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7-12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搜尋
邱宜君
共找到
3358
筆 文章
-
-
2022-07-12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防疫成績受批評 陳時中三點全駁斥稱「值得驕傲」
衛生福利部今上午舉辦集中檢疫所防疫紀錄專書「戰疫堡壘」新書發表暨感恩茶會,由於部長陳時中甫宣布參選,此活動被視為選前之「陳時中畢業典禮」,對於防疫缺失的批評聲浪四起。對此,陳時中今全數駁斥,稱「疫苗有及時到位」、「快篩有及時大量採購」,強調「藥物用得早、比例高、流程順」,值得驕傲。「不能這樣講,是我們檢疫所的辛勞」,他說,本來應該要在整體疫情結束時,但由於中間大家歷經了很多辛苦和努力,「剛好這本書完成,希望及早給予鼓勵」,也希望社會大眾給檢疫所同仁拍拍手,讓大家更有力氣往前走。面對外界批評防疫「疫苗、口服藥、快篩」三樣做不好,陳時中一一駁斥。他說,購買疫苗「起頭早、整體計畫也早」,過程有「相關波折干擾」,所幸有很多國家協助把破口補起來,加上台灣的口罩策略成功,構成「善的循環」,讓疫苗「及時到位」。至於藥物,陳時中說,台灣算是世界上部署非常快的,到位也很早,而且「使用比率高,流程也非常順暢。」台灣用藥比率已達到確診人數的7%,比美國4至5%還高,「是我們值得驕傲的地方。」關於快篩,陳時中說,台灣一開始是以較精準的PCR為主力,同時設立「共同採購平台」讓所需單位,有合理價格可買。今年4月快篩需求大量增加,政府即時大量採購,實名制也正式上路。有專家預測變異株進入社區將導致年底確診及死亡破萬,外界批評陳時中落跑參選。陳時中說,疫情變化「萬端」,不論他在指揮中心與否,都有「堅強的醫藥後盾」可以處理各樣事物,「疫情怎麼來,我們就怎麼擋」,都會根據科學實證、各國經驗去妥善處理。面對外界頻頻關切他最快何時辭職?是否要等本周三民進黨中執會或是全代會開完?陳時中說,他不是中執會成員,都要「看(中執會)決定之後,再來決定。」至於接班人是否找好了?陳時中表示「還沒有。」陳時中也再次澄清,昨天他說「自由業」指的是自己進入政務體系之前當開業牙醫師,這很清楚是自由業,後擔任政務官沒有任期,「國家有需要我們就來,任何時候我們符合國家需要都一無反顧。」自由業一說「遭誤解」,是不是陳時中自己口誤?陳時中說「我不知道耶,我本意是進到政務體系之前是自由業。」有最新民調顯示蔣萬安大幅領先,陳時中說,自己沒看到民調,祝福蔣萬安。有關台北市副市長蔡炳坤突發腦出血,陳時中說,他有一直在注意最新消息,「希望大家幫他集氣、給他祝福,希望他早日康復。」
-
2022-07-12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新書發表會為「陳時中畢業典禮」?王必勝:只是剛好在此時機
衛生福利部在今上午舉辦集中檢疫所防疫紀錄專書「戰疫堡壘」新書發表暨感恩茶會,由於部長陳時中甫宣布參選,此活動被外界視為選前之「陳時中畢業典禮」,新書發表暨感恩茶會也被解讀為選舉起手式。對此,衛福部醫福會執行長、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王必勝表示,「這不是畢業典禮,也不是幫他,是為第一線人員規畫,只是剛好在此時機點」。王必勝強調,書籍為公開招標、委託撰寫,「原訂好幾個月前就要發表,但是檢疫所一直有事情在忙,所以遞延到現在,也有增加一些內容。」對於部長接任人選,衛福部醫福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王必勝表示,閣員由行政院任命,他的層級無法回應。面對外界批評防疫沒做好?王必勝說,社會自有公評,但防疫工作蠻困難,有多樣性,不敢說每樣事情做到完美,但都有盡力去做,可以跟世界比較,都是很客觀的,「成績好壞就留給國人評判。」近期傳出許多關於防疫的負面看法,是否有政治操作?王必勝說,他不是很清楚,很多專家學者權威都可以發表自己的意見給大家參考,發表疫情預測、意見都是個人的自由。面對BA.4、BA.5變異株進入社區的潛在影響,會小心應對,把該做的準備和工作做好。外傳可能解散指揮中心?王必勝說,目前沒有聊到這一塊。他強調,指揮中心的運作不能只靠一個人,現在運作仍很順暢。
-
2022-07-12 癌症.攝護腺癌
攝護腺癌轉移 國衛院發現抑制關鍵
台灣2020年有1730人死於攝護腺癌,高居十大癌症死因第五位,死亡數年增率高達12.5%,癌細胞的轉移就是導致死亡飆升的主因。國衛院昨天發表最新研究發現,找到攸關抑制攝護腺癌細胞轉移的關鍵基因「KDM4C」,最快五年後可以發展出新藥,也可應用在治療KDM4C表現量較高的肺癌。國衛院細胞及系統醫學研究所副研究員褚志斌表示,KDM4C是組織蛋白去甲基酶,可以移除DNA上的甲基,讓解鎖的DNA可以進行基因轉錄,並與致癌蛋白c-Myc結合,酸化癌細胞周邊環境,進而促成癌症轉移。在轉移的攝護腺癌腫瘤KDM4C基因表現較高,反觀腫瘤KDM4C基因表現低的病患,存活率則較佳。褚志斌表示,根據上述原理,若能用基因剔除技術或藥物,抑制KDM4C的表現,就能抑制攝護腺癌的轉移與侵襲能力。研究證實,使用KDM4C抑制劑SD70,可顯著抑制癌細胞的移動與侵襲能力,印證KDM4C在癌症轉移上的重要角色。若能提升KDM4C抑制劑的專一性與效性,將有機會成為預防攝護腺癌轉移的新藥。國衛院希望在未來二年內能找到候選藥物,並進入臨床前期的動物實驗,順利的話,最快可以在五年後發展出新藥。褚志斌表示,若能有效抑制癌細胞發展、延緩癌細胞轉移,攝護腺癌病患的五年存活率有機會達到100%,其他適用同樣藥物原理的癌症五年存活也可能達到七、八成以上,病人更有機會運用手術、凍燒等方式摘除腫瘤。
-
2022-07-12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接機群聚 本土BA.5增2例
昨本土疫情新增一萬九○五一例,為五月三日以來新低,中重症一七二例、死亡九十六例。另再增二例本土Omicron亞型變異株BA.5個案,父母開車接歸國兒子遭感染。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說,昨死亡通報案例中,有二例廿多歲男性在染疫後至四至五周在家猝死。一例有先天性心臟病,曾打三劑疫苗,六月六日確診,七月七日被發現於家中無呼吸心跳,死因為自發性腦出血,合併多重器官衰竭及新冠確診;另例曾因外傷顱內出血,長期臥床,有癲癇病史,六月中快篩陽性但未通報,七月八日在家被發現無呼吸心跳,死因列心肺衰竭和新冠確診。另重症增一例青少年個案,羅一鈞說,該十五歲女性有慢性神經系統疾病,長期使用呼吸器,並長住呼吸治療病房,未接種疫苗,目前仍在加護病房治療,但病況穩定。至於新增兩例本土Omicron亞型變異株BA.5個案,羅一鈞說,這起家庭群聚是廿多歲男性(子)於六月廿四日自法國經新加坡轉機入境,四十多歲(父、案A)及五十多歲(母、案B)從南部北上接機,兒子隔天被通知入境PCR檢驗陽性確診,父母六月廿七日快篩陽性確診。 目前共四例本土Omicron亞型變異株BA.5個案,均親友接機引發家庭群聚。羅一鈞提醒,接送親友入境務必落實相關防疫措施。
-
