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1-25 醫療.懷孕育兒
搜尋
酗酒
共找到
320
筆 文章
-
-
2022-11-21 醫療.皮膚
長痘痘位置分3段,臉部下段恐是腸道、泌尿系統出問題!改善從內外2方面著手
民眾長痘痘多會尋求皮膚科醫師協助,不過有時效果差強人意,過沒多久又冒出來,或許其實正是因為身體上火的問題並未獲得改善,不單單只是毛囊炎,需改善的也包括調理身體,正如民眾普遍有的觀念,長痘痘常是因為「火氣大」,那麼關鍵也就包括「滅火」。 痘痘未必只是皮膚問題?中醫:可從2大方向觀察! 澄明中醫診所顏佩姿中醫師表示,長痘痘的原因可能是因為毛囊受到感染或是皮脂腺阻塞所引起的毛囊炎,代表著局部皮膚發炎,與發炎反應有關。例如許多人思考時會摸下巴、托腮,或常常揉鼻子、摸臉,手不乾淨,就有可能受到細菌感染,引起毛囊炎,至此未必與體內臟腑有關。 除此之外,從中醫觀點來看,長痘痘也可能是體內臟腑出問題,可將人體視為上、中、下三段,也就是所謂的「三焦」,其中一處上火,對應的臉部位置就有可能狂冒痘痘。換句話說,臉上長期有痘痘、同一處痘痘遲遲沒辦法改善時,也可藉此觀察是否身體某處有問題。 從臉上痘痘看身體狀況!簡單分3段,內外一起改善。 上段:顏佩姿中醫師表示,身體上段有問題時,痘痘通常也會呈現在臉部的上段。例如常常熬夜、失眠的人,容易產生心火。吸菸、長期接觸空汙,容易產生肺火。這些族群長痘痘就常出現在額頭、眉毛之間。 中段:身體的中段為肝膽脾胃,若有狀況而引起痘痘,常見會是出現在臉部的中段。例如嗜吃甜食、油膩重口味食物、麻辣鍋的人,就容易產生脾胃火。常酗酒、或是壓力大的人容易有肝膽火。這些族群痘痘就常出現在鼻子、兩頰等處。 下段:身體的下段為腸道、泌尿系統、生殖系統,對應著臉部下段。因此常見如便祕、痔瘡、月經不順、尿路感染等問題者,下巴、脖子等臉部下段就容易長痘痘。 火會往上燒:不過值得注意的是,顏佩姿中醫師也提醒,火是會往上燒的,「五臟六腑之火,皆能上炎。」,因此身體下段有問題,痘痘也可能出現在臉部下段以外的位置。例如長期便祕有大腸火的人,就有可能滿臉痘痘,未必只有下巴。 改善痘痘2方向:皮膚、體質!中醫:體內健康膚質自然好。 基於痘痘可能出自於皮膚問題的毛囊炎,或是體內臟腑上火,改善也可從這兩大問題著手。顏佩姿中醫師建議,洗臉時可用中性、溫和的洗面乳,並以輕柔的方式按摩臉部,重點是清水沖乾淨,以避免洗劑殘留造成毛孔阻塞。適度的保濕也很重要。並注意別用手擠痘痘,以免傷口感染、化膿、不易癒合、留下痘疤。 改善體內上火的問題,建議注意飲食營養均衡,少吃燥熱上火食物,例如甜食、燒烤、油炸、辛辣食物等,加工食物也不建議,這些食物都容易造成身體和皮膚反覆發炎、上火。另外也建議睡眠充足、避免熬夜、適時補充水分、維持運動習慣,讓大小便順暢。改善體內火氣、氣血循環好,皮膚自然水潤透亮。 改善痘痘可找中醫調理體質,中醫師教簡單茶飲有助降火! 顏佩姿中醫師介紹簡便又常用的「消痘茶」給大家參考,桔梗2錢、薏苡仁1錢(研成粉)、甘草1錢,並以300c.c.的溫開水沖泡即可。準備起來非常簡單,若有需要可找合格的中醫師看診,從體質調理,痘痘可獲得明顯改善。 顏佩姿中醫師表示,痘痘長在皮膚上,病因在於體內,治療若能內外兼調,就有機會找回容光煥發的好膚質。長期有此困擾的民眾可尋求中醫師協助,經醫師看診後,會依照患者體質開立適合的處方。臟腑源頭的火氣消了、問題解決了,痘痘肌自然也就改善了。 《延伸閱讀》 .痘痘怎麼擠?頭頂的怎處理?醫指成功擠破2關鍵! .一直長痘痘、月經沒來?常見多囊性卵巢症候群,這樣吃助改善! 以上新聞文字、圖片皆屬《今健康》所有,網站、媒體、論壇引用請註明出處。
-
2022-11-11 醫療.精神.身心
自律神經失調是身體拉警報 醫曝常見4大原因:可能血糖爆表
●睡不好、焦慮、全身不對勁,可能自律神經失調了●自律神經失調最常見問題:壓力或慢性病●改善解方:嚴控血糖、戒菸戒酒、多運動「醫師,我一定是自律神經失調,你開藥給我吃!」身心科診間常有病人這樣說,但醫師可不敢這麼快下定論。三軍總醫院精神醫學部兒童及青少年精神科主任張勳安指出,自律神經失調通常是其他身心問題的結果,應視為「拉警報」,找出根本原因,對症治療。若是出現沒胃口、腹脹、心悸、睡不好、焦慮、疲乏、全身不對勁等問題,就可能是自律神經失調了。台灣憂鬱症防治協會理事林耕新說,壓力或慢性病是最常見問題,症狀多半輕微、可逆,需要病人改變想法或生活習慣,不能期望光靠吃藥就能治好。自律神經系統是維持人類存活的平衡系統,包括交感神經、副交感神經、腸神經三大系統。這些神經都是從大腦延伸到全身,控制五臟六腑,交感神經與副交感神經會互相拮抗又維持平衡,以調節人面臨壓力時的反應。「自律神經失調」依程度分為大失調或小失調,依原因可分為先天或後天。張勳安表示,大失調大多源於比較嚴重的疾病或神經系統傷害,例如中毒、感染、腦瘤壓迫等;有些自律神經失調是先天的,與基因遺傳有關,有家族病史,但人數不多;最常見因身心疾病等後天因素造成的小失調。自律神經失調只是負責「拉警報」的症候群,張勳安指出,其本身不是一個診斷,是要提醒人應做詳細檢查、找出其他潛在的診斷。臨床觀察常見原因,包括糖尿病、菸酒毒品等物質濫用、壓力大、缺乏運動。原因一:糖尿病失控糖尿病沒控制好,會導致神經病變,張勳安說,曾有門診病人自述身體很好,但因為「自律神經失調」導致睡不好而就醫,結果抽血檢查發現他的血糖爆表。只要能控制好血糖,就不會產生神經病變問題。原因二:物質濫用菸酒毒品等物質濫用,也會引起神經病變,長期抽菸會導致自律神經功能變差,酗酒則會引起酒精性神經病變,因此須戒菸戒酒,才可以改善。原因三:壓力大壓力過大會引起自律神經失衡。林耕新說,要學習調適壓力並不容易,很多病人不想改變生活習慣和想法,抱持「吃藥就會快好」的錯誤期待,到處就醫、看遍各科,靠鎮定劑、安眠藥來降低自律神經活性,但藥物或許能暫時緩解症狀,卻無法真正治療疾病,也無法改變牽動疾病的壓力,藥物副作用還可能把問題搞得更複雜,不是長久之計。「願意面對自己心裡的問題,才能開始更深一層的治療。」林耕新表示,人的壓力和情緒困擾,常是根源於某些想法,心理治療專業人員可以協助人學習分辨「沒有幫助的想法」、練習用不一樣的想法面對各種事情,進而把自己從原本的困境中釋放出來。不過,這通常需要至少三個月的療程,定期與專業人員晤談,不可能像吃藥一樣速成。原因四:缺乏運動少運動或不運動,也會導致自律神經失調,但症狀多屬輕微,建議應養成運動習慣,多從事中度運動,運動會產生腦內啡,是一種神經傳導物質,具紓壓解鬱作用。靜心3步驟,改善自律神經失調 如果自覺忽然煩躁不安、心跳加快,很不舒服,林耕新建議,這時可做靜心3步驟,做完就能消除一半以上症狀;感覺舒服一點了,就能開始察覺、分辨自身想法。每次遇到狀況就如此練習,也能幫助自己不易陷入壓力的漩渦。靜心3步驟:1. 找一個安靜的空間。2. 坐下來,閉上眼睛。3. 用你能控制的最慢速度,深呼吸5次。
-
2022-11-04 醫療.泌尿腎臟
菜花不只長在性器官!這些部位也可能染病,醫教你「自我檢查法」
年輕男女的性觀念較老一輩開放,可是一旦安全措施沒做好,感染性病的風險則大幅提高。1名18歲少女因私密處搔癢,分泌物多前往婦產科求診,檢驗後發現不只染上俗稱菜花的「尖形濕疣」,還驗出淋病等病菌,在醫師細問之下,女病患才痛哭坦言,男友不只和她發生關係,長期在外劈腿偷吃,自己卻不知如何拒絕男友求歡,因此染上性病。菜花潛伏期長短因人而異 與免疫力高低相關菜花是因人類乳突病毒引起的性病,多數是經由性行為感染;少數則是前往公廁、游泳池、溫泉大眾池等,皮膚有傷口或免疫力差時接觸患者分泌物進而感染。好發於男女生殖器、肛門等部位,感染後開始冒出小粒肉芽,初期不痛不癢,會逐漸增多長大。正和中醫診所黃慶雲醫師表示,中醫理論認為菜花是因濕熱邪毒進侵肝經,而肝的經絡正好行經陰部,進而在陰部結聚而引發的病症。感染菜花的潛伏期約半年至1年,有人甚至長達2年才發出病灶,黃慶雲醫師指出,潛伏期的長短實際上與個人免疫力有關,臨床上也遇過極少數5至10%的人免疫力功能較好,感染菜花後並無出現症狀,但很可能病毒已潛伏在體內「伺機而動」。中西醫治療菜花大不同 中醫首重調節免疫力抗復發西醫治療菜花採取雷射電燒、二氧化氮冷凍療法及外用藥膏,能治療肉眼看得見的病灶,但因皮膚受到破壞,故修復期長,加上可能潛藏一些小肉芽或皮下病灶,日後復發機率高。而中醫治療菜花主要從調節免疫功能著手,利用內服金銀花散、莪朮來達到清熱解毒、排毒、消疣作用,讓身體重新修復,再搭配外塗蒲公英、冇骨消的萃取液,幫助消除病灶源頭,降低復發機率。透過中藥外敷內用雙管齊下,通常治療7天就能看到突出物脫落,至於完全復原需視個人身體狀況而定。醫師揭菜花自我檢查方法 若出現以下症狀應就醫多數人對於染上菜花難以啟齒,該如何自我初步檢查呢?黃慶雲醫師說明,男性發病的部位常見生殖器的冠狀溝區、尿道口,陰莖根部以及肛門周圍;女性病灶則會出現在生殖器、陰道內外、尿道口等部位。起初會冒類似瘜肉,無痛癢感覺,逐漸愈長愈多,有的疣體碰觸到還可能出血,這時情況就比較嚴重了。其他能夠接觸到性器官部位,包括眼睛周圍、耳朵、嘴角甚至口腔內,都有可能感染菜花。菜花病毒本身的傳染力很強,夫妻或性伴侶都容易互相傳染,嚴重時甚至可能引起男性陰莖癌、女性子宮頸癌,不可輕忽。黃慶雲醫師提醒,若察覺或摸到生殖器或肛門部位有不明突起物,應就醫診治,一旦確診為菜花,務必與伴侶一同前往就醫,以免交叉傳染反覆發作;透過中醫治療好菜花,應注意衛生習慣,避免熬夜、酗酒導致免疫力降低,就能大幅降低菜花復發的可能性。★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
-
2022-10-26 醫療.心臟血管
入秋睡不好恐是睡眠呼吸中止 沒揪出恐增加心血管疾病
不少民眾因換季入秋,出現睡眠障礙,進而就醫反而發現罹患「睡眠呼吸中止症」。根據統計,台灣約有25%成年人患有某種程度的睡眠呼吸中止障礙,睡眠呼吸障礙會造成白天嗜睡和注意力不集中,增加事故發生的風險,且已有多項研究顯示,有嚴重睡眠呼吸中止症患者發生交通事故的可能性是一般人的二倍以上、心血管疾病風險也會增加。國泰綜合醫院心血管中心主治醫師簡韶甫表示,睡眠呼吸中止症好發在男性、中老年、肥胖、酗酒、心血管疾病、下顎短小及服用安眠鎮定劑之病人,且常伴隨有精神不集中、頭痛、口乾、睡著時被嗆到或喘氣,有時候甚至是用「脾氣暴躁」、「情緒不易控制」表現。睡眠呼吸中止症主要為「中樞性」、「阻塞性」及「混和型」三種。簡韶甫表示,中樞性睡眠呼吸中止症起因於心臟衰竭,而阻塞性則肇因於睡眠過程中,控制呼吸道的肌肉張力降低,導致喉嚨變窄而影響呼吸。呼吸中止會導致血液中氧氣濃度下降和二氧化碳濃度上升。嚴重失衡時會刺激腦部喚醒病人,使呼吸次數增加以改善氧氣及二氧化碳失衡。簡韶甫表示,許多患有睡眠呼吸中止症的人,通常不會意識到自己是因為睡眠呼吸異常,導致睡眠中斷頻率增加,同時也容易疲勞和白天嗜睡。簡韶甫表示,臨床上是依照睡眠呼吸中止的次數作為診斷。呼吸中止指數每小時小於5次是正常,5到15次為輕度,15到30次為中度,30次以上為重度。疑似有睡眠呼吸中止症的患者,可安排睡眠生理檢查或是居家睡眠生理檢查,協助診斷。若被診斷為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可採取手術合併非手術治療。包含重塑上呼吸道的結構、懸壅垂軟顎咽成型術、上顎及下顎前移術等等。所有外科治療都需要討論治療目標,預期結果和潛在併發症。簡韶甫表示,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子會增加睡眠呼吸中止症的發生率,而睡眠呼吸中止症也會增加心血管疾病的發生率,及早認知並好好控制危險因子,不只可以改善生活品質,也可以減少長期的死亡率。
-
2022-10-18 焦點.元氣新聞
已逝前立委黃義交傳有憂鬱症,開朗的人也會得憂鬱症?陪伴者最忌說出這四個字
前立委黃義交今晚(17日)晚間自北市內湖住處墜落,被發現時已無呼吸心跳,送往三軍總醫院急診,搶救後仍不治,終年69歲。外傳黃義交患有憂鬱症,與換有與黃義交相熟的朋友聽聞此意外後,相當震驚,難以置信。友人指他近年受憂鬱症所苦。監察院副院長、親民黨前立委李鴻鈞聽到訊息嚇一跳,直問:「是真的嗎?」對於黃義交有憂鬱症,他說,也還好耶,去年(一年多前)才見到黃義交,「我見到他,他還是很開朗」。關於微笑憂鬱症:微笑,但不是真正的快樂!在我們周圍,有很多人看起來很開朗,講的話語也相當正向積極,但實際上卻已經罹患憂鬱症。大部分人會認為,憂鬱症通常會表現得消極、失落、哀傷,所以不會把這些積極正向、開朗的人當成是憂鬱症病患。目前在憂鬱症的官方指引中,並沒有把微笑憂鬱症(Smiling depression)列入正式疾病名稱,但是在臨床上,許多身心科醫師會發現,有些病人不具備典型的憂鬱症狀,也缺乏病識感,也不容易就醫治療。完美主義者容易罹患微笑憂鬱症哪些人容易罹患微笑憂鬱症?完美主義或是對於未來有著雄心壯志的人,因為憂鬱症常被汙名化,因此他們不願意承認自己有這樣的疾病,所以擅於偽裝的他們,會盡可能掩飾相關的症狀,以免被人發現自己其實罹患憂鬱症。微笑憂鬱症的人會有哪些症狀呢?通常他們在獨處的時候,容易感覺到失落、疲憊,會有經常性背痛,缺乏朋友或知己,也容易進入成癮狀態,包括酗酒、服用成癮藥物等,而且有學者認為,微笑憂鬱症的病患會比一般憂鬱症病患更容易走上自殺這條路,因為他們會把動機隱藏得很深,所以周遭的人更加無法覺察,提早預防。如何面對微笑憂鬱症?面對微笑憂鬱症,最重要的是病識感,也就是願意正視自己已經生病。所以,當你覺察到自己有微笑憂鬱症時,不要把正向樂觀當成防護罩,而是尋求醫師協助,並且敞開自己的心,接受醫師的治療。除此之外,可以多做一些放鬆的事情,像是運動、跟知心好友(不會批判你的人)進行溝通、親近大自然,也可以進行一些藝術活動,像是聽音樂、畫畫等,當然也可以透過冥想,緩和自己的身心狀態,讓自己不要這麼緊繃。什麼是憂鬱症?根據台灣憂鬱症防治協會網站指出,憂鬱症與單純的憂鬱不一樣。憂鬱是正常的情緒反應,人碰到挫折、失落難免會憂鬱,但多半是短暫的、輕微的。憂鬱症則是持續的、嚴重的憂鬱表現,可能與外在的壓力有關,也有可能莫名的就憂鬱、煩悶、快樂不起來。憂鬱症主要症狀低落、憂鬱的情緒激躁不安,焦慮增高性欲減低對日常生活興趣減低食欲降低、體重下降食欲增加、體重上升失眠或嗜眠思緒減慢,動作減緩疲累或失去元氣自責、無價值感難以做決定自殺意念或行為憂鬱症自我檢測給陪伴者的建議當家人得了憂鬱症 千萬別叫他「想開一點」當家人、朋友得了憂鬱症,那些事是陪伴者可以做的?建議千萬不要過度理性的要他「想開一點」,這只會造成他覺得您不了解他、只會唱高調,他也知道要往好處想,但是當已經到達憂鬱症的程度,是很難想開的。傾聽、同理、支持與陪伴是最鼓勵作的,隨著他感覺被了解支持,可進一步建議他尋求醫療協助。陪伴者應該要盡可能的學習:了解憂鬱症及抗憂鬱藥物及相關正確知識。合理的期待:不給他過高的要求,給予合理的期待與鼓勵。無條件的支持:無條件的支持,不要立即想到回報。維持日常生活作息:自己的生活也要過下去,照顧他不是生活的全部。分享你的感覺:適當時仍可分享自己的感覺,或找他人宣洩自己的情緒。不要認為事情是針對你個人而來:有些無力與受挫,不要太個人化與自責。尋求協助:鼓勵就醫,找尋適當的專業醫師,給予完整的處理。一起合作:與患者一起合作,共同度過。參考資料:《Healthline》Smiling Depression: What You Need to Know 《WebMD》 Smiling Depression: What You Need to Know https://www.depression.org.tw/knowledge/info.asp?/68.html★珍惜生命,若您或身邊的人有心理困擾,可撥打安心專線:1925|生命線協談專線:1995|張老師專線:1980
-
2022-10-17 醫療.心臟血管
靠打針吃藥降低壞膽固醇?沒有心臟病該吃他汀類藥物保養心臟嗎?
