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30 名人.黃軒
搜尋
醫師
共找到
16652
筆 文章
-
-
2020-12-30 科別.心臟血管
青壯年莫名昏倒 當心先天性心臟猝死
● 基因缺陷導致心臟離子通道突變,引發心室顫動釀猝死危機● 多次莫名昏倒、家有40歲前猝死的一親等,建議就醫檢查● 醫師籲普及心電圖檢測,納入國民健檢項目年僅15歲,歷經三次暈厥、一次瀕臨猝死被救回的佳佳(化名),確診先天性心律不整─兒茶酚胺敏感性多形性心室顫動,家中弟、妹也陸續發病確診。為避免心臟驟停,佳佳植入心臟去顫器,她更加珍惜生命,立志成為護理師助人。先天離子通道疾病 具遺傳性 佳佳第一次昏倒,是在運動場上跑步;時隔一年,在聊天時再度暈厥、甦醒;第三次昏倒是在用餐中,第四次則差點猝死,送醫急救後,才發現罹患一種會引發心室顫動,有高度猝死風險的先天性離子通道疾病。國內研究猝死症的專家、台大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莊志明表示,先天性心臟猝死與後天性不同,先天性發病對象多為40歲前青壯年。國外統計,30歲前每一萬人就有一名、30至50歲每千人就有一名,以先天性心肌病變、先天性離子通道疾病最常見,且具遺傳性。先天性離子通道疾病包含布魯蓋達症候群(Brugada Syndrome)、長QT症候群(Long QT Syndrome)、兒茶酚胺敏感性多形性心室顫動(CPVT)等,由於先天基因缺陷,導致心臟內的鈉、鉀、鈣離子通道發生突變、失去協調,心臟無法規律運作引發心室顫動。心電圖、基因檢測 早期診斷國外統計,兒茶酚胺敏感性多形性心室顫動發生率為萬分之一,發病年齡7到10歲,死者病理解剖無異狀,近一成五查無死因;布魯蓋達症候群的發病高峰集中30至50歲,推估國內發生率為千分之一,潛藏2.3萬名病患。心電圖健檢 單次檢查百元莊志明說,心室顫動引發的猝死來自心室的放電異常,幸運的人昏倒後,有機會自行甦醒,或經心臟電擊後恢復,但猝死者多半是無法獲得那救命的一擊,發病後會在一小時內死亡,所幸目前採取心電圖及基因檢測,可早期診斷先天性心律不整。莊志明建議,將心電圖納入常規健檢,單次檢查百元且無侵入性,可初步篩檢出布魯蓋達症候群、長QT症候群等,後續再以基因檢測提高確診率,安排藥物治療及照護方式。植入心臟監測器 雲端傳訊部分病患若常不明原因昏倒且難以確診,可於前胸皮下植入注射型心臟監測器,傷口僅一公分,持續自動偵測捕捉異常心律,並連結手機應用程式,透過藍牙傳輸數據至雲端,醫師可於診間即時獲取病患心律不整資訊,提供更準確的臨床診斷及後續植入心臟去顫器的依據。莊志明提醒,年輕人曾多次莫名暈厥,或家有40歲前猝死的一親等,建議就醫受檢,避免家庭悲劇。
-
2020-12-30 科別.婦科
骨盆底復健 婦人漏尿大改善
高雄52歲經營機車行李姓婦人是3個小孩的媽,生產加上經常提重物,頻尿嚴重,與客人聊天、大笑時,膀胱肌肉不受控地漏出尿液。高雄市立聯合醫院婦產科醫師謝明芳診斷是更年期婦女尿失禁,患者接受為期1個月骨盆底復健運動,透過生理回饋及電刺激療法輔助,症狀大幅改善。「婦女尿失禁不會致命,卻嚴重影響生活品質。」謝明芳指出,生理方面如濕疹、褥瘡、尿路感染,會影響個人作息,社交及性生活也可能受到限制。女性因懷孕生產,骨盆腔受到子宮壓迫,產後容易有尿失禁問題。老化、缺乏雌激素、肥胖或曾做過骨盆手術,都是尿失禁危險因子。根據國民健康署統計,54歲以上女性尿失禁盛行率達23.4%,每4名婦女就有1人有尿失禁困擾,年過65歲,尿失禁情況更普遍,盛行率達29.98%,但多數婦女選擇隱忍。謝明芳說,醫師根據尿失禁患者嚴重程度,給予不同治療方式,大致上可分為手術治療與行為治療。骨盆底復健運動為更年期婦女尿失禁的第一線治療,電刺激是在執行骨盆底復健時,利用電流刺激神經纖維和肌肉纖維,產生被動收縮反應,患者也可自費購買探頭,返家自主訓練也能復健。高聯醫泌尿科醫師蕭夙娟建議,婦女可寫「小便日記」,記錄排尿時間、排尿量、喝水時間、喝水量,評估是否有急尿感、漏尿及睡眠情形,或到醫院進行尿流速測量及尿路動力學檢查,評估解尿時膀胱及尿道功能,找出排尿問題及下尿路障礙可能成因。
-
2020-12-30 科別.心臟血管
寒流來襲卻不暖身跑步 醫師:容易心肌缺氧猝死
近年來路跑活動盛行,許多人喜歡在冬天運動讓身體暖和起來,但近日早晚溫差大,12月份以來已有數起因跑步而猝死的消息,如國光客運副董事長王應傑兒子王怡中練跑時猝逝,醫師提醒,在低溫環境運動,身體的血液供給量不足,心肌缺氧就可能導致猝死。嘉義基督教醫院心臟血管科指出,運動可鍛鍊心臟,但在溫度低的環境中血管容易收縮,運動時需氧量增加,血液供給量不足就容易產生胸悶、氣喘等狀況,建議充足暖身後再進行運動,降低猝死機率。平時心跳在每分鐘70到80下,只要能增加心跳數的運動對心臟都能達到鍛鍊的目的,運動頻率最好能夠維持一周3次,每次30分鐘,並做足訓練準備,漸進式訓練後先參加半程馬拉松,之後再參加全馬,以免超出心臟所能負荷。院方提醒,如有心臟疾病像是心臟血管阻塞、心臟衰竭、有裝心臟支架等病史的病人,如貿然參加路跑,猝死的可能性將提高。如有感冒、睡眠不足或任何身體不適皆應避免強烈運動,有需要請立即就醫檢查。近日氣溫驟降也提醒年長者多喝溫水,降低血液濃稠度;早睡晚起,睡前可泡腳暖身,起床時也先活動全身關節再以手部支撐下床為宜。
-
2020-12-30 癌症.抗癌新知
口腔、食道癌 男發生率比女多10-15倍
統計顯示,民國一○七年癌症年齡標準化發生率,男性為女性一點二倍,以食道癌及口腔癌差距最大,男比女發生率逾十至十五倍。衛福部國健署評估,透過戒菸檳及口腔癌篩檢,近年有望反轉,但臨床醫師提出警訊,僅接受篩檢但未改變生活習慣,無法有效降低口腔癌和食道癌的發生率。國健署癌症防治組長林莉茹表示,研究指出,嚼檳榔造成口腔癌的機率是未嚼者的廿八倍,嚼檳榔者罹患上消化道,如口腔、咽、喉、食道癌症風險,較不嚼檳榔者風險增加五倍,若檳榔、菸、酒三者皆有使用習慣,罹患上呼吸消化道癌風險更高達十點五倍。國健署宣導戒檳榔、菸、酒,希望降低口腔癌前病變與癌症風險,但口腔癌及食道癌幾乎年年進入十大癌症名單。國健署長王英偉表示,如今確診者都是過去抽菸、檳榔者,若吸菸率或嚼檳率下降,相信再幾年口腔癌、食道癌會變少。王英偉呼籲,卅歲以上有嚼檳榔(含已戒)或吸菸者,透過兩年一次定期接受口腔黏膜檢查,早期發現口腔癌前病變,及時接受切片診斷與治療,可以有效阻斷癌前病變轉變為癌症,研究也發現,定期篩檢可降低口腔癌死亡風險百分之廿六。但台北榮總口腔顎面外科主治醫師吳政憲表示,口腔癌和食道癌都和生活習慣有關,雖然國健署一直推廣篩檢,許多民眾發現口內有不正常的紅白斑,確實會有警覺前來就診,但一聽到僅需追蹤,不用切片,就會繼續吃檳榔。吳政憲認為,檳榔防治宣導力度不如菸害,應加強教育讓民眾認知菸、酒、檳榔的危害,戒掉不良生活習慣,才能有效降低口腔癌和食道癌的發生率。
-
2020-12-30 癌症.抗癌新知
女性罹患肺癌人數 首度超過大腸癌
最新癌症登記報告顯示,民國一○七年女性肺癌發生人數首度超過大腸癌,衛福部國健署推測,可能與民眾自主做接受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比率提高有關。LDCT有助於找出早期肺癌,國健署長王英偉表示,考慮優先讓有抽菸的中高齡者,一親等有肺癌家族史者,優先補助篩檢,最快明年年中上路。一○七年共六三四六位女性罹患肺癌,平均每十萬人口有卅一點六人罹癌,國健署癌症組長林莉茹表示,女性罹患肺癌的人數首度超越大腸癌。王英偉表示,女性肺腺癌增加的原因,目前認為與人種有關,癌症發生需要十至十五年,新興菸品的影響也有待追蹤了解。國健署也發現,在零期及一期的早期癌症中,人數成長最多的為肺癌,新增五五一人,一○七年早期肺癌四五二四人,占該年肺癌患者百分之卅一點一;民國九十八年一三八四人,占該年肺癌百分之十四點七,肺癌早期癌比率是十年前二點一倍。能發現早期肺癌,推測與LDCT肺癌篩檢的比率增加有關。那些族群需要接受LDCT肺癌篩檢?台北榮民總醫院胸腔部主任、台灣肺癌學會理事長陳育民表示,有抽菸的五十五歲到七十七歲女性、五十歲到八十歲男性、以及目前抽菸或戒菸不到十五年,及一親等有肺癌家族史民眾,建議可以考慮。陳育民表示,過去研究發現,若一親等有肺癌,平均每一百人有三點三人罹患肺癌;另外,或在空汙環境、或有肺結核病史、肺氣腫等肺部問題,可考慮LDCT肺癌篩檢。王英偉也提醒,LDCT肺癌篩檢可能衍生假警訊、過度診治、輻射暴露及心理壓力風險,民眾應與醫師討論衡量利弊,再決定是否接受檢查。