2022-07-12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獨/變異株若社區流行 學者估單日3萬確診、死亡率不變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公布國內第二起BA.5家庭群聚,本土案例累計4人,境外移入病例定序為BA.4、BA.5的佔比逐周上升,目前已達7成。台大公衛流病與預醫所教授陳秀熙表示,台灣目前變異株佔比不到5%,根據其他國家經驗,若BA.4、BA.5進入社區且占比達到本土案例的30%,單日確診人數可能增為1.5到2倍,意即台灣單日新增病例數可能從目前大約2萬例,增加到3萬例。不過,陳秀熙也指出,愈來愈多證據顯示,BA.4、BA.5的嚴重度並未高於BA.2,確診人數增加,不代表死亡率會上升。以新加坡為例,該國本土個案已有大約40%是BA.4、BA.5,單日確診人數從疫情下降期的4000多例開始回升,現在大約是單日新增8000多人,大約是2倍,但新加坡的死亡率並未上升。「在台灣進入地方流行階段的現在,新加坡絕對是一個重要的學習對象。」陳秀熙表示,在確診增加,但重症死亡威脅並未上升的地方流行階段,各國都在致力於「恢復正常醫療量能」。陳秀熙表示,因為要是慢性病、癌症等重大疾病沒有控制好,不但超額死亡當中的間接死亡無法下降,更會導致新冠肺炎「突破感染機率上升」,讓超額死亡當中的直接死亡也無法下降。比方說,已有研究證實,糖尿病沒控制好,會顯著提高突破感染的風險。既然BA.4、BA.5變異株嚴重度並未較高、死亡率可維持不變、慢性病及重大疾病的影響又這麼大,陳秀熙提醒,現在就是一個時機,應該將新冠肺炎改列第四類法定傳染病,改為地方流行的流感化監測方式,同時透過定點和實驗室監測,來掌握BA.4、BA.5在國內的感染情況。面對外界持續呼籲將新冠肺炎改列第四類法定傳染病,並傳出有7月底、8月初就將改列的時間表。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法傳類別的改列時機,會視疫情的整體趨勢而定,沒訂時間表。
-
2022-07-12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獨/最新防疫成績單 6月超額死6362人排名退至第7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7月1日大秀防疫成績單,引用《經濟學人》統計資料,指出台灣整個疫情期間超額死亡為「世界第2低」,每10萬人超額死亡數僅輸給紐西蘭,沒隔多久,指揮官陳時中就宣布參選。不過,根據《經濟學人》加入6月數據後公布之最新「成績單」,台灣排名已退至第7,6月比預期多死6362人,超額幅度達43%。這6362人扣除6月指揮中心公布直接死於疫情的4014人,6月可能有2348人疫情導致之間接超額死亡。《經濟學人》統計,台灣5月實際死亡比預期死亡多了2305人,超額幅度為15%,6月實際死亡比預期死亡多了6362人,超額幅度達43%。台大公衛流病與預醫所教授陳秀熙表示,他認為《經濟學人》的數字很合理,另根據他所做的推估,5月超額死亡幅度大約是19%,兩者相去不遠。陳秀熙表示,5、6月疫情嚴峻,對於台灣戰後嬰兒潮的年長者衝擊最大,加上醫療量能還沒有恢復正常,來自疫情的直接死亡,以及來自慢性病、癌症等重大疾病的間接死亡,都會發生。如果能夠盡快「將新冠肺炎改列第四類法定傳染病」,重大疾病的醫療恢復正常,超額死亡的幅度才會減少。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每個國家疫情流行的時間不同,建議超額死亡應該要看較長時間內的數據。《經濟學人》統計今年1到6月超額死亡數分別為34人、負253人、168人、負549人、2305人、6362人,總和為超額8067人;對照台灣1到6月公布新冠死亡6326人,不排除可能前半年非新冠的間接超額死亡人數是1741人。莊人祥補充說,由於內政部死亡人數統計會有時間差,6月新冠死亡人數可能還會增加,間接死亡人數應還有縮小空間;另外,超額死亡增加也不能排除人口老化的因素。國內新冠死亡統計顯示,這一波疫情死亡高峰大約落在5月29日至6月18日,現在高峰已過,每天死亡人數已下降,預計7月超額死亡數也會下降。
-
2022-07-11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戴N95家人照樣染BA.5 羅一鈞:建議戴醫用口罩
指揮中心今日公布,本土新增2例BA.5變異株,一樣為親友接機導致的家庭群聚,指標個案返家的車程中全程佩戴N95口罩。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建議,長程戴N95會很悶,無法完全密合可能導致常常移動口罩來增加呼吸順暢性,建議醫用口罩就可以。羅一鈞說明,此次指標個案為6月24日從法國到新加坡轉機入境,家人到桃園機場接送時,指標個案上車前有手部消毒、鞋底有踩過消毒墊、行李也進行消毒,開車過程除喝水外有脫下口罩外,全程都有佩戴口罩,指標個案更是佩戴N95口罩。指標個案與家人一路開車返回屏東家中,車程中車窗每10~15分鐘開半窗透氣,全程採用車外循環。羅一鈞表示,定期通風可避免有取下口罩情形,長程密閉空間很難完全避免傳染,從案例看到還是有接送傳染風險,很難降到零,但接送的親友陽性還是要多注意身體健康,自我監測有症狀就快篩。但難免取下口罩喝水,因此羅一鈞不建議長程戴N95,因為會很悶,無法完全密合就可能導致常常移動口罩,來增加呼吸順暢性,建議醫用口罩就可以。對於本土BA.5今日又增2例,7月14日將開放有三類人免PCR陰性可登機,是否增加BA.4、BA.5在社區傳播風險?發言人莊人祥表示,目前機場落地還有深喉唾液採檢、3+4檢疫兩個措施,當然就可以避免BA.4、BA.5進入社區的機會。至於會不會影響邊境0+7的開放,是否考慮緊縮?莊人祥則說,開放方向會隨著疫情的演變做滾動檢討,0+7的開放則要視疫情而定。
-
2022-07-11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境外攔截12株BA.4、74株BA.5 指揮中心:美德法最多
指揮中心今公布最新邊境檢疫攔截狀況,其中Omicron變異株一周統計以來,有12株BA.4變異株,以及74株BA.5變異株。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羅一鈞表示,變異株來源國以美國、德國、法國、新加坡、英國為主,檢出國家愈來愈多,未來將不逐一列出。指揮中心表示,國內境外移入個案中新增檢出12株Omicron BA.4及74株Omicron BA.5,個案分別為50例男性、36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70多歲,入境日介於今年6月11日至7月4日。根據指揮中心統計,其中檢出Omicron BA.4個案分別自美國(4例),新加坡及英國(各2例),德國、義大利、法國及土耳其(各1例)移入;檢出Omicron BA.5個案分別自美國(32例),德國及巴西(各5例),新加坡(4例),英國、土耳其及荷蘭(各3例),義大利、法國、日本、韓國及加拿大(各2例),越南、沙烏地阿拉伯、印度、阿拉伯聯合大公國、菲律賓、澳大利亞、墨西哥、印尼及泰國(各1例)移入。指揮中心指出,國際上Omicron亞型變異株BA.4及BA.5分別於今年1月及2月首次於南非發現,研究顯示該二株病毒株均有傳染力較高及免疫逃脫特性,具社區傳播能力,今年4月至5月期間已於南非快速引發第五波疫情;世界衛生組織(WHO)於今年7月6日資料指出,目前全球BA.4 及BA.5變異株感染國家及病例數持續增加,其中BA.5快速增加,佔比上升至52%,BA.4佔比則上升至12%,且已導致部分國家住院數增加。指揮中心進一步表示,近期BA.5變異株已於美國、英國、法國、德國等歐美多國成為主流株,造成疫情快速回升、住院數增加等情形,鄰近新加坡、日本、韓國、中國大陸、香港、紐西蘭、澳洲、泰國、印尼及越南等均報告社區感染病例,疫情亦漸升溫。指揮中心強調,依現有研究顯示,BA.4及BA.5致重症機率尚無明顯較高,但傳染力已提高,仍需嚴密監測,並提高疫苗接種率。接種COVID-19疫苗可降低因感染COVID-19造成之重症、住院或死亡風險,指揮中心呼籲民眾儘速完成疫苗接種,以獲得保護力。