上禮拜六(2022-10-8)大學同學群組傳來一篇文章和一篇臉書貼文,詢問我的意見。文章是天下雜誌2022-9-15發表的每月花近萬元打針,63歲醫師壞膽固醇跟新生兒一樣低 他為何激進「護心」?,而貼文則是洪惠風醫師2022-5-7發表的LDL大於50都是毒?。其實,五個多月來已經有好幾位讀者來徵詢過我對那篇貼文的意見,而這一個月來也有兩位讀者來徵詢過我對那篇文章的意見。我給他們的回覆都是請他們看兩篇我之前發表的文章。不過,後來想想,我覺得我還是應該讓其他讀者也有機會了解這個議題,從而不至於被誤導。我們先來看那篇天下雜誌文章的兩段話(合併):『站在江晨恩醫師的辦公桌前,很難不注意到他櫃子裡一大包注射完的針劑。他總是在隔週的週一下班前,拿起一支外型酷似黃色螢光筆的降血脂針「保脂通」(Praluent)打在腹部。按下按鈕後不出10秒,就可以聽見聲響,表示注射完畢。4年多下來,他靠著這一支通常自費要價近5000元的針劑,加上抑制膽固醇吸收的口服藥,把俗稱「壞膽固醇」的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從124mg/dL降到25mg/dL,幾乎是新生兒的水準。』再來看洪惠風醫師臉書貼文的幾句話:『沒多久前台灣心臟學會的演講中,江晨恩教授環視著全場,接著說「各位知道我的LDL是多少嗎?」。他停了一下,賣個關子,「25!」。「我的是48!」,座長也插話了。我坐在台下,聽了不禁有些嘀咕,我的LDL是58,竟然被他們比了下去,江教授還說中部A教授也是25,南部B教授33,說他們三人是心臟科三劍客。這麼低的LDL,單靠飲食運動控制是不可能達到的,需要靠口服藥或打針。』我是在2018-3-16發表壞膽固醇應在15-50之間?,而最後的幾句話是:『請注意,LDL在25至50之間,是針對心臟病患而設的目標。這跟沒有心臟病的人是毫不相干的。縱然是心臟病患,LDL在25以下,很顯然就不太好,而15以下,已有危險。所以,「壞膽固醇合理範圍應在15-50mg/dL之間」,實在是錯誤解讀「這項研究」。』我又在2021-1-14發表低密度膽固醇越低越好?他汀類藥物保養心臟?,而最後的幾句話是:『 總之,這篇《天下雜誌》文章所說的「低密度膽固醇的唯一標準:越低越好!」,目前還缺乏確切的證據,而它所說的「用他汀類藥物來保養心臟健康」,是具有爭議性的。事實上目前唯一不具爭議性的保養心臟健康的方法是「良好的生活習慣」 – 不抽煙,不酗酒,均衡飲食,有恆運動。』我也在今年四月發表高膽固醇的健康人,指出台灣有一位名醫還製作影片頌揚高膽固醇呢。由此可見,縱然是在名醫之間,光是對於是否應該降低膽固醇,就已經有非常不同的意見了。那,靠吃藥打針,就更不用說了。不管如何,信譽卓著的梅約診所有發表一篇Cholesterol level: Can it be too low?(膽固醇水平:會過低嗎?),而其中的幾句話是:「醫生們仍在努力尋找更多關於低膽固醇和健康風險之間聯繫的信息。對於如何定義非常低的 LDL 膽固醇還沒達成共識,但如果 LDL 低於每分升血液 40 毫克,則認為 LDL 非常低。儘管風險很少見,但極低水平的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可能與以下風險增加有關:癌症、出血性中風、沮喪、焦慮、如果您在懷孕期間膽固醇低,則早產和低出生體重。」內科醫學期刊在2017年發表Can LDL cholesterol be too low? Possible risks of extremely low levels(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會不會太低? 極低水平的可能風險),而文摘的最後幾句話是:「有時報告的不太明顯的低 LDL-C 水平與癌症、抑鬱症、傳染病等疾病狀態之間的明顯關係通常可以解釋為次要現象。在他汀類藥物治療期間會出現藥物相關的副作用,包括增加患 2 型糖尿病的傾向,同時需要進一步評估更有效的降低 LDL 的治療方法,如 PCSK9 抑製劑。最近報導的和正在進行的大型事件驅動試驗的經驗非常有趣,包括對認知功能的仔細分析在內的進一步評估將很重要。」美國醫學會期刊在2022-8-23發表Statins for Primary Cardiovascular Disease Prevention:Time to Curb Our Enthusiasm(他汀類藥物初級預防心血管疾病:是時候遏制我們的熱情了),而它的最後一段是:「在美國,每年大約 250 億美元用於他汀類藥物。心血管疾病的發病率和死亡率是無數社會決定因素的結果。儘管他汀類藥物降低了個體的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但在社區投資建設一個有益於健康飲食和促進身體活動的環境,可能會對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以及對提高生活質量,會有更廣泛的效益。2022 年的USPSTF 建議是一個機會,可以重新集中精力來有意義地改善所有人的心血管疾病結局,而不是頌揚他汀類藥物在初級心血管疾病預防中的邊際、可能很小和不確定的絕對性益處。」所以,光是美國,光是他汀類藥物每年就花250 億美元。那全世界都吃他汀類藥物,都打「保脂通」,大概要花多少?幾兆吧。更重要的是,用吃藥打針把LDL降到25,除了能減少心血管疾病風險外,還能減少什麼其他風險?反過來說,「均衡飲食有恆運動」不用花一毛錢,但卻已被證實,除了能減少心血管疾病風險外,還能減少糖尿病、失智症、和骨質疏鬆的風險。我在今年7月發表李艷秋:只要今天沒動,就會沒精神,而裡面有引用李艷秋小姐:「退休後開始重訓,養成運動習慣,…2019年,我的健檢報告上面寫著低密度膽固醇(壞膽固醇)濃度是130(mg/dl),太高;高密度膽固醇(好膽固醇)則太少,只有41。但2021年我的壞膽固醇明顯下降,只剩87,而好膽固醇幾乎翻倍上升,來到75。」三十年前我的LDL是130左右,而HDL則是80左右。後來我把每週游泳七天改成2天游泳,2天跑步,3天重訓,也盡量遵循台式地中海飲食(米飯、蔬果、魚、豆腐)。就這樣,二十多年來我的LDL一直維持在70左右,而HDL則維持在110左右。雖然我成立這個網站已經六年半,也常勸讀者要「均衡飲食有恆運動」,但為了避免炫耀之嫌,一直沒有提起我是靠飲食和運動把LDL/HDL調到超乎尋常的比例。今天之所以會把它說出來,只是想借它來請問大家:「靠吃藥打針來降低LDL是值得炫耀嗎?」原文:靠吃藥打針來降低LDL是值得炫耀嗎
-
2022-10-15 名人.許金川
許金川/國門要開,賁門、幽門、肛門也要保持暢通!
辦公室同仁要聚會,但有些人比較謹慎,怕被傳染。同事甲:「國門快要打開了,還怕什麼?」同事乙:「對啊!國門要開,我們賁門、幽門也要打開啊!不然怎麼活下去?」同事丙:「我比較謹慎,我主張我們還是保持肛門打開,每天可以照常排便即可。」食物入口,食道與胃交接處有一個括約肌叫賁門,這個賁門要打開,食物才能進入胃,進一步消化,等到消化完,幽門打開,這些消化完的食物流入小腸內進一步處理,分解成各種基本營養成分,再經大腸吸收水分,形成大便,再由肛門排出體外。因此,人要消化吸收食物,這幾個消化道的門是要密切配合的,否則即使國門開了,但食物進入食道,賁門不開,食物堵在食道內梗住,就會吐出來;或者賁門開了,胃也初步消化食物了,但幽門不開,食物也會經由嘴巴嘔吐出來。如果食物已經小腸進一步分解吸收完成,大腸也吸收了水分,但肛門不開,形成便祕,肚子也會脹大起來,嚴重時甚至嘔吐出來。什麼時候賁門會不開?最常見的原因是食道末端長了癌症,影響賁門括約肌的功能,而食道癌發生的原因與酗酒、燒烤食物、抽菸及胃食道逆流有關。什麼時候幽門打不開?在以前沒有很好的制酸劑時,當胃潰瘍接近十二指腸處的幽門,引起幽門狹窄,近年來由於制酸劑藥物的進步,這種情形已非常少見,比較多的情況是胃靠近幽門處長了癌症,讓幽門處的括約肌失去正常的功能。什麼時候肛門不開?原因之一是大腸癌長在靠近肛門處,影響肛門括約肌。近幾年比較常見的是老人家或巴金森氏症病人神經控制失調,肛門括約肌肉本身是好的,但控制的神經網絡出了問題。總而言之,國門開了,賁門、幽門、肛門也要保持暢通,才能在疫情之後保有彩色的人生。●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定期出版好心肝會刊、並發行B型C型肝炎暨肝癌治療小手冊,最新的好心肝會刊已出版,歡迎來電索閱。若您有肝病醫療問題請洽本會免費肝病諮詢專線0800-000-583或上網:www.liver.org.tw查詢肝病相關資訊。
-
2022-10-03 名人.黃達夫
科學證實維生素D不能防骨折 抽血檢查維生素D還有必要嗎?
