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2-05 科別.泌尿腎臟
搜尋
醫療
共找到
11807
筆 文章
-
-
2019-12-05 科別.消化系統
呷賽也能治病 她擺脫腹瀉苦
一名90幾歲老奶奶,因肺炎住院,長期使用抗生素加上身體虛弱,造成困難梭菌感染,每天狂瀉超過10次,一再被隔離,出不了院,而被暱稱為「格格」。經醫師建議接受「糞便移植」治療,終於擺脫腹瀉之苦得以出院。而收治這名病人的高醫體系在今天登場的醫療科技展,以「『呷賽』也能治病!」為主題參展,讓民眾更了解這項技術及腸道健康。高醫附設中和紀念醫院副院長吳登強表示,困難梭菌平常就存在於人體,因為有其他腸道菌叢的競爭及壓抑,對人體健康沒有太大的影響。肺炎患者因長期使用抗生素,腸道好菌一併被殺死,困難梭菌大量繁殖,產生毒素造成感染腹瀉。吳登強說,困難梭菌在美國一年造成2.5萬人死亡,但連被視為「最後一線藥物」的萬古黴素都難以對付。但「糞便移植」卻可有效治療困難梭菌感染,以老奶奶為例,只「灌」了兩次糞便就痊癒了。「糞便移植」是一種「腸道微菌叢植入術」,從腸道健康狀態良好的人身上取得糞便,先用生理食鹽水混勻稀釋,再過濾雜質後,透過大腸鏡植入大腸,或經鼻胃管、胃鏡由上消化道植入十二指腸或小腸的位置,讓捐贈者糞便中的好菌活下來,並在患者腸道中共生,困難梭菌就會被排除,病情即能痊癒。吳登強說,過去認為要讓腸道好菌生長,食用益生菌即可,但益生菌改善有限,糞便內的細菌量高達10的12次方,透過糞便移植有機會將腸道內的菌相換回來。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院長侯明鋒表示,高醫已完成12例「糞便移植」病例,七名困難梭菌感染、五名為潰瘍性結腸炎。而這次醫療展,高醫將以這項技術為主軸,並建置45公尺的巨大虛擬腸道,邀請民眾體驗「呷賽能治病」,一起了解糞便與健康的微妙關係。
-
2019-12-05 該看哪科.中醫精髓
乳癌放療副作用讓人痛苦 中醫療法讓她重燃抗癌信心
一名66歲女性年初發現罹患乳癌三期,接受醫師的建議進行化療,但產生如反胃噁心、食慾差、體力下降、躺臥感到天旋地轉等副作用,讓她對往後療程心生畏懼,所幸後來加入中醫,以中西醫整合治療,症狀改善許多,讓她繼續能往抗癌之路前行。亞洲大學附屬醫院中醫科醫師王崧指出,乳癌連續佔據我國女性十大好發癌症排行榜首位多年,在台灣,45歲以下的患者佔總乳癌的人口數已提升至32%,顯見有年輕化的趨勢,台灣女性不可不慎。他說,乳癌的治療方式已趨多元,主要有手術、放射線治療、化學治療、標靶治療、抗荷爾蒙治療等,並且根據不同的荷爾蒙受體(ER、PR)、第二型人類表皮生長因子受體(Her2)及細胞增殖指標(Ki67)等多種生物特性作分型,制定不同的治療計畫,而中醫在其中也能扮演不同角色,與患者在同一陣線對抗病魔。王崧說,中醫療法在乳癌不同的治療期間,能為患者設計個人化的治療方針,以達到減緩副作用、增強體力、提升生活品質及降低復發或轉移機率的目的。如手術前後,會使用平和補益方式,幫助體力恢復、傷口癒合,要盡量避免食用熱補的食材,以免誘發傷口腫脹發炎。化療期間,患者於化療第一周時,主要是降低噁心嘔吐、黏膜潰瘍、腹瀉便秘、精神疲倦等副作用,以清利濕熱為主;第二周開始則主要以補養氣血增強體力,為下一次化療提前作準備。因放療期間部份患者容易出現口乾、咳嗽或皮膚損傷,此時也可使用養陰清熱的藥物改善。使用抗荷爾蒙治療的患者,治療期間常會出現潮熱、失眠、多汗、焦慮等更年期症狀,此時輔以舒肝解鬱、滋陰清熱的中藥,可大幅改善不適,等療程結束進入追蹤期,則以提升免疫力、降低腫瘤復發率,和提升生活品質為目標。
-
2019-12-05 科別.皮膚
天冷!用熱敷墊燙傷 3原則避險
時序入冬寒意漸濃,許多民眾在天冷腰痛的時候,會使用熱敷墊來緩解不適。一名七十多歲糖尿病患使用時,因溫度過高且時間長造成燙傷。物理治療師提醒,使用熱敷墊時須留意溫度和時間,癱瘓、糖尿病等感覺較遲鈍者及孕婦、嬰兒,應避免使用這類產品。開業皮膚科醫師朱思穎表示,常收治使用熱敷墊而燙傷的案例,平均每周一至二位,許多人沒有設定使用時間,敷到一半睡著而燙傷。糖尿病人的感覺較為遲鈍,也容易被燙傷。振興醫院復健醫學部運動復健科主任陳建成表示,熱敷墊屬於表淺熱療,可以促進血液循環、放鬆肌肉,溫度升高時,也有止痛效果,主要用於緩解慢性痠痛、肌肉痙攣等症狀。物理治療學會理事長曹昭懿表示,使用時要注意三原則以避免燙傷,溫度不要高於四十五度;二是控制時間,通常廿分鐘便足以達到體表血液循環效果,因此十五至廿分鐘最佳;三是留意部位,如手內側、大腿內側、腹部、頸部等皮膚較薄部位,使用時要特別小心。另外,嬰兒、癱瘓者、孕婦、糖尿病患等對溫度感覺較遲緩的人,盡量不要使用熱敷墊,或將溫度調在四十度以下,以免燙傷而不自知。曹昭懿提醒,熱敷墊使用於背部的時候,最好採趴姿,如果躺著,熱氣無法消散,容易使皮膚起水泡,造成二度燙傷。若有汗珠也要擦乾後再用,因為水容易被加熱,恐引起灼傷。食藥署醫粧組科長吳正寧提醒,熱敷墊屬於低風險的第一等醫療器材,但使用之前仍要認明外盒包裝是否有標示醫療器材許可證字號,若使用後發生不良反應,可打通報專線(02-23960100)。
-
2019-12-05 新聞.健康知識+
韓國研究:1天刷牙3次 心臟衰竭風險降12%
根據韓國一份新研究,勤於刷牙不僅可以減少民眾看牙醫的次數,也可能避免心臟衰竭。這份研究調查16萬1286名無心臟疾病的南韓民眾;這些研究參與者定期醫療檢查,包括看牙醫,他們也需回答有關口腔衛生的問題。研究團隊追蹤這些人約十年,以了解他們是否出現心臟問題。結果發現,一日至少刷牙三次的人出現心臟衰竭的風險降低12%,發生心房顫動的機率降低10%;後者可能導致心臟不規律跳動和異常迅速跳動。科學家考慮不同變因,例如參與者運動和喝酒頻率,以及高血壓等其他影響心臟健康的問題,不過研究結果依舊相同。研究團隊不確定刷牙與心臟衰竭相關性背後的原因,但他們認為刷牙習慣可能減少牙齒和牙齦縫隙間的細菌數量,預防細菌進入血管中;這項研究12月1日發表在「歐洲預防心臟病學」期刊中。首爾梨花女子大學神經學教授宋泰鎮(音譯,Tae-Jin Song)告訴「新聞周刊」:「心房顫動和心臟衰竭是心血管重大問題,不過到目前為止,心房顫動和心臟衰竭的風險或關聯因素以及避免疾病的因素仍所知甚少。」他表示:「刷牙等改善口腔衛生的行動可以降低心房顫動和心臟衰竭的風險,因此這項研究的結果可以重申妥善照顧口腔健康的重要性。」不過宋泰鎮坦言這份研究僅仰賴一國人口的數據,因此有其限制。其他專家也表示,這份研究無法證實刷牙能預防心臟疾病,若要推薦民眾靠刷牙來避免心房顫動和心臟衰竭還為時過早。
-
2019-12-04 科別.骨科.復健
熱敷墊舒緩酸痛 這3種人盡量不要使用
天冷腰痛的時候,不少人會使用熱敷墊來緩解。一名70多歲長者,使用熱敷墊溫度過高且時間長,結果造成燙傷,皮膚起水泡。物理治療師提醒,使用熱敷墊時須控制溫度和時間,癱瘓、糖尿病等感覺較遲鈍者及孕婦等,要盡量避免使用或降低溫度。物理治療學會理事長曹昭懿表示,坊間有許多熱敷墊,但最好選用經過衛福部醫療器材認證的產品較安全。熱敷墊是乾熱治療的電力器材,透過維持一定的高溫,來達到促進血液循環、軟組織放鬆伸展和舒緩疼痛的功能。他提醒,使用熱敷墊要避免燙傷,使用時要注意三大原則。首先要注意溫度,不要高於45度;二是控制時間,通常20分鐘便足以達到體表血液循環效果,因此15至20分鐘最佳;三是留意部位,皮膚較薄部位例如脖子,使用時特別小心。另外,嬰兒、孕婦及癱瘓、糖尿病患等對溫度感覺較遲緩的人,盡量不要使用熱敷墊,或將溫度調在40度以下,以免燙傷而不自知。曹昭懿也特別提醒,熱敷墊使用於背部的時候,最好以趴姿使用,才不會因熱氣無法消散使皮膚起水泡,造成二度燙傷。若有汗珠也要擦乾後再使用,才不會因為水本身容易被加熱,而在皮膚的單一部位造成灼傷。食藥署醫粧組科長吳正寧則提醒,熱敷墊雖然在我國屬於低風險的第一等醫療器材,但在使用之前仍要認明外盒包裝是否有標示醫療器材許可證字號,若是使用後發生不良反應可打不良反應通報專線02-23960100通報。
-
2019-12-04 科別.泌尿腎臟
「洗腎王國」在台灣 5字口訣「泡水高貧倦」可防腎病
台灣人罹患腎臟病比例世界第一,被稱「洗腎王國」,腎臟病也是健保給付最花錢的疾病。宜蘭縣政府與國際扶輪社、腎臟病防治基金會合作展開預防計畫,這周日在宜蘭市中山國小小巨蛋(和睦路)提供300位民眾免費腎臟病篩檢,安排專科醫師講座。衛福部資料顯示,腎炎、腎病症候群及腎病變為國人2018年十大死因第九名,台灣洗腎人口高達9萬人,末期腎臟病的盛行率和發生率皆為世界第一,給付慢性腎臟病高達513.78億元,占健保總額近7%,就醫人數36萬4000人,醫療費用一年燒掉449億元,相當可觀。今天在腎臟病防治宣導會中,財團法人腎臟病防治基金會表示,腎臟病是不可逆的,難以治癒,只能盡量減緩惡化的速度,所以民眾要記得5字口訣「泡水高貧倦」。泡指的是泡泡尿,尿尿結束之後會有尿蛋白浮在水面上,水腫是因為腎臟病的尿排不出去,所以會造成全身水腫,此外容易伴隨著高血壓,而且因為腎臟病影響血紅素的生成,所以也容易貧血,毒素累積更造成整個人疲倦。民眾必須謹記這五大症狀,一旦出現,馬上找醫生治療,避免惡化成腎臟疾病。「出奇制腎、百戰百勝」免費腎臟病篩檢暨衛教講座本月8日登場,活動由國際扶輪3490地區主辦,備有早餐給空腹抽血與驗尿篩檢民眾,還準備許多贈品與抽獎品,讓全程參與活動的民眾進行搶答抽獎。民眾完成抽血及驗尿後,一個月內會收到財團法人腎臟病防治基金會寄發的篩檢結果報告,若有異常並導入電話關懷系統,協助民眾就近到醫療院所就醫及追蹤個案狀況。當天也安排衛教宣導講座,邀請羅東博愛醫院內科部兼腎臟內科主任陳俊達及財團法人腎臟病防治基金會吳苡璉衛教師講「腎利人生」、「旗開得腎」,穿插有獎徵答。