-
2022-07-11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本土BA.5再增2例!指揮中心:親友接機群聚染疫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日公布國內新增88例Omicron亞型變異株BA.4及BA.5確定病例,分別為2例本土個案及86例境外移入。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2例本土BA.5個案,指標個案從法國轉機新加坡返回國內,家人從屏東到桃機前往接機,可能是在長途車程中染疫。指揮中心統計,截至目前國內累計檢出326例Omicron亞型變異株境外移入確定病例,其中BA.4 (48例)及BA.5 (278例);另累計4例本土確定病例,均為BA.5亞型。指揮中心說明,今日新增2例 Omicron亞型變異株BA.5本土個案中,為1例男性(以下稱案A)、1例女性(以下稱案B),年齡分別為40多歲及50多歲,為今(2022)年7月4日公布之邊境攔截 Omicron亞型變異株BA.5境外移入確定病例(以下稱指標個案)相關之家庭群聚。指標個案於6月24日自法國至新加坡轉機入境,案A及案B於同日至機場接送其返家居家檢疫。指標個案於6月25日接獲通知入境PCR檢驗陽性確診,同時出現流鼻水症狀,並進行居家照護,案A及案B列居家隔離。案A及案B於6月27日快篩陽性確診,其中案B有咳嗽及嗅覺異常症狀,後續定序結果2人均為 Omicron BA.5。目前3名個案皆已隔離期滿,另1名家人,檢驗結果為陰性,亦無症狀。指揮中心提醒,目前國內4名本土個案均研判於接送時感染可能性較高,請民眾接送入境親友時落實下列相關防疫措施,以保護自己和家人:一、接送者應完成接種至少2劑疫苗(建議打滿3劑者優先),並穿戴手套、佩戴口罩。二、親友上車前,應針對手部、鞋底、行李進行消毒。三、車內不飲食,接送時適度開車窗,保持充分通風。四、車上所有人全程佩戴口罩,盡量避免交談、 碰觸等接觸行為。五、接送完成後,建議對全車內外進行清消,特別針對常碰觸區域,如車門把手、座椅、安全帶扣環等處加強擦拭。
-
2022-07-11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2例20多歲男性染疫亡 青少年敗血症加護病房觀察中
指揮中心公布最新本土疫情概況,今日中重症來到172例,中症86例、重症86例,死亡較昨日回升有96例。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今日死亡案例中有2例都為20多歲的年輕個案,確診後隔月逝世;另出現新一例的青少年重症個案,為15歲女孩,出現敗血症情況,目前在加護病房治療中,病況穩定。羅一鈞說明,今日死亡案例中有2例較為特殊,分別為20多歲男性,打過3劑疫苗,有先天性心臟病;在6月6日確診,7月7日在家被發現已無呼吸心跳,送醫急救仍不治身亡,死因為自發性腦出血,合併多重器官衰竭及新冠肺炎確診。羅一鈞分析,由於個案距離確診已有一段時間,目前判斷與新冠肺炎關聯性低。另一例也是20多歲男性,羅一鈞表示,個案先前因外傷,有過顱內出血,長期臥床並有癲癇病史;6月中曾快篩陽性但未通報,7月8日在家被發現無呼吸、心跳,送醫急救後仍不治身亡,在醫院PCR陽性確診,死因列為心肺衰竭和新冠肺炎確診。同時,重症部份新增1例青少年案例,羅一鈞說明,個案為15歲女孩,本身有慢性神經系統疾病,長期使用呼吸器也長住在呼吸治療病房,未接種過任何疫苗;7月7日發燒、快篩陽性,機構先給予莫納皮拉韋治療,送至急診檢查發現有肺炎、氧氣濃度降低、敗血症等情況,轉入加護病房觀察,並投入瑞德熹偉等藥物治療,目前仍在加護病房治療中,病況穩定。
-
2022-07-11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跌破2萬大關!今本土新增1萬9051例及境外80例、死亡96例
指揮中心今日公布最新疫情概況,今本土新增1萬9051例,是5月3日以來的新低,歷經69天,疫情持續趨緩;境外移入部份來到80例、死亡96例略升。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今日確診人數大幅降低,主要還是因為周末國人篩檢人數減少,與上周相比下降近4000例,降幅是7.3%,仍然緩降。指揮中心表示,今日新增之19,051例本土病例,為9,028例男性、10,012例女性、11例調查中,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多歲以上,個案分布為新北市(3,069例)、台中市(2,595例)、桃園市(2,067例)、高雄市(2,026例)、台北市(1,743例)、台南市(1,409例)、彰化縣(1,088例)、屏東縣(650例)、雲林縣(574例)、新竹縣(533例)、苗栗縣(458例)、宜蘭縣(451例)、新竹市(391例)、南投縣(386例)、嘉義縣(373例)、花蓮縣(353例)、基隆市(227例)、台東縣(205例)、嘉義市(197例)、澎湖縣(118例)、金門縣(117例)、連江縣(21例)。指揮中心指出,今日新增96例本土病例死亡個案,為59例男性、37例女性,年齡介於20多歲至90多歲以上,皆屬重度感染個案、94例具慢性病史、68例未接種3劑 COVID-19疫苗。確診日介於今(2022)年5月7日至7月9日,死亡日期介於5月25日至7月8日,詳如新聞稿附件。指揮中心說明,今日新增80例境外移入個案中,為46例男性、33例女性、1例調查中,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70多歲,分別自韓國(4例)、美國(3例)、加拿大(2例)、越南、土耳其、印度、泰國、阿根廷及德國(各1例)移入,另65例感染國家調查中。入境日期介於今年7月6日至7月10日。指揮中心統計,截至目前國內累計13,946,577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相關通報(含9,841,625例排除),其中4,101,156例確診,分別為15,763例境外移入、4,085,339例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3例航空器感染、1例不明及14例調查中。2020年起累計7,720例COVID-19死亡病例,其中7,705例本土,個案居住縣市分布為新北市1,806例、台北市945例、台中市732例、高雄市691例、桃園市595例、台南市547例、彰化縣426例、屏東縣317例、雲林縣215例、南投縣214例、基隆市185例、宜蘭縣162例、苗栗縣156例、嘉義縣146例、花蓮縣126例、新竹縣123例、嘉義市121例、台東縣100例、新竹市75例、澎湖縣12例、金門縣11例;另15例為境外移入。指揮中心再次呼籲,民眾應儘速完成疫苗接種,落實手部衛生、咳嗽禮節及佩戴口罩等個人防護措施,減少不必要移動、活動或集會,避免出入人多擁擠的場所,或高感染傳播風險場域,並主動積極配合各項防疫措施,下載及使用「台灣社交距離APP」,共同嚴守社區防線。