-
2020-12-30 癌症.頭頸癌
頭頸癌晚期患者藥物二擇一 醫病陷兩難
頭頸癌被認為是最複雜又治療困難的癌症,轉移性及復發性患者,藥物選擇更少,自從標靶藥物問世後,過了十年,今年免疫藥物可用於第一線治療,因此改變治療指引,獲得第十七屆國家新創獎。但實際上,健保對於免疫藥物給付於二線治療,患者必須從標靶及免疫藥物二擇一,由於不少患者經濟相對弱勢,醫界希望放寬給付標準,讓患者治療後重返職場賺錢養家。目前針對轉移性及復發性頭頸癌治療,陽明大學副校長、台北榮總腫瘤醫學部藥物治療科主任楊慕華指出,目前健保給付標靶藥物加化學治療;免疫藥物則是二線使用,且標靶藥物及免疫藥物只能二擇一,讓醫師感到為難,沒有臨床治療指引是這麼規定的。目前使用免疫藥物,需視PD-L1生物標記表現量而定,不同的腫瘤細胞有不同的表現,也有不同的評分方式。以轉移性及復發性頭頸癌為例,健保規定TPS要大於等於百分之五十或TC大於等於百分之十,楊慕華無奈地說,「符合的患者大概兩成,但他們得先用化療藥物,無效之後才能使用,此時病人狀況可能更不好了,治療效果就不如預期。」楊慕華認為,去年美國癌症治療指引(NCCN)已將免疫藥物列為頭頸癌第一線治療,若單用免疫藥物,只要CPS生物標記大於等於一,合併化療使用則不須生物標記檢驗。台灣頭頸癌治療晚國際治療指引好幾年了,由於免疫藥物不像標靶藥物,需有對應的突變基因才有效果,它是漸進式效果,只要有PD-L1表現量都可能有效,這就是國際治療指引的原則。依國際臨床試驗,復發或轉移頭頸癌患者,一線使用免疫療法合併化療,相比過往常見標靶合併化療的治療方式,可延長近四個月的存活期。彰化基督教醫院放射腫瘤部主任林進清指出,很多治療都必須合併使用才能帶來最好效果,患者新診斷時就需要完整治療,減少復發,若不幸轉移或復發,要用最好的治療方式把癌細胞「壓」下來,之後才有辦法繼續維持穩定。林進清表示,近年藥物不斷進步,晚期病人存活期大大提升,但新藥給付多數患者還是用不到,且頭頸癌患者多為勞工,自費能力有限,臨床上還是會依病人經濟狀況,選擇不同藥物組合提高治癒率。經濟狀況確實影響用藥情形,楊慕華指出,停藥有兩種狀況,一種是病況穩定,曾經有位女患者,花費數十萬接受免疫藥物治療,半年後腫瘤消失,就先停藥觀察;另一種就真的沒錢而停藥,也有人因此病情惡化,因此希望健保放寬給付條件,讓他們有機會重返職場,也等於拯救了一個家庭。(企畫專題)
-
2020-12-30 癌症.胃癌
吃不下、消化不良是胃癌前兆 醫:避開飲食地雷可預防
每天6.5名國人死於胃癌 避開飲食地雷可預防 台灣胃癌常年名列十大癌症之中,每年奪走超過2,300條人命。根據每年癌症發生與死亡統計顯示,胃癌新增人數雖然呈現下降趨勢,但死亡人數始終居高不下,平均每天超過6.5國人死於胃癌。同時,胃癌早期症狀如食慾不振、消化不良、變瘦,與一般胃炎或消化性潰瘍相似,惟有改變飲食及及早篩檢方為預防之道。 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血液腫瘤科醫師賴基銘教授表示,胃癌與飲食習慣、胃幽門螺旋桿菌等因子相關,而只要能減少醃漬、煎炸、燒烤、煙燻類食物,達到「天天彩虹蔬果579」的飲食原則,並且避免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就能有效預防胃癌風險。 6成胃癌一發現就晚期 無法手術須用針劑化療 臺北榮民總醫院腫瘤醫學部部主任趙毅表示,每年胃癌死亡人數佔發生人數近50%,與胃癌症狀辨識不易、國人較少照胃鏡習慣,導致6成診斷時已是晚期胃癌有關。其中更有超過4成為轉移性胃癌,病人無法接受手術,須用化療藥物控制。由於針劑化療易有厭食、噁心、腹瀉、虛弱、手足症候群、皮疹、心悸、血球異常等副作用,病人體力負擔大,也影響接受後線治療的意願。 臺北榮民總醫院腫瘤醫學部腫瘤免疫治療中心主任陳明晃說明,胃癌病人如果體力足夠,第一線化療最常用的處方,是一種口服化療搭配一種針劑化療。二線化療健保則只有給付針劑化療,所幸12月起國內已經將新型口服化療藥納入健保,讓需要接受第三線治療、體力較差的病人,有了新的治療希望。 晚期胃癌新型口服化療藥 周休二日助控制病情 陳明晃表示,對晚期胃癌病友而言,以往在針劑化療失效就沒有好的治療選擇,現在健保給付的新型口服化療藥,副作用比第一線、第二線治療小且治療便利,超過4成病患可控制疾病不惡化。陳明晃指出,新型口服化療藥的治療模式有如「周休二日」,病人一天吃兩次、吃5天休2天,兩周療程結束後休息兩周,大幅降低身體負擔。 過去晚期胃癌平均存活期約9到11個月,再加上後線治療未有給付,不少年長患者考量經濟因素與晚輩家計負擔,寧可選擇放棄治療。陳明晃認為,非常感謝健保為晚期胃癌族群帶來「年終大禮」,新型口服化療物通過給付後,病人的生活品質與存活有望進一步改善。 早期胃癌難覺察 有病史飲食作息不正常宜作胃鏡 醫師提醒,胃癌早期徵兆不易察覺,曾有癌症病史、生活作息不正常、嗜吃油炸類、醃製類食物的族群,建議及早接受胃鏡檢查。此外,國人癌症漸有年輕化趨勢,40歲以上建議2年進行一次全身健檢,並且搭配胃鏡檢查。 《延伸閱讀》 .腹部悶痛、食不下嚥?檢查出晚期胃癌,乳癌標靶藥治療HER2胃癌也有效 .罹癌食慾不振怎麼辦?維持好體重才有體力抗癌,營養師2招增進食慾!
-
2020-12-30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少數新冠患者 出現嚴重精神病症狀
紐約時報報導,全球各地都有醫師通報,少數新冠肺炎患者先前從未有精神疾病,卻在染疫後數周出現嚴重的精神病症狀。根據醫師在專訪和論文中的描述,具體情況包括:紐約一名30歲營建工人出現幻想,認定堂兄弟要謀殺他,竟先下手企圖勒死睡夢中的堂兄弟,幸未得逞。英國一名55歲女性出現幻覺,看到許多猴子和一隻獅子,並認定一名家人其實是外人冒充。除了個別通報之外,英國還有一篇論文,研究153名住院新冠患者的神經和精神病併發症,發現有10人出現「新發生的精神病」。另一篇研究顯示,西班牙一家醫院也出現10名這樣的病患。在新冠相關的社群媒體社團中,一些醫學專業人士也說,在美國中西部、北美大平原等地區看到新冠病人出現類似症狀。
-
2020-12-30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機組員檢疫新規 機師工會盼有配套照顧身心健康
疫情指揮中心昨天宣布加嚴機組人員檢疫規範,機組員7天居家檢疫期間內可再派飛長程航班。機師工會今天說,可理解防疫措施,但盼有配套措施,給組員適度空間、有個人生活。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昨天宣布,元旦起將加嚴機組人員檢疫規範,除7天居家檢疫、期滿採檢,第8天到第14天要遵循加強版自主健康管理。若機組員違規,最重可處新台幣100萬元,且機組員7天居家檢疫期間內可再派飛長程航班,但返台期間需入住公司宿舍、指定防疫旅宿或符合防疫要求的居所。針對機組員新檢疫規範,機師工會理事長李信燕今天指出,空勤組員駕駛員大部分都已收到訊息,站在工會立場,認為居家檢疫7天不能出門,但在滿足最低休息時間後就可以派飛任務,認為這是有點互斥的,但能尊重及理解在經濟體系下,航空公司有運輸需求、必須有勞動力去支援的考量。不過,李信燕也提到,這樣的措施可能讓組員陷入執勤、隔離、執勤、隔離的無限輪迴,可能長達一個月都沒有個人生活,相信在這樣情況下,不要說飛行組員,一般社會大眾可能也沒辦法接受,這等於完全無法出門,「連去便利商店買東西都可能是奢求」。李信燕強調,有99%的組員從3月到現在都很遵守防疫措施,如今因為少數案例造成本土確診案例,感到非常遺憾。李信燕也提到,長榮和華航目前共有2700名空勤組員,大家會一起承擔嚴格的防疫政策,但希望派遣上也要考量到組員的身心健康,目前工會偕同航醫與其他醫療團隊、精神科醫師等,盼能建立適當評估機制,針對機組員接下來面臨無限檢疫和隔離的生活,進行身心狀態評估,若組員在身心不健康情況下執勤,對飛行安全也可能造成危害,是潛在隱憂。李信燕表示,在這樣政策底下,希望能有相關配套、專業醫療團隊提供訊息,盼在合理範圍中,可以給組員一些適度空間、讓組員能有個人生活。
-
2020-12-30 科別.心臟血管
中風者容易肩膀疼痛?做對復健治療能緩解!