不久前,我根據美國預防醫學工作小組最新的報告,在一篇專欄談到,除非是特別狀況,一般人並沒有補充單一或綜合維生素的必要。因為愈來愈多的研究證實,良好的飲食及生活習慣,即不抽菸、不酗酒、多吃蔬果、多運動、加上充足的睡眠,就是效果最好的養生之道。補充維生素防疾病 證據不足相反的,愈來愈多研究發現,不論是單一或綜合維生素並沒有預防癌症、心臟病、中風等各種疾病的功效,而且,當維生素超過身體的需求時,還可能有害。沒有想到,今年7月28日在新英格蘭醫學期刊又看到一篇大型對照組臨床試驗的結果,顯示維生素D及鈣的補充並沒有預防骨折的作用。可是,根據統計,當今在美國60歲以上的人口當中,仍然有超過三分之一的人,還在服用維生素D。這個臨床試驗始於2011年,當時,大多預防醫學的專家也相信服用維生素D及鈣可以預防骨折。在那時候的專家共識會議,專家們經過文獻的回顧才發現,不論是正或反兩面,其實科學的證據都不足。因此,當時專家們雖然訂下了建議民眾每日攝取600到800國際單位的維生素D的標準,同時也建議由美國國家衛生院撥出經費,來支持一個較為嚴謹的研究計畫,進行大型雙盲隨機對照組臨床試驗。最後共召募25871位受試者,包括50歲以上的男性及55歲以上的女性,分配到四個組別,分別為維生素D3加N3脂肪酸,維生素D3加安慰劑,N3脂肪酸加安慰劑,以及兩個都是安慰劑。追蹤年限的中數為5.3年,結果發現維生素的補充並沒有降低骨折的發生率。此外,另有一個服用維生素D或安慰劑的雙盲臨床試驗,最後,運用高解析度的電腦斷層掃描來檢視療效,比較兩組人的骨質密度及骨骼結構,結果看不出有什麼差別。抽血檢查維生素D 已不必要然而因為過去大家都認為服用維生素D及鈣質可以預防骨折,所以就會建議一定年紀以上的人去做抽血檢查,所以在美國每年約有一千萬筆血清25-羥基維生素D(25-Hydroxyvitamin D)的抽血檢查,如果每毫升小於30奈克就被認定「不足(insuficiency)」,如果是每毫升小於20奈克,就是「缺乏(deficiency)」,醫師就會建議受檢人服用維生素D及鈣質來預防骨折。既然現在這個大型的臨床試驗的結果告訴我們,即使服用高劑量維生素D的一組,與服用安慰劑的一組比較起來,發生骨折的機率沒有什麼差別,表示服用維生素D並不產生預防骨折的效果,就沒有理由去做抽血檢驗,來決定該不該服用維生素D,也沒有理由服用維生素D來維護身體的健康了。
-
2022-09-29 失智.像極了失智
是健忘還是大腦開始退化?小心年輕型失智症
工作精明幹練的王小姐,45歲就升職當上部門經理,處理繁雜工作井然有序,樂於追求自我成長。但是最近熟悉的業務頻頻出錯,連應酬場合也會叫不出客戶的名字。同仁發現異狀,建議就診找出原因,結果醫師直言可能是失智症,王小姐很難接受,驚恐老年人疾病怎麼會提前找上門?●失智不是老人病 出現警訊要及早就醫別以為老年人才會失智!根據台灣失智症協會統計,全台近30萬已確診的失智人口中,其中有1萬4000多人屬於年輕型失智症。什麼是年輕型失智症?其症狀跟一般失智又有什麼相異之處?身心科醫師陳韋伶說,一般失智症發病年齡約在70至80歲,若早於65歲即稱為「年輕型失智症」;而認知功能衰退的症狀並沒有不同,一樣有精神症狀與個性行為改變,最大衝擊是生活多層面的影響。現代人工作繁忙、精神壓力過大,容易忽略年輕型失智症的發病警訊,可能因為病因複雜掛了許多科別,延遲確診時間。陳韋伶提醒,若個性、行為、工作能力與過去有明顯改變,留意可能是失智症徵兆,出現下列症狀要小心。【年輕型失智症的十大警訊】一、記憶衰退:跟健忘不太一樣,常會突然「斷電」忘記下一步要做什麼,到了會影響工作的程度。二、個性改變:原本溫和的個性變得易怒、不耐煩甚至多疑,自己也感覺到心情焦慮,但無法控制情緒。三、溝通困難:表達言不及義,包括書寫也出現問題,說話或書寫不如以往流暢,有人際溝通障礙。四、容易出錯:原本擅長的工作或熟悉的日常事務、活動已無法順利完成。五、時地混淆:因為認知功能開始衰退,不時會忘記時間、忘記自己在哪裡,頻繁出現迷路。六、判斷變差:做出錯誤或不合理的決定,例如採購數量、品項不對,或專案內容不合常理。七、社交退縮:語言表達能力減弱而減少與外界的互動,導致變得退縮、被動。八、被害妄想:常弄丟物品或擺回不正確的位置,因找不到而指責別人亂拿、丟竊。九、空間混淆:難以理解視覺影像和空間的關係,無法判斷物體距離遠近,出現駕駛困難。十、決策障礙:無法訂定工作的策略與規劃,容易因注意力不集中而犯下判斷失準的錯誤。●不只阿茲海默症!失智症還有分類型失智症有很多種類型,65歲以上的失智症患者,主要是阿茲海默症和血管性失智症;65歲以下的年輕型失智症,除了阿茲海默症,可能因疾病、頭部創傷、意外事件缺氧而認知功能惡化。其他還包括額顳葉型失智症、路易氏體失智症,以及營養失調、中樞神經系統感染等誘發病因,陳韋伶表示,要找出病因對症下藥,幫助患者和家屬預做準備,因應失智症帶來的生活影響。【失智症的類型與症狀】👉阿茲海默症:大腦神經細胞退化所造成的失智症,記憶明顯衰退,對人事時地物的辨別認知出現障礙。👉血管性失智症:因腦血管疾病所導致,主要表徵為動作及反應遲緩、身體平衡動作不佳等,合併精神症狀。👉路易氏體失智症:經常出現幻覺、妄想等精神行為,因多發系統萎縮,容易身體僵硬、走路不穩、重複跌倒。👉額顳葉型失智症:管控行為和情緒的額葉出現障礙,常出現焦慮緊張與憂鬱,早期症狀為情緒異常、人格改變。●年輕型失智症不易發現 記憶力大幅減退是警訊電影《我想念我自己》描述擔任大學教授的女主角因罹患阿茲海默症,逐漸失去工作與生活能力,劇情帶出年輕型失智症病程早中晚期的明顯變化。年輕型失智症因為發生年紀早,常被懷疑是更年期、壓力大,或其他心理因素,所以常忽略及早發現。失智症和記憶力高度相關,特別是短期記憶,一轉頭即忘了要做的事;在職場上,原本很熟悉的工作及技能變得常出錯,還有言語或書寫出現困難,都可能是年輕型失智症的表現症狀。陳韋伶叮嚀,65歲以下發生阿茲海默症,大多是因為基因、遺傳,若家族存在高風險遺傳因子,一定要維持健康生活習慣,降低罹病可能性。【如何預防失智症提早來報到】✅改變生活不良習慣:改善抽菸、熬夜等壞習慣,充足睡眠有助於修復過勞的大腦,同時代謝清除對大腦不利的有害物質。✅控制原本的疾病:中風患者要預防二次中風,避免腦部血液循環不良導致腦細胞死亡,引發血管型失智症。✅釋放過多的壓力:長期過度用腦、精神壓力大,易累積β類澱粉蛋白影響記憶,提升失智症風險。✅建立規律運動:運動可以預防腦部的海馬迴萎縮,同時促進血液循環代謝掉β類澱粉蛋白。●失智症不可逆 積極治療可延緩退化失智症屬於持續性、漸進式的腦神經退化疾病,不單只有記憶力減退,認知功能會直接影響人際關係與生活自理能力,整個病程大約15至20年,最後因長期臥床、出現併發症而離開人世。但年輕型失智症的退化速度通常較快、症狀多樣化,且對藥物的反應較差;陳韋伶強調,一定要正視失智症問題,積極治療可延緩退化,加強社交互動、學習新事物,使大腦繼續活化。誰說年紀大才會失智?生活作息不正常、有抽菸和酗酒等習慣,就會增加罹患失智症的機率。失智症絕對不是老年人的專利,雖然無法治癒,但是可以用各種方式改善症狀,發現親友行為異常,應及早陪伴就醫獲得正確的診斷及治療,延緩病情惡化。立即加入失智・時空記憶的旅人粉絲專頁!無論你是否為失智者,我們都期盼能認識你。我們提供專業醫療資訊和交流平台;而你來告訴我們,那些關於失智的故事。加入>>
-
2022-09-17 焦點.健康知識+
別再躲陽光了!專家告訴你曬太陽的好處:除了更年輕長壽,還能變聰明、減肥、提高性慾!
如果你想更年輕,那你就必須曝曬在陽光下,而且每天只需要十五~三十分鐘。不用塗防曬霜,這樣你的皮膚才會以一種漸進的方式習慣日曬,而不會受到氧化的危害。經常沐浴陽光的人,要比那些不曝曬陽光的同齡人,生理上更顯年輕,可減緩五年衰老。曬太陽有助於延緩衰老曬太陽能夠幫助人體合成更多維生素D,促使白血球(Leukocyte,WBC)中每個染色體(Chromosome)末端的端粒長度保持較長,有助於延緩衰老。端粒是染色體的末端結構,它在細胞老化中具有關鍵性的作用。人們能夠通過健康的生活方式延長自己的端粒,甚至壽命,這是國際間許許多多科學家對數以萬計的研究進行分析的結論。 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Harvard School of Public Health,香港李錦記家族二○一六年四月捐贈二千一百萬美元,現在已經改名為哈佛大學陳曾熙公共衛生學院(Harvard T.H. Chan School of Public Health)的研究發現,血清中25-羥基維生素D(25-hydroxy vitamin D,25(OH)D)水平越高,端粒長度越長。哈佛醫學院(Harvard Medical School,簡稱HMS)調查數據分析了年齡和染色體端粒長度之間的關聯,結果發現,血清 25-羥基維生素D水平在 50nmol╱L 以上的中年人群(四十歲~五十九歲),其白血球染色體端粒長度明顯長過血清 25-羥基維生素D水平在 50nmol╱L的老年人群。英國倫敦大學國王學院(King's College London,簡稱 KCL)研究發現,血清維生素D濃度增高可延長女性白血球染色體端粒長度。他們研究了二千一百六十名十八~七十九歲女性,通過補充含有維生素D的營養素,測量白血球染色體的端粒,發現隨著維生素D濃度增高,白血球染色體的端粒長度明顯延長。染色體末端端粒的長度在我們出生時是最長的,並且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逐漸縮短。人類嬰兒時期,端粒長度大概在一萬bp(鹼基對 base pair,bp)左右,三十五歲時縮短為七千五百bp左右,六十歲時幾乎縮短了一半,只剩下四千八百bp左右了。美國分子生物學家伊莉莎白.布萊盆博士以「發現端粒和端粒酶如何保護染色體」這項成果,而獲得二○○九年諾貝爾醫學獎。伊莉莎白.布萊盆博士與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舊金山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Francisco,簡稱 UCSF)精神病學系(psychiatry)的教授心理學家伊莉莎.埃佩爾(Elissa Epel)博士研究發現,端粒的長短和強健與否,是可以掌控的。例如:熱狗、冷凍食品、含糖的飲料這類加工食品會傷害端粒,新鮮、未經加工處理的天然食物,則對端粒有益。曾經在二○一○年四月一日偕同夫人一起訪問台灣四天的DNA雙螺旋結構發現者,一九六二年諾貝爾醫學獎得主美國知名分子生物學家詹姆斯.華生(James D. Watson)博士,今年已經九十三歲高齡。華生博士指出,空氣污染、吸煙、煩惱等會加速DNA端粒的降解,從而使之縮短,導致衰老加速;而曝曬陽光、心情愉快、吸入潔淨空氣等可以保護DNA端粒。同時他還發現大蒜、洋蔥等食物有保護DNA端粒的作用。多做這些行為可以延長壽命這位生命科學的巨擘於一九九○年獲得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NIH)的支援,主持人類基因體計畫,並在二○○三年解開人類基因體序列的密碼,轟動全球。研究表明,空氣污染、吸煙、心情煩悶、酗酒、缺乏運動、睡眠不足、食物中缺少DHA及EPA(重要的Omega-3脂肪酸)、輻射等均能加速細胞染色體端粒縮短。正常體細胞每次分裂後,染色體端粒縮短,當進行性縮短達到一定程度時,細胞停止分裂,開始衰老、死亡。科學家通過對四百多人的血液樣本進行化驗後發現,決定壽命的因素取決於端粒的長度。不吸煙、攝入富含Omega-3脂肪酸的飲食、每天進行十五~三十分鐘的陽光曝曬、有氧運動等方式,可以延長端粒的長度,從而延長壽命。這些行為會加速衰老飲酒會損害與早衰和癌症相關的一些細胞。義大利米蘭大學(Università degli Studi di Milano,UNIMI)研究發現,飲酒會導致DNA端粒受壓並發炎。隨著身體的老化,DNA端粒的長度會慢慢縮短,最終因損傷過度而死亡。保持樂觀情緒有助於保護DNA端粒,使之減慢縮短的速度,從而延長壽命。肥胖、吸煙是許多疾病的危險因素,檢測十八~七十六歲的一千一百二十二位白人婦女端粒長度發現,體質指數(BMI)≥三十的肥胖婦女,端粒長度比體瘦婦女(BMI≤二十)端粒長度短約二百四十bp(正常約三千六百六十bp)。如縮短五百五十bp,將變老九~十七年。英國倫敦聖托馬斯醫院(St Thomas' Hospital)研究人員檢測二千四百○一對雙胞胎白血球中染色體端粒長度。結果發現,不運動者染色體端粒比積極運動者要短。調查顯示,每週只運動十五分鐘的人與每週運動三小時以上者相比,其端粒平均要短二百bp(鹼基對)。轉換成生物年齡,前者比後者衰老約十歲。陽光與身體的健康息息相關日本醫學博士宇都宮光明(Mitsuaki Utsunomiya)表示,男女各種荷爾蒙的分泌,都和陽光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而且,負責內分泌系統的自律神經,也與陽光息息相關。陽光可以擴張皮膚的微血管、促進血液循環、新陳代謝、活化皮脂腺(Sebaceous gland)和汗腺(Sweat gland)的功能。皮膚的代謝機能提高,對於增加肌膚潤滑度、回復彈性具有關鍵性的影響。陽光還可以促進基底細胞(Basal cell)的細胞分裂,使老化的角質層(Stratum corneum)自然剝落,生成更細緻的角質層。陽光本身具有神奇的細胞活化再生作用,可以修復受傷的細胞,使細胞活化再生,並促使真皮層(Dermis)內的膠原蛋白(Collagen)、彈性纖維蛋白(Elastin)和玻尿酸(Hyaluronic Acid)等物質生成。尤其是具有促進「表情肌」(Muscles of Facial Expression)的肌力再生機能,能有效預防因表情肌逐漸衰弱、乏力所引起的皺紋和鬆弛。