-
2019-12-04 科別.骨科.復健
天冷腰痛最好趴姿用熱敷墊 「這些人」盡量別用
天冷腰痛的時候,來塊熱敷墊好舒服,但有一名70多歲的阿公因罹患糖尿病對痛覺、壓覺的感受較不靈敏,使用高溫的熱敷墊時間過長,造成燙傷。物理治療師提醒,使用熱敷墊時須控制溫度和時間,且癱瘓、糖尿病等感覺較遲鈍者則應避免使用。物理治療學會理事長曹昭懿表示,坊間熱敷墊品牌多,最好選用經過衛福部醫療器材認證的產品較安全。由於熱敷墊是乾熱治療的電力器材,維持一定的高溫來達到促進血液循環、軟組織放鬆伸展和舒緩疼痛的功能,為避免燙傷,使用時要注意三大原則,才能確保安全。首先要注意溫度,不要高於45度;二是控制時間,通常熱敷20分鐘便足以達到體表血液循環的效果,因此15至20分鐘最佳;三是留意部位,某些部位皮膚較薄,例如脖子,使用時要特別小心。另外,嬰兒、癱瘓者、孕婦、糖尿病患等對溫度感覺較遲緩的人則盡量不要使用熱敷墊,或將溫度調在40度以下,以免燙傷而不自知。曹昭懿還提醒,熱敷墊使用於背部的時候,最好以趴姿使用,才不會因熱氣無法消散、使皮膚起水泡,造成二度燙傷。若有汗珠也要擦乾後再使用,才不會因為水本身容易被加熱,而在皮膚的單一部位造成灼傷。食藥署醫粧組科長吳正寧則提醒,熱敷墊雖然在我國屬於低風險的第一等醫療器材,但在使用之前仍要認明外盒包裝是否有標示醫療器材許可證字號,若是使用後發生不良反應,也可打通報專線(02-23960100)或至系統(http://qms.fda.gov.tw)進行通報。
-
2019-12-04 新聞.生命智慧
為「孝道」飛德照顧癌末婆婆 她對善終有了嶄新的體悟
如果另一半的父母突然癌末,你會選擇直奔病榻前照顧?還是任他獨自面對,在照服員的偶爾探望下,一個人迎接死亡?對台南女兒、德國媳婦吳品瑜來說,2014年當她聽聞婆婆癌末,為了讓先生專心在吉隆坡新工作上任,便不假思索買了機票,獨自帶了14歲、12歲與1歲半的3名女兒,直奔德國鄉村婆婆病榻旁。結果,不管是到宅探望的德國醫師、護士、送餐人員,都問她:「妳是誰?」「為什麼是媳婦待在這裡擔任照顧工作?」同一時間,先生的其他手足則在過他們的復活節假期……婆婆生病,跟媳婦有什麼關係?吳品瑜,傳統台灣觀念下成長的台南人,51歲。與許多台灣傳統女性一樣,婚後以丈夫、家庭為主,她跟著先生工作輪調而旅居各地,偶爾兼職翻譯。「我總覺得除了照顧者的角色以外,沒有其他層面的『自我』了」。愈是這樣子過生活,吳品瑜就愈落入「想以盡責、犧牲、捨己的照顧者身分獲得肯定」的循環裡。她表示,在婆婆離世一段時日後才意識到,原來決定前往德國照顧臨終婆婆的根本原因,是希望得到「實踐台灣傳統孝道」的褒獎。殊不知,德國人面對老後與臨終照護的觀念與台灣大相逕庭,不僅出發前,朋友們提問:「婆婆生病跟你這個媳婦有什麼關係?」「為什麼要犧牲自己?根本『於事無補』!」就連回到德國第一天與照服員初見面時,對方還說:「啊!你們是回來過復活節假期的。」就連生命末期的婆婆也說,母女4人難得假期回來,要不要去黑森林玩幾天?懷著滿腔大愛的吳品瑜,心中滿滿震撼。最後一哩路:希望兒孫陪伴?還是一個人面對?對於善終場景的想像,傳統的台灣版本可能是兒孫守在病榻前陪伴,德國版本顯然不太一樣!長者一個人面對死亡是被社會與家人接受與支持的,因此老後與臨終照護體系也圍繞在這個理想。吳品瑜婆婆居住的西南德小山村,才2千多人,鄰村交界處就有提供照護的據點「基福會」。第一次與基福會接觸,具有迅速確實的動員能力,備有多項系統化表格,每天詳實記錄被照顧者的體況,也跟家庭醫師與區域醫師三方無間合作。因此,婆婆就算是一個人面臨癌末且子女都不在身邊,基福會接手照顧的效率與機動性,也足以讓沒有隨侍在側的家屬放心。然而,病榻前的人生最後一哩路,機動性的系統對比血親的陪伴,哪一種才是更理想的方式?誰在身邊不一定最重要,如常才是最好從病榻旁守護婆婆最後14天的經驗中,吳品瑜發現,「只要能如常,就是最好的,陪伴在身邊的是誰已經是其次。」剛到婆婆家時,一打開冰箱吳品瑜嚇到了,由基福會送來的7、8個餐盒,都是營養均衡菜色豐富,怎麼婆婆會連一口都沒動過呢?後來,吳品瑜煮了婆婆平日最喜歡的牛肉湯、跟一些德國的家常麵包,才又讓婆婆找回胃口,一天還能喝上2碗。「不是一頓營養的餐食就可以讓臨終前的老人好過,如果沒有辦法像平常一樣地吃飯,如常過日子,他們的求生意志很快會被剝奪,會覺得自己只是在等著離開人世而已。」當青春期的老大、老二面對奶奶的驟然衰弱舉足無措時,1歲半的小女兒因不明所以,像往常一樣對著奶奶又親又抱,撫摸著她的頭髮跟腫脹的小腿與腳趾時,婆婆臉上瞬間也好像回復了病前的光采。 吳品瑜說,「把『病』這個字拿掉以後,他們是完整的『人』,也會想要得到如常的對待,被擁抱,感受到愛的膚慰。」光回想小女兒把病榻當遊戲床,在奶奶身上爬來爬去,吳品瑜笑稱,要是這場景出現在台灣,很可能會被家屬指責說:天啊,這樣折騰老人家,子孫也太不孝了吧!這輩子,好好做過自己嗎?病榻是一個很獨特的空間,逼得人不得不直視死亡,以及生命的本質。在台灣,孝道是把「孝」與「順」兩者緊緊連在一起。然而,當眼見婆婆並非由親生子女照顧最後一程,吳品瑜進一步體認,由於德國是個人主義,沒有「孝」這個字,對彼此的好,就是體現在「給你一個空間讓你做自己」。(或許,對「一個人面對死亡」意願的尊重與支持,也來自於此。)就像吳品瑜的女兒們,小學時就會問:「媽媽,那妳要什麼?」因為不管是吃什麼、去哪裡之類的決定,過往吳品瑜只會說「什麼都好、你們好就好……」愈是這樣,老大與老二愈不厭其煩追問:「媽媽,妳到底知道妳要什麼嗎?」這些生活裡的小事,在婆婆病榻的這個道場,逐漸發酵。婆婆當了一輩子的照顧者,以往家族出遊、吃大餐,婆婆也總是不自在地說:「不用特別為了我……」甚至因癌末而成為「被照顧者」時,一時無發接受「被照顧」的是時,初期總不願配合。簡直就像照鏡子一樣,吳品瑜突然意識到,婆婆與自己,2個長期扮演照顧者的女人,陷在犧牲、奉獻的意識裡,忘了照顧自我,甚至將累積的委屈,當成是受照顧者的錯,直到老去了都還在責怪別人。談起這段過往,眼眶還紅紅的,吳品瑜談到,死亡,其實就是愛與被愛的過程,即使過去十幾年婆媳相處並不愉快,而認清彼此生命脈絡後,她感覺到,婆婆交棒給她的,便是重新回到自己。重視、覺察自己的感受,至於社會的框架、他人的想法,其實一點也不重要。萬萬沒想到,長年來綁縛住自己的框架,卻是在婆婆的照顧現場與經驗中,一層一層剝掉……當個心口合一的老人,學著在每個當下都超渡自己的痛苦婆婆過世已5年了,現在的吳品瑜如何設想自己的老後?器官捐贈同意書、DNR(預立安寧緩和醫療暨維生醫療抉擇意願書)都簽好了,她也決定不在德國養老,一定要回到故鄉台南,臨終前「誰陪在我身邊已經不重要了」。為何能這麼豁達?她從照顧婆婆的經驗分析,也許很多人對老與死的害怕,是擔心『被別人嫌惡』!因而壓抑、彆扭,給人難搞的感覺。「我想要成為自在的老人,心口合一,能好好與別人互動、坦承需要,給別人機會照顧自己,當個可愛的病人,不也很好嗎?」她說,若能學著在每一個當下,面對自己所有的感受,超渡自己的痛苦,對於老去與死亡也就不那麼恐懼了。我們問她,如果重來一次,還是會選擇陪伴婆婆善終嗎?吳品瑜笑笑說:「會。不過,這次是脫去好媳婦的社會框架,由『自我』決定去照顧她。」採訪這天,面對鏡頭,吳品瑜笑得很自然。她分享,以前忽視自我感受,總是拚命「矜」住,面對關心,盡是逞強說「我沒事」;現在每天「感覺」和自己在一起,心志更強大了,反而有了「我可以搞定所有事」的氣勢!人生路上,我們都需要好隊友,最重要的那一位,不就是我們自己嗎?原文:陪德國婆婆臨終的體悟!吳品瑜:別等最後,每個當下都該超渡自己的痛苦
-
2019-12-04 科別.感染科
染麻疹 趴趴走 3度就診未揪出
衛福部疾管署昨天公布,上周新增一例境外移入麻疹病例,疑似到泰國旅遊感染,回國後被兩家診所認為是感冒,另一家區域醫院以為泌尿道感染,發病第八天才確診。由於患者在可傳染期間曾搭乘公車往返北市與新北市,接觸者高達四百八十人,在醫療院所的接觸者就有四百七十人,將監測至十二月十三日。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表示,近期國內沒有本土麻疹疫情,但東南亞有相關疫情,如果民眾出遊後出現發燒、出疹,應警覺可能是麻疹;醫療院所專業人員也應提高警覺。另外,德國麻疹混合疫苗(MMR)可提供有效預防,民眾到麻疹流行區,應評估接種疫苗。疾管署防疫醫師黃婉婷表示,患者是北部卅多歲女性,上月七日至十六日與友人至泰國旅遊,返台後第五天因發燒、喉嚨痛及紅疹症狀至診所就醫,同行友人均無疑似症狀。羅一鈞說,雖然患者出現典型麻疹症狀,但研判國內並非麻疹流行期,醫師警覺性不高,個案就醫卻二度被認為是感冒,因症狀持續且呼吸喘,轉送區域醫院並住院,但一開始也被認為是泌尿道感染,直到廿九日轉院至醫學中心才確診。黃婉婷提醒,患者在上月十八日至廿日可傳染期間曾搭乘六四四公車、綠八公車及忠孝線公車,且曾在信義區越南小吃店用餐。曾出入相關場所的民眾,請自主健康管理十八天,如有發燒、鼻炎、結膜炎、咳嗽、紅疹等疑似症狀,應盡速與衛生單位聯繫,由其安排戴口罩就醫並告知接觸史,降低病毒傳播風險。我國今年累計麻疹病例一三四例,五十四例為境外移入,以越南十八例、泰國十四例及菲律賓七例為多。近期泰國疫情持續,甚至出現死亡個案,大洋洲如東加王國、斐濟及薩摩亞等也爆發疫情,籲近期計畫前往當地的國人事先至旅遊門診評估、接種疫苗,增加保護力。