相信身邊家人朋友中有中風病患或曾照顧過中風病人者,常常聽到病人抱怨肩膀疼痛,往往使用了各種治療或吃藥但改善程度仍有限。今天,我們就來談談中風後患者的肩部疼痛。肩部疼痛為中風後常見併發症據統計發生率約七至八成,但疼痛程度差異很大,也容易發展變成慢性的疼痛。疼痛與患者感覺及運動障礙程度、中風復原階段、動作控制及關節囊增生等等因素都有關係,原因包括複雜區域疼動症候群第一型(Complex Reginal Pain Syndrome Type I)、肩膀半脫位(subluxation)、沾黏性關節囊炎(adhesive capsulitis)、肩部夾擠症候群(impingement syndrome)、二頭肌腱炎、甚至神經病變等,下面我們會針對常見原因一一介紹。複雜區域疼痛症候群第一型複雜區域疼痛症候群是神經性的疼痛疾病,目前發病機轉、病程仍不明,通常發生在物理性傷害,尤其是在肢體的受傷之後,特色是持續性的肢體疼痛,疼痛範圍與程度跟已知的刺激或傷害不成比例,換句話說就是只要小小的刺激有時甚至不確定是否受刺激時就極度疼痛。除慢性疼痛外,臨床上還可見異痛(allodynia)、痛覺過敏(hyperalgesia)、感覺運動及交感神經症狀如灼熱、患側肢體較為溫熱或出汗濕冷,還有失養(dystrophy)症狀如皮膚肌肉萎縮、水腫、指甲變脆弱,關節活動度減少甚至骨質流失。複雜區域疼痛症候群可分為第一及第二兩型,差別是第一型患者沒有主要神經損傷而第二型患者可以看到神經的受損。中風患者多是複雜區域疼痛症候群第一型,此病也稱為反射性交感神經失養症(reflex sympathetic dystrophy)、或肩手症候群(shoulder-hand syndrome),據統計有一至兩成中風患者受此疾病影響。◎診斷方面目前仍是以臨床診斷為主,尚未有黃金診斷標準,臨床上常用包括布達佩斯準則(Budapest Criteria)、國際疼痛研討學會診斷標準(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Pain, IASP Diagnostic Criteria)等。其他輔助診斷檢查工具包括在X光可能看到骨質流失periarticular osteopenia),然而因為中風後偏癱肢體本身就會有骨質流失現象所以實用性仍不高,另外較常做的檢查還有三相骨掃描(triple phase bone scan),可以於第三期(延遲期)在關節旁看到大量Tc99m雙磷酸攝取增加,這是目前最敏感的檢查。◎治療部分目前多採用保守治療,包括物理、職能治療、藥物治療及注射等等。物理職能治療內容包含關節活動度運動、儀器治療如電療、水療、超音波治療,減敏手法如輕拍或按壓患部等,還有水腫的治療如壓迫、抬高或按摩患部,及精細動作訓練。藥物治療方面,可嘗試使用抗發炎藥物如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 NSAIDs)、口服類固醇,或是止痛藥如乙醯氨酚(acetaminophen),另外因疾病為神經影響,也可以考慮使用三環抗憂鬱劑(tricyclic antidepressants, TCAs)、抗癲癇藥物如鎮頑癲gabapentin、癲通carbamazepine,此外針對血管收縮(vasomotor)症狀也可開立甲型交感神經阻斷劑(α-blockers)、乙型交感神經阻斷劑(β-blockers)、鈣離子拮抗劑(calcium channel blockers, CCBs),而對於骨質流失可給予雙磷酸鹽(bisphosphonates)或降鈣素(calcitonin),最後還有一些局部使用藥物如辣椒素(capsaicin)等。注射治療方面可以給予關節內類固醇注射、局部注射止痛藥或類固醇、或星狀神經節阻斷(sympathetic stellate ganglion block)。若保守治療都失敗才考慮最後一線手術治療。複雜區域疼痛症候群第一型是造成中風患者肩膀疼動常見的原因,治療的關鍵還是在於早期診斷並及早介入,除了關節活動度運動外,適時適當給予藥物治療,都可以改善患者預後,並增加復健的參與度。肩膀半脫位雖然目前研究缺乏證據證實半脫位本身會引起疼痛,但中風病患肩膀疼痛者常伴隨半脫位的狀況,目前確切病因仍在研究,多半認為與中風後肩關節力學的整體性被破壞有關,包括旋轉肌袖及三角肌在肩部運動時收縮型態、肩胛骨在肋廓上支撐改變等。臨床上可在肩峰及肱骨頭間摸到明顯間隙。治療上首先在中風初期就要儘早刺激肩部肌肉活化(如棘上肌、中後三角肌等),或使用手臂支架(arm trough)支撐肩關節組織,臨床上多半會建議患者使用肩帶,雖然目前臨床證據尚未證實對疼痛有效,但使用肩帶支持無力的患部上肢還有在移動時保護肢體的作用,可以與臨床醫師討論使用,另外還可使用功能性電刺激來增進肩部肌群收縮。肩夾擠症候群與沾黏性關節囊炎肩夾擠症候群是一般最常見肩部疼痛原因之一,在中風患者也不例外,病因是肩峰下空間變小,導致肩膀在活度時肩峰摩擦到旋轉肌袖(最常見是棘上肌)、肩峰下滑囊、甚至二頭肌腱等構造造成慢性發炎、腫脹甚至破損斷裂。沾黏性關節囊炎俗稱五十肩、冰凍肩,是因為肩關節囊發炎造成滑液膜(synovium)增生使得關節囊沾黏影響關節活動度,一般分三或四個階段,在第一期疼痛期(painful stage)患者會感受到漸進的關節疼痛合併活動度減少,而進入第二期沾黏期(adhesive stage),疼痛感會開始下降,但伴隨而來的是關節活動度明顯降低,到了第三期緩解期(resolution stage),關節活動度開始緩慢增加,若不處理病程可長達兩年。不論是肩夾擠症候群或沾黏性關節囊炎,治療時皆可採用復健治療如物理治療儀器電療、熱療等,配合適當擺位、牽拉、伸展、主動被動關節活動度運動,加上肌力訓練及動作模式調整,還可加上消炎止痛藥物服用。若疼痛或發炎嚴重影響復健參與或生活品質者,復健科還提供類固醇、麻藥、生理食鹽水關節擴張注射等治療方式。中風患者肩部疼痛的原因很多,若不能及時建立診斷及時介入處理,除了影響患者及照護者生活品質外,更可能耽誤復健參與,錯失復原的黃金期,因此,希望在看完以上介紹後,若日後遇到類似問題,可以早期、積極與醫師溝通討論,儘早治療,讓患者能早日回到正常、無痛的生活。
-
2020-12-30 養生.聰明飲食
冬天食慾旺盛易飢餓 吃點粗糧粥不胖又營養!
冬天很容易食慾旺盛,有些人總是有餓的感覺。確實,冬天既要保證營養,又想保持體型,這一矛盾如何破解?用粗糧替換部分主食是答案之一。傳統上把穀物分為細糧與粗糧,細糧是指大米、白麵(小麥麵)等,粗糧就是相對細糧以外,主要包括穀類中的玉米、高粱、燕麥、蕎麥、青稞等。關於粗糧和細糧的劃分,還有一種分法就是根據穀類的加工程度。過度加工出來的糧食屬於細糧,如精白米,一般粗製加工的糧食屬於粗糧,如糙米等。實際上,粗糧和細糧在等量的前提下,兩者所含的能量是一樣的。但是粗糧的優勢在於膳食纖維的含量偏高,吃粗糧以後可以更快、更多地增加飽腹感,這樣對於之後食物的攝入就會產生輕微限制,再吃進去的食物量就會變少了。比如,有人可能一天要吃五兩細糧,換成粗糧以後可能吃三兩就夠了,這個過程中,總能量下降,所以粗糧對控制總攝入量是有幫助的。《中國膳食指南》推薦成人每天攝入主食的量是生重250g-400g,粗糧跟細糧的比例是1∶3。按照這個標準,一天至少吃50g粗糧。粗糧怎麼吃:玉米燕麥粥吃粗糧一種比較簡單的方法是喝粗糧粥。很多粗糧都可以混搭著煮粥,家裡可以多備一些各種種類的粗糧,每次煮粥隨機抓幾種,簡單又實用。比如玉米燕麥粥,就是不錯的選擇:玉米裡含有一種獨特的抗癌因子「穀胱甘肽」,這種物質能夠把致癌物控制住,使它失去毒性,然後再通過消化道排出體外。玉米中還含有硒和鈣,硒能加速體內氧化物的分解,能抑制癌細胞的生長。燕麥富含膳食纖維,既有可以溶解在水里的可溶性纖維,也有不溶於水的不溶性纖維。可溶性纖維可以幫助人體減少吸收外界攝入的膽固醇、油和糖。不溶性纖維能夠加速腸道蠕動,使大便成形,容易排便,減少便秘、腸道炎症甚至腸癌的發生。煮粥的時候可以將25g玉米糝和25g燕麥一起煮。當然,也可以按自己的喜好,調節比例。糖尿病患者要這樣吃如果患有糖尿病,就盡量不要單純喝粥,可以先吃點其他主食,再喝小半碗粥。吃飯要乾、稀搭配,而且「乾」的要放在前面吃。當然,如果沒有血糖高的問題,晚上單喝點粥,那沒問題。別把太多食材往粥裡加有些朋友煮粥時喜歡加很多其他東西,比如枸杞、百合、蓮子、紅棗等,能加的都加進去,最後變成了一鍋“大雜燴”,覺得營養全面。其實粥就是粥,粥是把固態主食變成半流質或者流質主食的過程,不要給粥賦予過多的責任,比如希望通過喝粥來達到營養的平衡、全面,粥沒有這麼大的作用。在粥裡添加很多糧食以外的東西不是不行,但首先,它們不見得能起到多大的作用;其次,還有可能造成麻煩,加的食材太雜,萬一喝粥引起肚子脹,都不知道是哪一種東西造成的。(來源/轉載自《文匯報》)