-
2022-07-11 癌症.攝護腺癌
國衛院找到抑制攝護腺癌轉移關鍵 5年後可望有新藥
台灣前年有1730人死於攝護腺癌,高居10大癌症死因第5位,死亡數年增率高達12.5%,癌細胞的轉移就是導致死亡飆升的主因。國衛院今年發表之最新研究,發現找到攸關抑制攝護腺癌細胞轉移的關鍵基因KDM4C,最快5年後可以發展出新藥,也可應用在治療KDM4C表現量較高的肺癌。國衛院細胞及系統醫學研究所副研究員褚志斌表示,KDM4C是組織蛋白去甲基酶,可以移除DNA上的甲基,讓解鎖的DNA可以進行基因轉錄,並與致癌蛋白c-Myc結合,酸化癌細胞周邊環境,進而促成癌症轉移。在轉移的攝護腺癌腫瘤,KDM4C基因表現較高,反觀腫瘤KDM4C基因表現低的病患,存活率則較佳。褚志斌表示,根據上述原理,若能用基因剔除技術或藥物,抑制KDM4C的表現,就能抑制攝護腺癌的轉移與侵襲能力。研究證實,使用KDM4C抑制劑SD70,可顯著抑制癌細胞的移動與侵襲能力,印證KDM4C在癌症轉移上的重要角色。若能提升KDM4C抑制劑的專一性與效性,將有 機會成為預防攝護腺癌轉移的新藥。國衛院希望在未來2年內找到候選藥物,並進入臨床前期的動物實驗,順利的話,最快可在5年後發展出新藥。褚志斌表示,若能有效抑制癌細胞發展、延緩癌細胞轉移,攝護腺癌病患的5年存活率有機會達到100%,其他適用同樣藥物原理的癌症5年存活也可能達到7、8成以上,病人更有機會運用手術、凍燒等方式摘除腫瘤。
-
2022-07-08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專家建議 口罩改高風險區佩戴
昨新冠本土案例增三萬一三六四例,疫情逐漸降溫,但仍受BA.4及BA.5變異株威脅,使口罩措施鬆綁還得再等等。國際研究第二劑疫苗覆蓋率破八成,可僅維持在室內戴口罩,國內專家也建議,未來口罩令可改採軟性需求,僅在高風險場所佩戴。昨新增一O五例死亡。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說,死亡個案中最年輕為卅多歲男性,打過三劑疫苗,確診當天住院,隔天心跳停止,急救無效死亡,死因為敗血性休克合併胃潰瘍出血。新增二四三例中重症個案,包括兩名兒童多系統發炎症候群(MIS-C)。台大公衛教授陳秀熙說,口罩令仍有其必要性,從研究顯示,口罩令已可改為「軟性」需求,並限縮在重點高風險場域,如大眾運輸、公共集會、脆弱族群密集場域如醫院及長照機構,或有未接種疫苗者在場時。
-
2022-07-08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李秉穎對社交距離存疑 陳時中:最小妨礙、最大效果
衛福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召集人李秉穎今日接受資深媒體人周玉蔻寶島聯播網「新聞放鞭炮」節目訪問,李秉穎表示不認同,衛福部長陳時中「社交距離」與「禁在火車上吃東西」的2大防疫政策。陳時中今日在會議上表示,最小妨礙、最大效果。李秉穎表示,對於全球橫空出世的保持社交距離1.5公尺,有一些不太贊成 ,對於「社交距離」,現在也仍未看到任何研究證實社交距離能有效防疫。此外,李秉穎也認為,「火車上禁止飲食」是沒必要的政策。對此陳時中回應,社交距離以前要自己通報,幾次討論不斷精進現在考慮自主回報時直接上傳,跟電腦公司最後商確後,會讓APP愈來愈方便,各種措施大家各有見解,這就是防疫的困難,最小妨礙、最大效果。不過陳時中覺得社交距離蠻好用的,「只要咳兩聲就看(APP)有沒有接觸到,有就做快篩,我自己是這樣運用蠻有效也蠻安心的。」此外,中華民國防疫學會理事長王任賢喊話,下一個解散指揮中心的最好時機,就是7月16日。屆時民進黨中央提名陳時中參選台北市市長,可以順便連指揮中心「一起帶走」。陳時中今日表示,應該要讓指揮中心隨著新冠肺炎「流感化」,但組織的運作,中央政府自有定見。陳時中未多做回應。
-
2022-07-07 焦點.元氣新聞
這波猴痘侵襲40到50歲 科學家:停打天花疫苗是主因
猴痘疫情在多國爆發,台灣也已有境外移入首例,台灣科技媒體中心今下午舉辦線上記者會,中興大學微生物暨公共衛生學研究所特聘教授徐維莉指出,相較於50年前首度發現時,當代猴痘病毒的感染對象有「年長化」的趨勢,最近疫情集中於40到50歲壯年族群,許多文獻都認為這現象符合全球停止接種天花疫苗的時間。現有較安全、可視為死毒疫苗的第3、4代疫苗可用,可考慮給高風險群或兒童做接種;另也應繼續研究仍有4至21%人接種後突破感染的現象,顯示疫苗保護力可能不是終生。徐維莉表示,猴痘研究其實很少,大部分都是在非洲的調查,觀察過去幾十年感染者人數都呈現倍數成長,年齡也出現變化。1970到1980年代平均感染年齡為4歲小孩,2010年平均感染年齡為21歲,2021年最近的疫情,則主要侵襲40至50歲,顯示當代病毒傾向感染壯年族群。徐維莉表示,時間上的相關性,代表猴痘流行可能與停止接種天花疫苗有關。1978年在索馬利亞發現最後一例天花個案後,全球停止接種天花疫苗。所以19801至1990年調查非洲個案,大多都是沒有接種過疫苗的4、5歲小孩,因為其他大部分人都曾經接種過疫苗,只有小孩沒機會接種到。經過數十年,這些孩子年齡增長,社交活躍程度增加,也增加直接接觸增加感染的機會。徐維莉表示,這個現象已經反應平均感染年齡上升的趨勢。停打天花疫苗與近期疫情爆發有關,此推論是許多文獻共通的觀察和見解,其中一個剛果根據本土流行的觀察發現,有接種過天花疫苗的發病率,顯著低於未曾接種天花疫苗者,共10幾篇文獻的結論認為,接種過天花疫苗仍得到猴痘的比率只有4至21%。徐維莉表示,第一代病毒是從牛、羊的皮膚病灶區分離病毒,可能帶有其他病原,安全性比較堪憂,病毒毒性也被保留。第二代疫苗是用細胞製備病毒,穩定度較高,也比較不會擔心從動物夾帶其他病原,細胞培養也弱化了病毒的致病力。第三代則是透過雞蛋胚胎複製570代,直到病毒基因出現很大的缺損,無法在細胞再度複製,可視為一種死毒疫苗。文獻中也有提到第四代疫苗,是更進一步把第三代疫苗用人工方式,製造更多基因缺損,使之更安全。建議可將現有較安全的第3、4代疫苗可用,提供高風險群或兒童接種;另也應繼續研究仍有4至21%人接種後突破感染的現象,顯示疫苗保護力可能不是終生。
-
2022-07-07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3旬男發病隔日亡、兒童重症再增3例 9個月女童救治中