-
2019-12-04 科別.精神.身心
常嗜睡、提不起勁是身體在老化?疲累程度是原本的2、3倍就該留意
人體器官的老化是從顛峰期慢慢往下走,一般而言,大部分的器官並不會在短期內就令人感覺到有快速變化,唯有女性到了停經之後的更年期時,因為性荷爾蒙突然降低的緣故,會在短短2年間出現生理上的急劇變化,而男性雖然也有類似的更年期狀態,卻是從30歲~50歲之間緩慢變化,為期可長達20年之久。當身體出現疲勞或常覺得有疼痛不適等問題,卻又找不出原因,有些人會以為這是老化的正常現象,但其實也可能是「慢性疲勞症候群」。台安醫院心身醫學科暨精神科主任許正典指出,維持著原本的生活作息與工作能力,是正常生理狀態和正常行為的成熟表現,但隨著年紀漸增,體力的持續性、體能的支持度和年紀較輕時相較,身體會覺得疲累,肌耐力與耐受度會變差,排除掉各種急慢性病症,呈現出身體機能逐漸減退的跡象,這可能是老化的徵兆。不過,若是現在從事著和原本一樣的活動,疲累程度卻是原本的2、3倍以上,許正典表示,這和老化沒有關係,有可能是慢性疲勞症候群的表現。例如以前從事某項活動不會覺得身體痠痛,現在卻會感覺加倍痠痛,而且不是在休息過後就可恢復,需要更多的時間去補充水分、營養或醫療後才能消除;或在疲勞感之外,還會合併出現慢性疼痛症狀如喉嚨痛、身體疼痛、頭痛或輕微發燒,找不出原因且並非感染疾病;還可能出現憂鬱、焦慮、注意力不能集中等精神症狀。當出現慢性疲勞症候群時,需要檢視生活失衡的情況與造成身心失衡的原因,如:作息是否日夜顛倒,或是在營養攝取方面出現長期飲食習慣不良的現象。若是出現老化狀態,身體代謝機能變慢,許正典建議,在飲食型態上應有所調整,也就是從飲食減量並注重品質提升著手,特別是應多吃蔬果等富含維生素、礦物質等,可轉換為身體所需神經傳導物質的食物,好讓神經處在好的營養分布狀態之下,避免大腦因神經傳導物質匱乏而致出現萎縮退化的情況。延伸閱讀: 老倒縮只是老化現象? 你可能已經骨質疏鬆了 衰弱當老化? 5指標檢視家中長輩失能風險
-
2019-12-03 新聞.健康知識+
定期全身健檢無法減少死亡率?醫師4點詳盡分析
近日演藝圈最大的新聞是,男星高以翔不幸在工作時猝逝。其中有個報導的標題是:「高以翔驚傳猝逝!經紀公司老闆痛哭:才剛做健康檢查」。坦白說就算不是剛做完健檢,這樣年輕健康的人突然猝逝很難不令人感到意外。但這篇新聞的下標確實點出了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定期身體健康檢查,是否真的能降低死亡率呢?健檢到底有沒有用?這個問題不僅很難三言兩語下結論,而且也非常敏感。筆者本人平常也會在醫院的健檢中心工作。如果說健檢當然有用,好像是在變相推銷。但假如說健檢沒用,引起的爭議就更大了。我們今天要討論的主題並非健檢是否絕對必要,而是試著解答前面這個單純的問題。當然在最後,我們會根據問題的答案,給大家一個行動的參考。定期健檢與總死亡率:鐵證如山我們做健康檢查的目的,不外乎就是八個字:「早期診斷,早期治療」。小問題早點解決,才不會變成大問題,在病入膏肓之前阻止一切惡化的機會,這很合理吧?既然人人都是因為「怕死」才做檢查,所以當我們要給健康檢查的績效給一個標準,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死亡率。如果接受檢查的人,死亡率可以獲得改善,那就代表健康檢查提供了正面的保護作用。這個問題的答案其實不難找,因為已經有很多醫學文獻探討過了。在 2012 年,權威的考科藍系統回顧(Cochrane systematic review)做了一篇收錄 14 篇研究,多達十八萬參與者的統合分析(全文連結在此),結論是不論是總死亡率、心血管疾病死亡率(比如心臟病、腦中風)、甚至癌症死亡率,三者都缺乏顯著的差異。如果細看資料,這些指標不只是沒有達到統計學的顯著,風險值(risk ratio)都只在 0.99 到 1.03 之間,可以說基本上是有做沒做都完全一樣。而在這個研究中,接受健檢後最顯著的變化則是得到的診斷增加了 20%。這個意思是說,大約每五個人就有一位,在做完健康檢查會被告知有建議要追蹤處理的「異常」。即便如此,這個成果卻無法因而改善死亡率。看到這邊大家可能會想,所以健檢做跟不做都沒差囉?甚至還會有人忿忿不平的覺得這些錢好像都丟到了水裡。上段我們只交代科學研究的結論,但我們還需要去考慮背後的理由,才能知道之後該怎麼做。之所以健檢沒有辦法減少死亡率,有幾個主要的原因:1.百尺竿頭,難以進步:通常做健檢的人都以中年以下族群為主,而且經濟也比較好,可以說這些人身體本來就相對健康。在一次檢查中,找到性命攸關的問題,並且剛好又能夠處理,這樣的機率並不高。2.不是每種病都能「早期診斷,早期治療」:早期診斷早期治療這段話其實有兩個前提,就是這個病很容易被早期診斷,而且發現後還能夠有效治療。以大腸癌為例,早期大腸癌很容易藉由糞便檢查與大腸鏡探測得到,也可以經由內視鏡或手術切除痊癒。但像是許多人聞風色變的胰臟癌,目前醫學上仍然沒有一個公認的定期檢查可以有效篩檢。即使是相對早期的胰臟癌,也比大腸癌難對付的多;而且胰臟癌手術更是大刀中的大刀,這些因素使得胰臟癌並不存在早診早治的條件。3.人都會死,但死因各有不同:糞便潛血與大腸鏡可以減少大腸癌的死亡率,這是有堅實科學證據的。但即使躲過台灣排名第一的癌症,後面還有十幾種癌虎視眈眈;而惡性腫瘤雖然是十大死因第一名,但排行榜上也還有九種磨刀霍霍。用另一個方式來比喻,,我們不能因為買了一張樂透,就期待變成郭台銘。4.最簡單的道理做起來最難:事實上,健康檢查確實可以提醒我們許多重要的事情,但如果知道自己血壓偏高、開始有糖尿病,卻不願意在生活或醫療上做出相對應的改變,那意義仍然有限。很少有什麼健康的問題是簡單一場手術就解決,反而常常需要嚴格的自律才有效。前面看起來好像要降低死亡率難如登天,但其實比如戒菸、減重,這兩個動作就能確實有效的降低總死亡率,比任何補藥或健康食品更有效,只是說來容易做來難。理解「健檢」與「篩檢」的不同:前者像保險,後者能保命說了這麼多,也要平衡報導。筆者認為健檢就像是個人保險,只要能根據自己的需要跟預算去做安排,就會發揮它最大的作用;但如果期待靠買保險來賺錢,那很可能會因此失望。保險公司定價前早就精算過,大多數人買了特定保險可能永遠不會有需要理賠的那天;但對於買保險的個人,期待的是萬一天塌下來有得撐住。我們一定都聽過,身邊的朋友家人有在做了健檢之後找出問題成功治療的案例。和茫茫人海相比,這種故事發生的比例可能無法撼動統計上的趨勢。但如果真的遇到了,這種價值也不是當初檢查的費用可以衡量。秉持合理的期望跟心理準備,在可負擔範圍內去安排檢查,對個人來說還是很有意義的。還有一點必須特別強調。前面提到的健檢是大範圍,針對整體健康狀況的概略檢查;但對於有特定風險的民眾,確實存在一些可以大幅減少特定死亡率的篩檢措施。這就好像騎車戴安全帽、開車繫安全帶;針對特定的場合有些方法可以大幅提升安全跟意外的存活率。這種篩檢其實不少,比方:●50 歲以上民眾的定期糞便篩檢●21 歲以上女性接受子宮頸抹片●45 歲以上女性接受乳房攝影(有乳癌家族史則提前)●有 B 型、 C 型肝炎帶原、或是慢性肝病,在門診追蹤肝功能與超音波並治療這些措施在台灣都有健保給付或政府補助,幾乎不用付出什麼代價,卻可以減少相關疾病的死亡率。有點像是統一發票,不用付一毛錢,還有機會抽到大獎(只是還要花時間對發票,而且我從來都沒中過大獎)。認真的說,如果對健康在意的朋友,應該要非常重視這些篩檢。當然上面提到的只是其中一部分,比方對長期吸菸的中年人,低劑量電腦斷層也能增加早期肺癌的偵測率;這部分並沒有固定健保給付,但在自費健檢卻沒有任何限制。這邊做個小結,個人化、針對風險與經濟狀況量身打造的健康檢查,有它一定的價值,但也有它的極限。任何人都可能遇到不幸的意外事件,壽命也常常受到體質和基因的約束。但大多數的狀況,良好的生活習慣與自律,還有在真正遇到狀況時願意做出改變的動機,才是常保健康的最佳心態。有些看似毫不起眼的定期追蹤或篩檢,也可以小兵立大功,達到救人一命的效果。原文:葉人豪醫師部落格
-
2019-12-03 失智.大腦健康
預防方法/高齡社會不用怕 醫師這四招不怕失智症上身