美國懷俄明大學(University of Wyoming)的研究報告也指出,陽光本身具有使細胞活化再生,並促使真皮層內的膠原蛋白、彈性纖維蛋白和玻尿酸等物質生成。紫外線雖然會使皮膚受損,但同時也會修護受傷細胞的DNA,刺激皮膚的新陳代謝,讓皮膚更加細緻嬌嫩。具有除皺、去斑、防鬆弛的神奇作用。當我們曝露在紫外線B(UVB)之下,造成皮膚細胞DNA受損時,紫外線A(UVA)會使細胞活化再生,還能有效預防皺紋和鬆弛。七十歲以後,維生素D的合成效率只剩下年輕時的一半。特別是女性隨著年齡的增長,身體越來越需要維生素D,能夠不曬太陽嗎?懷孕和哺乳的婦女尤其需要曬太陽。多曬太陽真的能減肥加拿大阿爾伯塔大學(University of Alberta)糖尿病研究所藥理學教授(Pharmacology professor from Diabetes Institute)彼得.萊特博士(Dr. Peter Light)帶領的研究團隊發現,人體皮膚底下的脂肪細胞對於陽光中的藍光刺激十分敏感,當脂肪細胞暴露在太陽下就會縮小、減少。它解釋了為何冬天人們體重會直線上升,總是特別容易肥胖,因為沒曬到太陽的脂肪細胞會儲存較多的脂肪,這同時也宣告了曬太陽真的能減肥,這項研究發表在英國的《科學報告》(Scientific Reports)期刊上。除此之外,美國西北大學(Northwest University)的另一項研究發現,每天早晨曬二十~三十分鐘的太陽,就有助減肥。西北大學範柏格醫學院(Northwestern University Feinberg School of Medicine)神經學(Neuroscience)教授菲莉絲.錢(Phyllis C. Zee)博士解釋,這是由於陽光可以調節身體內在的生理時鐘和晝夜節律同步,所以能使體內的能量消耗平衡,若沒有獲得充足的陽光,會增加體重。而在早上八點~中午以前曬太陽二十~三十分鐘,能影響BMI值(BMI是根據一個人的體重和身高計算得出的比率)。白天曝曬陽光的時間、強度和持續時間與個人的體重有關。白天曬太陽的時間越早,個體的體重指數就越低。適度明亮的陽光曝曬的時間越晚,人的BMI越高。早晨曬太陽對體重的影響與個人的身體活動水平、熱量攝入、睡眠時間、年齡或季節無關,它約占一個人 BMI 的二○%。錢(Zee)博士強調:如果一個人在每天的適當時間沒有曝曬足夠的陽光,可能會使人體內的生理時鐘失去同步,此時生理時鐘會改變新陳代謝並導致體重增加。曬曬太陽能治性冷感、激發性慾?此外,曬曬太陽就能治性冷感?太陽光簡直是一種春藥,能夠提高男性雄性激素(Androgenic Hormones)水平,增強性慾,提高精子質量。美國匹茲堡大學醫學院(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School of Medicine)教授安德里亞.法吉里尼(Andrea Fagiolini)博士曾經進行一項研究,性慾減退或是勃起障礙的患者,每天早上曝曬太陽光十五~三十分鐘,兩個星期之後,睪酮(Testosterone)水平從二.一毫微克/毫升,增加到三.六毫微克/毫升,性愛滿意度由於睾酮水平提高,而變得不一樣。主要原因是,受陽光照射在皮膚上所產生的維生素D所影響。身體內保持充足的維生素D,這會幫助你維持身體高水平的睪酮,進而提高性慾。此外,曝曬陽光對提升女性體內黃體成長激素(Luteinizing Hormone,LH)水平極為重要。黃體成長激素水平太低,也是女性性慾減低的主要原因。奧地利格拉茲醫學大學(Medical University of Graz)的研究人員發現,體內睪酮的水平,會隨著維生素D含量的波動而變化。每年入秋後,人體內維生素D和睪酮的水平都會同步下降,並在來年三月降至最低。這與人們很少曝曬太陽有一定關係。研究還強調,每天曝曬太陽三十分鐘~一小時,體內睪酮便可增加六九%。美國《紐約郵報》(New York Post)報導,巴西二十三歲辣模萊蒂西亞.馬丁絲(Leticia Martins),聲稱每天讓私密處曝曬一~二個小時的日光浴,就可以增加性慾。馬丁絲同時還在社交網路平台(Instagram,IG)附上自己於陽光下,穿著比基尼泳裝,張開雙腿的照片,讓不少網友大噴鼻血。馬丁絲說,女性私密處曝曬在太陽下好處多多,除了激發性慾,還能改善晝夜節律,夜夜睡好覺。大腦喜歡經過陽光自然曝曬的新鮮食物腦科學研究結果顯示,人腦由一百四十億個腦細胞組成,每個腦細胞可生長出二萬個樹枝狀的樹突,用來計算信息。人腦是個「超級電腦」,可儲存五十億本書的資訊,相當於世界上藏書最多的美國國會圖書館(一千萬冊)的五百倍,每天可以記住四本書的全部內容。大腦的潛能,幾乎接近於無限。可見必須時時刻刻提供足夠的營養,才能讓大腦保持最佳狀態。大腦喜歡經過陽光自然曝曬的新鮮食物。加工食品、冷凍食品,不僅有害健康,還會削弱智力。英國一項最新的研究顯示,飲食結構會影響一個人的智商。讓人變聰明的祕訣就是曬太陽曬太陽能激發腦細胞活力,促進腦細胞的生長發育和神經資訊的傳導,可以使大腦思維更加活躍,激發大腦潛能。也就是說,讓人變聰明的祕訣就是曬太陽,因為陽光能促進神經生長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 Receptor),使神經纖維(Nerve Fiber)增長。二○一八年五月,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和化學與材料科學學院合作,通過單細胞質譜、光遺傳、分子生物學、電生理及動物行為學等技術,發現太陽光照射後可增強動物學習和記憶能力的機制。這項研究成果發表在美國《細胞》(CELL)雜誌上。研究人員在神經元中發現了一種化學分子—尿刊酸(Urocanic Acid)。這種分子正如其名,最初是在狗尿裡分離提取出來的。研究人員發現人類和動物在被陽光照射後,皮膚和血液中的尿刊酸會增高。皮膚中的尿刊酸具有吸收紫外線的能力,可以抵擋紫外線對皮膚的損傷。血液中的尿刊酸被認為可以在肝臟中代謝成谷氨酸(Glutamic Acid),然後結合體內的遊離氨(Free Ammonia),產生一定的排毒作用。那麼,尿刊酸出現在大腦中,是否也與陽光照射有關係呢?研究人員首先對小老鼠進行紫外線照射,然後再對小老鼠腦內多個腦區的神經元內物質變化進行分析。通過實驗,果然在照射過紫外線的小老鼠神經元裡發現了尿刊酸,證實腦中的尿刊酸是由陽光照射皮膚產生的。事實上,人體有許多不同種類的氨基酸(Amino Acid),這些氨基酸之間會相互轉化,其中有種叫作「組氨酸」(Histidine)的氨基酸在向「谷氨酸」的轉化過程中,就會產生尿刊酸。由於通過單細胞質譜分析(Single Cell Mass Spectrometry),發現了腦內神經元內有尿刊酸的存在,這使研究人員想到,是否在腦內也存在尿刊酸到谷氨酸的代謝途徑?也就是說,如果腦細胞正在積極地產生谷氨酸,尿刊酸的水平自然會上升。研究人員隨後設計的實驗證實了這一點,在大腦裡,合成谷氨酸的代謝通路非常活躍,於是神經元裡出現尿刊酸,也就不奇怪了。而谷氨酸在神經元內產生非常關鍵的生理作用,人類大腦內約有高達九○%的突觸(Synapse)都會用到這種分子,而突觸的可塑性正是大腦學習和記憶的關鍵。谷氨酸是腦內最主要的興奮型神經傳導物質(Neurotransmitter),神經資訊的傳導在許多情況下,都是透過谷氨酸投射發揮作用。谷氨酸從神經末梢(Nerve Ending)釋放,激活皮層(Cortex)、海馬(Hippocampus)、紋狀體(Corpus Striatum)等腦區的下游神經元,進而增強與這些腦區相關的學習記憶能力。因此,研究人員推斷,曬太陽會提高動物與人類的學習和記憶能力。首先,研究人員對背部裸露的小老鼠進行每平方公分五十毫焦的紫外線照射,之後分別檢測了小老鼠對新物體的識別能力和運動學習能力。這說明紫外線照射引起的腦內谷氨酸增加,增強了小老鼠的運動學習能力,也就是說陽光照射皮膚的確可以增強人類血液中的尿刊酸水平。實驗中採用的紫外線照射劑量,也是按照文獻中對人類合適的劑量來照射的,給小老鼠的紫外線照射劑量,相當於人類在海灘上曬十五~三十分鐘太陽。所以,為了讓自己更聰明,就別老是待在家裡,出去適度接受一下陽光的洗禮吧! ※本文摘自時報出版《太陽醫生:更免疫、更年輕、更聰明、更長壽、更苗條的陽光療法》
-
2022-09-15 焦點.焦點
心臟亂跳 快做這件事! 醫警告,可能心房顫動或快中風了
台灣每年有三萬人腦中風,近期藝人納豆、余天、台北市副市長蔡炳坤都驚傳中風,可怕的是,許多人之前毫無癥兆,後來才發現導因自心房顫動,心臟科醫療權威群直指,心房顫動會增加腦中風、死亡、失智風險,應盡快將單一導程心電圖納入既有健檢項目,揪出心房顫動高風險因子。立法院厚生會昨天由秘書長、立委吳玉琴、台中榮總院長陳適安號召國內心臟、神經內科等醫學專家群共同成立「預防心房顫動與腦中風委員會」,醫界權威以及與會的國健署、健保署專家均認同,心房顫動引發中風所產生的照護成本高,如能篩檢心房顫動,可及早治療,且發現心房顫動患者,現在也有新型抗凝血藥物有效預防腦中風,是值得投資的方向。吳玉琴表示,將與預防心房顫動與腦中風委員會繼續督促此事,討論配套、篩檢經費來源後,拉高層級至行政院,儘速促成國家政策成形。什麼是心房顫動?台北榮總醫師、陽明交通大學內科學科副教授趙子凡表示,心房顫動是常見的心律不整,常見的症狀有心悸、虛弱、頭暈和呼吸困難,分為陣發式心房顫動和持續型心房顫動等類型,但共同點都是「幾乎沒有症狀」或是症狀輕微,許多人不知自己就是患者。七種人要小心心房顫動另外,心律醫學會資料指出,有七類人常是心房顫動的高風險族群:一、高齡長者二、高血壓三、心衰竭四、糖尿病五、甲狀腺機能亢進六、其他還有肺部疾病,例如慢性肺阻塞(COPD)、肺氣腫等;酗酒、咖啡因等興奮劑,香菸;極度緊張或疲勞期間也可能導致心房顫動。七、家族遺傳研究顯示,有三成病患無症狀,五成的人屬於心房顫動偶發。他提醒,不要以為沒有症狀就不危險,根據研究,不管有沒有心房顫動,中風率、出血率、死亡率都是一樣高的。以台灣盛行率來估算,約有三十萬人是心房顫動患者,且年齡越高,風險越高,超過65歲,約近5%是心房顫動患者;超過八十歲者,有一成機率患有心房顫動,導致中風風險比一般人高出三到五倍,失智風險增加。陳適安是國際心臟權威,兩年前即率團隊在宜蘭縣、嘉義縣、基隆市等縣市進行心房顫動社區篩檢,利用簡易且成本較低的單一導程心電圖篩檢,30秒就能完成檢測,經由專科醫師判讀後就能確診民眾是否為心房顫動患者,後續由衛生局轉介治療,三縣市共有23572位民眾篩檢,其中揪出患有心房顫動者就有278位,後續獲得追蹤治療。宜蘭縣衛生局長徐迺維也是心臟科醫師,他形容,心房顫動疾病是心臟科的最後一個對手,但因新科技的進展,檢測可以和診斷結合,且台灣的社區篩檢能量很高,期待與中央政府攜手合作。護理師背景的嘉義縣衛生局長趙紋華則表示,嘉義縣18鄉投入心房顫動篩檢,過程中也讓民眾看見自己的心跳曲線,會更有感。心血管疾病是嬰兒潮新興疾病台大公衛學院教授陳秀熙認為政府應該要投入支持心房顫動篩檢,預防腦中風,因台灣的嬰兒潮世代已大量進入高齡,引發的心血管疾病將是新興問題,提醒應當及早因應對國家的衝擊。林口長庚醫院副院長、心律醫學會理事長溫明賢也認為,台灣快要進入超高齡社會,心房顫動人口會逐年增加,台灣在穿戴裝置有優異的研發能力,用於提早篩檢心房顫動,預防腦中風是相當有經濟效益。患有心房顫動者,目前的藥物治療有新型口服抗凝血劑與傳統華法林,與會委員、醫師群指出,已有研究顯示新型口服抗凝血劑使用方便,降低重大出血和腦出血風險,但現行健保給付條件需符合五項中的一項,分別是1.曾發生中風或全身性栓塞2.左心室射出分率小於40%3.有症狀的心臟衰竭:收案前依紐約心臟協會衰竭功能分級為第二級或以上4.75歲(含)以上5.介於65歲至74歲且合併有糖尿病、高血壓或冠狀動脈疾病新型抗凝血劑可預防腦中風 健保給付應研議放寬陳適安建議,新型口服抗凝血劑的健保給付條件應與「2020年歐洲心臟學會心房顫動治療指引」和「2021年亞太心律醫學會心房顫動中風預防共識」接軌,建議 65歲至74歲,沒有糖尿病、高血壓或冠狀動脈疾病共病者,或65歲以下,且有以上共病者,應接受口服抗凝血劑為最優先的治療選擇,預防腦中風。陽明交通大學附設醫院副院長曹玄明認為,國家應考量五、六十歲中壯年族群有很大的貢獻能力,如能及早預防中風失能,可大幅降低社會損失。厚生會「預防心房顫動與腦中風委員會」提出三大主張:一、心房顫動篩檢應考慮納入國家政策,特別是結合和成人健檢。二、健保給付新型口服抗凝血劑標準應與國家治療指引接軌。三、單一導程心電圖列入健保給付項目。參與委員、聯合報健康事業部營運長洪淑惠指出,聯合報身為媒體,近一年已深入12個縣市消防體系倡議腦中風救護,但更往預防端來看,民眾對於心房顫動症狀、與腦中風風險之間的關聯,認知度恐怕不足,她要為民眾發問,心房顫動篩檢在短短30秒一定抓得到嗎?和現有心電圖有何不同?國健署副署長魏璽倫表示,國健署對心房顫動的民眾識能提升責無旁貸,希望委員會能如佐以更大型的實證資料,包括評估篩檢費用、配套措施,做成政策建議;健保署醫審藥材組組長連恆榮則透露,最近健保署正在評估是否下修給付新型抗凝血劑至五十歲,且患有共病者,但也須小心民眾因心房顫動無症狀,拿了藥卻不服用,導致浪費。做對六件事,可防心房顫動:1. 規律生活、充足睡眠與休息。2. 控制情緒、舒緩壓力3. 適量運動,不宜久坐易造成下肢靜脈栓塞。每隔一小時起身走動,改善下半身血液循環。4. 定時、定量飲食,避免油膩、口味過重、生冷食物。避免抽菸、過量濃茶、咖啡及過量飲酒。5. 遵守醫師指示的用藥劑量、定時服藥,自我觀察用藥後反應,回診時與醫師討論。6. 定期檢查應每天固定時間測量脈搏、血壓並記錄。(資料來源:中華民國心律醫學會)延伸閱讀>>>腦中風前兆有哪些?這些症狀快打119,救命關鍵一次看!