指揮中心今日公布最新疫情概況,中重症共243例,其中152例中症、91例重症,死亡回升105例。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今日最年輕死亡為1例30多歲男性,發病隔日心跳停止;此外也有3例兒童重症,最小為9個月大女童的MIS-C個案,收住加護病房治療中。羅一鈞說明,今日死亡最年輕個案為30多歲男性,有酒精性疾患,接種3劑疫苗。7月2日發病,出現冒冷汗、倦怠症狀,同日確診。有使用瑞德西韋口服抗病毒藥物、插管治療,7月3日心跳、呼吸停止,急救無效,當日死亡,死因為敗血性休克、胃潰瘍出血。兒童重症部分有3例,最小為9個月大女童MIS-C個案,6月18日確診,6月30日發燒腹瀉、進食量降低,7月3日送至急診,醫師懷疑腸胃炎合併脫水,也疑似MIS-C況狀,因此住院觀察。另一例1歲男童,具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病史,長期使用呼吸器。個案6月29日出現發燒、咳嗽、流鼻水、嘔吐症狀,快篩陽性,當日送到急診,有肺炎合併呼吸窘迫,目前收住加護病房,使用瑞德西韋等藥物治療。最後一例7歲男童,無慢性病史,6月5日確診,6月28日起發燒、腹痛、嘔吐,6月30日開始紅疹、眼睛紅;7月1日到急診檢查,懷疑MIS-C,7月2日住院,血壓降低轉加護病房,目前使用免疫球蛋白、類固醇治療後病況已改善。指揮中心公布最新兒童重症統計,MIS-C有32例最多,其餘腦炎22例、肺炎17例、敗血症3例、哮吼8例、家中死亡6例、共病3例,累計91例重症、死亡維持22例。
-
2022-07-07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入境每周總量增至4萬人 714起3類人搭機免2日內PCR報告
我國邊境管制每周2.5萬人入境,今行政院長蘇貞昌聽取衛福部報告後,考量國內醫療量能已恢復充足,指揮中心正調降專責病房,為促進經濟活動,將進一步放寬邊境管制人數總額。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宣布,即日起調增入境總人數為每周4萬人次,另自7月14日起,國人、持有效居留證及來台轉機者,搭機前得免持2日內PCR報告。衛福部長陳時中暌違一周,今親自主持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記者會,交通部民航局長林國顯也出席,共同宣布邊境總量放寬。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7)日表示,自6月15日起調整入境檢疫天數為「3天居家檢疫+4天自主防疫」,並同步調控入境總人數為每週2.5萬人次,已執行近三週,經持續滾動檢討國際與國內疫情,以及國內防疫與醫療量能,即日起調增入境總人數為每周4萬人次為原則;另自7月14日零時(航班表定抵台時間)起,先行放寬國人及持有效居留證、以及所有來台轉機者,搭機前得免持2日內PCR報告,惟境外篩檢陽性者,自採檢日起7日內應暫緩搭機,以維護航空及社區防疫安全。指揮中心說明,有關入境旅客之檢疫天數、檢疫處所、檢測措施、居家檢疫及自主防疫期間之防疫規定均維持不變,重申如下:一、檢疫天數及處所:(一)入境日為第0天,進行3天居家檢疫及檢疫期滿後接續4天自主防疫。(二)於自主防疫期間,應遵守之防疫規範:1.非必要不可外出。2.需有 2 日內家用抗原快篩陰性檢驗結果,才可外出工作及採買生活必需品。3.外出全程佩戴口罩及保持社交距離。4.商務履約得上班、參訪、演講、開會。但仍應全程佩戴口罩及保持社交距離。5.上班期間全程佩戴口罩,維持社交距離,有飲食需求時可暫免佩戴口罩,並於用畢立即佩戴口罩 。6.避免出入人潮擁擠場所或與不特定對象接觸。7.商務履約得於餐廳之獨立空間內獨自或與特定對象共餐,但應有隔板或維持社交距離。8.非急迫性需求之醫療或檢查應延後。(三)檢疫處所維持1人1戶或入住防疫旅宿,並以於同一檢疫地點完成3天居家檢疫及4天自主防疫為原則。此外,考量移工、漁工及學生係採共同生活模式,群聚感染風險較高,維持由目的事業主管部會督導於原檢疫處所完成自主防疫,且於自主防疫期間不得到校上課、工作,非必要不得外出。二、檢測措施:(一) 病毒核酸(PCR)檢測:入境時(第0天),於機場/港口配合採集深喉唾液檢體,進行PCR檢測。(二) 家用快篩試劑檢測:入境時由國際港埠現場工作人員向2歲以上旅客發放2劑家用抗原快篩試劑,提供檢疫期間有症狀時及自主防疫期間首次外出時使用。三、入境至檢疫處所交通工具:除搭乘防疫車隊外,得採親友或機關團體車輛接送,並參照防疫車隊之防疫規範,落實各項防疫措施。同時,有關來台旅客應持有表定航班時間搭機前2日內PCR報告,自7月14日零時(航班表定抵台時間)起,先行放寬國人及持有效居留證、以及所有來台轉機者,搭機前得免持該項報告,惟境外篩檢陽性者,自採檢日起7日內應暫緩搭機,以維護航空及社區防疫安全;指揮中心將持續監測境外變異株及旅客入境篩檢確診情形等,滾動檢討,並於必要時修正重啟此措施。指揮中心重申,邊境檢疫措施為防範COVID-19疫情的重要關鍵,籲請民眾務必遵守檢疫期間相關事項,共同維護國內社區安全。
-
2022-07-07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本土確診3萬1364、死亡105例 周志浩:近日都差不多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公布國內新增3萬1364例本土個案、98例境外移入;另增105例死亡。指揮中心疫情監測組組長周志浩表示,今天本土都比之前2天降低,境外98例跟之前差不多,死亡105例,與前2天也都差不多。指揮中心表示,今日新增之31,364例本土病例,為14,450例男性、16,902例女性、12例調查中,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多歲以上,個案分布為新北市(5,121例)、台中市(4,081例)、高雄市(3,442例)、桃園市(3,141例)、台北市(2,948例)、台南市(2,507例)、彰化縣(1,823例)、屏東縣(1,224例)、雲林縣(813例)、苗栗縣(798例)、新竹縣(748例)、宜蘭縣(700例)、嘉義縣(650例)、南投縣(624例)、花蓮縣(591例)、新竹市(576例)、基隆市(453例)、台東縣(387例)、嘉義市(337例)、澎湖縣(201例)、金門縣(181例)、連江縣(18例)。指揮中心指出,今日新增105例本土病例死亡個案,為76例男性、29例女性,年齡介於30多歲至90多歲以上,皆屬重度感染個案、101例具慢性病史、68例未接種3劑 COVID-19疫苗。確診日介於今(2022)年5月15日至7月4日,死亡日期介於6月12日至7月4日,詳如新聞稿附件。指揮中心說明,今日新增98例境外移入個案中,為52例男性、46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10歲至70多歲,分別自瑞士及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各4例)、越南及德國(各3例)、義大利、巴拉圭、西班牙、馬來西亞及美國(各2例)、英國、丹麥及匈牙利(各1例)移入,另71例感染國家調查中。入境日介於今年7月5日至7月6日。