台中市第一警分局舉辦「108年下半年警察志工聯繫會報暨特殊(成長)訓練」,邀集百餘名志工夥伴參加,並邀請台中醫院醫師廖妙淯授課,呼籲長者平日維持規律的運動習慣、多動腦、均衡飲食、多參與社會活動,有效防治失智症發生機率,例如年長者投入志工服務,就是很好的活動。台中市警察局第一分局昨邀集百餘名志工,表揚13名績優志工,其中3名榮獲內政業務銅質獎章志工、10名為分局績優志工。活動針對高齡志工講授常見的詐欺案件類型、年長者交通安全,再安排「探討失智症發生原因及防制方法課程」,聘請衛生福利部台中醫院高年科主任醫師廖妙淯為志工們授課。廖妙淯表示,長者平日若能維持規律的運動習慣、多動腦、均衡飲食、多參與社會與人際互動,可有效防制及延緩失智症的發生機率,像志工們投入志願服務活動,就是預防失智症發生的良方。第一警分局副分局長周俊銘指出,台灣已正式步入高齡化國家,在台灣80歲以上的老人,每5人即有1位失智者。本分局警察志工成員,有逾三分之一為高齡志工,特別感謝志工們熱忱參與並投入警察志願服務工作行列,以自己的生命經驗積極參與並貢獻社會。立即加入失智・時空記憶的旅人粉絲專頁!無論你是否為失智者,我們都期盼能認識你。我們提供專業醫療資訊和交流平台;而你來告訴我們,那些關於失智的故事。加入>>
-
2019-12-03 醫聲.罕見疾病
罕病認定/11項罕病納病主法 可望12月中上路
衛福部預告11種罕病新增納入《病人自主權利法》,包括漸凍人、亨丁頓氏舞蹈症等納入適用範圍。該草案預告期將於本週五(6)日截止,醫事司司長石崇良表示可望於12月中上路,初估有1700多人符合資格。《病人自主權利法》(病主法)今年1月6日上路,賦予民眾事先預立醫療決定,當被判定為生命末期、處於不可逆轉的昏迷狀況、永久植物人、失智程度極嚴重無法自理者,以及其他經公告的疾病,因痛苦難以忍受無其他合適解決方法等五項條件時,可選擇不施加維持生命治療與人工營養及流體餵養。石崇良表示,醫事司接受病友團體、醫師等提案後,經委員會多次會議討論適用疾病種類、條件,目前提出適用《病主法》的疾病共11項,並明定由幾名專科醫師確診。這些疾病包括:多發性系統萎縮症、裘馨氏肌肉失養症、遺傳性表皮分解性水泡症、亨丁頓氏舞蹈症、肢帶型肌失養症、Nemaline線狀肌肉病變、脊髓小腦退化性動作協調障礙、脊髓性肌肉萎縮症、肌萎縮性側索硬化症、囊狀纖維化症及原發性肺動脈高壓。催生病主法的前立法委員楊玉欣表示,病主法從年初上路至今,針對適用病主法第五項條件終於訂出可以預立醫療決定的疾病。但她也表示,罕見疾病就有200多種,且許多都不可逆。目前這11種只是先拋磚引玉,未來希望能再納入其他疾病。專長安寧緩和醫療的台中榮總婦女醫學部主治醫師黃曉峰表示,樂見病主法納入這11項罕病,是個里程碑。但他表示,目前仍是以疾病為中心,但「病海茫茫」非常多種疾病,應該以大方向來擬定適用範圍較好。石崇良表示,草案研擬過程已徵詢相關專業臨床建議,且已召開多次會議與病友團體討論。未來也將每年3月公告,請病友團體、醫師提案,再由委員會討論是否納入。
-
2019-12-02 科別.精神.身心
他們用鍵盤摧毀一條人命!74%大學生遭遇網路霸凌...6招避免成為加害者
網際網路的發達、社群網路的流行,卻也造成了許多網路霸凌的現象。網際網路具有匿名與便利等特性,讓網路霸凌加害者能夠掩飾身分、隨時隨地騷擾被害者,而透過網路所散布的不實訊息,更可能引發網路上不特定多數人幫助參與霸凌。什麼是網路霸凌?霸凌已經普遍影響到校園,甚至是成人的社會,而網際網路的普遍運用,也讓霸凌方式有了新的形式。中華民國職能治療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副秘書長、台灣社區精神復健發展協會理事、職能治療師李元暉指出,網路霸凌起源於現實生活中的紛爭,被害者與加害者習慣使用網路溝通選項,來發展社交關係與解決衝突,加害者經過選擇後進行霸凌,但卻沒有顧慮到行為後果。網路霸凌是藉由網際網路來進行霸凌,不用傳統的方式霸凌別人,只要隨身攜帶的上網科技產品如手機,就能隨時、隨地,對任何人進行霸凌行為。從犯罪心理學的觀點來看,網路霸凌是潛在的攻擊行為,以網路為媒體在眾人環視之下實施的犯罪,包括偽裝、詐騙、詆毀、排擠,以及騷擾、猥褻、取笑、羞辱、威脅、謠言中傷、誹謗、冒充等為主要形式。現代人網路霸凌現象根據國內資料統計,大學生涉入網路霸凌的比例為85.6%,曾經有網路霸凌受害經驗的比例為74.6%,其中以被他人盜用帳號及密碼最多,高達59.2%,而網路霸凌加害的經驗中,以男性多於女性。進一步分析發現,過去半年內有51.2%的大學生,有過網路霸凌受害的經驗,其中最常見的是騷擾跟猥褻的形式,網路使用時間、網路霸凌受害程度與憂鬱,都達到顯著正相關。另外,高職生發生網路霸凌行為也是普遍存在的,且同儕關係與網路霸凌行為具有顯著相關,較常發生的前三種霸凌情境,依序為對方講話很白目、對方在背後散布謠言、對方做人做事太過機車等。造成心理創傷,嚴重恐有自殺念頭李元暉說明,大多數的網路霸凌事件未被揭露的原因,是害怕報復與不想惹麻煩。事實上,網路霸凌知覺被害風險與被害恐懼感呈現正相關,如果認為自己遭遇網路霸凌的可能性越高,網路霸凌被害恐懼感也會越高。由於網路霸凌對當事人或是旁觀者,可能造成心理創傷,當查覺自身已無法負荷校園霸凌事件的負面效應時,就容易出現失眠、焦慮、時常哭泣等生心理反應。尤其青少年網路霸凌議題逐漸浮上檯面,受害者常出現身心症狀、睡眠障礙、憂鬱、焦慮、低自尊,甚至會產生自殺的意念。霸凌情緒會受到內在自我價值及社會取向、個人取向所影響,且造成情緒波動大、精神緊繃的心理反應。不過,潛在受害者選擇獨自默默承受的機率逐步下降中,主要是得知尋求協助的情形普遍上升,因此,降低了網路霸凌的發生機率。小心無形之中,成為網路霸凌加害者不同性別、年齡、職業及使用網路年資,對於網路霸凌行為有不同的認知。李元暉表示,網路使用時間越多的國中生,其網路霸凌現象越明顯,霸凌動機以看對方不順眼為最高;且網路霸凌行為越頻繁的國中學生,其網路成癮現象也越高。研究發現,不同個人背景在網路霸凌受害經驗的差異情形方面,使用網路年資7年以上的國中生,在網路霸凌受害經驗上,高於網路年資0~3.99年的國中學生;平均每天上網5小時以上的國中生,在網路霸凌受害經驗上,高於0~1.99小時的國中生;且國中生網路霸凌受害經驗,容易產生憂鬱的情緒。李元暉指出,不同的性別也會影響網路使用時間長短、網路霸凌、同理心及從眾行為,其中網路使用時間的長短,最為影響網路霸凌的知識、信念、情感、行為;而同理心與網路霸凌認知、情感、行為的相關最高;從眾行為與網路霸凌認知、情感、行為的相關最高。另外,高齡者的人格特質中,以友善、嚴謹、開放,與網路霸凌認知最為相關。另外,網路霸凌以不同型態呈現,也會有影響,圖片霸凌會讓受試者針對圖片內容加以回應,回應的方式是以牙還牙、以眼還眼;而影片霸凌則讓受試者較為惶恐不安。6招避免成為網路霸凌加害者研究發現,透過網路霸凌信念、情感、同理心與從眾行為,可以有效預測網路霸凌行為,其中,以網路霸凌的信念預測力最強。李元暉認為,網路的高私密性,使監控者無法在第一時間處理霸凌,因此,對青少年網路正當使用的教育與輔導,也就更為重要。1. 網路素養課程藉由從小學習網路素養課程,包含網路認識、網路倫理、網路禮儀、網路法律及網路安全,可以減少網路霸凌的發生。研究發現,接受網路霸凌素養課程的國小生,對於網路霸凌成因、現況與影響的了解,明顯優於接受一般電腦課程的學生,受到網路霸凌之後,也能表現較為合宜的行為。2. 網路霸凌旁觀者反應防治學習系統針對網路霸凌旁觀者反應防治學習系統,多數參與教師在系統認知有用性、認知易用性與使用意圖方面,給予正面回饋;而且一致認為,系統所提供的操作介面與教學內容是有用且容易使用的,以及願意使用進行防治網路霸凌的教學。3. 網路霸凌預防教育介入網路霸凌預防教育介入,可顯著提升高職學生網路霸凌預防素養,建議未來的課程設計,可以加強網路霸凌相關法律素養,以及個人資料保護的重要程度,內容應將網路霸凌預防教育納入傳統校園霸凌預防課程,強化電視與網路分級制度,以防止兒童與青少年藉由媒體,而接觸到色情與暴力訊息。4. 職前教師網路霸凌防治線上課程職前教師網路霸凌防治線上課程,內容分為預防及診治兩大面向,預防方面包含:網路霸凌定義、類型、判斷網路霸凌準則及相關法律認知;在診治方面則包含:網路霸凌的因應方式、輔導諮商技巧及相關教學資源。5. 正確面對網路霸凌的心態建議網路被霸凌者可以考慮不馬上回應、不重複看霸凌訊息、要保留訊息、要離開網路環境去做其他活動、要告訴別人這個事件、要與他人進行談話,以對自我心理層面進行照護。6. 職能治療可幫助減少網路霸凌歐美先進國家中小學校的學校輔導體系,多強調主動積極預防性及發展性工作,運用諮商、諮詢、統合及衡鑑等基本工作方法,提供學生處理其生活難題所需的生活技巧,而非僅因應學生問題,提供次級預防的回應服務。因此,學生輔導工作應建立發展性輔導、介入性輔導與處遇性輔導的三級輔導工作架構。其中,處遇性輔導所運用的方法,主要是提供轉介機制、個案管理、跨專業資源整合,與生態系統介入的延續性諮商與處遇措施,透過跨專業資源整合服務,包括諮商與心理治療、社會工作、家庭處遇、職能治療、法律服務、精神醫療,以及召開跨專業個案研討會議等。學校內部應由專責人員扮演個案管理員,負責協調與整合各類專業資源,以提供學生最為適切有效的協助,並召開個案研討會,評估學生的身心復健情形,強化專業輔導效能,以達到三級預防功能。 自殺,不能解決難題;求助,才是最好的路。求救請打1995 ( 要救救我 ) 延伸閱讀: 當身旁的人深陷失去至親之痛 不打擾不見得最體貼 訓練洞察人心,多讀文學小說 
-
2019-12-02 名人.精華區
健康名人堂/不是洗腎就是截肢?3招學會控糖與糖尿病甜蜜共處