-
2020-12-30 科別.耳鼻喉
罹患過敏性鼻炎的人較容易感冒? 耳鼻喉科醫揭兩者「症狀差異」
溫度、濕度等天氣的變化,讓身體一時無法適應,所產生打噴嚏、流鼻水等類似過敏性鼻炎的症狀,不一定就是過敏反應;所謂的「過敏」,一定是要與某個特定的「過敏原」作用後,產生相關反應才能稱之。過敏性鼻炎分2種 必須接觸過敏原符合鼻炎通常就是指鼻子發炎的狀態,一般分為兩種:一種是因病菌感染所引起「感染性」的鼻子發炎,如一般上呼吸道的病毒感染、感冒、或細菌感染引起的鼻竇炎等;另一種則是「非感染性」 的鼻子發炎,是由於患者自身與環境的不協調所引發的,過敏性鼻炎就是其中之一。耳鼻喉科醫師江裕群表示,一般臨床上,會以「過敏」和「非過敏」來區分鼻炎。非過敏的鼻炎,包含病菌感染所引起的鼻炎,或一些其他如藥物引起的鼻炎;至於過敏性鼻炎,雖然也有發炎的反應,但是這種發炎的反應屬於免疫調節的問題,和感染引起的發炎是不相同的。過敏的發炎反應,簡單的說,是指人體本身與外界的一些 過敏原產生不協調的結果,也就是說,必須是要有接觸過敏原(如塵蟎等)的過程,後續出現打噴嚏、鼻子癢、流鼻水等症狀,才可以稱之為過敏性鼻炎。 過敏性鼻炎初期與感冒相似 癢是最明顯症狀過敏性鼻炎的典型症狀與感冒初期的症狀非常相似,相關的研究統計指出,過敏最具特異性的症狀就是會「癢」,通常這種癢除了發生在鼻部外,還包含眼睛週圍、耳道深處等部位,就連上顎後端(軟顎的部位)也都會癢;此外,伴隨而來的還會有打噴嚏、流鼻水、鼻塞等症狀,情況再嚴重者甚至還會出現鼻涕倒流、咳嗽等症狀發生。然而,感冒症狀在初期和過敏其實是很難區分的。江裕群說,因感冒在定義上,是所謂的「急性鼻炎」,大部分都是病毒引起,顧名思義,初期症狀上也以鼻部症狀,如打噴嚏、流鼻水、鼻塞為主,到後期才可能會出現如喉嚨痛、發燒等較為明顯的感冒症狀。對於感冒症狀與過敏症狀的區別,江裕群進一步說明,感冒通常會伴隨喉嚨痛、甚至發燒等症狀,病程約一週左右;而過敏一般是不會有喉嚨痛或發燒的問題,症狀持續的時間會較久。 過敏性鼻炎感冒機率沒有比較高 雙手沒洗亂碰亂摸感染機會增此外,常會有人會問「過敏性鼻炎患者是否較容易感冒?」江裕群指出,這個觀念並不正確,因為過敏是本身和環境的過敏原交互作用,才會產生過敏的反應;而感冒是病毒或細菌傳染的結果,可能來自飛沫傳染或經由接觸病菌的手去揉 眼睛、揉鼻子、挖鼻子,將病菌帶入體內。不過,值得一提的是,過敏患者因為癢的症狀,較一般人容易去揉眼睛、揉鼻子、挖鼻子等,若沒有勤加洗手的習慣,容易增加感冒的機會。 學會與過敏和平共存 避免不良習慣降發作頻率一般過敏的治療原則,重點在於症狀的控制,畢竟過敏屬於個人體質的一部分,其實很難去根治。關於過敏性鼻炎的日常照護,江裕群建議,應該要盡量避免生冷的飲食、多運動、規律健康的生活,避免菸酒、避免多塵環境等,並且適時、適當的藥物、健康的飲食、規律的生活,就可以減少過敏發作的頻率和強度。 延伸閱讀: 很多人都白吃了!益生菌改善過敏、顧腸胃無感? 營養師曝7種NG吃法 鼻塞、打噴嚏、流鼻水...是過敏性鼻炎還是鼻竇炎? 兩者這樣區分!治療方式一次看懂
-
2020-12-29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指揮中心推「春節專案」? 莊人祥解釋需符合兩大條件
新冠肺炎秋冬疫情升溫,英國異變病毒,各國防疫升級,眼看春節連假將至,大量返鄉潮及春遊潮,增加人與人接觸機會,指揮中心是否繼「秋冬專案」再推出「春節專案」,發言人莊人祥今透露,要看「有沒有不明原因的本土病例」,或「本土病例急速增加」,才會改變措施。莊人祥表示,由於擔憂進入秋冬後,不僅病毒更活躍,接連將會面對聖誕、跨年及春節等大型節慶,「秋冬專案」就是事先部署,在疫情還沒來,就先提升防疫作為,除邊境檢疫有登機三日陰性報告,還有八大類場所務必戴口罩,及鼓勵境內擴大採檢。世界衛生組織近期提醒,新冠肺炎期間,部分地方恐因治療,過度使用抗生素,造成其他細菌抗藥性增加,預防醫學辦公室防疫醫師林詠青說,國內本來就有推廣合理使用抗生素,審慎評估有沒有需要使用,其他就是依照治療準則使用抗生素,還有評估病人過敏史。林詠青說,國內治療新冠肺炎部分,疫情還是控制得當,有也公布臨床處置指引,目前已修正到第八版,包含支持療法和敗血性休克該如何處理等,都有清楚提到臨床醫師如何正確使用藥物。新冠肺炎病毒較少使用抗生素,台灣應該不會有過度使用的情形。
-
2020-12-29 新聞.用藥停看聽
止痛藥為何越吃越沒效? 醫:吃對時間很重要
疼痛時來顆止痛藥能幫助緩解不適症狀,但你是否曾覺得為什麼吃了藥仍疼痛不止呢?弘森診所吳書毅醫師表示,止痛藥種類眾多,建議諮詢醫師或藥師給予用藥建議,選擇適合的藥品才能有效緩解不適。然而,吳醫師也提醒,若頻繁出現疼痛問題時,最好還是主動就診找出病因,積極接受治療方能徹底擺脫不適症狀。 止痛藥是緩解疼痛最簡單直接的方法,然而,不少人都曾感到止痛藥似乎越吃越沒效,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狀況呢?大致可歸納出以下幾點原因:1.服藥時機根據臨床經驗顯示,若在剛開始產生疼痛的30分鐘服藥,止痛效果最好;若等到痛到無法忍耐才服藥,恐需加重劑量才能感到舒緩。2.耐藥性增加若長期經常性服用止痛藥時,身體對於止痛藥的反應也會變得遲鈍;因此,當疼痛發生時,往往需要使用更強的劑量才能緩解不適。為避免長期用藥而導致身體出現耐藥性問題,建議民眾在症狀緩解後可主動諮詢醫師減少用藥或停藥;然而,若有身體有經常性的疼痛時,也應主動求診找出病因,對症治療才是根治之道。3.症狀加劇若是病況加劇時,亦可能使原有的止痛藥效果不彰。吳書毅醫師提醒,若身體出現異狀或不適症狀加劇時,應主動回診諮詢醫師診斷,以利調整用藥。4.交互作用若有合併使用其他藥物,或在服藥期間抽菸、飲酒等,都可能影響止痛藥效,甚至感覺藥效持續時間縮短等;因此,求診時應主動告知醫師目前服用的藥物種類,以利醫師判斷。 然而,吳書毅醫師也提醒,並不是所有疼痛都可以靠止痛藥來緩解,像是胃痛時就不能服用一般止痛藥,以免讓病情加劇。建議民眾在出現疼痛狀況時可主動諮詢醫師或藥師的用藥建議,依照不適症狀選擇合適的止痛藥物,才更能達到有效舒緩的目的。 止痛藥相關問題,建議諮詢「專科醫師、藥師」 圖文創作:健談專家諮詢:弘森診所 吳書毅醫師本文經《健談》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
-
2020-12-29 醫聲.罕見疾病
罕病認定/頻拉肚子以為自律神經失調 手腳沒力才知FAP罕病
現代人工作節奏快、壓力大,拉肚子、心律不整引發的自律神經失調患者不少,台大醫院神經部主治醫師謝松蒼提醒,罕見疾病「家族性澱粉樣多發性神經病變(Familial Amyloidotic Polyneuropathy; FAP)」初期表現常是自律神經失調,特別是慢性腹瀉,要等到兩、三年後患者四肢手腳痲、無力才會轉到神經科被確診,由於FAP在台灣好發55歲以上男性,正值扛起一家經濟的重要階段,若診斷太晚容易陷入臥床不起的長照風險。家族性澱粉樣多發性神經病變,是一種基因突變造成神經的退化罕見疾病,也是所有周邊神經退化疾病當中最嚴重的一種。謝松蒼表示,目前在國健署登錄FAP的患者至今約160名,男女比約八比二,但多數病人初期多以自律神經失調表現,他認為實際患者人數可能被低估,以拉肚子來說,患者前往腸胃科醫師作完大腸鏡檢查,通常不會看到有任何病灶,常被診斷為「腸躁症」;也有些病患會心律不整,特別是心跳過慢。「這也是FAP早期診斷的極大挑戰」,謝松蒼說,FAP在全球因不同的基因突變有不同的表現症狀,台灣發生FAP,主要來自製造甲狀腺素的運載蛋白發生基因突變,需透過血液與基因檢測才能確診。以往FAP患者治療多以症狀、支持性為主,現在有RNAi技術,阻礙特定基因轉錄或轉譯來抑制致病基因,相關研床試驗在全球19個國家44個地區展開,225名患者參與,台灣也有18位,占8%,是亞洲案例最多。謝松蒼表示,這是少見的將台灣獨有罕病基因型納入全球臨床試驗案例。
-
2020-12-29 新聞.長期照護
中風該怎麼復健?5招手臂動作訓練 在家就可以自我復健