-
2022-09-05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道聽塗說對醫病關係的影響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非主流醫學帶給醫病關係的困擾」。一位年輕的主治醫師分享因為病人與家屬道聽途說,要求一些與主流醫學迥異的治療引起的挫折感。一位資深的精神科醫師寫出他的看法,「我們思考的是本於專業,對於病人的病情最好的治療建議。不管在哪個層級的醫療院所,所有的醫療人員都是經過嚴格而漫長的教育訓練與考核,才能站在第一線服務病人。」一位長年在美國大都會行醫的資深癌症專家也分享她所遭遇的追求非主流醫學的華人病家帶給她的困擾。「這樣深植的印象影響許多台灣病人遅疑就醫,特別在面對癌症時,選擇中藥治療,甚至千里迢迢地尋訪中藥神醫,因而喪失治病的最佳契機。」希望這三位醫師發自內心的呼籲,可以讓台灣社會更了解主流醫學是有深厚學理根據,也希望民眾重新評比另類醫學、中醫藥及主流醫學的長短處,做明智的醫療決擇。自從在臨床工作後,遇過許多形形色色的患者,每人的想法不盡相同,於是要建立良好的醫病關係需要雙方的努力,近日遇到幾起因道聽塗說而造成建立醫病互相信任有相當的困難。有位將近五十歲的中壯年男性,因長期酗酒導致酒精性肝硬化,時常因反覆性腹水及雙下肢嚴重水腫而住院,近來因腹水大量累積於右側肋膜腔造成呼吸困難,於是在右側肋膜腔置放引流管,而且搭配利尿劑使用,而且向他及家屬衛教需要限制鹽分而且要戒酒。雖然口頭上說好,但病人本身住院期間飲食還是沒有按照醫囑,由家屬從外帶重鹹重口味的餐飲。向病人及家屬告誡後,病人的母親反而以她覺得病人應該是肚子裡火氣大而喜歡喝大量冰水且質疑為什麼沒有給他開所謂的「消水藥」及「退火氣」的藥物?我向她解釋消水腫的藥物已經有注射的白蛋白配合利尿劑,而且劑量都有再調整,至於「退火氣」的藥物並不存在,她卻說:「這麼大的醫院,怎麼會沒有藥?聽別人說某家醫院就有這種藥。」爾後幾天的查房時間,也都是在這個議題上打轉,經過了幾天的治療,雖然雙下肢水腫有明顯改善,但肋膜積液就維持在那個不上不下的範圍,只是病人母親不滿意為什麼治療都沒有很顯著的效果。於是,我建議她及病人本身是否有意願換到他們有所謂「退火氣」藥物的醫院接受治療?經過他們和親友的一番討論後就轉至親友介紹的那家醫院接受治療。此外,檢查室有位護理師在空閒時向我提及她有親朋好友到家裡作客,在聊天時,親戚中有人心律不整長期在心臟科門診追蹤治療服藥,期間有位親戚就說:「為什麼不裝電池(心律節律器)?應該是醫院規模不大,沒有能力跟設備可以裝吧?」像他自己本身就是心律不整去台中的大型醫學中心置放心律調節器.護理師當下聽到是覺得有點不置可否,只是礙於是長輩不好意思說些什麼不禮貌的話。之後,家人向她問及醫院是否沒有在放心律調節器?是否真的要再去台中的醫學中心就醫?聽完之後,深深地覺得要建立互信的醫病關係真的是有段很長的路要走,很容易因為一些道聽塗說的消息而造成醫病之間的不信任,每一個醫療決策尤其是需要侵入性的檢查跟治療更需建立在醫病互相信任的前提之下,疾病的治療有其標準的治療方式,像是心律不整也有好幾種形式,治療方式也是大大的不同,有符合需要置放心律調節器的適應症才需要置放,有些心律不整甚至需要做心導管去定位燒灼。以前聽過一句俚語:「先生緣,主人福。」一直以來,我都不明白其中的含意,直到最近,我才慢慢可以體會其中的意涵。病人來求治時,以真誠的態度對待他們,用心地幫他們解決病痛。如果超出自己能力的範圍也會找尋其他專家甚至介紹給其他醫院的醫師幫忙處理,甚至也會後續打電話關心詢問病況是否有好轉,病況變好了也替病人開心。如果遇到不信任自己的病人時,也當是沒這個緣分,也不強求一定要病人接受自己的治療。也曾經遇到一位病人,膽結石併發急性膽囊炎及有結石掉到遠端總膽管及胰管開口處併有急性膽管炎及胰臟炎,住院打抗生素及止痛藥讓症狀有緩解了。因為假日,故向病人解釋先置放膽囊引流管引流感染的膽汁後,隔天再膽道鏡取石,但病人堅持要用他所認知的、聽說過的體外膽囊碎石術治療,如果沒有這種治療方式就要自行出院。經過一番解釋說目前不接受治療怕會演進至嚴重敗血症甚至有生命危險以及他太太也勸他要接受正規治療,他還是堅持他的腹痛好多了,堅持要辦理出院。所以深感醫病之間信任關係的建立,真的需要雙方的努力,以及有所謂的緣分,需要醫療端的努力以及願意配合治療的病人端,這樣的關係才能讓彼此間的關係更美好,讓醫病之間的關係有雙贏的局面。現今網路發達,在網路上可以查到很多醫療資訊,有些是真實的,有些是錯誤的,因為病人對醫療知識認知的不對等,當有病人拿錯誤消息來詢問時,應該要以坦然的態度來向病人解釋,在雙方建立互信的關係下的治療,才會達到雙方面都心安的最佳狀況。
-
2022-08-28 失智.大腦健康
認知下降未必是失智 醫師教4關卡檢測助釐清認知障礙原因
失智症分為「退化性」與「血管性」兩大類,退化性失智多於血管性失智患者,而退化性失智症中,以阿茲海默症最常見。目前失智症並沒有藥物或其他方式治癒,僅能延緩腦部功能退化的時間。不過,除了退化性以及血管性的失智症以外,還有些人是因為使用特定藥物,或是缺乏營養素等,出現類似失智症的症狀,這類的失智問題,有機會透過對症下藥,讓症狀逆轉。1.醫師問診認知下降未必是失智症,初步區分屬哪一類、嚴重程度。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呂旻益表示,不是所有認知功能下降都是失智症,退化性失智症占所有失智症約六成、血管性失智症近四成,其餘零星的案例,屬於其他原因引起的認知障礙,這類患者多數可找出原因,並有機會讓失智症逆轉。診斷失智症,會先透過「醫師問診」、「填寫量表」以及「抽血」,同時輔以「儀器檢測」,協助明確診斷罹患哪一類型的失智症。林口長庚神經內科失智症科主任陳怡君表示,第一關醫師問診以及填寫量表,可以先區分出屬於哪一類的認知障礙,並辨別嚴重程度,也是最重要的一道關卡。2.填寫量表量表非常多種,懷疑家人失智時,可先上網搜尋AD-8量表自評。陳怡君表示,以最常見的阿茲海默症為例,患者大多是由家屬陪伴就診,症狀大多主訴「記憶力變差」,也有些是「行為表現異常」,以前不會忘記的事情開始忘東忘西,學習力變差;平常很會理財,卻突然不會規畫;平時情緒穩定近期卻時常失控;偶爾迷路回不了家、誤闖管制區等。呂旻益表示,當判定極可能為失智症患者時,醫師會協助做簡短式智能評估(MMSE)、臨床失智評估量表(CDR),後續再依照判斷做不同量表的評估。評量失智症的量表有非常多種,包含極早期失智症篩檢量表(AD-8)、簡易認知功能評估表(SPMSQ)、簡短式智能評估(MMSE)、臨床失智評估量表(CDR)、認知功能障礙篩檢量表(CASI)等。其中AD-8,家屬在懷疑親人罹患失智症時,即可從網路上找尋量表自評。3.抽血可釐清是否特殊原因引起認知障礙,如甲狀腺功能低下、電解質不平衡等。陳怡君表示,抽血是為了釐清是否為特殊原因引起的認知功能障礙,如甲狀腺功能低下、電解質不平衡、缺乏維他命B12或是葉酸、中樞神經系統感染、藥物副作用、酗酒、睡眠障礙、憂鬱症或是焦慮症,又或是水腦症等,這類情況只要給予適當的補充或是改善感染、降低腦壓等,都能讓原本出現的認知功能障礙恢復到正常。4.儀器檢查以電腦斷層或磁振造影確診腦內是否發生變化。儀器檢查是透過電腦斷層掃描(CT)以及磁振造影(MRI)協助確認診斷,像阿茲海默症早期會出現內側顳葉萎縮。最後再透過神經心理學檢查,釐清患者罹患的是原發性失智症還是次發性失智症,呂旻益說,原發性失智症就是指退化性失智症,次發性是指可以找得出原因的失智症。兩大類用藥失智無法逆轉 藥物僅能延緩惡化失智症用藥主要以「膽鹼酶抑制劑」以及「NMDA受體拮抗劑」兩大類為主,這兩大類有四種成分是台灣最常用的藥物成分。膽鹼酶抑制劑有三種成分,分別為Donepezil、Rivastigmine、Galantamine;NMDA受體拮抗劑則是Memamtine。根據健保資料庫統計,國內使用Donepezil的量最多,用於原發性失智症的患者,110年有1萬1,755千單位,其次依序為Rivastigmine,110年用量為8,475千單位、Memamtine 110年用量為4,749千單位、Galantamine為189千單位。呂旻益表示,阿茲海默症目前已知的原因是腦中的β-類澱粉蛋白堆積,影響腦中分泌乙醯膽鹼,乙醯膽鹼是腦神經傳導物質,當大腦逐漸退化,乙醯膽鹼會愈來愈少。因此透過膽鹼酶抑制劑減少患者腦中乙醯膽鹼被分解的機會,進而改善失智症狀。
-
2022-08-21 醫療.皮膚
頭皮臭、有味道正常嗎?醫教6保養助改善,別貿然加強洗頭!
頭皮有味道是許多民眾日常的小困擾,為減少、消除味道,不少人會加強洗頭、使用去油洗髮乳、或是用味道較香的洗髮乳,不過這些方法真的有用嗎?日常又可以如何保養以減少頭皮味道?美麗信義皮膚科主治醫師曾奕騰醫師指出常見原因,並分享有助減少味道的方法及洗髮乳挑選原則! 頭皮臭、有味道?醫指可能原因:很常見 曾奕騰醫師表示,頭皮會有味道是非常常見的,可說是人人都有可能,但如果有正確洗頭仍有明顯味道,就應留意並就醫。頭皮的味道視個人身體狀況、保養和清潔、外在環境而有所不同,原因包含流汗、皮脂腺的油脂分泌、皮屑及角質代謝等,頭皮上的細菌、皮屑芽孢菌等共生菌也扮演一定角色,共生菌將汗液、油脂、角質代謝時也可能產生味道。另外,若頭皮有受傷、發炎、或其他皮膚疾病,例如乾癬、脂漏性皮膚炎等,細菌感染如毛囊炎、疔瘡、或是頭癬等黴菌感染,頭皮出現分泌物時也容易有味道。抽菸、二手菸、油煙、吃燒烤、吃火鍋等,自然環境中的味道也容易沾上頭髮。 頭皮有味道多洗洗就好? 醫:別貿然加強洗頭 許多民眾為了頭皮健康、沒有異味、不會發癢,會特別加強頭皮清潔,不過對此曾奕騰醫師則勸不要不明就裡貿然加強清洗,頭皮清潔過多過少都不宜。醫師解釋,台灣氣候溫暖潮濕,普遍民眾適合約1-3天洗一次頭,1天最多洗一次,除非在大太陽底下工作、打球、運動有大量出汗出油,才適合超過一次,否則保護皮膚的油脂容易被過度沖洗而失去屏障,或洗太多刺激頭皮。而超過3天沒洗就有可能因過多油脂、汗液等使得頭皮產生味道,醫師也遇過10天洗一次頭的民眾,自然除了有味道外也容易有發癢的情況,洗頭太多太少都不好。 頭皮有味道洗髮乳怎麼挑? 醫指2原則,留意頭皮狀況! 曾奕騰醫師也說明,洗髮乳的選擇有兩大原則,一是可以洗淨頭髮及頭皮,二是洗頭前後不會有乾、癢、刺痛等不適症狀。一般而言,頭皮健康的民眾市售的洗髮乳皆可選擇,在正常管道中販賣的洗髮乳通常都是經過檢驗的合格產品,使用後就看頭皮狀況,若無不適就可繼續使用,若出現發癢、刺痛等不適或加重原先症狀則建議更換。 洗髮乳自然也是鼓勵成分越簡單越好,標榜「比較香的」等特殊需求的洗髮乳,當中加強味道的成分是有可能對皮膚帶來刺激或過敏的機會,頭皮有受傷或有發炎狀況的民眾就需特別留意。而若是頭皮比較容易出油的民眾,可以挑選去油力較強的洗髮乳,但若非如此也不必特別選用。針對乾癬、脂漏性皮膚炎等族群,若不清楚是否適合自己,也可以看診時攜帶詢問醫師。 洗髮乳不能有「矽靈」? 皮膚科醫師破解迷思! 曾奕騰醫師表示,「洗髮乳不能有矽靈」這迷思在許多人的心中根深蒂固,矽靈汙名化的標籤存在已久,事實上矽靈(矽靈油)這種人工合成油類,可以讓頭髮較滑順減少毛躁,且很容易就可用不含潤絲的洗髮精洗掉,目前沒有研究能確切指出矽靈會造成頭皮刺激、落髮或癌症。許多民眾頭皮症狀沒有改善,會特別去選用無矽靈產品,但多半沒有幫助,因為從普遍醫學研究來看,頭皮症狀本來就和矽靈無關,大多是其他疾病造成,如脂漏性皮膚炎、乾癬、發炎、感染等,沒有獲得正確診斷和治療,症狀自然不會好。 頭皮有味道日常如何保養? 醫教6招助降發炎、減異味! 頭皮味道和身體健康狀況息息相關,雖說有味道是正常的,不過若要避免,曾奕騰醫師建議以「避免身體發炎」著手。包括規律作息避免熬夜,以免內分泌失調。抽菸、酗酒等對身體不利的習慣也盡量減少。日常可多運動、培養日常興趣等,適度紓壓避免影響荷爾蒙。均衡飲食並盡量以低油、低鹽、低糖、多蔬果及原型食物為主,減少吃加工食物的頻率,以降低身體處於發炎狀態的機會。將生活方式盡可能調整成健康型態,身體減少發炎,頭皮健康自然也會較佳。 醫師也再三提醒,若是頭皮真的有味道、味道明顯較重,或是出現頭皮癢、頭皮屑、甚至刺痛等情況,切勿為了止癢、止味道等而貿然加強清潔,以避免加重頭皮正出現的問題,讓症狀更加明顯、問題更加嚴重。應先就醫檢查了解是什麼樣的疾病或狀況所引起,對症治療後才更有助於改善症狀。 《延伸閱讀》 .沐浴乳、洗髮精別裝水!醫指4問題:像用髒水洗澡。 .掉髮、白髮、無光澤怎麼吃?營養師指常見養髮食材,用吃的保養! 以上新聞文字、圖片皆屬《今健康》所有,網站、媒體、論壇引用請註明出處。
-
2022-08-02 醫療.骨科.復健
「大釣哥」以為坐骨神經痛 經診是髖關節退化性關節炎
高雄53歲漁民蔡先生半年來坐立難安,自己當「大釣哥(台語諧音貼藥膏)」加民俗推拿都沒用,接受脊椎微創手術也沒改善。81歲周姓婦人則是半年前閃到腰後,開始背痛、臀部疼痛。兩人都以為是坐骨神經痛,這兩個個案經檢查診斷,是髖關節病變、股骨頭壞死,接受人工關節置換術後得到改善。阮綜合醫院骨科主治醫師洪誠聰指出,蔡先生雖有糖尿病及三高,平常仍愛呼朋引伴喝兩杯,半年前來有著坐立難安的疼痛,無法工作,自己貼膏藥和民俗推拿都沒改善,以為坐骨神經痛,就接受脊椎微創手術,但術後仍依然疼痛難耐。轉診來檢查發現病患無法翹腳坐,移動身體時也會因牽動髖關節痛到發抖,經X光檢查確診右側髖關節病變、股骨頭壞死,在接受人工關節置換術,一周後就活動自如,兩個月後已回到漁場。有高血壓及低甲狀腺疾患的81歲婦人,半年前閃到腰後開始背痛、臀部疼痛,後來一路痛到膝蓋去,原也以為腰椎受傷導致坐骨神經痛,但害怕開刀遲未就醫,尋求藥浴及推拿等民俗療法,沒改善還更痛。經X光檢查發現是髖關節病變、股骨頭壞死,接受人工關節置換後,症狀在三個月內逐漸改善,洪誠聰仍建議她拄小四腳拐杖走路維持平衡。洪誠聰表示,髖關節病變症狀和坐骨神經痛類似,差別是坐骨神經痛者躺著或維持站姿時會感到疼痛,但髖關節病變是久坐後起身、或騎車跨坐等動作時會劇烈疼痛。由於髖關節和腰椎相近,患者常混淆,就醫檢查時也不易被發現是髖關節的問題。洪誠聰強調,髖關節病變常容易被誤認腰椎疾患,高危險群是長期酗酒、長期服用類固醇者,及曾隱形股骨骨折卻未發現者。髖關節疾患的治療需依照個人病變程度,決定服藥、復健或接受人工關節置換術。民眾出現疼痛應該到醫院檢查,找出疼痛源對症治療,才能輕鬆自在過生活。
-
2022-08-01 醫療.消化系統
三酸甘油酯超標53倍 40歲婦人急性胰臟炎險害命