我國第二型糖尿病患者占糖尿病95%以上,臨床觀察發現,當患者新確診糖尿病,部分感覺相當沮喪,甚至認為是人生汙點。不過,我常勉勵糖友們,長期控制血糖之餘,其實能連帶把健康生活給找回來,只要面對、接受、超越,就可以和糖尿病甜蜜共處不沮喪。糖尿病照護 台灣表現亮眼糖尿病目前沒有任何藥物或偏方可治癒,不過近年隨醫療制度進步,糖尿病照護品質也跟著提升,例如台灣的糖尿病截肢率和總體死亡率近年來均呈現下降趨勢,皆有賴健保及糖尿病共同照護網的推動,使台灣的糖尿病照護成績於亞太地區相當亮眼。我投入糖尿病醫療照護近40年,常受邀到國際演講,2017年也帶領台中榮總獲得世界糖尿病聯盟(IDF)的卓越糖尿病照護中心獎。在臨床上,有很多患者都控制得相當不錯,即便已確診罹病超過30年,也沒出現任何併發症。當然,要有漂亮的血糖控制,糖友配合度也要高,要能有紀律地控制飲食、規則運動及監測血糖。有糖友相當用功,會拿筆記本把飲食和血糖值記錄得輕輕楚楚,例如有人發現吃糯米後血糖值會破300(mg/dl),那以後就要少吃一點。影響家人 改變生活習慣可見,糖尿病雖然一輩子跟在身邊,但只要藉由好好地控制,不會造成額外的併發症負擔。事實上,我認為糖尿病是三高,包括高血糖、高血壓、高血脂中,最好長期照顧的疾病,而且糖尿病的照護模式也適用於高血壓、慢性腎臟病和氣喘等疾病控制,例如控制飲食、規則運動以及監測血糖等。而且,糖尿病的生活照護方式不必特別和家人分隔,甚至家人也會跟著你改變生活習慣,一起吃得少鹽、少糖、減重、戒菸或規律運動。鼓勵糖友面對 與它共處重要的是,文獻證實,父母雙方其中一人罹患糖尿病,孩子也患糖尿病的機率為二到三成;若父母雙方都有糖尿病,孩子也有糖尿病的機率高達六到七成。當糖友帶動全家人健康生活,不只遠離更多疾病,也能降低下一代罹病機會。所以,面對新診斷的糖友,我都願意花相當多時間衛教,鼓勵糖友面對它、接受它、超越它,以及與它甜蜜共處。我曾懷疑,病人對罹糖尿病感到沮喪,可能與糖尿病的「病」字有關,因為覺得要背負疾病一輩子。我還為此探討「糖尿病」三字的由來,但中國古書只記載「消渴症」,症狀為口渴和小便變多等,推測命名可能來自西方醫學翻譯。不控糖 落入洗腎或截肢另一方面,有些患者無法接受控制血糖得改變原來的生活方式,所以不願面對它,結果消失5年、10年後再回門診看病時,不是落入洗腎就是截肢,皆是未控制好血糖所致。可見,愈是不理糖尿病,糖尿病愈會找上你。誠心向糖友呼籲,面對糖尿病最好的方法就是接受它,利用好的藥物治療、運動飲食和生活習慣,進一步血糖管控。不只是你自己,全家人也能一起過更健康的生活。●健康名人堂邀請國內外醫藥公共衛生專家分享健康觀點與視野,每周一刊出。
-
2019-12-02 科別.腦部.神經
神經外科手術如拆彈 新顯微鏡幫大忙
衛福部統計顯示,我國每年神經外科手術人次超過12萬人次,人數逐年攀升,全台平均每小時都至少有14台神經外科手術進行。神經外科手術複雜度高,過程宛如「炸彈拆解」,需要靠著神經外科醫師穩定精準的技術,近年跟更出現許多輔助工具,讓每一個手術步驟都可以準確無誤進行。台大醫院神經外科主任賴達明表示,要先能夠清楚且精準地看到手術部位,才能進一步的執行手術,顯微鏡扮演了相當重要的角色,也是神經外科醫師的另一雙眼睛。賴達明說明,目前使用手術內視鏡也是趨勢,好處是可調整不同角度視野,但同時使用顯微鏡和內視鏡,對醫生來說很繁瑣。新型機器人輔助顯微鏡所配置的超微觀察鏡,有助醫師更容易深入觀察視野盲點,分辨不容易看見的角度,精準快速觀察,無死角的手術視野,讓病灶的切除更加精確。為何神經外科手術會被稱作是在地雷旁拆炸彈?林口長庚紀念醫院急重症神經外科主治醫師劉育澤解釋,與神經幾乎沒有再生性有關,神經外科手術過程中,幾乎每一刀都只有一次機會,以腦部手術為例,只要有一點誤差,就會有對患者造成影響,最嚴重就是醫師及患者不樂見的半身不遂。說到脊椎手術,多數人都會想到月亮歌后因脊椎腫瘤切除術下半身癱瘓,但隨醫療進步,顯微鏡、導航技術等輔助工具誕生,脊椎手術困難度降低,劉育澤表示,近年即使出現後遺症,也幾乎都是短暫的肢體麻痺,都會自然痊癒。籲患者與醫師多溝通,勿延誤治療,及早治療才能有好的預後。
-
2019-12-02 新聞.長期照護
健保擬提高給付 助長輩拔除「象鼻」
國內每年近廿萬人裝置鼻胃管,部分是短期需求,但許多人因吞嚥困難、有嗆咳風險又要維持營養攝取,加上醫療團隊對吞嚥訓練不熟悉、人力與給付也不足,導致拔除率低,只能讓「大象鼻」留在臉上。健保署長李伯璋表示,減少依賴鼻胃管、促進以口進食,是健保署高度認同目標,已研究調查提高相關給付,讓長輩脫離大象鼻。健保署統計,去年接受鼻胃管人數為十七萬三千多人。秀傳醫療體系副營運長陳進堂指出,中風或高齡病人吞嚥功能恢復不易,必須接受咀嚼及吞嚥復健,但吞嚥復健需結合耳鼻喉科、牙科、復健科、語言治療及營養科評估,提供完整訓練計畫,才可能在六個月內脫管。此外,照顧者不支持也是原因之一。陳進堂解釋,鼻胃管餵食可能只需十分鐘,許多長輩交給看護照顧,比起花時間慢慢訓練咀嚼和餵食,寧可選灌食更方便。秀和慈善基金會執行祕書陳佳琪說,民眾普遍誤以為鼻胃管插了就不能拔,長照機構的脫管訓練也不足,醫療機構則憂心患者脫管後會嗆到、引發吸入性肺炎。台灣聽力語言學會長照推廣委員會委員長、語言治療師蕭麗君表示,部分醫療團隊對吞嚥領域不熟悉,人力又不夠,以吞嚥檢查中給付較高、又不費時的吞嚥攝影為例,醫院可能沒有這項昂貴儀器,或沒有經過培訓的放射診斷科醫師可判讀或執行檢查。至於語言治療師所做的吞嚥評估,包括腦神經、口腔動作檢查、口咽進食測試、喝水測試等,即使在病人配合的情況下,也要半小時才做得完,最花時間但給付卻偏低,最低的項目只有三百五十元,且語言治療師人力也捉襟見肘。蕭麗君說,目前雖開放醫師、護理師、物理治療師等都可以進行吞嚥進食訓練,給付一次一千五百元,但缺乏吞嚥評估為基礎,大多只能做很保守的訓練,效益不足,病人家屬也不覺得被照顧者有進步。要從源頭減少大象鼻,蕭麗君建議,出院準備流程就應該要納入吞嚥的測試和評估,並且釋出評估結果,可幫助病人回家後繼續接受居家吞嚥訓練。
-
2019-12-02 科別.泌尿腎臟
如果不想洗腎 醫師說這個動作一定要做
慢性腎臟病醫療費用是健保支出首位,但腎臟是沉默的器官,通常有症狀出現時,腎功能已經不好。醫師表示,要早期發現腎臟病,避免洗腎,驗尿蛋白是最重要的方式。內科醫學會研討會中,雙和醫院腎臟內科主治醫師吳麥斯表示,慢性腎臟病是可治療的疾病,但許多病人發現發現時已是第四期,需要洗腎。吳麥斯表示,國人對於腎臟病警覺性低,患有腎臟病的人僅有3.5%知道自己罹患慢性腎臟病,且許多人發現時已是第四期和第五期。慢性腎臟病第四期,其腎臟功能僅有正常人15至59%;到了第五期,腎臟功能則只剩正常人的15%以下,通常準備與接受透析治療及腎臟移植。但吳麥斯表示,腎臟病若是早期發現,可以延緩病情惡化,尿蛋白檢驗便是很好的篩檢工具。他說,當腎臟功能出現問題,腎絲球過濾白蛋白的功能受到損害,使得過多的白蛋白滲漏到尿中。當白蛋白排出量大於30毫克,稱為「微量白蛋白尿」,表示腎絲球已受損害。但此時受傷是可逆的,可透過藥物治療等方式修補,若未積極處理,等到腎絲球「破洞」,更多的白蛋白跑到尿裡,可能造成不可逆的損傷,只能洗腎。吳麥斯提醒,腎臟病高危險群,包括糖尿病、高血壓患者及60歲以上長者,一定要定期接受健康檢查,檢驗尿蛋白;若小便有很多泡泡,像「啤酒」一樣,也要提高警覺,進行篩檢。吳麥斯強調,尿蛋白篩檢「雖然只是小動作」,卻能早期發現腎臟病,造成大改變。
-
2019-12-02 科別.眼部
青光眼手術常用藥缺貨 食藥署緊急核准專案進口
本報今天報導青光眼患者手術中最常使用到的「絲裂黴素C(Mitomycin-C)」,10月起大缺貨,可能影響手術成功率。食藥署今表示,11月20日已核准一家藥廠從南韓進口絲裂黴素C,核准用量為3萬劑。絲裂黴素C,適應症主要為緩解胃癌、膀胱癌、肺癌、肉瘤癌、白血病症狀,但因為發現有助於青光眼手術執行,成了該藥最常見的適應症外使用方式。三總一般眼科主任、青光眼專科主任呂大文說,絲裂黴素C主要是配合青光眼最常見的「小樑切除術」使用,以幫助傷口癒合。由於原廠宣布該藥品質堪慮全面回收,直到2021年才能恢復供貨,缺貨期間,若用回舊藥,手術成功率僅剩五成。對於青光眼用藥「絲裂黴素C」缺貨的問題,食藥署藥品組科長張連成表示,10月24日已公開徵求專案進口,並於11月20日核准一家藥廠從南韓進口絲裂黴素C,核准用量為3萬劑,待原持許可證的廠商可恢復供貨,將以許可證廠商優先進行供貨。張連成表示,該藥健保使用量每年為6萬劑,目前也有其他家廠商正在申請。核准的廠商資訊食藥署已公開於藥品供應平台(https://dsms.fda.gov.tw/),各醫療院所可向廠商申請,然而目前尚未有醫療院所申請。據查,食藥署11月29日才將相關訊息公告上網,適逢假日恐未收到訊息。呂大文便表示,對於食藥署已核准專案進口「絲裂黴素C」一事,學會並未接獲相關訊息,也不知道已經可以向廠商訂購。目前該藥在眼科的使用上每年約3000劑,若確認可進口3萬劑,應足夠救急。
-
2019-12-02 癌症.大腸直腸癌
做完大腸鏡沒多久仍罹患大腸癌?關鍵在這3個指標
