,不反對用於環境的清潔消毒,而相關問題「今天之後不再回應」。
-
2020-05-09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食藥署醫材防疫國家隊 快速檢驗試劑審查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日表示,因應國內新冠肺炎疫情緊急所需,衛福部食藥署為全力加速醫療器材防疫物資上市,署長吳秀梅表示,因疫情關係加速醫療器材防疫,對於常規查驗登記我國要求GMP申請,但專案製造查驗不用,目的是希望趕快通過,食藥署也是希望趕進上市。吳秀梅表示,目前積極輔導廠商依循「藥事法」第48-2條第1項第2款及「特定藥物專案核准製造及輸入辦法」第4條相關規定,提出醫療器材專案製造申請。吳秀梅說,在專人速審下,自今年2月7日至5月7日止,已核准專案製造31件醫療器材,如醫用口罩、隔離衣、防護衣、額/耳溫槍、檢驗試劑等重要防疫物資,投入防疫國家隊行列。食藥署擬訂「因應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緊急使用,核酸檢測試劑申請專案製造參考文件」、「因應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緊急使用,快篩試劑申請專案製造參考文件」及「因應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緊急使用於呼吸衰竭或呼吸功能不全患者之呼吸器申請專案製造參考文件」等3份參考文件。吳秀梅指出,上述文件都是為積極協助更多業者能迅速投入防疫用醫療器材生產,提供新型冠狀病毒試劑申請專案製造常見問答,並於食藥署官網建置專區,提供專人專線法規諮詢服務。吳秀梅表示,為落實推動國家防疫團隊的使命,強化防疫物資量能,食藥署積極輔導廠商提出專案製造申請,參考其他國家作法,簡化送審資料,免除製造廠GMP申請,僅要求檢附製造品質及產品安全效能檢測資料,全程免收取規費,加速產品上市。
-
2020-04-26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額溫槍測量體溫誤差偏高 醫生解析關鍵問題點
新冠肺炎威脅下,進出很多公共空間都要量體溫,最常見就是額溫槍,測量時間快速也不需要皮膚接觸,但額頭溫度很容易受到環境干擾,有時會不準確,如果是一般家庭就比較建議測量耳溫或舌下溫度,測量溫度會不容易受影響,較能顯示真實體溫。此外,如果孩子雖然只有微燒,但活動力不足,也要特別注意。高雄榮民總醫院家醫部主治醫師薛光傑表示,面對大量人群時,額溫槍好處就是可以在不用接觸下,快速測量體溫,但額頭溫度很容易受到環境影響,讓測量數字不精準,例如在太陽底下曬一下,就可能被誤判成發燒,或在額頭擦一下酒精,額頭表層溫度也會立即降低,不能排除量測額溫有誤判可能。薛光傑補充,比較不容易受到環境影響,測量到比較準確的體溫,耳溫槍或舌下體溫計會是比較好的選項。耳道與舌下溫度不容易受外界影響,對家庭特別是父母,追蹤小孩的體溫比較方便,比較容易確認孩子有沒有發燒。薛光傑提醒,測耳溫時,耳溫槍一定要確實對準耳道,舌下體溫計也一定要擺放到指定時間。 薛光傑也說,因為額溫容易受到環境干擾,因此發燒標準規定比較嚴格,檢測到37.2度就可以判定成發燒,耳道或舌下溫度比較接近真實體溫,檢測溫度37.5度以上才會判定發燒,耳溫槍與舌下體溫計,每次使用完一定要記得更換耳溫套,傳統舌下體溫計也最好用酒消毒洗乾淨,以免不必要的疾病找上身。 衛福部食藥署提醒,購買體溫計,一定要先看有沒有官方認證許可,並且每家廠牌的操作方式不盡相同,使用前一定要詳閱說明書,器材使用後用75%酒精擦拭即可,體溫計屬醫療器材必須有許可證,記得到合格的醫材通路購買,千萬不要在網路上購買來路不明的體溫計。★本文經《健康傳媒》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健康傳媒】
-
2020-04-25 科別.皮膚
傷口用液體OK繃癒合快? 皮膚科醫師警告「8類傷口」別亂用