指揮中心統計,截至目前國內累計13,775,208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相關通報(含9,774,791例排除),其中3,995,621例確診,分別為15,274例境外移入、3,980,293例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3例航空器感染、1例不明及14例調查中。2020年起累計7,328例COVID-19死亡病例,其中7,313例本土,個案居住縣市分布為新北市1,764例、台北市917例、台中市689例、高雄市643例、桃園市576例、台南市496例、彰化縣388例、屏東縣300例、南投縣197例、雲林縣196例、基隆市179例、宜蘭縣158例、苗栗縣147例、嘉義縣133例、新竹縣118例、花蓮縣116例、嘉義市114例、台東縣93例、新竹市69例、金門縣及澎湖縣各10例;另15例為境外移入。指揮中心再次呼籲,民眾應儘速完成疫苗接種,落實手部衛生、咳嗽禮節及佩戴口罩等個人防護措施,減少不必要移動、活動或集會,避免出入人多擁擠的場所,或高感染傳播風險場域,並主動積極配合各項防疫措施,下載及使用「台灣社交距離APP」,共同嚴守社區防線。
-
2022-07-07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口罩還要戴多久?美研究:疫苗達標後室內再戴2到10周
天氣愈來愈熱,出門戴口罩才幾分鐘就滿臉大汗,到底還要戴多久呢?美國紐約市立大學今年4月發表於《Lancet Public Health》,當接種二劑以上覆蓋率達到80%,如果美國人每天願意多花1.25美元,在室內再戴口罩2到10周,可減少14.6億美元社會成本、減少6.29萬病例、13.8萬次住院、1.6萬人死亡。覆蓋率在夏天達標,口罩令延長期可以較短,冬天則要長一些。根據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昨天報告的最新數據,台灣目前第二劑覆蓋率已經達到84.47%,第三季覆蓋率也高達70.45%,是否距離解放口罩的日子不遠了呢?台大公衛流病與預醫所教授陳秀熙表示,「疫苗、藥物、口罩」這三者是非常重要的防疫手段,在不同的疫情階段,扮演著不同比重的角色。台灣人民過去兩年半始終努力落實口罩防疫文明,對於防疫的貢獻非常大,特別是早期疫苗和藥物還不普及時。他也正以本土數據推估台灣口罩文明的成本效益、推估適合鬆綁時機,很快就會發表結果。陳秀熙表示,台灣疫情高峰不如美國嚴重,進入地方流行時感染率會比較高,引此NPI開放速度可能要比較保守一些。不過他認為,戴口罩令已應可改為「軟性」,限縮在重點高風險場域就好,例如大眾運輸工具、公共集會場合、脆弱族群較密集之場所(例如醫院及長照機構),或有未接種疫苗者在場時。陳秀熙表示,過去常常提醒大家戴口罩,看似老生常談,其實非常關鍵,台灣若不是有值得引以為傲的口罩防疫文明,本土疫情結果恐怕會更慘。因為口罩可以一次預防多種傳染病的總體效果,還能減少頻繁停課停工的帶來的社會損失。美國這篇研究顯示,不論二劑以上疫苗目標覆蓋率是70%、80%、90%,達標後再延長室內口罩令2至10周,都有非常高的成本效益。比方說,若美國實現90%覆蓋率,模擬顯示,延長室內口罩令將避免130億美元的社會成本、24億美元的第三方支付者成本(包括醫療費用與生產力損失),還能減少629萬病例、免去13.6萬次住院和1.6萬人死亡。即使疫苗功效為90%,使用口罩仍能提供額外價值,包括避免170億美元社會成本、10億美元第三方支付者成本,以及193萬的病例。即使100%有症狀者都被隔離,使用口罩仍可節省359.7萬美元社會成本和575.9億美元第三方支付者成本,避免了162萬例病例和3950人死亡。陳秀熙表示,「疫苗、藥物、口罩」這三者是非常重要的防疫手段,在不同的疫情階段,扮演著不同比重的角色。台灣人民過去兩年半始終努力落實口罩防疫文明,對於防疫的貢獻非常大,特別是早期疫苗和藥物還不普及時。現在疫苗和藥物已經普及,口罩還不能完全放掉,但已經可以將規定從「硬性」改成「軟性」。
-
2022-07-07 醫療.新陳代謝
下巴凸出腳變大為肢端肥大症 手術後改善
50歲陳先生是一名上班族,近兩年發現鞋子愈穿愈緊,額頭下巴愈來愈凸出,經馬偕醫院檢查確診為「肢端肥大症」。陳先生接受微創手術切除腦下垂體腫瘤後,終於不再「大手大腳」,但仍需長期追蹤。根據統計,每年每百萬人僅2至11人會罹患此疾病,病人罹患高血壓、糖尿病、心臟肥大、睡眠呼吸中止症等病機率較高,若未及時治療追蹤,病人壽命平均減少5到10年。肢端肥大症是一種少見的疾病,因腦下垂體腫瘤不正常分泌生長激素,除了外觀產生明顯改變,也會有多汗多油、皮膚變粗、性功能障礙等問題,臟器會因內分泌不正常而增生膨大。馬偕醫院神經外科主治醫師詹雲凱說,陳先生經診斷為肢端肥大症後,核磁共振影像顯示為長在腦下垂體的腫瘤,評估適用腦瘤微創手術及經鼻內視鏡顱底手術,因此以微創手術將腫瘤「連根拔除」,持續門診追蹤。馬偕醫院內分泌暨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黃俊達指出,手術治癒率與腦下垂體腫瘤大小有關。小於1公分的腫瘤,手術治癒率達75%,若腫瘤較大、侵犯到周邊組織,手術治癒率只有三至五成,須仰賴長時間藥物治療。黃俊達說,肢端肥大症者已膨大的臟器是「回不去了」,確診後第一要務應「為臟器膨大設定停損點」,評估受影響臟器的功能性。這類病人共病很多,因此必須定期回診追蹤,持續處理因生長激素過多導致的疾病。
-
2022-07-07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專家建議 指揮中心7月16日可以解散
國內疫情趨緩,但新冠肺炎仍列第五類法定傳染病,中華民國防疫學會理事長王任賢認為,各項監測及通報隔離標準相對嚴格,干擾常規醫療,導致「指揮中心仍存在」竟是國內超額死亡最大問題。建議指揮中心最佳解散時機為七月十六日,預估民進黨將提名指揮官陳時中參選台北市長,順便連指揮中心「一起帶走」。王任賢說,醫療障礙及確診黑數都是造成超額死亡原因,然而台灣醫療進步,超額死亡理應不該這麼多,最大原因就是,「指揮中心仍存在」,不但沒有監測功能,反而造成醫療僵化、醫療障礙,導致非新冠肺炎死亡數增加。王任賢指出,對大部分不到六十五歲的健康民眾來說,即使通報陽性也沒有特效藥可領,只是徒增工作及生活的麻煩和困難。就他觀察,現在很多醫療人員都不通報自己確診,就是為了維持醫療量能,其他行業避免影響工作和生計,根本不想通報。「常規流感化防疫,根本不需要指揮中心。」王任賢表示,應恢復民眾自由就醫、在醫療院所快篩,若快篩陽性經醫師評估,具適應症就領藥。監測方式不需要現在這樣「普遍監測」,只要「定點監測」,由基層定點醫師按一定比率抽樣,再回推全人口盛行率;「非定點監測」也可從實驗室、死亡率進行分析。
-
2022-07-07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接機釀BA.5家戶群聚 羅一鈞提醒接機5原則、開窗勿交談