有些人覺得自己很冤枉,明明按間做糞便潛血檢查,檢查陽性也速速回診做大腸鏡,結果沒問題,卻還是在兩年內發現罹患大腸癌。這到底是怎麼回事?關鍵就在盲腸到達率、腺瘤偵測率、清腸程度,這三項大腸鏡的品質指標,對於檢查結果否能救人一命,有很大的影響。台灣大腸癌篩檢計畫主持人、消化系醫學會秘書長邱瀚模,現行的糞便潛血檢查已經相當精準,每20個沒做大腸鏡的糞便潛血陽性個案,就有一個是癌症沒抓出來。陽性個案如果沒做大腸鏡,未來死於大腸鏡的風險增加64%,所以醫師都會強烈要求陽性個案一定要去做大腸鏡。不過大腸鏡的執行效果,受到技術品質非常重要。邱瀚模今於內科醫學會學術演講會發表國家篩檢資料分析,結果顯示,如果大腸鏡沒有完整做到盲腸,在下次篩檢前發生大腸癌的風險增加76%;如果在腺瘤偵測率小於15%的院所做大腸鏡,下次篩檢前發生癌症的風險增為2.4倍。至於清腸程度,如果清不乾淨,除了會看不清楚,也容易使檢查無法完整達到盲腸。邱瀚模建議,病人做大腸鏡檢查時,最基本能做的就是檢查後詢問醫師「有沒有檢查到最裡面?有沒有看到息肉?清腸程度如何?」,以了解檢查程度。邱瀚模提醒,偵測大腸癌一定要做完整全程的「大腸鏡」,如果只做直腸鏡或乙狀結腸鏡看不到近端大腸的息肉,但50歲以上大腸息肉有四成都長在這裡。另外建議民眾遵照醫囑,確實執行低渣飲食,並且記得要在檢查前五到八小時喝清腸藥,太晚或太早喝都會影響清腸率。政府方面,篩檢計畫已要求所有陽性個案的資料都要上傳到中央資料庫,資料庫會計算盲腸到達率、腺瘤偵測率等資料,再把「成績單」回饋給各院所參考,讓院所清楚知道和全國品質相比,自己的執行品質如何、該針對何弱點進行改善。邱瀚模表示,根據國家篩檢資料,近年隨著腺瘤偵測率、盲腸到達率的逐年提高,篩檢間發生大腸癌的機率已經已經慢降低很多,但還有更好的努力空間,邱瀚模表示,大腸癌篩檢在世界各國有個特殊現象,就是在篩檢端投資越多,國家醫療財政越健全,因為早期診斷的治療成效太好了,零期存活率幾乎100%,一期存活率高達95%。邱瀚模說,除了強化專科醫師執行內視鏡的相關訓練和認證,也希望政府未來在大腸鏡檢查推動論品質計酬,並且在大腸鏡的麻醉上給予民眾補助,提高醫病雙方積極檢查的誘因。衛福部國健署副署長賈淑麗表示,為了提高檢查品質、儲備未來可運用於輔助診斷的大數據,國健署從醫學中心開始逐步推動「標準化結構式大腸鏡報告」,包括盲腸到達率、腺瘤偵測率、清腸程度、使用何種清腸藥,都有相關資料,可作為未來政策改革的基礎。
-
2019-12-01 名人.許金川
許金川/定期健檢 才能防範於未然
病人下腹部皮膚起疹子。皮膚科醫師:「你洗澡時少擦那個地方。」病人:「好,我回去跟瑪利亞說。」近年來,家庭生活型態丕變,很多事改由外勞代勞,這是在幾十年前無法想像的。同樣的,現代醫學進步,很多器官壞了,不是由人工製品所取代,就是由機器代勞,甚至用別人的器官來代勞,這種情形如讓古人知道,大概也會大吃一驚。膝蓋壞了,可以換人工膝蓋,這是人工關節的進步。人體心臟瓣膜壞了,可由豬的瓣膜或金屬瓣膜取代,如整個心臟功能失常太厲害,只能移植別人的心臟來取代。腎臟壞了,可以靠人工腎臟一洗腎機取代大部分的功能,但仍有不足之處,例如貧血、容易有心血管疾病,再不行也可移植別人的腎臟來代勞。肝臟壞了,短時間可靠洗肝機取代一部份功能,但除非肝炎厲害自己恢復,否則最終還是要靠肝臟移植才能活命。倒是腦袋壞了,目前沒有辦法移植,否則換個腦袋,整個人的想法都變了,衍生的問題更大。人體好比機器,平時疏於保養,有一天就要靠機器或別人的器官,甚至連洗澡也要靠瑪利亞,是福是禍就要看自己的體會了。因此,平時吸收正確的健康保健知識,保持定期體檢,才能防範於未然,避免遺憾。@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定期出版好心肝會刊、並發行B型C型肝炎暨肝癌治療小手冊,最新好心肝會刊88期已出刊,歡迎來電索閱。若您有肝病醫療問題請洽本會免費肝病諮詢專線:0800-000-583或上網www.liver.org.tw查詢肝病相關資訊。
-
2019-12-01 科別.精神.身心
「從沒想過有一天自己也生病了」吳念真:憂鬱症患者最怕聽到這句話
到了一個年紀,身體狀況百出。四、五年前摔倒造成顱內出血,住進加護病房;最近又不小心摔了一次,脊椎有三節輕微骨裂;牙痛好幾年都沒好好處理,一口氣被拔掉4顆,現在吃東西都要戴假牙,準備植牙……身體零件用了68年,平常又不注意不保養,壞掉很正常,我不覺得有什麼大不了,面對就好。現在科技進步、醫藥發達,醫師幫忙解決後,就真的問題不大,即便早期被視為絕症的各種癌,現在多能以慢性病的方式與它共處。但精神疾病似乎就不一樣,總覺得它大概是一般人理解最少,整個治療的進展也比較緩慢的一種疾病。年輕時,我曾是精神醫療的小螺絲釘我當兵退伍後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到創立不久的台北市立療養院上班,從1976年到1980年,一開始是在住院室,後來調到圖書室,我和太太就是在那裡認識的,當時她是那裡的護士。當時醫院的所在非常偏僻,讓人有一種精神病院就要離一般人越遠越好的感覺。創院的院長是葉英堃先生,他和陳珠璋先生、林憲先生都是台灣精神醫學的第一代專業醫者。精神疾病汙名盛行的年代,仍有群人為此奮戰。在那個對精神病充滿恐懼與排斥的年代,許多病患都被禁錮在空間狹窄、衛生條件也不好的私人精神病院裡,有的甚至還被鎖在家裡十幾年。葉英堃先生把市療打造成現代化、開放式的環境,所有醫護人員充滿熱誠,努力讓病患獲得更好的治療與照護,就像一個小家庭,是我人生中無論在學習或認知上都非常豐富的一段日子。從沒想過,有一天我自己也生病了。只是從沒想過的是,有一天自己也陷入憂鬱症的困境中,而幸運的是或許自己曾經有過那段工作經歷,所以某些記憶裡的認知讓自己有insight(病識感),所以知道自己無能為力的地方在哪裡,知道找醫師,不能讓自己再往下墜落。我跟朋友形容說,自己最不舒服的時候是整個人和腦袋都好像困在一個地下囚房,陰暗、潮濕、冰冷,掙脫不開,但因為工作關係,天天還得背著這樣的狀態去面對人、面對工作,於是更加孤單、疲憊、絕望,巴不得不用面對人、面對工作、睡不著卻又不想起來,不想面對新的一天,因為覺得每天都只不過是痛苦的重複,既然如此,生命又有什麼期待?什麼意義?當有一天發現自己真的再也無法承擔這樣的痛苦,極度負面的念頭不時閃現時,本能地就打電話向醫師朋友求救了。就因為待過市立療養院,所以認識好多專業醫師,記得有一次還有兩個醫師一起在咖啡廳幫我「會診」,討論該讓我吃什麼藥,以及我該如何改變工作和生活狀態。缺乏理解的善意,反成為壓垮人的稻草。不過最困擾的是,當你不經意地跟別人提起自己那種不舒服的狀態時,經常得到的反應是:像你這樣的人怎麼可能會憂鬱啊?「你是為賦新詞強說愁吧?」「你要有正向思考啊!某師父曾經說XXXXXX……(然後寄來一堆某師父的書,三天兩頭打電話問我讀了沒有?)」「你要壯大起來啊!壯大就能克服一切!」這些或許善意的言語,其實對憂鬱症的患者來說,不但不是幫忙,反而會讓他們更煩躁、更絕望,甚至是壓垮他們的最後一根稻草。有一次我實在受不了一個傢伙自以為是地跟我嘮叨了一個多小時,最後我只好打斷他,跟他說:「我看過一本書,裡頭說憂鬱症的病因很多,其中有一項是『壓抑的憤怒』,你知道嗎?這一個多小時……我就是處於這種狀態!」幾年前,曾經是市療「同事」的陳永興醫師有一天忽然打電話給我,說「欽仔,你要不做一件事,我們找幾個病友和家屬和你一起,拍一個親身經歷的影片,做成DVD送人家,讓大家能多理解一點憂鬱症,可以嗎?」我說好啊,畢竟自己也是病友之一啊!沒想到DVD開始提供之後效果很好,後來好像又加印了好幾次,幾年來陸續接到很多人的來信,說很感謝我們的分享,而這些人最常提到的類似的話是:一直覺得自己無法被理解,找不到願意聆聽的人,常想一死了之,但看到DVD之後發現,原來吳念真也跟我一樣啊!他都願意、都敢去看醫師了,我幹嘛害怕?幹嘛覺得丟臉?瞭解精神疾病,是為了接住更多落下的人。精神疾病患者的處境,經常是行為和思考上都已經發出信號了,但旁人甚至連他自己,卻都不知道那就是警訊。而一旦狀況發生了,周遭的人不是驚慌失措、恐懼逃避,就是胡亂猜測病因甚至尋找「加害者」,而真正需要得到治療的病人卻反而被漠視、輕視甚至被孤立、被遺棄,身旁的家人或照顧者更陷入無助、混亂的生活狀態中。一切就從理解開始,但願能因為理解所以就可以不恐懼,不恐懼所以願意接近,願意接近就會有解決以及共存、共處的可能和方法。
-
2019-12-01 新聞.杏林.診間
手術麻醉到底危不危險?幾點沒注意讓風險三級跳