日常生活中難免遇到一些小抓傷、刀傷、擦傷、挫傷等,雖然這些小傷口通常會自行癒合,但為了保護傷口避免感染,不少人會使用傳統貼布型「OK繃」,或「液體OK繃」,不過,兩者分別適用於哪一種傷口? 就請彰化基督教醫院皮膚部主治醫師邱足滿指出,「液體OK繃」俗稱「醫用三秒膠」,是一種液體或半液體狀態的醫療器材,塗抹在小型傷口,乾燥後會形成一層薄薄的保護膜。其只要清潔傷口,擦乾水分和血液,在乾燥的患部上塗適量的液體OK繃等待乾燥,用完要馬上旋緊蓋子,雖然它的刺鼻氣味和液體外觀,很像三秒膠、快乾膠,但基礎成分與結構卻不同,千萬不能把瞬間黏著劑當做液態OK繃來使用。 液體OK繃的主成分為成膜劑(如:硝化纖維素)、多元醇溶劑(如:Bezyl alcohol)、殺菌劑(如:Benzethonium chloride) 、樟腦(Camphor)等。藉由殺菌劑和多元醇溶劑產生抗菌作用,在溶劑揮發、成膜劑乾燥後,可形成薄膜保護傷口。若含有易揮發的有機溶劑,可能會造成呼吸道不適,不要塗在黏膜、眼睛、鼻子周圍,並注意使用後是否產生紅疹、過敏等症狀,要注意的是,剛塗在傷口時會有強烈的刺痛感,嬰幼兒不宜使用。 液體OK繃適用於「乾淨且邊緣整齊的切割傷、表淺的皮膚小傷口」,尤其是指間、指關節等不易包紮處的部位,防止接觸水分,但若傷口較深、出血明顯、出現組織液、清洗後未充分乾燥、傷口邊緣不規則、面積較大的傷口、整片的擦傷,或傷口有潰爛、化膿等感染症狀,不可使用液體OK繃,以免造成更嚴重的感染。 由於液體OK繃無法吸附多餘的組織液,也不能保持傷口溼潤,反而會阻礙傷口縮小及癒合,如果傷口乾淨、面積較大的話,建議改用「人工皮」;此外,針對乾淨的表淺傷口,使用透氣、防水的水膠體材質的人工皮,可稍微吸收傷口的組織液,減少疼痛感,並幫助傷口癒合,也較不易留疤。 延伸閱讀: 吃鍋燙傷快冰敷? 錯了!護理師教你正確處置SOP 掃除怕清潔劑傷手? 預防脫皮、流血皮膚科醫師說要這樣做
-
2020-04-24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國衛院帶領生技國家隊 藥品疫苗試劑支援平台成立
提升我國新冠病毒疫苗、試劑、藥物研發速度,國衛院透過支援平台,領航國內業界、學界一起組織國家隊,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研發組平台小組組長司徒惠康表示,該平台已成立一個月,已有多家業者申請支援,盼能扶植我國的在藥物、檢驗試劑、疫苗研發等發展。司徒惠康表示,該平台包括生物檢體資料庫平台,外界需要生物檢體,需要全面收集機制,2月6日收到指揮官的指令,2月7日立即邀集各醫療驗所、專家、學者討論且訂定SOP,決議生物檢體採集以血液檢體為主。司徒惠康表示,不管是鼻腔與咽喉槍試體,採及運送等過程都有生物安全疑慮,因此這個平台蒐集血液檢體為主,目前收集74個血液檢體,有7個機構來申請,其中為4個業界、3個學界,目前2個案子會提供檢體進行後續研發。司徒惠康表示,平台的另一部分是整合全國可操作活體病毒的P3實驗室,包括中研院國衛院長庚成大等多個機構,過去有CDC核准的P3實驗室會一起進行整合平台。截至目前為止,已收集20件案例,主要來自業界,不管是試劑開發、藥物與疫苗研發,也包括駐外單位國際合作的案子,後者會經過評估後分給藥物組、檢驗組或疫苗組,有各自的審查委員,非常快速審查後提供媒合,把需要活體檢驗產品媒合醫療院所,盼能把研發與上市時程作最好的推動與支援。此外,指揮中心協同經濟部於4月10日舉辦「新冠病毒檢驗醫療器材研發產品驗證徵案說明會」,向各企業與研發機構介紹本平台,當天會議有100多位業界人士透過蒞臨現場或視訊會議方式參與討論,說明會各項資料已公布於平台網站上(網址: https://covid19platform.nhri.edu.tw/ ),供各界自行下載參閱;如有相關疑問,也可以電子郵件洽詢:COVID19platform@nhri.edu.tw。指揮中心表示,針對國內新型冠狀病毒檢驗試劑研發,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於疫情初期已成立專案團隊,積極研訂新型冠狀病毒檢驗試劑參考文件,並公開文件與諮詢專線,主動輔導國內指標性研發團隊。在指揮中心一級開設後,也將該專案團隊納入,協助相關申請案審查。另我國訂有藥事法第48-2條第1項第2款及特定藥物專案核准製造及輸入辦法第4條相關規定,可供廠商依循提出緊急公共衛生需求之醫療器材專案製造申請,此機制類似於美國緊急使用授權(Emergency Use Authorization,EUA)機制,以科學、合理、防疫需求為原則,加速國內研發且具有一定品質效能的新型冠狀病毒檢驗試劑上市。