指揮中心昨公布國內首例BA.5變異株家戶群聚,母子兩人開車前往接機,疑似遭自美返台的家人傳染病毒,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不會因此加嚴邊境或禁止親友接機,但提醒接機車輛比照防疫車隊,落實五項防疫原則,雙方溝通確認機場落地唾液PCR結果,若入境旅客為陽性,接機親友應做好自我健康監測,有症狀就快篩。羅一鈞指出,目前入境旅客約四分之一是由親友開車接送,這起事件凸顯接送可能風險,再次提醒,務必遵守防疫規範,落實五項防疫重點。首先接送者應至少完成兩劑疫苗接種,且以打滿三劑者優先,過程需戴手套、佩戴口罩。親友上車前,應以酒精消毒其雙手、鞋底、行李。車內不可飲食,且要適度開窗,保持充分通風。車上所有人全程都要戴口罩,避免交談、碰觸。完成接送後清消全車,特別是乘客容易觸碰的區域,如車門把手、座椅、安全帶扣環等,要加強擦拭。羅一鈞說,緊閉車窗,即使開冷氣,仍是同一批空氣循環,沒有外來空氣進來稀釋可能帶有病毒的空氣,若車程較長,即使全程戴口罩仍可能傳染。羅一鈞表示,目前針對感染BA.4、BA.5變異株的境外移入個案進行第一圈的採檢,視情況是否需要擴大疫調,並不打算採取額外限制措施。
-
2022-07-07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首見2例本土BA.5確診案 家人接機感染
昨首現本土BA.5變異株確診個案,為卅多歲男性及五十多歲女性,媽媽與兒子於六月十九日前往機場接自美入境的女兒(指標個案)及兩名小孩;指揮中心初步研判這是從機場回台中的長途車程群聚事件。感染科權威、台大兒童醫院院長黃立民表示,即使戴口罩也難防BA.5在同一空間傳播,建議民眾趕緊打滿三劑疫苗。全球疫情受Omicron BA.4、BA.5變異株影響攀升了二成一,指揮中心先前公布台灣邊境最新一周攔截統計,BA.4、BA.5就占六成一。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這二例BA.5個案為指標個案的哥哥與媽媽,根據台中衛生局疫調,上車前案母曾短暫抱過孫子,一車五人全程緊戴口罩、車窗緊閉、未飲食,一路返回台中,中途亦未停留休息站或上廁所,直奔防疫旅館。指標個案入境時就有咳嗽、發燒、耳朵痛等症狀,機場採檢陽性確診;兩個小孩則在隔離期間六月廿三日,因發燒症狀就醫採檢確診,三人於六月廿六日返家繼續隔離,目前期滿解隔,列入指揮中心七月四日公布邊境攔截BA.5境外移入確定病例中。案兄在六月廿四出現咳嗽、發燒、喉嚨痛等症狀,快篩陽後確診,同日案母移至他處居家隔離,六月廿九日因指標個案檢出為BA.5變異株,擴大採檢,案母陽性,卅日確診。案兄密切接觸者僅有一名友人,匡列檢驗後陰性,列自我健康監測。目前案兄隔離期滿、案母於今日隔離期滿。羅一鈞推斷,可能接機時車窗緊閉,導致換氣量不足,但仍無法定論就是傳播途徑,親友接送本身就有風險,但不會限制親友接送,僅加強宣導。疫調部分則維持現行做法,並視採檢狀況來看是否需要擴大。黃立民指出,BA.4、BA.5亞型變異株與BA.2的差異關鍵在於「免疫逃脫」,現有疫苗皆以原始株研發,接種後對抗BA.4及BA.5的保護力,僅有BA.1的八分之一、BA.2的四分之一至六分之一。黃立民說,本土疫情剛過高峰,還有一個月蜜月期,BA.5如在台灣傳播,預計八月中後才可能開始爆發,「回到單日五萬例也不是不可能,更高我不敢講」。全民盡快接種次世代疫苗,才有保護效果,築起防火牆。
-
2022-07-07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學者示警:6月超額死亡達30%
本土疫情趨緩,監測、通報、隔離仍採較嚴格的第五類法定傳染病,干擾常規醫療。台大公衛教授陳秀熙警告,六月超額死亡達三成,再不改採地方流行思維之流感化監測、改列第四類法定傳染病,推估七、八月仍各有一成五、一成超額死亡。對此,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經濟學人」推估台灣五月超額死亡數二三○五人,指揮中心五月公布新冠致死二二六二人,兩者僅差距四十七人,六月稍多一些,但應不致因醫療緊縮而增加很多死亡個案。陳秀熙說,疫情導致直接死亡個案數明顯減少,中重症和死亡降幅已達五成,但嚴格防疫措施打亂常規醫療照顧流程、阻礙健康促進活動,衍生間接死亡,根據內政部全死因死亡數以及流行病學方法進行推估,今年六月超額死亡已達到三成。「台灣已經要接軌地方流行了!」陳秀熙呼籲,政府應將目前大流行監測方式改為地方流行的流感化監測,將第五類法傳改列較寬鬆的第四類法傳。否則,推估七、八月超額死亡會分達一成五、一成,單日新增個案數仍會在二至三萬間徘徊。若有調整,不僅能促進醫療照護正常化、減少超額死亡,七月底個案數可望降至一萬兩千多人,八月可降至單日六千多例。莊人祥說,上述資料都是台大公衛團隊推估,非內政部所公布超額死亡,因為六月分死亡資料還沒釋出,台大公衛團隊應是根據過去死亡人口推估,每個學者都可以用自己方式推估,但最後結果不太一樣,觀察現有狀況,並未如陳秀熙所說「新增很多死亡人數是因為間接醫療緊縮而造成死亡。」至於是否改第四類,莊人祥說,「行政上有一定考量,會適當裁量。」
-
2022-07-07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1歲男童心跳突停 染疫隔天亡
昨新增三萬四四九九例本土個案、境外移入七十八例、死亡九十五例。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說,本土病例數比前天減少,較上周呈下降趨勢,但是幅度稍緩。死亡案例新增一名一歲男童,從確診到死亡,不到廿四小時;重症案例新增三例「兒童多系統發炎症候群」(MIS-C),年紀最小案例僅八個月大。國內目前僅幼兒族群尚未接種新冠肺炎疫苗,我訂購幼兒劑型莫德納疫苗四十五萬劑昨上午抵台,可供六個月到五歲幼兒接種。莊人祥表示,疫苗完成通關程序將直接運送到冷儲物流中心,預計七月廿日完成檢驗封緘,並於七月廿一日配送各縣市政府,提供基礎劑接種。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目前兒童重症共八十八例,其中MIS-C卅例。新增三例MIS-C為八個月大女童、二歲男童與十二歲女童,持續出現腹瀉、眼紅、流鼻血、脖子腫痛等症狀,就醫後懷疑MIS-C,目前住院治療中;除十二歲女童打過一劑疫苗,其餘皆未接種疫苗。死亡一歲男童具先天性神經系統疾病,六月卅日發病,出現嘔吐、呼吸喘、發燒、活力下降、餵食量下降症狀;七月一日送急診,但是突然心跳停止,經急救仍不幸離世,死因為新冠病毒感染及本身先天性神經系統疾病,為共病死亡,累計兒童死亡廿二例。衛福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專家日前建議,六個月到五歲幼兒接種兩劑基礎劑,間隔四到八周以上。是否評估幼兒接種追加劑(第三劑)?莊人祥表示,目前ACIP專家尚未討論。
-
2022-07-06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邊境每周2.5萬人限制將放寬? 莊人祥:依疫情適度放寬
國內疫情持續走緩,又適逢暑假期間,許多國人都殷殷期盼能夠出國旅遊,但考量返國限制重重,都希望能夠適度放寬。交通部長王國材也擔心國人會因此回不來台灣,希望調整每周入境上限2.5萬人。對此,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會考量國內疫情、醫療量能適度放寬。指揮中心先前在6月15日放寬邊境管制措施為「3+4」,但每週入境人數上限為2.5萬人。不過,交通部表示,防疫計程車、防疫旅館量能可負荷每周4萬人。王國材也表示,暑假出境國人很多,考量到可能國人返台困難,目前在跟指揮中心討論,希望放寬人數限制。對此指揮中心今日疫情記者會上,莊人祥說,出境人數部分,王國材部長說觀察到7月1日、2日出境人數較多,但3、4、5日有下降;指揮中心一直都有在監測入境總量管制,未來會納入王國材部長所說的狀況,隨時因應若有此問題,會斟酌國內疫情、醫療量能做適度放寬。至於上周實際入境的人數是否早已突破2.5萬人?莊人祥表示,6月15日後平均每周都在2.4萬人次,應未超過2.5萬,即使有應該也只是2.5萬初頭。