一名嫁到台灣10多年的40歲越南籍新住民有高血脂沒控制,加上夜班、三餐外食,日前感到上腹悶痛,連兩天嘔吐,誤以為腸胃發炎,送急診才發現是三酸甘油酯超標為正常值的53倍,引發急性胰臟炎,還引發酮酸中毒症、呼吸衰竭緊急送加護病房,所幸經院方處置得宜,住院7天治療後康復出院。澄清綜合醫院中港院區胃腸肝膽科醫師陳鄭弘堯說,急性胰臟炎易被誤為胃發炎而延誤醫治,70%胰臟炎屬輕症,若病況嚴重,恐造成胰臟囊腫或壞死、感染或功能損害,還可能合併器官衰竭、呼吸衰竭、腎衰竭、休克等,不能小看其殺傷力。陳鄭弘堯建議,有酗酒習慣、有結石及高三酸甘油酯偏高等高危險群,一定要戒酒、控制飲食、降低三酸甘油酯,尋求胃腸肝膽科醫師專業診治。陳鄭弘堯說明,這名越南籍新住民身高156公分、體重75公斤,急診抽血檢查發現三酸甘油酯數值竟高達8000mg/dl,是正常值的53倍(正常約150mg/dl以下),胰臟發炎指數高達1946合併腎功能異常,且白血球、血紅素、血糖指數都高於正常值,收治住院治療觀察。這名越南籍新住民在住院時,病情急轉直下,因體內胰島素分泌嚴重不足而致酮酸中毒症、呼吸衰竭、血紅素下降而緊急送加護病房,確診為急性胰臟炎合併後腹腔出血。陳鄭弘堯指出,她的胰臟急性發炎應是破表的三酸甘油酯指數肇的禍。據醫學臨床經驗,胰臟炎發作機率,若三酸甘油酯數值超過1000mg/dl就有5%風險;若超過2000 mg/dl則升高恐達20%,極可能會發生急性胰臟炎,不僅疼痛指數高,且有致命風險。陳鄭弘堯說明,急性胰臟炎的好發原因,通常與膽結石和酗酒有密切關係,但這名越南籍新住民經腹部超音波檢查,沒有膽結石,本身也沒有酗酒,研判與糖尿病、罹患「代謝性三酸甘油酯過高症」沒有控制好,加上肥胖、脂肪肝等問題集於一身,是誘發急性胰臟炎的高風險族群。
-
2022-07-23 名人.許金川
許金川/懂得養生防癌 90歲還能玩股票
去病房探視90歲病人,只見她在病床上,眼睛看著螢幕,執筆在紙上書寫個不停。「自從兩眼開了白內障之後,電視上股票數字看清楚得多了,不必再問小孩,也不會看錯而買錯股票了!」家人在旁邊插嘴:「阿嬤腦筋粉清楚,這是她最大嗜好!」我問阿嬤:「那妳投資的錢哪裡來?」她說:「沒錢都跟女兒拿呀!女兒比較孝順!」「那賺的錢呢?」「賺的錢當私房錢,這樣他們知道我有私房錢,才會來看我呀!」生活的智慧很重要,其實養生保健的智慧更重要。年紀大了,許多器官自然會退化,但退化速度的快慢,與養生之道有關。例如到了90歲,腦筋還粉清楚會玩股票,表示頭腦保養得很好,頭腦保養好不好,除了一些原因不明的疾病,例如巴金森氏症或腦瘤之外,會退化基本上是動脈硬化及高血壓,動脈硬化除了體質之外,膽固醇的控制很重要,因此要飲食清淡,血管才不會硬化、狹窄,血壓控制得好,腦血管才不會受影響,也不會腦中風。腦袋的保養之道,與心臟的保養之道是相似的。心臟是人體的發電機,如果心律不整,或心血管不通,心肌梗塞可能中年,不到老年就致命了,當然不會到90歲還能玩股票。至於肝臟保養,就是不要傷肝,可以偶爾傷心。不要傷肝第一要件是不可酗酒,不可隨便吃有的沒的來路不明的保健食品或健康食品,以免變成猛爆性肝炎。此外,最重要的是至少每年腹部超音波「超」一下,才能知道你的肝臟或腎臟或胰臟是否長了東西而不自知,如有B、C肝更要每半年「超」一次。俗語說:「防人之心不可無。」用在醫學上說:「防癌之心不可無。」中年以上隨時都會長癌症出來,因此聰明養生防癌之道,也是疫情中必備的國民常識。●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定期出版好心肝會刊、並發行B型C型肝炎暨肝癌治療小手冊,最新的好心肝會刊已出版,歡迎來電索閱。若您有肝病醫療問題請洽本會免費肝病諮詢專線0800-000-583或上網:www.liver.org.tw查詢肝病相關資訊。
-
2022-07-20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醫療服務是沒有終點的旅程
【編者按】這星期邀請中生代的三位良醫回憶「教我人生的病人」。一位重症醫學專科醫師追述因為家人不捨而醫療團隊勉強違背病人的意願插管之後,情況未見改善,最後病人竟然在醫院自殺,引起她深切的自省,「在科技的進步之下,藥物、檢驗技術、開刀器械都可以發展神速,但唯有承接病人無法治癒的痛苦這件事情,沒有辦法被取代。」一位心臟內科醫師回憶在第一年當主治醫師時留下深刻印象的兩位病人,一位「恙蟲病」病人使他見證了病人真的就是醫師最好的老師,同時病理學老師由切片的結果及時給他的指點使他深感師恩難忘;一位原住民的年輕病人的不治過世,但病人母親對醫師的溫馨互動使他說出「前輩醫師常教導我們視病猶親是醫師的天職,而我更認為醫療服務是一個沒有終點的旅程,一旦出發了就不應該停下來。」然而相對的另一位長期照顧失智老人的醫師卻語重心長地道出,「醫師不該將病患或是家屬的正向回饋過於放大,那些溢美之詞不過是他們所熟悉的人情世故,但醫病關係或者醫生與病人家屬的互信,也要有所保留。所謂視病『猶』親,而非視病『為』親,有了精準的拿捏,醫病之間才能有長久的和諧。」【延伸閱讀:醫病平台/如何接住墜落的你】剛升上主治醫師的第一年被指派到內科加護病房擔任專責主治醫師,那時候的自己年輕充滿不服輸的傻勁,在這短短的一年中,每一位我照顧過的病人都是用生命教導我的老師。七月暑假剛開始時,從急診住進來一位31歲年輕人100多公斤的小胖,因為肺炎合併急性呼吸衰竭,插管住進內科加護病房,住院後很快就進展成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我在做詳細的理學檢查時,在腹部皮膚皺摺處意外發現一個大約1公分大小的黑色焦痂,這讓腦海裡閃過恙蟲病的診斷,這是在花東地區不算罕見的感染症,但是我們不曾遇過這麼嚴重用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表現的病人,對於這個診斷剛開始我感到很遲疑。儘管如此,還是趕緊給予治療恙蟲病的四環黴素類抗生素,也進行血清立克次體抗體檢驗,同時趕緊照會皮膚科醫師做焦痂處的皮膚切片檢查,隔天一向是行動派的病理科許主任立馬就打來電話給我,劈頭就說:「懷仁,你這個病人用47KD免疫組織化學染色證實是典型的恙蟲病皮膚病理表現,給正確的抗生素了沒有?要特別小心喔,這個病嚴重時會惡化成心肌炎和間質性肺炎導致肺水腫喔?哇!我心想許主任說得真準,這不就是我病人的臨床表現嗎?我上網查詢文獻報告,確實找到嚴重的恙蟲病病例用肺炎合併肺水腫來表現,最後導致呼吸衰竭死亡的案例報告,作者為釐清肺水腫致死原因,以一氧化氮合成酶(iNOS)免疫組織化學染色,發現肺臟肺泡內巨噬細胞iNOS呈現陽性反應,顯示恙蟲病立克次體可能誘發iNOS合成,因而產生大量的一氧化氮(NO)。大量的NO具有毒性,可能就是造成致死的原因。這個病人在我們團隊通力合作下,迅速獲得正確的診斷並且給予治療,很快的肺部況狀改善,一週後就拔管成功脫離呼吸器,小胖轉出加護病房前我跟他聊天,得知他在發病住院前幾天,因為工作需要曾在山區的草叢活動過,這個重要的線索果然跟書上講的一模一樣,病人真的就是醫師的老師啊!九月底,一位35歲年輕布農族勇士從台東馬偕醫院被轉診到我們的內科加護病房,因為肝硬化導致肝衰竭、黃疸大量腹水,同時合併急性腎臟衰竭和呼吸衰竭插管需要呼吸器治療。隔天的會客時間,我從勇士母親的口中的得知他的故事,台東太麻里布農族勇士20歲開始認真工作,是一個年輕有為腳踏實地的勇士,然而三年前交往多年已經論及婚嫁的女友不幸因為意外往生,勇士大受打擊始終無法從悲傷中走出來,養成酗酒的壞習慣,大量的飲酒加上熬夜工作,導致酒精性肝炎最後肝硬化,期間反覆住院,這次更嚴重到肝衰竭、黃疸大量腹水。在和勇士母親長談中,我深深感受到一個母親對孩子的摯愛,加護病房住院期間,勇士母親就住在醫院提供的家屬休息室,對孩子寸步不離。我們醫療團隊努力地想解決勇士的肝衰竭和黃疸問題,然而因為病情太過嚴重,經過跨團隊開會討論後,認為應該只有接受肝臟移植一途,我和勇士母親解釋病情和治療計劃以及肝臟移植的建議,她毫不猶豫地答應,也自願捐肝給兒子,她注視著我的眼神中有著無比的信賴。我們在與勇士的每日相處中也重新建立他對生命追求的意願,努力一個月之後勇士逐漸進步,移除呼吸器成功,他也願意敞開心扉和我聊聊他與女友的往日點滴,我在與他的對談中深感受到他對女友的懷念,我試圖引導告訴他有更愛的母親在等待他,後來他對我說道:「張醫師,我願意努力,請幫助我。」然而很遺憾地,我們醫療團隊和勇士一起努力50多天之後,他還是來不及撐到換肝手術。母親在離開醫院的前一天,跟我講:「張醫師,你跟我兒子一樣大。謝謝你們這麼努力照顧他,他有對我說出他愛媽媽、對不起媽媽,他最後走得很安詳,醫師有機會要來太麻里做客。」我當然要爽快的答應一個母親的最後要求。兩個月後,我收到勇士母親寄給我的信件,很特別的是用日曆紙背面寫滿整頁,訴說著對兒子的思念以及對醫療團隊的感謝,她說撕下這張日曆紙的那天正好是兒子離開的第二個月,真是難為了這位失去兒子的布農族堅強女性。一轉眼就過了半年,同樣忙碌在加護病房照顧病人,一天下午突然接到勇士母親的電話:「張醫師,我在醫院外面,帶了釋迦來給你。」我和這位母親緊緊的擁抱,閒話家常,她更叮囑我要按時吃飯不可以熬夜,話別後,望著她堅強的背影,我知道她已經努力走出喪子之痛。隔年,跟隨慈濟人醫會義診的腳步,我們來到太麻里,我沒忘記要利用義診之餘親自去拜訪勇士的母親,她親切地拉著我的手,帶著我回顧對兒子的思念,離開前,我們再次緊緊擁抱,我很高興自己能夠兌現承諾讓一位母親圓滿對孩子的愛。因為花東地區特殊的社會型態,年輕人多離家北上工作賺錢,病房內很常看到年邁的老夫老妻彼此照顧的畫面。令我感觸深刻的一件事情,是在內科加護病房服務時,農曆過年前曾照顧過一位臨終的老阿嬤,因為心臟衰竭末期合併肺炎和多重器官衰竭住進加護病房,當時陪伴在老阿嬤身邊的只有80多歲的丈夫和外勞。這讓我感到相當不捨,老阿嬤臨終當天我就留下來一起陪伴,直到凌晨,老夫妻的小孩從外地趕回來送老阿嬤最後一程。「這一刻,讓我更貼近病人的心」,這就像回歸到醫療最原始的狀態,有一種單純的感恩。更提醒自己要及時行孝,我更是非常感恩自己的父母,有著健康的身體,讓遠在花蓮工作的孩子能夠無後顧之憂。前輩醫師常教導我們視病猶親是醫師的天職,而我更認為醫療服務是一個沒有終點的旅程,一旦出發了就不應該停下來。
-
2022-07-11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本土+2.7萬 疫情趨緩 口罩解禁再等等
昨本土新冠疫情新增二萬七七〇八例、死亡七十一例。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說,上周日確診約三萬二千例,本周日二萬七千例,雖下降近一成五,但「還是比預期來得慢」。指揮官陳時中說,照現在速度會平順往下走,不要引發太嚴重就醫問題,對未來整體社區防疫率也會較好,跌破萬例會比較快,但口罩解禁會建議稍晚一點,「有個保護還是比較好」。 至於新增七十一例死亡個案,莊人祥說,九成九罹患癌症等重大疾病,最年輕死亡個案為廿多歲男性,有酗酒習慣、B型肝炎,僅打過一劑疫苗,七月五日在家房間父親叫喚無回應,緊急送至急診,但到院時已無呼吸、脈搏,經PCR採檢後陽性確診。另例為卅多歲女性,曾接種三劑疫苗,六月十八日出現咳嗽症狀,快篩陽後視訊診斷確診,她為癌症末期病患,癌細胞已轉移,正在居家安寧照護,未接受口服抗病毒藥物治療,六月廿五日在家往生,列入共病死亡。昨新增中重症個案含中症一〇八例、重症一〇〇例。至於台大醫院七月八日公布二例染疫兒童腦中風個案,莊人祥說,指揮中心已收到通報,其中八歲男童列為重症,十二歲男童因未住到加護病房,判斷為中症。八歲重症男童原本身體健康,無慢性病,未接種疫苗,六月一日上午發燒、四肢痠痛,出現抽搐、嘴唇發紫,緊急送急診,發現血壓偏低、肝腎功能異常,PCR陽性確診。抗核磁共振顯示,腦部發炎反應、局部缺血,明顯有腦血管病變,六月十五日已出院,恢復情形良好。
-
2022-07-10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20多歲酗酒男確診亡 8歲童染疫「腦血管病變」中風
指揮中心今公布最新全台疫情概況,新增208例中重症個案,其中100例重症、108例中症;死亡案例則來到71例。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今日死亡的個案中,99%都有癌症等重大疾病,其中43例年齡更超過80歲;最年輕的死亡案例為20多歲男性,有酗酒習慣,送至急診時已無呼吸心跳。莊人祥說明,今日死亡的個案中有2例較為特殊,第一例是最年輕的死亡個案,年齡20多歲,B型肝炎等慢性肝病,僅打過一劑疫苗,平日有酗酒習慣;因個案在7月5日未出房門,父親叫喚都無反應,才緊急送至急診,到院時已無呼吸、脈搏,經PCR檢測後陽性確診。另一例為30歲女性,莊人祥指出,該個案有第四期癌症,病出現轉移現象,接種過三劑疫苗;6月18日咳嗽症狀,快篩後視訊診療確診,因是居家安寧照護患者,所以沒有開立口服抗病毒藥物,6月25日個案在家往生。至於先前臺大醫院7月8日公布的2例兒童染疫中風個案,莊人祥表示,直到記者會後指揮中心才向台大索要相關資料,目前已收到相關案件,經研判8歲個案為重症、12歲男童為中症個案。12歲男童因未住到加護病房,因此判斷為中症,指揮中心也列入今日的中症名單中。8歲男童部分,莊人祥說明,個案沒有慢性病也未接種疫苗;6月1日上午發燒、四肢痠痛,出現抽搐、嘴唇發紫,緊急至急診後發現血壓偏低、肝腎功能異常,PCR陽性確診,電腦斷層顯示有腦水腫,疑似腦炎住進加護病房,目前以瑞德熹偉、免疫球蛋白、免疫調節劑、類固醇治療,抗核磁共振顯示有發炎反應、腦部局部缺血,明顯有腦血管病變,6月12日轉出加護病房,6月15日出院,持續門診追蹤,目前恢復情形良好。指揮中心統計,兒童重症累計來到94例,MIS-C仍最多34例、腦炎23例、肺炎17例、敗血症3例、哮吼8例、家中或送醫前死亡6例、共病3例,死亡仍為22例。
-
2022-07-08 癌症.胃癌
5類高危險族群容易得到胃癌 不良生活習慣造成致命腫瘤
胃癌幾乎是無聲殺手!症狀表現很像胃病,很難發現。不如戒除不良生活習慣,讓胃部保持健康。 胃癌是常見的惡性腫瘤,而相比其它惡性腫瘤,卻因為它的表現症狀很容易跟普通胃病混淆,導致發現機率較低,許多胃癌病患發現自己罹癌時,卻已經是末期。英國《NHS》網站指出,很多胃癌病患,即便身體出現胃酸逆流、吞嚥困難、打嗝很多等症狀,卻覺得自己只是得到普通胃病。因此羅列以下胃癌症狀、降低罹患胃癌的方法: 1.50歲以上 2.男人 3.長期感染幽門螺旋桿菌(H. pylori) 4.患有某些胃部疾病,例如長期嚴重的 胃酸逆流、 胃發炎 5.胃癌疾病家族史 1.長期大量抽菸 2.病態肥胖 3.工作必須接觸有害的化學物質 4.酗酒 5.很少吃蔬菜水果 6.攝取很多的紅肉和加工肉類,例如火腿、培根和臘腸 一、胃癌有許多症狀,但可能很難發現,它們影響了消化,例如: 1.胃灼熱或胃酸逆流 2.吞嚥困難 3.感覺有消化不良的症狀 ,例如打嗝很多 4.進食的時候,很快就覺得飽了【 推薦閱讀: 能吃就是福?胖嘟嘟富貴相?別再被舊觀念束縛,肥胖有害健康,還會致癌!】 二、其他症狀包括: 1.食慾不振或無故體重減輕 2.肚子上方有腫塊 3.肚子上方疼痛 4.感到疲倦無力 如果罹患其它疾病,例如胃食道逆流,可能也會經常出現上述症狀。 但如果你習慣了這些症狀,而症狀正在發生變化、惡化或感覺不正常,請接受專科醫生的診斷或檢查。 【有片】營養師話真相!關於抗癌飲食3大迷思解析 哪些人更容易得到胃癌?哪些生活習慣讓你容易罹患胃癌?胃癌的主要症狀 【延伸閱讀】 Delta病毒襲台!怎麼預防突破性感染?會有突破性感染,還需要打疫苗嗎?重症醫師解惑 成功擺脫媽媽手、網球肘!物理治療師示範5招居家復健運動 家長擔心校園防疫…張金堅教授談上學防疫8項指引立刻加入KingNet 國家網路醫藥 LINE@ 共同守護全家人健康!