大到開刀,小到拔牙,一般人多少有麻醉經驗,然而麻醉絕對不只是讓病人「不痛」或睡著,麻醉過程中其實存在許多致命風險。 什麼是麻醉?高雄長庚醫院麻醉科張國安醫師說明,「麻」就是「不痛」,「醉」就是「不知」,再加上「不動」,麻醉可以讓手術順利進行,並減輕病人的不適和恐懼。 麻醉方式有許多種,醫師會依手術方式、手術時間長短和患者身體狀況來評估選擇。較大型的手術,通常使用全身麻醉,用藥物抑制中樞神經系統的反應和肌肉反射,讓病人不痛、不知、不動;有些時間短、範圍小的手術,可採用「舒眠麻醉」,利用少量靜脈注射,如Propofol讓患者睡著,再視需要於手術部位施以局部麻醉;此外,也有讓病人仍保持清醒的麻醉,利用區域性神經阻斷,達到局部麻醉止痛效果,例如無痛分娩等。 在選擇醫療機構或決定是否手術前,也需要瞭解手術過程中是否有麻醉醫師的參與。張國安說明,麻醉風險會受到個人體質、疾病、生活方式的影響,術前病人應要說清楚是否有心血管疾病、貧血、懷孕、感冒、氣喘、正在服用的藥物,以及家族是否有手術麻醉過敏史等,生活飲食方面也要告知是否有喝酒或抽菸等習慣、有無經常食用納豆、魚油等保健食品;若有不願輸血的情形,例如耶和華見證者,也應事先讓醫師知情,醫師才能評估適合的麻醉處置。 值得注意的是,不論手術大小,麻醉都有一定的風險,因為麻醉不只是讓病人睡著,也會影響呼吸、心跳、血壓、肌肉反應,加上每個人對麻醉藥物的反應可能不同,少數體質較特殊的人,還可能出現藥物過敏、惡性高熱等難以預期的嚴重併發症,甚至可能有致命風險。 以麻醉的嚴重不良反應「惡性高熱」為例,病人體溫會在麻醉中急速飆高,引起橫紋肌溶解、急性腎衰竭等,甚至可能致命,但只要能在第一時間注射解藥dantrolene,死亡率可大幅降低;這種疾病雖難以事先預期,但已知可能與遺傳和藥物有關,所以病人家族中若曾出現「惡性高熱」病史,一定要提前告知,讓麻醉醫師可以調整藥物並且做好準備。 張國安醫師再次提醒,絕不能輕忽手術的麻醉風險,不僅應該要尋求合格的醫療院所進行,在術前充分也得溝通,問明麻醉方式、風險、是否由合格醫師執行麻醉,院所是否備有急救設備或藥物等,才是降低麻醉風險的重要關鍵。 延伸閱讀: 害怕治好的乳癌又復發? 這件事千萬不可偷懶 看病別再只回答還好! 3問題一定要跟醫師說
-
2019-11-29 科別.心臟血管
得流感用上葉克膜!這項併發症沒注意...短短2天就可能沒命
55歲的王先生,平日身體硬朗很少看醫師,日前因高燒、全身肌肉痠痛等症狀,經快篩證實為A型流感,雖即時予以克流感藥物治療,但數天後卻因胸痛、心跳急促而緊急就醫。醫療團隊診視時發覺已出現呼吸窘迫、心搏過速而血壓不穩,抽血發現心肌酵素飆高,呈現急性心臟衰竭且血壓越來越低,緊急為其裝置主動脈幫浦與葉克膜體外維生系統,穩住生命跡象,並持續給予抗病毒藥物,經過一周的搶救治療,王先生總算脫離險境,逐漸恢復健康。 台北慈濟醫院心臟血管外科徐展陽醫師表示,心肌炎是心臟肌肉的急性發炎反應,多為病毒感染造成心肌猛爆性的發炎。也就是說,當面對病毒入侵時,免疫系統產生連鎖的發炎反應,有時導致心肌產生嚴重發炎,進而影響心臟收縮力與電氣傳遞,導致急性心臟衰竭;此時,若無及時維生系統介入治療,死亡率高達100%。由於心肌炎病程會在一兩天內發生急遽變化,所以臨床警覺性極為重要。徐展陽指出,當一般流感病程從不具特異性的高燒、肌肉痠痛進展到胸痛、呼吸窘迫、急性肺水腫時,就必須提高警覺;若進一步從心臟超音波和抽血發現心臟收縮力變得非常差、心肌酵素飆高,臨床上就必須高度懷疑演變成流感重症—急性心肌炎。然而,最嚴謹的診斷標準,則是用心導管的方式從心臟肌肉進行切片,檢驗發炎細胞是否已浸潤在肌肉中。文獻報告指出,急性猛烈的心肌炎病程能在適切治療下擁有不錯的預後,因此臨床治療目標即為「在心肌發炎最嚴重的階段即時裝置葉克膜維生系統或是心室輔助器,維持全身循環供血,輔以抗發炎與抗病毒藥物,並密切追蹤心臟功能的恢復,以協助支撐病人心臟無法自主跳動的日子。」徐展陽說明,心臟不跳動的情況下,不流動的血液會在腔室內產生血塊,容易造成心臟永久壞死或中風等併發症,必要時需做緊急的心臟切開引流,並進入等待心臟移植之路。然而,葉克膜維生系統更是在治療效果發揮前的過渡期間提供重要支持。根據衛福部疾管署統計資料顯示,流感爆發時,重症及死亡者多見於老年人、嬰幼兒,以及患有心、肺、腎臟及代謝性疾病,貧血或免疫功能不全者。急性心肌炎是流感重症表現之一,因此,徐展陽建議,定期接種流感疫苗,是預防流感併發症最有效的方式;此外,正常作息、健康飲食,降低慢性及代謝疾病可能造成的影響,更是維繫健康、避免心肌炎發生的積極作法。延伸閱讀: 久咳多痰只是小感冒? 有這3跡象可能是肺出問題 感冒分3種 搞懂差別對症治療才能好的快
-
2019-11-29 科別.風溼過敏免疫
帶狀皰疹會傳染嗎? 醫師提醒注意水泡結痂前的關鍵期
彰化縣62歲楊姓婦女罹患俗稱「皮蛇」的帶狀皰疹,聽信鄰居介紹民俗療法,敷用「鎮蜈蚣」等草藥製成的藥膏,結果水泡越長越多還潰爛,她到醫院求治,但因錯過黃金72小時治療期,疼痛持續一個多月,讓她懊悔不已。近日日夜溫差大,楊婦為家人整理換季衣物時,忽然右胸疼痛,求醫診斷排除肌肉拉傷,照X光也顯示肺部和心臟正常,她帶回醫師開立的止痛藥,7天後右乳下方陸續長出水泡,鄰居介紹她接受民俗療法,敷用朱砂、鎮蜈蚣等草藥研製成成的膏藥,並喝「清熱解毒」青草茶,結果水泡越長越多還潰爛,讓她痛苦不堪。惠來醫療社團法人宏仁醫院家醫科醫師曹世達說,帶狀皰疹急性期應保持傷口清潔,不要亂敷藥或弄破水泡,以免造成細菌感染,目前治療方式有口服抗病毒藥物,5天一個療程,服用療效頗佳,也有塗抹患部的藥膏,若擔心發作帶狀皰疹,可自費注射疫苗,效力最長可達15年。楊婦聽說「皮蛇」繞上半身一圈就沒命,她擔心水泡會不會「繞一圈」?醫師回答說,人體感覺神經從脊椎分別往左、右延伸,並不相通,被稱作「皮蛇」的帶狀皰疹病毒侵犯單側感覺神經,不會逾越人體中線,但亂敷藥造成患部潰爛,可能引起蜂窩性組織炎等細菌感染併發症。曹世達指出,帶狀皰疹的傳染途徑不明,因皰疹與水痘的病毒相同,醫界推測是水痘病毒潛伏在人體神經,若沒正確治療,疼痛持續2天至7天,患者皮膚表面會出現紅疹,在被侵犯的神經分布區域長出水疱。水泡液體會由清轉濁,通常5至10天內水泡結痂,在體表留下斑痕。基本上,發病過程會感染給從沒得到水痘或免疫力差的人,所以在水泡結痂前,患者應避免接觸未得水痘者、孕婦、幼兒及免疫差的人。
-
2019-11-29 科別.婦科
女孩打不打HPV疫苗 世衛組織說痛痛女孩與疫苗無關
「醫師,該讓女兒打HPV疫苗嗎?」每次媒體報導痛痛女孩,婦科門診就有家長焦急詢問著,林口長庚醫院副院長賴瓊慧表示,極少部分青少女接種HPV 疫苗後,出現暈針,只需休息一下就好了,世界衛生組織調查後也宣佈痛痛女孩與疫苗並無關係。賴瓊慧表示,日本痛痛女孩事件嚴重影響HPV疫苗接種成效,因為衛生部門未能謹慎處理,且缺乏擔當,以致接種率偏低,已成近年來先進國家公衛防疫上錯誤示範。台灣務必記取前車之鑑,從科學專業來審視疑似案例,第一時間與外界溝通,不要讓家長及小女生陷入恐慌。澳洲早已2007年全國13-15歲女性施打HPV疫苗,之後擴大到15-18歲,且2013年男性也同樣施打,實施迄今成效良好,為此,希望組成策略聯盟,各國均能分享經驗、互相學習,儘速達成目標。賴瓊慧指出,台灣在異常篩檢結果進一步診斷治療上做得很好,足以成為全球典範,但在疫苗施打後,起步有點晚,如何迎頭趕上,將是能否如期達標的關鍵。台灣抹片檢查品質世界一流也達到七成篩檢率,但停滯15年沒成長。此外,精準篩檢應納入HPV檢測,運用HPV檢測的方便性,讓不肯出來篩檢的人願意出來;這些都要有好的策略去推動。賴瓊慧說,「印度、太平洋清除子宮頸癌策略聯盟」將在今天召開第一次跨國視訊會議,我國代表也將在會議中分享台灣在異常篩檢結果進一步診斷治療報告疫苗接種的初步成果,目前校園接種率達八成八,但醫療院所則偏低,因此,從本學期起,全部統一在校園施打。賴瓊慧指出,受限於防治經費,目前我國HPV公費疫苗為兩價劑型(16、18),價格較為便宜,且施打對象僅限於國一女生,如經費充足,當然希望能夠選擇保護範圍更廣的九價劑型,且連小男生也能接種。流行病學調查,在HPV高致癌風險型別中,台灣與其他國家一樣,子宮頸癌以16、18兩型居多,但33、52、58等病毒所占百比高於西方國家,賴瓊慧表示,國外研究證實,只打兩價疫苗有部分交叉保護,仍可達到不錯的效果,但能夠打九價疫苗,防疫效果當然更好。賴瓊慧說,經費有限,疫苗接種政策確實很難一步到位,如果國家經費的增加投資短期難以增加,衛生部門或許可以考慮以補差額的方式,讓家長自費一點費用,讓國一女生有機會施打九價HPV疫苗。
-
2019-11-29 科別.感染科
自費流感疫苗好搶手 疾管署:估未來四周不會達流行期
今年公費流感疫苗開打時間延後且分三批接種,傳出自費流感疫苗變得更搶手,有醫師表示自費疫苗在兩個月前就預約滿額,有醫師表示目前都打光了。衛福部疾管署表示,預估未來四周流感仍不會達流行期,民眾毋須過度擔憂;據了解,目前自費疫苗尚未全數打完。目前國內自費市場流通的四價流感疫苗由兩家藥廠供貨,葛蘭素史克藥廠於10月23日與11月初各供貨10萬劑,賽諾菲藥廠於11月15日後陸續供貨17.3萬劑、12月下旬再供貨8萬劑。國光生技則表示,目前優先供應公費疫苗,預計12月底以後再供應自費疫苗,預計供貨1-2萬劑。屆時今年國內自費疫苗供貨總數量將超過46萬劑,不過仍比去年50萬劑少,這源於年初藥廠見我國將流感疫苗全面改為四價疫苗、預期自費市場縮小才減少供貨量。台灣兒科醫學會常務理事林應然表示,今年公費流感疫苗較晚開打,很多民眾等不及,部分人即使符合公費疫苗身分也都先自費接種。只是,自費疫苗的數量不多,診所向藥廠訂的數量有時只能取到一半,約莫兩個月前民眾就致電預約滿了。台灣兒科醫學會副秘書長詹前俊表示,葛蘭素史克藥廠10月下旬的供貨約在11月初打光,賽諾菲藥廠11月中的供貨約在11月下旬打光,因此現在許多就診民眾向隅。衛福部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表示,國內上周門急診類流感就診達7萬1977人次,與前一周相較微幅下降,且急診類流感就診病例百分比為9.64%,持續低於流行閾值11.5%,顯示國內尚未進入流感流行期,也預估未來四周流感仍不會達流行期。建議有需要接種自費疫苗的民眾多致電幾家醫療院所詢問,十二月中下旬也會陸續有新供應的自費疫苗。林應然表示,要預防流感,出門應盡量戴口罩、不用手觸摸眼睛、鼻子、嘴巴等,若生病就盡速就醫。衛福部疾管署提早於本月初擴大公費流感抗病毒藥劑用藥措施,只要是發燒症狀等類流感患者,且家人、同事或同班同學發生類流感,經醫師處方可迅速取得公費抗病毒藥物。