文/楊昀霖職能治療師中風後最常見的就是動作障礙,需要大量的復健訓練,很多中風患者雖然可以將手臂抬起來但卻無法自由控制,今天這篇就是要來介紹幾個可以在家自主訓練的復健動作。中風後手臂動作障礙腦中風後最常見的後遺症就是手腳無力無法做出動作,很多人心急常用甩的方式、或是一直好手帶壞手的方式希望趕快讓手腳動起來,但這終究只是看起來手臂有在動而已,究竟該怎麼訓練才可以讓復健的效果最大化呢?好手帶壞手對嗎?中風偏癱可以做甩手功嗎?中風是在訓練大腦不是手中風復健重點在於重新訓練大腦控制肢體動作,而不是只要讓手腳又在動就可以了,而是要透過有效的訓練誘發大腦神經的可塑性,詳細的內容,可以去參考過去的文章,本篇將著重介紹可以在家自己訓練的手臂動作,這些動作需要能夠可以好好坐在椅子上保持平衡,手臂要有一定的自主動作,如果覺得下面的動作太難的話,可以先參考下面幾篇文章。坐姿平衡訓練被動關節運動偏癱手臂的安全居家運動中風偏癱手臂復健訓練 – 桌上伸臂之前也有介紹過桌面上伸臂的運動,這個動作主要是在訓練手臂向前伸與往後縮,可以在桌面上貼一條的有色膠帶,重點在於讓手掌保持直線前進與後退,提醒自己不要偏離直線,並同時請保持速度一致避免忽快忽慢,如下影片示範:如果家裡有買治療室中常見的滑車,也可以穿戴滑車練習,如果沒有也沒有關係,就拿抹布吧!一開始可以先練習患側手前方的直線,如果控制的不錯在往健側擦,就讓真的把桌子給擦乾淨吧!中風偏癱手臂復健訓練 – 桌上伸臂 進階版除了直線也可以設計其他軌跡,例如說畫圓圈、或是三角形、方形等,把自己訓練成可以調正各種動作軌跡吧!中風偏癱手臂復健訓練 – 觸及目標這個動作主要是訓練手臂可以往特定目標伸,就像平常我們要拿東西也是要先把手臂伸過去麻,那這個目標可以自由設定,像這次示範的就是桌面上高約10公分且離身體不遠的錐形杯,且這次示範只要碰到杯子將其打落而已,難度設定上是比較簡單的,想調整難度可以調整高度或是杯子離身體的距離。中風偏癱手臂復健訓練 – 撥衛生紙這個動作主要是訓練手臂可以往特定目標伸,但這次不一樣的是,伸出去後必須要把衛生紙給撥回來,這就需要更多的訓練與控制囉,這個動作可以分成兩種難度,第一種可以手臂先放在桌面上,就會比較好控制,如下影片示範:那比較難一點就請把手臂抬起來,就像我們平常在空中一樣伸到定點再將手放下:中風偏癱手臂復健訓練 – 推動物品這個動作一樣也是伸手的動作訓練,跟上面的動作相比,這次動作全程都需要將利用手臂將物品推動,這就更挑戰手臂的動作控制。如果中風的患側手有張力不好控制該怎麼辦呢?中風患者大多人都有不正常的肌肉張力,患側手臂會不由自主的彎起來,影響復健訓練的進行,如果是這樣的情況的話,運動前可以適度拉筋,如果張力很強也可以考慮和醫師討論適不適合打肉毒桿菌。
-
2020-12-29 醫療.整形美容
17歲男高中罹男性女乳症遭霸凌 微創手術助重建自信
一名17歲男高中生進入青春期後發現自己身型外觀與同性「不一樣」,胸部與女性一樣有明顯隆起,讓他穿衣服沒自信,與同儕出遊時也無法坦胸露背,更遭受同儕嘲笑排擠,導致他心理留下陰影,不願上學也影響社交及課業,家人得知後安排轉學,並帶他求診整形外科醫師,經過手術矯正改善,這名高中生終於重拾自信,恢復正常生活。東元綜合醫院整形外科醫師李存昌表示,該名高中生罹患的是「男性女乳症(Gynecomastia)」就是男性胸部呈現女性外觀,每個患者的程度皆不太一樣,嚴重的會有類似女性C罩杯以上的外觀,導致生活不便、自信心低落,進而影響學業和社交表現。此種症狀通常好發於青少年和老年兩種族群,其中又和遺傳、肥胖、賀爾蒙失調有關,初步治療會先觀察和檢驗,排除疾病相關的問題,嚴重者或症狀影響生理及社交才會安排手術治療。李存昌說,男性女乳症主要是因為乳腺和脂肪的增生,目前乳腺切除技術已經可以從傳統一字形的大傷口縮胸手術,進步到乳暈微創小傷口手術,傷口僅3公分以下,恢復期和疼痛感大幅減少,可配合局部抽脂,改善效果較明顯。若是較嚴重的患者,可利用分次手術將小傷口控制在乳暈周遭,避免不必要的疤痕;隨著程度加重,會增加治療難度,但多數經由手術矯正後,可恢復成平坦緊實的胸型,出門不必再遮遮掩掩。李存昌也指出,以往有類似症狀的患者,常常礙於不知道該求助哪一科別醫師,或是難以啟齒,長期下來造成心中承擔過大的壓力,影響正常生活和心理狀態,建議有相關問題的患者,應選擇具備整形外科專科的醫師,以及專業合格的醫療院所求診治療,在執行醫療行為才能安全有保障。
-
2020-12-29 醫聲.肝病清除
專家領袖意見/肝淨推手簡榮南 幽默衛教 圈粉病人
林口長庚醫院副院長簡榮南長年投入肝病防治,積極協助國家推動消除C肝計畫,日前獲得台灣醫療典範獎。曾經想當小鎮醫師的他表示,人的一生只有一次,能為社會服務,就順勢、積極、熱情地去做,「可以成就一件事最重要。」簡榮南畢業於中國醫藥大學醫學院,之後到長庚醫院實習。當兵期間曾在軍醫院當外科醫師,開了許多刀。但他想返鄉接手長輩在彰化開的醫院、當小鎮醫師,才走內科,並選胃腸肝膽科作為次專科。跟隨廖運範 鑽研B肝原以為走內科次專科後可返鄉服務,但他跟隨的老師是中研院院士廖運範,也是當時長庚醫院內科胃腸肝膽科主任。「我跟著他(廖運範)做B肝研究。」嚴師出高徒,簡榮南升主治醫師的第一篇論文就是B肝研究,後來持續埋首肝病新藥的臨床研究,每年都產出數篇論文,卻也忙到無法返鄉當小鎮醫師。調任基隆後,簡榮南在基隆長庚一待就是17年,他發現,基隆的肝病患者多,原因是漁民多、喜喝酒,生病常買止痛藥吃。但他不曾罵病人,而是以幽默的方式輕鬆衛教,許多苦著臉的病人變成他的粉絲。簡榮南比較擔憂的是,有五成C肝患者不知道自己患C肝,四成B肝患者也不知自己得B肝,患者常一發病就接近肝硬化及肝癌,非常可惜。推動社區B肝C肝篩檢2013年,他推動「社區世代醫學健康照護計畫」,帶著跨科別的醫師走出長庚醫院執行「東北角肝淨工程」,替社區民眾做B肝、C肝篩檢,並辦理多場演講提升民眾對肝病的認知。該計畫已擴大至長庚各院區。2014年,簡榮南接任台灣肝臟研究學會會長,沒多久C肝新藥上市並有極高治癒率。他認為,C肝病人一定要治療,才能消除肝炎、免除肝癌威脅。於是在產、官、學協助下,衛福部、健保署、國健署都一起動起來,2016年底陸續成立國家消除C肝辦公室,給付C肝新藥,擴大地方社區篩檢。已促成11萬人C肝治療截至2020年底,已小有成績,約11萬名病人接受C肝治療。身為C肝辦公室臨床醫療組召集人,簡榮南估計社區還潛藏15萬名C肝患者。「後面力道更重要,需靠普篩策略,由醫院和地方衛生局繼續深入社區和高風險區做篩檢。」一路走來,簡榮南不曾居功,把獲得台灣醫療典範獎的榮耀歸功於他的老師廖運範。他至今還跟著老師做肝病研究,師徒二人去年初發表台灣B型肝炎治療指引,對肝病防治工作一刻不曾停歇。簡榮南出生地:彰化縣年齡:62歲現職:●林口長庚醫院副院長●林口長庚醫院肝膽胃腸科系主治醫師經歷:●基隆長庚醫院副院長●台灣肝臟研究學會會長專長:慢性BC型肝炎、肝硬化、肝癌、其他肝病的診斷及治療興趣:跑步、爬山
-
2020-12-29 科別.腦部.神經
血壓飆高立刻吞降血壓藥?搶救腦中風 別誤信3大迷思
● 迷思一:指尖、耳垂放血延緩腦中風症狀?醫:無實證研究支持● 迷思二:吞降血壓可緩解中風症狀?醫:恐影響血液灌流加劇病情● 迷思三:中風趕快搭計程車去醫院?專家:切勿自行就醫,請打119,送往腦中風處理特定醫院指尖、耳垂放血,或血壓飆高時立刻吞降血壓藥,有助延緩中風症狀?醫師指出,這些都是錯誤觀念,一旦延誤就醫,錯失黃金治療時間恐釀永久傷害,提醒疑似腦中風患者切勿自行就醫,記下症狀發生時間,立即通知119,由專業人員協助送往可處置急性腦中風的緊急醫療院所。馬偕紀念醫院腦中風中心主任傅維仁表示,民眾對於腦中風的預防、治療存在不少迷思,尤其是在中風發病當下至抵達醫院這段時間,往往不清楚正確的就醫流程,隨時間流逝,到院後才發現已錯過黃金治療時間。缺血性腦中風 搶時間溶栓、取栓傅維仁解釋,腦中風是因腦部血管阻塞或破裂,導致局部或全面性的腦細胞傷害,分為缺血性與出血性腦中風,以前者占比8成最高。依照國際治療指引標準,缺血性腦中風的黃金搶救時間,如以注射靜脈血栓溶解劑進行治療,應在症狀發生後4.5小時內完成,動脈取栓手術則應在6小時內。由於許多患者及家屬難以辨識腦中風症狀,等到驚覺需要就醫時,才自行至診所或平常習慣就診的醫院,一到現場,發現這些醫療院所不具有溶栓、取栓的設備與技術,白白浪費許多時間、精神與體力。長輩發病 別等家人回來再送醫加上坊間的錯誤觀念,以為放血、吞降血壓藥有助緩解中風症狀,以及長輩白天獨自在家,想說等家人返家再就醫,皆已來不及。傅維仁表示,腦中風常見症狀,包含半邊手腳無力麻痺、突然間無法說話、口齒不清、頭暈、頭痛、走路不穩、視力模糊或複視等,當以上部分症狀出現時,須即刻送醫,記錄症狀發生時間點,以利診斷治療。專業人員護送 可直送急救醫院由於急性腦中風的治療,僅有具備緊急處理能力的合格醫院才能處置,為避免患者白跑一趟,傅維仁建議,無論患者獨自在家或與家人同住,皆可主動撥打119求救,經專業人員協助護送,能立即送往可處置的急救醫院,爭取時間。此外,指尖、耳垂放血等民俗療法,尚缺乏相關實證研究證實有助緩解中風症狀;甚至當患者出現疑似症狀,且血壓飆高時,如立刻服用降血壓藥,被阻塞的血管反而會因為血壓遽降,血液灌流上不去而加劇病情。再次中風機率高 釐清病因控制傅維仁提醒,一旦中風過,再次中風的機率非常高,需釐清導致中風的致病因子,例如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等慢性病,戒菸、戒酒、避免肥胖、過度的壓力及憂鬱等,若有心臟病、心房顫動及睡眠呼吸中止症也需規律接受治療,積極控制。