-
2022-07-06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Omicron BA.5首例本土案例! 羅一鈞:尚未威脅社區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公布國內新增4例Omicron亞型變異株BA.5確定病例,分別為2例本土個案及2例境外移入。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本土個案為一家三口自美返國的群聚案,案兄與案母有前往接機,雙雙確診驗出Ba.5變異株。羅一鈞表示,6月19日自美入境為一家三口,為7月4日公布之邊境攔截BA.5境外移入確定病例,當時有2位國內家人,分別是案兄、案母去機場接機,疫調中接送全程5人都緊戴口罩、車窗緊閉、未進食,一路返回台中,可能在車程中造成病毒傳播。羅一鈞說明,2位小孩在6月23日發燒就醫採檢確診,案兄6月24出現症狀,快篩陽後確診;案母則是在6月29日擴大採檢後,再次採檢出陽性,30日確診。目前案兄已隔離期滿、案母隔離至7月7日。羅一鈞表示,案兄的密切接觸者有 1人,匡列檢驗後陰性,目前沒有疫情外擴,因此根據疫調仍未威脅到社區。本次Ba.5的群聚案中5人皆為輕症即無症狀者,入境的一家三口於6月26日由飯店移出至住家繼續隔離,目前皆已隔離期滿。指揮中心也提醒,目前邊境檢疫措施放寬,開放開放親友接送,25%旅客都是親友接送,再次提醒國人要多注意接送時的防疫措施。指揮中心呼籲,依現有研究顯示,Omicron BA.4及BA.5致重症機率尚無明顯較高,但傳染力已提高,提高全國 COVID-19疫苗覆蓋率可降低BA.4及BA.5造成之社區傳播威脅。請民眾應儘速完成疫苗接種,落實手部衛生、咳嗽禮節及佩戴口罩等個人防護措施,減少不必要移動、活動或集會,避免出入人多擁擠的場所,或高感染傳播風險場域,並主動積極配合各項防疫措施,下載及使用「臺灣社交距離APP」,共同嚴守社區防線。
-
2022-07-06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中重症+167、死亡+95 1歲男童染疫隔日歿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公布新增中重症167例,其中中症99例、重症68例,死亡個案有95例。其中死亡個案年紀最小,為一名一歲男童,染疫後隔天突然發生心跳停止,緊急送急診仍急救無效,不幸過世。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這名一歲男童有先天性神經系統疾病,長期使用呼吸器,6月30日發病,出現嘔吐、呼吸喘、發燒、活力下降、餵食量下降,7月1日送急診,但在急診突然發生心跳停止,經過急救仍不幸過世,死因為新冠病毒感染及本身先天性神經系統疾病,為共病死亡,目前國內兒童染疫死亡共22例。羅一鈞表示,兒童重症則新增3例MIS-C,年齡分別從8個月到12歲,包括0歲女童、2歲男童、12歲女童,這3位都是在6月初確診,間隔3個多禮拜、在6月底持續2到4天發燒合併相關症狀,例如腹瀉、眼紅、流鼻血、脖子腫痛等,就醫後檢查懷疑MIS-C,6月30日到7月2日陸續住院,目前都還在住院中,12歲女童在加護病房病況穩定,另外2位一般病房,目前兒童重症MIS-C共30例,兒童重症合計88例。
-
2022-07-06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本土增3萬4499例、死亡95例 莊人祥:疫情稍降
指揮中心公布心日最新疫情狀況,本土疫情較昨日稍微降低,本土新增3萬4499例、境外移入78例、死亡95例,各縣市分布仍以新北個案最多。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本土比昨天下降一些,相較上周也是下降趨勢,只是幅度稍緩。指揮中心表示,今日新增之34,499例本土病例,為15,919例男性、18,561例女性、19例調查中,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多歲以上,個案分布為新北市(5,324例)、台中市(4,669例)、桃園市(3,687例)、高雄市(3,608例)、台北市(3,110例)、台南市(2,902例)、彰化縣(1,880例)、屏東縣(1,362例)、雲林縣(900例)、苗栗縣(882例)、新竹縣(878例)、宜蘭縣(796例)、新竹市(755例)、南投縣(688例)、嘉義縣(671例)、花蓮縣(607例)、台東縣(492例)、基隆市(449例)、嘉義市(424例)、澎湖縣(219例)、金門縣(162例)、連江縣(34例)。指揮中心指出,今日新增95例本土病例死亡個案,為52例男性、43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多歲以上,皆屬重度感染個案、87例具慢性病史、62例未接種3劑 COVID-19疫苗。確診日介於今(2022)年5月7日至7月3日,死亡日期介於5月24日至7月3日,詳如新聞稿附件。指揮中心說,今日新增78例境外移入個案中,為45例男性、33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70多歲,分別自美國(7例)、奧地利(4例)、越南(3例)、泰國及波蘭(各2例)、加拿大、馬來西亞、新加坡及菲律賓(各1例)移入,另56例感染國家調查中。入境日介於今年6月30日至7月5日。指揮中心統計,截至目前國內累計13,723,230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相關通報(含9,755,385例排除),其中3,964,188例確診,分別為15,176例境外移入、3,948,958例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3例航空器感染、1例不明及14例調查中。2020年起累計7,223例COVID-19死亡病例,其中7,208例本土,個案居住縣市分布為新北市1,758例、台北市915例、台中市675例、高雄市616例、桃園市570例、台南市491例、彰化縣377例、屏東縣294例、雲林縣194例、南投縣193例、基隆市178例、宜蘭縣155例、苗栗縣142例、嘉義縣131例、花蓮縣116例、新竹縣115例、嘉義市113例、台東縣89例、新竹市68例、金門縣及澎湖縣各9例;另15例為境外移入。指揮中心再次呼籲,民眾應儘速完成疫苗接種,落實手部衛生、咳嗽禮節及佩戴口罩等個人防護措施,減少不必要移動、活動或集會,避免出入人多擁擠的場所,或高感染傳播風險場域,並主動積極配合各項防疫措施,下載及使用「臺灣社交距離APP」,共同嚴守社區防線。