-
2022-07-05 焦點.元氣新聞
慟!朱俐靜積極對抗乳癌2年 家人證實病逝
「超級偶像」出身的朱俐靜4日傳出過世,稍早她的家人透過臉書發表聲明,表示朱俐靜在3日過世,擇期會公布追思會時間。來自俐靜家人的聲明:感謝各方的關心~總是開懷大笑,用音樂帶給大家滿滿正能量的朱俐靜 MIU,己經在7月3日平靜地離開了我們。對於工作,對於生活,她始終非常努力,她的離開,家人們都還在悲傷的情緒中,也還有很多事情要處理,懇求媒體記者能給家人們再多一點空間和時間。知道大家一定有很多話想跟MIU說,我們會再公佈追思會的詳細資訊,懇請大家體諒!【疾病百科】乳癌乳癌是從乳腺的上皮細胞或小葉生長出來的一種惡性腫瘤,因癌細胞的生長失去控制,會侵入並破壞鄰近的組織及器官,或經由血液或淋巴系統轉移到其它器官。真正的病因尚待研究,下列幾項可能有關:輻射線、病毒、女性荷爾蒙、飲食(高脂肪食物)、酗酒及遺傳基因。>>看更多
-
2022-06-07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腦霧嚴重影響記憶力 醫師授5策略應對新冠後遺症
今年1月感染Omicron病毒的33歲男性資訊工程師前來看診,很擔心PCR陰性已過了快3個月,仍出現強烈的疲倦感和焦慮感,無法專注於工作,腦海常冒出無關緊要的事情,甚至連開車時會突然發呆放空而險些發生意外。腦霧嚴重影響記憶力被稱為人腦iPad資工神童的他,治療痊癒後出現了「長新冠精神後遺症」。不僅寫不出應用語言和軟體程式,長官交代的簡單作業流程也在幾小時後全忘了。他難過哭泣地描述這些令人沮喪憂鬱的長新冠預後狀況,還喃喃自語地說:「公司讓我領200萬的高薪,但現在的能力和效率表現連一個月2萬都達不到…。」世界衛生組織(WHO)將長新冠(Long COVID)或新冠後遺症(Post COVID-19 conditions)定義:獨立於其他疾病的影響而至少持續兩個月的COVID相關症狀表現,即使在感染痊癒後三個月,症狀也會出現「腦霧」(Brain Fog)的認知障礙,與精力不足和常感昏沉有關,使人更難集中注意力和嚴重影響記憶力。日本St. Marianna University Hospital的Tomoya Tsuchida醫師觀察指出,腦霧頻繁的困擾,大多出現在COVID-19感染時,曾經有嚴重疲倦感和焦慮感的患者身上。近7成患者影響工作神戶市的一項調查結果顯示,許多長新冠的患者,很難讓周圍的人了解他們在工作和其他生活的身心失調狀況,無法得到支持與資源而讓他們自己來處理問題;67%長新冠患者的精神後遺症,對工作產生了負面影響,多達41%的人請假,7%的人不得不離職。2021年12月美國馬里蘭州一項針對逾150,000名COVID-19感染者的一年研究發現,被診斷患有憂鬱症可能性增加39%、焦慮症35%、適應障礙38%、睡眠障礙41%,出現腦霧、注意力失調與健忘增加80%,有鴉片類藥物使用障礙增加34%,非鴉片類物質使用障礙(酗酒)增加20%,服用處方抗憂鬱藥增加55%,服用處方抗焦慮藥物增加65%。總體而言,患者感染後一年內接受神經精神問題診斷或開具處方的可能性高達60%;即使輕症或無症狀者也表現出精神健康障礙。對於飽受長新冠精神後遺症所苦者,建議可採行五項合適身心健康的應對策略。1.照顧好你的身體:深呼吸、適當伸展、美好冥想,或練習正念;吃健康食物獲取均衡營養;充足的睡眠;避免飲酒和吸毒。2.騰出時間放鬆一下:試著做一些喜歡的運動、活動和勞動。試想一下每天可以完成的小而可行的活動,這些活動會給你一種享受和成就感。3.與家人和朋友聯繫:通過電話與他們交談,也可以通過視頻通話,與您信任的人談談您的擔憂和感受。4.寫恢復日記:試著寫下恢復情況以及在此過程中取得的成就。寫下經歷的任何困難的想法和感受,幫助建立積極的「退後一步」。5.善待自己:恢復需要時間,讓自己休息和恢復很重要。如果任何持續的症狀被「隱藏」,可能會讓人感到困難。此時應尋求精神專科診治療或心理專業諮詢,有效緩解長新冠精神後遺症狀,重新恢復身心自信與健康。
-
2022-05-18 該看哪科.新陳代謝
糖尿病有機會不吃藥?醫師詳解何謂減重手術、哪些人適合及其後遺症
肥胖會造成許多全身性的健康問題,最常見的有心血管疾病、代謝性疾病(像是糖尿病)、關節疾病、皮膚皺摺、內分泌疾病等。由於肥胖造成的健康問題多不勝數,所以歷史上,找尋有效的減重方法,就成了醫生們的重要任務,最後促成了「減重手術」(bariatric surgery)的發展,這是至今為止,最有效且長期的減重方法—可以同時減重和解決全身性的健康問題。減重手術是什麼?一般人聽到「減重手術」這個名詞,也許會想到抽脂手術,然而抽脂手術並非減重手術,我們可以從人類脂肪的分佈知道它們的差別,人體脂肪可以分為皮下脂肪與內臟脂肪,其中與糖尿病、高血壓等代謝性疾病較相關者為內臟脂肪,而抽脂手術抽取的為皮下脂肪,與代謝性疾病關聯不大,且抽取量有限,因而不能算一種減重手術。故在此說的減重手術,都是指在胃腸道方面介入,使病人吃得少或吸收少,才能達到真正減重的效果!什麼樣的人適合做手術?說到減重手術,不少人會以為這樣的手術要自費很多錢,其實健保對於減重手術是有給付的,健保給付減重手術規定如下(1) BMI ≧37.5 kg/m2 or(2) BMI ≧32.5 kg/m2 合併肥胖引起的高危險性併發症(第二型糖尿病患者其糖化血色素經內科治療後仍在7.5%以上、高血壓、呼吸中止症候群等)。(3) 且需符合以下條件:(a) 經半年以上的運動飲食控制、內科減重治療均失敗。(b) 年齡介於20~65歲。(c) 無內分泌系統異常或其他會造成肥胖的疾病。(d) 無酗酒、嗑藥及其它精神疾病。(e) 精神狀態健全,經由精神科專科醫師會診認定無異常。從上面的規定我們可以知道,在病患要做手術之前其實要經過很多程序,不只要BMI超過一定標準,還必須做過其他減重治療失敗,最後還要經過精神科醫師的認定,確認患者的肥胖並不是因為精神疾病引起,才能接受手術。這麼多的程序其實就是避免在不該進行減重手術的人身上做了手術,所以如果懷疑自己的身材已經到嚴重的病態性肥胖,可以到門診進行評估,經過詳細的問診和檢查,專業的醫師會提供最適合你情況的選項!減重手術要怎麼做呢?減重手術在歷史上的發展已經超過50年,早期外科醫師認為病患肥胖可能肇因於消化吸收過剩,因此最早的減重手術以小腸繞道為主,當時的手術均是開腹手術,術後傷口大常會造成病人不敢動,使得這些病態性肥胖的病人心血管問題更加重,因此早期減重手術死亡率較高。另外當時的手術方式以小腸繞道為主,如果繞道過少瘦身效果不佳,繞道過多則會造成嚴重的營養不良,成效差異性大、副作用多、死亡率高,病人避之唯恐不及。直到1980年代,縮胃手術的概念開始興起,再加上微創手術的蓬勃發展,病人術後住院天數短、恢復快且疼痛較低,讓減重手術的術後併發症大大降低。到目前為止,以腹腔鏡進行減重手術就成為世界主流。而縮胃手術實際上又是怎麼進行的呢?現在最主流的方式是胃袖狀切除手術(Laparoscopic Sleeve Gastrectomy),做法是切除較大彎曲部分的胃[1],以減少胃的容量,讓患者的食量變成大約150毫升左右,一年下來大約可以減少25%左右的體重。由於切除了大部分的胃,所以也會減少飢餓素(ghrelin)的分泌,使患者吃少之外也不會有飢餓感。到這裡也許你會想,減少25%的體重似乎不是太多,以一個155公分,100公斤的女性為例,她本來的BMI換算下來是42左右,進行胃袖狀切除手術後,她一年後的體重大約是來到75公斤,BMI則變成31左右,仍是處於中度肥胖的身材。沒錯!減重手術並無法使人從重度肥胖變為苗條的模特,但對於減少肥胖相關的併發症而言,已經是綽綽有餘了。如果覺得減少25%的體重不夠,還有另外一種手術叫做「胃繞道手術」(Laparoscopic Roux-en-Y gastric bypass),同樣是以腹腔鏡進行,和胃袖狀切除一一樣是限制胃容量,不同的是,胃繞道手術同時跳過 100-300cm的小腸的吸收,使得體重可以減少更多,一年約可下降 30%的體重,不過由於腸道被繞道的緣故,這個手術也容易造成營養素的缺乏,術後要補充鈣、維生素D、維生素B12、鐵劑等營養素,還有可能因為食物太快進入小腸造成噁心不適感(Dumping syndrome)。[2]有沒有什麼後遺症?胃袖狀切除手術現在做完胃袖狀切除手術病患最常出現的問題是胃食道逆流,根據研究[3],大概有三成的病人接受胃袖狀切除後會出現症狀,或讓本來的症狀加劇。不過症狀經過藥物治療(例如氫離子幫浦抑制劑)多能緩解,相較於肥胖造成的心血管併發症而言,還是利大於弊。另外長時間有些病人還是會因為胃的擴張而增加食量,如果沒有控制甜食的攝取還是會復胖。胃繞道手術而胃繞道手術的後遺症大多是以營養素缺乏為主,若病人術後的服藥順從性不佳,沒有按時補充缺乏的營養素,可能過了幾年會因為嚴重貧血的症狀再次回到診間。也是因為術後飲食的調控複雜,這個胃繞道手術通常不會作為手術的首選。做了減重手術,就可以不用吃糖尿病的藥了?腸胃道的功能除了消化、吸收之外,和我們身體的代謝,像是血糖調控、賀爾蒙的分泌等等也有很密切的關連,經過減重手術的病人,不只體重減輕,有研究[4]發現肥胖合併第二型糖尿病的病人,血糖控制情形獲得大幅度的改善,且效果在體重瘦下來前就很顯著。舉例來說,術後原本每天定時要打胰島素的病人,或許可以單純靠口服血糖藥便可控制血糖,甚至連藥物都不需服用,大大減少了糖尿病治療帶來的不便。當然並非所有第二型糖尿病病人都適合接受手術,目前研究顯示只有合併肥胖的第二型糖尿病病人才適合做手術。結語減重手術的目的並非只是讓身材變地更好看,一個嚴重肥胖病人在經過減重手術後無法保證會成為模特兒身材,只能從大胖變成小胖而已,然而減重手術最重要的是,可以顯著減少肥胖伴隨的心血管併發症和全身性代謝問題,而且對於第二型糖尿病伴隨病態性肥胖的病人來說,經過減重手術後甚至能不吃藥就控制好血糖。參考資料:[1] Hayes K, Eid G. Laparoscopic Sleeve Gastrectomy: Surgical Technique and Perioperative Care. Surg Clin North Am. 2016 Aug;96(4):763-71. [2] Shoar S, Nguyen T, Ona MA, Reddy M, Anand S, Alkuwari MJ, Saber AA. Roux-en-Y gastric bypass reversal: a systematic review. Surg Obes Relat Dis. 2016 Aug;12(7):1366-1372. [3] Effect of Laparoscopic Sleeve Gastrectomy vs Laparoscopic Roux-en-Y Gastric Bypass on Weight Loss in Patients With Morbid Obesity: The SM-BOSS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JAMA. 2018 Jan 16;319(3):255-265.[4] Affinati AH, Esfandiari NH, Oral EA, Kraftson AT. Bariatric Surgery in the Treatment of Type 2 Diabetes. Curr Diab Rep. 2019 Dec 4;19(12):156【本文獲問8健康新聞網授權刊登,原文標題:【黃彗倫醫師】糖尿病有機會不吃藥?淺談減重手術】
-
2022-04-22 該看哪科.消化系統
老是「解放」不出來?營養師推薦4類「腸道順暢」食物,解除便秘危機