-
2019-11-29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著手建立屬於自己晚年生命的迪斯耐樂園
【編者按】這星期的主題是「老年人的健康照護」,我們非常高興有三位醫學專家發表他們的看法:一位是許多醫學生景仰的基礎醫學老師在自己步入老年的養生心得,一位是對老人醫療頗有心得的資深家醫科醫師提出的幾點老人尤其需要注意的醫療常識與生活態度,一位是長年在美國行醫的台灣醫師與我們分享他十幾年來在西雅圖為銀髮族成立的社區健康活動團體。希望這三篇文章可以帶給更多的台灣老人知道如何照顧自己的身心健康。我們期待可以有更多的讀者願意在「醫病平台」分享這方面的心得。自己著手來建立一個屬於自己的晚年生命的迪斯耐樂園(Build yourSelf a retired Disneyland ,I-Centered Functional Longevity Club, ICFLC)2003年, 在煩忙的醫療業務之外,我再去華盛頓大學修完醫院管理碩士,體會出一個成功的事業、活動,或人生,都需要有管理的思維才能成功,或是才能有滿意的結果。也就是說,每一件事都需要有目標,有方向,有宗旨,然後有完整的規劃和執行步驟,更需要確切的執行其內容,如此才能有令人滿意的,成功的結局。那麼,「老」是每一個人的「私事」,沒有人能代替你,因此,在我們每一個日子都朝向生命的最後階段,我們要不要也有一個成功滿意的晚年?如果答案是正面的,那麼我們該開始起手準備,慎重考慮自己的理想晚年,仔細分析自身的實際狀況,好好規劃各階段的可行的行動計劃,然後一步一步的融入自己的生活方式中,耐心地確切的過自己規劃好的每一個領域。我們都要好好的「管理」我們自己的晚年生命!那麼,屬於個人退休「前後」的生活的各種領域的「迪斯耐樂園」是代表什麼呢?當我們去迪斯耐樂園時,最快樂的就是能夠和親朋好友一起玩。一起坐飛車,一起看電影,一起玩各種不同的遊戲。但是,並不是每個人都會一起玩同一項,因為各有不同選擇。在我們的退休生活中,不一定每一位好朋友都能完全配合我們的活動,因此要有各種不同的小團隊來搭配,「旅遊,讀書,電影,工作,美食」等等。重點是我們自己的「心態」能調適到自己的「核心價值」嗎?我們的心思能配合別人嗎?我們的生命一直在「交換」的過程中,求得更符合我們自己理想的生存狀況。我們努力工作,期待交換的是有一個合意的生活。因此,我們無時無刻都在與「自己」,也與相關「對手」包括「家人和親朋好友」談判,以「雙贏」為原則來交換並取得符合我們自己理想的生命過程。從小到大,我們都經歷一環接一環的挑戰與考驗。我們很辛苦的成長、學習、訓練。至今仍然日夜不斷的在面對各種沉重的壓力。試想想,我們要這般一成不變的走完我們「僅此一次」的人生嗎?我們需要及時適切的調整,也就是說我們要「reset」我們的「未來路」,我們期待交換到理想的「老有所終」。因此,退休前開始,個入需要準備晚年生活的各種領域的調整和訓練,包括不同領域的基本認知和個人喜好的技能,以便退休後能進入狀況,並持續下去。如同去遊樂場的不同項目的活動的選項。我們都期待在我們離世時,有一個滿意的心境,因為我們都只能活這一次,我們希望這一生沒有愧對此生。因此,2003年我們捐款並在西雅圖成立一個完全是「志工」式的相互協助,相互學習,教學相長,由經驗交換互動中建立個人生活聯絡網的活動中心:亞裔銀髮族關懷基金會(Asian Senior Concerns Foundation, ASCF)。我們的宗旨就是在老年生命的主要的四個領域裡,「老本、老窩、老身、老心」,經由「管理的精神」去學習、規劃和執行。1. 老本:我們有財務規劃專員每個月的演講,提供符合現實的財規資訊,以便我們可以充份了解自己的財務狀況,可以自己或請專業去規劃出合理使用這些資產的額度和方向。也可以好好的安排轉承。我們也提供適切購買長照保險和身後安排事項的重要資訊。2. 老窩:我們提供定期演講,解說晚年因爲每個人的自身身心狀況改變,因而有不同的適合的住宿和照顧環境的需求和層級。我們鼓勵大家按部就班的對「老窩」的評估並認真的「瘦身」。因為,只有如此減少「擁有」才能增大自己的「空間」。要「放下」才能脫離當房子的「奴隸」。我們也解說搬去「退休社區」的利弊。因為當我們進入不同層級的晚年生命時,應要求「交換」的是「我們自己時空的自由」。這種選擇需要整體思考我們自己的「醫療團隊所在、活動團隊所在、交通方便性」。根據這些資料來適切調整老窩的選擇3.老身: 我們都是一天老過一天,身體健康也是天天弱化。除了各班的「動」的活動,跳舞、健走、慢拳等,「靜」的書法,聊天喝茶,小題目演講分享等之外,我們每一個月提供老年身體照護的演講,尤其是身體健康的自我管理。重點是以在美國法規和制度內,從我是內科、老人科、長照及長照管理專科的經驗和角度,來提供建議。我鼓勵大家改變由現行的醫療照顧的被動的思考方向,改為主動的規劃和預防的管理態度。我建議大家除了認真參與學習老人醫療照顧的各種資訊,才能有效了解病情並作最有意義的選擇,配合醫療團隊的醫治。我也建議大家對自己身體狀況要花時間去了解,並思考不同階段的照顧的安排。尤其是「當自己還能主導、能作主時的最合理的態度和照顧」,「當自己失去能力、喪失主導權、完全依賴旁邊的家人時的合理照顧」的安排和方向。因此,我們每個月定期提供這類相關演講,鼓勵大家在這種教學相長中,成為朋友,成為定心丸,才不會茫然。我們也鼓勵大家參與「慢性病自我管理訓練班」的課程,讓大家學習如何能自我照顧老年身心的慢性狀況,不用事事找醫師處理,也可以安心過適切的晚年。4. 老心: 我們每天的各項課程,都是在鼓勵大家除了娛樂自己,有意義的打發時間之外,著重在「認知和腦力」的訓練。我們鼓勵大家選擇幾樣自己喜歡,願意長久去作,自己可以「主導,控制」的活動,然後來和大家「分享」經驗。因為這個過程,除了腦力的時空運作是全方位,是獨立自主,是正面力量,然後再來分享給大家則是「快樂」。例如,「自學讀書會」,我們自己去找題目,找資料,整理後,來「帶領」討論。「旅遊小組」是我們自己去討論決定旅遊地點、公佈、組成志工團隊來規劃、連絡、安排,然後接受報名和最後完成旅遊。我們也在市內不同點各自成立定點定期健行,如此增進交流和交心,養成團隊互助精神。每年我們辦一次回饋表演給約五百位社區大眾看我們努力學習的成果分享,這樣能更增強大家合作的感情。我們的活動完全是志工式,沒有要求政府經費補助,我們自己捐款,自己管理。在教學相長,奉獻互助,自我學習的精神之中,我們才能享受獨立自主,屬於自己的老年迪斯耐樂園的生命。我們已於2016年加入健安醫療網(KINON.ORG)。YouTube可找:亞裔銀髮族關懷基金會,連絡:healthyliving@kinon.org
-
2019-11-28 科別.風溼過敏免疫
類風濕性關節炎自行停藥 他手關節變形不能再治病
擁有醫療專業背景,不見得就一定是個好病人,一名40多歲牙科醫師罹患類風濕性關節炎,手指僵硬疼痛,幫病人看牙時,動作變得不靈活。確診後必須服用類固醇、免疫調節劑等藥物,但他擔心副作用而自行中斷用藥,沒想到拖了一兩年,手關節扭曲變形,再也無法執醫。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風濕免疫過敏科主任張棋楨表示,類風濕性關節炎為一種慢性的自體免疫疾病,體內處於慢性發炎狀態,導致免疫系統異常,反過來「攻擊」關節處,導致手指關節、手掌關節、手腕關節發炎疼痛。據統計,全國約有12萬名類風濕關節炎患者,好發於40至50歲,女性發病率約為男性的三至四倍,疾病初期症狀為對稱性的關節疼痛、僵硬,有些人以為是疲勞痠痛、關節扭拉傷,而接受推拿按摩,以致症狀更嚴重,如未能把握發病後的一兩年黃金治療期,可能關節變形,造成永久傷害。傳統治療類風濕關節炎藥物為止痛消炎藥物、類固醇、免疫調節劑,但副作用較高,以致不少患者自行停藥,或是嘗試其他偏方。張棋楨說,治療類風濕關節炎藥物愈來愈多,有機會達到完全緩解。依照健保規定,確診後必須持續接受傳統口服藥物治療,五六成使用傳統藥物,就能獲得不錯的療效。如病情嚴重,即能申請生物製劑給付,只要遵從醫囑持續用藥,病情就能獲得良好控制。目前治療類風濕關節炎的生物製劑約有七種,可分為口服、針劑,而針劑又有不同類型,一周一針、兩周一針,甚至一個月打一針,醫師依據不同的作用機轉與患者個別情況選擇使用,也有生物製劑可單獨施打,無須搭配抗風濕藥物,減少過敏、肝臟功能低下等副作用,提高患者接受意願。「類風濕關節炎患者如同人體溫度計」,張棋楨說,最近早晚溫差大,許多病患關節疼痛惡化,病情不穩定,回診人數明顯增加,建議病友務必規律用藥,可以多泡熱水澡、使用電毯,透過熱敷來舒緩疼痛不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