-
2020-12-29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寒流帶來全球疫情大爆發?感染醫師李秉穎:確實擔心
霸王級寒流將來臨,是否可能造成全球新冠肺炎疫情一發不可收拾?台大小兒感染科醫師、中央疫情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成員李秉穎表示,對於未來全球疫情趨勢是擔心的,從目前各國疫情爆發的情況來看,加上防疫未能落實,可能真的要等到天氣熱了之後,疫情高峰才可能降下來。李秉穎昨晚在「年代向錢看」電視節目中做了上述表示,並指出各國目前病例大爆發,情況甚至比今年初還要嚴重,加上北半球天氣寒冷,病毒存活的時間會比夏天久,傳染力增加,節目主持人問他是否疫情會持續上升到明年的一、二月,李表示,是有可能的,因為各國的防疫都疲乏,「會戴口罩的就會戴、不會戴的還是不戴」,病毒在人群之間流竄,除非全球很快有6-7成的人完成疫苗注射,而且疫苗發揮很好的效力,才有機會提前控制疫情。而對於英國的變種病毒,是否是造成這波疫情加劇的原因?李秉穎認為,大家對於這個議題「過熱了」,有點莫名其妙,因為不僅英國的病例上升,其他美、加、德國與日本等,疫情也都上升,並非是變種病毒造成上升,應該主要還是與秋冬氣溫下降有關。他表示,變種病毒目前看起來是繁殖能力增加,更容易傳染,對於疫情的影響還需要再觀察,但目前的情況看起來,台灣的防疫政策是不需要改變的。
-
2020-12-29 科別.腦部.神經
手麻、腳麻…是身體哪裡有問題?先找出病因!這種情況恐無法完全回復
「挖卡哪麻,挖係安娜造(腳麻要怎麼跑)?」在火災現場中,老人居然不逃生,記者問他為什麼不跑走?老人回答,腳麻要人怎麼有辦法走?這是令人印象深刻的電視廣告。另外一個讓人難忘的廣告則是孫女不小心騎車壓到奶奶的腳,奶奶因為腳麻沒有知覺,所以睡著了沒醒來,害孫女以為奶奶在睡夢中去世了......腳麻,真的這麼嚴重嗎?如果有腳麻、手麻等症狀,還有辦法救嗎? ▍ 手麻、腳麻原因大不相同 了解病因徹底治療台北榮民總醫院神經內科醫師許立奇表示,手麻腳麻症狀可不可能改善,重點是要先了解是什麼原因引起。像電視廣告中腳麻到無法行走,或是腳被壓到卻沒有疼痛感覺,最常見的原因是-糖尿病血糖過高所造成的周邊神經病變。周邊神經病變的症狀很多,有些只有腳趾頭麻,有些則是又麻又刺痛,有些則會比較嚴重到,可能會半邊的腳都是無力的狀態。 如果只有一隻腳麻痛,也要考慮可能是骨刺壓迫。倘若是手麻的問題,除了周邊神經病變以外,也可能要考慮腕隊道症候群,許多人因為經常俯案寫字,或是常用電腦,或是從手工業等等。長期使用手腕重覆做某些動作,容易引起腕隧道管狹窄而造成神經壓迫,以致於有無力、麻木等症狀,所以當只有手麻時,不一定都是和中風有關,也要考慮腕隧道症候群。如果是骨刺或腕隧道候群產生的壓迫,可以諮詢醫師,是否要經由復健治療或是手術治療,將壓迫的原因治療好,神經壓迫的症狀將可以獲得改善。許立奇說,如果是糖尿病導致的周邊神經血管病變,而且又拖了一段時間才想要治療,要完全好的機會不大。但是如果糖尿病患已經發生周邊神經病變又不好好控制,症狀會更嚴重。許立奇提醒,糖尿病末梢神經病變可能會出現四肢、手指尖、腳板麻木等症狀,如果血糖不好好控制,血管阻塞及周邊神經病變會愈來愈惡化。但若可以及時控制血糖,至少可以保持神經病變不惡化,他也建議可以服用維他命B群修復神經,以及治療神經痛的藥物解決不適感,但是改善狀況不大。 ▍ 及早發現及早治療 把神經「救回來」振興醫院腦神經內科醫師尹居浩則表示,周邊神經病變有很多種原因,例如代謝性的疾病,像是糖尿病、腎功能問題、甲狀腺機能亢進、自體免疫疾病等等,或是神經根發炎;有些則是藥物毒性,例如化學治療藥物對神經的破壞,有些藥物的神經毒性是無法回復的,但如果是糖尿病患者末梢血管缺血導致的神經病變,若在神經缺氧壞死前及時給予血流,利用神經代償的作用,有機會把神經救回來。針對糖尿病足的局部缺血,患者可能需要服用抗血小板或是抗凝血藥物。如果局部血管狹窄程度超過60%到70%,可以考慮在發生狹窄的血管裝入血管支架,把血管撐大再注入血流,或是進行足部動脈繞道手術。足部動脈繞道手術是取一段好的血管移植過來取代足部已經發生狹窄阻塞的血管,也能讓缺血的足部恢復血流供應,不過這也必須在神經尚未缺血壞死前進行,否則就算局部缺血症狀解除,神經壞死太嚴重,也無法完全回復。(本文獲「《愛長照》」授權轉載)
-
2020-12-29 科別.耳鼻喉
國小女童滿口蛀牙還膿傷 竟是「鼻噴劑」惹禍
南投縣一名國小女童日前因右下巴紅腫熱痛,且症狀持續2天仍未解,因此赴衛福部南投醫院就醫,經診她滿口蛀牙,甚至已有膿液從紅腫牙齦縫滲出,致嚴重蜂窩性組織炎合併膿瘍,未料醫師細查後發現,她滿口蛀牙竟是「鼻噴劑」惹禍。南投醫院指出,該名12歲女童口部蛀牙問題嚴重,因此院內醫師研判是不潔的口腔環境,造成嚴重口腔蜂窩性組織炎合併膿瘍,便以藥物局部處置搭配一周高效價抗生素治療,回診時腫痛獲改善,醫師卻發現她鼻腔竟被兩坨粉色肉團塞住。經瞭解得知,家長不捨孩子因過敏性鼻炎長期鼻塞,便自行至藥局購買鼻黏膜血管收縮的噴劑,女童使用後鼻內血管收縮,鼻塞獲緩解,但這一用持續好幾年,鼻黏膜血管彈性疲乏,還造成鼻甲持續腫脹,鼻腔完全塞住,只能靠口呼吸。南投醫院耳鼻喉科醫師吳昭寬表示,充足的唾液能和細菌分解食物時產生的酸性物質形成酸鹼中和,藉此保護牙齒,而長期鼻塞張口呼吸導致唾液量不足,而使酸性物質逐步侵蝕牙齒,增加蛀牙的風險,甚至形成齒源性的感染病症。院方表示,由此可見,滿口蛀牙不一定是沒有好好潔牙的關係,經細查女童病況,能從中發現,她滿口蛀牙,甚至引發嚴重口腔感染及膿瘍的罪魁禍首,其實是她期濫用血管收縮鼻噴劑致藥物性鼻炎的後果。吳昭寬說,目前治療鼻炎噴劑有血管收縮、類固醇、抗組織胺以及新開發的類固醇合併抗組織胺鼻噴劑4大類,而市售鼻噴劑雖能快速減緩鼻塞,但不能長期使用,建議別連續使用超過7天,若造成藥物性鼻炎,恐致使鼻塞症狀更嚴重。南投醫院則表示,女童停用該鼻噴劑,並接受手術治療,呼吸窘迫狀況已改善,現正治療蛀牙;同時提醒,適合的鼻噴劑能緩解,但切勿自行長期使用或增減劑量,應透過醫師或藥師等專業人員諮詢協助,以免影響療效,甚至造成不良反應。
-
2020-12-29 科別.心臟血管
國光副董愛子跑步猝死 醫師:運動時胸悶應馬上停止
國光客運副董事長王應傑兒子王怡中驚傳在練跑時猝逝,享年39歲。王應傑受訪時說,可能因天氣轉涼而發生意外。對此,台灣高血壓學會理事長暨台大醫院心臟內科教授王宗道表示,溫度降低可能會誘發血管收縮,心肌梗塞發作的風險提升五至十倍,因此運動時若感覺胸悶,就應該停止,不可勉強。王怡中身體健康,平時有運動習慣,更是鐵人三項的健將。但可能應天氣轉涼,到台大練跑,剛跑沒多久就昏倒,雖緊急裝上葉克膜並做心導管手術仍宣告不治。王宗道表示,有些人可能有慢性心血管阻塞狀況,平常可能稍微會喘、胸悶,但因為血管長出側枝循環,活動個三、五分鐘,便感到舒服,而不以為意。另外,有些人可能真的從來沒有症狀,但從未驗過血糖、血壓和血脂,不知自己有三高問題,但可能在突然劇烈運動後,造成血管阻塞猝死。他說,就算沒有症狀,也應定期檢查三高,並注意菸酒、飲食和體重。尤其家族中有人在60歲前罹患心肌梗塞者,更應注意。而現在也有冠狀動脈電腦斷層,可揪出潛在的心肌梗塞患者,也可在健檢時自費檢查。王宗道說,長期運動雖然對心血管有保護作用,但運動當下,若感覺到胸悶就應該馬上停止。一般來說,運動時的心跳極限為[(220-年齡)乘以85%],現在智慧裝置普遍,民眾也可利用智慧手環等監測自己的心跳。不可超過極限。
-
2020-12-29 科別.心臟血管
高血壓、動脈硬化的危險因子,小心缺血性腦中風 醫:這種飲食法可有效改善!