現代人工作壓力大,常導致排便不順,甚至形成便秘,只好求助偏方或乾脆使用軟便劑。但營養師提醒,解決排便不順問題,最健康的方法還是從飲食著手,可攝取4大類幫助「順暢」的食物。 便秘已是現代文明病,久坐、壓力大、熬夜、偏食及外食營養攝取不均衡、長期酗酒或不當用藥,都是造成便秘的原因。另外如老年人、孕婦或腸胃蠕動不好的小孩,也是便秘好發的族群。 有人為了每天順暢「解放」尋求偏方,更有人一天沒排便就求助「軟便劑」,但長期依賴軟便劑反而可能讓腸道失去「自己蠕動」的功能性。根據《健康力新聞網》報導,營養師廖欣儀提醒,最健康的方式還是要從飲食下手,容易便秘的人可以多攝取4大類食物,讓排便更順暢。 1、高纖食物 如木耳、海帶、紫菜、香菇、蘋果、番茄、燕麥,這些食物中的水溶性纖維可以軟化糞便,並且幫助腸道蠕動,有效預防便秘。 2、高鎂食物 如香蕉、腰果、杏仁、核桃、花生、糙米,研究指出鎂有輕瀉、軟便的作用,適當攝取可以幫助排便順暢。 3、發酵食物 包括泡菜、納豆、味噌、優酪乳等,這類食物有乳酸菌,可以調整腸道中細菌的數量,幫助腸道消化作用,但這類食物通常鹽分或糖份較高,要適量食用。如果是外食者,沒辦法吃足含好菌的食物,也可考慮補充益生菌來維持腸道健康。 4、含寡糖食物 如洋蔥、大蒜、蘆筍、大豆、麥類、蜂蜜,寡糖可提供腸道有益菌的生長,幫助人體提升免疫力,維持腸道健康,寡糖也具有類似水溶性纖維的作用,幫助腸道蠕動,減少便秘的發生。 ●原文刊載網址●延伸閱讀:.打個噴嚏啟動過敏開關,眼淚、鼻涕流不停?3分鐘顫掌改善體循環,減少感冒、鼻子過敏.50後膝蓋不舒服,一點都不想動、疼痛反而更嚴重!9招改善膝蓋痛、老後走更長的路.最好的友誼並非要聯繫頻繁!不以利益為目的的關心,對成年人來說很難得、要珍惜
-
2022-04-15 新聞.健康知識+
你每天都在做這些危險行為!常見10大不良習慣 癌症、中風、心肌梗塞都上門
民眾日常注重養生,但往往忽略身邊更需注意的「不良習慣」。義大醫院家庭暨社區醫學部預防醫學科主任洪暐傑醫師指出日常常見的10大不良習慣,提醒養生之道也包括了避免相關風險。 常見10大不良習慣!防癌、中風、心肌梗塞等早改善。 1.肥胖:肥胖、代謝症候群是相當常見、形成因素繁多、且位於抽菸之後排名第二名的健康風險。肥胖對於心腦血管負擔相當大,最常見引起的問題如三高、代謝症候群、中風、心肌梗塞等,也容易增加罹癌風險。而現代人營養充沛,常見進補僅為一種吃鍋吃大餐的理由,且未必真的有補到,這點也需注意,建議適度控制體重。 2.缺乏運動:運動是最主要增強代謝的方法,缺乏運動者膽固醇、血脂、血糖都容易升高,三高、中風、心肌梗塞機率也會較高,除此之外也容易引起肥胖,間接使得罹癌風險增加。建議培養運動習慣。 3.抽菸:抽菸不僅與肺癌有關,也可說是與所有疾病、癌症、慢性疾病、心腦血管疾病皆有所關連、關聯性也最高的風險。有個笑話說道「醫學院學生考試若答不出疾病風險,回答抽菸通常就沒問題。」可見關聯性極高。建議減少菸量,戒菸最佳。 4.酗酒:酗酒容易升高血壓,血糖、血脂也容易提升,心腦血管疾病風險也就隨之上升,且也會提升致癌機率,最直接的影響就是引起「酒精性肝炎」,再更進一步就形成肝癌。其他癌症也包括食道癌、胃癌、大腸癌等。建議酌量或戒酒,一般人一天喝個一兩杯無傷大雅,但有上述這些疾病者,就需與醫師討論為佳。 5.飲水不足:水分不足容易影響代謝、身體各處運作、提升血管黏稠度、增加血管阻塞風險,阻塞風險提升也間接使得中風、心肌梗塞風險上升。因此平時建議一日最少體重X30的飲水量。而喝湯、喝飲料也都能補充水分,但需考量的就包括糖分過高、鈉含量過高等,因此水分補充還是以飲水為佳。 6.手搖飲、含糖飲:添加糖攝取過量,除了容易增胖、成癮等,對於三高、心腦血管疾病、癌症等都會有所關連。若以國民健康署建議攝取量來看,一日建議不超過50克,雖說每杯手搖飲有所不同,但50克往往一杯就超量了。因此建議少喝手搖飲,若真的要喝也以微糖、無糖為佳。其他食物也常見含有添加糖,如糖醋排骨、滷肉飯等,需留意。 7.加工食品:加工食品對健康的傷害各有不同,但不論如何大多都不利健康。舉例來說香腸、培根等醃漬食物,當中的添加物就容易形成對人體有害的致癌物質「亞硝胺」,研究發現腸癌影響尤其明顯。餅乾、炸物等其他加工食品,較擔心的則是反式脂肪,是心腦血管疾病的重要風險。建議避免加工食品,以原形食物為佳。 8.不吃蔬果:充足的蔬果有利攝取膳食纖維,膳食纖維有助糞便排出,代謝體內廢物,也有利於平穩血壓、血糖、血脂,反之則不利,像是糞便常堆積於腸道中,也容易提升腸癌風險。建議一日3蔬2果,蔬菜3份,蔬菜每份約煮熟後半碗,水果2份,每份約近於一拳頭。 9.過多3C:頭的重量約為5公斤上下,平均每前傾斜15度負擔重量為原本的2倍,30度為3倍,60度達5倍,民眾常常低頭滑手機、駝背使用電腦、一用往往就是一整天,傷害不單只有眼疾,也包括脊椎、神經、肌肉、筋膜等,因此也常會出現腰酸背痛、肩頸痠痛、椎間盤突出等問題。而此族群也常有久坐問題,也和心腦血管疾病、肥胖、癌症等息息相關。建議下班後就盡量減少使用3C,滑手機也給自己設定時間。 10.自行停藥/偏方:許多民眾都有慢性病問題需長期用藥,但常見感覺好轉便自行停藥,或認為要吃多了要洗腎等,各種錯誤認知自行停藥、使用偏方,將容易使得病情加重,甚至有致命危險,以高血壓藥物來說,自行停藥心肌梗塞的風險便會大幅提升,而誤信使用偏方是常見造成腎功能損害的關鍵之一。如欲停藥應和醫師詳細討論並評估狀況。 如何養生較健康?醫:避免不良習慣也很重要。 洪暐傑醫師表示,民眾養生常見方式如保養品、保健食品、進補、天然食材等,但卻往往忽略了「不良習慣」,不良習慣有如踩地雷一般,沒踩到沒事,但放越多、放越久也就越危險,對健康越是不利。而人們也常會莫名出現「比較」的習慣,例如看到有人抽菸抽了幾十年,便會心想「我才抽個幾年,應該不會有事」,但事實上確實也有人抽個幾年就罹癌。 洪暐傑醫師提醒,若是平常相當注重使用保健食品、正確進補、天然食材,但卻依舊不運動、肥胖、酗酒、抽菸等,那吃再多、補再多,對健康整體而言正面影響恐怕也不彰。養生最重要的觀念在於「如何活得更健康」,呼籲不僅注重日常養生,也要在取得平衡下,盡可能的避免不良習慣。 《延伸閱讀》 .關心三高更要注意代謝症候群!中風、心肌梗塞高出3倍,醫教6招逆轉! .便祕、腹瀉、血便是大腸癌?3症狀速就醫,早期存活率達9成!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2-03-28 該看哪科.泌尿腎臟
台灣洗腎人口密度世界第1!醫授「泡水高貧倦」5字訣自我檢測,2項異常快就醫
台灣慢性腎臟病盛行率高達11.9%,洗腎人口密度更是世界第1,推估全台約有170~200萬的慢性腎臟病人,卻有8至9成病友都沒發現自己腎臟健康出問題。醫師提醒,民眾可以「泡、水、高、貧、倦」5字口訣自我檢測,一旦出現兩項以上症狀,應盡快到院檢查。 花蓮慈濟醫院腎臟內科醫師林韋辰指出,腎臟具有移除代謝廢物、調解水分、維持酸鹼平衡、製造紅血球、活化維他命D、腎素調解血壓等多項功能,但腎臟疾病的初期沒有明顯症狀,許多人往往是到了出現臉腫、腳腫等症狀才就醫,確診時已經是第3、4期,甚至嚴重到第5期的腎衰竭。 5字訣自我檢測,出現2項快就醫 他建議,民眾可以5字口訣自我檢測是否有腎臟病,如果出現兩項以上症狀,就可能罹患腎臟病,最好盡快到院檢查。 一、泡(小便起泡泡)二、水(皮膚水腫)三、高(高血壓)四、貧(貧血)五、倦(疲倦) 林韋辰說,在診間最常遇到病患問:「腰痛是不是腎虧?」其實,腎臟疼痛最常見於結石與感染,結石會有血尿症狀,而感染則是會出現發燒、頻尿、血尿等症狀。 但是造成「腰痛」常見的原因則是骨骼肌肉上的疾病,可能是下背疼痛、脊椎壓迫等,因此腰痛與腎臟病沒有直接相關。 另外,病人及家屬也常擔憂:「吃藥是不是很傷腎?」林韋辰表示,若是患有慢性病的病友,需提供相關訊息,以利醫師做藥物上的調整。 但腎臟病病人自行停止服用藥物,反而對腎臟傷害更大,也提醒病人不論是吃中藥還是西藥,需尋求合格的醫師處方,最重要的是千萬不要服用來路不明的藥物,避免造成腎臟負擔。 護腎檢查三三制,飲食、生活2方面自我照護 他也建議慢性病病友需定期做「護腎檢查三三制」,患有高血糖、高血壓、高血脂等三高的病人,每3個月做三種護腎檢查,包含驗血、驗尿、量血壓,來好好維持腎臟功能。 而要保護腎臟,應該遵循「三高用藥按時吃」、「消炎止痛不亂吃」、「三補腎秘方勿輕信」、「定期檢查才安心」等4大原則。 另外,充足睡眠、規律運動、保持理想體重、戒菸、不酗酒、避免暴飲暴食。飲食上少鹽、少糖、少油炸、少加工食品、低蛋白飲食、適當水分等,能減少腎臟負擔,也讓慢性病更好控制,就算罹患慢性腎臟病,還是可以贏得健康人生。●原文刊載網址●延伸閱讀:.明明是他的錯為什麼不直說?踢貓效應:我不能跟著生氣,否則他對我發火,我又找誰發火呢.生活緊湊忙碌、壓力難釋放?善用腹式呼吸放鬆,李偉文:路可以趕,但是心不能急.35歲後飄出大嬸味?拒絕鬆弛蠟黃肌!白雁教3分鐘疏肝活血,調理健康好膚質
-
2022-03-08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急性缺血性腦中風 及時取出血栓 手腳漸有力
一名47歲男性因突發性右側手腳完全無力、言語障礙及意識模糊,急診就醫進行腦部影像學檢查,確診罹患急性缺血性腦中風,顱內大動脈發生大血栓堵塞。經施打血栓溶解劑、血栓移除術治療,才讓患者的言語、意識功能進步,手腳力氣完全復元。新竹台大分院神經部主任蔡力凱指出,患者及時施打血栓溶解劑後,再接受血栓移除術治療,以導管將動脈內的血栓取出,言語、意識功能、手腳力氣逐漸恢復,腦部影像呈現有效治療的成果。後續針對病因檢查,發現患者頸動脈栓塞性狹窄,因此在神經外科的協助下完成了頸動脈手術。蔡力凱說,腦中風位居國人致殘病因的首位,也是十大死因第四名,針對缺血性腦中風急性治療和二次中風的預防,有很多醫療方法可介入,進一步提升中風病患的神經學預後,減少病友後續腦中風復發。病患一旦發生急性缺血性腦中風,若能在數小時內緊急接受血栓溶解治療或血栓移除術治療,有效打通阻塞的顱內血管,常可達到不錯的功能性預後。蔡力凱提醒,若病患突然出現類似中風症狀,例如突發性半側肢體無力或麻木、言語障礙、複視或平衡失調等,應迅速就醫,尋求即時的腦中風評估及緊急治療,並接受完整的腦中風病因檢測和適當處置。病患亦需和醫師充分合作,規則服用藥物,養成運動的習慣,不抽菸、不酗酒,以預防腦中風的復發。
-
2022-03-07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47歲男患急性缺血性腦中風 查出他有頸動脈栓塞性狹窄
新竹一名47歲男子因突發性右側手腳完全無力、言語障礙及意識模糊,至新竹台大分院新竹醫院急診就醫。經評估並安排腦部影像學檢查,確認該男罹患急性缺血性腦中風,有大血栓堵塞於顱內大動脈。所幸經施打血栓溶解劑,並用血栓移除術治療,才使該男的言語、意識功能明顯進步,手腳力氣也完全復元。新竹台大分院神經部主任蔡力凱指出,該男經過即時施打血栓溶解劑後,言語和意識功能明顯進步;緊接著再接受血栓移除術治療,以導管將動脈內的血栓取出,手腳力氣也完全復元,腦部影像也呈現有效治療的成果。後續針對病因檢查,發現該男有頸動脈栓塞性狹窄,因此在神經外科的協助下完成了頸動脈手術。蔡力凱說,腦中風位居國人致殘病因的首位,也是十大死因第四名,目前針對缺血性腦中風急性治療和二次中風的預防,有越來越多的醫療方法可介入,有機會能進一步提升中風病患的神經學預後,並減少病友後續腦中風復發。病患一旦發生急性缺血性腦中風,若能在數小時內緊急接受血栓溶解治療或血栓移除術治療,有效打通阻塞的顱內血管,常可達到不錯的功能性預後。新竹台大分院建立了跨科部的腦中風團隊,提供全時的急性腦中風照護,急診及神經科醫師可於短時間內完成中風評估和進行血栓溶解治療,神經內外科及神經放射科醫師可提供專業的血栓移除術治療,後續神經科、內科和復健科的合作照護可治療併發症及促進神經功能進步。此外,針對腦中風病因的探究及跨科部的處理,更能充分幫助病患預防二次中風發生。蔡力凱提醒,若病患突然出現類似中風症狀,例如突發性半側肢體無力或麻木、言語障礙、複視或平衡失調等,皆應迅速就醫,尋求即時的腦中風評估及緊急治療,並接受完整的腦中風病因檢測和適當處置。另外,病患亦需和醫師充分合作,規則服用藥物,養成運動的習慣,不抽煙且不酗酒,以預防腦中風的復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