-
2020-04-24 新聞.健康知識+
明明沒發燒量額溫卻超標? 醫師解析關鍵
新冠肺炎威脅下,進出很多公共空間都要量體溫,最常見就是額溫槍,測量時間快速也不需要皮膚接觸,但額頭溫度很容易受到環境干擾,有時會不準確,如果是一般家庭就比較建議測量耳溫或舌下溫度,測量溫度會不容易受影響,較能顯示真實體溫。此外,如果孩子雖然只有微燒,但活動力不足,也要特別注意。高雄榮民總醫院家醫部主治醫師薛光傑表示,面對大量人群時,額溫槍好處就是可以在不用接觸下,快速測量體溫,但額頭溫度很容易受到環境影響,讓測量數字不精準,例如在太陽底下曬一下,就可能被誤判成發燒,或在額頭擦一下酒精,額頭表層溫度也會立即降低,不能排除量測額溫有誤判可能。薛光傑補充,比較不容易受到環境影響,測量到比較準確的體溫,耳溫槍或舌下體溫計會是比較好的選項。耳道與舌下溫度不容易受外界影響,對家庭特別是父母,追蹤小孩的體溫比較方便,比較容易確認孩子有沒有發燒。薛光傑提醒,測耳溫時,耳溫槍一定要確實對準耳道,舌下體溫計也一定要擺放到指定時間。薛光傑也說,因為額溫容易受到環境干擾,因此發燒標準規定比較嚴格,檢測到37.2度就可以判定成發燒,耳道或舌下溫度比較接近真實體溫,檢測溫度37.5度以上才會判定發燒,耳溫槍與舌下體溫計,每次使用完一定要記得更換耳溫套,傳統舌下體溫計也最好用酒消毒洗乾淨,以免不必要的疾病找上身。衛福部食藥署提醒,購買體溫計,一定要先看有沒有官方認證許可,並且每家廠牌的操作方式不盡相同,使用前一定要詳閱說明書,器材使用後用75%酒精擦拭即可,體溫計屬醫療器材必須有許可證,記得到合格的醫材通路購買,千萬不要在網路上購買來路不明的體溫計。(圖文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防疫量體溫有眉角! 一張圖秒懂5種測量方式發燒標準 吸菸會讓病毒由手向口傳播? 專家說話了!
-
2020-04-22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健康人要正戴、生病人則反戴? 國健署澄清︰口罩均應有顏色面朝外
新冠肺炎疫情持續蔓延中,為防止被病毒傳染,民眾出門需戴口罩防疫,而口罩的戴法在網上被討論;近日網上盛傳戴醫療口罩的正確戴法,健康者戴綠色面朝內、白色面在外,生病者是戴白色面朝內、綠色面朝外,隨病狀不同而有口罩內外戴的差異..... (此為錯誤資訊)口罩均應有顏色面朝外對於此消息,衛福部國民健康署澄清表示,口罩均應有顏色面的朝外。一般常用的口罩屬於「其他醫用口罩(第1等級醫療器材)」,其結構共分為三層:最外層:防潑水層(撥水材質),是經防潑水處理的有顏色的不織布,設計用來防止血液、體液及其他潛在性感染物質因潑濺而穿透。中間層:不織布層,用來過濾懸浮微粒,具有過濾細菌的效果。最內層:臉部親合層,採用吸水材質,可吸收配戴者所產生的口沫。因此正確佩戴口罩的方式是「將有顏色面的防潑水層朝外」,才能更有效發揮口罩防護效能;若反著戴,防潑水層接觸皮膚,容易造成皮膚不舒適,且不會增加過濾效果。另佩戴時需注意口罩之壓條必須服貼於鼻樑,並檢查臉頰兩側與下巴處是否有洩漏處。國健署建議民眾挑選符合經濟部標檢局CNS 15980檢測標準之口罩,同時配戴口罩時必須時時注意是否密合,不正確的配戴口罩,其防護能力會隨之下降。正確戴口罩步驟正確的配戴口罩才能發揮效果,口罩要戴好的關鍵為儘可能與臉部密合,以一般平面口罩為例,其正確配戴步驟如下:1. 開:打開包裝並檢查口罩是否有破裂或缺陷,一般設計為有顏色為外層,此面朝外,且鼻樑片應在最外層上方。2. 戴:將兩端鬆緊帶掛於雙耳,鼻樑片固定於鼻樑上方,口罩完全攤開拉至下巴,若必要可打結調整鬆緊帶長度,維持臉部密合度。3. 壓:雙手食指均勻輕壓鼻樑片,使口罩與鼻樑緊密結合。4. 密:可透過鏡子輔助或觸摸確認口罩是否正確配戴,包含內外側、帶子鬆緊、鼻樑片方向及形狀等。資料來源:國民健康署
共
7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