腦中風是國人十大死因的第四位,腦中風可初步分成缺血性腦中風(腦梗塞)和出血性腦中風兩種。依據國人中風登錄資料,缺血性腦中風占所有中風的七到八成,剩下的一成為出血性腦中風。國人腦中風的發生率為每十萬人分之三百至五百人之間,盛行率約為每十萬分之一千五百至兩千人。六至七成以上初次發生缺血性腦中風的病患為65歲以上的長者,平均年齡約為70歲。一般而言,缺血和出血性腦中風皆男性比女性常見。常見引起缺血性腦中風的危險因素包括:高血壓、糖尿病、肥胖、抽菸和心房纖維顫動。本次就針對高血壓與缺血性腦中風的關係做簡單的討論。高血壓引起的缺血性腦中風高血壓引起的缺血性腦中風,與顱內外血管動脈硬化增加和血管管徑變得狹窄有關。一般的情況下,血壓的數值應控制在收縮壓140 毫米汞柱(mmHg)、舒張壓90 毫米汞柱(mmHg)以下。若是具有糖尿病的風險,血壓的數值應控制在收縮壓130 毫米汞柱(mmHg)、舒張壓80 毫米汞柱(mmHg)以下。在高血壓控制不良的狀況下,血管動脈硬化的惡化會讓患者未來反覆發生中風的機會一併俱增。於輕度至中度顱內動脈硬化狹窄的病人,發現收縮壓高於160毫米汞柱(mmHg)的病人增加14倍未來發生缺血性腦中風的風險;在嚴重顱內動脈硬化狹窄的病人,則發現收縮壓高於160毫米汞柱(mmHg)的病人增加2倍多未來發生缺血性腦中風的風險。另外,具頸動脈狹窄的病人亦會因高血壓控制不良增加缺血性腦中風的發生。在絕大多數的情況下,所有的患者都應對血壓進行良好的控制。良好的生活習慣及飲食調整有助於血壓控制針對已經具有動脈狹窄硬化的患者,在血壓控制良好的狀況下,也有可能使得原本已經狹窄的血管出現反轉恢復和不繼續惡化的可能。血壓的控制在於個人是否能有意識去注意自己身體的狀況及自我對血壓的控制,而良好的生活習慣和飲食調整也有助於血壓的良好控制。在一項研究發現,在於2061位國人遵循得舒飲食(DASH diet)可以達到控制血壓。當維持以全穀類當主食取代精緻澱粉、每日攝取2至3份低脂的乳製品、每日4至5份蔬菜和水果、每日一湯匙量的堅果、白肉取代紅肉以減少飽和脂肪的飲食形態亦能夠減少腦中風的發生。當發現自己有高血壓時,採取積極正向的態度面對和定期就醫治療,可望能改善血管動脈硬化和缺血性中風的發生。
-
2020-12-29 科別.眼部
眼藥膏可以治療傷口、痘痘嗎? 眼科醫師這麼說
坊間盛傳眼藥膏可用於治療傷口?或是用來塗抹消除惱人的痘痘?眼藥膏的真有如此神效嗎?為了替大家解答疑惑,食品藥物管理署(下稱食藥署)邀請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眼科主任陳瑩山醫師,詳細說明眼藥膏的種類與正確用法。 眼藥膏可分成含抗生素,含類固醇及含其他的成分三大類,製成不同的劑型,主要是延長藥物在眼球停留的時間,因為眼藥水滴在眼球上,半小時左右就會流失,點了藥膏作用時間就會延長,但相對也會造成視力模糊。對於眼部有傷口時,如:手術過後、長針眼、眼瞼發炎等,就需要使用抗生素眼藥膏,而眼睛癢、結膜炎時,就可使用含類固醇的藥膏,目前已有很多是抗生素與類固醇合併的藥膏。至於人工淚液做成的眼藥膏,可舒緩眼睛的乾眼症,但對於殺菌、消炎並沒有作用。用眼藥膏治療傷口?「聽說眼藥膏可用於治療傷口,是真的嗎?」陳瑩山醫師指出,眼藥膏使用在非眼科的範圍,其效果並未如坊間或網路上的傳言有神奇功效,若使用在外傷口,原理是利用眼藥膏製劑所含的抗生素,暫時封住傷口,消滅已入侵的細菌,避免細菌繼續感染;對大的傷口或大面積的擦傷、燙傷或瘀傷,若只靠眼藥膏降低傷口感染,將不足以達到治療的作用,至於含類固醇或其他藥物成分的眼藥膏,則完全不適用於外傷。眼藥膏擦痘痘有效嗎?有人說金黴素藥膏能幫助除去痘痘,陳瑩山醫師說明,應該是由皮膚科醫師依病情需要,而開立使用此類藥膏較為合適,但要注意的是,長期使用抗生素藥膏治療皮膚疾病,容易造成病菌的抗藥性,其療效也沒有比專門使用在皮膚科的藥膏來得強。此外,因眼藥膏主要使用在眼部的軟組織,如果用於皮膚,除了療效不強之外,該成分容量也有限,若未對症下藥,效果也不佳。使用眼藥水已日趨便利,目前以眼藥膏治療眼睛的細菌感染已經退居第二線,且白天較少使用眼藥膏。但對於眼睛破皮、角膜炎、使用於眼部的包紮時,就常使用含有抗生素的眼藥膏。如果是急性發炎或感染時,為了避免在病患睡著後,使用眼藥水的作用減弱,才會建議在睡前使用眼藥膏。至於治療乾眼症,仍廣泛使用人工淚液的眼藥膏,在睡前塗抹即可。若因病情需要,白天仍要使用眼藥膏,就以先點用藥水,等半小時後再點眼藥膏為宜。原文引用自:藥物食品安全週報
-
2020-12-29 科別.皮膚
打翻熱湯、排氣管燙傷,怎麼辦? 快沖冷水!醫師揭「除疤關鍵時間」
煮飯、吃火鍋時,不小心燒燙傷怎麼辦?要用阿嬤的偏方,趕快在傷口上塗醬油、漿糊、蛋白?或用網路鄉民傳說中的黑人牙膏、白藥膏、小護士、神奇紫草膏、凡士林等塗抹傷口?還是聽媽媽的話,泡鹽水、冰敷?你也落入選擇困難了嗎? 溫度60~70℃ 就可能產生燒傷或燙傷皮膚科醫師鄭惠文表示,由於皮膚組織包含表皮細胞等,多為膠原蛋白成分,也就是由蛋白質所組成,而蛋白質約在60~70℃左右,就開始產生變性,更不用說遇到100℃以上的高溫,都會產生燒傷或燙傷的危險。 廚房最容易燙傷 排氣管燙傷比例高居家當中最常會遇到高溫的地方,應該就是水、火、油最多的廚房。鄭惠文指出,常遇到許多人因燒煮開水時不慎打翻,造成燙傷;或不小心抽到熱水瓶的電線,以致被熱水燙傷;還有些人在悶煮食物時,本只是想看看食物悶煮的狀況,結果一打開鍋蓋,就被直撲而來的蒸氣燙傷。還有很多家庭燙傷的例子,是發生在是炒菜的時候,往往因鍋子溫度太高,油一下子倒下去,被油鍋所濺起的熱油燙到;或在煮菜時,油水不慎相遇,所造成的燙傷;另外,冬天洗熱水澡時會先放熱水,再放冷水,結果還沒來得及把冷水放入時,就被熱水燙傷。鄭惠文說,還常有人是被汽機車的排氣管燙傷。汽機車在剛熄火時,排氣管的溫度相當高,有時路過稍不注意,很容易造成燙傷,這個比例很高,情況嚴重者可能直接掛急診。 燒燙傷可分為3級 第3級需植皮或皮瓣重建手術在遇熱的當下可能先出現紅腫,經過幾個小時後就開始起水泡,這種情況就算是二度燙傷。然而,無論是水、火、油,哪一種原因所造成的燒燙傷,依皮膚受傷的程度,大致可以分為3個等級:第1級:通常傷及表皮層,真皮及皮下組織會發生反應性充血,會有輕度的水腫及疼痛感。皮膚雖會出現潮紅,但還不至於有水泡,數日後便會自然脫皮而痊癒;此類型的灼傷,也常見於日光浴的曬傷。 第2級:若傷及真皮層,傷口會有起水泡的現象,是二度燒燙傷最易辨識的特徵,乃局部傷口所產生的水泡,且疼痛情況會比一度燒燙傷更為嚴重,此級的燒燙傷又可再細分為淺的二度燒燙傷(Superfiical Dermal Injury),其傷口表面呈均勻的粉紅至紅色,一般在2週內自行 癒合,之後也較無明顯疤痕。而深的二度燒燙傷(Deep Dermal Injury)傷口則呈現表面不均勻之顏色分布,可能是粉紅至紅色的傷口,同時還呈現有不均勻的白色或褐色斑塊,此種類型傷口癒合的時間,多半要超過2週以上,有時甚至還會長達1個月之久,並會留下明顯的疤痕。第3級:若燒燙傷範圍達表皮層及全部真皮層都壞死的程度,就是所謂的「全層燒燙傷」,亦即第三級的燒燙傷。無論是高能量的瞬間燒傷,或低能量但時間拉長的燙傷,都可能造成組織壞死,達到三級的燙傷。此階段傷口表面呈現白色斑塊,甚至會變成焦痂。此種傷口無法自行癒合,必須進行清創手術(Debridement);若燒燙傷面積太大,組織無法 再長出來,就必須移植其他部位的組織過來,進行植皮或皮瓣重建手術。 「沖、脫、泡、蓋、 送」 急救處理5原則不論是水、火、油所引起的燒燙傷,緊急救護的處理方式均以「沖、脫、泡、蓋、 送」5大步驟為基準原則: Step1 沖:燙傷的第一時間,在受傷部位先以大量清水沖洗,必須立即「沖」洗 冷水,至少30分鐘。Step2 脫:接著就是要把傷部位的衣物 「脫」掉。必須小心剪開泡在冷水中的衣 物,同時去除黏覆於傷口的雜物。Step3 泡:第三個步驟可用臉盆、浴盆 或浴缸盛放冷水,再將受傷部位浸「泡」 於水中,時間至少要持續30分鐘。Step4 蓋:之後,以乾淨的毛巾覆「蓋」 受傷部位,避免傷口接觸到雜質,排除其他感染的因素。 Step5 送:最後一個步驟,就是立即 「送」到的醫院治療,如能送往有燒燙傷中心的醫療院所接受治療,對於燒燙傷的處理當然是更好。 疤痕已盡量改善為原則 把握傷口恢復黃金期鄭惠文強調,處理疤痕的正確態度,是要從傷口形成時,在不同階段使用不同的方式,以降低疤痕出現的機會。因此在傷口開始形成時,就要配合醫師及復健師的指示積極復健,才能不讓原本的功能受限太多,同時要把握0~6個月的「黃金恢復期」。值得一提的是,任何疤痕的處理都是以盡量改善為原則,由於每個患者的復健狀況不同,恢復的情況就會有很大的差別。而復健工作並不是在手術過後才進行,而是在傷口恢復的慢性期,由於恢復時的0~6個月傷口尚處於不穩定期,因此盡量不要讓傷口功能受限,一定要多伸展、多活動。 延伸閱讀: 疤痕突起小心就是蟹足腫!怎麼治療?如何消除疤痕? 皮膚科醫師完整解說 吃鍋燙傷快冰敷? 錯了!護理師教你正確處置SOP
-
2020-12-28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不明人員招攬低價檢驗 北市籲民眾抽血慎選合法院所
台北市去年至今共接獲14件民眾反映有醫事檢驗所人員至民宅、公司行號投遞檢驗價目表及名片,宣稱隔日即可到府為民眾抽血檢驗肺癌及檢驗所套檢項目,對此,衛生局提醒,如有自我健康檢查的需求,可自費至合法醫療院所或醫事檢驗所抽血檢驗,以免上當受騙。去年至今年間,北市衛生局共接獲14件民眾反映有醫事檢驗所人員至民宅、公司行號投遞檢驗價目表及名片,宣稱隔日即可到府為民眾抽血檢驗肺癌及檢驗所套檢項目,以低價檢驗費用及一週內可取得抽血報告方式吸引民眾同意抽血檢驗。醫療法規定非醫療機構,不得為醫療廣告;醫事檢驗師法規定非醫事檢驗所,不得為醫事檢驗廣告,醫事檢驗所不得以不正當方法招攬業務。依醫事檢驗師法第12條第2項規定「醫事檢驗師執行業務,應依醫師開具之檢驗單為之。但經中央衛生主管機關指定或自費至醫事檢驗所檢驗之項目,不在此限。」衛生局提醒,民眾應到醫事檢驗所或醫療機構進行抽血檢驗或由醫事檢驗所依醫師開立之檢驗單抽血檢驗。依醫事檢驗師法第30條規定「醫事檢驗所不得以不正當方法,招攬業務。」事先向所轄衛生主管機關報准才能前往民眾住家、辦公場所、或其他非醫事檢驗場所的地方進行抽血檢驗。因此,無論業者如何巧立名目或轉換頭銜,都涉違法招攬。北市衛生局表示,血液檢體相關檢查涉及正確採血管使用、足夠血量、檢體的良好保存、正確受檢者身分之確保等問題,辦理機構均應訂定嚴謹的管理及作業流程,以確保檢驗品質。北市衛生局呼籲,市民如有自我健康檢查之需求,可自費至合法醫療院所或醫事檢驗所抽血檢驗,千萬不可聽信不明人員之招攬,配合抽血,以免花了冤枉錢卻不一定獲得良好檢驗結果;如遇自稱衛生局⼈員或衛生局政策配合機構⼈員,務必要求對方出示識別證或相關公文,以免上當受騙,如發現違規或不當招攬行為,請提供相關佐證,例如:廣告單張、發放日期、地點、同意書、檢驗所開立之收款憑證、檢驗報告等,撥打北市民當家熱線1999轉7106向北市政府衛生局檢舉。
-
2020-12-28 慢病好日子.慢性腎臟病
慢病主題館【腎臟病】小藥師健康營養資訊:亂吃綜合維他命 小心更傷腎!
「藥師你好,我要領藥」藥袋又多又重,一看就知道是腎臟病人的藥。藥師關心的問一下「腎臟病病人飲食有沒有盡量低蛋白跟低鹽呢?飲食會影響藥物治療的效果喔!」 領藥的人嘆了一口氣說「我婆婆她牙齒不好,而且腎臟病很久了,有時候食慾不好吃很少,所以當她有食慾要吃什麼我們都不會限制她。」 藥師:「食慾不好吃很少,體力會比較差,除了要小心昏倒或跌倒,長期這樣也容易造成營養不良。」 患者:「有建議什麼營養品嗎?有時候我們會拿綜合維他命給她吃。」 藥師:「腎臟病的飲食,包含綜合維他命,都要注意喔!不要隨便補充,當然更不能亂信親友偏方!」 市面上的綜合維他命,通常含有維他命A、B群、C、D、E、K之外,同時也有鈉、鉀、磷等礦物質,對一般人適度補充沒問題,但對腎臟病患者而言,要小心其中的礦物質,可能會加重腎臟的負擔,所以不建議腎臟病患者把綜合維他命當成每日維他命補充服用。若腎病患者有維生素或礦物質缺乏的情況,除遵照醫囑聽從腎臟科醫師建議外,亦可補充專用維他命劑其鈉磷鉀、熱量都經過專業設計,含三大營養素蛋白質、脂肪、醣類,有需求的腎友購買時可多注意營養標示。所以規律服藥跟回診是第一要件,飲食注意的觀念跟細節很需要病人自主管理,若照顧者或病人無法做好飲食管理,還是會建議用營養補充來減少不當飲食中對腎臟的持續傷害,讓藥物治療更好。【延伸閱讀】 -施昀廷/中藥傷腎?這成分比硃砂還早禁-陳冠誠/洗腎完累得像蟲 3 招運動變活龍-Dr.命/慢性腎臟病五種期別的痛 迷因告訴你-營養食畫RD.Chiu/風靡全球的綠拿鐵竟會造成這些症狀!-莊昕悅營養師/營養師教你在家輕鬆做低蛋白點心-Johnny游/腎臟危機解密!四大暗示別忽視-Lemon L. Yoga/別說抱歉,瑜伽療癒和不安說嗨!-藥師陳瑪波/吞藥丸喝符水 腎像濾心大堵塞!【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一起最愛問粉絲團
-
2020-12-28 慢病好日子.慢性腎臟病
慢病主題館【腎臟病】噗妮聊護理:腎臟健康拉警報 五招保健防水腫
「我覺得腳很脹,無論擺什麼姿勢,都覺得腳很不舒服。」「越接近傍晚、越覺得腳好腫脹,穿鞋⼦的時候更不舒服,甚⾄有時候連鞋⼦都穿不進去。」在診間內,不時會聽到病⼈這樣的主訴。此時,醫師在病⼈的脛骨或腳背上⾯按壓約莫2~5秒鐘,發現按壓部位凹陷、⽪膚回彈的速度很慢,判定是下肢⽔腫導致的不適感。難道是腎臟出了問題?⼤家對於⽔腫的出現,常常就會直接聯想到腎臟疾病。 ⼈體的腎臟具有⾎液淨化的功能,當⾎液流經腎臟時,腎臟會過濾體內廢物及電解質,將含氮廢物與過多的體液,⼀部分回收⾄體內循環;另⼀部分則形成尿液儲存於膀胱, 進⽽排出體外。除了⾎液淨化之外,腎臟亦具有許多重要的功能,例如:分泌賀爾蒙、調節電解質平衡與體內酸鹼度...等等。當腎臟功能受損,可能會造成⾝體部位⽔腫。最初,可能會出現眼瞼浮腫的狀況,當腎臟功能越來越差,導致無法順利將體內多餘的⽔分、鹽分排出,進⽽造成全⾝性的⽔腫。如何預防及減輕水腫的五種日常保健方法:1.避免攝取含鹽量⾼的食物,例如:醃製品。2.臥床休息時,可將⽔腫部位(例如:四肢),抬⾼過⼼臟位置,促進⾎液回流。3.避免久站或久坐,適度活動以提升淋巴液回流。4.每⽇定時測量體重並記錄,建議於每⽇早晨⼀下床後,使⽤同⼀台體重計測量體重並記錄。5.觀察每⽇排尿量,當排尿量減少、體重每⽇增加0.5公⽄以上或⽔腫加劇,需由醫師進⼀步評估與治療。 然⽽,⽔腫只是⼀個臨床症狀,因此當症狀出現時,並不完全代表就是腎臟出問題。除了腎臟病會導致⽔腫以外,⼼臟、肺臟、肝臟...等等器官出問題時,皆有可能會造成⽔腫; 亦或前⼀天吃太鹹的食物,隔天早晨也可能會出現⽔腫情形。當出現⽔腫症狀,仍需經過專業醫師評估與判斷,才能確立診斷並給予適當的治療。【延伸閱讀】 -施昀廷/中藥傷腎?這成分比硃砂還早禁-陳冠誠/洗腎完累得像蟲 3 招運動變活龍-Dr.命/慢性腎臟病五種期別的痛 迷因告訴你-營養食畫RD.Chiu/風靡全球的綠拿鐵竟會造成這些症狀!-莊昕悅營養師/營養師教你在家輕鬆做低蛋白點心-Johnny游/腎臟危機解密!四大暗示別忽視-Lemon L. Yoga/別說抱歉,瑜伽療癒和不安說嗨!-藥師陳瑪波/吞藥丸喝符水 腎像濾心大堵塞!【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一起最愛問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